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课题申报办法

2024-06-24

深圳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课题申报办法(精选8篇)

1.深圳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课题申报办法 篇一

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8课题指南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不断适应自治区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引领自治区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促进自治区教育科研事业的繁荣发展,特制定本规划课题指南。本规划课题,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民族教育,高等教育(含职业教育),体育、卫生健康、美育、艺术、国防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教育七个领域设置,申请者可根据自身的研究基础、兴趣和特长,自主确定研究题目,鼓励开展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

一、学前教育研究

1.人口政策调整后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2.幼教集团化办园模式研究 3.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的研究

4.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体系、监控机制建设的研究 5.普惠性幼儿园教育政策、基本标准和维持体系的研究 6.城镇化进程加快与学前教育需求的研究 7.示范性幼儿园帮扶弱园行动研究 8.家园共育助教活动的研究 9.家庭教育需求的差异与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 10.《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践成效研究 11.幼儿园课程建设与管理的研究

12.幼儿园各领域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 13.幼儿园玩教具基本配置的研究 14.0-3岁幼儿教师培养培训的研究 15.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研究

16.城乡一体化促进乡镇园保教质量提升的研究 17.幼儿教师职后培训模式研究 18.幼儿园保育员队伍建设的研究 19.幼儿园男教师发展现状研究

20.不同学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工作适应状况研究 21.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的模式与方法研究 22.幼儿园名师工作室的特点、功能及活动形式研究 23.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的办学质量及保障机制研究 2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25.规范与引领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财政扶持模式研究 26.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状况研究 27.优化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结构研究 28.民办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29.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 30.幼儿园办园标准与评估体系研究

二、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研究

(一)综合研究

1.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多样化路径研究 2.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监测评估研究 3.中小学学龄人口变化与教师需求趋势预测研究 4.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发展研究 5.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机制研究

6.校本教研机制建设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7.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研究 8.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自律机制研究 9.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与管理机制研究 10.教师心理健康研究

11.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导向的督导评估制度建设研究 12.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1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14.农牧区学校寄宿生管理研究

15.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研究 16.地方课程(含学科乡土教材)的使用和实验研究 17.对课程标准及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分析研究 18.高中选修课教学的实践研究

19.家庭、学校、社区相结合的学校德育模式研究 20.中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研究 21.网络环境下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22.学校班级文化与班集体建设研究

23.小班教学的组织形式及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4.提高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25.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的提炼及其推广研究

26.教研共同体(或名师工作室、优秀教研组)建设研究

(二)学科教学研究

1.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3.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4.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 5.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6.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法研究 7.英语衔接教学研究

8.英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9.英语教师教育和培训方式、内容及其效果研究 10.物理低成本实验的开发研究 11.实验创新研究

12.科学探究的资源开发研究 13.绿色化实验的研究

14.实验新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5.关于“化学、技术、社会”教学内容的研究 16.生物学实验中开展探究性活动策略研究 17.生物学教学效益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 18.生物学校本教研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19.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20.生活德育实践研究

2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策略研究

22.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研究 23.家长学校教学内容及方法途径研究 24.思品课教师基本功及能力培养的研究 25.历史教学与学生历史素养培育的研究

26.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科实践探究活动有效整合的研究 27.基于学校地域文化的地理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28.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及指标体系的实践研究 29.基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30.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研究 31.体育教学资源的改革实验研究

32.中小学足球教育与足球人才培养的研究

33.开发和利用学校、社区、家庭和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研究 34.开展综合性音乐活动方法的研究

35.在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研究 3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 37.中小学美育教育研究

3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方法研究 39.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40.通用技术课程师资建设研究 41.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42.通用技术教室装备研究

43.通用技术课程的政策保障机制研究 44.基于“创客”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创新研究 45.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46.信息技术课校本教材开发研究

47.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48.中小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49.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研究 50.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研究

51.劳动与技术教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52.多媒体在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三、民族教育研究

1.民族教育重大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

2.民族教育特殊性、优惠性政策的发展与效力研究 3.推进民族教育区域间均衡发展实证研究 4.少数民族学前教育普及政策与现状研究 5.民族幼儿园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研究 6.民族学校办学条件及教学质量调查研究 7.区域推进民族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化发展研究 8.民族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研究 9.民族中小学章程建设研究

10.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研究 11.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式创新研究 12.区域民族团结教育典型案例研究

13.民族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研究 14.民族中小学理科课程现状与教学改革研究 15.民族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与监测体系研究 16.蒙古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17.整体提升民族学校课程实施水平实践研究 18.“民族汉考”与汉语教学问题研究

19.民族学生理科学习特点及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20.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21.蒙古语授课学生分学段课业负担调查研究 22.双语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模式研究 23.推进区域蒙汉双语教学改革研究

24.学前、小学、初中学段双语教育教学衔接研究 25.双语师资培养培训机制与模式创新研究 26.新时代背景下蒙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27.地方性民族文化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研究 28.民族教育内涵式发展实施途径研究

29.民族中小学校本教研开展现状及改革创新研究 30.民族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研究

31.寄宿制民族中小学生学校生活质量调查研究 32.民族学校教师工作负担现状调查与解决途径研究 33.少数民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研究 34.民族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35.我区蒙汉双语授课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现状研究

36.民族地区师范类院校双语教师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37.我区民族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对接研究 38.民族职业教育招生与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39.民族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形式与内容研究 40.少数民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调查研究 41.民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42.民族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43.民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指导研究 44.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特点及学习规律研究

45.“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教育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形式创新研究 46.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调查研究

47.“少数民族预科生”“少数民族骨干人才计划生”返乡就业现状调查研究

四、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1.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机制研究 2.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3.依法治教与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研究 4.高等教育结构问题及转型发展研究 5.应用型高校学科建设研究 6.民办高校办学机制的调查研究

7.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8.高校实践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

9.面向2030年我区高等教育发展与结构调整前瞻性研究 10.服务“一带一路”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11.“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分层分类发展研究 12.现代大学制度与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13.高校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综合改革实践研究 14.高校跨学科跨专业通识课程(群)设置与教学实践研究 15.“互联网+”与高校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 16.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与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17.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提升方式与途径研究 18.地校、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探索研究 19.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研究

20.高职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改革(专业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双证书、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就业质量等)研究

21.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与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研究

22.职业院校开设面向新农村建设相关专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3.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多种学制并重的办学模式研究 24.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的分段培养与衔接机制研究 25.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 26.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改革研究 27.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28.工匠精神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创新发展研究 29.职业院校推进“普职融通”的作用发挥研究 30.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培训基地建设研究

31.高职院校专业(类)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研究 32.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能力建设研究

33.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及其生涯规划发展研究 34.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保障机制研究 35.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的机制研究

五、体育、卫生健康、美育、艺术、国防类研究 1.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第三方评价的办法研究 2.中考体育考试制度改进和完善研究

3.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对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研究

4.校园足球俱乐部运行管理模式研究 5.提升校园足球文化研究 6.乡村学校体育教师走教机制研究

7.社会专业力量助教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8.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竞赛整体设计与实施研究 9.学校卫生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研究 10.“健康校园”建设研究

11.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提高学生体能水平的实证研究 12.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 13.推动学生艺术素养发展的方法与手段研究 14.大、中、小学艺术教育衔接的理论建构研究 15.课外艺术活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16.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艺术特长教育的策略研究 17.学校艺术活动体系创新研究 18.学生艺术团资源开发研究 19.学校艺术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20.学校艺术场地、器乐配置标准研究 21.学校艺术场馆、设施管理与运行模式研究 22.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坊活动模式研究 23.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建设研究 24.学生军事训练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25.军事课教师培训研究

26.教育领域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研究 27.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工作机制研究

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例研究

2.中小学心理健康社团模式的操作与实践研究 3.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实践研究

4.心理辅导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5.学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与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与效果研究 6.提高学生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自我减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行动研究 7.“学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研究 8.弱势群体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等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9.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中小学学科教学研究

七、特殊教育研究

1.特殊儿童权益与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感研究 3.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 4.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保育研究 5.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策略 6.特殊教育职业教育与就业研究 7.特殊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8.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课程模式改革与研究 9.特殊教育学校艺术教育特色的创建与实践研究

10.智障儿童康复、教育、培训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2.深圳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课题申报办法 篇二

课题类型:教育部重点课题,规划办批准号:DHA070 1 46

研究内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与学有效整合的方法、模式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与学有效整合实施的评价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践研究

总课题组长:邓立言(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原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子课题申报时间:2007年1 1月1日-2008年1月3 1日

3.罗湖区2018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篇三

罗湖区2018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包含九类选题(即:申报类别),指南不分重点与一般。选题指南所列的选题方向仅作为选题思路的参考,申报者可根据自己的研究特长与意愿自选一类选题,自拟申报题目、组建研究团队、设计研究方案。申报者应根据自选课题的价值、意义以及研究深度明确申报类别,立项时分别根据专家评审得分从高到低取满为止。

(一)落实《罗湖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行动研究 研究目标:以落实《罗湖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为导向,秉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扬长发展”的教育理念,立足我区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为形成精致、创新、优质、品牌为特质的“精品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成果。

选题提示:

1.保障学位供给促进均衡教育问题的研究 2.校园文化(美丽校园)建设的研究 3.信息化应用与管理(建设智慧校园)的研究 4.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实践研究 5.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6.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与策略研究 7.打造五支骨干队伍的方法与策略研究 8.实施集团化与联盟式办学行动研究 9.创新学前教育办学体制实践研究 10.促进民办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实践研究 11.推动职业教育融通发展行动研究 12.实现特殊教育融合发展行动研究 13.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实践研究 14.创新教育督导模式研究 15.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研究。16.构建“一体化”大德育体系研究 17.加强学校课程建设研究 18.全面落实“课堂革命”研究

19.扎实推进“四大行动”的方法与策略研究 20.大力开展作业创新的研究 21.深化学生评价改革的研究

22.做好午餐、午休与课后延时服务的实施方法与策略研究 23.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的方法与策略研究

24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与文化交流的实施路径与策略研究 25.推进“家长终身学习”的方法与策略研究

(二)课程改革研究

研究目标:课程改革研究的主要研究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选题提示:

1.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2.罗湖区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3.学校特色创建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研究 4.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旨归的个性化课程探索与实践 5.拓展课程开发与建设实践研究

6.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体系研究 7.中小学研学课程建设研究 8.大数据时代的学校课程体系研究 9.优秀地域文化与学科课程融合研究 10.中小学校课程开发研究 11.中小学校课程建设研究 12.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走班研究

13.创客教育及其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14.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三)课堂教学研究

研究目标: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制定时,既要有明确具体的可操作的知识技能目标,又要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注重知识领域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整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选题提示:

1.学科课堂教学建模研究 2.学科教学特色研究 3.学科教学体系研究 4.学科教学方法研究 5.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研究 6.中小学学科作业多元化的研究 7.课堂教学反思有效性的研究 8.学校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和方法研究 9.研究性学习课程理念、设计、操作及评价的研究 10.名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1.名师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12.小学低年段全科教学模式研究 13.先进教学方法推广实验研究 14.班级授课制的个性化教学研究 15.小班化教学研究 16.选课制教学模式研究

17.中国传统优秀教学方法应用研究 18.减少学生作业量研究 19.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研究 20.实验课教学设计研究 21.特殊教育学生个性化教学研究

(四)管理治理体系研究

研究目标: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有关体制机制改革精神,通过教育管理治理体系改革统领教育工作,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

选题提示:

1.新时期依法治教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学校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研究 3.集团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研究 4.学校新型教学关系建设研究 5.学校治理能力建设研究 6.教育治理现代化与办学自主权研究 7.区域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研究

8.“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9.现代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10.科研课题的管理制度研究 11.积极搭建课题科研平台的研究 12.提高课题管理工作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 13.科研成果区域性推广的研究与实践

14.学校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动态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15.全日制寄宿制学校管理研究 16.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益研究 17.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利用模式研究;18.教学资源共享技术(模式、机制)研究 19.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研究 20.学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21.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研究 22.学校后勤保障体制建设研究 23.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24.学校教学设施设备(专用室场馆)应用研究 25.学校图书(教学资料)应用研究 26.主题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27.网络教学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28.学校生涯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等

(五)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研究 研究目标:充分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研究,特别是对罗湖区教育信息平台的全方位建设及资源整合的研究与运用。

选题提示:

1.大数据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

2.基于云服务的“智慧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研究 3.数字化图书馆、虚拟实验室建设与应用研究 4.基于云计算的微课教学研究

5.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资源库建设与共享研究 6.开放式网络教育与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建设研究 7.中小学文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8.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的研究

9.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服务供给模式研究 10.区域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研究

11.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一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教育环境建设研究

12.微课(MOOC、翻转课、SPOC等)辅助教学的研究 13.STEAM(STEM)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14.AR(VR、MR)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15.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16.数据支持下学习者中心的教学案例研究 17.学校创客空间建设研究 18.无线校园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

19.基于伴随式数据收集的大数据教学分析研究 20.基于在线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21.基于网络空间的学习方式研究 22.基于网络空间的德育模式研究

23.基于网络空间的教师网络研修模式的研究 24.基于网络空间的家校互动模式的研究 25.基于网络空间的班级管理研究 26.基于网络空间的创客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7.基于思维发展的创客课程建设研究 28.机器人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 29.智慧学习体验中心建设与应用研究 30.基于智慧教室环境的个性化教学研究 31.游戏化学习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32.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融合研究 33.中小学生涯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研究

34.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终身学习(泛在学习、自适应学习等)方式的研究

(六)教育评价研究

研究目标:教育评价能引领教育行为、方式(模式)的改变,即能引领教育方式的转型升级。对教育评价方式进行研究,从而改变我们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

选题提示:

1.学校办学水平评价体系及其实施研究 2.教师绩效管理研究

3.学科质量标准及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4.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研究 5.教育质量检测研究 6.学科考试与命题研究

7.评价方式创新与评价工具开发研究 8.中国高考制度追踪研究 9.中考制度省内外对比研究 10.新高考组织方式研究

11.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 12.区域教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 13.基础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建设研究 14.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性评价研究 15.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研究 16.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17.教育质量提升的深圳经验研究 18.教育质量的深圳标准研究 19.发展性学校评价研究 20.发展性教师评价研究 21.发展性学生评价研究 22.考试方法研究命题研究 23.发展性评价工具开发研究 24.学科质量标准研究 25.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研究

26.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学校建设指标体系研究 27.中小学生生涯测评与评估系统研究及开发 28.未来学校评价标准研究

(七)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研究目标:根据国家《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有关规定,探索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方式、建立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评价体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探索出适合学校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的系统化成果。

选题提示:

1.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要素构成研究 2.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现状调查 3.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查 4.校长队伍建设研究

5.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6.教师专业发展区域推进研究 7.教师发展校本研修模式研究 8.学校微创新团队培育研究 9.教师发展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 10.名师成长机制研究 11.校本研修实践案例研究

12.教育多元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13.新时期师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14.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15.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16.特殊学校教师队伍培养机制研究 17.教师培训基地专业化建设研究 18.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策略研究 19.名师工作室专业引领作用的研究

20.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名专家、特级教师、荣誉教师、名班主任)建设的研究

21.师资培训网络管理平台建设研究 22.师资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23.班主任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24.教师培训国际合作研究 25.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的研究 26.学校教研制度建设研究 27.学科教研组建设研究

28.任教非本专业学科的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研究 29.中小学跨学科教师培养的对策研究 30.教师教学基本技能培养的研究 31.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研究 32.学生生涯导师制研究 33.教育科研教研成果应用研究

34.基于专业发展需求的教师培养与培训研究 35.走向专业自觉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

36.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旨归的学科教研组建设研究 37.师徒结对方法和策略研究 38.优秀教师专业成长个案研究

(八)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研究

研究目标: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精神,提出要培养四种关键能力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

选题提示:

1.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 2.学生关键能力需求下教师作用研究 3.家、校、社协同推进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研究 4.学生关键能力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5.学生爱(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能力培养研究 6.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 7.学生必备品德要素及培养策略研究 8.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9.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研究 10.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研究 11.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研究 12.学生生活能力培养的研究 13.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

14.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

研究目标:立足我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从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研究、幼儿教师发展研究等方面,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促进幼儿教育发展。形成对学前教育具有规范、评价(标准)作用理论与实践成果。

选题提示: 1.幼儿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2.幼儿园督导评估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3.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研究 4.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 5.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与管理研究 6.幼儿园教师地位待遇保障研究 7.普惠性幼儿园的基本标准研究 8.幼儿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研究 9.幼儿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10.幼儿园安全管理的研究

11.运用动态评价指导幼儿学习的研究 12.幼儿园课程管理研究

13.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状况与改进研究 14.幼儿园课程资源创造性开发与利用研究 15.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适宜性与有效性研究 16.幼儿科学探索能力培养的研究 17.幼儿生活核心经验获得方式研究 18.幼儿想象力发展的支持性策略研究 19.婴幼儿情感情绪表现及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 20.幼儿园安全制度建设研究 21.幼儿园保育保健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22.幼儿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规划研究 23.幼儿园保健老师的专业发展研究 24.幼儿园混龄教育的课程研究 25.幼儿园活动区域设计的研究 26.幼儿园游戏课程建设的研究

27.基于保教融合的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研究 28.幼儿园玩教具基本配置的研究 29.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支持性游戏研究 30.插塑游戏与积木游戏中的幼儿行为比较研究 31.沙水游戏的辅助材料投放研究 32.益智区材料的投放方式研究 33.幼儿园家委会建设的研究

4.深圳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课题申报办法 篇四

(2012年修订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促进教育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参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依据《关于加强全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黑政办发„2011‟54号)的有关规定和全省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重点管理与一般管理相结合,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教育决策服务,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为发展和繁荣教育科学服务。

第二章 组 织

第三条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机构为各级教育科学规划办和各单位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负责组织规划课题立项和管理;各市(地)、省直管县、有关企业教育科学规划办负责本辖区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规划课题立项推荐和课题管理;各大中专院校、普通中小学校、教育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的课题立项推荐和课题管理。

第四条 省规划课题的立项、过程指导与检查、结题验收、成果鉴定等都要逐级进行。

第五条 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建立专家库,成立学科专家组,聘请专家对全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立项和结题进行评审,对研究过程提供学术咨询与指导。

第三章 课题类别和选题 第六条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设立重大课题、重点课题、规划课题和青年专项课题;同时设立牵动计划项目,牵动计划项目设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省教育行政部门急需研究的少数重要课题,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单独立项;涉及个别比较重要或相对薄弱的领域、学科,在有关单位和部门的资助下,可采取设置专项课题的形式单独立项。

重大课题一般以黑龙江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课题研究要对教育行政部门的重大决策、教育科学的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等具有重大促进和推动作用。

重点课题一般是课题指南重点引导的,课题研究要对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教育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规划课题一般是符合课题指南要求,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适应教育科学发展需要,预期成果明确的课题。

青年专项课题专门用于支持35周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申报。

第七条 省教育科学规划的选题以指导实践和服务决策的应用研究为主,注重基础理论创新研究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鼓励团队协作研究,支持以成果开发、推广为目的研究,力求选题具有原创性、开拓性,避免低水平重复。

第四章 申 报

第八条 申请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主持人应符合以下条件:

1.享有我国公民权,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科研机构、教学研究机构、教育行政机构及其直属单位工作的在职人员。

2.能够参与课题的实质性研究工作,具有组织、实施课题研究的能力。3.没有以主持人身份承担的在研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或以第一、第二课题组成员身份参与的相似研究内容课题;在上个五年规划期间无课题无故流失记录;在省其他机构或组织没有主持的在研同类课题。4.重大课题、重点课题和规划课题申请人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不具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须由两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本课题研究领域专家书面推荐,其中,中职学校和普通中小学校的课题申请人可由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专家推荐),有主持教育科研课题的经历和良好信誉;省青年专项课题申请人及参加人必须年龄在申报课题当年1月1日未满35周岁,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已取得博士学位(中职学校、普通中小学校课题申请人取得硕士学位)。

第九条 课题承担单位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能够提供开展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并承诺信誉保证;

2.在上个五年规划中,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与管理认真负责、信用良好,无课题无故流失现象。

第十条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立项制度,采用网络申报的形式进行。

第十一条 申请人所在单位按本办法第八条的规定对申请课题的主持人进行审查,对课题设计论证等填报内容进行审核并承诺提供研究条件、承担课题管理职能及信誉保证,然后送上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各市(地)、省直管县、有关企业教育科学规划办,大中专院校和厅直单位的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对本地区、本单位申报的课题进行初审把关,在规定期限内统一报送申报材料。

第十二条 申报资助课题或单位资助课题,申报时应予明确。申报资助经费课题应提供单位按要求配比经费的说明,申报单位资助课题须出具单位资助经费的承诺材料。

第五章 评 审

第十三条 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专家评审制。第十四条 课题的评审程序为: 1.形式审查和分类。对申请人、承担单位、课题选题等进行审查,对审查合格的课题进行分类。

2.同行专家网络盲评。依据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评审标准对课题进行匿名评审,通过匿名评审的课题进入专家会议集中评审。

3.专家会议集中评审。通过审阅纸质《课题申请〃评审书》对盲评结果进行二次评审。

4.审议:召开规划办主任会,审议专家会议评审结果。5.公示:拟立项课题网上公示7个工作日。

6.审批:公示结束如无异议,报规划领导小组审批下达。第十五条 评审组专家和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下列评审纪律:

1.不得为不符合标准的课题说情; 2.不得向无关人员透露会议评审情况; 3.不得收受礼金或礼品。

第六章 经 费

第十六条 对于资助课题,承担单位要按1:1配比研究经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所辖地区中职学校和普通中小学校的获资助课题给予1:1比例的经费匹配。单位资助课题的研究经费由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提供,经费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

第十七条 课题经费使用要按相关单位的财务制度办理。课题经费使用范围包括:

1.国内调研费、差旅费;

2.资料复印、翻拍、翻译等费用,邮费、图书购置费; 3.小型课题会议费; 4.成果印刷费; 5.劳务酬金及咨询费; 6.课题结题及成果鉴定费; 7.课题成果出版补助费。

第十八条 在财务制度和本办法的范围内,课题主持人可按计划自主支配课题经费。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课题资助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行使监督、检查职责。

第十九条 对按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予以撤销的课题,追回下拨的资助经费。课题主持人无法赔偿的,由做出信誉保证在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七章 过程管理

第二十条 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分级管理。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对全部课题负有管理职责,并指导委托机构的课题管理工作。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分别委托市(地)、企业和省直管县教育科学规划办、各大专院校和教育厅直属单位的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负责所承担课题的日常管理。课题主持人要按本办法有关规定做好课题的自我管理。

第二十一条 课题主持人接到课题审批通知书后,应尽快确定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在三个月内组织召开课题开题会,并及时将开题报告和按评议专家意见修改的课题实施方案逐级上报至省教育科学规划办。

第二十二条 开题会由市(地)、企业和省直管县教育科学规划办或大中专院校、厅直单位的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课题承担单位具体承办并承担相关费用。评议专家一般为3—5人。开题前,课题主持人要将课题实施方案和开题会筹备方案报上述有关课题管理部门审阅,接受其开题指导。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按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制定的统一格式撰写。

第二十三条 课题开题会的基本程序为: 1.宣读课题审批通知书; 2.课题主持人做开题报告; 3.专家评议并反馈意见; 4.课题组表态发言。

第二十四条 省规划课题实行报告制度。每年11月31日前,课题组应提交研究工作报告,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后,报各市(地)、省直管县、有关企业教育科学规划办或有关单位的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上述有关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在课题报告的基础上形成本地、本单位所管省规划课题和青年课题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课题变更情况的综合报告,并于年底前报到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省重大、重点课题的报告也一并上报省教育科学规划办。

第二十五条 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对课题实行滚动管理。对课题进展不好、研究已失去立项时意义的课题予以降级或撤销,一年内没有开展研究的课题,取消其省规划课题资格;对于进展较好并取得突出成果或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课题可以滚动到上一级别课题。课题滚动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主任会议研究决定。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也将撤销课题: 1.研究成果有严重政治问题; 2.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 3.课题研究成果学术质量低; 4.与批准的课题设计严重不符; 5.获准延期,但到期仍不能完成;

6.首次鉴定退回补充研究的课题,再次鉴定仍不合格; 7.严重违反财务制度;

8.超过规定结题时间一年以上没有结题,且没申请延期。

被撤销课题的课题主持人必须缴回课题立项审批材料的原件,在剩余的五年规划期内及下一个五年规划期间不得申请新课题。

第二十六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须由课题主持人填写《重要事项变更申请书》,经所在单位同意,市(地)、企业、省直管县教育科学规划办、大中专院校或厅直单位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并加盖公章后,报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审批。

1.变更课题主持人、课题主要参加人; 2.变更课题承担单位; 3.改变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4.对课题研究内容作重大调整; 5.课题完成时间提前或延后半年以上; 6.因故中止或撤销研究课题。

主持人、参加人、管理单位变更的,要有正当、充分、合理的理由,必须在课题结题期限达到前半年以上履行审批手续,对未经批准擅自进行上述变更的课题,其变更事项将不予承认。省规划课题的名称原则上不得变更。

第二十七条 课题组原则上不得设立实验学校(基地),不得开展评奖活动,不准刻制课题组印章。对于私自设立实验学校(基地)、私自开展评奖活动、私自刻制印章的课题组,将追究课题主持人和课题承担单位的责任。确有必要设立实验学校(基地)的,必须经课题承担单位同意,市(地)、企业、省直管县教育科学规划办或大中专院校、省教育厅直属单位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备案,并控制数量,确保指导到位。设立实验学校(基地)还应得到实验学校(基地)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并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严禁有关单位、人员利用课题组从事经营活动。

第二十八条 加强课题档案建设。

从课题立项之日起就要按标准建立课题研究档案,按立项卷、过程卷、结题卷、成果卷立档并进行规范化管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对档案不断充实、归纳、分类、整理,直至课题结题。

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将对省规划课题试行电子档案建设与管理,对所有上报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的材料都需同时提供或上传电子文档。

第八章 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

第二十九条 列入省教育科学规划的所有课题按期完成后,最终成果均需进行鉴定,通过鉴定后予以验收结题。

第三十条 所有课题均须填写《课题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申请审批书》,提交研究报告、成果公报和研究成果主件以及包括课题审批通知书、课题申请评审书、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方案、阶段总结、研究成果成效佐证材料等汇编材料一式三份。汇编材料要求有材料目录和页码,并进行比较规范的装订。

第三十一条 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要求:

1.必须是自课题审批通知书下达日起课题组成员完成的课题研究成果。2.课题主持人必须有独立完成或署名列第一的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第一、第二课题组成员必须参与课题主体研究成果的撰写。

3.重大课题:服务决策的课题研究至少有1项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或决策建议等成果被地厅级以上部门采纳和应用(提供证明),至少公开发表5篇系列论文;指导实践的课题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在地市或同类院校内初步应用推广(提供证明),至少公开发表5篇系列论文;理论探索的课题研究,至少完成1部学术著作,在核心期刊至少公开发表5篇系列论文。对于中职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承担的课题,标准可适当降低。

4.重点课题:服务决策的课题研究至少有1项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或决策建议等成果被县处级以上部门采纳和应用(提供证明),至少公开发表3篇系列论文;指导实践的课题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在县域或院校内初步应用推广(提供证明),至少公开发表3篇系列论文;理论探索的课题研究,至少完成1部学术著作,在核心期刊至少公开发表3篇系列论文。对于中职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承担的课题,标准可适当降低。

5.规划课题和青年专项课题:服务决策的课题研究至少有1项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或决策建议等成果被上级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提供证明),至少公开发表2篇系列论文;指导实践的课题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初步应用推广(提供证明),至少公开发表2篇系列论文;理论探索的课题研究,至少完成1部学术著作或公开发表3篇以上系列论文。对于中职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承担的课题,标准可适当降低。

第三十二条 规划课题、青年专项课题由各市(地)、企业、省直管县教育科学规划办、各大专院校和厅直单位的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验收合格的课题,签署验收意见后报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审核。重大课题、重点课题结题工作由上述委托管理机构统一组织报送,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专家进行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

第三十三条 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在每年6~7月、11~12月组织两次课题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活动,鉴定形式包括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两种形式,采取通讯鉴定方式的,鉴定专家应分别提出成果等级评定,由组织鉴定单位综合后确定成果的等级并确定课题最终是否通过鉴定;采取会议鉴定方式的,由鉴定组确定成果等级及是否通过鉴定,并填写专家组鉴定意见。鉴定专家组设1位组长、4~6位成员,鉴定意见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成果鉴定等级合格以上的课题可办理结题验收手续,发给课题验收合格证书。对于成果鉴定等级为不合格的课题要退回补充研究。

第三十四条 课题结题时间以课题验收合格证书的签发时间时间为准。

第九章 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评奖

第三十五条 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出版、发表或向有关部门报送时,须在醒目位置标明课题名称、课题类别、资助单位及课题批准号等信息。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有权对科研成果进行宣传和推广。成果完成人拥有成果的署名权。第三十六条 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各市(地)、省直管县、有关企业规划办,大专院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各课题组和课题承担单位应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强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的宣传。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逐步建立相对稳定的成果宣传渠道,充分发挥科研成果在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的作用。

第三十七条 结题课题的成果公告均在省教育科学规划网上公布。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成果要及时摘报各级教育决策部门或向教育界广泛宣传。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及其委托管理机构不定期召开课题成果报告会,组织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或学术研讨,促进成果的应用推广。

第三十八条 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每两年组织一次黑龙江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奖活动,评奖办法另行规定。

第十章 附 则

5.深圳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课题申报办法 篇五

课 题 指 南

(供选题参考)

一、伊犁州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指南(选题参考)

1、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扎实推进伊犁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进一步深化伊犁州教育系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4、扎实推进伊犁州城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捆绑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5、以师资培训为抓手,全面打造"四好"教师队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6、创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质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7、新形势下扎实推进新课题改革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8、课改理念下,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效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9、伊犁州直中小学开展网络教研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10、以校园媒体建设为抓手,提高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效率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11、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教育系统稳定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1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促进伊犁州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13、伊犁州高中多样化发展与特色办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14、伊犁州中小学开展联片教研、区域教研活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15、汉语授课学校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教学实效性研究

16、伊犁州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17、伊犁州加快推进教育强县战略的途径、措施与策略研究

18、伊犁州直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办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19、伊犁州直中小学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伊犁州直多民族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科学化管理、提高办学效率的途径、措施与策略研究

21、积极稳妥地推进伊犁州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22、促进伊犁州职业技术教育稳步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23、促进伊犁州民办教育规范办学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24、进一步改进伊犁州幼儿教育办学模式的思路与策略研究

25、伊犁州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有效管理机制研究

26、伊犁州直农村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7、区内外支教教师来伊开展支教活动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8、办好校报校刊,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实效性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29、伊犁州校园文学创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30、提高州、县市教研员开展送教下乡、送课到校活动针对性、实效性研究

二、伊犁州教育科研规划一般课题指南(选题参考)

1、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伊犁州各民族小学生养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3、品德与社会课情感体验教学问题研究

4、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

5、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问题研究

6、在中小学文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研究

7、放任型家庭教育的成因与矫正策略研究

8、创建“书香校园”物质文化的实践研究

9、高中班级文化建设方式的实践研究

10、校园文化环境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11、高中学生家庭教育中出现误区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12、“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研究

13、中小学红色教育特色活动的开发途径研究

14、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四个高度认同”思想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15、提高对“内高班”学生进行“三个离不开”和“四个高度认同”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16、加强对“内初中”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法研究

17、中小学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18、激发“潜能生”成就感的实践研究

19、各族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 20、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研究

21、中小学各学科作业练习多元化评价方法研究

22、以小课题研究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23、提高小学低段双语班学生的识字能力研究

24、具有伊犁州少数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25、有效组织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探究活动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26、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问题研究

27、在中小学理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研究

28、中小学各学科试卷评讲实效性研究

29、进一步推进伊犁州各族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30、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

31、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32、课改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师生、生生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33、促进学困生有效参与数学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34、促进中学生利用数学作业进行反思性学习研究

35、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作业适度性策略研究

36、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研究

37、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策略研究

38、有效提高少数民族中学理科教学质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39、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40、遵循学生识记规律,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问题研究

41、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研究

42、中学英语初、高中过渡期学生学习困难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43、小学英语交际课“导学—自学—互学”模式研究

44、课改理念下学生运用中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研究

45、高中化学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途径与方法研究

46、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应用的反思与对策研究

47、高中生物教学自学环节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48、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思路与实践研究

49、高中生物学科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50、课改理念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物理实验能力研究

51、物理实验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有效应用研究

52、高三物理复习过程中“回归课本”问题研究

53、中学政史地学科有效课堂提问问题研究

54、乡土地理知识在新课改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55、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方法研究

56、各学科教学与本土历史契合点问题研究

57、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及图片教学的实践研究

58、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结构能力的实践与策略研究

59、小学艺术教学中利用有效评价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研究 60、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61、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62、美术作业多元化评价方法研究 63、中小学美术课堂组织教学研究

64、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 65、大课间活动中体育与艺术整合问题研究 66、构建中小学课堂自主学习新模式研究

67、提高农牧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实效性问题研究 68、提高农牧区薄弱学校办学效率问题研究 69、提高州直县市乡镇寄宿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研究 70、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特征与中学班主任有效教育策略研究

71、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解决策略研究 72、建立有效家校合作关系模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7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74、远程教育资源在伊犁州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 75、基于网络平台下的教科研活动摸式研究

76、网络环境下中小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 77、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整合问题研究 78、传统教研活动与网络教研活动比较研究 79、校级网络教研模式的实践与对策研究 80、提高中小学青年教师校本培训效率研究

81、构建中小学“教、研、训一体化”校本教研模式研究 82、中小学课堂教学预习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践研究

83、课堂导入技巧的有效策略研究

84、民汉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教育实践研究

85、有效组织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探究活动的实践研究 8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策略研究

87、综合实践活动(高中研究性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88、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89、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效整合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90、课改理念下加强班主任工作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91、伊犁州城乡教师结对联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92、提高城乡教师开展支教活动针对性、实效性问题研究 93、农村薄弱学校教育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94、农村初中毕业生不愿升学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95、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96、进一步提高教育学会为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教育决策服务水平问题研究

6.深圳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课题申报办法 篇六

根据我院政教部主任贺志明教授(兼任省高职德育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在我省教育科学界的学术水平和威望,经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 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聘请贺志明教授担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立项课题学科评审专家。

贺志明教授作为评审专家,在规定的日期内,按有关要求认真进行评审,并将评审结果通过评审系统及时上传省教科规划办,圆满完成了学科评审任务。

7.深圳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课题申报办法 篇七

各二级学院及有关单位:

接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甬社规办〔2012〕1号文件《关于做好2012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现就2012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立足宁波,突出地方特色,围绕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目标和推进“六个加快”战略,深入研究宁波“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的思想库作用,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课题类别

2012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选题分为:指南课题、自选课题、共建课题和自筹经费课题等四类。申请人须在申请表中的课题类别选项中做出明确选择。

1.指南课题是根据本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确定的研究选题。申报者须依据“2012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选题指南”提供的选题,进行课题的设计、论证和申报。

2.自选课题是在“2012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选题指南”以外的领域,申报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长期的学术积累自由选择申报的课题。自选课题可以与共建课题、自筹经费课题兼报。

3.申请共建课题的,所在单位必须做出同意并按时支付课题经费的承诺,并在表格相应部分加盖单位财务专用章。共建课题立项后,所在单位须在课题立项通知发布后30天内,将经费划拨至发布单位指定账户。

4.申请自筹经费课题项目的,可在申请表中填写资金来源,并由提供资金方做出承诺。

三、申报要求

1.课题立项向有前期研究基础的项目倾斜。课题组成员构成倡导跨学科组合,高校、研究机构和实际工作部门联合。鼓励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研究。

2.不同类型课题需有相应的成果形式。指南课题的成果形式必须是决策建议稿和研究报告(或研究说明),其他类型课题的成果形式申报者可以自主选择,可以是论文或是著作,也可以是决策建议稿和研究报告(或研究说明)。

3.不同成果形式的结题方式和经费资助具有差异性。成果形式为决策建议稿和研究报告(或研究说明)的,决策建议稿一般控制在5000-6000字。经《宁波社科内参》录用即可结题,并增拨2000元研究经费,如获市领导肯定性批示,再增拨3000元经费;需经其他专家修改整理后为《宁波社科内参》刊发,或宁波市相关部门采纳签署意见的也可结题,但不再另拨经费。

成果形式为论文的,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后即可结题;论文发表时的第一作者必须为课题组长,论文内容须与课题设计相一致。

著作类的成果必须出版后方可结题。

4.“选题指南”中标明完成期限的课题按规定期限执行,其他课题完成期限由发布方视情况与申请人在研究协议书中确定,一般应在1年内完成结题。

5.《课题设计论证活页》必须严格按照申请表中的提示填写,重点突出、简明扼要,不得出现申请人的姓名和所在单位等背景材料,填写的内容和字数不超出表中提示范围。

6.申请人只能申报一项课题。相同内容已列入省级和国家级相关研究课题的、承担本市社科规划课题未按期完成者,原则上不得申报本课题。

四、申报方式

(1)申请人须在学校科研管理系统中申请,申请表和活页须作为附件上传,且必须与提交的纸质材料相一致。

(2)《课题申请表》原件一式三份,《课题设计论证活页》一式十一份,一律使用A3纸双面打印、中缝装订。《单位汇总表》电子文档。

(3)申报截止时间:3月23日止,逾期不予办理。

联系电话:87616063,87616061,联系人:陈燕平,任丽娟。

附件: 2012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选题指南

科技处

二0一二年三月九日

附件:

2012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选题指南

1.宁波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研究

2.宁波国内投资情况调查

3.宁波低坡山地综合利用情况调研

4.推进宁波创业投资研究

5.宁波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6.加快发展宁波现代传媒产业研究

7.公共服务项目的长效运营机制研究

8.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超前储备问题研究

9.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10.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机制研究

11.宁波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整合推进研究

12.促进宁波企业跨国经营的境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13.宁波国际化媒体资源整合研究

14.宁波企业职工文化需求及建设研究

15.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研究

16.以弘扬雷锋精神推动宁波道德建设研究

8.深圳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课题申报办法 篇八

“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专项)以实际应用和产业发展为导向,其主要目标为针对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10类(种)重大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药性病原菌感染、肺结核、病毒感染性疾病以及其他常见病和多发病),研制一批重大药物,完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我国由仿制向创制、由医药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十三五”期间专项将继续坚持创新定位和“培育重大产品、满足重要需求、解决重点问题”的“三重”原则,以产品和技术为主线,以完成自主创新药物与急需品种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国家药物创新技术体系、中药现代化取得突破性成果、引领医药行业发展与推动行业转型和实现国产药品的国际化等五大预期重大标志性成果为目标,在战略需求和现实需求两个维度上,聚焦重点领域,实施重大项目,实现“突”的跨越。同时依据《科技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聚焦调整意见的通知》(国科发专〔2015〕78号)要求,将重点任务由原五大任务板块调整为品种与关键技术、核心创新平台能力建设两部分,不再单独支持候选药物、一般性大品种技术改造、单纯性技术研发和孵化基地建设等项目。

2018年是专项“十三五”期间的重要阶段,将紧紧围绕专项总体目标,遴选优秀项目,查缺补漏、完善布局,同时立足长远,进行前瞻性部署,提升原始创新能力。2018年课题立项主要以定向委托、定向择优、公开择优方式组织,适度进行后补助的支持,实施期限为2018-2020年。定向委托和定向择优课题以国家重大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强化课题的顶层设计。定向委托课题明确牵头单位,由牵头单位按照本指南规定的研究内容,组织集成优势单位,编制课题实施方案,并填写正式申报书,经专家多轮论证不断完善后形成立项建议。定向择优课题采取公开申报,由符合条件的优势单位自主申报,经专家评审确定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并提出整合建议,由牵头单位组织各参与单位再次编制课题实施方案并填写正式申报书,通过专家多轮论证不断完善后形成立项建议。公开择优课题由申报单位自主申报,经评审专家两轮评审后,择优遴选并分类整合(采取二级合同单独管理)后提出立项建议,如符合定向择优课题支持方向的则纳入相应课题。

鼓励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或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项目产生的成果申报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科学家和在国内创新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申报课题;鼓励国内课题申报单位与境外(包括港澳台地区)研发机构联合申请。新药品种临床研究课题原则上由企业牵头申报;新药品种类课题原则上单一品种单独申报,不得多个打包。

2018年新立项课题组织立项工作将继续依托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公共服务平台),并由专业机构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科技发展中心)具体实施。

一、研究方向 1.定向委托课题

1.1 创新生物技术药评价及标准化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新型疫苗、抗体、重组蛋白、免疫细胞治疗产品等创新生物技术药研发及国际化发展需求,开展关键质量属性的创新性评价方法研究及关键技术标准化研究:建立系列转基因细胞等体外生物活性替代测定新方法、CD19及CD20-CART等治疗性细胞产品成药性及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及药效学模型以及人源创新抗体药物评价新模型;建立HPV等新型多价疫苗、新表达系统疫苗及新发突发传染病疫苗的创新性评价技术及符合国内外新药审评规范的质控标准;建立传统疫苗创新性再评价技术体系;支持疫苗WHO预认证相关研究。考核指标:建立2-3种转基因细胞等细胞活性测定替代新方法并应用于细胞因子、免疫检查点人源化单抗和双特异性抗体的评价;建立2-3个用于人源抗体成药评价的人源化嵌合小鼠模型;建立2-3个治疗性细胞产品药学及安全性评价方法以及药效学评价模型,并形成规范的产品质量评价标准;建立新型疫苗质量标准3-5种;建立2-3种已上市疫苗对变异株效力的再评价体系;主持1-2项生物技术药评价用国际标准品的研制。拟支持课题数:1项。

有关说明:委托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品审评中心共同牵头,联合国家级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和其他优势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企业等实施。

2.定向择优课题

2.1 器官纤维化防治药物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开展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及肝纤维化等创新药物研发;结合特发性肺纤维化等疾病治疗药物新靶点研究成果,开展相关创新品种研发。鼓励开展固定剂量复方以及新型给药技术和新制剂研发。

考核指标:获得2-3个新药证书或生产批件,至少8个品种获得临床批件,突破关键技术10项以上。拟支持课题数:2-3项。

有关说明:遴选优势单位牵头,组织相关单位联合实施。2.2 个性化药物及其伴随分子诊断试剂研发

研究内容:重点开展针对恶性肿瘤等的个性化抗体药物、小分子靶向药物及相应的伴随分子表型诊断试剂盒研究;对已上市的抗体药物及小分子靶向药物开展适合中国人群适应症的临床研究,确定其个性化分子表型,建立该药物的伴随诊断方法,申报新适应症批件。

考核指标:完成一批抗体及小分子药物个性化评价,获得新适应症注册批件10-15项及伴随分子表型诊断试剂盒注册证10-15项。拟支持课题数:2-3项。

有关说明:遴选优势单位牵头,组织相关单位联合实施。2.3 埃博拉等新疫苗及基于新佐剂疫苗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埃博拉疫苗的临床和产业化研究;针对我国流行毒株,开展布尼亚病毒、诺如病毒、登革热等临床急需疫苗研制;开展采用新型重组载体等新技术以及基于新佐剂疫苗研发。

考核指标:埃博拉疫苗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1-2个临床急需品种获得新药证书或完成临床研究,建成质量评价标准;1-2个基于新技术及1-2个基于新佐剂的疫苗完成临床前研究并获得临床批件。拟支持课题数:3-4项。有关说明:遴选优势单位牵头,组织相关单位联合实施。2.4 基于大数据的中药新药研发

研究内容:围绕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等中药治疗具有特色的疾病,系统整理和挖掘文献记载、临床用药经验等数据,选择临床确有良好疗效或特色的传统方、名方验方、协定方及医院制剂等,借鉴系统生物学、网络药理学和组学等新技术,按照现代新药研发要求和规范,研发中药新药。考核指标:获得2-3项中药新药证书或生产批件,至少5个品种获得临床批件;突破关键技术10项以上。拟支持课题数:1-2项。

有关说明:遴选优势单位牵头,组织相关单位联合实施。2.5 中药先进制药与信息化技术融合示范研究

研究内容:为提升中药产品质量,推动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结合重大品种,开展先进中药制药技术研究。参照国际先进制药理念,将先进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与中药制药技术融合,搭建数字化中药制造技术平台,构建符合国际规范的中药生产质量标准和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引领国际发展。考核指标:建立中药先进制药技术平台,建立2条示范性生产线;形成5-8项中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在不少于5家企业10个中药品种中应用。拟支持课题数:1-2项。

有关说明:遴选优势单位与集成电路、无线宽带移动通信等专项技术平台联合,组织相关企业联合实施。

2.6 示范性新药临床评价技术平台建设 研究内容:围绕10类(种)重大疾病,建设符合国际规范的I-Ⅳ期临床研究中心,开展国际前沿的新药临床评价关键技术和大规模随机多中心临床和结局研究。

考核指标:每年新开展若干项新药专项支持和国内企业发起的Ⅰ-Ⅳ期临床试验。拟支持课题数:不超过5项。

有关说明:支持承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任务的医疗机构。2.7 创新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人体芯片、生物标志物、3D细胞模型、计算机毒性预测、活体成像技术、干细胞诱导分化细胞模型等体外替代方法和前瞻性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进一步完善药物依赖性评价、大动物生殖毒性评价、致癌性评价以及眼科毒理学评价等技术和方法;开展新型细胞治疗产品、新抗体、新疫苗、重组蛋白、核酸药物和基因治疗产品等生物技术新品种,中药新药以及特殊制剂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开展临床检验等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研究;开展国际互认及国际毒理学家资质认证;完善电子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开展重大创新药物品种的全套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技术服务。

考核指标:建立10-15项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新技术;相关技术体系通过国际认证;完成不少于50个创新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技术服务。

拟支持课题数:1项。有关说明:由GLP机构牵头,组织相关科研院所或企业申报。优先支持既往承担过专项课题的GLP机构。

2.8 新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项目

研究内容:围绕促进新药研发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需求,带动和促进新药研发及产业化发展,构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开放性新药创制共性技术平台和共享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突破制约从研发链到产业链的核心关键瓶颈技术,重点研究并提升靶点研究与确认、化合物优化、工艺研发、临床前评价、临床评价和上市后临床价值评价等技术水平;构建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产业服务和金融服务等平台,研究并完善加快创新药物和临床亟需药物上市的政策保障体系,形成区域化示范效应。

考核指标:建成技术、人才、资金、政策整合集成、优势突出的全链条开放性新药成果转移转化公共关键技术和系统服务平台,达到新药研发全链条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的高质量一站式服务能力,每年承接新药成果转移转化服务100个以上(其中一类新药不低于30个),5个以上关键技术平台(包括GLP、GCP)获得国际认证或国际行业认可;突破10项以上核心关键技术并在品种研发或产业化中应用;至少支持50个新药品种国内申报,其中30个新药品种国际国内申报;至少支持10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推进10个以上已上市新药的临床价值再评价研究;培育/孵化30家具有显著创新能力的新药研发/生产企业,培育3家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

拟支持课题数:不超过3项。

有关说明:由省级有关部门组织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牵头联合有关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申报,要求具有较高的生物医药创新和产业基础,具备从药物发现、临床前评价到临床评价的一站式新药研发服务能力,所在区域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省级政府将医药产业列为支柱产业并出台或承诺出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市场准入与产业激励政策,具有良好改革示范效应,要求中央财政资金、地方政府投入资金和其他资金投入比例不低于1:2:3。

3.公开择优课题

3.1 重大新药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耐药性病原菌感染、病毒感染等重大疾病,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临床价值大、市场前景好,处于临床前和临床研究阶段的原创性化学药、中药、生物药新药研发及其相关关键技术研究,鼓励开展具有优势、特色的固定剂量复方以及新型给药技术和新制剂研发;立足长远发展需求,积极转化和应用国内外新药研发相关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开展药物新靶标以及基于新靶标、新作用机制等创新药物发现研究。考核指标: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相关品种完成临床前或临床研究,并获得临床研究批件、新药证书或生产批件。

拟支持课题数:临床研究阶段药物不限,临床前药物不超过50项。

3.2 临床亟需药品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当前我国防治疾病的用药需求,解决临床亟需药品的可及性,重点支持以下领域的新药、首仿药及其制剂研发:艾滋病、乙肝、丙肝、耐药性结核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药物及耐药菌防治药物;儿童用药物,鼓励结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中的品种开展研究;罕见病治疗急需药物;眼科疾病治疗药物及制剂;针对阿片类和甲基苯丙胺等新型毒品的戒毒药物;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其它临床亟需药品。结合制剂改良等需求,针对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或克服现有重大品种的不足,开展化学药、中药及生物药新制剂研发。

考核指标: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相关品种获得临床研究批件、新药证书、注册批件或生产批件。

拟支持课题数:不限。

有关说明: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

3.3 国产药品国际化相关研究

研究内容:支持国产化学药、中药和生物药及其制剂开展国际临床研究,进行临床研究数据的评价,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突破相关关键技术及技术壁垒,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注册上市,或通过WHO预认证。考核指标:完成国际临床试验并获得上市或出口许可。

拟支持课题数:不限。

有关说明:符合条件的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均可申报,鼓励国际国内同时申报并开展相关临床研究。采用事前立项事后补助。

3.4 事后立项事后补助课题

申报范围:2015年6月以来获得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核发的新药证书或生产批件,且在相应研发阶段未获得本专项支持的药物品种。重点支持创新性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及临床需求大、市场前景好的首仿药,以及通过欧美等发达国家注册、获得上市许可的国产药物。

拟支持课题数:不限。有关说明:符合条件的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均可申报。

二、申报评审方式

根据不同的立项方式,具体申报及评审流程如下:

(一)定向委托课题。

采用一轮申报方式。委托的牵头单位严格按照指南规定要求,组织集成优势单位,编制课题实施方案,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填写正式申报书,经推荐单位提交科技发展中心。科技发展中心组织专家进行多轮论证,牵头单位组织不断修改完善,形成立项建议。

(二)定向择优课题。

采用两轮申报方式。

——预申报和推荐。针对指南定向择优课题内容(或部分内容)组织申报(可单独亦可联合优势单位),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填写并提交预申报书,经推荐单位提交科技发展中心。——形式审查和第一轮评审。科技发展中心在受理课题预申报后,组织开展形式审查和第一轮评审工作。第一轮评审重点对申报内容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承担团队能力和基础等进行评价。提出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及课题集成的建议。第一轮评审原则上不进行会议答辩或召开论证会,必要时可根据需求临时组织答辩或论证。

——正式申报和第二轮评审。牵头单位收到科技发展中心正式申报通知后,组织参与单位编写正式申报书,并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直接提交。科技发展中心对正式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专家重点对课题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团队、研究目标、考核指标等进行多轮论证,提出立项建议。

(三)公开择优课题。

采用两轮申报方式。

——预申报和推荐。申报单位针对指南公开择优课题内容组织申报,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填写并提交预申报书,经推荐单位提交科技发展中心。

——形式审查和第一轮评审。科技发展中心在受理课题预申报后,组织开展形式审查和第一轮评审工作。第一轮评审重点对申报内容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承担团队的能力和基础进行评价,遴选优势单位形成进入第二轮评审的课题。——正式申报和第二轮评审。申报单位收到科技发展中心正式申报通知后,编写正式申报书,并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直接提交。科技发展中心对正式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按照研究内容和研究阶段进行分类集成,提出立项建议。课题采取任务归类、子课题二级合同单独管理的方式进行立项和过程管理。

事后立项事后补助课题采用一轮申报方式,申报单位根据指南要求,直接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填写并提交正式申报书,经推荐单位上报科技发展中心后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专家开展评审工作,根据专家评审情况提出立项建议。

三、经费支持

申报单位所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或主管部门原则上应承诺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配套经费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企业申报课题应有明确的自筹经费投入,并先行投入研发经费,自筹经费与申报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各申报单位应按照研发需求,实事求是编制经费预算。若中央财政经费预算被评审核减后,原承诺的其他来源资金的总额不得等比例减少。

四、申报条件和要求

(一)申报单位应按照申报指南中的研究内容、考核指标、有关说明、实施期限、申报方式等要求进行申报。

(二)申报单位应为中国大陆境内注册1年以上(注册时间为2016年7月31日前)的企事业法人单位,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过去5年内在申请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无不良信用记录。政府机关不得作为申报单位进行申报。同一课题须通过单个推荐单位单一途径推荐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三)课题负责人申报当年不超过60周岁(1957年7月31日以后出生),工作时间每年不得少于6个月。课题负责人须具有副高级(含)以上专业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两年以上并有固定工作单位(不包括在站博士后)。课题负责人应为该课题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实际主持研究的科技人员。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公务人员(包括行使科技计划管理职能的其他人员)不得申报课题。

(四)为确保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任务的完成,课题负责人限申报1个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在研课题(含子课题)负责人不得牵头申报本专项课题。课题主要参加人员的申报课题和改革前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研课题(含子课题)总数不得超过2个;改革前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研课题(含子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本专项课题而退出目前承担的任务。任务合同书执行期到2017年12月31日前的在研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各申报单位在正式提交课题申报书前可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查询相关参与人员承担改革前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研课题情况,避免重复申报。

(五)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不得牵头或参与本专项课题申报。

(六)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申请作为本专项的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证明,并随纸质课题申报材料一并报送。

(七)课题负责人过去3年内在申报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无不良信用记录。

(八)课题负责人须遵守科学道德,实事求是地填写课题申报书,保证课题申报书的真实性,不得弄虚作假,不得将研究内容相同或者近似的课题进行重复申报。对于故意在课题申报中提供虚假资料的,一经查实,取消申报课题,纳入诚信记录,并在3年内取消个人申报本专项的资格,根据实际情况,对申报单位给予通报和处理。

(九)联合申报各方须签订联合申报协议,明确约定各自所承担的任务、责任和经费。其他单位以协作方式参与课题实施。

(十)国内课题申报单位可以与境外(包括港澳台地区)研发机构联合申请。但境外研发机构所需研究经费须自行解决,并应有明确的知识产权归属合同约定。

(十一)因药物临床试验数据不真实、不完整和不规范等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处罚期间的申请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及合同研究组织不得申报相关研究课题。

(十二)既往承担专项课题(含子课题),验收结论为“不通过”的单位和负责人不得申报课题。

(十三)课题申请受理后,原则上不能更改申报单位和负责人。

(十四)其他曾严重违反专项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人员不得申报。

五、申报流程

申报单位根据申报指南要求,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填写并提交申报书。推荐单位对课题申报单位及联合单位的资质、科研能力等进行审核,并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统一报送。推荐单位主要有: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主管机构,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原工业部门转制成立的行业协会;国家高新技术园区管委会。推荐单位应依据隶属关系或属地管理原则组织推荐,并对所推荐课题的真实性等负责。国务院有关部门、军委后勤保障部限推荐有隶属关系的单位,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国家高新技术园区管委会限推荐其行政区划内的单位,行业协会推荐其会员单位。科技发展中心在受理课题申报后,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专家开展评审工作。

根据课题不同立项方式,课题申报分为一轮申报和两轮申报两种,立项方式详见专项申报指南。

(一)网上填报。

课题申报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在线填报。申报单位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完成单位注册、账号创建、在线填报、在线提交等工作,报送至推荐单位。推荐单位完成在线审查并上报。填报信息将作为后续形式审查、评审答辩的依据。请按照时间要求完成网上填报工作。

1.单位注册。申报单位通过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在线注册,具体注册流程及要求请认真阅读公共服务平台说明。已经注册的申报单位不需要重新注册,未注册单位建议尽早完成注册。2.账号创建。单位注册通过审核后,申报单位使用所注册的账号(单位管理员账号)登录公共服务平台,创建申报用户账号,并将申报课题在线授权给申报用户。

3.在线填报。申报用户在线填报申报材料,完成后提交至单位管理员审核。单位管理员审核确认后,将申报材料在线提交至推荐单位,推荐单位审核后提交到科技发展中心。

4.填报时间。一轮申报课题申报单位网上填报申报书的时间为:2017年8月1日以后-2017年9月11日17:00,两轮申报课题第一轮网上填报预申报书的时间为:2017年8月1日以后-2017年8月15日17:00。请申报单位合理安排课题填报时间,按时提交课题申报材料。

公共服务平台网站:http://service.most.cn/ 咨询电话:010-88659000(中继线)

传真:010-88654001/4002/4003/4004/4005。技术支持邮箱:program@most.cn

(二)组织推荐。请推荐单位于网上填报截止后5个自然日内(以寄出时间为准),将加盖推荐单位公章的推荐函(纸质,一式2份)、推荐项目清单(纸质,一式2份)寄送科技发展中心。推荐项目清单须通过系统直接生成打印。

(三)材料报送。课题申报书在线提交后,申报单位下载打印申报书电子版,用A4纸双面打印,正文与附件一并装订成册(简易胶装),一式2份(均为盖章原件,封面标注正本,自行存档份数自定);电子版光盘一份。

申报单位于网上填报截止后7个自然日内将加盖申报单位公章的申报书(纸质,一式2份)送达科技发展中心。

(四)集中形式审查。收到申报材料后,科技发展中心组织开展集中形式审查。

通过形式审查的课题,将进入后续评审环节。答辩的具体要求由科技发展中心另行通知。

(五)请严格按照时间要求完成提交和报送,逾期不予受理。

(六)材料报送地址与咨询电话:

受理单位:国家卫生计生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上一篇:三年级上册语文生字组词11-17课(S版三年级备课资料)下一篇:如何做好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