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生命化教育(精选18篇)
1.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生命化教育 篇一
教育美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生命化体现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人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教学是对生活世界的一种体验,而体验本身就是人对生命意义的把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思想的表达,它与人和人性无法分离.教学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生成的`动态过程,体现着教育的动态生成之美.教学与美学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教育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创造性地运用审美教学手段,通过丰富而具有情感的英语语言材料,师生共同感受世界之多彩,感悟生命之绚丽.教育美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使语言在艺术化的基础上展现了人性之美,生命之美,体现了教学是生命化的教学.
作 者:高渊媛 作者单位:长治学院,外语系,山西,长治,046011刊 名:长治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年,卷(期):26(6)分类号:H31关键词:教育美学 大学英语教学 生命化教学
2.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生命化教育 篇二
一、生命化教育与教学的含义
目前关于“生命化教育”仍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 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以此引申开来解读生命化教育, 则可以理解生命化教育为追求人生命的完整, 即人格心灵的完整、个性的发展和情感与兴趣的满足。生命化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 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 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 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到焕发, 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的共同经历中, 不断生成的过程。
生命化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 感悟生命意义, 富于生命活力的教学境界。不难体会到, “生命化教学”分3个层次加以表述。一是它的理念:它关注和追求人 (包括教师和学生) 的生命、心灵、人格的完善, 个性的发展和情感、兴趣的满足。二是它的目的:使学生具有正常的情感体验, 具有真善美的人格, 个性充分发展, 并给予教师职业生命的满足;三是它的3条举措: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进行情感体验;师生交往互动。
生命化教育的内容包括: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从相信每一个生命的意义开始;从成全每一个生命的发展开始;从创造宽松、和谐、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开始;从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始;从改善与学生的交往方式开始;从改善与学生的对话开始;从改善教学策略开始;从提升自我生命质量开始。[2]
二、融生命化教育于科学课的教学案例
在《燃烧与灭火》这节课的教学中, 教学的重点是围绕着燃烧的两个条件展开。为了让学生对此有真切的认识, 同时将科学课也作为生命化教育的良好载体, 笔者认真进行了课前准备, 然后施教。
1. 观察实验, 调动学生积极性
上课开始, 教师在讲台上点燃了一支蜡烛, 请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并思考几个问题:蜡烛燃烧有烟产生吗?你看到火焰有几种颜色?它是单层的吗?并告诉学生可以到讲台上来靠近观察, 但是要注意安全。
带着问题, 学生们开始讨论开来, 课堂气氛开始活跃。
“我看到蜡烛的上方有些许的青烟, 但是不明显。”
“火焰有明显的橘黄色和青色两层, 橘黄色那层占的面积最大, 最靠近烛心的还有一个白色的小圆点, 烛焰应该有三层。”
一位欲言又止的学生看着老师, 他的眼神充满期待, 却又缺乏勇气起身回答, 于是教师叫了他的名字, 他就直说:“老师, 烛焰会发生轻微的摆动, 应该是微风吹过造成的, 还有, 蜡烛在慢慢的缩短, 最终会消失的。”教师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表扬, 同时意识到这位学生的话中带有最终蜡烛燃尽的感慨, 这是很好的感悟, 于是做起了导释:“蜡烛会烧尽, 在燃烧的过程中体现了它的价值, 给了人们光和热。但是我们要尊重它的存在, 除非有必要才来点燃它、使用它, 对于其他的事物, 特别是生命, 更应该怀有敬畏之心。”
经过讨论之后, 教师总结了大家的发言, 并说道:“观察是每一个科学家必备的素质, 只有善于观察, 发现问题, 才能做进一步的科学研究。”这样外焰、内焰、焰心几个概念已经轻松而深刻地留在学生的心中了。
[反思启示]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从观察一支蜡烛的燃烧, 水的沸腾, 小鸡的出壳, 新芽的破土而出, 等等, 不仅仅是科学课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而且在此过程中, 教会学生读懂自然, 感知生命, 让科学课同样充满人文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 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跃动着生命的鲜活和灵动,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教师关注的焦点。教师的眼光要敏感而富有智慧, 尤其要经常想到有没有学生被忽视了。被始终关注的学生和不被关注的学生命运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因此, 教师的善意, 要通过眼神、体态、语调、表情明晰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2. 探究实验,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燃烧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学生对于燃烧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多, 知道燃烧需要氧气, 但是, 如何证明这一点呢?问题一提出, 学生们又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这次要求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几分钟以后, 一个小组的发言人发言了:“可以给蜡烛盖上一个罩子, 然后用针筒抽去罩内的空气, 蜡烛的燃烧就熄灭了。”这位学生的发言引来了进一步的讨论, 其中一位学生补充道:“这个罩要透明的, 便于观察实验现象。”教师肯定了两位学生的想法, 并请全班同学为他们提供的实验设计鼓掌。这样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谦让, 这是很重要的人生素养。
接着, 教师做出了一个为难的表情:“老师可以提供玻璃罩, 也可以提供针筒, 可是, 要用针筒刺穿玻璃来抽取空气, 恐怕难以实现, 还有更好的办法吗?”这时, 另一组的发言人回答道:“老师, 不需要抽取空气, 把玻璃罩盖在燃烧的蜡烛上, 等到罩内的氧气被消耗完的时候, 火自然就灭了, 也就证明了燃烧需要氧气。”
“很好!”教师表扬了这位学生, 并从抽屉中取出事先准备好的玻璃杯, 把杯子倒扣在燃烧的蜡烛上。果然, 蜡烛的火焰越来越小, 渐渐地熄灭了, 学生们欢呼雀跃起来。就在这时, 教师突然请一位在兴奋中的学生说出空气的组成成分, 他答道:“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还有少量的水蒸气和稀有气体。”学生不知道教师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 教室里安静了下来。教师接着问:“既然空气的组成成分这么复杂, 并不只有氧气, 通过这个实验如何能断言是氧气而不是别的气体的消耗导致蜡烛的熄灭呢?”这样给学生有不同的判断、不同的理解空间, 让学生学会运用批判的思维。我们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 主要是要让学生从顺从式的解读转化为自己的判断。这时候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了, 有疑惑, 有惊讶, 有顿悟。这时班长举手发言:“老师,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只能推断燃烧需要空气的某种成分, 并不能确指是哪种气体, 看来科学研究是一个非常严密的过程。”同学们纷纷表示赞成, 此时教师顺势布置了一个任务:请查阅科学史上探索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
接着, 师生一起做了纸盒盛水实验以证明燃烧需要一定温度的实验。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设计、讨论、制作纸盒, 预测实验结果等等。
[反思启示]
生命化教育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运思和创意的原点, 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智识和灵感的凝结中心, 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到焕发, 转变为教育家式的教师。师生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 学习知识, 领会过程, 锻炼思维, 养成习惯, 体会自然, 感悟生命。它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也不是单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 而是在使学生具有正常的情感体验, 具有真善美的人格、个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 给予教师职业生命的满足, 实现完整的教学过程。[3]由此可见, 生命化教育是回到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与成全上来, 这正是与新课程理念的相通之处, 可以看作是一种“返本”, 同时又是与时代精神相通、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的。
3. 融科学于生活, 凸显生命价值教育
学生已经通过实验知道了燃烧发生的两个条件: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接着就由教师来举例子, 学生来说明是运用了什么原理。
就通常的火场用水枪灭火、汽油燃烧用沙子灭火、各种灭火器灭火等请学生分析灭火原理, 教师做适当补充说明。学生对灭火原理有了较多认识以后, 将话题引导为:在生活中万一发生了火灾, 该怎么办?什么是最重要的?学生开始议论纷纷并举手发言道:“我们应该勇敢地灭火!”底下有不少同学表示赞同。这时候就非常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了。“同学们, 老师欣赏你们的勇敢行为, 激励着老师这一代人成长的榜样之一就有救火少年英雄赖宁。但是, 你们现在只是十几岁的孩子, 在无情的大火面前处于绝对的弱势位置, 灭火是一项专业的工作, 会有消防队员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备来完成, 如果同学们盲目上前, 只能被无情的大火吞噬, 要知道, 人的生命才是最可贵最值得珍惜的。”这时候学生仿佛若有所思。“所以, 万一不幸发生了火灾, 同学们首先最该做的就是逃离火场, 确保生命安全。但是, 老师并不反对同学们在保障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比如帮助更弱小的孩子一起逃生, 第一时间拨打报警电话等。”
最后, 用多媒体演示火场逃生的视频片段, 这节课在学生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反思启示]
生命是教育之本, 是教育存在的根本性依据。生命化的教育, 敬畏生命显然是第一要义。关注生命, 首先要珍惜生命。生命教育就是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 生命化教育是教人体悟生命、追问生命意义的教育。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 都具备了更健全发展的可能性,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内在地蕴含了这种更健全的可能性。生命化教育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珍爱, 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 引导人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三、生命化教育理念对教学工作的导示
1. 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有教无类
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 都有得到尊重的权利。康德说“人是目的”, 是指所有的人都是目的, 不是一部分人是目的, 一部分人是手段。马克思说“人的全面发展”, 也指的是现实的、活生生的每一个个人。生命化的教育首先要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存在, 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反映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 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因材施教
所有的生命都是独特的, 都是无法取代的。生命化的教育不仅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还要在此基础上尊重各自的差异, 肯定个人特有的天赋、气质、秉性、趣味等, 以最恰当最符合天性的方式把教育成为一件真正的艺术。这在孔子主导的儒家思想中主要表现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4]。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其它具体情况, 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工作。
3. 点化、润泽生命———导其自觉
生命化的教育虽也授受知识、开启智慧, 但更重要的是要点化、润泽生命, 确立生命的价值向度, 陶冶精神境界, 顺应人的生命自然, 提升、诱导人的自然生命, 使生命从其对自身之自然、本然的回眸中“觉悟”到所当趋赴之应然, 最终成全人的全面发展, 使人赢得自由。这是教育的深层意义和终极使命。
参考文献
[1]储昭奇.生命化教育的轨迹, 教育教学研究[J], 2007, (4) :145.
[2]冯建军.论生命化教育的要义, 教育研究与实验[J], 2006, (5) :25-28.
[3]鲁红.生命化教育与学校体育教学,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J], 2006, (4) :82-83.
3.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生命化教育 篇三
关键词:生命化教学生命课堂构建探究
初中语文课如何进行生命化教学,如何来建构初中语文的“生命课堂”呢?本文从激活学生生命活力以促进生命成长这一角度来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从而激活课堂。在初中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教师不仅要充满热情更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在课堂上,把对阅读、对生活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趣,用语言、眼神、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伴着学生度过充满真诚情意的、美好感受的一堂课。郭诗乐在《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指出:“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国培(2011)”初中语文影子研修时,我的指导老师叫陈太文,男,四十岁左右,精力充沛。这是一位内心丰富、富有感情、善于表达的老师。语文功底深,课堂上收放自如,洒脱自在,出言吐语信手拈来,幽默风趣。或讲解或启发或点拨,方式灵活,师生互动很好。他始终关注着学生个体的存在,时时给予他们需要的营养,或文化的、或精神的。他用热情燃烧着课堂,如星火燎原;他用笑脸诠释着爱,如春风暖人心。他自我陶醉着,他的学生被他陶醉着,大家都陶醉着。所以,他的课堂阳光、智慧,暖意融融, 散发着生命的活力,犹如一片沃土,时时可以听见花开的声音,深深的激活着他的学生们,也深深地感动着我。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语文课堂张扬,让学生的生命之花在语文天地中绽放。
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让生命在感悟中成长。黄家芝在《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 构建生命课堂》(《池州师专学报》第21卷第1期)一文中认为: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使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必须做到的三个“关注”之一是:关注学生的情趣生活和情感体验。侧重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生命,体现教学的生本性。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身体力行的“经验”,通过在具体情境中的亲身感受来学习和领悟,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而体验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所谓情境创设是指对一定教学内容进行形象性描述或对其环境的设置、模拟以及创设出与之相匹配的场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于漪老师说过:“要让学生走进语文,不是只听客观介绍,隔墙看花。”教师通过创设一种“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向学生提供各种情境,让学生亲身实践。这种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它还让知识的学习不止停留于认识和理性的范畴,已经远远地向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扩展,学生学习过程不单增长了知识,还让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让学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生命体验,体验生命成长的历程;让学生探索世界、探索自我,体验生命的力量与意义。参与者的个体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所以课堂教学不应该只看作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而应该同时看成生命成长的过程,要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
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把教学过程变成生命被激活、被欣赏的成长过程。具体做法是:首先引导学生运用体验式学习方式,用脑思考、用心感悟、用耳倾听、用嘴讲话、用手操作,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从而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体验式学习起源于美国斯丹佛大学,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学识与意义来自参加者的体验,由参加者自己去发现、归纳体验过程中提供的知识。目的是通过体验、交流去重组过往经验,发现隐藏的知识和创造新知识。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认知、情感、意志、态度来参与学习,获得精神的丰富和生命的成长。其次是使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尊重并欣赏学生的独特感受。每个参加者的体验都是独特的!“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独特”,即独有的、特别的,具有个性的,包含着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价值取向。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师生平等对话,有利于创建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构建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关系、学习伙伴关系。
运用并引导积极评价,让生命在激励中超越。教育评价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激励性的评语,评语的字字句句轻叩学生的心弦,给予信任、期待,能给予学生被器重的心理暗示,從而使学生增强自信,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情感激励”不仅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情感诱导激励,还可以是被教育者之间的情感诱导和激励,从而达到增强教育效果的一种教育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因此教师的评价也具有权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早或不合时宜地做出评价,可能就会压制、扼杀学生有价值的做法和想法。当学生产生不同的意见时,教师不妨首先作一个忠实的倾听者,让各方互相辩论,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个辩论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评价、不断改进的过程,形成课堂教学的矛盾美。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美立刻在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自然美、人文美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师将充满感情的、文学气质较浓的优美语言恰当地运用在评价中,也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催化学习的热情、深化学习的认识,正如缕缕春风来,万树梨花开。
其次,引导学生在情感交流中进行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应是一种激励性评价,不仅能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而反思恰是个体成长的重要方法。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个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进入课堂,从而使语文课堂呈现出了灵动生成性和丰富性。课堂不仅是师生知识技能的交流场所,更是情感交流、真情流露、思想碰撞的充满生命力的时空。“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课堂应该是学生生命的独白、心灵的对话,天性、灵气的展示,认识、情感的宣泄,是最富有个体创造性的作业,也是语文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王艳杰.谈初中语文学科中实现快乐教学的途径.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12期
[2]张积平.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新课程标准下构建“以人为本”的“生命课堂” .新课程研究,2010年1月
4.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生命化教育 篇四
近年世界各国的少年暴力、自杀、杀人现象十分严重;从我国现状来看,“人生意义”淡漠,人生境界低俗化和浪费生命、自毁、他毁生命的现象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今,在“教育回归本真”的呼声中,人们顿悟“人最根本的是生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当遵循人的生命规律”。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而今新课标下生命教育作为当代富有新意的改革思潮与改革实践;特别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中有许多课文与“生命”的主题有关,这些课文有的关注人类自身个体的生命,有的是关注宇宙、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现象。
可以说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生命教育蕴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学习成长中积极健康认识自我,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并能积极面对生命过程中的困难,从而提高生命意识,学会关注社会和宇宙,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笔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在创设情境反复诵读中感悟生命的灿烂
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由语言组成的文章,绝不是字词句的简单拼凑堆砌,而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诵读就是要让这些富有生命意识的符号深深渗透进入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深处。
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读了课文。其次在了解了故事大致内容后,教师通过创设感情朗读情境让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理解语言文字,感受课文内涵的情感氛围,品味感悟生命的灿烂。
例如:如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在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从朗读的语气、节奏等方面进行指导;然后老师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让学生上讲台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听读完毕,学生自由发表评价意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用《爱的奉献》这首歌中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来概括。文章当中不管是盲孩子,还是影子都获得了幸福,一种幸福、美好的情感充溢其中,这难道不是美好的人间吗?这时,老师再次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指导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让学生最终明白了“关爱生命不仅是关爱自己的生命,更应该表现为关爱他人尤其是弱者的生命”。这样通过创设感情朗读情境,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知与领悟语言,最终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尽可能得到充分表达,使外部的情境浸染与内在的情感抒发相得益彰,并使学生的感情朗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所以说只有在学生感受课文内涵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才能品味感悟生命的灿烂。
2、在教学让学生合作探究,咀嚼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现实目标是要学会惜时与敬业。惜时与敬业是生命价值“社会性”的体现,它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而新教材不仅是文本性教材,更是体验性教材。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散落在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提炼和挖掘,并将之落实到课堂
教学中;避免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让学生合作探究式的分析,以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所感悟,有所体验。
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在很多师生看来,鲁镇上“短衣帮”只是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一个标志。实际上,我们从生命伦理这一角度分析,则不难了解到“短衣帮”对“孔乙己”所持的冷漠和嘲笑的态度,无疑是促使“孔乙己”走向死亡的催化剂;而现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大量的这种人的存在。所以本文同样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尊重生命伦理教育的契机。
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倘若孔已己活在现代,你觉得他的命运会转变吗,你认为孔乙己的命运怎样?为什么?”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
在明确探究方向后,学生分组搜集、筛选、分析、整理相关信息;然后师生一起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有人回答: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的解脱的笑;有人回答: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天真无邪的笑;有人回答: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是麻木不仁的笑。有人回答: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自私而卑劣的笑。最后,形成结论:孔乙己这一形象深刻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如果生活在现代绝对不会是这样子,因为现代社会人懂得生命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于世,他都是应该得到尊重。
通过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学生对当时的社会人情的冷漠、社会的病态有了一个更深入的洞察和认识,受到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从而形成尊重生命伦理的意识。他们学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
另外,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加强对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的理解、体验,不仅让学生口头上说,而且让发言学生的再思考、再深入,把有创意的阅读理解写下来,并与其他学生信息共享和再创造。既有利于学生的深思、推敲,充分反映个性特点,还有利于部分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促进学生广泛地参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学生在这样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中,可以发现他人理解、思维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修正对生命价值认识。正如有学生在回答中谈到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活着。”是呀,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旦逝去,便无法追回,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当然,本文又是很好的感恩素材。独生子女,自然有很多优点,但其不足之处也令人堪忧,他们不了解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自然也很难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的生命。而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感谢父母开始,感谢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平和与快乐。
二、在写作教学中提升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有意识引导并提升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1、有意识引导学生写有关“生命”的话题。
初中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深刻,所以在学生的作品中经常会流忽视对生命的话题思考。所以语文教师要关注诱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培养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情感,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时时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怀别人的生命。可以通过对话式的交流,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含义、规律、内涵和本质,引导学生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引发学生能对生命的思考,并能获得对自身的情感体验;不论粗糙或细腻,只要能在谈话或作文中谈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做到各人写中有得,就很好。
2、写作点评中提升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中学生的性格大多比较直率,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往往会很直接地在习作中表露出来,因而老师要抓住契机进行引导、点拨,提升学生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例如,我们班学生写的《麻雀》,在文中学生写了自己看见的几只麻雀命运:有雏雀冒然离开父母而被人捉住,有麻雀因自然风雨摧残而死,有麻雀被人类猎杀等,通过几个方面来表现人类与麻雀有一样的生命却常常无法把握自我命运的思想。本文主题虽然有所消极,但是可以看出小作者对生命的独到理解。我对该学生只适时点拨,引导他发现自己笔下美好的生命。因此他在主题升华时写到:“人活着常常如同麻雀一样,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而只有勇于去追求胜利、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如果没有经过生命的洗礼,谁怎么能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怎么能认识到生命的美好?”
总之,写作训练能够潜移默化地把生命教育滋润到学生的心田,能让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珍惜亲情,关爱他人;在受到挫折的时候,能勇敢自信的面对,提升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三、开展语文方面课外活动,感悟生命意义
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课外活动是学生最快乐的时光,也是最容易发生意外事件的时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做有意义的事,不极端行事,不自暴自弃,这是对生命敬畏的最朴素的体现。
1、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如通过观看交通安全片、看一些图片展览,以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或收集有关生命教育的图片、名人事例、名言警句等,开展有益的生命教育集体活动,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生命的价值观。
如材料一1998年5月20日晚9时,一场山洪将新疆巴音乌素矿矿井冲毁,一股巨大的水流直灌井底,将13个在井底干活的工人冲倒,淹没,只有青年工人杭平抓到一截一米多长的圆木,顺水向巷道深处漂去,一直漂到700米深处的采煤区。三十四天中,两台水泵以每小时近200吨的抽水量日夜不停地旋转着,随着水位的下降,救援人员从井下抬出了12具尸体。直到了6月23日早晨8点钟,当救援人员发现杭平还活着的时候,这使所有闻知此事的人都充满了好奇,都感到这是一个近似神话的“奇迹”。
这样在阅读、收集、学习和不断的感悟中,他们不仅能明白“生命因信念极其顽强、坚韧”还理解了“生命因抗争而尊贵。”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无形中得到认识和升华。
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育要从实践中走出,教育要走向实践。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率,才能把汲取的教育理念提升为人的自觉行为。而生命教育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语文教师要有机地安排学生参加一些课外实践、社会实践;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学会如何关爱身边的生命。
5.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生命化教育 篇五
-------------2014生命化 大问题教学研讨会观摩学习有感
2014年11月,林校长带领我们一行8人来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参加生命化教育大问题教学研讨会。本次活动由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张文质和大问题教学的倡导者实践者黄爱华老师共同组织,来自全国一千多名老师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我们徜徉在桂花的海洋中,沐浴着桂花的阵阵芳香;漫步在漓江的两岸边,欣赏着漓江的夜色风光,顿觉神清气爽,为此次学习增添了风采。此次活动共聆听了9堂问题教学观摩课,7场学术报告。其中有黄爱华老师的《较复杂的平均数》,还有他和美国老师詹妮弗.格里芬同课异构上《认识方程》,还有一些全国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教学新秀如:关少清、王开杰、胡治国、郑熔虹等人上的课,让人耳目一新,深刻地领略到大师独特的教学魅力,感受到大问题教学的课堂吸引力。
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绍大问题教学的特点和步骤:
一、大问题教学的特点是
1、问题让学习发生,以问题为导向,从高到低落实。
2、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台前展示并主持,教师在后面适时引导点拨。
3、紧扣教学本质,思考并提出这节课的核心问题、基本问题,逐步细化、解决。
二、大问题教学的步骤是:第一、建立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第二、通过多种形式,师生共同提出并整理出大问题,整体呈现。第三、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课本内容自主合作学习。第四、展示研究成果,学生互动分享,师适时追问引发深层次的对话和碰撞。第五、师生共同参与,梳理和提炼,得出结论。第六、提出后续研究的问题,对知识技能进行巩固深化延伸。我们觉得它和我校的四步主体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第一步建立关系可以归结为预习反馈,第二步提出问题和第三步尝试探究归为自学交流,第四步展示分享和第五步共同概括可以归结为展示点拨,第六步问题延伸可以归结为练习迁移。它和我校的四步主体教学都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完全按照大问题教学模式来上课,我们觉得没有必要,因为我校的四步主体教学和它大体一致,而且步骤上更精简些,但是一些本质上方法是值得学习的,表现在: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黄爱华老师在课堂上常对学生说,同学们要学会倾听,这是一种尊重和礼貌,也是课堂交流学习的前提,光听还不够,还要积极思考,才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
二、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教学的灵魂,开放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黄爱华老师非常善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开放意识。他在课堂上常常鼓励学生、启发学生,提出质疑。例如:他在上《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时,当同学们都认同用男生平均身高加上女生平均身高,再除以2来求这10人的平均身高时,经过他风趣的调侃,幽默的启发,就有好几个学生提出总身高还不确定,10人总身高是多少?的疑问,由此引导点拨,建立3种猜想:(1)男生女生各5人,平均数刚好141厘米;(2)男生多于5人,平均身高在141厘米到142厘米之间;(3)男生少于5人,平均身高在140厘米到141厘米之间。再具体展开列式,验证:份数对平
均数的产生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并应用。
三、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并主持,让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在后,深度点拨。每一堂课,我们都可以看到在展示分享环节,老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汇报,并这样主持:
1、请大家听我说,2、我要特别强调的是,3、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
4、感谢大家听我的分享,并和下面同学互动。教师在台下主动倾听,积极互动,适时重复观点,迂回对话,适时追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在后面环节中,师生共同梳理、归纳,完善建构。美国老师詹妮弗.格里芬上的《认识方程》,内容很开放,是商场购物的情景题。她用单词的第一个大写字母代表这件商品的单价,由此列式产生多元一次方程,学生学得兴趣很高。
生命化大问题的教学崇尚开放,有意识地让学生超越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会萌生一种大智慧,开阔一种大视野,产生一种大境界。问题让学习发生,让课堂灵动,此次赴桂林学习,不虚此行!
6.盲校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 篇六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在盲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生命生命》中的一段话。据统计,在盲校初中语文教材中,对生命看法、对社会、对他人及自我生命体验进行关注的作品有36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要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影响、润泽每位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帮助学生树立生命意识,提升生命境界,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生命
关注生命,点化和润泽生命,进而珍爱生命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目标。当学生读《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时候,他们明白了“关爱生命不仅是关爱自己的生命,更应该表现为关爱他人尤其是弱者的生命”;当学生高声朗读《敬畏自然》的时候,“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的思想已然铭记于心灵深处;当他们用心灵与冰心《谈生命》、和勃兰兑斯论《人生》的时候,他们已经感悟到了生命的灿烂,生命之火已经点燃,生命得以完善。
语文教师应做一个关注生命教育的有心人,应全身心地关爱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机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及时疏导化解他们的心结,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生命,让学生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命
开展“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主题讨论活动。活动前,学生利用图书室、网络等资源以及课堂所学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活动时,他们通过讲述人物的典型事例,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榜样的启迪下,学生又围绕“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他们各抒己见,认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对社会有贡献,更体现在人的一生有价值、有意义。
体验生命意义的教育,是生命热爱的进一步升华。只有深刻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才会有对生命的挚烈追求,才会活出人生的精彩。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心系学生未来的真教育。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之贵、生命之美,让脆弱的心灵变得坚强。
三、让学生在写作中提升生命
生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延伸,生活的点点滴滴构成了生命的内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影视作品中的焦点,都可以成为学生探讨生命的话题。勤写读后感、观后感,畅谈对生命的思考,让学生在讨论中反思,在畅谈中回味,在点评中探寻,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闪现思考生命的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话题,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
四、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生命是珍贵而又短暂的,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只有直面人生才能体现生存的价值。蕴生命教育于语文教学,以课堂为阵地,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珍贵,在提高学生自身的生命意识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平等地对待周围的一些生命体,从而提高人类自己的生命质量。《生命生命》通过飞蛾求生、瓜苗抗争、倾听心跳三个生活中极小的事来感悟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通过《散步》、《藤野先生》的比较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情怀;通过《背影》、《我的母亲》、《金色花》的比较,培养学生的骨肉亲情;通过《小石潭记》、《三峡》、《岳阳楼记》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通过《松鼠》、《绿色蝈蝈》,的比较阅读,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7.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刍议 篇七
一、杜绝科学主义生命观,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化学是针对物质基础展开研究的自然学科,因此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以物质的视角对自然、生命产生正确的认识,通过解释生命与物质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意识观念上,教师必须杜绝科学主义生命观的干扰,这种观念将人理解为一种自然生理生命,从化学物质的复合体等角度来强调“科学理性”地认识人类生命,并与宇宙时间与空间进行比较。在这种生命观念中,人如同自然科学的物质一般没有实际的价值,易导致学生形成漠视生命的错误思想,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危害社会的稳定性。同时,学生在科学主义生命观的影响下,还容易形成消极的情绪,否认自身存在的意义,极易酿成悲剧。
为了避免科学主义生命观的形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从学生的思想入手,使得其对自然与生命产生一种热爱与敬畏的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物质发展变化的经历与过程(从无机物到有机物,有机物到生物;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使学生在学习中领略生命与自然的伟大,自然而然地萌生敬畏之意。其次,教师应该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的作用。通过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化学反应,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在初中化学课程学习之中,认识生物能量的来源,认识到自然的整体性与联系性,从而促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把握自然规律。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与正确意识理念的传输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还能从探索的角度诱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借助多种化学实验,加强对生命的理解
初中化学教学不能脱离不同类型的实验,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各个角度加深对化学现象、化学知识的印象,同时通过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同样可以加强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首先在化学实验开始前,教师会反复强调安全性问题,并举出多个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事故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使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与生命的脆弱性。其次,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将实验作为载体,使学生能够形成环境友好意识。例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等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后的废液酸碱性分析与检验,结合生活中废液处理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积极树立环保意识。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指导学生自己去进行与化学相关的调查,例如空气质量调查、水污染调查等,将化学知识学习与环保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反思,从而形成保护环境的正确观念。
三、通过多种课外活动,提高生命教育素质
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化学课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生命教育素质。
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融入了较强生命意识与知识的化学课外书籍或者相关影视作品,组织学生书写观后感来增强学生对书籍与影视的感悟,提高学生对生命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可组织情景体验活动,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来加深学生的感官体验等。
8.初中英语生命化教学的探究 篇八
一、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生命化缺失的现状
1.学生的天性受到束缚。学生的成长应尊重生命发展的规律,如果我们刻意打乱次序,“拔苗助长”,势必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会甜美,甚至会早早地“腐烂”,造就一些“老态龙钟”式的青少年。青少年的天性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部分教师刻意管制、压迫,会使他们的天性受到压抑。
2.英语教学机械化。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教育活动,在这过程中,师生共同分享、共同探索未知领域,如果学生的主体缺失,课堂变成教师“独唱”的舞台,使课堂沦为“讲堂”,让学生机械地操练,这样的活动缺少生命活力,泯灭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倾听与对话的缺失。教师不愿意倾听与对话,“一言堂”的盛行导致了师生之间的人为隔阂,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关爱、呵护,师生的关系恶化。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在对话中实现情感的沟通、实现智慧的碰撞。
二、初中英语教学生命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1.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教育即生活,教育与生活彼此相依,密不可分,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生活化的内容才能使知识变得鲜活,才能焕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的资源远离学生生活世界,他们甚至听都没听说过,怎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技能训练过度。英语教学仍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樊篱,教师通过机械的训练让学生背诵单词、短语,这种操练看似能让学生流利的背诵单词句型,但由于学生缺乏真实的语境,以致走入“哑巴英语”的窘境。
3.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初学英语时会充满憧憬,但随着年级的升高,会感受英语的沉闷、无趣,甚至出现抵触情趣。究其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顾及学生的情感,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消失。教师应注重情感的激发,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满足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4.滥用多媒体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已步入寻常课堂,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多媒体能生动地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部分教师过于追求花哨的课件,着眼于如何使课件“赏心悦目”,而忽视了其知识内涵。过于夸大多媒体的作用,频繁使用多媒体,使“人灌”走向“机灌”,这种不恰当的使用对学生的发展是无益的。
三、初中英语生命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灵活调整教法,以适应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让他们有话表达、有情交流,才能让每一位学生获得不同的生命体验,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演绎富有生命化的精彩课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实物、活动、多媒体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TV programmers》的Period 1教学中,教者给学生呈现一个老师在工作日上班忙碌的图片,(7:40-9:20上课9:40-11:10批阅作业1:30-4:00备课学习)然而提出问题:“Whats a teachers life like on weekdays?As a student.what ale you do-ing?教者从学生熟悉的人物活动入手,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辛苦。
2.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叶澜教授认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课堂如果缺少了师生、生生、人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就没有活力,就没有生命的灵动。教师要创设交际的氛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让他们敢于表达、敢于提问,让他们获得生命的成长。如在《Zhalong-A special place》教学中,教者多媒体展示问题,引发学生交流讨论:What kind of place is Zhalong?Why is Zhalong a good place for wildlife?What do some people to do with the wetlands?
3.评价方式多元。教师要开展多元的评价,要改变教师独霸评价权的局面,要开展生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评价的内容也不局限于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兴趣等内容,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分类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情况,让每位同学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9.生命化教育研讨会主持词 篇九
各位老师,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中午好!
人间四月天,芳菲满校园。又一个明媚的中午,我们所有的河滨人欢聚一堂,再次来交流生命化教育读书心得,在读书的感悟中,来研讨五板块的课堂模式。
一、书中感悟——我对生命化教育的理解
1.亮出口号:我们本次的研讨以青蓝一条藤的小队形式来进行,首先让我们各个青蓝小组炫出你们的口号。
2.心得分享:铿锵的口号中,我们感受到了我们每一个小队的激情。掌声送给自己。人们常说: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更丰满。在生命化教育探索的道路上,我们每位老师也用自己的激情来汲取书中的真谛,使自己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为课堂服务,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我们每个小组的点滴收获。
(评价方式:学生点评三四个)
二、绿色课堂——我对生命化课堂的理解
课堂是孩子学习的场所,是师生生命成长的主阵地,也是我们打造生命化教育的生命线,那么在你心中,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绿色课题,是生命化教育的课堂呢?
请我们各个小队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并把它凝练成几个中心词,板书在黑板上,队长上台发言阐述。(时间3分钟,发言1分钟)
(评价方式:所有参与的学生直接举手投票)
三、畅谈模式——我对生命化教育行为的解读
1.我校生命化教育的五大板块科学而又合理地勾勒了绿色课堂教学流程。你是如何理解这五大板块的,请结合其中一个板块,联系课堂案例,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每人发言不得超过两次,总时间10分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用心、钻研、善思、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我们的生命化教育才能奏响精彩的乐章。
2.灵动的课堂带给我们的是课堂艺术的享受!每位老师在课堂中也用个人魅力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智慧课堂。那么在课堂中,您是怎样落实“热爱、尊重、润泽、激励”这四个关键词的?(小组交流分享3分钟,展示交流1分钟)
(评价方式:学生站在支持的小队后面)
四、畅享未来——我对生命化课堂的憧憬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节课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但是在生命化教育的道路上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让我们一起来唱响生命化教育之歌。
让生命在绿色课堂诗意栖息 主持人:课堂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沃土,课堂是师生生命拔节的栖息地,课堂是生命推动生命的生态场,让我们心怀敬畏走进课堂,让我们心怀生命亲近课堂,语: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
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
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数: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从相信每一个生命的意义开始,英:从成全每一个生命发展开始,从创造宽松、和谐、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开始,从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始,艺:从改善与学生的交往方式开始,从改善倾听能力开始,从改善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开始,合:从改善教学策略开始,从改善对人的敏感、对语言、对问题的敏感开始,从提升师生课堂生命质量开始…… 语:用一句激励性的评语,数:用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英:用一个鼓动上进的动作,艺:用一颗虔诚期待的心灵,合:用我们的爱心、智慧、耐心、学识……
让学生的生命得到最自然的舒展,用生命润泽生命,用激情点燃激情,让生命在绿色课堂诗意栖息!
10.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生命化教育 篇十
光阴流转,岁月荏苒,转眼间我当了七年班主任,虽曾累过、笑过、彷徨过,但七年的摸爬滚打让我渐渐沉淀,无论是成功的喜悦还是失意的痛彻,都让我在顿悟中深化着对教育的理解,我坚信:教育不是强行的改变,而是一种思想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感受幸福的载体。因此,“尊重每个独立的个体,用师爱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用真诚释放每个生命的价值”也就成了我执着坚守的教育信念。平凡的工作中我踏实而无怨,奉献而无悔,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育人风格:严慈相济,以情施教;文化引领,注重熏陶;身体力行,师爱育人。
一、严慈相济,以情施教——用真情叩开学生的心灵
不记得哪位教育家曾说过:“任何成功的教育,都是严慈相声、刚柔相济的,缺少或偏执任何一方,教育的总方向必然出现倾斜。”在我的教育词典里,“严”是最有分量的一个词汇,因为我坚信:严师出高徒。我对学生总是严字当头,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不放松、不迁就。但一味的严又会引起学生的逆反,让师生关系渐远。
我班有位女生叫小冉,她最大的特点就是爱慕虚荣又懒于付出,总是为了面子分数而投机取巧。英语课听写单词,我多次抓到她翻看书本,每次都是当着全班的面严厉地批评她。这些不但没有让她改正自己的错误,反而见了面都不跟我说话了。一天晚自习,班级进行政治小测验,我到办公室取本书再回来的时候,发现她在照着笔记抄,我真想对她发火,但理智战胜了自己。我委托一个科任老师帮我监考,然后我把她带到我办公室答卷儿。这个学生比较聪明,不到一节课就答完了,我给他批阅,分析错题的原因,不懂的地方我就给她讲,直到她把所有的题都弄会,看着满卷的错号和我给他点拨的思路,还有桌子上我为她泡的方便面,她一言不发,满脸愧疚,真诚地对我说了一声对不起。自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发现小冉犯类似的错误,反倒是跟我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学风越来越踏实,成绩也突飞猛进。
看到小冉的转变我很欣慰,我的严格让她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的真情让她体会到了温暖,正是我的严慈相济和真情付出,让我走进了她的心灵。由此我也总结出了班级管理的技巧,那就是:严慈相济,以情施教,严之有理,爱之有情,严而有方,爱之有法。
二、文化引领,注重熏陶——用班级文化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
班级文化具有潜移默化和自我教育的特点,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的影响源之一。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特别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力求用真爱为学生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舒展、生命得以绽放的精神家园。以我现在所带的高三六班为例,高一伊始,我就向学生征集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方案,把教室墙壁划块分割,承包给各个小组,并引领班委会制定了小组评比细则和奖励办法,学生顿时热情高涨,从设计采购到制作张贴都广泛参与。半个学期以后,春宇校长到我班听班会,说我班有一种清新的感觉。其实这种感觉就来自我们的班级文化,除了齐整的物品摆放、干净整洁的班容班貌以及良好的师生状态这些原生态的文化以外,还包括班徽、班风、班训、班级誓言、班级公约、励志条幅、奋斗口号、荣誉墙和手印墙等生成性文化。其中最具有班级特色的就是以“Family&Drem”(家和梦想)为主题的手印墙。孩子们在自我评价与规划的基础上,以个性化的手印绘图为载体把人生的期望与梦想、心灵的独白与寄语艺术性、灵动性地展现了出来,无不彰显着孩子们的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三年里,我班的班级文化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班级就像一个无形的文化磁场,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孩子们都说在这个教室里学习有气氛,有感觉,他们爱这个班级,爱这份文化。
三、身体力行,师爱育人——用人格滋润学生的心田
俗话说:“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我始终坚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对于我来说,不是凭借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改变学生已有的价值观,而是依靠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我更多的是运用身教这种非言语手段来感化学生,给学生树立榜样。我要求学生做到的,我总是自己首先做到。例如,早晨我要求学生7:05到校,我就一定会在7:05之前进教室,而且我告诉学生:如果我来晚了,你们可以把我关在门外。七年班主任,我从来没有迟到过,所以我班孩子也很少迟到。我会随手捡起地上的一块粉笔头,给学生最好的环境卫生教育;我会及时批改作业,给学生最好的习惯养成教育;遇到学生我会主动点头微笑,给学生最好的文明礼仪教育。作为班主任,我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让师爱如雨露般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田。
1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十一
一、教学中捕捉生命教育的契机
教师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创造意识。教学不只是完成外界交付给他的任务和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单向付出,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完善人生的需要,是自己生命活力和价值的体现。
1.有意挖掘,理深意切
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面对蕴涵着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学科,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让栽下的这棵梧桐树,成为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一方绿意盎然的圣地。
如学完《秋天的怀念》后,我有意挖掘这样一个话题:“学到这儿,你想对史铁生说些什么?”和学生进行生命的对话。有生说:“你是个不幸的孩子,但生命是可贵的,应该珍惜,幸亏你及时明白了母亲的用意,走出了生命的阴暗。”也有的说:“你应该心胸开阔,珍惜生命!”听了学生的忠告,我又趁热打铁,让他们谈谈怎样珍爱生命。学生联系实际,有的就“骑车逞能”来说,有的从“赶时间不吃早点”来讲,有个学生是这样说的:“原来,我做了不好的事,父母就要责骂我。当时我真恨他们。现在想想,他们是为我好,是让我的生命活得有价值。所以,我要改掉自己的毛病,以此感谢父母对我生命的负责。”听着学生发自肺腑的话语,我由衷地感到:只要老师善于挖掘,巧妙引导,学生一定能体悟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也能领会教育的真正内涵,其中的道理也一定会像扎根沃土的大树一样深深地扎进心田,指引他们健康成长。
2.无意生发,自然纯真
我们很多课文的意思,就如诗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因此,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常会出现令人感到意外而又惊喜的回答。面对这些生成性资源,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而要给予密切的关注与亲切的呵护,让“有益”的课堂生成信息开出绚烂的花朵。
二、在生活化的习作教学中搜寻生命教育的话题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因此,在生活化的习作教学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通过对话式的交流,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含义。
1.师生对话,奏响生命主旋律
在“我手写我口,我笔抒我心”学生习作中,学生经常会流露出对生命的困惑与迷茫。面对学生心的呼唤,我常常以习作为信使,传递我对生命的诠释,让对话奏响生命教育的主旋律。
2.生生对话,同构生命长桥
古人云:山得水而活。而我说:生命教育得生而活,即更具活力。因为让学生参与到教育中,一方面可让他们现身说教,另一方面能让他们反躬自省,双向互动,更有利于大家的成长。
三、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最基本的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1.依托教材,实践感悟
初中生对于生命的感悟力不强,也可以说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思考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课本所学,只不过是在老师的导引下浅层次的感性理解,所以为了让学生真正的触动,我就在课后布置学生写随笔,让他们通过写作实践,去拨动那根朦胧的心弦。如:学了《我不是懦夫》一文后,我布置学生写学了本文后,从王嘉鹏身上我们感悟到什么?有同学写到“我们活着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放弃自己的生命”;有同学写到“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为了亲人,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我都不能自暴自弃,否则就是太自私”等等。这样,通过写作,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感受、去思考生命的真谛。
2.课外拓展,熏陶感染
上好“面对灾难”这一单元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主题活动。活动前,学生利用图书室、网络等资源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活动时,他们通过讲述人物的典型事例,如张海迪、海伦凯勒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努力体现自身价值的顽强意志;刘胡兰、江姐等为了神圣的解放事业甘愿牺牲的精神;伽利略为了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等等,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榜样的启迪下,学生又围绕“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他们各抒己见,认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对社会有贡献,更体现在对他人有好处上。为了巩固活动成效,學生还把活动心得写成文章进行交流总结。
教育要从实践中走出,教育要走向实践。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率,才能把汲取的教育理念提升为人的自觉行为。
12.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生命化教育 篇十二
案例二:山西朔州二中一名23岁的年轻教师倒在16岁学生的刀下。
……
个别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矛盾, 就把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视为草芥的新闻屡见不鲜, 这应该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当然, 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的轻视生命个案虽然是极端的, 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生命某种程度的冷漠, 却是不可忽视的现实。
如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 如何面对生命中的种种困境, 教师都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中学语文教师, 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是一种责任。
一、唤醒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生命是父母给予我们的, 但它不只属于我们, 它承载着太多的内涵, 因此, 无论什么情况下, 都不可轻言放弃自己的生命。如课文《热爱生命》:主人公在返回途中被朋友所抛弃, 独自一人跋涉在荒无人烟的荒原上, 不久他就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更不幸的是他的腿脚先后受伤, 只能踉踉跄跄地行走。在极度虚弱中, 他发现有一匹病狼循着他的血迹紧跟随他, 显然是要把他作为猎物。于是, 这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物”在荒原上展开了一场互相猎取对方生命的生死搏斗。最终他咬死了狼, 吞咽下狼的血, 让生命重获新生。课文生动形象地告诉学生, 要学会在夹缝中求生存。
《再塑生命》的作者海伦·凯勒, 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 双目失明, 双耳失聪。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 她心里一次又一次地呼喊:“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光明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呀!于是, 我要求学生用手巾遮挡着眼睛听了45分钟的课, 让学生体验海伦的处境。一节课下来, 大呼“受不了”“太痛苦了”“憋死了”“不习惯”“没法生活”……课后推荐学生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 在日记本上写上自己的感想, 这是一次从读到写的体验, 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 拥有健康的器官和生命多么的不易呀, 让我们珍爱自己的生命吧!
二、重塑关爱他人生命的意识
我们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 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价值, 是在共存中展示出来的, 因此, 在关爱自己的同时也应关爱他人。学会关爱我们的父母、邻居、老师、同学……
“5.12”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 短短几分钟内, 数以万计的生命被掩埋。面对灾难, 全国人民, 众志成城, 组织学生收听收看电视新闻节目, 捐出自己积攒多年的零花钱, 学生在“我心温暖灾区”的活动中, 受到一次前所未有的生命的洗礼。
《紫藤萝瀑布》面对亲人的不幸感到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我心上”, 但在繁花盛开的藤萝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 “我”宁静了, 喜悦了, 振作了。因为“我”悟到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了。”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 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 以饱满的生命力, 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 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大自然的花给人以生命的启示, 让人走出悲哀, 走出困境, 对生命获得一种全新的认识。
三、激发学生敬畏大自然生命的意识
不管你生活在喧闹的都市, 还是生活在宁静的乡村, 每个人对大自然都有一份浓浓的向往、依恋之情。读朱自清的《春》让学生感受到春景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读梁衡的《夏感》, 让学生感触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生命旋律;读何其芳的《秋天》, 让学生体会到丰收的喜悦;读老舍《济南的冬天》, 让学生欣赏到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如诗如画……自然的景色如此奇美, 课文给学生多么丰富美丽的心灵体验!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与背诵这些美文名篇, 在美好的氛围里, 触摸到生命的跳动, 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让每一个学生学会过美好的生活, 成为创造幸福生活的人。
学生通过美文认识了自然, 必然会引发思考: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呢?《敬畏自然》就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告诉人们应该敬畏自然, 爱护自然。人类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 人类智慧应该领悟大自然的智慧, 人类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应该时时刻刻想到爱护自然, 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界的一切, 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 破坏大自然, 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自然界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 而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 要使自然界更加美好, 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美好!
四、点燃学生为科学、为人类献身的生命火花
科学需要严谨态度和献身精神。科学研究是对自然界基本事实的发现、归纳、揭示的活动。它不仅有助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并与自然和谐共处, 还可以造福于社会, 向人类展示进步的价值观与发展观。如居里夫人、邓稼先等献身科学研究, 为人类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为人类的科学献身, 为他人的幸福献身是其生命的最高境界。《真正的英雄》展示了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 人类每前进一小步, 都可能以牺牲她一部分优秀儿女作为代价。美国“挑战者”号升空爆炸, 航天飞机瞬间化为灰烬, 宇航英雄的魂魄永远留在了遥远的太空。但是人类迈向太空的步伐并没有停止, 反而加快了步伐。历史已经证明, 此后, 许多国家、更多的人投入到太空的探索事业中去, 一架又一架的航天飞机升上了蓝天, 去探索那茫茫宇宙的未知奥秘。《伟大的悲剧》告诉我们:斯科特一行五人, 为了“去争取国家的荣誉”, 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 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为科学进步, 为人类自由而献身的灵魂, 他们对《过零丁洋》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内涵做了深刻的阐释。愿生命具有纳森·黑尔 (美) 的“我惟一的遗憾是我只能为我的民族牺牲一次”的崇高境界。
13.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生命化教育 篇十三
【摘 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对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及提高教学成效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应当在教学导入、难点突破及氛围创设等方面体现游戏化模式的作用,推动教学深入开展。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突破路径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较大。采取游戏化模式可以为信息技术教学注入新鲜活力,特别是缓解教学工作的枯燥感、乏味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投入。笔者多年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究,本文做简要论述。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游戏化运用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非应试学科,在初中阶段不同程度地受到轻视。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运用游戏化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动力是必然选择。
一是适应课程改革需要。增强信息技术教学的生动性效果,进一步丰富教学过程,让学生学得更投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将游戏化模式运用其中,能够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是改善教学现状需要。当前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不够深入,改进措施不够深入,教学呈现出枯燥乏味的状态,学生难以深入其中。采取游戏化模式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增强信息技术学习成效,这对解决当前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参与性不足等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三是提高学生能力需要。学生的能力发展应当建立在全身心投入的基础上,投入才能深入,深入才能深刻,缺乏必要的投入,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激发,整个学习成效难以保证。运用游戏化模式,使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更感兴趣,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是能力发展的过程。
二、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游戏化教学活动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及进行必要拓展,实施游戏化活动,使游戏化模式成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模式。
1.运用游戏活动引入新授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积极地投入信息技术学习中,是每一位教师应当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在教学中运用一些游戏活动将学生带入新课学习中,取得显著成效。例如在Word文档内容教学中,为了凸显替换功能,笔者没有进行直接传授,而是出示一篇文档,要求学生将文档中的某一个词全部修改为另外一个词。一篇文章中这个词语出现有二十多次,而且分布在不同段落,具体修改时需要学生目不转睛地寻找同样的词汇,逐一修改。学生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并不一定找得全,规定时间内有的学生还没有完成。笔者告诉学生,我只要十秒钟就可以将所有的词修改完毕,学生大为惊讶。接下来笔者进入这一功能的演示中,点击替换功能栏,迅速完成批量修改。经过这样的游戏化导入,配合接下来的难点解决,学生对这一功能的运用印象非常深刻。
2.运用游戏活动集聚学生集体智慧。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并且相互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交流,让大家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笔者运用游戏活动集聚学生的集体智慧,例如在电子贺卡的设计中,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活动,以某一个主题为方向分小组进行合作设计,在贺卡设计中评选出最佳贺卡与最具特色贺卡。讲解贺卡设计教学的操作要点之后,分头按照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游戏,放手让学生设计,不再拘泥条条框框。这样的游戏活动兼具学生创新思维启迪和竞争氛围激发两个方面功能,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投入程度,还是掌握操作要点的牢固程度,以及思维创新程度都得到显著增强。经过游戏活动,学生牢固掌握操作要点,而且创新意识得到明显提高,对熟练掌握这一章节的内容起到巩固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游戏活动在集聚学生集体智慧方面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运用游戏活动活跃课堂教学氛??。课堂教学氛围的融洽程度与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成效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小游戏活动活跃课堂氛围。例如在有关图像修改调整内容教学中,笔者穿插了一个小游戏,运用班级事先采集的学生电子相片,经过相应的明暗色彩大小等处理之后,在班级一一展示出来,要求学生按照学号顺序快速辩论这是班级哪一位学生。经过加工处理的图像与本来的样子有一些差别,笔者有意识地进行不同差别差异度的调整,让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有难度,课堂氛围立即活跃起来。有的学生看到自己的相片被修改得更青春靓丽不禁惊喜万分,笔者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只要我们掌握相关操作方法,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自己进行这样的图像修改。学生有了游戏活动作为启发,接下来学习时更投入。
4.运用游戏活动放松学生的身心状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除了抓住课堂之外,还要积极向课外进行拓展。笔者结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选取了一些益智小游戏活动,有训练学生输入速度的小游戏,有训练学生反应能力的小游戏,也有考验学生知识面与量的小游戏。这样的游戏活动可以使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得到身心放松,并切实发挥培养兴趣爱好、增加知识积累、训练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既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能力要点,又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轻松与快乐。
三、初中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的思考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游戏化模式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创新,要取得好的成效,教师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充分研究学生的思想特点。重点分析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哪些负面思想,有无畏难情绪,针对他们的这些思想特点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内容的优化。
二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结合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以游戏化体现教学内容的讲解传授,使学生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
14.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十四
人类是地球的主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塑造、改变着世界,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变的进程和力度还在不断地加大、加深,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尤其是在地震、海啸、台风等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仍然渺小而脆弱,这些灾难甚至能在瞬间吞噬人类的生命。因此,通过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的珍贵,唤起对生命的重视、热爱,同时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深对人地共融共生关系的探求、理解以及地理学科的价值认同,是每一个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认清地理灾害,感悟生命的宝贵
我们的学校建在山脚下,与居民区隔着一条河,当初校址选在这里的考虑也许是因为安静,有利于学生学习。为了方便学生过河,团领导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挤出资金,在河上架了一座水泥桥,代替了摇摇晃晃的铁索桥,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和路人。但现在看来,这座桥却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每年初春融雪期及夏季暴雨期,小河开始发洪水,东、南两面山地的洪水都汇入河中,一时间浊浪翻滚,涛声轰鸣,吸引了大小学生们爬在桥栏上、蹲在河坝边观看,有的学生还踏着台阶走下河堤,去捞水面上的漂浮物,让人看得胆战心惊。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讲授“我国的气象灾害”这一内容时,重点讲了洪涝灾害,搜集了1998年特大洪灾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讲述了2012年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事件,从南山旅游区下来的游客,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连人带车被卷入滚滚洪流中,十余人无一生还,有的连尸首都没有找到,用这血淋淋的事实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洪水对人的生命及财产造成的巨大威胁,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不要因为自己的好奇和贪玩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并且,把本地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表现、分布、造成的危害、应对措施、安全常识等内容制作成课件和表格,详细介绍给学生,这样既对我区的气候灾害进行了普及教育,同时通过对这些灾害的了解,提高学生应对这类灾害的基本生存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们这个小小的团场也受到了影响,牧民们买上了摩托车,职工们有的买上了小汽车,这本来是好事。可是,三连的牧民们喜欢抄近路,从学校门前的桥上过,摩托车打着喇叭呼啸而过却不减速,即使装了减速带也无济于事,甚至有的人是酒醉驾驶。周五放学时,来接住校生回家的各类车辆在学生中穿行,争抢生意,吓得学前班的老师像老母鸡一样护着本班的孩子。看到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必要在地理课上提醒学生注意。因此,在讲授《逐渐完善的交通运输》这个内容时,我加进了自制的幻灯片,是我对这几年来本团因各类交通事故而致死、致残的数据调查,用事实教育学生,天灾我们有时无法躲过,但人祸却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我们遵守交通规则,在车辆多的地方随时提高防范意识,就可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二、观察生活环境,关注生命健康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在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宜居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的食物……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地理技能。为此,结合课文内容,我引导学生经常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首先,从空气开始,当学到“天气预报”中“空气质量”这个知识点时,我先给学生讲了空气污染对人体的诸多危害,再分组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学校南面的实验楼、公寓楼后的雪有什么异常?给出石市五年前和现在的空气质量数据,让学生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在去石市的时候注意炮团下面的天空与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并给出两周的时间查明原因,写出调查结果。两周后,大部分学生教了调查结果,让我很惊喜,他们调查出:学校南面的雪上有黑点,因为距学校2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煤炭转运站,毫无防尘措施,每天装煤、卸煤,黑尘飞扬,甚至飘入住户的房屋,住户连窗户也不敢打开。石市空气质量变差,五年前都是优,现在大多是良,原因是周围建立了热电厂、水泥厂等污染大的工厂,滚滚烟尘让石城的天空不再湛蓝,也使石市的天空与炮团以南的天空景象大相径庭。经过这些地理调查活动,学生认识到了空气污染对健康、对环境的危害,就联合煤厂周围的住户向上级部门反映,最终,勒令煤厂老板搬迁,还给我们一片洁净的天空。
之后的教学中,我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土地、水,因为土地为人类提供生活和生产的“舞台”,水则是维持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水和土的安全关系着每个公民的食物安全、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我一步步引导学生关注该类热点灾害问题:土地污染、水污染的来源有哪些?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危害?如何防范、治理?我可以做什么?……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还组织学生利用板报、手抄报在校内开展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宣传活动,为监督、保护本地区的环境,营造有品质的生活空间,实现美丽家乡、美丽学校尽一份力。通过这些活动,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美好的环境,才会有美好的生活,才会有健康的生命,而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从身边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关爱生命。
15.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生命化教育 篇十五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初中思想政治的教材中有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 但却太过平实, 无法使学生深刻理解生命教育的内容,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教材挖掘出生命教育的本质内容。生命教育主要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懂得欣赏自己, 珍惜生命, 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开展生命教育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通过生命教育, 学生能正确地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 学会接受他人, 关爱他人, 从而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生命教育不仅让学生全面了解自我, 也让学生了解了世界, 理解万物存在的意义, 体会世界的美好, 感受自然的神奇, 学会适应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命教育还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 让学生发现生命的乐趣, 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的生命教育
我国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是通过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进行的。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即是笑迎新生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学校, 了解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 认识中学的学习环境, 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只有充分认识展现在自己面前的中学生活的各种新变化, 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才能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学习生活。而新起点即是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体会“团结就是力量”, 能够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小游戏让学生明白集体的重要性, 增强集体凝聚力。小游戏是这样的:选两位同学在互不商量的情况下在X、Y中选择一个。如果双方都选择X, 则每人各得10分;如一方选择X, 一方选择Y, 则选X的人扣15分, 选Y的人得15分;如果两人都选择Y, 则两人都扣掉5分。现在假定你和那个同学做这个选择, 不管对方选择什么, 请问你选择哪一个呢?这个简单的选择题体现了“双赢”观念, 可以体现出参与者是否愿意与他人合作。因为在不知道对方会选什么的情况下, 如果自己选X, 就有可能会失去15分, 双方的差距将达到30分。但凭借希望对方也选X的心理, 仍是选择X, 对双方都有利。在这样的小游戏中渗透生命教育, 让学生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班级之间的关系, 从而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
生命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懂得欣赏自己, 珍惜生命, 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中, 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及书本的情景问题分析, 向学生传达了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学生热爱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 关注自己的健康;尊重生命, 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又如在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中, 教育学生要做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志坚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教师通过讲述故事《生命中的第五颗子弹》, 教育学生乐观地面对挫折;通过世界石油大王哈默先生的成功案例, 向学生传达了自尊的重要性;通过晏子使楚的故事, 教育学生维护自己的人格,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维护自己的尊严。
三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因为信息时代的共享性及高速性, 学生在了解世界、开阔视野的同时, 也会受到不良信息的腐蚀, 现在的初中生身心发展都不成熟, 自我保护能力差, 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因此引导学生建立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至关重要。生命教育是初中教学的具体要求, 旨在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发现生命价值。传统的教育观念对成绩太过执着, 以学生的成绩评价学生, 导致了对学生关于生命意义、生命价值方面的培养, 无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重要性。树立生命教育观念, 体现了以人为本, 能使教学更人性化, 并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生命和生命的价值。
四结束语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引导学生建立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懂得欣赏自己, 珍惜生命。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 生命教育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卢彩云.为成长奠基为生命添彩——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 (2) :65~66
[2]苏建申.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8) :459
16.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篇十六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善于利用和开发教材所选古诗文中所蕴含的各种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在欣赏经典作品、体味先哲圣贤生命情感、走进他们生命世界的同时,引领学生多层次认识生命本质、探求生命意义、建构生命信仰,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唤醒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首先,让学生感知生命的存在。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初春的小雨滋润了大地,春草芽刚冒出来,远远望去,仿佛一片极淡的青青之色,可是当走近看个仔细,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这无疑让人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命感。通过诗句,让学生体味春天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大自然中生命的涌动和作者那种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从中获取生命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其次,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的意识。生命只有一次,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生命不仅易逝,而且脆弱,因此,我们要透过语文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在有限的生命里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再次,引导学生形成尊重生命个性的意识。正如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飘逸之气与杜甫“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沉郁之质不同一样,世界万物千差万别,每一生命个体都独一无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认识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学会欣赏差异。让学生像珍爱自己生命一样尊重他人生命,以大自然般博大胸怀,在接纳自己的同时,接纳他人、悦纳万物。
二、欣赏生命美好
唤醒学生生命意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命存在之趣,带领他们感受、欣赏生命的美好。通过诗文的学习,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情境之中,欣赏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雄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富春江水之奇异美丽,感受自然之美和祖国河山壮丽。教师把这种情感提升并升华,让学生感受到,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使学生涌起对美好生命的向往与憧憬。通过《核舟记》中的微雕艺术,让学生领略人的创造力和智慧,感受劳动成果之美。
教师通过生命各个不同角度的展示,让学生体会到生命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条件,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生命中充满了美好,能够发现这种美好是一种生命智慧。
三、领悟生命艰辛
生命虽然宝贵、美好,但非一路坦途,其中存在着很多个体无法摆脱的困境。首先是学会面对挫折和苦难。教育学生品读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凄楚,体验文天祥“惶恐滩头”的“惶恐”,悲叹“零丁洋”里的“零丁”。其次是学会面对人生无常。通过古诗文教学,要让学生能品解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之恨,体会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盛衰之易的叹息。
领悟生命艰辛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面对人生的挑战,在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指导下,充满生命的渴望和激情,在短暂无常的人生中探寻生命的意义,追寻有价值的人生。
四、探求生命意义
生命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明确“活着”,还要引导他们明白“为何活”,引领他们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仅表现在个体以自身力量克服困难、超越忧患、与命运抗争中的自我体认,更体现在此过程中对他人给予的爱、为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做出的贡献。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只有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地把自己的命运与他人、社会、人类命运联系起来,才会真正找到生命价值之本,活出人生的滋味和精彩。
五、建构生命信仰
明确了“活着”、“为何活”,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活”,学会以科学的心胸面对现实人生。从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来体味淡泊明志、乐天知命的“自然”。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理解苏轼从无限时空看待人生苦难和世间是非、以一颗禅宗的“平常心”对待人生变故和不幸以及顺乎自然的旷达。通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让学生感受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脱俗高尚的人生情怀。还有刘禹锡《陋室铭》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安贫乐道,物欲务求的超脱于物质之上的生活态度。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个体只有摆脱世俗的束缚,超越现实的诱惑,才能解放自己的心灵,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只有树立正确的生命信仰,忘怀得失,才能体味人生的博大与深沉,宇宙的浩渺与流转,时空的无限与跳跃,达到真、善、美统一的人生境界。
综上所述,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要创造条件,去激活展示生命的灵动与飞扬,促进每个生命创造性地、富有个性地发展。
17.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生命化教育 篇十七
新郑市城关乡第一初级中学体育教研组
敬建利
根据市教体局教研室的要求,从上学期开始,结合我校篮球教学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针对于农村体育课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根据在我校学生中的调查,发现了“学生喜欢篮球但不喜欢篮球体育课;个人英雄主义思想重,协作团队意识差”等的现象,加上文化学习任务繁重,学练时间非常有限,导致学生参与篮球学习的积极性消失,而且越是年级高就越明显,甚至有的学生产生了“厌学”的逆反心理现象。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学生喜欢篮球但不喜欢篮球体育课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教材内容问题、教师问题、教学条件问题以及学生的个人问题等。
在初中“以单调划一的单个篮球技术教学为中心”的竞技化篮球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能,成为当前我们体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日本的学者高田典卫曾提出“好课”的四个原则,即“高田四原则”,这四个原则是:(1)能使学生尽情活动的课;(2)使学生的技术能得到提高的课;(3)使学生能与同伴和睦的课;(4)能使学生能有所发现的课。体育课程标准改革强调了四个基本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可见,体育课程标准的改革志在培养学生通过兴趣去自主运动,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依据上述四个原则与四个基本理念,在我校篮球中尝试进行“篮球游戏化教学法”的研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致力于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开放、轻松的教学氛围,体现主动、创新、实践,合作的教学特点,从而使学生在不同技术水平内进行学练,对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掌握动作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让“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
篮球游戏化教学用于农村初中篮球课教学之中,是一种新的尝试,在篮球教学中,充分发挥篮球游戏的作用,是目前篮球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为篮球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效应有所认识和感悟,在此抛砖引玉,意在与同行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课题目标:
(一)研究篮球游戏化教学在农村初中体育课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可行性。
(二)构建篮球游戏化教学的具体操作实施流程,形成篮球课游戏化教学模式。并阐述设计游戏化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及游戏化教学课堂的基本表现形式。
(三)构建适用农村初中体育课篮球游戏化教学内容。探索在农村初中篮球课教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游戏化教学方法,阐明游戏化教学法在篮球课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什么是篮球游戏化教学?
有学者给游戏化教学法下过定义,游戏化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教学形式来使学生进行学习,并培养了各方面能力的教学方法。我认为 “游戏化教学”是以游戏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把达成目标的教学内容贯穿其中,有趣味性、有竞争性、有目的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教学。游戏教学与游戏化教学区别:游戏与游戏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教学中应该是不同的层面,一个是点,一个是面。游戏教学,是针对某一个游戏,进行方法、规则的讲解、示范或引导创编的竞争过程,同时对参与者进行实际辅导的教学行为。“篮球游戏化教学”是以篮球游戏趣味性为依托,游戏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及教学内容贯穿其中,把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术或简单战术等教学训练内容以游戏的教学形式,按一定的目的、要求和特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以使学生掌握篮球技战术为最终目的的特殊练习形式。它既不同于竞技体育的篮球运动训练,也有别于大众体育的趣味、娱乐游戏,而是带有强烈的篮球专项特点的练习方法,让篮球教学的教更适合学生的学,让“快乐篮球”深入学生内心。我认为这是篮球游戏化教学。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校2011年2月选择我校七、八、九年级各两个班学生(一班为实验班,另一班为对照班)进行教学实验。
(二)研究方法:课题主要是采用实验法、研究法、测量法,并辅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方面的资料,了解篮球游戏的研究成果及研究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出新的生产点作为研究寻找理论支撑。
2、调查法:课题立题准备阶段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分析和研究中学篮球游戏化教学开展的现状和学生对体育游戏活动的需求及影响因素;课题实施阶段,问卷调查了解实施效果。
3、对照实验法: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同内容的教学。
(3)实验时间: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验。
(4)实验过程:对照班是以学生掌握技能、学会动作为主,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规范化而忽视学生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养成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班是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运用篮球游戏化的教学方法。“篮球游戏化教学”是以篮球游戏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及教学内容贯穿其中,有目的、有对性地进行技能教学。对照组进行常规教学,实验组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运用游戏教学法进行传接球、运球投篮、防守滑步等基本技术练习和教学比赛。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实践比对“篮球游戏化”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它激发了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创新性思维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篮球兴趣;改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看法,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增强了学生自信心、社会适应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篮球游戏化的教学方式综合评估情况大大优于传统的以技能为主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在实验中已被学生所接受。
3、“篮球游戏化”教学法有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4、游戏化教学方法手段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它丰富了教学手段、完善了教学过程,从而有利于传授运动技能的学习,在篮球课教学中使用,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5、但是游戏化的教学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够。所以,篮球技术性强的教学内容要与技能传统教学相结合,如:篮球投篮教学使用技能传统教学效果更好。所以,盲目的期望以游戏化教学取代传统技能教学将会走入一个误区。
根据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把篮球游戏化教学教学模式归纳如下步骤:专心备写游戏化教学方案→认真践行→精心反思与优化教学过程(观察找问题、学习动作解决问题、练习与纠错、师生沟通)→游戏巩固→创新与提高→激励性评价。
篮球游戏化教学模式科学化流程图
行动方案 实践行动 行动结果(沟通)
整个行动研究方案,就是在反思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包括反思学生、同伴、同行和本人以往的教学经验、教训及本人即时的教学经验、教训)重新制定教学方案,在反思与重新制定教学方案的基础上实践行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螺旋式展开的教学过程。体育教学游戏化关键能提高教师的素质,唤醒教师改变观念、方法、手段、策略的自觉,让篮球教学的教更适合学生的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激发他们游戏化的创造性劳动,投入到学校体育的教学改革中去,大力地推行游戏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热爱运动,喜欢体育,追求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从而为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打下基础。
四、结论
1、在农村初中体育课中应用篮球游戏化教学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模式。表现于:①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增强了学生自信心;②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③激发了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创新性思维活动;④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学习;⑤提高了篮球的基本技术、社会适应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篮球游戏化教学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2、篮球游戏化教学改变了教学的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积极参与运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改进了篮球课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篮球教学中竞技化、成人化的教学模式,创设融娱乐性、健身性于一体的快乐篮球,形成了篮球游戏化教学模式及科学化流程图。
4、提高教师的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激发教师游戏化的创造性教学,提高教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自己能力成为反思教师。
五、建议
1、在游戏化教学中要注重德育教育渗透。在游戏教学中发生不“诚信”的现象无时不在、无时不有。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游戏教材,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锻炼的同时,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要强调游戏的规则,把组织纪律性放在第一位,讲规则遵守组织纪律就是讲“诚信”,体育教学中诚信教育不能失。
2、在选择篮球课的游戏内容时,须考虑:①游戏须与课的内容相结合,为体育课服务;②游戏应解决的问题,其基本内容;③游戏地点和必要的用品;④学生的年龄、性别;⑤身体训练水平、体力与精神负荷;⑥组织游戏的方法。
3、在运用游戏时,应考虑到学生的能力、体力、精神负荷,为缓和这种情况、应考虑:①变换游戏的持续时间和重复次数;②扩大或缩小游戏的场地;③简化或复杂游戏的规则;④减少或增加动作数量,间隔休息的时间。
六、结束语
18.试论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篇十八
对于生命教育, 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 也是家庭、社会的责任, 通过生命教育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生命意义, 尊重生命、关爱生命, 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生物是一门揭示生命、研究生命的学科, 可以说生命是生物教学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入生命教育, 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 探析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生命教育是近几年新兴的一个课题, 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但是从当前的情况看, 教育领域还没有专门设置生命教育课程, 而是将其渗透在其他学科中, 特别是在生物学科。初中生物包含很多生命教育的知识, 为生命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 利用初中生物学科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已经成为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生命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过生命教育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让学生更加珍惜生命的存在, 其次, 通过生命教育, 能让学生更加科学的理解生命的意义, 让学生明白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另外,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生命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观, 充分尊重学生的特性, 将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渗透生命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生命教育融入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策略
1. 生命教育的开始—孕育生命
对于初中生物, 其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生命的章节、知识, 在进行生命教育时,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生命。七年级生物教材的“认识生物”一章有很多关于生命的知识, 并且从浅到深助剂介绍了生命, 让学生从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了解到生物知识与生命教育的关联。在“认识生物”这一章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到人与其他生物体是一个相互补充的生命体系, 其他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离开其他生物, 人们的生活将寸步难行, 可以说对其他生命的不尊重, 就是糟蹋自己的生命。
2. 生命教育的深入—珍惜生命
对于初中生物教学,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通过实践教学来开展生命教育, 更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分析“水中氧气对金鱼呼吸的影响”时,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 如何才能观察到水中氧气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呢?有的学生会想, 将一条金鱼放在水中有氧气的鱼缸中, 将另一条金鱼放在没有水的鱼缸中, 看两条金鱼的呼气频率。这时教师就可以将生命教育引入实践中, 让学生分析这种做法是不是会损害金鱼的生命, 这种以损害生命得出试验结果的方法是不可取的。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是否能用一种既不伤害金鱼生命, 又不影响试验的方法, 这时有的学生就会想到将一条金鱼放在装有清水的鱼缸中, 将另一条金鱼放在装有冷开水的鱼缸中, 对其金鱼的呼吸频率。这样学生懂得要珍爱自然界的生命,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保护生命意识。
3. 生命教育的延伸—保护生命
对于生命, 与生态系统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 教师在讲解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时, 也要注重生命教育的引入。例如教师在讲解“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这一节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试验来了解生命的可贵。首先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视频, 让学生对生态系统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然后教师让学生说一个身边的生态系统, 这时学生会说森林中的鸟、虫、植物等构成了生态系统, 海洋中的植物、小鱼、大鱼等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这时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 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破坏后, 这个生态系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有的学生会回答这个生态系统会崩溃, 生态系统中的生命会消失, 还有的学生会回答, 这个生态系统会发生变异, 虽然有一部分生命消失了, 但是会有另一种物体代替原来生态系统中的物体, 继续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稳定。不管学生如何回答, 都会发现, 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 影响最大还是生命, 这就会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命的意识。
四、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注意事项
对于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施, 首先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端正自身的态度, 积极的与学生沟通交流, 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 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 虽然学生在学习上面有一定的差异, 但是教师要明白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教师要将学生看做自身的朋友, 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建立平等、自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而为生命教育打下良好的关系。另外, 初中生物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时还要注意, 生命教育要持续的进行, 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只有保证生命教育的持续性, 才能确保生命教育获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在生命教育中, 生物教师还要注重跨学科交流, 如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珍爱生命、保护生命。
五、总结
对于初中学生, 他们活泼好动, 很少了解生命的真正含义, 对生命不太尊重、关爱, 因此,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要注重生命教育的渗透, 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 用良好的态度度过生命的每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路桥.试论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新课程导学, 2013, (29) :130-131.
[2]朱晓姝.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尝试[J].吉林教育:教研, 2012, (08) :162-163.
[3]文莲.论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J].成功 (教育) , 2010, (04) :112-113.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生命化教育】推荐阅读:
浅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0-08
浅析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06-29
浅析仁爱版教材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08-28
浅析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08-03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08-07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11-07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07-17
浅析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12-03
浅析小学思品课的活动化教学方案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