关于加快XXXX城镇化建设的思考(精选8篇)
1.关于加快XXXX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篇一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近几年,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县的城市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正处于一个迅速发展期。也就是说,面向未来的五年,我县的城镇化率可以达到55%以上,是一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时期。在这一发展时期中,如何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一个至关重大的问题。下面,就如何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问题,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现实重要性
“十一五”期间的城市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会不断加快,尤其是我们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而且小城镇建设又是这“三化”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现实重要性。
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载体。面向未来五年,我县正是一个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期,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支撑体,是在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县域城市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标志。看一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怎么样,关键要看他的县城区和小城镇建设是否得到科学 1
统筹,互动推进,协调建设。否则,就体现不了一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的水平。
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加快建设现代农村先进生产力体系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在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互动发展,而小城镇建设又是承担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载体,是建设现代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先进生产力要素集聚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龙头”所在。因此,只有加快小城镇建设,才能全面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二、加强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统筹
当前的小城镇建设,在规划、建设、管理等问题上,普遍存在很多缺位。主要原因是上级政府缺乏指导和扶持,本级政府缺乏自我建设管理条件和能力,造成上不管、下无奈的局面。因此,对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问题,要予以加强统筹建设和规范管理,尤其要突出中心镇、重点镇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加强规划统筹。小城镇的建设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战略、战术性龙头。县级的发展建设规划,要包括乡镇级小城镇发展建设规划,把各乡镇特别是中心镇和重点镇的规划建成区作为县域城市化组团来规划建设,明确其建设定位和发展要求。不断增强县、镇2级城市化规划体系的统筹、互动和协调。
其二加强设施统筹。就我县城区的本身规模和功能来说,已具备辐射乡镇发展建设的功能。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乡镇级小城镇本身缺乏对接县城辐射的基本功能,脱节了拉动县域城市化进程的互动功能。因此,对乡镇重点设施要加强统筹、互动和协调,尤其对道路、给水、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置、地下管网、环境保护和公交、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市场等社会公共设施和生产要素,要加强统筹规划,互动建设,协调发展。
其三加强管理统筹。当前小城镇建设的依法管理,是一个最薄弱环节,严重影响着小城镇建设的质量和品位,要加强统筹小城镇建设的依法管理,延伸小城镇建设管理的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实施依法管理,提高小城镇的建设质量和品位。
三、加强统筹小城镇建设的保障机制
在当前小城镇建设机制中的主要问题,是在于领导、体制、政策、资金、考核等保障方面有缺位,今后要加强统筹和保障。
1、加强领导保障。现在对小城镇建设各级政府没有明确提出时期性的建设目标和性的工作要求;年年只有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大会和工业经济发展大会,而没有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由于各级政府领导重视不够,出现发展、建设不对称,欠协调。重视新农村建设,首先要突出小城镇建设,要以小城镇的规模化集聚建设来吸引和带动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效、持久推进和整体提高。因此,建议在推进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工作
中,首先要突出乡镇所在地小城镇的规模化集聚建设,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作来抓。因为它是长远集聚广大农村人口和改善提高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本载体。今后对小城镇建设要加强明确近、远期目标和要求,切实加强各 级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领导保障。
2、加强体制保障。由于体制原因,一方面乡镇政府无法承担当前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县以上政府又没有延伸职能去指导和扶持。当前的小城镇建设,在很多方面是处于无序状态。建议对州、县、镇三级城镇建设管理体制,要作一些与时俱进的改革和完善。一是对县级政府城镇建设管理部门,要驳离组建独立的水务局(或水务集团公司)、城市管理执法局、建筑和房地产业局、城市拆迁管理办公室等,合并规划、建设局,实行“主业合一”,支业分离。这样,有利于现有庞大杂乱的相关建设职能理顺关系,重点突出,专业系统,管理深化。否则,管不专、管不深、管不透、管不到底和到边,事半功倍。二是对乡镇建设管理职能要加强和完善,重点要加大对乡镇村镇职能建设管理设置和考核,使其适应现代的村镇建设管理的客观要求。具体完善深化乡镇对村镇的规划管理、建设管理、镇容管理、环保管理、公交管理等的职能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当前乡镇职能体制的严重滞后性,就在于此)。三是对特别发达乡镇,可考虑组建镇级副县级,完善其建设管理体制,赋予其建设职能,提高其建设管理能力。
3、加强政策保障。现在是民主、依法时代,但小城镇建设缺乏依法管理。按制定法规性政策权限,是在地州级以上政府,要求对城镇建设管理的重大刚性法规政策,加强延伸覆盖,完善细化和制订出台,由县级以下政府可操作执行。
4、加强资金保障。当前对新农村建设,都有一定扶持资金安排,但对小城镇建设扶持资金安排很少,而只限于少数的中心镇。应当说,乡镇所在地的小城镇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载体,尤其是中心镇和重点镇。但是,当前乡镇一级政府由于各种客观原因,难以独立承担和实施,尤其是在建设资金上缺乏保障,需要上级政府予以扶持。建议把扶持新农村建设资金集中起来,或者再加大增加专项扶持资金,先重点扶持建设小城镇,实施先镇后村,以镇带村,镇村统筹,增强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实际效果。
5、加强考核保障。当前对乡镇的考核,其他方面都有,而且太多,但就没有小城镇建设考核。小城镇建设是衡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无水平和质量的根本体现,是衡量一级政府有无政绩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标志。建议对小城镇建设,要加强科学的评估和考核,不断提高小城镇建设的责任和水平,这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完善公共产品建设的客观要求。
2.关于加快XXXX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篇二
“十一五”以来, 广西的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目前正面临加快发展的加速期、转换发展方式的关键期、优化结构完善布局的攻坚期。党的十八大提出走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 为广西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2013年底召开的全区经济工作暨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 广西提出了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 大力发展中心城市, 培育发展城镇群, 以城镇群发展来壮大城镇规模, 改善城镇结构;同时把发展中小城市、小城镇作为优化城镇结构的主攻方向, 实施大县城战略,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加快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在此, 广西首次明确提出实施大县城战略, 意义重大。
之所以提出把发展中小城市、小城镇作为优化城镇结构的主攻方向, 实施大县城战略, 我想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 国际经验表明, 发展中小城镇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 城镇化高度发展的国家, 中小城镇占比很高, 其中美国90%、德国95%、法国93%的城市是小城镇。另一方面, 从拉美、非洲等国城市化的教训表明, 不合理发展小城镇, 农村人口大量地涌入大城市, 极易引发“贫民窟病”和城市病。
第二, 广西县城和小城镇规模小、承载力弱, 亟待加快发展。2012年, 全国县城平均人口规模、建成区面积分别为8.8万人、10.6平方公里, 我区则为7.8万人、8.6平方公里;全区城镇人口20万人以上的县城2个、10万~20万人的县城和建制镇18个、2万~10万人的建制镇80个、2万人以下的建制镇600个;县域平均城镇化率为31.3%, 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广西县城和重点镇规模小、发育程度低、发展质量不高、基础设施薄弱, 体制机制不顺、承载力带动力弱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严重制约着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提高。
第三, 县城和小城镇具有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天然优势。农民进城落户, 大城市固然是好的选择, 但综合各方面因素看, 县域城镇更接近农村, 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方面, 具有成本低、门槛低、风险低的机会优势, 以及习俗相同、亲缘相近、机动灵活的地缘优势, 既是农村人口流动的蓄水池, 也是减少城市病的重要屏障。
二、关于县域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实施大县城战略, 发展县域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是统筹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县城和中心镇, 着力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 构建由县级中等城市、小城市和经济强镇、特色小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骨干的县域城镇体系, 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
从广西的实际看, 县域城镇化发展, 重点应在五个层面取得突破:
第一, 着力打造县级中等城市。将县域人口在100万左右、中心城区10万左右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城, 培育成为中心城区人口在2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在我区, 初步具备上述条件的县级市和县城有不少, 如桂平、北流市和博白、灵山、合浦、横县、平南、宾阳、平果县等。
第二, 加紧培育县级小城市。对除县级中等城市之外的其余县城, 根据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功能定位,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聚, 努力发展为县城建成区人口在10万~20万的小城市。到2020年, 全区全部县城建成区人口平均达到10万以上。
第三, 积极发展经济强镇。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城镇加快发展, 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激发镇级发展活力, 力争2020年以前, 在全区形成20个左右生产总值30亿元左右、财政收入3亿元左右、各项发展指标高于全区发展平均水平的经济强镇。
第四, 大力打造特色小镇。选择一些资源禀赋较好, 地方特色、民族风格浓郁, 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乡镇, 实行差异化发展, 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 推进城镇建设与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民族内涵、秀美的自然风光深度融合, 着力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特色小镇。
第五, 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把一般乡镇作为新型农村社区与城镇连接的平台和桥梁, 建设成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成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重要节点;以中心村为核心, 以村庄道路、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综合服务中心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文体设施建设, 以及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为重点, 努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到2020年, 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从广西实际看, 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社区, 推进农村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 广西是后发展省区, 城镇化水平不高, 即便是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4%, 全区仍有接近50%的人口在农村, 此外还有约300万“两栖农民”, 这部分农民没能分享城镇化成果, 就难以达到小康水平;而没有他们的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 广西具有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良好条件。城镇化在具体实现形式上, 有直接城镇化和间接城镇化的区别。所谓直接城镇化, 是指农民向市民转化, 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成为就业稳定、生活体面的城镇居民;所谓间接城镇化, 即城镇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社会保障逐步向农村辐射和扩散, 农民足不出村即能享受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延伸覆盖, 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美国农业地带的小城镇、韩国的新村运动、英国的田园城镇、德国的森林古堡和小镇等, 都是实现间接城镇化的直接受益者。在我国, 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情形很多, 最具典型代表意义的是华西村。广西也有不少这方面的典型, 例如昭平县的黄姚古镇、玉林市福绵区的福西村, 以及玉林市统筹城乡试点区域的农村地区, 等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随着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城乡风貌改造的深化拓展, 尤其是给农民在土地、山林、小型水利设施和农民住房等方面的确权工作全面完成, 统筹城乡发展将大跨步地推进,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终极目标。
三、关于推进县域城镇化的战略措施
分析我区城市和农村人居环境差距拉大的原因, 主要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公共财政的投入;小城镇先天不足,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多;乡镇政府职能和责权不对等, 体制不顺。在这种条件下推进县域城镇化, 必须把县域城镇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从制度设计入手, 统筹谋划, 重点突破,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
第一,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全面提高县级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权限。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 转变政府职能, 给予县级发展县域经济最大的自主发展空间。除国家有明确规定外, 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县级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 一律下放县级管理, 真正把县级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战略节点、新型城镇化的生长点, 以及人口集聚的新主体、产业集聚新高地、功能集成新平台、要素集聚新载体。
第二,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一方面, 要大力扶持特色产业, 提升县域城镇经济实力。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集聚、增强人口集聚功能为重点, 以市场为导向, 以地方资源优势为依托, 充分利用城镇的劳动密集、资源密集优势, 选择农产品加工型、城市辐射型、旅游开发型、物流商贸型、矿产资源型等不同产业发展模式, 实现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 坚持产城一体, 同步发挥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聚集人口功能,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突出产业特色、错位发展, 龙头带动、集聚发展, 高端引领、创新发展, 优化环境、开放发展, 不断增强园区竞争力。
第三, 组织实施大县城发展战略。加强规划引领, 加紧构建由县级中等城市、小城市、经济强镇、特色小镇为骨干的县域城镇体系。按照不同的建设目标, 分别制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以城镇化示范县为重点, 启动一批完善县城功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统筹谋划产业项目、园区建设和城镇发展, 增强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城市设计和建筑单体设计, 加强精品街道或商业街区, 以及城市广场、街头绿地、滨水景观带建设。
第四, 稳步扩大扩权强镇。选择50个左右的镇开展扩权强镇试点, 完善乡财县管管理方式, 重点在产业项目、资金、建设用地指标安排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2020年, 力争形成一批生产总值超30亿元、财政收入超3亿元、各项发展指标明显高于全区发展平均水平的经济强镇以及一批特色城镇。
第五, 调整空间布局, 推进乡村整合。一方面, 加大规划编制力度, 实现城乡规划基本覆盖。建立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及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和详细规划组成的覆盖全域的城乡规划体系。另一方面, 建立城镇发展引导机制, 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依法推进、积极稳妥的原则, 依据城镇化体系规划, 结合当地实际, 适时推进撤县设区、撤镇改街道办、撤乡设镇以及引导村庄整合和撤村改居委会 (社区) 工作;有序引导农村新建住房向中心村、小城镇集聚, 集中建设新型农村住宅小区。
第六, 提升城镇建设质量, 统筹实施六大行动。一是实施县城新区建设示范行动。推进县城总体规划与产业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衔接, 建立县城新区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机联系, 加强县城新区供排水、环卫、燃气、照明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推进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建设互融互补。
二是实施城镇承载力提升建设行动。围绕实施大县城战略、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 统筹推进100项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 重点提升县城道路、环卫、供排水、供气、照明、污水垃圾处理、停车场等设施建设水平,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三是实施百镇建设行动。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100个经济强镇、特色小镇建设;各县力争打造1~3个中心镇。重点组织实施乡镇道路、给排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绿化美化和文体设施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农林场场部开展新型产城融合建设试点。注重小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结合, 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适度集中。
四是实施城镇品质提升行动。着力塑造城镇特色, 沿海城镇做足做好海洋文章, 沿江城镇做足做好山水文章, 沿边城镇做足做好融合文章,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彰显桂风壮韵, 建设一批体现地方风格、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风貌建筑群、精品工程。
五是实施城镇管理提质行动。创新城镇建设管理理念, 变城镇管理为城镇治理。推进供排水设施的提标改造, 全面推进水质达标;加强市政地下管网普查, 建立规划、城建档案管理等部门协同的地下管网管理协调制度和信息化管理网络。
3.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三
在我国的城镇体系中,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以人口聚集为主体,以物资开发、利用、生产为特点,以聚集效益为目的,是集政治、经济、物资为一体的有机实体。
(二)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基本形势
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发展小城镇作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十五”计划把小城镇建设列为农村今后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小城镇,大战略”曾成为事关全国特别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
小城镇之所以发展快速,除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带动外,主要得益于其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走在了城市之前,经济率先转由市场调节,社区率先向农民开放,城乡统筹就业率先在小城镇启动;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城镇化的体制性障碍较少;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付出的成本低,“扎根”容易,对政府压力相对较小。
小城镇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渠道,这是由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国情及小城镇多劳动密集产业和多种成分小企业的经济特点所决定的。
(三)目前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发展时间短,总体上讲,我国小城镇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我国小城镇数量虽多,但平均规模小,不足9000人,按非农人口统计则规模更小,聚集效益不明显。许多小城镇的建设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如基础设施简陋,城市景观差;人均占地多,用地制度需要健全完善;非农产业基础薄弱,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小;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存在,农民“扎根”还有后顾之忧。分而言之:
1、乡镇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直接阻碍了小城镇建设的待续稳定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乡镇企业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整个国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工业获得长足发展,告别了短缺经济,工农业产品普遍过剩,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使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也使小城镇的发展失去了资金及人流、物流的支持。
2、“二元化”的户籍结构影响人流向小城镇聚集。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是1958年以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更是短缺经济的结果。附加在原有户籍制度上的就业、上学、医疗、住房等各种权利和福利因素等都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特殊产物,赋予了户口不应有的福利功能。本质上正是这些不合理的功能把城乡居民区分成了两个发展机会与社会地位不同的阶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二元户籍管理结构对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制约和阻碍越来越明显。社会经济的发展呼唤建立现代户籍管理新体制。
3、小城镇经济结构趋同,产业层次偏低。我国80%以上的小城镇均由农村型居民点发展而来,使这些小城镇均具有较为典型的农产品集散和初加工型城镇的特点。这种建立在农业开发之上的城镇类型在发展中无疑缺乏足够的竟争力,趋同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使各级小城镇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力。
4、基础设施不完善。现有的许多小城镇的城市建设沿袭了农村型居民点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城市用地集约性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城市景观风貌缺乏特色等许多问题,使小城市镇的舒适度、安全性等不尽人意,进而减小了小城镇的吸引力,影响到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5、城镇功能不健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整合力不强。正是由于城镇建设水平低、管理薄弱,使城镇功能普遍较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的拉动性不强。由于城镇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小城镇在人才和资金的引进、产品技术的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了小城镇功能的提高。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对策
1、提高对农村城镇化的认识,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来抓。各级政府要从实现跨世纪战略目标和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小城镇对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农村现代化和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农村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把握小城镇发展规律,协调和处理好有关农村城镇化研究、规划、建设和政策等问题,把农村城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
2、要高起点规划,分阶段实施,确保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一定要牢固树立规划是龙头的观念,用规划去统领小城镇的建设,做到规划和设计先行。要深化传统建设方式的改革,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分片开发、配套建设。
3、要构造支柱产业,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体系建设相结合。根据我国的国情,乡镇企业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以农产品加工、包装、营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同时还要办好市场,激活经济,带动相关产业。一定要引导乡镇企业到镇区进行集中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企业规模经营和聚集效应,才能真正解决污染问题,才能共事能源、交通、信息和市场。
4、要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的政策,实行进城人口的市场化安置。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为进城农民就业创造条件。要改革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为了鼓励农民进城,一定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让农民进得来,住得下。
4.关于XXXX保护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四
凤凰XX、平遥XX、太原XX是近年来XX保护、建设、发展工作做得非常有特色的三座XX。XX年12月,我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起陪同市委书记、市长考察了这三座XX。
凤凰XX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现存XX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XX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XX年被列为“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XX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有笔架山公园、熊希龄故居、陈宝箴故居、沈从文故居、XX博物馆、杨家祠堂、万寿宫等著名景区。凤凰XX从清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元年,涌现出提督20人、总兵21人、副将43人,孕育了民国总理熊希龄、文学巨匠沈从文、国学大师陈寅恪等各界名人。
凤凰县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以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紧紧围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主线,突出抓好XX景区扩容提质、乡村休闲度假游建设、旅游市场秩序整治等工作,文化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新局面。XX全年凤凰县共接待中外游客1200.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3.23亿元,分别增长25.5%和27.48%。门票收入达3.13亿元,同比增长71.9%。一是不断打造旅游精品。全面启动XX风景名胜区5A级景区创建工作。加快古迹恢复 建设、乡村游精品景区及配套设施建设、新型综合体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二是优化旅游环境。着力打造停车场及游客服务中心为集散中心,多个游客服务次中心和服务点为支撑的游客组织服务体系,实现旅游管理服务科学化、精细化。三是抓好推介。围绕“中国最美小城”的城乡旅游品牌,精心编制中长期旅游营销计划,办好苗族“四月八”跳花节、第五届中国凤凰苗族银饰服饰节、中国凤凰国际摄影双年展等节庆活动;整合直效广告、营销活动、网络平台、公共关系等各种营销方式,建立媒体长期合作战略伙伴,构建立体的营销网络,推介好精品旅游景区、特色旅游商品、民俗风情文化等旅游产品;充分发挥XX公司、乡村游公司等旅游骨干企业市场的主体作用,重点对京、津、冀等凤凰主要客源城市和高铁沿线城市进行针对性营销,不断扩展国内旅游市场份额。
平遥XX位于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明代洪武三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XX。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楼。境内文物古迹之多,价值之高,内容之丰富,为全国县级城市中所罕见。
平遥县瞄准国际旅游城市目标,不断厚植优势,深挖潜力,实现旅游上档升级。XX年,XX接待游客835万人次,门票收入1.38亿元,综合收入93亿元。一是突出遗产保护,传承XX文化魂。加大各级文保单位保护力度,对XX内传统民居、重要街区实施挂牌建档、保护修缮,出重拳整治私拆乱建行为,确保XX内的一砖一瓦、每个传统建筑、每条历史街巷都体现出XX原汁原味的文化元素。二是突出管理创新,提升旅游美誉度。重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全面强化旅行社、导游及景点的管理。抓好票务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大力整治各种旅游乱象,打造与世界文化遗产品牌相匹配的美誉度,巩固好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成果。三是突出引资上项,丰富旅游新业态。定位游客消费趋向,集聚优势资源,引进新型业态,打造游客夜间休闲、消费场所,切实让游客留得住、住得下。积极推动中青旅特色文化小镇和上海复星太阳马戏团等项目,打造全市文化发展新地标,丰富XX旅游“过夜游”业态。四是突出客源拓展,发展周边短途游。借助独特的品牌、区位和交通优势,展开精准营销,打开周边游客市场。定位游客休闲需求,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点、线、面统筹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架构,推动旅游由单一景区游向综合旅游目的地转变。五是突出文化引领,夯实发展硬功夫。全方位挖掘、整合、弘扬XX文化,着力发展摄影大展、平遥中国年、微电影节、创意市集、文化培训、金融论坛为代表的演艺、节庆、会展、培训产业,着力壮大、特色 手工艺产业,成功举办平遥中国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梨花旅游节、采摘节,彰显国际旅游城市独有的文化魅力。
现存的古太原县城,位于今太原市晋源区,创建于明洪武八年,至今已有640年历史。基本保存了明、清太原县城的建筑特色。XX年,太原市开始对明太原县城进行复兴工作。核心保护范围以明太原县城十字街和四周城墙为主要骨架,历史建筑相对集中的十字街西北的北后街、东横街和西南的仓巷周边地区,面积约34.47万平方米。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XX年,明太原县城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太原市以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全市支柱产业为目标,坚持旅游目的地与集散地建设并重,大力提升“唐风晋韵·清凉太原”城市品牌形象,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努力规范市场秩序,全市旅游产业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据统计,XX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21.01万人次、增长4.68%,旅游外汇收入8059.54万美元、增长5.13%;接待国内游客4891.47万人次、增长17.12%,国内旅游收入583.34亿元、增长17.77%;实现旅游总收入588.35亿元。
三个XX保护建设展示的共同特点,一是XX所在地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二是宣传很到位。都注重唱响文化品牌,挖掘内涵,提升文化旅游软实力,坚持举办节庆活动加强推介。三是注重产业策划、发展。
与凤凰XX、平遥XX、太原XX一样,XXXX历史厚重,文 化底蕴丰富。但在文化旅游开发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规划编制相对滞后,不同程度影响到XX保护建设工作的推进。二是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XX保护建设规划不相符合。三是居民安置进度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四是XX保护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土地、规划、住建、环保等相关繁杂的手续办理,受行业法律法规的限制,手续办理不能实现“一站式”服务,各项手续办理持续时间长、协调难度大。五是资金筹措难。旅游收入还很低。XX保护建设社会化、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六是XXXX保护建设缺乏规划、设计、建造、管理、融资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5.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篇五
为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
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和土地的集约使用,有利于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统筹规划,紧紧围绕“壮大小城镇,发展新农村”的发展思路,按照乡业集聚,基地集聚,商贸集聚,功能集聚,开发集聚等五种集聚模式,科学制定完善小城镇布局规划,大力推进小城镇“1+4”工程,形成了分区明显,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相对集中,环境优美的农民新型聚居形态,推动了我县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但是,小城镇之间发展不平衡、规划档次低、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着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二、小城镇开发建设管理面临的制约因素。
从泗阳小城镇建设现状来看,虽然近阶段发展态势良好,但其质和量两个方面与我县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与周边县区如沭阳、泗洪、宿城等发展速度相比,差距是十分明显的。这表
明泗阳小城镇建设还有许多长时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1、规模集聚效应不足。研究表明,城镇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时,人均公共消费趋于合理;达15万时规模经济效显现;达25万时持续增长的条件开始满足。截止今年,我县小城镇镇区人口平均规模不到1万人,绝大多数小城镇人口低于0.6万人。小城镇集聚能力依然不足,人均公共消费成本相对较高,更无法满足城镇规模经济效益发挥。
2、建设用地扩展过快。我县小城镇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快于小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我县小城镇历年平均用地规模增长率曲线大多位于平均人口规模增长率曲线之上,尤其在1990-1995、2005-2008两个阶段,这一特征非常明显。小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快于人口规模增长,直接表现为全县小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水平的提高。过高的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导致小城镇用地效益低下,既浪费了土地资源,又影响了空间效益。
3、人居环境指标不平衡。在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总量指标持续提高的同时,相应的人均指标有升有降,个别人均指标甚至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小城镇人均公共绿地、人均供水设施、人均排水设施、人均道路指标基本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反映小城镇垃圾处理与环卫设施水平的万人公厕数指标却持续下降。截止2006年,全县建制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20.06%。与此同时,小城镇排水管网多为简单混排水道,无法实现雨污分流。小城镇污水处理厂数量不足。
4、城镇建设投资乏力。近年来,随着大量生产性投资
向大中城市与省外转移,我县小城镇生产性投资与住宅建设投资均受到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实行“乡财县管乡用”制度,乡镇政府已不再作为一级财政主体。在当前的财政制度下,“乡财县管”目标已经实现,但“乡用”目标难以落实,乡镇财政增长部分与土地出让收益多为县(市)截留,小城镇仅余的财力根本无法满足事权开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捉襟见肘。
三、小城镇开发建设与管理的基本对策。
我县小城镇建设要立足县情,要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梯度推进,全面增强城镇的综合实力、聚集能力和经济辐射功能,逐步形成以重点城镇为支撑、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要把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归缩点,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带动作用,使小城镇成为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支点。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思路,加快我县小城镇建设应采取以下对策:
1、高起点规划,合理确定城镇发展方向。城镇规划是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导向。按照现代化、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对照已编制完成的总体规划,对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滚动编制,保持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内控规覆盖率100%。结合村庄建设试点,对已经启动建设的示范村,编制村域规划,进一步完善市政设
施和景观环境规划,继续做好三类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对近期拟启动、建设需求量较大的三类村庄作进一步调查,加强规划编制,确保做到坚持先规划后建设。
2、高标准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赖以生存的条件,是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载体。以道路、交通、生态治理和环境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按照总规及专项规划要求,加快县乡道路建设,尽快建立合理的城镇内外道路网络,完善镇区功能。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搞好污水、雨水、给水、供电、通信、广电等各种管网的综合配套建设,提高乡镇镇区的承载功能和配套能力。
3、高效能管理,不断提高群众意识。不断改革和完善城镇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在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有关部门的相互衔接和合作,形成合力。逐步建立起“统一协调、有序、高效”的城镇管理运行机制。广泛宣传发动,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居民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群众的文明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工作。
4、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可以实行财政资金为引导、吸纳民间资金为主,吸引外资为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首先,财政资金可以向小城镇倾斜,在注重抓好水、电、路及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加与农民利益有密切联系的、有巨大消费
空间的项目,以此吸纳民间投资与吸引外资,加快建设速度,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其次,通过小城镇安居工程,吸引农民建房资金。再次,把市场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政府通过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健全规章制度、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等软件上下功夫,使小城镇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并以“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引众多的人带着资金参与城镇建设。要大胆尝试和探索将城镇当作资产来经营的思路,坚持市场化运作,不断建立和完善“经营城镇”的新机制。
5、拓展融资渠道,创新小城镇建设多元投入机制。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小城镇快速发展,阻碍城镇化进程的最大“瓶颈”。从目前县乡两级的财力看,要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是不现实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经营城镇上更新观念,创新思路,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盘活城镇的存量资产。为此,要通过制定政策,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的投入领域,激活民间社会资本,建立小城镇建设多元投入机制。
6、完善配套设施,增强农村集中居住点的吸引力。加强农村道路、桥梁、供电、供水、排水、通信、网络、有线电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套,以建设一个公共服务中心、一组村内道路、一套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为主要内容,逐步建设完善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基础设施,以功能齐全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要求,吸引农民到集中居住点集中建房、集中居住。
6.对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调研和思考 篇六
对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调研和思考 对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调研和思考 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经济强势发展
一、建设概况
97年乡与镇合并之后,镇区内的几条主要道路,如路、路、路等,因年久失修,道路破损严重,大小车辆难以通行,严重影响了镇的对外形象和经济发展,市场建设有场无市,经济发展徘徊不前,乡镇企业年产值常年维持在18亿元左右,财政收入始终在500万元上下波动,人均纯收入连续六年没有大的增长。[本文章来源于那一世范文网.://.],新一届镇党委、政府上任以后,紧扣区位优势,广泛听取民意,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提出了“三横
六纵”道路建设和两个新区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我镇充分借鉴和宏扬经营城镇的理念,多方融资,积累原始建设资金。以来,我镇共多方筹措资金多万元,对路、路、路等8条道路进行了整修改造,建设里程达20多公里。镇区面积由原先的不足2平方公里,扩大至现在的5平方公里,增幅达150%;镇区人口由原先的不足1万人,增至目前的2万人左右,增幅达200%;新增个体工商户524户,同比增长%,其中从事第三产业者419户,占总新增户数的80%;年可新增产值800多万元,上交利税60多万元,拉动全镇经济上涨个百分点,已成为镇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增长极。一年来,我镇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
1、形象变了。以前脏、乱、差的现象没有了,道路坑坑洼洼的现象不见了,区位优势增强了,镇的对外形象提高了。
2、威望高了。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落到了实处,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群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明显提高,政府的号召力、凝聚力明显增强。
3、民气顺了。环境得以改善,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经济景气上升,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群众看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没事找事、为难政府的行为没有了,有事找政府,有事问政府,有事靠政府已成为我镇群众的自觉行动。
4、发展快了。全镇上下团结一心,共谋发展,干事创业积极性显著提高,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去年一年,我镇实现乡镇企业产值21亿元,同比增长%;引进100万元以上项目40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0个,同比增长167%;引进资金亿元,同比增长75%;实现财政收入680万元,超收150万元,同比增长%;人均纯收入2950元,同比增长%。
二、具体做法 一年来,镇党委政府抓住市区北扩、城区西移的有利时机,从小城镇建设着眼,从道路建设着手,高标准规划,科学化
布局,走出了一条符合镇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之路。
1、抓规划,明确小城镇发展目标 科学规划,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工作中我们突出抓了规划这个环节。首先,突出“三大优势”:一是交通发达,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二是仓储优势明显;三是以食品加工、面粉机制造为主的民营经济发展快、基础好、积累多。立足上述优势,镇党委、政府确立了“依靠优势促发展,围绕中心搞建设”的总体思路,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时间,把我镇建设成为集餐饮服务、食品加工、物资集散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小城镇。其次,为了保证小城镇建设的超前性和科学性,我镇聘请上海及市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参照《市城镇建设发展纲要》,编制了镇中、长期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建设中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严格按要求组织实施,确保了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第三,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产”的原则,对镇
区内的规划布局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做到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2、抓建设,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去年以来,我镇围绕“三横六纵”道路建设,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投资1000多万元对路进行整体改造,路全长公里,路宽40米,在道路的中段,原影剧院区域内建一个占地40亩,集休闲娱乐和商业经营为一体的现代化花园式广场。目前,道路拆迁已经全部结束,部分路段已经通车,路灯安装正在进行,工程预计10月底竣工;投资700多万元整修了路路、路北段,去年年底已经实现通车;投资500多万元对路、路南段进行改造。目前,路南段主路面已经竣工通车,边道路面柏油已经下封,排水管道正在铺设。路南段已于9月28日实现竣工通车。投资200万元的城北大排水工程段正在稳步推进。目前,沟底清淤和违章建筑拆除正在进行,10月底前将竣工投入使用;
投资近26亿元的新区建设有序进行,征用的1200亩土地已全部征完,市金融大厦、市会展中心、市高级中学已入场建设。此外,路加宽改造,段的环乡路改造已经结束,路修建正在进行,目前工程进展顺利。
二是加快镇区绿化、美化、亮化。我镇先后投资500多万元,架设路灯200多盏,栽植女贞、香樟等绿化树木1000多株,对路、路北段、路北段、路的东段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目前,该项工作随着各项工程的相继竣工而继续顺利开展。
三是加快公益事业建设。我镇先后投资100万元扩建了镇二中校舍和镇中心幼儿园,维修校舍160多间;投资50万元对镇区的部分电力路线进行了改造;开通有线电视用户2500户,安装程控电话用户4000户,城市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本文章来源于那一世范文网.://.]
3、抓投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解决
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我镇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方法: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和金融部门的支持,筹借短期建设资金,确保各项工程的顺利施工。
二是推行经营城镇的运作模式,以市场化的手段,通过商业化的运动,实现固定资产的增值,实现经济和生活环境的极大改善。一是拍卖不良资产,积累发展资金,二是拍卖商业用地,回收投资成本,然后,投入下一轮城镇建设;三是拍卖道路、广场冠名权、广告权,拍卖收入充当维护费用,交由中标企业管理,政府集中精力搞新的建设。
三是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今年以来,我镇依照“三高”标准|,实施“五心工程”,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喜人的业绩,今年上半年,我镇已引进100万元以上项目23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6个,亿元以上项目2个,引进资金亿元。这些项目的引进,为加快小城镇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是鼓励个体、集体一齐上,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营企业主参与小城镇建设。截止目前,全镇已发展个体、私营企业2591家,从业人员达25864人。新建二层以上住宅楼、营业楼42栋,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总投资450万元。
4、抓规范,树立新形象
发展小城镇,重在“七分建、三分管”,建立良好的软硬环境,才能使小城镇上档次、出形象。
一是成立了孟庙镇城管监察二中队,配备了车辆及人员,对镇区内乱堆乱放、私拉硬扯,占道经营等不良行为进行约束管理,创造了优良的生产、生活环境,充分展现了镇的新形象。
二是积极开展诚信创建活动。在全镇形成了崇尚文明、弘扬正气、互爱互助、和谐淳朴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全镇的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
服好务。
三、体会和建议
通过一年多来的小城镇建设,对发展小城镇,促进经济发展,我镇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建议,同时,也是我镇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1、发展小城镇,要解放思想,树立发展是富民建镇的第一要务
发展小城镇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许多不利因素,化解不利因素的最好办法,就是要以县经济工作会议和县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大胆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学习温州经验,“先干不争论,先试后评论,先做再议论”,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勇于创业”的精神。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改革不动摇,面对议论不争论,允许试,允许闯,争取时间发展,让实践作结论。坚持正确的,完善不足的,引导扭曲的,改革错误的,宽容失误的。真正做到创新不跟风,争先不争论,依靠不依赖,引导不误导,使大家
立足镇情心系群众,开拓创新,大胆实践,把思想集中到发展上来,把精力用到改革上去,招商引资放手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富裕,有利于城镇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坚持千政策、万政策,引导群众致富就是好政策;大干部、小于部,领导群众致富就是好干部。有了这样的理念,就有了定位的标杆、做事的标准、于事的标尺,解放思想就有形化、具体化了,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就有了思想基础。
2、发展小城镇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 小城镇建设涉及面广,资金投入大,稍有不慎就会好事办成坏事,形成半拉子工程,增加农民的负担。建设小城镇要抱有经营的理念,算好政治成本和经济成本,充分运用市场的手段,采取商业化的运作,搞好资本的原始积累。本着“开发一片,建成一片”的思路,循序渐进,滚动发展,切不可贪大求洋,脱离实际,使小城镇建设脱离为民、富民这个轨道。小城镇建设也决不仅仅是修几条路,建几个广场那么简单,小城镇建设要做到“三个”符合,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得到快速发展。一是要符合群众的意愿。汇集广大群众的力量,小城镇建设才能顺利实施;二是要符合当地的发展形势。使小城镇建设融入到经济发展的洪流中,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三是要符合支撑力的要求。城镇化必须要以工业化做支撑,要有后续资金投入,小城镇才能持久,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就会出现“有人建,没人管”的局面。
3、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打造小城镇工业园区
引导各类加工业和服务业企业向小城镇聚集,提升小城镇功能已成为新形势下发展乡镇企业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是小城镇工业园区是乡镇企业“二次
创业”的增长点。企业分散,不利于公共设施的共同利用、环境保护和小城镇建设。只有走“相对集中,连片开发”的路子。积极调整城镇企业的布局结构,有计划、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小城镇工业园区,变布局分散为相对集中,形成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才能达到资源共享、规模经济的目的。
7.关于加快XXXX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篇七
一、地方金融体系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地方金融体系是指在一定行政范围内设立的、与地方政府职权相适应的金融机构及其融资业务, 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体系主要是由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构成。就安徽的情况来看, 改革开放三十二年来, 地方金融体系有了较快的发展, 已初步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等多层次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的地方金融体系。全省共有城市商业银行、城镇商业 (合作) 银行、农村信用联社、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担保公司等各类地方性金融机构150多家。安徽省正迎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 地方金融体系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效应正逐步显现。
地方金融机构存在的本质意义就是履行地方金融机构的责任和义务, 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因此, 相比全国性金融机构其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作用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具体体现在:
(一) 综合信贷支持方面
地方金融的服务范围集中于特定行政区域, 能够最大限度地为本地区的金融资源供给提供保障。同时地方金融机构对市政建设、政府融资平台、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的支持往往高于全国性金融机构。
(二) 税收方面方面
地方金融机构由于总部设在本地, 对地方税收的支持高于其他金融机构。
(三) 履行社会责任方面
地方金融机构立足地方, 服务市民是其永恒的宗旨, 往往会根据本地区居民的实际需要提供更为细致的金融服务。如银行代缴费业务等。
(四) 财富贡献方面
地方金融机构的股东通常是省属企业或本省的居民, 因此其价值增长保障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居民收入的增加。
因此建立高效的地方金融体系, 调动地方金融企业的积极性, 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健康快速发展, 对于促进地方经济持续高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安徽省地方金融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由于宏观经济调控和监管措施的不断加强, 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 客户的全面金融需求不断增加等因素, 地方性金融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 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同时地方金融机构比较其他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规模、人才、资本、技术等方面的劣势。因此, 构建有效的地方金融体系, 提升地方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能力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我省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 地方金融机构实力不强
安徽省内地方金融机构大多具有成立时间短、起点较低、人员素质不高、金融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的特点。这直接造成地方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品种单一, 金融服务质量不高, 市场竞争力不强, 从而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徽商银行虽然在经营规模上处于城商行序列的前列, 但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 竞争力还不强, 差距还较大。另外在全国60多家证券公司中, 国元证券、华安证券在同业中竞争力、影响力都处在中等水平, 而其他非银行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更加滞后。龙头企业的缺乏, 致使在安徽省内地方金融资源难以有效整合, 各地方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同效应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 缺乏对地方金融业的扶持政策
迄今为止, 安徽省尚未系统出台对地方金融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 有一些文件中提到的政策在扶持力度和针对性还不够强。
(三) 政府管理地方金融机构的方法和手段有待改进
目前安徽省对地方金融机构的考核, 还是按照一般国有企业的考核办法来操作的, 金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确定和干部任用, 也是按照国有企业的做法执行的, 这对金融业这一特殊领域而言, 是不利于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的, 也不利于金融机构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改善法人治理机构, 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 地方金融业区域分布和结构不够合理平衡
地方金融企业主要以银行为主, 且主要集中在省会合肥, 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金融资源匮乏。地方金融业增加值无论是占全省GDP还是占第三产业的份额均较小, 对安徽省的经济影响力较弱。
三、对建设安徽省地方金融体系的相关措施建议
地方金融体系建设的内容既包括建立起多层次的地方金融机构, 还包括建立有效的体制机制增强地方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使金融真正成为省委省政府加快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抓手。现对构建高效的地方金融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一) 加强政府部门对地方金融的扶持和指导
地方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 但是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应转向协调和服务, 目的是为地方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创造环境, 这种协调服务包括促进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金融经营单位的沟通交流, 建立信息互通平台和机制, 出台扶持政策, 支持金融机构更好地发展, 更重要的是改善区域金融生态整体环境, 为金融体系发展创造外部条件。首先, 政府及主管部门要加大在政策扶持、协调服务、信息传递、社会信用环境创造等方面的工作力度, 适时出2台0支12持地年方第金6融期业发中展旬的刊指导意见, 形成推进地方金融业发展的综合 (性总政第策4体8系3, 增期加) 政策的可操作性, 支持地方金融机构深T化im改e革s, 做大做强。其次, 要加大对地方金融机构金融创新和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奖励, 可以考虑设立金融创新奖励基金, 激励地方金融机构创新经营模式, 开发金融新产品, 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第三,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的要求, 履行地方金融机构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 使政府的战略意图通过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得以实现。第四, 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协调和指导。帮助和督促地方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 强化基础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配合金融监管部门做好行业监管工作, 帮助协调解决监管中发现的问题。
(二) 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合理有效开展信贷投放
当前, 稳健趋紧的货币政策带来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收紧和信贷增速的放缓, 而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自主创新试点省建设、与央企、知名民营企业合作的一批项目陆续落地, 资金需求旺盛。众多中小企业生产成本持续加大, 融资压力大增。大部分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受平台管控、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 资金供求矛盾异常突出。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调度财政资源, 用足用好本地资源, 引导包括城商行、农信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有效规划信贷安排, 合理有效的开展信贷投放, 以保证我省经济发展资金需求与信贷供给的合理匹配。同时, 建议加强和改进政银企对接的形式和力度, 让地方金融机构提前介入到政府战略性重点项目中, 争取早投放、快投放、早见效。
(三) 推进地方金融资源有效整合
目前我省的地方金融资源分布广、规模小、质量参差不齐, 致使在省内地方金融资源难以有效整合, 各地方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同效应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建议可以先探索建立地方金融中介协调组织, 统一协调推进银行、证券、保险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 发挥各自专长谋求共赢。在条件成熟时, 可以尝试组建以股权为纽带的地方金融控股公司。此举不仅有利于整合现有的安徽地方金融资源, 完善金融体系, 改变安徽省地方金融资源的现N状O., 同06时, 也20可1为2i完n善an地c方e性金融机构管理体制和法 (人C治u理mu结l构at、i提ve升ty地N方O经.济48发3展) 水平提供金融支撑。组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 增强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渗透力和支持力。组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将成为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建设安徽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步骤, 通过组建安徽地方金融控股公司, 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地方性金融力量, 从而改善地方金融环境, 增强区域内金融体系活力, 提升安徽金融的市场化水平和辐射吸纳能力, 对地方金融体系的重新形成起到催化作用。
(四) 建立完善的金融人才引进培养管理机制
建立高效地方金融体系离不开专业人才, 但是由于地域和金融发展状况的原因, 目前安徽省的政府部门和金融企业的金融人才都相对缺乏。因此建议政府的主管部门着手建立完善的金融人才引进、培养、管理机制, 以吸引有志之才、培育可塑之才、使用胜任之才。建立金融人才引进政策, 提供优厚的待遇吸引更多金融人才来皖工作。建立优秀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通过把本省的金融工作者送到东部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金融管理经验的方式来培养优秀金融人才。建立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干部交流机制, 安排金融机构的优秀人才到金融管理监管部门或各地市挂职, 也可以安排政府的干部到金融机构挂职, 打造一支熟悉经济和金融工作的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郑兰祥.门志路.安徽省地方金融体系重构的难点与对策研究.中国集体经济.11年02期下.
8.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 篇八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结构性问题的重大举措,承载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和追求。
一、深刻认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一)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加快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是一场深刻变革,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汇聚点,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能够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二)保障改善民生的有力举措
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对破解城乡“双二元结构”,提升农村居民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文明素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破解“三农”问题的现实途径
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农业现代化,而新型城镇化是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关键所在和重要途径。
(四)加快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对创造新的投资需求、扩大消费需求、推动产业积聚和统筹城乡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镇化率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原则
(一)遵循客观规律
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符合经济发展阶段要求的过程。各级政府在确定城镇化目标时须遵循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思路,不能靠行政命令、政绩考核的办法,以避免拔苗助长式的城镇化政绩工程或形象工程。
(二)体现以人为本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突出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
(三)突出质量内涵
质量是新型城镇化的生命。要以改革的思维和创新举措稳步提高农业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中心,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四)运用统筹方法
科学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根据中央制定的大政方针,确定城镇化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政府应从实际出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明生态城镇建设,制定相应规划,扎实推进建设和管理工作。
三、精心规划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科学路径
(一)彰显城镇的品质感
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市和乡村品质的重要手段,既要优化宏观布局,又要搞好微观空间治理。要提升规划品质,科学设置开发强度,科学划定城镇边界,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相融,把绿水青山保留在城市、留给市民、留给后代;要提升建设品质,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保留村庄原始风貌,融入现代元素,延续城市文脉,方便群众生活;要提升管理品质,坚持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管理城市,提升治理水平。
(二)提高人口的集聚度
让居民在城市过得更好、生活质量更高,是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标。要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业人口转移,稳定城镇人口就业。要通过培养市民创新能力、培育市民现代生活方式,有序推进城镇人口市民化,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大力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提升农业、农村、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同步发展。
(三)提升土地的集约率
要从数量和质量上守住耕地红线。推进土地节约集约是破解工业化、城镇化难题的有效方式。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管住总量、控制增量、盘活存量。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
(四)强化产业的支撑力
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动力、解决就业创业的关键、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城镇缺乏现代产业的培育和支撑,就会出现“睡城”“空城”和“鬼城”。产业缺乏城镇化的依托和载体,就难以形成持续生命力、创造力和竞争力。要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推进产业功能、城市功能融为一体。要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强就业能力、挖掘内需潜力,构建分工合理、特色突出和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关于加快XXXX城镇化建设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加快推进宜宾城镇化建设的建议09-06
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08-16
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07-15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06-28
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思考08-14
关于重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考11-17
关于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调研报告07-07
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汇报11-14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09-08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