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防范及对策(10篇)
1.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防范及对策 篇一
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对策
内容摘要:信贷风险是农村信用社经营中的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建立现代金融制度的主要障碍。国家也采取了实施办法来化解信贷风险,但本文认为农村信用社实行经营体制改革后应以防范信贷风险为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信贷风险 不良资产 信贷资产
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但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信用社信贷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信贷风险仍是目前农村信用社最大、最突出的风险。尽管信用社采取了许多强化风险管理、优化资产结构的措施,并成立资产管理部门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加强了对信贷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但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信用社的不良资产仍居高不下,这使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面临较大的困难。解决了这个风险,不仅能够缓解农村信用社超负荷经营的矛盾,而且还可以降低不良资产的比例,改变负债经营的状况,提高低御“金融风暴”冲击的能力,使各大农村信用社有效、有序地营运。为此,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和分析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做好防范工作。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当前,我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量多面广、积累加速。就其原因,主要是产权制度的残缺、市场机制扭曲、管理体制不顺、信用基础薄弱所造成的。具体表现为:历史沉积性、政府干预性、市场盲目性、道德困境性、管理失误性、法律缺陷性。
(一)、历史沉积性风险。传统的产品经济模式和高度集中统一的金融体制下,信用社成为地方的出纳,企业没钱找农村信用社要,企业亏损有国家承担,加上企业既不能破产又没有弥补来源,只好继续向信用社贷款,实际上风险集中在信用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企业自有资金过少,支撑企业营运的资金大部分由信用社铺垫,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市场体系不健全,金融体制不完善,社会信用混乱,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都造成了信用社不良贷款。且没有更多的转化渠道和分散途径,只有通过企业贷款向信用社集中,使信用社信贷风险具有普遍性和难控性,农村信用社承担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成本。
(二)、政府干预性风险。各级政府部门为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为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要求企业“大干快上”,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新上项目,或者为了各种“安定团结”之类的政治需要,过多地插手企业经营权、投资权、改制权,迫使信用社发放“政策性”贷款,造成信用社贷款被动受损。有的地方政府部门甚至片面追求任期效绩,好大喜功,重长期轻短期利益,重局部轻全局利益,重地方 轻中央利益,片面追求产值数量、项目数量、改制数量,结果助推了一次次的经济过热,并直接或间接地给信用社实施压力,迫使信用社贷款,导致贷款质量先天不足。
(三)、市场盲目性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企借贷双方都要对借贷行为的经济前景进行预测,只有借贷双方预计将来均可得到补偿,并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借贷行为才会发生。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引发市场经济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使得信用社借贷资金风险加大。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是决策的依据。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善,市场法制不健全,信贷项目要素的信息不充分,这必然带来信贷决策的盲目性。信息粗略、滞后和失真可能与经济发展前景不一致、不协调而使信贷决策失败,从而扩大了信用社资产的风险性。
(四)、道德困境性风险。随着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和个人的主体地位更加明确,企业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竭力追求利润最大化,个人追求收入最大化,精神道德上的约束力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同时,由于法制不健全和信用观念淡薄,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通过名目和方法,有意识地逃、废金融债务。
(五)、管理失误性风险。从信用社内部环境看,员工风险意识不强,内控机制不全,管理手段不力,特别是防范风险的措施不力,使信用社成为信贷风险的承担者。例如,申请(担保)人资格和资信审查不严;对贷款对象和项目以及抵押物没有进行调查和评估或调查失 误和评估失准;超越权限发贷款;违反规定对客户评信和授信;发放假名、冒名贷款;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借款(担保)合同不规范、不合法;未及时发现、报告企业发生重大事项或风险防范措施不落实而导致其贷款偿还能力降低、债权落空等。
(六)、法制缺陷性风险。我国的法制建设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部分法规制度缺位,导致某些金融活动无章可循,市场秩序混乱;二是部分法规不尽合理或有效,导致某些金融活动相互矛盾和产生负面影响;三是法律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金融法律盲区甚多。法制缺陷表现的一系列问题,如企业逃废债、金融舞弊、地方干预等,有些是无法可依,有些是处于法律的边缘。可见,法律缺陷是信贷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农村信用社要统一制订信贷风险的衡量标准,使风险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
(一)统一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一般说来,信用社必须每一年或半年对现有信贷客户进行一次信用等级评审,并对照原有评级进行调整。
(二)统一信贷资产分类方法。为了实现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惯例接轨,新的贷款分类方法应尽早制定细则予以实施,使我国的信贷资金分类真实反映其质量状况。
(三)统一信用社贷款方式的选择。人行应结合不同时期的国家宏观经济资料,定期发布行业经营信息,明确哪些产业已经出现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统一的贷款方式建议,以供农村信用社选择。此外,根据国家宏观要求,以一些产业的贷款方式可以作硬性规定,以期通过信用社信贷结构的调整,实现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信用社统一制订信贷风险的衡量标准后,农村信用社能更好地进行信贷工作,知道能不能贷,如何贷,贷给谁。农村信用社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正确选择贷款方式,调整自身信贷结构,消化不良资产,优化资产质量,提高经营层次,切实做到防范信贷风险。
三、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
一是要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改变单一依靠贷款企业报送报表获取信息的做法,广泛收集有关行及相关企业的企业法人代表个人资料,企业的信用状况及有无违约记录,企业的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盈利能力,生产经营状况、资金营运状况、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及有无违纪记录,企业经营水平及市场发展前景等资料,并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获取足够的信息,才能对企业实行有效监测,防范信贷风险。二是发挥信用社同业工会的作用,及时互通信息,共同防范企业利用信用社之间的竞争,采取欺骗的行为。三是加强与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或企业法人代表)监督检查中的信息和资料,再将资料进行分析和 判断,及时发现有可能要出现的风险,并提出防范措施,做好防范工作。
四、农村信用社可以实施信贷审批人员专职化制度,完善经营人员激励机制
把好贷款审批关,正确选择贷款投向是防范新增贷款风险的关键。要把好这个关口,农村信用社一是实行审批人员专职化。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并无专职的信贷审批人员。信贷审批人员往往是由有一定行政职务的行领导或部门领导担任,审批人员不能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审核分析,审批工作只是其繁琐行政事务工作中的一个方面。参考西方一些农村信用社的工作方法,审批工作可由专职人员担任,其根据自己的判断,独立地提出意见,仅对信贷项目负责。这一方式的优点在于,它迫使信贷审批人员把全部精力集中于信贷审批工作,深入分析每一个信贷项目,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审批人员可由专人进行管理,并设审批会议制度对其表现进行评判。对审批人员的任职资格应有所规定,如一定的工作年限,一定的技术水平等等。但更为重要的是专职审批人这一制度本身产生的压力与动力,可以有效提高目前农村信用社增量信贷资产的质量。二是对信贷经营部门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防范风险并非对信用社信贷业务束手缚脚,而是要激励为信用社效益努力工作的员工,约束损害信用社利益的做法。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激励与处罚并重。对农村信用社而言,首先强调的是要加强激 励机制,提高开拓市场能力,使责任与利益二者紧密相联,以增进经营人员在艰苦市场环境中积极开拓的动力,从而更好地防范信贷风险。
五、健全和完善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机制,做好内部防范工作
完善农村信用社内控管理是防范当前信贷风险的根本措施。目前,我国信用社信贷风险在所有的风险中表现最为突出。虽然农村信用社经过两次不良资产剥离,但不良资产仍然较高,这已成为威胁我国信用社安全的首患。应该说,不良资产剥离后,上至中央领导,下到各级行长对控制不良贷款要求不可谓不严,决心不可谓不大,但为什么成效不够明显呢?这当然有市场判断不准、决策水平不高等原因,但关键还在于缺乏严格、有效的内控管理机制,未能从内部做好防范信贷风险的工作。
完善农村信用社的内控管理要从培育内控制度入手,建立事前内控机制,强化过程监控,突出内控重点,逐步实现补救性控制向预防性控制的转变,切实防范风险,稳健经营。
(一)、立足于防,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内部控制要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转变,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内控机制。要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对现有内控制度进行认真清理,由法规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充分研究,待讨论通过后,统一在全行发布,使预防性控制落实在各业务制度之中。同时,要规范“立法程序”,明确“立法”权限,对内控制度的评价、修改和制定都要在程序上予以明确,以增强“立法”的严肃性与统一性。在建立内控机制上,要坚持三项原则:一是体制牵制原则。体制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当前,要从体制上着手,重新设计信贷经营与审批、监管三分离的运行机制,业务经营与前台服务、后台支撑的协作机制等,以避免各职能部门之间出现不必要的磨擦和控制环节中的漏洞。二是程序牵制的原则。对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应由不同的人员完成,通过业务流程设计使不相容的职务相分离,达到岗位牵制的目的。要坚决杜绝任何个人独揽业务的全过程,否则必然导致管理失控。三是责任牵制原则。内部控制不仅要规定职能部门和个人处理业务的权限,还要明确规定其承担的相应责任。
(二)、强化过程监控,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一是加强中央信用社对农村信用社内控管理指导监督力度。人民信用社要尽快修订《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指导原则》等文件,并制定内控建设时间表,促使农村信用社加快内控步伐。把内部控制状况作为央行监管的重点,加大对内控问题较多的分支机构现场检查频率,增加现场检查的深度和力度。二是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尽快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股份制农村信用社,并加快上市步伐,构建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的有效结构,抑制“内部人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涉及方方面面,当前应突出重点,集中抓好两个方面的控制。
1、内部组织结构的控制。按照业务流程、内控制度的要求,设计农村信用社组织体系,建立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监督层、保障层的组织结构。制定明确、成文的决策程序;各级经营管理机构应在各自职责和权限范围内办理业务、行使职权;建立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机制和处罚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强化稽核部门在组织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其工作直接对总行长负责,促进内部稽核从合规性稽核向风险性稽核转变,从单一的事后稽核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稽核转变。
2、会计系统控制。一是运用科技手段,强化会计监督。如建行湖北省分行正在投入使用的会计柜面综合系统,从程序上对各会计业务环节的风险进行了控制,基层网点业务交易数据均可集中到省分行,会计核算上移至省分行,基本上杜绝了“三假”现象。二是进一步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对基层网点会计主管实行委派制和定期岗位轮换制,有利于会计人员抵制网点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不正当干预;三是建立柜员、综合员、会计主管三线监控体系。柜员只负责交易,综合员负责复核和大额交易审批,会计主管负责对综合柜员的监督、柜员重要空白凭证领用检查。四是加强重要单证、现金及重要物品的管理。
六、完善对信贷企业的制度建设,实施信用社和企业共担信贷风险制度,从根本上降低信贷风险
(一)、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择优抉择”的原则,盘活贷款存量,优化货款增量。农村信用社对在企业改革中出现的信贷风险要有 一个认真、清醒、全面的认识,不能谈虎色变,实行一刀切。以前由于信用社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没有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相关机制,不仅为企业拖欠债务和相互占用资金培植了土壤,而且加剧了信用社间、银企间的矛盾。现在要主动改进服务,主动送贷上门,大力支持和倾斜;对转制后扭亏有望的企业,要积极推行“支帮促”活动,实行“一厂一策”;对资不抵债,长期亏损或扭亏无望的企业,鼓励和促进其改制,把债务落实到新的经济主体,明确承贷主体。现在,农村信用社要想方设法盘活现有信贷资产质量,严把新增信贷资产质量关,多渠道多方式提高资产质量,降低经营风险。
(二)、实行企业与信用社信贷风险共担制度,间接地防范信用社信贷风险。(1)实行企业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自筹资本金制度。凡企业新上固定资产项目,必须自筹30%——50%的资本金,并存入主办信用社账户,实行监督。凡企业自筹资金未落实到位,有关部门不予立项,信用社不予申报项目,不予发放贷款支持。(2)实行企业贷款预交风险保证金制度。凡是企业从信用社取得贷款,应扣除10%——20%的补偿性余额留存信用社。所谓补偿性余额,即企业贷款时,信用社要求借款企业在信用社中保持按贷款限额或实际借款额一定百分比计算的最低存款额。通过补偿性余额的留存,从企业角度来讲,可以增进其信用意识及积极主动还款意识,提高偿债能力;从信用社角度来讲,可以预防信贷风险,并且补偿可能透支的贷款损失。
(三)、进一步完善贷款证制度建设。贷款证是企业法人向金融机构申请借款的资格证明书。贷款证的实施,增加了企业负债的透明 度,有助于农村信用社信贷决策,提高贷款的科学性,优化贷款结构。目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入手:一是扩大发证对象,将目前单一的贷款证形式加以丰富;二是制定统一简化的领证手续,延长贷款证使用年限;三是尽快实现贷款证管理的电子化。
七、完善国家有关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法规在防范信贷风险中的作用,切实保障信用社信贷资金安全
信用社如果没有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就给企业逃废债、转账提供了可乘之机。为了尽快适应市场调节机制,要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关系,把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纳入法制轨道,保障信用社贷款的安全性。要加快制定《信贷法》,《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管理法》等与之相关的法规。通过金融法规,界定市场调节的程度,规范财政与信用社、企业与信用社的信用关系,保证信用社信贷向合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有效地防范信用社信贷风险,提高信用社经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制定了这些法规后,农村信用社可以将风险防范方式由事后向事前转移,从根本上消灭产生风险的含糊地带、空白地带;有了法律的规范后,企业爱到法律、法规的约制,企业不敢轻易地逃废债、转帐,因为这样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那么企业只有到期还本付息,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自然会减少,从而较好地防范信贷风险。
八、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增强政府为信用社创造宽松环境的积极性,减速少因政府行政干预而带来的信贷风险
针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对农村信用社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农村信用社应加强宣传,统一认识,理顺地方政府和信用社的关系。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地方经济,而信用社资金也是用来支持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二者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划清资金性质,保障农村信用社的自主经营;划清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界限,坚持商业性资金的有偿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减少和停止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不当干预,保证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也是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措施。同时信用社应加强宣传,做好对地方政府的解释工作,互相体谅,共同发展地方经济。地方政府更要大力促使企业改革创新,增强企业自身活力和竞争实力,以保证偿还贷款本息,真正减轻信用社负担,为信用社创造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条件。当然,信用社在资金宽裕,不违背信贷政策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对地方予以信贷倾斜,扶植一些地方优势项目,促进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水挺:《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及其管理与防范》《金融论坛》2003年11月 2.刘全,林孝术:《对建立信贷风险监控防范机制的思考》 《现代农村信用社导论》2004年2月
3.乔纪法:《农村信用社信贷经营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济南金融》2003年3月
4.曾文生:《构建农村信用社防范和化解信货风险体系》 《金融科学》2002年3月
5.吴之间,史建平:《信用社信贷管理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年
6.杨 力:《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
7.王 峰:《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改革思考》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3年7月
学生(签名):金瑞
二〇〇八年九月十五日
2.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防范及对策 篇二
农村小额信贷是提供农户信贷的金融机构基于农户的信誉,在限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不需要实物抵押品,以个人信用保证贷款本息偿还的一种小额贷款。农村小额信贷项目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以孟加拉的“乡村银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的农村信贷部为代表的机构为其发展做出了先驱性的工作。目前,农村小额信贷已经覆盖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在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从1 9 9 4年初开始试点工作,经历了试点初期阶段(1994初-1996年10月)、项目扩展阶段(1996.10-2000)、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活动阶段(2000-2005)和商业化运行试点阶段(2005年至今)等四个阶段。在中央颁布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政策的同时,各个相关部门也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制度,促进了农村小额信贷的健康有序发展。
农村小额信贷风险因素是很复杂的,就其主要风险来说,有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信用风险是农村小额信贷风险中最主要的风险。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者市场交易对象的违约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也包括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的变动以及履约能力变化所有导致其债务的市场价值变动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与其他类型的风险相比,其具有如下的特点:道德风险是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信用风险承担着很难了解风险状况及其变化;信用风险具有非系统性风险的特征。
二、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农村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与其他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相比要大得多。这是因为农村小额信贷通常不需要农民提供抵押品,一旦客户出现违约的情况,信贷机构与没有相应资金保障,会遭受损失。并且由于农村小额信贷的贷款类型和贷款区域相对集中,这种小范围内同质的客户群体将降低信贷机构的风险分散能力。由于农村小额信贷与普通贷款业务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引发其信用风险的原因也有差异。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农民的信贷意识和还款意识薄弱;第二,农村小额信贷的信用体制不完善;第三,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还款机制不健全。
(一)农民的信贷意识和还款意识薄弱
1、农民缺乏足够的信贷常识。
在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是一种持续低利率的小额信贷服务,它主要发给具有一定劳动能力且有小额资金需求的农民,从而增加农民的投入,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更好地发挥信用社的支农作用。农村小额信贷的对象是农民,这是一个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群体,他们对金融知识了解比较缺乏,对利率变化、财政政策等缺乏了解,对市场信息获取渠道比较狭窄,信息闭塞,这些都会影响到还贷风险。由于农民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需要明确担保。但是,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农户误认为他们的贷款是政府的扶贫专项拨款,自贷款开始就对该款项的归还没有明确的认识。
2、农民缺乏较强的及时还款的意识。
首先,由于很多农民误认为小额信贷是政府的扶贫专项拨款;其次,在某些农村地区一些农民习惯于向亲朋好友借款时不打借据,还款时也认为晚一段时间还也没什么影响,所以导致他们没有意识到农村小额信贷还款违约会产生很严重的影响;再次,一些小额贷款机构的工作人员工作松懈,没有及时通知并督促还款,也更加坚定了农民认为农村小额贷款属于扶贫专项经费的想法或者使一些农民延迟还款,这些都导致一些贷款没有正常偿还。所以,农村小额贷款机构对农村小额信贷的宣传不够充分,会导致农民缺乏及时还款的意识。
(二)农村小额信贷的信用体制不完善
1、农村信贷信息记录的不完善。
在我国,很多农村小额信贷机构成立的时间比较短,通常信贷队伍力量、资源都很有限,而且大多数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管理条件也有限。加之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开展工作的农村往往交通不畅,贷款农民人数众多且遍及农村各个角落,且每笔贷款业务的金额比较小,通常需要用手工操作完成信用档案建设,从而造成信贷业务量大。这一矛盾导致农村小额信贷信息记录不完善,很多地区小额信贷机构无法详细记录农民的个人信誉、还款记录、经营能力等情况,并且也无法及时更新农民信用记录。
2、农村小额信贷信用评级的问题。
首先,信用信息的采集工作缺乏准确性。在我国,在进行农村小额信贷农民信用评级的实际操作中,用来评定农民信用等级的信用信息主要是由各信贷机构的信贷员收集获得。但是由于小额信贷机构队伍人员力量短缺与小额信贷工作量大之间有巨大的矛盾导致部分地区的农村小额信贷信息记录不准确或缺少,且农民信贷记录更新时间较长,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在获取农民信用信息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其次,信用指标的选取缺乏统一性。目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信用评价标准尚不规范,开展信贷等级评定工作时,对农民个人信誉、还款记录、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的选取缺乏一套符合地方实际、科学完整的方法。在评价实际操作过程中,使用的指标也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从而造成信用等级评定比较随意、不准确。一些信贷机构虽然分析了农民的信用指标,但是选取的指标识别度不高,对农民的信用评级工作贡献度不高,无法为小额信贷机构开展的农民信用评级工作提供帮助;甚至有一些机构仅仅通过分析农民基本信息就决定了对其授信额度的大小;更有甚者,一些机构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及监管部门的检查,随意建立一些虚假的评级记录。这些现象都说明目前的信用指标选取缺乏统一性。
再次,当前的信用评级方法不够客观。各个信贷机构采用的信用评级方式不尽相同:某些机构由村党支部及村委会进行初审,再由信贷机构审定来评定农民信用等级;另一些机构由群众评议初步确定农民信用级别,然后由信贷机构指定的农民信用等级评定小组最终确定农民信用级别。但是,这些方法都是人主观评定农民信用等级,这使得农民小额信贷信用等级评判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无法量化地给出客观性评价。加之很多信贷人员都是农民出身,与某些服务对象比较熟识,不排除这些工作人员在等级评定时由于情感问题,无法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对农民的资格审查会有走过场的情况出现。更严重的问题是,仅仅依靠主观判断的信用评级方式,将导致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工作人员有寻租行为,相关信贷负责人可以很容易更改贷款农民的信用级别,农民为了获得贷款会运用各种关系,行贿信贷人员。这样农民获得的信贷资金明显会超过他应该获得的信贷资金,无疑会加大农民违约可能性,从而给贷款的安全带来风险。
最后,信用等级评定缺乏复审制度。从一个角度来看,农民信用等级复审环节应是农民小额信贷运作的最后一个流程,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也应该是下一轮信用评定的开始。信贷机构工作人员应该了解并记录农民贷款的实际使用方向、贷款数额、还款日期、未还款额及原因等情况,并且作为确定农民新的信用等级的依据。但是一些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在工作时没有严格执行信用评级复审制度,没有了解信贷资金的投向、资金使用是否按规定执行。这样就无法检查农民的财产情况、资金运营情况及资金缺口情况,也无法根据农户贷款到期时的具体情况适时对其信用等级、授信额度进行调整。
(三)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还款机制不健全
1、缺乏还款激励机制。
我国的一些农村小额信贷机构没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农民还款机制。现在激励农民积极还款的机制主要是声誉的激励。因为在我国农村的很多地区,人们重人情、好面子,担心如果不及时还款在村子传出去会对其自身的声誉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会面临会员或小组成员的压力,由于这种声誉激励使这些人积极还款。虽然这种声誉激励也会产生一定作用,但是为了保障还款率依然应该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积极实施更灵活多样的还款激励措施,例如利率激励、信贷额度激励、分期付款等方式。
2、缺乏有效还款监督机制。
目前广泛使用的还款监督机制是农户联保贷款机制。农户联保贷款是指农民组成联保小组,贷款人对联保小组成员发放的,并由联保成员相互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贷款。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贷款还款率,因为成员之间产生了横向监督与连带责任。同一个团体中的同伴监督每个成员,阻止其从事风险性较大的项目,从而可以减轻道德风险和合同的执行难题。而责任约束的存在也是他们之间互相监督。但是这种激励机制在一些情况下是不适用的。例如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村民之间居住距离较远,相互之间比较陌生,这种农户联保贷款机制就不适用。此外,这种机制还会产生两个新的问题:隐含成本和关系紧张。当团体成员是风险规避者并且横向监督有代价的时候,农户联保贷款是有隐含成本的,并且这个成本会随着借款数额的增加而增加,而且随着借款数额增加,违约的概率也会增加。此外,实施农户联保贷款会导致小组内的成员关系紧张。因为如果有一个人违约的话,其他人会被取消以后获得贷款的资格。正是这种威胁激励着成员之间互相监督,保证履行合约。但是,如果一个团体成员无法还款的原因是外生的,比如家里人生病或者去世,或者牲畜意外死亡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成员间关系紧张。
3、缺乏保险机构的还款保险机制。
随着农村小额信贷的逐步发展,保险公司逐渐在各地推广农村小额信贷保险,该保险是保险公司在银行向农民发放小额贷款时,专门为贷款农民提供的意外伤害保险,一般涵盖了意外伤残及意外身故保险责任。但是,该保险无法保护由于小额信贷信用风险带来的风险。比如,农民不是因为伤残或者意外事故等原因而拖延还款时,小额信贷机构将承担损失,无法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当这种由于信用风险导致的拖延还款达到一定比例,将会导致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运营发生困难,甚至有破产的风险。
三、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加强农户的信贷意识和还款意识
首先需要加强在农村地区普及金融知识的力度,使广大申请农村小额信贷的农民了解其与国家扶贫转向款项之间的区别。其次,需要提高农村小额信贷贷款人按时还款意识,向他们详细讲解及时还款对他们未来继续贷款及申请其他金融服务时带来的好处,以及不及时还款可能带来的潜在影响。
(二)完善农村小额信贷信用体制
首先,完善农村小额信贷信息记录。小额信贷机构应该及时详细地记录贷款农民的个人信誉、还款记录、经营能力等信息,并且当发生变动时及时更新农民的信用信息。使农民的信贷信息能够准确地反映该农民的信誉状况。其次,完善农村小额信贷信用评级制度。农民的信用评级信息应该具有及时性和准确性的特征。并且在选取信用指标时,应该指定一套符合地方实际的、科学完整的信用指标选取方法。第三,在信用评级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使用更客观的评级方法。第四,积极完善并落实信用等级评定的复审制度。根据农民的资金使用情况、资金缺口情况等,及时对贷款农民的信用等级、授信额度等进行适当调整。
(三)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还款机制创新
首先,积极灵活的配合使用利率、信贷额度和惩罚性条款等激励手段鼓励农民积极、及时地还款。通过对积极、及时还款的农民给予优惠的贷款利率和更高的信贷额度,对不及时还款的农民给予高贷款利率、减少信贷额度或者不再贷给以及收取较高的惩罚性费用等方式促使农民积极、及时还款。其次,为贷款农民设计符合其现金流的分期还款方案。根据不同贷款人贷款数额、生产经营状况和特点等设计与其实际收入现金流吻合的分期还款方式,从而保证其能正常、及时的还款。再次,当农民因为某些客观原因无法及时还款时,为其设计灵活的贷款重组计划。通过为那些因为客观原因无法还款的农民设计应获得贷款重组计划,帮助其回复还款的信心,并且保证未来按期偿还贷款。最后,实行农村小额信贷信用保险制度。由财政部、全国的农村小额信贷企业、参与小额信贷信用保险的保险公司等相关机构共同出资建立一个农村小额信贷信用保险基金。农村小额信贷机构为每项贷款向保险公司购买农村小额贷款信用保险,费率根据农户的信用度、该小额信贷机构往年的小额信贷违约率等多项指标综合决定,当农民发生信贷违约时,由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给予一定比例赔偿。农民会由于考虑到保险公司、小额信贷机构的监督以及未来较低的贷款成本等而选择积极、及时地还款;小额信贷机构会为了减少保险费率而尽量积极工作降低农民信贷违约率,督促农民积极还款;保险公司为了减少赔偿也会积极开展工作帮助农民减少违约率;这样通过多方的积极努力,可以降低小额信贷机构的信用风险程度。当某地区因为一些原因导致出现大面积农村小额信贷违约进而导致保险公司入不敷出时,农村小额信贷信用保险基金对保险公司进行注资,保证其持续健康经营。
参考文献
[1]王颖.中国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评估研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金融与城乡统筹,2010.08:60-62[1]王颖.中国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评估研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金融与城乡统筹,2010.08:60-62
3.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防范及对策 篇三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的不断发展,金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显现出“现代经济核心”的作用。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的经营一直为“三农”提供必要的资金需求,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农村信用社如何合理预测风险、控制风险、承担风险、保证自身的生存、发展,在保证“三农”资金供给,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村信用社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村信用社管理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深化改革,信用社各项业务发展迅猛、网络建设步伐加快、新的业务品种不断推出。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信用社违法违纪案件不断发生,业务操作风险、职工道德风险呈上升趋势。正视信用社变革中的合规挑战,提升风险防控水平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笔者对目前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现状、成因及防范对策进行调研,并谈一些粗浅看法: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风险 防范
一、风险现状
1.贷款风险突出:(1)部分农村信用社信贷发放未严格执行信贷发放操作程序,贷款发放把关不严。一般借款自上而下,先取得上级贷款意向,再向下逐级办理,致使基层信用社信贷人员错误认为既然上级已经有贷款意向,我们遵照办理。(2)担保抵押流于形式。当前农村信用社除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外,一般为防范信贷风险,采用担抵押保形式贷款。(3)信贷资产质量反映不够真实。(4)贷款管理不严、内控制度乏力,贷前调查不够深入,对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分析不准,重视不够,只片面注重第二还款来源;疏于贷后管理,重放轻收轻管理思想严重。(5)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准确。
2.会计结算工作不按章办理:主要表现在各种登记簿设置不齐、使用不规范、现金支取违规办理、“印、证、押”分管与保管不符合规定、对账单不发送或收回率低等。
3.综合业务系统违规操作:柜员卡密码不作修改、网络系统管理不严密、无明确设备保管人、计算机工作日志未建、一人多卡、混岗使用现象时有发生等。
4.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未能坚持双人守库、金库门、尾随门随意双开、值班记录时断时续、重要登记簿缺失,枪支弹药一人保管、有的网点无监控设备等。
5.职工道德风险凸显:据调查:目前,少数基层农村信用社仍存在职工经商办企业、自借和冒名贷款等现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隐患。
二、风险成因
(一)风险防范意识淡薄。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存在“重发展、轻风险”、“重效益、轻管理”的不良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重要部门、要害岗位人员的风险教育和监督。甚至有些管理者个人主观决断、盲目决策、违规操作业务,对规章制度、风险防范视而不见,极少数职工法治观念淡薄,片面追求个人利益。
(二)制度执行和检查监督不到位。两年多来的标准化创建和合规建设为信用社制订了许多制度,但问题的关键是有些社根本没有执行事后监督程序,处罚力度不够,使得内控制度执行流于形式。检查监督不到位。联社各职能部门,往往应付日常工作,深入基层调研少,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督促检查不力,追究责任力度不强,审计稽核人员业务知识不全。
(三)不良资产的处置滞后,贷款责任追究不力。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由于平时预警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全面,对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未进行责任划分和认定,致使对违规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未严格执行处罚处理致使责任不清,加之信贷管理人员调动频繁,接任者不理旧帐,责任追究形同虚设。
三、防范对策
1.员工的思想教育是关键。强化员工政治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弱化职工的道德风险,要借用典型案例,教育員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一个好的道德品质,好的思想作风,能顺利通过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做到正确使用权力,不滥用职权,金钱面前不动心,人情面前讲原则。
2.全方位增强干部职工队伍法制观念意识。基层农村信用社职工队伍前些年由于接班的多,退伍军人安置的多,总体文化素质偏低,特别是职工法制观念淡薄,在金融工作上增强职工的法制观念势在必行,要定期组织职工学习《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刑法》和《金融违纪处理暂行办法》,特别是要学习2005年11月份出台的《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违规处理办法》,教育职工学法、懂法、用法、守法,这样可以避免给工作带来损失。
3.基层信用社安全防范意识要增强。我们要重视基层信用社风险防范意识,要严格制订工作制度,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任何一个环节不能脱节,不能马虎,要经常深入第一线检查,不留死角死面,更不能留有隐患,安全设施投入要加强,要打造物防、人防、技防三结合的安全“防火墙”,切实落实“九种人”的排查,严防“猫鼠”一家,防止堡垒从内部攻破。
4.打造一支过硬的稽核队伍,加大稽核频率。选择业务熟悉、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骨干人员从事稽核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人员少、素质低的问题,着力培养稽核人员公道正派的作风,树立良好的公正、公平的卫士形象,真正确保稽核工作的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增加稽核频率,常规稽核和专项稽核结合,每月对基层网点稽核应不少于1次。
4.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防范及对策 篇四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同业之间竞争也日趋激烈,各种风险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多,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风险的表现及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一、流动性风险的理论分析
流动性是指非现金资产和各项负债能否顺利地转化为现金资产的能力。流动性风险又称支付风险,是指信用社没有足够的现款清偿债务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使信用社信誉遭受损失而形成的风险。防范流动性风险就是为了避免这种风险转变为现实时给信用社信誉和经营所带来的损失。农村信用社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预防流动性风险是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稳健经营的首要问题。
流动性风险主要是因为信用社资金头寸不足,造成支付困难而引起的,因为信用社一旦不能满足储户的提款要求,或无力清偿到期债务,都可能使储户对其资金实力发生怀疑,从而使储户提前支取存款,转移帐户或其债务人提前收回债权,造成信用社的流动性更加紧张.现实中,信用社的流动性风险具有较大的传染性,一旦某信用社发生流动性风险并使流动性风险变为现实,就有可能引发局部的金融风潮,从而导致信用社的破产。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一个信用社出现支付风险,其他信用社的客户也会对其开户的信用社的实力和存放资金的安全性发生怀疑,因而使局部金融风潮扩大化,对区域经济运行和社会秩序造成较大的破坏。
例如:1998年,某市的城市信用社出现支付困难,顷刻便有大量的储户拥挤至该城市信用社,不久便迅速波及该地区所有的信用社,引发了挤兑风潮,对该地区信用社造成了直接冲击,一度使该地区的信用社陷入极度经营困难,并引发了该地区长达几年的金融**。引发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农村信用社资产与负债比例的不合理,流动性负债比例较高,流动性资产比例偏低,使该信用社无法归还到期负债,从而引起信用社盈利水平下降,流动性风险增长;
第二,备付金不足,如果农村信用社的备付金率达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要求,表明流动性好,一般能满足农村信用社流动性要求,反之,则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第三,资本金不足。资本金是农村信用社的自有资金,资本金越充足负债率相对就低,满足储户流动性提款的能力则越强,反之,资本金不足,负债率高,则流动性风险就越大;
第四,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如果农村信用社盈利能力高,能够连续盈利,则可增加信用社的自有资金,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负债率,使农村信用社化解风险的能力增强,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同时增强,否则,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就会降低;
第五,客户对现金的周期性要求变化。当城镇居民逢年过节,农户抢收抢种时,则到信用社提取现金的多,贷款的流动性需求也相对提高,造成信用社资金偏紧,流动性下降,反之,随着节日的度过、贷款的回流和农户粮棉油的变现,农村信用社的各项存款会随之上升,资金相对富裕,流动性随之增强;
第六,经济政策的影响,当国家货币政策适度放宽时,投资需求就增大,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需求也增加,流动性将偏紧,而当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时,农村信用社的流动性需求则趋于缓和;
第七,金融机构竞争的影响。近年来金融机构之间的不正当竞争,以及农村信用社所遭遇的所有制歧视和受“大银行难以倒闭”观念的影响,都会使农村信用社的正常经营受到冲击,造成流动性困难,引发风险损失;
第八,普通老百性金融意识的逻辑演义幼稚。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组织体制上的定性劣势以及机构名称等方面的劣势,使得农村信用社难以摆脱在外部形象上的歧视。中国老百姓金融意识的逻辑演义又过于幼稚,使得中国加入WTO以后,农村信用社在老百性心中的地位会进一步下降,从而引起国民转移存款,造成农村信用社新的流动性风险。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风险的主要表现 当前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风险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这些流动性风险一旦成为现实,将会严重影响农村信用社的正常经营活动,轻者会使农村信用社信誉受损,重者引发区域性金融危机,影响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据对当前农村信用社经营情况的分析,目前信用社流动性风险压力主要表现为:
(一)负债方面:存款占比过大,加大了流动性风险,而储蓄存款占存款的比重又很大,使流动性风险更大。存款是农村信用社的最重要负债,农村信用社利用其行业特殊功能,将各种社会闲散聚集起来,形成其可支配的信贷资金,信用社的这种负责主要是被动负债,这种硬负责局面的形成,加之流动性资产比例过低,势比会造成流动性风险增大。
以某农村信用社2003年8月末为例,该社对公存款110万元,储蓄存款3395万元,其存款余额占总负债的比重达94.5%;而储蓄存款占存款的比重又达到96.86%,这样的负债结构,将会给该信用社造成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压力。
(二)资产方面,贷款质量低下,特别是不良资产占比过高,且难以清收和盘活,从而带来流动性风险。据有关资料表明,1998年,全国亏损信用社已达到23446个,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40.4%。如果考虑信息统计与披露真实程度,考虑到基层信用社将不良贷款转正常贷款,基层信用社调整贷款形态等因素影响,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重肯定要高出这个比例,巨额的不良贷款难以收回,大部分存量贷款甚至根本无法盘活,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巨大的流动性风险。虽然,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其贷款质量仍不容乐观,目前,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仍然不高,是形成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风险的核心隐患,这些不良资产的形成,一方面是企业高负债经营,效益不佳,这些企业借助企业改制使农村信用社资产架空,另一方面是农村信用社就依法收贷的力度不够,再加上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使农村信用社依法维护自己权益的能力较弱;其次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内部内控制度不严,农村信用社信贷审批权限过于集中,而民主监督又形同虚设,在信贷投放中存在着较多的违规贷款、风险贷款和招呼贷款,加之为了争夺效益好的企业,农村信用社对个别企业有求必应,贷款过度集中,形成个别优势企业调动农村信用社的被动局面。以上种种情况,均为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风险埋下较多隐患。以某农村信用社2003年11月底的统计数字为例:2003年11月底,该社各项存款余额19076万元,其中企业贷款17922万元,如按形态划分,正常贷款2131万元,占企业贷款的12%,逾期贷款516万元,占企业贷款的3%,呆滞贷款6007万元,占企业贷款的33%,呆账贷款9268万元,占企业贷款的52%,该农村信用社实际不良贷款高达165339万元,其中超诉讼时效贷款11217万元,占企业贷款总额的63%。虽然这些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是,该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之高,超诉讼时效贷款数量之大,将严重制约该信用社的经营和发展,势必给该农村信用社造成了巨大的流动性风险。
(三)监管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监管力度不够,农村信用社短期经营行为明显,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的自我控制。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不断加强,但监管力度仍然不够,风险监管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监管部门主要采取非现场监管的方法,要求农村信用社按照规定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其它财务会计报表和资料,但如果基层农村信用社(包括联社)不能保证其报送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甚至提供虚假资料,那么,监管部门的非现场监管将会失去作用,而在现实中,这种情况又确实是存在的。这种非现场监管的局限性,将使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监管失去监督。从农村信用社来看,由于部分农村信用社短期经营行为明显,缺乏对流动性风险自我控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超权限放款、超比例放款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过度负债经营,使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留下了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四)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农村信用社控制流动性风险的难度加大。虽然,监管部门一再强调严禁农村信用社跨区域放贷,但同业之间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为了争夺有限的优质客户,他们往往会置有关规定于不顾,实行跨区操作。由于对客户实际经营情况、资产负债情况、信誉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加之这些优质客户往往会在几家金融机构频繁借贷,其资金运动处于无序状态,许多突发情况都使农村信用社难以预料,这些因素也会使农村信用社产生流动性风险。
(五)对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继续贷款。2004年5月份以来,国家针对全国投资过热,信贷投放量过大的现象,适时进行了宏观经济调控,并明令禁止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上项目和已经过热的产业、行业、企业和产品新增贷款,并高度关注和从事控制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汽车、房地产、各种开发区等风险较大的领域的贷款。但是,基层个别农村信用社不顾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规定,心存侥幸,仍然直接地或变相地向这些行业投放信贷资金,如果这些行业的某些企业遭遇国家政策的制裁,这些农村信用社势必不能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归流,从而大大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流动性风险。
三、防范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风险的对策
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风险主要是因为信用社资金头寸不足,而造成资金头寸不足的原因是资产、负债管理中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金融业是一种高风险行业,如何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风险,对于巩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成果,塑造农村信用社的形象,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保持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农村信用社对防范流动性风险必要性识。金融业是高负债的行业,流动性风险的发生,将会给存款人利益、社会稳定和金融体系的安全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看不到流动性风险的存在或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漠不关心,措施不当等都是十分有害的,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农村信用社以及政府和企业都要充分认识流动性风险的成因与危害,积极地加以预防。
2、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资产流动性的监督和现场稽核。对于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比例,资产流动比率、备付率、法定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贷款集中程度以及信用社存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比例等涉及流动性的比率均应密切关注。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强农村信用社现场稽核检查,对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机制、业务活动、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进行实时监控,并依法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处理。
3、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对自身流动性风险的管理。(1)农村信用社要对员工进行流动性风险教育,把对流动性风险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2)要努力加强对不良资产比例的控制,认真落实贷款三查制度、第一责任人制度、审贷分离制度、信贷授权授信制度,积极防范不良资产的发生,积极实施“复活工程”,做好不良资产的清收盘活工作。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比如: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降低控制风险,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①管理与操作分离,即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不能从事具体业务操作,要办业务必须经过必需的业务流程;②信用社与客户分离,信用社为方便客户,可以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但客户经理不能代客户办理业务;③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即业务程序设计人员不能从事业务操作。
4、积极实行主办会计委派制度,不断完善会计度。会计信息是高层管理人员决策和监管部门非现场监管的重要依据,为此,应积极实行主办会计委派制度,明确会计人员职责、权限,提高主办会计行政地位,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长官意志对会计信息的扭曲,同时,也应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稽核,以有效地堵住漏洞,降低风险。
5、积极推行存贷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不仅可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也可以使农村信用社免受存款户大量提款的威胁;贷款保险是转移风险、保证信贷资产不受损失的好方式。
6、逐步建立健全金融风险补偿制度和建立快速干预机制。风险补偿制度,实质上是指在发生某些小的风险时,及时加以化解,以防小风险积累成大风险。对于呆帐准备金的提取比例、冲销方法,也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必要的改革。
建立快速干预机制是指:第一,维护公众对信用社的信用,千方百计保证信用社存款的支付;第二,金融监管当局必须时刻准备干预,防止突发事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冲击;第三,危机处理“越快越好”,并做好“双倍损失”准备;第四,对破产信用社的处理应慎重,尽量不采取清算手段,而实行合并方式,以减少金融机构危机对社会的震荡。
8、尽快健全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法规。
具体应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明确接管的具体程序以及接管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如何对接管的金融机构整顿、改组,是否有必要对金融机构发放临时性贷款,进行资金援助等。
5.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防范 篇五
信用社 XXX
农村信用社由于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加上管理体制未能真正完善、产权不明晰、内部管理相对薄弱、员工素质普遍较低的等多面的因素,几乎具备操作风险发生的一切条件,长期以来不断发生的操作风险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加强操作风险的防范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防范工作刻不容缓。
风险管理能力是构成银行竞争力的根本。在农村信用社这样一个管理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低、各项改革尚处起步阶段的金融机构,要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必须深化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健全法人治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同时提升经营管理理念,创新防范操作风险思路。我们必须加快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努力构建一个多层次、有机协调、有效控制操作风险的多层次的管理体系,并推出建立长效机制的有效措施。
1、切实增强操作风险意识。农村信用社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操作风险自始至终与业务活动相伴而生,每一个业务点都是操作风险点,因此防范操作风险必须从每一名员工做起,将每位员工作为防范风险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对员工风险意识的培训,促使其提高对操作风险危害性的认识,树立和强化“违规就是风险”的观念,养成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以及扎实的工作作风,从小处着手,力求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和第一道
关口。
2、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是防范操作风险的基础性工作,在制定制度时要贯彻“把防范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作为加强管理的关键环节”科学理念,秉承“审慎经营,内控优先”的经营方针,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架构使各项风险管控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及时更新、完善、补充各项规章制度。内部规章制度要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监管要求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和补充。对一些在实际执行中出现操作性不强、或已经过时或不适应业务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废止;对存在缺陷或不完善的要及时修正和完善。二是建立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对风险的预警和处置是防范风险的主要措施,可以有效地制止风险,并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风险管理部门要针对各地风险监测情况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同时监控下级报告的重大事项和突发事件,掌握辖区农信社风险状况。同时为防患未然,必须制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风险的快速反应机制,各类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即按预案要求进行快速处置。
3、强化岗位监督约束。操作风险主要发生在一线岗位,科学调配岗位,使岗位与岗位之间相互制衡,人与岗位实行互动是防范操作风险的有力保证。一是科学设置内部岗位,使之建立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并按制度和内控要求合理配置人员。二是有力推行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员工岗位轮换制度和强制性休假制度,使违规行为及时得到暴露,有效控制各种违规违法行为的发
生。三是重点加强对信贷、储蓄、财会、联行等涉及钱、账等重要岗位及其操作人员的管理。四是建立对违规违纪事项举报奖励制度,实现违规违纪行为的群防群治。五是实施分级监控,形成连环责任监督,使一线员工、信用社、联社三个层次通过相互监督和检查,进一步强化岗位监督约束,形成一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控防范运作机制。
4、发挥稽核检查工作事后纠错和警示作用。稽核检查工作要做到制度化、经常化,提高稽核检查手段,强化工作力度。一是要建立稽核监察队伍系统。建立系统的稽核队伍体系,完善稽核工作制度和程序,通过培训提高稽核队伍履职水平,通过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树立稽核检查权威。二是要突出稽核检查的重点。注重日常的常规稽核检查,实行防范风险关口前移,变过去事后被动式的核查为事前主动式的预防性检查。对案件高发机构、高风险业务、易发案件部位,要增强稽核的深度、广度和频率,彻查所有相关问题及其根源。三是改进稽核方式。要实行内外结合、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稽核相结合的办法,定期或不定期对有关业务进行排查,对难以通过一般对账查出的问题,要采取公告的方式与存款人、借款人进行核对。
5、增强基层执行能力。基层信用社是整个风险防范的基础,基层员工又是风险防范的真正主体。增强基层的执行能力是建立防范风险长效机制的关键。要从提高执行力出发,切实加强基层农村信用社的建设,一是要选好一个靠得住、能干事的信用社主
任;二是要打造一个优秀的、有战斗力的团队;三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业务、防范风险的机制;四是要形成一套适合农村信用社特点和农村金融特点,并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发展业务、减少风险的工作方法;五是要创造一个能够促进农村信用社良性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把各个基层农村信用社都打造成具有完美执行力和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使之成为有效防范风险的牢固堡垒。
6.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防范及对策 篇六
摘要:在当前宏观经济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监管环境、市场环境、金融业态发生重大的全新变化,防控金融风险成为攻坚战之一的大背景下,文章结合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查找了前瞻性、专业性、独立性等“六个不足”问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四个转变、一个强化、一个践行”的应对策略,逐步推动风险管理由虚、大、空、弱向实、精、高、强转变,提高农村信用社管理风险水平,实现持续稳健发展,增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能力。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转型升级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深化改革,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明显提升,缓释和抗御风险能力不断增强,整体上保持着稳健发展的态势。在当前宏观经济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同业竞争加剧、互联网金融技术突飞猛进的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如何加快转型升级、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索并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工作现状
从当前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工作看,整体上存在着组织架构不健全、职责不清晰、条线建设滞后、风险合规管理人员配备不足、风险管理有效性不足等现象,远远不能满足战略转型发展、同业竞争日趋激烈以及监管日益严格的要求,机制和工具建设严重滞后于业务发展,无论从流程设置上看,还是从资源配置上、机制构建上看,离监管部门要求、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职责定位上,存在着缺位、错位、越位现象,直接表现为虚、大、空、弱,岗位设置和资源配置不够科学,与股份制商业银行、流程银行建设要求有很大差距,不能很好发挥风险管理防范经营风险、促进业务发展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六化”现象,即日常工作的报表文字化、风险评审的过程化、风险管理滞后化(风险管理更多地处在事后环节,滞后于业务发展流程、滞后于政策形势)、风险监测评估的主观化(风险管理凭经验、主观认识较多,专业性、量化的风险管理较少)、风险管理的孤立化(没有建立与各条线、各部门联动运作机制,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不能有效融入到业务管理中,甚至与业务管理相脱节)、风险合规管理粗放化(集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职责为一个部门,没有建立一个基于数据和事件基础上的精细化的数据驱动的风险管理体系及合规评价体系)。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农村信用社管理要求和战略转型升级的需要来看,风险管理工作远远不能满足战略转型发展、同业竞争日趋激烈以及监管日益严格的要求,理念、机制、工具、文化等方面严重滞后于业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前瞻性不足。风险管理处于事后环节,表现为事前风险管理部门无介入,事后由风险部门补充审查;从省联社到基层农村信用社缺少对政策、市场、行业的研究分析判断,一些业务、产品不能前瞻性退出,往往“被接盘”“被严监管”。(二)专业性不足。风险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风险管理涉及所有重点业务和岗位,需要复合型、综合型人才,而由于专业培训、综合培训不足,风险管理视野不够宽、手段措施老套、风险处置效率较低。(三)充分性不足。风险管理没有覆盖全过程,也没有信息报告共享机制,风险管理部门获取的业务数据、检查结果、政策信息、市场信息、行业信息非常有限,难以形成客观、前瞻、准确的专业判断和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防控和处置方案。(四)独立性不足。存在着重业务、轻风控;重人控、轻技控;重定性、轻定量现象,认为一线人员在办理营销业务时就充分考虑了风险,风险管理部门只是拉长了业务链条,降低了效率,风险控制条线在制度上缺乏应有的作用。风险管理部门没有独立的条线和分管领导,很多工作依托业务经办人员完成,形成集“运动员”“裁判员”于一身的.现象。(五)实效性不足。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实质上看,风险管理更多停留在思路和理念上,尤其风险管理条线缺乏专业和资源、技术支持,从流程上、机制上、工具上无法落实到具体业务中,与业务发展“两张皮”,存在虚、大、空、弱问题。(六)统一性不足。风险管理政策、标准、偏好不统一,在日常工作中,存在“全行全员管风险,出了风险不愿管、谁也管不好”的情况。需要把分散、碎片化、片段式的管理人员择优集中起来,通过培训提升,集中专业的人员,配备专业的资源和工具,以专业、审慎、严谨的专业素养,制定统一、清晰的风险偏好和规则指引。
三、主要原因分析
(一)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风险与发展的关系,把风险和发展对立起来,认为风险加强了,会阻碍业务发展。人为主观弱化了风险管理部门防范经营风险、促进业务发展的作用。存在重业务发展、轻风险管理的思想,不能统筹做到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同重视、同部署、同落实。(二)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习惯于用老办法、老思维谋划开展工作,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现象。风险管控和处置理念及手段单一老套,不能及时有效处置风险。(三)由于流程、技术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风险管理滞后于业务发展,多表现为事后环节,风险管理部门不能很好发挥预警提示作用。(四)风险识别和计量能力较低,出现风险后,被动地管理风险,处置成本高。(五)无论从流程设置上看,还是从资源配置、机制构建上看,离监管部门要求、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四、应对策略和措施
借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良好实践,围绕理念、架构、流程、工具、文化,加快转型升级,以资本和风险为约束,着力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逐步推动风险管理由虚、大、空、弱向实、精、高、强转变。
(一)转变思想观念。
风险具业务防火墙和发展助推器作用,风险与发展是车之两轮,目标是一致的,但手段措施会有差别,二者平衡协调,才能持续稳健发展。在当前市场政策复杂多变、监管趋严的情况下,总体上要以监管评级和MPA为导向,以资本和风险为约束,保持适中的风险偏好,协同相关部门,制定资产负债管理计划,核心指标不突破监管红线。践行“宁可不发展、决不出风险,宁可发展慢、决不违规干”的风险理念,严防实质性违规,坚持守住不发生案件风险的底线。传导渗透经营银行就是经营风险的理念,把“市场第一、风险第一”落到实处,坚持业务运行和风险管理并重、利润和风险兼顾的原则,逐步推行全面、垂直、独立的风险管理模式。
(二)转变组织架构。
为解决风险管理信息不对称,管理分散、效力不足问题,将风险合规管理工作分设为风险管理部门和合规管理部门,着力提升风险控制的集中化、专业化水平,保持风险管理与合规管理部门的独立性。风险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的识别、预警、计量、监测与排查等。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部门统管、条线部门分管、内部审计和合规管理部门监督的机制。在风险管理组织形式上,在风险管理部设立风险经理岗(可分为信用风险管理岗、市场风险管理岗、流动性风险管理岗),派驻信贷部门、金融市场部门及其他重点业务部门风险管理经理,在支行派驻区域风险管理经理,实行“垂直管理为主、条线管理为辅”,实行“分工制衡”和“协同防控”,逐步改变风险管理由事后向事前事中转变,由单一风险向组合风险、全面风险管理转变,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着力构建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在内的全程、量化和立体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三)转变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同步,构筑“三道防线”,对风险管理实现层层防控,严守风险底线;各业务条线、管理条线、支持条线是各类风险管理的最前沿和第一道防线,是本条线风险的直接管理者和承担者,在业务、管理和支持运行过程中实行条线管理,“上下牵制”;风险管理部、合规管理部门是第二道防线,监测、协调、评估、指导风险管理活动,对业务条线部门实行“平行牵制”;内部审计部门是第三道防线,负责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充分性进行评估、监督;保证第一道防线的“相对自主性”,第二道防线的“相对独立性”,以及第三道防线的“独立性”。
(四)转变风险控制手段。
重点做到:分类施策,实时识别,及时处置。在操作风险监测方面,建立柜面业务风险预警系统,对每一笔业务进行风险透析、筛选、推送,前瞻性地及时提示和处置风险,逐步以量化、精细化的管理系统取代定性判断、感性决策的管理方式,逐步以数据和系统替代人工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协同业务部门和运营部门依托反洗钱系统,从基础管理、数据报送、调查分析、风险评级、统计报表、自主检测、运维管理方面入手,有效防范日常交易中可能存在的洗钱风险。在信用风险监测方面,依托信用风险监测系统,从信贷风险数据管理、信贷风险预警、督办落实、报表生成等方面入手,优化信用风险的识别、计量、控制管理等功能。流动性风险监测方面,协同相关部门建立紧密型的流动性支持联盟,完善流动性识别、监测和补充机制,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统筹精准配置流动性资源。从监管核心指标、业务管理要求、客户风险三个层面,以风险快报、风险提示、风险评估、关注警示函等形式,及时向董事会、高管层及相关业务条线和内审部门,推送差错或违规风险信息,做到防控靠前、监督有力、预警有效、反馈及时。
(五)强化合规措施。
实行MSCI合规长效机制评价体系,不断健全组织体系、优化运行机制、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合规执行、加强激励约束、培育合规文化。严格落实“员工行为管理、双十禁令、从业人员行为守则”“从业人员三十个严禁”、双罚、案件责任追究等规定,对信贷、会计、资金等重点业务,对高管、基层网点负责人和会计、储蓄、信贷等重点岗位人员,按季进行精细化排查,强力传导依法合规、审慎经营理念。推广应用合规知识在线学习考试系统。实行员工违规积分管理制,记录保留历年的违规积分记录,作为员工绩效考核、选拔任用、岗位竞聘的重要参考依据。
(六)践行风险控制文化。
竞争和改变不会停止,风险总是不期而遇,甚至扑面而来。围绕企业文化,恪守“宁可不发展、绝不出风险,宁可发展慢、绝不违规干”的风险理念,培育资本约束、风控为先、合规经营、稳健发展的风险管理文化,形成“前台服务客户、中台支持前台、后台监督中前台”的风险控制协作理念,引导全员主动参与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有效经营风险、管理风险、承担风险,实现收益与风险相匹配。加强过程和细节监督,全员参与风险管理,防范道德风险,倡导构建“人人合规、事事合规”“合规从高管做起”“合规为本、内控先行”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韩雪萌.坚持定位,严控风险—访泰隆银行董事长王钧.金融时报,-03-29
[2]崔海鹏,何屹.精品银行发展路径研究.中国市场,(31)
7.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防范及对策 篇七
一、会计结算业务操作风险状况分析
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风险控制失效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 是当前农村信用社办理核算、结算、清算、现金出纳等业务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之一。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既存在于现金库房、章证管理、账户管理、资金汇划、特殊交易处理等重点业务之中, 也存在于柜员离柜、业务交接、账务核对、复核授权、检查监督等业务环节, 覆盖了柜面涉及的各项业务、各岗位、全过程。
(一) 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主要特点
一是具有存在的客观性, 不可能根除。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人为失误、主动违规、内部欺诈及外部事件所引发的, 只要这些因素不能消除, 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就必然存在。二是具有普遍性。柜面接触客户多、经办业务多、参与员工多, 每一个节点就是一个风险点, 发生风险的概率很大。三是具有可控性。尽管柜面业务操作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 但可以通过采取制度设计、机制建设、加强人员管理和技防能力等措施, 提高对操作风险的识别、监测能力, 使之控制在可接受的幅度内。
(二) 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面临的形势
2003年以来, 经过持续的规范整治, 农村信用社柜面业务风险防控总体形势正朝着明显好转的方向发展。但与主要商业银行相比, 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操作风险仍然突出, 数量仍然较多, 各地工作开展很不平衡, 部分地区案件形势仍然严峻, 对柜面业务重视程度不够、合规意识淡薄、内控管理存在缺陷、教育培训不到位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究其深层次原因, 除了体制改革不到位、传统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束缚之外, 更多的是流程模式和管理机制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沿袭部门银行模式, 风险难于管控。
一是前中后台未实施有效分离。目前, 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还一直沿袭着“小而全”的传统的部门银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由于各项业务无论金额及蕴藏风险大小, 都由前台人员直接处理, 绝大部分业务从业务受理、账务处理到交易完成在一个网点内部即可处理完毕, “一手清”、“打通关”的问题难以根除, 一旦柜面人员出现道德风险或内外勾结作案, 操作风险巨大。二是会计核算单位分散, 不便于监控和管理。目前, 农村信用社普遍按照营业机构设置核算单位, 有多少营业网点就有多少账务体系, 由此造成总账单位数量过于分散, 分户账及内部账数量巨大, 难以加强监督管理。
2. 机控水平低, 缺乏刚性约束。
由于对机控重要性认识不足, 加上一些系统存在功能缺陷, 技术防范作用不明显。部分业务还停留在手工程序电子化处理阶段, 对于风险控制的范围、强度、效果多依赖于操作人员的经验, 对业务风险的识别和监控缺乏技术标准和科技手段, 不能对柜面业务操作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 不能对各类柜面业务差错进行差异化分析和控制, 致使一些关键性、苗头性风险被大量的简单、操作性差错所掩盖, 对违规行为缺乏刚性约束, 屡查屡犯、此查彼犯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3. 柜面业务繁多, 柜员疲于应付。
营业网点在进行营销和服务的同时, 还承担着大量的柜面业务, 随着需求多元化、产品多样化, 柜面业务变得越来越复杂, 表现为“处理环节多, 操作规程多, 业务凭证多”。由于农村信用社产品设计分散在各部门, 每一部门推出的产品往往伴随着一套新的业务凭证和核算方法, 业务处理要求不尽一致, 缺乏统一规范和整合, 导致柜面工作强度大、业务操作标准不统一、风险控制效率低下, 一般员工难以适应。甚至一些营业网点柜员长期处于超负荷、超强度的工作状态, 缺乏对操作风险的警惕性和敏感度。
4. 制度不够完善, 执行不力。
这其中既有部分管理者和操作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责任意识不强、业务素质不高等因素, 也可能是制度设计本身存在问题。一是柜面执行的制度来自多个条线, 政出多门, 缺乏统一的制度规划, 内容有时冲突, 使基层在执行时不知所措;二是部分制度设计过于追求片面的风险控制, 造成操作繁琐、落地困难;三是部分制度未充分考虑基层行社的差异性, 简单地搞“一刀切”, 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四是制度建设滞后于业务发展, 使新业务的操作风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新业务往往成为新的风险源。
5. 缺乏有效监督, 制衡缺失。
从营业网点情况看, 部分网点主管人员职能多重交叉, 无法集中精力完成审核、授权等控制要求;部分网点主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无法对业务进行监督指导;事后监督工作还停留在手工模式下勾对凭证、表面审查的阶段, 监督级次过低, 监督手段十分落后, 不能给安全运营提供有效保障。从上级检查监督情况看, 存在着检查监缺乏系统性、实时性不强, 随机性较大, 重点不突出, 流于形式等问题, 造成检查监督不到位、处理处罚力度不够, 对被查单位没有起到威慑作用, 检查监督质量和效果不好。
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复杂性、多变性因素在不断增加, 农村信用社柜面风险防控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新的挑战。但我们的流程模式和管理手段还停留在传统的“部门银行”阶段, 各类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和会计结算类案件的出现也绝不是偶然的。只要这种人控为主的模式不改变, 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操作失范、风险失控的状况。
二、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防范的成功实践
柜面业务风险积聚、违规行为屡禁不止、案件频发的状况, 并非农村信用社独有。2008年以前, 工行、农行、建行、浦发等商业银行在柜面业务风险防范方面也都有过类似的处境和遭遇。据统计, 2005年~2007年间, 国内商业银行共发生各类案件2, 479件, 涉案金额106亿元, 其中超过70%的案件发生于柜面业务中。对某国有商业银行10年来发生在各营业网点的107个案例统计分析, 发现该行这些经济案件全部都涉及柜面业务, 而且柜面操作风险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集中爆发的趋势。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控形势, 一些具有先进理念的商业银行意识到, 在传统流程模式下, 仅靠完善规制、强化检查监督、培训指导等手段, 很难有效防范和化解柜面操作风险。从2006年开始, 一批商业银行开始借鉴国际国内银行业的先进经验, 按照流程银行模式重新构造流程控制、管理架构和文化价值体系, 全面加强风险管理。以银行业务中最复杂, 涉及范围最广、客户体验最集中的柜面业务作为切入点, 通过再造柜面业务流程, 弱化前台柜面功能, 建立以“集中作业、集中监控、集中授权”为核心的后台运营管理体系, 由后台中心承担大量操作性、交易性、高风险性业务的处理, 实现集中保管会计档案、集中监控重点业务, 逐步推行业务集中管理, 实现网点业务处理向“小前台、大后台”的转变,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工行、建行、民生、兴业、广发、浙商、广州农商等商业银行通过柜面流程再造, 将管理思想、制度规程根植于系统控制和操作程序中, 将人控与机控有机结合, 能够加强风险控制, 而且对降低运营成本、促进网点转型、推动服务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以某农商行为例, 实现柜面业务流程再造以后, 从账户开立、凭证审核、印鉴核对、资金汇划、业务授权、对账管理等所有重点业务环节的操作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 业务差错大幅减少, 由原来的千分之三点二降至万分之一点二六, 连续3年无会计结算类案件发生, 基础工作更加规范, 内控管理明显加强。
三、流程再造是农村信用社加强风险管控的必由之路
柜面业务操作风险蕴含于各项柜面业务、各个环节之中, 依靠现有的流程模式和管理手段无法有效解决柜面操作风险的问题。只有对现有的业务流程、组织流程、管理流程以及文化理念进行彻底改造, 颠覆性地改造部门银行模式并使其脱胎换骨,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一) 流程再造对于加强柜面业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一是改变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现状的需要。柜面业务操作失范、制约缺失、风险积聚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部分农村信用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 将造成资金受损、声誉蒙羞、发展受阻等严重后果。来自监管部门、社会舆论以及自身安全等多重压力, 倒逼农村信用社必须改变现有的流程模式和风控手段, 强化风险控制。二是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需要。商业银行的成功实践表明, 通过柜面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业务集中处理, 风险集中控制、业务布局优化, 网点功能转型, 能够有力推进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的全面优化, 促进风控水平整体提升。三是适应监管要求的需要。逐步实行前后台分离和业务运营集中, 有效控制风险, 是银监会《农村银行流程银行建设指导意见》的具体要求, 也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机制建设金融的主要方向。四是支撑转型发展的需要。以流程银行建设为手段, 提升风险控制能力、保障安全运营既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 改善客户体验, 提高服务效率的客观要求, 也是深化改革、发展转型、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二) 关于柜面业务流程再造的思路和措施
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 从客户需求出发, 综合考虑内控、服务、效率、成本等因素, 对柜面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进行重新设计和组合, 实现前中后台分离。前台直接面向客户, 负责客户的营销和服务;中后台为前台服务, 负责集中化的业务处理、风险控制和资源配置。具体而言就是将柜面业务处理模式由网点分散处理向集中处理方向改造, 将传统单点工作模式转变为异地多人协作的模式, 实现监督功能由事后向事中的转变, 在操作上重点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逐步推行业务集中管理。采用分期分批的方式将各种非柜面业务及需要通过柜面但无需即时办理的业务、操作风险较高的业务、可集中的业务, 如大小额、农信银支付、同城交换、开户、销户、对账、票据等业务逐步纳入集中作业中心处理。业务处理不再由网点人员全部完成, 而分解为网点和集中作业中心两部分, 两者各司其职, 有效配合。对于集中处理的业务, 网点柜台操作人员负责接受客户指令、审核单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选择业务类型、采集业务影像信息等简单的预处理;然后提交后台中心进行集中作业处理, 由后台拆分流程节点, 通过影像分割、“二维识别码”等控制技术和“两录一校”双线比对等方式, 完成凭证、要素的统一录入、审核监督、集中授权、异常监控等流水式作业, 达到对柜面业务重要环节、重点业务以及可疑交易的同步监控和实时预警, 有效发挥集约化管理优势和风险控制功能。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流程再造依托于科技信息手段的应用, 没有系统支撑流程银行建设将无从谈起。在系统建设方面要充分考虑系统架构和功能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拓展性, 能够支持支票影像等技术的集成整合, 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 要将业务流程融入并固化在系统控制和操作程序中, 将管理思想和规章制度“软件化”, 实现业务流程的“硬约束”, 通过高科技手段的引入, 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引起的低效、失误及舞弊事件, 成功堵截操作管理漏洞, 有效避免会计结算类案件发生。
8.论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 篇八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成因
1.信贷管理机制不完善
农村信用社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内部监管机制的漏洞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而且,农村信用社的监理机构也没有完全发挥出作用,制度落实还存在一些问题,监督职能有待完善。这些问题很容易让农村信用社出现滥用职权等违规的事情,而信贷风险的根源正是这些问题造成的。
2.信贷风险抵抗能力低
农村信贷风险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抵抗能力不高。当前,有的农村信用社并不是十分重视信贷风险,自身也没有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3.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不完整
农村信用社的规章制度很多,这也给运行管理带来了不少问题。例如,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不完整,该制度只是针对信用社的一部分业务,可是没有包括全部业务的内控制度。
4.农村信用社服务对象带来的信贷风险
众所周知,新时期,我国的农村信用社贷款服务对象主要是“三农”以及农村工商业户、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村创业者。不过,农业的特殊性给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的产生带来了隐患。具体来说,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而且受自然气象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如果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者气象灾害,就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的损失,要是在信贷中出现这些问题,那么信贷风险就大大增加了。另外,一些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农村创业者对信贷知识了解不多,信用没有保障,要是缺乏偿还能力,信用社就难以回收贷款资金。
二、如何做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
1.嚴格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业务问责制
农村信用社在运行管理中必须要建立和完善动态管理制度,通过信用社班子的考评、问责来做好信贷管理。农村信用社必须要对贷款考评制度进行完善,将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建立起来,对信用社的信贷管理岗位,信贷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离任审计制度进行完善。由于信贷风险存在滞后性,为了明确责任,需要在离任审计一年以后再实施一次审计。对于那些存在违法违规的信贷行为,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追究直接责任人的相关责任,对直接责任人的主管给予问责,有刑事责任的就要移交司法机关。
2.加强担保抵押手续的管理
农村信用社要切实完善担保贷款管理制度。严格担保抵押手续的管理是为了转移和化解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同时要按规定审核手续,保证贷款担保抵押的合法有效,真正使农村信用社的资产安全得以落实。首先,完善管理制度是堵塞担保贷款工作中的漏洞,增强防范能力的一项前提性基础工作。为此,农村信用社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贷款担保登记簿,并进行表外科目核算;要规范贷款审批发放操作程序,建立担保贷款的权力制约机制,结合农村信用社的实际,制定担保贷款损失赔偿制度。其次,要严格执行贷款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按规定审核手续。加强对担保主体的合法性、抵押物的价值充足性、质押物的真实性以及担保抵押质押手续的完备性的审查。要严格存单质押的核定、通知止付、贷款展期、催收的手续完善和存单的管理。
3.加强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内控制度和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设
金融监管部门必须依法、公开公正的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监督管理。农村信用社主要是由县级以上主管单位和市级银监局监管,因此,这就需要各级监管部门要有明确而科学的监管理念,在保持业务不断发展扩大,维护金融秩序稳定的同时做好严格的监督管理,既要防范好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又要鼓励信用社的金融创新。由此才能够让农村信用社在稳定发展的同时,又不会减少对“三农”、农村个体工商户、农村中小企业以及创业者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在建设内控制度的时候,还可以结合职能部门监督问责制、委派会计制、稽查特派员制进行探索更加完善和严格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4.正确把握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服务主旨
农村信用社的全体职工必须树立为“三农”、农村个体工商户、农村中小企业和创业者服务的工作宗旨把握好服务方向。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是农民的需要和满意。在当前的信用社信贷工作中,信用社必须要认真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资金需求,并据此解决好农村商业资金需求。另外,农村信用社对于农民的不良贷款为需要正确的看待,要看到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农民信用观念的问题,也有农村信用环境的问题,更有农村信用社的自身管理问题,因此不能以偏概全。信用社对于农民的信用观念问题,要积极的引导,宣传信贷政策,对于那些信用好的农民实施优先贷款、利率优惠等差别信贷政策,农村信用社不能因为少数的问题而不顾新农村工作大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及风险防范形势也变得更加紧迫。由于农信信用社的服务对象比较特殊,信贷风险的防范难度较大。因此,要想做好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防范,就需要信用社构建起现代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认真落实信贷责任制,加强信用社信贷人员的素质培训。
参考文献
[1]甘丽萍.我国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风险管理现状与对策[J].企业导报.2010(10)
[2]段合会.试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28)
[3]李嘉耘.我国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策略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07)
9.农村信用社要强化十种风险防范 篇九
作者:合作市农村信用联社纪委书记、监事长 陈维平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速换挡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阶段,既有结构调整的阵痛,也渐显调整和改革所激发的活力,经济运行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和新常态。随着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在贯彻中央有关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同时,农村信用社如何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做到既要全力投入,又要确保信贷资产质量,防范经营风险,已成为业务经营的重点和难点。我认为,在各方面积极因素和宏观政策环境的支持下,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但也要看到,当前国内经济处于转型阶段,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增强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必须严防十种风险。
一、严防信贷产品开发带来的创新风险。近年来,金融产品服务创新进一步加快,相应的金融创新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加大。这些风险主要来自政策与实际操作脱节、服务滞后、管理手段落后等方面。如发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由于专业合作社自身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且大部分是由散户自愿出资积聚而成的,组织松散。同时又由于散户自身也向外借贷,再加之管理人员不稳定、内部管理不完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贷款一旦出现问题,风险便会叠加,损失会更大。
还有农民宅基地抵押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虽然有文字性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但在具体操作中,就存在着第二还款来源落实难、执行难的现实问题。此外,在涉及抵押贷款创新方面,农民由于收入水平较低,家庭财产较少,大多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及土地房屋使用权抵押受政策法律制约。农村中小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现有土地,设备等资产抵押,多是低效低值产品,其贷款产品创新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势必会引发新的风险。所以农信社在产品创新方面,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每一类新业务的推广,都要慎之又慎。要坚决杜绝冒进蛮干和跟风思想,牢固树立风险防控意识,积极借鉴商业银行在贷款产品创新方面的好做法,从防控风险的角度,完善各种法律手续,规范合同文本,严格操作程序。
二、严防扶持社会弱势群体带来的政策风险。扶持下岗人员再就业、支持农民工创业、支持灾后重建,妇女小额创业贷款是农信社积极响应国家富农惠民政策、履行社会责任、扶持弱势群体的具体体现。但在实际运作中,弱势群体因自身文化水平、生产能力、经营水平的限制和其从事产业所处的劣势状态,给农信社贷款带来了较大政策风险,有的甚至错误地将农信社贷款看作是国家的政策救济。鉴于此,农信社在开办此类业务时,要进一步增强掌握和执行政策的能力,积极与各级政府、扶贫和劳动保障部门以及担保公司
加强联系协调,严格遵守相关政策规定,严格筛选客户,审慎贷款发放。一方面,对那些诚信意识较强、具有发展能力和意愿的人,既要从扩大投放力度、提高贷款额度、加快办贷效率、落实优惠政策等方面大胆支持,又要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落实相应的担保手续,必要时,要通过引入担保公司、鼓励借款人参加保险等方式,提高贷款的安全性。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和措施把那些缺乏信用、认为农信社贷款就是国家“救济金”的人挡在门外,严防劣质客户的流入,严防政策制度执行不严而导致信贷资金受到损失。
三、严防投资理财业务带来的交易风险。近年来,伴随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信社业务规模迅猛增长,资金富余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农信社积极开展了灵活多样的投资理财业务和代理业务,实现了经营效益的稳步提高。但是在业务和收益增长的背后,一些联社未扎实落实审慎为本经营理念,加之缺乏对新业务新知识的学习和对理财产品市场风险的充分认识,导致资金风险明显上升。部分联社将富余资金集中购买理财产品,甚至有盲目购买挂钩型和代客户理财等非保本型理财产品的行为。因此,省联社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投资理财业务的管理,督促和引导基层联社及人员加强相关知识学习,提高决策能力和水平,建立理财产品定期通报机制。省联社特别要在市场预测、产品买卖等方面加强指导。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高理财产品的安全性,严防操作不规范带来资金损失。
四、严防疏于贷款管理带来的信贷风险。从银行业审慎性经营的角度理性分析,在增速快、品种多、总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放得出、管得住、收得回、有效益就成为防控风险的重中之重。当前最突出得表现是:对社团贷款的贷后管理责任认识不清,集团客户和贷款集中度风险突出,贷款发放仍然存在盲目向大企业、大项目倾斜,存在垒大户现象;最大十户客户贷款、最大十户不良贷款占比有所上升,超资本金比例现象严重,有的甚至存在绕过资本金最低规定比例,向企业发放贷款的行为。有的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不降反升,清收盘活难度加大。对此,农信社要牢固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切实加强贷款管理。要以构建信贷管理的长效机制为核心,加强信贷结构监测分析和评估,对信贷投放的结构、节奏和进度的动态信息要做到及时把握。防止贷长、贷大、贷集中和存贷期限错配产生新的系统性风险。
五、严防管理手段及知识能力不足带来的科技风险。随业务产品的不断创新,农信社信息科技安全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就目前来说,员工知识能力不足、防范手段落后、管理不规范已成为风险防范的重点和难点。具体表现在:联社及相关管理部门对信息科技风险认识和把握不足,责任落实不够,缺乏相应的科技专业人员,网络运行问题较多,基层操作人员一遇到故障便束手无策,只能依靠上级和专业人
员来解决;一些员工对信息科技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会操作、会应用的表层,信息科技知识技能严重不足。对此,农村信用社必须高度重视科技风险防范,进一步增强知识能力,提高防范水平,健全科技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制度,严格操作,强化管理。关键是要强化业务持续性规划、应急处臵预案制定,加强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及关键风险点的检查,把握工作细节,堵塞工作漏洞。根本是要加大员工教育培训力度,提高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以业务的大发展促进信息科技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严防信贷规模扩张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今年以来,各金融机构加大了信贷投放的力度,导致货币信贷快速增长。同时由于信贷规模较多投放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长期贷款占比上升,由此引发的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银监会明确提出,要做好流动性管理,不断提高流动性风险监测的敏感性和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并将流动性风险列为金融机构面临的三大挑战之一。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密切关注流动性变化,做好科学的流动性风险的压力测试。要通过合理管控信贷资产增速,积极拓展负债业务,合理配臵信贷资产与非信贷资产的比重,科学管理抵押品,增强农信社资金来源的稳定性等方法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并提前调整相关资产的期限结构,以应对由此可能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七、严防投资快速增长带来的信用风险。面对企稳回暖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快速增长的形势,农信社亟需处理好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既要避免惜贷,也要防止盲目放贷,积极防范信用风险。一是要把握信贷的投放节奏和频率,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注意防范低水平重复建设可能引发的信贷风险。二是要继续优化信贷结构。适当控制对第二产业的贷款,积极扩大对第三产业信贷投入,坚决限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关注集中放贷行为的潜在风险,降低信用风险集中度。三是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密切监测房地产价格波动,积极开展压力测试,动态评估房地产的信贷风险。
八、严防违规操作带来的票据业务风险。票据业务风险已经成为成为银行业新的风险表现形式。近年来银行业发生的一些票据诈骗案件,暴露出银行业在票据业务管理方面存在较大漏洞。农村信用社票据业务尽管开办较晚,在各项业务中占比较小,但发展异常迅速,这就潜藏了许多问题。事实上,在票据业务发展方面,农信社的管理还很不完善,存在着审查流于形式,制度执行不严格,票据安全防范能力薄弱等问题。因此,防范票据业务风险,必须从源头上抓。首先,要严格票据业务管理,建立审核、授权、业务办理等各岗位工作流程,进一步明确职责。其次,要坚持票据办理人员定期轮岗制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关联企业利用银行
承兑汇票骗取银行资金。在银行承兑汇票签发中,农信社必须依法合规经营,坚持真实贸易背景原则,将真实合法的商品交易行为作为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前提,严禁虚开和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严防违法犯罪分子利用银行票据诈骗银行资金。
九、严防疏于干部管理带来的案件风险。加强干部管理,对于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各项业务可持续发展、营造清风正气,团结和凝聚人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信用社近年开展的案件专项治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尽管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遏制了大案、要案的发生,但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排查不彻底、责任不落实、工作不扎实等问题。同时,一些反映领导干部经济和作风问题,上访事件有所增多。这些矛盾和问题都给系统维稳、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带来严重的危害。农村信用社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清形势,高度重视案件风险防范和系统维稳工作,力争把矛盾和不安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一是要从教育和整改入手,建立主要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参与的案件防控机制,建立对重点人、重大事项的定期汇报沟通机制,始终保持案件防控的高压态势。二是要严格落实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任期交流、员工定期轮岗休假等制度。三是要强化信访工作,及时妥善处理诱发上访事件的各种苗头,重点从人文关怀、落实待遇等方面体现组织温暖,消除员工隔阂,营造和谐氛围,确保系统安全
稳定。
十、严防责任意识不强带来的安全风险。近几年,尽管农村信用社在安全方面的投入巨大,成效显著,网点的技防物防水平进一步提高,员工防范能力增强。但仍有少数网点不达标,仍有一些员工不遵守规章制度。这些现象表面反映的是制度执行力不强,但根子出在人防意识薄弱上。没有人防意识的提高,再好的制度也会成为一纸空文;没有监督检查,再好的办法和措施也会流于形式。抓好安全工作,要从治标和治本两方面入手,不断提高硬件水平、增强人防意识。一方面,对于安全不达标的联社,要因地制宜,实行一社一策,制定达标方案,加快达标进度。一时达标有困难的,要在现有条件基础上,进一步改善软件,强化硬件,完善应急处臵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另一方面,已达标联社,要从加强员工安全知识教育入手,着力强化思想作风纪律教育整顿,不断完善防范预案,强化责任问责,特别要下大力气抓好未达标网点、处在偏远山区网点、社会治安形势较差网点、所在地人员结构复杂网点、防范能力薄弱网点的检查力度和频率,增强安全防范能力,提高安全保卫工作的整体水平。
合作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电话:***
10.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防范及对策 篇十
农村信用社是国民经济重要命脉的组成部分,一旦受到侵害将会给国家、集体财产带来重大损失,甚至造成员工伤亡,因此,加强安全保卫工作,是信用社赖以生成和发展的基础,这是信用社发展壮大的真理,现就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安全保卫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信用社安全保卫概述
(一)农村信用社安全保卫工作的特点和意义
1、特点
(1)工作范围的广阔性。业务品种的不断扩大,使安全保 卫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扩大,表现在:
a、营业网点的普遍性。营业网点遍及乡镇,自助银行、ATM机的无人值守网点不断增多,使得安全保卫工作阵地十分广泛。
b、防范对象的复杂性。犯罪分子通过采取诈骗、盗窃、抢劫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进行犯罪,其作案手段预谋周密、隐藏性强、手段凶残,造成安全保卫工作对象的广泛性。
c、工作内容的多样性。包括安全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枪支管理、操作规程、技术防范、反洗钱等等。`(2)工作任务的艰巨性。
a、保卫对象的特殊性:现金及重要物品。b、服务对象的直接性:客户。
c、薄弱环节的众多性。我县绝大部分网点已达标,但达标 只是一个基本要求,人防、物防、技防上仍存在许多的薄弱环节和不足。
(3)工作方法的专业性。农村信用社的安全保卫工作是一项知识面广、专业性强的工作,它不但要懂信用社的业务,同时,对木土工程、电子知识、保卫知识、刑事侦察、法律知识等也要熟悉。
(4)工作手段的综合性。安全保卫工作仅仅依靠保卫部门是不行的,必须动员各方面力量,运用一切的手段形成单位领导领导负责,部门齐抓共管,人人综合治理的“大保卫”格局。
2、意义
(1)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特点要求必须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经营货币、聚集资金,容易成为犯罪分子侵袭的目标。
(2)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要求必须加强安全保卫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银行为侵害目标的案件逐年上升,这些案件的主要特点:一是手段十分残忍,伴有血案发生;二是作案手段先进,计划周密,有备而来;三是盗窃、抢劫数目巨大;四是智能犯罪日益增多;五是破案效率低,许多案件久侦不破。
(3)安全保卫工作是农村信用社机制安全运作的可靠保证。在农村信用社各个系统工程中,安全保卫工作与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在每一个操作流程中都渗透了安全保卫工作的内容,从而保证了各个机制的安全运行。
(4)安全保卫工作是信用社信誉的支柱之一。在银行业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哪家银行信誉高,服务质量好,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安全问题是提高银行信誉的首要问题,无论什 么时刻,无论什么国家,银行都会把安全保卫工作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丝毫不敢放松。
(5)安全保卫工作对信用社业务具有督促管理作用、参谋作用、监管作用、弥补损失作用。
(二)农村信用社安全保卫工作的方针和原则
1、基本方针:预防为主、单位负责、突出重点。保障安全。预防为主:“预防”,即事先防范,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预防为主强调积极防范,而不是消极被动的等待,要树立“预防是全社会的需求,预防是一种经济效益”观念,把预防作为安全保卫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把各种犯罪活动制止在其行为实施之前。
单位负责: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实施一票否决制。
突出重点:农村信用社安全保卫的重点部位是:金库、保管箱库、枪支弹药库、营业场所、计算机中心、头寸押运、ATM机等。
保障安全:保卫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安全。即“八防一保”:防抢劫、防盗窃、防诈骗、防涉枪、防火、防计算机犯罪、防治安案件、防灾害事故。
2、原则
(1)、“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求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保卫工作负总责,其职责一是贯彻执行有关安全保卫工作的法律、法规;二是建立健全安全保卫责任制;三是制 3 订并组织实施安全保卫工作的制度、措施;四是组建保卫机构,配备保卫人员;五是保障安全保卫工作的经费与设备;六是处理安全保卫工作的重大问题。
(2)“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原则。
人防:就是依靠人的力量去防范和处置各类案件和突发事故。人防的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防暴预案的处置能力。
物防:通过坚固的基础设施和附属物品对案件和自然灾害进行防范。如金库的六面钢筋混泥土整体现浇,防弹防砸玻璃、联动互锁门等。
技防:就是通过科技手段进行防护。如110报警器、金库门的指纹门禁、电视监控等。
人防为主,物防是基础,技防是辅助,三者缺一不可。
(三)农村信用社安全保卫的基本措施
1、行政措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的领导督促;二是银监部门的安全保卫监管;三是公安机关的指导督促;四是自身安全保卫的责任制。安全保卫责任制是为了加强安全保卫工作,提高自防自卫能力,规定各部门或人员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当承当的义务的一种制度,它包括各项制度的制订和执行。
2、教育措施。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保卫意识和能力,是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的基础。宣传教育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防范教育和政策、形势教育等。
3、法律措施。落实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
4、业务措施。建立安全保卫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安全管理制度、消防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二、营业期间安全操作流程
(一)营业前安全操作流程
1、安全概述:执行安全日查是保持营业场所安防设施正常运行、坚固可靠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有效避免信用社员工和资金财产遭受不法侵害的保证。
2、风险提示:一是防止不法分子趁机尾随潜入;二是检查门窗、锁是否遭受破坏;三是检查监控、报警、通讯线路是否畅通。
3、操作程序:一是出纳报警撤防;二是会计察看营业场所周边门、窗、锁有无被撬动痕迹;三是会计观察大厅有无异常;四是出纳开启营业联动门;五是出纳开启营业厅大门;六是会计、出纳检查营业室有无异常;七是会计、出纳清理环境卫生;八是会计检查监控系统;九是出纳检查自卫器械和进行安全登记。
4、安全要求:一是营业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营业网点,双人同时进入营业室内;二是营业厅大门开启后,卷(拉)闸门应反锁固定,挂钩要置于柜台内,在开启防尾随门时,IC卡与密码同时使用并遮掩,禁止使用双开门,防止可疑人员尾随。三是仔细观察营业场所门、窗、锁有无被撬砸痕迹;四是报警器主机应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线路连接良好;五是电视监控图像清晰,回放正常,通讯信号畅通;六是狼牙棒、棍、灰包齐全,并随手可取,消防器材良好;七是办公桌、柜、锁具完好无损;八是清理环境卫生时,应在款箱出库前进行,保持一人主内,一人 5 主外,不得两人同时在营业室外打扫卫生,并保证通勤门即开即锁。
(二)、城区营业网点接收款箱安全操作流程
1、安全概述:款箱是盛装现金、重要凭证、票据、金银饰品、印鉴等特种物品,是安全保卫工作的重点,做好款箱的安全交接尤其重要。
2、风险提示:一是防止歹徒抢劫款箱;二是款箱锁具是否达到防范要求。
3、岗位流程:一是会计按规定开关联动门,在营业间内核对提款箱;二是出纳在指定位置接收款箱,并清点其数量;三是出纳对锁具检查确认;四是会计、出纳双方双人交核签字;五是会计再次开关联动门提箱员离走。
4、安全要求:一是营业网点必须2人以上接收款箱;二是保卫部门将提箱员近期身份照片提交到营业网点备案,确保款箱不被冒领,持枪押运员不得进入营业室内;三是款箱交接必须在有效监控之下进行;四是检查款箱外表,锁具应完好,无撬痕;五是交接双方双人签字确认;六是提箱员离开时,应负责检查营业通动门是否锁牢。
(三)营业期间对外办理业务安全操作流程
1、安全概述:营业中现金收支流动快,金额大,营业员精力高度集中于处理正常业务,解决客户提出的疑难问题,又要防范出现差错和混乱场面,安全防范工作要求高。
2、风险提示:一是防止出纳收支差错;二是防止单、证打印出错;三是防止不法分子趁机扰乱秩序。
3、岗位流程:一是会计、出纳开启款箱清点现金;二是出纳领用会计凭证;三是会计大宗现金入保险柜;四是出纳接办业务,打印传票;五是会计核对传票、存单(折)加盖印章;六是会计复核现金、记会计帐;七是会计递交客户。
4、安全要求:一是坚持2人以上临柜,时刻关注营业场所情况变化,保持高度警惕。二是大宗现金入营业间出纳保险柜,并拔出钥匙,小心保管;三是营业中,营业人员原则上不得离开营业室,确需离开时,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通勤门或后(侧)门应即开即锁,联动门不得启用双开门;四是临时离柜时,现金、有价单证、印章、密押必须入柜加锁保管,并暂退出计算机操作系统;五是不得接受他人馈赠的药物、香烟、食品、饮料等礼品、礼物,以防不测;六是不得在营业室内带小孩、做私事;七是遇有上级检查,按接待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四)营业期间接待上级检查安全操作流程
1、安全概述:上级或公安部门进行安全检查是为了更好地督促基层社员工遵章守制、合规操作,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堵塞漏洞、有效保障信用社员工人身和资金财产安全的一项重要手段。
2、风险提示:防止不法分子假冒上级领导戒公安警察借对营业网点检查的名义,实施侵害犯罪。
3、岗位流程:一是会计听取来客意图,看有无陪同;二是出纳查相关有效证件;三是会计接待室接待检查人员,逐个核对检查人员身份;四是出纳逐个进行登记;五是会计受理检查;六是检查人员签字确认。
4、安全要求:一是接待上级管理部门或公安机关检查时,必须有本单位领导或保卫部门人员陪同,特别注意观察有无被挟持的迹象;二是检查人员必须向营业人员出示介绍信、本人身份证、工作证;三是对检查人员身份证、工作证上的照片与本人逐个核对并登记;四是由一人全程陪同检查人员对营业场所需要检查的部位进行检查并解答;五是对检查人员提出的整改意见及时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并落实整改;六是接待其它职能部门检查,必须先有联社主管领导事先电话通知,并由联社相关部门人员陪同,只限于在接待室进行;七是检查完毕后,检查人员在营业网点接待检查登记簿上签字;八是严禁甲社人员进入乙社营业间、金库,特殊情况需进入营业间、金库的需联社或信用社领导批准方可进入。
(五)城区营业网点营业终了安全操作流程
1、安全概述:营业终了不能说明当日营业就安全了,款箱在未接走、营业场所未关门之前,意想不到的事件随时有可能发生,因此,营业终了后安全工作不得掉以轻心。
2、风险提示:一是防止现金、帐务出现差错;二是注意该入库的必须入库;三是下班时注意门窗关闭落锁,消除火源。
3、岗位流程:一是出纳盘点现金与会计帐核对;二是出纳清点单证、印鉴、密押;三是会计、出纳款箱落锁;四是会计、出纳核对提箱员并与其清点款箱数量;五是出纳、提箱员款箱交接签字;六是提箱员提款箱出营业室;七是会计、出纳清理环境卫生;八是出纳关闭门窗、切断电源、火源;九是会计报警器布防;十是出纳关好营业厅大门。
4、安全要求:一是严格执行现金碰库制度;二是坚持款箱双人落锁管理;三是钱、章、证、票、密押必须入箱保管,不得遗漏;四是必须确认提箱员真伪;五是提箱员必须进入营业室内提箱,并在电视监控下完成交接,交接后双方双人签字确认;六是使用B级提款箱;七是款箱交接后,营业人员方可清理环境卫生;八是检查门窗关门落锁情况,切断需切电源,消除火源,监控系统保持24小时运行状态;九是营业间出纳保险柜应打开,但必须取走钥匙;十是做好报警器的布防工作。
(六)、农村信用社营业终了安全操作流程
1、安全概述:农村信用社网点环境和座落位置特殊,款箱入库后业务库要加强值班守卫,110报警器监控系统应保持在运行状态。
2、风险提示:一是防止现金、帐务出现差错;二是该入库保管的必须入库;三是防止不法分子趁机作案。
3、岗位流程:一是出纳盘点现金与会计帐核对;二是出纳清点单证、印鉴、密押;三是会计、出纳碰库、装箱;四是会计、出纳落锁、入库;五是会计、出纳清理环境卫生;六是出纳关闭门窗、切断电源;七是会计检查监控系统,并将报警器布防;八是出纳关闭营业厅大门。
4、安全要求:一是严格执行现金碰库制度;二是坚持款箱双人落锁管理;三是钱、章、证、密押等重要物品不得遗漏;四是使用B级提款箱的网点,落锁后还须签字;五是库房与营业场所未封闭相连的,安全员或住社值班人员应协助关闭院内通道门,并进行护送入库;六是款箱入库后,方可清理营业场所环境 9 卫生;七是关好营业场所门、窗,消除火源,将监控系统24小时开启,并对报警器布防。
(七)守库值班上岗前接交安全操作流程
1、安全概述:守库值班上岗前接交主要是了解前一日守库情况,接受防护设施、武器(器械)装备、守库登记簿等守库配置,是守库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
2、风险提示:一是安防设施注意妥善保管,避免丢失;二是检查安防设施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出现故障及时维修;三是出现可疑情况应立即报告。
3、岗位流程:一是主、副守库员了解前一日守库情况,并清点自卫器械数量,办好自卫武器交接手续;二是副守库员清查其他设备;三是主守库员测试报警器,检查监控;四是主、副守库员上岗。
4、安全要求:一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前一日库区的守卫情况,以便采取防卫措施;二是对防护设施认真清点并测试,发现设施故障要设法报告修复,以保证良好的运行状态;三是认真排查安全隐患,确保守库安全。
(八)守库期间控制库区安全操作流程
1、安全概述:守库员接交后,对库区安全要承担完全的守护责任,除守库人员正常出入库区以外,其它人员未经上级批准并陪同不得进入库区。守库人员既要关注库区周边异常情况变化,又要监督管库人员非正常出入库,守库安全在于制度和责任的落实。
2、风险提示:一是防止擅离岗位,造成失职;二是高度关注周围情况,堵塞漏洞;三是防止设施失灵,形成隐患;四是监督管库人员出入库情况。
3、岗位流程:一是主、副守库员保管好自卫武器;二是副守库员进入守库位置;三是主守库员观察电视监控运行情况;四是副守库员关注周边情况变化;五是主守库员在21.30分钟前进行布控。
4、安全要求:一是坚持双人守库,严守纪律,坚守岗位,严禁守库期间离岗办私事,造成失控;二是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要严格监督管库员同进同出,控制非工作时间管库人员进入库房或守库室;三是严禁守库期间饮酒、娱乐、会客、留守非守库人员等,不准在守库室外内生火取暖,以防煤气中毒;四是高度警惕,随时注意库区周边情况变化,遇危险情况按预案处置;五是遇有上级安全检查,严格执行接待制度。
(九)守库终了移交安全操作流程
1、安全概述:当日守库任务完成后,应移交下一班守库人员,当班守库员应将本班守库情况作简要介绍,并对防护设施、武器装备、守库登记簿等守库配置进行交接,完善交接手续。
2、风险提示:一是安防设施人为损坏而不能正常工作及武器装备丢失;二是防止交接不清,责任不明。
3、岗位流程:一是主守库员撤防并回放监控录像;二是副守库员清点武器装备和设施,并做好守库值班记录;三是主守库员介绍守库值班情况,办好交接手续,主、副守库员方可离岗。
4、安全要求:一是回放录像时,发现可疑点要仔细分析,必要时进行拷贝储存,并向接班人员交代当班守库情况;二是清点防护设施,并登记移交;三是详细作好当日守库值班安全记录。
(十)监控中心值班员职责和安全要求
1、职责:
⑴认真学习上级文件,严格执行监控管理制度,落实各项安全保卫措施;
⑵积极完成联社领导和主管部门分配的工作任务,熟练掌握电视监控操作技术,爱护监控设备,及时发现、报告、处置监控系统出现的故障,保障监控系统正常运行;
⑶熟练掌握各种处置预案,利用监控设施及时发现网点员工的违章违规行为,并促其纠正。当遇有治安、消防隐患或突发事故出现时,要快速作出判断,积极应对,同时向上报告、记录。
⑷按规定接待调阅监控数据资料等事宜,做好登记,制止无关人员未经允许进入监控中心;
⑸密切观注重点、要害部位监控画面,依照不同时段监控重点要求,及时切换监控画面,随时掌握监控部位的情况,并如实登记;
⑹负责对监控范围的实时监管工作,值班监控中发现可疑情况,第一时间通知保卫值勤人员进行处置,并立即报告主管领导;
⑺做好监控中心的防火、防静电、防潮、防尘、防热和防盗工作;
⑻做好所当班次的监控记录和交接班工作,并对每日监控情况进行汇总写出监控报告,及时清理监控中心环境卫生。
2、安全要求
⑴实行24小时昼夜值班制,建立健全值班工作日志和查岗、查勤及员工违章登记簿,真实记录监控情况。
⑵无关人员禁止进入监控中心,更不允许在监控中心会客、聊天和进行其他与值班无关的一切娱乐活动。
⑶监控值班员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值守,并做好监控录像资料储存和保密工作。白天重点观察营业网点,晚上重点观察ATM机和金库监控情况。
⑷加强学习,熟练掌握监控系统工作性能,做好监控设施的一般维护工作。
⑸对每日监控情况进行汇总写出监控报告。三、四个应急预案处置操作流程
(一)、防抢、防爆应争预案操作流程
1、当一伙歹徒持器械或爆炸物品等物在柜台外威胁交出钱物时:⑴一当班临柜员应立即按响与“110”联网报警器;⑵网点负责人迅速要求当班人员停办一切业务;⑶另一当班柜员应立即按双锁联动门,防止歹徒从联动门中进入营业间;⑷网点负责人迅速用手机拔打“110”电话,(信用社拔打当地派出所电话)和保卫部门电话;⑸所有当班人员迅速以最快的速度将钱箱锁好入保险柜,并隐藏好钥匙;⑹所有员工视情况迅速潜入掩体或桌下;⑺所有员工沉着应对,采取智斗与反击相结合的方法与歹徒周旋,等待公安人员的到来;⑻做好保护案发现场工作。
2、当歹徒用已投放药物的钞票等伺机作案时:⑴当班人员感到有异味,出现头昏眼花、心跳加快、四肢无力等症状,此时应立即作出反应,丢离疑物;相互暗示;⑵判别证实后,巧妙延时,其他当班人员立即按响与“110”联网报警器,并立即向“110” 13(信用社向当地派出所)和联社安保部门报告。
3、当歹徒营业前事先潜入或营业期间窜入营业间内,持器械挟持当班人员时:
⑴被挟持者不要轻易反抗,但应用一些非常手段麻痹歹徒,如假装惊吓过度,不知所措,找不到钥匙等,尽力拖延时间,稳往歹徒;⑵其他临柜人员抢抓时机,一是迅速按响报警器;二是用自卫武器奋勇还击;⑶保护好现场,详记歹徒特点、口音、衣着、体态特征等情况。
(二)、防盗窃应急预案操作流程
当发现营业网点有电脑等贵重物品被盗痕迹时:⑴所有物品不要移动和触摸;⑵保护好现场;⑶在第一时间内迅速报告联社领导和保卫部及公安部门。
(三)、防钱箱冒领应急预案操作流程
当发现歹徒冒名顶替保安公司解款员冒领钱箱时:⑴详记歹徒身高体态特征、年龄、口音、衣着等情况;⑵尽量拖延时间与歹徒巧妙周旋;⑶迅速向“110”报警;⑷尽力控制营业大厅进出门口,严防歹徒逃离现场。
(四)、防火灾事故处置应急预案操作流程
1、灭火器的检查和使用:⑴灭火器系ABC手提式干粉灭火器;⑵灭火级别为初起火(2A55B);⑶灭火器进行定期检查(每月检查一次),表压低于绿区或一经开启都必须再充装或报毁;⑷放在通风、干燥、当眼的地方;⑸使用时一是将灭火翻转摇动数次,拉出保险销,二是解下喷管,三是将喷管口对准火苗根部按下压把灭火;四是营业间、守库室冬季严禁使用电烤火灶和电烤火箱及煤火灶取暖,以防煤气中毒。
2、预案的处置:⑴网点负责人及业务主管立即断离电源(含计算机网络);⑵临柜员工停止办理业务,迅速用灭火器扑救;⑶传票、票据、凭证、帐簿、现金等立即入箱落锁,计算机等重要物资迅速隔离火源或入卫生间;⑷网点负责人立即向保卫部门和速拔火警电话“119”求援;⑸网点负责人维护柜外秩序并严防“趁火打劫”;⑹当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拔打急救电话“120”;⑺在保护好钱箱安全的同时,注意人身生命安全。
【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防范及对策】推荐阅读:
浅谈防范农村信用社的会计风险11-01
农村信用社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暂行办法11-03
2022年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财务会计)预测试卷与解析11-01
农村信用社考试试题及答案10-02
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面试常见错误及解答08-04
鹿寨农村信用社会计上岗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09-17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07-06
2022年湖南省农村信用社考试真题及答案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