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

2024-09-15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共11篇)(共11篇)

1.农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 篇一

关于农民低收入的原因的分析

01基地吴秀竹

调查地点:广西灌阳县水车乡同德渣塘村

样本情况:100户农村家庭

调查时间:2001年8月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和消费低,是全国上下普遍关注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中心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农民的收入情况及收入低的原因,笔者采访了笔者所在村的部分农村家庭,并对他们的低收入原因进行了分析。

笔者调查的是一个地处桂林东北部的灌阳县的一个乡村。水果以柑桔、柿子、长枣、板栗、梨等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还种植花生、玉米、黄豆等,交通不便利。在调查中发现,造成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亚洲金融危机对农业的冲击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此之前,农民的收入比较乐观。而在此之后却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农产品的价格急骤下跌。在此之前,生猪的价格在4.0元/斤,而后价格持续下跌,最低是为1.9元/斤,据采访的一位农民说“他以前一年能卖6头200斤以上的猪,仅这一项的收入一年就达5000元,而现却只能卖得3000元”可见金融危机对农民的影响之大。柑桔的价格也由原来的1.0元/斤下降到现在的0.3元/斤,最低时为0.15元/斤;其它作物价格也非常低,比如柿子为0.3元/斤,雪梨为0.5元/斤;价格如此之低,农民对水果的生产根本就没有什么积极性,加之有一年的自然灾害,大批的柑桔树死亡,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成为泡影。这对那些柑桔专业户来说简直就是祸从天降。在这100户之中已经没有什么专业户了。其次表现在外出打工。据了解,以前他们外出打工很容易找到活干——虽然比较辛苦。而且收入还很可观。据以前经常在外面打工的中年人说“我以前在外面,如果好好干的话,一个月至少能赚1000块钱,现在不行了,能不能找到活干还是一个问题,一般找活干的话,一个月也只能赚600元左右,而且经常没有事做”。以上应该可以算是金融危机对农民造成的两点重大影响吧。

其次,农村居民的低文化水平是造成农民低收入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调查中发现,在这个有600人的村里,高中文化的只有4人,初中文化的有198人;其他的有的是小学水平,有的压根大字不识一个。其中有好多虽然具有初中文凭,但其是否达到初中水平实在让人怀疑。由上可见农民的文化水平之低。而这正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采访中一位农民提到他也曾经想大规模饲养土鸡(土鸡的价格为7.0元/斤),他买了200只饲养,但是不到半个月,鸡全部死完了。还有一位农民说他承包了10亩鱼塘,准备大批养殖鱼,可当鱼正好有一斤半大时也大批死亡。

还有一些人,他们不从事农业生产专门在外打工,可他们的收入也并不是非常乐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仅靠出卖体力劳动的已经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所以现在出去打工要么找不到活干要么找到活但工资特别低。这些外出打工的年龄在20岁到40岁之间。笔者采访了一对青年夫妇,得知他们省吃俭用一年也才剩下了5000元。还有的要么由于老板克扣工资要么由于厂子效益不好,一年下来能剩1000元就算不错了。由此可见农民由于没有文化没有技术,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很难踏上富裕之路。那些稍微懂得一点技术的人的收入就大大不一样,据长年在外从事建筑行业的村民说他一年至少也能赚10000元。还有的在外面从事电子方面的工作,其收入就比较可观。这就是懂技术与不懂技术的差别所在。在调查中还发现,那些人均年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农户其文化水平80%在初中水平以

上,而只有20%的只有小学文化水平。而那些人均年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家庭,有96%的文化水平在小学或者以下。由此可见知识水平的高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最后,农民不思进取思想也是造成农民收入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他们有很大一部分人得过且过,赌博到处可见,虽然有关部门对此也偶尔管理,但是赌博现象仍然很猖狂。一位中妇女哭泣着说道丈夫成天赌博,家里大事小事都交给她一个人。有的全家人都去赌博。对农民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们的文化水平是整个社会阶层中最低的一个群体。他们很难自发地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他们最需要正确的引导。当然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信息闭塞,政府的瞎指挥,交通不便利等等都影响着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以上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当然要解决农民的低收入的问题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但笔者的一点建议就是在对农民进行科技教育为主导的同时,加速思想道德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

2.农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 篇二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长,金融支持,农村金融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 是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关键,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金融的支持, 逐渐完善农村金融体制, 增加对农村的金融支持,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一、农户收入与支出水平与结构分析

调研对五个行政村进行了调查走访, 发放了调查问卷, 调研对象包括24家涉农企业、个体户和553户农户, 涉及人数2千余人。

(一) 农户实际收入水平与结构分析

1. 农户收入水平情况

农户的收入状况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当前农村的经济水平, 以下是根据金融问卷统计出的农户收入数据。根据统计结果, 调查农户人均收入为3575.71元、5357.14元、8928.14元、18750.28和28571.42元, 分别占到了所有农户的11.46%、25.87%、36.46%、18.4%和7.81%。根据2013年统计年鉴的数据, 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896元和26955元。调查地区农户收入水平同比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收入水平, 但是低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2. 农户收入结构分析

数据来源:根据金融问卷统计 (此处人均收入以户均人口计算)

调查地区人均收入3575.71元, 即样本中收入最低的农户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与养殖业, 部分来源于进城务工。人均收入为8928.14的农户收入则主要来源为种植、养殖和进城务工。随着收入的上升, 外出打工以及做生意所占的比例增大, 这里的生意指小型零售业等。人均收入为13392.85元的农户收入只有16.67来源于种地。在收入较高人群中, 乡镇企业占了绝大部分比例, 为样本数的53.36。特别当人均收入达到28571.42元时, 种地的农户数量只占13.33%。收于人口老龄化等原因, 多数从事农业生产的为50岁以上中老年人, 而多数20-30岁人群更多选择进城务工、经营小生意等方式。因此在家从事耕种的农户越来越少, 这是近些年来在农村值得关注的显著变化。特别是前几年, 甚至每村都有几户的农田被闲置、果树等被砍等现象。随着政府及时出台了减税免费、种粮补贴等一系列的惠民政策, 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逐渐改善了农田闲置这一局面。此外,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伴随着外出打工的人增加, 回乡创业的年青人数也有了增加, 在有了一定积蓄后, 有些农村青年尤其是具有相对较高的知识水平的一些人, 看到了新农村发展的契机, 选择了回到农村, 发展创业, 因此在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乡镇企业的数量较以往有了增加, 且收入水平均较高。

(二) 农户支出水平与结构分析

通过对不同收入下农户消费支出项目--各种消费 (平均) 支出及比例的数据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但仍然存在生活较困难人群。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 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 50-59%为温饱, 40-50%为小康, 30-40%为富裕, 低于30%为最富裕。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首次降到40%以下,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农村居民的总体收入和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调查地区户均收入15000元以下这部分人群基本处于贫困状态, 说明仍然存在生活水平较为贫困的群体。

2. 生产经营的支出所占比例在农村居民支出中所占比例较大, 且在高收入群体中呈现上升趋势。

对于低收人群来说种子、化肥、农机具的购买和维护的支出较高, 而对于以进城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村居民中, 由于务工基本不需要上述支出, 同时也不需要进行经营性投资, 所以生产经营支出所占比例较小, 而随着收入的增加, 这一部分人群的收入中主要来源包括小生意和乡镇企业, 而这都需要进行经营性投资, 所以这一部分支出比例明显增加[1]。此外, 对于多数农村居民来说, 医疗和教育支出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仍然比较大。

二、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一) 农村居民收入以传统农业和进城务工为主

通过农户收入状况分析, 可以看出:

第一, 农户收入较低。农户的收入渠道往往只有务农和外出务工。对于传统农作务种植的农民来说, 由于产品附加值较低, 所以收益不大, 且由于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和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动等原因, 收入又不稳定。。而以进城务工为主要收入的那部分农民来说, 又由于受技术、知识等原因, 几乎都是从事体力劳动, 收入不高, 且对于年龄较大的人来说难以承受, 因此总的来说农民目前的收入较低。

第二, 农户收入渠道有所拓宽。在和以往调研结果相比较, 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中个体和中小企业经营所得的比例有较明显的增加。对于创业的年轻农民来说, 收入比种地和进城务工高得多, 且不需背井离乡, 在保持较高收入的同时还兼顾照父母和子女。对于金融机构来说, 进行产品创新, 满足这部分融资需求, 风险较低, 对于农民和金融来说都是有利的, 而且还可以斛决多种社会问题。

(二) 农户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在调查中发现, 农户资金需求的风险较高, 农业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导致农户的收入不是持续稳定的, 所以农户有时候需要借入资金维持农耕的正常运行农户的金融需求最主要的是能及时获得金融资金, 而农户想要申请贷款存在着不少困难。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的贷款政策, 但是审核程序严格、周期长。而从农户贷款分析中我们发现单个农户对资金需求量不大, 资金周期往往都在一年之内, 这与农户金融需求特点是矛盾的。政策的可执行度不高, 如对农户信用等级认定的标准, 在现实操作中就显得比较困难。这一系列的原因, 致使不少农户很难及时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农户的金融需求难以得到及时满足。

(三) 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多种经营”贷款满足率低

县域农村金融市场主要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 商业银行在乡镇没有分支机构, 农村金融服务缺少竞争。同时, 农村融资渠道狭窄和贷款品种少, 贷款仅能满足农民一般的种植、养殖需求, 与目前农村多元化发展很不相称。特别是缺少针对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得不到有效满足, 农民增收潜力受到制约[2]。

三、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对策及金融支持建议

(一) 政府要充分发挥服务职能, 提高农民收入

1. 政府要设法增加农户农业收入。

要政府从多方面入手, 引导、帮助农户种植一些高产值的作物, 发展新型现代农业, 帮助农户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第一, 政府对于较新的技术和产品, 政府可以免费向农户发放或进行技术培训, 达到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目的, 以此来促进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提高农户收入。第二, 政府要加强生产资料市场的管理, 加大农资市场监控, 应采取经济的、法律的和有效的行政手段, 减小农资价格波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三, 要加大对农户购买生产资料直接补贴的力度, 提高补贴标准, 扩大补贴覆盖面, 设法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

2. 降低教育成本, 减轻农户负担, 继续推进农村医疗改革。

非义务教育费用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仍然负担较重, 政府应该继续致力于进行教育费用改革, 开创多种教育贷款模式, 使知识服务农村, 促进教育与农村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 增加农民收入渠道, 加强农民职业培训

1.当前农户收入渠道主要是打工收入和务农收入, 收入渠道相对单一, 限制了农户的收入水平。政府应当认真落实促进农民减负增收的政策措施, 努力增加种养业、林业收入, 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政府应加强对农户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使农户的谋生手段多元化、高级化, 拥有更多的从业选择, 获得更高的收入。

(三) 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

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促使金融市场实现良性循环, 反之则不利于金融的发展, 在某种层面上会出现金融抑制现象。

1. 切实维护好农村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 培养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健全法律制度体系。降低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门槛, 打破正规金融机构的垄断格局, 活跃农村市场竞争, 促使各部门在竞争中快速发展, 优胜劣汰。

2. 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有效满足农民多层次金融需求。

对金融机构支农服务提供优惠政策, 推动和规范农村小额信贷。小额信贷已被证明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农村地区市场脆弱, 政府要适当干预, 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的成长, 要规范政府行为,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银行要构建完善的小额信贷体系, 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 既要严防负责人的寻租行为, 又要对贷款农户信用状况全面考察, 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 银行要切实做好对农村地区支持工作, 保障农村信贷资金的充足性。

3. 发展多样化的民间金融组织, 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有利于河南省农村金融体系的健全和农村金融效率的提高。

发展农村租赁公司、农村贷款担保公司、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公司等, 降低民间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门槛, 在监管当局的指引下, 吸引更多的本土和外来资金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提高资本运作效率[3]。

作者简介:

张文娟, 女, 1980年1月出生, 汉, 辽宁省葫芦岛人,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系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学。

参考文献

[1]黄伟, 农村金融需求状况调查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2 (07) :6-10.

[2]崔玲, 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现状调查与金融支持对策[J].西部金融, 2009 (02) :45-49.

3.农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 篇三

关键词:农业税;收入;副业;增收

一、调查目的

今年是我国“十一五”建设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国政府全面取消农业税后的第五年。在过去的五年内,种粮农民是否在取消农业税后获得真正实惠,收入是否有较大程度提高,生活状况是否有较大改善,“十一五”规划中确立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否得以实现?带着这些问题,我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周占伟,在今年寒假用了两周时间,深入到农业大省(河南省)某农业县,对该县乡村的村容村貌做了考察,并选择了一个离县城距离适中的乡村的1000户家庭进行了实地调查。

二、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午间走访相结合的形式,自制需要调查问题的问卷对随机选取的1000户农民进行发放,回收有效答卷976份,经过对问卷反馈的数字信息和农民走访中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取得本次调查结果。通过对该乡十几个村庄的观察和住户的走访,我们发现,农民近几年来在住房和出行上有了很大改善,过去的瓦房已经很少见,基本都换做了平房。水泥路基本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农民出行的工具也已经有过去的自行车换做了摩托车和电动车,汽车在个别先富裕起来的家庭也已经不再是奢侈物了。但村容还不够整洁,水泥路面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杂物,甚至垃圾,严重影响了出行的方便。村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打牌赌博之风盛行。

河南地处我国中纬度,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农作物一般一年两熟,广大农民一般选择在冬季种小麦,然后在收获后种植玉米,也有选择不种玉米种油菜或者大豆等经济作物的,但多以玉米为主,因为玉米抗病、旱能力强,播种后基本不用操心,另外产量也大。下面是对普通农民每亩地的投入情况的统计:

如果不考虑天气的影响,一般每亩地可以收获1000斤小麦,1200斤玉米。政府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近年来持续提高粮食的收购价,当前小麦的收购价一般在0.90元/斤,玉米0.80元/斤。所以农民每亩地一年的纯收入为:0.90×1000-307.5+0.80×1200-118=1434.5元,以人均土地1.4亩(2005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数)计算,则农民人均从土地上获取的收益在1434.5×1.4=2008.3元,加上每人从政府获取的种粮补贴18元,合计2026.3元。

可见,自取消农业税后,农民从种粮中获得了一定的收益,靠种植粮食获取的收益已经远高于低收入贫困人口标准,因此,可以说,单靠种粮食,农民已经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了。据受调查的农户说,在取消农业税前,基本上“连吃饭都顾不住”,现在是“有所改善”,“最起码可以顾住吃了”。不过,抛除正常开销,想一年下来有太多剩余,倒也不太可能。所以,农村孩子一般辍学率较高,不过自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并对国家级贫困县实行教育补贴后,大多数孩子基本上都能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完成。但由于高中和大学尚需要交费学习,因此,这部分教育花费较大,对不少家庭来说,负担比较重,因经济原因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在农村为数不少。

调查发现,农村医疗问题仍十分严重,虽然现在农村基本已经普及了新农合,但农民有病后仍然还要自己拿出很多一部分钱来,这让农民们感到并没有减轻太多的负担,至于平常的小病,如感冒、发烧等,他们得了这些病后,很多选择在家熬,而不是去医院或者卫生所,因为这些小病的花销如果去医院的话,往往也需要少则几十,多则上百元。因此,目前农村的合作医疗体制并不完备,国家对农村医疗的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通过调查,得出农村家用电器与农用机械普及情况数据如下:彩电普及率100%,洗衣机73%,冰箱10%,拖拉机100%,电脑1%,其他大型农用机械0.2-0.5%.

近几年,由于有线电视信号已经基本普及到农村,加之国家实施的家电下乡优惠补贴,家用电器在农村发展迅猛,彩电普及率已经达到了100%,洗衣机也达到了70%以上。相对彩电和洗衣机的大面积普及来说,冰箱的普及率却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农民目前收入仍然较低,饮食消费结构还远没有升级,可以说只是处于刚摆脱温饱的状态,加之日常做饭炒菜可以就地取材,保持了食物的新鲜,因此对储存食物的要求不高,所以冰箱的需求不大。电器普及率最低的是电脑,大多家庭都没有电脑,仅有的几户,也属于家里有孩子上大学,从学校带回来的,并且没有联网,因此通过互联网收集信息,借助科技发家致富,就无从谈起。

作为农村家庭必备劳动工具,拖拉机在受调查农户中的普及率也是100%,因为农忙时,拖拉机是农户必不可少的农具;农闲时,农民则可以用它来搞运输,发展副业,增加些收入。一般搞运输的农民都是在城乡为个人或者集体拉货,收入不稳定,还有些是在农闲时打石头,一般三天可以打一车石头,每车30元。还有的农民通过几户联合或者个人信贷的方式,买了大型收割机,播种机或其他农用机械,不仅方便了自己,而且服务他人,也为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通过搞副业,农民一年一般可以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三、结束语

4.-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篇四

按照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统一布置,广东省价格监测中心结合实地调查,对近几年本省农民收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形成以下调研报告,以供参考。

1、调查时间:2012年2月7号至2012年2月16号

2、调查地点:广东省

3、调 查 人:

4、调查方式:网上调查

5、调查内容:对农民收入方面的状况和问题进行调查

一、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及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广东农民收入逐年增长。1990-2004年,全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530元增加到1867元,年均增长18%。2005年达2052元,比上年增长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

(一)农村劳务经济迅猛发展,农民劳务收入快速增加。1990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88.1元,占同期纯收入的16.6%。2004年增加到690.1元,比1990年增长近7倍,年平均增长达15.8%,占纯收入的比重提高到37%。劳务收入的增速比同期人均纯收入增速快6.4个百分点。

(二)农业生产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新的空间。2004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达到1028.3元,比1990年增长1.5倍。其中农业纯收入增加到843.4元,增长近1.3倍;非农产业纯收入增加到184.9元,增长4.1倍。非农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

(三)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使农民收入中现金收入的比重逐步加大。1990-2004年,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由297.7元增加到1475.8元,增长4倍,年平均递增12.2%,比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快2.8个百分点;现金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由55.6%提高到79.1%,提高23.5个百分点。

(四)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长。2004年,全省农村拥有中专及以上、高中、初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户数比例分别为5.5%、27.7%、53.9%、12.9%,前三项分别比1990年提高4.5个、6.1个、3个百分点,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则下降13.6个百分点。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分析,收入水平与文化程度呈正比例关系,随着高文化程度农户的增加,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得到了相应提升。

(五)国家的稳农、惠农政策保障了农民收入的增长。2005年起,广东省全面取消了除烟叶外的所有农业税和特产税,由此全省免征税收8.4亿元,同时,省级财政预算还安排各种支农资金12.1亿元。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也使农民直接得到了实惠。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虽然近十几年广东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最近几年差距还有所扩大。2003-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额分别为947元、1069元、1148元。主要影响因素有:

一是农业生产基础薄弱,束缚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农民增收难度。广东省人均耕地仅1.6亩,并且水利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服务落后。这些问题使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难以保证稳定发展,同时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价格低、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较为严重。

二是农户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偏低,收入对农业的依赖性大。2004年,家庭经营性收入中农业收入比重为68.4%,而第二产业收入仅占3.1%;第三产业收入占14.8%,远远不及农业收入所占的比重。

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难以对收入的较快增长形成强大的产业推动力。首先是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多数农产品不能通过加工和流通增值,仅能以原材料的形式输出,农民难以分享到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后续利润;其次是引导不够,造成农民在结构调整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容易出现产品积压、价格下跌,使农业生产风险加大;再次是缺乏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没有创出能叫响的优质品牌,使地方特色产品特而不优,优而不强,难以形成增收合力。

四是城镇化进程低,限制了农民增收的空间。2004年,全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4.7%,低于全国平均3.2个百分点。另外,全省小城镇平均人口为 2.25万人,规模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9万人。城镇化水平低,加之存在着城镇建设无特色、缺乏地方主导产业等诸多问题,造成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差,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就地转移,限制了农民增收的空间。此外,广东省经济发展较慢,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也一定程度制约了农民整体收入取得更快增长。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要整合现有技校、中专、职业学校及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上的职业培训中心等教育资源,建立起适合我省农民需要的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基地;在技能证书、劳动准入等方面要制定一系列的促进农民教育和培训的制度和法规,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要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健全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就地或异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充分利用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区的优势,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广和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农产品支柱产业,并将其做精做大。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要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三)加大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力度,创新农业生产模式,降低农业风险。要对主要农产品实行价格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补贴力度,真正把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地膜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措施落到实处;继续加强农资价格监管,稳定农产品生产成本。逐步改革和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发展规模经营;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发展公司加农户等形式的农工商联合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依据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增强农民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减小农民农业收入的波动幅度。

5.农民收入状况调查报告 篇五

出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2010年暑假期间

二、调查地点: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太丰村

三、调查对象:__________

四、调查内容:调查了解农民在种植各类作物,牲畜养殖,鱼类养殖等方面的收入情况,以及农民在外务工的收入情况,最后计算出农民的年收入。并对近几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五、调查方法:首先上网查找近几年我国农村居民收支情况。在结合资料的基础上联系家住农村的同学,并在她们的帮助下进入农民家庭了解具体情况。最后填写调查表格以及编写调查报告

六、调查目的:了解农民近几年的收入情况,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关办法

七、调查人:_______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年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我国广大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也普遍有所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这次我们的暑假作业便是以农村居民收入、支出情况为题进行调查。于是我首先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总体收支情况,以从大的方面进行了解。然后与两位家住农村的同学一起到铜官镇太丰村进行实地调查,选取三户收入水平不同的农民家庭进行调查。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收据显示,我国农户调查人均出收入为2709元,按上、中、下等收入来看,农户人均收入为上等户为3680元、中等户为2799元、低收入户为1582。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农牧业。主要是水稻、油菜、玉米、等植物类以及猪、羊、牛、鸡、鸭、鹅等牲畜、家禽类;

2、手艺活。如木匠、瓦泥匠等。像我所调查的铜官镇,作为我国五大陶都之一,这里的居民也大多数都具备些冶陶的手艺。且这类收入一般比较稳定;

3、做生意。包括收购和卖出农副产品从中赚取差价以及开小型的商店、茶馆等,商店多数以经营南食、服装、农药等为主;

4、纯体力劳动。即一些技术含量很低或者不需要技术的工作。这些工作的收入往往也比较低,很难满足生活所需。

从农民总体消费情况来看,以前农民消费一般仅限于吃、穿、住这几个方面。如今,在出行的方面有所增加,并且也慢慢出现了一些简单的娱乐消费。很明显,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在逐年地提高。

就我所调查的情况来看。第一个家庭是一个四口之家,父亲_____从2009年开始在家经营茶馆生意。由于是经营的第一年,在购入设备等方面开支比较大,所以2009年一年的纯利润为5320元。之前在海旭工厂打工,月工资为800。空闲时便烧制瓦片贴补生活。母亲也在附近工厂打零碎工每月600元左右的工资。同时两人一起照顾农田和家畜,每月生活开支为300至400元。大女儿在外务工多年,现在广州做前台工作,每月1700元收入、700元左右的支出。小女儿现今仍在校就读,每月支出约为600元,学费每年10000多元。

现如今由于建设,农田减少,_____家中也留有2亩田。2009年早稻亩产600斤左右,价格为48元每100斤。晚稻大约为850斤,价格为52元每100斤。由于子女大部分时间在外,只有两人食用,每年自家使用的稻米为800多斤,所以稻谷大部分可以卖出。由这些数据可以得出,水稻方面2009年的总收入为1600元,除去农业税、农药等成本外,则剩下1200元左右。

除稻田以外,还有自留菜地约0.2—0.3亩,种有空心菜、辣椒、豆角、南瓜、冬瓜等,能够满足家庭需要,且有一定量外售。但收入较少,难以计算。此外,在家畜方面则养有一头黑母猪并下有10头仔猪。黑母猪当初以500元购入。仔猪每只20—25公斤。2009年市场价格为10元/公斤。所以仔猪总价格为2000—2500元。

该家庭在支出方面,主要以生活开支、子女教育、人情开支、医药开支四点为主。娱乐消费、休闲旅游方面近乎为零。从总体上看,虽然该家庭全年都比较忙绿,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没有什么积蓄,一旦遇到病痛、天灾则不得不依靠借债度过,所以也是前几年才将债务还清。

我调查的第二户家庭,户主______在长沙市务工多年,月工资3500元每月开支800—900元。妻子在铜官镇工厂工作有冶陶技术,月收入1000元。闲余时帮_______母亲料理家中农田。家中每月生活开支1300元左右。家中有一儿一女,均为在校学生。其中儿子在校寄宿,月生活费700元。儿女学费每年12000元。

该家庭拥有基本农田3亩,同样以种二季稻为主。2009年早稻平均亩产550斤,晚稻平均亩产900斤。每年自家食粮1100斤。由此可得出,每年该户在农田上的收入约为2096元。除去成本纯利润为1540元。其次,自留菜地为0.2亩,所种的也都是空心菜、豆角等,并能够满足家庭需要。此外养有2只母猪和18只仔猪以及5只母鸡,平均每只鸡每年产鸡蛋进200枚。

该家庭与第一户家庭相比,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从数据上不难看出,在农业上的收入并不比前一户家庭高出太多。外出务工的收入成为该家庭的主要收入。可见外出务工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样起了很大的作用。

收入与消费呈正比,该户家庭消费水平也明显有所上升。从生活开支方面看约每年30000多元。除生活开支外主要开支也集中在子女教育、人情开支、医药开支三点上。

第三户家庭,户主_______与三女儿在镇上经营一家小型超市,日收入约400元左右,是该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妻子料理家中农事,或帮助照看超市。三人每月生活开支2000元。大女儿在长沙市从事会计工作,月收入1900元,每月开销约900元。二女儿大专毕业在望城县从事销售工作,月薪1100元,每月开支约700元。

该户家庭拥有基本农田2亩。2009年早稻平均每亩产量600斤,晚稻平均每亩产量880斤。除去自家食用的粮食1200斤外,还剩下1500多斤出售,价格约为1000元。再减去成本费用,则只剩下几百元。该户在农业上的收入同样也十分微薄。除此之外,还养有5只母鸡、1只公鸡和4只小鸡,母鸡每只年产蛋200枚。

消费方面,由于该户人口较前两户多些,且收入比较可观年生活开支也明显多一些。其次,子女都已经从学校毕业,子女教育上的开支也明显减少。费用主要集中在生活开支、人情开支、医药开支和住房建设上。

综合以上对三户农民家庭的调查其情况不难看出,由于农民手上的农田在减少,农民只能从农业劳动中获得相当微薄的收入,同时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都发生了变化。农民除了从事农业劳动以外,都会从其他地方赚取一些费用来维持

生活。但由于个人技能不同,所从事的工作也各有不同。这也就成为了该地农民之间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

而对于如何在现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国家应更进一步(彻底的)推行农业税费改革。虽然这些年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说明国家对农民提高了重视。但是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民的现状。而且目前我国仍有部分地区农业税收制度不合理不完善。这些都极易打击到农民的积极性。

2、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这有利于农民及时了解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业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收益。

3、让农副产品从单一性趋于多元化。

4、解决农民农业产品的销售问题。

5、多发展养殖方面的农业好手。该地的养殖业明显十分薄弱,且该地养殖厂数量几乎为零,可见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我所调查的家庭支出结构分析表可以发现,该地不论是收入较低的家庭还是收入比较可观的家庭,在娱乐生活方面都比较缺乏。首先这种现象与农民本身所具有的消费观念分不开。认为钱应该花在实地、用在吃、穿、住、行上,即使有多余的钱也会存起来。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其次,从家庭成员务工情况表上可以看到,这些家庭终年都比较忙碌,除了在家务农以外,大多是给他人打工,也就没有太多的空余时间用于休闲娱乐了。

对于该地农民消费情况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消费与收入是成正比的,要促进农村消费,从根本上说还是应该提高农民收入。

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民的储蓄趋向,拉动消费。

3、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金融供给能力。

6.农民收入变迁调查报告 篇六

在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有了显著的变化,那么作为农村的代表人物——农民的各个方面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的变化就是其中的一个变化。农民收入的来源有了多样化,农民的纯收入有了增加等等的收入变化都说明了中国在崛起,都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及国家政策的正确性。

关键词:收入来源的多样化 收入增加 国家政策 解决办法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及新中国成立了六十周年后,中国的农村已经有了全新的改变。而我作为一个农村人,更能体会到这种激动人心的变化。农村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其中农民的收入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为了了解农民的收入的变化情况,我到我的家乡——灵峰黄村,进行了一次调查。

我的家乡灵峰黄村是位于浙江温州苍南金乡镇的一个村子,我的爷爷奶奶生活在村子里。我的爷爷奶奶和爸爸都是农民,因此我爷爷奶奶了解农民的变化,当我征求我爷爷奶奶的意见时,爷爷说,以前农民是谁都不想当啊,又穷又累,现在情况可是不一样了。你可以到我们村子调查一下,不就可以知道农民的收入有什么变化了吗?我想想觉得可行,就准备到村里家庭去做调查了。

我先去了我村的村委会做了一些调查和数据统计,然后去村里的几户家庭调查和了解实际的变化情况。村里的人知道我是来做调查后,很热情的`招待了我,和我聊了起来。我根据调查得到的情况自己做了总结。

一、收入的来源

原来我们村贫穷落后,农民不善于搞产业调整,也不愿意到企业打工,只守着自家一点土地过活。这样落后的观念让灵峰黄村越来越贫穷。为了让村民转变观念,村领导们帮助村民联系到附近的镇比如说金乡镇,龙港镇等大点地方的企业去打工,现在村里几乎家家都有人外出打工赚钱。所以说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农民在本地各类经济组织劳动得到的报酬收入;农民外出打工得到的劳务收入;农民从本地行政事业等非企业组织中得到的工资收入等。第二,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也是许多农民赖以生活的,我们村干部说,我们村从20xx—20xx年农民的纯收入就增长缓慢,之后几年如果不是全面取消农业税则可能还会出现负增长。村干部解释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回落。二是燃油、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继续走高,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的费用增多。另外一点来源,就是国家对农民的重视,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也成为了农民收入来源的一小部分,比如像退休金和养老金。

从以上可以看到农民收入来源的单一性已经转变为多样性了,不像以前除了种地还是种地。

二、收入的增加

村领导说, “十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将“三农”从“基础地位”提升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现在我们村的农民收入也是增加了不少啊。那么,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多予、少取、放活”让农民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惠,农民从政策方面得到的收入显著增加

从 20xx年,我们市各地突出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两大主题,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坚定不移地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方针,扎扎实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工作。20xx年起全部免征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继续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政策;实施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证农民种粮收益;提高了征地补偿、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标准;加大了对农民工工资的清欠力度。因此灵峰村农民在这个政策下,收入是显著的增加了。

(二)乡镇工业持续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基础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持续大力招商引资的成果开始显现,各地区(镇,县)新开工企业一个接着一个,对本地打工人员吸纳能力逐步增强,农民也乐于在本地企业打工,这样农活、做工两不误,还能照顾到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因此农民在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本地企业中劳动得到的收入增长较快。

(三)实施农民大培训大转移策略,劳务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我们市将农村劳务输出纳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农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地区(县,镇,乡)培育劳务市场,做好就业服务。初步建立了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就业信息平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强化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对农民开展文化知识、实用技术、就业技能培训。与此同时,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起了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农民工权益告示牌制度等,从源头上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切实维护好农民工劳动保障合法权益。村领导感慨还是国家领导及市领导的正确政策工作才使农民得到了益处。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村干部也提到了虽然现在的形式正在逐渐好转,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

(一)农民增收面临观念和认识上的突破

当前农民收入相对提高,生活水平得到相应改善,但小农意识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对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劳”轻“农”思想严重,认为出门搞劳务争钱直接,而种地务农不划算,由此导致了种植结构优化缓慢、部分村撂荒地增多、单季种植增多;二是面对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投入、技术、市场观念以及规模经营的风险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创业信心;三是缺乏长远谋划,一些不良乡风民俗有所抬头。

(二)产业增收面临规模和效益上的突破

农民增收,产业发展是核心。农村产业突破发展需要以特色化、优势化、规模化来推动,通过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来延长产业链。我们目前农村各项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农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缺乏规模,覆盖面小;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市场流通不畅,流通环节成本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少,规模小,市场化、规范运作程度低等需要突破的难题。

村干部们也初略的跟我分析了他们的大体工作。首先我们工作主要是加快观念转变,解放他们的思想,更新他们的观念,增强农民加快增收意识。加快农民增收,通过调查,大多数村干部给出的答案是六个字:资金、项目、劳务。结论没错,认识还不到位,还没有从等、靠、要的被动发展转化到主动谋发展;还没有实现从寻找资源到充分利用资源的转变;还没有实现从依靠劳务到发展产业谋创业的转变;还没有实现从等收购到寻找市场的转变。当前加快观念转变,增强农民增收意识,政策宣传进村入户是重点。立足产业发展,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壮大劳务经济,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落实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落实惠农政策,保障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民负担监管,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民增收环境。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农民增收。

灵峰黄村的未来建设道路还是很漫长和艰苦的,可是我们的村干部们以及村里的农民都是充满信心且是很有干劲的。他们相信在国家的带领下中国农民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7.农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 篇七

(一) 掌握情况

农民涉林收入贡献率是指农民涉及林业的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反映的是林业方面的收入对农民家庭收入贡献程度, 比率越大, 则贡献程度越高, 反之则贡献程度越低。近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林业的投入逐年增加, 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得到空前重视, 其中林业产业的发展是一项事关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 是一项增强林业发展实现兴林富民目标的重大工程。福建省在认真实施好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增加绿色植被、优化生存环境的同时, 采取强有力措施,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极大地促进了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群众增收和经济的发展。通过调查统计农民涉林收入情况, 能较清楚地反映对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影响状况。

(二) 政策推动

2012年9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闽政 (2012) 48号) , 文件明确提出到2015年, 农民涉林收入年均增长12%。目前关于农民涉林收支方面的信息和数据短缺, 文件的出台将推动各地调查统计农民涉林收入工作加快开展。通过调查统计农民收入情况, 为政策调整提供数据。

(三) 挖掘潜力

建省林业资源十分丰富, 全省林业用地面积1.4亿亩, 有林地面积1.15亿亩, 森林覆盖率达63.1%, 居全国第一;活立木蓄积量4.91亿m3, 居全国第七。在森林资源中, 生态公益林4 294万亩, 占林地面积的30.7%;竹林面积1 327万亩, 居全国首位。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山林地、林木将极大地发展农村经济, 大幅提高农民收入。通过农民涉林收入调查统计工作, 将能提供区域性农民发展的林业项目, 可以以点带面, 示范带动, 鼓励农民发展当地优势项目, 同时也可进行区域间比较, 挖掘潜力, 促进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二、农民涉林收入贡献指标调查统计过程设计

(一) 组织机构及经费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成立农民涉林收入贡献指标调查统计工作小组, 指派一位领导负责组织协调。指定一个内部机构专门负责调查统计工作, 可依托乡镇林业站具体组织实施调查统计。调查统计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农民涉林收入贡献指标统计调查工作方案》。为确保农民涉林收入贡献指标调查统计工作按时按质完成, 必须安排一定的调查统计经费。

(二) 调查统计指标设计

1.基本指标

(1) 农民涉林收入。

是指农民从事林业项目生产经营取得的所有收入。包含涉林工资性收入、涉林经营性收入、涉林财产性收入、涉林转移性收入、森林旅游收入等。该指标按对象不同分为户均农民涉林收入、人均农民涉林收入。按时间不同分为年、季、月农民涉林收入。

(2) 农民涉林收入贡献率。

是指农民涉及林业的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即农民涉林收入除以农民家庭收入总额的比值。该指标按对象不同分为户均农民涉林收入贡献率, 人均农民涉林收入贡献率。按时间不同分为年、季、月农民涉林收入贡献率。

(3) 农民涉林收入年均增长率。

是指当期农民涉林收入比去年同期的增收额除以去年同期涉林收入总额的比值。

2.辅助指标

(1) 涉林工资性收入。

是指农民从事林业作业的劳务性收入, 包含5个方面的收入。一是种植、培育林木劳动收入 (分为种植林木、花卉、育苗、林木抚育和管理收入) ;二是采伐、采摘劳动收入 (分为采伐木材、采茶、采果、采笋、采松脂、其他) ;三是护林、维护劳动收入 (分为管护工资、修路维护工资、其他) ;四是木、竹、藤、草加工劳动收入;五是其他劳务收入。

(2) 涉林经营性收入。

是指农民经营销售林业产品的收入。包含销售花卉、林木、种苗、野生菌、中草药、茶叶、油茶、竹笋、林下养殖产品、毛竹、水果、木竹藤草加工产品和其他林产品销售收入。

(3) 涉林财产性收入。

包含林业合作经营分配的股息和红利, 林地出租租金收入, 林地征用补偿收入, 其他收入。

(4) 涉林转移性收入。

包含生态公益林补偿收入, 其他政策性补偿收入。

(5) 森林旅游收入。

指森林旅游或涉林旅游经营收入。

辅助指标的设计可根据各地特点、特色进行增减, 以符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

(三) 调查统计对象及数量的设计

调查统计对象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区域特点, 对象的选择将极大影响农民涉林收入数据的代表性、可靠性。比如泉州地区调查统计对象选择, 要考虑山区县和沿海县的特点, 人口大县与人口小县的特点, 有林业特色产品和没有明显特色林业产品的特点, 综合考虑, 抽取的样本才会有代表性。每个县可抽取20%的乡镇, 每个乡镇抽取2到3个村, 每个村再按村小组数量随机抽取100户做为基础调查单位。相对科学地选择调查点及调查对象, 对测算本地区农民涉林收入贡献率有较大影响。

(四) 调查统计时间的设定

按时间可分为以年为单位的指标和以季为单位的指标, 一般不需采用以月为单位的指标。农民涉林收入贡献率指标和企业生产经营指标不同, 它不像企业需要随时反映、掌握生产或者销售指标以完成全年任务, 主要目的是反映一年或各季度农民涉林收入情况。也由于调查统计的范围较广, 数据采集存在各种变数, 农民涉林收入贡献指标调查统计时间宜采取“以年为主, 以季为辅”。

(五) 调查统计方法的选取

农民涉林收入贡献指标调查方法可选择全面调查或抽样调查。从调查统计的范围、对象、人力、物力以及必要性出发, 应选择采用抽样调查。

(六) 调查统计表的设计

农民涉林收入贡献指标分基础表和汇总表2种。

1.基础表为《XXXX年度农村冢庭涉林收入情况调查统计表》略。运用EXCEL表对基础表指标之间的勾稽关系进行设置。

2.汇总表为《XXXX年度农村家庭涉林收入村 (镇或县) 级汇总表》略。运用EXCEL表对基础表指标之间的勾稽关系进行设置, 并设置自动取数汇总部分指标。

三、农民涉林收入贡献指标调查统计工作的组织实施

(一) 调查统计实施

由林业站聘用专职调查人员集中时间入户实地调查, 详细了解农民涉林收入情况, 认真、如实填写调查表。根据调查完成的基础表即《XXXX年度农村家庭涉林收入情况调查统计表》, 分别进行汇总村、镇、县三级的《XXXX年度农村家庭涉林收入村 (镇或县) 级汇总表》, 并据此分析本区域农民涉林收入情况, 撰写调查报告。

(二) 调查统计成果应用

农民涉林收入和农民涉林收入贡献率反映了林业对农村农民的贡献程度, 农民涉林收入调查统计成果将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较为详细的收入构成、收入重点、优势项目、潜力项目等参考资料。

四、调查统计存在的问题

1.农民涉林收入较难做到应统尽统, 提供的数据也无法百分百准确。

2.本文调查统计指标等过程的设计侧重考虑泉州林业发展现状,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农民涉林收入贡献指标长期由林业部门调查统计, 提供的数据权威性不足。

五、意见建议

1.设固定样本点、样本户, 并要求样本户简要记录家庭收支情况。特别是家庭成员投工投劳从事自家涉林作业项目的, 都应按当地工价折算为收入, 列入涉林工资性收入。

2.确定更大范围使用的调查统计基础表, 要充分考虑各地所有林业经营项目, 并在表中体现。

8.农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 篇八

关键词:农民收入分配 基尼系数增长缓慢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章编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280-02

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内需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中国经济中农民收入增加的速度逐步放缓,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失调,农村市场经济建设滞后,农民负担过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村贫困等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如何在新一轮发展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扭转农民收入增速连续下降的局面,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持农村稳定和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永济市作为我国晋西南县级市之一,农业生产的作物有小麦、棉花、芦笋、苹果、枣等,工业生产以布、化肥、发电为主。2001年以来经济环比增长率为18%,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势头。永济市的农民收入状况如何,城乡收入差距如何,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又是什么,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策促永济和谐发展,这些是本文的研究问题与目标。

一、 永济市农民收入状况

近十年,永济市农民收入变化大致统计如下:1997年到2006年农村 居 民 家 庭 人 均 纯 收 入 从2122 元 增 加 到3775元,10年增长1.8倍,平均每年增长7.7%,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达5.6%;其中增长最快的年份集中在2002年、2005年、2006年,年平均增长在10%以上;增长较慢的年份集中在1999年、2001年,几乎没有增长,经济处于持平状态。1997年到2006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980元增加到2551元,10年增长2.6倍。1997~2006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十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6%,其中增长最快的年份集中在2000年、2003年、2005年、2006年,年均增长在12%以上,其中增长较慢的年份集中在1998年、1999年、2001年。根据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凯恩斯模型收入—支出模型,Y=C+I,C=a+bY收入水平及其增长率是决定消费水平及其增长率的最主要的因素,笔者通过调查分析2005年、2006年农村人均收入增长最快,而对应的这些年的人均消费增长也最快,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一一对应,因为消费还有一个滞后效应。

城乡收入的分配差距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1997年到2006年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1.8倍,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44倍;从1997年到2006年十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情况如下:1997年是1.67,2000年是2.13,2003年是2.58,2004年是2.51,2005年是2.36 ,2006年是2.29。1997年到2006年农村家庭居民消费水平增长2.6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2.3倍。从1997年到2006年十年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比上农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情况如下:1997年是2.73,2000年是3.58,2002年是3.73,2004年是2.51,2005年是2.66,2006年是2.4。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增长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家庭,反映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它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1997年到2006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是这样的:1997年是0.57,2000年是0.53,2003年是0.47,2004年是0.44,2005年是0.45,2006年是0.41。十年来缩减了16个百分点。足以反映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进而折射出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但是1997年到2006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平均相差6.3个百分点。1997年以来,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差距的最小值为5个百分点;最大值为1999年的8.7个百分点。显而易见,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增长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家庭,而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低于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这些都反映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长相对缓慢。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居民收入水平的指标。收入是财富积累的源泉,长期的储蓄存款余额差异必然要积累成为个人财富差距。1997~2006年农村居民储蓄占收入的情况如下:1997年是7%,2000年是9%,2003年是7%,2004年是12%,2005年是10.5%, 2006年是12.8%,农村居民储蓄额的年增长率为9.8%。年增长率最快的一年是2005年,这恰好是属于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一年,同期,城镇居民存款余额占收入的比率均值15.2%。2004年的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总存款余额比重为75%,农民储蓄存款占总存款余额比重为25%,显然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的比重及增长幅度的变动情况,进一步说明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确实呈现下降的趋势,三农问题之首,农民收入问题是本世纪初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

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调查

张平、万广华等人的论文,研究证实了我国农村区域间家庭人均收入不平等加剧的趋势,认为造成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包括区域的自然条件、区位与交通、历史文化背景、原有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及发展水平)、农民受教育程度以及政策因素等。其中,大多数研究把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归于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不同地区农民获得非农就业的机会和收入的差异。

笔者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设计了影响农户收入的问卷调查。通过对20个村庄191份有效问卷调查,农民对增收困难的原因选择情况看,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很多排在第一位的是农产品价格偏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选择此项的人多达68%,也是所有原因中唯一超过半数的选项。1997 年至 2000年,粮食价格的波动使农民人均收入变化在40元,对纯收入增长的变动的贡献为13%~18% 。由于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1998年比1997年减少2.3%,1999年比 1998年减少4.5%,2000年继续这一趋势。山西省永济市2005年8月10日到9月5日梨枣的农村收购价格行情如下:在梨枣上市后,20%的人以均价1.5元每斤销售出去;25%的人以均价1.3元每斤销售出去;23%的人以均价0.8元每斤销售出去;32%的人已均价0.4元每斤销售出去,而市场的均价在2元每斤左右。农民收益损失达到58%。短短的二十多天梨枣价格高台跳水,是中间商强势压榨农民,农民在枣上市后不能加工或储存,只能任人宰割,卖给中间商。45%的人认为缺乏资金,不能规模生产,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增长,这一原因排在第二位。因为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一方面缺少资本,难以购买现代的机器设备,同时因为土地的供给缺乏供给弹性,而且商业用地不断吞噬农业用地,农民难以实现规模生产。与工业等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有机构成不高,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因此,农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据抽样统计表明,1997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为 2. 4 % ,到1999 年2. 8 %的增幅比1997年略有上升 。而这一增长率在1999 年 、2000年为 2.3 % , 2003年 、2004 年则下降为 2.1 %。有接近44%人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困难,本地的二、三产业没有很好地发展,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结构不尽合理,结构性矛盾的主要表现是:一般性产品多,大路货多,而名优产品 、特需专用产品偏少,所占比例不高;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深加工、精细做产品少之又少。由于缺乏规模与地域优势,特色产业没有发挥出来,产品差别不显著,缺乏垄断的特性。因此,农产品供求结构存在一定失衡,导致市场开发受阻,部分农产品卖不出去,而更多的利润流进了流通领域。直接的表现为“卖主粮难”、 “卖棉难”、“卖农副产品难”“卖瓜果难”最难,引起农产品在集中上市之后,怕其腐烂,而竞相杀价,造成了农产品价格的“U”的变化,农民的利益大大受损。

缺乏技术,管理经营不善是导致农民收入缓慢增加的又一主要因素,有35%的人这样认为。32%人认为农民的观念落后,而农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出去打工不易,恋乡情结,劳动力过剩,再加上乡镇企业增长缓慢,使得农村的生产要素难以自由流动,从而影响了农民的增收,28%的调查户这样认为。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的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来源。2000 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比重由 1997 年的 44 %提高到 53 %;农民从乡镇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比重由 1997年 的20 %上升到2006年 43. 5 %。但是,这几年乡镇企业举步维艰,许多乡村乡镇企业关停,20个村的调查中有一半村的存在乡镇企业停业,有30%的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当然也有4~5个乡村的乡镇企业通过网络营销,发展势头非常良好,不可否认乡镇企业的发展良好与否对农民增收造成的严重的影响。

农民负担过重。农民负担过重是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的,农民增收缓慢与农民负担降不下去有直接关系。“头税 (农业税) 轻、二税 (提留统筹)重 、三税 (集资摊派) 是个无底洞”已形象地说明了农民超额负担所在。首先 , 农民的“暗税”负担沉重。农民出售农产品、购买工业品,长期以来承受着沉重的价格“剪刀差”的负担,俗称为“暗税”。其次 ,对农民的“三提五统”欠妥 。“三提五统”是指村级的三项提留和乡级的五项统筹款,其实质相当于要求农民负担的具有税收性质的“费用”。随着财政税收制度的完善,农民的负担将会相应得到缓减。

此次调查的村庄中,有20%的村庄认为当地农民收入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是“缺乏资金”,说明很多农户都有很强的资金融入需要。近年来,随着农村信用社各项改革的推进,较富裕村庄的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有了明显的缓解。但60%以上的村民都认为,目前农户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仍然很困难,接近一半资金通过私人贷款来满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依然还很严峻。

三、加快农民收入增加的对策

1.加快农民收入增加,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梁小民认为政府对农民的扶持,发放补贴,免去农业税等,都有利于农民状况的改善,但从长期来看,我们还要重点增加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他们的能力。政府提出的逐渐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让农民工的孩子在城市接受同样的教育,对进城务工的农民进行免费培训,或者送科技下乡,都是在增加农民人力资本投资。

我们不断强调要让农民脱贫致富,不仅仅从物质上,还要从文化上让他们“脱贫”。 我们应该采取主要的措施如下:(1)要加强农村的义务教育建设,加大投入,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把学校建设列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提高农村教学设备的质量;要加强学校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育质量。(2)大力普及农村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环节。政府对农民进行有组织的培训,在县、乡(镇)、村三级建立起培训班,创办农民图书馆,科技馆等。传播科学种田知识,增强农民的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能力。(3)加强农村的广播、电视、网络建设,让农民真正享受到现代文明成果,变“文化下乡”为“文化在乡”,让农村的书香气、文化气渐渐浓起来。通过法制教育要让农民了解到自己有什么权利,相应的还负有什么义务。这样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市场交易中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2.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非农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市场化是有效的途径。(1)李嘉图、克拉克等很早就指出,农业部门存在着收益递减规律,工业部门不仅不存在收益递减规律,反而呈收益递增趋势,以及农产品需求弹性低而工业产品的需求弹性高。劳动生产率决定的工资水平,必然是农业部门劳动力收入水平低于工业和服务业等新兴部门劳动力的收入水平,这意味着农民的非农就业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包括农业内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了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之间的区分,赋予农民与城市居民相同的自由择业、自由经营的权利,给与农民平等的就业机会就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条件。加强人口流动,突破区域界限,现在永济人民跨县、跨省种地、务工、经商与外县、外省到本地就业2004年达12000人,到2005年达20203人,年增长率68%。(2)实现农业工业化和产业化和市场化是农民增收的根本。农业产业化指扩大农户经营的外部规模效应。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传统农业,在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增强农业与其他产业的竞争力的同时,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永济市的定位是以工业和旅游并驾齐驱,发展贸易、绿色农业。推进市场化的进程,最重要的是应着力培育市场主体:一是加快龙头企业建设,二是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三是以农业专家为核心的农业示范田建设。(3)农村的城镇化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出路.党的十六大报告重点论及“三农”问题,认为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核心是城镇化滞后。针对永济市现阶段农村和农民的现实情况,建设特色城镇化,就是因地制宜按特色分类发展城镇化,根据永济市的特征设立特色如下:①历史遗存名胜古迹与尧舜文化结合。②生态环境与绿色旅游结合。③特色农业与绿色食品基地结合。④外出专业化经营与外出打工结合。⑤特色手工加工与机器生产结合,发展中小企业群。

3. 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是保障.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应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惠农力度不能减弱,只能加强。另一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永济农业基础条件差,农民增收困难较大,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沟、渠、路等年久失修,造成农田盐渍化。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是自然条件恶劣,水、电、路等基础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民增收的保障体系亟待健全和完善。此次调研中农民最想让政府办的事情,68%是修路,27%是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大力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改善农村公共产品的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陈锡文.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人民日报,2001.2.12

2.陆学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读书.,2001(1)

3.王再文.比较优势、制度变迁与中国中部崛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9.农民收入问题调查 篇九

1.农民收入来源的分工。收入来源的变化是人们关心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之一。一般来讲,农民收入来源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收入四个部分组成。家庭经营收入可分解为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90年,农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主导地位,约占收入总额的66.4%,工资性收入占20.2%,非农行业占9.1%财产性和转移性占4.3%。2008年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上升到第一位,为40.9%,农业收入比重下降到38.9%。可见,农民收入来源变化主要发生在农业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之间。工资性收入已成为推动农民增收的最重要力量。这也不难理解,农民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外出打工,2009年我国外出农民工的总数达到1.5亿多人,而大部分农民工由于缺乏知识和技能而直接导致工作不稳定、收入不稳定、工作环境差、工资被拖欠、没有社会保障等等一系列问题。

2.农民收入现状金融危机对中国农民的收入的影响有多大?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近日预测,受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工收入增速明显降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上半年,中国农民人均务工收入为849元,增长8.2%,较之2008年同期19.3%的增幅,下降了11.1个百分点。由于粮食和猪肉价格的回升,农民生产经营收入会有所提高,这改变了年初有关农民收入的悲观预期。2004—2008年,中国人均纯收入都已年均超过8%的速度增长,2009年GDP增长8.7%。如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增速已大大降低,这是对决策者的极大挑战。按照2008年十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到2012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要实现上述目标,未来2年的农民收入增幅应该在年均5.8%以上。如果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多年低于6%,可能导致上述目标落空。.以农民增收去撬动农村市场如果能给农民一个稳定的收入增长预期,让农民买得起用得起工业产品,让农民敢于信贷消费,那么,开拓农村市场并非遥不可及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说:“农民收入是一连串事件”。它涉及到土地产权租金,农产品定价,户籍和劳动力流动等制度性问题,随便哪一个都牵涉多方利益,只能先易后难,一步步改变。从区域发展来看,中国农业的专业化程度确实在不断提高。在农户普遍兼业化的情况下,高收入农户的非农就业比例较大,工资性收入比例较高。1990年以来,非国有工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非国有工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虽然通过流动参与了城市经济活动,但在户籍制度制约下,这种流动不仅是不充分的,而且也不具有永久性,因此就难以全面分享城市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成果。比较劳动生产率反应了部门之间劳动生产差异状况。从理论上看,如果部门之间具有比较均衡的发展关系,并且劳动力流动不存在障碍,流动带来的劳动力配置就有助于使各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都趋近于4.1农民工需要国家政策的保障,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快廉租房的建设、提高各种社会待遇(诸如孩子上学、看病等)。4.2地方政府搞好组织和培训,让农民工真正成为工人,真正融入城市,要真正和市民做到同工同酬,还要很长路要走。4.3现如今,正值两会的召开,应加快工资的增涨,征收房地产的税。切实改善贫富差距的问题,保证农民增收。①

李金珏 第 1 页 2013-9-12

10.农民收入来源调查问卷 篇十

您好!因学校开展社会实践调查,为了解农村收入的来源,特展开本次问卷调查。非常感谢您的合作!

1.您的年龄是()

A.18-30B.30-50C.50以上

2.您的性别()

A.女B.男

3.您家里有几口人()

A,1B.2C.3.D.4以上

4.您家有几人有工作()

A.0B.1C.2D.4以上

5.您的文化程度()

A.小学以下B.初中C.高中D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

6.您家主要种植()

A.小麦B.棉花C.玉米D.水稻E.其它

7.您的种植经验来源于()

A.书本B.互联网C.政府宣传D.老辈的经验E.其它

8.您认为您的家庭收入主要来自()

A.种田 B.外出务工 C.闲时副业 D.其它

9.外出务工时您一般从事何种工作()

A..工厂工人 B.建筑业人员 C.家政服务员D.文化娱乐顾员 E.交通运输业雇员 F.餐饮服务员G.商业服务员H.打零工I.个体经营者雇员

10.您觉得您的创业技能如何()

A.非常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11.您的家庭种植过经济作物吗()

A.没种过B.种过

12.您认为农业种植效益如何()

A.非常差B.较差C.一般D.较好E.非常好

13.您对近几年的粮价的看法()

A.基本合适B.偏低C.偏高

14.您打算如何安排粮食种植面积()

A.想扩种,但无农田B.肯定扩种粮食C.增加经济作物生产D.按往年一样

15.您农耕使用的工具()

A.人力与牛耕B.农用机械

16.您认为影响农民整体收入的因素()

A.文化程度B.农业产出效率低C.农业结构不合理D.农业价格波动大 E.农业生产资金、信息、技术等保障不够

17.您是否了解政府的富民政策()

11.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篇十一

农民增收,路在何方?农民增收是一个系统问题,不是单靠哪一项措施或哪一方面的力量就能解决的。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社会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改革行政体制

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乡镇政府是最基层的政府,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两者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实际上,在很多农村中,村民委员会更象是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乡镇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弱化的趋势,乡镇政府的收入来源有限且不稳定,难于维持一级政府的正常开支。一些乡镇政府为了维持正常的开支,忙于广开财源,而疏于社会管理。

乡镇机构齐全,基本上是对应上级而设置的,实际上,不少部门的机构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人员众多,在一些机构中不同程度的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工作效率不高。乡镇工作人员的工资支出是乡镇政府财政的一笔不小的开支。

基于以上几方面原因,基层行政体制应该深化改革。第一、乡镇政府应从原来的多种职能转变为以社会管理和服务农村为主的相对单一的职能,机构设置因职能改变而相应改变;第二、加大乡镇合并的力度,实现“小政府、大农村”的格局;第三、乡镇政府公务员工资由财政直接支付。

实行这样的改革,有几方面的好处:第一、有利于强化村民委员会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第二、由于乡镇合并,精减机构,可以减少公务员的工资支出,减少财政支出;第三、有利于加强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第四、有利于发展小城镇战略的实施;第五、有利于提高对农村的服务水平。

改革户籍制度

我国原有的“二元社会结构”阻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同时由于户口问题,农民进城受到种种不平等待遇。虽然困难重重,农村中的富余劳动力还是千方百计地向城市涌动。因为,若能在城市中找到一份工作,收入就会远高于在农村务农所得。这就是城市的吸引力所在。农民进城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当中的比重下降,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农产品成本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已明显越来越少了。因此,必须改革户籍制度,让人口能自由流动,并为进城的农民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这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措施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进城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市政建设等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没有农民进城就难有今天城市的繁荣。这是对农民进城持否定的人们应清楚看到的。农民要增收,就必须减少农民数量。若让城市对农民打开大门,等中国农民的比重由现在的80%下降到30%甚至更低时,农民增收问题也就不是大的问题了。

深化户籍改革,可以加农民收入,是因为:第一、有利于解决农产品过剩的现状;第二、有更多人能够到城镇或大城市居住,享受城市文明,减少农民数量;第二、降低现实成本,如生态成本、农业产业化成本等;第三、增长人力资本,农民进城后接受的教育、培训,有利于增加农民的知识;第四、有利于加快城市化步伐。

增加农村和农业投入

我国大多数地区农业基础弱,至今仍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生产的增长速度持续减缓,对农民增收的贡献逐步减弱。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相对城镇而言太差;多数农村集体经济薄弱,“造血”功能太差。目前多数农村地区交通、通讯、能源、商业、医疗和文化体育设施落后,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总体上看,农民收入增长慢,农民缺钱花,城乡差距悬殊。

由于上述原因,围绕“三农”来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难度是比较大的。

除了体制环境之外,农民增收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资金,主要表现在农民贷款难。本来,农村就存在资金不足,再加上农村大量资金的外流,不但使农村金融严重失血,更严重的是影响农村自我造血。农民增收,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持,是很难想象的。因此,国家应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三农”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相对于庞大的财政预算还是很少的,与“三农”实际所需资金相比,也是严重不足。没有足够的投入,再好的思路也恐怕是无米之炊。

对农业,要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农业走科学化、产业化道路,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对农村,要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同时,要增加对科技、教育、培训等的投入,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对农民,要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福利,调动农民积极性。

快速发展农村经济

体制改革、增加投入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资金保证,但真正能使农民增收实现良性循环的是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要增收,农民不能等、靠、要,而是必须要自强。

农村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农副产品和劳动力成本。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在这两个优势上做文章。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发展中小企业。可以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创造优良的环境,吸引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而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发展中小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的非农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上一篇:X区委2021年副书记在区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土地的誓言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