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党员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12篇)
1.教师党员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一
党员教师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刚刚胜利闭幕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承载着全国上下的热切期盼,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作出新的重大部署,传达出全面从严治党走深走实的强烈信号。连日来,我校的党员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领会全会精神。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上必须走在前列、学深一层。我认为,通过学习活动,要着重把握四点原则。
一是明确主题。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实至名归。明确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党和国家根本利益所在,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充满生机、充满朝气,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力量的根本要求。
二是高举旗帜。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方向。十八大报告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必须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其理论、道路、制度、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等方面。三是系统学习。
十八大报告高瞻远瞩,内涵丰富,立意深远,不能只做到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断章取义。必须认认真真学习报告内容,了解精神实质,掌握创新理论,明确目标任务;对一些重要内容要反复研究、虚心求教,力求掌握报告的精髓。
四是联系实际。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工作实际,围绕报告中与自己工作最密切、最直接的观点、论断、举措认真学、深入学,特别是报告中对党建工作的论述,对教育工作的论述,必须学透学精,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2.教师党员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二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现行宪法规定,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 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因此, 社会各个组织、各条战线以及个人都应积极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落实到当前进行的各项事业与工作中去, 其中包括对新闻事业和媒体的管理。
当前, 我国新闻事业和媒体的管理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新闻事业的管理部门及其官员、新闻媒体及其新闻工作者没有正确认识到宪法、法律和部门政策的关系, 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受到地方政策或法规的约束, 未能从大局、全局、宏观利益出发;新闻立法的缺位使新闻工作者的权利与义务未得到法律层面的根本保障;新闻工作者法治素养的欠缺导致新闻工作中存在新闻敲诈、媒介审判等现象。《决定》的出台对我国新闻事业和媒体的发展、管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以宪法和法律精神, 依宪、依法管理新闻事业和媒体, 正确开展党对新闻事业和媒体的管理, 媒体应该结合自身的运作特点与规律, 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纠正当前我国新闻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全面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法治素养, 同时抓住这一空前契机加速推进新闻立法, 规范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行为, 保障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权利。
一、以宪法精神管理新闻事业, 正确开展党对新闻事业和媒体的管理
《决定》提出,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 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 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媒体作为党领导下的重要宣传舆论阵地, 同样亟须依据宪法精神管理、指导新闻事业的有效开展。
首先, 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闻事业和媒体的领导与管理。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唯一的执政党, 是领导我们事业 (包括新闻事业) 前进的核心力量, 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 应该注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路线上的领导, 要指出规范媒体的政治方向、开办宗旨和无产阶级性质, 使之能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在意识形态领域成为党开展工作得心应手的有力武器;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应该在法律所规定和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党应该允许媒体有相对独立的社会地位和发挥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作用的广阔空间, 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去干涉媒体的具体新闻业务和活动。
党对新闻事业和媒体的管理应借鉴政府权力清单管理制度, 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权力清单, 是指对政府及政府部门行使的职能、权限, 以清单方式进行列举;行政机关履行职能、行使权力, 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确立的清单进行, 不属于清单列举范围内的职能和权限, 行政机关不得为之。在近年来大大小小腐败案件宣判时, 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汇是“利用职务之便”, 实际上就是利用手中的“权力之便”。提出建立权力清单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把“职务之便”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1]媒体作为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 在舆论的形成和传播发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其权力实施清单管理制度, 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体现“放权”改革思路、彰显媒体自主权力的同时, 对媒体也是一种约束。清单管理分为“负面清单管理”和“正面清单管理”两部分。现行的“正面清单管理”规定“只能做什么”, 而“负面清单管理”限定“不能做什么”, 并以清单方式进行列示。媒体的“正面权力清单”要明确媒体可以自由采访、报道、监督的对象, 具体哪些部门、哪些级别官员、哪些类型和性质的问题要一一列出。尤其在媒体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 显得尤为重要, “正面清单”可以明确舆论监督的对象和范围, 使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有章可循, 有据可查, 有规可依。若以宪法精神为观照, 媒体在开展采访、报道、监督的过程中, 不存在“负面权力清单”一说, 这就存在对新闻宣传管理审批的约束的问题, 应配套建立对媒体审批的权力清单制度, 明确哪些问题需要报批核准, 这就意味着对媒体进行管理的权力也应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以制度规范权力, 让权力运行的边界公之于众, “让权力在阳光之下运行”。在明确清单后, 应当将“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予以公开, 向全社会公布, “安民告示”。这样, 一旦媒体依据“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开展具体的新闻工作, 各级党政官员和广大人民群众也会视作是媒体的常规运作和规范动作, 能够消除各种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猜测, 也使一些惧怕媒体批评、监督的人失去抵制、拒绝的借口, 同时还能避免媒体权力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宪法、法律、党和政府政策的关系, 修改完善有关新闻管理制度, 清理、废止有悖于宪法精神的新闻管理制度
中共十七大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中共十八大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党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并进一步强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但在新闻事业的管理过程中, 一些地方经常会出现新闻工作者的管理规定、要求与宪法、法律冲突的情况, 这就要求管理部门和媒体在处理相关问题时, 应该处理好宪法、法律和党和政府政策的逻辑关系。总体而言, 媒体应该从大局、全局、宏观利益出发, 分清主次、轻重, 来处理国家宪法、法律、法规、政策之间的关系。宪法是国家的意志, 是根本大法, 而行政性法规、政策, 则是在宪法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具体行政行为规范。宣传纪律是党派和政府在特定时期制定的具体的宣传规定和约束, 是短时间或一定时期内的, 有时是针对某些情况、某一情况的规范。行政性法规或宣传纪律不能有悖于根本性的法律和原则, 如果两者在实施过程中, 一旦有悖于法律和党性原则, 或被纠正, 或被取消, 或被放弃。媒体在实际工作中, 应从大局着眼, 坚持宪法权威, 遵循宪法和党性原则。
这里仅以有关舆论监督方面的政策规定为例, 1953年广西《宜山农民报》批评中共宜山地委事件发生后, 有关部门明令党报“不能不经请示擅自在报纸上批评党委会” (即惯称的“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 , 这一规定后来成为全国普遍实施的一项政策与纪律, 日后无限扩张, 党报不仅不能批评同级党委, 还不能批评同级政府, 甚至不能批评同级党委和政府的个别领导。这一文件成为不少领导干部拒绝与压制舆论监督的“法律根据”[2], 致使媒体开展舆论监督阻碍重重, 难以有效开展。《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宪治国, 宪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而“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等限制党报和其他媒体在宪法规定下开展舆论监督的规定, 会很大程度影响、消解、阻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的达成, 同时妨碍媒体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的健康开展。为贯彻实施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 应适时废除此类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相关规定。
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 我们应该举一反三, 检查在新闻事业和媒体的管理过程中是否不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 甚至存在有悖宪法、法律的政策和管理规定。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宪法、法律、党和政府政策的关系, 修改完善有关新闻管理制度, 清理和废止有悖于宪法精神的新闻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按照宪法和法律以及中央的精神和纪律, 某些新闻可以报道, 但由于个别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媒体在执行采访或监督工作时会遭遇有关部门和单位、个人的压制、刁难。媒体应该向上级党委机关甚至中央反映情况, 以求得问题的最终解决, 而不是错误地与地方党委或宣传主管部门对着干、顶着干。
三、遵循新闻事业的特殊规律, 正视新闻事业存在的法治问题, 实施依法管理
媒体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重要权力组织, 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新闻事业和媒体的发展、管理过程中, 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因自身法治素养相对欠缺导致存在不足之处, 这些不足违背了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损害了人民群众利益, 妨碍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在遵循新闻事业特殊规律的前提下, 应正视新闻事业中存在的法治问题, 在党的领导下实施依法管理。
(一) 当前我国新闻事业因忽视法治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媒体内外干扰因素的存在使公民监督权因“权力本位”受到损害。我国宪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监督权属于这一权力范畴。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 明确的政治需要和长期的宣传工作使媒体形成了一些固化的运作理念和特有的运作机制, 往往忽视有效的信息沟通和民意表达渠道的建立与疏导, 对于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意见缺乏足够重视, 这就导致当人民群众主动向媒体提供新闻批评或舆论监督线索时, 经常会遭到阻碍。某些单位和个人无视媒体在实施舆论监督方面的职能和权利, 对正常、正当的舆论监督任意进行干扰, 或拒之门外, 或拒不提供相关信息、资料;说情现象盛行导致监督稿件夭折率高, 一些被监督的单位和个人在了解到媒体的具体行动后, 往往会通过采取各种手段, 如请客、送礼等, 对即将要登出的批评或监督稿件实施撤除。一些已发表的稿件也无后续报道, 即使挣脱干扰发出的舆论监督报道也面临层次低、力度小、效果差的特征。
除监督权受到损害外, 新闻敲诈和媒介审判也是目前新闻事业中较为常见的违法现象。新闻敲诈是某些新闻工作者以舆论监督或新闻批评的名义, 对一些违背国家政策和社会道德的行为主体进行敲诈勒索的行为和现象。新闻敲诈生发的主要原因在于新闻工作者对公权力的滥用, 将群众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的监督权作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私器, 这一行为除损害媒体行业赖以生存的公信力基础、扰乱正常的媒体舆论监督秩序外, 对行业生态和社会秩序也造成了严重破坏, 危害巨大。2013年以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先后查处了《购物导报》《网络导报》《中国特产报》等多家报纸涉及的严重新闻敲诈事件, 并做出吊销报纸出版许可证或责令停业整顿并调整主要负责人的处罚。为了坚决遏制新闻敲诈现象的再次发生, 进一步规范新闻传播秩序与行业健康发展, 2014年3月, 中宣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的专项行动, 但目前来看, 新闻敲诈现象依然存在。
市场化的媒体在保持自身政治性质不变的条件下, 过于强化自身利益诉求, 导致媒体模糊了自身的职责定位———媒体不是具体的执法、执纪部门, 不能妄自判断是非, 草率作出结论, 应该客观报道新闻, 单纯作为信息的传递者, 避免造成媒介审判。在市场化大环境下, 某些媒体视利益为重为先, 忽略了对新闻客观性、真实性以及公众政治参与的追求, 以彰显自己伸张正义、为民请命的公关形象为目的开展工作;媒体求“快”、求“新”的运作逻辑要求媒体应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新闻, 这导致媒体往往尊重的是新闻事实而不是法律层面的事实, 当新闻事实与法律层面的事实存在偏差时, 由于媒体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媒体作出的判定往往会获得公众认可, 因此媒体一旦“错误”越权, 极易导致媒介审判现象的发生。造成这一结果大多是媒体的无意识行为, 但在事实层面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 媒体应该高度重视自身法治素养的培养, 坚守自己的工作范畴, 同时在新闻工作过程中遇到模棱两可的问题时, 应始终坚持在宪法精神和党性原则的观照下展开采访和报道。
(二) 新闻立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决定》提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必须坚持立法先行, 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 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于立法全过程, 完善立法体制机制, 坚持立改废释并举, 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新闻媒体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 新闻事业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因此新闻立法对于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意义重大。
1980年全国第五届人大会议期间, 新闻立法被首次提出, 后多次人大会议上都有新闻立法的提案[3], 但目前新闻法并未出台。宪法规定公民拥有知情权、监督权以及建议权、批评权, 但这些条文大多宏观、抽象, 具体实施与落实较为困难。而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具备的采访权、报道权、监督权并非强制性国家权力, 其本质是公众知情权、社会参与权、社会监督权的代表和延伸。新闻立法的价值就在于在坚持宪法精神、落实宪法原则的前提下, 对宪法条文进一步展开、解释与延伸, 通过对新闻事业及相关领域的规定, 赋予媒体采访、报道、评论等权利[4], 并最大程度限制行政部门制定涉及新闻事业的规章制度或文件。换言之, 新闻立法的目的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权、监督权以及建议权、批评权, 同时制裁种种侵害人民民主权利的违法行为。必须强调的是, 新闻立法不是单方面赋予媒体或新闻工作者权利, 必须指明其承担的义务, 应避免滥用权力, 防止新闻敲诈、媒介审判等问题的发生。
当前, 政府出台了一些新闻管理条例和规范性文件, 如《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 对新闻事业中的一些问题作出了规范。但从当前新闻大环境来看, 迫切需要一部专门的新闻法保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规定新闻工作者必须承担的义务。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人员应该积极把握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契机, 协调各方力量积极推动立法, 努力敦促我国新闻法尽快出台。新闻立法是新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而新闻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 涉及对既有的权利、义务结构的调整和对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 因此难度较大。在这一过程中, 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媒体应该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 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民群众, 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这是新闻立法的首要前提。此外, 新闻立法的过程中, 应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 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 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 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 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从而保证新闻立法能够最大程度符合当前社会的需要和保证公民的权利, 最终达成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加强宪法实施的目的。
(三) 提高新闻工作者法治素养, 避免新闻侵权等违法事件的发生
《决定》提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 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 带头依法办事, 不得违法行使权力, 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在新闻事业和媒体的管理过程中, 一些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 对某些法律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 甚至存在认识偏差和误读。监督权是宪法赋予人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进行监督的一项权利, 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人民群众很大程度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展开监督。因此, 媒体舆论监督是代表人民行使监督权, 监督对象是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或社会的普遍利益, 监督目的是为了保证这些利益不受损害。个别领导不重视、不支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 认为媒体往往只能当吹鼓手, 不能当批评者, 这种意识使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缺乏有力的保障, 监督乏力;个别领导干部担心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或公开批评, 会造成人心动荡, 影响社会安定, 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个别领导干部的片面政绩观认为舆论监督, 尤其是新闻批评, 会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 是给党和政府抹黑, 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决定》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是决定性因素, 其带头遵守法律对人民群众所产生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是国家走上全面依法治国道路的原动力, 因此, 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 全面提升法治素养, 纠正自身认识偏差, 做好领头羊的角色。此外, 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也能鞭策某些媒体领导干部重新审视自己的违法成本, 从根源上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基础在基层, 工作重点在基层。媒体领导要正确认识普遍提升新闻工作者法治素养对新闻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性。当前新闻事业和媒体工作中凸显的舆论监督滞后、缺位以及新闻敲诈、媒介审判等违法问题与新闻工作者的法治素养有着直接关系, 对此必须严肃整理、清除。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媒体领导应该针对奋战在新闻第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涉及的法律进行重点培养和培训, 法律是新闻工作者的武器和保护伞, 重点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尤其是对刑法、侵权责任法、保密法、合同法、行政法和诉讼法的学习和理解, 能够帮助新闻工作者依法行使采访权、监督权等权利。[5]同时, 新闻工作者应该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新闻政策, 加强自我保护, 合法规避各种潜在危险。在实际新闻工作中, 个别新闻工作者为获取一些重要的个人资料有意或无意忽视相关法律规定, 采取偷拍、偷窃等行为。宪法第三十八条、四十条规定, 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实施对公民的侮辱、诽谤行为, 公民的住宅、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受侵犯。我国民法通则和刑法中也规定了相应的条款。因此, 新闻工作者必须有意识地加强与新闻紧密相关联的法律知识的储备, 并最大程度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避免存在有法不依的情况。
术业有专攻, 为避免新闻工作者法律知识的漏洞, 在新闻报道中, 新闻界和法学界要寻求通力合作, 互相帮助。首先, 新闻机构与法学研究机构应联合召开一些新闻与法治研讨会, 并使之成为常态、常规化会议, 促进新闻工作者法治素养的持续提升。其次, 积极推行法律顾问制度, 建立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 新闻工作者在采写重大法制新闻时要充分向法律顾问咨询探讨, 形成较准确完备的法律意见后再写报道。新闻报道完成后, 再通过法律顾问进行审查。这样, 一来可以避免法律错误, 二来可以通过个案探讨, 使新闻记者能运用法律知识分析相关问题。
四、结语
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十八届四中全会及《决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划时代意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描绘了新的蓝图, 这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建设实践教训与经验的总结升华, 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 也是党率领亿万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实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国家治理过程中面对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媒体作为社会主义体系的重要构成, 急切需要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管理新闻事业, 与其他单位、组织、个人一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而奋斗, 为实现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法治中国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权力清单制度给权力打造一个制度笼子[EB/OL].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40221/Articel04005MT.htm.
[2]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241.
[3]孙旭培.新闻法:最需要的法律最困难的立法[J].新闻知识, 1999 (9) .
[4]赵金.关于新闻立法几个问题的探讨——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展江[J].青年记者, 2008 (12上) .
3.教师党员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三
张力主任的报告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主题,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及中央领导的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展开,结合35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全面领会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总体思路等,还就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基本方向和政策要点进行解读。
张力主任在宣讲报告中说,《决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全面创新育人模式。《决定》中提到:“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要求我们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多方位缩小教育差距。
何玉林副书记在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重点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一个主题全面、主线清晰、重点明确、力度空前的决定,是今后一段时期指导我国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必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将以其里程碑式的重大贡献而载入史册。
4.教师党员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四
四中全会专门研究“依法治国”主题,公报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变化。
首次在“依法治国”主题下提出“完善党的法规体系”
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把党的法规体系完善放在依法治国的语境里边,这应该是第一次。党的法规体系与法律体系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前者体现的是对政党内部的约束,后者体现的是对社会或者国家范围内普通行为的约束。推进依法治国,从而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就是党的行为不能超越于宪法和法律。法律不仅要约束普通公民的行为,对党的行为也起到约束作用。这不仅体现出我们党的规则意识更加强烈,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党更加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丰满实现中国梦的“两翼”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我们治国理政不仅需要法治,同时也需要德治,二者在国家治理中各有侧重。德治从党的角度看,完善了党的思想建设,解决了队伍的信仰和价值观问题,从我们“八项规定”开始,一直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一直在通过德治解决信仰问题。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德治体现了文化的视角,也符合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精神。德治与法治的结合,丰满了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两翼”,不仅加强了我们的精神引领,同时也为社会发展确定了规则约束。二者的结合,使得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更加完善,也表明我们不会完全走西方法治的路径,而要积极地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特色执政道路。
司法新实践体现了党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宽阔胸怀
本次全会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司法体制的新实践,体现出我们正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路径,更反映出我们党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宽阔胸怀。众所周知,巡回法庭制度是西方现代法治建设的特色,中国在新时期法治建设过程中,不仅要继承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构建自己的法治路径和结构,同时,也应该对人类文明中优秀的法治经验加以借鉴。本次全会提出的司法新实践,表明了我们的法治建设符合大国崛起的态势和价值观,不再关起门来自己“造车”。
打造专业化的法治队伍体现了党对法的尊重
本次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这一具体举措,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法治建设专业化的认可。本次全会提出要打造正规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法制队伍,体现了我们党对法的尊重。法治建设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担的,构建专业化的法治队伍,实质上反映了我们确立了正确的法治精神。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法律条文不少,但是法治建设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没有看到法的力量,队伍专业性不够强,降低了司法成效。通过构建专业化队伍,来践行体现我们党和人民利益的法律,可以充分发挥法的力量,保障党和人民的利益的实现。
法治建设成效纳入干部政绩考核是支撑法治的重要手段
5.教师党员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五
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围绕加强党的领导这个根本,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我们看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路径清晰而具体,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全面从严治党中的“全面”,是“治”的基础,它既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是建章立制和执行落实的有机统一,也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从严”,是贯穿“治”的主线,不仅对广大党员的教育从严、标准从严、制度从严,而且执纪从严、惩治从严,苍蝇老虎一起打,“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治标和治本的统筹兼顾,自律和他律的双管齐下,表明我们党对新形势下党建规律、治国理政规律进行了新探索、形成了新认识、提出了新创见。
“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总书记强调,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认真纠正和严肃查处基层贪腐以及执法不公等问题,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这些论述和部署,蕴含着深厚的民本情怀,彰显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必将为正风反腐带来新的强劲动力。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当前,基层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在一些基层地方和部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依然不容忽视。有的干部吃拿卡要、雁过拔毛,有的虚报冒领、贪污侵占,有的到处伸手,连百姓“救命钱”都不放过。“„老虎‟离得太远,„苍蝇‟每天扑面”,倾听这样的呼声就可以明白,人民群众对身边腐败的感受何等痛切,解决基层贪腐问题又是何等迫切。
“蝇贪”泛滥,其害如“虎”。近年来,从“小官巨贪”现象,到基层窝案串案,无不警示我们,“微腐败”也会成为“大祸害”。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严重损害群众利益,严重侵蚀干群关系和党的形象。总书记多次要求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正是着眼于全面从严治党大局、着眼于人心向背的深谋远虑。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就必须打赢基层正风反腐这场攻坚战。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治理基层贪腐,惩治这一手必须紧抓不放。只有利剑高悬,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才能形成遏制腐败滋生蔓延的强势。2015年,针对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全国共处理9万多人,近2万人被点名通报,初步形成了震慑效应。从白吃两个苹果被诫勉谈话,到偷拿群众100元慰问金受处理,一再释放出“越往后执纪越严,越往后反腐越紧”的强烈信号。坚持抓早抓小、绝不姑息,有多少就处理多少,就能破除“法不责众”的心态,打消“避避风头”的心理,不断推动基层形成遵纪守法、风清气正的氛围。
治理基层贪腐,既要下猛药,也要治病根。创新体制机制、扎牢制度笼子,管住“微权力”是关键所在。权力不论大小,只要不受制约和监督,都可能被滥用。针对“微腐败”的特点,要对症下药,在信息透明、流程监管、强化监督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在征地拆迁、惠民资金、工程建设等高风险领域加大治理力度,落实好“两个责任”,从而不断净化基层政治生态,让权力健康运行,让干部干净干事。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肩上的担子不轻,承担的责任很重。打铁还需自身硬,唯有一身正气、坦荡干净,才能带领群众一起创造幸福生活。正风反腐是对全党的一次深刻洗礼。广大基层干部增强廉洁意识、法治意识,积极改进作风、依法依规办事,就能挺起共产党人的脊梁,成为群众信任的带头人、贴心人。每一个“廉洁细胞”都生机勃勃,党的肌体就会更加健康有力。顺应人民期待,进一步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我们就一定能厚植党的执政基础,把廉洁政治建设推向新境界。
【贯彻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2】
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坚持居安思危的底线思维,催生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思想新战略,既深化了党的建设的理论内涵,又拓展了管党治党的实践境界
到去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出台整三年。截至去年底,全国共累计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11万多起,15万多人受到处理。这样的数据,是我们党正风反腐的一个直观结果,更从一个侧面深刻表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决心与毅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从治理“四风”向纵深延伸,逐步拉开从严治党的大幕,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其力度、深度与广度在新的历史时期前所未有。
“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三年多来,本届中央领导集体正是以深重的忧患意识推进从严治党,逐渐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这个“治党方略”。
这个“治党方略”,首先就是以对执政地位与执政根基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深入回答了“为何治党”这一重大理论课题和时代问题。
“全党同志必须在思想上真正明确,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长期保持下去的,不管党、不抓党就有可能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结果不只是党的事业不能成功,还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总书记多次这样谆谆告诫全党,强调“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全党必须警醒起来”,警告“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2013年7月,他在革命圣地西柏坡重温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告诫全党“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2014年3月,他在河南兰考发人深省地发问: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同敌人作斗争,一刻也离不开老百姓的保护和支持,党执政了是不是能做到一刻也离不开老百姓?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验、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客观需要,更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诚如总书记所言: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
这个“治党方略”,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深刻体认“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着眼稳固执政大厦、锻造领导核心,着手思想建党、作风正党、反腐净党、纪律严党、组织强党、制度治党,在“全面”上发力、“严”上用劲、“治”上见功,深刻回答了“怎样治党”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怎样治党,首先体现为一系列管党治党的新理念新要求。从把理想信念比喻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强调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到把不良风气比作“一座无形的墙”,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从强调反腐败以“零容忍”态度、保持“高压态势”,宣示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铁帽子王”,到提出“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党性修养法则,强调“纪严于法、纪在法前”“要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从提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强调“从严管好用好领导干部”“保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到提出“依规治党”,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坚持居安思危的底线思维,催生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思想新战略,既深化了党的建设的理论内涵,又拓展了管党治党的实践境界。
怎样治党,还体现为一系列见真章见实效的好做法好办法。以八项规定为切入口和动员令开启作风建设,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对“四风”问题大排查大扫除,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载体对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党性上进行集中“补钙”和“加油”,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治标与治本有机统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互动,主体责任与监督责任同时用力,攻坚战与持久战相互协调,见事见人与抓早抓小相得益彰……强烈的忧患意识转化为一系列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治党举措,让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成为经受宗旨意识和作风建设考验的过程,成为形成风气、形成习惯、形成长效机制的过程。
全面从严治党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构建起新时期的“治党方略”,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飞跃,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开拓,是对我们党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与世界其他政党经验教训的借鉴,构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坚实基座,目的就是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党坚强有力,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国家才能繁荣稳定,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彰显的是我们党深邃的历史使命感,见证的是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和决心。把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到底,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中国共产党就一定能担当好自己的历史使命,引领“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贯彻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3】
当前,中国面临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强化从严治党以及核心意识,对中国未来的命运至关重要。由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依然存在,应对危机所采取的措施加剧了西方国家内部的分歧,并在外交上表现为对中国崛起的警惕与遏制,在经济上则呈现越来越强烈的反全球化色彩,主要目标针对中国的出口与投资。中国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外部挑战,即发达国家相对衰退以及衰退过程中对中国增加敌意,但全球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调整与重组,世界格局正在加快演变,在这种力量交替的过程中,如何走出一条和平与发展的道路是一个重大考验。
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形势也日益严峻,告别过去的长期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需要经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增速会放缓,改革与转型的任务非常繁重,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出现经济风险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如何带领全国人民,通过艰难的改革,跨越转型的门槛,进入一个新的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最大难题。我们必须承认的是,经过长期发展,中国社会利益固化比较严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利益调整难度加大,体制性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何突破既得利益的阻力,推进体制改革,进行自我革命,需要一个强大的领导人以及一个强大的执政党。
国际国内的复杂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前所未有。在世界范围内,后发国家的成功转型凤毛麟角,通常是因为没有一个强大的政党与一个强大的领袖,在所谓的民主制下,不同政党或者一个政党内部的各个派系相互掣肘,根本无法推进改革,从而错过改革的时机,令问题日益恶化与固化。“中等收入陷阱”本质上是由“政治无能”造成的,通常情况下,一个转型国家需要一个强大的领袖才能成功,这也是成功转型国家的经验。
因此,面临国内转型与国际崛起双重任务的中国,更需要一个强大的领袖、一个强大的政党,带领国家迎接挑战,走出困境。用六中全会公报中的话说,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全党必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立一个领导核心,可以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就可以凝聚力量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因此确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这个决定来得很及时,可以让中国抓住机遇,推进改革,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6.十八届三中全会党员学习 篇六
明城小学党支部开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会议
12月16日下午,明城小学在四楼会议室召开全体党员会议,专题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安排部署学校的贯彻落实工作。
会上,学校党支部书记罗伟军同志传达、解读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同时,在学习中,全体党员教师都结合热点问题和自身认识,畅所欲言,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全会召开的感想和体会,并表示将进一步扎实抓好教育教学工作,以优异的业绩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刻苦工作、认真学习,认真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
7.教师党员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七
一、培养什么样的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教书育人”是每个学校的基本功能。但对于职业学校来讲, 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 是一个不断深化、与时俱进的话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 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大扩张、大发展阶段。当时, 有许多的初中、普高纷纷转为职业高中 (职业中专) , 但是由于受到观念、场地、设备、师资等方面因素的制约, 当时的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培养手段等方面与普通教育差别不大, 产生了所谓的“职教普教化”现象。针对上述现象, 国家在政策层面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学校的建设和评估, 进一步确立了职业教育是一类教育的功能定位, 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大量增加, 职业教育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反映在教学上就是“以技能为核心”。在政府示范专业评比、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的推动下, 职业学校在基础设施、实训条件、专业师资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 同时在学校教育中, 大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针对目标企业或工种, 开展针对性的就业预备教育, 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随着产业转型提升, 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 单纯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反而更注重学生的责任意识、纪律观念、团队合作等非智力非技能性素养。为此, 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的职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学生德育、实训“7S”管理等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党的纲领性文件里明确了教育不但要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也要服务于人的发展。学校教育必须要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其中,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就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1. 职业教育要培养“素质人”。
就目前情况而言, 就读职业学校的一般都是考试成绩比较薄弱的学生。在社会和家长“唯分数论”的长期影响下, 许多孩子缺少对自己的充分认识和对社会的合理展望, 在心理、交往、价值观等各方面存在需要疏导的地方。社会的发展, 并不需要人人都是高分, 而是需要人人都具有阳光的心态、良好的习惯、健康的体魄和坚韧的品质。所以, 职业教育首先要追求的是“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 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把学生塑造成一个大写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2. 职业教育要培养“技能人”。
为了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需要使孩子的学习与社会的需求密切对接。对于职业学校而言, 就是在养成学生素质的基础上, 根据产业需求和学生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能培养, 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职前预备。改革教学模式, 积极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 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改革评价模式, 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创新教学环境, 建设现代化“技能教室”, 创设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努力营造学生升学有基础、就业有优势、转岗有能力、创业有潜力的良好发展环境。
二、怎么培养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教育的一般特征也是职业教育的特征, 但作为一类教育, 职业教育具有自己相对独特的不同于一般教育的特点—与产业密切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是系统工程, 它与就业、产业部门关系密切。加强教育部门、就业部门和产业部门的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的具体体现。无论是培养目标的设计、教学计划的制订, 还是教学内容的改进、实践基地的建设等, 都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1. 要正确理解“产教融合”。
文件中的产教融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生产和教学相结合。生产和教学相结合只是职业教育教学方式之一, 是微观层面的方法和手段。这里的“产教融合”是针对目前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不够紧密, 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不强, 社会吸引力不足, 产业贡献度不够而言的。“产教融合”就是要全面推动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 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 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 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 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产业建设、服务城乡统筹、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的市场针对性、经济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 加快培养大量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技能支撑和人才贡献, 着力解决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不对接, 职业教育针对性和吸引力不足等各界共识的突出问题。
宁波市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就是“产教融合”先行尝试的一个典范。从2006年起, 宁波市财政将每年按实绩动态新增5000万元以上专项经费用于建设比较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双十”计划, 打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机电模具、旅游会展、港口物流、IT产业等10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和10大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立运转顺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 启动实施“创新型学校”创建计划, 建成一批与地方产业发展密切结合的开放式、创新型学校;健全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 启动实施全员培训计划, 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文化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网络, 成为提升教育对经济的贡献度, 增强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的一项有效举措。
2. 要有效推进“校企合作”。
教育是培养国家事业继承人的过程, 因此教育培养的人才就必须适合社会之需, 面向社会, 面向产业。“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关键。通过校企合作, 学校可以了解企业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企业可以参与教学, 获得高素质的员工;学生可以了解社会, 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 是一种“多赢”模式。
但由于存在体制、机制、观念、措施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在“校企合作”这条道路上认识大于实践, 走了一条艰辛曲折的道路, 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协议型:认识到“校企合作”在办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职业学校主动出击, 寻找与自身专业对应的企业, 开个会、订个协议, 形式大于内容。第二阶段实习型:企业和学校在学生实习、毕业生就业等方面找到了共同的利益点, 以企业根据生产需要接纳部分实习生并招录少数毕业生为主要合作方式。第三阶段生产型: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学校在实训设施方面的条件大为改善, 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了普通的制造企业, 利用学校先进的设施进行实际生产, 成了校企合作新的利益点, 生产型实训在这个阶段大量开展。但是生产和教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实践行为, 生产中严格的批量、时间、质量、成本等要素与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尝试模拟、举一反三等规律产生了严重的冲突, 制约了校企间的持续有效合作。实践证明, 一个学校、一个专业与一家大型企业之间粗线条的校企合作, 一般很难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 也很难为这个产业提供合适的人力资源。针对产业现状和教学实际, 我们在一个专业中根据不同的科目和模块, 有针对性地与企业进行合作教学, 即进行课程型校企合作,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平面设计专业为例, 我们通常的思路一般是找一家有实力的广告公司进行合作。但其实在现实教学中, 这家公司并不能完全满足这个专业教学的需要。比如这个专业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块—摄影和图片处理, 根据目前产业实际, 至少要包含人物摄影 (以婚纱影楼为代表) 、产品摄影 (以参加展览会推介产品为主要内容) 、会务摄影 (以记录、报道会务活动为目的) 、风景摄影 (以场所、景点推介为要求) 。在实践过程中,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与不同的企业进行合作, 引入企业典型项目, 聘请企业优秀员工, 参照企业产品评价, 进行有针对性的校企合作。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培养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校企合作做大、最牢固的利益结合点。
三、如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很多时候, 人们选择职业教育仍然是被动的无奈之举。究其原因, 主要还在于鄙薄职业技能和体力劳动的观念普遍存在, 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不畅, 职业教育成为了二流教育、断头教育的代名词。如何增强吸引力、如何为学生终身发展设计一座“立交桥”, 就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为下阶段职业教育大发展提供了保障。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体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是适应需求, 就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 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布局。其次是有机衔接, 就是统筹协调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 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 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最后是多元立交, 就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 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 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在职业教育领域, 也能够涌现大批学以致用的高学历、高水平人才, 成为各行业的佼佼者, 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学生实现终身发展、国家实现民族振兴的一类教育。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其中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本文从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怎么发展人三方面入手, 解读《决定》的内涵和要求, 并提出具体的发展建议。
8.教师党员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八
温州是一方古老、美丽、神奇的热土,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和改革试验区。改革开放以来,受温州“其货纤靡,其人善贾”的传统影响,温州商人发扬“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说了千言万语,想出千方百计”的温州“四千精神”,白手起家、艰苦奋斗;不等不靠、依靠自己;闯荡天下、四海为家;敢于创新、善于创新,闯出了一片片天地,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温州人的创业精神、自主精神、开拓精神、创造精神长期以来为世人所称赞和颂扬。但近年来温州受金融危机和部分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温州经济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约,一些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需要理清思路,迈出新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召开的消息传出后,就引起了温州(中国)商人联谊会的充分关注。尔后公报提出的“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更令他们感到欢欣鼓舞。因此,他们经过商量,将11月底要举行的联谊会年会内容做了精简,决定请几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举行“十八届三中全会与民营经济的机遇”论坛。
上午论坛上,徐东华研究员就全球经济形势、国内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工业经济、企业治理结构等情况和政策性工作做了多方面的讲解,精到的分析、详实的数据和今后民营企业要把握的方向等内容,引起了与会者强烈的共鸣。下午,曹凤岐主任就中小微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得地位、作用与困难,建立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及民间金融合法化、规范化等内容作了讲解。他的精彩演讲不时引来热烈的掌声。之后曹凤岐、徐东华和马津龙三位经济学家现场回答了与会企业家提出的有关温州历史上的金融改革、最近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列》的意义、具体操作以及如何使以温州中小微企业为典型的中国民营经济如何走出困境等问题。现场企业家提问非常活跃,经济学家解答也很认真、到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温州现有780万人口中,有175万人在全国各地创业,有60万人在世界各地奋斗。2013年1月6日,一批温州商界精英和温州籍在京知名人士汇聚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温州(中国)商人联谊会成立大会,北京世纪天鼎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市第三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北京市政协委员林余存经推选和批准,担任首席主席。林余存表示,温商(中国)联谊会成立后先后举办了几场论坛,尤其是这次论坛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民营经济的机遇做了深入的分析和互动,意义尤为重大。通过学习,大家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企业把握好方向,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他说,今后联谊会每年都将不定期地举行有关经济、科技、国学论坛和报告会,不断提升联谊会主席团成员的综合修养,把联谊会打造成一个学习型、创新型、紧密合作型的组织,为地方经济和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9.教师党员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九
还记得十一届五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时强调:“中国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今天,我们已经清楚的认识到,没有先进制度的坚强支撑,一个大国的发展进步和改革实践将难以实践。面向未来,一个日益彰显生命力的社会制度将如何坚持和完善?这是摆在中国当前、与每一个百姓命运紧密相连的重大现实问题。
披荆斩棘,正道沧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其独特的创造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缔造出一幅丰富生动的发展图景。九十多年奋斗积累,六十多年建设发展,三十五载锐意改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清晰鲜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根本政治制度不断夯实,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巨大跨越……中国的“制度优势”成为一个个奇迹最贴切的注脚。艰辛而辉煌的征程中,人们聆听了一个古老国家在新时代不断奋进的足音,更清楚地见证了这一制度的巨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繁荣富强的根本保障。
从来就没有一笔绘就的宏伟蓝图,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邓小平还指出:“中国的发展如果不发展不停步,探索无止境。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感悟制度的力量,有自信,也有清醒;有祝福,更有期待。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让所有人都拥有均等发展机会、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一个个具体实在的诉求,寄托了百姓的殷殷期待,也是制度完善题中应有之义。共识业已形成,力量正在汇聚,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制度创新;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有梦想的人生洋溢着幸福,有梦想的国度充盈着希望,拥有坚实的制度保障,梦想就能插上腾飞的翅膀。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在即,全面深化改革令人期待,一系列具体制度的完善与构建也将由此展开。我们期待并坚信:紧握改革这把“金钥匙”,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能迎来实现民族、国家、个人梦想的美好明天。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做到与学校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的思想主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禁止出现无大局、无组织、无原则的事件。树立服从意识。我要服从领导安排,不折不扣、不走样、不变形的执行好各项决议。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坚持着“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献给社会”,时刻以一名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责任意识。在工作岗位我要牢记责任重于泰山,在位一天,应尽一天的责,做出一天的成绩。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树立团队意识。体现了一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有干劲,才能出业绩。一个好的集体,要坚持做到同心、同向、同步,每个人始终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才能保证整个团队有力、高效的运作。树立创先意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采用过去的传统办法,很难取得实效,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创先意识,要在学习中进步,进步中学习,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以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业绩回报社会。改革开放的成果,品之如饴,当思来之不易,更须倍加珍惜。
2015年10月26日-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将在北京召开。大幕即将拉开,公众的期盼也在升温,有关注人事调整,也有关注幕后花絮,更多的人关注会议议题。这次会议并不是普通的会议,它涉及的议题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基于以往惯例,前几届五中全会都审议相关规划,比如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十五规划,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十一五规划,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十二五规划,而此次五中全会将审议十三五规划。众所周知,五年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领域最重要、最高规格的规划,不仅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起着重要作用,还将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而十三五规划更是不同寻常,具有宏阔背景和鲜明特色。
十三五规划时间是从2016年至2020年。这五年恰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还被称为“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要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一定程度上说,十三五规划施行情况如何,能不能实现实现变轨超车,直接决定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甚至影响到百年目标。究其因,十八大提出“两个百年”目标,其中中第一个百年目标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乎此可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乎两个百年目标,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基于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行,我们有理由对十三五规划抱以良好期待。但必须看到的是,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不小,第三季度GDP增速同比增6.9%,创6年新低。再加上我们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挑战。正因如此,从三期叠加到三大转换(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新旧发展模式的转换),就是我们的共同选择。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是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总书记前不久在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十三五”规划总体框架,强调“十三五”期间需要在十个领域取得“明显突破”。分别是:保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农业现代化、改革体制机制、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民生、扶贫。将保增长放在首位,所传递信号不言而喻。我们一方面应看到,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另一方面更需通过制度安排实现预期目标,比如改革是制胜法宝、把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个人的成长难免遭遇艰难时刻,超越困苦,人生就可能变得美好而辽阔,一个国家亦是如此。经济形势不好,并不代表束手无策,更不意味着就此沉沦。日前李克强总理提到,今年在世界经济低迷和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
6.9%,保持在7%左右,尤其是就业比较充分,其中“双创”起了重要支撑作用。“创客”是下一次经济大潮的弄潮儿,“双创”则是经济增长的不熄引擎,这已被证明,必将继续证明。
此外,站在全国一盘棋的局势中,无论东部继续跨越发展,还是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以及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应对危机,我们有足够的武器;化危为机,我们有更多的牌可打。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即将告别十二五,很快迎来十三五,可料想,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定义未来五年的新征程,将为党和国家的未来帛画新航标。保留信心,保留勇气,也保留智慧,共同迎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清朗未来。
党员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一)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推动中国进行新一轮改革,中国巨轮将再次扬帆起航,踏上新的改革发展征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继续顺应改革的潮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儿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康庄大道上,昂首前进。
树立大局意识。大局意识就是坚定小局服从大局,在关键时刻,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的思想主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禁止出现无大局、无组织、无原则的事件。加倍珍惜目前的大好形势,珍惜好当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树立服从意识。党员干部服从是天职,要不折不扣、不走样、不变形的执行好党的各项决议。基层干部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坚持着“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献给组织”,时刻以一名优秀共 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树立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作为一名干部,系职责所在,在其工作岗位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位一天,应尽一天的责,做出一天的成绩。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发扬螺丝钉精神,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树立团队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体现了一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有干劲,才能出业绩。一个好的班子,要坚持做到同心、同向、同步,每个人始终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不失位”,各就各位,才能保证整个团队有力、高效的运作。
树立创先意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采用过去的传统办法,很难取得实效,要求我们基层干部要树立创先意识,要有拿得出手的“核武器”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以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业绩说话、服众。
改革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是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我党和各族儿女必须抓紧工作,抓紧落实,励精图治,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改革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以更加宽广的胸怀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改革,这是我国过去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经验,是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摸索前进中得到的普遍共识。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我党将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政策,坚持将改革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基本方略之中,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工作推向前进。
党员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二)
十八届五中全会已于2015年10月26日开幕。历经37年改革开放,中国又到了抉择的时刻。深水区的改革,注定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艰难的博弈。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攻坚克难的决心、统筹兼顾的智慧,越需要心往一处想的共识、劲往一处想的行动。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连日来,总书记表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李克强总理用“壮士断腕”形容改革的决心、媒体热议的“383”改革方案,诸多举措,汇集成一个清晰的信号: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当前,无论是国内外学者政要,还是普通黎民百姓,对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寄予厚望,表现在对中国即将挺进的深度改革讨论热情空前。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会后的中国将以怎样的智慧和勇气去“啃硬骨头”“涉险滩”,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持续喷涌,“深化改革”的“红利”将长期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健康科学发展,世界和国人充满同样的期待。
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普惠式的改革让所有人受益,如今的改革则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十八大以来,不论是中央领导同志的公开表态,还是陆续推出的改革措施,都让人们看到了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决心。“老虎和苍蝇一起打”的雷霆出击、“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铿锵有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求真务实,正是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力量之举。
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一路走来成就“富裕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5年后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承担着改革攻坚的重要使命,一路前行建设“富强中国”,共圆伟大复兴之梦。上世纪90年代初,当苏联、东欧发生巨变之后,邓小平不是让改革停下脚步,相反却加快推进改革,“南巡讲话”把改革开放推向新的高潮,中国经济出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如今,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进入了攻坚阶段,改革模式本身也需要加以变革。十八届五中全会,激发中国变革新活力,再启中国增长强动力,升级中国经济硬实力,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充满期待。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未来。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号角已经吹起,让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去继续探索深化改革的道路与模式,以更坚定的信心去践行改革开放的理念,用新的姿态迎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党员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经召开,面对新时期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我们要适应新时期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探索新时期工作的新方法新经验,努力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因此,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工作,是摆在党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党员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需树立五个意识”。
树立大局意识。大局意识就是坚定小局服从大局,在关键时刻,与党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的思想主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禁止出现无大局、无组织、无原则的事件。加倍珍惜目前的大好形势,珍惜好当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树立服从意识。党员服从是天职,要不折不扣、不走样、不变形的执行好党的各项决议。基层党员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坚持着“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献给组织”,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树立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责”,作为一名党员,系职责所在,在其工作岗位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位一天,应尽一天的责,做出一天的成绩。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发扬螺丝钉精神,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树立团队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体现了一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有干劲,才能出业绩。一个好的班子,要坚持做到同心、同向、同步,每个人始终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不失位”,各就各位,才能保证整个团队有力、高效的运作。
树立创先意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采用过去的传统办法,很难取得实效,要求我们基层党员要树立创先意识,要有拿得出手的“核武器”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以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业绩说话、服众。
有梦想的人生洋溢着幸福,有梦想的国度充盈着希望,拥有坚实的制度保障,梦想就能插上腾飞的翅膀。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全面深化改革令人期待,一系列具体制度的完善与构建也将由此展开。我们期待并坚信:紧
握改革这把“金钥匙”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能迎来实现民族、国家、个人梦想的美好明天。
党员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四)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金秋十月,中国的依法治国进程迎来重要时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为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
依法治国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唤起的制度力量,必将有力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们应该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做事。让“中国梦”越来越近。
通过这次讨论会,我对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明确了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今后努力的方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一次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会议,必将以其重大的历史意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特殊的历史贡献,永载我们党的光辉史册。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吹响了奋力加快改革进程的冲锋号,勾画了深化各领域改革的路线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当前我国已进入“六五”普法阶段。专家指出,弘扬法治精神,熔铸法治社会,就必须通过全民普法的深入推进,使公众逐渐由“知法、用法”向“守法、敬法、护法”转变,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在整个社会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
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强力推动下,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一定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定能早日建成。
党员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五)
10月27日上午,我院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会上学习了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全文,并对于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行了讨论、解读。全院干警参加了学习。
刚刚胜利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新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里程碑式的重要会议,是对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的全面落实和深化。会议强调,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我们全院干警都要高度重视,切实抓紧,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的热潮。同时要创新学习方法,依托法院信息化学习系统,在法院内网上开辟出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专栏,在全院营造出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学习精神的良好氛围。
今后我院将通过三步骤开展好专题学习活动,切实增强全院干警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准确把握好四中全会精神内涵,为开展好今后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一是各部门要在全院集中学习的基础上,迅速组织专题学习,坚持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面上学习与专题学习相结合,把全院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上来。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不断引向深入。二要加强新闻宣传解读,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微信及法院内网等信息传播、交流平台,集中一段时间、有计划地做好深度解读;同时用全会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更好地指导审判实践。三是科学谋划今后工作,加强学习、深入研究,把深化法治建设与推进改革发展有机结合,在法治轨道上提升基层法院工作能力及面临现代化水平。
最后会议强调,通过学习,全院干警要进一步明确司法审判机关在全面推进依法XX中的地位和作用,能更加有效地履行各项职权,持之以恒地加强法院干警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要紧密结合基层审判工作实际,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带头学法、知法、遵法、守法,严守党政治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要强化责任担当,增强履职能力和水平,要善于运用法治的理念和思维不断改进工作,推动工作创新,提升工作水平;要切实开展好我院以“改革、创新、担当”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努力推进我院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延伸阅读:党员学习三严三实心得体会
党员学习三严三实心得体会(一)
2014年3月9日,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提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作风建设的进一步升华,简明扼要,切中要害,也是对全党同志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谆谆教导和殷切希望。
笔者认为,如何以焦裕禄和沈浩等先进人物为镜落实“三严三实”精神要求关键看我们工作做得怎么样,工作做的怎么样又取决于我们怎么样做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坚持“五个带着”,才能把工作抓住、抓紧、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一是要带着责任。责任感是一个人的思想素质、精神境界、职业道德的综合反映,更是做人要实的重要内涵。责任感虽然无形无状、难触难摸,但是力量巨大、影响深远。一个人有了责任感,就有积极主动的态度、深入扎实的作风、认真负责的精神;就有不甘落后的志气、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奋力开拓的锐气;就会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就可以出思路、出办法、出成绩。就大多数人的工作而言,绝大部分是平凡、具体、琐碎,看似简单和容易,而把认为简单的事情年复一年地都做好,就是不简单;把认为容易的事情一件一件地落实好,就是不容易。这就需要责任感,有责任感的人受人尊重、令人欣赏、让人放心。
二是要带着激情。激情是吹动船帆的风,没有风,船就不能行驶;激情是工作的动力,没有动力,工作就难以有起色。如同灵感可以催生不朽的艺术,激情能够创造不凡的业绩。如果缺乏激情,疲沓懒散,很可能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虽然感到很辛苦,但是有辛苦就会有收获。特别是一个人能够在自己有限的人生中,有好的环境和条件,做一点具体的事情,同时自己也相应地得到提高,也许这不是辛苦而是幸运了。再说,如果大家都能同心同德、尽心尽力,把工作开展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让人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从这一个角度看,也许又不仅仅是幸运,而是一种幸福了。
三是要带着感恩。每个人保持正确的心态至关重要。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心态决定一切。它能够左右一个人的思想、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心态端正就会宁静而安详,感到生活温暖;就会迸发出干劲和活力,感到工作愉悦。如果心态不好,就会在顺利时自以为是、傲气十足、得意忘形,在逆境时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烦躁不安;就会既笑别人不如己,又怕别人比己好,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甚至会为了牟取一己之利而不择手段,这样势必害事业、害组织,最终也会害了自己。因此,要不断学会以感激的心态对待工作、对待他人、对待组织。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只要你用感恩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就能给你关心和帮助、给你支持和鼓励、给你提醒和教导,让你感受到真诚、感受到友谊、感受到温暖,使你感动、使你感激、使你增添精神支撑。
四是要带着清醒。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的人,才能不断取得成绩、获得成功,才能顺利成长、日臻成熟。作为领导干部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在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上,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和造就;在职务与能力的关系上,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不是随着职务的提升而自然提高,“官大了不等于本事大了,地位高了不等于水平也高了”;在工作与成效的关系上,一个人肯干事是态度、想干事是热情、会干事是能力、干成事才是本事,这种本事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自己吹不出来,只有靠实实在在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五是要带着正气。有人认为,政治家与科学家的最大区别在于,科学家99次失败,1次成功,就可能功成名就;而政治家99次成功,1次失败,就可能身败名裂。因此,领导干部既要有本事,也要守本份,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不断加强党性锻炼,提高修养,不断地防止和扫除自己身上的政治“灰尘”和“微生物”,始终保持光明磊落、清正廉洁,自觉遵守党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力求有本事、能干事、不出事。
党员学习三严三实心得体会(二)
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是对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发出的新号令,如何贯彻落实好新要求,笔者认为须理解“严”和“实”的内在联系,找准改进作风建设的小切口。
始终把“实”当作一个切入口。再华丽的形式,不如朴实的内容。党员干部的作风体现在谋实事方面,而不是用夸夸其谈的语言来点缀。没有诚信的品行,难以赢得群众的信赖,更难以创伟业、干大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是作风建设的丰富内涵,要从“实”字入手,做到蹄疾步稳,一步一个脚印把作风建设推进下去,从而取得实效。
始终把“严”当成另一个切入口。实践证明,严师才能出高徒,严才能生威。严是改进作风建设的根本保障,要求别人做到的,党员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要把“四风”的势头遏制住,党员领导干部须常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严字当头,以修身增强党性,以慎行管好权力,以守纪保持形象。
10.十八届三中全会学习心得 篇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了。中国的改革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1978年以来,每一次三中全会都是一座改革的历史航标,而在新形势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加具有举足轻重大意义,以下是我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感想。
首先,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我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次,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
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确立这个总目标,深刻表明了改革的鲜明性质和根本任务。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
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六个紧紧围绕”,既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篱,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必将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一鲜明思路,体现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也契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改革先易后难,更要攻坚克难;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具体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
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坚定 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我们必将能够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可以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目标完成之日,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时。到那个时候,中国的面貌必将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是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进行的一场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11.教师党员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审议通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设计了宏伟蓝图,开启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新时代。毋庸置疑,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教”意义重大,它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法律关系日趋复杂化的有效路径,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贯彻全会精神,强化法治意识,确保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在法治的轨道中运行,如何用法治的思维管理教育工作和学校事务,教师如何做到依法执教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身体力行。
从本期开始,《依法治教纵横谈》专栏与读者见面了。在第一期本刊特别约请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从推进全省教育改革健康发展的高度,就“依法治教”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述与全面的实践指导。今后,我们将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围绕“依法治教”陆续刊发相关文章,欢迎广大读者关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不仅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教育直接关系千家万户,教育治理方式与学校管理水平、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密切相关。全省教育战线广大干部师生都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提高大局意识、改革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结合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要求和规律特点,按照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找准着力点和薄弱环节,明确攻坚方向,坚定法治理念,突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一、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知法懂法是依法治教的前提,树立法治观念是依法治教的先导。全面推进依法治教,首先是要加强法治教育,使广大教育工作者以良好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指导行政行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
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领导干部学法不仅是工作需要,而且是依法履职的必然要求。只有领导带头学法,严格依法办事,才有利于树立法治的权威,有利于在广大师生中树立法治观念,促进法律意识的形成。教育部门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带头学法、用法,逐步养成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努力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关键在自觉,制度是保证。要建立健全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法律培训制度、举办领导干部法治讲座制度以及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审核制度等,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干部的法治理论素养、法治观念和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依法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抓好对广大行政工作人员和教师的法治教育。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是教育行政执法的主体,很多具体的执法工作由他们来实施。他们的法律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行政管理的法治化水平。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广大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法治教育,使他们熟练掌握并履行与职责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工作的操作程序,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教育学生学法守法,教师自己首先要学法、守法,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榜样。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结合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他们爱岗敬业,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要把法律知识作为校长培训、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把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和落实教育法律法规的情况,作为校长、教师考核和学校评价的重要内容。
二、要严格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和核心。只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带头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首先,要转变机关职能,不断推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事权管理的规范化、法治化。哪些事该管、哪些事不该管、管到什么程度,都应科学定位,而且要有法律法规依据。“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错位。要将工作重点转到着力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公平竞争的条件上来,将职能从过去的管理型“全能”机关向服务型“有限”机关转变,由“随意型”机关向“法治型”机关转变,由“公婆型”机关向“公仆型”机关转变。要做好职能转变工作,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都要对各自的管理项目进行再清理,能精简的尽量精简;能下放给基层和学校的,一定下放;能取消的坚决取消,尽可能地方便学校、学生和群众。近年来,省教育厅先后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各地对有关方面已明确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要坚决不折不扣地执行,绝不能搞变通执行。对于那些早已过时的文件和规定,要及时废止和清除,要严防将部门利益权力化。同时,对于过去属于审批项目现在转为内部管理的,要突出加强制度建设。
其次,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执法监督,实施“阳光工程”。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对重大事项的决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保证基层和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必要时举行讨论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避免决策的不当和失误。要完善各项监督制度,加强对决策权、许可权等重要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强化对重大事项、重要岗位的监督;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追究制和评议考核制,将权力与责任挂钩,严肃查处违法乱纪、渎职失职行为。
最后,要转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作风是落实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法是靠人执行的,不树立起为基层、为学校、为学生和群众的服务意识,不具备应有的法律素质,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不能有效地执行,甚至形同虚设。转变作风的核心是要强化服务意识,增强群众观念,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摆正自己与基层、学校、师生的位置,满腔热情地为他们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一切工作都应从方便基层、方便学校和学生出发,特别是对于职责范围之内,又有条件办的事,要不推不拖,及时办理。一时难以解决的,也要耐心解释,说明原因。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了解和听取基层学校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掌握真实情况,积极研究对策,拿出解决办法。
三、要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的目标是在法治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基础工程。近年来,不少学校在学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规章制度建设、教师和学生的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总体上讲,学校的自我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权责不够明晰、决策不够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现在,随着行政机关职能的转变和权力的下放,学校办学自主权已越来越大。在这种变化的形势下,必须大力推进依法治校,促使学校正确使用办学自主权,依法办学,规范管理。
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各级各类学校都应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并把章程作为学校办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制度,保障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要依法健全校内管理体制,保证学校的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对外签订的民事合同等符合法律的规定;完善学校的内部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收费的规定,健全监督机制,依法管理好学校法人财产。对不适用和过时的学校管理制度及规定,要及时予以修改或废止。
其次,要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要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保证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福利待遇以及涉及教职工权益的其他事项,要及时向教职工公布;学校的招生规定、收费项目与标准等事项,要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
最后,要完善机制,依法保护学生和教师的合法权益。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尊重并维护学生的人格权和其他人身权益;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及规定,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加强对教学、生活、活动设施的安全检查,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积极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秩序;加强对学生、教师的安全教育,预防和减少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教师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增强预防和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不仅是依法治国的需要,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从保障和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高度,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法治宣传教育。要加快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和教材的科学化建设,不断改进法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使法治教育效果更好。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特别注重宪法教育,强化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教育,将依法治国的理论、原则作为加强和改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充分利用社会法治教育资源,丰富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的形式,运用网络等手段加快优质法治教育资源的普及与推广,通过多种形式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不断强化青少年学生的法治观念,帮助他们提高法律素质。
12.教师党员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十二
从2001年全国水泥产量6.26亿t, 到了2013年, 全国水泥产量达到24.1亿吨, 水泥产量增长了近400%, 十多年来产量年平均增速在10%以上。2012年起, 我国水泥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已分别是世界第二大水泥生产国 (印度) 和第三大水泥生产国 (美国) 的8.5倍和29倍。目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国, 然而我国水泥工业大而不强,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泥工业结构极不合理, 总产量虽多年居世界第一, 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2以上, 但不论在产品质量、生产规模, 还是在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上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针对上述问题, 早在2001年我国就开始了水泥工业的调整力度。从2003年至今, 水泥至少经历了三轮调控。虽然三轮调控, 又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 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应该看到结构调整仍然是重头戏, 去产能化任务艰巨, 结构调整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部分地区依然在上新的生产线, 新产能不断增加, 低水平重复建设抬头, 进一步控制产能的工作难度加大。山东曾是我国连续多年的水泥第一大省, 2009年至今才降到全国第三。2013年, 山东省熟料产量8896万吨, 人均929公斤, 已超出工信部2010年《水泥行业准入条件》“人均熟料产能900公斤省份, 停止核准新建生产线”的红线。2013年, 山东省水泥产量1.62亿吨, 去掉1.1亿吨的省内需求, 有5 000万吨需要出省。结构调整已进行多年, 水泥总量不但没有控制住, 反而在不断增加!这类令人触目惊心的行为引来了政府、社会和水泥行业的一片惊呼。事实上加快我国水泥结构调整一直为我国政府主管部门所长抓不懈, 各种各样的执法监管活动从未放松, 各种法规规定愈来愈多, 检查考核手段也愈来愈完善。心血费了不少, 成效也应当肯定。但为什么仍有许多会让人尴尬困惑的事情发生呢?其实, 这里可以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找到答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笔者通过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后认为, 我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在各级政府, 起主导作用的是市场机制。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在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中都在起着重要作用, 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 如何发挥我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中的两只手的作用呢?
1 无形的手在我国水泥结构调整和去产能化中的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 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而西方经济学也认为, 市场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调控机制, 通过价格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竞争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在我国水泥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去产能化中, 市场犹如一只无形的手自发的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的配置作用, 产生了促使水泥工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的内在动力, 即通过市场机制进一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推动新型干法水泥企业通过兼并、合并等途径, 采取控股、购并、托管、联合等方式改组改造一批小水泥厂, 迅速发展成为大企业集团。以市场机制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 以资本为纽带使小水泥成为大型水泥集团的熟料基地的粉磨站是市场自发调节的必然。用市场的办法和竞争的手段形成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 笔者认为, 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主要是通过以下因素发挥作用的。
第一, 企业的优胜劣汰。西方经济学认为, 良好的市场状态是竞争状态, 只有保持充分的竞争, 市场机制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而竞争的过程, 也是通过优胜劣汰选择企业的过程。优势企业可以不断获得占有有限的社会资源, 而劣势企业则得不到社会资源, 从而使社会资源从劣势企业转向优势企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 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强, 市场开始用其无形的手促使资源通过企业的优胜劣汰向优势企业集中, 促进水泥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采用熟料基地加粉磨站的模式, 在有资源的地方建熟料基地, 在有市场的地方建粉磨站, 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来换取市场份额。形成大厂搞熟料, 小企业搞粉磨互相协助实现双赢的好局面。
第二, 短缺经济的改变。西方经济学认为, 市场经济同时是一种消费者主权经济。消费者主权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消费者具有主宰的权力。目前短缺经济已基本消失, 消费者主权处于劣势并高度依附于生产者主权的情况已根本改变, 消费者通过持币待购和持币选购迫使企业开展竞争, 以向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质优的水泥产品。竞争的加剧迫使水泥企业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武装企业, 发展大型新型干法窑外分解工艺。通过“七五”、“八五”尤其是“九五”期间的技术引进、“十五”科技攻关、“十一五”的开发创新、优化设计和“十二五”加强项目管理和进军第二代新型干法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和引导, 终于使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实现了低投资、国产化, 找到了克服投资高、达标慢“瓶颈”的有效途径。这样新型干法水泥投资大幅度降低, 使得新型干法水泥企业在产品质量、规模效益、环境保护等方面比立窑水泥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它迎合了短缺经济的改变的现实, 从而促进了水泥工业结构的快速调整。而且竞争的深化使非价格竞争因素的作用日益明显, 企业的成功越来越取决于良好的水泥质量、广告宣传能力、健全的销售网络和服务水平等, 而在这些非价格竞争中, 以新型干法为代表大水泥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这也促进了大水泥的发展, 加快了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国家鼓励中国建材集团抓住时机, 注重实施跨地区的兼并重组, 优化资源配置。不到几年时间内, 相继收购一批企业进行资产重组, 同时投入资金进行熟料基地和粉磨站扩建、改造。还有新疆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进行水泥工业结构调整,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中小企业面对短缺经济改变的现实, 为了生存纷纷向大水泥靠拢。在快速发展中, 新疆水泥工业结构也得到了调整, 市场得到了整合, 市场竞争秩序明显好转, 小水泥无序发展现象被抑制, 减轻了地方政府关闭小水泥厂的财政压力, 产业布局和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 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最后, 规模经济效应。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的今天, 在市场经济驱动下, 工业发展的道路必然走向企业的集团化、大型化和国际化。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 大量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迫使国内企业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只有企业集团化和大型化后, 才有更好的条件采用最新的技术装备, 生产一流产品, 降低原材料消耗, 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成本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发展成为国内及国际上著名的企业。我国建材工业企业规模存在着极不经济的问题, 数量多, 分布面广, 但规模小, 缺乏抵御市场风浪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目前, 我国和世界大水泥集团的差距很大。如世界第二大水泥生产商法国拉法基集团公司, 在32个国家设有100多个水泥厂, 世界各地的水泥部门对企业集团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尽管我国有中国建材集团、金隅集团等在近年来大肆收购, 收购后其生产能力大大增强, 成为国内较大水泥生产商, 但与瑞士霍德班克公司等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比, 不论是水泥生产能力还是水泥销售都无法比拟。笔者通过查阅有关的水泥统计资料发现, 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 我国的许多企业远远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这在客观上迫使我国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 通过结构调整使我国水泥企业逐步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2 有形的手在我国水泥结构调整和去产能化中的作用
现代经济的运行没有市场调节是万万不能的, 但是市场又不是万能的。虽然市场的自发作用能促进水泥工业结构的调整, 但我们不难发现, 在我国水泥工业结构的调整中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宏观调控中一直起着关键的作用。特别是中央政府一直致力于通过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控制产能、推动大水泥集团的形成, 而且地方政府在这方面也是积极响应。政府目前主要通过以下手段来推动水泥结构的调整:一是采取政策倾斜;二是政府的行政管制, 三是严格项目审批;四是法律和经济的手段。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水泥结构调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我国目前国有经济分布过于分散, 以至有限的国有资本撑不起过于巨大的国有经济的盘子。特别是我国水泥工业大而不强, 过去大量的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行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小水泥过剩, 而大水泥又严重不足, 行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 已严重制约我国水泥工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政府通过水泥工业结构的调整来改善国有经济的布局, 通过政策的倾斜和加强小水泥企业的关闭、破产、兼并的政策力度推进水泥结构的调整和水泥企业集团的形成。近年来, 水泥行业的并购活动可谓是风生水起, 中国建材、中材、华润、冀东等巨头企业纷纷采取兼并重组战略, 南征北战、扩疆拓土以迅速建立各自的优势区域。以后, 水泥行业更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的要求, 推动国有水泥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2) 加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外开放使我国企业直接面临国际大企业的竞争, 我国建材工业企业规模存在着极不经济的问题, 数量多, 分布面广, 但规模小, 缺乏抵御市场风浪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我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面对国外资本有可能加速投入国内新型干法水泥, 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严峻挑战, 亟须加速大企业集团的扶持和壮大, 发挥资源优势, 提高竞争能力。如果我们在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 以市场为导向, 以整个区域乃至于全国的资源配置为出发点, 逐步实现建材工业的规模经济, 组建大企业集团, 形成强有力的联合舰队, 那么在国际竞争中就能处于有利地位。
(3) 走新型工业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新型工业化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引擎动力, 对于一个地区增强发展后劲, 实现产城一体, 促进群众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尤为重要。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十八大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对建材工业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利用废弃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突飞猛进, 但我国水泥工业生产中物耗、能耗和各种消耗高、资源利用率低, 加剧了资源供求方面的矛盾。随着国家一系列新建生产线严控政策的密集出台, 水泥企业通过新建扩产的道路已越走越窄, 因此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然要进行水泥工业结构的调整。如鲁中水泥公司大力进行结构调整, 开始尝试利用水泥窑炉的高温, 无偿处理淄博的城市污泥和垃圾焚烧发电厂的飞灰。他们还为新华医药、东岳化工等企业处理固体废弃物, 都取得了成功, 且水泥质量不受影响, 排放完全达标。
(4) 实现政府的目标。企业的目标是为了规避风险、增加收益。日前, 发改委发布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值为17.5%, 相比去年19.6%的实际增速, 降低2.1个百分点。受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影响, 今年投资实际增速面临下行压力, 水泥作为基础性建材工业, 行业发展依托于宏观经济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会对2014年行业发展造成市场需求低迷。在部分区域市场的行业景气度持续低迷情形下, 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外加行业环保、节能减排等达标要求带来的成本上升, 致使企业缺乏竞争优势, 在水泥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 水泥市场的竞争也在悄然加剧, 水泥价格波动愈加频繁。这一波动直接影响着企业全年的经济效益, 也牵系着水泥行业的稳定持续发展。而政府之所以进行水泥结构调整是为了实现政府目标。通过水泥结构的调整, 救活整个水泥行业, 以避免将来整个水泥行业的衰败而带来的一系列不利于安定团结和经济稳定的社会问题。当然有些地方政府主要是从短期利益考虑, 再加上目前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没有长远在一地任职的打算, 他的短期政府目标就是在我的任期内, 要力保当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所以有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往往态度不积极。由地方财政拿钱补贴拆窑更是不受欢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实力贫弱的地区, 财力匮乏, 不但没有资金补贴企业, 而且地方财政还依赖于小水泥等“五小”企业提供的各种税费, 维持正常开支。所以他们往往是一看明抵不行, 便暗渡陈仓, 走曲线救国之路。
3 我国水泥结构调整和去产能化中的市场取向与政府作用支点
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促进水泥工业结构的调整, 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又通过行政手段推动水泥工业结构的调整, 那么, 这两只手的作用力是否可以叠加, 但由于可能出现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问题, 这两种作用力就不能简单叠加, 有时甚至是相互抵触的。所谓政府失效是指政府以市场失效为由对经济进行干涉的结果劣于让市场本身解决问题的结果。市场作用的支点是公平竞争, 而目前政府作用的支点是政策倾斜和行政手段, 它不利于公平竞争, 因而市场作用力和政府作用力是不能简单叠加的。既然两种作用不能简单叠加, 那么, 在我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和去产能化中, 应以市场作用为主, 还是以政府作用为主?可能有人认为, 在目前政府作为第一推动力还是必要的, 只要政府不将政府目标带入其中, 并使其行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如过去淘汰落后, 政府往往以窑型、设备大小论英雄, 回头看看却值得反思。淄博鲁中水泥有几座新型半干法建通窑, 是在立窑基础上, 在代表国家履行斯德哥尔摩国际公约过程中, 用新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提升, 能效、排放标准、产品质量并不差于旋窑, 且正在处理城市废弃物, 但一直面临去留之争。“是立窑不假, 但并不落后, 为何要拆掉?”一位业内人士不解。为滕州市处理固体废物的滕州市东郭水泥有限公司最近宾客盈门, 你说, 这样的水泥厂能没有市场吗?因此, 笔者认为在我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和去产能化中, 必须坚持市场取向, 即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淘汰落后产能, 发展现代新型干法大水泥来减量化、去产能化。让市场决定那些企业应当关闭, 那些企业应当被兼并。这是因为:第一, 我国目前的体制改革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尽可能发挥市场作用应是其逻辑结果。第二, 从水泥结构调整和去产能化较好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来看, 水泥工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而不是政府作用的结果。第三, 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行政行为, 实际上是抑制平等竞争。在结构调整和去产能化中, 有些水泥企业正在由向现代新型干法水泥迈进, 虽然目前规模较小, 但通过公平竞争, 很可能后来居上, 政策倾斜对他们是不公平的。而且, 抑制竞争的代价是很大的。同时政策倾斜还会使受惠企业产生对政府优惠政策的依赖性, 感受不到竞争压力。第四, 企业与政府各自的角色不同, 角色行为也会不同。指望政府不加入丝毫的政府目标, 在结构调整和去产能化中完全以企业目标为导向是不现实的。由于信息不对称, 政府的行为能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值得怀疑。
在我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和去产能化中必须坚持市场导向, 尊重企业的意愿, 使企业能够依靠自己的要素或生产经营优势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和归宿。那么, 这是否意味着政府在结构调整中就无所作为了呢?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应该缩回去吗?不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 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因此, 这就要求政府这个有形的手要大胆果断的伸出来, 政府还是要发挥作用, 甚至要发挥关键作用, 只是作用的支点需要改变, 即由政策倾斜向创造市场公平竞争条件过渡, 由行政强制向经济政策、法律手段引导过渡。其作用支点应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指出:政府的职能就是效率、平等和稳定。那么, 政府的任务是要为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一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创造条件。落后的生产能力不退出市场, 先进的生产能力就没有发展空间。今年召开的两会上, 李克强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 “今年水泥工业将淘汰落后产能4 200万吨, 确保‘十二五’淘汰任务提前一年完成, 真正做到压下来, 决不再反弹。”政府对淘汰水泥行业落后产能的决心空前强大。那么, 如何使落后的生产能力退出市场?要通过市场本身内在的调控机制来达到这个目标, 政府必须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如果在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中, 面向国内外市场, 引人公平竞争机制, 通过价格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竞争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 加大众多新厂资金的市场配置力度, 通过支持先进来抑制落后, 就能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和去产能化的步伐。
(2) 要完善市场规则, 按照公平竞争的要求配套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依法行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 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那些企业应该关闭或合并需要市场来判断决定。政府的任务是要完善市场规则。据悉, 国家有关部门就水泥等工业结构调整和去产能化工作, 已多次下发了相关法规, 且已经实施。今年, 中国建材联合会和中国水泥协会又下发了水泥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 我认为, 在以后的企业关闭和兼并重组中, 要按照公平竞争的要求严格界定范围和标准, 不分企业规模大小, 以市场规则为准绳, 即以污染环境、破坏资源、质量低劣、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为依据, 凡违反这些方面法律法规的, 一律纳入关闭范围。同时严格企业关闭程序, 明确执法主体、债权债务处理、职工安置等, 为关闭工作有程序进行提供法律保障。进一步严格惩罚措施, 已命令关闭企业违规生产的, 对关闭企业转移落后设备的, 要加大惩罚力度, 依法进行查处。关闭企业必须做到拆除销毁设备, 关门走人, 不准租赁、转让、易地重建或改造扩建, 不准向西部地区转移落后设备。
(3) 要制定符合市场规则和要求的布局与发展规划。近年来, 国民经济增速放缓,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和国家环境治理加强等行业问题都对水泥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 政府要把握好产业布局与规划。有的水泥企业过于靠近城市、或建在生态保护区, 该关停的应该关停。“等量置换”还不够, 应该“减量置换”。由于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对一些地区新型干法水泥快速发展的市场形势估计不足, 因此“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措施有些已经不适应当前市场形势的发展和去产能化的需要, 项目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具体政策引导, 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应当根据目前的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调整。从2002年国家经贸委下发《水泥工业整顿与发展规划》, 到2013年国家制定水泥调整与发展规划方面的各种文件, 都表明了国家对水泥工业发展规划的重视。但是在制定水泥工业规划时政府要统筹规划, 建议不能单纯就水泥论水泥, 应召集建设部、水利部、交通部、铁道部等建设部门一道进行规划。
(4) 按照市场规则, 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执法监管,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确保水泥结构调整的公平公正。将关闭落后水泥企业、遏制产能过剩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结合起来, 坚决打击非法、无证生产的企业, 取缔非法企业。加强对水泥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的监管, 严格各种证照的发放程序和必要条件。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管,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负责各类行政审批事项的主管部门和发证发照机构审批把关不严、不按规定程序办事、违反法律和产业政策的公务人员, 要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当前水泥产能严重过剩, 水泥结构调整仍是焦点, 去产能化甚为重要。实际上, 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促进水泥工业结构的调整, 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又通过行政手段推动水泥工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如何发挥两只手作用走出围城?本文中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教师党员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预备党员十八届六中全会思想汇报18年12-21
党员教师学习心得12-18
教师党员学习《党章》心得体会12-25
教师党员强基层学习体会08-15
高校教师党员在线学习心得体会07-02
党员教师学习塞罕坝心得体会08-12
党员教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学习心得08-26
党员教师个人十八大学习体会09-08
党员教师创先争优学习心得领会09-16
教师党员—创先争优学习体会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