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改革创新管治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2024-07-11

“金融业改革创新管治计划”政府工作计划(共8篇)

1.“金融业改革创新管治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篇一

一、责任分类

(一)各街道办事处应承担的安全生产职责

1、各街道办事处要按照属地监管原则,对本地区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

2、对于本辖区内需要综合监管的安全生产事项,要主动与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协调沟通,同时要积极发挥本街道职能科室的行业监管作用。

(二)区各职能部门应承担的安全生产职责

按照《区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体系》、《区推进安全发展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中的责任划分,各职能部门主要落实好以下四方面的责任:

1、承担行业监管责任的部门,对所监管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2、监管职权在市级部门的,区级对口部门要做好行业监管,并积极与上级部门做好协调沟通工作,跟踪落实到位。

3、涉及到多个部门共同监管的,牵头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并主动发挥牵头协调作用,配合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主动参与,积极配合。

4、对于监管职能区分模糊不清的,由区安委会按照职能相近的原则明确监管部门,部门要积极承担监管责任。

二、责任落实

(一)加强隐患排查。各街道办事处、各职能部门要积极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尤其突出对所辖区域、主管行业内存在的重点区域、重点单位、重点设备、重点场所的安全检查和巡查,做到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发现隐患及时整治,重大隐患及时上报。

(二)突出隐患整治。对于隐患的处理,由区安委办根据《区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体系》规定的职能分工,以隐患交办通知书的形式下发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接到通知书的单位,立即对隐患开展调查:

1、一般安全隐患,须在5个工作日内整治完毕并将整治情况报区安委办。

2、重点安全隐患,须在10日内拿出整治方案(方案内容要有隐患整改责任人、责任部门、整改措施、整改期限等),由区安委办审核同意,相关街道、部门立即实施整改,按期完成。

3、对于市、区两级挂牌隐患,必须按照相关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整改完毕。由区安委办做好跟踪督办工作,并配合做好隐患整改验收、销险工作。

4、对于隐患整治工作,责任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未报方案的,区安委办下发隐患整改督办通知书,责任单位要说明原因。

5、对于已经上报方案并经区安委办审核同意的,相关街道、部门要严格按照方案操作执行,区安委办要全面跟踪督查,对于没有按方案要求执行的,发放安全责任警示通知书,相关责任人要说明情况。

(三)落实全区安全生产重点专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区政府、区安委会下发的安全生产重点专项工作通知,各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区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体系》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及时制定工作方案,并将方案报区安委办审核,经审核同意后,要严格按照方案开展工作。

(四)领导交办的安全生产工作任务。

(五)其他应当完成的安全生产工作任务。

三、责任追究

根据《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试行)》和《区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体系》精神,有以下情况的,要进行责任追究:

1、没有按照本意见落实安全生产工作的。

2、对所辖区域、主管行业内存在的重大隐患未及时发现或整治不及时、不到位,从而造成严重后果的。

3、所辖区域、主管行业一个季度内连续发生2起以上(含2起)死亡1人以上(含1人)或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的生产安全事故。

4、对于已明确责任主体,依然存在推诿、扯皮的。

5、对媒体曝光或群众举报的安全隐患不及时整改,从而造成较大社会负面影响或严重后果的。

6、市、区两级挂牌督办的安全隐患没有按照要求及时整改到位,并无正当理由的。

7、上级领导交办、批办的隐患整改任务未按要求开展整改工作的。

8、其他对全区安全生产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

四、其他

1、本意见由区安委办负责解释。

2、各街道办事处、各职能部门可以根据本意见制定实施细则。

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管治计划责任编辑:陈老师 阅读:人次

范文网

2.“金融业改革创新管治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篇二

一、《珀金斯法案》改革计划出台的背景

2012年4月, 美国教育部发布了以《珀金斯法案》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致力未来:重塑美国职业生涯与专业技术教育的改革蓝图》政策文件。[2]作为职业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联邦财政拨款法案, 《珀金斯法案》条款内容的每次重要变化都源于特定背景下的美国社会职业教育改革思潮。针对职业教育, 奥巴马政府的政策目标“已非修修补补式的改良, 而是大刀阔斧的变革”。[3]与之相对应, 此次《珀金斯法案》改革计划力图实现拨款模式由程式化向奖优制的根本性转变。而这些都与当前美国社会两大时代主题“技能危机”和“教育革命”密切相关。

(一) “技能危机”催生“振兴技能, 共塑未来”精英共识

进入21世纪以来, “技能鸿沟”一词在美国社会渐成广受热议之语。“技能鸿沟”是对美国从业者群体技能水平难以满足产业界技能需求现象的描述。从“二战”后到20世纪末, 美国的高中教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其主体具备高中教育层次的技能人才群体成为开创“美利坚世纪”的中产阶层中坚力量。进入新世纪, 高中后教育成为美国产业界对技能人才的基本需求, 而美国的教育体系, 尤其是职业教育体系却无力大量供应既接受过高中后教育又具备较强从业能力的技能人才队伍。这种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最终导致了在社会失业率节节攀升的同时, 众多企业却无法招到满足岗位技能需求工人的现象, 该现象被美国教育部部长阿恩·邓肯称为“技能危机”。[4]在此背景下, 美国社会影响力精英群落中出现了一大批有志于振兴职业教育、提升从业者群体技能水平的机构、组织与个人, 其组成包括企业界 (如微软、IBM等大公司一直致力于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 由企业界精英组成的奥巴马经济政策顾问委员会也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给予高度重视) 、[5]教育研究机构 (如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推出了代表美国知识界振兴职业教育呼声的《条条大道通罗马》研究报告) 、[6]智库 (如布鲁金斯研究会、阿斯彭研究所、美利坚维新研究中心等机构都纷纷将职业教育改革作为关注焦点) 、市民社会团体 (如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长年致力于“学习为应用而准备、教育与职业相沟通”为主题的美国中等教育革新尝试) 等。正是在这一精英群体的倡议共推下, 奥巴马政府才将职业教育体系变革作为其教育政策核心要务之一。

(二) “教育革命”进程促进奖优制拨款模式

围绕教育改革问题, 美国国内近年来出现了变革派和现状派两大派别。在变革派看来, 美国教育正面临多重危机 (如上述技能供应危机、中小学厌学辍学危机、[7]高等教育学业水平危机[8]等) , 必须全力对其进行改造。2008年以来, 美国社会精英阶层中要求教育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就连对外政策核心精英群中最具影响力的对外关系理事会也发布由前国务卿赖斯与变革派代表人物乔尔·克莱因 (前纽约市公立学校系统负责人) 领衔的“教育改革与国家安全”调研报告, 称教育体系的失败已危及国家安全。[9]奥巴马任总统以来, 变革派的教育改革思路成为此届政府的施政方针, 其为变革美国教育体系所进行的一系列举措被国内社会称为一场教育革命。[10]众所周知, 联邦政府对各州教育事务的影响力颇为有限, 而其最得心应手的政策工具也仅有财政拨款一项, 因此竞争性拨款自然获得白宫及教育部决策层的青睐。自2009年以来, 美国政府陆续推出了“力争上游”、“致力创新”、“高中教育新蓝图”等一系列竞争性拨款教育改革项目。这些拨款项目的“资助门槛”则是定义优质教育项目的国家标准体系和实现优质化的改革路线图, 这种拨款模式是对传统竞争性拨款的超越, 本文称之为“奖优制拨款”。在奥巴马时代, 奖优制拨款已逐渐发展成为联邦政府宏观调控美国教育体系的最有力政策杠杆, 其功能效用也渐趋明显。为推进社区学院系统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承担者) 和企业界的深度合作, 奥巴马政府就曾使用奖优制拨款项目, [11]而《珀金斯法案》改革的推出正是其充分利用奖优制拨款, 重塑美国职业教育政策意图的集中体现。

二、《珀金斯法案》改革计划的主要内容

全美职业教育项目系统的优化升级是奥巴马政府职业教育政策的核心要务, 此次改革计划的中心思路便在于通过围绕《珀金斯法案》拨款流程的一系列创新制度设计, 助推美国职业教育项目系统的全面优化进程。阿恩·邓肯部长在《改革蓝图》序言中指出:“《珀金斯法案》修订工作的中心目标在于切实提升职业教育项目质量。2006年的法案重修对此虽有所助益, 但效果并不显著。为适应职业教育体系大变革的需要, 本届政府推出的新修订计划将从制度层面彻底改革《珀金斯法案》拨款, 以发挥其奖优促改之功效。”从《珀金斯法案》改革计划的各项要点中, 我们可对奥巴马政府职业教育奖优制拨款有充分认识:

(一) 确定职业教育项目实施共同体为法案拨款的唯一申请主体

通力协作是此次美国职业教育体系大变革的核心关键词之一。《改革蓝图》指出:“各级教育管理机构、中高等教育机构、企业、工会、行业组织以及其他职业教育与培训事务相关主体之间的通力协作, 是切实提升全美职业教育项目系统质量的关键所在。…依照现下拨款制度, 《珀金斯法案》资金在由联邦下拨至各州后被中等教育管理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分别领取, 这种拨款方式不利于职业教育活动参与主体间协作关系的产生, 并容易造成学校所学与企业所需难以匹配、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间衔接不畅等种种弊端。”为扭转这一状况, 改革计划提出将职业教育项目实施共同体确定为今后《珀金斯法案》拨款的唯一申请主体。针对项目实施共同体的组成, 《改革蓝图》提出:“在职业教育领域, 相关主体间的申款组合可以地域、行业或其他要素为依据, 其基本成员必须包括中等教育管理机构和提供两年制学位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 其他成员可由企业、行业协会、工会组织、劳动与就业领域的政府机构及民间组织、高校及研究机构、相关市民社会组织等各类行为体组成。”

(二) 在受资助项目选取方面引入竞争机制

与以往相比, 此次《珀金斯法案》改革计划的最根本变化在于其拨款模式由程式化向竞争制的改变。自创立至今, 作为美国联邦政府职业教育财政拨款的最主要来源, 《珀金斯法案》一直沿用程式化拨款模式, 即教育部依据相应拨款公式将资金从联邦到各州再到地方中等教育管理机构与高等教育机构层层划拨。《改革蓝图》指出:“时至今日, 这种墨守成规的拨款方式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体系变革的需求, 无法发挥联邦拨款对职业教育项目求实效、谋创新的激励作用, 因此本届政府提出将竞争过程作为上述职业教育项目实施共同体申请《珀金斯法案》拨款的必经环节。”与“力争上游”等奖优制拨款项目不同的是, 为使其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空间, 改革计划中各州被赋予受资助项目选取的最终决定权, 即由各州政府组织对州内各申请团队的评判工作, 并最终择优资助。尽管《改革蓝图》对竞争机制的实施细节没有详细解释, 但根据奥巴马政府以往奖优制教育拨款项目的相关经验, 如果改革计划付诸实施, 未来《珀金斯法案》拨款的申请竞争也会采取多轮竞标, 受资助项目选取比例逐次扩大的方式。

(三) 以“国家标准体系”与“改革路线图”作为《珀金斯法案》拨款的“资助门槛”

职业教育奖优制拨款与传统竞争性拨款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为实现对全美职业教育项目系统的全面优化, 美国教育部制定了定义优质项目的国家标准体系和实现项目优质化的改革路线图, 并以此作为《珀金斯法案》拨款的“资助门槛“, 只有满足优质标准并在竞争中胜出的职业教育项目才能获得资助。此次《改革蓝图》文件只是对国家标准体系和改革路线图的简要陈述, 本文将其归纳为四点:

(1) 联群通力, 多边共治。改革计划将多边共治视为成就高质量职业教育项目的基础, 并阐释了共治的两层含义:一是改变以教育机构为主、其他行为体为次的职业教育合作局面, 打造多元行为体间平等互利、积极互动、深度融合的联群通力新格局。二是职业教育项目实施过程各主要环节全由多边协作完成。围绕共治, 《改革蓝图》设定了《珀金斯法案》拨款申领的一系列硬性要求, 比如:在社会力量参与方面, 教育机构如想申请拨款资助, 必须首先获得社会力量的配套资源投入 (社会力量以企业、行业及劳工组织为主, 资源投入可包括资金、设备、培训场所、技术支持等) ;在课程开发方面, 任何项目的课程体系建设都要由中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企业、行业技能组织以及其他行为体共同完成;在人才培养方面, 中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企业、行业技能组织及其他各类行为体之间必须制定学分衔接互认合作协议 (在现行《珀金斯法案》中, 中高等职业教育机构间的课程与学分衔接合作协议只是被鼓励举措, 而改革计划则将其变为硬性指标。此外, 学生的学徒制培训、企业实习经历也可兑换高等职业教育学分) 。

(2) 实用为纲, 绩效为重。《改革蓝图》指出:“实用性是评判职业教育项目优劣的最核心标准:项目规划必须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实际, 切实满足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 项目实施则必须坚守学以致用原则, 坚持以良好就业为导向。”而改革计划则为全美职业教育项目系统的实用化发展勾勒出了改革路线图:首先, 各州教育管理部门须与负责劳动与就业事务、经济发展事务的相关政府机构合作, 建构起包含本州产业界各行业领域发展走势、用工需求等信息的数据库, 并依此确定全州以及州内各级地方的高速增长型行业与紧缺型职业岗位。州政府须确保上述数据库的有效使用, 使之成为职业教育项目实施者与参与者的必备信息;而后, 在项目课程体系建设方面, 中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应与企业、行业技能组织等合作伙伴通力协作, 共同设计出即有效满足就业市场现实需求, 又能帮助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横向融汇 (指理论知识、从业素养、专业技能三方并重, 融汇一体) 、纵向贯通 (指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的项目培养方案;再后, 在项目实施方面, 申请《珀金斯法案》拨款的共同体需向学生提供充裕的工学结合机会, 使之在完成学业后获得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行业技能组织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3) 勇于改革, 力求创新。革新是奥巴马政府教育政策的核心要义, 也是此次《珀金斯法案》改革计划的点睛之笔。《改革蓝图》中提到:“美国职业教育体系变革的成败取决于国家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在全美职业教育项目系统内, 项目规划、课程设置、教学手法等方面的创新设计与优秀实例不乏其数, 但这些还远不能支撑起系统整体的优化与转型, 除非实现创新的规模化、系统化、制度化。”为实现这一目标, 改革计划对现行《珀金斯法案》拨款做出两点调整:其一, 将改革与创新作为全美各州领取拨款的硬性要求, 即各州在领取联邦下拨的《珀金斯法案》程式化拨款时, 必须向教育部汇报其职业教育改革计划或是相关成果 (内容可包括制定并实施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倡议、将职业教育领域的相关信息纳入全州受教育者职业生涯发展信息数据库、改进职业院校的职业指导体系等) 。其二, 从《珀金斯法案》拨款中抽取十分之一资金设立职业教育创新与变革基金。这笔基金将由教育部直接掌握, 用来奖励具有创新意义的职业教育项目、各州对新型职业教育项目的调研与推广以及各州在职业教育改革领域的创新举措。

(4) 兼顾公平, 不失包容。与非竞争性拨款相比, 奖优制拨款最易遭诟病之处便是重竞争而轻公平。在《改革蓝图》之中, 公平性鸿沟一词被多次提到。公平性鸿沟是指全体国民中由于性别、人种、民族、所处地域、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身体健康状况等各类差异导致的受教育与就业方面的不平衡现象。奥巴马政府以构建全面包容、面向所有人的职业教育项目系统为目标, 因此公平与包容也就成为改革计划中衡量职业教育项目的另一项核心标准。《改革蓝图》中列举了很多旨在消除公平性鸿沟的相关要求, 例如:各州在挑选优质职业教育项目时应将“面向所有人”作为重要标准;申请拨款的项目实施共同体中如包括低收入人群集中区域的中等教育管理机构, 各州须给予优先考虑;各州须利用其职业教育项目绩效信息数据库, 关注在项目参与以及学生学习成果方面的公平性鸿沟问题, 并制定有效解决方案;利用多种途径 (如针对特殊需要人群的特别项目、开发现代科技教学手段等) 帮助偏远贫困地区、低收入家庭、残障等弱势群体学生获得学习机会的职业教育项目须优先获得资助等。

(四) 提出建构职业教育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求

《改革蓝图》指出:“要想实现全美职业教育体系的转型升级, 除财政拨款偏重竞争与绩效外, 还应加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使各州政府能够对全州职业教育项目的绩效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以准确把握其发展状况。”现行《珀金斯法案》准许各州使用各自设立的项目绩效评价指标, 而教育部认为这种“各自为政”的项目绩效评价模式难以实现对全美职业教育项目系统运行状况的全局把握与精确分析。因此, 改革计划提出:联邦政府将着手制定全国通用的以项目参与情况与学生培养成效为核心的职业教育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的指标设置和其他联邦法案 (1965年《初中等教育法案》、1998年《劳动与就业投入法案》、1965年《高等教育法案》等) 中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相契合, 未来各州须使用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参与申款竞争的职业教育项目进行评判。此外, 改革计划还规定, 各州须将本州职业教育项目系统的相关信息纳入其受教育者职业生涯发展信息数据库, 并向全社会公开。《改革蓝图》指出:此举将使得职业教育项目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能够充分了解全国范围内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这在全国属首开先河。

三、《珀金斯法案》改革计划实施的重要意义

在奥巴马成功连任之后, 《珀金斯法案》改革计划有望于2014年付诸实施。[12]作为联邦政府职业教育财政拨款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珀金斯法案》的拨款模式如果能实现从程式化向奖优制的根本性转变, 其对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影响自是十分明显的。

(一) 改革计划的实施将对美国职业教育项目系统的优化进程有所推动

《珀金斯法案》改革计划的首要目标便是将该法案拨款改造成为美国职业教育项目系统的“优化剂”。在付诸实施后, 这一“优化剂”作用的发挥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 推动全美职业教育项目系统的集体进步。如前所述, 《珀金斯法案》改革计划为高质量职业教育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制定了“国家标准体系”以及“改革路线图”。在奖优制版《珀金斯法案》“不优化则无资助”政策的巨大压力下, 全美职业教育领域相关主体必然会根据标准体系与路线图对其主导的职业教育项目进行升级改造, 以求满足新版《珀金斯法案》所设定的受资助条件。这样一来, 美国的职业教育项目系统在其总体质量方面必然会出现一次集体性大进步;其二, 实现全美职业教育项目系统的推陈出新。一方面, 奖优势必伴随罚劣, 在奖优制拨款模式下, 那些无法实现质量达标的职业教育项目将会因为永久性丧失资助而被淘汰;另一方面, 在奖优制拨款制度的激励下, 一些职业教育领域行为主体会以标准体系与路线图为基本思路, 尝试策划与推行全新职业教育项目, 而新版《珀金斯法案》激励创新的相关制度设计也会使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进程中的成功经验得以发扬光大;其三, 促进全美职业教育项目系统内竞优思潮的勃兴。《改革蓝图》提出, 当下美国职业教育项目系统最严重的问题在于欠缺生机与活力。《珀金斯法案》改革计划将原本程式化的拨款流程设计成一场全美职业教育项目的“大竞赛”, 而职业教育领域众多行为体的竞优意识也会因此得以充分调动。假以时日, 在新版《珀金斯法案》影响下, 改革求变、创优争优思潮会在美国职业教育领域蓬勃兴起, 成为职业教育项目系统优化进程的重要思想基石。

(二) 改革计划的实施对美国职业教育体系变革亦有积极影响

在奥巴马政府及其社会精英协作伙伴推动下, 奖优制拨款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渐呈初兴之势, 联邦教育部2013年4月推出的“高中教育新蓝图”改革计划便是其中代表。奥巴马政府力图将奖优制引入《珀金斯法案》的举措, 足见其推动联邦职业教育财政拨款全面奖优化的政策决心。《珀金斯法案》拨款是美国职业教育财政拨款的主干, 一旦实现奖优制转型, 势必发挥引导作用, 推动包括常规拨款和专项投入在内的联邦与各州职业教育财政投入的全面奖优制转型 (市民社会组织的职业教育投入也会受其影响) 。这无疑会对美国职业教育体系变革产生积极影响。如前所述, 与传统竞争性拨款相比, 奖优制拨款具有更强的“塑构力”, 《珀金斯法案》改革计划中的“国家标准体系”与“改革路线图”就代表了奥巴马政府教育政策核心决策层及其社会精英协作伙伴塑构全新职业教育体系的完整规划。而其他层次不一、类型各异的奖优制拨款项目的所奖之优也必然指向从宏观到微观的升级版职业教育体系各项要素。全美职业教育项目系统受奖优制拨款引导而创优争优的过程势必会对美国职业教育体系变革发挥重要推动作用:比如在奖优制拨款联群通力、多边共治原则指引下, 全美职业教育领域内多元行为体间的互动与协作将大幅增强, 而未来职业教育体系的多元协作格局也将由此而生。在包括中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企业以及其他行为主体共同开发新型职业教育项目的过程中, 美国未来职业教育体系将形成一贯制 (中高职衔接) 、融通型 (应用型综合技能培养) 办学模式[12]。

四、对美国职业教育奖优制拨款改革尝试的思考

(一) 奖优制之兴为教育拨款机制改革研究提供了“实验场”

时至今日, 全球诸多国家的教育体系都面临改革挑战, 而如何建构适应改革之需的教育拨款制度体系成为各国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绩效与竞争是国家教育拨款机制改革研究的两大关键词, 而当下美国的职业教育奖优制拨款模式, 恰恰是绩效与竞争的最集中表现, 其研究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职业教育。如前所述, 奥巴马政府已使用奖优制拨款资助了大量职业教育项目, 而未来奖优制拨款在美国职业教育联邦财政拨款中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 全美职业教育领域内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项目受到奖优制拨款资助。所有这些为教育拨款机制改革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实验场”与案例库, 研究者可从中思考或求证很多重要问题。譬如:面对技能危机的巨大压力以及职业教育体系变革的强烈需求, 奥巴马政府正着力将奖优制拨款发展成职业教育财政拨款的主流模式, 研究者可从中探究教育拨款中竞争性拨款比例的最大极限问题;随着奖优制拨款的广泛使用, 美国职业教育奖优制拨款体制会日益完善, 研究者可以此为借鉴探索教育领域竞争性拨款奖优机制的构建;从对受奖优制拨款资助项目发展状况的调查中, 研究者可求证竞争性拨款对教育项目的影响力发挥;从全美各州政府对奖优制拨款申请项目的选评过程中, 研究者可分析如何通过竞争性拨款的考评设计实现奖优功能最大化。

(二) 我国新时期职业教育财政拨款机制改革可从中得到启示

如何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战略目标, 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现代职教体系的最终确立是以现有体系各组成部分的优化、改革与创新为基础的, 而以绩效与竞争为核心的国家财政拨款机制改革无疑会对这一进程发挥重要推动作用。我国新时期职业教育财政拨款机制改革可从美国职业教育奖优制拨款的改革尝试中得到如下启示:其一, 随着其功能效用的日益显著, 奖优制拨款逐渐被奥巴马政府视为推进美国职业教育体系转型与革新的最有力政策杠杆。我国政府应思考在保持非竞争性拨款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大幅提升国家职业教育财政拨款资金中竞争性拨款的比例, 充分发挥其奖优促改的积极作用;其二, 我国政府应参考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在职业教育竞争性拨款划拨流程中的一系列制度设计, 着手建构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竞争性拨款制度体系, 并将我国现阶段建设现代职教体系所希望达成的各项改革目标融入其间, 实现划拨资金奖优效应的最大化;其三, 完善的职业教育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奖优制拨款模式成败的关键, 如果没有一整套绩效评价指标的配合, 奖优便很难落到实处。无论是针对竞争性拨款还是非竞争拨款, 我国政府都应立足本国实际, 借鉴他国经验, 建立细致完备的职业教育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Ernest W.Brewer, Charles M.Achilles.Finding Funding:Grantwriting from Start to Finish, Including Project Management and Internet Use[M].Thousand Oaks:Corwin Press, 2008.9.

[2][3]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Investing in America’s Future:A Blueprint for Transforming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R].Washington:2012.

[4]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Press Conference Call on Perkins Act Blueprint[EB/OL].http://www2.ed.gov/news/av/audio/2012/04192012.doc, 2012-04-19.

[5]President’s Council on Jobs and Competitiveness.Road Map to Renewal:Invest in Our Future, Build on Our Strengths, Play to Win[R].Washington:2011.

[6]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Pathways to Prosperity:Keeping the Challenge of Preparing Young Americans for the 21stCentury[R].Cambridge:2011.

[7]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High Schools and Career Readiness:Strengthening the Pipeline to the Middle Class[EB/OL].http://www.ed.gov/highschool, 2013-04-10.

[8]Richard Arum, Josipa Roksa.Academically Adrift:Limited Learning on College Campuse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January, 2011.

[9]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U.S.Education Reform and National Security[R].Washington:2012.

[10]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The Quiet Revolution:Secretary Arne Duncan’s Remarks at the National Press Club[EB/OL].http://www.ed.gov/blog/2010/07/the-quiet-revolution., 2010-07-27.

[11]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Labor Announce Availability of$474.5 Million to Strengthen Training Partnerships between Community College and Employers[EB/OL].http://www.ed.gov/news/press-releases/us-departments-education-and-labor-announce-availability-4745-million-strengthen, 2013-04-19.

[12]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The President’s 2014 Budget Request for Education[EB/OL].http://content.govdelivery.com/accounts/USED/bulletins/76710e, 2013-04-16.

3.“金融业改革创新管治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篇三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3号)和省政府《关于全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意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居民自愿参加。以基本医疗与大病救助相结合的居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第三条 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原则:

(一)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与我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二)基金由政府补助、个人缴纳组成的原则;

(三)基金实行区级管理、分级核算、超支自理、余转下年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原则;

(四)基金使用实行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

第二章 组织管理与监督

第四条 区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简称区合管会)由区政府分管领导、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群众代表组成。区政府的领导下履行以下职责:

(一)编制新型合作医疗发展规划;

(二)制定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制度和措施;

(三)组织、协调、管理、指导全区新型合作医疗工作;

(四)定期向监督委员会和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汇报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情况。

第五条 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区合管办).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基金的管理;

(二)负责参合者医疗费的报销审核.接受社会和有关部门的监督;

(三)负责对街道合管办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四)定期向区合管会汇报新型合作医疗基金的收支使用情况;

(五)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的认定、监督和管理;

(六)制定报销基本用药、诊疗与材料目录;

(七)拟定实施意见。

第六条 区新型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由区政府领导、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群众代表组成.第七条 街道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街道合管会)街道办事处和区合管会领导下.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辖区内参保群众的宣传、动员和筹资工作;

(二)协调街道财政及时按期上缴街道应补助资金;

(三)研究协调解决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第八条 街道合管会下设办公室(简称街道合管办),负责具体业务管理工作,行政上接受街道合管会领导。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对参合者及时按规定报销医疗费用.接受群众和有关部门监督;

(二)负责对辖区内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医疗服务、用药、收费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审核;

(三)对参保人员就医情况监督、检查和审核工作;

(四)负责对社区新型合作医疗领导小组工作的指导、监督;

(五)协调解决新型合作医疗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六)定期向街道办事处、街道合管会和区合管办汇报工作。

第九条 街道新型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由街道办事处领导、街道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群众代表组成.第十条 区、街道合管办的人员和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工作经费按服务人口年人2元标准)全部足额按时到位。不得发生从新型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和占用基金的情况。

第三章 参合对象、权利与义务

第十一条 参合对象

(一)除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外的所有户籍在本区的居民;

(二)上述参合对象必须以户为单位全员参合(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除外)

第十二条 参合者义务

(一)农村居民自愿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为抵御疾病风险履行的缴费义务。

(二)参合者必须按期一次性整户缴全当年规定的新型合作医疗个人缴纳部分;

(三)本区户籍内的当年出生的婴儿可以申请参加当年新型合作医疗。不享受各级财政补助,次年参合可以享受;

(四)参合者缴纳新型合作医疗基金后。

(五)参合者应自觉遵守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实施意见和有关制度。

第十三条 参合者权利

(一)参合者享有因病在新型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服务机构或非定点公立医疗机构就医和就诊医疗费补偿。

(二)参合者享有对新型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服务机构或非定点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进行监督、举报和投诉的权利。

第四章 基金标准与筹集

第十四条 基金筹集应坚持政府组织引导。多方筹集基金,实行个人缴费、政府补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第十五条 基金标准的确定应根据本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经济承受能力和医疗费用需要相适应的原则。

第十六条 基金筹集办法

(一)符合参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凭本人身份证、户口簿和规定的其他材料按属地管理原则到户籍所在地社区或街道合管办办理参合手续。

(二)五保户、低保户及政府规定享受财政补助的农村居民主动按规定提供相应材料。办理参合手续,其个人缴纳资金按市、区相关规定执行;

(三)区、街道补助资金分别由两级财政负责。

(四)省市补助资金由区财政负责落实并全额划拨到新型合作医疗财政专户;

(五)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资助新型合作医疗。

第十七条 筹资时间:新型合作医疗实行按年缴费。规定缴费期内办理申报和参合手续并足额缴费的从缴费次年享受新型合作医疗待遇,新生儿自接到通知后一个月内需到所在地街道合管办办理参保手续,逾期不办理申报登记和缴费手续的视为自动放弃,不享受新型合作医疗待遇。

第五章 基金管理

第十八条 区财政局和区合管办应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新型合作医疗基金专户。

第十九条 新型合作医疗基金纳入区财政专户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基金,按国家有关规定计息,所得利息并入基金。

第二十条 区合管办和区财政局、街道合管办要加强对基金的管理。转入下继续使用。

第二十一条 区、街道两级合管办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收支、结余情况。

第二十二条 区合管办与街道合管办、定点医疗服务机构每月结算新型合作医疗补助费用。及时拨付。

第六章 保障待遇

第二十三条 新型合作医疗保障范围包括普通门诊、门诊慢性疾病(简称门慢)病种由区合管会另行制定)门诊特殊疾病(以下简称门特)病种由区合管会另行制定)住院的医疗费用。

第二十四条 新型合作医疗的结算时间为每年。必须于次年前申请办理报销手续,逾期视为自动放弃。

第二十五条 设立参合者在一个结算内发生符合报销范围的门诊、门慢、门特、住院医疗费用最高补助限额。

第二十六条 新型合作医疗的用药、诊疗和医用材料的补助范围按照区合管会制定的 新型合作医疗用药目录》 新型合作医疗诊疗目录》和《 医用材料目录》执行(具体目录由区合管会另行制定)

第二十七条 患有门慢、门特的病人办理申请手续时。由街道合管办初审合格后报区合管办,经区合管办审核确认后方可享受门慢、门特补助待遇。参合者可在定点医疗机构中选择一家作为本人门特就医的定点医疗机构。

第二十八条 根据基金使用结余情况。对当年因患大病重病经报销补助后仍需支付高额医疗费用的参合者给予二次补偿(具体补助标准由区合管办制定)

第二十九条 根据基金使用情况对基金结余较多的给予参合者免费享受一次指定项目的健康体检(具体体检项目由区合管办制定)

第三十条 下列情况发生的医疗费用。基金不予补助:

(一)参合者本人违法违章所致伤害的医疗费用;

(二)打架、斗殴、酗酒、吸毒、自残、自杀等所致的医疗费用;

(三)车祸、工伤、医疗事故等所致的有第三方赔偿的医疗费用;

(四)出国、出境期间的医疗费用、非定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

(五)未经区域内定点医疗机构转诊或未经合管办登记备案的参合者自行前往区域外医疗机构就诊发生的医疗费用(急诊除外)

(六)区新型合作医疗用药、诊疗项目、医用材料目录以外的医疗费用;

(七)健康体检、预防接种、计划生育手术、洁牙、镶牙、验光、配镜、装配义眼、义肢、医学美容、矫形等非治疗性医疗费用;

(八)新生儿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前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九)其他不符合新型合作医疗政策规定范围的医疗费用。

第七章 就诊、转诊及报销办法

第三十一条 区合管办为每位参合者制作《 新型合作医疗卡》参合者应持卡到医疗服务机构就诊。

第三十二条 新型合作医疗实行以区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为主的首诊和转诊负责制。急诊者应凭急诊证明补办备案手续。

第三十三条 发生以下情况时。区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应为参

合者办理转诊:

(一)经检查、会诊仍不能确诊的疑难病;

(二)不具备诊治、抢救条件的危重病症;

(三)缺少必要的检查、诊疗项目和设施的(四)诊断明确。参合者要求转入低级别定点医疗机构继续康复治疗的必须持卡享受即看即报

第三十四条 参合者在区域内或区域外与区合管办计算机联网的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就诊时。否则街道合管办不予办理报销(急诊除外)

第三十五条 参合者办理医疗费报销手续必须持《 新型合作医疗卡》转诊证明、病历、处方、出院小结、发票原件、住院明细清单以及区合管办要求的其他材料方可报销。

第三十六条 街道合管办在工作日受理未实行即看即报的定点医疗机构或非定点公立医疗服务机构门诊、住院医疗费用的结报。

第三十七条 参合者在未实行即看即报的定点医疗服务机构或非定点公立医疗服务机构的住院医疗费用。

第八章 费用结算

第三十八条 参合者在与区合管办计算机联网的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

第三十九条 区、街道合管办应加强基金结算管理。其余10%根据考核情况结算支付。

第四十条 参合者门特、住院医疗费用按单病种结算的由区、街道合管办按有关结算方式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具体结算办法由区合管办、财政、卫生、物价等部门另行制定)

第九章 医疗服务管理

第四十一条 新型合作医疗实行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发放定点医疗机构铜牌并向社会公布,与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并负责监督、检查协议的履行情况。

第四十二条 区合管办、卫生局等部门制定相应的配套管理办法。

第四十三条 新型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必须设立新型合作医疗挂号窗口。为参合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第四十四条 新型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在收治参合者时应认真核对《 新型合作医疗卡》严格执行专人专卡专用制度。掌握住院标准,杜绝挂名住院与冒名住院的现象。

第四十五条 新型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应当认真执行有关政策的规定。严格执行处方限量与出院带药管理规定,保证基本医疗的前提下,坚持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

第四十六条 新型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应尊重患者或亲属的知情权和保护患者的隐私权。

第十章 处罚与奖励

第四十七条 区合管办、区财政局加强对新型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基金超支、失控。

第四十八条 区、街道合管办要加强对参合者、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和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检查;监督参合者应如实提供参合卡、处方、病历、发票、出院小结和住院医疗费用清单等相关资料;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应如实提供病案资料、处方、医疗费用明细清单、财务帐册等与新型合作医疗有关的原始资料。

第四十九条 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应当明码标价。接受区合管办、财政、物价等部门的检查和参合者的监督。

第五十条 参合者有以下行为之一并造成新型合作医疗基金损失的由区合管办如数追回。构成犯罪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将《 新型合作医疗卡》转借他人的(二)伪造、涂改处方、费用单据等凭证的(三)虚报、冒领医疗费用的(四)违反新型合作医疗管理规定其他行为的第五十一条 定点医疗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区合管办追回支付的违规医疗费用。构成犯罪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将他人的医疗费用和非报销范围内的费用列入报销范围的一)未认真查验参合卡。

擅自增加收费项目的二)不执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

(三)将参合者挂名住院或分解住院次数的(四)违反新型合作医疗管理规定其他行为的第五十二条 政府有关行政部门。追究其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

(二)贪污、挪用新型合作医疗基金的(三)违反新型合作医疗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三条 区合管会制定新型合作医疗考核办法。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区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新型合作医疗管治工作计划责任编辑:陈老师 阅读:人次

4.区政府计划生育改革工作调研报告 篇四

北京市海淀区做为我市科技、教育、人才的汇集地之一,辖区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流动人口***多万人,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海淀区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面对庞大的人口规模、复杂的人口结构、人们固有的偏好形成的多样化需求,如何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立新的工作机制,整合现有社会资源,构造一个适合区域发展的良好的人口生存与发展环境,为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有力的支撑与保障,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改革工作中的主要做法与成绩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变,虽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任务没有改变,但在海淀区人口计生委的工作方法中已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现代政府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更加注重了人口、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关注人自身的价值。他们在基层的具体工作中也越来越感到,在当前社会全面改革的浪潮中,人口和计生部门必须将自己的社会管理角色由“演员”变为“导演”,由被动地接纳上级布置的具体工作任务转变到更加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建立工作长效机制,特别要在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上下功夫,找准本区域存在的发展瓶颈问题并研究解决方案、开展工作试点并不断总结推广经验,才能使工作更有针对性,保证改革发展的大局。

从起,海淀区在北京市率先启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结合区域内街道、乡镇的特点、难点及工作优势,确立了“现居住地管理”、“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新型封闭式物业小区管理”、“建立并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农村小城镇化建设中管理服务新模式”等课题,选定十三个乡镇、街道作为试点单位。通过近两年的努力,目前海淀区人口计生委在现居住地为主管理、居(村)民自治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积极推进现居住地管理

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的现居住地为主管理,是当前作好人口计生工作对基层政府的更高要求。随着海淀区的快速发展,人户分离人员大量增加,加之流动人员的大量涌入,如何准确掌握现居住地人员的基本信息成了海淀区人口计生委面临的最大难点。在全国人口信息还没有形成统一交流平台的情况下,海淀区人口计生委对区内形成的人户分离人员率先实行现居住地管理,制定了《海淀区计划生育现居住地为主管理办法》,在全面登记人户分离情况的基础上,重点清理本区内人户分离人员,通过自主开发的“管理与服务软件”、联系会、信函等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反馈-再交流。在“wis”系统和国家外来人口信息交流平台建成后,又积极运用这两种渠道开展交流。同时,海淀区人口计生委还修订了《海淀区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实施方案》,将人户分离人员的计划生育率纳入现居住地考核,促进了现居住地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到底,已登记各类人户分离人员共7.8万余人,区内人户分离信息交流率92%,确认率为62%。

在现居住地管理中,海淀区人口计生委还遇到了另外一个难题,即新建物业小区中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在北京的整体发展中,由于各区域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城市产业的重新布局,人口向近郊的聚集已形成趋势,而海淀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地段,各类功能完备的新型封闭住宅小区迅速崛起,而小区内的各种社会管理职能却难以及时到位。为防患于未然,海淀区人口计生委组织开展了对物业小区的专项调查,发现目前全区256个新型封闭住宅小区中已建立社区居委会或纳入社区居委会管理的有179个,未建立和未纳入的77个,而且相当一部分因基层组织缺位或工作不得力,使小区游离于行政管理和服务之外;同时,小区内居住人口结构复杂,据抽样调查小区内居住的人户同在人员占近40%,人户分离占36%,流动人口约占25%,居住人群收入较高,普遍重视“隐私权”,因而有关人口计生工作信息收集渠道不畅。

针对这种情况,海淀区人口计生委开展了“高档物业小区计生管理新模式”的试点工作。通过与物业座谈以及在小区中针对育龄群众开展生育现状及需求调查,找到公司与政府合作的结合点——提供优质服务,满足小区居民的需求。思想统一后,政府加大了对物业公司在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指导,给予人力、物力支持,物业公司也指定了专人负责计生工作,从居民购房起就填写计划生育情况卡片,做到对入住人员底数清,同时为小区居民提供多方面服务,方便了居民。物业还出资制作了一些有关计生政策、生殖健康知识的宣传品在小区内、楼道中开展宣传,并积极推动小区内居委会的建立。试点单位原有的13个小区在一年促成12个单独成立或挂靠到其他居委会,物业的前期工作也为居委会的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试点成功后,海淀区人口计生委及时召开了全区综合改革工作会,在全区推开这种管理模式,努力推进在物业中形成一种“社区管理、部门配合、物业协助、业主受益”的长效工作机制,谋求政府、企业与业主的互利“三赢”。

(二)大力推进实现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

20世纪90年代初,海淀区开始在农村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

。通过建立村民自治章程、自治公约等形式,使计划生育逐步融入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出现了聂各庄“十星文明户”评比等一些典型的村民自治工作经验。初,海淀区在继续总结、推动村民自治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管理的新特点和社区居委会的组建工作,研究出台了《海淀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工作指导意见》,推动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工作与居民自治整体工作同步启动。

在自治工作启动中,海淀区人口计生委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居委会还习惯于作为政府的基层组织,对自治工作的概念、目的、形式等认识模糊。为转变这种观念,海淀区人口计生委加强了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宣传计划生育居民自治的涵义,要求结合社区群众的特点开展不同侧重点的宣传和需求调查,通过居民大会或居民代表会的形式拟定有社区特色的居民自治公约和自治章程,依靠协会的资源和优势将居民自治工作的内容以适当的形式落到实处,形成“以宣传为先导、以章程为保障、以协会为载体、以需要为核心”的计划生育居民自治。通过努力,海淀区出现了一批以自治承载的“相约健康在社区”、“生育文化社区”活动,诞生了精品“社区计生卡通形象”,并有了“交互式自治”这样的创新工作形式。一些社区还引入香港社区服务理念,实施“新家庭计划”,建立生殖健康服务自助平台,以服务为出发点引导社区居民从关注健康到主动支持、帮助政府做好本社区居民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推进了“四自”理念的落实。目前,全区所有的居委会都已制定了自己的居民自治章程和公约,并根据指导意见全面开展自治工作。

(三)全方位推动计划生育综合优质服务

在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中,海淀区人口计生委逐渐体会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从其提出时还以较为单纯的技术服务为内涵,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涵盖知识宣传、技术服务、满足人的尊严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这样一个综合优质服务的概念。这一结论的提出,为海淀区人口计生委全方位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搭建了一个更为完整的工作框架。

1、在技术服务中,通过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水平,延伸服务网络推进优质服务,形成以区生殖健康技术服务中心为基点,以地区医疗机构为主体,以社区卫生站(村卫生室)为补充的“全方位技术服务网络”。

海淀区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技术服务中心承担了免费为农村及城市无业育龄人群开展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并为外地来京无业育龄妇女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接待外地来京人员9万余人,未出现一例并发症和事故差错。为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近几年海淀区人口计生委通过对服务机构外环境的改造装修、配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制定严谨的工作制度和人性化的服务流程等对服务硬件、软件进行全面升级,为术后人员提供“亲情搀扶”、送健康礼品、发健康处方等温馨服务,就诊群众满意和比较满意率达98%。

为充分利用地区卫生资源,海淀区人口计生委开展计生卫生联手,建成由66家医院和69家社区卫生站、有500名专业人员组成的技术主体服务网络,不仅保证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还承担了免费发放避孕药具、提供咨询服务以及发放“健康处方”等服务,实现了服务资源的有效利用。,海淀区启动《海淀区开展育龄夫妇享有生殖保健服务规划》,以政府工程的方式启动对城市无业、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开展的生殖健康检查,已有8万多名已婚育龄妇女接受了此项服务,并全部建立了健康档案,还有2.8万名已婚育龄男性进行了生殖健康检查。

在药具服务工作中,海淀区人口计生委以承接国际项目为切入点,在全区安装了500部自动售套机,同时推进免费药具的发放渠道,实现了在全区所有的居(村)委会、外来人口一站式办公地点、人才职介中心、社区卫生站、乡村卫生院(室)、66家医院、部分高科技公司、大型集贸市场电子市场、地下空间外来人口租住地等地设立了避孕药具免费发放自取架,又增设了26个免费自取发套机,使生活在海淀的群众能够方便、快捷地得到需要的服务。

2、在知识宣传中,通过构建宣传网络,创新宣传方式,拓展服务人群推进优质服务。海淀区人口计生委构建了以“空间四条线、地上精品现、沟通面对面”的广覆盖宣传网络:一是抓住北京电视台、《中国人口报》、《人口与计划生育》杂志、海淀报等主流媒体,通过设专栏、出专版,开展对生殖健康知识、政策法规以及工作经验的总结宣传。二是抓住特色活动出精品,组织开展了“樱花香,碧水长、婚育新风传四方”的昆玉水系大型流动宣传、“独生子女艺术节”、“生殖健康进军营”等一系列精品特色活动。三是建成了以“生育文化墙”、“人口文化园”为代表的一批精品生育文化宣传阵地。四是树起了以人文关怀为基、以计生宣教公益广告组成的城市风景线。五是相继开发了针对大学生、公司员工、外来人口等不同人群知识需求的网络模版和dvd光盘,出版了以《海淀区人口计生委对您的关爱一如既往》为主旨的一系列科普图书及电子图书。六是建成了三个计生宣传网站和一个网上人口学校,推进政务公开、宣传人口国情、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生殖健康知识,并及时开通了网上行政审批。

海淀区人口计生委还尝试通过在互联网开设网上直播的方式组织了“关注新《条例》,专家与您零距离——《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网上宣传咨询活动”和“中关村白领,大方谈性——‘男性健康日’专题活动”,两次活动共得到近70万网民的关注。

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知识服务,使海淀区人口计生宣传的受众面不断扩大。但海淀区人口计生委的目标还有更远。在圆满承接联合国人口基金在海淀区高等院校大学生中开展的“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项目后,海淀区人口计生委根据需求调查,将青春健康知识传播的时间从育龄人群拓展到中学生,在全区中学生中启动“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按照项目动作的方式总结经验,组织专家编写并出版了北京首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教材,目前全区已有70%的中学将此教育内容纳入了教学计划,直接受益学生已达9万多人次,家长受教育为3万多人,亲青服务咨询人数约1.5万人次。海淀区人口计生委还拟将此项工程继续向小学高年级拓展。

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仍是海淀区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人口流动状况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流动人口规模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一方面,人口的流动,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促进城市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调整城乡劳动力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人口的流动,也给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与服务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海淀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封闭物业小区增长量大,人户分离人员持续增加,外地来京流动人口不断增长,加之国家和北京市为流动人口多项便民措施的出台,加大了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与服务难度。

一是对目标人群管理脱节,服务对象不明晰。当前,我国人口流动整体上处于无序状态,作为流动人口的主要管理机关的公安部门,在现存管理体制、方式下对其管理对象底数不清、分布不明,特别在人性化管理推行的进程中,公安机关原有的强制手段取消,综合的社会管理模式还没有建立,进一步加剧了对流动人口管理措施的弱化,作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对象更难以做到明晰。

二是政策执行需要的财政资源保障脱节,财政资金到位困难。我国现行财政体制的安排系中央与地方分享税制,通过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划分税收收入及中央的统一支付体制共同实行管理。这样,在对流动人口进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的过程中,经费的负担主要落在地方财政中,而地方政府层级间财政体制的类似安排,又将经费负担继续逐级下移。以海淀区为例:底,全区户籍人口共178万人,其中育龄妇女46万人,成年流动人口36万人,流动育龄妇女约10万人。同期区级财政对户籍人员的经费投入平均5.2元/人,全年区财政至少需为户籍人口投入计划生育事业经费926万元,按要求应投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事业经费187万元,此外还应相应增加管理人员编制,核拨行政经费。

当前,在一些外来人口大规模聚集的地方,基层政府为解决当前一些矛盾,还常常通过设置一些临时机构、临时人员去实施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管理工作,使公共政策实施不仅面临管理主体本身的合法性问题,而且一些管理人员本身的行为失范可能又会酿成新的冲突甚至局部管理危机。况且这种管理与服务的要求可能还会使城市进一步扩大人口吸引的态势,在交通、住房、能源、教育资源等多方面对城市发展形成新的压力,也使得地方行政领导对类似的财政的投入有一定的顾虑,因此地方财政在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经费投入方面不够积极。

三、建议

(一)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的部署,进一步加强对综合改革的规划

海淀区是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大局中的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改革开放的程度。海淀区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东部地区的一个缩影,同时又客观代表了东部地区,因此海淀区市的综合改革工作在东部地区具有突出的典型意义。经国务院原则通过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宣布了北京的使命: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当前,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新一轮飞速发展之中。经济的发展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海淀区人口计生委要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为区委、区政府当好参谋助手,把人口发展纳入到海淀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要按照到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在2010年前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基本建立新的工作机制的要求,制定海淀区关于综合改革的规划,率先实现建立新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的研究

海淀区人口规模较为庞大,特别是人口机械增长过快,全区人口机械增长率达31.15‰,增长量为5.6万,总户籍人口数已达184万。同时,海淀区的人口安全问题开始显现。全区新出生人口的性别比达111,区域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全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8.49万,占总人口的15.5%;性病和艾滋病在特殊群体中有蔓延趋势。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加强人口发展研究。要以人口计生委更名为契机,充分借助区域人才资源,加强开展适应区情、适应区域发展状况的人口战略研究,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同步的人口发展规划,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海淀区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每一个公民。

(三)继续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

5.改革创新年度工作计划 篇五

集团本部各部门、下属各单位申报参与xx集团“改革创新奖”评奖项目,须提交项目实施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内容应清晰表明申请评奖项目是否具备自主性、首创性、先进性;是否属于创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载体;是否符团实际和集团的发展规划;对于实施创新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包括经济效益或者管理绩效显著提高等情况须详细写明。总结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1.项目实施背景;

2.项目实施目的、预期达到的目标成果(经济预期指标或解决的企业管理问题等);

3.项目实施方案(含实施计划、人员安排等);

4.项目实施过程(实施经过、团队组织及团队各成员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办法或措施等);

5.项目实施效果(取得经济、社会效益或企业管理效能的提升等);

6.项目改革创新的亮点,实施意义,影响范围,作用大小;

7.项目实施取得的经验、教训、做法总结;

6.“金融业改革创新管治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篇六

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顶层设计重大科技计划项目

(一)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匹配资金链, 组织凝炼重大技术集成攻关项目。上半年, 科技厅按照《关于做好2014年顶层设计组织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具体要求的通知》要求, 针对重点产业及其关键技术、技术瓶颈及人才状况进行了调研, 组织召开了2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专题会议部署落实相关工作以及顶层设计组织重大科技项目情况汇报会。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四个问题, 着重从产业链、创新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着眼未来的经济发展的潜力, 按照四川特色、优势和专有三个标准梳理、凝练产业链和创新链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瓶颈技术, 平台及人才等产业类项目, 共梳理了132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并列入2014年度计划予以大力支持。

(二) 组织编辑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系列报告。按照有限目标、有限时段、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顶层设计重大科技项目编制了12个系列专项报告。分别是:《关于生猪产业链创新链的报告》《关于茶叶产业链创新链的报告》《关于食 (药) 用菌产业链创新链的报告》《关于泡菜产业链创新链的报告》《关于山羊产业链创新链的报告》《关于蚕桑丝绸产业链创新链的报告》《关于现代中药产业链创新链的报告》《关于化学药产业链创新链的报告》《关于生物技术药物产业链创新链的报告》《关于医疗器械产业链创新链的报告》《关于信息安全产业链创新链的报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技术创新报告》。

二、研究制定了进一步完善规范科技计划管理相关办法和规程

(一) 制定6个科技计划管理办法, 推动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一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11号) , 起草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加强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实施办法》 (代拟稿) , 会同省财政厅多次征求省发改委、省国税局、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有关部门和产学研单位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了修改完善。《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加强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实施办法》 (送审稿) 已报送省政府。二是根据《国家科技计划及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规定》 (财教[2013]433号) , 结合我省科技计划及专项管理特点, 制定并与财政厅联合印发实施了《四川省科技计划与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规定》 (川财教[2014]109号) 。三是根据《四川省省级财政定向转移支付管理暂行规定》 (川财预[2013]149号) , 拟制了《四川省转移支付科技项目管理暂行规定》 (送审稿) 。四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制定并印发了《四川省应用研究活动评价办法 (试行) 》 (川科发计[2014]35号) 和《四川省产业化研究开发活动评价办法 (试行) 》 (川科发计[2014]36号) 。五是制定了《关于组织我省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和《重大科技项目评价办法》。六是对《验收管理办法》进一步修订。

(二) 完善了3个科技计划管理规程规范, 进一步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方式。一是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 加强协作, 改进作风, 结合《科技计划管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科技计划管理文件, 制定了《四川省科技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课题) 调整规程》和科技计划项目组织申报审批流程。二是立足基层需求, 服务基层, 对科技计划项目任务合同书进行了修改, 修改后的任务合同书更简洁更易操作, 并拟制了《任务合同书审核签订规程》。三是设立项目管理专员, 落实项目管理专人负责制, 高新处、农村处、社发处等11个业务处室设立了项目管理专员, 具体负责每个具体的项目。

三、改革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组织方式和立项生成机制, 全省重大科技项目70%以上由企业牵头实施

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要求, 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方式, 创新科技计划项目立项长效机制, 坚持重大任务导向、重大需求导向, 实施“自上而下组织”和“自下而上申报”相结合的组织申报模式。实施科技项目专家网上评审制与重大项目专家咨询制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顶层设计重大科技计划项目, 2014年全年支持100万元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546项, 经费76 065万元, 占2014年全年总经费的59%。由企业或企业牵头承担的重大项目452项, 经费56 595万元, 占重大科技项目经费的74%。组织设计的重大科技项目经费2014年占当年财政科技资金比例为59%。

四、吸纳创新实力强的企业参与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决策、规划和组织

按照省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 大力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 我们在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决策咨询等方面主动吸纳创新实力强的企业参与。一是组织来自企业、科研院所、相关省级部门的专家咨询论证了《科技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四川地方评估报告。二是吸纳创新实力强的企业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参与项目需求征集、指南编制、产业技术路线设置等咨询论证工作。三是组建了有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参与的科技厅专家工作团队, 主要对全省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科技体制改革重大举措、重大科技项目进行咨询论证, 对科技发展规划、计划及重大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对全省科技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

五、实施后补助支持方式和科技计划项目查新试点

根据《国家科技计划及专项资金后补助管理规定》, 科技厅启动了2014年第二批科技计划项目后补助支持方式。支持后补助支持方式的项目197项, 经费9 820万元, 占第二批项目经费的14%。根据科技计划管理相关要求, 我厅委托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对2014年60个项目进行了查新并提交了科技查新报告。

六、启动建设统一规范的我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11号) , 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 科技厅和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在现有各类科技计划 (专项、基金等) 科研项目数据库的基础上, 按统一的数据结构、接口标准、信息安全规范建设我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要求共同起草了《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案和建设方案》。目前, 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正在完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案和建设方案》。

七、制定方案, 启动四川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

为贯彻落实《贯彻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 进一步强化科技基础条件建设, 创新科技管理机制, 促进科技成果的开放共享, 深化科研诚信管理和科技评价机制, 以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设为指导, 结合四川实际, 制定了《四川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方案》 (代拟稿) 。该方案拟于到2016年, 基本完善四川省科技报告制度标准规范, 基本建立组织管理架构, 基本实现收藏共享服务, 最终建成统一的科技报告呈交、收藏、管理、共享体系, 形成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的科技报告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八、鼓励各方参与, 集中开展了申报指南专家咨询论证和辅导培训

一是针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及民生公益类重大科技项目申报指南, 我厅建立了各方参与的指南论证长效机制, 来自企业、科研院所、省级相关部门等相关专家对指南进行咨询论证, 改进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流程, 改革科研项目指南制定和发布机制, 促进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二是为更好服务基层科研人员, 提高项目申报质量, 我厅于2014年9月4日集中开展了2015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咨询辅导培训。针对在项目申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申报流程以及2015年省级科技计划的具体工作要求, 科技计划支持方向与申报重点, 并对申报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集中进行现场交流、现场提问题现场解答。

九、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监督检查, 建立强化整改任务落实责任制

为进一步落实厅党组关于2014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及经费管理使用第一轮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要求, 按照“有问题一定要落实整改, 特别是多发累发的问题, 必须下决心整改到位”的批示精神, 按照要求对问题进行梳理, 提出整改措施, 落实整改责任, 组织制定并印发实施了《关于落实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及经费管理使用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整改任务分工的通知》 (川科发计[2014]17号) , 机关各处室按照分工抓好主体责任落实, 确保整改到位, 建立长效机制, 推动科技管理工作上台阶。

十、主动作为, 牵头负责科技支撑服务56个重大产业项目的顺利推进

7.“金融业改革创新管治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篇七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河北省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河北省人民政府

2018年3月3日

河北省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创新竞进,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和行动目标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攻关期,也是我省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关键期。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河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迫切需要破解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主体不多、创新人才不足、创新环境不优等瓶颈问题,推动河北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省委九届五次、六次全会要求,紧紧抓住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以建设新时代创新型河北为主攻方向,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大牵引,以促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为基本路径,围绕“双创双服”活动,瞄准科技创新短板,聚焦经济社会急需,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升河北创新能力和水平,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多领域互动、多要素联动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着力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行动目标。到2020年,高质量创新发展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7%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件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

——创新主体迅速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2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1%。

——创新平台扩量提质。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突破200家,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达到200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60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超过10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800家。

——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国家级高新区超过8家,千亿元级高新区达到5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达到17家。国家级孵化器达到40家,国家级众创空间达到110家,国家级星创天地达到100家。院士工作站达到360家,高层次产业创新创业团队达到180个。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

1.实施创新机构倍增计划。加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各类创新平台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打造标志性高水平研发平台,力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增长到1900家。加强资源聚集和先期培育,争取国家实验室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河北、布局雄安新区,积极创建1-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国家级创新平台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强化京津冀联合创新平台建设。实施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计划,建立服务平台,完善绩效评价和后补助制度,引导原值2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面向社会开放服务。

2.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目标,以企业化运作、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模式,重点在雄安新区以及省级以上高新区、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等,新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引导省内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与京津共建或自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围绕行业发展,鼓励转制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科技类社会服务机构等,改造提升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到2020年,省级重点支持打造100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

3.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围绕补齐传统产业链条、培育新兴产业链条的重大需求,按照“精心筛选、靶向突破”的思路,在大数据、先进绿色制造、高端新材料、安全清洁智慧能源、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新型城镇化、大健康新医疗、现代农业等领域,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大“杀手锏”产品。

4.增强民生领域科技支撑能力。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壤污染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等领域技术供给能力,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双创双服”活动20项民心工程中的食品药品安全、社区和居家养老、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等民生改善重大科技需求,精准布局科技惠民项目,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深化科技精准扶贫,支持科技扶贫、产业扶贫项目,培育特色扶贫产业,每年选派1000名科技特派员助力精准脱贫。

5.提升军民融合技术双向转化能力。研究制定我省科技军民融合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规划,争取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重大工程、示范项目。实施军民融合科技重大专项,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充分发挥河北省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孵化中心)作用,促进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推进中船重工(邯郸)等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建设,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到2020年,打造70个军民融合产学研用示范基地。

6.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和中东欧国家开展科技交流、招商与合作服务,实施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强化成熟适用技术培训和成果转移转化,鼓励建设联合实验室、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技术示范推广基地、科技园区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到2020年,建设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30个。

(二)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催生供给侧改革新动能。

7.前瞻布局先导性产业。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原创性成果研发,大力推进创新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每年谋划实施50项重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50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着力培育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技术、前沿材料、生命健康等先导性产业。支持保定太赫兹国际科技产业基地、唐山石墨烯产业集群、邯郸智能装备产业集群等建设。

8.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按照“河北有基础、整合资源有条件、未来发展有市场、符合产业技术演进趋势”的原则,聚焦大数据与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先进环保等10个重点领域,滚动实施百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加快建设3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新兴产业局部强势。到2020年,十大领域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7万亿元,带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

9.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瞄准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一业一策制定转型升级路线图,引导企业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努力形成新型供给能力。围绕发展智能制造,推广“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新模式,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开放创新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到2020年,两化融合指数达到88。围绕发展绿色制造,在焦化、烧结、印染、制革等行业推行清洁化改造,抓好以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为代表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加快推进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启动实施千项技改工程,重点支持一批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技改项目建设。

10.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研究,着力培育工业设计、智慧物流、协同电子商务、健康服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新业态,构建服务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布局集群化的新格局。建立现代服务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聚集创新资源,大力推进承德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北戴河国家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等建设。

11.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发展,加强种质资源创制及育种技术创新,加快培育现代农作物种业,完善全产业链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重点支持智慧农机、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生物肥料、生物农兽药、生物饲料等关键技术研发,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100家,培育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800家。深入实施渤海粮仓、粮食丰产、绿山富民等科技示范工程。到2020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三)培育企业创新主体,厚植创新发展新优势。

12.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精准培育力度,完善后备培育库制度,做强培育服务机构,做大做优专利超市,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和申报流程培训,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体系的网格化、精细化、全程化,打造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入库后备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

13.持续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差异扶持、扩量提质,省、市、县三级精准帮扶2000家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每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万家以上。按照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加快落实研发费用75%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14.实施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标行动。落实省政府《关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指导意见》,完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认定标准和流程,力争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30%。

15.培育壮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打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协同创新效能,充分发挥联盟在整合创新资源、优化科技服务、提升品牌质量、制定行业标准、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产学研资深度融合。到2020年,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超过70个。

(四)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构筑成果转化新高地。

16.推动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建设。围绕培育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争取国家制定出台支持雄安新区科技创新改革的政策措施。按照国家部署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努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区。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布局雄安新区,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雄安中心和大数据创新试验区。落实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争取开展军民融合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结合试点。落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建设数字城市,打造智能新区。以雄安新区为核心,积极争创雄安(石保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17.打造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面落实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对接国家和京津科技成果库,搭建示范区科技成果推广系统与综合服务平台,集中发布推介一批“技术包”“成果包”。石家庄、保定、廊坊、沧州、衡水5市指导各分园区制定落实工作方案和专项支持政策。示范区各分园区研究建立成果对接、重点举措、转化落地三个清单。到2020年,示范区吸纳京津技术合同交易额力争占到全省的1/3以上。

18.推动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完善科技部与京冀两地“1+2”协同共建机制,推动京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发展高端蔬菜、有机林果、精致养殖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实施示范带“1516”建设专项,打造1个农业创新高地,建设50个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平台,培育100个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壮大6个农业创新型产业集群。

19.实施科技冬奥智慧崇礼行动计划。对接国家“科技冬奥行动计划”,争取一批国家专项支持。研究制定《科技冬奥智慧崇礼行动计划》,以科技冬奥助推冰雪产业发展,在冰雪运动装备、虚拟现实等领域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提升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发展水平。到2020年,基本建成一批重大科技示范工程。

20.建设各具特色的协同创新载体。聚焦“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中心”的河北协同创新战略定位,落实《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发挥“2+4+46”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作用,与京津共建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石家庄(正定)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曹妃甸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中科衡水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等创新共同体和成果转化基地,着力吸纳承接北京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省级每年至少支持50项京津重大科技成果在我省转化应用。到2020年,京津技术输出成交额中河北占比力争达到10%,“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格局基本形成。

21.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计划。落实《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制定出台我省实施方案。探索建设一批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区。发挥京津冀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作用,支持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下同)新建一批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到2020年,省级以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达到138家。以“互联网+技术市场”为核心,打造一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区域性、行业性技术交易市场,规划建设集展示、交易、转化、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成果展示国际化平台,全省技术交易总额达到500亿元。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纳入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建设10家省级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按照先进适用技术指导目录推送工作规程,编制发布指导目录,组织各市每年至少开展2场科技成果推送活动。落实《支持中央驻冀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分别研究制定支持中国电科集团54所、13所、中船重工集团718所等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方案,促进中央驻冀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我省产业化。

(五)着力推动区域创新,构建联动创新新格局。

22.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聚焦解决县域创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按照“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典型带动、梯次推进”的思路,抓紧实施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跃升工程,对全省县(市、区)按科技创新水平进行分类,分别确定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路径和举措,研究制定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作方案,实现县域差异化、可持续发展。

23.建设创新型城市。发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市国家创新型城市示范带动作用,按照国家《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指引》要求,积极推动其他市达到创新型城市标准,争取更多的市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入开展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创建进程。

24.实施高新区提档升级工程。持续推进开发区管理创新,优化开发区发展专项设置,重点支持省级以上高新区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石家庄、保定高新区积极创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高新区。支持沧州、衡水等省级高新区升级国家级高新区。

25.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统筹推进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引导园区优先向贫困地区布局,支持饶阳、怀来等省级园区升级国家级,支持承德、保定等有基础的市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到2020年,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达到140家。落实《河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指引》,建设一批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支持承德等有条件的市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六)强化创新人才支撑,激发创新发展新活力。

26.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大力推进人才兴冀工程,每年实施重点人才计划项目50项以上。深入推进“巨人计划”“名校英才入冀计划”“外专百人计划”,吸引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知名高校毕业生来冀创新创业。持续推进科技英才“双百双千”工程,每年重点支持引进25个高层次产业创新创业团队和200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英才,新建30家院士工作站。深入实施省人力资源提升行动计划,建设全省专业技术人才(专家)库,打造一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加快中国(河北)博士后成果转化基地建设。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技人员绩效工资收入,加大科研项目激励收入,鼓励获取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支持离岗创业、兼职兼薪获得合法收入,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

27.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以推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为重点,优化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双一流”大学建设,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组建高端创新团队和机构,持续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一批优势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研究基地。

(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科技改革新突破。

28.深入推进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落实《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方案》《河北省系统推进石保廊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推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国有企业创新激励、投贷联动等32项国务院授权改革举措落地实施,确保试验区改革任务按时全部完成。支持石保廊区域的中央单位深入参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29.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建立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确定支持的重点领域、重点内容、重点环节,形成更加简单管用、务实高效的省级财政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体制。再造管理监督流程,大力培育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优化财政投入方式,针对不同计划类型项目分别采用竞争性分配、稳定支持、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支持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通过优化财政资金投向及方式,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实现较快增长。

30.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行科技成果市场定价、收益分配、产权管理、转化评价等四个机制与统计报告、无形资产管理、转化信息库等三项制度,带动国有资产确权、变更等相关领域改革,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律的市场定价机制和市场化的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协议转让制度。探索开展职务发明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

31.推动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在选人用人、科研立项、岗位设置、经费管理、职称评审等方面的自主权。根据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可在机构编制限额内自主设置内设机构和所属教学、科研机构,调剂使用编制。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引进的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开展协议工资、项目工资或年薪制试点,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支持省属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自主选题开展研究。积极推动公益类科研院所科研绩效拨款制度改革。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岗”,建立分类考核评价体系。

(八)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构建创新驱动新生态。

32.打造“双创”升级版。大力开展“双创双服”活动,以培育市场主体和创新创业平台为重点提升“双创”支撑力,以服务企业、服务项目为重点服务发展。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实施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倍增计划,制定专项方案,着力打造一批专业化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支持每县建设2家以上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支持每所高等学校建设1家以上众创空间,强化创业服务和指导,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积极开展唐山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到2020年,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分别达到170家、240家、400家,培养引进创新团队和小微企业10000个,把河北打造成创新蓝海、创业沃土、创客乐园。

33.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围绕“四个100、四个一批”重点任务,每年组织100家企业开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认证,累计实施100项专利导航评议项目,支持100项专利权质押贷款、作价入股、保险等知识产权金融创新项目,培育100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资助一批授权发明专利,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专业市场,扶持一批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建设一批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力争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0年,全省授权发明专利超过7000件。

34.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研究制定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政策措施。扩大我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规模,吸引集聚一批京津知名创业投资机构、天使投资机构,组建京津冀创投联盟。加快发展科技支行,到2020年实现各市全覆盖。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做大省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鼓励依托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小额、便捷、灵活、多元融资。大力发展科技保险、“双创”专项债券等新型金融工具,鼓励各市政府、保险公司为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保费补贴和风险保障。扩大科技创新券资金规模,实现与京津科技创新券相互衔接、互认互通、统筹使用。

35.倡导创新文化。精心组织办好“双创”活动周、科技活动周、专利周、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充分运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加大对创新文化、创新政策、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创新成果的宣传力度,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形成全省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借助政府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科研诚信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省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本计划的组织实施,指导协调推动全省科技创新重大战略研究、重大政策安排、重大工作部署。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科技厅。各市、县(市、区)成立相应领导小组,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地。

(二)加大科技投入。继续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支持,建立省、市、县财政科技资金快速增长机制,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统筹安排财政科技资金,重点支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新型研发机构培育、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等。强化普惠性后补助支持,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

(三)强化政策落实。加强对国家和省已出台创新政策的宣传培训,开展重大政策落实试点,建立政策落实督导体系,推进改革举措的梯次实施和落实到位。搭建税收等优惠政策落实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掌握创新政策落实情况。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研究制定重大创新政策第三方评估实施意见,通过评估优化创新政策体系。

(四)开展监测评价。落实《河北省创新调查制度实施细则》,建立科技创新指标监测体系,实行重点指标月报与季报制度。探索建立研发投入和财政科技投入快报制度,每年第一季度发布上省本级及各市研发投入、财政科技投入数据。完善包括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创新环境等指标在内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数,对各市开展创新能力分析评价,发布评价报告。

(五)突出协调联动。建立省、市协调推进和部门联动机制,加强对基层创新的指导和带动。各市2018年4月底前出台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因地制宜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一批重要平台、细化一批改革举措,并报省政府备案。

(六)注重创新考核。将重点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市和省有关部门,省政府年终进行考核。将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数量、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情况、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率等指标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增加指标权重。

附件:1.《河北省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主要任务责任分工

2.《河北省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目标任务分解

8.“金融业改革创新管治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篇八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计划的通知(桂政办发〔2014〕64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自2007年自治区组织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以来,我区县域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培养培训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当前我区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吸引力不强,质量有待提高,还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新需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新期盼。为贯彻落实《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决定》(桂发〔2014〕2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4〕43号)精神,加快发展我区县级中等职业教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计划》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制定实施方案予以贯彻执行。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尽快制定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并报设区市人民政府审定;各设区市也要及时制定本市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统筹方案。各县(市、区)的实施方案和各市的统筹方案由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在本通知下达1个月之内一并报教育厅备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7月2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决定》(桂发〔2014〕2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4〕43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目标

2014年,全面启动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招生规模明显扩大,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明显突破。到2017年,按照国家办学标准和要求,基本形成“各具特色、多元立交、产教融合、适应需求、充满活力”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新格局。到2020年,将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建设成为我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重点任务

(一)编制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发展规划。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从促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当地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要求的实际出发,改革创新,办好1所新型中等专业学校。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统筹辖区高中阶段教育和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统筹学校和专业合理布局,制定辖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统筹方案。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因地制宜做好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办学规模,科学设置专业,优化教师配置,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确定的办学标准和要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校园校舍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并预留学校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将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建成当地集高中阶段教育、教师进修培训、民族文化传承、就业和扶贫培训、业余体校、电大教育为一体的教育综合服务平台。(二)扩大招生规模,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各市、县(市、区)要按照自治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的要求,坚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统筹做好当地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招生工作。扩大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规模,规范有序推进职业教育渗透,招收更多符合条件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到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就读。统筹城市职业学校和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在做好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同时,努力做好向自治区直属、市属中职学校和其他县级中等专业学校送生工作,送生数与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数一并纳入招生考核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计算范畴。加大“上学免学费、就业有技能、升学有通道”等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宣传,营造良好的招生氛围。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发展规划和国家、自治区确定的办学标准及要求,持续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生均校园面积标准改扩建校园,实现教学区、培训区、生活区、运动区、行政区等功能区布局合理配套。按照生均校舍面积标准改扩建校舍,满足总量需要的同时,按功能配套需要,填平补齐教学用房、图书馆、体育场所、行政用房以及学生宿舍、食堂等教学生活设施。按照生均教学设备配备标准,突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配套建好计算机室、专业技能教室、理化实验室、远程培训功能室、虚拟仿真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加强与专业建设对应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2014年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要按标准完成1-2个远程多媒体、多功能教室的建设任务。(四)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引企入校、校办企业、办校进厂、企业办校等多样化合作模式。广泛吸纳行业企业的课程设置意见,将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爱岗敬业等企业课程引入学校。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推进职普融合、与城市职校联合办学和中高职衔接。广泛开展初中职业教育渗透,初中学校要利用劳技课时普遍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接收从初中三年级第二学期转入的初中学生,在帮助其继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相关课程的同时,增设职业指导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并积极引导其继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与普通高中融通办学、与城市职校联合办学、与高职院校贯通办学。积极探索开放办学新途径。鼓励县级中等专业学校与区内外有实力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办学。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支持优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与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组建跨区域职业教育集团,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县级政府可以通过委托管理、合作共建、地方建校集团运营等多种方式支持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参与职业教育集团。

(五)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加强辖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和城市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统筹,优化专业布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县级中等专业学校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与学校共同研究服务产业发展的专业设置工作、“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集中力量支持学校办好1-2个服务区域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的骨干专业、1-2个适应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的涉农专业,努力办好2-3个服务农村新生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富民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需要的特色专业。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和国家颁发的指导性专业教学计划,构建灵活开放的课程体系,科学编制教学班级,科学设置综合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科学确定文化课与专业课比例。

(六)实施“9+3”教育精准扶贫计划。

教育行政部门建立贫困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对完成9年义务教育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继续学习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引导其到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接受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就业创业,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对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后升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照自治区规定的标准给予学费补助。(七)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各县(市、区)要按照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编制政策要求加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按照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机构编制标准,结合当地事业编制总量情况,合理配备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教师。按照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6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60%以上的政策,突出加强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年龄结构,老中青结合,重点引进青年专业教师,适应现代生产技术和教学信息技术需要。切实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实现教师在职培训制度化。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关于“校长应具有从事三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校长及教学副校长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其他校级领导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要求,配备热爱职业教育、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人员担任校领导。

(八)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

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向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统筹加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满足教学、生活、管理、安全需要的信息化平台,2014年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要建成一个满足区域教师培训、适应本地行业培训、能够远程双向互动的多功能多媒体教室。创新使用信息化技术,加强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建设覆盖学生学籍管理、学生资助、招生就业、教师管理、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实习实训等关键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学校管理和教学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九)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利用县级中等专业学校配套的教学、实训、生活、体育等设施和“双师型”师资力量,整合资源,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发挥各部门各行业的优势,加强各部门与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的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面向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基层广泛开展在岗培训、转岗培训以及农民工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扶贫培训等,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2014年在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全面启动农民工培训、教师培训、民族文化传承培训、护理健康培训、业余体校培训等。

三、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办学活力(一)建立分类考评奖补新机制。

2014-2017年,自治区在教育发展资金中每年安排不低于2亿元的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奖补资金,实行分类指导、奖补分开、奖优扶先,调动各级政府办学积极性。

补助各地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2014-2017年,自治区每年安排每县不低于100万元的推进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补助经费,用于加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向经济基础和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倾斜,向专业建设特色鲜明的学校倾斜。先启动先补助,不启动不补助。奖励各地争优创先。2014-2017年,自治区每年安排项目经费奖励,对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实行分类考评、分类奖励。考评内容主要包括招生送生情况、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情况、办学条件改善情况、毕业生就业(含升学)情况、特色专业建设情况、培训工作开展情况等6个方面。每年对综合考评优秀的前10名,每县(市、区)给予不低于4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基础薄弱、进步显著的前10名,每县(市、区)给予不低于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某单项改革在全区领先的前10名,每县(市、区)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自治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经费奖补办法由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鼓励各地创新奖补机制。各市、县(市、区)要因地制宜通过资金、项目扶持等方式,加大对辖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的奖励补助。

(二)完善鼓励学生就读中职学校的政策体系。

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自治区实行中职学校学生学费全免政策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应届初中毕业生报读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接受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全部免交学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给予1500元生活补助,对继续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生每年给予2000元学费补助。

畅通学生就读通道。实行初中毕业生免试注册升入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学习制度、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入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学习制度、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口升入本科院校学习制度、县级中等专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相互转学制度。逐步扩大本科高等学校和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规模,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更多升学机会和多种升学路径。(三)建立结对帮扶激励新机制。

创新结对帮扶方式。高职院校可通过在县级中等专业学校设立中专部的方式开展中高职贯通办学,城市职业学校可通过在县级中等专业学校设立分校或教学点的方式开展合作办学。鼓励高职院校和城市职业学校通过管理、课程、师资、设备“四下乡”方式结对帮扶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办学,通过选派管理干部到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挂任校领导和接收“校长挂职、干部跟班、教师进修”等方式提高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水平。

激励开展结对帮扶。2014-2017年,自治区对合作办学和结对帮扶成效显著的高职院校每年给予200万元奖补。同时,优先安排其招生计划,优先推荐国家项目和改革试点,优先安排自治区项目和改革试点。对合作办学和结对帮扶成效显著的城市职业学校,自治区优先安排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等项目,优先推荐国家职业教育项目。

(四)建立和完善加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新机制。

推行人事分配新机制,改进学校绩效工资管理方式,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内,经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决议,报主管部门同意,并向同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后,可提高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占当地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控制线比例。

引入用人新机制。建立适应职业教育办学特点需要的灵活用编用人制度,在中等职业学校临时性的聘用教师编制定额内,通过学校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用人计划,教育行政部门报同级编制、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的方式,由学校自主聘请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专业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调剂空余编制和岗位用于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提高优秀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实施教师定向免费培养计划和特岗计划,为学校培养和安排“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专业课教师。建立全区“双师型”教师信息资源库,探索建立培养培训、资格认证、聘任管理新机制。

落实社会服务激励机制。鼓励学校面向市场需求多种形式开展科技开发经营、技术服务和职业培训并取得合法收入,允许学校按绩效工资发放有关办法从其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纳入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或进行自主分配,用于支付本校教职工开展科技开发经营、技术服务和职业培训的课(劳)酬,以及教师到企业管理学生实习、开展招生就业等方面工作的补助。

构建培训激励机制。实施国培、区培计划,免费为学校培训教师,提升在岗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实施中职学校名师工程,充分发挥名师对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的辐射作用。各学校要以“传帮带”、“名师工作室”、“请进来”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教师校级培训;以“走出去”方式加强教师进修培训,安排专业教师每2年不少于2个月的企业实践。

四、落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一)落实政府责任。

县级人民政府是举办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的责任主体,要把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工作纳入县级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的议事范围,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负责组织制定和落实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职业教育投入、用地、建设等方面政策。确保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安排职业教育的比例分别不低于30%、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年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自治区政策规定。“两费附加”可用于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建设贷款贴息。各县(市、区)按不低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2%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各校按照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辖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的统筹领导,制定辖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划、城乡中等职业学校及专业布局规划。安排城市职业学校对口帮扶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和开展联合办学,加强对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的指导。

落实自治区部门指导和协调责任。自治区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沟通,配合协作,完善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按职能分工继续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落实自治区奖补经费,加强业务指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示范推广;建立工作通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通报各地工作进展情况;建立综合改革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自治区对各地办学奖补的主要依据。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全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工作的统筹协调、组织推进、具体指导。(二)转变职能,规范管理。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扩大县级中等专业学校办学自主权。充分发挥领导小组或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形成会商机制和工作合力。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依据国家和自治区相关规定,规范管理,优化服务。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是举办学历教育的法定机构,同时可作为职业教育中心面向社会开展各类培训。

(三)建立健全考评督导制度。

把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自治区将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纳入各市、县绩效考评,各市、县(市、区)也要将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就读比例纳入各初中学校绩效考核,不断扩大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规模,促进县域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

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要将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的督导作为重要任务,列为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县级政府落实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责任,特别是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9项重点任务的推进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将督导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告并作为自治区经费奖补的主要依据。(四)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上一篇:学生会学风建设总结下一篇:领导同志在市中医院新老院长交接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