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4-10-30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精选17篇)

1.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一

美术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新课标实施以来,美术教学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学生参与,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合理,等等。但毋庸置疑,美术课堂中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使美术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成为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殿堂呢?

一、针对新课程工具材料观的变化而生发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少带、不带工具材料。

问题现象:新课标要求学生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去创造作品。美术课上,常会看见部分学生在其他同学专心画或做的时候无所事事甚至扰乱课堂纪律,成为课堂的不和谐因素,而其原因是没带材料,更有一部分学生长期不带材料,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解决策略:上述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三个:其一,是思想上不重视,轻视美术课;其二,对美术课不感兴趣;其三,材料确实难备。对其三,教师不能怪罪学生,应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练习的可操作性,结合实际作适当调整为宜;对其二,既有教材、教师方面的原因,如教学内容枯燥无味、课堂教学不生动及师生关系不和谐等,因此,平时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喜好,让课堂增添一份“趣味”;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可能是该学生“画不好”或“做不好”,导致对美术学习丧失信心,采取放弃的态度,如果是这样的话,教师在作业设计时难度方面应有梯度,争取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一,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时,可以请班主任、学生家长配合教育。

2.不用、乱用工具材料。

问题现象:很多美术教材中,学生要准备的学习工具、材料又多又杂,其中不乏剪刀、钢丝等尖锐物品,在调皮好动的小学生手里,成了玩具,甚至成了攻击其他同学的“武器”,所有这些都给美术课增添上了不安全隐患。

解决策略:造成这类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想象力没有得到拓展,实践能力弱,好奇贪玩,寻求他人注意。对不能充分利用材料的学生,教师应积极采取多种手段,如名家作品欣赏、学生作品欣赏、对材料启发讨论、教师示范等,努力开启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对上课拿工具材料当玩具耍的学生,教师不要一味地指责,要加倍地给予关注及帮助,可以在玩中加以启发,鼓励他们大胆参与;对于自控力弱的学生可以为其找合作伙伴,让小伙伴来引导、制约,当然,合作中的乐趣也会吸引这类学生的注意力。

3.不理、胡理剩余材料。

问题现象:下课铃声响,学生匆忙收拾材料离开美术教室,虽然教师一再强调先把垃圾扔入纸篓,可当人去室空时还是会发现桌上、地上一片狼籍。

解决策略:产生这个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⑴美术教室往往只有一个纸篓,学生簇

拥着去扔垃圾难免会扔到或掉到周围地上。对此情况,可以请学生自带一个塑料袋整理收集用剩材料,再统一放到指定地点。⑵学生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对此,教师可采用榜样法,让这部分同学看看在卫生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同学,从而督促其改过;也可采用抵消奖励法,如摘去其带有奖励性质的标记,像五角星、小红旗等;另外,也可请其课后和老师一起整理整教室,体会不讲卫生给整理教室带来的辛苦。

二、针对新课程教师教法的变化而生发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心不在焉”。

问题现象:有的学生貌似挺乖,不讲话,不做小动作,但思想开小差,当请他回答问题时,却是答非所问,甚至不知所措。

解决策略:形成该问题行为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学生的身体情况有关,如睡眠不足,没有休息好,注意力分散;另一方面或许是教学内容太难,教师教法单一,引导不当,使学生失去兴趣、信心。对此,教师一方面应要求学生早睡早起休息好,尤其是夏天中午,要午睡好;另一方面可降低教学期望,改变教法、转换教学情景,引发学生学习的情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2.“不务正业”。

问题现象:美术课上常常有学生偷偷地玩玩具,或看其他书籍,或做其他作业,对真正的美术活动却不投入。

解决策略:学生知道这些行为是不对的,故总是偷偷地进行,很怕老师发现,往往心理上顶着压力,就像小偷一般。引起该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有:⑴学生的注意力没有放在课堂教学上,无法激起其学习的动机。对此,我觉得主要还是教师要改进教学,教学环节不可沉闷、单调,应让学生多参与,如多设问题,激发学生多动脑,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围绕教学;发现个别学生思想不集中时,可以请这个学生回答问题,在其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帮助他将分散的心思集中起来,同时也让他明白老师的用心,从而自觉改过。⑵因其他科目作业多,怕完不成挨老师批评,故在美术课上偷偷写。碰到这种情况,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的种种弊端,教育学生一心不可二用;再有和其他科目的执教老师相商解决该问题的好办法,形成合力。

三、针对新课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生发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不愿合作。

问题现象:有的学生自己带齐了材料,就不愿意借给其他同学使用;在学习过程中,和他人合作也不积极参与,或是进行无效、低效的合作。

解决策略:产生这个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片面地认为只要自己认真了成绩就好,或是认为合作出来的成绩就不属于自己的成绩。因此,教师要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意义,可以提升个人的学习效果、学习成就和人际交往能力等;要对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及时、全面的指导与评价,鼓励和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有成效地合作。

2.不会合作。

问题现象:这种问题多出现在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中有的忙得不可开交,有的则在一边袖手旁观,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合作。

解决策略:该问题行为成因主要是合作学习分工不明确,放羊式的自主学习和优势生有看轻弱势生的心理倾向。对此,在小组刚组成时,教师应花一定的时间使每个组员明确责任,学习合作技能。在合作过程中,千万不要有部分学生打“小工”或者小组成员各自为政、自耕自由地、一张画面四分天下的现象出现,否则就是无效的合作。

以上笔者所述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所困扰的一些问题,以及由这些问题引发的一些反思。当然,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解决策略也不是灵丹妙药,因为我们的学生是发展中的、各具个性的人,某种方法今天对他们有效,明天就可能失效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还须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而“教”似乎也永远没有“定法”。让我们携手在教学中学会沉淀自我,学会思索问题,学会探寻新路,学会享受过程吧!

2.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

一、引言

随着教学课程改革的进行, 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也进一步深化了。在教改的过程中, 出现了部分限制小学数学改革的问题, 这些问题亟需我们解决。只有正确分析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症下药, 才能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良性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要想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我们需要认真分析问题根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更新教学观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教学目标缺乏清晰度

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这个目标不仅是每天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更多的是应该让其明白为什么要学, 怎么样才能学得更好。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 基本上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每节课时间安排满满的, 而且这些时间大多是用来讲课。我们知道, 数学的学习应该是一个锻炼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兴趣的过程, 但是目前的教学方式主要侧重了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 缺乏层次感、思维性, 对学生数学的学习大大不利。

2、教学方法缺乏新鲜感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方法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学实践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仍然是少之又少。教师进行一种以说为主的教学过程, 强调一个说理的过程, 忽视了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思考的过程, 这样枯燥的教学方式不能形成思维与语言发展的一个良性循环。教学方法不得当,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反映在教学手段上的运用上。很多教师虽然采用了大量先进的教学设施, 但是没有切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教学手段流于形式, 并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性作用。

3、教学对象缺乏兴趣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始终以一种良好的状态学习着, 那么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必会事倍功半。目前部分课堂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满堂灌的方式, 强调学生对各大知识点的掌握, 片面强调经历以及对过程的理解, 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 这种一刀切的方式抹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队伍缺乏专业性

学生最初的学习主要靠老师的有效引导,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遇到一位良师益友那将是锦上添花。但由于各种原因, 全国各地的师资水平并不一样, 区域之间的差异还是存在的。部分落后地区可能会存在教师专业素养不高, 工作不认真等问题, 这都会给数学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三、解决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应该不惧挑战,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激发师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数学的学习成为他们的乐趣之一,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实施素质教学的效果。

1、明确教育目标

当今时代, 学习的主要任务是适应社会, 我们应该终生学习, 学习一种思考的方式和状态。每位数学教师都应该明白, 在数学的教学中, 我们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加应该注重其思维方式的培养,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优秀合格的人才。

2、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希望能够抛弃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 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积极理解的方式。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和时间, 让学生去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去发现探索新问题, 能够在掌握数学基本技能的同时, 领悟数学学习的基本思想。总之, “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无论是在兴趣调动方面, 还是在教学效果方面相对于满堂灌都更胜一筹。

3、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 所以数学的学习应当是一个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精神, 二是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促进同学们之间的合作沟通能力, 共同寻找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是可以重视练习, 但要在紧扣数学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进行, 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4、提高教师素质

数学教学新的教学目标和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思想素质主要强调教师的责任心和耐心, 数学的教学往往面临的知识面比较广, 学生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 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相当大的耐心来认真对待教学这件事。至于业务素质, 主要从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体系, 站的高度要更高一些, 这就需要教师时刻保持一种学习的姿态, 及时进行知识的更新储存, 只有这样才能走在学生的前列, 搞好数学课堂的教学工作。

结语

总之,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只有发现解决了这些问题, 小学数学的教学才能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玲:《场景模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校外教育》, 2011, (05) 。

[2]余夕凯、刘娟娟:《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与思考》,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1, (01) 。

[3]杨淑英:《困惑·遗憾·反思——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教育革新》, 2009, (04) 。

[4]张双学:《浅谈激励机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教育革新》, 2008, (08) 。

3.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三

关键词英文;原版教材;双语教学

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涉外经济迅速发展,既通晓英文又精通专业知识的人才备受社会欢迎。但是在我国外语课与专业课的教授是截然分开的,即使开设的某些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也只是在学习中文教材之后的一种补充,独立地选中某个专业然后对该专业的各门课程全部采用英文教材授课,这在我国内地还颇为鲜见。所以为了能培养出全球通行人才,尽快融入国际教育模式,了解国外最新教育动态,我们应该形成一个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授所有专业课程的模式,这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英文原版教材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

(1)采用英文原版教材,适应中国教学改革的需要。采用较新的国外英文原版教材,特别是某专业的系统教材,站到经济发展的前沿,保证了知识体系和文字描绘的准确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前卫性。这是中国教学改革的新举措,也是改革的方向。

(2)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有助于直接引进国际通行的先进教材。与国内教材相比较,国外教材大多是国外著名科学家撰写的教科书,国外原版教材的图示、实例、例题、习题较多,且侧重于对问题、方法和结论的归纳、理解、比较。案例较多的原版教材很富于时代气息,很有参与性。

(3)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英文写作及科研的能力。通过对英文原版教材的引进,能丰富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和专业外语阅读技能,对日后学习和参加工作后的文献阅读乃至撰写英文函件、论文及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用英文写作恰恰是制约我国学生在阅读、会话以后的瓶颈,也是我国学生的弱项。

(4)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有助于系统引入国外先进专业体系加速我国专业课程建设步伐。成套专业英文原版教材的引进缩短了教育时间。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英文原版教材只是停留在某门专业课程或自己编写的英文教材上,这类从基础课到专业课的系统性教材的实施可以大大缩短从中文到英文,从个别到全面的教学时间,并更有效、严谨、系统的让学生获得某个专业的全面知识。可以使学生在专业技术方面尽快掌握本学科相应的外语词汇和了解先进国家的技术发展。

(5)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适应WTO的需要。学习英文原版教材的学生显然更容易接受外文资料和文献,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毕业就能加入涉外企业并进入角色。

(6)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有助于培养一支能进行“双语教学”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全面提高教师水准。为了达到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授课的目的,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新型教师。原版英文教材的使用当然也迫使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特别是在全球统考的这类教材中。

(7)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有助于加快与国际教育模式接轨步伐。有助于国际高校校际合作,特别是在相互承认学分、学历方面。扩大对外交流学习先进国家的课程设置,站到教育前沿阵地,尽快与国际教育接轨。

二、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应注意几点

(1)实施双语教学模式现有三种模式:第一种为全外型,即所开的课程直接采用外文讲授,这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适宜高年级采用;第二种为混合型,即采用外文教材,教师采用外文与汉语交错进行讲授,这种方法比较通用;第三种为半外型,这种模式属于双语教学的一种较初级形式,即采用外文教材,用汉语講授效果较好。在实施双语教学中应遵循下述原则和方法:第一,渐进性。对于学生无论从心理、能力上都会有一个从生疏到熟悉的过程,同时也产生用中文思维过渡到用英文思维的必然过程。第二,针对性。针对性是指针对学生特点、教材特点、专业英文词汇的特点,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完成从个别到一般,从困难到容易,使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英语—汉语—英语的心理翻译过程,过渡到英文教材—英文思维—英文应答的有针对性的讲授策略。第三,适应性。学生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听、说又是学生的弱项,写更是弱项,采用某个专业的全套英文教程使得学生在获得英文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专业知识,这需要适应全体学生的教育方法。

(2)处理好专业教学与英语讲授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保证学生理解和掌握好专业课的内容,绝不让学生因为语言问题而影响对专业课的学习。要循序渐进创造一个较为轻松的学习气氛,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专业词汇,提高阅读速度。指定一定的中文教材让学生提前预习,这在实践中证明能大大提高对英文原版专业课程的理解,这是一条值得推广的可行的办法。

三、实行英文原版教材授课现存问题及对策

(1)采用英文原版教学现存问题有:职称学历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断层问题突出,待遇政策未作相应变化。对专业课的英文原版教材讲授不同于英文课讲授,一个成功的英文教师不见得能胜任专业课教学,而现实问题是专业课程的英语沟通能力欠缺。

(2)采用中英文并用和基本采用英语讲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英语帮助思维。“双语教学”在低年级采用中文讲授,随着课程的加深,逐渐加大口语教学力度,最终在高年级达到英语讲授的目的。教学初期拟采用中英文并用的方法。板书及投影片用英语,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英语程度中英文并用。专业术语用英语表达,在课堂上多次反复加深印象。第二阶段基本采用英语讲课,辅佐以中文对应教材作为参考书,以缓解由于英语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造成压力,坚持英语提问和回答、作业、考试命题要取材于原版英文教材。

4.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四

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最有难度的一项就是作文教学。不光是老师觉得有难度,一些中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头疼,提起笔来也不知从何下手,往往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交差,写出来的文章也存在很多共性的问题。

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读起来有千篇一律的感觉,大都平淡无奇。有些是一味地模仿范文,比葫芦画瓢,没有自己的真实感情投入。在写人物时都是那几句话,抓不住人物的典型特征。叙述事情时,大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于生活发掘的太少。在语言上,不能用恰当的语句表达想要描述的事情,组织语言的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语言不足以打动读者,没有很好的运用学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这些普遍性的问题不禁会让人疑问,孩子眼中的生活是怎样的,对生活难道没有更多的感触吗,还是他们有感触但不能用语言很好的表达出来?这是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的问题,下面我想说说我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从生活中找素材,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比如要写关于春天的文章,那么就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春天的怀抱,去看看春天的美,去听听鸟语,去闻闻花香,亲临其境地感受一下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体会一下大自然的美生命力的旺盛。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也有东西可写,不会眼瞅着题目却没话说。同时也会把他们对春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写出来,带着自己真实的感情写文章,也就是言为情所动,文为心所生。在有生活体验下写出来的文章会比现编现造出来的文章多一分真实多一分情感。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时时刻刻留意美好的生活,作文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真实情感也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

二、勤于练笔,使学生养成经常写作的习惯。

鼓励学生有想要表达的东西时,立刻动手写出来。写作是一种技能,单单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是不可能提高作文水平的,需要长期循序渐进的练习。只要是真实的学生动笔写出来的,我们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此激发他们地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热情。在现代社会,网络也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可以让同学们通过QQ空间、博客、论坛等一些平台发布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这样就扩展了学生的写作空间和写作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质量都会有相应的提高。

三、善于读书,积累丰富的语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所谓开卷有益,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虽说要大量阅读,但读的书是要有选择性的。要让读好书,读有益的书,并把好句好词摘抄下来,随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做到一读书就动笔墨。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写作就会左右逢源,妙笔生花。再融入自己的真实感情,整篇文章就会变得可圈可点。

四、培养学生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修辞手法的运用会让文章增色不少,甚至成为文章亮点。因此,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写好作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技能。在平时讲课时,就让学生注意课文中的修辞运用,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并应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造句。对平时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反问、夸张等,加强指导与训练。让学生领会到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重要性,并能运用自如。

5.浅谈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 篇五

反思这节课的备课过程,是自己一个对教材编排意图不断提出质疑,不断理解深化的过程。

下面就谈谈这节课备课的体会:

(1)明确教材意图,是上好课的前提。

在理解教材意图中,我备课时经历了一番曲折。

最先,拿到书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如果我是学生,教师给我出了这两道题目,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教材中预设的思考方式。

如例1的两杯果汁,教材出示了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基础上,用画图和列表帮助理解的思考流程。如果让学生自由选择方法的话,我想学生不会选择用这种方式,可为什么教材会这样呈现?

如例2的小明集邮。教材出示了“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再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特别是根据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这一设计,备课的时候,我曾问过学生,如果让你自己做例2,你会想到摘录条件吗?没有一个学生表示会这么做。

问题出来了,为什么教材所设想的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我和我的学生都不认同呢?是教材的编者错了吗?还是我理解教材上出现了误差。

我们一定都记得这句话:“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甚至有种冲动,不是说用教材教吗?既然学生都不认可教材的预设思路,为什么不另起炉灶,重新设计呢?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思索后,我终于领悟的教材的意图。

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认识,“如果我的教学目的只是教会学生会解答例1和例2的话,那我就只能是教教材。而真正的用教材来教,应该是通过对例1和例2的解答,让学生经历倒过来推想的思维过程,认识倒过来推想策略的特点,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用这个策略解决问题。

认识到这一点,我对教材的理解上升到了另一个境界。

例1与例2只是本课教学目标的载体。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所以,例1与例2如果我不学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让学生做,学生会不会做?结果应该是肯定的。比如例2,学生非常熟练地就能用求未知数的知识解答。

我的学生之所以想不到例1和例2所呈现的思维方法,那是因为这些方法正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2)选择教学方法,应从教学目标入手,不可盲目求新求异。

备课时,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

新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活力,我们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自主探索,我们的教师有了更多的自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中,去学生数学知识。学生能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无疑是幸福的。

所以,拥有这样观点的我也必然要在这节课里,想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所以,第一次备课,我给了学生很大的自学空间。比如:例1的教学中,我在提示题目之后,便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策略去解答。在例2的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自己试着去根据题意整理条件。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孩子们虽然画出了图,可是这个图不是根据倒过来推想策略画出来的,这还有什么意义。在例2的教学中,学生甚至跟我反应:如果让他们自己解答例2还能懂,可是如果让他们整理条件,反到被绕糊涂了。

这一切是为什么?难道,自主探索在这里行不通。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节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课,而要教学生的策略正是孩子们生活经验中所缺乏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了由前往后思考的习惯,必将影响到本节课里2道例题的解答。

想到这里,我懂得了教师教学用书上教案编写者的意图。在我第一次看到教学用书上的教案时,我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教学用书上的教学过程太过精细,没有给学生太多的空间与探索。现在,我明白了:有的知识是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引导,特别是像倒过来推想这种策略,是不太适宜自主探索的。

在也是这节课为什么没有采用学生自主学习这一非常流行的方法的原因所在。

想起了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也是这一节课,例2的教学是学生自学的,学生非常顺畅地将教材例2预设的思维过程演译了一次,学生的表现让我惊讶不已。

6.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六

华涌小学:郭永岳

新课程表准则将解决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这个更显得课程标准的改革需要。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所谓解决问题就是再没现成的解决方法时找到一解决的途径,就是从困难中找到出路,就是寻求一条绕过障碍的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中,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具体问题作有条理的分析和预测,不再是固定的题型,而是灵活富有挑战的,进行创造性思考去探索和解决。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也有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的,通过数学模型,求解,假设,推理的实际问题。而对新问题如何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呢?运用知识和体现数学在世界周围的力量,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具有指导性,灵活性,一个人的策略应用好坏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策略形式多种多样的,是和小学生在数学问题中的解决策略有:选择一种运算,发现一个模式,制作图表,画处险段比例分析,画图和列表,猜测,假设,逻辑推理,你想反推,检查和修正等等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策略发展和运用好的同学,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更有芳香有条理,达到的效果更好。下面就来探讨一下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以:实际操作一知识迁移

实际操作就是通过学生的割一割,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等,对事物进行调整理顺,直到发现正确的答案。所谓知识迁移:就是把看起来比较畴县负载的,没有现成计算方法的,通过花剑,变形,变幻的方法将新的知识转移到学过的知识上去,从旧的知识中得出新的知识来。如数学第九册中的“平行四边形,三炯,提醒面积公式的推导”。哟啊是学生中画的新知识就需有策略。这就需要学生动手制作,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使学生从中感悟到要学的知识化成旧的知识。如将片感性同哦件茄克一拼成一个和她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两个武安一样的三角形的一林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提醒游客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让学生通过各种的操作,推力获得新知识,感悟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二:推力策略的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1.所谓逻辑推理:在日常生活中,有些问题要求我们主要通过分析和推理,而不是通过计算得出结论。这类体和我们学过的数学题不同,体重瓦缸没有数字和图形,也不用我们的数学方法,而根据已知条件,分析推理得出答案。例如:消亡,小张贺小利益为使农民,以为是教师以为是工人。现在只知道:小李比教师年龄大:小王义农民不同岁数:农民毕小张年龄小.文谁是工人?谁是农民?谁是教师?分析:由题目条件可知道:小李不是教师,小娃股市农民,小张不是龙敏.从列表分析,打“√”表示肯定,打“×”表示否定。

工人 小王

小张

小李

工人 小王 小张 小李

农民 ×

×

× 农民 教师 ×

× 教师

× √ ×

因为左上表中,任一行任一列只能有一个“”,其余是“”,所以小李是农民,于是的到右上表。

因为农民小李比小张年龄小,又小李比教师年龄大,所以小张比教师年龄大,即小张不是教师。因此得到左下表,从而得到右下表,即小张是工人,小李是农民,小王是教师。

工人 小王

小张 小李

小王 小张 小李

2、演绎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同个命题获得一个命题的思维形式。每个推理都是都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在推理中用来得出一个命题的那一个或几个命题是推理策略的前提得出的那个命题是推出的结论。例如:小学六年制第八册的“三角形的认识”这部分,当研究到三角形内角和问题时,我们举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先说出它的内角和是180度。你们能够用什么方法证明是真的等于180度呢?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也有多样,可以拿出量角器量一量,算一算得出的结论是180度,也可以拿出剪好的任意一个三角形,将它三个角剪出来拼一拼,拼在一起又能发现什么呢?结论是一个平角。同理可以推出等腰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关系。

策略三:化简问题和从问题找条件 1. 问题的策略:如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76页第四题:想想用什么方法算出圆木的总根数。(如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将问题化简为一层有2根,2层有3根„..即总根数为2+3+4+5„..这一步得出一般的结论.这看来比较复杂又是比较简单.但是得出结论后回想如求n层的和又如何呢?这个问题又变得复杂了,想想能不能改变考虑一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还可以借助以前的梯形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 的方法求.将上下底的长度总和改变为只数,高改变为层数去考虑,便实际从中得出等差数列求和,和高斯求和的原理.这样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中得到创新.这样先尝试解决较简单的问题,再将解决简单的问题类推到复杂中去,也将最终的目标分解为比较简单的阶段目标策略.有很多问题看起来很麻烦,但化简后就不同了...从问题中找条件去解决的策略.如第九册60页第四题(1)一个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180米,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20米,实际用多少天完成?

在解答这类型题目时必须要理解题意: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要知道什么?后确定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照出相应的解题策略。当然策略是多样的下面我就介绍其中一个,从问题中找条件的解题策略:这道题的问题是“实际用多少天完成”。实际用多少天完成?

一条公路的长度(工作总量)

÷

实际每天修的米数(工作效率)农民 × 教师

×

× √ ×

农民 教师

× × √ √ × × × √ × 工人

计划每天修的 × 计划天数

计划每天修的+ 实际多修的(180)

(20)

(180)

(20)策略四:找规律与还原 1.“找规律“的策略:是如何发现图形,数表和数列、周期性变化等变化规律。比如,一年又春、夏、秋、冬四季,百花成盛开的春季过后就是夏天,赤日炎炎的夏季后就是秋天,果实累累的秋季过后就是冬天飘飘的冬季过后又到了春天。年复一年,总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排列,这就是周期性变化规律。能发现规律就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再如:1、1、2、4、3、9、4、16、——25、6、„„。要想找出这题策略:就必须从给出排列成的数字中找出它的规律,也是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策略也是多样的,可以画出其排列的奇项:是按1、2、3、4、5、6、的排列顺序排列成奇项,也可以是画出其偶项来发现规律,使每一偶项是前三项的和,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新策略。

2.“还原”策略:,是从叙述的最后结果出发,一步一步倒着思考,一步一步往回算,原来加的用减,减的用加,原来用乘的用除,用除的用乘,这就运用了还原的解题策略。例如:有一位老人说:“把我的年龄加上12,再用4除,再减去15后乘发10,恰好是100岁。”问这位老人有多少岁呢?要找出解这题的策略就要看清楚题目的叙述,找出有效的解决策略。许多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的策略,如著名的和尚分馍,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用列表,猜测,假设策略,和方程策略。解决问题的 策略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很多,如:画线段绘图策略联想相关问题策略,还有关系,传递与反传递,归纳,剩余等推理策略,利用模型绘制策略,排除策略。等等。

解决问题还需要用运用各种能力:如:理解问题的能力,空间思维的 想象能力,新旧知识的联系和问题的切入点等。但要使学生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又是对数学教师的挑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提倡多样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地展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 学生更多的解释和评价自己思维结果的权利。把解决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主要部分。学生能够在班级中调查,探索,推理和交流日常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时候,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成长为自信而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南海市狮山区华涌小学教学论文

作者简介:郭永岳

中学体育二级教师。

文字输入者:胡财旺

系别:英语教育

班级

:C200206

学号

7.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七

一、目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 学校的教学过程过于形式化

高中政治教学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更加重视自主学习能力并重视创新与探究, 因此现阶段我国更加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教学活动使得学生能够提升兴趣, 学会合作学习。 但是一些政治教师却是片面的理解概念, 使得课堂形成僵硬教学模式, 学生在活动中不能充分地发挥预期的效果, 反而在混乱的学习氛围中, 使得一些学生浑水摸鱼, 降低学习效率。

2. 课堂上提问的问题相对比较混乱

教师在课堂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提问, 是教学中的常用手段, 适时的课堂提问会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并且会使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更加地深入,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突出的作用。 但是一些政治教师认为课堂就应该以提问为主, 从而使得学生大量的回答问题, 甚至有的老师会提问与教学内容和目的不相关的问题, 提问的问题相对混乱, 不分重点和难点只是一味的注重形式, 因此表面上看似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 但是实际上使得学生对于课堂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不到位, 从而在系统知识的总结中容易产生混乱的现象。

二、高中政治教学得应对策略

1. 在教学观念上进行创新

在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工作中, 教师主要的作用就是将教材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复述, 而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并不能活学活用。 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教学内容不能深入领会, 只能依靠死记硬背, 不仅加大了记忆的难度, 而且还极易将所学过的知识忘记, 并且大量的死记硬背, 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因此, 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 政治教师首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将学生作为课堂的核心, 争取创造条件使学生从被动变主动, 由“ 要我学”转变为“ 我要学”, 给学生充分的学习动力和思考空间, 从而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提问问题, 并能够对所提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使得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知识, 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 并且由于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学习效率的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色, 最大限度的掌握所学知识。

2. 在设计问题时进行创新

在课堂上提问问题是教师加强学生对知识把握的有效手段之一, 因此在针对课堂提问的环节, 应该注重问题的难度、提问的时间以及提问的频率等, 如若老师所提问的问题过于困难或者过于简单将会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如若提问的时间不对, 则将会打断学生原有的思考过程, 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若提问的频率过高, 将会使得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厌烦心理。 因此在现实的政治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开放性问题的设置, 这样不仅会让学生主动思考, 而且还能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并且还会促进学生的讨论, 引起学生对于知识的求知欲, 使得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探索,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自古以来教学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 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 必须能够活学活用这样才能为祖国将来的建设做出贡献, 因此高中的政治教学也是如此。 我国的政治教育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能够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促使学生能够在将来步入社会的过程中更加全面的了解社会, 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生活的能力。

4. 将政治教材生动化

在对高中政治教学的创新过程中, 不能被规定的形式所拘束, 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之上进行必要的扩张, 深入地探究课本内所具有的使学生素质得到发展的例子。 而由于教材在原有体系上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缺点, 例如学科之间的综合性不强等诸多问题。 而在现实社会中又存在着许多因素, 这些困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将会产生不可预计的矛盾, 此时就需要运用学生的综合能力来解决问题, 这也是学生将来步入社会解决问题的一个缩影。总的来说, 教师可以考虑将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改编和开发, 使得政治教材与其他领域相互整合, 使得教材更加的生动形象, 更加的接近于实际。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因此在政治教学方面, 高中政治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的能力。 因此, 我们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适应当今发展的教育理论, 构建充满活力的政治课堂, 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水平,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长足的发展。

摘要:政治教育是我国高中课业之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对于提升学生的政治修养, 以及增加学生的辨别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意义。通过分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旨在探讨有效的政治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政治水平。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教学创新,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范汝香.高中政治教学策略浅谈[J].新课程 (教师) , 2009, (01) .

8.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八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14-01

我国高校开设商务英语课程已经有一定的时间,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与国外贸易往来的增加,商务英语发挥的作用不可取代,因此,在高校开设商务英语课程,全面培养商务英语方面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在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下,商务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商务英语教师队伍逐渐扩大,但是,我们也要承认,目前我国的商务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正确的分析这些问题,并找到解决策略,商务英语教学才能更好的发展。

一、商务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根据当前商务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商务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材与教学需求脱轨。

教材是商务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进行课程教育的基础,可以说,一套好的教材是商务英语教学的开始,但是,目前,我国的商务英语教学中,在教材方面的问题还有很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教材与教学需求脱轨。社会是不断变化的,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是满足国际贸易等跨国交流过程正中的英语人才的需求,因此,商务英语要随着社会的变化,特别是社会需求的变化。而目前的商务英语教材一般比较老,理论性的内容过多,而一些实用性的知识则显得较少,显然,这与商务英语教学的实际需求是不相符的。所以说,教材与教学需求脱轨是商务英语教学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设施应用不够。

科技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特别是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各行各业都都有了新的发展平台,而在教学领域,计算机、互联网作为教学设施的应用,也为提升了教学效果。但是目前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学设施不完备,对新设施、新技术的应用不足,都使得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很难实现。在很多学校,商务英语教学对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应用非常少,应用也多集中于简单的课件放映,只是将传统的板书搬至多媒体中,这样的应用,对于教学实践的帮助显然是非常少的。此外,在有些学校内部,教学设施本身就存在不足,教学过程中无法应用等现象也常有发生,这对商务教学英语而言,也是非常不利的。总之,不管是教学设施本身不足,还是教师对教学设施的应用较少,教学设施应用不够都是当前商务英语教学中遇到的比较严重的问题。

(三)教学模式单一。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外,教学模式单一也是目前商务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之一。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理论性强,比较难的问题还可以适用,但是在一些实践性、应用性的知识中,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显出弊端。一方面,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疲劳,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利于學生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单一,“灌输式”教学也使得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不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改进。当然,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沟通过少,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是不利的。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遇到问题的解决策略

根据当前商务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实现:

第一,提高商务英语教师的综合水平,通过培训或者提高招聘要求等方式,全面提高商务英语教师的综合水平,只有教师的业务水平上去了,商务英语的教学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第二,改革商务英语教科书的内容,在传统商务英语教科书的基础上,增加实务内容,以社会对商务英语的人才需求为核心,将更多的实践内容列入到教材之中,这样,学生才能从教材中获得更多未来职业中所需要的知识;第三,增加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学设施的投入,满足教师对教学设施的需求,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在学习过程中,自然需要更多地听、说、运用,所以说,在教学设施的配备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商务英语本身的特点,保证教学设施的充分利用;第四,创新教学模式,可以尝试角色互换式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或者情景剧式的教学模式,让更多地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样,他们对所学知识会有全面地理解,同时,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也可以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

结束语:

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遇到问题,能够正确的认识这些问题,并且找到适合的解决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商务英语教学的改善,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商务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华.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院学报,2012(02).

作者简介:周晴萍,女,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商务英语专业。

9.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九

策略一:实际操作。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

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策略二:从日常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辨认方向”的教学,就是创设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辨认方向的情景,引入新课的。让学生感觉学习方向的必要性,并让学生在模拟街区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探究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新方向。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寻找周围的小朋友分别坐在自己的哪个方向;去帮助动物园的叔叔、阿姨绘制动物园示意图;去探究指南针里面的方向板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策略三:问题简单化和从问题中找条件。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材料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从老师女儿四次喝牛奶这一情境,根据每次喝牛奶的量,让学生根据一些数据提出若干数学问题,并且有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个过程,学

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

比如教师及时提出“如何来求平均数?”,通过小组讨论,得到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通过”问题解决“这一教学手段,串起了整个学习新知的过程。

3)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

整堂课中采用的数据来源于生活,问题来源于学生,突出“应用性”。通过平均分、平均身高、每季度用水情况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策略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如下的开放性问题。

例:427人乘车去某地,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一种车可乘8人,另一种车可乘4人。

(1)给出3种以上的租车方案;

(2)第一种车的租金是300元/天,第二种车的租金是200元/天,哪种方案费用最少?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本学段,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

策略五:从问题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

比如:对于50,98,38,10,51这些数,请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并用“>”或“<”表示它们的大小关系。

又如: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有多长?等等。学生从中都能领悟到一些规律。

10.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十

黄秋燕

【内容提要】

传统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只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形成计算技能。我认为数学教学首先要关注的是“教育”,其次是数学;要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这一载体,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怎样在知识的获得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真正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解决问题”

有效性

教学策略

目前小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不仅给数学教育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尤其使学生形成了许多不良的数学观念,这些错误观念造成了多大的消极影响。

因此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我们如何怎样在知识的获得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的习得,真正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这中间有哪些比较合适的策略,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及研究的。以下是我这几年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与积累,也是我对于提高“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的一些粗浅认识。

策略一:丰富阅读形式,提高解题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是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会解答实际问题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长足的意义,既可让学生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还可发展其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开始接触“解决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常出现“题没看清”、“理解错了”等因素,究其原因是阅读水平不够。因此, 阅读水平与应用题解题能力存在正相关。多种形式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结题能力。

1、情境引导式阅读

语文阅读课中情境教育思想的运用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提出的,即以情境的再现来推进阅读活动,提高阅读质量。具体地说,就是教师通过图画、实物、摄影、音乐和文学语言的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较快地把学生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我们可以借鉴此法应用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例:小明向爸爸要了2元钱去买了两本练习本和一支铅笔。练习本每本是5角钱,铅笔是3角钱一支。小明手中还剩多少钱? 此题表面看来很复杂,条件又多,一时间学生很难读懂题意、搞清数量关系,但它是一个实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用到,于是我们不妨来一个情境表演,把学生带入实际生活情节中去。以讲台为柜台,台上摆些练习本与铅笔,并标明单价,让一生扮演售货员,另一生扮演顾客,进行一次买卖。看着“顾客”手中找回的7角钱,师问:“为什么还要找回7角?”小“顾客”自然而然地代替老师分析了题意:“练习本5角钱一本,两本是1元钱,铅笔3角钱一支,一共用去1元3角,你刚才给我2元钱,不是找回7角钱吗?”列成算式是20-(5×2+3)。一道三步应用题不是迎刃而解了吗?

2、问题中心式阅读教学

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应用到应用题教学中即 “以问题为中心,以条件为主线”的解决问题阅读化教学形式,也就是说应用题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抓住问题这个中心,从问题出发,以条件为主线来阅读教学应用题。如在学习图文应用题时,我设计了下面的题目。“喜羊羊拿出来8个礼物,美羊羊拿出来7个礼物?”你能提出一个问题来考考小朋友吗?

小朋友各抒己见,有的问:“两只小羊一共给大家准备了多少个礼物?”也有小朋友问:“谁准备的礼物多,多了几个?”

无论学生用哪种想法解决这个问题,都应该给予肯定、表扬,不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 1 法解决同样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需要,围绕问题自主设计富有个性的问题,进行小组内的交流,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相互学习。这样的数学学习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是为了提高生活能力而解决实际问题,而并非“为学而学”、“为解题而解”。

3、系统理论式阅读

应用题系统论阅读教学指得是把应用题看作一个整体,从整体着眼,进行各种基本训练。它不是专门为某一类应用题服务的,而是从整体上根本解决问题。学生的基本训练搞好了,各类应用题的解题能力都会提高。

例如,六一节老师给小朋友们采购礼物,老师带了300元钱,购买4辆玩具汽车和5个玩具机器人吗?还剩多少钱?之前,先设置了以下准备题: ①老师带了300元钱买礼物,已经花了244元,还剩下多少钱? ②买4辆玩具汽车,每辆21元,一共要多少元?

③买4辆玩具汽车花了84元,还要买5个玩具机器人,每个要32元,一共要花掉多少钱? ④老师带300元钱买礼物,买玩具汽车要花84元,买机器人要160元,还能多下多少钱? 以上这组题目,按纵向系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教学时,教师并不直接讲例题。而是指导学生练习整组题目,要求学生按顺序解题,同时逐题对比。由于这一组题目互相联系的,前面四题都是为解答例题铺路架桥的,解出了前面四题,例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策略二:联系生活实际,重组教学内容 数学最早的起源便是因为人们生活的需要。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内容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知识背景相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验到探索的愉悦。

1.导入生活化,诱发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不仅能提高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还能很好地诱发学习动机。如,在教学解决“两数相乘求积的实际问题”时可设置这样的情境:森林里来了只小猴丁丁,他准备在森林里安家,于是大伙都来帮忙。你看大象们正忙着搬木头呢!出示情景图,问:每头大象搬来了几根木头?有几头大象?你能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将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将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掌握新知架设了台阶。学生很自然地对数学有了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欲望。

2.例题生活化,亲近数学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总结出的一般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般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因此,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到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者努力引导学生适时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中,我从多方面“寻”数学素材,让学生主动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教师就要时刻做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竭尽所能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生态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生动活泼的一门学科。

3.练习生活化,感悟数学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学习数学时,只有紧密联系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在活动着的环境中操 2 作练习,才能促使孩子运用已有经验,探索数学知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如在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应用阶段”我设计了这样的解决问题练习:一位外地的小朋友来老师家做客,老师刚好有一张50元的游乐券,请你帮助老师设计几个游乐方案。(游乐项目价格略)“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样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练习设计有效代替了书本上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同时也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策略三:重视方法渗透,鼓励自主探究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解决问题”教学不应简单成为数量关系的理解和熟练运用,而应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鼓励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中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

1.主动参与探索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传统的“解决问题”教学中,“解决问题策略”是教师传授的,接下来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和结论模仿例题做些类似的题目,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是极少考虑。这样一来只有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和作用的探索,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提倡方法多样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待同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不同,常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

以解决锯木头问题为例,在探讨解题方法时,有的小朋友采取动手分一分的方法,有些小朋友则能直接利用生活规律“锯的次数要比锯下木头的段数多 1”。虽说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式有些差异,但是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程度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而且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还能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3.注重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了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极限思想、符号化思想、集合思想、转化、建模的思想及猜想、验证的方法等。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中应对教材中蕴涵的这些思想方法进行挖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领会,让学生在“学会”的过程向“会学”迈步,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去逐步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在比较优劣过程中再次体验了这种思想的实质,强化了他们在后续学习中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一项素养。让我们一起关注“解决问题”教学,总结合理的教学策略,努力提高教学的实效,发挥其重要功能,引领孩子们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发现“解决问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施稿)》

2、《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的构建》

3、《小学数学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孔企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二版

11.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

生物学实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学会收集、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生物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现新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大多数生物教师认为开展实验教学有较大的难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实验教学也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怎样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广大生物教师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1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实验教学很难开展这是大多数生物教师的共识,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1生物实验室的实验设备、药品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许多学校的实验仪器设备没有资金更新和维修不能使用,在实验室中只是一种摆设,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城市中学虽然实验仪器能正常使用,但班额过大,也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1.2大多数学校对生物这一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按新课程标准安排足够的课时,例如:七年级生物每周应安排3课时,而大多数学校因师资问题只开了2课时,这样就是生物基础知识教学还不能按时完成,更谈不上有充足的时间组织实验教学了,通常在实验教学时还要进行生物知识教学,使学生在实验时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自己思考、发现问题,实验时只是在老师支配下按步操作,从而影响了实验效果,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对实验教学的兴趣。

1.3实验教学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初中毕业生物会考中没有专门组织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能力的考核,脱离了实验操作的实验考试内容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学生只要记住了实验内容就能得高分,这也使学生对实验教学产生了误解:做实验不如背实验,组织在这种想法支配下的学生去做实验,当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

1.4教师在教学中准备不够充分,忽视了实验教学中的技能训练与知识传授的差别。实验教学时,按教材内容讲得很认真细致,但没有强调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这样一开始做实验就出现了问题,课堂纪律一下子就变得闹哄哄的,一会儿这边举手呼喊,一会儿那边一位学生又惊叫着让老师过来帮助解决操作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只得让学生停下来,继续听老师进行有关实验内容的指导,这也是实验教学难的原因之一。

2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针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为了促进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努力实现新课改提出的目标,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按照新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准备足够的仪器设备、药品、生物实验材料,这是保证实验教学正常开展的前提。实验管理员和生物科教师还应根据本地的气候特点,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多渠道采集一些本地常见的动、植物标本,以补充实验材料的不足,这样可减少实验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总之科学、规范地管理好实验室,有利于降低实验成本,是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2.2加强对各学校生物任科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这是组织实验教学的关键。由于各种原因,各校生物专业的教师数量很少,许多农村中学没有一位生物专业毕业的教师,因此学校只能安排其他专业的教师担任生物科教学,但是这样的教师往往缺乏指导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实验课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因此上级有关部门应定期组织有关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培训,提高这些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预见能力。

2.3加强对学生实验的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实验前将学生分组编号,固定座位,每组选一责任心强,有能力的学生任组长,每学期开始时对各组长进行实验常规培训,组长负责本组与实验有关的一切事宜,实验中由组长组织同伴认真完成实验,出现异常情况立即汇报;实验后由组长带领本组同学整理实验桌,清洁用具,检查仪器并负责将仪器损坏,丢失情况报告老师,这样既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制定务实的教学策略稳步推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4.1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重视模仿性实验教学。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但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是实验能正常进行的前提。因此重视示范性实验教学同样是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上课时不注意听讲,没看老师的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示范方式进行实验教学。如《显微镜的使用》一课,先讲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再让学生单独操作一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学会使用显微镜了,用示范方式进行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了学生的实验操作。

2.4.2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创造能力。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上述能力上比起课堂教学来说有更大的优越性,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尽量做到把教学回归到生物学家探索新知识的原型,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和制订实验探究计划,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等;注意学生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创新思维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疑,以激发学生思维。有时候,生物实验不一定会取得满意的结果。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分析实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这样虽然没有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但学生对实验的领悟得到了升华,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综合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例如:在进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有的同学在实验中往三支试管加入碘液后都变蓝色,说明实验失败,之后我组织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使他们认识到失败可能与馒头的多少、温度的高低、温水中放置时间的长短有关,讨论之后有的同学还设计了馒头的变化与温度有的关的一组实验,使实验进一步深化,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4.3 联系当地实际开展课外实验,重视实验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除了在课堂实验教学中要尽心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实验外,还应该联系当地实际延伸创新空间,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氛围。如在学生了解了食物中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后,课后进一步探究“不同蔬菜和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使他们进一步了解维生素C的作用及特性。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总之,生物实验教学是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中较薄弱的一个教学环节,相信只要全体生物教师共同探索,一定会找到一条适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2]谢盛圻.《教学的艺术》.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3

[3]周美珍.《中学生物学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12.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十二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2005年秋季开始,江苏省普通高中进入课程改革实验.省教育厅也出台了相应的高考方案,普通高考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将语文、数学、外语作为统考科目,实行统一考试,把统考成绩作为划线、投档和录取的主要依据.高考方案的实施有利于中学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也带来了其负面导向效应:由于高校有提出等级要求的自主权,所以各级各部门考核高考成绩时也就只看语数外三门学科的总分,“唯分论英雄”.对于理科生,尽管物理也是其高考必考科目,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物理的考核已经弱化,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也逐渐淡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学校安排给物理的学习时间明显减少,课时安排甚至只有过去的一半.对于学生而言,自然也就“见风使舵”:上课没有压力、没有动力,学习效率低;课后更是不愿多花时间去消化、吸收、探究.对于教师而言,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教学方法上仍然采取满堂灌:教材中一些原理、结论等只给结果不给过程;解题训练时只是堆砌、罗列一些所谓的方法与技巧;学生实验课只是走过场,演示实验也是能省则省.这一切都是为了节约时间,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气氛压抑、沉闷,课后作业抄袭现象严重.这样的教学违背了新课程理念,陷入恶性循环.

二、解决策略

1. 巧用生活实例,激发学习兴趣是优化教学模式的原动力

物理教学应该充分应用本学科的特点进行.“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所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零距离”感受物理、体验物理、享受物理.也可以介绍科学前沿知识,满足学生兴趣,点燃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例如,我们觉得吃饭、喝水是生活中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为什么在太空中“旅游”的航天员却感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们在地面上行走为什么要比在冰面上行走感到容易得多?打开电视为什么就立即有音像画面?空调制冷、制热的原理是什么?“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如何交会对接成功?黑洞是真的“洞”吗?通过这些实例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恢复物理教学中的丰富多彩的本来面目.

物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了大量的联系实际的素材,物理教师也可以借助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也可以将这些材料设计成问题或习题让学生解决.例如,节日放焰火时,焰火弹在高空爆炸开来形成绚丽多彩的礼花,炸开后下落过程中礼花在空中为什么形成以爆炸点为中心半径不断增大的球形状?洗衣机的甩干桶在正常高速旋转时,转动往往是很平稳的,但是当甩干桶转速逐渐减小,将要停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洗衣机为什么往往会出现一段短时间内剧烈的晃动?这种综合大量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问题和探究性的学习任务,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我要学”的心理.

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优化教学模式的基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拉近教师和后进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习困难的学生总是对教师有一种敬畏心理,课上不敢回答问题,课后也不敢跟教师交流.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对物理学习丧失信心.这时教师要给予真诚的关注和热情的帮助,以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学生就会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学习困难.教师的每一次解答不仅是知识的答疑,更是一次次希望、信心的培养.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进行及时鼓励、表扬,让他们也尝试成功的喜悦.

3. 关注学习过程,丰富学生的思维品质是优化教学模式的关键

新形势下,由于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所以,教师都在课前精心备课,讲起课来风生水起,学生也能听得津津有味,但可课后练习时,有的学生却手足无措,毫无思路.究其原因是学生缺少自己分析、理解、消化的过程.因此,只有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构成一个探究性的、开放性的教学格局之外,更要注重知识的形成和获取的过程教学.如,教师可以故意提出初学者容易产生的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辨析、纠错,为正确认识的建构排除了障碍.我想,这样给学生的启迪与印象要来得更深刻.

同样在每一个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除了教学设计流程要有梯度,教师所提问题也必须是学生积极思考能够解决的.

下面以“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为例,加以研究.

首先复习有关初中电磁感应的基本知识,同时提出在图1中导体棒如何运动会产生感应电流?

还有哪些情况会产生感应电流?

教师提供条形磁铁、螺线管、电流表G和导线若干(如图2,先不连电路),根据刚才实验切割的思想,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教师此时适时点拨:①让学生回顾条形磁铁周围的磁感线;②螺线管其实是n匝导线,是一根导线的放大思想.

此时课堂讨论气氛浓厚,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而且初次尝试成功的喜悦.

综合以上两个实验,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学生都能得到导体棒或磁铁切割磁感线会产生感应电流.)

是不是只有切割磁感线才会产生感应电流?请大家回顾法拉第当时所做的实验.学生发现,此过程并没有所谓的切割磁感线,却同样能产生感应电流.

是不是刚才得出的结论不准确?

此时课堂一片寂静,学生陷入沉思,整个课堂渐入佳境.

教师提供电源、滑动变阻器、大小螺线管、电流表G、电键和导线若干(如图3,先不连电路),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模仿法拉第实验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教师此时适时点拨:①两个电路的连接和关系;②如何操作会产生感应电流?

请大家思考以上几个产生感应电流的实例,能否从本质上概括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适时点拨三个实例的异同点,最终得出结论.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出发设置一个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经历了知识探究和获取的过程,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结语

13.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十三

浅谈课外阅读教学重难点及解决策略

株洲市芦淞区南方第三小学 殷玉洁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很早,我们的祖宗就告诉了我们读书的好处。优秀的犹太民族,不论在哪,多出伟人,且都有不凡的成就。这和他们爱读书有着必然的联系。阅读,就好比是在汲取一块营养丰富的面包,它会充实头脑,丰富智慧,洗涤心灵,以至影响其一生。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注重学生的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需深刻认识到,课内篇章阅读远远只是冰山一角,而课外才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小学语文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有着明确的要求:“阅读课外书报、收藏图书资料,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必须让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自由徜徉。

而今,社会日新月异,纷繁复杂。各种科技突飞猛进,生活的快节奏也使得人们异常浮躁。学生们的知识途径变得五花八门,直观有趣的动画、电脑、电视似乎更加吸引他们的眼球,对纸质的书本提不起兴趣。再者,现代生活讲究便捷快速,讲究时间的效率性,学生也很难静下心来,深入去阅读一本书,理解其中内涵,多以走马观花式的读书。

因此,根据以上现状,个人认为,实践课外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难点是:不让阅读流于形式,指导学生真正深入阅读。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在教学中,我运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以身作则,示范引导。

教师是每一个孩子重要的榜样,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首先,自己必须要做一个爱读书的人,以其言行引导学生。“言传身教”这是亘古不变的好方法。课间时间、自习时间,我总会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学生们也经常凑过来,看一看我在读些什么。久而久之,他们也情不自禁受到影响。所以,在班上,经常会出现我和学生各自捧着自己的书,互不干扰的阅读画面。

二、依据孩子年龄特点,挑选适合的书籍。

小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此要挑选适合,能激发兴趣的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不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书只会大大打击自信,降低阅读的兴趣,切忌“拔苗助长”。

低年段的孩子喜欢读儿歌、童谣,尤其是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像《一千零一夜》、《荒原上的茅屋》《小王子》等等是这个阶段孩子们爱看的读物。而到了中年段,学生读一些具科学性和想象力的书籍有助于他们认知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如:《科学家的故事》、《中国神话故事》等。而高年段,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逻辑分析能力,情感也变得丰富而细腻。这时候,可以让学生看一些章回的中外小说,培养对事情情节性的逻辑,促进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三、教师先行阅读,把握内容,激发兴趣。

正是由于小学生各个阶段的不同,所以教师在书籍内容的把握上尤为重要。在推荐学生阅读之前,我自己都会先买来书认真读一读。从这本书的对学生的认知、情感上多方考虑,做一定的预设。读完后,我会把书中的有趣的内容透露给学生,激发读书兴趣。

例如,阅读罗尔德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时,我自己先通读了一遍。发现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于是,在课堂开始,我说道:“最近老师读一本非常有趣的书。里面有个贫穷却很善良的男孩叫查理,他家旁边有一个巨大的巧克力工厂。这个工厂的老板非常神秘,从来没有人见过他。直到有一天,他邀请了五位小客人去参观他的工厂,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五个小客人会是谁?他们进到工厂里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学生们七嘴八舌,纷纷举手,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测。我继续说道:“故事会怎样发展呢?你们自己去书里找一找吧。”这极大的提起了他们的兴趣,过了几天,一大半的同学捧着这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学生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了解了故事的梗概,就可以了吗?不,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真正的阅读要深入书中的内涵,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而,如何突破课外阅读教学难点,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流于形式。我采取了以下解决方法。

一、要求学生记录阅读即时感受,引导边读、边划、边写的阅读方法。

所谓即时,就是当时。读到哪一段,哪一句,哪一词,有深刻的感受想法,就要马上用笔划起来,记下来。读书之三到:口到、眼到、心到。边读边圈画,这是对书本文字的赏析,是积累好词佳句的方法。圈画的词句,能更好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感受品词析句的妙用。何谓心到?我则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时读的感受写下来,做好批注。批注,是学生的内心感受,是与作者心灵的交流,只有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中,才能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种阅读的即时感受,是对书本文字的思考,是一次深入理解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才能真正走进书本之中。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会,进行“二次”阅读。

“二次”阅读时学生在学生通读一遍后,又一次对故事的全程回顾。此时,学生已经有了对故事的大概了解,有了自己的初步的阅读感受,“二次”阅读不仅加深了对故事的整体把握,而且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再一次体会,并进而转化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认知和感悟。

14.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十四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同时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也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然而,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英语素养和能力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英语教学费时低效,学生口语能力和文学阅读能力差,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导致的结果就是学校整体英语水平不高,学生整体英语素养差,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差。与社会的需求相比,我国大学的英语教学急需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找出解决策略。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英语教学方式传统单一

大学英语教学方式传统单一造成两个不良后果,一是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产生厌学情绪;二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加重教师的负担。

从大一开始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刚入学的大学生充满着憧憬和激情,希望自己能在大学生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的锻炼。在英语学习上更是希望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能与外国人进行沟通交流。然而,实际情况是所有的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在两年时间内学完大学英语的课程,时间紧,任务重,老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仍然讲单词,分析句式,朗读课本,这种强烈的反差导致大学生一开始就对英语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自然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师的教学压力大、任务重,教学过程中的说、写、读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做,这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还忽视了师生的互动,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缺失。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仍是教师在上面讲,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面听,有时候教师会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也仅限于做课件,变化不大,收到的实际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这些工作都要教师一个人在课上完成。在课堂上,师生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新课改对教师角色扮演的新要求,新课改要求教师把重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来。首先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知识传输的倾向,原先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是灌输-训练,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控制着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这些就导致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缺失。

2、大学生英语口语和文学阅读能力不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更是需要既懂商务又能熟练应用英语的人才,很多企业和行业在招聘时除了对应聘者要求业务能力高,取得英语四六级证书外,还要求应聘者能够熟练地用英语进行表达和沟通。然而,大学生们从中学到大学,英语考试只考笔试,从不重视英语口语的学习,因为考试对于英语口语没有硬性要求,练不练口语对学校的升学没有什么影响,因此,从学校的角度就忽视了英语口语教育这一环,学生学了几年英语之后,还是不会张嘴说英语,仍然缺乏使用英语的口头交际能力。

3、教师自身的原因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不愿意做出改变,这也是大学生英语课堂沉闷没有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近几年大学扩招,公共英语课教师的授课任务变得十分繁重,根本没有时间和过多的精力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大学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还要写文章、评职称,超负荷的工作任务使他们很难进行自我充电和进修学习。

二、解决策略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大学生的口语和阅读能力

15.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十五

一、克服教材大容量, 构建简约课堂

现象:在日常课堂教学中, 部分教师对教材和学情研究不够深入, 从而导致某些单元、某些课时所安排的教材内容容量偏大, 教材安排的环节较多。 如:在水平 (三) 五年级篮球教学中, 未将行进间运球做进一步细分, 在同一课时中将行进间直线运球、行进间变向运球、行进间变速运球一次性完成教授。这种教学安排, 未曾考虑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原来的体育知识、技能基础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锻炼能力等多种未知因素在无形中对课堂效果生成的影响。 相反只能给人看似一堂课上的非常热闹, 学生也练得满头大汗, 但并未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在繁琐的教学环节之余, 未能建构既定的运动技能。

策略:那么, 怎样才能更好地克服教材大容量的问题呢?我认为, 构建简约的体育课堂, 是一种较好的解决策略, 能使体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设计选择简约的练习手段, 制定重点突出的单项练习目标容量。 如:投掷练习中将投出一定的角度、高度、方向和速度, 应当分开作为各单项练习的重点进行针对练习, 而不是在初学时就作为每次练习中都要关注的重点要求, 这样极易造成学生顾此失彼, 达不到预期的练习效果。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设计中, 未能将有关技术进行合理分解, 未能使学生循序渐进、由简到难地逐步熟悉并掌握相关动作技术。 甚至有时还会使学生花费很多时间却始终找不到北, 学生的精力也被其他不相干的事物分散, 反而影响了体育动作技能掌握的实效。

2.有效掌控教学节奏, 制定与节奏相适宜的容量。 体育教学中的节奏不同于音乐中的节奏, 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及教学规律, 有效地把控讲解、示范和组织学生参与练习的节奏, 它是体育课获得良好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 应根据合理的教学节奏需要设计安排教材的容量。 如:在讲解排球双手垫球时采用“一插、二夹、三提压”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根据简单易记的口诀要领完成练习。

3.科学锻炼方法的养成, 制定无形的容量。 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要在日常教学中逐步一点一滴地培养起来。 而良好的锻炼习惯一旦养成, 不仅使学生终身受益, 更使教师能将大容量的教学内容化解于无形, 使学生在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中自觉主动地参与锻炼, 真正构建起简约高效的探究课堂。

二、组织队形科学设计, 构建有效课堂

现象:在日常体育课堂教学中, 很多教师认为选用何种组织队形无关紧要, 它对实际授课效果的影响不大。 如:在进行30米快速跑教学时, 教师简单地组织学生按照四路纵队的形式进行练习。 学生被分成四人一组分批鱼贯出发。 这样的安排, 看似学生都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地进行相关练习, 但是一堂课下来每个学生真正参与锻炼的时间则非常有限。 从学生的练习密度、运动负荷及练习效果看, 这样做恰恰是很不科学的。

策略:那么, 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设计组织队形, 才能构建起更有效的体育课堂呢? 我认为, 选择有利于师生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及能提高学生练习密度的组织队形才是最合理的。 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选择有利于控制课堂秩序的组织队形。 由于体育课的学科特性, 授课环境有别于其他学科, 无论是在操场还是在体育馆, 所利用的场地都会比较大, 甚至有时还会有其他班级的外界干扰。 因此, 从尽量避免外界干扰、师生能随时相互观摩交流及兼顾课中练习安全出发, 合理控制教学秩序是不容忽视的。 而要做到收放自如地控制教学秩序, 我们所选择的组织队形必须有利于教师始终将本班学生尽收眼底。 如:在同一片场地授课时, 教师往往会让相邻的班级背对背使用场地, 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容易受其他班级干扰的现象发生; 在前滚翻教材内容的教学时, 教师会选用扇形错位排放体操垫组织练习, 为学生观摩教师示范及教师及时发现练习中不足提供良好视角;在投掷练习中选用双排背向组织队形, 有效预防了练习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等等。 只有考虑了诸多此类因素设计选择组织队形, 才能真正确保正常的体育课堂教学秩序, 才能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强化。

2.选择有利于提高练习密度的组织队形。 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 “十”字形摆放跳高架, 组织学生分组按序循环上器械完成跨越式跳高相关动作的练习; 在30米快速跑时, 四组学生两两背向排列, 前排的两组先练习, 后排的两组在前排两组返回时练习, 等等。 这样的安排既确保了学生有足够次数的练习, 又兼顾了学生充分利用每次练习间的休息时间, 感悟及观摩其他学生的正确与错误, 各个环节紧密相连, 张弛有度, 在提高练习密度的基础上为有效体育课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选择变换迅速、衔接流畅的组织队形。 如:在教授投掷教材时, 我们将要利用倒梯形的组织队形, 而开始部分为四列横队 (密集队形) , 那么我们就必须考虑如何从四列横队迅速、流畅地转换成倒梯形队形, 充分合理地利用二者中间的准备部分, 安排四列体操横队准备操加一路纵队跑动小游戏的练习形式及组织队形变换就能自然流畅地过渡到倒梯形的投掷练习队形, 避免过于繁杂的变化, 导致时间无谓浪费, 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16.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数学 看就会 学就懂 做就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014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推动了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初二的难点最多,初三的考点最多,相对而言,初一数学知识点虽然很多,但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在学校里的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遇到困难后,就凸现出来。加之学生不去查缺补漏,在考试中有抓大放小的心理,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渐渐的地问题越积越多,最后导致了一种看就懂,学就会的假象与实际上一做就错的恶果。

二、初中教学中听的时候比较懂,做的时候容易错的原因

(一)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基础上,没有吃透

这一问题体现在,知识点只是老师演算,学生懒得动手。看着懂了,实际理解不深,有一种似懂非懂之感,解题时解错,加上新知识的出现,受到“后摄抑制”的影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例:完全平方和公式:(a+b)2=a2+2ab+b2

完全平方差公式:(a-b)2=a2-2ab+b2

只有老师的演练,学生不试着验算,觉得似是而非,看着觉得是那样,后面再学到完全立方公式a3±3a2b+3ab2±b3=(a±b)3,学生们就昏了。

(二)知识体系零散,基础知识不扎实

这一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对某些知识点概念理解不清,习题处理有困难。在后续课程中涉及到此类知识点的相关知识会产生连锁反应,造成进一步的学习困难。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三)不会总结归纳知识,没有养成区分知识点异同的习惯

这一问题的主要现象是,上课内容开始还能跟着老师走,可是随着知识点的不断增加,难度加大。也就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了,再回过神来时已经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了。如果学生的自制力差的话,课上听不懂的东西课下就很难自己主动的去搞懂,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

(四)平时的作业题都会做,但考试总是考不了高分

这一问题的主要现象是,老师在每节课后留的作业都能比较顺利的完成,正确率也比较高,可是一到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分数就不理想了,平时会做的题也做错了,稍微综合一点的题目也不能拿分。如果长期下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就会下降,他们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考试时底气就不足,做题犹豫不决,耽误考试宝贵的时间,就会直接导致成绩下降。

(五)感觉没有什么问题问,可是老师提的问题总是不会

这一问题的主要现象是,每次老师问还有什么问题的时候,自己总感觉没有什么问题。可是看到其他同学问的问题,自己也不明白;而且老师提问的时候,自己也答不上来。长此以往,自己就对知识点理解出现了误区,掌握不好,为后续相关知识的学习造成隐患。

三、对“听的时候比较懂,做的时候容易错”的解决策略

(一)认清自己,转变学习观念

自己对自己最了解,知道自己的学习中哪个环节最薄弱最需要帮助,只要把这个环节打通了剩下的工作就可事半功倍了。也可和老师共同探讨这个问题,找出关键问题出在了何处。要从思想上让学生下定决心,努力实施。解决自己沉积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恒心、耐心,切忌耍小聪明,敷衍了事。无论采取什么方案,都要扎扎实实的去做。要让学生意识到问题是自己的,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为了老师学,更不是为家长学。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自己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跟家长和老师产生抵触情绪,这样才能让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二)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

上课几十分钟非常重要,老师声情并茂地授课有助于学生记忆。学生课下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随着老师的讲解得到解决。除此之外,还得注重预习、复习两个环节。另外,学生在平时完成作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时间的控制。不要有拖拉的毛病。因为考试的时候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气氛、心态都和平时有所不同。大家在平时如果对待作业和练习以考试的状态处理,那么在考试的时候就会比较从容自如,更好的把握每一道考试题。

老师和学生都要探究制定好一个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包括时间计划、学习内容和形式等等。因为中学生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学习过程,有些问题累积的过多,需要系统的来解决,不能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是解决了表面问题,真到综合训练和考试的时候,问题依然会存在。杜绝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看电视写作业、听音乐写作业等等,这样容易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

(三)防止知识间的相互干扰

记忆的遗忘规律说明,学习后的遗忘过程是不均衡的,最初一段时间忘得很快,以后就逐渐变慢。也就是说,如果不及时复习,所记内容在很短时间内就会遗忘很多,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遗忘量逐渐增加,但遗忘增加的速度却渐渐慢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学习中做好笔记,养成善于归纳总结的习惯,注意治时间的相同与不同,学会知识迁移性,学会举一反三。

(四)循序渐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在学习之初,确定小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不可定得太高,应从努力可达到的目标开始。不断的进步会提高学习的信心。不要期望在短期内将成绩提高上去,有的同学往往努力学习一两周,结果发现成绩提高不大,就失去信心,从而厌恶学习。持之以恒地努力,一个一个小目标的实现,是实现大目标的开始。先不要着急,从简单的题目做起走,试着用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是能巩固知识,二是能修正知识,三是能带来自我成功的喜悦情绪。这种喜悦情绪正式建立稳定持久的兴趣所必需的,万丈高楼平地起,解决小问题后,试着解决一些复杂题目,渐渐树立成就感。

17.浅谈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十七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本文就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且对其进行了成因分析,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建议,意在给一线的教学同仁提供借鉴,在提升文言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拓宽其文化视野,让学生在文化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寻求学习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因此,文言文阅读教学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文化通衢,让阅读成为“化育”的灵丹妙药,让学生在文化传承的同时进行文化批判,培养高中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批判能力等语文素养。把学生不仅仅成为“知识人”,而且成为“文化人”,以此来提高整个公民的文化-人格素养。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问题及策略

引 言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得以发展的语言形式,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高中学生继续学习浅显文言文中的优秀作品,不但可以积累丰富的文言语汇,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而且可以了解民族文化,体会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继承民族优良传统。而这其中最为基础的就是通过翻译初识古代文化常识,通晓大意,充满着神奇的力量。翻译是了解古籍中文化精髓的便捷之径。但是,日常教学中现在有些学生甚至语文教师越来越不重视文言文的翻译,翻译出来的东西也没有原古文那么有文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觉得文言文翻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有这样的目标要求:“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所以,为了传承文明、提升学生的人格,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应以文言文课文为主,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指导和学生练习相结合、课内巩固与课外延伸相结合、普遍练习和精练提高相结合的教学措施,来努力实现文言文的教学目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日常文言文教学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做

了如此总结。

一、文言文阅读存在的问题

首先,文言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对课文意思不能够准确理解,更难以体会文言文中的用词之巧,用句之妙,造景之美、造境之丰,因而导致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学生学习兴趣低,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差。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卷面考试中古文阅读特别是翻译句子得分偏低,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了文言文,从而影响到了语文的整体学习效果。所以,文言文阅读教学是当前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最薄弱的环节,而在这其中文言的翻译成为关键。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从基础做起,狠抓学生的翻译练习,加深学生的翻译理念,培养学生的翻译自觉十分重要。我们语文教师要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方设法努力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文言文翻译及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其次,教师的学科教学观存在认识上的偏颇。

教学观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对教学现象和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观认知,包括对语文学科特性的正确把握,其来源于对日常教学实践行为的深度反思,即对行动的反思,在行动中的反思,为了行动的反思行为。基本上是属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就是简单的读写训练,一味地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价值,未考虑到学科的人文特性和育人育德功能,基本上属于“小语文观”。新课改倡导“大语文观”,要拓展文化视野,教学是一门“做”的学问,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注重 文言文的字面感知,没有挖掘出文言字词之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意蕴。

再次,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阅读不够重视,缺乏翻译方法与技巧的研究。大多数教师只注重字面涵义的解释,不强调通过理解来背诵和识记,把文章肢解为零散的小块知识,很难让学生从整体上获得全面认识和感知。如:句中“一夫作难”是用典,指陈涉起义事“;七庙”是借代,代指秦王朝。用典的译法:古人为了使行文典雅,言简意丰,常或明或暗地引用典故,在翻译时可灵活处理,一般可译为这个典故所包含的普遍意义。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句中“有事”一词是委婉的表达,指发动战争。委婉的译法: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 婉。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对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策略研究不够,只是在所谓的读写训练中进行单调枯燥地重复。

二、问题存在的根源及其解决对策

1.问题成因分析

首先,单纯追求课堂结构的完美,单纯追求课堂气氛的热烈,也是造成高中生文言文基础差的原因之一。我们一些老师讲授文言文新课文时,目的不是追求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而是追求课堂形式的完美、气氛的热烈,本末倒置,持别是一些公开课,简直是表演,华而不实,令人担忧。不去结合文段详细讲解词句的知识,而是抽出几个字词,让学生去分组讨论、再提问,课堂气氛热烈,似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符合教学改革精神,但学生一节课只记住几个字词的意思,有时,我真不明白老师讲课是为了教学改革呢,还是为了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以这种方法讲文言文新课文,四节课传授的知识比不上串讲式的字词翻译。

其次,轻视诵读、轻视文本是造成文言文基础差的另一个原因。可以说文言文是另一种语言,同现代文相比,除字形相同外,字词句的用法相差很大。实践证明,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方法是多读,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只有多读才能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才能记牢文言文字词句的意义用法,才能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在文言文教学中,很少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即使有也是一种点缀。譬如只读一段美文,或只叫一个同学朗读,很多老师喜欢抽出几个所谓的重点字词句来讨论来讲解,或花很多时间大谈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特点。但是他们不屑于把字词句放到文章中来讲授,不喜欢给合文言文的段落分析思想感情和写作技巧,只喜欢作科学主义的切割和分析,结果,学生只掌握一些死知识,读不懂文言文。在教授文言文新课文的时候,应该指导学生朗读文章,讲解知识、欣赏思想感情及写作技巧时,应该不能脱离文章。此外,还要督促学生在早午晚读时间朗读文言文,只有经常读才有可能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再次,文言文教学时间相对集中不利于巩固学生的文言文知识,不利于提高学生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一般一个学期两单元文言文,用四周时间讲授,即一个月的时间,一个学期只是一个月时间接触文言文,犹如一曝十寒,学生学得再认真再好,也忘记了,结果形成恶性循环:学了——忘了——学了——忘了。到了高三复习文言文时,学生发现自己的文言文知识少得可怜。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

让学生经常学习文言文,可以要求学生每一个星期翻译一段文言文,课外阅读两篇文言文,这样,才能巩固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才能提高学生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解决的对策

文言文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言文,包括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及从两汉到明清的散文等等,这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含义。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所以,学习文言文对高中学生来说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培养高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翻译习惯。首先,在翻译中提高文学修养,陶冶高尚的情操。其次,增强文化意识,传承中华文明文言文部分不管是在平时的教学,还是在高考中,都一直是重点难点,而文言翻译则是最为基础的一环。一方面的原因是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不浓厚,感觉文言文学习起来太枯燥,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在高考中学生失分较多。再次,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将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与其他各方面知识结合起来,如何通过各种媒体、途径唤起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进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失分率。

第四,将现代文教学理念套用到文言文新课文教学中。高中的现代文教学重在指导学生鉴赏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技巧。因为学生已学了近十年的现代文阅读常识,有一定的基础,不必详细讲解字词句的意思。高中的文言文新课文教学应重在掌握字词句的意思,而文章内容、写作特点应略讲。因为高中学生刚学了三年多文言文,文言文基础薄弱,犹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现代文一样,要重字词句的学习,只有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才能鉴赏文言文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技巧。可是,很多高中语文老师喜欢将现代文的教学理念套用到文言文新课文的教学中,在文言文新课文的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鉴赏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技巧,结果,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不够扎实。

结语

总之,文言文阅读教学不同于现代文教学,应重视字词句知识的传授,应重视朗读,应要求学生每星期都要学习文言文,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文言文教学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文化实践活动,其要旨在于通过对知识的认知,对事理的知晓,对生活实践的感悟等思维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心

智,养成学生的“人格素养”。因此,古文教学就承载了培育健全人格的育人使命,教学成为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媒体通道。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求知的纯粹认知活动,更是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旨的文化育人活动,在关注其学科工具性的同时更要挖掘其内蕴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具有“野蛮而又高贵”的人格,提高社会公民的语文素养。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要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能力。教学成为师生共在的文化实践活动,意在让文化认知成为知识习得,技能获得与灵魂培育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范文澜 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82.[3]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1962.[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2009.[5]司马光.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1982.[6]刘知几.史通[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7]中学语文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2版第3册,第94页。

[8]蒋骥聘,黎千驹,《古代汉语教程》,海口:南海出版社, 2005年1月

[9]陈蒲清,《文言今译教程》,长沙:岳麓书社, 1986年3月

上一篇:四川农业大学网络中心下一篇:护肤知识及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