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启示的周记

2024-11-05

考试启示的周记(精选14篇)

1.考试启示的周记 篇一

大蒜的启示周记

我曾经在花盆里养过大蒜。我把它们放在我的卧室里,经常给它们浇水,细心地照顾它们。大蒜长得挺快的,但是叶子不太茂盛。妈妈也养了大蒜,养在我们家的小菜园里。妈妈从来没有为它浇水、施肥,只是把它们种在土里就不管它们了。可是,妈妈养的大蒜比我养的大蒜茁壮多了,妈妈养的又绿又壮,而我养的又黄又细。这是怎么回事呢?

看见妈妈把大蒜养得这么好,我决定把我的大蒜也搬到菜园里去。过了几天,我惊喜地发现那盆大蒜的叶子变得更绿了。然而,过了几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把我的那盆大蒜打得东倒西歪,而妈妈养的.大蒜依然顽强地挺立在风雨中。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三年级前的每一次演讲,妈妈都提前给我准备好演讲稿,并且指导我每一句话用什么语气,该配什么样的动作。因此,我经常能够赢得各种竞选和演讲比赛。可是,有一次突如其来的大队队干竞选,我就傻了眼。我根本没准备演讲稿,只能坐在台下让机会白白流失。如果我干什么事都依靠妈妈,那我和温室里的大蒜有什么区别呢?

长在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而生长在自然中的花朵可以独自面对风吹雨打,做人也是一样。人生也要经得起坎坷和突如其来的事情,才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才能迎接更多挑战。所以,就让我们像自然中的花朵,勇敢地绽放吧!

2.考试启示的周记 篇二

题目2 (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数学选修2-1第80页复习参考题A组第9题) 经过点M (2, 1) 作直线l交双曲线x2-y2/2=1于A, B两点, 且点M是线段AB的中点, 求直线l的方程.

题目2是一道已知弦的中点求弦所在直线方程的题目, 通常学生很容易想到以下两种常规解法.

解法1 若直线l的斜率不存在, 则直线l的方程为x=2, 交双曲线于点, 显然M (2, 1) 不是线段AB的中点, 直线l的斜率应存在.

设直线l的斜率为k, 则直线l的方程为y-1=k (x-2) , 设A (x1, y1) , B (x2, y2) , 因为线段AB的中点为M , 所以

把直线l的方程y-1=k (x-2) 代入双曲线x2-y2/2=1中, 整理得

由已知可得

且k2-2≠0, 解得k=4.

因此, 直线l的方程为

解法2 设A (m, n) , 由于点M (2, 1) 是线段AB的中点, 可得出B (4-m, 2-n) .因为A, B都在双曲线x2-y2/2=1上, 所以

两方程作差得

代入m2-n2/2=1中得

当此时直线AB的斜率kAB=4, 直线l的方程为

当, 此时直线AB的斜率kAB=4, 直线l的方程为

即4x-y-7=0.

综上, 直线l的方程为4x-y-7=0.

以上两种解法好想, 即思维量小, 但运算量较大, 第1种解法中, 整理出方程 (2-k2) x2-2k (1-2k) x+4k-4k2-3=0时运算量大;第2种解法中, 解出交点A, B的坐标很不容易.这时, 就应该想到, 几乎同样的问题, 在习题和复习参考题中都出现, 题目本身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还可以考虑, 题目本身是否有较为简单的解法.

设A (x1, y1) , B (x2, y2) , 则, 因为线段AB的中点为M , 所以x1+x2=4, y1+y2=2, 这时就会看到x1+x2, x1-x2, y1+y2, y1-y2, 只要把A (x1, y1) , B (x2, y2) 的坐标代入双曲线中, 作差便可整体求得的值.现在给出第3种解法.

解法3 设A (x1, y1) , B (x2, y2) , 因为线段AB的中点为M , 所以

因为A (x1, y1) , B (x2, y2) 都在双曲线上, 所以

两方程作差,

所以

因此直线l的方程为

y-1=4 (x-1) , 即4x-y-7=0.

显然第3种解法的运算量要小很多, 我把这种方法叫做点差法 (很多老师也这样说点差法) , 其中用到了设而不求, 整体代换的数学方法.

比较这3种解法, 第3种最简单, 第1种最容易想到, 第2种运算量最大.

数学教学最忌讳的就是就题论题, 搞题海战术;最高效的就是及时总结、提炼并加以推广.既然点差法最简单, 我把题型归纳为:遇到直线和双曲线相交产生的弦的中点问题时, 采用点差法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设想一下, 将题中的双曲线改为椭圆、抛物线, 也可以使用点差法.这时就可以将题型推广:遇到直线和圆锥曲线相交产生的弦的中点问题时, 采用点差法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题目1与题目2在问题的形式上有所不同, 题目1是存在性问题.只要先假设满足题设的直线存在, 再将已知点 (2, 1) 改为 (1, 1) , 便可以用与题目2 相同的3 种方法分别求解.所求直线l的方程为y-1=2 (x-1) , 即2x-y-1=0.

高考试题1 (2015年新课标Ⅱ20 (文) ) 已知椭圆C:的离心率为在C上.

(Ⅰ) 求C的方程;

(Ⅱ) 直线l不过原点O且不平行于坐标轴, l与C有两个交点A, B, 线段AB的中点为M .证明:直线OM的斜率与直线l的斜率的乘积为定值.

下面用第3种方法, 即点差法求解:

解 (Ⅰ) 由已知得

解得a2=8, b2=4, 因此C的方程为

(Ⅱ) 设A (x1, y1) , B (x2, y2) , M (xM, yM) , 因为线段AB的中点为M , 所以

因为A (x1, y1) , B (x2, y2) 在C上, 所以

两式作差, 得

因此kl·kOM=-1/2.

即OM的斜率与直线l的斜率的乘积为定值-1/2.

高考试题2 (2015年新课标Ⅱ20 (理) ) 已知椭圆C:9x2+y2=m2 (m>0) .直线l不过原点O且不平行于坐标轴, l与C有两个交点A, B, 线段AB的中点为M .

(Ⅰ) 证明:直线OM的斜率与直线l的斜率的乘积为定值;

(Ⅱ) 若l过点 (m/3, m) , 延长线段OM与C交于点P, 四边形OAPB能否为平行四边形?若能, 求此时l的斜率;若不能, 说明理由.

下面用解法1求解 (Ⅰ) :

解 (Ⅰ) 设直线l的方程为

消y, 整理得

由已知可得

直线OM的斜率与直线l的斜率的乘积为-9/k·k=-9为定值.

(Ⅱ) 四边形OAPB能为平行四边形, 理由如下.

因为l过点 (m/3, m) , 且直线l不过原点O, 又与C有两个交点A, B, 所以k>0且k≠3, 由 (Ⅰ) 知OM的斜率为-9/k, 直线OM的方程为y=- (9/k) x.联立

消y, 整理得

点P的横坐标为

因为l:y=kx+b (k≠0, b≠0) 过点 (m/3, m) , 所以

所以

由四边形OAPB是平行四边形, 得对角线互相平分, 即xP=2xM, 所以

整理得

因此四边形OAPB能为平行四边形, 此时l的斜率为.

3.考试启示的周记 篇三

考试系统 公平 申诉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随着《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与沪、浙两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在2014年9月的相继出台,对我国高考新方案实施的公平维护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话题。公平与效率向来是每一次高考新方案改革必然关注的基本主题,此次高考新方案同样也强调考试系统的公平性,如涉及文理不分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学科领域与兴趣、潜能选择科目学习,规范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欧洲国家考试系统公平维护的两个视角——公平的支撑以及申述的处理,对我国高考新方案推进学生素质评价中坚持公平有重要启示,本文选取欧洲三国——德国、瑞典、英国考试系统为例加以诠释。

一、欧洲国家考试系统公平维护的视角一:对公平的支撑

对公平的支撑方式,主要聚焦于对考试系统公平维护的差异性处理,把考试与评价作为相关而不是孤立的联系。

1.德国:教师的专业化作为保护方式

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几乎每个联邦体都运用考试,尤其是在主要学科,学校与老师被集中的考试所约束。在2012年,德国联邦政府在主要学科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普遍标准,到2016年或2017年一个可以分享的考试题库也将建立。为保证考试系统的有效实施,德国通过推进教师的专业化来维护考试系统的公平性,一个重要的举措是加强教师教育与推进教师资格制度。对学生的评分与等第核算,由教师在教育行政部门讨论的纲要指导下进行。

在德国的许多联邦地区,考试与评分是区域化实施的。国家教育部仅控制过程,教育行政部门往往制定详细的课程方案,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师教育与教师资格认证的集权系统,这被认为是保证教育评估质量必需的,包括考试系统大多是建立在标准化测试之上。

事实上,在德国16个联邦地区安排的考试是不同的。尽管在考试上各联邦地区会有一些统一要求,但评价学生仍然较多地建立在老师对学生个性化的认识,并且基于教师在头脑中形成的一些对学生的直观印象。因此,德国考试的公平主要根植于教师的专业判断,老师既是对学生学业进行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对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评估者。

2.瑞典:国家组织的考试作为重要支撑

在瑞典,升学考试制度建立在1968年,在2011年重新进行了规划。学生在高中阶段教育结束的时候,获得一个最终的成绩报告卡,其中包括在高中学习三年获得的成绩。瑞典有一个全面的国家考试系统服务于整个国家教育质量的标准。瑞典有强制性的国家考试系统,并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水平。

20世纪90年代,瑞典用国家总评成绩作为一个参照系,学生成绩根据参照标准与所处的百分比进行判定,学生的成绩水平在国家考试的帮助下被标准化。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瑞典形成了一个成绩标准化参照系统。学生成绩在瑞典学校教育中持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当然,老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表现的记录,也被认为是学生评价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瑞典的考试系统对于学校教育质量的维护,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由教师来判定学生的成绩,被看成是一个公正评价的威胁。尽管瑞典有着国家考试成绩,但不同的学校对国家考试的成绩认定也有不同的标准,有时候一些学校甚至通过给予好的成绩来吸引学生,也就是说给予不当的高成绩认定。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瑞典引入了外部控制的环节,通过设立学校检察员的方式来保证国家考试成绩运用的公正性。

如今,瑞典的国家考试由大学委员会代表国家教育机构实施。瑞典的考试系统企图平衡教师专业性和国家考试支撑之间的关系,国家考试既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评价,也不像德国那样以教师的专业性来保障考试的公平性。

3.英国:外部的考试作为维护系统

英国有一个悠久的外部考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之前最早的大学考试委员会。从1911年到2009年,教育证书不是被学校授予,而是外部考试委员会授予。外部的考试往往由考试委员会设计、实施、分级。不同科目的考试可以由不同的考试委员会负责,学生自由选择他们要参加的考试科目。一部分考试(25%左右)由本地监管与实施,但是这个控制性评价取决于学科实施的情况,更多的是被外部的考试委员会控制。

英国外部考试系统的公正性,完全不同于德国的考试系统依赖于教师的专业性,不同于瑞典的考试系统公正性依赖于国家统一标准,其作为第三方评价(学校、政府组织之外的评价),更多地依赖于外部考试委员会的专业性。在英国,老师不能给予学生直接的评分,而是试图教学生尽可能在外部考试中获得高分。

在英国的考试系统影响下,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被认为是公平的,即使这种考试评价在2012年被认为是A-level(全称为“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即英国的普通教育高级证书)的危机。为了能拿高分进入名牌大学,一些学生“投机取巧”,选择容易的A-level学科进行学习。一些学校为了提高自己的排名,有时怂恿学生学习容易的课程[1]。

英国的考试竞争体系给自己制造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显著的问题是:不同的考试委员会在他们的考试中运用标准是否相同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从而导致要求不同的考试合并。对外部考试的充分依赖与信任,可能是由英国教育系统一直以来的高度分散化所导致的。

二、欧洲国家考试系统公平维护的视角二:对申诉的处理

对考试系统公平性的维护,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是否允许学生对考试成绩进行申诉,欧洲国家对学生成绩申诉的处理是不一样的。正如关注考试进程的公正性一样,申诉可能扮演着对考试系统公正性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每一个成功的申诉显示,考试系统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个人申诉进程,被认为是对考试中平等机会出现问题的一个自我权益的维护。德国、瑞典、英国等欧州三国考试系统在公平维护中对申诉的处理有不同的方式。

1.德国:申诉的法治化

德国的教育法规与法令并没有规定在考试系统中的申诉进程,但是建立在考试系统上的、有规则的申诉被认为是行政法令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申诉进程的第一步发生在学校里。如果学生对成绩不满意,学校的教育行政人员将核查成绩。如果内部申诉失败,可以到学校之外设立的行政法庭申诉。

如果考试存在步骤上的错误,或者是考试因素影响评估的结果,或者学生平等的机会被违背,或者存在事实上的错误,或者答案尽管其是正确的而被判定为不正确,法庭调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一类型的申诉经常被听到。

学生与他们的父母在某种程度上尽可能用合法的方式来申诉。德国教育行政部门编写了有关教育的法律维权向导书,保留了大量有关评价与考试方面的问题。首先,这些书引导老师、校长如何使他们的评价无懈可击,以至于在一个申诉进程中不被推翻或打倒。另一方面,这些书向父母、孩子解释申诉的可能性。

德国的申诉系统清晰地反映了欧洲大陆实施法治的光荣传统,特别是建立校外行政法庭用来保护个人的权利。即使是考试内容中答案的对与错,都可以在行政法庭上争论,这样实施的结果是学校依法办事。

2.瑞典:一般不能申诉

除了明显的文字偏差,在瑞典的考试评价中,一般不存在任何机会的申诉。近年来,经常有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要求引入正式的申诉程序。曾在2010年,一个地方教育行政报告建议瑞典教育部引入申诉,但最终由于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通过法庭审议的申诉例子,要求引入申诉的建议没有成功。向引入申诉进程迈进的一小步是2011年《新学校法》获得通过,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老师可能考虑修改或调整成绩。

瑞典教育部重复强调评估合法化是多么的重要,然而无论哪一个真正的评价都不能把测试做得毫无偏见,国家教育机构的评估方向是强调公正。对于国家教育考试委员会来说,其评估必须强调公平,对待每一人都是同样的。最重要的支撑公平工具和对待平等的方式就是国家考试。国家考试被认为是科学、合理、合法的象征,在维护公正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考试评估的申诉,被认为是不必要的。

长期以来,在瑞典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考试行为的申诉,申诉行为被认为是不可能的。对于瑞典系统,公民分享国家考试的合法性,需要无限制地信任国家对待每一个公民是公正的。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各方面对考试申诉要求愿望的强烈,在外部压力下,瑞典也引入了学校之外的教育行政法庭,但是它的角色相对于德国系统来说,仍然非常渺小与微不足道。

3.英国:在考试委员会里申诉

在英国,一个正式的申诉系统是考试系统的一部分。与这个系统的逻辑保持一致,由于学校不负责国家考试体系,因而由学校代表学生向负责考试的考试委员会提出申诉。如果学生对成绩的质疑被认为是合适的,就矫正结果;如果对质疑结果不满意,学校可进一步向考试委员会提出申诉。考试委员会制定了详细的规则,决定这个申诉如何实施。专门负责申诉的机构是考试申诉委员会,这是最后的申诉处理机构。

英国对考试的申述是透明化的,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在考试上有合法的传统与方式。相对于德国而言,英国对考试的申诉步骤被教育行政部门运用得不如德国那样详细,专业化的校外行政法庭不存在于英国。英国对考试的申诉过程,存在于教育系统内部而不是通过合法的外部专家来进行,考试委员会对申诉的处理相对独立,在考试的进程中维护考试的公正性。

三、对我国新高考方案实施公平的启示: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9月19日《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浙江省深化高校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同时向社会公布,这标志着我国新高考方案实施的大幕已经开启。如何在新高考方案实施中维护公平性,是学校教育必需面对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德国、瑞典、英国三国考试系统公平维护的两个视角分析,可以获得对我国新高考改革方案实施的诸多启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深化学生综合评价,推进考试评价的公平性。

1.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关注教师参与评价的专业性

德国、瑞典、英国考试系统对公平的维护,均强调考试的公正性。在对考试公正性的维护中,都十分关注教师参与评价的角色处理。德国充分强调以教师的专业性来维护国家考试的公平性;瑞典通过国家组织的考试来推进公平性,也不忽视教师的专业性在学生评价中的作用,力求平衡教师专业性和国家考试支撑之间的关系;英国是外部考试委员会来实施国家考试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引入第三方评估来促进学校的发展,随着对A-level考试过多关注外部客观标准评价的批评声的不断增多,英国教育行政部门也开始关注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公众对于教师提供的评估表示出更多的满意。基于这样的分析,我国新高考方案的实施,在落实“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这一原则的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应关注教师参与评价的专业性。

教师参与评价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不能仅仅依靠国家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是否升学,要把教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依据。第二,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专业性,取决于自身对学科认识的专业性以及对学科教学专业性的提升,需要加强对教师专业性的培训与强化。第三,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要依据一定的专业标准进行,不能盲目或凭空、凭主观臆断,依赖于一定的客观材料(如参与学科学习的课题、项目探究,作业的科学性等),对学生学科素养、综合素养进行有效的评价。在学生升学的衡量上,既要考虑高考成绩,也要考虑教师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这样就能够对学生的发展有一个更为公正的认识。

2.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关注学生申诉的合法性运用

德国、瑞典、英国考试系统对公平坚守分析的第二个视角是对考试评价中学生申诉的处理。不同的国家,由于自身社会制度与文化传统的背景不同,对处理申诉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德国通过法治化的方式来处理学生对考试评价的申诉,不仅可以在校内申诉,而且可以通过校外设立的行政法庭来申诉,并且专门编写相关指导书来引导学生依法申诉;瑞典尽管不提倡申诉,强调对国家考试的充分信任,但随着社会各界对考试评价申诉的要求日益强烈,也开始设立教育行政法庭来处理学生的申诉;英国对申诉的处理主要通过各类考试委员会进行,考试委员会承担了国家考试的主要责任,并制定了详细的规则来引导学校、学生如何申诉,促进申诉的透明化。这给予了我国对学生考试评价的一个重要启示: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申诉的合法性运用。

显然,我国在新高考实施中充分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也要考虑合理的申诉处理程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促进公平、科学选才,应避免主观判断、标准偏差等带来的失误。如果有失误、质疑的产生,就应当给予学生申诉的可能性,而且这种申诉要事先制定合理的规则、合法的程序,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申诉、维权,加强监督与引领。这一点国务院在《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也给了一定的指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严格程序,强化监督,确保公开透明,保证内容真实准确。”这其中的严格程序,强化监督,既应当包括对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规范管理,也应当包括对学生申诉的规范管理。

3.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关注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主动引入

对考试评价的公平问题,其实是一个理性问题,是相对于其他群体的公平机会分配问题。因而,对参与考试评价的对象进行公平判断,除实施部门应当介入外,还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参与。在英国,不同的考试委员会建立有不同的考试标准,第三方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估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任何第三方考试机构的公平与正义,都与特定的文化结构、经济情况、社会状况相联系。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英国考试委员会的外部考试评价直接主宰了学校的教育,其自身也存在着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不够、各科目的难易程度不齐等原因,遭到了诸多攻击。但从中获得的思考是,如果能够处理好教育行政、学校、第三方评价机构之间在学生素养评价上的平衡,就能更加客观、有效地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我国在新高考方案的实施中,如果能够在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主动参与上做出一定的尝试,平衡好与教育行政、学校之间的关系,就能够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进一步推进公平与效能。美国常春藤联盟在选择“种子”学生时运用的“学业指数+综合素质”,就是将学校评价、第三方评价综合加以衡量的成功实践。其学业指数,由美国的SATI与SATII成绩(SAT是英文“Scholastic Aptitude Test”的简称,是美国大学理事会委托教育考试服务社举办的一项供大学招生参考的标准化考试,分SATI——主要考察学生阅读、写作和数学三方面能力,各科目满分800分与SATII——分学科考试,共有数学类、英语类、历史与社会学类、自然科学类、第二语言类共20科供选考)、学生在校的年级排名综合换算而成,综合素质则根据学生的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校内活动、校外活动成就进行考量,学业指数加上综合素质就等于录取结果[2]。这种综合评价,值得我们评鉴。

我国新高考方案的实施对公平的维护,需要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上正确处理好教育行政、学校、第三方评价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构中做出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唐盛昌,李英.高中国际课程的实践与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 黄全愈.考试评价在美国[Z].中国教育学会2014年度教育评价研讨会,2014(7).

4.大自然的启示周记 篇四

以前,轮船在海上航行,总是遇见风暴,使轮船沉没,造成船毁人亡的惨祸。但如今,轮船沉没的事故不常发生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仿生学家仿照水母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精确的模拟了水母感受次声波的器官。把这种仪器安装在舰船的前甲板上,当接收到风暴的次声波时,可令旋转360度的喇叭自行停止旋转,它所指的方向,就是风暴前进的方向;指示器上的读数即可告知风暴的强度。这种预测仪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做出预报,对航海和渔业的安全都有重要意义。

现在,许多人都问:为什么苍蝇待在垃圾桶里,不会中病毒呢?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科学家名取俊二教授就从苍蝇消化道中分离出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将它滴在伤寒,霍乱,痢疾,脑炎,肠炎等病菌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好好的病原菌大多都融化死去了。就是这种杀菌物质,使苍蝇身在病菌中,却从不生病。科学将这种物质命名为抗菌肽。我国科学家用纯化的柞蚕抗菌肽攻击宫颈癌细胞和阴道滴虫,,杀伤力明显。抗菌肽还能有效杀死人体寄生虫,对采采蝇体内的原虫也有毒杀作用,给非洲大陆莱姆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5.蚂蚁的启示周记200字 篇五

咦,那堆黑糊糊的东西是什么。我焦燥的目光落在了地上。原来是一堆黑蚂蚁。他们正在搬一块比他们身体还大十倍的蛋糕。这可能吗?我有些怀疑。

于是,我认真地注视他们的行动。只见他们熟练地合理吧蛋糕抬走 。有的在前面领路,有的用力顶着,有的在后面咬着……蚂蚁正在用他们的双手绘画着一幅团结的画面……

6.优秀周记:蜗牛的启示600字 篇六

蜗牛背着重重的壳,正像人们肩上的重担,但是从另一面,它背的是它的家,一个可以挡风遮雨的家,它累了可以栖息,尽管这个家不大,但是却很温暖。现在很流行“蜗居”这个词,是指一批年轻人在大城市打拼住的房子,他们都是为了能有一个安定的家而甘做“房奴”,中国人五千年以来的传统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房子对于人们来说就是最基本的需求。有时候会羡慕蜗牛,因为她可以将自己的家背着走,永远都不会担心会没有家园,没有那个为她挡风遮雨的地方。于是它们可以毫无顾忌的向上爬着,向着他们梦想迈进。偶尔累了就停下来,到壳里休息一下,等恢复体力后继续前进;偶尔遭遇挫折了,也去壳里反思一下,等想清楚了后再勇敢地面对问题。

有些人会说蜗牛是懦弱的,一受到什么打击就躲进壳里,有点像缩头乌龟,非大丈夫所为。可是仔细思考一下,这里不也正体现了它的睿智吗?有时候适当的退让会让生活更加美好。当它遇到危险时,躲进壳里,是为了保护自己,它深知自己的弱小,于是它不会鸡蛋碰骨头,自取灭亡;当它遇到失败时,进入壳里好好的疗伤,家是温馨的港湾,可以让它更快的振作起来。在很多方面,我们都应该向蜗牛学习。当我们与人发生争吵时,何不退一步海阔天空呢?当人处于非理智状态时,往往会做出一些伤害别人的事,也会给我们自己带来困扰。当我们生气时,回到自己的“壳”里,好好的冷静一下,等想清楚了再决定一些事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忍让是一种风度。我们应该学习忍让,并带着一颗谦逊的心前进。

7.考试启示的周记 篇七

一、《规定》简介

《规定》共分六个一级指标,二十一个二级指标。

1. 总则。

(1)推进考试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2)规定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和管理普通中小学校考试工作的基本依据;(3)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和考试管理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4)确定了普通中小学考试的具体类型。

2. 目标与原则。

(1)明确了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2)基础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为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坚持的基本原则。

3. 考试类别、内容与形式。

(1)考试(考查)科目根据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科科目确定相应的考试;(2)考试(考查)类别、形式采用多样化的考试(考查)形式。

4. 组织实施。

(1)严格依据国家学科课程标准进行考试命题;(2)除严格按照考试程序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无人监考的实践;(3)考试结果以等级形式呈现;(4)不得以任何方式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排队并公布名次,应单独反馈给学生。

5. 考试管理。

(1)严格规范各种学科竞赛、考级等活动;(2)不得以教育质量监测等名义组织学生进行统考;(3)贯彻落实本规定作为教育督导和教育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4)将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纳入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规定》析略

任何考试都具有甄别与选拔、诊断与反馈、激励与导向等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考试的正向功能,而减少其负向影响,关键在于考试的目标、实施,以及考试结果的正确使用。我们对《规定》关于考试的目标与原则、形式、组织实施、结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1. 考试的目标与原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1]素质教育决定着考试的水平,反之考试的目标也反映了素质教育的现状。《规定》在最基本的考试制度目标基础上又强调: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态度、方法与习惯培养;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命体验,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快乐成长、全面发展”。

考试不仅要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而且要引领学校、教师、家庭、社会对考试具有科学的认识,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实现考试的真正价值,成为素质教育的加速器。《规定》要求考试坚持基础性、发展性、开放性原则,不仅考查学生的“双基”,而且考查综合能力、学习素养;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在考试评价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并积极主动地发展。

2. 考试形式多样化。

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的需要。《规定》鼓励采用开卷考试、实验操作、听力测试、辩论、情景测验、成果展示、小论文,以及面试答辩等多种考试、考查方式。重视过程诊断反馈与期末考试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书面测试与口头测试、动手测试相结合;学科测试与特长测试相结合;免考与重考相结合。把每次学生测试情况及实验成果,或实验报告等放入成长记忆袋,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依据。充分展现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成果,激励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评价方式强化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3. 考试组织实施灵活化。

考试命题一般由各级教研机构负责对学校命题的指导、审查、监督和管理,并在考试后及时进行命题质量分析。学校也建立命题、审题制度。对于日常考试,学校可采取教研组或备课组集体命题、专家审题等方式。同时还提出考试由学生自主命题,充分发挥学生在考试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权利与发展空间,自然地反映其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使考试成为综合素质测量的手段。

考试的改革决定着评价的改革,考试的形式决定着考试的性质。“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无人监考的实践,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无人监考是对学生的信任的彰显,是学生意志品质的展现。要真正体现无人监考的价值就要看考试结果的评价。

4. 考试结果评价多元化。

考试结果的处理有两种形式:一是考试结果的呈现;二是考试结果的运用。

在曾经唯分独尊的传统教育中,考试仅检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然而当学生走出学校,对事物的判断不是他们在教室里学习的死知识,而是他们的活思维。“学科单元测试实行无分数评价”。这种规定减弱分数在评价中的地位,使学生不再疯狂地备考,认知水平得到提高,也做到单元测试从实际意义上检验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没有分数怎样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家长肯定会提出这样的质疑。义务阶段的考试成绩以等级的形式,高中利用学分制,这些都是学生成绩的呈现,如果再详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情况,那就要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考试结果的呈现不同,对考试结果的运用也不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和培养自信,“考试成绩应单独反馈给学生,并作为考查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依据,及时准确地记入学生成长档案”,鼓励学生以个人发展为参照,关注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并且“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排队并公布名次,不得按考试成绩给地区、学校排队并公布名次”。

三、《规定》对数学考试评价的启示

1. 分数不再是数学考试评价的标尺

随着教育测量水平与技术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考试评价随之发生变化。在新课标对评价要求的基础上,《规定》提出:“学科单元测试实行无分数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作为质性评价方式的成长记录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青睐。成长记录袋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展现学生学习中的成就和进步,也就是说,反映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学到了什么以及他们能够做什么。[4]

单元测试分数取消,显然,考试分数再也不是评价学生成绩的唯一尺度。但笔试仍然存在,班级教学人数较多,要做到关注每位学生,无疑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学生对待每次的测验能否认真严肃等问题出现。高考仍然以分数决定学生升入大学的标准,各个学校实施考试评价是否仅仅只在高考模拟中使用分数评价;高考分数没有取消,学校里面的考试评价改革能否如愿实现还是值得怀疑的;是否在校外实施分数“隐形”评价,而在校内实施分数“显性”评价,这些现象还是值得考虑的。

2. 数学笔试与多样的考试评价形式相结合。

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面对激烈竞争,又需要合作发展的社会显得措手不及。传统的笔试导致“见分不见人”的状况,“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无形中强调分数的重要性。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机械化训练,大搞题海战术,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培养出缺乏创新能力、合作意识,“高分低能”的学生。改变考试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强调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数学教师指导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写成报告的形式作为一种考试成绩放到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如高二数学“研究型课题: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3]教师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由分组到学校附近的工厂、国私有企业、商店、学校等作调查研究,了解线性规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展示他们的成果,数学教师对学生给予肯定与鼓励,并把成果放入他们的成长记录袋。每位学生在获得成就感和知识进步的同时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激发创新潜能,让其最大限度的发展,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2]的理念。

3. 数学考试成为数学素养测试的方式。

《规定》坚持考试的基本原则是考查学生“学习素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等”。对于数学考试除考查“双基”,还有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数学能力。在认识一切客观事物时,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善于站在哲学的高度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应用。在现代科技中数学能力、数学思维尤其重要。在计算机时代特别需要建模能力,建模能力的基础就是数学素养。思想比公式更重要,建模比计算更重要。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开放性考试,让学生走出固定的教室,用掌握的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数学悟性和数学意识、培养数学思维的习惯。

数学学习一直被认为是枯燥的,数学考试是单调的,学生很难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更难于在数学上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多样化的数学考试,使得每位学生都能从考试评价中获得成就感,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最终达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摘要:考试具有甄别与选拔、诊断与反馈、激励与导向等功能。考试的作用决定了其具有正向与负向的双重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考试的正向功能, 减少其负向影响, 关键在于考试的目标、实施, 以及考试结果的正确使用, 等等。

关键词:《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考试评价,数学考试

参考文献

[1]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2955602.htm?fr=ala0_1 (百度网) , 2002.12.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 .数学 (第二册 (上)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66.

8.考试启示的周记 篇八

“跑班分层”模式是当今教育流行的一种教学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考试评价应客观、科学、有效,且能激励学生,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潜能的开发、学习水平的提升、综合素质的提高.研究此模式下的考试评价有助于更好地实施“跑班分层”教学.

【关键词】 跑班分层;考试评价;探索实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故笔者认为:评价体系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针对《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结合我校全面推广的“跑班分层”教学模式,撰文与读者交流此模式下的考试评价机制.

1 “跑班分层”模式的背景

20世纪初“分层教学”被引入学校教学以来,将班级进行分层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从1916年开始,对分层的研究大量展开.分层教学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它经历了一个“马鞍型”的发展过程.

分层教学最先出现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面对着大量移民儿童的涌入,为了教育这些背景各异的新生,教育官员认为有必要按能力和以前的学习成绩对他们进行分层,从而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研究和考试评价方式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到50年代,英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到不同的层次,并且始终待在一个层次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但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认为它加强了种族间的不平等,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平等的区别对待的方法,造成了对“低能儿童”的歧视,使他们的身心受害,而对“高能儿童”则给予特殊照顾,助长了他们自高自大的骄傲习气.同时,由于分层,使得学生之间的隔阂加深,由此,分层教学陷入了低谷.到了90年代,由于美国政府对精英人才和学术成就的重视,大部分学校重新回到分层教学的实践当中.据美国1993年的一项调查中显示,86%的公立中学仍在实施分层教学,只不过方法上有所调整.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引进了分层教学的概念,国内各省市都有学校进行分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例子,而绝大多数“分层教学”的尝试都建立在数学学科的基础上.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各地也总结出了不少值得推广和借鉴的经验和做法.1998年开始,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原名上海市嘉善中学)针对学校生源的重大变化开始实施数学课堂“走班制”分层教学,应用在数学学科上,十余年如一日,不断完善方案,走出了一条学校内涵发展之路,师生共同发展之路,也提出了众多结论.《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13日第13版曾报道青岛经济职业学校2001年在数学学科实施“走班制”的分层教学管理,效果显著.山东威海第二职业中学在2001级学生数学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实验,变原来固定的班级授课制为固定班级授课制+流动的A、B两个层次教学制,结果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平均分差异不显著,但优秀率明显高于入学时.

结合上述国内外研究的成果,考虑到“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我校经过深入调研,最终根据学生数学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进行“跑班教学”,不仅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有利于对学生个性化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能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图1

我校的分层模式基于入校时平行分班和相邻两个行政班的数学、英语任课教师为同一人的前提,采用了“数学、英语捆绑分层跑班教学”,模式如下:将行政班甲班、乙班分成A、B层次学生,上课时甲乙两班的A层次同学组合在一起形成A班进行上课,甲乙两班的B层次同学组合在一起形成B班进行上课,如图1.

“跑班分层”教学法既满足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发展不同层次数学的要求,又能使数学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知识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数学能力一般的学生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故这种新颖的模式极大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效率.

2 “跑班分层”考试评价的探索实践

“跑班分层”课堂教学易于操作,但考试评价的研究相对困难,笔者认为“跑班”分层模式下初中数学考试评价应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在此模式下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关键是对学生的层次进行合理定位,使分层教学更具适切性,考试评价应客观、科学、有效,且能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潜能的开发、学习水平的提升、综合素质的提高.基于“跑班分层”,最终的目的是尽可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基于学生水平的差异性,不同层次的学生若采用相同的试卷进行考试评价,并不合适,不利于所有学生的长远发展.试卷较难会让B层次学生感到恐惧,丧失学习数学的热情,试卷较易会让A层次学生没有信心感,为了能达到双赢,笔者经过思考,觉得采用A、B题的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更易让所有学生得到提高和认可.

下面以笔者在一次我校月考试卷上的题目为例:

解答题(本题有A、B两类题.A类题10分,B类题7分.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两类题中任意选做一题,如果两类题都做,则以B类题计分).

(A类)七年级我们曾学过“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常可利用它来解决两条线段和最小的相关问题.

其实,有很多八年级的问题也可用类似的方法去思考解决.

探究:

(1)如图2,在△ABC中,∠BCA=90°,AC=BC=2,D为BC的中点, P是AB上一动点.连接DP、CP,则DP+CP的最小值是 ;

(2)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是函数y=x图像上一动点,A(1,0)、B(3,0)是x轴上的两点,则PA+PB的最小值是 ; 图2 图3 图4

运用:

(3)如图4,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三点A(6,4)、B(4,6)、C(0,2),在x轴上找一点D,使得四边形ABCD的周长最小,则点D的坐标应该是 ;

操作: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A(3,2),B(1,4),C(0,a),D(b,0)四点,当四边形ABCD的周长最小时,求a、b的值. 图5

(B类)货车和轿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沿同一公路相向而行.轿车出发3h后休息,直至与货车相遇后,以原先速度继续行驶.设货车出发x h后,货车、轿车分别到达离甲地y1 km和y2 km的地方,图5中的线段OA、折线BCDE分别表示y1、y2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

(1)求点D的坐标,并解释点D的实际意义;

(2)求线段DE所在直线的函数表达式;

(3)当货车出发 h时,两车相距110km.

分析 两个题目为中档题,题目有明显的区别,虽然均为一次函数的考题,A类题除了考查一次函数外,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最值等相关问题,综合性较强,题目层层递进,难度由浅入深,适合水平较高的学生;B类题较为单一,仅仅单纯的考查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适合水平一般的学生,很明显A类题的难度高于B类题.

一份试卷满分100分,为了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经验,同时让优秀的同学更为喜悦,普通的同学不至于做难题丧失对数学的信心.笔者认为在考试评价中设置A、B两类题是有利的,但要注意的是这样的A、B题不能过多,一份试卷建议2道大题左右,分数控制在20分以内.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答哪一类题,否则两个层次班级学生的水平难以比较,也会给教师的命题工作造成过多的负担.需要强调的是解答题虽然A、B两类题的分值不同,选择B类题的同学总分要少几分,但让B层次同学有了自信,不至于一道难题一分不得,也让A层次的同学更能选择难题展现自己,真正做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 “跑班分层”考试评价的启示

3.1 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生的深刻变化,直接渗透到教育领域,各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都非常关注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顺应国际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21世纪开始,我国逐步推进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之后,国家又相继制定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坚持面向全体的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两个基本要义.如何尊重学生的人格,如何关注个体的差异,怎样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共同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重大的历史使命和重要的研究命题.

数学作为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重要学科,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故在数学学科的考试评价中,借助新方案突破原有存在的问题势在必行.

3.2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当初中阶段取消了重点学校后,生源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同层次的学生集中于一校,他们之间在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能力状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给班集体授课模式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数学学科,学生的学习水平严重分化.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难兼顾所有学生,若顾及优秀学生,后进生只得消磨时间;而照顾后进学生,优秀生也几乎是在陪读,学生的特长难以得到发挥和发展.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常常会出现更大程度的分化.这样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在考试评价中,好学生永远都是开心的,而学困生都是痛苦的.所以如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起点,让他们充分发展,都能在评价中找到自信,成为各学校关注和探讨的问题.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需求,遵循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主张,“跑班”分层模式下的考试评价研究成了必然的产物.

3.3 “跑班“分层模式下考试评价的设想

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所以“跑班”分层考试评价的实施,应以尊重学生的差异为立足点,以实现师生间的多元有效互动为基本策略,以实现学生的充分发展为宗旨.

美国教育家泰勒认为:要判定教育目标的达到程度,不仅要评价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评价人的行为以及对知识的应用、分析、综合等高层次职能,同时也要评价兴趣、态度、价值观等情感特征.故数学考试评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既有甄别、选拔、导向功能,又有反馈、诊断、调控、激励功能.教学中要防止出现只重视甄别、选拔的消极评价观,而要更多地关注以诊断、调控、激励为特征的发展性评价观.评价的魅力在于能够激发被评价者的成就动机,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我效能感、积极进取、努力追求理想,这就是数学学习评价的正向功能. 借助“跑班”分层这种新模式,处于不同层次的班级学生考试评价有所区别,不仅能让各层次学生都获得成功,也能发展优秀学生的数学水平,还能保证普通学生对数学的热爱程度. 所以“跑班”分层模式下考试评价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9.蚂蚁给我的启示周记300字 篇九

那是好久以前的一天,我在一次考试中考砸了,成绩很不理想。原来是那样湛蓝可爱的天,现在在我看来是那么的灰暗;以前那美丽的教学楼,在我眼中是那样的惨白;就连清脆的鸟叫听着都特别刺耳。仿佛原来一切美丽的东西,现在在我看来都是那样黯然失色,毫无生气。

我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无意中看见了一只正在拖一粒米的蚂蚁。心情不太好的我“噗”地一声吹走了它在拖的那粒米,刚想离开,可是那只蚂蚁又走来捡那粒米。于是我一不做、二不休,又一次吹走了那粒米,可是蚂蚁还是去捡那粒米,好像这是它的生命一样。就这样反反复复了八次,看见那只蚂蚁还是舍不得丢掉那粒米,我也不想再将那粒米吹走了,于是就在旁边静观它成功地把那一粒米运回了家。

通过这一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得到大家的尊重。所以,我一定要继续努力,在今后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10.考试前和考试后的周记 篇十

考试前,我总觉得自己身上背负着一个有如乌龟壳般沉重的包袱,里面装满了来自各种地方的压力。有时,我也觉得自己像一个机器人,每天都要写考卷、练习、参考书或者是上课,总觉得自己像一个活了好久的老人,年轻的时光都花在考试上,每天都处在紧张的气氛中。

考试后,我觉得每次考试时候和收考卷的钟声好像都是宣布我们钟声。考试后,虽然背上沉重的.的包袱放下了,我却比较紧张,因为要发考卷和排名次,古人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不知道到底会几分,第几名,更不知道考试考不好,回家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

11.考试启示的周记 篇十一

【关键词】英语专业四级考试 题型调整 听力教学

一、引言

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TEM-4),从1991年起由教育部实行,考察全国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学生。1993年,高校外语指导委员会推出四级考试大纲试行本,修订本于1997年推出,经教育部批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于2000年开始实施,2004年推出新版考试大纲,2005年开始实施。2015年8月,为适应时代的需求,外语专业教学测试专家委员会通过了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题型调整方案,并于2016年起对试卷结构和题型加以调整。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新旧题型中听力测试部分的共同与不同之处,并以此为参照,调整,完善听力教学。

二、2016年英语专业四级听力测试题型新变化

听力测试是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次题型调整方案中,听力测试部分的听写及听力理解部分都有变化。本文试图聚焦听力测试中的新变化,从测试要求、测试形式、测试目的及选题原则方面将新旧题型进行对比分析。

从表1,表2可以看出,听写部分的题型变化如下:考试时间由原来的15分钟减少到10分钟;题材范围更为具体,以日常校园和社会生活话题为主;材料难度略低于中等程度;长度由约150个单词减少到约80-90个。听力理解部分题型变化如下:测试形式变化较大,降低了多项选择题的比例,由原来的三节选择题改为一节填空题和一节选择题,即去掉Conversations,News Broadcast,增加了Talk; 测试要求随测试形式的改变而相应发生改变,要求学生能做简单笔记;此外,本部分考试时间由原来的15分钟增加到20分钟。新的题型代表了新的观念,新的发展趋势,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听力水平,在教学一线的听力课堂中也应作出相应调整。

三、题型调整对听力教学的启示

1.注重语言输入理解的全面性。此次题型改革降低了多项选择题的比例。多项选择题的问题在于难以排除考生选择过程中的猜测因素,而且多项选择题的答题过程与语言实际使用过程相距甚远。在此题型大量出现的引导下,听力课堂也很容易流于预读题目→播放录音→核对答案的模式,甚至将部分时间花费在讲猜题技巧上。这种课堂模式有可能给学生误导:听力就是关注题目里要求捕捉的信息及做题技巧训练。在新题型中,减少了多项选择题的比例,增加了一个微型讲座和填空任务。这一新题型对语言输入理解的全面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在今后的听力课堂中,可多进行精听、复述练习,使学生对所听材料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2.注重语言输出练习。语音与听力之间是相互作用的。Field提倡一种新的听力教学方法,即基于语言信号的听力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听力理解的过程是解码语言信号的过程,学习者应具备基本的语码知识才能正确解码语言信号。鉴于此,在听力课堂中,不应单纯以“听”为主,而要“听”、“说”并重。具体到如何操作,笔者认为,“影子训练法”是一种很好的语言模仿、输出练习。影子训练(shadowing practice)是用同一种语言,用几乎同步或稍慢的速度对原语发言人的讲话进行声跟读的语言练习方法。在这一训练过程中,学生对原语的语音语调进行模仿,并纠错不正确的发音,提高语音语调水平。正确流畅的语言输出练习有利于提高听力理解过程中的准确性。

3.注重笔记在听力理解中的运用。笔记是口译中的一项重要技能,熟练掌握口译笔记技巧有助于译员有效完成口译任务。2016年TEM4中听力理解部分题型调整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添加了“Talk”这一题型。该题型要求学生边听边做笔记,然后完成填空任务。由此,笔记训练成为听力课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笔记有助于减轻听者的记忆负担,使得听力理解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得到保证。具体到听力教学中,教师应选择难度适宜、语速适中、逻辑清晰、语音准确的录音作为练习材料。此外,应遵循“纵向记录、标明分隔、简介易辩、逻辑清晰”的原则进行笔记练习。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笔记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笔记不能代替记忆。听辨理解是重点,而听力笔记应当是信息分析的产物,不能本末倒置。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2015年和2016年的TEM4中听力理解部分题型进行对比,对新题型中的新变化进行分析解读,从而提出听力教学中的一些相应调整:注重语言输入理解的全面性,注重语言输出练习及注重笔记在听力理解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Field,J.Promoting Perception:Lexical Segmentation in L2 Listening[J].ELT Journal,2003(4):325-333.

[2]Lambert S.Shadowing[J].The Interpreters Newletter,1991(4).

[3]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制定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5]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2004年版)前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关于英语专业四级考试(TEM4)题型调整说明.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测试办公室.2015.

12.考试启示的周记 篇十二

1 听力题型介绍

A级考试的第一项是听力题, 共15题, 占总分的15%, 测试时间为15分钟。主要测试对话、会话和简单短文的应对等理解能力。语速一般为120词/分钟。

考试分为三个部分:section A、section B和section C, 每部分5题, 每题1分。

(1) Section A (对话题)

听5个短对话题, 每个题由2句对话和1个问句组成。考生根据问题, 从给定的A、B、C、D的选项中选择答案, 只读一遍, 每组对话一般是在一男一女间之间进行的一问一答, 问题由第一个人提出, 多是疑问句。此部分的测试主要考核考生的英语理解能力。

(2) Section B (会话题)

共两段对话, 约为10-12句, 两段对话共5个问题, 要求考生在4个选择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此部分的测试除了考核考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外, 还考核了短时记忆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3) Section C (短文题)

本部分为一篇短文, 题材涉及到人物故事、科普知识、社会问题、一般介绍等。字数在150-200词左右, 考试形式为填单词和短语, 通常需填写3个单词、2个短语。

这部分不仅测试考生的听力技能, 还考查学生的单词拼写、记笔记能力以及对语篇的理解能力。

2 高职学生英语听力现状

高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多半在70分之下 (高考英语满分150分) , 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较差, 30%的学生的英语水平仍处在初中一年级的阶段。另外, 由于新疆地区高考没有听力能力的测试, 所以高中英语教学对学生听力能力的培养就不够重视了, 85%的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不能适应老师用英语授课;听力课上老师放一段录音, 很多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去理解短文内容, 而是努力去听清楚每一个单词, 这样不仅影响了听的速度, 还影响了听的连贯性, 造成听力理解能力不强的现状。

3 A级考试对听力教学的一点启示

英语听力的提高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 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决心。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制定一个全面完整的听力教学计划

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需要制定一个全面的、完整的听力教学计划。笔者认为听力教学计划的制定要着眼于2个学期, 坚持每周1课时, 而且每个学期应有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1) 第一学期:基本功的培养, 教学重点为语音、语调、基本词汇、常用句式的学习上。因为发音正确, 语调得体, 人们才能互相交流和理解。正确的语音、语调、语速可通过大量的模仿、示范与练习来实现。基本词汇、常用句式的掌握则要通过要求学生记忆, 老师听写、提问来完成。

2) 第二学期:一般听力技能训练, 即能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已学知识 (词汇、语法、句式、习语搭配等) 快速识别及认识、捕捉语流中的关键词, 并指导学生利用关键词理解听力内容。这个阶段, 建议选择难度适中、语速适中的听力材料来训练学生。

(2) 精选听力材料

由于听力课时较少, 所以听力材料一定要精选, 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英语应用能力A级的要求。听力材料的选用应与A级听力考试的题型和难易程度相一致, 这样学生在参加A级考试前已经对考试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每学期听力内容的确定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当前水平, 难度不宜太大, 要有阶梯性, 否则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3) 兼顾口语训练

听力课不应该是单一的听力训练, 应该以听力训练为主, 同时兼顾说的训练。在教学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把所听到的内容说出来, 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了解了学生对听力材料理解程度。

(4) 用英语组织教学, 使英语听力经常化

由于听力课时少、学生课后听英语的机会也少, 因此应把课堂作为英语听力训练的主阵地。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听英语的机会, 教师在教授非听力内容时最好用英语进行授课。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习惯这种语言环境, 听力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5) 重视英语交际用语和语法知识的学习

A级考试听力问答题经常涉及对寒暄语的回答, 对问候语、告别语、答谢语、祝福语的反应。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应要求学生掌握日常交际用语的问答方式, 还要注意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的回答的区别, 通过学习这类语法知识帮助学生做出判断。为了快速提高应对A级听力考试的能力, 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以下句式:

有关时间的句式

When did the lecture start?

When will the movie begin?

有关原因、目的的句式

Why is the man late for the meeting?

Why did the man go to see a doctor?

有关方式、方法或使用的交通工具的句式

How will the man go to Shanghai?

How does the woman usually go to school?

有关某事的感受如何的句式

How does the woman feel about the news?

How does the man like the book?

询问“是什么、要什么、讨论什么、什么种类”的句式

What is the man’s answer?

What does the woman want?

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talking about?

What kind of shoes does the man want to buy?

询问“做什么”的句式:

What does the man tell the woman to do?

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doing now?

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probably going to do?

询问是什么含义的句式

What does the woman mean (imply) ?

What kind of room does the woman suggest?

(6) 传授听的技巧, 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

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要想完成好这一过程, 听者需要具备一系列的听力技能。因此, 在听力教学中, 教师应该注意传授以下技巧:

1) 快速浏览选项, 注意审题

审题在听力考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认真有效的审题, 有助于做到心中有数, 提高答题的注意力和正确率。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就应该要求学生在放录音之前迅速地浏览该题的全部选项, 然后通过提问, 了解学生对将听内容的推测, 师生进行讨论, 然后播放录音, 确定内容推测的准确性。经过多次训练, 学生在以后听录音时就能有的放矢。同时, 对于听力的问题的积极预测可以缓减学生的紧张情绪, 从而降低听力的难度。

2) 确定关键词或关键要点

A级考试听力对话部分经常选择商店、餐馆、银行、医院、书店、办公室等地。因此, 教师要教会学生识别这些地方的关键词、抓住相关信息、忽略无关信息, 从而更有效地完成题目的问题。

3) 做记录, 帮助回忆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要求学生在听录音的同时要进行简单记录, 提高回答问题的准确率。

4 结束语

听力技能的训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多种技能结合的综合训练。要想取得好的效果, 教师首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从实际出发, 采用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 通过从心理到知识再到其它方面的训练, 相信学生的听力技能极会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和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 (4) .

[2]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11) .

[4]莫京静.英语听力教学分析[J].国外外语教学, 1999 (1) .

13.期中考试的苦恼周记 篇十三

这周是“期中周”。

“期中周”顾名思义就是期中考试的一周,这周十分紧张,一些学习之外的兴趣小组都暂停了,所以老师便开始留下全体同学,在教室里集体复习,而且家庭作业也很多。实在是太烦了,使我每天很晚才做完作业,有一次竟做到了八点多。

期中考试期间,我看课外书的时间也少了很多,只有在学校下课的时间才能安静下来看课外书,但下课依旧是短暂的,短短的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于是我便想:中午有一个多小时午休时间我可以看好一会儿了。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低级可笑的`。中午的确到来了,可是却没我想的那样。吃好饭,刚想拿出课外书,罗老师就让我们开始做复习本,一点空隙都没有,除了复习就是复习,一点自由时间都没有。

在家里,虽然比学校要自由一点,可以累的时候在床上躺一会儿,但毕竟要做那么多的作业,还是挺累的,偶尔做得快,还可以看一会儿课外书,晚一点就不行了。

14.关于期末考试的小学周记 篇十四

关于期末考试的小学周记

1这次期末考试我考得很一般,要不是我运气好,我语文连九十分也上不了。虽说我数学英语考得不错,可不能弥补科学考试八十多分的致命弱点。记得发卷时,首先我想:我一定考了全班第一;可是最高分没念到我,于是我接着想:肯定是老师把卷子排错了;可是念到我时,我不敢相信我的眼睛和耳朵,九十点五,这个成绩让当初胸有成竹的我着实吓了一跳,我在爸爸妈妈面前曾夸过我是多么有把握,多么准备充足,得了,回去爸爸妈妈有得给我讲上一通“思想理论”、“学习方法”了。经过我的深思熟虑,我找出了一些我的问题。

我太粗心大意了,这个毛病自从一年级的第一次考试直到现在,我都没改掉。例如:“聪明”这个词,我在卷子上竟然会写成“明聪”。我很想改正,于是我在寒假中仔细地组装了一些机器人,来让我更细心,可是我拼装完成后发现很多边边角角还是很粗糙,看来我在拼装的过程中依旧很急躁。我只能说,粗心急躁无处不在,要彻底改正它,还需要我长期的努力。

还有,我太自满了,虽然我的阅读部分没扣一分,但基础部分扣得那叫“满地红花”,因为我在考试前认为课本的读读背背我都行,可是我语文扣分最惨的地方却是我最相信的部分。

从此,我知道,不要过分的相信自己,过分的相信就是骄傲。

关于期末考试的小学周记

2时间过得真快,仿佛开学就在昨天。而在今天,就是我们期末考试的日子。考试的前一天,我很认真的复习了课本和练习册,相信应该可以考得好成绩。

第二天我很早的来到教室,争取在考试之前在看看书,让自己对课本上的知识再加深一边印象。过了一会,开始考试了。

语文很简单,基础题我都会做,只是“黎明”这个词的不太确定,其他的都很好。阅读题也很好做,答案基本都在短文里,只要细心,就可以全对。这次的作文是:《一个印象深刻的人》我觉得我写的有些偏题了。这次我写的是小偷。但是,写到最后觉得没有可写的,就草草的结了尾。直到快交卷时才发现字数要求在500字左右。所以我有赶紧加了一些部分。总之,我觉得语文写的不好。

数学往往是我的弱点,每次考试都在70至80左右。而这次,我觉得第一面做的很好,但是到第二面就遇到难题了。解方程有2题不会做,要用“天平原理”来解,但老师在讲课时我只学了一种解方程的方法,“天平原理”没有学,所以就吃亏了。分数的加减也有一题不会做,要是在老师讲课是我专心一点就好了,唉。第三面是画图,很好做。“解决问题”里有一题不会做,现在想想,那些都是老师讲过的题,这5分丢得真可惜。其他的都还可以。做完后,我结合自己会做的和不会做的题型,估了75分。

在星期四我查到了自己的分数。语文是94,数学是86.5。哇!我太意外了,数学居然能考86.5分!语文只靠了94分,我想,扣分最多的肯定是作文。说来也奇怪,平时我的作文写的都很好,怎么一到关键时刻就成这样呢?!我的平均分是88.25,岑柯奇的是89.25,李思颖的90.25。唉,在我的朋友中,我怎么落到最后了呢?不,不!我不甘心,我不想当最后一名,从现在开始,我好好学习数学,一定要在我们三个中拿第一!马上就要考初中了,我一定要考到昆明的“云大附中”一定要在我们三个中“混”得最好,加油!

关于期末考试的小学周记

3时光荏苒,又期末了,我们将全力以赴迎接期末考试。

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就期末考试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期末考试呢?我认为:首先我们要放平心态,把期末考试看成一次平常的小检测。其次,我们要不放弃我们的一分一秒,我们要利用好最后的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复习。再来,我们要注意调试自己的心理状态,既不要过分紧张,也不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考。我们还要避免紧张情绪,增强自信心。情绪紧张是影响成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平常的努力,树立我们的自信心,不怕失败,正确对待考试,把考试看作是检验学习的一种手段。

在期末考试前做好复习很重要,那我们应该怎样复习呢?我认为这里有几点重要的步骤:

一、梳理各个学科的知识。复习中,我们要通过做一些典型性、代表性的题目,达到复习知识的目的。如果只顾大量做题,忽略了仔细地看书,那这种复习的方法是不对的。因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的时候,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把书给看一遍,在自己的心中形成一个知识的链条。对平时的不太熟悉或掌握不牢的知识点,要通过看书、做题把这个“杂草”给斩草除根。

二、复习内容要分配合理。在复习中,我们要先复习自己认为比较难的科目或者先复习三大科,再复习四门小科。这样做到分配合理,复习时才不感觉到乱。

三、复习间隔要恰当。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根据遗忘的程度来安排复习时间,这样可以节省许多宝贵的时间,复习效果也好。但复习间隔时间因人而异,因复习材料而异,所以我们要 “因地制宜”。如果遇到了遗忘程度比较重的学科,我们要在相应的时间内在添加一点时间。

我们要拿出最好的状态来迎接期末考试,不留遗憾!

关于期末考试的小学周记

4时间过得真快,又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了。做父母的总是有点担心孩子的成绩。为此,我就期末考试的复习作了如下准备:

一、语文。主要复习课本上的,老师要求背会的文章和段落,生字和词,不会的容易出错的要多加练习;平时做的卷子读读看看,错题多加注意达到会做。看图写话,一定看清题目的要求,再去组织语句,一定写清时间、地点和做什么。

二、数学。帮助孩子把课本看一遍,该做的习题做完。随堂检测和单元检测上的错题,再做一遍;根据孩子掌握的情况出题练习。平时作业中比较容易出错的部分要加强练习。就平时作业情况来看,钟表一节较差,背会了老师总结的三句话,不会运用,还得重点复习。

这只是我自己制定了一个简单的复习计划。一年级的孩子,可能还没有意识,期末考试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有待于家长的帮助和督促,孩子才可能有好的表现。其实,不应有太多的压力,期末考试就是对孩子一个学年的成绩检验。正常的复习,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应该没问题。即便孩子没有考好,说明孩子的知识掌握的不够牢靠。孩子的良好习惯是在妈妈的督促和帮助下慢慢养成的。

上一篇:六一儿童节写话范文下一篇:中考命题作文传递及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