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素质教育论文(精选11篇)
1.幼儿素质教育论文 篇一
幼儿教育论文:
浅析幼儿教育策略
摘要:幼儿教师对孩子应该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有责任让每一个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同时新的形势对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艺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观察能力,成为幼儿心理的疏导者和良好个性的培育者,进而成为一名新时期优秀的幼儿教师。
关键词:幼儿教育策略 艺术
幼儿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面对的幼儿是各式各样的,如何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高尚品质呢?作为一名教师,光有爱是不够的,幼儿教育要讲究手段,讲究策略,讲究艺术。结合自己的幼儿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出榜样
著名幼儿教育家许庆艾老师曾经这样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因为幼儿善于模仿。”根据许老师的教育观点,我在教育中进行了尝试,果然很灵,如:课堂的组织教学,如果老师走到教室,很平淡地说“请安静,我们上课了”没人听,如果你说: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陈晨做得多直呀!”这时晨晨的腰板挺得更直了,“谁来跟晨晨比比哪?”班里马上安静了,小朋友们都争着做得笔直笔直的。为了更好的组织教学,我还编了许多的儿歌,便于课堂的组织教学。如“头要正、胸要挺、手背后、脚放平、眼睛看、耳朵听、回答问题要大声.”这首儿歌简单明了,幼儿一边说一边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此,我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每当我身体不适,精神不振时,我都会强打精神上好每一节课,不能辜负家长对我的期望.二、给予激励
教育应面向全体幼儿,但也要注意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由于每个幼儿的生活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等不相同,我们的教育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在我班有的幼儿敢说、敢表现,有的幼儿天性就不爱说,也有的幼儿因为父母离异而情绪低落。一让他说话他就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即爱“白天鹅”,也应爱“丑小鸭”。对于胆小不敢说话的幼儿,主动和他亲近,与他谈心。在生活上我给予妈妈般的温暖,在学习上我循循善诱,用身边的小榜样鼓励他、激励他,从不讽刺挖苦。在上绘画课时有的幼儿画的快,有的幼儿画的慢,画的快的幼儿我会鼓励他,增添一些新的内容,拿过画来我会说:“哎呀,你画的真好看,如果再画上一些、树、草、小鸟那就更好啦。”于是他就高高兴兴的回到座位上,画了起来,我经常用评语去鼓励幼儿。
三、养成好习惯
幼儿常常把“不”或“不要”挂在嘴边,即便一向乖巧的幼儿也突然间变成了小对头,你让他做什么他不做,不让做的事情却偏要做,很多家长不免感到头痛。其实,幼儿要证明自我的存在,证实自己的能力,这些都是进步的表现。
幼儿这时候应该很喜欢自己做事,穿脱衣服、洗手擦脸和刷牙都可以让他自己试试了,至少让他配合家长共同完成。有意识地培养秩序感也应该纳入游戏的内容,玩儿过的玩具要收拾好,脱下来的鞋子应该码放整齐,许多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可以变成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游戏,需要举一反三。
幼儿经常不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完成游戏,这个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他的创造能力,他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游戏规则,老师既不应一味地要求他,也不应一味地迁就他,而是要在他的方式和我们想教给他的东西之间找个平衡点。
好习惯受用一生。孩子的活动正在从以家庭为中心逐渐向更大的范围扩展,提供机会让幼儿多参与小伙伴共同的游戏,让幼儿接触更多的人和事,非常有益于身心发展。这个阶段礼貌的教育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了,应该鼓励宝宝跟别人打招呼,鼓励宝宝与别人分享食物和玩具。幼儿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挫折和困难,这时自尊心、意志力和技能都会得到锻炼,很多家长誓言不让宝宝受委屈,其实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弊大于利。当宝宝遇到困难时,我们要通过形象地示范,告诉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他遇到挫折时,也要用语言而不是直接的行动,鼓励宝宝自己去努力战胜它。孩子每战胜一次困难,都会向前迈进一大步。教育幼儿要孝敬父母,对人要文明礼貌,小朋友之间要相互帮助。
四、顺势引导
当幼儿有了不良行为动机时,怎么办?是训斥、讽刺、还是等他形成不良的行为时加以批评?许老师认为:“运用教育机智将幼儿的不良行为动机转化为良好的行为”。如:在上体育课时,室外活动30多人,不好组织,老师顾前顾不了后。何大伟又在捅这个逗那个的,我盯了他一眼,他还强词夺理的说:“老师,我是让他们站好了”,我一听,是呀,何不来个顺水推舟。我说:大伟,你是不是想当老师的助手呀?”他点了点头。这时,我宣布封何大伟一个头衔,“黑猫警长”我给他戴上了黑猫警长的头衔,他自豪地站在队伍的前面,认真地管理他的队员。这一节体育课我们上得很轻松、愉快。平时,我经常让他当值日生,使他有更多的机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筷子、分碗、收盘子;使他能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与同伴交流。
对幼儿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设计到方方面面,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言谈举止,无时不刻都是幼儿效仿的对象,因此我们要严于律己,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让我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浇灌祖国的花朵。我愿用心中的爱去滋润孩子们,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在人生起跑线上跑出好的开端。
(1、河北省任丘市华北油田公司华佳服务处社区供应幼儿园)
(2、河北省任丘市华北油田公司华佳服务处社区采一幼儿园)
(3、河北省任丘市华北油田公司华佳服务处社区供应幼儿园)
2.幼儿素质教育论文 篇二
1 芬兰幼儿教育的特点
为促进幼儿教育发展, 确保幼儿教育的公平与效率, 芬兰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芬兰之所以拥有如此先进的幼儿教育, 主要在于其政府的高度重视, 以及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的关注等。
1.1 完善的幼儿福利政策
芬兰拥有优良的幼儿福利政策:儿童福利、育婴福利、产假、幼儿保教福利、其他形式的福利等。[1]儿童福利是针对未成年的儿童, 不论家庭条件如何, 每个幼儿都可以得到相应的补助。育婴福利包括很多内容, 比如妇女的产假、男方的护理假和产后“父母假”。在私立幼儿教育机构接受保教的幼儿, 其家庭可以得到一定的私人照顾补贴。3岁以下的幼儿全职父母可因照顾幼儿的原因并且每周工作时间低于30小时的, 可以向当地政府申请居家照顾补贴。这一系列的补贴政策, 为幼儿入园前以及入园后得到良好的照顾提供了保证。
1.2 多样化的幼儿教育机构
在芬兰, 幼儿从出生到7岁开始接受义务教育之前, 有两个时期的儿童教育, 第一个时期是0~6岁的幼儿保教机构, 称为日托机构, 有公立和私立以及其他各类的机构。公立日托中心, 由当地政府开办, 通常称为“日间护理中心”[1]主要是在白天进行保育活动, 是学龄前儿童去的主要场所;家庭日托, 分为公立和私立、全日制家庭日托与部分时间家庭日托, 主要招收3岁以下的学前儿童。公立家庭托儿所是主要为3岁以下乡村地区的幼儿提供保育与教育的场所, 受政府监督的, 必须经过政府允许经营者才能开办的。除公立日托机构外, 芬兰目前还有以家庭日托所和群体日托所为主要形式的私立日托机构, 由当地政府提供资金补助, 为幼儿提供保育。此外还有游戏小组、学前班、流动幼儿园、特殊教育中心等多种样式的幼儿教育机构。第二个阶段是“学前学校”, 在步入义务教育之前接受学前教育的机构, 专门为6岁幼儿提供免费的教育。
1.3 专业化的幼儿教育队伍
芬兰幼儿教师可谓精英中的精英, 拥有教学的热情、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极强的创新能力。根据芬兰教育法规定, 学前教育的教师都必须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教育, 并且取得教师资格证。芬兰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要求包含了教学、保育、教育协作、服务设计与评价等, 其目标是保证获得职业资格的幼儿教师在知识、技能、情感方面具备相应的条件。[2]芬兰幼儿教师不仅有对自己的角色、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规范有清醒的认识, 而且能够依据职业道德标准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 提高自身素养, 对幼儿的需求和面临的问题具有高度敏感性。
1.4 人性化的幼儿教育理念
1.4.1 全纳性幼儿教育
全纳性教育最重要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关键是尊重和保护儿童, 芬兰国家为实现幼儿教育公平, 积极开展特殊支持服务项目, 将有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在平等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 芬兰坚持“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的理念[3], “不放弃每个孩子”是芬兰全纳教育遵循的重要理念和前提条件, 教师给予每个特殊儿童特殊的教育, 充分鼓励幼儿, 相信幼儿;学校为特殊儿同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 充分尊重幼儿, 保护幼儿;社会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资源, 充分理解幼儿, 关注幼儿。同时, 在芬兰, 不论幼儿的智力是否正常, 家境是否优越, 身处繁华都市或偏远山区, 每个幼儿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同样好的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芬兰的教育资源投入与当地条件的好坏成反比, 哪里条件差, 哪里得到的教育投资最多, 这与大多数国家是相反的, 这对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有根本性的改善。
1.4.2 尊重个体差异的幼儿教育
芬兰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均衡、个性的发展。芬兰地小物薄, 自然资源较为匮乏, 因此芬兰要实现社会发展必须靠培养人才。芬兰幼儿教育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的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 为幼儿提供适合自己的教育, 发挥幼儿自身优势, 充分挖掘其潜能, 促进其内在价值的实现。芬兰幼儿是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下享受学习的快乐, 芬兰幼儿教育遵循教的少学的多, 考试少学的好的原则, 芬兰幼儿教育不把重心放在“知识”“应试”上, 芬兰不强调与人竞争, 不给孩子压力, 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芬兰努力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 为幼儿提供适合自己的教育, 真正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1.5 充足的社会资源
芬兰社会各界重视幼儿教育, 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 为幼儿园提供充足的社会资源。芬兰国家的图书馆密度是世界之最, 平均每250人就可以使用一座图书馆。芬兰图书馆还组织故事读书活动, 为幼儿阅读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平台。芬兰国家也拥有相当数量的博物馆, 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 幼儿可以免费入场参观, 并且博物馆也常为幼儿举办各种学习、游戏活动, 让幼儿翱翔在知识的海洋中。芬兰家长也非常重视幼儿教育, 积极参与到幼儿活动中。他们共同组成了幼儿教育社会伙伴网络, 使得幼儿家长和其他社会机构都可以积极参与的幼儿教育之中, 将社会各界的资源尤其是家长资源与幼儿园教育资源相整合, 形成教育合力, 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 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
芬兰完善的儿童福利政策, 多种形式的幼儿教育机构以及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同时我国要结合本国国情和实际发展情况,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1 完善政府幼儿教育职能
2.1.1 优化学前教育投入模式
芬兰政府对幼儿教育的投资是均衡的也是强有力的。相对来说, 我国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总量较少分配失衡。据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4]显示, 到201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较大, 达到56.6%, 比2009年提高5.7个百分点。然而, 西方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普遍为79%, 在这一指标上我国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尽管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毛入园率指标偏低说明我国学前教育总量投入依然偏低, 资源供给短缺。在2011年以前, 学前教育财政经费占总教育财政经费的比例一直处于1.3%以下。但OECD国家这一比例的平均值是8.09%, 大大超过我国的投入水平。这充分表明我国教育领域内部, 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较低。同时, 我国不同地区学前教育之间的财政投入也不均衡, 据2009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5]数据显示, 2009年经济发达地区比如上海生均预算内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为10246元, 地域偏远的广西省仅为599元, 差距甚大。
根据芬兰教育投资的成功范例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 首先我国在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力度的同时, 应采取以“不平等对待不平等”的投资方式, 越偏远地区就投入越多, 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比如河南、广西等地投入多一些;也要“以平等对待平等的”投资方式, 对公办园、私立园等一视同仁, 保障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质量。其次,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在中央政府投入不充裕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家庭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1.2 完善幼儿福利政策
目前, 我国的福利政策主要是针对被遗弃儿童和没有亲属照顾的儿童提供福利, 在2006年之前, 中国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的生活保障政策。直到2010年, 国务院召开全国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我国对孤儿的福利保障体系才初步建立起来。[6]
我国要采取补偿性投资, 增加社会对学前教育的福利政策, 重新树立儿童福利观念, 促进儿童福利体系的转型, 实现从保障儿童生存到全面实现儿童权利, 从完善残疾儿童、孤儿的福利入手逐步建立正常儿童的福利体系, 从保障贫困家庭儿童的福利过渡到任何经济条件家庭儿童都享受同样福利。完善我国的幼儿福利体系对于解决幼儿教育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会有根本性的改善。
2.2 鼓励多种形式办学
芬兰国家除了免费幼儿园之外, 还有各种公立、私立托幼机构以及部分幼儿在家接受照顾等多种形式保教系统能够满足芬兰幼儿的需求。目前, 我国学前教育机构比较单一, 主要是以针对0~3岁幼儿的早教机构和3~6岁幼儿的公立园和民办园为主, 在类型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一些地方出现的“入园难”“入园贵”的情况更反映了人们对幼儿园数量与质量上的不足。因此, 鼓励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是改革当前学前教育问题的重要举措。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中提到了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7], 发展公立幼儿园可以参照芬兰的公立家庭托儿所或群体家庭托儿所的形式, 这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能够满足不便统一设立幼儿园的地方人们的需要并且形式简易便于实现, 但在开设的标准以及师资标准和培训等方面还需要做严格的规定。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 可以开设流动的机构, 比如“大篷车”游戏园, 可以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满足偏远贫困地区幼儿的需求。
2.3 多方面提高师资水平
相对于芬兰幼儿教师的高地位、高学历和高薪资。我国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认可程度、工资待遇等比较低, 幼儿教师培训、绩效考核、升迁奖惩等与幼儿教育质量相关的制度并不完善。这不仅影响了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地位低、待遇差、压力大等各种问题, 导致了幼儿教师流动性大、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性别不平衡等, 严重影响了幼教师资力量的发展。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认可度、增加幼儿教师工资待遇、鼓励男幼师进入幼教领域第一线是解决当前我国幼儿教师现状的重要任务。
根据我国具体国情, 我国应该增加幼儿教师工资和编制, 采用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男幼师走上教学第一线, 为幼儿教师提供不同方式和不间断的职前、职后培训以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水平。仅仅依靠国家单方面力量在资金和政策上的倾斜与优惠, 整个社会也应该重视学前教育, 在观念上重新树立幼教的价值, 培养学习型幼儿教师。[8]
2.4 实现全纳性幼儿教育中国化
全纳教育是芬兰幼儿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 我国近十年内出现了跟班就读模式和融合教育理念都是对全纳性幼儿教育理念的体现, 跟班就读是80年代末推行的实验工作, 推行十多年, 形成了《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9], 取得了一些成就, 比如有了全纳教育的试验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师培训策略等。但是, 我国与其他国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 我国要重视理论研究和实践, 加大全纳教育理念的宣传力度, 使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全纳教育有正确的认识。
2.5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芬兰建立了家长网络体系以增进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我国幼儿家长具有不同的职业、经历、爱好、特长, 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 可以丰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加强家园联系。建立家长教育资源信息库, 把家长的职业、学历等存入信息库, 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让家长入园与幼儿共享他们的经历, 让幼儿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 也可以利用家长资源让幼儿参观一些产品的加工厂, 如织布厂等。教师鼓励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 也要注重对家长进行教育知识和家庭生活知识的宣传和指导,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11]同时, 也要组织家长相互交流, 指导家长相互帮助, 让家长参与教育决策和监督, 使家长与教师形成教育合力。
摘要:芬兰幼儿教育是全球幼儿教育发展最完备的国家之一,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正处于改革时期, 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是我国幼儿教育走上成功的必经之路。芬兰幼儿教育有其独有的特点:完善的幼儿福利政策、多样化的幼儿教育机构、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人性化的幼儿教育理念、充足的社会资源。基于我国国情, 芬兰幼儿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完善政府幼儿教育职能、鼓励多种形式办学、多方面提高师资水平、坚持实现全纳幼儿教育、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关键词:芬兰幼儿教育,教育改革,启示
参考文献
[1]张莎莎.芬兰幼儿保教体系及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 2011, (5) :52.
[2]刘学伟.芬兰幼儿教师资格专业能力要求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 2013, (9) :159-160.
[3]刘歌.芬兰, 不放弃一个孩子[J].现代青年 (细节版) , 2014, (7) :67-6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0.
[5]教育部财政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6]尚晓援.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 2011.
[7]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问题[Z].北京:国务院, 2012.
[8]杨彦.新《纲要》背景下幼儿教师教育的变革与发展[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4.
[9]王俊.英国全纳教育研究—对我国随班就读教改试验的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2.
3.浅议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篇三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閉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二、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1.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家长了解家园共育的意义。多年来,我园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家园联系栏、家访、观看音像资料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离不开家长参与、援助、配合,强化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的热情,激发家长援助幼儿园教育的行为。如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年新生幼儿入园前,我园首先要对新生幼儿家长召开家长会,主要向家长传达我园的办园理念,新生幼儿入园会遇到的问题,请家长谈谈自己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和家长观看历年来园内家园共育的图文资料和展示家园共育的成果,让家长了解作为21世纪的合格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然要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寓教于家庭的生活之中,又是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亲密伙伴,与教师互动合作,协调一致地教育孩子。
2.通过举行丰富的家园联谊活动,达到家园教育结合的目的。我园开展的家园联谊活动主要有:亲子运动会、亲子游戏、家园知识竞赛、家园主题活动、文艺演出、大班幼儿家长汇报会等。例如:在亲子游戏、音乐游戏、三八节的赞妈妈主题活动、幼儿夏游活动等等,让家长深入的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模式,理解教师的工作性质,能够更加准确客观的评价自己孩子的成长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家庭教育,大大提高了教育效率,也降低了家长投诉率。
3.通过举办家长培训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提高家园共育的质量。幼儿园可举办讲座,邀请幼教专家讲课,也可由业务园长主持,但在实际中,教师就是家长眼中的"专家"。为家长召开培训班,需要教师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之前一定要通过家访、问卷等形式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层次不齐,教师在培训时要言之有物,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通过家访达到有机结合和深层次的"共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不能单纯的靠以上的文体活动来完成,教师要深层次的挖掘家长资源,深入的了解幼儿了解家长,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个体,加大家访的力度,准确的掌握幼儿的家庭教育状况,有针对性的对幼儿实施教育,让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一致。作为家长也要主动的多和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和商议,要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校,对待孩子。
4.幼儿素质教育论文 篇四
关键词 陶行知 幼儿 素质教育
中图法分类号 G40—0926
* * *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年),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家的杰出代表。他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国的新教育放下一块奠基石”[①]。作为其整个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幼儿教育思想,也是相当丰富且有科学远见的。本文对他的幼教观试作探讨,敬请专家指正。
一、强调幼儿教育的基础地位,重视人才的早期培养
陶行知十分重视幼儿教育,认为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他发挥了我国古代“教儿婴孩”的优良传统,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不可不乘早给他建立得稳”[②]。他还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人们:“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③]在他看来,儿童6岁以前的教育将为一个人打下人格、智力、体格的基础,并且这个基础一旦奠定,便不易改变,故马虎不得。若“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④]而这些已形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待到他们入学后去纠正,即使教师花了九牛二虎的力量,则往往勤苦而难成。因此,陶行知大声疾呼:“有志之士,起而创设幼稚园,以正童蒙。”[⑤]
不仅如此,陶行知还从教育的社会功能出发,认为对幼儿施行早期教育,可以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好比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⑥]他强调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⑦]。为此,陶行知大力倡导普及幼稚教育,呼吁全社会都要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并结合国情,身体力行,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为幼儿教育的中国化做出了表率。
陶行知把儿童看作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希望,十分重视幼儿教育,特别强调幼儿教育的基础地位。这一正确思想已成为当代人们的共识。既然如此,当今的素质教育也应当从幼儿抓起,大力普及幼儿教育,把实施幼儿的素质教育提高到整个国民教育质量的高度来认识与贯彻。
二、坚持“教学做合一”,倡导因材施教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那么,怎样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呢?他认为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其涵义就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⑧]教学就是通过“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儿童会做。”[⑨]“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要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儿童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创造力,成为“真人”。可见,陶行知非常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的结合,反对的是闭门死读书本的教育。为此,他竭力倡导幼教要以幼儿的生活为中心,要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来施教。他曾经形象地说:“松树和牡丹花所需的肥料是不同的”,并以此来告诫人们:“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才施教‟。”[⑩]陶行知还强调教师要给儿童“点石成金的指头”,而不是“金子”,坚决反对不了解儿童的特点和能力而采取不切合儿童实际的强制性的灌输教育。在他看来,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和家长要加入孩子的队伍中去,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从而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并从中找出切合儿童实际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才施教,有的放矢。陶行知的这些思想与主张,对当今的幼儿教育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目前,无论是在幼儿园教育中,还是在家庭教育中,那种不注重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规律,不顾儿童的兴趣爱好盲目施教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诸如在幼儿园教育中,一些教师对幼儿缺乏深入了解,也谈不上研究儿童,只能采取“放羊式”的看管,或者照本宣科式的灌输,不太考虑全班幼儿的个性特点与智能层次差异。这样,一些有特长的孩子得不到合理的培养与发展,而另一些所谓的“差生”则被忽视甚至放任自流。至于有些家长争着为孩子购置钢琴、电脑,盲目延聘家庭教师,强迫孩子学这练那,全然不顾孩子自身需要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些做法都违背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小则牺牲了孩子童年的快乐,大则导致教育上的失误。
三、主张解放儿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陶行知认为,儿童是“有力量”、“有创造力”的,这种创造力是人类经过几十万年与环境作斗争,获得并传递下来的才能之精华,发挥、加强、培养这种创造力便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他曾明确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①①]强调把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教育的突出地位。为了发挥儿童的创造力,他认为教育者“应化作儿童”,加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发现孩子的创造力,然后进一步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把学习和创造的自由还给儿童。为此,他提出“六大解放”: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4.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5.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渴望的东西;6.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可见,陶行知是十分相信儿童的创造力的,只是儿童的创造力培养要有先决条件,即“六大解放”。只有“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才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①②]因此,他认为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自立、自动和自觉精神,鼓励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做”,教师对儿童应负的责任是指导而不是代替他们学习、思考和创造。另外,他还特别要求教育者必须以宽容而不是自流的态度对待儿童。他曾多次呼吁“教育者要象爱迪生的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要象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①③],不要压制儿童的创造性,摧残人才幼苗。在他看来,“只有创造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新的一代应是新时代的创造者,不是旧世界的继承者”[①④]。
总之,陶行知倡导解放儿童的主张,充分体现了对儿童的尊重、信任和理解,所采取的自动的方法、自觉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等,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显然是极为精当的。随着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素质教青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陶行知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对我们今天幼儿的素质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如当今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机械记诵、轻灵活运用;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儿童主体地位等问题,都束缚儿童的手脑,羁绊孩子的手脚,阻碍了儿童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减轻儿童书包的重量,把他们从紧迫的时间里和狭小的空间中解救出来,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又做又玩、且看且讲、边歌边舞、手脑并用,从而做到玩中学,玩中求进步。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开辟“美工角”、“自然角”、“社会角”等,利用各种现成材料让孩子们动手又动脑,以手促脑,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启发儿童的创造力。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带孩子走向社会,接触大自然,增长见识,丰富想象力,培养创造力;还可以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拼拼、剪剪、拆拆、装装,让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以幼儿生活为中心,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陶行知在普及幼儿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解决了幼儿教育的办学方向问题,而且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针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科学的探索。他以幼儿生活为中心,实施体、德、科、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这一思想与实践至今仍熠熠生辉。
1.培养健康的生活,实施健康的教育。陶行知针对当时中国国民体质的实际状况,十分重视儿童的体质教育,把保障儿童健康看作是幼儿园的一项首要工作,一再强调“健康第一”,“儿童的健康比什么事都要紧。”[①⑤]他曾明确要求幼儿教师要把儿童健康当作幼稚园里面第一重要的事情,“幼稚园教师应当做健康之神。”[①⑥]因此,他提出:“培养健康的生活,以实施健康的教育”。他认为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实际生活,向他们进行一些必要的卫生常识教育,如饮食卫生、睡眠卫生、活动卫生等,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自觉维护身体健康。另外,教师还可根据条件,组织好室内外活动,使幼儿的体格得到锻炼,促进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使之长大后成为有生活能力的国民。
2.道德乃做人之根本,不可不立。陶行知一贯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①⑦]在他看来,“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①⑧],而“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①⑨]所以,陶行知对幼儿德育尤为重视,强调“真人”的培养要从幼儿抓起。为此,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德育途径和方法,概括言之,就是“知情意合一”、“智仁勇合一”、“真善美合一”。他要求“在统一的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知情意,启发其自觉,使其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②⑩]“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②①]他还基于“德育注重自治”的原则主张,要求儿童结成团体,“学习自己管理自己”,通过自治来培养儿童的责任感、主动精神和集体生活的能力,使儿童对“善恶、是非、曲直、公私、义利,作出最明白的判断”[②②]。因此,自治是一种“真正的人格教育”,“自治是人生的一种美术”[②③]。可见,自治是培养真善美合一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教会儿童自治,以求健全人格的发展。
3.加强科学教育,培养人才幼苗。陶行知认为科学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强弱、盛衰的大事,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也在于此。他指出:“现在是一个科学的世界。在科学的世界里应该有一个科学的中国,科学的中国要谁去创造呢?要小孩子去创造!等到中国的孩子都成了科学的孩子,那时候,我们的中国便自然而然地变为科学的中国了。”[②④]为此,他还进一步强调:“科学要从小教起。我们要造成一个科学的民族,必要在民族的嫩芽——儿童上去加工夫培植。”[②⑤]在他看来,儿童的科学教育重在感官的充分运用与训练,只有让孩子不断地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又动脑,才能让孩子发现科学奥妙,激发其学科学的兴趣。这就要求幼儿园开辟新途径,利用新材料,重新改造现有的故事、游戏、歌曲等。幼儿园教师最重要的是加入小孩子的队伍里,与孩子一起玩科学的把戏。“科学的小孩子是从玩科学的把戏中产生出来的。”[②⑥]他还指出:“不做无学,不学无术。科学实验要在做上学,在做上教。”[②⑦]所以,对儿童的科学教育,切忌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而要以大自然为科学园,带孩子去观察、去思考、去做。总之,儿童的科学教育要倡导,科学必须下嫁给儿童,“科学的儿童早日造成,科学的中国和科学的中华民族早日实现。”[②⑧]陶行知的这一光辉思想是非常有远见卓识的,它与当今的素质教育目标和科教兴国战略息息相通。
4.倡导幼儿美育,陶冶健全人格。陶行知认为,“教育是教人化人”,而教人化人的基本途径和手段是通过环境、艺术和校容、校貌来陶冶儿童的思想、品德。早在1923年,陶行知就提出:“天然环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关系。”[②⑨]他在创办晓庄幼稚园和育才学校时,就特别注意校址的选择,不仅环境优美、雄阔,而且社会风气优良、淳朴。他说:“我们所要的校容不是浪费的盛装,而是内心的艺术感所追求的朴素的表现。”[③⑩]幼儿教师要带领儿童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创造优雅的园内环境开始,建设一个“布置适宜,错落有致,清雅幽静,几净窗明”,“井然有条,秩然有序”的幼稚园,使幼稚园成为“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③①]。可见,重视幼儿园环境的改善、建设和美化,是一件关系到幼儿人格陶冶的大事,马虎不得。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十条明确提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以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陶行知重视环境对幼儿的艺术陶冶的思想与现代幼儿美育的目标基本一致,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
5.重视劳动教育,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德。陶行知指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③②]在他创设的乡村幼稚园里,不仅有自制玩具和娱乐场所,而且还因地制宜地办有儿童小农场,让孩子们“种几颗黄豆”、“栽几种花草”、“养几只老母鸡”,干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不仅从小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良好品德,而且对开发幼儿智力,提高他们接触和认识环境的能力有重要作用。在他看来,真正的劳动必须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③③]。这种劳动是以实践为基础,以思想为指导,以创造为目的。这就告诉我们,幼儿的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擦擦桌椅,扫扫地,而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劳动过程中,使幼儿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劳动的价值,养成劳动既快乐又光荣的思想感情,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现代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以及身心、审美、劳动素质都得到提高,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要求是做到五会: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劳动、会创造。素质教育的这些要求和根本目的与陶行知的全面发展的幼教观是基本一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陶行知可以堪称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先驱。因此,我们要“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为办好我国全民素质教育作贡献。”[③④]
注释:
①《解放日报》(延安版),1942年3月15日。②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①① ①④ ①⑨ ②⑩ ②② ②③ ②④ ②⑤ ②⑥ ②⑦ ②⑧ 《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卷1第618、618、618页,卷2第81、81、238、238、532页,卷3第522、522页,卷1第618页,卷3第368页,卷1第623页,卷1第133页,卷5第240、240页,卷2第579、269页,卷5第240页。
③《陶行知文集》第111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①② ①③ ①⑤ ①⑥ ①⑦ ①⑧ ②① ②⑨ ③⑩ ③① ③② ③③四川教育出版,1991年版,卷3第526页,卷4第544页,卷6第304页,卷1第111页,卷4第523、523页,卷4第460页,卷8第34页,卷4第491页,卷1第490页,卷2第411页,卷2第44页。
5.幼儿案例引言幼儿教育 篇五
让4岁中班幼儿更好的学会识别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以及更好的抓住数字的大小概念,而这节课就是以1到10数字识别为主,来进行一堂,在游戏过程中,让幼儿趣味性的了解并学会1到10的数字顺序关系。
课前准备:
1.用10张硬纸片写好从1到10的十个的数字;
2.用绳子或者其他物质来做个可以让字牌固定在头上的圈。注意和难点:
1.首先要注意课堂的纪律,把班里的小朋友分好组,以使每个小朋友都能充分参与其中;
2.注意在游戏进行中和其他老师密切配合来修正幼儿的错误;
3.游戏必须要让孩子们理解玩法,以及让幼儿在玩中牢记1到10的数字顺序和大小概念。
课程的过程:
一、游戏玩法: 1.幼儿戴上数字卡片头饰并相互观察,知道自己是几号数字娃娃。
2.以数字娃娃5为例说明,每十个幼儿拉手围成圆圈,老师从一个固定位置点数:“一、二、三”,被点到“三”的数字娃娃5,立即跑到圆心处站好并拍手,其他幼儿按顺时针方向边走边朗诵儿歌:“一二三,我是5;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朗诵完毕,数字娃娃4和6需迅速跑到圆内,并拍手一起说两遍儿歌:“三二一,我是4(6);七六五四三二一,我是你的小(大)朋友。”
3.游戏可反复进行。
二、游戏规则:
1.必须是被老师点到“三”的数字娃娃才可以跑到圆心处;
2.幼儿中是被点到的数字娃娃相邻的数字的2个小朋友需在二个结束后跑到圆心; 3.一次游戏结束后,3个小朋友归队,老师再从幼儿中选出下一个小朋友,让游戏继续进行。
三、游戏的结果:
6.美国幼儿心理素质教育 篇六
幼儿的素质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法规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
美国人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孩子认为自己是优秀儿童,值得别人尊重,他就会朝着目标中的“更优秀”发展。
多少年的教育实践证明,我们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其实并不“全面”。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某重点中学接手重点班的语文课,班主任给我介绍了一位每年都被评为“三好生”的女同学,印象最深的是他说这女生特要强,即使考了99分,也要为丢掉的那一分懊恼、哭泣。我当时立即就联想到自家的孩子不争气,考上八十多分就心满意足,于是以该女生为榜样,把自家的孩子狠狠训了一顿。语文课上,果然感受到这女生的厉害,你要求到什么高度,她都要攀上这高峰。人人都说是“清华”、“北大”的苗子了。谁知那一年高考中的理科数学试题特别难,从考场上下来,那女生简直哭得唤不起斗志,班主任连哄带劝,好不容易才送上考场继续考试。就在那时,老师们就强烈地意识到我们的学生在关键时刻“差一点什么”(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心理承受力)。当然,这不是学生的过错。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已成为共识。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但从应试教育往素质教育过渡,似乎还缺乏科学、有效的桥梁。到底该怎样做?我们不妨借鉴一下美国的素质教育。
美国的素质教育是从幼儿抓起的。一般认为幼儿的素质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法规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在这一系列素质中,美国人尤其重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如果把幼儿比喻成一棵树,那么心理素质的几要素:情感、意志、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就仿佛是这棵树的根系。假若一棵树的根系不顽强、不健全,不能和谐地在“社会”沃土中滋生旺长,这棵树就很难顶天立地,成为栋梁。
自尊和自信,又被美国人视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也就是根系中扎得最深的主干。因此,美国人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是从培养其自尊和自信心开始的。他们不是靠说教,抽象地教孩子要自信、自爱、自强,而是把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既作为营养大餐,又作为独具特色的小零食,随时随地、毫不吝啬地送给他们。
美国人碰了面,遇到家长带着孩子,一般是先与孩子打招呼,而且,特别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不但大人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而且还常常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避免他“低一等”的感觉。如果孩子画兔子画成了老鼠,便夸他有想像力,让他享受成功,而不是失败、沮丧。如果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食物或玩具给孩子,家长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想要或想吃时呵斥他,而是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力、自主的权力。孩子如果做错了事,家长也不会横加训斥,只能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做出引导和说明。或者在另一个场合,孩子在同样的境况中又表现良好时,加以表扬、鼓励。美国人更反对人前教子。如果你当着别人的面斥责自己的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会被人看做是没教养,是父母的“犯罪”。因为这会深深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因为教育理念的不同,中国的奶奶、姥姥们到美国带孩子,常常感到不适应。比如:我的大外孙玩着一个别人刚送的新鲜玩具,小外孙也想要。当姥姥的往往是袒护小的,随口就命令:“牛牛,让弟弟先玩一会儿。”牛牛如果不肯,姥姥就正色教育他:“你是当哥哥的,要让弟弟!”如果他还在兴头上仍然不肯,姥姥就难免强制执行。其实,即使你不“强制执行”,从开头就犯了错误。家长不能命令孩子让步,让他做不情愿做的事。这是对儿童的不尊重。那么两个外孙发生争执时怎么办呢?女儿教给我,每逢这时,你就给他们定个“规则”,比如数数。规定数到二十下,这玩具的主人就得换一换。孩子的着眼点转移到(One、Two……)遵守规则上,也就不存在“强权”剥夺他权利的意味了。
相反,表扬和鼓励的话却常常得挂在嘴边。只要孩子表现出优点和长处,家长就以积极的、正面的赞赏肯定他的行为。像“真棒”、“真聪明”、“真能干”、“真漂亮”这类话,就是孩子们的家常小菜了。他们认为,孩子在享受成功中会增强进取心,取得更大的成功。
美国的家长们这样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的独立观念:他们认为孩子从出生就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无论父母、老师都没有特权去随意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作为“人”,就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美国人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孩子认为自己是优秀儿童,值得别人尊重,他就会朝着目标中的“更优秀”发展。而这时,成人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自我评价。伟大的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
其次,美国人还特别重视培养幼儿的自立意识和自主性。也就是遇到难题自己思考、自己判断并力求自己解决的行为方式。有一则发生在我外孙所在的幼儿园的故事,让人很受触动。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玩滑梯时,小男孩挤了小女孩的手。小女孩就恼恼地嘟了嘴。这时,老师并没有像“裁判”一样评判谁是谁非,也不说“玩时要当心,谁也别碰了谁!”而是和蔼地问那小男孩:“你知不知道她为什么不开心呢?”小男孩沮丧地说:“因为我挤了她的手。”老师就笑着说:“噢,原来是这样。那么,你试试用个什么好办法,让她愉快起来。”那男孩想了想,就走到那小女孩面前,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原谅我吧。”那小女孩不吭声,但脸色好多了。老师便蹲下来,问那女孩:“你感觉好些了么?”小女孩提出自己的要求,说:“我觉得用凉水洗洗手会好些。”老师就赶紧表示赞成,启发那小男孩陪小女孩去洗手间洗手。一会儿,两个孩子就手牵着手从洗手间出来了。小男孩高兴地报告老师:“她感觉好多了。”于是,两个小朋友和好如初。这件小事之所以引起我的触动,是因为我曾当过12年中学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也曾经历了学生中的诸多摩擦,但多数情况下是充当了“裁判”的角色,评判谁是谁非,而没有想到这正是培养他们自己解决纠纷的实践机会。
还有一则故事是发生在美国家庭中的。有一家四个男孩,发生了争执,老大、老
三、老四似乎真理在握,他们唇枪舌剑面向老二。老二明知势单力薄,但毫不示弱,愤激到唾沫飞溅、比手跺脚。这时,那父亲就上前把两手搭成个“T”字,意思是“Time-out(暂停)”。他鼓励并诱导四个孩子来看他做一个实验。他首先点燃了酒精灯,然后把一个盛了冷水的玻璃器皿放在灯上,让孩子们观察那水是怎样地滚沸。当水中有了动静,开始出现上升的水泡时,爸爸就对孩子们说,你们刚才的情形与这烧水相似,如果你想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就要冷静,尽量不用激烈的言辞,因为那等于升火加温。现在,你们双方都已经接近沸点,就同这开水一样咕嘟嘟地蒸腾,怎能听得进对方的观点呢?最好的办法是出去玩一会儿,把这件事晾一晾,彼此都冷静下来再说。尽管那父亲没有介入他们的话题,也没有评判谁是谁非,几天之后,兄弟们的意见还是趋于一致,他们化干戈为玉帛了。
美国家长、学校在教育问题上采取民主的态度,放权给孩子,有助于孩子独立性、自主意识的发展。这是孩子走出家门面向社会的必备能力,即个体社会化的必由之路。这种自立、自主的早期教育,会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和依赖,对我国在优越环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尤其重要。另外,良好的幼儿心理素质教育还包括平等竞争的意识、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和良好的社交能力。别以为中国学生从小考到大,就具备了平等竞争的意识。这种能力的培养,远非那么简单。本文开篇提及的那位“三好生”,除了不会享受成功,心理上太患得患失外,恰恰是在于她没有“平等竞争的意识”,不能理智地正视挫折。事实上,她感觉数学题难,别人会更难,因为考题对大家来说是平等的;而她的功夫却比同学们扎实得多。她虽然也去了重点大学,但她的心态要是放松些、平和些,结果会更好。
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普遍认为,对待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时不断受挫折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在美国,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正逐渐兴起。比如家长支持并鼓励孩子参加“棒球
赛”、“小铁人三项赛”等活动,激发他们与强者抗衡的勇气和信心。即使家长明白自己的孩子拿不到名次,他们认为胆略和顽强并不总来源于胜利,“心态决定一切”。培养孩子自强不息的意识和超越自我的精神是最重要的,锻炼孩子在困境和挫折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是最重要的。
笔者在匹兹堡时,经常看到公共运动场的篮球架下、旱冰场里孩子们自发的比赛。他们尽管年龄大小不齐、技术水准差异也很大,但都态度积极、遵守规则,互相表现得很宽容和配合。一次,打半场篮球中出现了三对二的格局,那两个孩子尽管非常努力,可总也难以扭转比分落后的局面。我因中学时在校篮球队练过球,一时技痒,就提议加入他们的行列。五个孩子很友好地接纳了我。那两个小孩积极为我助攻,使我的三步上篮连连得手,一下使他们反败为胜,两个小队友便不停地跑过来与我击掌,以示鼓励。起初,我还担心对方那三位小朋友不高兴,提出异议,因为孩子们比赛(后来才知道他们年龄最大的十二岁,小的才八岁),大人加入本身就不公平,又且人家都是男孩子,我一个外乡女人加入也不伦不类。所以玩了几个回合,我就要退出。不料,是对方三个孩子不愿让我走。他们那意思是他们把比分再扳回来,才同意我离开。他们像旋风般拼命地跑,又拦又堵,嘴里还念念有词,说:“怎么突然来了个女乔丹呢!”结果我这边一位九岁的叫皮特的小队友认真地说:“什么女乔丹,是我们合作成功!”孩子们在运动场上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不能不叫人在心底折服——后来渐渐知道那小皮特父母离异,他是跟着单身父亲生活。可从他的举动上一点儿也看不出这种变故给他造成的心理阴影。
当然,这些活动还能培养孩子宽和容众的协作精神,锻炼幼儿的社交能力。
7.着眼幼儿发展 关注幼儿教育 篇七
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学管理者和骨干教师,我要从自身做起,学深学透《指南》精髓,内化《指南》内容。结合本园师资培训工作,我们制定并开展《指南》的全园教师分层培训,带领教师学习分享、研究探索,引导全体教师在聆听中思考、研讨中成长、实践中获得、学习中提升;同时向家长宣传《指南》,做《指南》理念的传播者、推动者和践行者。
一、学习《指南》
以贯彻落实《指南》为契机,把学习《指南》纳入园内师资培训工作中,帮助教师学习和理解《指南》的教育理念、内涵和基本要求,促进教师素质全面提高。
我们将有计划、有步骤地采用领学、领讲的形式,分领域认真学习《指南》。在培训中加强《指南》精神的内化,帮助教师尽快对每个年龄段、每个领域的目标与要求了然于心。要正确理解《指南》中的标准和指标,结合各个幼儿学习发展状态,观察、衡量幼儿的行为。《指南》中的标准和指标只是做为参考数值和衡量教育行为的依据,而不能当成测量幼儿和评价幼儿的标尺。应防止教师走入误区,刻板对照各项指标,用条条框框来评估和定性孩子的发展。为达标而采取训练方式,违背制定《指南》的初衷,不仅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还会带给幼儿极大的伤害进而影响今后的发展。
二、运用《指南》
把实践《指南》落实到教研中,与园本教研、课题研究相结合,用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研究探讨教育行为,强化《指南》精神。在案例中让教师明白,遵循幼儿发展的规律,尊重幼儿个体差异,针对每位幼儿制定切实可行的个性化方案,才能帮助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发展;让教师清楚认识到每个幼儿离目标的距离,掌握幼儿学习发展的规律,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快乐的学习环境,引发幼儿自主创造性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引导教师深入思考和探索运用《指南》,解决日常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三、宣传《指南》
《指南》是用于指导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实践的文件。以《指南》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为指导,重视幼儿园教育对家庭教育观念的引领作用。幼儿园要帮助家长熟悉早期学习标准的内容,引导家长尊重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尊重幼儿发展的速度和进度。我们利用多种渠道,如家长园地、园宣传栏、家长培训、家园网络、家长会议、家长接待日等广泛向家长宣传《指南》,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理念,掌握育儿常识,进一步增强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协调意识,携手担负教育的责任,抵制一切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
8.幼儿素质教育浅谈 篇八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幼儿教育 幼儿发展 教师观念
当前世界的教育潮流是“向前延伸,向下扎根”,我国教育也不例外,除了终身教育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之外,幼儿早期教育不再满足于“看管式”模式,而是步步迈向素质教育新领域。素质教育讨论至今,已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不再是一种口号、一种赶“时髦”、一种具体具体的行动。
一、重视幼儿的发展
幼儿的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贯彻实施好素质教育,在幼儿的学前教育阶段就必须注重对幼儿全方位的培养,实施相应的教育对策和教育方法。
1.幼儿个性的培养
个性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背景之下,对不同的事情都会以一种自身独特的方式作出反应,而不是试图封锁、压制孩子个性的形成。
2.重视幼儿的兴趣爱好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说:“我们教书,并不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完事,最重要是引起學生读书的兴趣。”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如果教师自己对所教的课程感觉不到求知乐趣,便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当然,对待幼儿教育,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兴趣,不仅能激发幼儿内心的求知欲,而且能驱使幼儿主动地了解未知的事物并对之加以钻研,从而使眼界逐步拓宽。
3.注重对幼儿注意力的训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都必须经过它才能进来。”这意味着,注意是学生(包括幼儿)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技能。没有注意,外界的一切信息都不会进入人们的脑海,当然也就不会产生感知、理解、记忆和想象等。由于幼儿的注意力不可能持久,幼儿教师就必须采取各种方法,注意内容的丰富多彩、形式的灵活多变,巧妙地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当前所进行的活动中,只有使幼儿热衷于此活动,才能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长此以往,他的注意力就逐渐地延长。
4.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为了适应新时代不断加快知识更新,终身学习成为必然趋势。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知识不断更新?这就要靠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教师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灌输终生学习的理念,从而在幼儿长大成人以后就会根深蒂固地记入脑海,落实到行动中。
二、重视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
旧的儿童观把儿童当做被动的“接收器”,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只重视教师如何教而不注重幼儿如何学。现在我们要确立这样的观念,儿童是独立的人,要尊重他们;儿童是发展中的人,要想念他们;儿童是主观能动的人,要了解他们。从理论到实践,在教育活动中真正注意对幼儿进行观察了解,全面掌握幼儿的实际水平,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幼儿的素质。
幼儿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培养,对幼儿的品德教育,要贯穿在教师的言行中。无论大小事,教师都要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同时要掌握幼儿的身心特点,提高幼儿各方面的素质,不仅仅要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还要关心孩子知、情、意、行的发展,尤其是个性、品德的发展。向社会普及优生、优育、优教和优境知识,使科学育儿知识家喻户晓,创造一个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大环境。
三、家庭要配合幼儿园进行素质教育
树立面向全体幼儿发展观点的素质教育不仅对幼儿园教育来说是一场教育思想的革命,对家庭教育来说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焦点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传统教育评价是以考核知识定优劣的,是以驯服听话为尺度的。素质教育评价则是以幼儿的基本素质为本,包括身体、品德、知识、行为、态度和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其评价是全面和客观的。注重素质教育的家庭,就应该注重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行为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对自然的应变能力的增长等。因此,家长不能沉浸于过去的“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而要树立“子女成才,家长有责”,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更要身体力行,充分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与自尊,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家里实施素质教育要有爱心、信心、细心、耐心、恒心,更要有决心。因为这“六心”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爱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信心是实施素质的力量源泉;细心则决定素质教育质量;耐心是保证素质教育持续进行的动力;恒心是决定素质教育成效的大小;决心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总而言之,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对于做有益于21世纪建设的人所需具备的基础素质,均在幼儿时期奠定一定的基础。幼儿就像一棵小树,要让他茁壮成长,不但要精心浇水,而且要有阳光、雨露,更要不断进行剪枝、修补,只有这样才能使小树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刘占兰,沈心燕,主编,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孙立春,著.素质教育新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4.
9.幼儿素质教育论文 篇九
一.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性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着眼于培养幼儿素质的教育
二.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意义
(一)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兴旺发达
1.重视幼儿体育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 2.重视幼儿智育能为提高社会文化科学水平奠定基础 3.德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不断发展的保证 4.美育能给人以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和保证
(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1.体育能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全面增强体质。并为幼儿其它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2.智育可以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德育可以帮助幼儿适应社会生活,促进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 4.美育可以陶冶幼儿的心灵,促进其审美能力与智力的发展
体育
一. 幼儿体育的概念 幼儿体育是指在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以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二.幼儿体育的目标
总述:幼儿体育旨在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与技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1.保护幼儿的生命与健康,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 2.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 卫生习惯
3.锻炼幼儿身体,发展基本动作,增强体质,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三. 什么是体质
体质即人体的质量,是人体在体格,体能,适应能力和心理因素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是身体发展状况的综合表现
四. 什么是健康
健康的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应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 幼儿体育的内容
1.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2.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六. 幼儿体育的实施应注意什么问题
1.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
2.制订,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与卫生保健制度
3.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睡眠,饮食及保持个人身体,服装及环境清洁的习惯等,睡眠一天不少于12-13小时,其中午休2-2.5小时)4.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5.重视幼儿心理健康
七.体育活动包括什么
1.体育游戏 2.基本动作练习3.基本体操
八.幼儿体育的实施应注意什么问题
1.锻炼与保护并重,注重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
2.重视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态度,为养成幼儿终生锻炼的习惯打下基础 3.专门的体育活动与日常活动相结合
智育
一. 什么是智育
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受教育者智力的发展的教育过程
二. 什么是幼儿智育
根据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的增进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获得粗浅的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并培养其认识活动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三. 什么是知识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四. 什么是技能
技能是人们运用知识与经验执行一定的活动的方式
五. 什么是智力 智力是指人认识事物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要素,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
六. 幼儿智育的目标
1.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学习周围生活中的粗浅只是,形成对一些事物的初步概念 3.发展幼儿的智力(幼儿智育的核心)4.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七. 幼儿智育的内容
1.保护和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幼儿学习周围生活中初步的知识和概念
八. 幼儿智育的实施应注意什么问题
1.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组织多种多样的具体操作和实践活动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3.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情境引导幼儿学习和思考 4.引导幼儿应用语言来表述和归纳自己所获得的经验
九. 如何保护和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保护和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 2.培养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十. 引导幼儿学习周围生活中初步的知识和概念包括什么 1.有关自然界的常识 2.有关自然界的常识 3.有关数的初步知识
德育
一. 什么是幼儿德育?
幼儿德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发展幼儿社会性,培养幼儿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
二. 幼儿德育的目标是什么
萌发幼儿爱家乡 爱祖国 爱集体 爱劳动 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 自信 好问 友爱 勇敢 爱护公物 讲礼貌 守纪律的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三. 幼儿德育的内容是什么
1.萌发爱的情情感
2.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学习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 3.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 如何实施幼儿德育
1.日常生活 游戏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2.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有效手段
五. 幼儿德育的实施应注意什么问题
1.热爱与尊重幼儿 2.遵循德育的规律实施德育
六. 道德行为的形成应注意什么
1.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 2.直观 形象 切忌说教 3.注意个别差异
美育
一. 什么是幼儿美育
幼儿美育就是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通过组织幼儿审美活动来培育幼儿感受美 欣赏美 表现美 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活动
二. 幼儿美育的内容是什么
1.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和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2.发展幼儿对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感知与欣赏能力 3.培养幼儿艺术活动的想象力和初步的表现力
三. 幼儿美育的实施应注意什么
10.幼儿素质教育论文 篇十
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关键词〕 幼儿教育;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在幼儿园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明礼仪教育
在幼儿园中,我们围绕“文明礼仪”这一主题,选择了活泼可爱而又热情待客的小白兔、彬彬有礼的一群小鸡、助人为乐的小花猫等图案作为墙饰内容,并在教室里设置了“有礼貌的好宝宝”专栏。这些教学环境的创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另外,教师也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处处为幼儿作出榜样。如,同幼儿一起用餐时,注意保持地面、桌面的整洁,不挑食,不随意浪费粮食。
同时,我们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我们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与家长进行交流,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作表率,并主动带孩子外出,让孩子深入地体验生活,以现实生活中的榜样激发孩子的积极情感;我们把每周礼貌教育对幼儿和家长的具体要求告知家长,让家长根据要求创设与之相适应的家庭环境,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性、连续性,让幼儿在和谐友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我们还向家长积极推荐有关幼儿礼貌教育的故事书、动画片等,让幼儿在讲讲、看看、玩玩等亲子活动中学会运用礼貌用语,并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注重行为训练 ,有计划地实施文明礼仪教育
1.寓文明礼仪教育于游戏活动中。如,通过《熊猫的客人》《金花学说话》《小猴请客》等角色游戏,幼儿感受到了礼貌待人的好处;通过《今天我值日》《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歌曲表演,使幼儿懂得与同伴、长辈交往的一般礼仪;通过《小羊过桥》《好娃娃》等讲故事活动,使幼儿懂得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要与同伴分享快乐,要关心他人等。
2.制定系列化的文明礼仪工作方案,把文明礼仪教育贯穿到各项教育活动中。如,幼儿初入园时的热爱集体教育;“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教育;“六一”儿童节的好儿童教育;“七一”的爱党教育;“十一”的爱祖国教育等。我们要求家长适当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在外出做客时,让孩子观察成人间的交往,家里来了客人,则让孩子参与接待等。通过“客人到我家”、“学做小客人”和“我是小招待”等主题活动,使幼儿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学会简单的社交礼仪。
三、寓文明礼仪教育于幼儿的日常生活 ,使习惯成自然
文明礼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幼儿年龄小,做事缺乏持久性,为使文明礼仪教育成果转化为幼儿自觉的行为,教师和家长必须密切配合,把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幼儿谈话、游戏、入园、离园、吃饭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并注重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
1.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们把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幼儿园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幼儿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育、集体生活环境卫生教育、公共卫生规范教育等方面,都有着具体的要求。如,让幼儿勤洗手、不乱扔东西等,并将每周卫生检查作为文明班级评比的内容之一,以督促幼儿注重卫生习惯的养成。
2.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幼儿的生活习惯教育主要包括睡眠、进餐、独立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教育。针对幼儿进餐和午睡习惯较差的问题,如,吃饭时不专心、挑食,睡觉时影响他人等,教师则适时地予以提醒并对其提出明确的要求。如,睡觉时不影响他人、进餐时不讲话、遵守活动规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
3.遵守集体规范的养成教育。幼儿园是集体性教育组织,幼儿在集体生活、学习环境中
能否自觉遵守集体规范,是能否养成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前提。为此,我们对幼儿积极进行遵守集体规范的教育,使其能够自觉地按照集体规范约束自己,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规范之下。如,积极参加值日生活动,出操时能自觉迅速地排队,进出教室、上下楼梯时不大声喧哗等。
11.幼儿园素质教育初探 篇十一
一、从面向少数儿童转向面向所有儿童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强调面向全体儿童。但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只关心少数能力强的孩子的现象并不少见。许多教师提问时总是找几个愿意发言的孩子回答,而性格内向、胆小怕羞或发展较慢的孩子常常被教师忽视;有的幼儿园年终评议教师,把教师一年中组织有文艺特长的幼儿获多少文艺表演奖等作为重要指标,却很少评价教师使多少幼儿在生活自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进行游戏等方面得到了提高。
要使教育面向全体儿童,从幼儿园教师到园长,都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要有把教育目标落实到每个儿童身上的意识,要认识到每个儿童都有接受适合其发展水平的教育的权利。作为教师,要做到使所有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就要了解儿童的原有水平,给每个儿童提供发展的机会。教师可通过观察、谈话等方法了解每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兴趣和需要,以此为依据,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育活动。在组织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使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多提有多种正确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和情感表达性的问题,使每个幼儿都能依据自己的水平和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教师还要认识到儿童是有差异的,要尊重儿童的独特性,注意个别儿童的需要,创设多种多样的环境与活动的条件,给个别儿童提供适合他们特点的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并逐步引导他们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与其他儿童一起学习、进步。
二、从只重视知识传授转向儿童素质的全面提高
幼儿园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儿童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过去,幼儿园教育过分重视知识教育,小学化倾向较严重,教师的职责似乎就是把教材上的知识教给儿童,而相对忽视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如品德的发展、情感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等。有关专家呼吁,21世纪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我们的教育如果不实施素质教育,就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我国现代化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要使幼儿教育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进行科学的评价是重要保证因素之一,对幼儿园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创设了怎样的保育和教育条件,还要评价这些环境与条件是如何服务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评价幼儿的发展,不仅要评价认识能力的发展,还要评价幼儿身体的发展、交往能力的发展、独立性的发展、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等方面;对教师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完成教育目标的情况,还要评价照顾个别儿童的需要,促进个别儿童发展的情况。评价不仅要有平行年龄班幼儿发展情况的比较,还要有同一班级的幼儿学期前和学期后发展水平的比较。总之,要使评价真正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三、从只重视教师教转向重视儿童主动学
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目的的体现者。教师进行的教育活动要以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和兴趣为依据,以促进儿童的主动参与为出发点,以是否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儿童不同程度的发展为评价教育活动效果的重要指标。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首先要以“启发”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用知识本身的形力引导动脑、动手、动口,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去探索解决疑难。采取多种形式,让孩子们主动、活泼、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当然,要做到这样,并非“一日之寒”,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另外,还要注意改变过去单一的集体活动的组织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多维度的、开放式的教学活动,如分组活动、个别活动、自由活动、室内活动、户外活动等等。
只要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教师们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不拘一格地创造多种有效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总之,我觉得幼儿园素质教育要着眼于抓好幼儿在园一日活动各个环节,切实提高保育、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才能使规程的精神和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幼儿素质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素质教育08-28
幼儿英语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论文)10-22
美国幼儿心理素质教育10-27
幼儿素质教育的重11-25
幼儿综合素质评语01-01
幼儿园主题墙对幼儿素质教育的促进08-27
幼儿综合素质评价方案07-14
幼儿园素质教育研讨会07-18
幼儿园教师接待基本素质要求08-11
幼儿园素质发展报告单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