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革

2024-06-21

民生改革(精选12篇)

1.民生改革 篇一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民

生资金改革之路

——来源:安徽中公教育(http://ah.offcn.com/)

【新闻链接】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财政扶贫等保民生资金管理和公共资金审计监督,审议通过《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会议指出,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多年来对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改善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闻评论】

近年来,随着民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源源不断流向社会、惠及大众。然而,与资金使用倾向民生的趋势相比,监管滞后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根据近期审计和以往案例,民生资金普遍存在“重划拨,轻管理”倾向,导致种种乱象。比如,一些扶贫资金被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滞留沉淀,低保金在一些地方成了“人情保”、“关系保”,培训专项资金被虚套,家电下乡补贴被骗补,而社保、农保等公共资金违规入市等案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管好民生资金是为了用好,就像扶贫资金,要使其充分发挥效益,既要堵住“跑冒滴漏”,也要创新资金管理使用方式,因地制宜地帮扶,防止“撒胡椒面”;更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金融机构等参与扶贫开发的有效做法,不唱“独角戏”。举一反三,民生资金需要进一步建立更为科学、严密的管理机制。

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一是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做到权责一致。严格落实扶贫开发规划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省”制度,项目审批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省市两级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资金和项目监管上,县级要切实负起责任。对出现的问题要毫不手软、严安徽中公教育地址:合肥市芜湖路万达广场7号楼32层

联系我们:http://ah.offcn.com/html/2012/07/17116.html

格问责、严肃处理。二是增强扶贫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对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与低保衔接。项目资金要到村到户,切实使扶贫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三是创新资金管理使用方式。在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扶贫资金和各类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金融机构等参与扶贫开发的有效做法。

无论是强化民生资金的内部管理,还是引入社会力量,都意味着对既有运行模式的反思与变革。从这个角度说,提升资金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做到内外兼修,离不开深化改革这一基础。

强化内部管理,既要求财政预算向更加科学化、公开化的方向迈进,提高透明度,采取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加强监督;还需要政府部门从多头管理、交叉管理中解放出来,在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中探索出新的有效路径,少打马后炮,多打预防针。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产品,离不开创造政策条件、优化市场环境,帮助专业的社会组织尽快成长起来。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盘活沉淀资金,将长期闲置的资金清理出来,合理调整使用方向,有序投入亟须项目,切实把钱花在刀刃上。

改革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道路,尤其是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完善。民生资金乃至公共资金的管理改革,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节奏,改革可能会触动一些人的奶酪和损公肥私的潜规则。改革的道路是艰辛的,面临着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等多重挑战。迎难而上,将改革之路进行到底,公共资金才会更健康的发展,惠及民生。

推荐: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题库:http://ah.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kaoshitiku/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辅导课程(新版)(http://kc.offcn.com/general/91/2144/)

2014年国考全新网校课程,4折优惠不过退费(http://ah.offcn.com/html/2013/10/32116.html)

安徽中公教育地址:合肥市芜湖路万达广场7号楼32层

联系我们:http://ah.offcn.com/html/2012/07/17116.html

2.民生改革 篇二

公共利益至上要求我们更加爱关注民生。因此,把人民群众请到头版上来,让关乎民情民意民生的新闻发在报纸夺人眼球的重要位置,已是十分迫切与必要,这是民本理念的回归。党的十七大把关注和改善民生摆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如何报道好民生题材的新闻,体现党报的宏观视野和深度关怀,随着社会格局的变化调整,民生新闻顺大势被推入主流传播的范畴。

1 民生新闻定义

所谓民生新闻就是:媒体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从最广大普通百姓的需求出发,播报、评说百姓关心的人和事。其内涵为:以平民为视角,以民生为题材,以民本为取向,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给予关注,其报道代表着老百姓的态度、视野、情怀等。从传播模式上来说,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意识、民众话语有机统一而构成的一种新闻传播模式。

业界在民生报道的方向主要上,主要体现在社会新闻的民生化,经济新闻民生化步履维艰。

2 目前民生新闻和党报经济类新闻改革的局限

目前,民生新闻的发展主要局限在社会新闻的民生化方面,而经济类新闻的民生化进程缓慢,党报中与民众息息相关的财经新闻依然以解读大的方针政策为主,普通民众读不懂,不爱读,这就导致党报的新闻传播效果只局限于政府机关内部,而与老百姓的生活远离。

有研究者具体分析了当前我国媒体财经新闻3方面的写作缺陷:财经报道读者定位不明确,文章风格游移不定;财经新闻观点存在片面性,宣传味、工作味浓;财经新闻的语言姿态呈现“新闻语言+财经专业语言+数字+图表”的整合系统,文本语言枯燥、形式呆板[2]。但是没有提出党报财经新闻的民生化问题,也就是说财经新闻尚未纳入“平民视角”的范围内,因此在党报民生新闻的改革中将缺失财经新闻这一环节。我认为在经济新闻的采写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经济新闻报道理念,用“平民视角”去思索问题,用“平民视角”去选择和解读新闻事实,使经济报道民生化,切实体现“三贴近”的原则。

其原因在于党报中“民生”与“经济新闻报道”脱钩。即使在财经新闻的研究中出现了“让财经新闻更好看一点,更具有可读性”的意识,但是仍然没有经济新闻民生化的意识,编者依然在老的思维框架下就财经新闻论财经新闻,脱离了民生的大前提。如金融危机报道,如何从宏观消息性的报道,转向贴近民众生产生活,做出对老百姓看得懂,有的用的经济新闻。例如:在金融风暴前期,对风暴的前景,经济走势各路专家说法不一,而不同的党报有矛盾的地方,也有模棱两可,虚虚实实的报道,令民众无法得出统一的判断;关于人民币升值或者贬值这样的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专业化的词语,观点报道众说纷纭,使公众雾里看花;房地产市场报道的起伏不定,政策报道的不稳定,让民众不知所措;4万亿政府投入拉动内需,随着事态的发展,究竟对老百姓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被一些大而虚的内容所掩盖。因此我认为,在经济新闻报道中也应该更加注重民生化,而民生视角与财经新闻的融合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3 经济类民生新闻改革的着眼点

民生新闻应该将着眼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民生视角观念的定位研究;党报话语模式的转变研究;民生新闻的实践研究。

3.1 民生视角观念定位

有研究者提出,应从3个视角进行党报中大题材报道创新:民生视角,探寻重大会议报道的关联效应;以及专家视角和新闻视角。[3]经济新闻报道要全方位,多角度地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就应该在报道中贯穿人文关怀的报道理念,对人文关怀作出新的追求:站在人的视角关注经济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关注人的精神伦理道德,在传播经济信息过程中把经济活动向人性化的层面升华[4]。

3.2 党报话语模式的转变研究

报纸通过新闻话语,向人们传播有价值的信息。“传播”是报纸的基本形态,这里有个怎样“传播”即怎么“说话”的问题,党报作为机关报,不仅要“站”在党委和政府的角度发言,更要贴近百姓、为群众着想;既要把好“话语权”,主动说话,还要注重效果,善于说话,使新闻传播更具有亲和力。

地市级党报一些新闻显得程式化、公文化,报纸有说教味、口号腔倾向,应引起重视。“话语”是外在形态,在“会说话”问题上,党报要与时俱进,彰显亲民的“话语品质”。研究给出基本意见,即打破“主题+例子”程式化报道;力戒用惯性思维写工作新闻;化生硬说教为情感共融,让百姓亲切;尊重人,让话语理性。

3.3 民生新闻的实践

学者丁柏铨指出部分党报在新闻报道的方式上存在4个弊端:“官气十足”、“民气缺乏”;面对某些事实和现象(以热点问题、敏感问题居多),有些反应迟钝;报道思维简单,套路单一,方法陈旧;文章干瘪,语言贫乏,套话充斥。针对以上弊端,他从党报对社会生活中事实的筛选、取舍、党报新闻报道视角的选取,报道中增加感性的成分,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分析解释事实,以及尽量使用富于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语言等方面作了深入的分析。[5]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新闻报道的面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21世纪,民生新闻方兴未艾,尤其在党报改革中民生新闻成为革新焦点。社会新闻民生化成果显著,但是财经新闻民生化进程缓慢。本文综合近3年来关于党报民生新闻、党报财经新闻、党报语言方式3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评价,以话语方式的转变为着眼点,从民生视角研究党报中经济类新闻报道的民生化,并对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参考及做出合理的预期。

关键词:党报,话语方式,民生视角,人文关怀,报道理念,财经新闻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李彩霞.守住底线——论新闻界的三次反思[J].新闻大学,2008(1).

[2]李霞.从读者角度写财经新闻[J].东南传播,2008(3).

[3]周跃敏.党报重大题材报道的视角创新[J].新闻战线,2008(10).

[4]吴玉兰.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经济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4).

[5]丁柏铨.三论党报改革[J].新闻界,2008(1).

[6]戴维.经济新闻应关注民生[J].新闻窗,2008(1).

3.民生改革十大看点解读 篇三

一、人口计生政策重大调整:启动“单独两孩”

【百姓视角】 媒体工作者小王看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向妻子“报喜”:“我们可以生二胎了!”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受访者大都支持这一政策调整。

【《决定》看点】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解读】 “这是中国人口和生育政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作出的重大调整。”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完善生育政策既要考虑维持低生育水平,又要考虑民众意愿,还有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启动‘单独两孩’是应对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短缺等问题的积极措施。”

二、户改瞄准破除城乡壁垒,大小城市门槛“高低有别”

【百姓视角】 北京朝阳区的“群租客”小黎回老家就业的想法更坚定了一些:“大城市很难落户,小城市可能机会更多!”北京市常住人口中,每3个人里就有1个是外来人口。

【《决定》看点】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解读】 “不放开不合理,全部放开不现实,户籍政策大门要开,但又要防止一下挤破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说,“‘松紧有别’的落户制度既能满足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增强产业发展、增加活力的需求,也有利于缓解大城市人满为患的现状。”

三、探索统考减少科目,高考打破“一考定终身”

【百姓视角】 北京101中学高一学生小杨平时成绩不是很稳定,一向担心高考发挥失利的他,对《决定》意见很期待:“机会越多,负担越小,希望越大!”

【《决定》看点】 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解读】 “决定内容一针扎到现行考试体制的弊端,是打破‘分数决定命运’现状的需要,也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需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说,“改革将高考从‘指挥棒’变成‘服务器’,从现行以行政为主导的计划招生转变为以专业为基础的自主招生,学校和学生选择权都会扩大。”

四、推进资源价改,民生必需品加大“人文关怀”

【百姓视角】 西安市民张女士家去年天然气开销为900多元,她担心资源价改后花销再加大。

【《决定》看点】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解读】 “重点领域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既保障稳定供给,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原所长周大地说,“水、电、油、气等也属于民生必需品,加大对困难群众补贴,制订科学、公平、人性化的改革方案是本轮资源价格的应有之举。”

五、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农房农地能抵押能担保

【百姓视角】 安徽淮南市凤台县农民殷孝英近日很高兴,因为有政府部门的人来对她的农房进行测绘及估价,告诉她这个房子在银行能值几十万元。老人家说把房子卖了就去城里和孩子们相聚。

【《决定》看点】 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

【解读】 “决定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平等发展权问题、市场经济核心的产权问题,使我国城乡统筹进入一个新时期。”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说,“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显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

六、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租、卖哪个更划算?

【百姓视角】 家住北京宣武门的孙女士有三套房子,其中两套是100平方米以上的大户型。看到加快房地产税立法的消息,她心里打起算盘:“是租出去合适,还是卖了少交点税金划算?”

【《决定》看点】 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

【解读】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说:“全会的提法意味着对整体房地产税收体系的调整。对于房地产税的立法和改革可能涉及一揽子的增减调节,而不仅仅是房产税一项。”

七、社保改革新探索:渐进式延迟退休

【百姓视角】 临近花甲的老干部意气风发:“还想多干几年!”50多岁的普通职工却“不想再干了!”多个网络调查显示,“一线工人盼退与领导干部盼延”的意见争议比较突出。

【《决定》看点】 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说:“‘渐进式’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符合中国国情;既是应对老龄化的措施,又能缓解养老金压力。以前提‘研究’,这次明确为‘研究制定’,体现了改革的决心,意味着延迟退休进入到实质操作层面。”

八、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契约服务关系”是亮点

【百姓视角】 69岁的北京居民老王家门口就有一个社区医院,但每次不管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如果这种‘契约’关系能像家庭医生一样,再多些人文关怀,那就不用再去挤大医院了。”

【《决定》看点】 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解读】 “这次改革特别关注加强基层医疗力量,切中了医疗资源‘头重脚轻’的结构弊病。”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曾益新说,“契约制度一旦建立,医生便要负责相关家庭的病史、健康教育、慢性病预防、大病早期发现等事务。像家庭医生一样的保健、诊疗在未来是可期的。”

九、营造创业环境,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百姓视角】 北京语言大学应届毕业生小张和几位同学想开办一家翻译公司,但十几万元的启动资金却难住了他们:“希望创业基金能帮忙渡过难关,圆大家的创业梦。”

【《决定》看点】 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

【解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说,《决定》强调了政府责任,着力破除“拼爹”等就业不公平制度障碍,更大范围地促进社会向上流动。高校毕业生是创业的生力军,整合高校就业创业基金将会形成一个统一的帮扶体系,有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十、废除劳教制度,司法保障重大进步

【百姓视角】 “假设:一个犯人,犯罪轻微、证据不足,可能因一纸行政命令就劳教一年。而如果证据充分,他可能只需要判半年,这本身就不公平。”一位法律专家说。现在,这种不公平可以破除了。

【《决定》看点】 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4.民生改革 篇四

惠风和畅,冬暖宜人。2013年11月1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异彩纷呈,亮点叠出,回应了人民群众的众多期盼,民生礼包,实惠厚重,频频奉送,将让老百姓得到较大实惠。以笔者观察,纵观《决定》主要有十大厚重民生礼包:

其一:户籍松绑。《决定》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这一 “松紧有别”的落户制度,既能满足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增强产业发展、增加活力的需求,也有利于缓解大城市人满为患的现状。

其二:二胎解禁。《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国家卫计委发言人毛群安说,启动“单独二胎”是应对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短缺等问题的积极措施。

第三:扶持创业。《决定》提出:“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决定强调了政府责任,着力破除“拼爹”等就业不公平制度障碍,更大范围地促进社会向上流动。

第四:红利共享。《决定》提出:“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二0二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的比例,让改革红利惠及全体人民,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第五:提高劳酬。《决定》: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个时期以来,我国贫富差距拉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本所得挤占劳动所得。要让百姓劳有所得、干有所值,必须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

第六:废止劳教。《决定》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有专家指出,废除劳教制度是对民意的回应,是我国司法保障制度的重大进步,是对人权和司法的尊重。接下来教育矫正立法将是改革的关键。

第七:城乡一体。《决定》提出:“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决定》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平等发展权问题、市场经济核心的产权问题,使城乡统筹进入一个新时期。

第八:房地产税立法。《决定》提出:“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动人春色不须多”,此次三种全会对房地产说得不多,但分量似乎不小,加快房地产税立法,有利于消除房地产泡沫,降低房产“空置率”。

第九: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决定》提出:“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对于“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企业和企业职工盼望已久,现在各种社会保险费征收额过高,“五险”相加,达职工工资的四成以上,使企业和职工难以承受。

第十:发布权力清单。《决定》提出:“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这一新政,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抑制权力腐败。

综观《决定》民生新政,回应了诸多民意期待,让百姓对未来充满憧憬。大家有理由相信,有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百姓的日子明天一定会更好。

5.民生改革 篇五

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不仅造成城乡之间资源配置和发展的不均衡,还衍生了事故赔偿“同命不同价”等歧视性现象。2014年7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 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目前,我国已经有新疆、黑龙江、河南、江西等多个省份公布了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或者征求意见稿。如黑龙江省提出,从 2014年11月1日起,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户籍制度改革需要居住登记制度的跟进衔接。2014年12月4日,国务院法制办就《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意见稿明确居住 证持有人可与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包括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平等劳动就业等多项权利,并可逐步享受同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就业扶持、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社 会福利、社会救助、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资格等权利。

随后,多地提出建立和完善居住证制度,并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一些城市还提出积分落户制的实施方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太元认为,居住证是外地居民、农村居民合法平稳转变为本地人、城镇人的制度阶梯。另有专家指出,户籍制度改革之后,如何避免大城市人口过快膨胀导致社会保障无法跟上等问题,也需要研究解决。养老并轨:亟须补足分量

2014年底,备受关注的养老破除“双轨制”的改革终于破冰: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提出,我国将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 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也将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改革退休费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

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突破2亿大关,占人口总数近15%。在日益迫切的养老需求下,相对滞后的养老保障制度让改革势在必行。打破“双轨制”无疑是一项重大突破。但是,我国养老制度改革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 首先,待遇水平不高。虽然城镇职工养老金从2005年以来一直大幅增长,但是养老金占退休前工资的比重在逐年下降,低于55%的国际警戒线。

其次,统筹层次偏低,导致地区之间待遇差别较大。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统筹层次太低导致地区间不公平;不同地区跨区转移很困难,为劳动力跨省自由流动带来阻力;同时,统筹层次低还为养老金的财务可持续性带来困难。

第三,目前全国还有1亿多人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主要是部分非公经济组织员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以及部分农村居民等。同时,我国即将打破二元户籍制度,如何整合城乡养老保险、为农村老龄人口提供合理的养老保障,也需要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教育制度改革:资源均衡配置

2014年11月,北京市一套4.4平方米的学区房卖出135万元的天价,引发舆论哗然。如何促进教育资源更加均衡配置、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招生录取制度等问题再度被问及。

“2014年是教育改革措施落实最多的一年。”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审议通过,提出改进 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和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春季高考、大学章程等改革措施已经落地。但与当前公众对教育改革的期待 相比,这些措施力度还不够。

熊丙奇认为,教育制度改革最需要突破的领域还是教育公平。他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强校和弱校之间的不均衡需要尽 快打破。要从根本上消除不公平因素,还需要改变当前财政支持教育的方式,并推动优质师资的流动,促进强校弱校齐头并进,进而解决择校和天价学区房等不公平现象。

对于高等教育,招生与考试制度改革还需要重点突破。在考试制度上,如何让综合素质评价能够被采纳、有采用价值,需要教育部门展开探索;在录取制度上,如何避免高校的自主权和录取名额的分配造成新的不公平,也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医卫改革:市场化探索须推进 根据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2015年是本轮医改的最后一年,药品价格和公立医院等领域的改革措施将陆续落地。据了解,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已选出包括北京、上海等在内的30多个城市作为试点城市,县级试点公立医院也已超过1000个。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今年我国有望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改革全面推开。

医改最引人关注的是破除“以药养医”的旧机制。北京、广东等地部分医院展开了试点,效果较为明显。不过,医药分开全面推广之后,政府部门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医护人员待遇,并确保药品流通渠道的诚信和独立。

相比而言,药品定价机制改革已经先行一步。国家发改委2014年11月向8个医药行业协会下发了《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从 2015年起,2700余种国家定价药品有望取消原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限价或出厂价格,实现市场化定价。不过,取消限价之后,公众所担忧的药品价格上涨是 否会成真,还需要时间检验。

收入分配改革:有降有升

早在2013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目前,在央企负责人与基层公务员层面,改 革已经有了进展。2014年8月,《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建立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合理调节不同行业企业负 责人之间的薪酬差距。

2014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的《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提出,在职务之外开辟职级晋升通道,实现不升职也能加薪,解决基层公务员薪酬偏低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认为,在收入分配的初次分配中改革有三个方向:一是工资的正向增长和最低工资标准;二是降低垄断及国有企业 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挤出效应;三是降低垄断国有企业的薪酬水平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在再分配环节,适当提高政府对居民的经常性转移支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 会保障体系、逐渐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占比、增强消费倾向。

有专家提出,我国应实施富民战略,为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消除各种行政障碍;通过发展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扩大就业,提高企业 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居民收入与社会财富的同步增长机制;推动公共财政和民生财政的建立,从根本上变革不合理税种与税率,降低工薪 阶层纳税比重,进一步实现藏富于民。生态文明建设:依法监管,加强追责

过去粗放式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日益凸显。在雾霾引发全民忧虑的同时,垃圾焚烧、工业废水违法排放等行为仍在持续,并引发诸多矛盾冲突。有统计显示,自1996年以来,我国因环境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速。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有政协委员提议,我国应以明晰产权、规范流转为突破,建立权属清晰、流转有序的生态资源产权制度;以资源共 享、联防联控为突破,建立更大范围、更大尺度的生态共建制度;以城镇生态建设为突破,建立生态优先、节约优先的生态发展制度;以推动税制改革、合理配置资 源为突破,建立谁破坏谁补偿、谁受益谁分担的生态税收制度;在政府投入基础上,建立市场化、产业化的投入机制;以量化考核为突破,建立资源核算清晰、效益 统计科学的考核机制。

6.民生改革 篇六

清远中公 中新网11月14日电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今日指出,过去的三中全会基本上议题比较单一,主要是以经济为中心来思考未来五年或十年的改革路径和方向,本次三中全会一个突出特点是全面深化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2日下午闭幕。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今日做客中新网《新闻大家谈》,为广大网友解读三中全会改革关键词。

竹立家表示,过去的三中全会基本上议题比较单一,主要是以经济为中心来思考未来五年或十年的改革路径和方向,这次一个突出特点是全面深化改革,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和环境安全方面形成一个制度联动,在这几个领域都要加大改革力度。

竹立家称,改革现在进入一个深化阶段,深化阶段就是要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要有所突破,三中全会公告基本上都体现了。比如经济领域实现结构性升级;政治领域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转变政府职能;司法体制的现代化等。

竹立家强调,民生领域改革是重点,比如说养老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教育体制还要改,还有医疗体制改革等。他认为,公共服务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是公共服务是长抓不懈的领域,使老百姓感觉到越来越舒服,越来越幸福,所以这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竹立家还表示,公共权力的治理是未来改革的一个问题,他认为三中全会以后,加大反腐力度,制度反腐是一个重要的领域。“要根除腐败,归根结底还是要从制度层面反腐,下一步还会加大力度”,竹立家强调。

7.民生改革 篇七

一、民生视角下我国政府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原因分析

(一) 政府社会管理制度、执行机制还不适应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新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基本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进入新世纪, 我国的改革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 进入了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制,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对政府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和社会体制改革一直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管理体制正在改革中,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执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目前政府在实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职能转变不到位, 越位, 错位和缺位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一方面政府依然承担着过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造成政府工作负担过重, 财政赤字严重, 办事效率低下。另一方面, 在一些事关社会长远发展和应对转型期各种突出矛盾领域, 政府主导作用又弱化了, 导致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缺位。目前不断出现的生态环境污染事例, 社会治安及安全生产方面的问题, 也正是政府社会管理不到位不完善所致。

(二) 政府及官员在落实民生政策方面思想、行为目标存在偏差, 绩效评估, 考核机制标准不尽合理

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是政府的主要职责, 也是当前各级政府工作的重心所在。目前一些政府部门及部分行政人员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存在思想、目标偏差, 没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关注民生的重要意义, 其所作所为也有背民生精神。对民生问题的漠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官员片面的发展观和不合理的绩效观造成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充分重视GDP的增长的做法有积极意义, 但也容易导致政府对发展问题产生认识上的偏差, 政府全力以赴追求经济效果, 忽视了社会发展, 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 也就忽视了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职能, GDP等经济发展指标成为中央考核地方的主要依据, 这就极易导致地方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增长, 不惜一切财力、物力和人力, 采取一切措施提高GDP增长率, 结果无意中产生了“GDP崇拜”。对地方官员来说, 由于政绩考核是官员努力方向的指挥棒, 如果考核标准与改善民生的要求不相吻合, 官员就会出现侧重于追求单纯经济增长而忽视民生改善。近年来“民工荒”以及劳动纠纷不断增多, 特别是涉及面广, 影响力大的劳动争议事件数量快速增加, 折射出政府相关部门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欠缺, 也进一步反映出当前政府绩效评估标准的不合理性, 政府民生评价尺度的缺失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 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不完善, 供给主体单一, 渠道不通畅, 数量和质量方面都不能满足人民需求

解决民生问题本质上是就是解决人民的公共服务需求问题。我国目前正处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 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增长同公共服务不到位, 公共产品短缺矛盾比较突出, 尤其是农村公共需求的全面释放, 义务教育、公共医疗、最低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已经成为最迫切和最现实的期盼。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 人民发展趋于个性化, 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特征。但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单一提供者, 不仅难以满足社会的巨大需求, 而且服务的趋同性也不可能满足这些数目巨大、种类繁多, 彼此冲突的“局部性”需求, 没有其他民间主体和社会组织的参与, 很难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帕累托效率水平。当前我国城乡之间, 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协调, 公共服务质量差距大, 供给渠道狭隘, 途径单一化, 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 地方政府服务能力比较薄弱, 难以满足地区人民生活和生产要求, 政府公共部门社会服务和管理体制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实践。

(四) 政府公共政策和财政政策“选择性”和“利益性”趋向存在, 导致政策倾斜和利益分配不均

我国公共政策体制不健全, 服务机制不完善, 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还存在一些弱项和盲区, 难以有效覆盖民生各个方面。如我国各类保障体系边缘人员, 由于政策关注不到位, 不及时, 往往不能进入政府保障范围。以江苏省为例, 2004年符合保障条件的农村人口共有28.25万户, 60.70万人, 已保障12.25万户, 29.6万人, 尚有11个县 (区) 没有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还有39万人没有纳入低保范围。除此之外, 还有近来出现的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像被拖欠的进城农民工, 双下岗职工等也没有得到政府有效保护。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选择性”执行现象也相当严重, 执行者根据自身利益对上级政策的精神实质和规范内容任意取舍, 有利就执行, 无利就曲解或抛弃, 致使政策残缺不全, 违背了政策初衷。公共财政是维持公共体系运做的血液, 也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基础, 是发展生产, 改善民生的重要资金支撑。但目前我国财政改革进程缓慢, 财政政策依然只关注少数地区和行业部门, 对民生问题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公共财政资金投入在公共服务领域数量有限, 全体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村无法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和公共财政阳光, 政府社会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二、改善民生视角下我国政府社会管理改革的对策及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年, 是我国解决民生成就最大的时期, 是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综合国力更加强大, 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民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取得了显著成果, 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但是, 与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 全面建设全民小康生活,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特别是有许多长久累积的深层次社会问题解决起来仍有很大难度, 如充分就业, 教育公平化, 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社会财产分配不均, 城市低保, 农村养老保险及农民工入保问题, 还受到体制不完善, 法制不健全, 指导思想不清晰, 工作目标不明确等因素制约, 这就需要各级党政机关转变观念, 开拓创新, 锐意进取, 大力加强社会管理, 改善公共服务, 把改善民生各项措施落在实处。基于此, 站在民生高度看政府社会管理改革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深化政府社会管理改革, 为民生问题的根本解决提供体制和机制模式

深化体制改革, 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 与相关改革不到位, 体制没理顺有关, 因此必须深化改革, 破除民生问题有效解决的体制障碍。首先要推进就业分配与保障体系改革,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基本利益。就业是民生之本, 要形成鼓励创业和推动就业公平机制, 完善就业管理, 打破就业垄断;要充分维护分配过程和机会的公平, 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在注重效率的同时更加重视公平;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建设, 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灵活划拨制度,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员的保障问题;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 加快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其次要推进教育卫生体制改革, 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广大群众享受社会成果的多寡及均等化程度, 既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也是衡量政府社会管理效果的衡量标尺。

社会管理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进程不平衡的体现。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使社会有序变动, 既增强活力, 又维护社会安定。社会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 就是民间组织包括自治组织、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及公益慈善组织的迅速发展, 要发挥这些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 协调利益, 化解纠纷, 反映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政府社会管理的重心应放在基层, 以社区为重要载体和平台,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成熟的社区是以关怀和信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是通过强有力的有效沟通和强有力的冲突解决系统建立起来的, 一个健康有序的社区有利于消除矛盾, 促进和谐”政府要充分发挥城乡基层组织作用, 积极探索新型城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社会资源进社区, 开辟投资渠道多元化。强化社区民众参与和监督, 发挥社区管理的积极主动性, 真正形成政府, 社会组织, 社区和民众四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新型治理网络。

(二) 建设服务型政府, 实施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 提高政府社会管理能力

建设以民为本的服务型政府, 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也是现阶段政府改革的目标和归宿所在。所谓服务型政府, 就是在公民本位, 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 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 通过法定程序, 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6]。解决民生问题是当前政府的主要任务, 服务型政府就是要关心民情, 体贴民意, 做好服务政府的职责定位。当前政府应该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使经济成果更多体现民生:优先发展教育, 实施扩大就业, 深化分配体制改革,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完善社会管理, 维护社会团结。

政府社会管理要基于“坚持以人为本,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政治理念, 目的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就决定了政府在民生问题上承担更多的责任, 要求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逐步建立起服务型政府的构架。确保各级政府切实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职责, 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利真正用于人民。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实现政府公共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加强政府绩效评估和监督体系建设, 为实现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绩效观的要求, 完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在评估地方政府及官员工作业绩的时候, 应该把该地民生问题解决程度、劳动关系是否协调、社会状态是否和谐作为政府绩效基本指标来考虑。同时还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增加民众评议在决定官员前途上的比重, 切实让民众评议成为官员命运决定性因素, 使改善民生成为官员日益努力的目标。

(三) 完善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机制, 拓宽供给主体和渠道, 实现民生问题责任主体和解决渠道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变的更加个性化, 差异化, 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主体, 其普遍性和趋同性特点很难满足大众多元需求。而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也正是民间和社会组织能够发挥其独特优势的领域, 因为民间组织本身就是社会需求和利益格局多元化的产物。

现阶段要完善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机制, 实现民间组织等多元社会主体广泛而平等的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打破政府单一提供主体的局面, 引入市场机制和准市场机制, 实现政府供给模式有政府一元化供给向有政府, 社会, 中介组织公共承担的多元化。政府要转变社会管理和市场运营思路, 把有关社会经营、社会福利、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以及专业课题性的研究和推广等公共管理和服务, 逐渐推向市场, 让渡社会, 形成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相互补充、相互竞争的合作伙伴关系。

推进公共服务职能向民间转移, 加快职能转变, 把不该有政府行驶的社会管理职能移向社会。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规定转移的内容、范围、时限和权责。有条件的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 按照谁提供谁受益的私人提供和民间组织提供原则开展, 政府只实施指导和监督职能, 深入推进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四) 推进公共政策“人本化”, 加快财政政策体系建设, 提供民生问题解决的财力支撑,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策理念基础之上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 具体公共政策往往是政策理念的具体化。改革开放以来, 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情况下, 我们主张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政策理念, 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 过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 在具体实行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较为突出的缺陷和弊端, 暴露出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造成经济发展成本和收益失衡, 经济和社会发展失衡, 地区、城乡失衡。据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城乡居民年平均收入比1978年为2.56∶1, 2003年已扩大到3.23∶1, 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5, 大大超出国际警戒线。目前我国利益主体多元化呈现加快发展趋势, 改革成果主要是惠及部分人民而非全体人民, 从而使相当民众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公共政策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政策, 目的就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利益导向必须有利于惠及全体人民, 有利于满足全体民众的全面需求, 实现公共资源配置最优化和公共利益最大化。人本政策观核心观点就是把公共政策的最终目的归结为满足全体人民的需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本政策成果要服从或服务于改善人民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 为全体人民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人本政策价值理念就是要求公共政策“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 满足人的基本权利和需求, 以宏观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

建设公共财政体系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是政府转变职能,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迫切需要。只有推进财政政策体系建设, 才能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财力厂支撑, 才能使改善民生理想现实化。一要提高财政服务水平。新增财政注意实行适度倾斜, 重点解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就业与在就业, 贫困生入学及进城农民工等领域重大民生问题。二是改革创新, 加强财政管理制度建设。着力化解城乡债务纠纷问题。三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 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和力量, 形成解决民生问题的合力。

摘要:古人云:“为政之道, 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 必先富民。”民生问题是社会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 是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问题。民生历来关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民生问题的重视和改善程度与否, 成为衡量各级政府职责和绩效的重要指标。关注民生, 已经成为当今政府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共同瞩目的焦点。

关键词:民生,政府,社会管理

参考文献

[1]刘俊祥.人本政治论——人的政治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2]中国民生问题政策解读[M].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

[3]登哈特, 丁煌译.新公共服务, 服务, 而不是掌舵[M].人大出版社, 2001.

[4]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M].北大出版社, 2006.

8.古代改革中的民生问题 篇八

管仲改革 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曾说:“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了使农民有更大的自主权,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他确立了按土地质量好坏和产量多少来征收租税的政策。齐国东边临海,管仲因地制宜,鼓励发展制盐业,让盐利成为齐国的主要收入,如此就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他还加强对货币的管理和调节物价,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改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评价说:“管仲相齐,顺百姓之美,匡救国家之恶,令君臣百姓相亲者,是管之能也。”

商鞅变法 战国是一个弱肉强食、相互兼并的时代。当时各国为了立足,纷纷变法革新,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国商鞅变法。先秦时期,贵族有世袭的特权,父亲是贵族,儿子就是贵族,他们世代享受着国家的俸禄,被称作世卿世禄。商鞅废除了这一制度,而实行军功爵制。就是说,平民百姓如果立有军功,也可以受爵受赏;而贵族如果没有军功则不能再享受特权。这就为一般百姓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开辟了道路。商鞅还重新划分了田界,把土地分授给农民。百姓有了土地便可以安居乐业,勤勉耕作。于是,后人评价这次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西汉初改革 西汉建立之初,统治者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改变了治国方略,表现之一就是注重百姓的利益和生活。高祖刘邦刚进关中就把当地父老、豪杰召集起来,宣布: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刘邦的“约法三章”立刻受到百姓的拥护。汉文帝认为断肢体、刻肌肤等肉刑让犯人永遭唾弃,会断绝他们改过为善的道路,于是下令废除。此外,由于秦末战争,很多百姓流亡他乡。统治者采取恢复田宅、减免租税徭役的方法让他们重新回到家乡从事生产。就连皇帝自身也重视节俭,下诏禁止地方进献奇珍异物,以减轻人民的负担。汉初改革的结果开创了中国皇权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史书记载,当时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家给人足,郡国的粮仓堆满了粮食。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着手进行改革。起初,北魏的官员没有俸禄,而是采取自筹的办法,当官者采取的手段就是抢夺、贪污和搜刮,人民深受其害。有鉴于此,孝文帝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发放,官吏若再随意抢夺,则严惩不贷。不久,孝文帝又颁行了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均田制是将国家控制的无主土地按一定原则分授给农民耕种,农民得到了土地就有了生活的保证。而新的租调制则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唐太宗改革 早年参与了推翻隋朝战争的唐太宗,目睹了隋王朝由兴到亡的整个过程。他认识到百姓的利益和境遇与国家的治乱兴衰密切相关,曾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因此,唐太宗登基后便着手改善民生。他一改隋炀帝的横征暴敛,提出“与民同利”的思想,积极给百姓减负。他还设立义仓,以备在荒年之时可以开仓救济灾民。对于直接管理百姓的刺史,更是由太宗亲自选拔,即使是地方县令这样的小官,也要上报朝廷。这些改革使社会出现繁盛的景象。史书记载,当时百姓出门不会遇到盗贼,监狱常常空无一人,马牛布满原野,家家夜不关门。“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

周世宗改革 纷乱的五代到后周时期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周世宗柴荣是一位比较杰出的人物,他曾说自己如果能当三十年的皇帝,就用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当时,社会贪污腐败风气严重,官吏不断向农民加征赋税,周世宗严惩了几位贪官,以儆效尤,同时下令将一切无名的苛捐杂税和徭役免除。此外,面对百姓逃亡、土地荒废的现实,他用招抚和减租的方法使人民回乡定居,确保了他们的安定生活。可惜,周世宗在位不到六年就病逝了,但他的改革颇见成效,为后来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清初改革 清朝入关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改革。先是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如果百姓家里没有种子和耕牛,则由地方官府给予资助,田租减免的年限也由三年、四年放宽到六年甚至十年。康熙皇帝还下令将明代藩王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农民有了自己的田地,不再成为“流民”。此外,明末为了对抗农民军和后金政权而不断加征赋税,称为“三饷”,令百姓难以维生。清初统治者下令将其免除。这些改革措施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的作用,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9.民生改革 篇九

国之税收,民惟邦本。民生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2008年两会期间,涉及民生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收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与民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国税部门要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

一、依法科学组织税收收入,筹集财政资金,夯实民生之基

税收作为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最主要、最规范的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点,筹集财政收入稳定可靠。:一是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制止和防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既不人为调节收入进度违规批准缓税,也不寅吃卯粮收过头税。二是要深入开展税收分析,掌握各税种增减变化的原因,研究揭示税收与经济的内在关系,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三是强化对重点税源和纳税大户的监控,及时掌握企业产、供、销及价格等变动情况,增强组织收入的预见性。经常深入企业,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情况、资金流向、产销变化、发展趋势等动态信息,加强重点部位和环节的跟踪管理和动态监控,结合计算机静动态数据,全面掌握税源增减变化情况。四是要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震慑职能,进一步规范税收秩序。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和日常检查,严厉打击各种偷、抗、骗税行为,堵塞税收漏洞,确保税款按时足额入库。

二、发挥税收职能,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社会要和谐,民生要改善,首先要发展,重点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税部门要通过税收政策的约束和激励等调节手段,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税收经济观,服务和服从经济发展大局,努力使经济发展创造的税源尽可能多的转化为税收,实现经济发展与税收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次,发挥国税部门处于经济活动前沿的优势,增强服务政府宏观决策的意识,积极协助地方政府选择好产业,实现从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第三,要落实好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税收政策,实现资源的循环和可持续利用,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第四,要落实好鼓励技术进步和国产设备代替进口设备等税收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第五,要落实好西部大开发、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经营、农副产品加工等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用足用活税收政策,积极为企业筹划,支持大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个体经济和民营企业快速成长。通过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发展积累资金。对于减免税的应用,采取跟踪服务的方式,积极督促企业利用优惠资金进行技术改造、环境治理和长远发展。

三、坚持执法为民,情系民生,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提高认识,深入学习,广泛宣传,切实将税收政策贯彻执行好,充分发挥税收调节分配的作用,依法对高收入行业和高收入群体进行税收调节,依法取缔非法收入,扶持低收入群体,调节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落实好个人经营者增值税起征点调高政策,使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弱势群体真正享受到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实惠。二是积极落实好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涉农、惠农税收政策,服务“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三是服务就业再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充分落实好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军队转业干部、城镇退役士兵、高校毕业生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四是对下岗、残疾人员免费办理税务登记,减免税手续,免收工本费。另外,还要积极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组织为希望工程、为残疾人、为下岗职工、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献爱心送温暖。同时,关心和帮助系统内生活困难职工以及离退休干部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国税大家庭的温暖。

10.民生改革 篇十

发布日期: 2011-11-02 作者: 常州市副市长、公安局长尚建荣

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重大举措,更是实施“八项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警务工作作为政府工作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紧把握民生主题,牢固确立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保障民生幸福的理念,并将其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导向。

一、近年来全市公安机关打造“民生警务”的初步实践

纵观三年来,全市公安机关围绕“民生警务”,作了初步的探索实践,主要是实施了“四个工程”:

(一)实施爱民工程。走访零距离。先后组织开展“大走访”爱民实践、领导干部集中上门走访、迎接评议机关和开门评警等活动,累计投入警力6万人次,走访企事业单位3.8万余家、群众26万余户,为困难群众捐款315万元,征求意见建议9000余条,解决实际问题1800余件。2010年度全市评议机关,我局列政府部门一组第六位,较2009年度提升2位,比2008年度提升17位。三年间,市局“评议机关”排名由倒数第二上升到中下,再由中下跃升到中上,实现三年三级跳。恳谈面对面。2010年,创新“警民恳谈日”活动,在全省公安门户网站首创“局长与网友”专栏,推出“网上警民恳谈室”,市局党委班子成员和警种部门主要负责人走进网络与网民“键对键”恳谈,提供网上、网下咨询服务2.2万次。对“警民恳谈日”活动中征求的意见建议,市局专门下发整改方案,定责任、定措施、定时限,确保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二)实施安民工程。平安安民。积极推行“破小案”机制,对影响人民群众安全的入户盗窃、盗窃电动车等侵财性案件,适时开展各类专项行动。作为社会治安“晴雨表”的命案、两抢、八类案件数比“十五”末分别下降了30%、75.8%、36.6%,2011年27起命案保持全破。2009年“打击假币”、2010年“打击发票犯罪”专项行动考核全省第一。和谐安民。2009年,牵头制定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三年规划》,全面启动“和谐安民工程”,建立五大体系,三年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完成技防入户47万户,新增监控探头1.5万个。其中老小区、城中村安防设施改造惠及15万户家庭近50万人,警情下降65%。2010年省综治委全委会首次在非省会城市召开,与会代表重点视察了“和谐安民工程”建设情况。我市见义勇为基金总量1.92亿元,位居全省第一,累计颁发奖金843万元。

(三)实施便民工程。窗口便民。在全市率先设立行政服务处,并整建制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率先研发应用“窗口服务评价系统”,设立“首席代表”和“一号窗口”,行政服务事项集中度达94.7%;实现公安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全部网上办理,年办件量突破百万。网上便民。2008年开通“网上公安局”,实现115个服务事项网上下载、网上申报、网上办理。在全省率先开通“交通违法在线缴费”、“二代身份证遗失、损坏补领”等业务,已办理5万余笔。建成全省服务项目最多、功能最强大的“网上车管所”,全面实现网上办理补换驾驶证、行驶证、体检交表、补考约考等多项业务。开通“平安常州”官方博客(微博)群,新浪微博粉丝数超50万,腾讯微博粉丝数超91万。今年4月,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专题介绍我局积极推进“全警触网”,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交通畅通便民。实施城市交通“畅通工程”,交通管理连续3年保持国家“A类一等”管理水平,常州建设交通“不堵城市”经验成为全国样本。2010年12月全国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大会在天津召开,时任市长王伟成应邀出席并介绍常州建设“不堵城市”经验。

(四)实施利民工程。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相继推出《“改进作风、创优服务、惠及民生”新八项措施》、《服务企业规范二十条》、《服务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新十项措施》等创新举措80余项,取消收费项目13个,为企业减负近2000万元。设立“服务企业工作办公室”,实行各级公安机关负责人与星级企业挂钩联系制度。组织“三个一”活动,三年来走访企业1.5万家(次),征询意见和建议近6000条,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1500余件,企业满意率达100%。破获涉企案件1500余起,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近14亿元。

二、“民生警务”在民生幸福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稳控当前社会治安形势。在加快崛起的历史进程中,西方反华势力对我防范遏制明显加重,利用信息科技内外勾联聚合,对我渗透破坏。各种可以和难以预料的社会风险明显增多,犯罪的涉众化、智能化、职业化、网络化、复合化特征更加突出。我国有2亿多流动人口、4亿多网民、8亿多手机用户,互联网日益成为传播各种思潮、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阵地。推进民生警务,能够最大限度集聚民心、民智、民力,理顺完善机制体制,推进公安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提升公安机关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惩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二)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常州。实践证明,公安机关如不能更好的保障民生,从民生中得到更多的智慧、力量和情感支持,单靠公安一家单打独斗,是难以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通过扎实开展民生警务,凝聚人心,积聚力量,形成公安工作强大的群众基础。从常州警方对重大群体性事件的稳妥解决,到“平安常州”公安微博广受群众追捧,全市公安机关看到了民生警务对于保障民生幸福的强大生命力、广泛影响力和持久原动力。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重视民生,关心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公安机关把“民生幸福”作为警务活动的核心理念,把民情、民意作为警务工作的“晴雨表”、“指挥棒”,通过不断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密切警民间的血肉联系。

三、“民生警务”为民生幸福工程打造坚实保障

(一)坚持党政领导,实现警务效能最大化。公安工作是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党委政府的领导,置于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中来考虑、来谋划。正是在常州市委市政府关注保障民生,做了大量惠及民生实事的基础上,常州警方适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实施了“和谐安民工程”、“交通畅通工程”,真正把民生警务工作上升为“党政工程”、“民心工程”,才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只有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才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更好地保障、服务民生,实现民生警务效能最大化。

(二)坚持专群结合,实现警务活动社会化。现阶段,警务活动社会化是我国警察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民生警务实践中实现警务活动社会化,就是要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公安机关绩效的标准,更注重对公共利益、民主价值和社会公平的考评。要发挥公安机关“专群工作”的优势,调动群众参与警务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提供破案线索、防范漏洞等信息,实现警务工作的前置。同时,针对互联网迅猛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我局积极推进“全警触网”,争当“网络潮人”、实时“网络互动”、建成“网络集群”,着力构建互动型网络群众工作新机制,为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进行了初步探索。

(三)坚持打防互动,实现警务发展集约化。我们坚持把平安建设作为推进民生警务的基础工程,坚持“少发案、多破案”,做强专业队伍、明确打防职责,提高核心战斗力和攻坚克难能力,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正确处理打与防、破大案与破小案的关系,以“打现行、破积案、抓逃犯”为主线,在严厉打击严重犯罪活动的同时,加大对入户盗窃、盗窃“三车”、电信诈骗等民生“小案”的侦办力度,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把社区警务作为公安机关打造民生警务品牌的主战场,充分发挥社区警务联系群众最密切、服务群众最直接、组织群众最前沿的作用,将社区警务植根于民生,又服务于民生。

(四)坚持服管相长,实现警务工作人性化。要坚持服务在前、管在其中,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摈弃生搬硬套、按部就班的做法,工作方式讲究灵活多变,最大限度地便民利民。我们积极探索并推行在外来人员集中居住区实行“警务室+租赁中心”、“警务室+物业公司”和“舍长制管理”等管理模式,已实施的小区居住人员对服务管理满意率达100%。要拓宽服务的途径,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为民服务举措,进一步深化“网上公安局”建设。要经常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等活动,通过网上、网下“警民恳谈”,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难题。

(五)坚持公平正义,实现警务执法规范化。实施民生警务,就是要求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依法履职的要求,也要满足人民群众期待公安机关提供优质服务的要求;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严格执法的要求,也要满足人民群众期待公安机关文明执法的要求;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要求,也要满足人民群众期待公安机关执法行为体现公平正义的要求。因此,要着力在提升执法公信力上下功夫,一是学好法,要通过执法培训、岗位练兵、跟班轮训、网上学法等方式,加强教育培训;二是用好法,要始终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对法律负责的理念,公平正义执法;三是会用法,继续推行“说理式执法”,最大限度地实现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

11.民生改革 篇十一

“三严三实”的提出,深刻指明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政治品格、做人准则,阐明了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丰富了管党治党的思想理念,为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提供了重要遵循,对深入推进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态度、有力的举措抓好专题教育各项工作,从严从实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确保专题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深化改革

党员干部要借“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东风,切实推动党员干部在“新理念”上转型,在“精气神”上转型,在“勇担当”上转型,在“真实干”上转型,在“优作风”上转型,继续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激发和凝聚攻坚克难的拼搏劲头,促进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与促进改革发展紧密结合,必须做到“严”与“实”并重,切中作风之弊的要害,抓住改进作风的关键。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纠正不良现象,把共鸣与感动升华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手中权力的敬畏;把承诺落实到为民服务的践行,责无旁贷的担当;把人民托付的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开花结果。党员干部一定要坚决克服等靠要拖、华而不实的不正之风,稳扎稳打,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行进、向高攀登。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时代发展的最强音,迫切需要求真务实、实干兴邦的精神,而“三严三实”更是推动改革之“实”、攻坚克难之“实”。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肩负着改革的重要使命和职责,要真正沉下心来谋改革之事、创改革之业、做改革之人;从现在开始,在谋事做事上,要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做到谋实事、出实策、鼓实劲、求实效,真正成为锐意创新的大胆探索者和推动科学发展的具体落实者。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要埋头做事,真正做到“三严三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即知即改,作风建设才能不断取得新成效,才能让人民群众满意。

二、推动发展

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牢牢把握“三严三实”要求,切实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正确思路,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精辟论述,直指为人为政的根本,切中干事创业的要害,是党员干部修身正己的行为准则,是各级领导干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遵循,是干事创业的根本准则,也是全党加强作风建设的再整装、再启程,为深入推进作风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提升道德境界,夯实修身之基,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自觉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真心诚意为民办实事,千方百计为民解难事,尽心竭力为民做好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要提升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强化“内功”修炼,在强化党性修养中打牢领导干部的思想根基,营造和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新常态。以“严”“实”的态度和作风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践行“三严三实”的具体要求,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努力打造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新常态。要切实让群众看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在干事创业中更好地服务群众,锤炼作风,展现党员干部的良好精神风貌,强力推进形成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常态。

三、改善民生

党员干部要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强化党的意识、组织意识,把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工作上解决不严不实的问题,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心中有戒尺、严于律己、老实做人、廉洁自律、干净干事,要常修为政之德,自觉陶冶道德情操、锤炼道德意志、筑牢道德底线,始终能够在各种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始终能够与社会各种歪风邪气作坚决斗争,始终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履职尽责、恪尽职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着力点放在改善民生上,始终有一种奋力开拓、苦干实干的创业精神,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真正当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实干家。要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出发点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真心实意从群众意愿出发,带着感情为群众排忧解难,最大限度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激发出来的干劲集中到为群众办实事上,真正让群众高兴满意,为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2.民生改革 篇十二

为了顺应金融机构与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 为了在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民生银行率先进行了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事业部制改革。2007年9月4日, 民生银行内部在北京举行了事业部启动仪式, 董事长董文标亲自参加, 并宣布首批公司金融事业部成立, 包括贸易金融部、金融市场部、投资银行部与工商企业部;9月5日, 4家公司金融事业部正式挂牌, 民生银行成为中国银行业事业部制改革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改革的总体思路:借鉴麦肯锡的咨询意见, 并充分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与业务特点, 民生银行将这次改革的总体思路定位为“公司化”与三个“专业化”。

所谓“公司化”运作, 即是战略定位要清晰, 实现人、财、物相配套, 责、权、利相对应。三个专业化, 即是专业化销售——基于产品和客户, 细分建立专业化的营销架构和团队, 业务单元之间划分清晰的边界, 建立明确的协作模式和收入共享机制;专业化管理——管理流程化, 专注于提升制定规则、资源配置、战略决策支持和集中运营管理能力;专业化评审——风险管理嵌入业务单元, 充分授权、专业评审, 实现授信、监控和市场有效对接。

两大原则:为了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 董文标提出了改革的两大原则, 即前中后台同步推进、协同作战原则;处理好总、分、支行之间规模效益关系和前、中、后台之间的利益关系原则。

改革分“三步走”:

第一步:在2007年3季度, 建立4大事业部, 即贸易金融部, 金融市场部、投资银行部、工商企业部;

第二步:到2007年第4季度, 建立6个总行直属的行业部, 包括机构金融部、能源金融部、房地产金融部、交通金融部、冶金金融部和电子电信金融部。在贷款专业化后, 还将专门成立存款事业部;

第三步:在2008——2009年期间, 对此前组建的10大利润中心进行拓展提升, 完善中后台系统支持, 打造包括租赁、信托平台的全面公司金融业务, 到2010年, 将主要公司业务集中到总行, 全面实行事业部制度。

取得的成绩:2008年末, 民生银行总资产达到10544亿元, 同比增长15%;同年年实现净利润78.85亿元, 同比增长25%。如果按照2007年的覆盖水平提取拨备, 那么净利润将增加11.7亿元, 达到90.55亿元, 同比增长42.9%。2009年第1季度, 民生银行实现净利润24.99亿元, 同比有所增长。值得称道的是, 民生银行的净利润增长较资产增长快了10个百分点, 这表明民生银行已经由规模效益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调整提升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民营银行组织结构的选择

民营银行的组织结构面临着两种选择, 一种是我国传统银行组织结构, 即总分支行的组织结构, 另一种是发达国家大多数银行所采用的, 也是我国民生银行改革所引进的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前者在银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表现出自身存在的弊端, 以及与经济发展、金融环境的不协调, 具体表现在:由于垂直层级设置过多, 导致信息传递链条过长、环节过多, 造成的信息失真, 效率低下;各层级职能部门权利、责任不明确, 人浮于事, 导致的交易费用和委托代理成本较高;注重量的扩张、缺乏质的考核, 经营专业化程度不够, 资产结构单一, 导致的粗放式经营, 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后者被实践证明是顺应经济发展形式与金融环境变化的正确之举, 下面我们对民营银行选择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一) 事业部制的特点

事业部制是指公司内部按照产品或区域来划分, 并实行独立核算的, 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单位。其特点概括起来就是“集权与分权的结合”。

1. 所谓分权管理是指各事业部的分权, 银行将原有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某项业务或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等职能和相应的决策权集中到事业部, 由事业部独立经营、独立核算, 强调成本控制, 实现集约化经营, 事业部作为独立的利润中心对本事业部全部经营管理活动和盈利状况负责。

2. 所谓集权管理是指总行的集权管理, 主要体现在行政、利润、风险三个方面;在行政方面, 总行对各事业部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减少了中间层次, 实现了管理结构的扁平化;在利润方面, 总行定期向各事业部下达利润考核指标, 各事业部据此制定出一定利润率的经营计划, 报总行批准后即要全部负责;在风险方面, 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向各事业部派驻风险总监并对其进行考核, 事业部总裁对风险总监进行行政管理和业务发展要求, 风险总监对团队进行转授权和管理。事业部总裁和风险总监都具有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两重压力, 从KPI (关键岗位) 指标看分别是3/7和7/3, 即对总裁的考核中, 业务发展占70%, 风险控制占30%, 风险总监相反。

(二) 事业部制的优势

1. 有利于提高快速反应的能力。

一方面, 各事业部均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 可以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个体独立经营, 自主决策, 为其未来发展做出规划, 因此对市场环境的新变化能够做出及时的反应;另一方面, 各事业部作为利润中心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 便于其根据自身的经营业绩进行产品的优劣分析, 以及时调整战略, 更好的适应市场情况的变化。

2. 有利于提高专业化程度。

各事业部是按照产品或区域划分的, 有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 便于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专业化程度, 能够实现专业人员对专业事物进行统一规划, 优化了资源配置, 形成规模经济, 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 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

一方面, 高层管理者可以摆脱日常行政事务, 成为强有力的决策机构从而提高了决策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对各事业部的授权, 调动了其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作为利润中心, 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可以将各事业部的经营业绩进行横向比较, 形成一种潜在的竞争机制、激励约束机制, 从而有利于经营效率的提高。

4. 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各事业部自成体系、独立经营, 管理层从整体观念出发组织部门的各项管理业务, 能使自己得到全面的培训, 提升全面管理能力, 为银行的未来发展储备了人才资源。

三、民营银行选择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提速与外资银行的进入, 整个金融环境日趋市场化、专业化与国际化, 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而民营银行的发展目标是做大做强, 不仅仅是作为国有银行与大型股份制银行的补充力量, 而是作为与其并驾齐驱的力量来提升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因此, 民营银行若想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 组织结构上的改革势在必行。下面具体对民营银行进行事业部制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 监管力度加大, 具体体现在资本约束方面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国内银行在2007年1月1日前的资本充足率都要达到8%, 否则将在业务发展、机构设置、产品创新等方面受到刚性约束, 并且在市场准入方面突出了资本充足率的一票否决制。在这方面, 政府给予了国有银行较大的帮助, 包括采取发行特别国债, 外汇储备注资等方式以及在税收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而民营银行获只能靠自身的努力, 获得政府支持的可能性很小。

(二) 市场定位的趋同性

民营银行的发展大多采用了跟随型的市场定位战略。从区域上来看, 集中在中心城市与经济发达地区;从产品结构来看, 与基本与国有银行经营相同的业务;从客户定位来看, 以交通、通讯、高校、高科技、上市公司、准上市公司为主, 这种趋同性的市场定位使得民营银行在竞争中没有自己的特色, 很难打破原有国有银行垄断的市场格局。

(三) 现有组织结构存在弊端

传统银行以赚取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 追求规模的扩张成为其发展的主要模式, 这就形成了总——分——支行这种按区域划分的组织结构, 这种结构的行政化色彩浓厚、条块分割、运作低效、管理粗放, 由此带来高成本、高风险、高消耗、低收益的弊端, 突破这种传统的组织结构进行事业部制改革是民营银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这种组织结构能够将银行的资源、能力、智慧整合起来, 以客户为中心实现集约化的高效经营, 从传统业务向创新业务转变, 便部门银行为流程银行, 实现民营银行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民营银行选择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应遵循的原则

(一) 合理协调前、中、后台关系的原则

我们这里设计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以各事业部业务部门作为前台, 主要包括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条线, 负责开拓业务与经营风险, 属于利润中心;中台是监控部门, 主要包括风险控制部门和计划财务部门, 属于成本中心;后台是支持部门, 主要包括人力资源部门、会计核算和资金清算部门, 信息技术部门和其他后台支持部门, 属于成本中心。协调三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时, 应坚持成本与收益相协调的原则。

正确处理前、中、后台三者的关系, 应坚持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原则。前台业务部门 (各事业部) 应作为利润中心加以管理, 并按照权责利一致的原则, 给予与其职责相匹配的资源授权和风险授权。而中后台则分为事业部中后台和总部中后台两个部分。事业部的中后台主要为各事业部提供个性化的单独服务, 包括业务层面的风险控制、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事务等;总部中后台主要负责全行范围的战略层面的风险控制、财务规划、投资者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等以及制定统一的政策标准和技术标准;为了全行整体的战略目标相一致, 总部的中后台应适当对事业部内的中后台加以控制, 但不应直接参与前台业务的经营管理。

(二) 以客户为中心, 面向市场的流程银行定位原则

部门银行与流程银行的主要区别在于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在整个管理流程中的职责是否被清晰定义, 前、中、后台的分工合作是否有科学合理的体系设计和考核度量, 前者由于在这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弊端导致产品设计和推广不能满足客户、市场的需要, 造成产品延期或产品滞销等问题。因此, 我们坚持面向客户、面向市场的流程银行定位原则, 设计一体化、标准化的组织体系,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加强前、中、后台的分工协作, 使总部的职责有所转变, 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

(三) 全面打造IT平台与事业部同步发展的原则

完善的IT网络平台会成为事业部改革发展中的强有力支撑, 而完成IT技术的全面应用与开发绝非易事, 大体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建立辐射性的数据中心, 保证数据来源地真实性与唯一性, 实现信息共享;二是信息集中后的应用开发与信息挖掘, 实现各业务品种的技术支持相互联系, 提高关联业务的处理效率;三是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为每家事业部配备一定数量的应用开发队伍, 在核心业务系统和核心平台的基础上, 开发“以客户为中心”的专业操作服务系统和决策支持服务系统, 真正实现银行的电子化与网络化服务。

(四) 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授权原则

在资源授权与风险授权方面, 我国银行业主要实行对单笔风险审批的控制和单项资源配置的控制, 经常与经营计划、经营目标脱节。由于资源占用与风险占用最终体现在资本占用上, 我们可以把资本标准引入资源管理与风险管理中, 建立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业绩评价机制和资本分配机制, 使各事业部的资源授权与风险授权与其职责相匹配。

五、民营银行推进事业部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规模的选择问题

民营银行建立各事业部究竟应选择多大的规模?应坚持适度的原则, 不宜过大, 也不宜过小。如果规模过大, 涉及的市场跨度过大、经营范围过广, 不利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同时会对各事业部适应市场的能力和快速反应的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并且由于规模过大, 资源占用率过高, 会导致该事业部在银行中的地位过于强势, 影响决策的制定与内部市场的有序运转;如果规模过小, 事业部的独立程度不够, 难以完成生产、开发、销售等一系列环节过程, 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 并且管理者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受到制约, 影响经营效率与预期利润的实现。

(二) 各事业部与银行整体的关系问题

各事业部与银行整体的关系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考虑。纵向上, 各事业部接受银行总部的统一领导, 但作为利润中心, 各事业部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自主经营、独立核算, 这就导致了其往往只顾局部利益, 忽视整体利益, 注重短期利益, 忽略长远利益, 从而影响了银行整体战略和规划的实现, 不利于整个银行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横向上, 各事业部之间相对独立, 对自身利润的追求过度, 部门之间的协调难度加大, 合作意识单薄, 难免造成某些职能机构重叠, 增加管理费用, 或是在业务上发生交叉, 导致资源的浪费。因此, 民营银行在推进事业部制改革时应注重协调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三) 各事业部与分支行的关系问题

上一篇:观灯展四年级优秀作文下一篇:强化领导班子目标考核机制加快各项工作推进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