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与

2025-01-11

数学文化与(精选11篇)

1.数学文化与 篇一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听课有感

元通小学陈英

本次讲座,汪老师提到了无数伟人学习、研究、教学数学的事例,使我们感受到什么才是数学,为什么要学数学,我们应该怎样来教学数学这一学科。听了这次讲座,感触很深:数学不只是数学知识、方法、过程的简单堆砌与叠加;数学教学也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机械传递与搬运;数学课堂应当是数学文化流淌的地方,是学生不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感受数学内在文化特质的自由天空。数学就是一种文化。接下来我就简单地谈谈本次听课的启发。

一、对“文化”加强理解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如果说数学需要“文化”,那么首先教师需要“文化”。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出发进行教学工作。另外,教师的文化底蕴是数学“文化”的保证,一个数学教师,如果不能对自己的学科怀有一种追本溯源的态度,如果不能对“什么是数学、什么是数学教育、数学与人的关系、数学教育存在的意义、数学教育之目的”等有一份深切关注与深刻思索,他的工作则必然就带有一种盲目性与追逐性,自然就无法在纷繁复杂的数学教育变革中寻得“不变的东西”,找准继承与创新的支点。

二、对“数学史”更加关注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发展史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传承,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真正热爱数学的教育工作者,理应具备深沉的历史感。明了中国数学的历史、明察西方数学的历史、明晰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知悉中国数学“问题解决”之传统,知晓西方数学“科学理性”之渊源。或许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我们永远不会与孩子们提及“笛卡尔”、“亚里士多德”、“尼采”、“米藏山国”、“弗赖登塔尔”,但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知道他们的名字,并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数学前进的精神力量与源泉。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知道现在国外的数学课程改革之进程,把握他们曾经走过的弯路,也汲取他们历次改革后沉淀下的原创性的经验与教训。熟悉“回到基础”、“新数学运动”、“《人人算数》”等,知道他们每一次变革的背景、思考与问题。千万别以为,这些只是课程专家们理应关注的。坚信,你的视野有多开阔,你创造的空间就有多大。

三、实现“文化价值”

数学有着它自己的丰厚的文化渊源。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其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己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数学文化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数学+文化”。在关注数学历史性和数学美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对数学文化有一种朴素的理解:数学真正的文化要义在于,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张扬数学思考的魅力,并改变一个人思考的方

式、。数学学习一旦使学生感受到了思维的乐趣,使学生领悟了数学知识的丰富、数学方法的精巧、数学思想的博大、数学思考的美妙,那么,数学的文化价值必显露无遗。

我们应该坚持,具有文化诉求的数学课堂并不排斥具体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相反,数学课程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正是依托于具体数学知识、方法的学习而得以实现的。知识和方法是载体,是数学的文化价值赖以彰显、实现的母体和根系。我们应以一种古典、审美的情怀,关注学生数学思考的提升、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关注数学精神品质的有机渗透,不仅丰富了数学文化的内涵,更为今后开展数学文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开掘出新的思路,展现新的契机,描摹新的未来。

2.数学文化与 篇二

一、激发学生情感, 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作为一个生活于现实社会的活生生的人来说, 光有自觉或理性是不够的。理性使人明智, 但并不足以使自己和他人幸福。只有当一个人拥有丰富细腻的情感时, 他才能很好地体会这个世界上一切之与人的意义, 才能充分感受生活的趣味, 才能推动自身去感受于人于己都有益的活动。如教学圆周率时, 教师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推导圆周率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 并激励同学们要从小树立勇攀世界高峰的思想, 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创新能力。简单的几句话, 使学生深受感动、启发。同时让学生明白, 数学与现实、知识与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挖掘生活素材, 加强应用教育

数学在应用方面的广泛性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特征, 数学牵涉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学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一切领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凸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重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要及时挖掘生活素材取之于生活, 并应用于生活, 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教材的每一册均有“数学实践活动”一课, 如《数字与信息》、《节约用水》、《秋游中的数学问题》, 等等。挖掘生活素材, 适当提供学习情景,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和已有知识为基础, 以供观察、比较和分析, 开展研究性学习, 结合教材明确指出“用数学”的要求布置“用数学”把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返回到生活实践中去使用。

三、关注学生成长, 提升学生素养

在数学教学教育过程中, 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除了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融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 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了解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从而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认识后, 可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应用带好的测量工具, 自选物体测量长度。活动过程:首先组内交流介绍测量工具、过程和测量结果, 然后组间交流不同意见;最后全班交流,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整个实践活动从选物体、选工具、选方法、选单位都让学生自主充分选择, 人人参与, 成了活动主人, 既长了见识, 丰富了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拓宽了使用领域,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亲身实践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价值, 尝到了学习的快乐。从而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情感得了渲泄, 个性得到了张扬。

四、进行人文性评价,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对学生进行人文性评价是指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 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而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目标单一, 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 忽视对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现在其实数学教学还是走进一个误区, 评价学生实际上还是看他的考试分数, A等级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D等级就是一个差生。学生也是用等级衡量自己是不是好学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到最后培养出来的都是分数的奴隶, 而不是知识的主人。现行的学生成长手册的记录已逐步改变传统小学数学学习评价, 由单一向多元化、多样化转变。不仅注重学习结果, 还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 包括认真思考, 积极与他人交流;按时认真完成作业, 及时订正;乐意与小伙伴一起学习, 倾听他人意见;对数学学习有兴趣等方面的评价。不仅有参加学科实践活动和兴趣活动的记录, 还有教师、同学、家长和本人的交流对话。评价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手段。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利用评价手段, 采用鼓励性语言, 尽量地多鼓励学生,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要让学生具有学习的信心, 使他感到我在老师的心中是一个聪明的学生, 老师喜欢我这样的学生。只有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评价, 才能给数学课堂注入活力, 有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3.数学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 篇三

关键词:数学文化;网络文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201-02

一、引言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一方面从互联网的诞生、迅速普及到网络文化的逐步形成,网络文化的触角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延伸,由于网络和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自由性、自主性及互动性满足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摆脱束缚,驰骋思想,发展自己个性的重要空间,因而网络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语言方式、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学习方式。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已经被提高到专业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高度,受到极大的重视。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文化的内涵包罗万象,其中科学技术和知识是当代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数学科学作为科技文化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工具,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彰显出其重要地位。而伴随着数学科学的发展而形成的数学文化就构成了现代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现代的数学就没有现代的文化,没有现代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因此在各类院校中普及深化数学文化,不仅可以普遍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修养,也是全体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那么如何在校园中普及深化数学文化,就值得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与思考。借助网络这种现代信息的重要传播工具,结合各院校正在建设的网络文化及多年成熟的网络教育经验,使数学文化融入网络文化中,成为网络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二、数学文化在网络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般来讲,数学文化狭义上指的是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层面上的数学文化更多的通过数学具体的知识而体现,如数与数系、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具体学科。因此要认识和普及数学文化首先就要学习数学知识,通过数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文化即数学文化的内涵;而数学文化广义上则指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即数学文化的外延,这个层面上的数学文化从宏观上揭示数学的意义,数学不仅是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方法、一门艺术、一种认识自然揭示自然规律的特殊语言,它的内容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深入了解和学习数学文化这两方面内容,可以使大学生获得一种思维的力量,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掌握从数量角度研究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能力,同时又能够体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培养既有人文素养又有科学精神、既懂得人文价值又掌握科学方法的高素质群体。而数学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数学文化是网络文化在技术上的坚固根基。网络文化产生于网络,即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是网络,所以网络文化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层面,另一个是文化层面。从技术层面上,网络技术是网络文化存在、发展和创新的物质后盾,网络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依赖于网络技术的支持,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持和发展,就没有网络文化的发展,更不可能有任何一项网络文化的创新能够实现。因此要发展网络文化,本质上必须进行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手段的完善和创新,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核心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只有这种技术的进步才能充分拓展网络文化的发展空间,丰富网络文化的内容,开发出更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例如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完美结合,造就了基于Internet网络多媒体课件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产生不仅使教育技术实现了一次根本的飞跃,也改变了全民的教育观念,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拓了教育领域的全面发展,引导了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同时在这种虚拟的校园环境下,使得校园网络文化迅速成长,学生们迫切需要对校园网络文化的正确引导和高层次的网络文化产品,这种需求极大促进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也使得网络教育迅速成为网络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此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也是网络文化发展的技术安全保障,例如有了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等技术的发展,才能够更有效地保护我国优秀文化的自主知识产权,并抵制部分不良群体和不良信息的侵蚀破坏。而这些技术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现代数学这一根本工具。因此提高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就必须意识到数学文化本身蕴含于网络文化中,网络文化根本的技术发展平台是数学和数学文化,发展网络文化更深层的内容是学习、认识和普及数学文化。其次数学文化是网络文化在文化意义上的深入和完善。从网络文化的文化层面上,网络文化要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就要提供充足的、高层次的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产品。而数学文化作为人类智慧发展的最深刻的形式,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其精神产品能够极大地深化网络文化产品的内容。数学文化不仅可以从专业上给所有学生提供其工具价值和应用价值,还可以给人文学科的学生通过相对简单的数学内容体现数学在思想、精神及人文方面的作用,提供他们科学、理性的思维方法。例如通过深入研究数学与哲学、数学与经济、数学与文学、数学与史学、数学与语言的关系及数学与这些学科成功结合的案例,掌握数学思想的精髓,体会马克思的“一种学科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完善的程度”的意义,从而满足各个层次上不同发展方向的大学生的需求。因此,网络文化中的数学文化可以深化网络文化的内容,避免网络文化结构的浅层化,娱乐化倾向,引导学生对信息作出充分的分析、思考、筛选、创新、思辨等科学理性认知的习惯。同时,网络文化中承载的数学文化为数学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方便的途径。数学文化的普及根本在于数学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学习方式。而网络文化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功能提供了更广泛传播数学文化的有效途径。网络对精力充沛、渴求知识的大学生来讲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知识及获取、交流信息的重要来源,网络改变了传统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网络学习已经充分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而且各种知识,思想的碰撞,使得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知识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更容易形成个性的思想,有利于他们创造性的发挥与发展。因此通过网络更有利于在各个层面上传播数学文化。

三、数学文化融入校园网络文化具体实现的一些想法

数学文化融入校园网络文化的关键是利用网络技术提供足够的承载数学文化的信息并提供充分交流这些信息的平台。随着近几年网络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的引导,以及网络学院的建立,高校中一般已经具有了相当多的关于数学课程的资源,初步建立了较完善的各门数学学科的网络学习系统,例如教学系统、数学实验系统、自测答疑系统等,这些资源的建设使得大学生能够充分地了解和学习数学,特别是在系统资源中普遍提供了相关学科的历史发展背景资料、趣味问题、最新学科研究进展等,这些优质的教学内容和资料事实上极大地推动了数学文化的普及和深入,丰富了网络文化的内容,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数学文化活动的兴趣,促进了网络文化内容的深入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同时我们看到,对这些资源的认识基本上是从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及提高学习兴趣的角度而建立的,还没有提高到数学文化的层面来认识,因此进一步改革网络数学资源的内容,从数学文化的角度来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各个数学学科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可以起到开拓、引导网络文化技术基础内容深入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由于在数学文化的文化层面上,其本身的内容和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目前网络上涉及不多,因此应该加快数学文化理论的建设,并加强数学文化网站、网络课程的建设,引导大学生在数学文化的学科观、社会观、哲学观、美学观、方法论上进行多层次的学习和讨论,发挥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理解数学文化、数学思想及其作用,使理工科的学生具备足够的人文精神,使文科的学生具备科学素养,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另外,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角度,对于基础课和公共课的数学网络资源应加强开放性,特别是高校间应加强协作,扬长避短,实现优秀网络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共同构成一个高层次的高校网络文化氛围。此外,通过前期社会热点问题的发生与讨论,引发了人们对微博、博客强大信息传播能力的认识,因此,期待有更多有影响力的数学科研以及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数学大家、教育家建立微博与博客,及时发表他们对数学的感悟,从不同层面上潜移默化地传播数学文化的理念。在网络平台上,除提供给大学生数学文化的广博信息外,还应该提供足够的、新颖的数学文化互动活动,目前这种活动仅限于小部分院校开展的数学文化节活动,能否有更多的院校联合起来,开展这方面以致全国性的网络数学文化互动活动值得尝试,亦可以借鉴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网上社团并开展丰富的网上社团活动。例如结合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数学文化等课程组织网络学习型社团、学术科技型社团,在网络文化中注入新的科技的内容,同时引导和支持校园其它類型社团的网络化。

总之,数学一直是人类文明史和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进步,它更是构成现代文化及其重要的因素,数学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两个层面恰相辅相承,可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并且网络文化作为现代文化中一种年轻的文化形式,只有融入了数学文化才能够反映当代最优秀的文化,才能够成为一种深刻的、理性的文化。因此将数学文化融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深化和丰富网络文化的内容,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方延明.数学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南基洙.大学数学文化[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4.数学与文化 心得体会 篇四

虽然我对数学不感说精通,但是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不过在学《数学与文化》之前我和大家的的想法都一样以为数学只是一门为算数而服务的学科,它的出现是为了简化人们在实际生产过程遇到问题时的计算过程中大量的计算步骤和提供简便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存在只是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只是为了应付一次次的考试才去学它,对它一点兴趣都没有。不过在学了《数学与文化》之后我的想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授课老师的讲授和指导下获益良多。老师喜欢和我们同学一起互动,不象有的老师只是填鸭式教学,而不管学生吸收了没有。通过学习我才发现十多年来我心中的数学是被我狭义化了的,数学的地位被贬低,完全没有意识到他完全处在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等同的地位上。他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他完全是一门独立的文化,指引着人类向理性方向前进。

人们常说做事要一步一步来,其实教书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能一来就讲一些大道理,让同学们还没有学就已经被那些大道理搞得头昏眼花。这一点老师就做的非常好。

在开始的时候,然我明白数学是提高人的精神世界,求善求美数学是人类悟性的自由创造物。老师在上课时列举了很多生动鲜活的面试例子,而且这些面试材料让我们联想到我们以后会不会遇到,如果记下来,以后不就更容易找到工作了吗?通过这些让我们培养了认真听课的好习惯,也让我们对这门课程有了学下去的理由。

学到中段的时候,让我懂得数学是认识自己和理性的探索精神。基本上就是一个模式,通过简单游戏来和同学们互动,再在这些题的基础上列举一些与之类似却更叫深奥的题,最后根据解法一步一步推导出神密的数学知识和规律。让我们明白从简单的事物也能得出大道理,培养了我们以后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小事做起,日积月累,最后自然而然的达到你最求的目标。其实这个道理我以前也明白,但我认为那只适合于一些大的事件,却忽略了运用在学习上。到了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我的数学成绩好,却不是最好,就是有一步到位的思想,不肯花时间慢慢来梳理一道题的来源,导致我认为的难题实际上对我来说不是难题。

在收尾的阶段,让我认识到数学永恒的主题是认识宇宙,对于数学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在这段时间里里,通过例子给我们展示出了数学课已渗透到各个领域,还列举出了一些神奇的数学知识,告诉我们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我们现在了解的数学还不全面,还有许多的数学猜想和难关还没有攻破,我们后代要更加努力,积极学习和思考,尽快的让我们认识这个神秘的宇宙。

不管其它人怎么想,我认为老师的授课的方式非常适合我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通过例题使知识更条理化。那些例子听起来生动有趣,活跃气氛,另外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文字简明,有利于学生学习观看,提高了教学效果。不过还是给老师提点建议:一:老师给我们思考时间过于长,到最后那些更精妙的解法讲得太快没有听懂,特别是到了最后;二:多讲几遍是好事,不过也不能太纠结于某一道题,感觉有点不耐其烦。其它的我就想不到了。

5.数学与信息工程系文化建设 篇五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以“立足重庆基础教育,服务教师专业发展”为办学宗旨的公办高等院校。学院始建于1954年,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是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培养培训的主要基地之一,也是首批“重庆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之一。2012年学院成功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时也顺利转型,将原“计算机科学系”成功改建为”数学与信息工程系”。坚持“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的育人理念,培养人才,紧抓教学和科研,走特色、品牌、学产研一体化办学之路,不断进步。

在专业培养中,我系承担市改项目,建设国家和市级精品课程,建立市级教学团队,主编教材,其中多部是国家规划教材。我系拥有学生多科专业实训实验室,和多家知名IT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在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软件专业技能大赛和计算机综合应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还在校园开展各项活动,如篮球赛,大学新生讲座,新老生交流会,乒乓球赛,科技文化节,迎新晚会等。此外在各项比赛中我系也获得了骄人的成绩。如数学建模大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终以三个市一等,一个全国二等的好成绩为学校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10月13日上午,由数信系承办的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在南山校区举行。来自数信系的300余名学生参加了本次比赛。本届大赛设Office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平面设计、Flash动画设计、三维动画

设计、二维CAD建筑设计、二维CAD机械设计、移动互联网站设计、电子商务运营、PCB设计等11项个人比赛科目。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科目最全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数信系通过举办和参加该项大赛,能够充分展示学生自身的知识技能, 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激发了我校学生学习热情,丰富了我校的校园文化,以赛促练,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把我校的教育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数信系2012国际环保形象大使选拔决赛大赛以选手的环保知识、聪明才智、文化艺术修养、思想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为标准,意在选拔出能充分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时代风貌的环保形象大使。选手们竭力阐述自己对环保的认识与见解,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艺与能力。歌舞表演、诗歌朗诵等精彩才艺展示赢得了嘉宾与观众们的一致好评。成书记也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到环保知识宣传与实践当中,提高自身素质和环保、低碳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建美好校园生活环境。我们不仅要举办,关键是要做到。我们系也举办了每周寝室卫生大检查为使数学与信息工程系的全体学生能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本次卫生检查旨在了解我系学生日常寝室卫生保持及安全用电的真实情况,督促学员们保持良好的寝室环境,使同学们能够以健康的身体、饱满的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我系学生意识到了寝室就是我们的一个小家,我们时时刻刻都要用心对待,保持家的洁净与和谐。数信系2012书法比赛我系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展现书法魅力,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法比赛为我系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沟通交流的平台。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体现了我校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提高了同学们的文化素养。党员示范寝室授牌仪式我系党总支副书记成平广,团总支书记席

一、主任唐清安、教师颜蓓、余婷等出席了本次活动,并亲自为获奖寝室颁奖。并给出了达标寝室、学习寝室、技能寝室的评比标准,极大地鼓舞了我系学生学习党员先进精神的决心,调动了我系学生的入党积极性,提高了我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我系学生在积极奋进、争先争优的学习氛围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走向辉煌。新生演讲比赛“理想点亮人生“近百名新生共聚一堂,畅谈人生与理想。演讲台上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口语实践技能,让新生尽情展示自身风采,提升自我能力。传达了为理想而努力,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寄予我系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为自己的理想而展翅拼搏!

“大学读什么“专题讲座括宇企业代表孔畅老师受邀出席本次讲座,就大学生活相关话题做了精彩讲说。鼓励同学们自觉加强自身口才能力培养,为求职做足准备。“重视口才,提升素养,博学、勤劳、谦虚。”同学们将会以一个有目标、有准备的优秀学子身份走出大学,走向美好的未来。征文交流会本次征文作品交流大会,为热爱写作的学生搭建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向学生们传达了爱校、感恩、讲文明的重要思想。成功展示了我系学生对写作的热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表达技能。

6.数学文化与 篇六

一、将数学文化融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数学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将数学文化融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过程中去,使得数学研究和学习的范围更加广泛,领域更加多样,这不仅仅丰富了数学知识,还实现了概率统计教学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其次,数学文化融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过程中,将有利于实现数学文化修养的塑造,极好地规避了大学数学传统教学理论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对于概率统计教学知识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和判断,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打下基础。最后,将数学文化融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过程中去,将有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念,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能够以数学严谨的态度去探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案例研究与设计

(一)概率论基本概念教学

在概率统计课堂教学中,给数学多一点儿人文色彩,激发学生灵感,将数学背景资料,如概率统计发展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或重要成果等融入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认识概率统计概念、思想方法发展过程,让学生对整门课程有一个清晰、连贯的认识,这也是体现数学文化价值的一种有效途径。

例如,在进行概率论的基础概念教学时,首先通过历史故事作为切入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概率论起源于有关赌博问题的研究,在17世纪中期的法国,贵族梅累曾经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 “分赌注”现象,同时与数学兼物理学学者帕斯卡进行分享。这个著名的“分赌注”问题是这样的:梅累喜爱赌博,曾经与赌友比赛掷骰子,而每人的赌注为32枚金币,同时制定规则,梅累首先掷出三次六点或者赌友先掷三次四点,则判定为赢,赌局结束。而在赌局开始没多久,梅累就已经完成了两次掷出六点,而赌友仅仅完成一次掷出四点,而这时梅累突然接到国王召见,所以赌局只能被迫停止,那么问题是两人对于共计64枚金币的分配问题产生了分歧,问如何划分才是科学的?而帕斯卡对于这个奇妙现象也是百思不得其解,通过长达三年的研究,直到165年,才有了点眉目,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于是他写信给他的好友费马,和他进行探讨,两人讨论并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虽然表明看来,这就是相当于是现代的普通的棋盘游戏,但是其中风险的理念却推动了概率论的出现。“分赌本”问题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探究,才得到了正确的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又孕育了一些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当完成概率论产生史的介绍后,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想和所学的知识去解答赌注的分配问题,而学生也会因为故事的趣味性进而开展自主思考,激发了探索随机世界的兴趣,最终深刻了解概率的思想理念。

(二)贝叶斯公式

贝叶斯公式是概率论中的一个极为有用的公式,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引入有关贝叶斯公式的历史背景知识,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素材,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促进有效教学的进行。

18世纪英国业余数学家托马斯·贝叶斯提出过一种看上去似乎显而易见的观点:“用客观的新信息更新我们最初关于某个事物的信念后,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新的、改进了的信念。” 这个研究成果,因为简单而显得平淡无奇,直到他死后的两年才于1763年由他的朋友理查德·普莱斯帮助发表。它的数学原理很容易理解,简单说就是,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总是做一些好事,则会推断那个人多半会是一个好人。这就是说,当你不能准确知悉一个事物的本质时,你可以依靠与事物特定本质相关的事件出现的多少去判断其本质属性的概率。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支持某项属性的事件发生得愈多,则该属性成立的可能性就愈大。与其他统计学方法不同,贝叶斯方法建立在主观判断的基础上,你可以先估计一个值,然后根据客观事实不断修正。

1774年,法国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独立地再次发现了贝叶斯公式。拉普拉斯关心的问题是:当存在着大量数据,但数据又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错误和遗漏的时候,我们如何才能从中找到真实的规律。拉普拉斯研究了男孩和女孩的生育比例。有人观察到,似乎男孩的出生数量比女孩更高。这一假说到底成立不成立呢?拉普拉斯不断地搜集新增的出生记录,并用之推断原有的概率是否准确。每一个新的记录都减少了不确定性的范围。拉普拉斯给出了我们现在所用的贝叶斯公式的表达:

P(B|A)P(B)P(A|B)

P(A)该公式表示在A事件发生的条件下B事件发生的条件概率,等于B事件发生条件下A事件发生的条件概率乘以B事件的概率,再除以A事件发生的概率。公式中,P(B)也叫做先验概率,P(B|A)叫做后验概率。

在讲解贝叶斯公式这节内容之前,学生们已经具备了有关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的相关知识,条件概率的公式为:

P(AB)P(A)P(B|A)P(B)P(A|B);

即事件A和事件B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在发生A的条件下B发生的概率乘以A的概率。由此也可以推导出贝叶斯公式:

P(B|A)P(B)P(A|B),P(A)即已知P(A|B),P(A)和P(B)可以计算出P(B|A)。

我们给出贝叶斯公式的定理形式:若B1,B2,为一列互不相容的事件,且

Bi1i

P(Bi)0,i1,2,

则对任一事件A,有

P(Bi|A),i1,2,

P(Bj)P(A|Bj)j1P(Bi)P(A|B)概率统计来源于生活,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反过来,概率统计也应用于生产、生活、及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因此,概率统计的教学要注重紧密联系实际,从实际生活中多寻找素材,展示概率统计的活力与魅力,切不可脱离实际,仅仅教给学生理论知识。下面通过一个典型的医学普查的例子,加深学生们对贝叶斯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用甲胎蛋白法普查肝癌。令

C={被检验者患肝癌};A={甲胎蛋白检验结果为阳性} 则 C={被检验者患肝癌};A={甲胎蛋白检验结果为阳性} 由过去的资料已知 P(A|C)0.95

P(A|C)0.90

又已知某地居民的肝癌发病率为P(C)0.0004。在普查中查出一批甲胎蛋白检验结果为阳性的人,求这批人中真正患有肝癌的概率P(C|A)。

解:由贝叶斯公式可得 P(C|A)P(C)P(A|C)0.00040.950.0038

P(C)P(A|C)P(C)P(A|C)0.00040.950.99960.1由此可知,经甲胎蛋白法检验为阳性的人群中,其中真正患有肝癌的人还是很少的(只占0.38%)。把P(C|A)0.0038和已知的P(A|C)0.95及P(A|C)0.90对比一下是很有意思的。当已知病人患肝癌或为患肝癌时,甲胎蛋白检验的准确性应该说是比较高的,这从P(A|C)0.95和P(A|C)0.90可以肯定这一点。但如果未知病人是否患肝癌,而要从甲胎蛋白检验结果为阳性这一事实出发,来判断病人是否患肝癌,那么它的准确性还是很低的,因为P(C|A)只有0.0038。这个事实看来似乎有点矛盾,一种检验方法“准确性”很高,在实际使用时准确性却又很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从上述计算中用到的贝叶斯公式可以得到解释。

已知P(A|C)0.1是不大的(这时被检验者为患肝癌,但甲胎蛋白检验结果为阳性,即检验结果是错误的),但是患肝癌的人毕竟很少(在本例中为P(C)0.0004),于是为患肝癌的人占了绝大多数(P(C)0.9996),这就使得检验结果是错误的部分P(C)P(A|C)相对很大。从而造成P(C|A)很小。那么,上述结果是不是说明甲胎蛋白检验法不能用了呢?完全不是。通常医生总是先采取一些其他简单易行的辅助方法进行检查,当他怀疑某个对象有可能患有肝癌时,才建议使用甲胎蛋白法检验。这时,在被怀疑的对象中,肝癌的发病率已经显著地增加了。比方说,在被怀疑的对象中P(C)0.5,这时按上述方法计算可以得到P(C|A)0.90,这就有相当高的准确性了。

在贝叶斯公式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给学生公式,在很好地阐述它的思想的基础上,再配合现实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例子,学生会很好的领会贝叶斯公式的内涵,能够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数学美

概率统计课程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与其他数学课程一样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才能包括审美直觉的发展。例如:

1.对称美:比如正态分布图象展现的就是一副对称的美丽图案;条件概率公式与乘法公式的“对称性”,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与密度函数的表达式“对称性”,学生在解决概率问题时可以充分运用这个对称特征,提升解题效率。2.简洁美:追求简洁美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往往还可以促进学生独辟蹊径,找到优美而简洁的解法。如正态分布、分布可加性表达式结构简单、整齐。

从概率统计知识讲述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美,体会到数学也是赏心悦目的,让追求其中的美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利用美陶冶情操,实现数学文化的教育功能,真正将数学文化融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

三、总结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文化;学习数学也是在培养一种数学素质。尽管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和应用性的学科,但是并不影响其教学的多样性,特别是在概率统计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往往会让数学的人文性和思想价值充分体现,同时能够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引导,进而提升其数学文化素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7.数学文化与 篇七

《纺织应用数学》是纺织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是服务于纺织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力工具。近几年随着报考高职人数在不断地减少, 纺织行业又是传统行业, 生源素质存在逐年滑坡的现象。许多学生缺少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尤其数学成绩不理想。这些年纺织专业文理兼收, 去年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专业开始招收普高注册, 学生的数学基础悬殊较大, 而纺织应用数学课时却一再被压缩。针对学生的基础文化程度薄弱和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要求, 以及纺织专业教学的需要, 我们认真转变教育思想, 积极探索教学体系改革。本着“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 坚持走“实用型”的路子, 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 在近几年的纺织应用数学课程教学中, 我们引入数学文化教育。

数学是一种文化, 是对世间规律的精确刻画与极简表达, 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不仅包括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观点、方法, 还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其它文化的交融等能体现数学人文精神的层面[1]。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谷超豪说过数学不应只停留在纸头, 更要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将数学文化引入高职数学课堂尤其重要, 正契合了我国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2 数学文化融入纺织应用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

2.1 把数学史融入到纺织应用数学教学中去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我们结合了纺织应用数学课程内容的充分展开, 利用数学史中的一些趣味故事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从数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 了解数学家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和对真理锲而不舍追求的精神, 让学生对自已不思进取进行反思[2]。现在有好多高职生, 标榜自己为“文艺小青年”、“手机控”、“起床困难户”等, 怕吃苦, 厌学。在大数据时代有了难题, 就上网查答案, 就连写小结、征文等也到网上搜一搜, 然后就打印。例如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教学时, 先讲述罗尔定理的数学史, 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 然后通过几何画板推导出拉格朗日定理。根椐公式的左边是导数形式, 右边是商式, 告诉学生这个定理在18世纪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一下子将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联系起来, 可以用高等数学解决初等数学问题, 因此后人干脆将拉格朗日定理称为“微分中值定理”。教师在数学活动中, 将数学史中的思想和方法还原类比, 使高职生充分领略以前数学大师们的灵感, 可以从中学到他们的策略和经验等, 从而获得数学文化的熏陶。数学史还可以将逻辑推理还原为合情推理, 将逻辑演绎追溯到归纳演绎[3]。教师通过挖掘历史上数学家解决问题的故事, 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具体的现成的数学知识, 而且可以让学生学到“科学的方法”,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更具有洞察力。

2.2 把数学美融入到纺织应用数学教学

美国数学家克莱因曾形象地描述:“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 绘画使人赏心悦目, 诗歌能动人心弦, 哲学使人获得智慧, 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 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在全球有数百万人观看《星球大战》三部曲时, 他们自己并不知道中外星球的地形就是在计算机里利用分形数学制作出来的, 分形现在已成为电影特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科学的语言, 数学具有一般语言文学与艺术共有的美的特征, 这就是数学在其内容结构与方法上都具有的某种美, 但数学美又有自身的独特含义。通俗地说, 数学美有四个方面的表现形式:和谐美、对称美、简洁美和奇异美。

数学的和谐美是指数学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和谐协调性, 这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相一致。比如, 复数公式eiπ+1=0就让人惊叹不已, π、e、i、1这4个数学中的常数被和谐地统一在这个公式中。数学中的对称美无处不在, 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计算上的方便, 更给我们的思维以启迪, 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萌生。

对称, 是自然界中一种普遍存在的而且又奇妙有趣的现象, 对称是一种美, 它能给人以整齐、沉静、稳重、和谐的感觉。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揭示数学中的对称美, 加强数学美的审美教育, 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美, 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而使我们的课堂展现出更强的活力与魅力。比如导数的运算法则, (u+v) ′=u′+v′, (uv) ′=u′v+uv′。

数学的简洁美, 并不是指数学内容本身简单, 而是指数学的表达形式、数学的证明方法和数学的理论体系的结构简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龙菲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欧拉给出的公式:V-E+F=2, 堪称“简洁美”的典范。

数学的奇异美就是指数学中新颖的结论、出人意料的反例、巧妙的解题方法和绝妙的构思, 诸如此类, 好似天工巧设, 出神入化, 给人一种奇异的美感。

教师要尽可能地展现数学之美,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欣赏数学之美, 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习效率。

2.3 把数学建模并融入到纺织应用数学教学

由于课时的压缩, 纺织应用数学只讲授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尽管学生数学基础较差, 但是信息化时代社交网络已经普及, 学生对计算机操作不再陌生, 甚至对计算机有依赖心理。为了实现“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掌握数值计算方法, 熟悉Matlab软件,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标, 采用的方法是数学建模。通过数学建模提供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 又提供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环节, 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与共同参与意识的培养,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有助于提高高职生的数学素质。当高职生有较强的使用数学意识时, 就能初步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并可以逐步学会把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模型, 然后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探索、推测、运算、检测, 进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2.4 把专业需求融入到纺织应用数学教学

大数据时代处处充满数学。每个人都应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 才能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纺织应用数学课程的教学, 必须注重与纺织专业教学改革紧密结合, 注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作为纺织专业公共必修课的应用数学教学, 要尽快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结构体系, 更好地为专业教学乃至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因此与专业教师、纺织企业兼职人员共同探讨数学与专业的结合点及延伸区, 从而, 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如Office在纺织上的运用、纺织数据测试、纺织检测技术、纺织成本等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另一方面, 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数学文化融入《纺织应用数学》教学改革的效果

现对2012级纺织类三个专业282人 (现代纺织技术188人, 纺织品检测与贸易66人, 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28人) 数学成绩进行抽查, 其中纺织品检测与贸易专业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了数学文化内容。

3.1 纺织应用数学成绩调查

对这批学生数学基础及在高职学习一年后的纺织应用数学成绩进行的调查见表1。

从表1看出, 高职生的入学数学成绩很不理想, 没有一个班平均成绩达到及格;高考成绩的差别没有完全延续到高职成绩的差别;学生成绩因数学文化的融入教学产生了影响。

3.2 数学学情调查和分析

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体验, 普遍感到纺织品检测与贸易学生对于数学文化的内容不排斥,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表现出相当浓的兴趣, 而其它两专业学生对于数学文化有明显的排斥。对于纺织应用数学是否有用, 51%纺织品检测与贸易学生认为数学很有用, 38%的认为有用;而其它两个专业只有35%认为数学很有用, 30%认为数学有用。纺织品检测与贸易专业学生学习数学时间普遍比其它两专业学生长, 大多数每天花1h多学习数学, 课后的练习也能够比较好地完成, 尤其是利用Matlab软件解决书中的例题、习题, 这是非常可喜的一方面。此外, 纺织品检测与贸易学生学习数学目的明确。49%的学生想为专升本打好基础, 45%的学生认为打好专业课学习的基础, 只有6%的学生不清楚学习目的;相反, 其它两个专业学生只有17%的学生想专升本, 30%的学生认为打好专业课学习的基础, 有50%的学生不清楚学习目的。

4 结语

纺织应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班级学生学习兴趣比较大, 基础好坏不能完全影响学生高职的数学成绩, 关键是数学知识与专业相合的作用是成绩变化很大的一个原因。同时也反映出专业不同, 数学基础不同, 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也不同, 数学在各专业教学中的定位是有差别的。对于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 随着普高注册、中职注册等自主招生方式的实施, 这种情况会越加深化。为此, 不得不对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进行重新思考, 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让数学文化全面融入《纺织应用数学》教学, 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数学文化, 感悟数学的美, 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最终达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沛.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谢牧.微积分中的数学文化与高职数学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9) :161-162.

8.数学文化与 篇八

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015-02

数学文化走进课堂,在新时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越发普遍,它可以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体会数学文化的底蕴,从而产生对于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浓厚兴趣。但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将渗透数学文化与介绍数学发展简史等同起来,或者在渗透数学文化时不注重方式与技巧,使得原本醇厚、悠长的数学文化显得单薄乏味,制约了数学文化对于学生的感召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时,要悉心挖掘数学文化的内涵,为学生揭示数学文化的价值,引发学生产生心灵上的认可与共鸣,从数学的思想、精神、观点以及方法等多方面、多视角带给学生全面而又深刻的文化面貌。同时要能将数学文化渗透与课堂教学流程、教学内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学生通过手、脑、眼等协同感知数学文化的魅力,使得数学文化的渗透过程能够贴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让数学文化与学生的数学学习之间发生良好的互动作用。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与摸索,谈一谈在数学课堂渗透数学文化的点滴心得,以飨读者。

一、在生活中蕴伏,探寻文化背景

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时,如果缺乏必要的预设思考,则很容易流于随意,即在教学流程中随意性地插入一段说教式的文化渗透,这样不但不能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容易打断学生的既有数学思维,使课堂教学进程发生断裂。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去寻找数学文化与课堂教学的契合点,挖掘与数学教学内容有关现实生活中蕴伏的数学文化素材,可以让数学文化的渗透更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在激活学生已有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引发他们去思考数学文化内容所产生和发展的现实背景。为此,教师要对数学文化渗透的时机和方式进行精心设计,摸清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储备,同时对于对应的数学文化进行“再包装”,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并在数学文化的基础上对已有知识内容展开二次思考,让他们能够以数学的目光去观察和了解周围原以为熟悉的一切,加深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感悟,从而使得数学文化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现实世界。

如下水道盖儿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因为圆形的每一条直径都相等,无论怎么放置都不会掉进去,而且圆形可以滚动,便于搬运;再如蜂房为什么是正六边形的呢?因为既可以节约材料,同时也节省空间;再如校园宿舍区的大门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因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通过挤压缩短间距,同样起到节约空间的作用,等等。在教学相关知识内容时,教师要注意及时地挖掘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蕴含的数学文化现实背景,让学生明晰生活中那些看似约定俗成的形状规则,其实是经过反复推敲的,其中包含了数学的智慧结晶,它们的存在是在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经过这样的数学文化渗透,培养学生在观察周边生活现实时的数学眼光,将数学世界与现实世界通过数学文化衔接起来。

二、在笔端上绽放,品味文化表达

数学文化的渗透,不仅是师生之间单方面的信息传递,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去获取和接纳的过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数学文化的视角,了解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去尝试着撰写一些数学小论文。在引导学生开展文字表达时,教师要注意进行正面引领,不能轻易挫伤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写作积极性,同时要及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如可以从新课知识内容后面的数学知识应用部分作为尝试写作的出发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中蕴含的数学规律、数学方法展开写作,还可以将与本节课数学知识相关的数学名人、数学典故等作为写作素材,等等。教师更要鼓励学生在试笔写作时融入自己的情感因素,发表自己对于数学文化的独特观点,从而在数学文化表达练习中提升学生对于数学文化的感性认知水平,让他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切身感受数学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在教学有关“无理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搜集和整理信息,去了解“无理数”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并通过小论文的形式写下来。在试笔写作中,学生写出了诸如《有理数与无理数之间的战争》《希帕索斯之殇》等小论文,他们不但知道了无理数的发现被称为数学史上的第一次危机,对后继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也表达了对于毕氏学派的批判和痛恨,对希帕索斯沉舟身亡的惋惜和同情,继而形象地感知到真理是淹没不了的,让学生在文字表达中加深了对于数学文化的深刻感悟,为他们学习无理数知识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进行疏导与引领,帮助他们明白这一次的悲剧也带来了数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跃。只有我们敢于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的桎梏,才能为数学发展开辟崭新的领域、指明正确的方向,鼓舞学生在后继数学学习的道路上执着前行。

三、在过程中品味,感受文化历程

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强调过程化是为了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同样在渗透数学文化时,教师也应当有强烈的过程意识,要能够为学生展现数学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强调对于数学文化内涵的追根溯源。正如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所说:“没有一种数学思想,是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发表出来的。”因此,强调数学文化的过程化,就是为了努力让学生经历和感受数学文化在初始时的火热和发展中的冰冷,去感知文化历程中的一幕幕场景。在品味数学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文化,它不但是一种发明和创造,同时也是一种改进与完善,在开阔学生数学视野的同时,也初步感知数学学科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学生在数学文化的熏陶中逐步建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如学生较为熟知的黄金分割律,0?郾618这个数有着许多有趣的性质,它是由美国数学家基弗于1953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数值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如建筑、绘画、医学、音乐、美术等诸多领域,而且在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渗透关于黄金分割律的数学文化知识时,教师不是仅仅从其应用的广泛性上展开,同时将重点更多的放在这个神奇数字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来。教师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逐步展示了黄金分割的由来,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再到欧几里得撰写的《几何原本》中系统论述了黄金分割,再加上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将其称为“神圣分割”,等等。这一系列的演变过程,为学生展现0?郾618这个神奇数字背景的历史沉淀,使得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字背后数学研究者所付出的辛劳与汗水。

四、在思想中凝练,提升文化感悟

从数学文化中凝练出其中的数学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对于数学文化浅尝辄止的认知,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于数学文化表述的肤浅了解上,而是透过事件本身体悟其中的深层次内涵,促进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在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真正提高他们的数学文化素养。对于数学文化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分情况讨论思想以及转化思想等,教师要及时、妥帖地进行解释、总结与归纳,提高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运用数学思想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从文化到思想的凝练,使得学生明白在那些精致的变换技巧与美妙的推演规则背后,更包含了数学学习所能赋予人的缜密严谨、坚毅执着的思维品质和探索精神,让学生从数学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保持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从枯燥而又繁杂的数学练习中体会到别样的乐趣。

如在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巨著《九章算术》中有一个“圆材埋壁”的问题:今有圆材,埋在壁中,不知大小,以锯锯之,深一寸,锯道长一尺,问径几何。将此题转化为另一种表述形式,即在右图中,CD为⊙O的直径,弦AB⊥CD于点E,已知CE=1,AB=10,求图中CD的长度。在融入了数学文化知识背景的解题练习中,教师不仅仅是启发学生根据题意唤醒对应的知识即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来求解,感受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水平,更要指导学生去探究题目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感受其中关于数学建模的韵味。在此基础上,教师基于数学建模思想将此题进行延展与变化,提出如下问题:如右图,是一个圆弧形的拱桥,跨度为60米,拱高为18米。根据水文局的测算,当洪峰通过其跨度小于30米时,要采取紧急措施。请问当拱顶离水面只有4米时,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从而在数学文化背景的支撑下,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建模与转化思想的具体应用,提升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给很多学生的印记是枯燥、乏味而又深奥的,然而在融入数学文化之后,数学的内涵得到了有效的发掘,折射出数学本身厚重而又轻灵的一面,使得以理性思考为主要特征的学科展现出诗情画意、情真意切的崭新面貌,它独特的魅力与趣味吸引了学生真正地投入其中,乐于克服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赋予学生无穷的精神力量。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渗透数学文化,是每一个数学教学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与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这也让课堂变得激情洋溢、智慧飞扬,使得数学课堂由此成为学生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精彩舞台!

9.数学文化与 篇九

【中文摘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其重要性已经被广大一线教师认同.由于高中教学的教学环境的独特性,教师在课堂中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的实践中有诸多迷惑甚至误区.通过文献查阅和问卷调查,发现高中数学课堂中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的研究和实践,大都还停留在其重要意义的探讨以及一些零星的案例.本文结合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梳理了“数学文化”“数学的文化价值”等基本概念,明确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的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用行动研究的办法,将数学思想作为教学设计的主线,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数学内容、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家的故事、美学价值、应用价值等相关背景,重点选取了九个教学案例,都是笔者在实践中所做教学尝试,以提升学生综合生素质为己任,让每一节课、每一种课型(包括最常见的习题讲评)都以思想为依托,重视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认识过程,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情感变化,以此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课后通过作业、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获得学生的反馈,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反思,为后续教学提供指导.本文还对数学文化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英文摘要】Reflecting the cultural value of mathematics is one of the concep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Its importance has been now generally accepted by classroom

teachers.Because of the unique mathematic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senior high schools, there are many confusions even misunderstandings as teachers try to reflect mathematics cultural value in their class.Through referring to literatures and questionnaires, I have found that most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reflecting mathematics cultu...【关键词】数学文化 文化价值 数学思想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英文关键词】mathematic culture mathematic thought classroom teaching cultural value

【目录】高中数学课堂体现数学文化价值的行动研究要6-7背景9-10方法11-12综述13-17ABSTRACT7

第一章 绪论9-1

310-1112-13

论文摘1.1 选题1.2 课题的实践意义1.3 课题的研究第二章 文献

2.2

1.4 本研究的总体设计

2.1 数学文化、数学的文化价值13-15在数学课堂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的研究现状15-17堂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的理论及教学原则17-26学的文化价值的心理学意义17-18的教育学意义18-19其原则19-2619-22

第三章 课3.1 体现数

3.2 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3.3 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的教学设计及

3.3.1 选取相关数学文化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3.3.2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22-233.3.3 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23-26

4.1 行动研究简介4.3 研究案例

29-38

第四章

行动研究的理论及案例26-902629-794.2 研究步骤26-294.3.1 案例一:起始课教学

38-43

4.3.2 教学二:集合的概念及表示43-48

4.3.3 案例三: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

4.3.5 案例五:任4.3.4 案例四:弧度制48-52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52-55证明及探究55-6060-6666-7272-79

4.3.6 案例六:对托勒密定理的4.3.7 案例七: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4.3.8 案例八:一个希望杯试题的讲评4.3.9 案例九: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求法4.4 试题分析中的数学文化79-85

4.4.1 教材习题讲评中蕴含的数学文化79-82文化体现82-85五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初步结论92-9393-94103 附录

4.4.2 高考试题中的数学

第5.2

4.5 数学美在教学中的应用85-9090-94

5.1 调查分析90-92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继续努力的方向94-100

参考文献100-103

10.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 篇十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十二中学

张定斌

内容摘要:数学文化包括:数学与哲学、美学、文学、数学史、经济学等多方面的关联。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方兴未艾,新课标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置于课程设计基本理念的重要位置上,使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有更多的体现。关键词:数学文化 科学 渗透 美学

数学是什么?

英国罗索:数学是我们永远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也不知道我们说的是否对的一门学科。法国的波莱尔:数学是我们确切知道我们在说什么并肯定我们说的是否对的唯一的一门科学。R.柯朗:数学作为人类智慧的一种表达形式,反映生动活泼的意念,深入细致的思考,以及完美和谐的愿望,它的基础是逻辑和直觉,分析和推进共性和个性。

数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文化系统,蕴涵了大量的哲学、美学、文学、史学、经济学等知识。初中数学文化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文化一直是近年来数学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新课标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置于课程设计基本理念的重要位置上,使数学文化问题正式进入了数学教学。因为大多数不专门与数字打交道的人在走上社会后,数学知识会渐渐淡忘,但数学文化的影响将长期存在于其头脑中,并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体验数学文化、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从而实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一些看法。

一、初中数学与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数学哲学视野下的几对关系: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 ;一般与个别;证明与非证明;约束与非约束 ;量变与质变;有限与无限 ;必然性和偶然性;先天知识与后天经验知识。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恩格斯曾这样说:“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初中数学中蕴涵着大量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如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认识论,数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法和方法论等。在有理数的运算、分式、二次根式等有关内容中,可通过揭示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乘方与开方的对立、统一与相互转化,“负负得正”中蕴涵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从“数的开方”的引入和数的扩展过程可以看出,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是既来源于实践又应用、服务于实践并受实践检验的,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中渗透了运动、发展的思想,曲线与方程的数形结合更是矛盾转化的范例。在直线和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幂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等内容中,通过运动、发展、普遍联系的观点,揭示了事物量变引起质变的质量互变规律。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与渗透,引导学生探索相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优化认知结构,把握数学中蕴涵的本质规律,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增强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

二、美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数学美

数学美的主要内容: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学符号的统一美;数学方法的奇异美;数学美的实质;美与数学创造。《美与数学学习》撰写者罗素指出:“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高尚的美。”数学美主要是指结构美和形式美,具体说来,主要有简洁美、对称美、统一美、和谐美、奇异美等。

1、美丽的数学方法:例如

、不等臂天平称重问题:(美丽的设而不求)物放左边称重2千克;物放右边称重8千克,物实际重多少千克? 、赛马问题,九死一生问题(美丽的逆向思考)。等等问题展示了数学方法的奇异美

2、美丽的构造法:

、10筐苹果,每筐20个,其中9筐每个苹果的标准重量为一斤,其中一筐每个苹果为0.9斤,用台称称一次就找出稍轻的一筐。如何称?(构造对应)

妙解“鸡兔同笼”(构造情境)、重根号化简问题(构造完全平方式)

3、美妙的二分法:(构造方案解决问题)A 游戏规则:(1).两个人玩,一方出数字,一方猜。

(2)出数字的人写出一个(1,1000)内的整数,不能让猜的人知道。(3)猜的人每猜一个数字,出数者就要根据这个数字给出提示“大了”或“小了”。

(4)当猜出的数字与写出的数字相差不超过10时,游戏结束。B、实际问题:从上海到美国旧金山的海底电缆有15个接点,现在某接点发生故障,需及时修理,为了尽快断定故障发生点,你能找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吗?一般最多需要检查接点的个数为几个?至少几次一定找到答案?

4、初中数学的变化之美:如下图之间的变换与结论

通过数学教学,充分展示数学美,是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从而陶冶情操、锻炼性格、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数学的首要特点在于它的简洁,这主要表现在数学符号、数学技巧以及逻辑方法上。数学中普遍存在着对称,如几何中有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代数中有对称多项式,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许多优美的商标图案,如北大方正、联想集团、中国联通、工商银行等,更是对称美的活教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数学美的研究、教育和欣赏,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习兴趣,启迪人们的思维,开阔人们的视野,并带来美的享受。

三、数学教学与文学----诗人、文学大师眼中的数字

数学不应当等同于数学知识(事实性结论)的汇集或数学知识的仓库,它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在人们探索知识和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数学文化。那一个个优美动听的数学故事,一句句发人深省的名人名言,一条条精妙绝伦的数学谜语,一篇篇寓意深刻的数学随笔,都是数学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如我们来欣赏唐诗,常常发现许多含有数字的句子,这些简单的数字就它本身来说,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但经诗人妙笔点化,却能创造出各种美妙的艺术境界,表达出无穷的妙趣。妙用有数字的连用、数字的对比、用数字点睛、数字的搭配等。例如数字的搭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杜甫的即景小诗《绝句》。“两个”写鸟儿在新绿的柳枝上成双成对歌唱,呈现出一派愉悦的景色。“一行”则写出白鹭在“青天”的映衬下,自然成行,无比优美的飞翔姿态。“千秋”言雪景时间之长。“万里”言船景空间之广,给读者以无穷的联想。这首诗一句一景,一景一个数字,构成了一个优美、和谐的意境。唐诗中运用数字的例子不胜枚举,仅此一例我们便可见数字在诗人笔下所产生的审美情趣是多么神奇„„

数学家华罗庚说:“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没有艺术性,这看法是不正确的,就像人站在花园外面,说花园里枯燥乏味一样。”古往今来,数学流传着许多美妙动听的故事(包括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故事和数学应用的故事)和历史名题。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数学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习前人勤奋好学、勇于实践、实事求是、不断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历史名题中学习它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思路,指导自己的学习。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结合日常生活实践和数学建模活动,指导学生写好“小作文”(如学习计划、学习经验交流等)、“小总结”(章节的知识总结)、“小随笔”(如“正方形”、“圆”、介绍一个企业商标的尺规作图方法等)、“小论文”(如怎样画标准的跑道、分期付款和保险的数学原理等),引导学生读好课外读物(如《数理化通俗演义》、《中学数学问题集》等),鼓励学生从数学文献中检索和获取有关知识(如梅涅劳斯定理、蝴蝶定理等)。这样,在数学教育中渗透文学教育,不仅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其数学文化素质。

四、初中数学教学与史学、经济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史走进了数学新课程: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通过趣味数学、数学史和数学家故事等拓宽学生学生学习领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设立11个数学史选讲专题和19个数学文化专题。” 数学史在初中数学中的体现如下:

数学史有两个重要的功能:即理解数学的功能和进行数学教育的功能。数学是历史最悠久的人类知识领域之一,将数学知识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其产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能帮助理解数学的本身,沟通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联系,还能领悟到数学富有理性魅力的美感。

数学文化是几千年历史沉淀的积累,它有古老悠久的昨天、日新月异的今天和更加绚烂多彩的明天,有从勾股定理到费尔马大定理的艰难跋涉,有从“鸡兔同笼”算术解法到代数思想列方程(组)的突飞猛进。一些历史名题,构思之精巧,解法之绝妙,本身就是极好的教学素材和欣赏艺术。在今天的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更加广泛,“问题解决”教育呼之欲出,数学建模活动正方兴未艾。见诸报纸、新闻、电视、网络中的经济问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存款、利率、税收、信贷、金融、汇率、按揭、保险、证券等,都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进入课堂教学。再也不是我们永远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也不知道我们说的是否对的一门学科了。现在,数学已成为每个公民了解社会、研究信息和分析数据所需要的普通文化的一个基础部分,数学教育为大众是时代的要求,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更是当今国际数学教育提出的共同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适当地揭示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中的数学原理,把数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更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五、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教育中,把初中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会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能受到良好的数学文化教育,培养和发展他们为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能力,使他们既能够批判地思辨,又能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既能灵活地驾驭语言,又具有应用意识和创造精神。因此,数学文化教育完全适应了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对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意义重大。总之,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融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而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数学文化,使学生获得数学文化的滋养,提高数学文化素养,并对“数学文化”进行开发,则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数学史与数学融入数学教学的案例》 四川师范大学 张红

2、《例谈美丽的数学》 成都市金牛区教培中心 谢祥

3、《数学与文化》丛书,邓东皋、孙小礼、张祖贵

4、《科学哲学导论》,张之沧,人民教育出版社

11.数学文化与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史;数学文化;高中数学教师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数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生活购物、房屋设计等,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是高中学生的必学课程之一,它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部实施了课程改革。在新课改中,无论是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还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都注重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这一学科。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的现状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中数学教师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的认识不足

在高中阶段,学生和老师的任务均比较重,再加上高考中不涉及这一方面的内容,因此,高中教师认为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并不重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将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渗透其中,而是将时间只是用在数学解题训练中,导致学生只注重结果,不在乎其来龙去脉。

2.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整体欠缺

高中教学任务重,所以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花在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的研究学习中,所以很多教师的在这两个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欠缺。教师没有过多阅读新课改中关于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的相关内容,比如目标、教学要求等。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的几点建议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将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渗透其中,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深深感悟到数学背后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充分发挥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数学教学理念

在传统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只注重学生的高考成绩,导致学生学习的不全面——只知道结果,但却不清楚来龙去脉。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即只服务高考的理念,而是要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认真思考和对待教学中的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全面数学知识这一需求出发,加强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的讲解和学习。

2.加强教师的培训

鉴于有些高中教师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的缺乏,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这方面知识的培训,从而不断充实教师自身的数学知识。一方面,学校方面需要重视这方面的培训,根据学校数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对教师展开调查,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并且定期开展考核,不断丰富教师关于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方面的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方式(比如网络资源、学校文献资料、新课改标准中的各项内容),加强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方面的学习,然后结合课程内容实际,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这门学科。

3.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

要想进一步丰富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方面的知识并将其用在实际教学中,除了加强培训之外,学校还要创造条件,让教师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实现互帮互助的局面,从其他老师那里吸取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一方面,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关于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研讨会,给全校教师的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让不同的教师在会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将其中的问题提出来,所有教师一起协商解决,从而实现互相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直接到有经验的教师课堂中听课,看其他教师是怎样将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渗透在实际的教学中,然后再结合自身情况,不断尝试,摸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

4.拓展高考的命题范围

新课改中强调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方面的重要性。因此,在高考中,应该适当加入这两个方面内容的考核,比如“叙述函数概念的发展历史”等,或者是出一些关于数学史方面的选择题等。通过高考内容的改革,可以促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自觉地将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方面的内容纳入教学中,改变学生和教师对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方面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数学史和数学文化方面的内容,并将其渗透在实际的教学中。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数学教师对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的认识不足且整体欠缺。因此,教师自身要转变数学教学理念,学校方面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教育部门要拓展高考的命题范围,从而真正将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知识渗透进入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从而帮助学生全方位、深层次地学习和掌握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李保臻,孙名符.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的现状调查[J].数学教育学报,2013(02):49-53.

[2]初延波.新课改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150.

[3]韩炳泉.对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师适应性的分析[J].学周刊,2012(09):32.

[4]刘金岭.高中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2013.

上一篇:中队辅导员工作经验下一篇:法院迎接检查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