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理论

2024-07-11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理论(11篇)

1.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理论 篇一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2010年金秋十月,我荣幸地参加了三亚市举办的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课程,感受颇深。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深感幸运,也感到教育理念的学习必要性和紧迫感。要想跟上教育时代的步伐,就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提高。于是,我认真研读做笔记,觉得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在这一理论中有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值得广大教师去深思、去探讨、去借鉴。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随着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师德修养,才能不愧为人民教师。现谈体会如下:

一. 东西方教育理论相融合的启示

时代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必须从应试教育变成素质教育,东西方教育理论相融合,西方教育出知识面宽、有独立性、有创新、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东方教育出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较强的集体主义观念能力的人才。通过东西方人才的对比,觉得西方学习理论的精华值得借鉴,我们不能丢了传统的教育精髓,必须用辩证的思想、独立的精神、批判的态度、要联系实践,不可盲从,追求真理,敢于创新,不断探索宝贵的教育精神财富,才能培育出新世纪的人才。

二. 新课堂的学习方式交叉融合运用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最常用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哪些不同呢?自主学习的价值是个体实现终身教育前提的条件;是弥补个体差异的有效途径;是个体实现发展的重要手段。合作学习的价值是发展课堂教学的互动理论;是开辟现代教学改革的新领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及创新精神。研究学习的内涵:1.区别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与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它采取的是探究模式:给学生提出问题,将以前有关问题的知识组织起来再提出相关的问题;然后学生收集信息计划,经过研究、分享学到的知识;最后,学生介绍结论,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它也采用生产模式:学生明确研究目的,开始项目研究解决问题,最终完成研究项目。2.区别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3.区别研究性学习与发现学习。发现与研究学习的异同。首先,研究性学习加强了学校与现实世界的沟通和联系,使学生和他的生活世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研究性学习对传统课堂教学革新具有重要意义;再次,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如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三种教学方式都各有价值。在新课堂中,三种学习方式从实践操作看,三种学习都出现交叉融合的局面:如在采用自主学习个体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必然走向合作学习,个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过程,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强调个人独立作用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研究学习过程中也需要个体的独立性,又需要合作探究的能力。所以,我们不能从字面意义上把他们严格的区分开来,应该从现实中以一种动态眼光看待它们,有利于领会他们的实质,正确理解和贯彻。

三. 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改革的理解。

新课程提出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与其他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改革有以下具体建议:1.把握新课标,体现新导向。2.按照单元和领域设计评价方案,不局限于知识点。3.运用多种评价方法。给学生有价值的反馈。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多主体评价。为个别学生提供特殊指导。总之,发展性评价要做到:给孩子更多的微笑,会发现孩子冲我们微笑;给孩子更多的宽容,会发现孩子变得自信,表现出责任感;给孩子更多的赞赏,孩子变得自尊,不再故意捣乱;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孩子变得更积极,学习更加努力;给孩子更多理解和关怀,孩子变得宽容,师生、生生更加和谐。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做到的。作为老师,你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评价?如何评价才能激励学生的发展?我们都得去思考:一个班学生有优有差,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是否只用表扬方式不用其他方式,将来学生是不是经不起一点儿批评和挫折?所以,评价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客观、公正地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评价标准时要关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特征,破除“以教为主,以学为教服务”的观念,树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观念。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让我意识到新世纪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教师课堂的教育机智,教师教学方式新颖、多样化,多元智能的学生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总之,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理论联系实践,学会在实践中运用,大胆尝试和创新课堂,以进一步更新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学习观等观念,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技术。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

2.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理论 篇二

学校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崇高事业,旨在增强学生的自律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自主发展。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第一线的平台,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自主、自强的品质的室内主战场。在这个平台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充分体会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心理素质,逐步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

一、教学研究———学生主体发展过程

传统的课堂教学倾向于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不注重学生对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而注重学生在每一次测验和考试中的分数,高分成了课堂教学的最高追求。应试教育下的学生,个性几乎被抹杀,失去了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学习的主体地位更是无从谈起。

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不提倡这种“唯分数至上”的课堂教学理念,而是提倡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心灵感受到自由和解放,以促进学生心理的逐渐发展和完善。只有学生的心理随着学生的年龄及其所处的环境而逐步成熟和社会化,才能实现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不断增强。只有自身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一旦产生,就会加倍努力学习,而一旦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就成了其下一轮学习新的更强大的动力,这样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久而久之,学生便进入了自主发展的良性轨道。这就是现代教学基本理念中对学生课堂角色的定位,随着学生课堂角色的转变,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就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

二、教师角色———学生自主发展的导师

在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中,学生已从过去被动的“填鸭式”教学对象转变为主动寻求自主发展的课堂主体,那么教师的角色也就随之而发生了变化。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导师”。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是和学生课堂角色的转变相适应的。随着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师的角色也从过去的课堂“大家长”变为配合和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的导师。

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导师,其含义有三。

1. 教师是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学业指导者。

这是普遍意义上的课堂教师的一般角色,也是对传统的教师课堂角色的继承和发展。它不提倡教师课堂灌输,但保留教师传授知识的课堂任务,只是这样的传授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标,而不是传统的“满堂灌”。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也要求教师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在帮助学生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的学习之外,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特殊的学习需求。可见,在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课堂教学下,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已不仅仅是课程知识的传授,而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特殊的学习需求。对于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小学教师来说,这既是动力,又是挑战。

2. 教师是学生心灵成长的抚育者。

学生心理成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保障。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帮助心理有困难的同学,热心开导,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抚育学生健康成长。现代社会,一方面,“独生子女”的心理的健康成长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已成为大家关注的新的焦点。虽然中小学一般都设有心理卫生室,但发挥的实际作用并不大。各门课程的任课老师是学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他们应担负起关注学生心理变化,预防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任,使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学生个体自主发展的引导者。

学生个体内心世界的丰盈、知识的积累最终会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并自主发展,当然这还需要学生有丰富的个体社会经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成为学生个体自主发展的引导者。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关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走上学生个体自主发展的道路。教师的引导包括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潜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为满足学生的特殊学习需求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造平台。朴素的“因材施教”思想体现的就是这个道理。

3.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理论 篇三

一、要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理念

1.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成功的良好环境

教师要以现代生活为背景,激活与活化知识,给学生营造一种向自己和他人智慧挑战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一种渴望和迫切要求之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真正改变那种教师呆板划一地教学、学生被迫无奈地被动接受学习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2.课堂教学要为每个学生开辟学习成功的多种渠道和途径

用老师的力量激活、重组、整合教材中的知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常教常新的特色。

每个学生在这个多种渠道和途径的学习环境中,选择最适合自己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在每一堂课中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逐渐形成追求学习成功的愿望,从而实现我们课堂教学的愿望,即我喜欢学习,我要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在追求学习成功的努力中,会逐渐养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3.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成功的鼓励和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评价

要关心学生学习品质的提高与发展,而不仅仅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

逐步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成功的毅力和意志品质,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满信心,昂首挺胸地主动积极参与。

4.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和应用水平,改善现代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老师通常要度过如下五个实践阶段:

(1)对于技术逐渐熟悉和了解

(2)开始使用新技术,遇到困难时容易退缩

(3)尝试整合,形成习惯,主动思考应用技术的有效方法

(4)对原有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定位

(5)达到运用自如、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境地

二、当前课堂教学问题的思考

1.缺少思想

有很多老师是把课本上的知识“搬”到备课本上,再按照一定的程序“灌”进学生的头脑,然后“印”到试卷上,让学生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作答”。我们的老师就像一个地地道道的“知识贩子”。

2.缺少文化

老师的思想从哪里来,是从丰厚的文化中来。我们在课堂上只看到知识,而看不到文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老师缺少学习,书读得太少。课堂上缺乏文化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缺少情感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爱心去打动学生,让学生打心眼里喜欢你、敬重你,他才会积极主动地融入你的课堂,并愉快地接受你的教诲。

4.缺少个性

幽默的教师创造幽默的课堂,灵秀的老师创造灵秀的课堂,豪放的教师创造豪放的课堂,课堂应该像个花园,百花齐放,五彩缤纷,生机勃勃。

三、新课堂应该是什么样

1.新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的课堂

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又有人说:“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

2.新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动的课堂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个人素质表演的“舞台”,应该是学生提升素质、展示素质的平台,是他们所思所想、所疑所惑、尽情表达的舞台。

3.新课堂应该是对问题进行充分探讨的课堂

传统课堂教学“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问”。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和疑惑,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4.新课堂应该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

4.后现代教学理论的病态征候 篇四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理论倾向和生活方式,以张扬世俗、蔑视权威、倡导不确定性与相对性、神化非理性等观点构成其基本特征.它既对我国现代教学理论,特别是外语教学理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正面影响,同时又使其染上了种种病态征候.只有冷静地剖析并医治这些病症,才能使中国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步入一条健康、理性的`和谐发展之路.

作 者:朱桂成 张添天 ZHU Gui-cheng ZHANG Tian-tian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刊 名:山东外语教学  PKU英文刊名: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JOURNAL 年,卷(期): “”(5) 分类号:H319 关键词:后现代   特征   后教论   病态征候   解决途径  

5.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理论 篇五

作者: 李雪平(高中生物

山西运城生物二班)

评论数/浏览数: 5 / 726

发表日期:

2008-07-12 20:02:31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教法:根据教材知识及学生实际情况,为能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发挥双重作用。本节课主要采取以启发式教学原则为基础,以探究学习为主,贯穿始末,适当地加以讲授法、讨论法、自学阅读法、综合分析法等。

学法:为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同时,着重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在学法指导上我采用知识迁移法,逻辑推理分析方法等。

知识结构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1).能说明物种,种群的概念(2)能区别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3)用数学方法说明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4)能阐明以达尔文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2能力目标:①搜集讨论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资料。②用数学方法分析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③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解释一些生物的进化。

3情感目标:讨论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确立进化论的观点。教学重点

1.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基因频率是人们对基因库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种统计和分析。由于基因库本身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接受,因此增加了对基因频率学习的难度。

教具准备 教育录像片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探究导入:课件提供图片(树干上的桦尺蠖),以达尔文的进化论分析[探究一]下列问题;

1.桦尺蠖体色的黑色(S)和浅色是(s)一对相对性状,当时树干上均因长满地衣呈浅色,请判断哪种体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为什么?

2.如果后来由于环境污染使地衣不能生存,所以树干呈现黑褐色,你认为两种桦尺蠖的数量是否会发生改变?为什么? 3.你认为该地区的桦尺蠖有没有进化?

师生共同解决以下问题,进一步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并提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而导入本课。[新课]

让学生从本节教材上找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回答如下: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自学并思考学案[探究二]的如下问题:

1.结合桦尺蠖进化的实例,分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为什么是种群而不是个体? 2.概念区别: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3.填P115页表格,分析满足五个假设的情况下,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举例引入: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个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充分理解种群的含义,有助于对种群的基因库以及基因频率的清晰认识,也是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生物进化实质的必要条件。因此对种群概念的理解,我做如下的安排:

第一步:让学生去分析引入的两个例子,试着让学生去总结出构成种群的几个要素(①一定区域,②全部③一种或一类生物)

第二步:教师举几个关于种群的例子,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总结来判断对错,教师并给以及时的肯定或否定。

第三步:师生总结归纳构成种群的三要素:

.教师设疑:

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是处以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可进行交配,繁殖→以温故之新为出发点,让学生回忆基因和基因型,为下面学习基因频率做好铺垫,引导学生从基因的角度思考: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即传种接代中基因的传递有什么特征?→师生共同归纳①基因传递具稳定性→引出种群基因库的概念及稳定性。②基因传递存在变异性→基因库的可发展性

.抛砖引玉:

教师明确阐述基因库的可发展性,就使得基因库中存在一个出现频率的问题,引入基因频率。学生阅读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学会测定基因频率的科学方法和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讨论: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以便学生能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更好的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基因频率变化就是指种群中某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的变化,从而让学生将基因频率的改变升华到一个更高的知识层面——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变迁,归纳出生物进化的实质生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师生共同总结: 1.种群:

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强调概念中用蓝色标注的词,正确理解种群的概念,指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设置种群的练习(1),让学生巩固知识点,根据概念判断种群。2.基因库:

概念: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强调概念中用蓝色标注的词,一个种群都有一个基因库,种群中的个体最终死亡,但基因库在代代相传中保留下来,并得到发展。3.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概念:基因频率是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基因型频率是某种基因型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概念理解:

设:A的基因频率=p

a的基因频率=q

则:p+q=1 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 / 该种群个体总数 基因频率计算:

练习题(2);教材118页第2题。通过计算掌握基因频率计算的方法。二.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 指出五个假设条件,即理想条件下。

分析表格数据,理解在遗传平衡下基因型发生改变但基因频率不变,说明了生物没有发生变化,进一步总结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知识扩展:哈代—温伯格平衡

设:A的基因频率=p

a的基因频率=q

则:p+q=1 →(p+q)2=1 → p2+2pq+q2=1 即:AA基因型频率=p2 aa基因型频率=q2 Aa基因型频率=2pq

举例:如果某种群B的基因频率为0.4,那么BB、Bb、bb的基因型频率各是多少?

三、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自学并思考学案[探究三]的以下问题: 1.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有哪些?

2.基因突变率很低,并且突变是不定向的,为什么可以作为进化的原材料呢? 3.突变和重组能否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为什么? 师生共同理解:

基因突变

突 1.可遗传的变异

染色体变异

进化的原材料 所以说:可遗传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2.对基因突变理解:

基因突变的突变率很低,但种群中每一代的基因突变数很大(如课本例子)。基因突变大多是有害的,但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如图某海岛上残翅和无翅的昆虫)分析翅形的来源——基因突变。

分析是有利变异还是不利变异——不一定,取决于环境。小结:

产生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新的等位基因————→多种多样的基因型—→种群中出现大量可遗传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形成了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四.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 [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19世纪

20世纪

思考:试分析从19世纪到20世纪,由于环境改变使S(黑色)和s(浅色)基因频率如何变化?

S(黑色)基因频率增大:5% → 95% s(浅色)基因频率减小:95% → 5% 小结:

自然选择

不利变异不断淘汰

变异————

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生物定向进化

有利变异积累加强 [实例分析](鲫鱼的后代培育成金鱼图)

人类把鲫鱼的后代培育成金鱼,实质就是通过选择改变基因频率。从图中看,显然红色基因的频率显著提高了。[课堂总结]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

6.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理论 篇六

摘要:教育改革进程下,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应用的发展备受关注。在高校钢琴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应用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却并没有发挥其关键性的作用,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通过分析高校钢琴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基础理论和教学方法,结合教学现状与问题,提出高校钢琴教育教学中的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应用策略,将有助于深化高校钢琴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为高校钢琴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与建议,促进高校钢琴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高校;钢琴;现代教育理论;技术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强化,高校的钢琴授课模式也应该做出相应创新。钢琴课程是大学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校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理念,完善音乐教学模式。

一、现代教育理论的相关理论知识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典型的现代教育理论。那么,何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意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灌输知识理论。建构主义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创新为目标,将意义建构、情境、协作、会话融合一体。在现代高校钢琴教学中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知识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主体—主导”教育理论

“主体—主导”教育理论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家奥苏贝尔提出的教学原则形成的教育理论。该理论强调学生和教师是认知的主体,充分地整合教与学,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在“主体—主导”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认知主体的重要性将被凸显出来,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也能够充分地调动起来,钢琴教学会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高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钢琴教学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仍采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进行参与和实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钢琴教学难以创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很难得到提升,学习效果差强人意。高校钢琴教师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主要目标,学生的学习激情将会被遏制住,学习兴趣和潜能很难被激发。[1]

(二)钢琴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高校的钢琴教学主要以独奏为主,教学模式单一。在这种独奏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相互协作,钢琴的学习也缺乏交流的机会。同时,由于大学教育教学方式的特殊性,课堂上的教学时间短暂,课后学生也很难得到老师的辅导,学习效果不理想。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师生间的交流甚少,学生在练习时出现的问题很难被发现和纠正。师生间、同学间缺乏交流,使得钢琴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三)钢琴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由于高校在钢琴教学安排上存在一定的疏忽和滞后,教学内容松散,教学安排不合理,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内容不能由易而难,教师也很难因材施教,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阻碍,学习效果事倍功半。很多高校钢琴教师倾向于难度较大的作品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技巧,这不符合人才培养定位及需求。

(四)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高校的专业设置呈现多样化、丰富化,钢琴教学也受到一定的重视。由于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地方,学生过去对钢琴的掌握水平不一,很多学生甚至是零基础,这给钢琴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负担。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基础较好的学生专业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会对学习更加消极。同时,随着学生身体的发育成熟,在肢体上则表现为独立性和灵活性的塑成。由于钢琴专业性的要求,很多学生的肢体关节不灵活,肌肉紧张,手型自控能力差,这给钢琴的学习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三、高校钢琴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生在中学阶段为了满足应试教育的要求,大多数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以求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而在高校教育教学理念之下,学生能够对钢琴或者其他音乐项目进行学习,音乐素养能够得到很大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全面提高。[2]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教育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对钢琴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放松心灵,从紧张的学习氛围中缓解出来,学习效率和积极性也能够得到提高。高校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

四、钢琴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指导

(一)高校钢琴教学的理论知识

钢琴教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帮助开展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是开展更高层次教学的前提。钢琴教学的基础是读谱,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加强对学生读谱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备案,以便日后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对语音、语调、指法的辩识,能够手眼并用,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读谱练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可以逐渐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可以分段、分层次练习。学生应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明确读谱基础知识的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培养自身的音乐学习能力。[3]

(二)高校钢琴教学的技术指导

钢琴教学技术的基础训练方法主要包括连奏、非连奏、断奏。连奏方法主要用于抒情作品中,其声音效果是圆润连贯、柔和如歌。连奏对手指触键的要求是缓慢性的,这与非连奏恰恰相反。连奏的触键要点主要有:改变手指的触键部位,以指面肉垫而非指尖来触碰琴键;改变手指触键的高度,以平稳的、接近键面的方式触键;改变触键的用力方式,水平方向用力能够让琴键以缓冲的方式受力,达到柔和且连贯的效果;改变手指的触键速度,触键的快慢影响到声音的强弱,决定着声音的连贯、明暗、刚柔。与连奏不同,非连奏的声音效果是明亮、结实、具有颗粒性的。非连奏主要应用于要求颗粒性效果的跑句中,乐曲中的华彩段、经过句等都常用到非连奏演奏法,非连奏的触碰要点包括:触键指尖牢固且坚硬;抬起手指,指尖与键面要有一定的距离;下键、起键速度快,手指要快速挥动,要具有爆发力;手指传力集中,触键面小,以指尖触键。在对非连奏进行学习和教学时要强调抬指,指尖牢靠,快速下键。断奏,即跳音奏法。断奏的触键要点:触键时间短,触键快且离键快;指尖牢靠且富有弹性;触面极小。在断奏的学习中,触键快、离键快是一个重要环节,触键的弹性感也是关键。

五、高校钢琴教学的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应用

(一)教育理论的应用

1.现代教育理论在教学方式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钢琴教学方式可以具体总结为情景式、阶梯式和分层式。教师在钢琴教学上采用情景式教学,营造钢琴演奏的情景,学生感受其氛围,个人状态能够得到很好的调整。为了解决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可以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区分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合学生练习的曲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阶段式的教学方式是在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生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反应和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做出教学计划上的调整。[4]为了创新大学钢琴教育教学方法,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学校应该搭建信息交流平台,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模式,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比如,可以搭建和优化多媒体设备,方便教师授课。教师也要时刻注意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对自身不足之处加以改善。学校可以经常组织教师间的研讨会,加强教师间工作经验和心得的交流沟通,促进彼此的成长,提升学校整体的的教育教学水平。

2.现代教育理论在教学组织模式上的应用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办学规模和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该转变传统的钢琴教学组织模式。通过构建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模式,解决钢琴教学中的一系列难题和矛盾,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钢琴教学的实践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这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上融入现代化的教学内容,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就业方向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技术指导。学校可以经常组织组合演奏活动和钢琴演奏模拟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教师可以定期对学生演奏能力进行评估,通过对学生表现的差异进行区别指导。高校钢琴教育教学创新要本着科学高效的原则,打造个性化的教学组织,同时注重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课程安排,构建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体系。

3.现代教育理论在教学重点中的应用

把握教学重点是高校学生学习的关键部分。学生通过对教学重点的掌握,学习效果能够得到强化,教师构建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也能够及时高效地完成。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在帮助学生掌握作品理论知识的同时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其内涵,通过不断训练学生的演奏技巧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而这些工作进行的前提就是学生要掌握教师教学的重点。高校钢琴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对学生的不断训练,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综合应用与创新。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明确教学任务和方向,确保学生能掌握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断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比如可以选用新颖的曲目供学生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1.现代教育技术在创新教学方式上的应用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钢琴教学的教学方式也要做出创新。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能够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通过现代技术与教学方式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要采取实践教学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模拟的音乐汇演或其他音乐合奏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演奏水平。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采用人性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因材施教。此外,通过课堂教学的模拟训练,引导学生感受钢琴演奏的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演奏的视频或相关片段,通过画面与声音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教学内容。在高校钢琴教学中,读谱和演奏是关键的内容。读谱作为一项基础性的训练项目,能对学生的钢琴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学生因为基础较差加上读谱难度大而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帮助学生了解读谱的重要性和具体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重新恢复钢琴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注重因材施教,对于基础不好的同学加以辅导强化,在后期的钢琴教学中也要积极引入,使读谱训练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基础训练的趣味性。学生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要进行大量的听觉训练,培养对音乐作品的感情,促进理解。钢琴演奏训练的方式有很多,教学应该加强对学生手指、关节、手型自控的训练,培养学生专业演奏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钢琴演奏中,经常为学生提供实战的机会。学校也要经常组织各种音乐合奏的项目,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其中。[5]

2.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模式上的应用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开展表演直播活动,将学生的钢琴演奏放在网站上,吸收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评价。可以鼓励学生合作或是单独录制一个视频,在课堂上播放,教师进行评价和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不足,师生间的互动也会更加频繁。学生可以自主形成一个互助小组,成员可以是两个或多个,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得到提高。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采取一对一的教学形式,通过基础较好的同学的引导和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也能够迅速进步,在整体上达到互帮互助的效果。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的道具也可以有多种选择,现代化的电子产品和多媒体教学都可以作为教学道具。此外,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开展远程教学模式,通过线上与线下的结合,钢琴教学活动也能融入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的课外学习也能够得到指导强化。钢琴作品和演奏的视频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学生可以借鉴他人的心得进行自我评价和管理。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提升,课堂教学也会更加丰富多彩。

结语

通过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高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能够得到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该努力学习现代化的教育理论,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引导者,二者相互配合,积极推动高校钢琴教育改革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徐雅君.大学钢琴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理论的有效应用[J].北方音乐,(18):175.

[2]戚鸣.大学钢琴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理论的运用[J].黄河之声,(18):19.

[3]江幸哲.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数码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6(3):25.

[4]余嘉安.高校钢琴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探索[J].戏剧之家,2016(22):219.

7.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理论 篇七

一、《现代交换技术》教学特点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通信网络的完善、各种新业务的涌现, 使得交换技术要不断地完善和更新, 交换系统也从简单的链路交换演变成了一个功能更复杂的系统, 并还会涌现出更新的交换技术。该课程属于电子信息类的主干专业课, 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 该课程涉及到相当丰富和复杂的理论基础; (2) 该课程需要用到很多专业概念和专业术语; (3) 该课程涉及到的交换技术很多, 比如从电路交换到分组交换再到软交换, 具体有如程控交换、IP交换、ATM交换、MPLS交换、光交换等, 因此对教师的专业术语和内容组织能力要求较高, 同学们对这些技术很难深入和形成系统; (4) 由于涉及到的交换技术较多, 需要的配套实验环境规模就比较大, 各种限制条件较多, 所以实验很难系统地开展。

二、《现代交换技术》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和在多年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及体会, 归结出该课程在理论教学环节和实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1. 教材不易选取, 虽然有一些相关的教材, 但针对每种交换技术都只是从大体上给予介绍, 教师在组织课件时需要引用大量的其他教材, 这样就让学生就感觉无书可依, 无据可查;如果选用理论比较多的教材, 这对学生的理论要求就很高, 这对本科二、三年级的学生是个很大的挑战。

2. 教学课时太有限, 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计划是2+1, 面临如此重要且内容丰富的课程, 这些课时就远远不够, 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存在赶课的情况。

3. 需要大量的专业概念和专业术语, 从多年的教学中发现, 同学们的基础不够, 还需要不少时间讲解前序知识, 同学对理论部分的吸收有一定难度, 合理的案例不易选取。

4. 对实验环境要求比较高, 涉及到大量的设备投入, 也不可能对所有交换技术进行较全面的实验。现有的实验模式大多是基于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此外同学们在实验时除了要掌握理论还要对硬件设备进行全面掌握和按业务要求搭建和修改硬件配置, 难度较大。

5. 目前不少教学中还存在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存在指定范围的现象, 这无形就让学生不会主动去全面学习这门课程的其他内容了, 在考试中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 考完慢慢就忘记了。

三、教学改革探讨

1. 关于理论教学的探讨。

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上述的问题和不足, 本文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尝试如下的探讨: (1) 学生的兴趣培养。为了让同学能主动学习, 兴趣很重要, 建议先去运营商那里参观学习一下, 请运营商的技术人员做一个总体介绍。 (2) 教材选取。目前还不存在该课程的权威教材, 所以在教材选择上要适合该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 还是科研型人才培养? (3) 教案准备。该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工程型较强, 所以在教案准备中除了集中相关教师共同备课外, 最好结合电信运营商的技术力量或者资历很深的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掌握该课程的前沿技术和前沿的技术应用, 缩短教材和实际工程的时差。 (4) 预授该课程的相关专业概念专业术语。授课教师在备课前, 预先准备一个关于该课程的基本专业概率和专业词汇及其基本理论的汇总, 在整个内容开展前提前集中讲授该内容, 或者发放给同学们让其自行预习。 (5) 授课过程中, 杜绝满堂灌, 减少老师的讲授时间, 用部分时间让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2. 关于实验教学的探讨。

目前我校的实验环境比较成熟, 我校和某市电信局共建了一个综合型实验室, 可开展的实验内容总体上包括:传输 (OptiX 155/622H) 、程控交换 (c&c08) 、宽带 (MA5300) 、软交换 (SoftX3000) 。所以针对交换技术的实验还是比较容易开展。为了充分发挥实验设备的价值, 本文就实验教学环节尝试如下的探讨: (1) 在比较成熟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开发多个综合型及设计性的大型实验案例。 (2) 在已掌握的实验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自行搭建硬件和软件环境, 进行个性化实验, 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更感兴趣, 还能让其在不断地动手中发现问题, 并用理论指导去解决一些问题。 (3) 增加实验课时或者实验室全天面向学生开放, 我校的实验环境需要在BAM上加载数据, 存在排队等候现象, 人均用时多在10分钟左右, 所以教学计划中的课时严重不够。 (4) 结合电信营运商的一些业务配置案例, 在实验环境中去模拟, 使学生尽量贴近前沿应用, 逐步培养一些工程思维掌握一些工程技能。

3. 关于考核方式的探讨。

在现行的一些考核制度下, 存在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现象。这样难免存在与考试范围很接近的模拟题或者细划范围的情况, 让所有的教学内容在“考试”面前变得主次太明显了, 考试难度自然降低, 内容掌握也自然降低了。本人就考核方式作如下探讨: (1) 否定一卷定胜负。卷面成绩比例占总分的30%, 尤其针对已经细划范围的考试而言, 一卷定胜负既不能真实反应学生的掌握情况, 还让学习认真刻苦的同学觉得不公平甚至丧失学习主动性。 (2) 平时出勤和课堂表现成绩占20%.但平时成绩低于12分仍视为不及格。这样可以让同学放弃这20分不要还有80分的侥幸心理。 (3) 实验环节中的操作情况、熟练程度、实验报告共占40%。 (4) 读书报告、小论文等占10%。 (5) 当然这样的考核方式对老师而言存在较大的主观性, 为了让考核更有价值以及杜绝教师的人情分数, 可以采用已经成熟的教考分离制度。

现代交换技术是电气信息类的重要专业课, 内容烦琐, 不易学不易懂, 且工程性很强。本文就教学和实验提出了一些个人想法, 当然提高教学质量不是个人行为, 除了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之外, 相关部分也应给予大力支持, 比如学校加大投入、送教师去该专业很强的高校学习、联系营运商、建立实习基地……总之,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值得大家一起努力去做相关事情。

参考文献

[1]项洪印, 鲍慧, 孔英会.现代交换技术课程工程性教学实践环节改革[J].职业教育.

8.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理论 篇八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和其他科学理论的发展一样,不是简单的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大体都走过了这样的轨迹。这些应该成为处理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生物进化的内容,知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但是现在已经遗忘,而且拉马克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尚不了解。因此介绍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三、设计理念

学习从问题开始,以问题调动思维,让学习环绕问题进行。新课标教材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本节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自学,教师适当加以点拨。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四、教学目标

1.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①提出问题:世界上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

②观看关于进化的一段视频。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边看视频边听解说,很多学生脸上流露出好奇的表情。(课堂气氛活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自主探究学习:拉马克的进化理论

【教师活动】屏幕展示拉马克的人物及介绍,并看书思考以下问题: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绝大数学生通过看书总结出答案,并用拉马克的进化理论来解释部分实例。

【设计意图】学教师进一步规范指正。(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

3.分组合作探究学习: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教师活动】播放四段关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录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

【学生活动】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合作,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了解生物进化学说的内容,收集并整理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形象而直接的阐述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渡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四则内容环环相扣,学生易懂而又深刻。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把理性知识通过感性认识来潜移默化。

4.辩论赛:比较拉马克的观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

【教师活动】把本班学生分成两组,尝试运用进化的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

【学生活动】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到正确的解释。

辩论赛结果:学生纷纷响应,踊跃参与,各抒己见。一部分同学还是以拉马克的观点解释,但后来听到其他同学正确的解释,才恍然大悟。

【设计意图】教师最后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现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并通过对课本中图示的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现象。即比较了比较拉马克的观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观点,又使课本的知识得以迁移运用。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5.互助讨论: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否否定了拉马克的观念呢?如何评价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贡献和局限性)引导学生看书并分组讨论的出答案。

【学生活动】经过学生的讨论,并争执后最终得出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学会从课本提炼知识,归纳知识,懂得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不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

6.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系统

七、教后反思:

教学目标明确,使同学们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课件中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使得课堂气氛热情高涨。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和分组合作式探究教学。既能锻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提高团队协作、互帮互学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允许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处理,比通常由教师简单地讲述,灌输知识要强得多,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深更牢固。

9.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理论 篇九

论课

摘 要: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为了避免学生简单机械地模仿师傅或老师的有限操作,把自己在“做”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系统化,进而上升到专业理论高度,内化成自己真正的技能本领。尝试用新的方法教学专业理论。为探索中职专业课“在新形势下”的教学,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网络 教学 中职 专业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1(a)-0153-02

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的专业技能都是在生产和实训相统一的现代学徒岗学习,即“做中学”。为了避免学生简单机械地模仿师傅或老师的有限操作,能把自己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的支离破碎的经验系统化,做到在生产或实训中发现问题,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上升到专业理论高度,内化成自己真正的技能本领。同时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以车工为例,尝试“利用网络教学车工工艺”的方法,来增长同学们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同学们分析零件加工工艺的能力。

在计划实施前,我们以问卷的形式对模具班的同学进行了网络使用情况调查。发出问卷75份,收回70份。调查结果如表1。

调查结果表明,经常上网学生很多,采用网络教学是可行的。教学资源整合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采用新的方法教学,首先要有一套与子相匹配的教学资源。为了更加适合同学们在网络上学习,小组成员搜集整理了很多相关的资料,根据中职生的实际情况自编一本《车工教学讲义》。该讲义整合了《机械识图》《公差与测量》《机械基础》等与车削加工相关的内容,并配有7个课件和13个视频。同时,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设置了问题讨论区。教学实施的具体步骤

2.1 准备阶段

(1)制定教学实施方案。(2)定出实施对象,定好实施教师。(3)搜集并整理与车削加工相关的资料,通过《机电园地》网站教学平台,构建《车工》教学软件。

2.2 实施阶段

(1)初步实施:根据《车工》教材及大纲要求,结合实训教学,整合出适应中职学生的网络教学资源。围绕零件加工工艺分析能力的培养,利用车工网络资源对11级6个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教学,探索网络教学车工专业课对教师的要求,并统计有关数据。构建并完成“零件加工工艺分析能力评价测试方法”,同时对他们进行测试。(2)全面推进:根据《车工》教材及大纲要求,围绕零件加工工艺分析能力的培养,利用车工网络资源对12级全班学生进行车工教学,同时对他们进行定期测试,并统计有关数据。(3)实施验证:用观察、访谈及难易程度不同工件的加工等多种方法对12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地测试,特别要关注测试工件的完成情况,详细记录,并统计有关数据。

2.3 总结阶段

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总结,理论升华。教学效果的检测

为了验证实验班学生对零件加工工艺分析能力提高的情况和利用网络资源教学车工的效果,分别抽取了11秋的一个班来和实验班(12秋)进行对照。在选取样本时,同时选取了两个秋季招生的班级11秋和12秋,生源质量相当,又把出勤和作业(练习工件)低于50%的同学剔除,避免因生源质量、学习态度等其他因素影响了试验结果。因此,实验班选取40人,而对照版只有35人。

采取学科知识(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复合工件)进行测试,测试内容如以下几点。

(1)识图并能选出加工设备,能够分辨出加工内容和选取工、量、刃具。(2)能够制定加工工艺路线(即加工步骤)。(3)能够分析出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和找出解决的方法。

统计相关数据,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的结果(如表

2、表3)。

从表

2、表3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两组的数据没有特别偏的分布,也没有十分突出的离群值,因此无须变换,可以直接采用参数分析方法来分析。综合设计类型,最终确定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来分析。

由输出结果可以看到:对于两班的成绩来说,F值为2.315,相伴概率为0.132,大于显著性水平0.05,不能拒绝方差相等的假设,可以认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试成绩方差无显著差异;然后看方差相等时t检验的结果,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t检验的零假设,也就是说,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试成绩平均值存在显著差异。以上的分析结果充分表明:“利用网络教学车工工艺”的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同学们分析零件加工工艺的能力提高。(如表

4、表

5、表6)教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该次“利用网络教学车工工艺”有以下两方面意义:一是在理论创新方面,为探索网络环境下,中职机械专业课“在现代学徒制模式”教学,提供一种新思路;并为建构“中职学生对零件加工工艺分析能力评价方式”积累经验。二是在实践应用方面,不仅能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还能促使同学们养成正确地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学会利用现代技术和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以达到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和技术能力。可以真正使网络成为同学们的一对翅膀,让同学们在今后的岗位上飞的更高、更远。不仅如此,因为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促进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0.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理论 篇十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

刁纯志 教授

一,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结构)的理论与实践发端

1,教学模式概说

“教学模式”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才显现,代表作是美国学者B.乔伊斯和M.韦尔合著的《教学模式》一书。

对教学模式的定义,即对其本质和内涵的界定众说纷纭。国际:B.乔伊斯和M.韦尔:“计划说”(1972);美国学者D.埃金:“策略说”(1979); 国内:“综合说”(杨小薇,1987);“体系说”(柳海民,1988);“构成说”(李秉德,1991);“样式说”(叶澜,1993);“实质说”(熊川武,1993);“模型说”(李晓文,2000);“中介说”(徐皓,2004)等等。

定义: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所形成的教学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结构说”)

在教学模式(结构)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中,正确认识媒体的地位,科学的发挥媒体的作用,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引入

从上个世纪初中期开始,我国的教育界,特别是远程教育领域,开始逐步从对传统教育结构的弊端批判中,引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处于主宰地位,具有无上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系统知识和理论,而媒体则主要是作为教师演示某个教学内容的工具或直观教学的教具,而教材则是学生学习理论和知识的惟一来源。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结构)。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交互”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交互”:交互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互、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交互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交互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结论: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的能力。换言之,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上个世纪90年代,西方教育界对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一片赞扬之声,突出地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这和他们的传统思想一脉相承。比如说,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很早就提出了“儿童中心”理论,强调以学为主(中国是以教为主)。

这种理论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但过分强调学生中心论,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将会削弱对基础性、系统性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从而削弱学生的学习基础。

现在在西方教育界,通过多年的实践,已经意识到片面强调建构主义是有问题的,所以出现了对建构主义的批评之声,提出了混合学习的理论。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背景,我们过去传统的教育,是忽视学生的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建构主义所主张的在中国现阶段仍然还有存在的充分合理性,只是我们不要又犯西方教育界前些年犯过的片面性的错误。

3,新模式的初步建立

在“建构主义”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实践的努力,我国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逐步实现了:

从“教师为中心”,发展到“学生为中心”; 从组班教学,发展到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

从面授辅导、利用传统媒体学习,发展到追求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方式;

等等一系列发展和变化,并初步建立起了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结构)。应当说这种转变有其必然性和客观性,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在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具体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过分强调了新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传统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性,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互补性和辨证统一性。

二,从“以学生为中心”到“主导—主体相结合”

1,十年的探索和反思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近十年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回归)的趋势:从“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和实践,现在又螺旋上升(回归)到以“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结构)。

中国,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和76所普通高校举办的“网络学院”为代表,我国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也正在走着类似的“螺旋”之路。

“建构主义”和“混合学习”是支撑“主导---主体相结合”这一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两个主要理论基础。

2,“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

关于“混合学习”的理解和定义也是众说纷纭的。

所谓“混合学习”是指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即运用视听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CAI、IP、网络课程等)方式与传统的教师单一讲授方式相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方式相结合等等。

“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的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这一结论,是世界远程教育界,经过十年探索、研究、讨论得出的新的认识,是国际远程教育界关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大提高与大转变。而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则是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赖以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所以新的上述环节都打上了“混合学习”的烙印。

“混合学习”的本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提出“混合学习”这一理论的依据:

----学习者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学习目的、要求的差异,导致了学习方式的不同;----学习者对各种媒体的适应度是不同的;

----不同的学习内容和问题,要求用不同的解决方式(不同的媒体与传递方式),关键在要针对特定的问题,提供恰当的混合方式;

----“混合学习” 是对纯粹 e-learning化在经过诸多教训后的“回归”。但不是“技术失效”,而是一次进步。关键是不能胡乱混合,或者强拉硬配。而是应当把各种优化的学习资源进行有机的组合,达到1+1>2。

----“混合学习”强调构建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

----任何一个成功的网络学习项目,都应当是或者将会是一个混合学习项目。

3,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远程教育的理想模式: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建构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地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学习方式(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

要实现上述理想模式,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建构主义”所提倡的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意境、氛围和条件,让其身临其境,这是从外因来看。

在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中,教师应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达到自主建构的目标,自主学习的策略是教师要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这是从内因来看。

以上两者,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情境的创设、信息资源的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等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必然会体现得越充分。因此,主导--主体相结合的这种结构,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育教学模式。

4,在教学模式(结构)中媒体的地位和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初,“有围墙的大学,是否将被没有围墙的大学(远程网络学院)所取代”,成了国际教育界讨论的一个重大课题。经过了十年的争论,这个问题有了比较明确的结论。

2000年美国教育部向美国国会提交的《教育技术白皮书》(8万多字),对这一问题作了比较明确的阐述。指出数字化学习能够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但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数字化学习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国际教育界对信息技术(IT)在教育中的运用主要强调辅助教或辅助学,以后逐步转向关注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但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主要通过鼓励学生围绕社会生活的实践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更多的是课堂外的,跨学科的学习,这种择重的确有助于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但对系统科学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不一定优于课堂教学。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0年的报告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到整合于全课程。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且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运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

所以,2003年,ICCE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第二浪潮,从辅助教与学到促进教育改革。”

过去且不用说,就是现在,不少教师仍然只是把媒体当作演示某个教学内容的工具或直观教学的教具,而不是引导和教会学生把媒体作为自主探究、建构认知、情感激励的工具。

因此,我们对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1,国情

在进入21世纪,数字化教育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既有难得的机遇,更有严峻的挑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中国东部与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并不会因为信息时代到来而缩小,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的数码带沟会越来越大,人们受教育的机遇有可能进一步处于不公平的地位。

早在上个世纪末,财政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已经达到5.1%,欠发达国家也有4.1%。而中国的这项指标,据统计200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3.41%,但已经是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了。这和发达国家有极大的差距。生均经费的差距更是巨大。美国不含捐资、校办产业、学费等收入的公共教育经费为3762.17亿美元,中国200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491.40亿元人民币。如按1600万在校大学生的生均计算,则差距更是巨大。

美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中国为3.41%;美国大学毛入学率为81.1%,中国为17%。美国教育的主要经济指标都大大高于中国。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体现在中国的内部。

中国是一个幅圆辽阔、人口众多,东部和西部、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教育不平等的现象严重存在。

中国东部(京、沪、苏、浙、粤)人均GDP为17414.35元,10万人中接受过大学教育人数为5250人,10万人中互联网用户数为7806.32户;中国西部(渝、川、贵、云)人均GDP为5141.72元,10万人中接受过大学教育人数为2229人,10万人中互联网用户数为1696.68户。东部人均GDP为西部的3.39倍,10万人中接受过大学教育人数为西部的2.36倍,10万人中互联网用户数为西部的4.6倍。

2002年东部五省区的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平均为9999.268元;而西部四省区平均仅为3265.35元,东部为西部的3.06倍。东部五省区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平均为4795.35元;而西部四省区平均仅为888.62元,东部为西部的5.4倍。

面对中国国情,特别是西部的区情,要加快中国特别是西部教育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仅仅依靠需要大量资金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因此,必须寻求一条适合在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地区,多渠道发展高等教育的有效路子。

这就是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客观现实。

2,原则:

现代远程教育应该具备以下基本规律、原则和要求:

------应当按照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来制定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计划和设计应有的培养规格,其中信息素质和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成分;

------应当从主讲教师与学生时空分离的特定条件出发,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应当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育理念上来,构建全方位的,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应当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同时也十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和教师的以导学方式的面授辅导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协作学习,从而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应当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运行平台,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同时也注意发挥原有媒体的功能,将经过系统整合的最优秀的教学资源,以远程、开放、多样的方式传导给各地特别是处在边缘地区的求学者,以解决当地合格教师不足的矛盾;

------应当建立起有效的远程质量监控体系,以保证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等等。

以上是我们对现代远程教育基本理念和原则的认识与概括,在我们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应当努力按照这些原则和要求去构建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而不是违背上述理念和原则另搞一套。

但我们也应当从中国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的具体情况出发,构建既符合上述原则、要求,又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而不是脱离实际,或是超前发展,从而导致失误。

3,模式

我们要建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就要注意体现学和教并重的教学设计,体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建设,构建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易于实现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此,特别要注重克服忽视教学目标、学生的基础特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等问题。从新的理论架构上,来创设更科学的教学模式。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工作中,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总结出了“三个1/3+1”的教学模式(结构)。

学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坚持收听收看中央电大主讲教师的授课;进行必要的当地教师的面授辅导答疑;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服务系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数字化手段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上三个基本方面构成,三个方面各自的权重,则视具体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条件的差异而进行合理分配。同时,更要按照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理论和要求,进行总体的教学设计和科学的具体实施。此外,学生还应利用相当于计划学时数的时间进行学习小组的活动、实践性环节、预习复习、完成形成性考核的内容等等,这就是“+1”。

“三个1/3+1”教学模式主要的优势在于,既调动了学生数字化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又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释疑、解惑和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性,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经过五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既遵循了现代远程教育规律,又符合中国特别是地处西部的四川实际情况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三个1/3+1”的教学模式,既包孕了“建构主义”的要素,又体现了“混合学习”的理念,注意发挥了几种学习方式的特色和优势,展现了数字化学习和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互补性和融通性,展现了两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最优化的总体教学效果。

“三个1/3+1”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现阶段经济文化和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地区举办现代远程教育。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可以更好的逐步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

当然,这只是四川电大的探索。各地各校从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要求出发,结合各自的实际,所建构的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共同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而努力。

11.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理论 篇十一

关键词:现代物流教学;案例教学法;理论;实践

当前,我国现代物流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不少急需解决的教学难题与困难。比如说,现代物流教学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学模式不够清晰,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物流知识要点把握不足,教学内容与使用教材都缺乏一定的深度等,这些问题都使得整个现代物流教学体系显得较为模糊不清。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找到合适的问题解决办法。其中,我们认为,案例教学法就是相当好的教学方法,其有利于提高现代物流教学的有效性,把理论性与实践性充分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提高现代物流教学的总体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的主要内涵

案例教学法就是将某个部门或单位的实际业务项目作为实际的教学案例,并结合一定的理论知识来现场组织某个科目的教学活动,这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具有启发性质与意义。具体来说,案例教学法就是要学科课程的教学以实际的教学大纲作为根本目的与要求,把实际案例作为基本教学素材,并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来启发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从而让学生在课堂组织中对案例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根据自己的判断来提出个性化的见解和决策。因此,案例教学法又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现代物流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

经过一定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开启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那么,对于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现代物流教学来说,其具有应用的必要性。

(1)现代物流学科特征为案例教学法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作为一种供应链管理的实际过程,现代物流教学比起传统物流来说,有着对货物原材料等相关信息的更高要求,包含了从起源地到用户这么一个高效的流动和储存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代物流应该要能够满足社会与顾客的实际需求。那么,在现代物流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资料的收集等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应用现代物流理论知识与实践方法。

(2)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案例教学法中包含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的教学活动,对于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过于被动的情形有所帮助。案例教学法将有效吸引学生,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体验活动中,锻炼自己提出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树立起务实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案例教学法重视对学生通过案例进行分析与推导的能力培养与提高,从而帮助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因为案例教学法中,学生被置于一个特定的情景当中,他们可以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锻炼自我判断与决策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进而学会学习,同时学会沟通与合作。当然,当前的就业形势也是案例教学法应用到现代物流教学中去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案例教学法在现代物流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既然案例教学法在现代物流教学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按照一定的步骤来具体实施。

(1)案例选择的前期阶段。对于现代物流教学来说,首先应该做好案例选择的前期工作。这就是说,现代物流教学应该以精心搜集相关教学案例作为案例教学应用的根本条件。具体来说,在现代物流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应具备这几个方面的特征,即现实性、典型性、启发性以及生动性。现代物流教学只有选择了优质的案例素材,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效果。

(2)案例分析的中期阶段。案例教学法还包含了结合相关现代物流理论知识的分析过程。这就是说,现代物流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分为几个讨论小组,让他们各抒己见,当然,此过程的顺利实施需要教师把相关案例提前提供给学生进行思考,让他们分享各自的分析建议,书写成案例分析报告,然后再通过组间讨论的方式把各个案例分析过程和结果展现给师生看,再让教师与学生进行相互讨论与归纳,从而使得案例教学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具体过程如下:学生演讲、课堂讨论、教师归纳,以此来达到师生之间的顺利沟通。

(3)案例考核的后期阶段。在案例教学法应用到现代物流教学过程中来的后期阶段,我们应该做好案例考核工作。这主要包括了案例分析报告的考核和课堂讨论效果的考核两个方面。具体来说,在案例分析报告中,教师应该根据报告质量给出具体的小组成绩,并给这些小组成员进行相关评分。课堂讨论结果的评价则可以由轮流评判的方式来进行,可以采取以学生评分为主,教师评分为辅的办法来权衡相关组员的具体案例分析成绩。

总之,现代物流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采取案例教学法,并做好前期的案例选择工作、中期的案例分析工作及后期的案例考核工作。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要做到扬长避短,但是,也必须注意到一些问题,如案例的选择要适当,符合学生的需求,能够启发学生等,让学生能够在案例中了解现代物流发展状况与实际运作,并提高学生对于现代物流相关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单位: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李专,潘春玲.案例教学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增刊):82-83.

[2]刘健敏.浅议案例教学法在现代物流教学中的应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10):24-25.

[3]张毅主编.现代物流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卢鸿主编.现代物流基础[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10.

[5]魏安莉主编.物流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上一篇:村党总支发展党员制度下一篇:政治组校本教研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