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教学

2024-08-08

会计教学(共11篇)(共11篇)

1.会计教学 篇一

会计教学财务会计论文

1重新整合教材,设计教学环节

新课改要求要创造性、选择性地使用教材,提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因此在会计教学中要注重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教师在备课之时要根据教学理念将《财务会计》与《基础会计》整合起来,按照会计工作的过程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形成从建账、日常处理到编制会计报表以及期末处理等较完整的循环性会计教学流程,让学生在课堂中就能够了解与掌握会计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方法与技能,突出以应用能力为重点的教学目标;还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除了整合必要的主科知识内容,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加入证券学、理财学等副科的内容,比如在教学“长期借款”内容时,可以设计运用“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尝试归纳更多种与长期借款相关的知识点,比如产权比率、借款为工程建设、复利计息等,这样备课与开展实际的教学不仅能够将《财务会计》的各章内容进行整合,而且还融入了其他必要的知识点,为学生会计水平的提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在会计教学中注重运用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学生对相应的`会计案例有一定的分析、操作能力之后,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平台,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领悟与掌握更多的会计技能。比如可以考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将学期末的最后一个月定为会计专业商品的模拟交易会月,在这一个月期间,让学生通过分组成立相应的公司,并设置不同的工作岗位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为了保证这种模拟实训的效果,在开始之前就要准备好各单位求购信息、教学用银行转账支票、《商品交易模拟操作系统指导》、库存商品明细账、商品验收单等资料,同时还需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会计操作技巧,在如此准备充足又具备实践性的模拟情境中,学生学习的热情大大的增强,而且在一个月的模拟实践中也锻炼了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为了避免课堂中出现精神分散、听课厌倦等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活动,比如在进行有关支票结算的教学之时,可以指导学生三人一组分角色扮演稽核、会计与出纳,并相互进行轮换,教师则担任银行职务,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填制支票,熟练的进行日记账的登记以及进账单的设置等,在此进程中要注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特别是要关照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给每位学生体验成功的空间和机会,从而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的情况下也提升了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进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最新形势的要求。职校教育者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的利于提高财务会计教学水平和有效性的良好途径和方式,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财务会计水平及综合素质,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2.会计教学 篇二

关键词:会计教育,实践教学,改进措施,动手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同时会计职业岗位的就业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不只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就业, 而用人单位大多需要的是“实干”人才, 而不是“研究”人才。因此,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理念就应从“研究型”转变为“实干型”。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因此, 研究会计教育模式、改革传统会计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会计人才, 已成为我国会计教育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会计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一) 教学理念陈旧

对会计专业学生来说, 动手能力强是他们竞争的主要优势, 也是他们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然而, 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仍影响着会计教育, 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课时安排, 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表现得很明显。侧重于向学生传授会计理论知识, 会计理论知识的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重通常超过三分之二。学生虽然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会计报表, 但在如何解决会计实际问题上却显得不足。尽管会计教师已认识到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但还存在着对会计实践性教学这样那样的片面性理解。

(二) 实践教学环境差

目前, 大多数院校都配有会计模拟实验室, 为学生提供会计实验、实习需要。但是, 就实验室的配置情况来看, 远未达到仿真要求。由于实验经费短缺, 实验室软、硬件滞后于目前的实际情况, 没有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 无法保证实习实训的需求, 效果不理想。另外, 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一般以给对方培养人才为条件设立, 加之多数企业不愿成为学校的会计实训基地, 因而校外实习基地严重缺乏, 使得学生的专业实习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从目前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 脱离实践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一方面, 现在的会计教师大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实践经验, 进入教学岗位后, 教学任务繁重, 往往难以抽出时间到企业参加会计实践和了解会计的实际工作情况。因而其教学内容完全来自教材, 缺乏来源于社会实践的案例。另一方面, 大多数学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 在时间、组织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障, 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二、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教育提出新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会计正面临着企业环境和会计行业本身的快速变化, 会计职业界提供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 专项服务越来越专业, 业务创新层出不穷。相比较而言, 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会计教育进行改革, 以缩小教育与实际的差距。

(一) 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要求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

以前, 用人单位往往是根据应聘者是否具备要求的学历而作出选择, 现在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对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所作的调查可看出, 用人单位在重视求职者全面素质的基础上, 更注重其实际工作能力。注重会计求职者应具备的素质能力依次为:沟通能力、整体平均成绩、会计学科成绩、会计实习经验和在学校学习期间其社会会计兼职情况或经验。而据已经参加工作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反映, 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远远不够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 经济发展趋势要求创新型人才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需要不断地创新, 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理论创新以及各种创新的相互结合。发展知识经济, 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而传统的会计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匮乏的。

(三) 企业需求要求会计毕业生应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 企业对会计专业人员开始关注其核心素质能力和应变能力。例如, 要求会计人员理解新会计准则, 熟悉相关法律制度, 等等。此外, 由于长期受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 在会计教育中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高效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问题。所有这些, 都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改变原有教学模式, 探索会计教育的新路子, 突出会计教育的实践性。如何应对会计教育发展趋势的挑战, 成为学校应认真面对并切实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三、创新会计教学模式、改进会计实践教学的几点设想

(一) 更新教学观念

对会计专业学生来说, 动手能力强是竞争的主要优势, 也是他们在社会上的立身之本。所以, 更新教学观念、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 是当前会计教育的关键所在。

更新观念, 优化课程设置, 调整课程设计, 突出实践能力。要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 重点就是要设计出适应于会计实际工作特点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未来的会计人员必须具有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能力、与他人一起共事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像英语、计算机、演讲技巧、数码字和文字书写技巧等都要进入实践技能项目作为会计人才的硬件素质之一。对知识结构而言, 应具有会计专业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负责人整合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以及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经济业务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技能, 培养“双师型”教师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速, 会计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速度的加快, 我国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不断发展、完善, 教师要随时学习最新的会计法律法规, 更新知识, 拓展视野, 不断提高会计理论修养水平, 强化实践能力的训练。要定期到企业单位调研和实践, 使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紧密结合。要争取通过参加相应的资格考试, 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 达到会计教育对教师“双师型”的要求。

1. 采取校企结合的方式, 进行教师培训。向企业、单位、会计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担任客座教授, 让他们既到学校指导会计教学工作, 进行教师培训, 又让他们担任会计课程教学, 弥补在校会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

2. 采取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方式, 提高会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对未经过实践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差的教师, 安排到企事业的财会部门进行业务锻炼, 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3. 鼓励会计教师经常到企业进行调研, 从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熟练掌握会计循环各个阶段的实际操作, 并能够解答会计循环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问题, 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中一些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 具有综合和分析会计信息的能力。会计教师的讲授应立足于“走向社会”这一基础上,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掌握新的会计信息, 可以建立“教师联系企业制度”, 这样不但能使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还能有助于学生得到第一时间的会计信息。学生开阔了眼界, 也感到一种紧迫感, 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莫大的需要与兴趣。

(三) 改进实践教学方式, 强化案例教学

必须将理论教学活动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 通过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 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理论教学活动与会计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 搜集会计案例。通过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分析, 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掌握理论, 并用理论指导实践, 达到较好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 从而开动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 提高其处理会计实践问题的综合操作能力。

(四)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保证学生实践的充足环境

加大实验经费投入, 建立仿真性强, 能全方位模拟实际会计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的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同时加强校企联系,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这是因为:第一, 这类企业是学生求职的主要去向。第二, 企业会计比较贴近现代财务会计。教师通过调查和收集资料有利于实验教学尽可能贴近实际的要求。

(五) 改进教学方法

现在学校授课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按选定的教材讲, 学生记笔记, 作业是教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做, 学生没有主动性, 基本是被动学习。在会计实践教学中也是强调教师的重要性, 但实践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导致的结果是, 教师所说的都是对的, 要以教师说的去完成, 大多数学生养成碰到问题不是自己如何解决, 而是找教师帮忙解决的习惯, 这对学生毕业走入社会很不利。

因此, 必须改革会计教学方法, 改变过去教师中心的偏向, 由关注教法变为关注学法, 即不是要学生学什么, 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怎么学。

1. 会计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参与为主”。

会计实践教学活动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到结束阶段, 都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会计实践教学的实施阶段和结束阶段, 学生可以分组分岗位或单独进行会计模拟实务操作, 从原始凭证的识别、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到财务分析整个业务处理流程完成一次会计循环, 碰到问题也应该养成习惯自己想办法解决。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将是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2. 教师讲授为辅。

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 辅以适当的教师讲授是必要的, 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而不是直接帮助解答问题。指导教师不应该提供统一的标准答案, 而应更多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会计知识, 通过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搜索等方式, 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在实践教学开始前, 对指导教师可先行进行培训, 强调引导方法而不是给出答案, 指导教师更多的时间是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 而不是每天都被学生包围无休止解答问题。当然, 指导教师也可以精讲部分难点内容, 但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练, 既动手又动脑, 既有师生互动又有学生间互相讨论。真正实现了实践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学会了如何学习, 而不是问会了会计知识。

3. 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和强化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配备了比较完善的会计电算化系统, 这就要求学校的会计专业学生要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强化会计电算化应用。因此, 教师在会计教学中应积极推广会计实用软件、多媒体课件、考试软件的使用。教师利用会计核算软件教学, 能全面、形象地介绍会计核算的全过程, 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会计核算程序的理解, 还可以通过对各主要财务软件的练习, 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通过学习训练, 使学生在毕业前顺利取得会计电算化证等专业技能证书, 以增加他们的就业砝码。

3.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 会计教学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已经成为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行各业都需要通过会计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各项管理职能。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将会计学列为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比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物流管理等各专业,都相应地开设了会计课程。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学生普遍在学习会计课程时感到吃力,取得的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需要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进行改革。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会计课不是其专业课,首先,他们从心理上不够重视,加上会计概念难懂、理论抽象,因此,学生有很大的厌学情绪;其次,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和手段显得过于简单,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要求,进而影响了学习效率和效果;最后,只通过一两次的书面考试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务必会使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标是行动的领航灯,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才能有的放矢,目前教师对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标认识模糊,常常照搬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对会计知识的需要考虑得不够或根本不予考虑。

(三)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按照教材的内容顺序讲解,对会计知识与非会计专业的内在联系认识不够,加之对教学对象所学专业譬如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的内容缺乏必要了解,难以把握会计在各非会计专业的应用,在教学中无法将会计与特定的专业联系起来,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是做账,而是如何看账,因此对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循环及会计报表的编制这类内容不感兴趣,导致学生认为学习会计与专业毫不相关,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

(四)课程实验安排不合理

许多高职院校没有针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安排实验,会计模拟实验课使用的资料都是针对会计专业学生设计的,实验内容以会计核算为主,对于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实习效果不够理想也没有吸引力。

二、针对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现状,有必要对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应强调学习会计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全面介绍会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会计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会计并非是一些枯燥的数字和繁琐的记账,而是一门语言,是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的商业语言。其次,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教师的教案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而是要利用多媒体能够处理图、文、声、像的优点,营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环境。通过各种感官刺激,加深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印象;推行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会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会计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案例通常是跨学科的,内容涉及企业战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各方面的内容,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来做出恰当的分析和判断。最后,改革考评方法。不同专业对会计需求不尽相同,不同学生个人特长与自我规划也不尽相同,故不宜采用百分之百的刚性教学评价机制。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可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案例分析、分析报告、论文等多种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程设置的目标,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要弄清教育对象,在教育目标的制订上要突出差异性,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应本着使学生“懂会计,合理运用会计信息,分析经济问题、实施理性经济行为”的宗旨,培养学生掌握会计特有的思维方式,注重会计信息的获取、会计知识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学会如何把会计作为一种经营工具,运用会计信息做出生产、营销、投资、融资或其他商业决策,从而改善和推进企业的管理工作。因此,教学目标应定位为:学生能够结合专业理解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与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学生能够通过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中的财务信息进行运用;学生会运用会计电算化技能把握会计信息,提高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实际能力。

(三)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非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往往不会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而更多的情况下会是会计信息的“消费者”,也就是利用相关会计知识进行会计决策,所以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同会计专业有所区别。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了解会计要素划分、借贷记账法,熟悉会计核算的整个流程,掌握基本的会计业务处理,特别是涉及企业投融资的会计处理。对于一些具体的会计核算部分,则可以将要求适当降低,不需要考察较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教师在授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今后工作的实际应用,如金融专业重点在于金融行业主要业务核算,以及外币业务、长期投融资中的债券业务等;物流专业授课时可增加物流企业会计的内容;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授课时可增加外贸企业会计的内容;工商管理专业需要增加财务管理的内容;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增加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内容。此外,对于财务报表的理解和使用,是非会计学专业学生的重中之重。财务报表分析与应用是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必须具有的一种能力,非会计专业本科生今后接触的会计工作更多的是对财务报表的应用与分析。 按不同行业特征安排教学内容。

(四)安排好课程实验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日后从事工作的情况,有重点地取舍实验内容。例如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固定资产的管理,对外投资的管理等一般企业的基本业务可以作为实验的重点。考虑到非会计专业学生从事管理活动的需要,教师还应该将财务报表的编制及分析放在重要的位置,指导学生认真学习。

因此,对于非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知识,我们要激发他们的兴趣,改变固有的教学内容和模式,突出专业特色的会计教学,使非会计学生喜欢学习会计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刚.谈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J]. 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6):66-67.

[2]李梦玉,论会计教育改革方向[J]. 财会研究,2003,(2).

4.会计教学 篇四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在日常的工作中所需要处理的各类信息总量不断增加,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在这其中,越来越多的管理岗位对应聘者的会计知识储备提出了要求。因此,研究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做好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十分重要。故从会计教学目标、会计教学内容优化、会计教学方法改进和会计考评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会计教学;对策;课程设置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对信息进行高效的分析处理的能力正日渐成为企业对管理人员是否合格的重要衡量指标。在这其中,面对大量的市场信息、复杂的竞争环境和快速变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和应用能力,因此,会计课走进管理类专业成为必然。然而,由于专业设计方向不同,就业侧重岗位不同,对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课程目标和能力要求与会计专业也应当有所不同,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懂得一定的会计基本知识,能够读懂会计信息,并将其应用到工作中的管理人才。因此,认清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是必要的。

一、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区别

笔者以为,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相较会计专业,有以下两点不同之处。

1、教学目标不同。

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将在财务岗位就业,因此学生们在校期间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掌握各项会计基本技能:填写凭证、编制报表、报账报税等,并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方法,将各类相关经济信息汇集成会计信息,是信息的生产者与制造者。而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目标是理解会计的作用、意义和会计思想,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而不是要求他们掌握各项细化的会计技能,这是一种更加宏观的层面,在将来,他们将是会计信息的阅读者、使用者和分析者,是会计信息产品的顾客,这是这两类人群在学习会计课程时教学目标方面的不同之处。

2、课程安排不同。

对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课程只是其课程中的`一小部分,是属于补充部分而非主导地位。而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知识的学习必须系统齐备,这包括:①财务会计体系,以对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核心,包括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电算化会计等;②管理会计体系,以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与决策为核心,包括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等;③财务管理体系,以企业理财为主体,以控制风险与提高收益为核心,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

二、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课程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灵魂人物,他掌控着课堂教学的方向与进度,决定着教学的方法与过程。然而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对于会计专业和管理类非会计专业这两类人群的会计课教学有何不同并未深入研究,而是简而化之将两者“一视同仁”,在简而化之的思想指导下,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但教学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学习的意义不清晰,进而会影响到学习的动力和意志,最终造成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2、考评方法不科学。

当前会计课的考核方法仍然多采用旧式方法,以学期结束时的考试来做“一定性总结”,或是在“一定性总结”的基础上引入日常作业成绩作为小权重参考,但对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他们学习会计课程的目的是形成会计思维,需要从更宏观的层面去把握、去理解会计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应当多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从整体思维的高度去学习,而不是一味地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高分而努力。

三、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优化

1、重新定位会计教学目标。

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学生群体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的差异性,把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重点设置在思维层面而非操作层面,除了教授基本的知识以外,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会计数据,应用会计信息进行判断决策。

2、改进会计教学的方法。

会计课程是一门学以致用的课程,它的理解和应用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操作得来,因此,在进行会计教学时,要注意加大实践操作和案例教学的比例,不能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本上,要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课后练习等方式不断地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尽早对会计知识形成感性认知。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积极的寻找收集能够使用的案例,案例要具体两个条件,一是源于生活,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观察到、感受到,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时直观地理解到这对于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是有帮助的,是用得上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案例的复杂性要适中,要认清会计专业学生与非会计专业学生两大群体的学习目标区别,因材施教。

3、完善会计教学考评方法。

会计知识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记忆、不断加深理解的学科知识,因此,对于会计教学的考评方法,也要在传统的以试卷成绩为主的考试基础上加以改进,增加对学生综合应用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加强这一方面的考核,不仅仅是做题;也可以通过写小论文、开卷案例讨论等方式进行,并可适当增加平时作业成绩、考勤和相关模拟实习的成绩的权重比例,使课程的成绩更加真实,也使得学生对于会计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更上一层楼,从而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管理类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亚民,王天东、从MBA教学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J]、会计研究,

[2]钟红英、大学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

[3]范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会计教学 篇五

1我国会计教学现状

1.1学校对会计信息化认识不足

会计专业一直是高校中的热门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从会计专业毕业,但毕业之后的他们却不一定能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随着国家的繁荣、企业的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的增加,但是,我国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却不能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企业需要的是能够全面掌握会计信息化的人才,可当前学校仍旧实行传统的会计教学,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无法做到全面认识会计信息化。传统教学以为会计信息化只是报表编制、财务处理、会计作业的工具,没有意识到会计信息化是一种企业管理流程、资源、业务模式的整合及创新,是一次社会管理的革新。正是由于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才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信息化的认识很片面,自然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1]。

1.2教学方式单一

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填鸭式”,老师只顾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并要求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而忽略了学生是否能理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的优等生在考试的时候都可以获得很好的成绩,而到了实际应用中什么都不会。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贯穿我们的整个学生时代,使学生渐渐失去了自主思考和自主实践的能力。而会计专业恰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会计信息化、网络技术等相互关联,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引下进行大量的实践工作,才能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技能。然而,我们的学生在“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将大量的学习时间都花在了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上,少有时间将他们所学的知识进行上机实践操作,只有在注重互动性及实践操作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实现教与学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当前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2]。

1.3教学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6.《会计》理论教学 篇六

课程目标

我们二职校发展目标定位是建设区内一流、国内知名的财经类中职学校。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广西,面向全国,为财经及相关行业培养一线需要的中职技能型人才。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会计基础、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核算、财务控制业务的基本技术,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能够适应一线需要的中职技能专门人才。

我校是一所全国重点中职学校,为财经及相关行业培养掌握会计核算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第一线需要的中职技能型人才。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和启蒙课程,包含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是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学校现有会计类专业在校300余人,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他们有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本课程的内容。对于会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本课程,就能掌握会计的基本实务操作流程,就可以轻松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同时也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基础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重点掌握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相关理论和实务操作中 的技能;明确账务处理程序种类和执行程序,了解会计工作和组织及我国的基本会计法规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会计课程和有关经济管理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容模块

本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理论以够用为原则,理论为实践教学服务。本 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归纳为“三基”,即“基本原理”(会计学科与会计工作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及“基本技能”(填制与审核会计 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的基本操作技能),目的是使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对应课程的考核,并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实践模块、选学模块三大模块。实践模块即基础会计课堂活动单项实训,主 要是根据课程教学进度,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一部分知识内容或基本技能设计方案并组织学生进行实训。通过不同类型的单项实训,能让学生对会计不同岗位的技能 要求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逐步消除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某种“神秘感”,又可以从不同方面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模块与实践模块相结合,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单项实训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界限,学中做,做中学,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1)基础模块,120学时

基础模块教学时间分配

(2)实践模块,60学时

实践模块教学时间分配

(3)选学模块,20学时

选学模块教学时间分配

选取依据: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认识规律,从会计的基本理论入

手,讲解会计的基本方法,通过单项实训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对会计的实务操作过程进行概括,推演出“账务处理程序”和“会计工作组织”的理论。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会计核算方法的掌握;凭证、账簿、报表整个账务处理程序的操作。难点及解决办法:

(1)“借 贷记账法及运用”这是贯穿整个课程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解决的办法是:利用认识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感悟经济活动的内容和过程,了解 交易和事项的内涵。授课要循序渐进,按照“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结构→借贷记账法的特点”的过程,讲透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然后要理论联系实际,要 多举一些通俗的例子,特别是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例子来讲解各个账户的运用。最后,要反复练习,个别辅导,直到学生真正掌握。(2)“凭证、账薄、报表”这几块内容的特点是理论非常抽象,繁琐,学生不感兴趣。解决的办法是:利用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课件授课;理论化为实训,通过实训来掌握理论。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包括:(1)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2)复式记帐凭证的填制;(3)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4)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5)编制科目汇总表;(6)登记明细账与总账(7)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理论教学与实训融为一体,学中做,做中学。因此,在该课程的实践模块中共安排了10个单项实训项目,穿插在课堂教学中间。另外,在一学期《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还会集中安排30个左右的实训课时,安排学生做基础会计综合实训,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实训,首先,使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由教师的“满堂灌”变成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主要内容,枯燥的理论教学变成了有趣的模拟实训,极大地提高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其次,炼就了学生会计操作的基本功。通过实训,规范了学生的会计操作技能,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要求,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下一步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就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最后,巩固了学生对会计核算方法的掌握。整个实训教学内容是围绕会计核算方法而展开的,实训的介入显然为理 论知识的掌握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注意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1)讲授法。对基础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知识,主要由任课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联系实际进行讲授。

(2)直观教学法。运用会计教学挂图、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教具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能直观地认识会计核算的流程以及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的形式、内容等。

(3)演示教学法。对会计凭证的填写、会计账簿的登记以及会计凭证的装订等会计操作技能,多采用此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演示中学会凭证填制、账簿登记及会计凭证的整理与装订的方法与技巧。

(4)启发式教学法。对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等内容,任课教师一般只讲授基本处理模式,启发学生根据“账理”举一反三。

(5)会计模拟教学法。会计部建有会计实训基地,有多个模拟实训室,利用这些实训室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利用室中的模拟流程图进行讲解和演示,还可以利用实物进行操作,淡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并在动手过程中解决理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近年来,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充分运用多媒体授课,学生的实训与技能测试也可在计算机上进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也不断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体教学手段包括:(1)多媒体技术。主要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设备,使抽象、生硬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该课程目前已制作出比较适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授课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演示会计业务处理的程序、具体操作步骤与方法,使课程教学形象直观。尤其是实践性教学中运用《基础会计多媒体教学系统》,深受学生欢迎。

(2)软件系统。该课程的会计凭证填制、账簿登记及会计报表编制等项目的教学与实训,可使用基础会计教学系统软件进行教学与实训。

(3)会计凭证、账簿样本。该课程的会计凭证、账簿等内容,可使用相应的样本进行观摩教学。

3.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1)“悟”、“用”、“练”教学法

我们将《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归纳为“三基”,即“基本原理”(会计学科与会计工作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及“基本技能”(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的基本操作技能)。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即掌握好“三基”教学内容,课题组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悟”、“用”、“练”教学法。

“悟”,即通过组织认识实习积累相关知识和领悟会计的基本原理。“用”,即在教学中经常结合具体实务让学生应用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通过反复应用来掌握这些方法。“练”,即对于会计基础操作技能的教学,主要采用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不仅要通过该课程的10个单项实训来锻炼这些技能,还经常安排学生到实训室利用基础会计教学系统软件进行反复训练和自我测试。

(2)实践课程“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校企联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请进来,即在认知实习与专业实习期间,我们校外实习基地聘请财会专业人员来校指导学生的操作实训,聘请财务主管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走出去,即在实习期间,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地观摩,请企业财会人员进行现场教学。

4.课程教学手段改革

(1)在校内利用多媒体教室、实验室采用《基础会计多媒体教学系统》仿真模拟教学。基础会计多媒体教学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动画、图片、文字于一体,给师生一个交互式的虚拟与实验环境,重点实现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势的启发式引导学习,以弥补人工纯理论教学的不足。除了利用多媒体网络传授知识外,还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来完成实践性教学,该系统分为三个部分,即:课件、模拟实验和考核,其中的重点是基础会计实务演示和模拟实验。(2)在校外利用实训基地等社会资源,接纳学生实训,以训代学,充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3)使用实物资料进行演示教学。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经常使用各种实物教具,如会计凭证、各类账簿、会计科目章及凭证装订设备等会计用品用具及过去学生实训时所做样本账簿。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或演示,从而使教学更加直观有效。

(4)利用教学动画丰富教学内容。课程组制作的教学动画配有教师的讲解,形象生动地演示了会计实务操作的过程,很好得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5.考试模式改革

7.如何改善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 篇七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已经成为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生前曾指出:“在现代社会,不懂得会计知识不理解和不善于利用会计信息的人,是很难从事经济工作的”。当前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基础会计不但是会计学、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会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物流管理等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许多学校还将其作为文秘、经贸外语等专业的一门能力延伸和拓展的课程。但是在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本文仅就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意见进行分析探讨。

1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目标不合理

对会计专业而言,“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会计的涵义、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设置账户、借贷复式记账等基本方法,形成运用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对日常简单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那么,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呢?当前,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缺乏一个明确合理的目标,教师在授课时常常照搬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而对于非会计专业对会计知识的需要、对于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对会计知识的需要考虑得不够或根本不予考虑。“学生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精神上的贵族而是为了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完基础会计后,所学知识如果对其专业发展和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不了帮助,那是教学上的失败;而如果完全照搬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模式,则又会事倍而功半,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1.2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表1为当前绝大多数基础会计教材的目录,不论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基本都采用这种教学内容体系,以理论知识为核心,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会计核算方法设置教学内容,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复式记账的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组织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等。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首先学生有对本专业的认知,知道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其次基础会计的课时充足,授课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许多的模拟实验;加之后续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的衔接;这种教学内容体系并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但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基础会计不是他们的专业核心课程,许多学生抱着“能学明白就学,学不明白就混的”态度;因为不是专业核心课程,也就不会占用太多课时,而且只设置这一门会计课程,没有后续课程的巩固和加深。在这种情况下前述的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体系的弊端就显露出来了。对初学者来说,概念难懂、理论抽象;各种会计核算方法彼此孤立,没有展现出实际的会计工作流程;即使教师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这些内容都讲授完,但由于没有实验和后续的课程来进行消化和巩固,这些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的知识点都是彼此孤立的、支离破碎的,学生难以系统地理解会计核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法理解会计的真正作用。

除上述问题以外,当前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还普遍存在教学效果评价手段单一,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教学重点有失偏颇等问题。

2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改革建议

2.1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会计专业人才,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标是让学生“懂会计”,而不是“做会计”;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工作流程,能够读懂会计信息进而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运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测和决策。以有助于其更好地工作和生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会计要为本专业服务,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该专业对会计知识的需要,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如对物流专业的学生授课时可增加物流企业会计的内容,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授课时可增加外贸企业会计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基础会计的学习能有助于其专业的发展。

2.2 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

会计工作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可以划分为建账、日常处理和期末处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工作内容。如表2所示。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在课程设计可以打破传统上以理论知识为核心、按会计核算方法构造的教学内容体系,转向以实际会计工作项目和任务为主线,根据实际会计工作流程,按实际工作步骤来组织教学内容。建账是根据企业具体行业要求和未来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设置账簿,并将相关账户的期初余额登记入账,从而为具体会计核算工作做好准备。在建帐这一章,可以引入模拟实验的会计主体具体的建账项目和任务,在完成项目和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账簿的基础知识,掌握建账的方法。我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发票、支票、领料单、提货单等形形色色的原始凭证打交道,在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中,应增加原始凭证的课时,让学生熟知日常经济业务中常用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在凭证填制这一章,可首先简单介绍工业企业五个方面主要的经济活动,即资金筹集、生产准备、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利润的形成和分配业务。然后引入模拟实验的会计主体五个方面具体的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接触的是五个方面经济活动相关的原始凭证,可以掌握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然后为其适当讲解借贷记账法在每个方面经济活动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如何根据具体经济业务中的原始凭证来填制记账凭证,这样,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既掌握了会计凭证的理论知识,又掌握了会计凭证特别是原始凭证的处理技能。在随后的账簿登记这一章,学生可直接根据上章形成的记帐凭证及相关的原始凭证进行总帐、日记账和明细账的登记,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账簿的阅读和登记。期末业务处理之后,在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这一章可引导学生在上述几章实验任务完成的基础上,编制会计报表,并进而分析会计报表,使学生能够读懂会计报表,分析会计报表,并利用其进行预测和决策。如此根据会计的工作过程设置课程内容,将割裂的会计核算方法融入实际会计工作流程中,既突出了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又为学生展示了更为清晰的会计工作的全过程。使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了整体系统的认识,更加深刻地地意识到会计的重要作用。

2.3 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发展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经过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习惯于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这种知识灌输式的授课方式,缺乏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缺乏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且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还存在学生主观上不重视,客观上课时较少和缺少后续课程加深巩固的客观事实。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是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纯理论教学仍占主导地位,在课时分配上实训练习偏少。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知识应用的能力。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模式可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会计工作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主要采用项目化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是指创造一个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任务,项目的设计应依据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能将某一课程或课程内某一教学单元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来学习课程内容,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和计划工作、自主学习;项目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习结束时师生可以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对“基础会计”而言,一个模拟会计主体的期初建账、日常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并在对原始凭证审核的基础上填制记帐凭证,依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及至对账结账,在此基础上编制会计报表并对报表进行分析;这些连续性的会计工作任务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一个贯穿大部分教学过程的综和性项目。这个大的项目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单元的不同分解为建账、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等子项目。

上述项目是根据企业真实的业务进行提炼的典型工作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提供模拟企业真实业务的原始凭证;老师作基本的讲解,指出完成项目的基本过程和思路,学生独立或由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最后师生共同对工作成果(填制完成的各种会计资料和对报表分析的结果)进行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也改革传统“一考定成绩”的考试方法,考试内容应考虑非会计专业对会计知识的需要,操作中应更注重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实训项目成果;总成绩应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平时成绩(建议占总成绩的20%),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学生遵守纪律以及上课积极参与情况;(2)阶段性考核成绩(建议占总成绩的40%),主要是各实训项目的成果评价;(3)期末考试成绩(建议占总成绩的40%),包括理论知识和知识运用能力的测试考核。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已经成为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当前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基础会计不但是会计学、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会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物流管理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许多学校还将其作为文秘、经贸外语等专业的一门能力延伸和拓展的课程。但是在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本文仅就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意见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戴士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6.

[2]张艳萍.会计学原理与实务[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03.

8.会计教学 篇八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 基础会计 课程教学

1 课程分析

1.1 课程性质 《基础会计》课程是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信息生成的基本过程,了解会计所产生的信息所代表的经济含义,认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懂会计”);培养其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成为会计信息的主动使用者(“会用会计”)。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后续的经济类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1.2 课程地位 《基础会计》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必修课。前续课程是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学好这门课可以帮助非会计专业学生自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专业其他后续课程。

1.3 课程教学目标 《基础会计》是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开设的,课时为48课时,相对会计专业学生来说,课时少且对后续会计课程要求不是那么高,因此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的会计人才(会做会计),对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培养懂会计、会用会计的企业管理人才,其重心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目标:

1.3.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1.3.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会计核算账务处理程序,包括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根据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并能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和分析报表项目。

1.3.3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形成严谨、细心的职业态度和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2 教学内容

2.1 教学内容的选取 围绕本课程是培养“懂会计”和“会用会计”的企业管理人才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理论够用为度”来选取,其职业能力主要侧重会计通识能力(懂会计)和岗位拓展能力(会用会计)。

具体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大块:

模块1:会计基础知识。主要是关于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方法、基本前提、规范体系等会计基础知识。

模块2:会计基本原理。主要是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及简单应用。

模块3:会计基本实务。主要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会计报表这几个会计实务基本环节。

2.2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复式记账法的基

本原理及应用、会计报表编制和分析。

难点: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2.3 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

2.4 实践性环节的安排 本课程的实践性环节主要在会计基本实务模块,分别是会计凭证单项实训、会计账簿单项实训、会计报表单项实训,穿插于理论教学中,不单独安排。由于是非会计专业,对实践性环节的要求没有会计专业那么高,要求“看的懂,会使用”就可以,所以本课程实践性环节只安排单项实训,不安排综合实训。

3 课程的课堂实施

3.1 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方法以授受式、启发式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以清晰的“认知问题、理论学习、解决问题”的专业思维引导方式,通过“分析经济业务、掌握核算方法、反映经济信息”三步专业学习,启发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论学习,再到实践应用的知识与能力的转变。

另外辅以以下教学方法:

3.1.1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案例予以分析,并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具体核算,把握理论知识中的重点与难点。

3.1.2 归纳总结法:重要章节教学完成后,归纳、总结、提炼知识点,框架性掌握章节内容。

3.1.3 课堂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些问题,组织同学分组讨论。

3.1.4 当堂练习等等。

3.2 教学手段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是以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讲授结合起来,集中与同学们共同学习,通过多媒体课件,尽可能引导学生学习。

另外辅以以下教学手段:

3.2.1 实物演示:通过让学生观察真实的凭证、账簿、报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消除书本与现实之间的“断层”,这种方法在讲解凭证、账簿和报表时运用。

3.2.2 模拟操作演示:在实践性环节模拟实训之前,先向学生演示如何进行操作的简单流程,这样可加深学生的印象,缩短学生自我摸索的过程。

3.2.3 自学自练:利用公共网络平台,建立班级学习QQ群或者网络邮箱,发布一些补充知识、补充练习等让学生自学自练,扩充知识面,巩固学习,同时通过有效的师生沟通解疑答惑。

4 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4.1 学情分析

4.1.1 学生对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或者其有用性存在质疑。(厌学)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这门课之前,可能也只是听说过“会计”一词,而不知其内涵,更不说还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之分了,甚至还有学生对教学中开设《基础会计》课程都感到迷茫,认为自己不是会计专业的,“为什么要学会计”这种观念的存在,就使得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从而影响学习的主动性。

4.1.2 本课程自身的难点使作为初学者的学生望而生畏。(畏学)

《基础会计》课程学习的是会计专业知识中的基础知识,对于从未接触过会计的初学者而言,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入门门槛,何况本课程是针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的。由于本课程对初学者存在的入门门槛,加上非会计专业课时的有限性(48课时,会计专业此类课程72课时),使得想学好该课程的学生也会有些望而生畏,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4.2 应对措施——做到4个“好”

4.2.1 做好开课前准备。开课之前,教师先针对所教专业做基本了解,备课时对该专业所处的行业会计的基本特点和特殊性做一些知识准备。有条件时可以趁假期实践的机会联系相应行业的企业单位参加实践,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上课时尽量结合其专业特点教授,如案例选择方面。

4.2.2 上好课程第一课。课程的第一堂课,结合学生所处专业向学生分析该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以及课程学习目的,让他们认识到会计学知识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并不是只有干会计的人才需要学会计,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4.2.3 抓好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重点把握上,针对非会计专业应当是培养懂会计、会用会计的企业管理人才的教学目标,所以重点就定在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会计报表编制和分析两个方面,前者注重“懂会计”,后者注重“会用会计”。而难点还是在原理方面,因为是理论,所以更难理解。

4.2.4 讲好原理理论课。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作为教师要以一个普通的非会计专业人士的感觉和直觉来对复杂的原理和理论进行解释,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容易地接受专业的会计知识,努力让学生觉得会计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姜彤彤.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新会计.2012(8).

[2]付彬.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研讨[J].消费导刊.2007(2).

[3]张鲜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实践探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4).

9.会计教学反思 篇九

郭玲玲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所以仅仅记住一些理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理解、掌握、运用”这个思想,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采用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法,是基于探索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模式,其本质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一种将工作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即按照工作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知识的相关性组织课程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设计者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即教学进程由任务来驱动,而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线性讲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相对开放的教学组织方式,以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

(一)综合性。职业教育要培养的能力及其学习内容具有综合性。通常以从典型的会计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教学项目为核心,按照会计工作过程的逻辑建构教学内容——它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对教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围绕项目或单元教学任务,设计出一个个学习环境及其活动、一个个具体项目、技术及其方法。这不仅涉及会计专业知识,还必然涉及跨专业知识。

(二)自主性。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从收集信息、制定计划、选择方案、实现目标、反馈信息到评价成果,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做活动的主人——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个具体环节的细节;创造了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学生的学习较多采用工作小组方式进行,同时创造条件、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通过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的项目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这便于学生发挥特长,有助于形成每个学生的责任感与协作精神、及时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

(三)开放性。体现在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学生学习的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会计工作能力行为提高——这是一种综合能力。形成这种多样性的能力,主要不是靠教师教,而更重要的是在职业实践中培养。

(四)多元性。职业教育与学习的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评价方式:不仅用笔试、口试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强调运用完成项目的方式,考核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价标准:灵活运用绝对评价,是否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进步程度,以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评价解决问题的学习成果标准并不是对与错,而是“好”与“更好”。

评价主体: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独立探究的自学-探索能力、小组合作的社交-管理能力、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行为表现,进行主动、客观地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体验;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促进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反思;与此同时,教师给予恰当指导;着重帮助学生对教学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对学生的评价更注重对学习的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指导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已达到的程度与水平,更要关注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生成与变化。

一堂课应达到如下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方法恰当

教学方法可采用:讲授法、启发法、比较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2、教学方法应用符合这堂课所授内容的要求

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知识采用启发法引导学生去分析,难点的知识采用讲授法和比较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3、教学过程设计符合逻辑要求

从导入到原有知识回顾,然后进行课堂教学,课外拓展,德育渗透,按常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问原有知识便于本节课知识的学习。然后通过课堂练习,巩固账户,帮助学生记忆。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活跃课堂气氛。会计课本来就比较枯燥,学生的话除了借就是贷,所以要把一堂会计课上生动了就感觉特别难。怎样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特别关注的地方。

10.基础会计教学 篇十

摘 要:在技校教育中,会计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而理论知识很抽象。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基础会计教学进行阐述。

关键词:基础会计 教学 兴趣 学生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入门的一门基础专业课,是以后专业课程学习的先修课程,这门课讲授起来比较枯燥繁琐,如果教师一味地讲理论知识,不辅以一定的实例教学,面对一群对会计知识一点都没接触的学生,要提起他们对基础会计的兴趣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训。

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兴趣是教师工作的重点,教师可以平时在生活和业余时间多和学生拉家常、做游戏。

在学习生活中真正做到和学生打成一片,从而不断融洽师生感情,反过来,师生融洽的情感又提升了学生学习基础会计课的兴趣,使整个教学过程弥漫着一种和谐气氛,这样才会以情激情,以情激趣,让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又是朋友,就会对这门课越来越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近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普高热持续升温,导致中专生源素质逐年下降。

这就促使中专教育以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理念,培养就业面广泛的学生。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的欲望,点燃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和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动力和源泉之一。

如果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基础会计这门课需要理解和记忆的东西很多,因此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实际,把学生平时看见的事例引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要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会计中的专业术语,如预收账款、预付账款、待摊费用等。

多让学生自己动手,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

二、愉快教学

愉快教育是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全体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当老师以愉悦的心情走入课堂,看到的会是学生开心的笑脸,这样这一堂课就会在老师的慷慨激昂和学生的快乐学习中开始,难点也变成了易点。

在讲授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表现心理,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好“表现—成功—快乐”三部曲的经验。

据此,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使优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后进生也能拾级而上。

对学生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尤其是对后进生要多给肯定评价,让学生感觉自己被欣赏。

在评价中要注重反馈,讲究评价的激励性、及时性、正效性。

当学生出现某种失误或挫折时,要优化接触方式,及时帮助他们转化“失败者”的心态,使之在克服挫折中获得重新成功的勇气和力量。

故愉快教育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教的目的是为了学,为了让学生更愉快、更有效率地去学。

三、以实例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比较通用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领域中广泛使用。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在讲授过程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联系教学,营造真实的、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抓住问题和思考问题。

在开讲时,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设置一些问题,造成一种气氛,是学生被新问题所吸引,让他们一开始就带着急需解决的问题来听课,并诱发他们产生一种想亲自去试一试,以求从中发现问题的心理状态。

例如在上课时我们可以指定几个班干部担任会计中一些重要角色,如出纳、主管会计、采购员、销售员、办事员、工人等,由老师担任财务科长,设计一个实物题,点钞当现金,辅助各种道具,各司其职开展业务,结束后看哪个同学做得最出色。

这样每次轮换角色,使学生融入到情境中,更快地把死板的会计知识学活。

四、善于总结归纳知识点,合理运用对比法

充分运用总结和归纳,一来可以降低这门课的难度,使凌乱的知识点变得有规律,二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和会计基本技能的掌握。

用归纳法和对比法的典型例子,可以把知识点通过表格来对比记忆。

把会计学中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概念对比讲解,如资产—负债、应收—应付、预收—预付、待摊—预提、收入—支出、固定—流动、盘盈—盘亏。

11.会计教学 篇十一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本科教育(普通本科)、教学始终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决定一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基本因素。在我国人才市场日趋成熟、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今天,强化教学改革,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本科生知识、素质与能力的最佳结合,并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满意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会计作为给各行各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管理人才的学科专业,会计本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会计教学改革首先要了解社会需求。如何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如何规划和设计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结构,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会计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对会计学本科教育的严峻挑战。

一、会计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毕业生的供需矛盾

世界经济一体化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会计教学应该着眼于社会需求,立足于培养目标的需要。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人才市场的供需现状不容乐观,也反映出高等教育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会计研究领域和内容不断拓展(与管理、与技术、与计算机等相结合),对于会计学本科毕业生来讲,有着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会计学科的毕业生应该是不愁找到“饭碗”的。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受教育者的基数越来越大,其中本科生教育发展尤为迅速。据统计,200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5年很可能突破340万人。而早在1997年全国高校在校生共590万,读会计专业的达58万之多,每10名在校生就有一名在会计专业学习。从供给角度来看,会计学科本科毕业生的大量扩招好像是满足了社会需求,但是近年来会计人才市场上出现了奇怪的“两缺”现象——用人单位找不到所需的会计人员;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则找不到理想的岗位。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一)需方

需方讲究成本效益原则。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往往关注所需人才的自身价值和增值潜力的发挥,比如能否很快进入角色、胜任会计岗位(可以节约培训成本)、坚守岗位、维护单位利益(降低企事业的人才流失成本)等专业素质;是否具备诚实稳重的品质,能否具备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

(二)供方

在现有教育过程中没有从应有的高度审视和重视需方的要求。1.教育培养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管体制;2.有些学校建设和发展机制的定位不太明确,对市场需求研究不够,学校内部管理尚属“粗放型”;3.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维度和综合能力,学生所学知识与应用能力深度不够、广度不足,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重视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等等。

(三)本科生培养目标亟待明确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曾对会计教育目标的构建提出了三个与掌握专业知识相关的原则:一是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掌握程度;二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从事专业工作的态度与方法。随着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发展的趋同化,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目标应该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良好职业道德、专业及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经过一两年的实践检验即能够成为会计师的专门人才。

要达到上述三方面的要求,高等教育体制、高校教育机制、高校教学管理机制、教学过程、内容、方法等宏观和微观(学校)方法都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任务相当繁重。笔者立足于由表及里,仅就学校内部院系环节中教学过程的某些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谈些看法。

二、会计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细化学科课程建设,落实课程负责人制度

作为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之一的会计学,面对现代社会涵盖的网络、信息、知识经济的特点,会计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体现为: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课程考核制度科学、规范三方面,而且每一方面都是围绕“课程”来展开的。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校实行的是集中管理模式,中间环节连接松散,以致于学科建设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中有所体现,但大量的相关工作却被放在院系的教研室,执行程度松紧不同,执行效果较差。究其原因为职责不清、日常监控不严、事后控制和反馈根本没有,造成有章虚循或各行其是的现象。如:

1.教学过程的检查制度不便反映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程度。表现在对学生作业布置的数量较随意,期中考试或小测没有严格的规定,老师进行期中考试反而成了个例,考前还得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考后才意识到这种“过程性、阶段性检验”对自己总结学习的经验与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学手段单一、课程设计粗糙、教学内容滞后,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本应密切相连的“价值链”脱节。而这些若由学校教务部门管理则已显“鞭长莫及”。为尽快改变这种学科建设弱化的现象,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以会计学科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加大力度规范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与管理,建立了课程负责人制度——每门同头课程有一教师兼负日常教学的组织工作,并将其作为院系内部教师年终考核与奖惩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岗位责任是:组织、制订同头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计划;规定课程作业数量和评判标准;组织期中、期末考试的出题、阅卷工作,定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向所在院系以书面形式通报结果。

(二)改革教学考核体系

任何制度要得到完美的体现,必须要经过目标的制定——落实——日常控制——考核评价——反馈这样的“历程”(环节),才能反映出制度的科学性。有规范的学科建设规划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科学严密的考核制度和相应的奖惩措施以及贯彻执行的保证,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机构设置也很难真正发挥作用,会计学科建设也不例外。

1.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的改革

教学松懈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学缺乏有效的考核体系,难以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直接的监控与考核。通常教学考核都是软指标,难以反映真实问题。在缺乏有效考核的情况下,任何鼓励教学的措施都没有实质性的效果。目前,有些学校也在不断尝试“学生评教”、“同行评教”、“领导评教”,对教师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评价内容大部分都过于抽象,普遍设置了一些诸如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要求、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等内容,学生根本不知所云或知之甚少,更得不到许多任课教师的认同,评价结果参差不齐,缺乏客观性,因此许多院系只将其作为教学考核的参考,根本不纳入对教师的正式考核之中。而且,即便将其纳入考核体系,在缺乏有效考核制度支撑的情形下,教师对教学热情受到抑制反而会导致逆向选择——大多数教师为“讨好学生”处处谨慎,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主动创新精神。

要改变这种无效考核状态,就应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强化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规定一些硬性要求和指标,让考核科学化、程序化、度量化。(1)要求每门课程制定出一个统一、规范的课程提纲,必须包括课程讲授的具体要求,比如课程目标、课程教材、参考书目、阅读材料、预前知识、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课后答疑、课程作业、习题课时、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等。(2)要将这些内容利用校园网及时传达给学生,使学生上课之前就能够看到尽可能完整的课程教学提纲,对教学内容和安排有框架性的了解,这样既可以降低执行成本,又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学生、院系及监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3)在上述基础上,院系应设置公允的评估标准,使学生评教、同行评教,领导评教都有客观、可行的参考依据。

2.学生学习效果考核方式的改革

会计学科虽然实践性很强,但其教学过程除了实验课以外,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偏多,加上教师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考核形式也都局限于文科普遍采用的期末理论考核,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时盲目做笔记、偏重记忆、硬背理论知识、死记账务处理,不易启发创造性思维,在学期最后一两星期只要奋起突击,也能得到及格或中等成绩,而考完后就基本忘光了,缺乏学习主动性。这种教学的产出效率极低,也直接导致高校的最终产品(毕业生)质量平平,高、精、尖产品难寻的尴尬局面。

理论和实践已经证实,全程式、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能够分散一次性考试的风险,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成绩,恰当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除了期末考试,还应添加一些辅助考核措施。学生的课程成绩应由期末考试及辅助考核成绩综合决定。这也是国外正规大学考核学生成绩的一些基本措施。比较可行的做法有:

(1)在每门课程的学习中加入期中考试,通过期中考试引导学生及时检验和总结时间、知识过半时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减轻期末的复习量和心理压力,杜绝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搞突击”、“碰大运”的心理。

(2)增加课堂小测验,教师可以不时地在日常上课时安排一两道题目进行小测验,一方面督促学生认真听讲,及时复习;另一方面可减少学生逃课的几率,并且也能够把握学生对前面课程学习的情况,以便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3)平时作业与课程论文。会计学作为一门文理相兼的学科,作业形式应该灵活多样,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应用能力。如对《会计理论专题》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论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活跃思路,开阔视野,提高其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同时也可为成功撰写学位论文打下基础。

(三)正确应用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多元化

会计学科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手段多元化(讨论式、案例式、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但在教学管理、应用中还有些模糊观念。如认为多媒体教学比板书教学效果好,但实践反馈却并非如此。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千差万别,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教学方式和手段由教师选择,教学管理方面应侧重考核和评价指标的设计。

实践与实验教学作为会计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必须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它是学校“产品”价值得到市场认可的关键要素。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该环节是最薄弱的。

综合来看,其主要解决的措施有:

1.优化实践方式:实习基地与分散实习相结合

在上世纪80年代,学生实习的场所大部分是实习基地,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体制的变革,计划经济下硬性委派实习基地的做法已被快速弱化,会计学生的实习基地几乎丧失殆尽。大部分学生是自己找实习单位,这种松散型实习模式的主动权表现在学生自己对实习的态度上。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公司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各种所有制企业对会计人才求贤若渴。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为会计学生铸造实习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与石家庄高邑县委联合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大二、大三暑假为实习时间)这一事例表明,社会需要学生到基层、厂矿锻炼,因为一方面,用人单位可从中挑选所需的人才,节省了人力资源投资;另一方面,学校也完成了“产品”的检验过程。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实习基地不可能容纳全部在校生,学生也可以自己找寻地方实习。这种基地与松散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应是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报告应视同毕业论文的前奏来要求和评价。

2.实验教学体现学科特点和实践要求

学生快速地将所学与实践接轨是现代社会的要求,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发展。笔者认为,会计实验教学应先手工模拟,后电脑操作(如:ERP在会计中的应用),二者缺一不可,并以这种方式作为会计实验教学的初级阶段。会计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应为ERP的综合应用。

上一篇:银行年终晚会方案下一篇:寻根究底的美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