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培训讲稿)(精选10篇)
1.心肺复苏(培训讲稿) 篇一
心肺脑复苏
心搏骤停(suddenly cardiac arrest,SCA)是指心脏机械活动停止,收缩功能衰竭导致心脏突然丧失有效的射血功能而致血液循环停止的病理生理状态。
“猝死”是指突然、意外的临床死亡。
心搏骤停的病因、类型和诊断
一、心搏骤停的病因
引起心搏骤停的病因可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
(一)心源性
约80%的心搏骤停患者是由于冠心病所致,尤其是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
(二)非心源性
包括①溺水和窒息②电击和雷击③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④麻醉和手术中的意外⑤药物过敏或中毒等
二、心搏骤停的类型
根据心电图(ECG)监测结果,心搏骤停可表现为三种形式: 1.心室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心室肌发生极不规则的快速而又不协调的蠕动,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以连续而快慢不规则、振幅不一的蠕动波,频率为200~500/min,此时心脏不能搏血。凡张力弱,蠕动幅度小者为“细纤颤”;张力强,幅度大者为“粗纤颤”。
2.心搏停止(asystole,AS)或称心室停顿(ventricular standstill)心脏大多数处于舒张状态,心肌张力低,无任何动作,ECG房室均无激动波,描记呈一直线。
3.心电机械分离(electric mechanical dissociation,EMD)心脏仍有生物电活动,断续出现慢、极微弱且常不完整的收缩,ECG仍有间断出现的宽而畸形、低幅的QRS波群,频率在20~40/min以下,而此时心脏并无有效的泵血功能,血压及心音均测不到。
三、心搏骤停的诊断
①清醒的患者意识突然丧失,呼之不应;②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消失;③测不到血压,心音消失;④自主呼吸在挣扎一两次后随即停止;⑤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其中①患者意识突然丧失和②摸不到大动脉最为重要,凭此即可确诊心搏骤停的发生。
基础生命支持
1.判断患者反应 当目击者发现患者无呼吸、不咳嗽、对刺激无任何反应(如眨眼或肢体移动等),即可判定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并立即开始CPR。
2.启动EMS 拔打急救电话后立即开始CPR。3.体位 让患者仰卧在坚固的平(地)面上。4.开放气道(1)仰头抬颏法(2)托颌法 5 循环支持(1)脉搏检查 10s内完成脉搏检查。(2)检查循环体征(3)胸外按压
406(4)单人或双人CPR 6.电除颤
早期电除颤的理由:①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致命心律失常是VF,占心跳骤停患者的80%;②VF最有效的治疗是电除颤;③除颤成功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或消失,除颤每延迟1min,成功率将下降7% ~ 10%;相反,如果同时实施心肺复苏术,则患者生存率比前者更高(平均下降3%到4%);④VF可能在数分钟内转为心脏停止。因此,尽早快速除颤是生存链中最关键的一环。
高级生命支持(ALS)
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通常在医院内或转运途中进行,是指利用药物和机械手段提高重要器官的灌注压和血供,处理心律失常,进而促进自主循环恢复。
一、通气与氧供
通气:面罩、球囊、气管插管
二、循环支持
有许多改良的循环支持方法,包括插入性腹部加压CPR、高频CPR、主动加压一减压CPR、充气背心CPR、机械(活塞)CPR、同步通气CPR,交替胸腹加压一减压CPR和一些有创CPR,这些方法的使用限于医院内。
三、药物治疗
心肺复苏时用药的主要目的在于:①提高心脏按压效果,激发心脏复跳和增强心肌收缩力;②提高心脑灌注压,增加心肌和脑的血液灌注量;③降低除颤阈值,有利于电除颤和防止室颤复发;④减轻酸血症和纠正电解质失衡,有助于发挥心血管活性药物的效应。
(一)心肺复苏时的用药途径
1.静脉内给药 静脉给药安全、可靠,为首选给药途径。2.气管内滴入法:碳酸氢钠注射液、钙剂及去甲肾上腺素禁止从气管滴入
(二)常用复苏与心血管活性药物
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氨力农和米力农、碳酸氢钠、利尿剂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
1.利多卡因 2.胺碘酮 3.阿托品
脑复苏
在心搏和自主呼吸恢复后,CPR初步成功,脑复苏就成为后续处理的重点目标。继20世纪50年代对肺(呼吸)复苏成功后,60年代又取得心脏复苏的突破,但目前脑复苏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故心跳骤停后病人脑功能是否恢复已成为复苏成败的关键。
脑的重量虽仅占体重的2%,但它却接受15%的心排血量,其静息耗氧量约占人体总耗氧量的20%,且脑组织无后备毛细血管供血,故一旦脑血流停止,脑组织将较其他脏器更易遭受缺血缺氧性损害。
一、急性全脑缺血的病理生理
407
(一)脑缺血时组织病理学改变
脑缺血后神经细胞损害存在区域性和时相性差异,其受损程度并非一致。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凡是越进化、越高级的脑组织越易受损;越原始、越低级的脑组织对脑缺血的耐受性越好。按脑内细胞对缺血敏感性的差异可排序如下: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星状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二)全脑缺血期间的病理生理
1.能量代谢障碍 脑内糖原和能量贮备均很少,一旦发生心跳骤停,脑血流中断,氧和葡萄糖的供应即断绝,氧贮备在10s内耗竭,PaO2降至30mmHg以下,低于电衰竭阈(threshold of electric failure),即导致意识丧失,脑电图由慢波转为平线。
2.脑生化代谢方面的紊乱 脑缺血后能量代谢障碍,ATP缺乏,细胞膜的钠钾泵和钙泵功能受损,造成细胞内K+外流,Na+、C1—、Ca2+内流而致神经元和间质水肿。
3.乳酸酸中毒 酸中毒在脑缺血和再灌注阶段均可产生。脑缺血时葡萄糖无氧代谢导致的乳酸产生过多及CPR期间肝肾缺血致对乳酸的清除能力降低,是引起乳酸酸中毒的主要原因。
(三)再灌注期的病理生理
在恢复循环后,脑组织虽又重新获得血流灌注和氧供应,但各种功能和生化代谢过程并不能同步恢复到正常状态,已经启动的脑缺血性损伤可能进一步加重而造成再灌注损伤。再灌注损伤在系统灌注恢复后还可持续2h~12h。
一、脑复苏的治疗措施
由于心搏骤停后,脑病理生理改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单一治疗手段很难起到脑缺血后神经保护作用,而是需要多种措施。脑复苏的成败关键在于三方面:①尽量缩短脑循环停止的绝对时间;②采取切实有效的支持治疗措施,为脑复苏创造良好的颅外环境;③在降低颅内压、减低脑代谢和改善脑循环的基础上,采取特异性脑复苏措施阻止或打断病理生理进程,促进脑功能恢复。
(一)施行有效的CPR,缩短脑循环停止的绝对时间
(二)采取有效的支持措施,为脑复苏创造良好的全身生理环境
(三)维持良好的颅内内环境
1)低血压 脑复苏后积极防治低血压有助于脑血流的改善,因此应针对低血压的原因进行相应的处理。
2)MAP 提高MAP确实可提高CPP,但血压过度增高可明显增加心脏后负荷,诱发心肌缺血。若应用过度扩容的方法提高MAP,有加剧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危险。目前仍主张维持血压于缺血前水平或稍高于缺血前水平。
3)颅内压 脱水减轻脑细胞内水肿是降低颅内压的有效方法之一。近来最常用的脱水药为20%甘露醇,有毒性小、对组织刺激少、不易产生“反搏”现象及一过性血容量扩充等优点
(2)改善脑微循环 山莨菪碱等有助于改善脑血流。
(3)提高血液氧浓度 充分给氧,保证最佳氧气供应,使PaO2大于100mmHg,408 以保证充分的组织氧合作用。
2.控制高血糖 血糖浓度增高可增加脑缺血期间乳酸产生而加剧脑损伤。因此目前主张在脑复苏期间,无论何种原因(糖尿病、输糖过多、应激反应、应用皮质类固醇等)引起的高血糖,均应予以控制。
3.防止脑缺血后体温升高 脑缺血后体温升高有增加脑代谢率、加重脑缺氧。
(四)特异性脑复苏措施 1.低温(与脱水)综合疗法 低温综合疗法的实施要点
1)及早降温 优先和重点降低脑温。2)以头部为主的降温
3)足够降温 降温持续时间长短视病人中枢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而定。4)脱水疗法 及早足量脱水,这是降温的重要辅助措施。5)控制抽搐和寒战
409
2.心肺复苏(培训讲稿) 篇二
1 我国医护人员CPR培训现状
在我国, 临床医护人员、院前急救人员、医学院校学员、医辅人员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主体, 必须熟练掌握CPR及除颤仪的使用方法, 但目前医疗卫生人员心肺复苏术水平参差不齐, 除急诊科医护人员理论知识相对较好外, 其他医护人员掌握心肺复苏知识普遍较差。某些医护人员在心肺复苏时操作手法错误, 步骤遗漏或颠倒, 不能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 延误了抢救时机[8]。还有的医护人员思想上不重视, 参加培训存在畏难情绪, 不愿意花精力学习或“只看不练”, 认为徒手心肺复苏简单, 不进行实际操作, 结果出现“一说就会, 一做便错“的窘境, 致使实践技术和实际要求存在差距[9]。我国多数临床护士仅在院校学习CPR技术, 毕业后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 进行充分的复苏模拟人练习[10]。娄平等[11]调查显示, 有44.5%的护士在学校期间未接受CPR培训, 34.8%的护士毕业后亦未参加过CPR培训, 考核及格率仅为35.8%。部分医护人员知识陈旧、更新不及时, 尤其在部分中高级职称、年龄较大的医护人员中按压/通气比例还停留在单人5∶1、双人15∶2 的陈旧认识上。对心肺复苏新进展、新技术的学习亦有很大差异。赵玉兰等[12]调查显示, 野战医疗队护士对CPR新知识的掌握水平普遍低下, 回答正确率为5.4%~69.6%, 尤其是单向波与双向波除颤适用范围与能量的选择知晓率为32.4%, 生存链的知识知晓率为51.4%, 按压与通气比例知晓率为37.8%, 胸外心脏按压频率知晓率16.2%。陈凤莲等[13]认为, 在职医护人员虽然进行CPR的机会较多, 但操作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2 培训内容
国内外急救医学公认的生存链的4 个环节:早期呼救、早期心肺复苏、 早期除颤、 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Life Suppovt, ACLS) , 我国将前3 项作为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向公众普及, 包括心肺复苏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将基础生命支持培训内容安排为:开放呼吸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及除颤操作。培训程序按照生存链的4 个环节进行, 主要有反应时间、心肺复苏操作原则、呼叫医生、心肺复苏知识、技术、管理、团队协调、复苏流程及对非专业人员进行CPR的培训[12]。
3 培训方式
医生护士继续教育的课程中, 大多是理论知识, 很少涉及规范性的实战操作培训[14]。李玉肖等[15]报道, 培训方式可采用集体培训和单独培训, 分为理论教学和模拟演练。杨赓[16]认为, 通过小班理论互动式授课与完整操作演练相结合, 配合实际教学现场录像并回放, 让学员与教师一同观摩学习, 授课∶演练∶录像讨论时间分配为1∶1∶1, 有助于CPR操作技能的提高, 还可通过一些突发事件模拟训练的方式, 做到演练与救治相结合。李学惠等[17]学者认为, 为保证培训效果的持续性, 应该形成调查评估—培训—考核—定期再培训的运作模式, 使CPR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巩固。
4 培训效果
尽管广泛开展了CPR技术培训, 但CPR技能保留却远未达到满意的效果。院内抢救成功率始终保持在15%左右, 临床护士常不能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18,19,20]。临床护士对CPR技术的有效掌握和保持是CPR成功的重要因素。Berden H JJM等[21,22,23]研究表明, 临床护士CPR技能保留随时间推移而下降, 指出临床护士每6 个月定期进行CPR培训, 可保证CPR技能充分保留。我国对临床护士规范化的CPR再培训时间尚无严格的规定, 临床护士培训后在不同阶段CPR技能保留程度如何无明确的研究结果。
5 CPR知识与技能长期保留的培训研究
19 世纪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CPR培训之后, 也同样会面对技能遗忘的问题。许多学者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不论受训者为何人, 即便是专业的医务人员, 在经过培训后的一段时间里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技能丢失现象。因此, 如何能使CPR知识与技能长期保留成为各国研究人员研究的重点。
5.1 CPR技能保留培训现状
在我国, 尚无规范的CPR培训机构能满足临床护士进行定期培训的需求, 省、市级医疗机构可能1~2 年培训1 次, 有的县、乡级医疗机构3~5 年培训1 次甚至不培训, 所以多数临床护士对这项技术常感到不自信、紧张和焦虑, 甚至不能够实施有效的CPR。临床护士接受CPR培训后能够立即实施有效CPR, 但3 年后再测试则又回到培训前水平, 故建议每年进行培训来保持这种技能。另外, 缺少对临床护士进行CPR培训后不同阶段的技能保留情况的科学研究。
5.2 CPR技能保留复训的研究
临床护士在需要的时候, 能随时按标准实施CPR是培训的最终目的。只有适时地对临床护士进行培训, 才能使其保持良好的CPR技能, 更好地胜任临床抢救工作。吕娟等[10]研究表明, 采用传统讲授练习和自我指导练习方法对临床护士进行CPR技能培训应在培训后3 个月时即开始再培训, 采用多媒体指导练习方法的再培训时间宜不超过培训后6 个月。但是每一阶段的考核重点仍缺乏进一步的研究, 知识的遗忘和技能的遗忘是不同步的, 所以再培训考核时考核评价标准也应随之变化。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因此CPR技能需要不断进行再培训和再考核, 在未开始遗忘前通过考核的方式来不断强化操作, 使CPR技能始终处于有效保留状态。
6 CPR培训评价
在心肺复苏术的教学课程中, 对学员的评价主要来自培训师, 培训师对心肺复苏整体操作过程的评价影响到学员的学习效果。Lynch等[24]研究表明, 教师单一的评价不能满足学员心肺复苏技术能力的综合评价, 培训过程的评价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 一些有条件的医院引进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人用于急诊医学教育领域,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务人员对心肺复苏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能力, 也在考核当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协助教师进行考评。在考评中, 教师结合模型人及自我评价判断操作者是否合格, 然而技能得分与实际心肺复苏有效性的关联并没有明确的依据。例如采用百分制, 若60 分代表操作合格, 但是否在进行患者抢救时可以达到有效的复苏, 需待进一步研究。
7 结语
3.心肺复苏(培训讲稿) 篇三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肺复苏术;培训; 普及
【中图分类号】R71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
30-02近年来,在一些科技发达的国家,急诊医学发展迅速,现场心肺复苏的抢救已经标准化、规范化,并已从医务人员的专业领域发展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在我国,由于心肺复苏术的普及率很低,在有意外伤害和急性病癥发生时,往往因事故现场缺少懂得急救的人员,致使伤病员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现场救护,因而延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增加了伤病员的痛苦,甚至造成可以避免的伤残或死亡。
鉴于上述状况,亟需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心肺复苏训练,在群众中普及现场急救知识与技术,组织医疗专业人员与群众救护相结合的急救网络。本文试图分析引起心脏骤停的原因,阐述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意义,就如何加强对心肺复苏术知识的培训及普及,浅谈个人的看法。
1可能引发心脏骤停的原因
1.1特殊工种使意外发生的风险增大。
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动力和能源的需求日趋增加,有高空作业的电工,矿产业的生产,井下作业等,高危产业使触电、中毒等事故发生而引发心脏骤停的可能性增大。
1.2生活水平提高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增多。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愈来愈多的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病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给家庭带来不幸。据国家卫生部门统计,我国目前的心脑血管病的总数至少有2.3亿,其中心肌梗死的患者至少有200万!发病死亡率高达45%。
1.3外出观光旅游使发生意外的机率增加。
政府的决策,
使工作之外的休息娱乐时间更为充裕,从国内至国外,国内各城市之外,城镇之间的观光旅游及走亲访友是家常便饭,这是消除工作压力,放松身心的最佳选择。但是涌动的人群,污染的空气,作息时间的不规律,旅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如意…..都可能会引发我们语言上的过激和行为上的冲动,从而导致潜在疾病的发生,甚至于危及生命的安全。
1.4生存环境受到人为地破坏。
由于规划的不够完善,相关职能部门权力的监督力度欠缺,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开采,本应淘汰的工艺却因短期或局部的利益而重复生产,造成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造成环境污染。 从石油到杀虫剂再到污水,中国的沿海水域遭到各种污染,而且来越来越严重,让中国的水污染排名前列!生存环境的恶化,生物添加剂的盲目泛滥使用,食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学生专用的牛奶也不能幸免,食物中毒事件屡有发生!这也同样会导致引发心脏骤停状况。
1.5缺少日常的活动及必要的体育锻炼。
城市的发展让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加遥远,让我们望而却步,不得不收起脚步,换之以轮胎和轨道而现代人的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除去朝九晚五的上班时间,还有无休止的出差和加班,再挤不出更多的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身体,随时随地随处可能发生意外。结伴而来的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心脑血管等疾病,使心脏骤停突然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
以上种种,虽然令人猝不及防,无法预料,但只要在现场对病患者及时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术,我们仍然会赢得50%以上的生机。
2实施心肺复苏术的意义
2.1赢得宝贵时间。
引起心搏骤停的原因甚多,以冠心病猝死为例,其中70%死于医院外。冠心病猝死的40%死于发病15分钟内,30%死于发病后15分钟至2小时。归结医院外死亡率高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病人本身耽误了时间(如不了解医学急救常识)。
2)周围的人(包括家属)不懂急救方法。
3)在呼叫救护车、等待救护人员到达过程中耽搁了时间。
4)病人或周围的人作了错误的急救处理。
可见,如果能冷静面对,在第一时间内对病人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术,就能为我们挽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2.2占得抢救先机。
心肺复苏术——国际代称CPR,既是专业的急救医学,也是现代救护的核心内容,是最重要的急救知识技能,它是在生命垂危时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在日常生活中,健康人由于心脏骤停(如触电、溺水、中毒、高空作业、交通事故、旅游意外、心脏疾病、心肌梗塞、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所造成的心脏骤停)而发生意外时,我们第一要做的是:使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正确的救护。心肺复苏,就针对骤停的心跳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学习并掌握了心肺复苏术,即是掌握了基础生命支持技术,使病患者能有机会获得有序而不是盲目的救护,提高了救护的效率!如果每一位公民(成人)都掌握了心肺复苏技术,那么每一位公民在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都可能得到旁观者有效的救护。这对于个人、家庭、社会来说,它的意义和效益都是不可低估的!
2.3为后续的冶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一旦出现意外,当有旁观者急救并启动110呼救时,我们可以确保医务人员及时赶到急救现场。但在许多社区中,110收到报告和到达的时间大概需要7-8分钟或更久,这就意味着患者发病后初期的生存机会决定于旁观者的行为 。如果我们刚好是受过培训的旁观者,迅速及时地给予救助,就为后续的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急救的意义无容置疑。
如何充分应用挖掘学院的实训资源,使更多的在校学生和社区群众了解并掌握心肺脑复苏术,当意外情况出现时,能挺身而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心脏骤停的病患者实施正确的心肺脑复苏术,让我们的教育更具有社会价值。
3如何加强对心肺复苏术培训和普及的措施
笔者有以下设想:
3.1提高认识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后,我们更是需要加强急救培训。急救指能够让旁观者(或者是受害者自己)在最少的或没有医疗装备条件下采取的评估和干预的方法。每个人都应该并且都能够学会急救措施。在心搏、呼吸突然停止后,循环中止,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为使病人得救、避免脑细胞死亡,以便心搏、呼吸恢复后,意识也能恢复,故必须在心跳停止后立即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复苏越早,存活率越高,大量的的实践表明,在4分钟内复苏者可能有50%的人被救活; 10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存活可能性更为减少。在这种状况下时间就是生命,刻不容缓!
当出现心脏骤停生命受到威胁时,心肺复苏术是唯一实用的有效方法!它主要是徒手操作,不会因为寻找器械而浪费许多宝贵时间。因此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一救命的技术,就可以迅速抢救生命,这也应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受过心肺脑复苏术培训的我们,不仅拥有关爱之心,还具有救护之力!全力抢救患者的生命,尽量挽救家庭的幸福,充分体现知识的力量,技能的价值。通过校园广播、版报、宣传小册、知识讲座、课堂教学等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掌握心肺复苏术的意义,并能自觉地学习和掌握心肺复苏技术!
3.2增加课内培训。
目前,电类专业都设有《电工技术基础》课程以及相关的电工技能综合实训,或者是电工基本操作实训,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训的时候,我们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心肺脑复苏术的训练,并对每一个同学进行单独的考核,确保每一个同学都能正确地掌握这一救命的技术,它占实训成绩的20%。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如果学生不选择参加课外的电工上岗证的培训学习,那就没有机会接触到心肺复苏术这一课程内容的学习。对于非电专业的班级,一般不设《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没有机会接触这部份内容的。建议扩展更多相关专业班级,公从学习心肺复苏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救命技术”,以抢救生命于万一。
3.3拟定为选修课中的必修课程。
但无论如何,也无法在课内的教学安排中,覆盖每一个专业和班级。但是我们可以将此课程的重要内容,设为相关专业选修课程中的必选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来学习心肺复苏术的知识,并通过学习和考核获得相应的学分。我们曾到美国半岛学院考察学习,他们开设的选修课程《First Aid》(《第一救援》),就有心肺复苏术内容的培训和实操训练。建议由学院的教师和社会专业人员共同承担这门课程的讲授。骋请相关从事公安消防工作、医务工作等专业人员,就火灾逃生、意外呼救、医学常识等作讲座式教学,他们的工作经验丰富,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使所讲授的内容更鲜活更生动更实际!充分地开拓和利用社会资源。努力打造学院和社会资源就此内容共同实施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實现学院和社会双赢。
3.4与学院的相关部门联合开发实训资源。
校园的保卫职能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冶保协会等,都有不少的学生干部参与管理和服务工作,他们分别承担着冶保委员、义务消防员、护院员等具体的实际工作,这就意味着一旦发生意外,在紧急情况出现时,他们就会首当其冲,挺身而出,作出积极的应对。“磨刀不误砍柴时”,这就要要求在平常时期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有条件的情况下模拟现场,让学生练习在火灾、交通意外、溺水、触电等情况下,心脏骤停时如何进行心脏复苏术,积极抢救生命。了解地震来临,如何逃生?海啸情况下的自救与互救等常识。同时要求有志于为同学服务的学生,都必须要学习并掌握心肺复苏技术,这无疑也扩大了学生的受训范围。与相关部门联合,扩充教学人员和增加实训设备,筹建专门“逃生急救实验室”,通过音像资料、图片宣传、投影录相、模拟教具等,让学生干部定期、分批地接受学习和培训,使受训的范围扩大。如能与教学部门达成共识,给受训的学生干部相应的学分进行鼓励,就更利于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5为社区服务。
充分利用我们的教学资源,服务于社会和社区,回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与支持。让学院相关教师和受过培训的学生定期到社区,对社区群众进行义务宣传和培训,使更多的群众了解和学习心肺复苏术的意义和作用,并掌握这一救命技术。美国半岛学院是华盛顿洲天使港的社区学院,是一个向社区群众提供教育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据了解,他们社区相关的消防义务工作者,每两年都必须参加《First Aid》(《第一救援》)的培训与学习,以此防止因长期不用致使技术的下滑。
意外的发生使我们无法预知,但是我们可以预先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心肺复苏术的学习和培训有着非常重要社会意义。我们希望、呼吁更多的人们学会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术,形成医疗专业人员与群众救护相结合的急救网络,让更多的突发病患者及时得到周围群众高质量的施救,体现掌握心肺复苏术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仁醒 电工技能实训基础[M]2010.8
4.心肺复苏术培训总结 篇四
为提高我院职工对突发疾病的应急抢救能力及抢救成功率,2016年7月11日下午,应急办组织全院职工开展了心肺复苏应急培训,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科室积极响应
我院十分重视心肺复苏操作学习工作,院领导密切关注学习工作的进展,适时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并且亲自参与学习培训。各科室主任积极职工参加理论及操作培训。医院从人、才、物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了心肺复苏操作学习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培训,强化全员对心肺复苏技术的了解及掌握 此次心肺复苏培训对象为全院职工,培训内容针对新版的《心肺复苏急救指南》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现场操作。学习结束之后,对相关知识及理论进行了笔试,进一步强化了职工对心肺复苏技术的了解及掌握。
三、学习培训考核情况
全部参加培训人员心肺复苏平均得分为99.9分,总体答题情况良好。
四、存在的问题: 1.患者体位摆放不对; 2.按压方法不到位;
3.部分人员未正确记录按压次数。
五、整改措施:
1.加强成人徒手心肺复苏的学习,争取做到精益求精; 2.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技术操作合格率100%。
5.心肺复苏培训前领导讲话稿 篇五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溺水急救技能培训,首先,我代表培训方——平桥医院,欢迎和感谢参加这次培训的各位同志。
近几年,在县卫生局的高度重视下,我院以“人人学急救,个个会救人”为愿景,成立了急救知识培训小组,走进平桥镇的各个乡村,为当地的居民开展了一系列的公益急救培训活动,在急救技能的普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这个培训,就是希望能够通过此次培训,进一步推动急救在各个行业中的普及。也希望我们在场的各位工作人员能够有足够的能力,担当起这个责任,不但自己努力掌握急救技能,而且能够向身边更多的同事和民众,宣传急救理念,为我县公民急救意识的整体提高,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本次培训重点是心肺复苏,它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医疗专家发明的一项拯救生命的技术,就是这项技术,可以使非医疗专业人员经过训练,在突如其来的灾难和疾病面前,不至于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反而可以放手一搏、有所作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人们凭借着这项技术,已经拯救了上百万人的生命。
在我国,掌握急救技能的人口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悬殊。因此,急救推广在我们这里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当然,急救是小概率事件,对于在座的各位,我不愿意你们会遇见任何危急的场面,但是,我又十二分地期望,当某一天,某一处,某一个人不幸出现危难,你的在场可以成为他的幸运所在,因你的出手相救,一条生命被成功挽回。
因此,大家今天参加一个这样的培训,便具备了一种弥足珍贵的情怀,那就是担当和责任,体现出的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必须对在场的各位,表示特别的敬意。
6.心肺复苏操作步骤 篇六
1、环境安全,通风良好;
2、用物准备(纱布、弯盘、手电筒、呼吸气囊)口述:用物准备齐全,呼吸气囊完好备用;
3、对床号、姓名(病房内患者);
4、呼喊患者,双手拍打患者双肩,观察有无反应;
5、判断颈动脉搏动(食指和中指指尖先触及气管正中(喉结)部位,向旁移2-3cm(两指)),同时观察呼吸;口述: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颈动脉搏动消失,无呼吸;
6、紧急呼救,通知医生,记录时间;
7、掀开被子,口述:协助患者去枕仰卧,置硬板床,头颈躯干平直无弯曲或置于同一轴线;
8、双手放于躯干两侧,松解衣服、裤带;
9、胸外心脏按压:
a.定位:剑突上两横指或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中指对准乳头
b.按压:双手重叠,手指交叉翘起,勿脱离胸壁,双臂绷直,双肩处于患者胸骨上方正中
c.利用上半身的重力和臂力,垂直向下按压
d.按压深度至少5cm,下压与放松比为1:1
e.按压30次(不超过18秒,频率大于100次/分)
f.按压时观察患者面色
10、开放气道:将头偏向一侧,口述:清理口鼻分泌物及取下活动性义齿;
11、判断患者颈椎有无损伤,口述:患者颈椎无损伤,采用压额(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有损伤者用双手托下颌法开放气道)
12、口对口人工呼吸:盖上纱布,用压额的手的拇指和食指捏紧患者鼻翼两侧,另一手托起下颏,将患者口唇张开,吸一口气后将双唇包绕密封患者口周,均匀吹气,时间为1秒,吹气后观察胸廓起伏,松开鼻翼,吹气两次;(呼吸气囊的使用方法:EC手法、氧流量8-10L/分、频率10-20次/分,潮气量400-600ml)
13、进行第2-5个周期的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以吹气结束;
14、评估有效指征:
a.摸颈动脉搏动,口述:颈动脉搏动恢复,自主呼吸恢复
b.看瞳孔变化,口述:瞳孔由大变小
c.口述:口唇、面色、甲床紫绀减退,收缩压大于60mmHg,有尿,心电图波形改变
d.呼喊患者,口述:患者意识恢复
15、口述:心肺复苏成功(未恢复继续操作)
16、与患者家属沟通,口述:XX,刚刚发生了一些病情变化,经过我们的一系列抢救之后,现在病情基本平稳了,还将做进一步高级生命支持,请不要紧张,有什么事随时呼叫我们
17、用物分类处理,洗手,记录
7.心肺复苏(培训讲稿) 篇七
关键词:“四位一体”模式,社区居民,心肺复苏,培训
WHO将2000年~2011年间导致人类死亡的病因进行分析,发现在所有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中, 心脑血管疾病排名首位。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都成为危及人类生命的最主要原因[1]。心肺复苏技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是抢救SCA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研究表明,发生SCA时如在最初的3~5 min内实施有效的CPR,SCA患者存活率可达49%~75%;每延迟1 min实施CPR,其存活率就下降7%~10%[2]。因此,对SCA患者进行及时、正确的现场CPR,对挽救生命尤为重要,故称为“黄金5分钟”。调查显示,80%的SCA事件发生于院外,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多为普通民众[3]。因此,全民普及并更新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对提高SCA生存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国的生存教育公益培训项目中,受限于培训资源条件及指导者本身能力水平,全民急救技能培训质量不高[4],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亟待引进国际标准化的培训模式。同时基于国情,建立有效的区域性急救援助体系对于提高民众参与急救技能学习和进行现场施救的意愿非常必要。
为此,笔者提出建立“三甲医院- 二甲医院-社区医院- 社区”四位一体心肺复苏培训模式(下称 “四位一体”模式),即依托三甲医院经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培训认证的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师资团队教学资源,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对二甲医院及邻近社区医院医务人员进行BLS课程培训, 同时对该区域的社区居民进行心肺复苏培训,以提高各级人员对危急重症患者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 本研究探讨了“四位一体”模式下三甲医院对同一区域二甲医院临近社区居民心肺复苏培训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3年10月-2014年5月,根据自愿原则从某二甲医院(与某三甲医院处同一地理区域且建立有双向转诊联系) 临近的5个社区内招募社区居民187例。剔除因年龄、身体原因无法全程参与培训、 问卷调查及评价者7例,参与该项培训的共180例, 其中男28例(15.6%),女152例(84.4%);年龄分布范围18~73岁,平均(42.81±14.74)岁;小学16例(8.9%),初中60例(33.3%),高中68例(37.8%),大专18例(10.0%),本科18例(10.0%);社区工作者22例(12.2%),非社区工作者60例(33.3%),非在职及无工作者98例(54.4%);家人及共同居住的人中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居民分别有80例(44.4%)、36例(20.0%)、32例(17.8%)。
1.2研究方法
1.2.1培训内容采用 《2010年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下称2010版指南)国际标准化的Heart-Saver急救课程,主要包括急救基本要素、内科急症、外伤急症、环境急症,教会社区居民如何处理出血、扭伤、休克和窒息等急救技术。
1.2.2培训方法采用AHA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的国际标准化培训视频、按照统一规范化的培训流程对社区居民随机分组(2人1组)进行心肺复苏培训;严格按照指导老师、模型与社区居民比例为1∶ 1∶2进行培训,保证同质化的培训质量。
1.2.3培训师资由AHA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培训认证合格的BLS导师组成,均是来自某三甲医院临床危急重症系列科室、心血管内外科及神经内外科等科室的医护专家。
1.2.4培训模型AHA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统一提供的BLS急救培训mini-Annie标准模型。
1.3研究工具
1.3.1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是否学习过CPR、是否遇到过急救场合、家人及共同居住的人中有无合并心血管慢性疾病等。
1.3.2急救知识、态度及需求问卷根据文献查询, 结合Delphi法专家2轮函询及预调查修订而成。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心肺复苏相关情况调查问卷(知识、态度及培训需求等),其中知识问卷共10个题项,每题赋值1分,答对计1分,答错计0分,总得分0~10分,分数越高,表明心肺复苏的相关知识掌握得越好,经预实验,知识问卷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657;态度问卷共6个条目,分4级计分,“1”表示“完全没有”,“2”表示“一般没有”,“3”表示“有些”,“4”表示“非常有”,每个条目得分1~4分,总得分6~24分,得分越高,表示社区居民实施现场CPR的态度越积极,意愿越高,抢救成功的把握越大。经预实验,态度问卷的Cronbach’s α 系数 =0.835。
1.3.3 CPR群体技能检查表按照2010版指南CPR操作技术要点编制而成,共15个操作要点,每个要点赋值1分,操作达标计1分,不达标计0分, 满分15分,要求核心内容正确且CPR技能总分≥ 13分视为考核合格。
1.4效果评价
1.4.1培训前基线调查培训课程开始前,指导老师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CPR急救知识、态度及需求问卷和CPR群体技能检查表对参训的社区居民进行基线调查。
1.4.2培训后问卷调查和技能考核分组技能训练课程结束后,仍由指导老师一对一指导社区居民再次填写问卷和进行CPR技能考核。
1.4.3社区居民培训前后问卷得分和技能考核合格率差异比较比较社区居民成组培训前后急救知识、态度得分和技能得分及考核合格率的差异。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Epi- data 3.0进行数据录入,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1.1急救和参与培训经历参与培训的180例社区居民中,10.0%的社区居民曾遇到过紧急抢救场合,92.2%以上的居民从未学习过CPR急救知识,当遇到呼吸停止无意识的人,60.0%以上的人首选呼叫120等待医护人员到达现场,仅20.0%的人首选立即胸外按压。
2.1.2培训需求及获取知识途径94.4%的社区居民表示愿意参加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44.2%的社区居民希望通过医护人员讲解来学习CPR知识,其余依次为健康讲座(27.3%)、电视(13.6%)、书本(5.8%)、上网(5.2%)及报刊杂志(3.9%)。
2.2培训前后心肺复苏知识和态度得分比较
社区居民经过培训后,CPR相关知识和态度得分均有显著提高,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相关知识答对情况、总得分及态度得分情况比较详见表1~3。
2.3培训前后CPR技能得分及技能考核合格率比较
培训结束时,社区居民CPR技能得分及考核合格率较培训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4~5。
2.4培训前后现场施救意愿比较和不愿施救的原因分析
经过此次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表示愿意现场施救的居民由培训前的61.1%增长至91.7%,且86.1%的社区居民表示通过培训后,更有信心参与急救过程,这说明社区居民在遭遇急救场合愿意现场施救的意愿和信心均有显著提高。对社区居民不愿现场施救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如下:担心急救能力不够(50.5%)、担心被误解(29.9%)、担心患传染病(9.3%)、感觉脏(6.2%)和与自己无关(4.1%)。
3讨论
3.1社区居民心肺复苏术相关知识与态度有待提高和改善
本研究中180例社区居民学过CPR急救知识的仅7.8%,培训前CPR相关急救知识得分较低,这说明社区居民CPR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很不乐观, CPR普及率相当低,该结果与梅媛等[5]的调查结果相似。许多发达国家,有专门的机构、人员和经费为大众经常性地提供CPR培训,迄今为止,美国公众中每4人中有1人接受过CPR技术,新加坡公众中每8人中有1人接受过CPR技术[6],并且此普及率持续增长。本研究中社区居民受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如学历整体水平偏低、培训资源匮乏、接受专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少、经费限制等,急救技术和能力水平普遍较低,且知识更新慢。大部分社区居民担心在遇到急救场合时,自己施救能力不够,加之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舆论对于少数道德沦丧事件的反复渲染,导致民众担心背黑锅而不敢积极施救,这些均阻碍社区居民学习CPR急救知识及技能并付诸实施。
3.2社区居民心肺复苏培训需求高
本研究中社区居民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积极性都非常高,94.4%的居民表示愿意参加此类培训, 44.2%的居民希望通过专业医护人员讲解的途径来学习CPR知识,证实绝大多数的社区居民对CPR培训需求高[5],这可能与本研究的样本人群中家人及共同居住的人中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患病率较高有关。随着民众文化水平提高和疾病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民众认识到各种慢性疾病的预后和转归,因此,对于CPR干预后的效果和相关急救知识培训显示出积极的态度。建立区域性急救培训体系,有利于提高全民急救快速反应能力,但因社区居民人员构成复杂、干扰因素多,为提高社区居民CPR急救技能培训效果,宜将有心血管病等慢病密切接触史者作为首优考虑对象。
3.3 “四位一体”模式下三甲医院对社区居民心肺复苏培训形式的应用优势
3.3.1培训形式新颖,弥补传统培训模式不足在本研究的心肺复苏培训过程中,采用视频教学、模型训练和情景模拟等形式,将社区居民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2人。课堂上导师以教学DVD视频为先导,同步进行一对一示范,然后指导社区居民边看视频边在模型上实践训练,全场统一喊口号行动、互相监督、交替学习,形成热烈的学习氛围。课堂密切联系实际进行情景训练,内容形象生动,分解完成课程目标,提高了考核合格率。与国内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相比,本培训方式具有针对性、互动性、可操作性和感染力,更能调动社区居民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将传统培训中被动接受学习转为主动探寻知识过程,显著提高培训效果。此外,本研究的基础是立足于三甲医院有一支国际标准化急救培训的师资队伍,模型设施配备充足,志愿服务发展快的平台优势,从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和经费3个方面解决困扰着国内民众CPR急救技能普及率低的问题,这提示我国三甲医院在发挥其社会公益性方面具有丰富的资源,如能善加利用,对于提高全民CPR普及率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3.3.2提升社区居民急救意识和综合能力本研究中社区居民经过三甲医院AHA专业师资团队的培训后,在相关知识、态度和技能总分上有积极的转变 (P <0.05),大多数社区居民表示今后实施SCA患者现场抢救的把握更大,在遇到急救场合时更愿意施救。这说明本研究提供的符合国际标准、科学及同质化的急救技术培训,有效提升社区居民急救技术水平,消除其对实施急救技能的顾虑,改善其参与急救的态度,以尽可能地提供安全的协同救助,这对提高社区SCA患者院前急救生存率很有意义。
3.3.3为建立院前急救培训体系奠定基础本研究中,三甲医院AHA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导师给社区居民模拟真实的急救环境,社区居民作为第一目击者和救援者,必须在救护车到达现场之前,快速做出急救反应和行为,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有效的CPR,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这大大锻炼社区居民的应变处理能力。本研究培训项目结束后1个月,1位76岁学员通过运用所学的CPR知识对其SCA老伴进行了紧急救助,挽救其生命,这一成功案例说明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公民急救技能培训、认证体系,尽早启动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生命链,有利于提高心血管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患者伤残率,这也是院前急救医学事业的进一步延伸。
3.3.4促进区域性协同急救事业发展美国国会EMTALA法案(1986年)及JCI评审标准规定医院的每个员工都应每年通过CPR技术考核,并应救助医院主楼附近250码范围内的紧急情形,而我国既没有对CPR技术能力的国家认证标准,对医院员工及医院救助范围和义务也没有清晰界定。但在我国的医改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三甲医院应以收治急危重症患者为主,这将涉及到社区、社区医院、二甲医院等不同来源的病源快速转诊,所以提升不同层次人员的急救意识和能力水平,对于提高危急重症患者院前急救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的培训模式对同一地区的二甲医院、社区医院、社区进行同步培训,促进各级医务人员和社区居民急救技术水平的共同提高,使急救生存链环环相扣,这为我国区域性协同急救事业的发展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借鉴。
8.心肺复苏——与时间赛跑 篇八
心跳、呼吸骤停后4分钟内是急救的关键时间。这时大脑内的能量尚未耗尽,如果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可使濒死者起死回生;而时间一长,脑细胞因严重缺血、缺氧而坏死,患者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即使存活下来,也可能变成植物人。新闻中,少女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所实施的口对口通气(即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就是传统的心肺复苏(CPR)。由目击者进行有效的争分夺秒的心肺复苏决定了能否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所以,把心肺复苏称做起死回生之术也不为过。
糖尿病患者及家人掌握心肺复苏的技巧,对于预防和应对心脏骤停非常重要。
“生存链”——患者的急救链
在心肺复苏中,争分夺秒激活急救生存链系统(即提高患者存活率的一系列措施或环节)至关重要。
“四早生存链”理念曾经深入人心,即:早期到达、早期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简称CPR指南)在此基础上,将生存链修订为五个环节:一是立即识别心脏停搏并启动急救系统;二是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三是快速除颤;四是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五是综合的心脏停搏后治疗。即在以前四环相扣的基础上增加了心搏骤停后的治疗,生存链由过去的四环增加到五环。
由于心脏骤停多发生在医院外,所以前三个环节多数由“第一目击者”启动实施;待医护人员赶到现场后,再实施后两个环节,即进行医学上的全面救治。
之所以说这是个急救生存链,是因为特别强调时间的紧迫性。因些,当患者突然昏倒,现场目击者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并由他人帮助呼叫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在我国是拨打120急救电话。目击者多数情况下是非医护人员,这时仅进行胸外按压即可。按压应有力、快速,不要停顿,直到急救人员到现场进行除颤。成功后再转运到急救中心进一步实施更高级治疗。只有这样连续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才能使心搏骤停患者复苏并在出院后提高存活率。
所以生存链又是维系患者生之希望的急救链。其中,由目击者尽早进行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术是链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心肺复苏“动手”比“动口”更重要
以往心肺复苏中的口对口人工呼吸给旁观者援助造成了障碍,或是担心感染性或传染性疾病,或是心理上的“不洁感”,都使人们犹豫不前。少女人工呼吸抢救乞丐的新闻之所以让人关注也正是因为此。与此相比,为患者单纯进行胸外按压的难度则大大降低,更可能让路人伸出手,充当一回“雷锋”。
所以,2010年的心肺复苏指南更改了急救顺序,由以前的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部按压,更改为胸部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更加强调目击者第一时间立即实行胸部按压,尽量减少因人工呼吸浪费的时间。与此同时,尽快启动急救生存链后续程序。
事实上,大部分成年人心脏骤停是由原发性心脏病导致的(与溺水、触电、窒息等导致的儿童心脏骤停不同),所以口对口人工呼吸环节对于大多数的成人心脏骤停并无益处。因为一方面这种方法阻碍了目击者的救助愿望,耽误了抢救时间;另一方面延误和干扰了胸外按压,减少了血液回流心脏和脑部,且增加了胸内压。
一位参与抢救的医务人员曾经记录,当时正通过电话指导一位妇女进行心肺复苏,那位妇女在听从指示操作心肺复苏一段时间后问:“为什么每次我压他的胸部他就睁开眼睛,而我停止胸部按压去吹气他就又开始昏睡?”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位妇女的话引起了专业人员的思考:一旦停止胸部按压去做其他任何事情包括人工呼吸,都会减少脑部血流。
研究也表明,胸外按压延迟1分钟,心肺复苏成功率下降10%,所以应尽快开始胸外按压,缩短人工呼吸延误的时间。先进行胸外按压也会鼓励更多施救者立即开始动手而非“动口”救人,更容易普及推广,增加公共环境中的抢救成功率。另外,单纯胸部按压对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目击者也更容易实施,技术难度也低。当患者发生心脏骤停,亲属拨打120急救电话后,也更方便120调度员通过电话进行指导,为急救人员到达现场进行抢救争取时间。
高质量心肺复苏的操作
过去几年间,全社会都在强调心肺复苏质量的重要性,并不断努力简化心肺复苏流程,以便让更多的人掌握。在此,对担心自己不够了解或不够熟练心肺复苏操作手段而裹足不前的朋友们,我们再次强调,对多数医院外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尤其是成年患者,目击者仅实施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即可。获得的效果与传统心肺复苏(按压+人工呼吸)的效果相似(传统心肺复苏对儿童更具有优势)。
在急救人员到来之前,为了争取宝贵时间,目击者不必把时间浪费在判断呼吸和脉搏上面。只要目击患者突然倒地,无意识,无呼吸或仅有叹息样呼吸,不必查脉搏(包括腕部脉搏和颈部脉搏)就可假定是心搏骤停。需要做的就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也即首要的胸外按压了。常规方法是:置病人于平卧位,躺在硬板床或地上,解开衣扣,松解腰带。施救者站立或跪在病人身体一侧,两只手手指交叉,掌根重叠置于病人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剑突上二横指)。肘关节伸直,借助身体之重力向病人脊柱方向按压。按压深度应使成年患者胸骨下陷至少5厘米,婴儿和儿童患者的按压深度至少为胸廓前后径的1/3(婴儿约为4厘米,儿童约为5厘米),然后放松。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弹。按压频率至少达到100次/分钟。其间尽量避免胸外按压的中断。
还是回到前面的那则新闻,在“最美少女”面前,方法是否完全正确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当我们面临这种情况时,能否停住脚步,伸出援手。也许你的短短几分钟付出,挽回的是一条鲜活的生命。那么还等什么呢?简单的胸外按压,你知道了吗?
(编辑/吉梅)
9.心肺复苏相关知识 篇九
心肺复苏:CPR 是由于外伤、疾病、中毒、意外、低温、淹溺和电击等各种原因,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必须紧急采取重建和促进心脏、呼吸有效功能恢复的一系列措施。
基础生命支持:BLS 又称现场急救,是指在事发的现场,对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初步救护,是指专业或非专业人员进行的徒手抢救。
呼吸心跳骤停的原因
1、意外事件
2、器质性心脏病
3、神经系统病变
4、手术和麻醉意外
5、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6、药物中毒或过敏
呼吸心跳骤停的临床表现
1、面色突然死灰、意识丧失
2、大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停止
4、瞳孔散大
5、皮肤苍白 或发绀
6、心尖搏动及心音消失
7、伤口不出血
颈动脉及股动脉的位置
因颈动脉表浅,且颈易暴露,一般作为判断的首选部位。颈动脉位于气管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可用示指、中指指端先触及气管正中,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滑向颈外侧气管与肌群之间的沟内,触摸有无搏动。其次选股动脉,股动脉位于股三角区,可于腹股沟韧带稍下方触摸有无搏动。触摸脉搏不少于5~10秒。
成人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
胸骨中下1∕3交界处,即男性在两乳头中点与胸骨交界处,也可以沿着肋缘向上至剑突两横指。
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深度与呼吸比
成人:使胸骨下陷至少5cm
儿童、婴儿至少下压胸部前后径的1∕3儿童至少5cm婴儿至少4cm
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之比为1:2
在置入高级气道前,按压与通气比率:单人30:2双人:成人30:2,儿童和婴儿15:2,新生儿3:1(如果考虑是心脏源性心搏骤停为15:2),按压间断不超过10秒。
开放气道的方法
1、仰头提颏法
2、仰头抬颈法:头、颈部损伤患者禁用
3、双下颌上提法:适用于怀疑有颈部损伤的患者
人工呼吸
1、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频率:每6~8秒一次呼吸(每分钟8~10次呼吸),大约每次呼吸1秒钟时间,简易呼吸器的通气量是500~600ml,每次吹气时间不超过2秒。
有效指标:患者胸部起伏,且呼气时听到或感到有气体逸出。
2、口对鼻人工呼吸法
频率:20次∕分,用于口腔严重损伤或牙关紧闭患者,适用于婴儿,吹起时间要短,均匀缓缓吹气,防止气体进入胃部,引起胃膨胀。
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1、能扪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在60mmHg以上)
2、口唇、面色、甲床等颜色由发绀转为红润
3、散大的瞳孔缩小,有时可有对光反应
4、自主呼吸逐渐恢复
5、意识逐渐恢复,昏迷变浅,出现反射或挣扎
6、有尿
7、心电图波形有所改善,室颤波由细小变为粗大,甚至恢复窦性心律。
心肺复苏并发症
1、肋骨骨折
2、血、气胸
3、肺损伤
4、心脏压塞
10.心肺复苏试题 篇十
1、患者,女性,因触电致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主要措施(C)A、维持有效的循环 B、确保呼吸道通畅 C、降温和脱水疗法 D、加强基础护理 E、治疗原发疾病
2、患者,男性,34岁,突然呼吸停止,使用简易呼吸器急救,首要步骤是(D)A、患者头后仰,托起下颌,扣紧面罩 B、挤压简易呼吸器 C、加压给氧
D、清除呼吸道异物及分泌物 E、立即注射呼吸兴奋剂
3、抢救时间的记录不包括(E)A、患者到达的时间 B、医生到达的时间 C、抢救措施落实的时间 D、病情变化的时间 E、家属到达的时间
4、患者,男性,46岁,因车祸致伤,现场急救时发生呼吸心跳已停止约2分钟,复苏时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A)A、胸外心脏按压 B、口对口人工呼吸 C、胸内心脏按压
D、心内注射肾上腺素 E、静脉输液
5、患者,男,55岁,因频发室性早搏入院,如厕时突然倒地不省人事,颈动脉扪不到搏动,未闻及呼吸音,双侧瞳孔散大,此时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D)A、平卧保暖 B、氧气吸入 C、心电监护 D、CPR E、建立静脉通路
6、患者,男性,7岁,不慎溺水,检查发现该男童面部青紫,首要的处理措施是(B)A、通知医生
B、清除口鼻分泌物及异物 C、吸氧 D、CPR E、大声呼救
7、当怀疑患者有心跳呼吸骤停时,为迅速确诊,首先应(D)A、测血压 B、听心音 C、数呼吸
D、触颈、股动脉搏动 E、做心电图
8、现代医学主张死亡的依据是(C)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脑死亡
D、心电图平直 E、瞳孔散大
9、患者,男性,28岁,因触电致心跳呼吸骤停,胸外心脏按压操作哪项不正确(E)A、按压部位在胸骨下端 B、双手相叠按压
C、每次按压胸骨下陷至少5cm D、每分钟至少100次
E、与人工呼吸配合的比率为2:1
10、患者,男性,25岁,在湖里游泳时不慎溺水,抢救出水后发现呼吸心跳已停,如心肺复苏有效,以下哪项不符合救护原则(E)A、保持呼吸道通畅 B、倒水处理 C、心肺复苏
D、糖皮质激素和脱水剂防止脑水肿 E、不宜注射盐水
11、新生儿复苏中,如果心脏停止确定是由心脏病因性心律不整所造的,建议两人施救者按压通气比(A)A、15:2 B、30:2 C、3:1 D、5:1 E、10:1
12、非专业急救者遇到心跳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时应(A)A、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B、给予2次人工呼吸 C、打开气道
D、呼救打120,等待救援 E、就近寻求其他救援人员 13、2010年CPR指南中,一旦循环恢复,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大于或等于多少即可(A)A、94% B、100% C、90% D、95% E、85%
14、你看见一位45岁男性突然倒下,你让别人打120急救电话,自己开始做心肺复苏,你已经高质量的完成了生存链中的前两个环节,提高该男子生存率的第三步是(C)A、给予药物治疗
B、将该男子转送至医院进一步治疗
C、给予电击除颤
D、等待能够做心肺复苏的医护人员的到来 E、一直坚持做心肺复苏
15、在高级生命支持中,建立人工气道首选途径是(B)A、置口咽通气管通气 B、气管插管 C、气管切开
D、置鼻咽通气管通气 E、以上都不是
16、在救助一位游泳池内溺水的3岁女孩时,你发现她脸色苍白没有反应,周围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忙,你什么时候打120急救电话(A)A、给小孩做5个循环CPR后 B、将小孩从游泳池救上岸后
C、你做了几分钟CPR,小孩仍没有反应后 D、在做了几次通气以后,做CPR以前 E、给小孩做倒水处理后
17、用面罩给小孩做救生呼吸,你如何确定每次救生呼吸是恰当的(B)A、先称小孩体重,然后计算潮气量,在给予通气 B、每次救生呼吸时,看到胸廓起伏 C、选择合适尺寸的面罩
D、给予尽可能快的呼吸次数 E、给予尽可能多的潮气量
18、一位52岁的男性在健身房内跑步后倒下,为了了解是否为心脏病发作,你要检查他的循环征象,首先应检查何处(B)A、手腕处的桡动脉 B、颈部的颈动脉 C、腹股沟的股动脉 D、直接听心脏 E、足背动脉
19、CPR时给予救生呼吸,下面哪种解释可以说明救生呼吸的用处(D)A、可以帮忙解除呼吸道内异物 B、可以维持正常的动脉氧含量 C、可以帮忙心脏除颤
D、可以迅速有效的给患者提供氧气 E、可以帮忙吸出呼吸道内分泌物
20、一位7岁的男孩在你家门前被汽车撞倒,你发现他没有反应,同时头部有鲜血,你应该如何打开他的气道(C)A、仰头抬颏法 B、仰头抬颈法 C、托下颌法 D、头偏向一侧
E、不要移动他,因为他可能有颈椎骨折
21、急诊科送来一位无脉电活动,心率30次/分的患者,已予气管插管,持续胸外按压,你接下来给予(A)
A、肾上腺素1mg静注 B、200J电击除颤
C、异丙肾上腺素1mg静注 D、准备经皮起搏 E、阿托品6mg静注
22、心跳呼吸骤停后,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能力最强的器官是(E)A、大脑 B、肝脏 C、心脏 D、肾脏 E、肺组织
23、迅速而简单的确定心脏骤停的指标是(D)A、呼吸停止 B、血压下降 C、瞳孔散大
D、意识消失,无大动脉搏动 E、呼之不应
24、胸外心脏按压时,外周动脉收缩压不应低于(C)mmHg A、40 B、50 C、60 D、80 E、90
25、心跳停止的时间是指(A)A、循环停止到重建人工循环的时间 B、循环停止到心脏复跳的时间
C、发现心跳停止到重建人工循环的时间 D、发现心跳停止到心脏复跳的时间 E、心肺复苏的时间
26、心肺复苏争分夺秒的主要目的是(A)A、迅速恢复脑的血液循环 B、使心脏迅速恢复跳动 C、使自主呼吸提早恢复 D、减轻酸中毒 E、保护肾功能
27、一旦确诊心跳骤停,必须争取在几分钟内重建呼吸和循环(A)A、4-6分钟 B、6-8分钟 C、8-10分钟 D、10-12分钟 E、12-14分钟
28、使用单向波除颤仪,电击能量选择为(C)A、200J B、300J
C、360J D、150J E、100J
29、使用双向波除颤仪,电击能量选择为(C)A、100J B、100-150J C、150-200J D、200-300J E、300J 30、成人心肺复苏打开气道最常见的方式(A)A、仰头抬颏法 B、仰头抬颈法 C、托下颌法
D、环状软骨压迫法 E、气管插管
31、非同步电复律适用于(C)A、房扑 B、房颤 C、室颤
D、室上性心动过速 E、室性心动过速
32、被目击的非创伤性心脏骤停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为(C)A、心脏停搏 B、房颤 C、室颤
D、电机械分离 E、房扑
33、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救援人员对无目击者的心脏停跳患者除颤前应(B)A、心前区叩击
B、先行胸外心脏按压再除颤 C、不需其他处理,直接除颤 D、先静脉推注胺碘酮再除颤 E、先静脉推注肾上腺素再除颤
34、无脉性心脏停跳患者两次心跳检查间应(A)A、先给予5组(或2分钟)心肺复苏 B、行12导心电图检查 C、建立深静脉通路 D、准备电除颤 E、准备气管插管
35、心肺复苏时急救者在电击后应(B)A、立即检查心跳或脉搏
B、先行胸外按压,5组心肺复苏后再行心跳检查 C、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
D、调好除颤仪,准备二次除颤
E、停止心肺复苏
36、你在门诊,一位母亲抱着瘫软无力的婴儿走入。她说“我认为她在途中停止呼吸了。”你的基本急救术的行动顺序的第一步是(C)A、检查有无呼吸 B、检查有无循环征象 C、检查有无反应 D、打开呼吸道 E、胸外心脏按压
37、判断有无脉搏,下列正确的是(B)A、同时触摸双侧颈动脉
B、触摸颈动脉时不要用力过大 C、检查时间不得短于10秒 D、不能触摸股动脉
E、颈动脉搏动点在胸锁乳突肌外缘
38、成人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A、病人仰卧,背部垫板 B、急救者用手掌根部按压 C、按压部位在病人心尖区 D、使胸骨下陷大于5cm E、按压要有节律,每分钟至少100次。
39、现场救护的“生命链”中第二环节是(A)A、早期心肺复苏 B、早期高级心肺复苏 C、早期心脏电除颤 D、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E、早期呼救
40、现场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时,伤病员的正确体位(C)A、侧卧位
B、仰卧在比较舒适的软床上 C、仰卧在坚硬的地面上 D、俯卧位 E、伤时体位
多选题(每题2分,共20题)
1、口对口人工呼吸吹气时间过长会引起(ABC)A、急性胃扩张 B、胃胀气 C、呕吐 D、肺损伤 E、气管破裂
2、胸外心脏按压的禁忌症(ABCDE)A、胸廓严重畸形 B、广泛肋骨骨折
C、心脏外伤 D、血气胸 E、心包填塞
3、打开气道的方法(ABC)A、仰头抬颌法 B、仰头抬颈法 C、托下颌法 D、头偏向一侧 E、双手抬颏法
4、胸外按压的要点(BCDE)A、按压深度4-5cm B、频率至少100次/分
C、按压与回复时间比为1:1 D、按压要求快速有力 E、按压深度大于5cm
5、人工呼吸的要点(BCD)A、快速吹气以达到效果 B、紧捏患者的鼻子 C、确保胸廓有起伏 D、吹气时仍要打开气道 E、吹气量尽可能大
6、双人CPR,以下正确的是(ABC)
A、每2分钟或5个周期后按压与呼吸可交换 B、每2分钟或5个周期后可以重新评估患者
C、每2分钟或5个周期后自动体外除颤仪可以重新分析心率 D、每6-8秒可吹气一次
E、双人按压与呼吸不可耽误时间交换
7、生命链包括哪些(ABCD)A、早期按压 B、早期除颤
C、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D、早期呼叫 E、早期送往医院
8、心脏骤停的病因(ABCDE)A、冠心病
B、恶性心律失常 C、创伤 D、溺水 E、心肌炎
9、心脏骤停的诱因(ABCDE)A、起床时血压很高 B、安静状态时心率很快 C、寒冷季节 D、大量饮酒时
E、长期熬夜
10、心肺复苏的有效指标(ABCDE)A、颈动脉出现搏动 B、面色转红润 C、出现自主呼吸 D、心跳恢复 E、瞳孔由大变小
11、你发现一病人俯卧于地上,意识消失,动脉搏动消失,需要你处理的是(ABD)A、立刻呼救
B、将病人置于仰卧位,头部与脊柱同时整体翻转 C、紧急吸氧 D、胸外心脏按压
E、将病人抬到床上,予半卧位
12、高品质的CPR包括哪些内容(ABCD)A、以足够的速率和深度进行胸外按压 B、确保每次按压后完全的胸部回弹 C、尽量减少按压中断 D、避免过度通气
E、确保患者恢复自主心率
13、胸外按压时,发生肋骨骨折的原因(ABCDE)A、用力过大或用力不当 B、按压位置不当
C、用力方向与胸骨不垂直 D、松开按压时,双手离开胸壁 E、病人年龄大,骨质疏松
14、心脏骤停的机制—心电活动异常不包括(DE)A、室颤
B、心脏电—机械分离 C、心室停搏
D、室上性心动过速 E、房颤
15、早期除颤的理由(ABCD)
A、心脏骤停最常见和最初发生的心律失常就室颤 B、电除颤是终止室颤最有效的办法
C、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功除颤的机会迅速下降 D、短时间室颤即可恶化并导致心脏停搏 E、人工CPR持续时间短。
16、CPR期间过度通气的害处(ABC)
A、增加胸廓内压力,阻止静脉血回流,因此减少心输出量、大脑血流量和冠脉的灌注 B、导致空气滞留,对有气道阻力的病人造成气道气压伤 C、对于没有高级气道支持的病人,增加反胃和吸入的风险 D、通气时间过长,影响心脏按压的时间
E、有效交换的氧气减少,增加身体各器官的缺氧
17、胸外心脏按压发生栓塞时预防及处理的要点(ABCD)
A、防止肋骨骨折
B、发生栓塞后,予吸氧,浓度达50%以上 C、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D、必要时进行抗凝治疗 E、早期离床活动
18、胸外心脏按压发生心脏创伤的预防及处理(ABCDE)A、按压力量适当,防止肋骨骨折 B、卧床休息 C、心电监护
D、抗心律失常,纠正低血钾
E、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房颤且心室率快的病人予洋地黄
19、胸外心脏按压发生胃肝脾破裂的原因(BE)A、肋骨骨折刺破 B、按压用力过重 C、胃底食管静脉曲张 D、原发性肝脾疾病 E、按压位置过低
20、胸外心脏按压发生肝破裂的处理原则(ACE)A、通畅引流 B、绝对卧床2周 C、确切止血 D、切除破裂部分 E、彻底清创
填空题(每题2分,共20题)
1、诊断心跳呼吸骤停的标准为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
2、心肺复苏时病人仰卧于硬木板或地上,头、颈、躯干平直,双手放于躯干两侧。
3、基础生命支持中C代表循环,A代表气道,B代表人工呼吸。
4、基础生命支持中开放气道是,无颈部创伤的患者采用仰头抬颏法,可能存在颈部损伤的患者采用托颌法。
5、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为胸骨中线与两乳头连线相交处,按压的频率应大于100次/分,按压是必须快速,用力,按压的深度为大于等于5cm,每次按压之后应让胸廓完全恢复,按压与放松的时间应大致相等,尽量避免胸外按压中断,二人轮流过程不能超过5秒。
6、心肺复苏时按压与通气比例,成人单人或双人,婴儿、小儿单人复苏时按压:通气为 30:2,婴儿、小儿双人复苏时按压:通气为15:2。
7、心肺复苏时的操作顺序应为人工循环、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8、电除颤时电极板常用放置位置为,胸骨电极板放于右胸上前壁(锁骨下方),心尖电极板放于左侧下胸壁(左乳头外侧)。
9、心肺复苏时判断患者有无呼吸,看胸廓有无起伏,听有无气流呼出的声音,面部感觉有无气流呼出,时间为7秒。
10、心肺复苏时若为呼吸气囊呼吸,接氧气8-10升/分与呼吸气囊,将面罩置于患者的口鼻处,以400-600ml的送气量2次,并可以看到胸廓的起伏。
11、判断大动脉搏动消失,首选颈动脉,次选股动脉。
12、口对鼻人工呼吸法用于婴幼儿,口腔严重损伤或牙关紧闭患者。
13、使用简易呼吸器人工呼吸时频率为10-12次/分。
14、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吹气量为700-1100ml,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ml,胸廓稍起伏即可。每次吹气时间不超过2秒。
15、通常将心肺脑复苏分为基础生命支持,进一步生命支持,复苏后期生命支持三个阶段。
16、胸外按压出现肋骨骨折时,骨折多发生在肋骨中段。
17、胸外按压发生单处肋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止痛、固定、预防肺感染。
18、胸外按压发生气胸的原因:按压时用力过大过猛,导致肋骨骨折,骨折端刺破胸膜腔,形成气胸。
19、胸外心脏按压最常见的并发症:肋骨骨折。
20、胸外心脏按压术的并发症:肋骨骨折,损伤性血、气胸,心脏创伤,胃、肝、脾破裂,栓塞。
简答题(每题10分,共4题)
1、心肺复苏术的禁忌症? 答:1)、胸廓严重畸形或心包填塞
2)、广泛性肋骨骨折 3)、心脏外伤,血气胸 4)、胸壁开放性损伤 5)、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心肺复苏,如晚期癌症者。
2、什么情况下可以考虑终止心肺复苏? 答:1)、心肺复苏持续30分钟以上,仍无心搏及自主呼吸,现场又无进一步救治及送治条件,可考虑终止复苏 2)、脑死亡,如深度昏迷,瞳孔固定、角膜反射消失,将病人头向两侧转动,眼球原来位置不变等,如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现场可考虑停止复苏。3)、当现场危险威胁到抢救人员安全(如雪崩、山洪爆发)以及医学专业人员认为病人死亡,无救治指证时。
3、判断心脏按压有效的指标有哪些? 答:1)、能扪及大动脉(颈、股动脉)搏动,血压维持在60mmHg以上。
2)、口唇、面色、甲床等颜色由发绀转为红润。3)、室颤波由细小变为粗大,甚至恢复窦性心率。4)、瞳孔随之缩小,有时可有对光反应。5)、呼吸逐渐恢复。6)、昏迷变浅,出现反射或挣扎。
4、呼吸、心跳骤停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1)、突然面色死灰,意识丧失:轻摇或轻拍并大声呼叫,观察是否有反应,如确无反应,说明患者意识丧失。2)、大动脉搏动消失:因颈动脉表浅,且颈部易暴露,一般作为判断的首选部位,颈动脉位于气管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可用食指,中指指端先触及气管正中,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滑向颈外侧气管与肌群之间的沟内,触摸有无搏动。由于动脉搏动可能缓慢、不规律,或微弱不易触及,因此,触摸动脉一般不少于5-10秒,确认摸不到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即可确定心搏停止。应注意对尚有心跳的患者进行胸外心
脏按压,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3)、呼吸停止:应在保持气道开放的情况下进行判断,可通过听有无呼气声或用面颊部靠近患者的口鼻部感觉有无气体逸出,脸转向患者观察胸腹部有无起伏。4)、瞳孔散大:须注意循环完全停止后超过1分钟才会出现瞳孔散大,且有些患者可始终无瞳孔散大的现象,通知药物对瞳孔的改变也有一定的影响。5)、皮肤苍白或发绀:一般以口唇或指甲等末梢处最明显。6)、心尖搏动及心音消失:听诊无心音,心电图表现为室颤或心室停顿,偶尔呈缓慢而无效的心室自主节律(心电-机械分离)。7)、伤口不出血。
论述题(每题20分,共2题)
1、一男性患者午睡时突然意识丧失、面色紫绀、眼球上翻、肢体抽搐,继而呼吸停止,心电监护显示如图,请问该患者出现何种情况,应给予哪些应急处理?
答:该患者出现室颤。应急处理为: 1)、立即启动紧急医疗服务体系,取得自动体外除颤仪。2)、在除颤仪到来之前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如床边备有除颤仪的情况下,立即进行电击除颤。3)、在电击除颤及CPR紧急处理后,室颤仍持续时,可遵医嘱使用抗心率失常药,首选胺碘酮。
2、杨某,男性,48 岁。因“饮酒后胸闷不适 40 分钟,意识丧失 5 分钟”入院。患者晚间饮白酒150克后在家中自觉胸闷不适,向家人索要“速效救心丸”口服无好转,家人遂拨打 120,5 分钟前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呼吸微弱,呼之不应,120送入急诊抢救室。病程中无抽搐,无二便失禁。既往有“心脏病”史,具体不详。
入科查体: BP:0 P:0 R:6 次 / 分,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叹息样呼吸,面色口唇重度紫绀,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 3.5mm,对光反射消失,心音消失。立即启动紧急救治程序,首先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1)请简答心肺复苏术的措施及流程。2)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
答:心肺复苏术的流程及措施:
(1)评估环境安全
(2)评估患者意识/反应性(呼吸)(3)呼救,启动应急系统
(4)评估自主循环(动脉搏动)
(5)胸外心脏按压(6)给予人工通气
(7)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的配合 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1)、患者仰卧,争分夺秒奋力就地抢救,避免因搬动而延误时机。尽可能在15-30s内进行,因人脑耐受循环停止的时限为4-6min(WHO),由于大脑缺氧而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超过时限可造成终身残废或复苏失败。
【心肺复苏(培训讲稿)】推荐阅读:
心肺复苏比赛讲稿07-25
2.心肺复苏演练记录07-27
2016心肺复苏操作流程07-31
心肺复苏流程图08-22
心肺复苏技术操作流程09-22
现场心肺复苏术11-02
心肺复苏生命支持术12-15
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09-16
标准化心肺复苏讲义11-23
生命体征的判断与心肺复苏术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