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案例分析及答案

2025-01-28

辅导员案例分析及答案(精选8篇)

1.辅导员案例分析及答案 篇一

辅导员情景案例题

一、辅导员如何开展日常管理

1.小C是班级的班长,同时还是学校XX协会的会长,每天课后小C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贡献给了班级和社团工作,直到晚上11点回到寝室。每晚回来后,小C都要看书到2点。正因为小C的努力,他不仅被评为校优干,校三好,而且成绩也保持在班级前5名。但是小C的室友却对他意见颇多,因为小C的作息时间虽然方便了自己,却严重影响了同寝室的其他三个同学„„你怎么处理此事?

答:(1)先找小C谈话,谈话当中先肯定小C的能力

(2)引导小C进行换位思考,理解宿舍同学的感受, 处理好和宿舍同学的关系

(3)建议小C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合理安排好时间,注意尽量不要影响寝室同学

(4)希望小C想办法带动宿舍同学一起发展

(5)和小C宿舍同学聊天,了解他们眼中的小C是什么样的,小C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交流时,肯定他们为小C做出的牺牲,并引导他们理解小C、向小C学习,帮助小C度过难关。

2.白天,同学K和M在寝室,其中K在自习,M在睡觉。K中途去其他寝室,回来发现寝室门关闭,自己钱包丢失,同时发现M已经离开寝室。K认为是M偷了钱包,M否认,并推断是K离开,而自己还在睡觉时被外人偷走。这种情况辅导员如何做思想工作?

答:(1)先找K谈话,先安抚K的情绪,理解他的感受,再了解事情的原委、经过,引导K走正常渠道(报保卫处),处理此事,在没有找到确凿证据时,不随意怪罪别人,考虑到随便怪罪别人对同学的伤害。提醒K注意管理自己的财物。

(2)再找M谈话,先安抚M的情绪,再了解事情的经过,做好记录。

(3)找宿舍同学谈话,了解K和M的关系,以及他们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提醒他们没有证据不能随便怀疑同学。

3.2010届毕业生小徐在毕业时与A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并办理了报到证,工作至今年4月份,由于小徐个人原因,他与A公司解约并于今年5月与B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现在B公司要求他回学校将报到证开往B公司,请问小徐应该怎样办理新的报到证?(请列出所需材料以及具体流程)

答:所需材料:

(1)原报到证

(2)原单位解约函(原件、复印件各一份)

(3)新单位接收函(原件、复印件各一份)

(4)毕业证(原件、复印件各一份)

(5)在就业办领取并填写改派申请表

办理流程:

(1)携带以上材料到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具介绍信

(2)凭借介绍信及以上材料到湖南省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新报到证

(3)凭借新的报到证到单位报到

4.在学院评奖评优公示期内,我院大学生D对于学院没有评给她二等奖学金提出质疑。D同学成绩排名在本年级本专业3%,担任班级文艺委员职务,且本人还有才艺方面的特长。面

对这样的质疑,你应该如何开展工作?

答:(1)了解奖学金评定的情况,确认学生所讲是否属实

(2)参照学院奖学金评定的文件和系部的要求,确认D同学是否符合学院二等奖学金的评奖条件

(3)若D同学确实符合参评二等奖学金的情况,需查找出现错误的原因,及时做好更正工作,并重新公示,同时做好被撤换学生的心理工作。

5.某大学生B,大一时学习成绩良好,在班级、宿舍中与同学们的关系也相处得很融洽。然而,就在大二上学期时,他突然出现旷课、私自离校三天后归校的现象。据了解,B离校原因是去找他在家中交往的女友。据统计,B学生未经请假彻夜不归,三天内无故旷课累计达12学时。面对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处理?

答:(1)与学生谈话,了解并帮助学生分析当前问题。

(2)积极正确地联合家长、学生干部、寝室同学等方面的的力量,共同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避免再次出现类此情况。

(3)按照《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违法、违规、违纪处分条例》第十二条,一学期累计旷课达到10节不满20节的,给予警告处分。

(4)处分决定下达后,按手续送达处分决定。

(5)定期监督指导,做好心理辅导。

二、辅导员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6.班级有个很聪明的学生小刘,自以为非常懂得政治理论和国际政治局势以及中共党史,经常在寝室以及课间休息时发表一些过激的政治言论,而且他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了班级其他学生,现在很多同学的政治思想都比较偏激,面对这种情况,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答:(1)找小刘聊天,肯定小刘的爱国热情,引导小刘从大局出发,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同学、对社会、对国家的不良影响

(2)找学生党员、干部,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建议他们加强学习,引导学生把这种政治热情和忧国忧民的思想用正当的渠道表达,避免过激行为的发生。敏感时期可考虑召开班会,引领学生的思想。

(3)请思政老师利用课堂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时政教育。

三、辅导员如何开展学习辅导工作

7.小A同学入校以来,什么事情都喜欢问老师,普通话在哪里报名,教务处在哪儿,办学生证去哪儿,总是给辅导员老师打电话,如果班级里学生养成了等待信息的习惯(如生活小事问老师,工作机会等老师),要通过怎样的进程来逐步改变学生的习惯而又保证这一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的到位?

答:(1)树立威信,注意工作策略,注意言传身教

(2)向学生强调工作纪律,同时自己也要遵守工作纪律

(3)开一次班会,告知大学生活的一些常识,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4)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帮助他们完成一个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化

(5)培养和锻炼班团干部,让学生干部学会处理班级中的事务,带领好班级同学参与到班级事务中来。

8.班集体的学习氛围不好,尤其是寝室的学习不好,如大家都沉迷于网络游戏,对于专业学习、其他技能和素质培养完全不重视,但少部分人很想学,但又受到了影响,遇到这种偏颇的学习氛围是否要去调整,要如何调整?

答:(1)帮助沉迷网络游戏的同学:

A、先从侧面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家庭情况、生活状况、学习状况等各方面。

B、以朋友的身份找学生谈心交流,启发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C、引导其参与其他的社会活动或学生活动,转移注意力。

D、在校园内营造正确使用网络的氛围,开展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活动。

E、联系家长,和家长一起进行教育。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带领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帮助了解自己的需求。

四、辅导员如何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9.某大学生A,自制力较差,不爱学习,导致他在大二学年结束时,有多门课程出现了挂科且补考未通过的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你应该如何开展工作?

答:(1)了解并帮助学生分析当前问题,制定学习帮扶计划

(2)积极正确地联合家长、专业老师、学生干部、寝室同学等方面的的力量,共同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3)做好生涯规划辅导与心理辅导

(4)定期监督指导

10.小丽虽然不漂亮,甚至还有几个雀斑,但却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生,男朋友聪明英俊,是令人羡慕的一对儿。但是前几天,小丽回来后情绪很低落,寝室同学主动询问才知道她同男朋友分手了:前男友嫌弃她长的不够漂亮,现在已经在同一个公认的美女交往了。这些天,小丽总是照镜子,有时还自言自语地说:“为什么我就不能漂亮一点呢,男朋友嫌我丑不要我了,还有什么脸活着„„”如果学生恋爱失败,情绪低落,有轻生的念头,你如何进行危机干预?

答:(1)找学生谈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2)引导他(她)参与其它的社会活动或学生活动,转移注意力。

(3)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安排好友陪伴,学生干部、党员留意关心该同学,密切关注该同学。

(4)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辅助教育,与学生沟通,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思考。

五、辅导员如何开展生涯辅导工作

11.一些大学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考证热时都忙着去考证,竞选干部时又都忙着竞选,盲目跟风,美其名曰:“增加竞争筹码”。这种情况你是如何引导的?

答:(1)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和社会实践,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和不足

(2)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和不足,给自己进行职业定位

(3)建议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六、辅导员如何举办各类活动

12.班会课(晚点)有的时候只是向学生传达一些信息,导致有的学生认为参不参加都没有多大的影响,只要事后向同学询问一下班会课的内容就好。学生敷衍对付班会课,认为班会课(晚点)没有意义,有的借口不来,有的学生即使来了也不认真,只管做自己的事情,作为辅导员应当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答:(1)向学生强调班级纪律,实行奖惩制度

(2)指导班干部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告诫他们不随便占用同学的课余时间,一旦要求开班会或其它活动,务必做好充分准备,尽量开展好每一次班会课和组织好每一次活动,在同学的心目中树立好形象。

(3)多下寝和同学交流,拉近班级同学之间的距离,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七、辅导员如何处理班级中的紧急事务

13.在某高校,一个学生因为食堂物价上涨的问题准备联系媒体爆料,作为辅导员你应该怎么办?

答:(1)先找该同学谈话,稳定其情绪,引导他用合理的方式向学校反应物价上涨的事情,相信学校会妥善处理此事,而不是直接通过媒体把事情扩大,对学校造成不良影响

(2)了解学校食堂物价上涨的现象是否属实,以及其它同学的反应,如果事态严重,立马向相关领导汇报,请求尽快处理此事。

(3)安排班干部同学密切注意该同学的行动,并劝说该同学,避免事情扩大。

14.在我院公寓内毕业生离校特防期间,两群不同系的学生因酒后产生的口头摩擦后,事态激化为群体性斗殴事件,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围观,并且从围观学生口中传出的理由不尽相同,作为当天的公寓值班老师,你怎么做?

答:(1)迅速了解事情基本情况,报告学院保卫部门、学生处、相关系部主管学生工作领导、相关学生辅导员。

(2)组织其他公寓辅导员、到场的公寓管理员、学生干部维持现场秩序,避免矛盾升级。

(3)疏散围观学生,避免群体性危险事件发生。

(4)如事件在可控范围内,可迅速协助双方解决纠纷。

(5)处理过程中,注意自身安全、注意协助处理事件的师生安全。

(6)协助做好后续处理。合理引导不明真相的学生,消除影响,加强违纪教育,避免再次发生,同时阻止不当言论的传播。

(7)日常工作中,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公寓文化活动引导和谐校园氛围。

八、辅导员如何进行个人心理调试

15.辅导员身处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工作量大而且事务繁重,但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导致了辅导员很难向其他的教师一样能够取得非常明显的工作成绩,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用于应付各类细小繁琐的学生管理事务之中。久而久之,内心之中开始对辅导员这一职业的意义产生怀疑,进而逐步发展成为不认同,丧失工作热情,影响工作绩效。你是怎样正确认识辅导员的职业意义。

答:(1)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辅导员工作,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能否健

康成长。

(2)学校的改革、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环境,辅导员开展大量细致的日常工作,使得许多不稳定因素被化解在萌芽状态中,也正是由于辅导员们在关键时候冲在最前面,使得一些影响稳定的事端及时得到平息。

(3)辅导员工作平台是为高校锻炼高素质人才、储备人才的平台。辅导员们都是现在是或是将来是学院党政管理干部或思想政治教育专家。

2.辅导员案例分析及答案 篇二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1]。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维护高校稳定和社会稳定、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贡献。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取向以及职业认同直接影响着自身的工作态度,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伴随新时期党和国家就高校辅导员的16号文件和教育部的《意见》与《规定》的颁发,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地位以及待遇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但在高职院校辅导员这一特殊群体当中, 辅导员工作仍然普遍存在被忽视、受排斥、不理解的现象。高职院校辅导员流动快和缺乏稳定性成为这个岗位共同的特征。笔者就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现状, 以及产生职业认同感弱的原因及其对策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一、辅导员职业认同现状

“职业认同感” (Professional self-identity) 指的是“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 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 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2]。

辅导员职业认同指的是辅导员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自我认可与外界社会对其认可的肯定性评价。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现状是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大学生的质量以及素质均在不同程度呈现下降的趋势, 身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 时刻感觉身上沉甸甸的分量, 教育以及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重复性导致辅导员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情感, 但成就和成果却难以量化, 也难以立竿见影。高职院校辅导员容易产生身份认同的缺失, 导致绝大多数辅导员把现在的工作当做跳板, 进高校行政机关当行政人员或专职教师是他们事业的终极目标。这样直接导致辅导员在工作中没有激情。辅导员因为其岗位的特殊性, 普遍要受校院两级的管理, 同时要受多个职能部门的管辖, 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巨量事务性工作的泥潭。现在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很多辅导员都是80后, 他们独立意识较强, 崇尚自我, 更加注重自我感受, 种种迹象均表明,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流动性大、人心不稳现象。在这种新形势下, 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象日益增长, 因此, 如何增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已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

二、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弱的原因分析

(一) 传统高校管理模式的影响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辅导员并没有把学生工作当做可以终身从事的一项事业, 传统的教育观念深深地影响着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地位低下、前途渺茫、责任重大”成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声。长期以来, 大多数高职院校传统思想认为辅导员工作专业性不强, 尤其在高校内部还存在着重视学术和科研、轻视辅导员工作的现象, 甚至有些高职院校人事聘任机制把不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分流去当辅导员, 这就造成高校辅导员地位低下, 缺乏自我成就感和价值感的现象。有些高校管理者直接声称凡是牵扯学生的事情只要一有问题就是辅导员的责任, 直接导致辅导员处于紧张状态。据调查, 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配备比例已经超过教育部1:200的标准, 辅导员队伍总体呈现年轻的势头, 琐碎的工作对年轻人而言, 缺乏工作热情和挑战, 从而导致人心不稳。

(二) 辅导员自我职业认知模糊, 职业定位不明确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压力大, 待遇不高。现有的校园机制对辅导员工作的时间和空间都有限制。有的高校要求专职辅导员手机要24小时待命, 凡是学生的任何问题都要与辅导员联系。一线的辅导员通常需要处理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突发事件、心理咨询、职业生涯指导等多项工作, 而且同时要受多个相关部门的管理。这样导致辅导员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的紧张工作状态, 难以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造成辅导员对自我职业认知产生模糊。辅导员工作常令人觉得繁重、每天都身心疲惫。这种工作范围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辅导员丧失工作热情, 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对工作应付和排斥的状态。这些都对辅导员的自身成长和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三) 辅导员的社会支持系统较弱, 职业倦怠心理严重

高职院校关于辅导员的不健全保障机制, 将辅导员排除在一线教师队伍之外。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教辅人员的辅导员, 学校在对这支特殊队伍的建设发展以及培养方面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 无法建立一套系统的辅导员引进、考核、发展、晋升体制, 致使辅导员陷入一种夹层窘境。在面对学生工作时, 宽容不是放纵, 引导不是强迫,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能从“消极防御、管理至上”向“主动引导、服务至上”的职能转变是必然的, 在工作中必须要保持敏感性和前瞻性, 防患于未然[3]。目前, 某些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评价仍停留在学生和上级以及自我鉴定和评价的层面, 对辅导员工作没有客观的工作绩效评估。辅导员的工作得不到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尊重和理解。这些因素都导致辅导员在事业上没有成就感, 呈现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

三、增强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对策

职业认同感作为影响辅导员队伍建设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必要性, 为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一) 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 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是未来的快乐, 教育技术就在于培养这种快乐, 但快乐又有比较简单与比较复杂, 并对人类有意义的快乐, 从最简单的原始的满足是一直到由最高的责任感之中得来的快乐!”[4]辅导员要通过自身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增强职业安全感。首先, 要正确处理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 形成互相配合、相互支持和理解的融洽氛围。其次, 由于目前辅导员工作的不定时性, 辅导员要正确处理好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让自己时刻处于身心愉悦的氛围, 不带不良情绪工作。高校还可以通过定期心理疏导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压力缓解, 定期举办辅导员素质拓展训练, 用团队意识理念和专业指导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探索、自我成长, 调整辅导员的正确职业认知, 使其在忙碌的工作中得到“痛并快乐”的幸福体验。只有增强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 辅导员队伍才能稳定和壮大。

(二) 提高辅导员的自我价值, 增强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

比尔·盖茨说过:“工作本身没有贵贱之分, 而对于工作的态度却有高低之别, 收获是成功还是失败, 在于你拥有怎样的态度。”[5]有的高校提出辅导员职业化的要求, 通过把辅导员设置成为专业技术岗位, 让它区别于高校其他任课教师, 成为一个单独的群体, 并且从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以及工作职责中设定特立的上岗条件。鼓励辅导员把辅导员作为其终身职业, 从内心上认同该职业的价值, 并与个人的自我实现高度统一起来。只有当外部的激励环境改良之后, 辅导员才更容易将自身的价值同所从事职业的内在价值联系在一起, 增强辅导员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水平。当前,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校期间大多是学生中的佼佼者, 不仅知识结构完善, 而且实践能力突出。各高校可以根据辅导员的自身专业发展优势, 使辅导员成为思想教育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就业指导专家, 只有切实增强和巩固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认同感, 才能增强辅导员的工作成就感和职业归属感。

(三) 健全辅导员发展机制, 运用多种载体以及平台, 增强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施行意见的《规定》, 明确指出高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辅导员的培养应纳入高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 享受专任教师培养的同等待遇。专职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每年可以鼓励和支持选拔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在岗专职辅导员, 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 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门人才。教育部设立了“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奖, 定期评选表彰优秀辅导员。这些奖励机制都为辅导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地方上有些高职院校实行引入辅导员工资绩效管理机制, 使之工作努力程度、工作成效与待遇挂钩。有些省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了“省百优辅导员”等一系列评比机制, 完善的考评制度为辅导员职业的认可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增强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提供了制度保证, 也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

[2]王心旭.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激励机制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7) .

[3]孙月琴.高学历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心理分析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0, (10) .

[4]包涵.包涵心语[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6:8.

3.辅导员亚健康状态成因分析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思政辅导员;亚健康状态;成因;干预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教师面临着日益加重的心理压力。而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师队伍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特殊群体,因此,关注辅导员身心健康,防止其卷入亚健康状态的怪圈,直接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意义极其重大。

1.辅导员亚健康状态的含义

亚健康就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医学上又叫“慢性疲劳综合症”。它由于没有明显的疾病征兆,而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是真正可怕的“健康杀手”。近年来,国内很多省市教育工会陆续组织开展“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课题研究,结果显示:近七成高校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国务院一项专项调查也表明,肩负重任的知识分子平均寿命要比全国人均寿命低10岁左右。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群体,辅导员也往往由于自身职业的复杂性和繁琐性,及其外加的各种多元化思想道德意识背景,成为亚健康状态的高发人群。

2.辅导员亚健康状态成因分析

与其他专职教师、担任后勤及行政的教师相比,辅导员既有着高校教师共有的社会地位,又因为分工的不同,而呈现特殊的职业差异,他们往往需要在社会、学校、学生和家人面前扮演多种不同角色,并力争做到自然转换,而这些角色规定的种种责任与义务不可能截然分离,而往往交叉重复甚至自相矛盾,这样,集各种角色于一身的辅导员个体,往往不堪各种压力的催逼而顾此失彼,身心交瘁,从而引发一系列职业性问题,除了因为长期坐班而引发的身体病症外,主要包括心理和行为上的种种不良反应,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以及对个人成就的挫败感。

2.1 光环效应带来的沉重舆论监督,会让辅导员感到责无旁贷

教师这种职业历来被誉为“太阳下最光辉神圣的职业”,人民教师往往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高校教师比起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同行来,待遇身分偏高,受人羡慕,中国几千年来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也就在无形之中,将一种至高无上的彩色光环笼罩在了他们身上。一旦选择了辅导员这个岗位,就选择了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经受着多种多样的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道德约束,意味着你必须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否则就会误人子弟,就会有损于祖国教育事业乃至国计民生。

这样,辅导员的形象往往被神圣化、完美化,必须时刻为人师表,身正为范,不能因为个人性格和家庭生活而影响工作,不能在学生面前流露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良情绪。但事实上这很难做到,辅导员并非是万能的、超脱凡俗的,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种种烦恼,如果不能及时宣泄与排解,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波及到学生的思想情绪。

2.2 学生管理工作的繁重枯燥与人为的矛盾,会使辅导员感到力不从心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个辅导员管理的学生总人数足有三四百名之众,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呈上升趋势,工作量越来越大。就辅导员工作的具体内容来讲,非常庞杂而琐碎,要负责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宿舍卫生、课堂考勤,大到大学生涯设计、就业考研,还要了解追踪个别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等等等,可谓事无巨细,往往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性保姆,或者兼备学生家长的职责,使得辅导员疲于应付。

而且,学生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小,辅导员和新生之间自然而然形成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代沟”与冲突,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遭到拒斥,就使得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越来越难做。比如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宿舍人际关系恶劣时,辅导员无论是横眉冷对还是苦口婆心,都遭到很大的敌对,难以收到实效。

此外,学校及领导的强硬要求和学生的切身利益形成对立时,夹在中间的辅导员难以调和,易使辅导员产生矛盾与困惑。比如为了催缴学杂费,很多高校都出台强制性政策,取消欠费学生在评奖助学金、选课、毕业论文答辩的资格,乃至扣留毕业生毕业证、学位证、档案甚至户籍关系,同时将催缴学杂费任务与辅导员考核、收入直接挂钩,使得辅导员两面为难,两方面都得不到理解和承认,甚至遭到个别学生偏激的言语攻击,辅导员的精力和工作热情都大量透支,情绪变得十分糟糕。

2.3 福利待遇、职称评定、个人进修上的差异,难以照顾辅导员个人生存和发展所需。

与专业教师相比,辅导员的身份地位较低,工作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并且难以量化体现,往往遭到教学、科研等所谓中心任务的压制与冲击,造成辅导员工作边缘化状态,从而在年终考核推荐优秀、福利待遇上都处于不利地位,甚至近两年高校增招辅导员时,不再有正式编制而采用外聘方式,不允许他们参与教学,不享受岗位津贴、餐补及各种保险,工资也比正式在编的辅导员前辈要少很多,这就极不利于调动增招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难以对工作单位产生真正的归属感和奉献意识。

此外,由于辅导员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参与教学与科研的机会比起专业教师来少得可怜,但其专业技术职务又与专业教师相同,在职称评定上两者要求具备的资格条件完全一致,这样辅导员在工作之余,还要想方设法发表论文,争取科技创新成果,考取教师资格证书,但即使达到晋职所需所列条件,有时也会因为教学科研成果不及专业教师丰厚而在评审会上被差额选举所淘汰,造成辅导员对个人价值和职业前途、工作单位的巨大失望感,容易一蹶不振。

辅导员同样需要加强自身建设,追求个人发展与成就,他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往往追求在本专业上的进修与深造,否则低学历低学位对晋升副高级职务会是致命的障碍,但他们看书学习的时间经常被复杂的学生事务和家庭琐事冲击得支离破碎,学习环境和学习效率极度缺乏保证。并且,很多院校对辅导员攻读硕博学位,限制颇多,诸如不得脱产,脱产期间取消岗位津贴并且不保留工作岗位,攻读学位发生的所有费用自理,而换成专任教师攻读,则往往恰恰相反,令辅导员产生心理上的严重不平衡,并且缺乏生存与发展的切实保障。

2.4 个人情感和家庭生活,也会牵扯辅导员很多精力。

辅导员只是一个工作身份,但说到底,辅导员的从事者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有血有肉有感情,离开办公室和学生,他们还要在家庭里扮演父母、子女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但本职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他们工作时间和场所无限延伸和不定性,频繁的加班和学生突发事件,使得他们无法尽情地享受个人空间和天伦之乐,尤其是女性辅导员,学生工作和相夫教子的家庭任务都要求她们尽善尽美,无法两全,有时她们被迫要为工作放弃与家人子女的共聚时光,牺牲休息时间,引起家人的不满,产生家庭矛盾与危机。

除了上述四大因素,辅导员还往往被附加其他工作,比如领导会利用辅导员熟悉学生的资源优势,令其兼任党支部书记,承担大量的党务工作;学生家长也会时不时地来电或以登门拜访的方式来询问子女在校情况,这些都加重了辅导员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3.辅导员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对策

3.1 辅导员个人要学会调节自身压力,增强心理素质

辅导员亚健康状态的产生和表现,随着个体差异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辅导员要学会从自身找原因,寻求解决之道,增强抗压能力。比如,可以和经验丰富的同行交流与沟通,倾诉苦恼,听取他们的建议,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更佳方法,即使具备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起码可以从同行那里获得同情与共鸣,排遣焦虑意识;也可以适当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通过阅读、上网、看电视、购物、体育锻炼、陪孩子玩耍等方式,获得精神上的解放,恢复精力;或者学会放弃一些无法改变的事情,不必为了迎合社会各界的期待而强迫自己每件事都要做到尽善尽美,学会低调简单生活。

3.2 学校领导、学生要给予辅导员更多的关注和理解

一方面,学校领导和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体会辅导员的难处,对辅导员多给予人文化关怀,对其工作予以更多的支持和配合。

另一方面,在福利待遇、职称评定、个人进修上,考虑辅导员和其他普通教师的职业差异,有针对性地调整政策,少从显性效果方面考核辅导员工作,重点从他们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付出的实际劳动及学生的满意度等方面来考核,给其更多的物质保障和精神鼓励;资助辅导员开展德育理论研究和职业培训等活动,充分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其综合素质,为其营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3 家庭成员要做辅导员的坚实后盾

4.辅导员案例分析及答案 篇四

情景案例规则:

①比赛内容:综合应用各项法律、法规和教育学、心理学、生涯规划、事务管理等辅导员工作技能,对现实工作中发生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解决。例如对如何帮助学生处理情感问题、宿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学生违纪行为的教育和处理等大学生多发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情景模拟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②比赛方式:情景案例试题以文字描述方式呈现。参赛选手现场抽取两个文字描述案例,在规定的时间内(5分钟)做准备,然后在两个案例中任选一个案例进行做答。选手回答问题时,首先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然后从辅导员工作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回答时间不超过5分钟。

1.案例简介及分析

一天早上出完早操后,一名同学向我报告说放在书包里的两百元钱被人拿走了。当时操场上还有很多人,而这位同学的书包和其他人的书包就放在一起,并且其他人的书包都未动过,唯独他的书包被人翻过。我问他把钱放进包里的时候,有哪些人在场,他说很多人都在场,自己也说不清了。我只好提醒他自己今后多注意。此后,又有该同学寝室的其他人陆续向我报告说自己放在枕头下或放在抽屉里的钱总共约1000多元被盗,但门窗均未有被撬的痕迹。

参考答案:高校学生钱物被盗案件的屡屡发生,严重地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社会、家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广大师生深恶痛绝。对待盗窃现象一方面一定要引起重视,尽量侦破;另一方面不能胡乱猜疑,轻率处理,关系到一个学生一生的名誉,即使掌握了确切证据,查证属实后,也不能简单处理,一定要尊重学生,经常找学生谈话,促使学生从内心里、从思想上认识自己的错误。切不可一味地批评,而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重新做人。

2.案例简介及分析

2008年下半年,按照学生工作处的工作部署在08级学生中开展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主题班会。班会采用了统一制作的课件,笔者用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从七个方面对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了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有很多同学没有认真地听讲,甚至个别的学生在睡觉。在班会结束约半个小时,一条手机短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李老师,今天下午的班会您很辛苦,一讲就是两个多小时,但我觉得我并没有什么收获,建议以后的主题班会能否压缩一下时间或变换一下形式,否则主题班会的意义不大。笔者收到短信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找来了班级的班长和团支部书记,安排他们就班会的效果进行一次调查。班级调查结果显示:近50%学生认为班会的意义不大,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近30%的学生认为班会的形式太古板,老师一味地说教,同学们的容易听觉疲劳;90%的学生认为应该对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改革。

参考答案:主题班会是辅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途径。如何有效地利用主题班会,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每一名辅导员所面临的问题。不可否认,笔者所遇到的问题不是个别问题,而是一个共性问题,几乎所有的辅导员都面临这样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不同的辅导员有不同的方法,但核心的解决办法就是满足学生“参与”的需求,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

3.案例简介及分析

一名男大学生喜欢一个女孩子,而女孩子已经有男朋友了,于是这名男大学生陷入单相思中不能自拔。

参考答案:情感引导,是一个很“大”的话题,笔者在此只想谈一谈个人的考虑,不再涉及过多的心理咨询等问题。在对待情感问题上,辅导员可以建议大学生:一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事业观,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二是要理解什么是爱,懂得爱的真谛。三是对待恋爱要客观,思考问题不走极端,坦坦荡荡,积极培养和自我纠正不良情感。四是处在失恋过程中时,多与人交流,多与家人交流,多与老师交流,帮助自己摆脱苦恼。五是一旦认为情感状态失去控制,就要及时进行自我调整,或者找心理医生、心理辅导员咨询。

4.案例简介及分析

2009年9月2008级学生正式来我院报到,同时学院也在开学初期就下达了学籍注册和催缴学费的通知,在开班会过程中要求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主动到学院学生科说明情况,很快一位来自东北农村,衣着简朴的女同学来到办公室并向我哭诉家中的不幸遭遇。她的母亲和妹妹都死于脑癌,家里也因此欠下了巨额的治疗费用,父亲没有什么文化只能靠干些力气活供她上学,而且父亲年龄大了身体也有毛病但还在咬牙坚持着。了解到她的家庭情况后,我的内心非常同情她。而不久,一位衣着名牌的同学也为了同样的原因找到我,手中拿着当地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我同他谈过后,很坚定的拒绝了他的请求。这一对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对学生手中的“贫困证明”和“申请书”不是那样的信服了。

参考答案:

1、辅导员在学生教育和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避免教条主义或主观性强的问题。要通过制度加强和规范工作,按照制度进行管理。

7.案例简介及分析

梁某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个子高高的,长得也很帅,但几年下来他有一个很悲观的想法:做导演需要出名,而真正出名的导演又有几个呢。而且自己家是外地的,从本科到研究生一路走来实在太累了,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种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最终,他办理了退学手续。学校的老师、同学无不为他惋惜。

参考答案:大学生现在面临的压力过大,造成心理的落差比较大,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首先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的扩招,让一些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就对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产生焦虑。另外,自我和家庭对学生前途所定的目标过高,有的学生有一种为家长读书的想法,想的是将来要怎样报答家长,有的是给自己定了一个不太符合实际的目标,那么都可能在最终结果上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这需要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无论怎样,知足常乐是不变法则。另外,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好自己的路。

8.案例简介及分析

小樊与小路是高校“夫妻部落”中的一员,两人在校园附近租下一套房子,过起了同居生活。两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双方对未来都没有太明确的想法,目前生活在一起只是为了“相互取暖”。

最近一个对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在受调查的同学中,有13%的人坦言大学期间有过性行为。参考答案:在现代教育体系下,青年人“知、情、意”不平衡。可能智商比较高,情商比较低,那么意志力就更弱了,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那么在身体某方面曾经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缺失性需要,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得满足。严重的可能有露阴癖,产生一种儿童心理。这是在某些压力下,人会回避退型,退回到儿童心理阶段,那么就会有这样一种行为发生。但这是极端的一种表现,在学生中存在的大多是性渴望、性焦虑等等,这恰恰表现出在性教育问题上缺乏一定的指导。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性充满渴望,但是真正了解的并不多,也有的情侣因为是否需要发生性关系而闹翻,这些都很深地困扰着现在的大学生。学生们可能没有很强的意识,那就是爱和性不仅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体验和感受,它背后还有一个严肃的责任问题。这些是不可回避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健康、科学地对待性问题,了解性问题,更要理智思考并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大学生精神健康很重要的一部分。

9.案例简介及分析

小林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某重点高校,第一学期期末,本来踌躇满志准备获取奖学金的她未能如愿。她的情绪从此一落千丈,变得郁郁寡欢,无心学习,也无法处理好与同学的人际关系,还整夜失眠。最后不得不去医院精神科检查,结果诊断她是患了抑郁症。

参考答案:据日前一项对大学生抑郁症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抑郁障碍疾患率为23.66%,据此推算,北京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不少于10万人。

在大学生中有抑郁现象的比较多,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对自己进行了一些否定。一般这样的学生情绪都比较低落、不稳定,不爱搭理人,做事情没有兴致,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心理情绪积聚,对学习、生活肯定会造成影响,严重的则会患上抑郁症。如果没有找到正常渠道发泄,可能会沉迷于一些自己觉得是正确的事物上面,比如网络。这就需要周围的人群关注他们,给他们温暖,生活中有这种情绪的大学生也要多和身边的朋友谈心、交流,释放出自己的压力,以缓解这些症状,从而恢复到正常状态。

10.案例简介及分析 今年5月7日晚9时10分左右,北京大学理科二号楼一男子从九层的天台坠楼,落在楼底天井的西北角。而在15天前,北大一女生从同一座楼上跳楼身亡? 参考答案:自杀是一种极端行为,原因有很多。现在大学生压力要比以前大得多,那么他们就想寻找各种方式缓解压力,比如跳舞、上网、交友等等。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渠道去进行缓解,可能就会产生人生比较失败的消极想法,也可能是从前失败的痕迹与现在的失败产生共振,让这样一种力量成几何扩大,最后把这样一种情绪放在了一个点上。可以说,愤怒的力量越大,压抑愤怒的力量也就越大,最后发泄出来的力量就越大。那么,在某一个时候,这种力量也会作用于自身,自杀成了自身的需要。还有的就是目标和自身能力产生差距,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摆正心态,那么负面心态一直积聚,到最后也可能完全否定了自己,而寻找自杀这种解脱方式。现在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没受过挫折,面临压力就会选择逃避,这也是一种很危险的心态。

11.案例简介及分析

前段时间大连一知名网站的论坛上出现了一个“出租自己”的帖子,引起了许多网友的注意。帖子称,“本人欲将自己出租,只要不违背法律的要求都在考虑范畴!陪聊,陪逛,陪吃??价格再议。”发帖人自称是一名22岁刚从新西兰回国的大学生,“出租自己”只因为“太无聊”。

参考答案: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在一种不成熟的状态下,凭着自己青春期的冲动,把任何事物都看得很美好。他们缺少挫折锻炼,心理承受力太弱。另外,在大学里,可能无形之中同学之间会有一个比较,比如同宿舍的人都有男(女)朋友了,但是自己没有,那么可能就造成一个心理落差,情绪上很不稳定,精神比较空虚。有的则是一旦失恋后,就痛苦不堪,无法恢复自己正常的生活学习,好像没了恋人就无法生活了似的。

真正的爱情是有独立性的,大学生恋爱,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即使恋爱失败了,也只能说可能彼此不是最适合的,而且,还可以通过失败的恋爱吸取经验,从中学会怎样和异性交往。

12.案例简介及分析 今年四月晚上十点多,我刚刚洗漱完毕把手机放在床头柜上准备休息,一条短信 “老师,你好,我想跟您谈谈。”说实话,忙了一天特别不愿意听学生反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但我还是奈住性子回复“你好,你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情吗?”“老师我是06级装饰二班的小英,我想辞去舍长的职务,并且您能帮我调一下宿舍吗?”“宿舍调整原则上只在每年的7月,提出申请讲明正当原因,学院签署意见,到公寓中心办理相关手续,中间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你能讲述一下原因吗?”“那老师我明天可以找你单独谈一下吗?”“好的,那明天下午好吧?

参考答案:宿舍矛盾至今仍是我们难以完全解决的问题。舍友之间因小事而闹矛盾,继而不和,再导致争执甚多,相互包容是解决矛盾的唯一方法,但大学生作为未成熟的成年人仍是无法做到这一点。“包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然是困难,但并不代表做不到,只要我们能相互努力。

13.案例简介及分析

小J所在的宿舍是4人间,与其同住的3名同学都来反应调换宿舍的问题,作为辅导员我就开始留意和调查小J宿舍同学的情况,因为什么原因她们都要换宿舍。是真的如小A说的那样——家庭经济困难,四人间开销太大;像小B说的那样——要考研,需要清静的环境;还是像小C说的那样——没有什么原因,就是想要换个宿舍,换换新环境。小C不想说明换宿舍的缘由,让我感到,她们都要换宿舍肯定是有别的原因的。

参考答案:大学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关注和引导学生情感发展的学生工作不容觑视。而学生每天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宿舍度过,寝室是学生进行校园学习、生活的第二大“阵地”。关注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利用好宿舍这一“阵地”,实现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在学院公寓开展“党团组织进公寓”,“星级文明宿舍评选”、“雅室设计大赛”等活动是学生工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这一案例使我深深地体会到, 要做好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 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学生最多的辅导员的工作为其工作的重中之重。辅导员只有在学生工作中仔细分析每一位学生的个案, 用心去体贴、感化自己的学生, 才能把高等院校的学生工作做好。用自己的爱心与耐心必能换来学生的认同。

16.案例简介及分析 2007年11月2日下午5:30左右,330宿舍成员×、万×、丁×、李×、赵×等人(王××舍友)在宿舍谈论考研的事情,此时正在332宿舍的潘××认为声音过大,便从阳台(两个宿舍共用一个阳台)走到330宿舍要求对方小点声音,但言语过激。随后陈象征等人把阳台门关上了。之后王××买饭回到宿舍,发现宿舍气氛沉闷,在询问了舍友原因之后,得知舍友说话声音并不大,自感说话权利受到限制,气愤之余,用力推开了阳台门。此时在阳台打电话的潘××再次认为对方声音过大,并把王××的这一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挑衅,随即两人发生了肢体冲突。陈×随后闻声紧跟,最终引发了群体冲突。在冲突过程中,多人受伤。作为“受害者”,王××所在班级同学特别是男同学情绪激动,事态可能进一步扩大。

参考答案:(1)案例发生后,与学生谈话时,如果笔者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批评,很容易与学生对立,教育的效果也不会很好。(2)绝大多数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以本案例事件为例,事件发生在邻里宿舍之间,当事人双方都是大三学生,并且都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性格上都比较好冲动,容易走向偏激。(3)应注重加强学生干部和老师之间的桥梁作用。如本案例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就发现此前这两个宿舍之间就曾经因为一些日常习惯问题产生一些小磨擦。事后据了解,所在班级的负责人在工作上存在着疏漏,对于两个宿舍之间问题没有及时的反映,认为事情较小,没有必要向老师反映,同学们自己可以解决,并且反映的话,对班级影响也不好,也影响同学们之间的感情。

17.案例简介及分析

学生肖某某,2005级广告学专业,入学时是专科,第一学年成绩良好升上了本科,第二学年下来有10门课程考试不及格,二次补考后还有5门不及格。第三学年由于学校学科整合、学院合并,他们这个专业有我来负责。通过随堂听课、到班级检查考勤,发现该同学基本不上课,又到其宿舍检查,发现正在宿舍玩网络游戏。我让其关掉电脑,进行了一次长久的谈话。通过谈话了解到该生来自农村,由于家长在学习方面干涉过多,逆反心理较重,再加上升上本科后学习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过大使得他没有心思学习,与几个没有升上本科的同学合伙购置了一台二手电脑,迷上网瘾不能自拔。习也不学、课也不上,也很少与同学交流,导致考试都没通过。现在从心底里不再想学习,准备再混一阵就退学回家。参考答案: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第一需要是生存,所以当我们为生存感觉到危机的时候,人的潜能会无限增强。从上面这个同学的案例中,我觉得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必须彻底的从他们的思想深处发掘,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参加一些体力劳动,感受父母和家庭的艰辛。对于部分学习成绩差、学习没有目标的同学可以考虑采取该同学一样,将其“扔向”社会,让生活的现实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18.案例简介及分析

程某,男,大学二年级学生,来自农村,学习成绩较好。刚升入大学,由于基础较好,加上选择院系的压力学习较为认真刻苦,大一时各门功课都是优秀或良好以上。但是从大二进入学院开始,他觉得终于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可以放松下了,主观上的放松情绪导致了他对于课程的兴趣逐渐减退,主观认为课堂上的知识没什么用处,认为可以不用去上,看到不少同学经常光顾网吧,他也想放松一下,于是就开始上网,刚开始是去网吧,上网时间还可以控制,后来自己买了电脑,由于不大喜欢运动,所以没事就上网,经常玩游戏,甚至旷课上网。到后来,每天有多长时间挂在网上他自己也说不清楚。结果到了学期末有两门主要课程不及格,学习成绩和班级综合测评名次由前几名落到中下游。

参考答案:(1)大学生要确立自身目标,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合理安排时间,健全人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只要提高自身免疫力,做到“进得去,出得来,拿得起,放得下”,自然可以远离网络成瘾。(2)辅导员应当深入了解网络成瘾的原因和危害,不能简单采用单一的严禁方式进行封堵解决此类问题,要采取“防”与“治”相结合的方式。(3)学校应趋利避害、发挥网络德育的积极作用,延伸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4)父母应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善于发现孩子在生活、学习、交往中遇到的障碍,帮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功和快乐。

19.案例简介及分析

黄桂东,我系一年级XX班学生,原籍湖南省六安市。该同学入校初期,因为宿舍同学彼此间还不很熟悉,在沟通、交往过程中都谨慎,在09年10月中旬一次的交往中,该宿舍的一名同学不经意的话,便触动了黄桂东敏感的神经。在随后的一周里,黄桂东处处感觉宿舍里这名同学的行为都和他过不去,认为自己对他这么好,他怎么能这样;每回到宿舍中都感觉宿舍气氛充满压抑,睡觉也总是翻来覆去,难以入眠;而且在行为举止上也处处和这名同学对着干。无论是生活、学习上,还是心理上,黄桂东都产生了很大的波动,甚至有了退学的念头。

参考答案:

1、学会放弃——学会放弃也是一种美德,无为而有为,有一位名家曾经讲过:人生快乐的最大根源在于学会放弃;只有学会了放弃,才能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2、无论过去如何优秀,都代表不了现在,更无法预见将来,现在才是真实的。大家都是由高中优秀的学生迈入大学,现在都应重新审视,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立足于现在,才能着眼于未来。藉此两点,旨在教育黄桂东凡是不能太过计较,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太过敏感,要相信同学之间的情感和交往是质朴的;并借助著名的学者季羡林老先生的人生格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教育黄,要言必行、行必果,做之前只要考虑谨慎了,做时尽力而行了,对自己行为的结果除了必要的反思和总结之外,没必要持久被困扰;同时使他认清大学学习的新情况,调整失衡的心态。

20.案例简介及分析

纪某,我系视觉班的一名学生,在2009年4月底进行的《概率论》考试过程中,该生没有作答,而是在试卷背面洋洋洒洒写了两千字的个人感言,该生感觉大学生活太安逸,是对生命的浪费,同时透露出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再读下去对自身素质也没有多大提高,想退学到社会上去打拼,以求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答案:(1)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适应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和生长发育等问题。这些问题使他们产生许多心理冲突、心理危机,而且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如果教师能针对学生这些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和恰当的指导,真诚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他们的心理问题。(2)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有少数学生厌学也与他们生活上遇到困难有关系。例如,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各种费用,如果教师能及时妥善地帮助解决好这些问题,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学生也会感谢教师的关怀,努力学习,遵守纪律。(3)多鼓励学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学生充满爱心的鼓励、肯定和赞扬,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教师对学生的信心、期望和热爱,会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一种受到老师爱护、重视的体验,会激发学生们努力学习,报答教师们的爱护和希望;同时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又会进一步影响老师的希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在充满爱的氛围中迅速、健康地成长。

24.案例简介及分析

前不久,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2006级临床专业的学生李某,在其学校附近与男友发生争执并提出分手,遭男友割断喉管后死亡。据目击者称,事发时,杨某拿着一把十余厘米的刀追死者,并朝其喉咙处割去,杀死女友后,杨某抱着死者久久不肯离去,直到110民警来到现场,将其带走。

参考答案: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踏入大学,就相当于踏入半个社会,从而他们感到不适应,害怕失败、害怕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尤为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成为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基础。目前,大学生犯罪心理复杂多样,其突出表现在犯罪动机、价值观念、人格障碍、个体心理偏差等方面。种种原因表明,这些障碍与偏差导致的犯罪心理与社会就业、家庭经济、个人恋爱所造成的心态失衡、心理变态、心理疾病有关。近几年来,大学生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之类的人身伤害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目前已是仅次于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第二大类案件,这种现象值得关注和警惕。

25.案例简介及分析

事情发生在2009年10月23日。学校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正进行到最后两项,场上进行的是男子5000米长跑项目,学院08级学生周鑫同学正在400米跑道上拼搏,一圈、两圈??最后50米冲刺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周鑫同学突然摔倒在场地上,我当时正在离他不远的地方站着,见此情况,我第一时间跑了过去。现场的医务人员也在第一时间赶了过去。学校领导、老师及部分同学都陆续到了现场。经过初步诊断为大腿骨折,需要立即送医院诊治。学校的救护车马上载着周鑫同学赶往市中心医院,我跟车前往。在路上,我电话通知同事张明马上带钱过来,并向领导及时通报病情。周鑫同学的情绪和痛楚在我和随行同学的热情帮助和鼓励下也逐渐趋于稳定。参考答案:在上述案例中,辅导员就是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清楚地知道事件的处理关系到学生的生命安危,而且事件的发展已经超出了辅导员个人的资源调动能力与决断能力,必须请示上级领导。正是因为有了学校领导的及时果断决策,才可能在资金调度、医生和医院的聘请等方面得到及时的支援;也正因为学校领导的及时和正确决策,赢得了抢救时间,得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投入,从而顺利做完手术,目前看也没有留下后遗症,对大家都有一个满意的交代。学生管理工作实际上就是做人的工作,而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了,我们只能主动面对,不埋怨,不推卸,积极想办法,寻找帮助进行最有效的救助。

以人为本,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任何时候,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换位思考,真心相助。再多的语言也比不上一次实际的行动,再多的安慰也不如一点实实在在的帮助,再有力的劝说也不如一个感人心肺的动作。

26.案例简介及分析

9月份新学期开学后,因被录取学生与落榜学生仍在同一宿舍,那些成功的同学脸上绽放着笑容,每天都会在宿舍进行学习心得的交流。他们升本之后的生活是落榜学生曾经向往的。落榜学生情绪极度沮丧,自述说:“考试结果出来那天,简直就是一场噩梦。没想到,我花了那么大的力气,最后还是没考上。我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我该何去何从。现在我什么都不想干,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一想起升本就感到窒息、心痛。每天饭也吃不好,还失眠。我劝自己别想了,反正已经这样了,但还是控制不了自己。感觉一切都糟透了。”同时,新学期开学后就是毕业班,面临找工作的问题,但又不愿去想这些,生活态度消极,不愿上课,整日无所事事。学生也想改变自己目前的状况,但又不知该从何做起。

参考答案:在该案例中,学生并未提到身负压力,但实际上其目前的困境主要是由各种压力源造成的。首先,学生没有通过学分认证考试,在目睹升本同学的“幸福生活”后,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同时,即将面临大学毕业,专科学生择业困难也是其压力来源之一。升学压力和择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困境,其实质是由该生自身能力与理想目标之间的落差造成的,落差越大,心理压力也就越大。

1、引导学生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失败 “一些人往往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和思想等同于现实本身”,心理学家米切尔霍德斯说,“其实,我们周围的环境从本质上说是中性的,是我们给他们加上了或积极或消极的价值,问题的关键是你倾向选择哪一种”。

2、情绪转移

当人受到无法避免的痛苦打击时,长期沉浸在痛苦中,既于事无补、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又影响自己的工作、损害身体健康,所以应该尽快地将其注意力转移到那些有意义的事情上去,转移到最能使其感到自信、愉快和充实的活动上去。

3、对失败恰当归因

成功不等于失败的简单累加,一次次蛮干的必然结局仍会是失败。

4、重新确立目标

5.社会体育指导员考试及答案 篇五

1.不是现阶段职工体育的特点。(D)A 与企业文化建设一致 B 活动内容多样性 C 组织结构体系“条块结合” D 活动时间的时节性 2.社会体育工作规划的要素包括。(D)

A 指导思想 B 目标 C 任务和保障措施 D以上各项均是 3.按运动方式划分,疲劳可分为。(A)

A 快速疲劳和耐力疲劳 B 脑力疲劳和体力疲劳 C 整体疲劳和局部疲劳 D以上均不对

4.能量消耗理论认为 是导致短时间、大强度的剧烈运动性疲劳的原因。(B)A 血糖含量下降 B 高能磷酸化合物大量消耗 C 糖原含量下降 D 以上各项均正确 5.是目前认为引起运动性疲劳的主要代谢产物。(C)A 蛋白质 B 碳水化合物 C 乳酸 D 脂肪 6.目前常用判断疲劳的方法。(D)

A 生理指标测定

B 自我感觉 C 观察评定 D 以上均正确 7.常见的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有。(D)

A 运动后休息 B 合理营养 C 物理疗法 D 以上均正确

8.康复体育的手段可归纳为:医疗体操、医疗性运动、传统体疗手段和。(C)A 慢跑 B 球类运动 C 适应性体育运动 D 太极拳 9.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危险评价中的正影响因素。(B)A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30mg/100ml B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60mg/100ml C 血液总胆固醇含量>200mg/100ml D BMI≥285kg/m2 10.不是老年期的身体特点。(D)A 骨萎缩和骨质疏松 B 心肌萎缩

C 呼吸机能减弱 D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提高

二、简答题

1.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社会背景是什么?

⑴城市经济体制改变是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的根本原因。

⑵建立与城市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是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必要条件。⑶社区老龄人口体育需求的整张是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的催化剂。⑷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促进因素。2.制定社会体育工作规划的意义? ⑴是社会体育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⑵是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团结奋斗的一种动力。⑶是提高社会体育工作质量和改善管理的保证。⑷可以提高管理的远见。3.女子体育健身的注意事项? ⑴健身场地的选择。⑵健身时间。

⑶不能以体力劳动或家务劳动代替健身锻炼。⑷健身锻炼前准备工作要充分。

⑸健身运动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不当运动。⑹健身锻炼要注意营养的补充。⑺要加强个人卫生。

⑻在身体处于某种疾病状态时,应暂停健身锻炼。4.康复体育的特点? ⑴康复体育是一种主动疗法。⑵康复体育是一种全身疗法。⑶康复体育是一种自然疗法。5.老年期体育建设的要求? ⑴遵循体育健身锻炼原则。⑵注意调整呼吸。⑶结群结伴锻炼。

6.辅导员案例分析及答案 篇六

你运气好啊.完整版的.考试作文几乎不会超出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L1 P14 Why does the author tell s not to be afraid to ask stupid question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many apparently naive inquiries like why grass is green,or why the sn is round,or why we need 55,000 unclear weapons in the world ——are really deep questions.He says when you try to get the answers,you will gain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hings.Its also important to know,as well as you can,what it is that you dont know,and asking questions is the way.He also tell us to ask stupid questions requires courage on the part of the asker and knowledge and patience on the part of the answers.And dont confine your learning to schoolwork.Discuss ideas in depth with friends.Its much brave to ask questions even when theres a prospect of ridicule than to suppress your questions and become deadened to the world around you.L2 Icons P30 What are the factors to shift the hero-worship to the celebrity-worship? The new forms of media——photography,moving pictures,radio and television are the main factors.The reproduction of photos in newspapers turned famous people into celebrities whose dress,appearance,and personal habits were widely commented upon.Slowly,the focus of public attention began to shift away from knowing what such people did to knowing what looked like.The shift was accelerated by the arrival of moving pictures.Between 1901 and 1914,74 percent of the magazine articles about famous people were about political leaders,inventors,inventors,professionals,and businessmen.After 1922,however,most articles were about movie stars.With the arrival of television,the faces of the stars became as familiar as those we saw across the breakfast table.We came to know more about the lives of the celebrities than we did about most of the people we know personally.Less than seventy years after the appearance of the first movimg pictures,the shift from hero-worship to celebrity-worship was complete.L3 GO-GO AMERICAN P46 What is the Americans attitude towards time?Give necessary examples.In the United States,many people keenly feel the shortness of each lifetime.They are aware that once a day in their life is gone,it will never come back.And Americans believe no one stands still.If you are not moving ahead,you are falling behind.So they value time and want every minte to count.This attitde towards time is shown in the fast pace of life in the country.Whatever they do they always seem to be in a rush.You find people hurrying to get where they are going.They hurry to eating places for a mea and finish it as quickly as possible.Also Americans do what they can to save time.They produce a lot of labour-saving devices such as clothes-and dish-washers; they rapidly communicate through phone calls,telex and e-mail and cut down on personal contacts.L4 Take Over,Bosn!P62 Can you imagine what did Barret think of when he heard Snyders whisper Take over,bosn? Becase of thirst,Barret was almost out of mind.He rose several times and was a constant threat.But when he heard Snyder said“Take over,bosn,he had a strange feeling suddenly.He came to realize he would and must take over the task an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rest.As long as he stopped others from the little water,they would always have hopes and wouldnt die soon.So he picked Snyders gun up and decided to hold off the other from the water until night when a ship saved them.L5 Are You Giving Your Kids Too Much? P78 Why parents overindulge their children?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to explain why parents overindulge their children.One fairly common reason is that parents overindulge their chidren out of a sense of guilt.Parents who both hold down full-time jops may feel guilty about the amount of time they spend away from their children and may attempt to compensate by showering them with material possessions.Other parents overindulge because they want their children to have everything they had while growing up,along with those things the parents yearned for but didnt get.Still others are afraid to say no to their childrens denless requests for toys for fear that their children will feel unloved or will be ridiculed if thy dont have the same playthings their friends have.L6 Culture Shock P94 What are four stages that people go through when they experience situations that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ose to which they are accustomed? Stage one is a honeymoon phase,during which the new experience is perceived to be interesting,picturesque,entertaining,and charming.You may notice several superficial differences such as music,food,and clothing,and the fresh apeal of the new experience keeps you feeling interested and positive.When you stay in a new envirnment for a while,you move to stage two-the crisis stage-in which the shine wears off and day-to-day realities sink in.In relationship,you notie annoying habits;in a new country,you find barriers to establishing connections or to learning the language beyond a few polite phrases.If you stick with the experience and try to deal with it realistically,you will probably move to the third phase:recovery.In recovery,you learn the systems,procedures,language or nonverbal behaviors of the new environment so that you can cope with it on the basis of some mastery,competence,and comfort.Finally,when you feel that you function well and almost automatically in the new culture,you will move to the fourth phase:adjustment.L7 The Model Millionaire(I)P108 Suppose you are the millionaire.Explain how you get to know Hughie Erskine and what you do in return for the pound he gave you when you first met.I am Baron Hausberg.I have enough money to buy the whole of London.One day,on a whim I asked my artist friend Alan Trevor to pain me as a beggar.Alan had almost finished the picture when a very charming young man walked into his studio.I suppose he must have been very sympathetic with me,for when Alan was away a minute,the young man quickly put a pound into my hat.I was startled for a moment,but I was pleased when I realized that he took me for a real begger.Later I learned from Alan all about this young man:he was poor,and could not marry the girl he loved because her father wouldnt let them unless he had 10,000 pounds.Touched by the young mans spirit of kindness,I decided to help him.The next day I had a cheque for 10,000 pounds delivered to him as a wedding gift.L8 The Model Millionaire(II)P123 Retell the story The Model Millionaire in about 150 words,concluding your retelling with a one-sentence comment.Hughie Erskine was a charming young man who was in love with a nice girl called Laura Merton.Lauras father made it clear to Hughie that he would not marry his daughter to him until Hughie had ten thousand pounds.One day,Hughie went to see his artist friend Alan Trevor in his studio.There he found his friend painting a beggar,who was an old man in rags.Hughie felt so sorry for the poor model that he gave him the only pound he had.The old model was actually a millionaire.When he heard all about Hughie and Laura,and their problem,he had a cheque for ten thousand pounds delivered to him the very next day.The couple were happily married,and the beggar attended their wedding.The story shows that a genuine millionaire is not one who has,but who give.L9 Only Three More Days P139 The author got a solution finally.What was the solution? Was it risky? He laid out the diaries in two big steel suitcases.Over them he palced a number of his broadcast scripts,each page of which had been stamped by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 censors as passed for broadcast.On top he put a few General Staff maps he had picked up from friends.Then he phoned the Gestapo Headquarters to say he had a couple of suicases full of his dispatches,broadcasts and notes that he wanted to take out of the country.As he was flying off early the next day,there would be no time for Gestapo official at the airfield to go over the contents.Could they take a look now,if he brought them over;and if they approved,put a Gestapo seal on the suitcases so he wouldnt be held up at the airport? Yes,it was risky.He thought life in the Third Reich had always been risky.It was worth a try L10 The Washwoman P155 Describe the situation that“I”saw the old washwoman for last time.One evening,while Mother was sitting near the oil lamp mending a shirt,the door opened and a small puff of steam,followed by a gigantic bag,entered the room.I ran toward the old woman and helped her unload her bag.She was even thinner now,more bent.Her head shook from side to side as though she were saying no.She could not utter a clear word,but mumbled something with her sunken mouth and pale lips.After the old woman had recovered somewhat,she told us that she had been ill badly.But as soon as she was able to stand on her feet once more,she began her washing.She said “I could not rest easy in my bed because of the wash.The wash would not let me die.……I dont want to be a burden on anyone!”

L11 How I Served My Apprenticeship 170 Why was Andrew Carnegie so pround of the one dollor and twenty cents——the first pay he brought home? Carnegie was very pround of the one dollar and twenty cents he earn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 life when he was only twelve.The money,though small in amount,meant a great deal.First,when he got his first pay he felt that he had grown up.He was no longer a boy who had to depend on his parents; he had become a man who was able to help support the family,a contributing member.This was important because at that time life was hard for the family and it was difficult for his parents to manage alone.Also he though the money was the direct reward of honest manual labor.It represented a week of very hard work.This money gave him the greatest satisfaction of being rewarded for what he had done.L12 A Friend of the Environment P185 Why did Rachel Carson write the Silent Spring? Whats the content of it? Because she felt that the wonders of Nature are precious and permanent,and much of Nature was forever beyond the destruction of man.But then she discovered she was wrong.She learned with sadness that little in Nature is truly beyond the tampering reach of man.Then,She wrote the book Silent Spring to sound a startling warming to mankind and the book showed quite clearly that man was endangering himself and everything else on this planet by his indiscriminate use of chemical pesticides.As her title suggests,Miss Carson was saying that there might come a springtime that would indeed be silent because the birds,as well as other creatures,and plants would have been destroyed by the man-made poisons used to kill crop-threateding insects.L13 Who Shall Dwell? P201 In the story Who shall Dwell?,how did the fatners attitude towards the neighbours change? What brought about the change? When the bomb alert came,the father was clear that he had built the shelter for his own family,and that he would not let anybody else in.So when his neighbours came and asked to share the shelter he rejected them flatly.When a monther begged him to take her little girl in,he did not know what to do.At that monent his wife dashed outside and pushed the girl in.her act set him thinking hard.Just a moment before the first bomb struck he made a big decision.After giving his elder son a few instructions,he stepped out and shoved two children into the shelter.He stood beside his wife,ready to spend the last minute with her.His change seemed sudden,but was actually quite natural.He loved his children,so he was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monthers plea and gave the chance of surival to the two children.Also his love for his wife led him to follow her example.L14 Cipher in the Snow P218 Describe Cliff Evans life before his sudden death.Cliff Evans lived with his mother,stepfather and five younger half brothers and sisters.His stepfather had never legally adopted him,nor did he show any affection for him.At home Cliff didnt talk much and had never told his family about his problems.When he began school,he was timid but eager to learn.And his IQ was pretty good.Then in the third grade a teacher wrote in the school record that he was uncooperative and slow.Since then he had never got any encouragement from his teachers.Gradually,the child had no more confidence left.He never smiled nor talked much.He had no friends; he had never belonged to a club,never played on a team and never held an office.He came to school by himself and left by himself.In class,he would sit back in the last seat.Finally he became silent and lonely.He became nothing.L15 Bribery——An Inevitable Evil? P232 What are the major forms of bribery? Bribery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broad categories.The first category consisits of large amounts of money paid for political purposes or to secre major contracts.For example,a certain American company offered big sums of money to support a U.S.presidential candidate when it was nder investigation.Also in order to get big contracts,such payments are often made to ruling families or their close advisers.The second category covers payments made to obtain quicker official approval of some project.In such cases,the money is often paid to key goverment officials concerned.The third category involves payments made in certain countries to make a business deal easy to get approved.For instance,a foreign company may pay to get permission to import equipment.A common type of this category is the facilitating payment to clear cargoes.These are smaller sums of money paid to customs officials.L16 A Social Event P250 What do you know about Randy and Carle in A Social Even? Why are they anxious to get invited to Scottys funeral? Randy and Carole are a young Hollywood couple.They have been married only a short time.Both have achieved a certain degree of success in pictures,but their careers in the show business are still in the promising stage.Scotty Woodrow,a world-famous movie star has just died,and Randy and Carole are anxious to go to his funeral,which will be a gathering of celebrities and is regarded as a big social event.It is said that flowers have come from the U.S.President and the British Queen.Randy and Carole think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their career to be seen there with a lot of big shots.But they havet got an invitation while some of their Hollywood friends,also young actors and actresses like themselves,have been invited.Thats why they are worried and are trying hard to find ways of getting themselves invited in the last minute.33

回答者: 美小惠-一

2009-6-26 11:40

我来评论>>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谢,帮助很大,相关内容

7.辅导员案例分析及答案 篇七

1.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大多比较繁重, 相关调查显示国内公办学校辅导员带领学生平均在200-300名, 而独立学院辅导员带领学生则为300-400名, 辅导员除了带领人数众多的学生外, 还需要兼任其他专项工作。目前高校关于辅导员的职称评定尚无完善的体制, 高校辅导员的职称尚无政策支持。调查中, 50%调查者未参加过职称评审, 40%初级职称者, 10%中级职称者, 能够看出,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较小。

2. 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困境

(1) 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近年来大量经验丰富、生活阅历丰富、处理问题能力较高的辅导员退休, 导致了人才流失的现象出现。年轻辅导员成为高校辅导员的主力人员, 但由于其工作经验较为缺乏, 年龄小, 同时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 导致高校辅导员存在青黄不接的状态。且高校辅导员学科背景非专业化, 其中多为理工科专业, 而这与高校发展对心理学、管理学及教育学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冲突, 因此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的提高对于辅导员职业发展作用显著。

(2) 辅导员职业发展不被重视, 工作无保障。辅导员承担着较大的工作压力, 工作任务重、事务性工作太多等是其压力大的重要原因, 而高校对于辅导员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及奖惩制度, 极大程度上打击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部分高校未意识到辅导员的重要作用, 同时社会对于辅导员的工作认可度较低, 使得辅导员难以实现个人价值, 不利于其更好的发展及完善自身。部分辅导员认为自身工作前途迷茫, 而并未为自己设计合理科学的职业化发展规划。

(3) 辅导员职业缺乏职业认同。我国辅导员建设长期处于滞后水平, 辅导员的身份及地位均比较尴尬, 非专业教师, 同时亦非学校管理者, 因此并未受专业知识的培训, 也没有接受管理方面的培训, 导致其无职业归属感, 对职业认知不全面, 滋生职业倦怠感。大部分辅导员并未全面的思考及了解自身的工作, 对自身的职业规划较为迷茫。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基础是辅导员队伍自身对辅导员职业化的认知, 而辅导员身份地位较低, 这些都制约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

3.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中自我素质的提升

(1) 辅导员自我职业素质的培养。高校在聘用辅导员时, 多采用组织能力较强及政治觉悟较高的学生, 同时其本专业水平较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部分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认同偏差等现象, 导致其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热情度及事业心等, 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辅导员的职业培训, 加强对其职业忠诚的教育, 不断提高其自身职业自信心及认同感, 加强对其道德观及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

(2) 建立职业专业化发展的基础。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学习研究能力等方面, 要求其能够对学生日常生活进行规范, 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 能够团结同学, 提高学生的凝聚力, 从而保证组织活动能够良好进行, 与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交流,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4.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对策

(1) 严格选拔机制。在进行辅导员的选拔时, 需要对其进行全方面的考核, 主要包括政治立场、责任感、事业心、个人性格分析、个人心理素质能力等, 从而建立思想教育能力强、高学历、组织沟通能力强及专业素质过硬的辅导员队伍。

(2) 建立常态化辅导员培养机制。辅导员需要正确评估自我兴趣及爱好, 并对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及能力等进行深度剖析, 建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 并逐步实施, 在保证本职工作良好进行的前提下, 收集好下一步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 为下一步职业发展做准备。

(3) 完善辅导员的工作机制。辅导员需要对学生的工作进行全面管理, 这就导致辅导员在工作中无重点, 同时压力大。想要改变这一模式, 就要求辅导员仅需在自己专长领域工作, 突出其工作特点, 改变传统的工作专业化程度低、工作分工不明确、专业提升滞后等状况, 细化辅导员的分工, 设置不同的岗位, 突出辅导员工作特色。

(4) 完善科学化的培训及评估制度。在对辅导员进行调查时, 需了解其专业背景及个人职业兴趣并进行系统培训, 辅导员一般为人力资源管理、心理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职业生涯辅导等专业, 为其设置现代管理学、生四象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学理论及心理学理论等课程培训, 并加强辅导员之间的学习及交流, 开阔辅导员的视野, 为其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提供基础。

摘要:本文对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中遇到的及现状及发展困境等进行了分析, 并从人员配置、职业行为规范及专业培训等几个方面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以期为高校辅导员的更好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困境,对策

参考文献

[1]谢小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趋势下的职业倦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8.辅导员案例分析及答案 篇八

一、职业倦怠的表现

职业倦怠(Feurnout)一词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ee)1974年在《职业心理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其定义为: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学者马勒诗(Maslach)等人也在1981年提出了职业倦怠具有广泛时代特征的三个核心部分,即精神衰竭、人格解体、低成就感。

大学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工作在第一线的、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的专职教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素质和状态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水平。如今,我国"80后”的学生辅导员已占整个辅导员队伍的半数以上,他们有着与老一代学生工作者完全不同的生存体验和独到的工作方式。面对如此高比例的新生力量,他们的整体状态尤其是与年龄不相称的职业倦怠现象应引起特别关注。否则,教师个体、教育事业以及整个社会都将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辅导员群体的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精神萎靡,体力透支,缺乏工作兴趣和创新能力;工作不思进取、效率低下,无成就感,对事业没有信心,得过且过;情绪上焦虑、紧张、暴躁、冷漠、抱怨等。

二、高校“80后”学生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在我国,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对该群体中年轻教师的关注更少。因此,探讨他们职业倦怠的成因既是保证广大学生工作者安心岗位、乐于奉献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保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朝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向坚定发展的迫切要求。

1高校“80后”学生辅导员的职业压力

一些众所周知的实际问题,如辅导员与学生数量比的“错位”现象,对辅导员的政策在实际落实中的“倒挂”现象,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撞车”现象,对辅导员重视程度因事而异的“震荡”现象等矛盾,扼杀了许多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把原来激情满怀的“80后”辅导员推进了尴尬迷茫的工作夹缝中,是“80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衍生地”。

(1)高校对辅导员工作性质的具体要求还没有达成共识。长期以来,各高校在辅导员选拔、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等方面的安排比起专业教师或行政干部来,尚未有统一规范的体例,各自为政的情况比较多见。尽管大多数人(包括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都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效果抱有较高的期待,然而辅导员能用以满足这种期待的资源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年轻辅导员在与同龄人和同行人的横向比较中经常出现思想不稳定、信念不坚定、工作兴趣衰减等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2)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具体内容不十分明确。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管理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职责,既要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还要完成大量千头万绪的事务性工作。特别是二十多岁的年轻辅导员们,经常会疲于应对各类随机性强又与本职工作关系不大的“边缘性工作”,结果不仅降低了本职工作的效率,而且也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投入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方面。

(3)年轻辅导员成长发展的外延机会受限。2004年中央出台的16号文件和2006年教育部24号令明确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也使得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范性被提上了议程。然而,这些措施另一方面也使得高校“80后”辅导员失去了曾经的“职业安全感”和向专业教师转行等“出路”。加上辅导员们在职称晋升等方面尚处于现实的竞争劣势,较大工作时间的投入和较低收入状况的矛盾、较大工作强度和难以短时评估效绩的矛盾等纵向失衡,难免造成“80后”辅导员产生对职业的抱怨乃至发生非正常流动。

2高校“80后”学生辅导员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1)角色冲突造成的心理压力。《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令)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是时代赋予高校辅导员神圣、深刻、复杂的职业角色定位,这就要求年轻辅导员们要学会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随时调整自己作为家长、兄长、教师、学长、朋友等不同角色需要具备的思维习惯、行为态度和表达方式。“80后”辅导员虽然年龄与学生差距不大,容易进行思想融通,但是如果在工作中特别是在做学生心理工作时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和调节,就可能因为年轻辅导员不适时的压力释放或角色缺失造成“事倍功半”的消极后果。当然这种心理状态的塑造绝不是一日之功,离不开丰富社会经验的历练,不能予以过早苛求。

(2)陈旧的社会观念造成的心理迷茫。高校教师本应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受人尊敬的行业,但由于工作方式并非实际授课,社会上很多人便认为辅导员根本不是老师,是“打杂”的工种。久而久之,造成辅导员自己也觉得在高校里的地位低人一等,前途黯淡。虽然现在此种情况有所改观,但每当谈到辅导员工作,依然有为数不少的人认为这个岗位没什么大不了的,是谁都可以做得来的。而这种思维惯性延续到校园内,使和学生相关的许多事情发生后、各部门不是找学生直接沟通,而是马上要辅导员出面,动辄指责“你的学生怎么怎么样”,“你是怎么管的”;学生对辅导员的尊重程度也不如对专业老师;类似让“80后”辅导员特别尴尬的事情不胜枚举。作为一个在基层做具体执行工作的角色,却每天背负着学生、家长、同事等方方面面的重压.心理情绪在患得患失中浮沉,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对职业的倦怠感。

(3)个体成长环境造成的心理不成熟。2004年后各类中央文件已经对高校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创新素质、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可否认,近几年来选拔进学生辅导员队伍的“80后”青年都是同龄人中的优秀分子,他们与当代高校大学生同样生长于改革开放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受各种思潮的影响较多,与30岁以上的辅导员相比,他们自我意识更突出、个性色彩更强烈、思维活跃性更强。这些特点体现在工作中却令人喜忧参半,喜在与学生心理年龄和经历的相似使他们容易开展工作,而且接受能力强,创新思维活跃,工作方法灵活多样;忧在他们工作和个人生活的界限比较分明,不太情愿牺牲个人时间给工作,协同和配合意识不强,工作分工中“你的是你的,我不管;我的就是我的,我不给”;抗挫折能力较差,重表扬和奖励,不愿意接受批评。这些不成熟的心理表现

在日常工作中确实让人担忧。

另外,在当今这样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如果工作内容的重复性太强,年轻人就会有一种被别的同龄人落下的恐慌。虽然有很多辅导员实际上很适合这份工作,但“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辅导员所从事的大部分事务性工作,创新空间确实很小,甚至做了几年后“闭着眼睛都能完成”。久而久之因为缺乏挑战而衍生出衰颓情绪,感到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产生心理倦怠就在所难免。

3教育对象特点的影响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使得学生数量倍增,伴随的是生源质量相对下降,增大了教育的难度,这种现状与国家对专职辅导员队伍的系统培养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局面之间的冲突逐渐凸显。

当代大学生更向往随心所欲的生活,对生活没有太高尚的追求;期盼建立自我内心价值体系,甚至认同平庸;不期望皈依于某一种理性信仰,个人很少再为国家、社会和民族焦虑,政治参与热情趋于平淡甚至表现冷漠,把维护个人的价值和权利置于很高的地位。而社会观念的本身的多元化使学校、家庭、学生个体及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期望产生分歧成为理所当然的孪生品。在多方关注下,高校辅导员难以在职业操守探求和社会心理需求中寻找平衡,加剧了职业动荡的筹码。所以,现在高校辅导员工作比起以往的辅导员工作更容易令人疲惫不堪。

三、从科学发展的世界观思考和解决“80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

1突出“三追求”

(1)追求科学的职业定位。信念和理想是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药。当代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学科发展取得的优秀研究成果已经惠及社会各个领域,心理测试和系统培训等应用性实践也使得人格类型研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成为可操作性的科学体系。因此,“80后”高校辅导员有条件进行客观的自我分析,例如是否存在“职业错位”,还是天生的人格类型与工作需要有冲突等等,必要时也不妨求助于专家,进行有意识的心理调节,帮助自己在出现职业倦怠方面的问题时,学会换角度思考;遇到困难时能够适时进行自我安慰,不盲目否定自己。对于以往有把工作当跳板想法的辅导员来说,则要彻底转变观念,调整自我的职业心态和人生规划,端正做辅导员的态度,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工作的理念融入自己的终生实践。

(2)追求乐观的职业目标。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从不以高薪厚禄为荣,而是把学生的进步当作自己终生的职业目标,以“桃李满天下”为最大乐趣。投身辅导员工作的人更能体会到学生的点滴进步才是自己无以计数的财富,更能带来难以割舍的愉快。正是这种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不懈追求,使教师承载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和无数敬仰。新形势下高校年轻辅导员如果能以此目标为职业追求,将大大增加工作兴趣,避免好高骛远和无意义攀比造成的心理失落。

(3)追求高远的人生价值。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本身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深远浩大的系统工程,而这个工程往往又是由春风化雨般的点滴小事铸就的,其有效的教育成果不是肤浅的、短暂的,而是一种内在的肯定和持久强劲的内化力量,是在多少年之后仍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这种价值的延续是科学职业目标的体现,更是辅导员工作的最高境界。

2加强“三交流”

(1)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拓展沟通渠道。交流是理解和尊重的基石,辅导员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有效的交流能够使工作事半功倍。新形势下“80后”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前应主动思考交流对象、交流场合、交流方式的特点,抛弃“等靠要”“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懒惰思想,才能建立工作预见性,不为工作所累。例如:什么事情适合群体交流,什么情况应当个体交流;什么工作应当在办公室交流,什么情况下在寝室或食堂更合适;哪些时候应当用鼓励方式交流,哪些时候可以以批评为主。另外,“80后”辅导员与学生交流的优势随着现代通信方式如手机、互联网等的运用也有所增长。一些辅导员在该方面已经做了积极探索并初见成效,如:建立班级QQ群、互通E-MAIL、网络通信、组建校内网等,都能帮助辅导员全方位了解学生心态,科学规划工作。此外,“80后”辅导员应多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外活动,一方面可以强健身体,保持充沛精力;另一方面可以释放心理压力,达到心态平衡。特别是有适当文体特长的辅导员容易在这些活动中和学生打成一片,有利于工作的推进。

(2)加强辅导员系统内部的交流,不断充实自己。只有失去自我的工作才容易让人产生厌倦感。有相当一部分“80后”年轻辅导员由于疲于对事务的处理,忽视了自我能力的提高,逐渐产生了职业倦怠。因此,“80后”辅导员们只有不断学习和研究,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风格,才能找出教育对象的规律和特点,成为专家型学生工作者,大大提高事业的成就感和职业魅力。辅导员老师通过相互的经验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感悟、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不断刷新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才能在工作中把握主动。

(3)加强与不同行业间的交流,深化职业培训。就业前科学、真实、系统的职业培训能够使从业者对未来的工作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建立合理期望,避免入职后倦怠感的产生,这是消除职业倦怠的前提。目前,我国各高校对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形式和内容都比较简单,一般是以讲座报告等形式开展,时间也相对短暂,基本上集中在几天或十几天就进行完毕,缺乏一定的深入性。加上辅导员工作本身的“中国特色”,没有太多国外经验可以借鉴,从体例上就束缚了工作本身的横向延展。事实上,一些国内外优秀公司企业培训员工的成熟经验是可供借鉴的。

对于年轻人来说,职业倦怠很多情况下是一种隐性的“能力恐慌”,只有不断地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为自己充电,才能够具有适应各种压力、打“有准备之仗”的能力。因此,“80后”辅导员工作过程中要采取“请进去,走出来”的方式建立社会交流网络,既能拓展工作视野,也对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和支援氛围大有裨益。

3实现“三和谐”

任何社会问题的出现和解决都是矛盾从不和谐到和谐的过程。对“80后”高校辅导员群体职业倦怠问题解决方案的探讨归根到底要紧紧围绕着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如何一切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培养”这一中轴线展开。国家和社会从组织上要应尽可能地给辅导员工作建立更加科学的定位,建立更加科学的选聘和淘汰机制并且落到实处,同时在教育过程中给“80后”辅导员更大的自由度与更多的自主权,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情境,对他们的工作成绩持合理的期望,使他们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学生情况时,能够从实际上得到更多的物质帮助和精神上的支持;当他们面临着层层考核和种种量化指标时,也能够体会到更多科学务实的肯定和激励。

上一篇:外语学院分团委、学生会素质拓展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培训效果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