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建筑论文

2024-06-21

风土建筑论文(精选11篇)

1.风土建筑论文 篇一

风土人情 《通泰方言的幽默》

摘自“扬子晚报”2008年1月27日星期日繁星A23版作者常爱晖

在江苏的地方方言中,被人所熟悉和常常提起的是苏州话,柔婉绵甜的“吴侬软语”与丝竹雅趣、太湖水景、园林秀色一起构筑了一幅完整的江南水乡风景画,给人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相比而言,与它一江之隔,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通泰方言(南通、扬州、泰州地区的方言)却很少有人提及,其实通泰方言也有它独特的韵味和鲜明的特色,它的直截了当,它的诙谐、幽默、风趣以及在调侃中夹带着的促狭、狡黠和机智让人听来常常会会意开怀,捧腹大笑。

通泰方言里最具地方特色的语言是“杲昃”(音:稿子),意为“东西”的“杲昃”一词在通泰方言中运用得极其广泛,几乎只要是“东西”一词的所在处,就有“杲昃”一词的影子。在通泰方言里你常常能听到“你吃的什么‘杲昃’”、“用的什么‘杲昃’”“玩的什么‘杲昃’”等等。他们把吃苦受累说成“挨杲”(受罪);把聪明,有心眼,会算计的人形容成“杲子简”。就是在吵架的时候,骂人的话里他们也离不开“杲昃”一词,在大街上,两车相碰,互不相让眼看双方当事人就要动手打起来了,弱势一方会怯生生地说一句“你做什么杲昃啊”?(你想干什么)。如果吵架的某一方耍了无赖,或动手打了人,正义的围观群众会愤怒地骂一句“这人不是个杲昃啊”(这人不是个东西)。

通泰方言中的许多谐谑词汇虽然有的只是简单的两三个字组成的,听起来却风趣无比。比如他们在与人调侃时常喜欢把吃饭说成“捣头”,把睡觉说成“挺尸”。初听不知啥意思,细一想,人吃饭时的样子,不正像鸡啄米,头捣个不停吗?我们睡觉时的样子,直挺挺地躺在那里,不就像一具挺着的僵尸吗?这些话听上去感觉好像有点低级庸俗的味道,但你细想后,会不得不由衷地佩服他们比喻得生动和精妙呢。

幽默类的小口语在通泰方言里很多,有时不需要你去细想它的含意,但看字面就能让人发笑,他们常常把吵架淘气说成“或(嚎)丧”(像办丧事一样嚎丧);把老相,不知天高地厚,不谦虚的人唤着“老象巴子”(像目中无人的大象一样拽);把喜欢啰嗦的人说成“穷嘴”,意思是说啰嗦有人说得太多,把嘴都说穷了,想想人的嘴能说穷吗?听到这样的话,让你想不喷饭都不行。

在通泰地区的农村,常常有人把自己的老婆唤作“女将”,把自己的丈夫唤作“男将”。想想一个在农村操持家务,里外都是一把得力好手的女主人,多么像一位英姿爽飒,威风凛凛的“女干将”,一个奋发进取,广开财路,发家致富的男主人,多么像一位能征战沙场,勇往直前“男干将”,这些生动幽默的妙称,不仅来自于真实的生活,更是在对生活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高度提炼,听来让人备感受温馨和亲切。

在通泰方言中对日常用品和某些动物也有他们的特有的趣喻,比如说他们把小板凳叫作“趴趴凳”,把蛤蟆叫作“癞包”,把青蛙叫作“田鸡”,把蜈蚣叫作“百脚”,看着这一个个惟妙惟肖的比喻,你不得不打心眼里佩服通泰人的聪慧,想那小板凳趴在地上可爱的样子,不是趴趴凳是什么?两条腿在田间活蹦乱跳的青蛙像极了一只在田间的公鸡。癞蛤蟆,不就整一个癞皮包着的小包包吗?把蜈蚣说成“百脚”,那简直就是活脱脱的一个百脚小虫的立体摄影写真啊。

幽默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让人笑中取意,乐中哲思的文化。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无论哪一国的文化、生活、文学、思想,是用得着近情的幽默的滋润的。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的通泰方言,它是一味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的快乐调味剂,有了它,我们的生活会被调和得更生动、活泼、谐趣、有味,更轻松欢快、温馨健康和多姿多彩。

2.风土建筑论文 篇二

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国度,由于小农经济本身的脆弱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以及大块平原为主的地貌特征,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农民阶级并非各自为政,而是时有合作,他们在生产生活方面为了同一个目的而结成“一个游离于政治领域之外,非官方且具有地缘性质的群众团体,”在所在乡村进行活动,谓之集会。这些集会涉及乡村经济、娱乐、信仰、民俗等诸多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经济集会,它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生产生活。因此,要想深入了解乡村生活,对于乡村经济集会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地方志中保留有大量当地经济集会的资料,但大都简略,而且内容散见于当地的岁时民俗中。唯有《淮阳乡村风土记》一书对经济集会的记载不仅丰富详实,而且分门别类,自成系统。笔者拟以其中的储蓄型集会、互助型集会与定期交易集会为对象试做探析。

1 储蓄集会

储蓄集会以灶爷会、积金会为代表。灶爷会,“祭灶神时期为废例每年之十二月二十三日,该会之所以名为灶爷者,是因该会每年会期适至是日满期之故。”该会设会首一人,经管账目,其余均为会员。活动内容为会首定期向会员征集鸡蛋或粮食,变作现金,放款升息。借款者多为该会会员,到期不能归还,即由会首依例处罚。该会所得盈利由全体会员共享。“到期,会首即将全款收齐,悉数买为过年食品,如猪肉、粉皮、粉条、灶糖及敬神之物,如香、烛、纸炮等,平均分配于各会员,以备过年应用。”此即灶爷会的组织与活动情形。积金会活动情形大抵同灶爷会,皆为放款升息,所不同者,是该会会员多为有相当财力之人,会首向会员征集份款,“遇地价低落时,购为田地,让人代为耕种,以资生息,或拿钱借于贫农,按月收息。”所得盈利也是以认购份款的比例进行分配。

农民阶层较为贫困,故在旧时,钱庄、银号、票号等金融机构往往设在城市繁华之地,主要业务也是针对政府、官吏和商人,与普通百姓生活少有联系。在这种低息放贷设施在农村缺乏的情况下,储蓄集会的出现可以说是起到了很好的弥补作用。灶爷会对会员条件并无多大限制,所征集物品也并不贵重,将所得盈利买为过年食品,使多数人受益。这种活动不仅为农民借贷带来便利,亦营造了农村生活的节日热闹气氛,故“意颇可取。”积金会从本质上来说是少数富农阶级为满足自己经济利益榨取一般贫农血汗的剥削组织,有碍农村正当发展,故不宜提倡。当然,今日也已没有存在的基础。这些由村民自己组织起来的储蓄性集会有的类似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企业法人组织,虽蕴含积极因素,但它终归是农民阶级的产物,“无法突破传统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条件的局限,仍以土地经营和放贷为主业务。”

2 互助集会

互助集会以行孝会、喜助会、牲口会、瓷器会为代表。从名称我们不难看出,行孝会与喜助会是农村在极为重要的婚丧大事上所设的互助组织,而牲口会与瓷器会则是农民在生产生活资料上的互助组织。设立行孝会是为防止父母去世时无力收敛埋葬,而结合数人在经济上互相援助。入此会的会员一般都是亲友,他们各家财产相当,其父母之年岁都在五十岁以上,由年长者担任会首。活动内容为“每年春冬聚餐一次,借以联欢。遇有会员遭丧事,只须直接通知会首,会首即可通知其余会员准备送给面粉、木柴、现金等物,以供应用。”会员得到帮助,丧事就能够顺利进行。与丧事相对应,以喜事互助为目的的喜助会,其组织方式和活动事项与行孝会相同。但在会员条件上限制较小,地主与自耕农均可为会员,经济权利,各会员一律平等。“及至喜期,各会员均需按预定数额送给银洋,以供应用。再遇其他会员办理婚事,其余会员依例照数资助,直至各会员婚事办完为止。”瓷器会也因乡村婚丧大事而设。这里所说的瓷器并非古玩玉器,而是家庭日常饮食所用的碗、杯、碟等物。各家所有瓷器日常使用自不成问题,但遇到“婚丧大事,就有不敷应用之感。如必届时照购,而日常又不需此巨大之数量,置而不用,殊不经济,因而一般乡民即有瓷器合作之组织。”组织方式是由会员出钱,交给会首购买瓷器,以供会员使用。瓷器如有损坏,会员需照价赔偿。非会员若要使用,当付给租金,损坏亦须赔偿。上述三种集会组织皆为婚丧而设,且都是在生活资料上进行互助,会员成分并无严格限制。而以生产资料互助为目的的牲口会则为小自耕农特有之组织。“因小自耕农财力薄弱,自己不能购买牲畜耕地,乃约合其它相当财力之小自耕农共成此事。”组织方式有两种,其一为成员各出一定款项,共购牲口,以备共同耕地使用。牲口所需草料由各会员共同分担,牲口饲养之责亦需各会员轮流担任。其二为各成员自购自养牲口,合笼共用。这样的合作方式,使得财力薄弱的小自耕农群体均可从容耕种田地。

互助集会是一种非营利性质的经济集会,它是一种在农业资金缺乏,乡村可调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由农民对有限资源进行组合分配的组织。其中,行孝会、喜助会以及牲口会这些组织的设立除了为村民应对婚丧大事这种突发性高消费的状况带来便利外,也因成员中既有地主又有农民的缘故缓解了阶级对立,加强了亲友联系,体现了独特的社会功能。而以生产资料互助为目的的牲口会则是本就财力薄弱的小自耕农为了生存而互相依靠的组织,故亦“大可提倡”。互助集会的设立在为并不富裕的农民阶级节省开支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体现了传统道德观念在乡村社会中的延伸,亲友乡党之间本负有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的道德义务。在互助集会里,把会首和会员联系起来的并非经济利益而是传统的道义,包括信任、情感、相互济恤的义务等。

3 定期交易集会

交易集会的传统由来已久,由于乡村交通不便,而常用的生产生活资料也不能全靠互助集会,故在乡村常有定期交易的集会,以备农民补充物资。淮阳当地的交易集会主要有小满会和年会。小满会因其集会在收麦以前,所以又叫麦忙会。“其交易的中心,完全为农用品的买卖,因为乡间的农忙以麦忙为最,故在此时所需要的农具也最多。”麦忙会的范围很大,需联合多个村庄组成,由各村推定若干人为会首,选择合适的地方为会址,定期在每年小满之日集会。交易的大部分商品为农用品,也有其余各式商品,“农民在此均可以有易无,以无买有。”至于年会,顾名思义,当是年节时举办,为购买各种年货而设的定期交易集会。它的组织方式与小满会略同,供应商品有食用品如肉、水果、鱼、海菜、柿饼等,有供神用品如香烛、神像、锡箔纸……家庭用品如各种瓷器、竹器、木器、金属器之类以及农家日常之用物,“形形色色,莫不应有尽有。”由于货物丰富且价格便宜,故乡民多趁此机会将年节用品购买齐备,以便届时应用。

定期交易集会的设立为在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的乡村生活和常年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补充物资提供了方便,也促进了农村产品的商品化发展,给农民增加了收入,且集会时间较长,一般为三天,由于农民平日甚少出门,一旦逢上如此热闹之机会必不肯放过,是故集会之日,往往人山人海,彼此交接,互相娱乐,且“会中各种景物,各项活动,农民参与其间,无形有形,复可得到不少知识,故此集会亦具有一种社会教育力量。”

以《淮阳乡村风土记》中所载的经济集会为代表,通过对其探析,我们看到了在旧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天灾人祸频繁的背景下乡民们如何打理经济,互相帮助的生活境况。这些集会所发挥的功效不仅便利了农民的生活,而且从理论上讲,它更像是乡村的基层民间组织,是乡村社会体系中的一部分。其中以灶爷会、积金会为代表的储蓄型集会已蕴含了近代企业法人组织的运作思路,承担着类似于今日农村合作社与信用社的功能。以行孝会为代表的互助集会更是对当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养老问题的解决以及社区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提供了借鉴。

摘要:在志书中,对经济集会内容的记载较为直接的反映了乡村生活的诸多方面。经济集会按照其作用与功能,可以分为储蓄集会、互助集会与定期交易集会。通过对《淮阳乡村风土记》中淮阳县经济集会的探究管窥乡村生活,发现经济集会不仅在便利人民生活上发挥着作用,而且对于当今基层民间组织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亦不乏借鉴意义。

关键词:集会,经济集会,乡村生活

参考文献

[1]王鹤亭.近代淮阳乡村基层民间组织及嬗变[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4):78-81.

[2]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3.陕西风土文化 篇三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简介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美术品,是民间艺人手工制作,以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色彩大红大绿或素描。其种类主要是座虎、挂虎、五毒、卧牛、十二属相、豆豆鼓、金瓜、吉虎、鹿羔、鹦鹉等玩具类,八仙、三国、西游记等神话民俗类。

青年民间艺人胡新明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日本、香港等地进行艺术表演和交流,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的殊荣,曾多次参加世界博览会、美术展览会,获得多项大奖,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和喜爱。彩绘泥塑是馈赠亲友的艺术珍品,是镇宅避邪、保家太平、增福送喜的吉祥物。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D?D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面花

面塑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在莶举式面人的基础上,经老一辈面塑大师改进发展成为一种精美的案头小雕塑。面塑人物主要反映我国古代神话及传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

张维宁女士自幼喜爱绘画,擅长工笔仕女,近年来主要钻研面塑创作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学习继承面人物等老一辈面塑大师技艺的基础上,反复进行摸索和创作。所塑人物形象各异,生动传神,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誉,并被报纸、电视等媒体所关注和多次报道。其主要作品有“踏雪寻梅”、“昭君出塞”、“钟馗醉酒”、“共读西厢”、“雪城”等等。社火

在陕西,社火是指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统称。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获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历史人物和现代任务,形成一个故事的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迭出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来自黄土地与秦腔想结合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社火分大耍和小耍,小耍只出柳木腿和平台子。大耍除了这些还包括最高级别的芯子和亭子,社火中的精华就是最高难度的芯子,通常是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指头粗高达2-3米多的钢筋,用彩纸在上面做出如棉花、果树、云朵、老虎、猛兽等等各种造型(造型最高可达4丈之多),然后按其内容将男女儿童(通常年龄4-5岁)装扮成戏剧人物站立顶端,少则一人,多则十于人,或并立,或叠置,横卧,倒立。惊险怪异不下于杂技。秦腔

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角色可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经秦,汉,隋,唐,宋,元,明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主要流行于西北各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是在古时陕、甘、宁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由于它产生于民间,所以能够生动的反映出人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因而有着深厚的根基。

秦腔艺术源源流长。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间,甘、陕一带的秦腔逐渐演变成为梆子戏。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于秦腔。

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流露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木马勺脸谱

拥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的木勺脸谱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这里有挂件系列、社火系列、还有古老的吉祥物系列。近300幅作品,让您大饱眼福。

陕西省关中地区与陕南地区,历史上曾经流行过用悬挂绘有彩色善面图形的木马勺来镇宅辟邪的习俗。凡家中遇到不顺心的事,诸如人丁不旺,意外灾难发生,就请社火艺人在平日的舀水木马勺上画一善面图形,挂在门框上或房廊下,据说可以镇宅辟邪。今天看来这是一件滑稽的举动,但在科学不发达的当时,人们采取这种方式,把希望寄托在这么一把木马勺上,有时可能会起到一定精神慰籍作用的,这与我们祖国其它民俗如春节贴春联换桃符,端午节插菖蒲剑、悬挂钟馗象等有着同一的道理。

几千年来,我们的先民们正是从这众多的纷繁民俗中生活过来的。

为什么用木马勺来绘蚩尤象呢?

据社火艺人讲,理由有三:

一、木马勺家家有之,也就是说材料可信手拈来;

二、木马勺极象人头,便于表现蚩尤形象;

三、我国古代有桃、柳辟邪之说,木马勺多为柳木所为,本身已可辟邪,为什么过去关中地区曾盛行过此俗呢?这与历史有关。关中为西周、秦、汉发祥之地,且外来影响较少。西周、秦、汉遗风至今尚有存余祭蚩尤等事不能不留下痕迹。安塞剪纸

安塞剪纸是陕北劳动妇女创造美的一个典范形式。最初用来装饰美化生活的“窖洞剪纸”,被一代又一代的劳动妇女传承下来,形成古朴生动、强烈自由的风格,反映出陕北劳动妇女淳朴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安塞剪纸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花鸟鱼虫瓜果蔬菜,家畜走兽,人物树木,大自然中的一切美无不包罗,直接反映出的是劳动生活。

安塞剪纸艺术家们多次赴世界各地访问表演,引起极中外友人的极大兴趣,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积贡献。安塞剪纸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被誉为“活化石” 和“地上文物”,中国美术馆收藏了安塞剪纸,中国各地展出了安塞剪纸。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专家称赞其为:“安塞剪纸,群芳母亲。民族之魂,陕北可寻,振我中华,无愧古今。”1993年,安塞县被中国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剪纸之乡”。长安国际书法年会

中国长安国际书法年会,是由陕西省旅游局主办的一项大型的国际书法交流活动。汉字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从周甲骨至秦篆,从汉隶到唐楷书,具有几千年的历史。长安(今西安)既是历代书法名家辈出的地方,又是保存历代书法名作(碑石)最多的地方,被誉为“书法之乡”。1986年,试办第一届年会时,曾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书法名流前来参加献艺,在国内外有着重要的影响。

长安国际书法年会为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举办。届时,海内外的书法名家和书法爱好者将云集古城,切磋技艺,交流经验,结识朋友,并进行参观游览年会主要内容有:大型仿唐代雁塔题名仪式;历代名人墨迹展览;中外书法家笔会;优质文房四宝展销;书法理论研讨会,参观碑林、石门十三品活动等。安塞农民画

安塞农民画,故名思义,是农民自己画的画。安塞有民间画家千余人,他们都以农家妇女为主。在劳动之余,用画笔描绘新生活反映新生活,取得了巨大成就。安塞农民画构图奇美,想象力丰富,手法大胆,色彩效果十分明显,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

安塞农民画参加过法国独立沙龙美展“和世界各地以及在中国各地的展出,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其中《牛头》获得全国评比一等奖。中国美术馆收藏了部分作品。《美术》、《人民画报》、《人民日报》等数十种报刊进行介绍。安塞农民画家到过法国、美国、日本、德国、奥地利、菲律宾等国进行表演交流。西安古文化艺术节

西安古文化艺术节是西安市举办的一项大型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从1990年开始,每年金秋九月在城区举办一次,与西安国际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同时开幕,历时7天,好戏连台,异彩纷呈,1998年改为西安古文化艺术节暨旅游节。目的在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国内外的文化艺术交流,增进友谊,并以此为契机,带动陕西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推动全省旅游业发展。

古文化艺术节荟萃了陕西民间艺术精华,世上内容丰富,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精彩节目和活动项目有:

宫廷仪仗锣鼓——各种锣鼓响声震天,八面威风;各种造型的芯子、高跷、旱船、竹马、耍狮、舞龙、奇险玄妙,各领风骚。

大型宫廷焰火——包括起火、花筒、药火、星筒、纸炮5个品种,以低空杆为主,配以空中盘火和高空礼花,上下交相辉映,五彩缤纷,灿烂夺目。

街头社火表演——跑旱船,走竹马、秧歌队、载歌载舞,古城街头热闹非凡。

大型文艺节目——有各届古文化艺术节的主题演出大型音乐歌舞《长安瑰宝》、《丝路风情》、《长安神韵》、《秦俑魂》、《凤鸣长安》等,以恢宏壮观的气势,优美的旋律,精湛的表演艺术,向海内外宾客展现出西安辉煌的历史篇章,体现出“重振汉唐雄风,重辟丝绸之路”振兴陕西的宏伟气魄。有久演不衰的深受海内外宾客欢迎的《仿唐乐舞》。还可以欣赏陕西地方戏秦腔、眉户、碗碗腔、木偶、皮影等精彩节目,另外邀请有国内外文艺团体前来演出,每届推出10多台优秀文艺节目,近千名艺术家会聚古城西安献艺。

古城墙艺苑。举行别开生面古城墙夜景夜市入城式,来宾通过南门吊桥,鱼贯而入,进入瓮城,然后登上古城墙,尽情观赏文艺、武术、气功和仿唐斗鸡表演等,参与各种游乐项目,还可漫游美食街边吃边游,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仿佛进入神奇梦幻的世界。

民间工艺品和纪念品展销。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剪纸、泥塑、布贴、秦兵马俑仿制品、铜车马仿制品,瓷器、五毒马甲背心、唐三彩、柳编和秦绣品等旅游纪念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任凭游人选购。西安兵马俑石榴节

西安临潼既是兵马俑的故乡,又是享誉全国的石榴产地。每到秋高气爽之时,亦正值旅游旺季,火红的石榴在阳光下分外引人注目,更为骊山增辉添色,令海外游客赞叹不已,驻足不前。西安兵马俑石榴节把这两项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可使旅游客同时满足精神和物质上的享受。在1991年举办的首届兵马俑石榴节中,身着石榴裙的16位石榴仙子给客人敬奉石榴的场面,曾倾倒万人。

兵马俑石榴节为每年9月中旬(一星期)在临潼举行。其主要活动为参观兵马俑、华清池贵妃浴旅游、万亩石榴园观赏及品尝、传统石榴节庆、骊山古烽火台点火仪式等。四时风俗

春节,元日祀六神,戚友相拜,以食物互遗。上元昼作社虎、柳木腿诸戏,夜则张灯作竹马、龙灯、纸船备戏,金鼓喧阗,举国若狂,然亦古难礼之遗。二月二日,剖正月献神之蒸饼炒面食之,谓可避蝎。三月三日佩甘遂,谓不生疮。

夏节,四月朔,戴皂荚芽,谓可除目疾。重五日,以角黍各物相馈遗,捻五色线系小儿手足腕,入雄黄于酒饮之,谓可避五毒。

秋节,七月七日,缚草作女像,加以衣冠,祭以瓜果,名”乞巧“。八月望日玩月,设香烛,以枣粟各物向月献之,调为”玩月“。二十七日,士人祀孔。重九日,亲戚以枣 糕新柿相馈,士人登高。

冬节,冬至日祀孔,弟子皆拜师十二月八日,以米豆肉菜作粥,遍送里党,名为”腊八粥“。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晚,以圆饼、饴糖献厨内,焚纸印灶神像,谓之送灶,除夕焚纸印马,谓之”接灶"。剪纸艺术

剪纸是一种在纸上剪出来的画,人们将剪好的图案贴在门楣、窗子、桌子....等,以表达自已的喜乐、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我们又称之为“剪画”或“窗花”。剪纸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多取材自喜庆节令、五谷丰收、民间戏曲故事、儿童、动物等,既饶富情趣又装饰美观,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故深受大家喜爱。民间艺人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千古遗风代代相传,使剪纸艺术成为一种贴近生活,根植于大众的民间艺术。西府剪纸以它特有的文化风韵,融古文化之精髓与历代劳动艺人智慧之结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可谓民族艺术之瑰宝。秦腔艺术

秦腔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等地。源于陕甘一带的民间曲调和宋金元的铙鼓杂剧,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已有五百多年历史。陕甘一带古为秦地,故称秦腔或西秦腔,俗称“乱弹”、“桄桄子”。因用木梆子击节,又名梆子腔。曾受昆腔、弋腔、青阳腔的影响,音韵严谨,有二百余种曲牌,二十四类板式,二十八种角色,二千七百多本剧目。是河南梆子、河北梆子、蒲剧、晋剧等几十个有较大影响剧种的母体。秦腔既有西北原野那种“天苍苍野茫茫”的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又有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是我国最具地域特色的古老剧种。米仓古道:上至秦陇下达苍阆

这是旺苍历史上一条著名古道,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因米仓山而得名,亦称米仓古道或米仓间道,由北向南贯通旺苍全境。“上至秦陇,下达苍阆”,这是古人对旺苍米仓道的真实写照。

从旺苍县城出发,过古灵溪寺向南,越灵溪上五峰山,自下而上,一段由三千七百余张石板铺就的十华里石梯路,崎岖陡峭,巧夺天工,路道由海拔586米提升到844米,这便是旺苍米仓道上最重要的何家沟路段。该路段是陕西入川经旺苍去巴中、苍溪、阆中必经之地。前不久,笔者随同旺苍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杨荣生一道,登上了该路段。

据杨荣生介绍,旺苍地处川陕交界的米仓山南麓,是入川进陕的要塞,不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官家出入、商家往来的重镇古邑。古时候的旺苍境内的交通运输途径,除了东河、后坝河的水道外,陆路交通就是米仓道。《辞海》1979年版载:“米仓道,在今陕西南郑县南,位于川陕交界,东与大巴山相连。自南郑经此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称米仓道。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

据考证,米仓道始创于秦朝末年,兴于汉代。《南江县志》记载云:秦末汉初,从陕西的南郑起到四川的道路中就有米仓道。米仓道在民间有水路和旱路之说,即米仓水道、米仓旱道,所以,发源于陕西南郑和宁强的东河与米仓道,均成为米仓山南麓的交通孔道和运输大动脉。随着时间的推移,米仓道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逐步又分为官道、兵道、商道。

旺苍县境内的米仓古道,主要有四条,至今尚存,有的路段还很完整,至今仍有民间客商及游人、山民、背夫行走。何家沟段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川北道监察使杨瞻在翻越此段米仓道后,在他的《题灵溪》诗中十分?情地写道:“溪山曲尽难名??方信苍苍造化神。鸟道依稀天上路,林居仿佛画中人。”此段古道经越千载,经无数次修整,其最后一次大型修整培补是在“大清嘉庆二十三年”至“大清嘉庆二十五年”间进行的,皆为民间捐资修整。当年培修整治的两道“修路碑”自今保存完整。

穿越时空的隧道,历史上的旺苍米仓道上曾演绎出了无数动人的历史故事。1987年11月25日,四川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占扬先生在旺苍县“木门会议陈列馆方案讨论会”上讲:“红军攻打汉中从旺苍县国华上去的,这是一条米仓道,是三国时的运兵孔道。元朝大军进四川也是走的这条米仓道,直下阆中和巴中地区。苏区时,川陕地下交通线(即红色交通线)的西线同样是这条米仓道。《旺苍文史资料》也载文云:东鼓城山顶,当年诸葛亮屯兵演武的‘八阵图’、点将台依稀可见。旧时《巴中县志》载:汉平关,建安22年(公元217年),张?A从此关进窥巴西,为蜀将张飞所败。”

4.化州“风土人情” 篇四

化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鉴江中下游。地理座标为东经110度21′~110度45′,北纬21度29′~22度13′,北与广西北流县交界,南与广东省吴川市接壤,西南邻雷州半岛,东与高州市和茂名市茂南区相连,西西北与广西陆川及广东省廉江市毗邻。总面积2354平方公里。南北距80公里,东西宽40公里。交通便利,地势以丘陵为主,一年四季温暖如春,瓜果飘香。

化州古称石龙,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因其盛产橘红而闻名,故又称橘州。全市总面积2354平方公里,总人口140多万,辖六个街道办,十六个镇和十三个农林场。化州市内,资源丰富,物产丰饶,丘陵较多,峰峦耸立,林木丰茂,鉴江、罗江、陵江纵贯全境,三江在市区中心汇流入海,地形多样,山中有水,水畔有山,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空气清新,冬暖夏凉,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景色多姿多彩,是粤西最出名的中等美丽河畔城市。旅游产业迅速兴起,北部有粤西三大名山—扶音地,茅山嶂(飞鹅岭),六皇山,其中,扶音地的铁屎嶂、斑瓜嶂是化州第一、第二高峰,铁屎嶂海拔达597米;在三大名山茫茫林海中,有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有珍稀植物100多种,穿山甲、果子狸等珍稀哺乳类动物20多种,雁、鹤等鸟类动物40多种,山清水秀石奇,层峰叠翠,奇形怪状,无比壮观;

境内温泉四布,其中那务六皇山下的银泉温泉度假村已于2000年开发对游客开放;南部紧邻吴川、电白等沿海城市,有州之镇山尖岗岭(已对游客开放),南国名山中火嶂,中火嶂脚下有农业部、国家农垦总局批准建设、投资近两亿元、占地5000多亩的属国内最大的南亚热带作物名优基地,名优水果品种130多个。目前化州市是全国水果品种最多的城市,是全省水果种植面积第二大市,全市总人口140多万,人均种果已超过一亩。

市内对游客开放的还有化州三奇八景、化州市有生态公园和观音庙、化州市南山寺、.化州孔庙、下郭游乐园、倒流湾自然风景区、橘州公园、丽山胜境、宝岭赖家园橘红种植园原始、人民英雄纪念碑,其中化州橘红为历代宫廷贡品,是治痰咳、国际闻名的中药制品,化州中药厂生产的橘红系列煎膏、痰咳液等销往国内外,产品供不应求;还到处建有何仙姑庙,连同嘹口姑婆庙等众多的寺观,早已闻名遐迩;国内闻名、颇具岭南文化特色的陈鉴传说,吸引不少历代官员、文人墨客前来追根问源,并著有不少传说、诗词、游记,又给这些景观增添了光彩。这些瑰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逐渐构成了化州丰富的旅游资源。

化州在梁代曾置石龙郡,郡府就在化州,故化州又名石龙。化州有三奇八景,三奇是“飞梁就树”“美女摄夫”“黄蜂为媒”,八景是:“宝山积翠”、“鉴水飞帆”、“立石中游”“千秋月夜”、“登高野色”、“骊珠波光”、“龙石盘岗”、“凤井鸣泉”。传说,这八景中除了自然风景之外,有的景物在古时代是没有的,其中有两个风景和几个地名,不仅与何仙姑有关,而

且是何仙姑在为化州人民造福的过程中,无意间给古郡留下了不少仙踪胜景。

茂名在夏商时期(前21世纪至前11世纪)的土著民族陆续结成部落联盟,成为南越族的一部分,原越族史称俚族。秦统一中国后,境内分属南海郡、象郡和桂林郡地,部分南越族逐渐融于汉族。隋代置茂名县,俚人领袖洗英致力促进俚族与汉族的融合。唐代,俚族已大部分融于汉族,其余与别的民族融合,称瑶族、壮族,俚族消失。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茂名境内土著少数民族全部融于汉族,尽编入当地居民户籍。境内居民均是来自中原的汉族或汉族与土著少数民族融合的后裔。现在茂名市还有极少量少数民族,包括有壮、侗、黎、瑶、毛难、锡伯、水、满、白、苗等,主要是因工作或婚姻迁入。汉族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总数99.6%。汉族包含有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及福佬民系,大部分地区讲粤语,北部、东北部讲客家话(俗称哎语),南部讲闽南语南语系(俗称黎话、海话)。

茂名市共有48个少数民族36056人,占全市总人口0.69%。茂名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22460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62.29%,其次是苗族4268人,瑶族1446人。茂名市少数民族以散居为主,最多的是高州,有12080人,占茂名少数民族人口33.5%,有5个少数民族聚居点,分别在信宜的安峨、新堡、钱排和化州的文楼、平定。茂名地区有多种民族,也有多种语言。

如化州话:外甲问您化州现在有橘红买吗?化州乙说

现在“冇”“矛”,了,“冇”意思是说(沒有了)但有人觉得“冇”(矛)是化州语言的怪音特色,故将化州人说这句话的“冇”(矛)称为“猫、猫”“化州猫”的出处就在这里、在毗邻的吴川少数人心目中认为化州人是“猫”老传中,中传少,连很多网站论坛现在还发放宣传、回复、评论等等,都是恶意的,不但不利於团结还带來対和谐社会的安定团结起到负面性的影响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团结,一人有难万人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有文化修养素质的活血中华民族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但遇有沒文化修养素质的人这样舞币您,您是有德性的人也不要计较他们。您叫我是“猫”我叫您是“狗”有什么意思,降厎自已的修养素质、实质也是变成沒有文化俢养素质的人同流了。

近年來,化州从学校到机关单位,强调的是讲文明,讲科学,树新风,以德服人,以礼待人,学校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徳、才、体、智、和人义道德的教育都跃上了新的台阶,人情风藐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互帮相助出现了新的局面,客服工作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推动了化州各项各业的经济发展,同心同徳共建

化州古城橘乡特色“品牌”的美好将来已展现在眼前。还沒有发现化州有什么人对吴川人和毗邻人有不遵的看法和言行出现,实际上化州人也很遵重和喜欢吴川人,吴川人很有智慧和才干,很多地方和文化特色值得学习的。

化州的语言

 化州话是全国七大方言区中粤语的次方言,化州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使用人口约140多万。化州话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对化州人来说,化州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自己人”。

■ 人文——最爱化州话

 化州位处粤西,南邻雷州半岛北接广西,交通便利,地势以丘陵为主,一年四季温暖如春,瓜果飘香。化州人民的生活并不富裕,生活来源多来自农作物和小生意,现在大多人外出打工。化州的经济政治教育都不是我要说的,我想说的是化州的语言。

自从《外来媳妇本地郎》上映以来,化州开始为广东人所知,确切来说,是坏了名声,因为里面那个自称“来自化州乡下”的阿娇一口一个“做什么的”一口一个“化骨龙:,夹生的口音以及她那似乎永远也转不过来的舌头硬硬坏了化州话,化州的语言被阿娇全败坏了!粤人印象中,所以 的化州人都是像阿娇这样说话的。

其实,阿娇是不是我的老乡我没做过考究,但我敢以一个地道化州人的身份确定,阿娇说的,绝不是化州话!充其量只能说是某些字的读音和化州话相似。

很多听过化州话的人都说化州话难读难懂,读时舌头似乎在打卷,语速又快,让人听来如坠云里雾间。我说话时没有留意自己的舌头是否在打卷,但是语速快倒是真的,像在倒豆子。其实化州话和粤语有很多相通之处,像“饭”,我们也是说“饭”,不像潮汕那边说BEN的,化州话和粤语最大的不同,应该是S读音,像我们说“三,四,信息,死”等,舌头真的是卷起来的,我的同学,学了N次,硬是说不准!

化州话说起来很“硬”,说好听点,是很“铿锵”,就算是闲聊,听起来也像在吵架,不像成都上海那些软语,吵架听起来也像在说情话。说话和人的性格是有很大关系的,化州的人,倒是很豪爽的,女子极其干烈暴躁,当然也有像水那样温柔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化州人,我自然是爱自己的语言的,在广州街头,听到一句化州话,忙上去搭讪,原本素昧平生的人,因为有相同的语言,在异乡的街头,一下亲近起来。在学校里,开同乡会是必到的,只为了可以随心说随意听化州话。最鄙视那些还没离开化州就已经忘记(其实是装作忘记)化州话的化州人,同乡会里有个女孩,丑得不可方物,说话却嗲得入骨,她在同乡会中不是说普通话就是说广州话,仿佛她压根

就不是化州的,她一开口,我们全不做声,只用眼色表示厌恶,男生则在旁起哄让她住口。会毕,我们全恨恨的说:“现在化州话很失礼她吗?!”在路上见到她,我就装作不认识她,后来。渐渐的不见她来同乡会了。

其实化州话是很易懂很形象的,试举几例:

玩——荡或者聊或者LAN(读第一声),荡最形象了,听起来就想到晃着膀子四处游荡,聊也是有道理的,吃完饭,去寻大树下,小溪边多人的地方,说说张三,道道李四,惬意得很。LAN就不知道应该怎么解析了。

下雨——落水,雨不就是水吗?下雨不就是水从天上落下来吗?

上学——去书房,这个听起来就有点文雅了,书房,多美好的地方啊,去上学仿佛也因此而变得美好,有时候,去上学,直接就说“书房”,名词作动词用了。

生病或者很难受——抵力,生病原本就是很耗力气的事情,故说“抵力”。而有时候想表达很难受的感觉或者很看不惯(广州人说“难顶”)也可以说抵力,比如:我见到巨就抵力(我见到他就难受)。

粪箕(秧)——咒骂小孩的话,相传以前小孩夭折就用粪箕装好拿去埋,所以骂人“粪箕”是很狠毒的,是咒人死。但是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粪箕”的起源,骂“粪箕”其实不是真的恨到入骨非要咒人死,“粪箕”现在只是纯粹一句骂人的话。

做作,假装——制,就像努力制造一种姿态出来,都用来表示贬义的意思。

看——瞄/mju;/,这个瞄不读第二声,读第四声,很尖锐,而意思上似乎也比“看”要专注很多,其实化州人可不管专注不专注,看就是瞄。

早饭,午饭,晚饭——朝,晏,晚,煮饭是“煲朝,煲晏,煲晚”,吃饭就是“吃朝,吃晏,吃晚”。印象最深就是小时侯傍晚夕阳光照在村头的池塘上,妈妈的声音传来“快回来,吃晚嗲。”温情得很。

亲,疼爱——嗲DIE(第二声),嗲在别的地方看来是对女子撒娇的形容,而在化州人口中的“嗲”则是亲的意思,还有就是很疼爱,小时候最喜欢就是听到父母说“最嗲你”,现在就喜欢听男/女朋友说“嗲死你”。另外“嗲”还有助词的作用,读第四声了,这个等一下会说到。

傻——憨,憨在别的地方是表示很老实的意思,化州人则说“憨”是很傻。

……还有很多,这里一时间想不起来。呵呵

另外,还有很多,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叫的,像:累——HEN(第一声),讨厌——Where,哪里——声处(一试),找——跟,说大话——车大炮,吹水……

化州人表示否定说的是“矛”,和粤语的“吾”很不同,有人觉得“矛”是化

州语言的特色,故将化州人称为“化州猫”(他们将“矛”作“猫”了),其实,一些客家话中也是说“矛”来表示否定的。

“嗲”是化州词语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助词,读DIE第三声,有“了”表示完成的意思,在化州街头,常常会听到“嗲,嗲,嗲”的,但是又并不娇嗲。

 现在化州话越来越受关注了,前段时间有首化州歌叫《矛DAY道(不知道)》的,将一些化州的特色:如牛腩粉等都唱了出来,但是我觉得歌手有很多词眼都咬得不像化州音了,除了“矛DAY道”就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化州话在里面了。

其实现在有很多的化州话都已经被粤语同化了,我们这一辈和上一辈人说的很多话都已经有了出入。无论怎样,我都希望每一个化州人不要觉得自己的语言难听而对着自己的同乡也说另外的没有感情的语言,更不要因此而否认自己的家乡,想一下,多少年以后,如果我们的后代根本就不知道化州话怎么说,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而不了解化州的人,也请不要因为仅仅看了一部电视就说我们的话难听,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语言是难听的,语言这种最能够表达感情的工具,你怎么可以说它难听呢?

有关于上面的说法我觉得是一个化州语言的写照吧,但对于一个化州.那么大的市,特别是在北边,北近高州,西边近广西,地方语言也不大相同,但化州口音始终没变,但北边多数讲着一种"丫话"与客家话"有点相似,东边近茂名和高州,有点茂名化语言出现.却以化州音为主,西边

就是以中垌.官桥为主,言语也多数为"丫话"与客家话"有点相似,南边就是我们笪桥,杨梅,近吴川,廉江.此南边离化州市区最近,语言也差不多,但笪桥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与化州话根本差异极大,有点化吴口音了,其中笪桥的柑村话最为代表....

总的来说,化州,象一条丝带,但市中心太南边了,造成许多管理不周,所以化州总的来说经济及发展来说有点富死流油的,饿晕穷汉.化州交通还行,国道207从南盛镇横穿市区到笪桥镇,通住湛江.茂湛高速公路也经过化州,并属于粤西沿海高速公路,现在除了各镇通修建了水泥道,已经普及到镇村公路修通.现在村村通了,所以说,路通了,财也通了.希望化州这个新生的婴儿能快速成长,并不是传说中的"中国百强市",愿经济能快速发展...

5.世界风土人情论文 篇五

茶道也作茶汤(品茗会),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感仪式受到上流阶层的无比喜爱。茶道是一种独特的饮茶仪式和社会礼仪。日本的茶道最早是由中国唐朝贞观年间传到日本的。日本人民称“中国是日本茶道的故乡”,日本茶道和中国的潮汕工夫茶有些相似。

花道作为一种在茶室内再现野外盛开的鲜花的技法而诞生。因展示的规则和方法的有所不同,花道可分成20多种流派,日本国内也有许多传授花道各流派技法的学校。另外,在宾馆、百货商店等各种场所,可以欣赏到装饰优美的插花艺术。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忌用山茶花,菊花是皇室家族的标志。

书道,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十七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书。

日本以“礼仪之邦”著称,讲究礼节是日本人的习俗。平时人们见面总要互施鞠躬礼,并说“您好”,“再见”,“请多关照”等。

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相会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双手递接名片。接到对方名片后,要认真看阅,看清对方身份、职务、公司,用点头动作表示已清楚对方的身份。日本人认为名片是一个人的代表,对待名片就像对待他们本人一样。如果接过名片后,不加看阅就随手放入口袋,便被视为失礼。如果你是去参加一个商业谈判,你就必须向房间里的每一个人递送名片,并接受他们的名片,不能遗漏任何一个人,尽管这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但这是表示相互友好和尊敬的一种方式。

到日本人家里去作客,要预先和主人约定时间,进门前先按门铃通报姓名。如果这家住宅未安装门铃,绝不要敲门,而是打开门上的拉门,问一声:“借光,里面有人吗?”,进门后要主动脱衣脱帽,解去围巾(但要注意即使是天气炎热,也不能光穿背心或赤脚,否则是失礼的行为),穿上备用的拖鞋,并把带来的礼品送给主人。当你在屋内就坐时,背对着门坐是有礼貌的表现,只有在主人的劝说下,才可以移向尊贵位置(指摆着各种艺术品和装饰品的壁龛前的座位,是专为贵宾准备的)。日本人不习惯让客人参观自己的住房,所以不要提出四处看看的请求。日本特别忌讳男子闯入厨房。上厕所也要征得主人的同意。进餐时,如果不清楚某种饭菜的吃法,要向主人请教,夹菜时要把自己的筷子掉过头来使用。告别时,要客人先提出,并向主人表示感谢。回到自己的住所要打电话告诉对方,表示已安全返回,并再次感谢。过一段时间后再遇到主人时,仍不要忘记表达感激之情。日本人设宴时,传统的敬酒方式是在桌子中间放一只装满清水的碗,并在每人面前放一块干净的白纱布,斟酒前,主人先将自己的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杯口朝下在纱布上按一按,使水珠被纱布吸干,再斟满酒双手递给客人。客人饮完后,也同样做,以示主宾之间的友谊和亲密。日本人无论是访亲问友或是出席宴会都要带去礼品,一个家庭每月要花费7.5%

收入用于送礼。到日本人家去作客必须带上礼品。日本人认为送一件礼物,要比说一“谢谢”的意义大得多,因为它把感激之情用实际行动表达出来了。给日本人送礼要掌握好“价值分寸”,礼品既不能过重,也不能过轻。若过重,他会认为你有求于他,从而推断你的商品或服务不好;若过轻,则会认为你轻视他。去日本人家作一般性拜访,带上些包装食品是比较合适的,但不要赠花,因为有些花是人们求爱时或办丧事时使用的。日本人对礼品讲究包装,礼品要包上好几层,再系上一条漂亮的缎带或纸绳。日本人认为,绳结之处有人的灵魂,标志着送札人的诚意。接受礼品的人一般都要回赠礼品。日本人不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品,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因礼品的不适而使客人感到窘迫。自己用不上的礼品可以转赠给别人,日本人对此并不介意。日本人送礼一般不用偶数,这是因为偶数中的“四”在日语中与“死”同音,为了避开晦气,诸多场合都不用“四”,久而久之,干脆不送二、四、六等偶数了。他们爱送单数,尤其是三、五、七这三个单数。但“九”也要避免,因为“九”与“苦”在日语中发音相同。

日本人休闲时,日本人外出休闲方式主要是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去泡温泉、唱卡拉、喝咖啡和饮酒、欣赏音乐等;在家里则看电视、欣赏音乐、栽花种草。许多日本人的休闲时间是在家里度过地。近来许多日本人喜欢到国外旅行度假,主要到美国、韩国、中国、泰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垃圾的处理,每周固定地时间都有人去固定地地点收集垃圾,其他时间不得扔垃圾;要将可燃物与非可燃物分开放置;要将有污染地垃圾另行放置,如电池、喷雾剂瓶等;垃圾地大小有尺寸限定;垃圾必须用指定地塑料袋装起来。

日本人的公共道德,去日本人家中做客,必须在门厅前换鞋;无论是在公共场合或者是居所内,都不要发出太大地声响,以免影响他人,尤其是在夜间;平时注意节约用水。

日本人的饮食,一般西方人的观念是日本食品只有牛肉火锅或样子古怪的寿司,而近年来很多游客到日本也懂得去品尝新鲜的鱼及肉质鲜嫩的炸虾,日本的主菜是鱼。“生鱼片”、“寿司”则是唐代时由中国传入日本,经过日本人改良,现在在日本很受欢迎的一种食物,生食也是非常健康的食用方式,比烹煮方式更能减少鱼肉中营养物质的流失。日本人烹煮鱼类的方法多为低温煮熟、清蒸等。

日本樱花,在日本,樱花被视为吉祥之物。在传统的婚礼等喜庆场合,经常要饮用一种在盐浸的樱花瓣里加入开水的樱花汤,便是取樱花的吉利之义。樱花盛开的四月,也正是入学、就职的时节,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因此樱花又代表了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未来形象。除此之外,在日本到处都是用樱花命名的街道、车站、市镇、商标、饭菜、茶点、汤饮。文学家写咏樱诗,画家绘樱花图,音乐家谱赞樱曲,银行印出樱花图案的钞票,工场制出樱花工艺品,电视台以樱花为背景作节目,还特别办了报告樱花开放动态的专栏„„樱花的魅力和影响力渗透到了日本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日本也称为“樱花之国”。在日本,樱花盛开的季节,到处都能够看到一边赏花一边举行宴会的情景。

相扑,相扑来源于日本神道的宗教仪式。人们在神殿为丰收之神举行比赛,盼望能带来好的收成。在奈良和平安时期,相扑是一种宫廷观赏运动,而到了镰仓战国时期,相扑成为武士训练的一部分。18世纪兴起了职业相扑运动,它与现在的相扑比赛极为相似。神道仪式强调相扑运动,比赛前的跺脚仪式(四顾)的目的是将场地中的恶鬼趋走,同时还起到放松肌肉的作用。场地上还要撒盐以达到净化的目的,因为神道教义认为盐能驱赶鬼魅。相扑比赛在台子上进行。整个台子为正方形,中部为圆圈,其直径为4.55米。比赛时,两位力士束发梳髻,下身系一条兜带,近乎赤身裸体上台比赛。比赛中,力士除脚掌外任何部分不得触及台子表面,同时也不得超出圆圈。比赛在一二分钟甚至几秒钟内便能决出胜负。相扑的裁判共由6人组成。主裁判由手持折扇“行司”登台担任,其余5人分别在正面、东面、西面及裁判席上。大力士的最高等级是“横纲”。下面是大关、关胁、小结、前颈,这四个等级被称为“幕内”,属于力土中的上层。再次是十两、幕下,除此之外还有更低级的三段目、序三段。处于序之口、序二段的学员只能做一些打水扫地之类的打杂工作,只有到了三段目的时候,师傅才会传授一些技术,而到了十两的学员就是职业相扑选手了,被称为“力士”,不仅有工资,而且还可以参加各种比赛赢取奖金。能到达关协和大关的选手已是寥寥无几了。相扑手一旦达到了横纲,几乎就可以说是站在了日本相扑界的顶点,将拥有终身至高无上的荣耀。现在日本相扑史上的横纲一共只有68位;相扑与许多运动不同的,它的等级是不定的,会应不参加比赛或失败而导致等级下滑。

和服,和服是日本传统民族服装的称呼。它在日本也称“着物”。和服是仿照中国隋唐服式和吴服改制的,所以在日本被称为“吴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对吴服的称谓,现在日本人已经接受的这个称谓,但是很多卖和服的商店,还是写着“吴服”。公元八至九世纪,日本一度盛行过“唐风”服装。以后虽有改变形成日本独特的风格,但仍含有中国古代服装的某些特色。妇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别是区别年龄和结婚与否的标志。例如,未婚的姑娘穿紧袖外服,已婚妇女穿宽袖外服;梳“岛田”式发型(日本式发型之一,呈钵状),穿红领衬衣的是姑娘,梳圆发髻,穿素色衬衣的是主妇。和服不用纽扣,只用一条打结的腰带。腰带的种类很多,其打结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比较广泛使用的一种打结方法叫“太鼓结”,在后腰打结处的腰带内垫有一个纸或布做的芯子,看去像个方盒。这就是我们常看到的和服背后的装饰品。由于打结很费事,战后又出现了备有现成结的“改良带”和“文化带”。虽然今天日本人的日常服装早已为西服所替代,但在婚礼、庆典、传统花道、茶道以及其他隆重的社交场合,和服仍是公认的必穿礼服。

6.那曲风土人情礼仪 篇六

那曲赛马会

那曲赛马节全称是“那曲恰青赛马艺术节”,也称“羌塘赛马节”,藏语叫“达穷”,是藏北草原规模盛大的传统节日。据传,藏北赛马会从吐蕃赤松德赞时期一直延续到今。为了方便游人,如今赛马节已经固定在公历8月10日举行。8月的羌塘草原,绿草茵茵,野花遍野,往日里严酷的寒冷多风气候此时也变得格外温和宜人,人称8月是藏北的黄金季节。

那曲锅庄

那曲锅庄的特点十分明显,那就是粗犷豪放。藏北高寒、干燥、大风的气候环境为包括锅庄在内的那曲舞蹈定下了基调。

那曲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西藏民间体育的风格。

那曲市的特产

贝母:生长在海拔4000-5000米的高山灌木丛和高山草地上。每年8、9月份采挖。贝母性微寒、味甘苦、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可同其它食物配合进补身体,属名贵中药材。

虫草:即冬虫夏草,是一种动植物兼名的名贵药物。它是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幼虫赏的子座与虫体,冬天为虫,夏天为草,下部是虫,上部是草。虫草味甘酸,性平,气香,是良好的强壮补药,有滋肺、补肾等作用。

雪莲花:生长在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的雪山雪线附近,耐低温抗风寒,花象莲蓬座子,顶形似荷花,故得名雪莲花。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有除寒化痰、壮阳补血、温暖子宫等功能。雪莲花采摘不易,数量有限。

麝香:藏语称“腊资”,为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麝香号称上等药物,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外用能镇痛,消肿。

克什米尔山羊绒:山羊绒属于稀有的特种动物纤维,是一种珍贵的纺织原料,国外称其为“纤维的钻石”,“软黄金”。山羊绒是从山羊身上梳取下来的绒毛,其中以绒山羊所产的绒毛质量为最好。

历史文化

古代象雄遗址

古代象雄遗址,建于山腰,石头建筑,规模宏大。遗址距今1600多年。象雄王国曾经在青藏高原显赫一时,苯教就形成于此时。公元8世纪象雄被吐蕃王朝所灭。

雅砻风景名胜区

雅砻风景名胜区,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山南雅砻河流域为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也是西藏第一个国家级风景区。该风景区地处藏南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阳光充足,空气清新,视野辽阔。

羊卓雍错

羊卓雍错,也称羊卓雍湖(当地人通常简称为“羊湖”),因为藏语“错”就是“湖”的意思。从地理上划分属于山南市浪卡子县。羊卓雍错,藏语意为“天鹅池”,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湖面海拔4441米,东西长130千米,南北宽70千米,湖岸线总长250千米,总面积638平方千米,湖水均深20-40米,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

那曲草甸草原

那曲草甸草原,主要由小嵩草组成,其株高仅3—5厘米,但生长十分密集。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那曲草原以辽阔、高寒著称。虽然自然条件严酷,但因人烟稀少,人为干扰弱,自然面貌保存最好。

那曲传统

那曲人又称藏北人,他们热情开朗,豪放大方,能歌善舞,其中尤以踢踏舞、锅庄舞最富民族特色。在西藏,“那曲锅庄舞”与“那曲虫草”已成为那曲最具代表性的两张名片,每逢婚喜、节庆、迎送宾客都会载歌载舞;而拜会尊长、朝佛拜像、送别远行等都会有献哈达的习惯,这是藏北人最崇高的礼节。磕头也是一种礼节,但一般用于拜佛像、佛塔和佛堂等佛事活动。

7.我国各民族风土人情 篇七

汉族:“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除夕” “重阳节”“冬至”“七夕”等

彝族: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此外,还有“密枝节”“插花节”等 服饰多彩多姿,可区别的近百种,典型的是三色裙 葬礼有土葬,火葬等 民间崇拜“万物有灵”和祖先神灵的原始宗教活动,少数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制,有抢婚的遗俗

白族:“三月街”“本祖节”“火把节”等都较为隆重 服饰各地不同,男子一般头缠白色或蓝色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妇女躲穿白色上衣,外套红,黑,紫色丝绒领褂,下着白色或蓝色宽裤,头戴绣花,印花 彩色毛巾,胸前挂以“三须”,“五须”等银饰 婚姻为一夫一妻小家庭制。葬礼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后改为土葬,葬仪比较隆重

哈尼族:“十月年” 崇尚黑色,喜用自己织染的青黑色小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 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包头 老年人多戴瓜皮帽。妇女服饰因地而异,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喜酸,辣食品。实行一夫一妻制,流行姑表优先婚配习俗。人死实行棺木土葬。喜爱音乐,能歌善舞,喜随身带着乐器。

壮族:“三月三”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太大区别,女子则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多穿无领左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束花围腰。节日有吃五色饭,五色蛋的习俗,妇女爱嚼槟榔。实行棺木土葬,善歌舞。

傣族: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 泼水节为傣历新年,届时举行泼水,划龙船,放高升等活动 人死后一般实行土葬,少部分实行水葬。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妇女着窄袖短衣和筒裙,喜欢酒和酸辣食品,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普遍爱好歌舞。民歌多由“赞哈”演唱。舞蹈以“孔雀舞”和“象脚鼓舞”著名。傣族村寨多临江河建筑,竹篱环绕,各户自成院落。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傣族基本上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苗族:“花山节” 实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部分地区有四代,五代同堂的父系大家庭。有姑舅表优先婚和转房等习俗。实行棺木土葬。

僳僳族:“刀杆节”“阔时节” 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筒裙。喜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克等饰物 住房多为“千脚落地”的木板房和竹篾笆房。婚姻以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为主,但仍有姑舅表优先婚制等习俗。人死后,亲友要带酒肉吊唁并绕尸歌舞,唱“尼莫”歌,实行土葬,在坟前悬挂弩弓,织麻布工具随葬品。

回族:节日主要有“圣纪节”“开斋节”“宰牲节” 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多修建“清真寺”。主要在本民族内通婚。人死后,要请阿一般早亡午葬,沐浴完毕用白布裹尸,移置木匣内,实行土葬,由阿率亲友出殡,妻不送葬

拉祜族:主要节日“扩塔节” 妇女服装具有青藏高原妇女服装的特点,多穿黑布开岔很高的长袍,除衣领和开岔都镶绣彩色花边和银泡,下穿筒裙或长裤。西双版纳有的妇女剔光头发,包黑色头巾,戴大耳环,胸前佩挂“普巴”(大角牌)。男子裹黑头巾,穿黑色无领大襟衫和长裤,外出时佩刀。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刀妻方居住3年的习俗。夫妇不和睦,可请人出证,饶断丝线,即可离异。人死后根据性别,年龄和辈份放置尸体,实行火葬,部分地区采用土葬,墓坑方位一般以丢鸡蛋占卜选定。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

佤族:主要节日“崩南尼” 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姑表优先婚配习俗。人死后实行土葬。男子常用黑布或红布包头,身穿无领短衣,宽大短裤,赤足,身佩长刀,颈戴藤圈,有纹身习俗。妇女穿无领短衣,下着围裙,小腿裹布,并在腰腿套足藤圈。遇到重大事情要剽牛。

纳西族:主要节日“棒棒会”“螺马会” 男子服饰大体与汉族相同,妇女着右衽大襟宽袖上衣,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用彩色丝线纺织7个精美圆形图案,象征“披星戴月”,表示勤劳之意。

瑶族:主要节日“盘王节” 妇女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最爱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绣上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围以五彩细珠,佩戴银制头钗,头针,耳环,颈圈,银牌,手镯等饰物。男子亦畜发盘髻,以青布或红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外加坎肩,下着宽裤。男女青年社交自由,一般通过节日唱歌建立感情,征得父母同意即可成亲,但不与他族通婚。家庭组织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表婚。男子成年后举行民间制作的精美刺绣,桃花,蜡染,瑶锦等手工艺品最负盛名,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藏族:节日多与宗教有关,主要节日“藏历年”葬俗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等多种,信仰藏传佛教。每逢节日,都有民族歌舞和骑马比赛。

景颇族:“目脑节”是其传统民族节日。男子喜穿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巾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球,外出时常佩带筒帕,长刀。妇女穿黑短上衣和枣红色羊毛花筒裙,颈挂料珠项圈,或银制圆片和海贝,花纹色彩鲜艳。还在腰,颈,腕,足戴有涂过红,黑色油漆的藤圈,有钱的人,往往腰缠数十圈。

布朗族:主要节日“关门节”“开门节” 喜吃酸笋,酸菜,酸肉之类食物。男子穿对襟短衣,下穿黑蓝色肥腿长裤。有纹身习俗,在四肢,胸,腹部都刺染有各种花纹。人死即速葬,按年龄辈份大小,分高,中,低三台叠葬在一起。

普米族:主要节日“大过年” 兰坪,宁蒗等地普米族过年要为十三岁儿童举行“穿裤子(裙子)”成年礼仪式。

怒族:“新年节” 男女均穿用麻布织的衣服,成年男子穿长衣短裤,喜佩腰刀,肩背弩弓及兽皮箭包。泸水,福贡的怒族妇女喜穿右大襟上衣,下着长裙,喜在衣裙上加许多花边,在头和胸部佩带珊瑚,玛瑙,贝壳,料珠等饰品,喜戴铜耳环。贡山怒族妇女则只佩胸饰。怒族人民制作的怒毯,怒斯(怒碗),转扇,花挎包,弩箭和陶器等手工艺品,誉满怒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

阿昌族: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出洼”,“烧白柴”,“泼水节” 民族传统节日“窝乐节” 男子喜蓝白或黑色上衣,下穿黑色裤子。已婚妇女一般穿长裤,盘辫于顶。喜食酸味,妇女有嚼烟和芦子的习惯,俗以齿黑为美。

德昂族:节日有“进洼”,“出洼”,“做摆”和“烧白柴”等 男子着黑布圆领大面襟上衣,缠黑色或白色包头,有纹身习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动植物图案或傣文经咒。少年喜戴大耳坠和银项圈。妇女穿开禁短衣,缠包头,戴银饰及彩色玻璃珠,束腰箍,扎裹腿,下身穿绣有彩色线条的筒裙(不同颜色线条表示族内不同支系)。

基诺族:“特弁开” 男子穿白色无领对襟棉布上衣,衣背后多绣衣圆形彩色光芒图案,下着宽大白裤。妇女上穿对襟无领圆褂,其上镶有七色纹样图形,短褂外罩一件贴身衣兜,均刺绣着精美的圆形银饰花样;下穿黑白相间的短裙,头戴披风式尖顶白帽。很尊敬长老,老年妇女地位很高。每个村寨有一个“卓巴”(寨父),一个“卓生”(寨母)管理村社内部事务。

蒙古族:传统节日是“那达慕大会” 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

布依族:“六月六” 男女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头缠草蓝色或白色方格头巾。妇女穿右大襟上衣,下着长裤,外套蜡染百褶长裙。善歌舞,在社交场合和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常常用歌表达自己的感情。

独龙族:“卡雀哇” 一般穿红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男子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有臂,女子多在腰间系染色的细藤圈作装饰。过去有纹面习俗。男子衣着均较简朴,不戴帽。妇女多披发,跣足。

水族:“客端节” 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着长衫,头缠黑布包头,脚裹绑腿。妇女穿青黑色圆领右襟宽袖短衣,下着长裤,结布围腰,穿绣花青布鞋。善于纺织,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在节庆期间,喜跳铜鼓舞和芦笙舞,做五色饭宴客,男女喜饮白酒,甜酒。

8.繁峙县风土人情 篇八

繁峙县土地资源广阔。全县人均土地16.5亩,是全省人均土地的2倍多。其中占全县土地资源二分之二的山区,人均土地40.8亩。农林牧三者用地160.43万亩,占45.18%,未利用地171.29万亩,占48.24%。

繁峙县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据县志记载,全县中药材有90余种,收购品种有81种,其中黄芪、党参、黄芩、麻黄、柴胡产量最高,每年都有外调,收购量达30万斤以上,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繁峙县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品位高、分布广。现已初步探明的有金、银、铜、铁、铅、钼、锌、硫铁、石灰岩、云母、褐煤等27种,矿床点98处,钼矿探明储量61809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85%,居全省首位;金矿储量亦居全省之首,初步探明义兴寨、辛庄、耿庄3个岩金矿床的纯金储量为20吨;铁矿探明储量5亿吨,平均品位达32%。现已开采的矿种有铁、金、云母、褐煤、长石、硫等8种。

繁峙县工业主要有开采、冶炼、机械修理、化工建材、印刷包装、食品加工、酿造业等10多个行业。主要产品有金、硫、铁、云母、石英、硅铁、铜、钼、磷肥、汽车配件、水泥、白酒、配制酒、粉丝和淀粉等。

繁峙县农业发达,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高粱、谷子、黍子、小杂粮和土豆,其中红芸豆的种植面积发展到2万亩。主要经济作物有胡麻、黄芥、大麻、葵花、花生、黄花等。

9.彭州名胜古迹风土人情 篇九

彭州市位于成都市北郊35公里,是一个人口 77万,幅员面积 1420平方公里的县级市。面积和人口分别处于成都市郊县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彭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是古蜀国建都立国之地,有史可考的文明史长达4000余年,至今市境内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彭州地处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脉交接地带,南部是一马平川、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北部是群山争拱、积雪堆银的龙门山地。“六山一水三分坝”的自然格局使彭州风光旖旎,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彭州已拥有了三大国家级旅游资源品牌: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白水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和白水河国家森林公园。

围绕把彭州建成“都市假日休闲港湾”的目标定位,彭州旅游资源有“牡丹之乡、避暑胜地、宗教文化、地质遗产”四大主体特色。

“牡丹之乡”:彭州是中国西南最大的牡丹观赏基地,牡丹品种众多,目前已有260余种、150余万株。早在唐代,彭州天彭牡丹就以“夭娇寻丈,倒叶垂华,绚烂山谷”别具一格的特色,同洛阳牡丹齐名天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宦游成都期间,观赏了彭州送来的牡丹后,留下了许多讴歌彭州牡丹的诗文,在《天彭牡丹谱》中,诗人赞叹道:“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1999年在昆明举办的世博会上,彭州市送展的“金腰楼”、“彭州紫”喜获国际银奖、铜奖。现在,以牡丹为主景的丹景山风景旅游区已初步发展成为中国西部花山。这里既雍容华贵又野趣盎然的山野牡丹,在全国也是罕见的。“避暑胜地”: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龙门山(银厂沟)风景区,以其神秘的峡谷,奇险的栈道,银色的瀑布,绚丽的彩虹,碧绿的潭水,古朴的原始森林„„而被人们赞誉为“百里峡谷一线天,千座奇峰染林岚。薄雾轻抹烟云画,瀑布飞泉落深渊”。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夏季清凉宜人,平均气温只有17.5℃,七月最高气温也不超过25℃,适合人们到此来纳凉避暑,因而享有“避暑胜地”、“天然大空调”等美誉。景区内的九峰山又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有四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晶莹。登临九峰山,既可观云海日出,又可看佛光神灯,有“人间仙境”之誉。此外,龙门山风景区四季景色各异,春日青山滴翠,牡丹吐蕊;夏日山花烂漫,气候清凉;秋日天高气爽,枫叶流丹;冬日冰帘玉柱,雪原苍茫,是休闲旅游观赏之佳境。

“宗教文化”:彭州市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俱全,宗教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五教汇聚之地”和“七佛圣地”之称。道教中心阳平治是中国早期道教发源地,为张陵设立的“二十四治”之首治,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早在五代时就有道教“元都”之称,被现代欧洲学者称之为“中国的耶路撒冷”,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有“十方丛林”之称的千年古刹龙兴寺,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为川西地区一等大寺,寺内有东亚第一高塔金刚宝座式舍利塔,高81.8米。龙兴寺不仅是宗教文化旅游的胜地,而且还是成都和平解放时国民党川康将领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起义纪念地。此外,丹景山金华寺、三昧水至德寺、九陇镇佛山古寺、法藏寺、九峰山雷音寺、海汇堂以及白鹿乡的领报修院等,都是各具特色的宗教文化旅游胜地。

“地质遗产”:在彭州市东北部,分布着世界上罕见的地质奇观——大型灰岩冰川漂砾。该巨型冰川漂砾的发现,揭开了困绕地质界多年的学术之迷:青藏高原形成初期表面上曾覆盖着大型冰盖,后在地质作用下,推覆到彭州,形成了今天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重大地质科学奇观。今年,彭州市龙门山地质公园已被国家正式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地质公园。龙门山冰川漂砾群由11个冰川漂砾组成,主要分布在彭州市万年乡葛仙山、白鹿乡塘坝子等地。其中葛仙山巨型冰川漂砾长约6公里,宽约2.5公里,分布面积约15平方公里,重量超过120亿吨,具有极大的科学研究、探险考察、休闲观光等综合旅游价值。

同时,彭州还有新发现的自然原始奇观——飞瀑成群、杜鹃成林的蟠龙谷; 冬赏雪夏避暑、四季浴温泉的回龙沟;全国县级馆藏文物最多的彭州博物馆;全国目前十分罕见的蒸汽旅游小火车,等等。此外,彭州还有各种民俗文化节日,如第年举行一次的牡丹会、兰花会、风筝会、棒棒会、朝葛仙山等:彭州还有众多的名优小吃,如九尺板鸭、九尺鲜鹅肠火锅、军屯锅魁、敖平香花醋、大伞蒸牛肉、滴油水饺等,这些与名胜美景一起,共同组成了彭州旅游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风土人情

自隋唐以来,城都或乡间的赏花活动,逐渐形成了一种集中观赏形式——牡丹花会。如唐代的长安;北宋时的洛阳;南宋的天彭、余杭、成都;明代的亳州、曹州;清朝的北京等地,相续是中国牡丹的栽培中心,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或“花展”驰名天下。

现如今,国内规模较大的牡丹花会举办地有三处:一是洛阳牡丹花会;二是菏泽牡丹花会;三是彭州牡丹花会。

彭州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北百余公里。古时称“天彭”,自南宋以来,牡丹渐有名气,是四川的牡丹培育基地。历史上它曾与河南洛阳、山东曹州、安徽亳县一起并称为我国四大牡丹生产基地。诗人陆游曾说:“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说明彭州种植牡丹在唐宋时期已颇负盛名。

唐宋以来,当地人都有在牡丹花盛开时节聚会赏花的习俗,并把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日定为勘花节。建国后,彭州的牡丹又得到的恢复和发展。为发扬这一地方民众文化传统,彭州市定于每年清明节前后举办一年一度的牡丹盛会。1985年3月18日,彭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将牡丹确定为彭县县花,并在每年花开时节举办牡丹花会(阴历3月3日)。牡丹会期间,除展销名贵牡丹花卉、游丹景山外,还举办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经济技术交流洽谈、土特产品展销等。

彭州的牡丹展区分两处,一处在城里“天彭牡丹园”,该园十余亩地,有四十余个当地的古老品种,另有从洛阳、菏泽引回的品种少许。另一处是在距城32华里的丹景山“牡丹坪”。这里的牡丹较城里的牡丹迟开些。

丹景山因盛产牡丹而得名。是川西著名的游览地之一,为我国西部最大的牡丹中心。种植牡丹面积30多亩,品种150多,花期四月中下旬,花开时节,正值春末夏初,山道上每日游人络绎不绝。

其次规模不算太大,但也有一定影响的,如太原市人民公园牡丹花会,延安市万花山牡丹花会,临夏市红园牡丹华会,北京市各公园及植物园的牡丹花展,杭州市花港观鱼牡丹园的牡丹花展,上海植物园牡丹花展,铜陵市天井湖公园牡丹花展(会)等。

10.田园风土情五年级作文 篇十

天地万物间,一切生命都是弥足珍贵的,无论蚂蚁般渺小,还是大象般庞大,无论小草一样柔弱,还是大树一样挺拔,生命拥有平等的权利。

我喜欢吃枇杷,喜欢它的甘甜多汁和丰厚饱满。几年前,我有意将一粒枇杷核扔进菜地,渴望它能茁壮成长,好让枇杷挂满枝头。我悉心地照料它,常常给它浇水、施肥、拔草,期待能够梦想成真。可是,一段时间过后,我失去了耐心,再也没有关注过它,任凭日晒风吹雨打,由它自生自灭。一年年冬去春来,小幼苗已经长成了一棵比我个头还高,露出一个个小芽尖的枇杷树。我很惊讶,也很感叹,枇杷树竟有如此强烈的气魄,它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依然不屈不挠地努力生长。

每一次去垂钓,我都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鱼儿顽强的生命力。小鱼儿上钩时,我试图向上提起鱼竿,可鱼儿却极力挣扎着,奋力往反方向拉扯,从鱼竿传递过来的力量似乎要把我拽进水里去。那一刻,我能感悟到生命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爆发出的强大的能量,令人敬佩。

11.荷兰风土人情正文 篇十一

荷兰地处西欧,其西、北两面濒临北海,与德国和比利时比邻。荷兰的陆地总面积4.15万平方公里,人口1570万,绝大多数居民为荷兰族,官方语言为荷兰语,但95%的荷兰人都会讲英文。荷兰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在世界前十五位之内。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的首都,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港口。

一.荷兰简介

荷兰即荷兰王国的欧洲部分,正式国名为荷兰王国。西、北两面濒北海、东临德国、南接比利时。荷兰从南到北长约300公里、从东到西宽约200公里。总面积为41526平方公里,人口逾1500万,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56人,因此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荷兰因位居欧陆理想位置,素有“欧洲大门”之称。在荷兰各民族中,荷兰人占96.6%,土耳其人占0.8%,摩洛哥人占0.5%,德国人占3%,英国人占0.3%,比利时人占0.2%,西班牙人占0.2%,其它占1.1%。荷兰人约42.6%信奉天主教,30%信奉基督教新教。荷兰是一个议会制君主立宪国,政府由君主与部长内阁共同形成。荷兰共分为6个地区,11个省。其中包括荷兰与位于加勒比海地区的荷属安的列斯群岛与阿鲁巴岛。首都为阿姆斯特丹,政府所在地为海牙。荷兰以社会风气宽容开放著称。通常,荷兰的形象会与贸易、郁金香、风车、木鞋、奶酪和白蓝彩釉陶器等等相联系。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红、白、蓝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蓝色表示国家面临海洋,象征人民的幸福;白色象征自由、平等、民主,还代表人民纯朴的性格特征;红色代表革命胜利。

国徽:即奥伦治•拿骚王室的王徽。为斗篷式。顶端带王冠的斗篷中有一盾徽,蓝色盾面上有一只头戴三叶状王冠的狮子,一爪握着银色罗马剑,一爪抓着一捆箭,象征团结就是力量。盾徽上面有一顶王冠,两侧各有一只狮子,下边的蓝色饰带上写着威廉大公的一句格言“坚持不懈”。

国花:郁金香 国鸟:琵鹭 国石:钻石

二.荷兰的首都及主要城市

荷兰的首都是阿姆斯特丹(Amsterdam),主要城市有鹿特丹(Rotterdam),乌特列支(Utrecht),海牙等。

1.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阿姆斯特丹是作为一个港口城市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它是一个自由的城市,接受着各地被迫害和排斥的人们。由于注入了新的血液,城市也充满了活力。在反抗西班牙的独立战争后,17世纪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最初的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当时阿姆斯特丹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港口城市。这里荟萃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物资。而人们在全球游历中获得的见识也把阿姆斯特丹培育成一个具有自由、宽容和理性精神的城市。人们厌恶不合理的权力,所以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该城被德国占领时,也有人冒着危险掩护像安妮·弗兰克这样的犹太同胞。

阿姆斯特丹拥有波澜壮阔的历史,她是向大海挑战的勇士们的母亲港,是备受迫害的人们安身的地方。胸襟宽广的阿姆斯特丹,总是洋溢着一种异国情调,同时又让初来此处的人们也能产生回家的感觉。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城市。这个城市非常可亲,即使是外来游客也能很快很自然地成为阿城人。

2.鹿特丹(Rotterdam)鹿特丹位于荷兰西部,鹿特丹是荷兰第二大城市,它是在莱茵河及其两条支流--马斯河和斯海尔特河的北海入海口处的三角洲上发展起来的,也是荷兰最大的工业城市。人口589987人(1997年1月)鹿特丹的现代建筑与荷兰其他城市相比要多,据说为复兴在二战中彻底遭到破坏的城市,鹿特丹市政府与市民通力合作,推进城市建设。于是一座新的鹿特丹诞生了--有像代尔夫斯港区这样完全按“过去的美好时代”的市容重建,保留了中世纪风貌的地区,也有作为现代都市的一面。鹿特丹人之所以自豪地说:“一个城市,两个世界”,原因正在于此。总之,由于市民们呕心沥血的劳动,才造就了今天鹿特丹在荷兰首屈一指的繁荣昌盛,而其他城市的人也经常拿鹿特丹人的辛勤开玩笑,比如:“在鹿特丹买衬衫,发现他们已经替你把袖子卷起来了”。还有:“跟鹿特丹人握手感觉如同跟发动机握手一样”。可见鹿特丹人以其工作狂著称。

鹿市商业和文化生活丰富,城中购物和夜生活让人流连忘返,各类俱乐部和迪斯科酒吧极富吸引力。

3.乌特列支(Utrecht)乌特列支位于荷兰中部,是同省名的首府,人口233951(1997年1月),是荷兰第七大城市。它既是交通要冲,商业也很繁荣,人口众多,富有生机活力。同一个荷兰,地方不同,人的性格也不同,乌特列支人据说很有风度,而且重视古老的传统习俗。

在16世纪后半叶的独立战争中,乌特列支是荷兰独立运动的中心。为了反抗西班牙对新教徙的镇压,荷兰北部7个省团结一致,组成了乌特列支同盟,在这期间乌特列支依然是独立的象征。

在城中漫步,可感受到历史之厚重。本市有建于1636年的大学,因此她还是个大学城。荷兰学生质朴刚建的品格,令人惊叹。

该市市中心十分漂亮,购物和娱乐设施完备,别具韵味。三.气候特征

荷兰地势平坦,境内绝大部分为平原,国名Nederlands 即为“低地”之意,在东部和南部有几座山丘。荷兰近1/4的土地低于海平面,全国最低点位于鹿特丹附近,低于海平面6.7米。国内靠围堤坝、沙丘保护免受水淹,全国有近一半地区是有人工排水设施的堤坝垦地。荷兰靠海的地理位置,对荷兰的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西欧的三大河流:莱茵河、马斯河以及斯海尔德河均在荷兰境内入海,更加强了这种重要性。荷兰经济具有外向型特点,由于其得天独厚的靠海地理位置,数世纪以来对大部分的中欧、西欧及其他地区来说,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中转国。频繁的对外接触对工农业产生了有利影响,也带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

荷兰临近海洋,受北大西洋湾流影响,气候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日温差和年温差都不大。沿海的日均温度夏天约为16℃,冬天约为3℃。内陆夏季日均温度为17℃,冬季日均温度分别约为2℃。整体而言,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春季降雨通常比秋季少,全年降水量分配均衡,每年的降雨量约为760毫米。

四.教育体制

荷兰5到16岁接受义务教育,年满16岁的学生则要支付学习费用。荷兰的教育体制划分为3个层次,初等(Primary)、中等(Secondary)与高等教育。

1.初等教育 面向4到12岁的儿童,目标为开发学生的理解与创造能力,引导情感发展,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社会与文体能力。

2.中等教育

从12岁开始,共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一般中等教育,另一种是职业中等教育。一般中等教育包含三种平行的学习系统,其学习期间均不相同,分别是MAVO,HAVO以及VWO。MAVO是初级(Junior)中等教育,HAVO是高级(Senior)中等教育,而VWO则是大学前(pre-university)中等教育。以上三种中等教育,只有获得VWO文凭后才有综合大学的入学资格,取得HAVO文凭则有高等专业(higher professional)教育的入学资格。

3.高等教育

有两大主流,一是由综合大学所提供的大学教育,二为由高等专业教育大学所提供的高等专业教育。第三个领域则是国际教育,荷文称之为IO,国际课程是由IO学院,大学及高等专业教育大学共同提供。综合大学培养学生在学术或专业的环境可独当一面地进行科技工作。

五.荷兰的历史文化

荷兰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在这里有世界各地的居民,使得荷兰成为了世界文化的大熔炉,无论你从哪里来,是何种肤色,你都会在这里找到是你感到亲切的东西,荷兰人对穿着并不讲究,只要穿上自己觉得舒适的衣物便可以了--特别是在阿姆斯特丹,这里即使看歌剧的观众也可能只穿件牛仔裤和运动衫。通常参加正式晚餐时,男士要打领带,女士则穿裙子和洋装。

在神圣罗马皇帝卡尔五世的统治下, 现在荷兰和比利时的区域叫作荷兰17省。在1648年,从西班牙获得独立之后,荷兰发展成为17世纪航海和贸易强国。荷兰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贸易据点。这段时期在荷兰被称为“黄金年代”。

在1815年被拿破仑统治的法国占领结束后,荷兰和现在的比利时、卢森堡组成荷兰王国。比利时很快在1830年独立,卢森堡也紧随其后。19世纪中,荷兰相对于其邻国比较落后。

荷兰在一战中保持中立。荷兰在二战中自1940年5月被德国占领直至1945年才被解放。战后,荷兰经济再度繁荣发展。

1.风车

“有一种风景,静静地竖立在地平线上,远远望见,仿佛童话世界一般,那一刻便注定你不能忘记,不能忘记她底衬的国度:这就是风车,荷兰的风车。”

荷兰素有“风车王国”的美称,在荷兰随处可见的一座座古朴而典雅优美的风车,给这个美丽的国度增添了几分姿色。1229年荷兰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座风车,从此开始了人类使用风车的历史。

自16世纪起,数以万计的荷兰人居住在古世纪的湖床上。因此,许多风车被用来抽水,让湖底保持干燥。在这些低洼地区,风车仍然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因素。据报道,最大的风车可在正常风力下每分钟将1万加仑的水提升到4英尺的高度。17世纪,凸轮轴和机轴的发明使风力得以运用于各种工业用途。成千上万的风车被用于木材、造纸和染色行业,创造出全世界第一个的工业区。

荷兰何时建造第一台风车,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但是到1274年之前,由河流和小溪驱动的水车已随处可见。1414年,发明了已知最早用于排水的风车,1450年前后,风车在荷兰南部已随处可见。

2.璀璨钻石

荷兰的钻石让全世界的人们爱不释手,因为它的钻石切割工艺世界闻名。钻石的成败、品质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它的切割工艺。为了确保钻石拥有最高的质量,荷兰钻石的切工从自然界发现的未雕琢的优质钻石毛坯开始。每一块钻石都要经过技艺高超的钻石专家细心的分析,并在琢面标上合适的切工比例,以便钻石具有最大的亮度。

3.多彩木鞋

木鞋是荷兰的“国粹”,是最具荷兰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也是荷兰风俗文化的缩影。这些年来,木鞋已为荷兰创汇亿万美金,成为人们之间相互馈赠的珍贵礼品。

据说荷兰人穿木鞋是为适应荷兰地理环境,冬天寒冷潮湿,地上结冰。先前,贫穷的农民买不起鞋子,又不能赤脚在结冰的地上走,于是就把木头雕空制成鞋底厚实、鞋头上翘的船形鞋,鞋内填充稻草,可以御寒。这种木鞋不但有保暖、坚固、防潮防汗和舒适等特性,还可以通过图案显示出不同的地区特色。于是木鞋就在荷兰流行起来,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许多荷兰人,尤其是农民和渔民仍有穿木鞋的习惯。许多农舍门口,还有专门放木鞋的“木鞋架”,进屋之后,须将木鞋脱掉放在这里。据说:在荷兰,木鞋还是定情信物,青年男女订婚,男方要把木鞋作为礼物送给女方,有的结婚时也要向新娘赠送木鞋。现在,城市里穿木鞋的人已经不多,但是许多出售纪念品的商店里都陈列着大大小小的木鞋模型,卖给游客留作纪念。

六.荷兰的社会风气及习俗 荷兰被誉为“鲜花之国”,其中最多且最著名的花卉为郁金香。郁金香是荷兰的象征,因此被誉为“国花”。荷兰人以爱花和擅长种花闻名遐尔,因而荷兰素有“欧洲花园”的美誉。荷兰是个缺山少林的国家,所以荷兰人通常对山、林有特殊的感受。多少世纪以来,他们一直有养花植树种草的习惯,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在住房前后种些花草,点缀环境。中国人讲究盆景,而荷兰人都喜爱“窗景”,他们往往在窗台上摆设或窗口上悬挂着各种奇花异草,与两旁的垂帘相映成趣,自成一景。荷兰人一般都比较讲究房屋清洁、整齐,习惯在每天早晨将住房打扫收拾干净。每6、7、8月为荷兰人的休假季节。荷兰纬度高,夏天的晚上10点仍然明亮。

1.社会风气

荷兰以社会风气宽容开放著称。通常,荷兰的形象会与贸易、郁金香、风车、木鞋、奶酪和白蓝彩釉瓷器等相联系。近年来,荷兰在对待麻醉剂、性交易、同性婚姻和安乐死等问题上开放的政策引起世人的关注。

荷兰人时间观念强,讲究准时。在荷兰商务活动,宜穿西装,会谈需提前预约。如果荷兰人邀请你到他家坐坐,大多只请你喝几杯酒,然后出去上饭馆吃饭,别忘了给主人带一束鲜花。在荷兰,中餐馆之多居欧洲之首。荷兰人习惯吃西餐,但对中餐也感兴趣;每逢节、假日,很多荷兰人喜欢到中餐馆品尝中国的菜肴。

2.饮食习俗

荷兰人把胡萝卜、土豆和洋葱混和烹调而成的菜叫“国菜”,每年的10月3日,家家户户都要吃这种“国菜”。荷兰人早餐多为冷餐,一般多是面包、黄油、奶酪、火腿、香肠和果酱等。荷兰人不太喜欢喝茶。牛奶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喝奶如同我国喝茶一般。荷兰人倒咖啡有特别的讲究,只能倒到杯子的2/3处,倒满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青鱼是荷兰闻名的小吃之一,也是荷兰进行殖民掠夺的标志。远在十四世纪,1384年,一个叫博克尔的荷兰人发明了腌渍青鱼办法,于是捕鱼业兴旺起来。荷兰以武力强占了波罗地海沿岸,瑞典南部盛产青鱼的斯霍恩岛,成为荷兰第一个殖民地。所以有人把荷兰叫做“建筑在青鱼骨上的国家”。

3.交流习俗

与荷兰人交流时,比较受欢迎的谈话内容包括政治、旅行和体育等等。荷兰人对纳粹、日本人侵占亚洲国家等话题较敏感,因此,不宜在谈话中提起纳粹,及其在亚洲受日本人迫害等事情;荷兰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略知一二,也不妨谈谈中国的孔孟哲学。此外,荷兰人的家具、室内装饰闻名于世,所以喜欢别人恭维他们的家具、艺术品、地毯和家中摆设。爬楼梯的时候,男性在前,女性在后。

荷兰人一般说话会带有“请”字,“谢谢”也常不离口。他们也比较干脆,说“是”的意思就是“是”,说“不”的时候就是“不”。不需要出于礼貌,或者想避开一个意见分歧纠纷,在不同意对方时还说“是”。当你不同意对方的需求或是不值得不想为别人做一件事时,荷兰是一个完全可以说“不”的国家。

不要探听别人的收入,政治观点和私人生活。

荷兰人一般会遵守自己所说的话,当然也不是说没有骗子。但是相对来说,他们一般遵守自己的话,而且相信对方所说的,有时会考虑不到对方实际上是在开玩笑而闹出误会。

上一篇:清华百年校庆讲话.docx.docx下一篇:qq群里的国庆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