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公司五年规划

2024-10-02

房地产公司五年规划(精选9篇)

1.房地产公司五年规划 篇一

洛阳市金穗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

五年发展规划思路(2016年-2020年)

当前,公司发展面临供销社改革创新焕发新的活力,经济增长速度提升,新的组织架构和经营格局正在形成的大好时机;同时又面临着农资产业竞争格局复杂多变、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农资经营步履维艰的现状。面对新的形势和市场的竞争,公司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加快公司转型升级,探求对外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积极拓展多种经营。为此,公司结合公司实际,特拟定发展规划如下:

一、发展总体思路与规划

在未来的五年里,公司将始终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11号文件精神这条主线,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的意见精神,紧紧围绕供销社发展改革大局和企业实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探索参股、混合所有制等形式,通过网络完善、营销创新、品牌建设,业务拓展,创新农资服务方式,从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业态转变,从单纯购销业务向综合经营服务转变,延伸产业链条,开展差异化营销,加快向农业生产经营的综合服务商转型,打造智慧农资平台。通过项目建设,提升资产质量,实现资产保值增值,资产收益不断提升,综合收入有较高增长,公司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方式明显转变,新兴业务稳步拓展,成为以农资业务为核心,集贸易分销、多种经营、多元服务为一体的、与农民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行更高效有影响力的一家综合性涉农企业,成为洛阳市供销社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主力军,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通过五年努力,力争到2020年,农资销售网点达到360个,农资销售1-2万吨,综合收入达到4500万元,资产收入不断提升,电子商务业务收益份额比重加大,职工收入有较高增长。

二、具体目标及规划

(一)建立完善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未来五年里,我们将继续把发展完善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作为工作重点,以“提质、扩量、增效”为目标,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在组织体系、配送体系、网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上实现新的突破。形成覆盖更为广泛的农村农资连锁配送网络,进一步增强公司化肥经营、农资中转能力。力争在未来五年里,通过连锁加盟形式,新增农资加盟店120个,实现农资供应网点覆盖洛阳区域的70%以上,使洛阳市供销合作社在农资流通中的主导地位得到恢复和强化。

(二)优化传统业务,做大做强主业。在业务定位上,公司将以绿色、环保、健康、服务为经营理念,加快淘汰竞争力低、发展潜力低的农资品牌,主动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集中优势资源筛选一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力高的新型农资商品,重点是加大配方肥、液态肥、生物肥的市场营销工作,并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探索参股以及混合所有制形式,与有实力的农资厂商合作,拓展培养品牌代理,与农资协会内网点分布广、配送基础好的企业开展网络共享、配送互补合作,实现业务突围,扩大市场空间,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拓展延伸服务链条,加快向农业生产经营综合服务商转型。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积极与基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对接,扩大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农资直供比例,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等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服务,通过农资集中批量采购、统一连锁配送、科技服务带动、农产品换购、优惠补贴等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规模化、系列化和标准化服务。力争用五年的时间,拓展培养独家代理的品牌3-5个,销售农资1-2万吨,销售额达到4000万元。

(三)建设服务规范、功能齐全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公司将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延伸服务链条,采取大田托管、代耕代种、股份合作、以销定产等多种方式,为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农业生产经营系列化服务。并积极对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宜阳县、汝阳县等地条件较好的网点进行筛选进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下一步,公司将以资金、设备形式投入为主进行参股,在偃师市缑氏镇搞一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试点。该服务中心将本着“可持续、可复制、保本微利”的原则,按照“统一模式、统一标识、统一宣传、统一管理”的方式,通过入股、联合、合作等形式整合资源,建立农机服务队、农技服务队、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队,开展“保姆式”、“菜单式”托管服务,提供土地平整、秸秆还田、农作物种收、农资供应、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烘干收储、市场销售等综合服务,形成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同时公司将凭借技术、政策、信息等优势,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把该试点改造成为市供销社直接管理和指导下的一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样板工程,并以此为切入点,摸索整理出一套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运作规程,并在有条件的乡镇复制推广。

(四)全力打造“曌丰”品牌。下一步,我们将在联合社内部探索实施“特色农业增效战略”,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将创建品牌、打造名牌纳入联合社长远发展战略规划。努力抓好葡萄基地、核桃基地、粮食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产品质量认证步伐,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力争在五年内为三个基地农产品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书。并推行“统一收购、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的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机制,促使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同时我们将积极凭借洛阳市供销社农超网、公司电子商城、洛阳名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等平台和公司农资配送网络一网多用的优势,叫响绿色、有机、无公害的“曌丰”品牌,扩大产品知名度,实现以销定产、产销对接的良性循环。

(五)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管理,增强公司发展后劲。一是积极谋划洛阳市金穗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农资交易服务中心建设,努力打造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性集加工、展销展示、配送为一体的农资展示交易中心。该项目计划投资640万元,新建面积4700平方米,改造面积3600平方米,改扩建办公楼一栋,对金谷园西路仓库进行整修及配套设施建设。该中心下设仓储中心、电商服务中心、直销配送中心、信息管理中心等,其中信息管理中心设有综合业务管理、订单管理、网上交易管理、远程视频检查管理等系统;二是拓展思路,加强合作,拓展供销社外延和内涵。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参股、合作投资等形式,积极利用供销社“新网工程”专项资金、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与基础条件好、有实力的联合社成员单位共同开发合作建设一批带动作用强、辐射范围广、市场前景好、产业链条长的 “新网工程”农业产销对接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目前,在偃师市缑氏镇公司已与一家成员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建设土地托管节水灌溉项目1个,该项目计划投资1400万元,对6000亩托管土地灌溉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三是积极沟通协调,继续做好农资物流园项目建设的筹备工作。

(六)积极拓展新型业务,做好公司电子商务运营发展工作。为贯彻落实市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要求,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动公司经营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公司经决定以电子商务平台为载体进行新业务开拓,并制定了一整套线上线下互动、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融合的电子商务方案。目前,公司已与聚客隆电子商务公司达成协议,在聚客隆商城设置公司网上营销“金穗聚汇商城”板块,并于10月中下旬上线运营,市场商品调研和筛选工作正在进行中,目前已经确定的商品涵盖农资、家电、粮油、杂粮、土鸡蛋、奶粉、办公用品等50多个商品品种。下一步,公司将重点研究电子商务与传统业务及现代农业服务中心融合发展的具体办法,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培育出自己独立的品牌,注册成立电子商务公司,做大做强“金穗聚汇商城”,实现公司业务新突破。

(七)盘活优化存量资产,进一步提升资产质量和效益。为进一步提升资产质量,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收益。针对目前公司资产普遍存在设施陈旧、规模小、档次低,收益不高的问题。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采取合作联合、招商引资等形式,对现有资产进行盘活优化:一是我们将以道南路打通为契机,对公司金谷园西路仓库进行项目建设论证和规划,并通过外引内联、招商引资等形式筹措资金,搞好开发。通过改造,彻底改变由过去单一的仓储为主的经营模式,把金谷园西路资产打造成为一个集电子商务中心、线下体验店、仓储配送为一体的功能完备,服务能力强的现代化综合性的商贸中心。从而使公司经营资产质量得到提升,资产面貌得到改善,资产营运的质量与效率大幅度提高。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建设等形式,开发建设龙门资产,改变该处资产长期低效运转的格局,力争资产质量、资产收益双提升。

(八)创新农村融资服务体系,探索开展资金互助工作。2013年以来,公司依托洛阳市农村经济联合会这一平台,积极在偃师一家成员单位内部实行信用合作试点运营工作,自开展以来,服务对象逐步扩大、服务内容更加广泛,有力支持了社员的生产和经营。到目前,资金互助社新增农民社员3862户、小企业社员45个,累计扶持金额1200多万元。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继续探索用市场化方式开展农业服务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扩大互助业务的试点规模和范围,依照法定程序积极稳妥地在业务经营合作单位、农资协会、联合社成员单位内部规范开展资金互助合作,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实力。同时,积极开展农村合作金融,加强与商业金融机构联合合作,发展涉农普惠金融服务,形成供销合作社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有机结合新机制。总之,经过五年发展,努力实现公司资产规模和收益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方式明显转变,新兴业务稳步拓展,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收入较高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初步把企业打造成一个安全稳定、政通人和、风清气正,职工收入逐步提高,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充满活力的新的经营实体。

2.房地产公司五年规划 篇二

“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将在今年两会之后, 作为行业规划发布。”2月22日, 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关昌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进一步落实《规划》内容, 其所涵盖的20个专项规划和专题也将陆续发布, 其中包括公路、水运、安全、救助以及综合运输等研究内容, 目前正处在结题或编制过程之中。

《规划》转折:从基建到服务

《规划》的制定工作, 最早可追溯到2007年。“当时 (交通部) 规划司经过招标, 开展了23个专项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 包括客运、物流、水运、农村物流发展等专题在内, 根据当时的研判都是‘十二五’的重大问题。”关昌余向记者回忆说, 去年这些课题已全部结题, 并且很多成果应用到了《规划》之中。

2009年8月, 交通运输部宣布《规划》编制工作全面正式启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 交通运输部先后经历了制定机制、确定内容框架、整体调研、听取企业意见、网上征求意见, 部分省 (市、区) 交通主管部门讨论, 与发改委交换意见, 以及部长听取意见等几个重要阶段, 《规划》的各项制定工作也于去年11月份接近尾声。“两会”审议和批准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之后, 该《规划》可能会很快择机出台。

“十二五”被定位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拐点, 这在《规划》内容上亦有所体现。换句话说, 与以往的行业“五年规划”相比, 《规划》的突出重点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回顾过去交通领域的“五年规划”, 包括“九五”、“十五”和“十一五”规划, 基础设施建设都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关昌余向记者介绍, “将《规划》重点向运输服务、安全、应急、绿色交通和信息化建设等行业发展的内容转变, 特别是将改善运输服务作为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是此次‘十二五’规划的一大特点。”

可以说, 该《规划》的重点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其他内容, 其前提是交通基础设施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十二五”之前, 我国对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评价都是瓶颈或制约, 而目前交通运输紧张情况实现了总体缓解。“十一五”期间, 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4万公里, 新增3.3万公里, 居世界第二位。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发展, 交通运输需求也在持继发展之中, 而发展交通运输的总体目标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规划》首次将改善运输服务作为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同时亦不否认“十二五”交通运输供给能力仍需加强, 要抓住机遇继续发展。“随着运输需求的持续增长, 如果不继续加强交通运输供给能力, 很快又变成瓶颈和制约了。”关昌余强调。

1月18日,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翁孟勇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十二五”期间, 交通运输部将以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为龙头, 加强省际连接线建设, 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 它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

强调“促物流发展”

在交通运输领域, “十二五”将有哪些规划重点?翁孟勇近期表示, “十二五”期间, 交通运输行业将紧紧结合自身定位, 找准切入点, 出台相关政策, 继续推动现代物流发展。即将出台的《规划》, 提出了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和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的思路。

翁孟勇指出, 五年规划是落实交通运输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交通建设与发展的阶段性、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规划》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发展重点, 一是推动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 强化基础设施的有效衔接。完善优化网络布局, 加快综合运输枢纽建设, 深化综合运输管理体制改革, 为推进物流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二是把推进主要港口和公路货运站场的转型升级作为重要切入点, 通过出台相关投资补助政策, 引导部分港口和公路货运站场向综合性物流园区转型升级。三是深入探索我国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发展模式, 开展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试点示范工作, 并研究制定相关的标准规范。四是大力发展滚装、甩挂运输, 提高道路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上述措施, 进一步提高我国运输效率, 推动节能减排, 促进低碳物流发展。

“部里已经非常重视物流和运输服务了。从大的方向来看, 政府和行业更加重视了, 并且明确提出了努力的方向, ‘十二五’物流业发展的环境肯定会得到改善, 这是一个喜讯。”关昌余对记者说。同时, 交通运输部已经开始采取措施, 着手抓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 将甩挂运输、货运枢纽、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等作为相关工作的切入点。对于这些工作的实际效果如何, 关昌余表述颇为谨慎, “目前也只是在探索过程中, 究竟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验证。毕竟从试点工作到全面推广, 以至变成行业实实在在的动力, 还需要相当的时间和工作, 目前不好预估。”

“可能解决了一个问题, 另一个问题又‘蹦’出来了, 所以要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不断加以解决, 才能保证‘十二五’发展。”关昌余就此指出, 行业既要对“十二五”明确的工作重点感到高兴, 又要对任务的复杂和艰巨性有着清醒认识。不得不承认, 物流和运输工作是比较复杂的, 不像基础设施建设那么简单, 解决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可能政府“一喊口号就到位”。“如何努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抓好运输的问题, 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任务, 而不仅仅是‘十二五’的任务。我们还要对此付出很大的努力, 做很多的工作。”

关昌余补充说, 企业在“十二五”将面临着很大的机遇, 同时也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从政府层面来说, 最关键的是在方向确定之后, 及时发现和解决更多的问题, 即《规划》的有效推进工作关键在于落实。

弥补铁路空白

在1月18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 翁孟勇还表示, “十二五”期间, 交通运输部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 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到2015年, 我国将初步形成涵盖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的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据他介绍, 即将出台的《规划》是一个涵盖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的大规划。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职能, “十二五”期间, 在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方面, 主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规划的协调。二是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在节点上的衔接, 大力推进综合运输枢纽建设。三是加强多式联运相关标准、规范、政策的研究制定, 使得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能够做到有序衔接, 无缝衔接, 无缝换乘。四是加强综合运输的信息化建设, 将大力建设一些公共信息平台。“构建综合运输体系并非一蹴而就。”关昌余特别指出, 指望成立一个部门, 在短时间内把几种运输方式融合在一起, 这种看法是不切合实际的。

业内专家认为, 在综合运输及多式联运体系的构建中, 铁路运输方式不可或缺, 而这是否会成为《规划》中的一处空白?关昌余指出, 交通运输部的组建, 使《规划》得以将民航和邮政纳入综合运输体系。虽然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实际情况, 铁路方面的规划由铁道部门制定, 《规划》中没有出现相关内容。但他同时指出, 《规划》在研究过程中已经统筹考虑了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的发展重点。“交通运输部与铁道部在双方规划内容及综合运输体系的构建之间也没有矛盾之处。”关昌余告诉记者, 铁道部相关机构参与了《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咨询和规划活动, 他本人也参与并听取过铁道部门的相关规划课题。此外, 在2007年交通部牵头开展的23个课题中, 就有一个专题是“十二五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研究, 回答“十二五”怎样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等问题, 并在这个专题中进行了平行研究, 即在交通部相关机构参与此项课题的同时, 也委托给了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最后发改委要进行统一协调, 可能在今年‘两会’之后, 发改委也会出台综合运输的相关文件, 并会将铁路方面的内容纳入。”

关昌余还强调说, 从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来看, 交通运输的不适应性仍然明显, 不存在发展一种交通方式的同时要抑制另一种交通方式的问题, 因此铁路和公路等规划之间不大可能出现重复建设及浪费的问题, 而现阶段更多的是要强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协调。

在交通运输部《规划》框架下, 目前一些地方性的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或综合交通十二五规划均已宣告确立初稿或通过初步评审, 有望在《规划》出台之后相继发布。专家提示, 宏观政策的导向性对于企业发展很重要, 企业应该持续关注这些地方性相关行业的五年规划, 并分析其对企业下一个五年期发展的实际指导意义。

3.分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篇三

分公司筹建组成后,将推行集体化、精细化、专业化的管理,努力拓展经营范围,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此从2013年至2019年的五年间,分公司要达到的目标是:

1、分公司管理人员逐步达到50人,其中高级职称配置5人,中级职称配置25人,初级职称配置45人,技术工人425人,总人数500人。以上人数将逐步通过人才交流招聘、学校分配招标和社会人才招聘等形式完成。

2、分公司产值,将在主业土石方工程基础上,逐步拓展交通、能源、水利工程项目,并发展新疆资源优势的条件,努力在采矿业方面发展,争取在矿产资源开采方面做到自有矿产,自有投资,自有开采能力,自有深加工经营的能力的地位,实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模式,使分公司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从而不断发展壮大。

为此分公司从2013年起,产值须年递增50%,到2019年分公司产值达到3亿元人民币,利税2千万元的目标。

3、机械设备台套:为完成上述五年产值目标,分公司在未来五年内将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自有设备保有率,力争在2019年达到大型设备100台套,施工设备150台套,验收检验、测量、化验设备50台套,自有设备保有量达到300台套,并建成自有检修、储存厂地。

4.房地产公司五年规划 篇四

(2006年—2010年)

根据中共中央、自治区国资委、石嘴山市委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本着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及企业发展规划相配套,与公司发展实际状况相适应的思想,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未来五年我公司精神文明建设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不渝的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加强党员、员工队伍建设,建立和有效运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规范职工的行为,不断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使企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同步发展。

二、奋斗目标

不断巩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力度,弘扬“奔牛”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创建学习型企业,建设一个队伍团结、纪律严明、作风民主、管理科学、机制创新、效益显著,具有良好文明道德风尚和物质文化条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企业。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和改进中级以上管理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抓好员工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制教育。

1、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在公司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和活跃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对基层党支部工作的指导、检查和考核,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教育和党员管理工作,加强对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的党务知识培训工作。

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做好党组织发展工作,每年新党员的发展比例保持在党员总数的5左右。特别要注重在生产一线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发展党员。

2、加强干部政治理论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根据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加强干部的政治理论教育,建立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两级教育、多重培训的教育机制。公司中心理论学习组和党员干部要坚持每季至少集中学习一次,要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大兴自学政治理论之风,党委要安排一些重点学习内容,出一些题目,供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自学和讨论中参考。同时要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水平的培训和提高,每半年至少有一次集中培训。有计划的安排公司党委、行政领导到地方和中央党校进行短期培训和专题学习。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企业发展战略决策能力。

3、要努力搞好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认真落实《公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若干规定》,努力使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公司、为员工服务的思想,与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已,培养和造就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敢打硬仗的员工队伍。

4、加强党组织对工会、共青团的领导。发挥工会和基层民管会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搞好班组建设,建好“职工之家”。搞好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以党建带团建,不断提高团员队伍整体素质,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5、树立“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建立公司两级党组织签订精神文明建设责任书制度,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事事有人管,有人干。深入开展“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完善评比条件。在全体员工中开展做文明市民、文明职工、文明家庭成员等活动,按照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的基本要求,不断创新、完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6、加强员工队伍思想建设,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在全体员工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员工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要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员工爱岗敬业、勤奋工作。要引导员工树立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用各行各业的英模人物和公司的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教育影响员工;以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和文艺、文学作品,引导、鼓舞员工;造就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员工。

7、加强法制教育。教育员工、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绝不参与、坚决抵制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圆满完成“五五”普法各项工作任务,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工作,使员工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深化企业改革,加快资本重组和机制转换,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不断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使公司成为

能够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取胜的国际化企业集团。

1、未来五年,要继续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以赶上世界当代煤机制造技术领先水平为目标;以不断提升科技队伍素质和核心技术为途径,创国际知名品牌,创最佳效益,全面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2、未来五年,要按照股份制企业的规范要求,不断完善企

业运行机制,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资本运营方式增强公司经济实力。坚持发挥股东大会的民主决策和职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相信和依靠员工群众办好企业。继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以富于活力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最大限度的激励、调动员工的生产、工作积极性,促进公司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3、强化企业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十一五”期间要大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深入贯彻公司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加快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制度的制订和应用,与国际管理标准接轨。重点加强经营战略、人力资源开发、核心竞争力和基础管理四个层面的管理工作。

4、以人为本,提高全员综合素质。未来五年要把员工素质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大力实施人才开发战略。要在广泛引进各类优秀人才的同时,立足并加快现有员工队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人才和人力的增值。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以优秀的文化引导人,以严格的制度培育人,以有效的机制激励人,以长期的培训提高人,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证。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注重环境绿化美化,增强企业凝聚力。

1、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创造品质,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作为奔牛企业文化的灵魂、核心,努力使公司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奔牛”理念,包括:奔牛价值观、企业精神、“奔牛”宗旨、经营理念、战略目标和经营战略深入员工心中,落实在员工的工作中,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要积极落实《全民健身纲要》,在员工群众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公司要以庆祝重大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较大的活动,各分厂、单位因地制宜的在本单位组织开展员工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

2、在企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员工的物质生活水平。公司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员工的收入水平,力争使员工人均收入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不断改善员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激励员工热爱企业、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3、加强环境保护,绿化美化公司环境。“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国家和区、市环保部门的有关要求,加大“三废”治理力度。有关部门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要通过治理“白色污染”;回收废旧电池等活动,增强员工及家属的环保意识。

(四)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推进社区建设,构建和谐工作和生活环境。

1、按照上级党组织和地方政府的要求积极做好社区建设工作,参与各项社区活动,发挥在职党员在社区的模范带动作用。继续抓好综合治理工作,搞好公司生产区及生活区的治安防范工作,配合公安部门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完成综合治理责任目标。提倡移风易俗,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坚决抵制“法轮功”等邪教及各种伪科学。

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按照《计划生育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全公司计划生育率达到100,无违法、违规行为。

2、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公司生产区要结合现场管理,消灭卫生死角。居民区要逐步做到硬化、净化、美化,坚决杜绝“三堆”回潮,使居民区的卫生状况得到彻底的改观。要加大生产区和生活区的绿化投入,全公司绿化覆盖率争取每年递增2个百分点以上,重点完成公司厂前区和职工住宅楼的绿化和美化,未来五年也是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把握机遇,趁势而上,用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推动力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为把公司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一流现代化企业集团而努奋斗。

5.五年总结 五年规划1(推荐) 篇五

“十二五”工作安排

2006年-2010年,是我镇实现经济大跨越的五年。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工作指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是第一要务,以镇“十一五”规划为发展纲要,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发展主线,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为发展目标,抢抓机遇,明晰思路,完善措施,稳步推进苹果、烟叶、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顺利完成了“十一五”期间各项工作任务,开启了“十二五”发展新征程。全镇呈现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农村经济强力推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一)五年来,全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人均收入、招商引资、非公有制经济5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预期目标。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2.9%,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十五”末2875元的1.8倍。财政收入是“十五”末136万元的2.7倍,招商引资是“十五”末558万元的3.9倍;非公制经济

收入、实现增加值、上缴税金分别是“十五”末3825万元、556万元、68.2万元的2.1倍、4.6倍和3.8倍,全镇发展能量不断蓄积壮大。

(二)五年来,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生产持续丰收。五年累计生产粮食4500万公斤,年均粮食总产稳定在900万公斤左右。苹果生产规模不断壮大。积极引进优良品种5个,推广了一系列高新生产技术,使苹果生产科技含量明显增加,优质果率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进一步巩固了苹果生产在农业经济中的支柱地位。2007年至今全镇绿色食品苹果基地稳定在1.8万亩,推广SOD和多维营养苹果3000 亩,累计生产苹果2.2亿公斤,**苹果在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荣获金奖,申报有机食品获得成功,同时**牌苹果又一次荣获“河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被省工商局评定为“河南省著名商标”,被市科协授予“优质苹果科普示范基地”、被市农业局授予“水果生产及果农培训”先进单位。烟叶生产水平稳步提高。累计收购烟叶193万公斤,投放收购资金2440万元,实现烟叶特产税532万元。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新建炕房170座,新建集约化育苗大棚18座,烟叶烘烤、商品化育苗水平显著提高;投资350万元,对烟站进行了标准化改造,解决了群众售烟难。烟叶产业已成为强镇富民的支柱产业。林业生产成绩显著。累计完成造林2.5万亩;通道绿化82公里;村庄绿化13个;四旁植树3.5万株;林业育苗520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74 %。先后被市政府授予“园林绿化先进乡镇”、“林业生

态建设先进乡镇”。畜牧产业化步伐加快。全镇各类规模养殖场达12个,比2007年增加8个,初步形成以猪、牛、羊、鸡为主的畜禽养殖格局。2009年全镇肉类总产2547吨、蛋类总产1868吨,比2007年分别增长45%、38%。劳务经济形势喜人。2007年以来,先后与广东、深圳等地企业建立劳务合作关系,累计完成劳动力转移1.1万人次,实现劳务经济收入600万元。2008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农村百万劳动力转移工程先进乡镇”。小城镇经营管理不断深化。全镇小城镇累计引进项目6个、资金1.8亿元,完成二、三产业产值3亿元;实现工商税收180万元;新增城镇人口560人;城镇门面房开业率达98%。2006年至今连续五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城镇经营管理先进乡镇”、2009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村镇规划工作先进乡镇”。

(三)五年来,镇村面貌日新月异。交通建设迈出新步伐。投资1000万元,全镇18个行政村全部实施了“村村通”,道路通达里程达44.2公里,部分村实现了通组入户;投资350万元,完成了马蹄至桥河段改建工程;投资430万元完成了6公里长的上石公路建设;教学条件得到新改善。筹资155万余元,新建中小学教学楼4幢;筹资6.8万元,实施了绿化、美化工程。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打造市级示范村两个,重点整治村4个,累计投资2250万元,相继完成了一期、二期、三期扶贫搬迁工程,不但解决了192户山区群众的安居问题,而且进一步拉大了镇区框架,镇区人口累计增长560余人,城

镇功能进一步完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新建户用沼气580座,改善了农村住户生活、生存环境。镇区建设彰显新面貌。共投入资金480万元,完成了街道、集贸市场、镇区美化、商品房建设、垃圾中转站等工程建设,城镇化功能不断完善。

(四)五年来,发展后劲明显增强。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实施各类项目12个,完成投资4.2亿元,其中争取政策性资金520万元。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引进实施工业项目1个,投资1.2亿元,于2007年动工兴建的桥河水电站项目的建成发电,结束了我镇没有工业项目的历史。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营业收入、增加值、上缴税金分别是“十五”末的5倍、9倍、15倍。

(五)五年来,民生事业得到改善。累计发放各类惠农资金446万元;累计发放低保金、五保金、孤儿救助金45万元;投资400万元,完成了**3.5千伏变电站建设任务,基本解决了我镇用电紧张问题;投资30万元,完成了3个信息化村建设,装机容量新增600部,使全镇通讯条件得到了又一次提升。投资210余万元,完成了马蹄、庙上等17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的人畜吃水工程,解决了近7000口人的吃水问题;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投资147万元,完成了镇中心卫生院病房楼、门诊楼建设和18个村级卫生室建设,使广大群众看病就医条件得以极大提高;武装、团、妇、统计、扶贫等工作都扎实有效开展,取得了明显成绩,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全镇大局和谐稳定。

(六)五年来,人居环境显著提升。立足本镇实际,以打造“宜居宜游宜业新**”为目标,持续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城镇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投入100余万元栽植绿化树600余棵,新建花池4个,改建花坛230米,改造排水渠600米,新建街区花园2处,垒花池围墙200余米,更换店牌129个,油漆粉刷临街门窗495个,新建垃圾池20个,购买垃圾筒200个,城镇化水平和档次不断提升。先后开展环境集中整治活动10次,清扫街道10万平方米,消除牛皮癣200多条,拆除违章建筑1.4万平方米,不规范户外广告30多处,纠正占到经营40处,先后建成文明生态村6个,辖区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七)五年来,综治维稳全面加强。深入开展“四五”、“五五”普法活动,政务、财务全面公开,开展各类宣传活动20场次,收益人数1.5万人。坚决打击和取缔了邪教和其它非法组织,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发案率不断下降,社会治安不断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在全镇18个行政村设立警务中心,形成了覆盖全镇的治安网络。2006年以来,共排查各位不稳定因素170件,成功办结162件,办结率达97%,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八)五年来,党建工作不断提高。镇党委始终把加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教育放在重要的位臵,认真开展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三新”学教活动、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一系列集中教育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在学习教育活动中,机关、镇直4个党支部和18行政村党支部共456名党员积极参加学习。通过学习把全体党员、干

部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政治信念更加坚定,市场意识不断增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有力的促进了我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依法进行了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提高了村民自治水平。五年来,共发展农民党员206名,确保每村每年发展党员3名以上,为党组织及时输送新鲜血液。每年举办农村党员政策理论培训班二期,实用技术培训班12期,确保每年轮训2次以上。五年培养“五好党支部”8个,双强党员72名,明星村3个,党员的致富带富能力得到加强,支部的堡垒地位得到巩固,基层组织建设成绩斐然,我镇党委于2007年荣获省级“五好乡镇党委”称号。全面推行“4+2”工作法,以民主、公开、透明的决策程序,有效推进了村级党务、政务、财务“三公开”,落实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融洽了干群关系。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认真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促进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过去的五年是我镇干群奋发进取,埋头苦干的五年,是我镇各项建设取得辉煌成绩的五年,五年来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在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镇村集体财力还比较薄弱,且发展不平衡;二是没有企业支撑,群众增收缓慢;三是一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四是党的建设方

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班子自身建设及干部教育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客观分析,对今后五年的目标进行全新定位,理清思路、坚定信心,形成共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努力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工作安排

“十二五”镇党委、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更高起点上实施“苹果福民、烟叶强镇、工业兴镇”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推进苹果产业化发展;坚持以苹果生产为中心,狠抓烟叶质量,提高亩均效益,确保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福民强镇步伐,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一个民富镇强、和谐文明的新**!

“十二五”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到2015年,力争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50%;地方财政收入1000万元,比“十一五”末增加60%;农民人均纯收入7560元,比“十一五”末增加74%;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52%。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2011年是 “十一五”计划的总结年,是“十二五”计划的起步年。未来五年,我镇要紧扣时代脉搏,抓住发展有利时机,突出重点,抓准关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设特色农业大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在现有苹果面积的基础上通过3到5年的努力,使**苹果面积发展到5万亩以上,年产量突破2亿公斤,年产值突破5亿元,商品果率达到95%以上,优质果率达到90%以上,年出口量达到1000万公斤。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达到5300元,使苹果产业达到生产管理规范化,苹果质量品牌化,果品分级、包装、贮藏、销售系列化,对外经营诚信化,强力打造“中原苹果第一镇”。烟叶在5000亩的基础上争取发展到10000亩以上,税收突破500万元。

——加快科技兴农步伐。一是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突出抓好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农药、新机械运用。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和残存量,确保农业安全。二是加强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龙头,建立镇、村、组、户四级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达到镇有中心服务队、村有科技协会、组有科技中心户,户有科技明白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对市场有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争创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农业知名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通过引进、嫁接或联合苹果知名品牌,建设2至3家年产值超

500万元的苹果销售加工企业,提高苹果产业附加值。

(二)建设工业强镇,着力培育镇域经济支柱产业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量。要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发展的核心地位,以优势资源和水电开发为重点,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发展。一是紧紧围绕苹果、烟叶、林业三大产业搞好深加工;二是依托资源优势搞好以荒山养殖为主的畜牧养殖业;三是以庙洼苹果生态观光园、刘坟红叶沟、盘城秦王寨、**乔家大院为基础,强力开发旅游业;四是搞好白河水库、大铁沟水电站和风力发电站的开发。我们要重点对上述四项内容搞好项目论证和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加工、畜牧养殖、旅游、水电成为我镇经济快速发展和财政增收的支柱产业。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条件

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的发展战略机遇,采取“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方法,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使全镇农村面貌得到根本改变,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

(1)农村公路建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抓住国家通组、通户公路项目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和优惠政策,并将项目资金、扶贫资金、政策奖励及财政、交通、水利等部门的专项资金集中捆绑使用,本着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集中后分散,谁有积极性支持谁的原则,发挥村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公路建设跨越发

展。到2015年,全镇实现环线公路,村组及入户道路达到50%,全镇形成“四通八达、出行便利、货畅其流”的农村道路交通网络,重点建设上马路和上石公路连接,从上石公路经肥洼到杜河,从里峪经里石头到上寺路的环线公路和庙洼、杜河、**、柏树咀、下王村、庙上6个村的通组入户道路建设。全心、全力、全员配合洛卢高速公路**段的施工建设,创造一流的施工环境,确保“零阻工”,使高速公路早日建成通车,惠及我们**群众!

(2)农村水利、粮库建设。加大以人畜安全饮水为重点的农村安全用水工程建设,确保全镇100%的农户安全卫生用水。重点解决白河水库除险加固和白河水库灌区修复工程。投资1500万元,使新建**粮所跻身国库行列,方便老百姓,解决群众卖粮难。

(3)加快村庄集镇建设,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规划先行、正确引导、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构建村容整洁、资源节约、环境美好的新农村。到2015年基本实现乡村城镇化、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四)加强公共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广播电视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力度,力争到2015年,开通有线电视农户占农户总数50%以上;大力发展通讯网络建设,村村实现宽带上网,农户上网率达20%以上。

(2)文化教育体育事业。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

质量为目标,加强农村学校、文体设施、托幼、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巩固“普九”成果,全镇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达分别达到97%和95%;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体育活动,到2015年,全镇50%以上村要有文化活动场所和科技文化阅览室,组有科技文化中心户。深入开展农民健身运动,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以健身为主的各类农民健身活动进一步丰富农民文化教育体育活动,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

(3)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知识和医疗水平,使镇村医疗服务机构人员具备助理医师以上执行资格,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控制传染病;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全民卫生知识,倡导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彻底根治农村脏、乱、差等不良卫生习惯,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巩固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完善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基本消除农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4)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以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为重点,引导广大育龄妇女自觉参与计划生育管理,不断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促进计划生育整体水平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五)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努力转变政府职能

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行党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勤政型、廉洁型、节约型机关;继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使全镇党员干部成为“学习讲政治、干事谋发展、创新建佳绩、服务比奉献、自律树形象”的排头兵。改善和加强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其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实施全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政务财务公开。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搞好村两委换届工作,配好配强村级两委班子;做好干部的培训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努力做好党员发展和后备干部培养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加强在职干部的教育管理和考核工作,探索建立“制度与教育”并重的监督体系,建立干部监督考核机制,突出抓好党委班子和干部作风的监督,积极探索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打造优良的党员干部队伍,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的实际行动,把排头兵的作用体现到建设富裕和谐新**的各项工作中去。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紧盯新目标,实现新跨越。新的形势催人奋进,新的事业任重道远。争先创优,快速崛起,实现福民强镇、构建和谐**,是全镇人民的共同愿望;抢抓机遇,超常发展,是我们担负的神圣职责。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镇人民,进一步振奋精神,以更

6.房地产公司五年规划 篇六

据介绍,新规划将瞄准国内外农业尤其是小麦科技发展前沿,进一步完善河南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团队建设,通过品种创新研究,培育出适合河南大面积种植的高产、稳产、优质、节本、增效的小麦新品种,并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进一步提高全省优良品种的覆盖率。

有关专家表示,该体系将继续围绕河南小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展相关研究、技术集成与示范,为河南省小麦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为小麦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收集、分析小麦产业发展动态与信息,开展小麦产业技术发展规划与产业经济政策研究,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咨询建议,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7.五年帮扶规划 篇七

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行动是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重大举措。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板侨镇深入贯彻县委政府精准扶贫行动重大决策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帮扶目标的基础工作,也是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基本要求。规划既关系到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也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跨越发展、整体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此,针对我小组贫困户实际情况制定了“双联”行动入户帮扶五年计划。

帮扶对象: 汪育富、李光龙、张兆全、李仁龙,同时,根据镇政府研究决定确定联系对象进村入户的办法,我将不定期入户了解贫困户实际情况,并与贫困户从多方面进行交流,随时随地填写民情日记,为帮扶户出谋划策,及时解决贫困户反应的各种问题,保持全年联系工作不间断。

一、宣传政策,督促落实。采取贫困户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耐心细致、深入浅出地向贫困户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要把中央和省、市、县委的强农惠农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给贫困户。

二、了解民情,反映民意。认真听取贫困户的愿望诉求和意见建议,详细了解贫困户的所思所想和所需所盼,真实掌握第一手鲜活资料和信息,增强做好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为领

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破解难题,促进发展。以贫困户实际情况出发,着眼长远,切实在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上出主意、想办法,争取为贫困户找准一个发展路子,制定一个脱贫计划,提高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四、强基固本,提升能力。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突出“强组织、增活力、促发展”的主题,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工作制度,提高村级党组织引领科学发展、依法民主管理、服务人民群众、协调社会管理、维护和谐稳定的能力,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发挥好农村党员致富带富能力和先锋模范作用。

五、推广典型,示范引领。注重发现和推广基层组织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注重发现和推广联系干部在为民富民行动中涌现的好做法好经验,注重发现和推广群众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实践中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将成熟做法和成功经验上升为制度规定,形成有利于推进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8.未来五年规划 篇八

在不久的将来,我将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在社会这样庞大的集体中去争取我的一席之地。针对于我所学的机械设计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设备管理工作,我对自己进行了一个新起点的人生规划。我把这五年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工作的第一年,刚刚毕业来到公司,对于工作方面还不了解,面对崭新的环境,我所做的应该是“熟悉”和“学习”,熟悉工作环境,熟悉公司文化,学习工作经验,学习工作方法,虚心向各位老师傅学习,多学多看多记,认真的完成师傅交给我的所有工作。除了这些,我还要自学,进而对本行业进行深入的了解。不断发现自己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切合实际的对每项工作逐一设定目标,提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特别注意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也是我在这一年里必修课程。我深知这一年是我整个工作生涯的基础,在这一年我所付出的将于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是否顺利成正比,也是决定我成败的一年。

第二阶段:工作的第二、三年,基于在第一年的工作和学习,我应该有一个“提升”——“丰富专业知识”,我会利用下班和放假的时间做进一步的学习,我要在第二年开始考取必要的工作证。首先,我会根据实际情况,在把握各类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考取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通用的工作资格证书,这样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基本的工作,然后利用剩下的时间继续完善自己的工作“需求”,达到真正的“独

立”。同时我会注重人际关系的培养,“人际关系”将会贯穿我整个人生,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方向标。

第三阶段:工作的第四、五年,我要对工作有一个重新的认识,而且应该对工作规划做进一步的调整。我想在工作性质上做出调整,在把握原有工作和所掌握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转型为人员和设备的共同管理的工作,因为我还记得我在初次面试的时候李厂长对我说过“我们所招聘的人,不止可以管理设备还要管理人”。这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如果我真的能实现设备管理的才能和人员管理的能力相融合,这也预示着我真正的胜任了“设备管理”这份工作。

9.房地产公司五年规划 篇九

一、“十一五”农业机械化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显著优化、政策法规不断健全、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地位作用持续增强的五年,是“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主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得以确立并丰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全国农机化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努力,克服困难,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各项任务,成功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青壮年劳力短缺对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持续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及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一)政策法规建设取得新突破,农业机械化扶持力度加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先后发布实施,与《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地方相关法规共同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农业部和各地相继制定的配套法规和规章,基本涵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各个领域。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力度不断加大,农机作业补贴政策实现重大突破,若干涉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大建设规划启动实施,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机试验鉴定、技术推广、安全监理、教育培训、信息宣传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各地陆续出台财政专项、作业补贴、基本建设投资、税费减免、信贷优惠、政策性保险、农机设施农用地管理等一系列扶持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深入实施,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升

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逐年大幅增加,受益范围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51亿元,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超过1105亿元,补贴购置农机具1078万台套,受益农户达906万户。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农机装备总量较“十五”末有大幅增长,提前实现规划目标。2010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28亿千瓦,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增长迅速。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联合收获机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2.9%、33.1%和15.8%,其中玉米联合收割机年均增长70.5%;大中型拖拉机与小型拖拉机保有量比例从1:11提高到1:4.6。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林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保有量快速增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装备稳步发展。

(三)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实现新跨越

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3%,较“十五”末提高16.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3个百分点,远高于“十五”期间年均0.7个百分点的增速。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人畜力作业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快速推进。水稻机械种植和收获水平分别达到20.9%和64,5%,较“十五”末分别提高13.7和3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2.7和6.2个百分点;玉米机收水平达到25.8%,较“十五”末提高22.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4.5个百分点,进入提速发展阶段。马铃薯、油菜、棉花、花生、茶叶等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畜牧水产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等机械化全面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极大增强。

(四)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新机具新技术应用范围逐年扩大

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力度不断加大,部分“瓶颈”环节技术与集成问题得到解决。大马力拖拉机研发取得明显进展;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装备基本成熟;油菜收获、甘蔗收获、牧草收获、节水灌溉等作业机具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建设了一批部省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和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示范县。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育插秧、玉米收获、高效植保、秸秆还田、畜牧水产养殖等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范围显著扩大,技术集成度逐年提高。设施农业面积大幅度增长。全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深入开展,农机操作人员技能不断提高。以公益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为基础,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及生产企业为支撑的技术推广体系基本建立,农机鉴定检测、质量投诉监督、标准化等质量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平安农机”顺利开展,农机事故死亡人数持续下降,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五)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农机社会化服务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征,服务能力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国拥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7.2万个,组织化水平持续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总收入达到3665亿元,较“十五”末的2273亿元增长61.2%,年均增长10%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达到2.2万个,入社人数达43.3万人。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渐形成。订单合同作业、承包租赁服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机作业环节从产中向产前、产后扩展。玉米机收、水稻机插等跨区作业蓬勃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已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突出亮点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

(六)农机工业和流通业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随着国家鼓励政策、资金投入、财税优惠等扶持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强,科研开发、生产制造体系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农机工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工业年总产值达到2838.1亿元,较“十五”末增加162%,年均增长21.2%。农机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产品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增强,科技含量和售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的大型农机企业加速成长,高性能、大马力农机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有所改善,大中型拖拉机和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产销量持续高速增长。主要农机产品产销量位于世界前列,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机制造大国。农机流通市场体系逐步完善,连锁经营、专卖店等现代流通方式蓬勃发展,以民营农机流通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经营方式、流通渠道、流通业态并存的流通格局初步形成。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农机出口增势强劲。农机工业和流通业健康快速发展,为农业机械化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设施装备保障。

“十一五”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实践表明,推进农业机械化必须把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加快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必须把强化法制建设和优化政策环境作为重要保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强化政府支持,促进农业机械化规范、高效、持续发展;必须把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作为工作主线,强化科技支撑和农机农艺融合,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必须把培育发展主体和创新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作为主要抓手,着力培养以农机手为代表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活力。这些宝贵经验对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水平、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机械化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法律法规政策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优化。国家财政支持能力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日渐成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济基础更加坚实。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农民渴望有尊严的生活和体面劳动,农村青壮年劳力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更加旺盛而迫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农机工业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现代流通体系逐步构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主要农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瓶颈不断攻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技术装备支撑更加有力。

(二)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国农业机械化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整体水平依然不高;与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要求相比尚存诸多差距;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要求还不相适应,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和技术有效供给整体依然不足,研发投入少,基础性与原创性开发能力不强。二是农机装备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丘陵山区和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滞后,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慢,不能充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的要求。三是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一些先进适用技术集成推广受到制约。四是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能力不强。五是农业机械化发展基础设施不配套,农机作业条件总体较差。六是农机作业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有待进一步提升。

综合判断,我国农业机械化正处在加快发展、结构改善、质量提升、领域拓宽的重要阶段。进入“十二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在新的起点上,进入了为基本实现机械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加快提升发展质量,关键在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农业机械化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以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布局结构、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装备为重点,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落实完善政策,促进技术创新,培育发展主体,壮大人才队伍,强化公共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努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耕作制度和经济条件,采取相应的技术路线和政策措施,推进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

—重点突破,科学发展。以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实现重大装备技术突破等为重点,加大协同攻关和工作力度,加快实现粮食主产区、大宗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带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发展。

—鼓励创新,完善机制。创新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提高农机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快农机工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搭建以企业为核心、科研为基础、示范推广为推动力的科技创新平台,提高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

—市场主导,政府扶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投入,继续加大对农业机械购置、使用、维修和农机工业的财政、金融等扶持力度,调动企业研发生产和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千瓦,主要农机装备数量稳步增长,装备结构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水稻、玉米等生产全程机械化取得长足发展,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和现代设施农业取得明显进展,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农机农艺融合度、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度进一步提高,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万台死亡率持续下降,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

四、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农业机械化各项工作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加大宏观引导力度,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要更加注重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重点促进大马力、高性能、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发展,加快老旧、高耗能、高排放、安全不达标农业机械的报废更新;更加注重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机手素质,加大科技创新与技术培训力度;更加注重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更加注重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大力发展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和环保低碳的农业机械;更加注重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机制,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推进管理机制创新;更加注重构建综合配套的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体系,切实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和针对性,全方位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任务有:

(一)全面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

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坚持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与结构优化并举,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要重点提升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及适合丘陵山区作业的机械保有量;加快老旧农业机械的更新报废;促进作业机械和拖拉机配套机具的发展,改善配套比,提高利用率,降低单位能耗。在小麦全程机械化基本实现的基础上,继续集中力量提升水稻育插秧、玉米收获、马铃薯播种和收获、棉花育苗移栽和收获、油菜播种和收获、甘蔗和甜菜收获及主要农作物产后处理等环节机械化水平,并由耕种收环节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延伸。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水平。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以生产种类丰富、生产手段改善、生产过程规范、生产供应均衡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提高设施农业装备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按照全力普及机耕、大力发展机收、努力突破机插机播的思路,鼓励企业研发生产和支持农民购置使用经济实惠、轻便耐用的粮食作物和特色作物生产机械,推动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发展。

(二)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及技术推广

建立农机农艺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整合农业机械化科研资源,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和装备配套水平,促进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快普及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生产技术,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加大小型园艺机械研发推广应用力度,提高蔬菜、水果、茶叶等劳动密集型园艺产业劳动生产率。大力推广精量播种、播种后镇压、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清洁环保生产方式,积极推进农机节能减排,全面挖掘农业机械化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潜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不断壮大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学校等教育培训资源,培育和壮大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加强对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干部职工的培训,加快知识更新,提升服务意识,提高行政能力。广泛开展农业机械化科技、推广、安全监理和试验鉴定等技术人员的交流和培训,提高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结合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民培训项目,切实加强农机作业、维修、经营等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农机操作使用等技能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农民对先进农业机械及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创新教育培训内容,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构建长效机制。

(四)加快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

将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主体,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技术指导,进一步增强社会化服务能力。把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带动高性能机械、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指导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创建品牌,支持引导开展跨区作业等产前、产中、产后农机社会化服务,发挥农业生产主力军作用。大力发展农机维修业,规范农机维修点发展,支持企业与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联合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维修技术。

(五)深入推进安全发展

全面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以提高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上牌率、检验率和驾驶操作人员持证率为重点,以创建“平安农机”为载体,完善配套规章制度,推进农机安全保险、免费安全检验、机具报废更新。增强关键生产环节、重点机具和重要农时生产的安全监管能力,依托“金农工程”,加快推进农机安全监理信息化。加强农业机械使用安全教育,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农机安全标准执行检查,加大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预防和减少农机安全事故发生,保障人身财产安全。加强农机安全监理队伍建设,满足农机安全执法服务工作需求。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机安全互助和保险补贴。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组织开展在用特定农机产品质量调查与重点检查、公布调查结果,引导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六)大力促进农机工业和流通业发展

以提升技术装备有效供给能力为重点,促进农机工业和流通业发展。密切部门配合,推动落实扶持农机工业和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推动优化农机工业产业结构,形成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引导调整农机产品结构,鼓励开发生产高效、节能环保、多功能、经济型农机装备。鼓励支持优化农机市场布局,培育一批辐射面广、服务质量好的大型农机流通企业、品牌农机店和区域性农机市场。督促指导生产企业落实农机产品“三包”制度,提高售后服务质量。

五、区域发展重点

按照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突出重点的要求,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协调推进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一)东北地区

强力推进水稻、玉米、马铃薯、大豆等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着力提高水稻机插、玉米机收及深松整地机械化水平,重点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农业机械,提高大型农业机械使用效率。努力提高甜菜收获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大力推进蔬菜瓜果等园艺作物生产机械化,以及生猪、奶牛、肉牛等家畜养殖机械化。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生产和农作物秸秆收贮加工机械化。积极发展农用航空,大幅度提高飞防灭蝗能力。

(二)华北平原地区

重点巩固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成果,推进应用小麦抗旱节水机械设备和技术,进一步改善装备结构,提高作业效益。强力提升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率先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大花生收获机械化示范和推广力度,扩大花生机械收获面积。加快研发推广棉花育苗移栽机械,探索棉花机械收获有效途径。全面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进蔬菜瓜果生产机械化和生猪、奶牛、蛋鸡等家畜养殖机械化。提高草原畜牧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稳步发展农用航空,提高飞防灭蝗能力。

(三)长江中下游地区

重点普及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建立油菜生产农机农艺协调发展机制,积极发展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化,加大直播机械和联合收获机械推广力度,推动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大棉花育苗移栽机械研发推广力度。提高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与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园艺作物育苗、种植、采摘机械,提高园艺作物机械化水平。积极研发、推广新型植保机械和小型秸秆收贮加工机械,降低劳动强度增强应用效果。稳步发展农用航空,提高飞防灭蝗能力。

(四)南方低缓丘陵区

重点发展水稻、油菜生产机械化,努力提高水稻、油菜栽植与收获机械化水平。加快突破甘蔗收获机械化“瓶颈”制约,提升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林果等经济作物及生猪养殖机械化,推广应用小型秸秆收贮加工机械,积极发展设施农业。

(五)西南丘陵山区

强力推进丘陵山区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重点推广轻便、耐用、低耗的中小型耕种收机械和植保机械。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生产机械化,推广小型秸秆收贮加工机械。加大灌排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加快藏区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进程,努力改善农牧民生产条件。

(六)黄土高原及西北地区

加快发展玉米、马铃薯、棉花等作物生产机械化,重点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农业机械,大幅提高棉花采摘机械化水平和农用航空服务能力。加大抗旱节水机械设备推广应用力度。大力推进苹果、梨等林果业生产机械化。提高鲜活农产品贮藏装备保障水平。努力提高苜蓿等草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积极推进新疆和藏区农牧业机械化实现更大发展。

对于地形地貌有交叉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加快提升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甘蔗等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立足当地实际,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生产、畜禽水产养殖等机械化。

六、主要工程和重大专项

(一)主要工程

—保护性耕作工程。根据《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支持511个项目县(场)完成保护性耕作工程示范区建设任务。到“十二五”期末,建成600个高标准、高效益保护性耕作工程示范区2000万亩。通过项目建设与辐射带动,新增保护性耕作面积约1.7亿亩,占我国北方15个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苏北、皖北地区总耕地面积的17%。

—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依托《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在24个省份的800个粮食大县(场)实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安全监理等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推动开展农机试验鉴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安全监理、农机维修、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条件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改善农业航空站和农航作业起降点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支持大型复式和高性能农机具发展,支持适宜地区示范推广中小型先进适用农机具,适当支持适宜地区购置国内尚不能批量制造的大马力拖拉机、大型喷灌机等农业机械。在规划、用地、投入等方面积极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机具停放场(库、棚),改善农机存放和保养条件。

—农业机械化生产服务管理信息工程。依托全国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开展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信息化示范,加强农机作业管理,提高作业水平和安全水平,推进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利用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发布机械和市场分析、形势预测、政策动向、农机质量保障等信息。继续开展农机服务电话和手机短信服务,免费为机手提供天气、供求、价格、交通等信息,增强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针对性,促进农业机械有序流动。

(二)重大专项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继续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科学合理确定补贴资金规模。统筹兼顾,全面促进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关键薄弱环节及经济落后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公开公平公正确定补贴对象,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服务组织以及农机大户、种养大户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创新完善补贴运行机制,加强监管检查,促进补贴政策规范有效持续实施。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工作与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农机装备结构布局优化等工作紧密结合,切实发挥补贴政策宏观调控作用。

—农业机械化重大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补助。继续增加财政专项投入,以各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基地)为主要对象,以农机装备结构布局优化为主要目标,支持开展水稻育插秧,玉米、甘蔗、花生收获机械化,以及棉花、油菜、马铃薯播种和收获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在适宜地区实施深松整地、秸秆还田、水稻育插秧等农机作业补贴试点。鼓励地方对当地关键薄弱环节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给予作业补贴。继续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和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秸秆综合利用等节能环保型农业机械化技术。积极促进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粮食仓储技术及设施农业的示范推广。鼓励支持土地经营规模较高地区大规模应用农用航空技术,提高飞防灭蝗效率。推动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创新和试验示范。

—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专项。加大农业机械化关键技术创新投入,促进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集中力量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机制。

—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专项。结合有关农民培训项目,培养农业机械操作能手、维修能手和经营能手。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培养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完善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开展相关基地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七、保障措施

(一)完善扶持政策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提出的财政、税费、金融、保险、用地、基本建设等各项扶持政策。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规范操作,严格管理,提高效率。积极开展农机作业补贴,进一步扩大农机作业补贴规模和范围,大幅度提高深松整地、育插秧、秸秆还田、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等增产效果显著、生态效益突出的机械化技术应用面积。建立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制度,制定农机以旧换新办法。积极推动开展农机保险业务,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保农机给予保费补贴。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完善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健全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体系。

(二)改善基础设施

支持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将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机耕道路、排灌及抗旱设施等建设内容纳入相应规划。继续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加大对农机安全监理、鉴定推广等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机停放场(库、棚)。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落实年度建设投资。落实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将设施农业发展和农机具存放场所建设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制定农业机械维修质量标准,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机械维修服务网络,积极发挥生产企业作用,建立高性能农机具维修站点和区域骨干维修网点。加强农业机械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开发基地建设,鼓励培训机构更新教学机具与仪器,为农业机械化人才教育培训创造条件。支持现代农业机械产品物流体系建设。

(三)提升服务能力

以满足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需求为根本目标,以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质量监督、教育培训、安全监理和信息宣传等五个体系为主要内容,努力打造依法规范、综合配套、机制灵活、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运行机制,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到户率和普及率。改进部、省级农机鉴定机构检测手段,拓展检测领域,保证鉴定的科学性、权威性。健全以县级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体系。改善农机安全执法手段,提高安全监理服务能力。支持培训机构分层次、多渠道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完善农业机械化信息搜集、整理、发布制度,推动形成以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为龙头,省级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为纽带,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综合性强的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

(四)推进依法行政

深入宣传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普法教育,开展法制宣传培训,增强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干部职工的法治意识,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强化依法行政的主动性、自觉性。加强配套法规、规章制度建设,完善配套的部门规章,把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各地依据法律法规和本地实际,制定完善地方性农业机械化法规规章。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坚决打击违反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的各种行为,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切实维护农民和农机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要把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工作责任制,结合本地情况,将农业机械化发展纳入各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加强组织协调和相关机构队伍建设,充实工作力量,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经费,切实解决农机科研、生产、流通、推广应用、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本地区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职能,做好技术推广、生产组织、安全监理等工作,抓紧修订完善农业机械化统计指标体系。积极协调发展改革、财政、科技、工业、水利、商务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通力合作,共同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充分发挥有关行业协会的协调、服务、维权、自律的作用。要加强农业机械化信息宣传,积极营造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利环境。

上一篇:专家评审会领导讲话稿下一篇:检修部班组规范化管理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