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改革开放三十年

2024-09-14

剖析改革开放三十年(精选12篇)

1.剖析改革开放三十年 篇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2)

改革开放三十年,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致富,奔向小康,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先拿列车提速来说吧。从90年代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六次列车大提速,分别是1997年4月7日,1998年10月1日,2000年10月21日,2001年10月21日,2004年4月18日,2007年4月18日。不仅列车提速了,铁路也在一刻不停地向四面八方延伸。目前中国铁路里程7。7万公里,相当于地球的一圈半,位居世界第三,占世界的6%,运输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它穿过了世界屋脊昆仑山的岩石和坚冰。它和神州六号载入飞船升空、三峡水电站建成称为发展中国家的三大奇迹。一个外国朋友说:“中国人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再让我们来看看身边的。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棚户区的人们走进了宽阔的楼房中了,不再漏雨,不再透风。如今已有212万平方公里的棚户区消失。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公路修好了,人们走上了致富路,奔上了小康之路。

我想:这些辉煌成就,离不开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使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致富路。

要我说: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什么路?我认为是一条致富路,让我国人民走向富裕,奔向小康!

2.剖析改革开放三十年 篇二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并不算长,但对于现代中国来说,改革开放30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回首1978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客观评价30年改革进程,深入讨论下一步改革攻坚的重大课题,对现阶段加快推进改革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此,本刊特推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栏目,以改革开放30年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不同视角回顾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演进轨迹与成功经验、研究探讨当前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趋势与规律。特向广大理论工作者、专家学者、企业家、研究生等作者征集优秀学术论文。应征文章自拟题目,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视角,运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

应征文章要求观点鲜明,论述清楚,写作合乎学术规范,字数一般在8000字以内,并随附300字左右的中文内容摘要、若干关键词、作者简历(包括真实姓名、年龄、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及联系方式等)。

稿件请发送至《北方经贸》杂志社电子信箱:bfjmzzs@126.com。

本刊将择优相继在《改革开放30年》栏目刊登,并在年内邀请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及优秀论文作者召开“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研讨会”,届时将邀请有关专家对稿件进行评审,组织评奖活动。

3.改革开放三十年 篇三

摘要:金融危机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反思一下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经验和不足。本文将从经济危机下我国的经济形势以及我国现有经济情况出发分经验和不足两个方面讨论改革开放三十年给我们的思考。

关键词:改革开放 金融危机 经济形势 思考

0 引言

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也卷到这场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中,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已然不能避免受到影响,除了考虑怎样把金融危机的影响减小到最小,这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反思一下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经验和不足。

1 金融危机下我国的经济形势

2008年中国GDP增长率为9%,结束了GDP连续四年超过10%的神话,尽管9%这个数据在金融危机蔓延的情况下还是比较高的,但是GDP增长率下降这个事实还是让人担心。从微观方面看,海关总署的进出口数据显示,2008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出口额的增幅下行放缓的趋势明显,由于美国是中国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场,一度在6-7月份冲高的中国外贸出口增速又遭遇考验,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没有动力革新技术,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进口方面: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经济在下半年仍有下滑的可能,从而导致其国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继续降低,如果美国国民的消费需求减少而制造业因投资增加而逐渐恢复活力,那么势必减少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数量。

国内金融机构面临直接损失。雷曼兄弟破产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直接的影响包括:一方面,我国的金融机构、投资者持有较多的次级债券,形成实际损失;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出现衰退,它会传导到中国来,形成对持有大量美国金融机构股票和基金的中国银行业的担心。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曾主导给雷曼贷款5000万美元。这也使国内投资者在心理上产生危机感,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中小型企业大量倒闭,造成就业困难。金融危机波及沿海地区的大量进出口企业和加工企业,致使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大量劳动力失业,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就业困难,极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中国社科院发布2009年《社会蓝皮书》预测大学生失业率超过12%,2009年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调查失业率有可能超过9.4%,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

2 改革开放的措施以及成果教训。

从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系列变化大概表现在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

2.1 改革措施:从改革说起,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并在几个试点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4年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提出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等;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2007年物权法出台。

改革成果:这一系列改革都是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从1978到2007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8%,中国逐渐成长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我国的人均GDP从1978年至今增长了六倍,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全面提高,科技创新取得巨大成就,金融业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国内市场实现了商品总量由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的根本性转变,经济结构得到一定调整。

存在问题: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停留在粗放型发展阶段,在金融危机的波及下,很多企业因为竞争力不强、在淘汰的环境中不能得以发展而倒闭;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够深入彻底,管理存在弊端,在金融危机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国有企业甚至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存在决策的失误而面临损失;住房制度改革不完善,此次金融危机就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受此影响,我国的楼市也受到一定打击,我国楼市的改革势在必行;另外,宽松的货币政策易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给日后金融系统危机带来潜在风险。

2.2 开放措施: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现我国有五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岛;设立14个沿海开放城市;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引进外资,同时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现在,我国的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开放成果:外贸持续快速增长,利用外资保持高水平,走出去步伐加快,多双边合作取得重大成果。

存在问题:为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我国采取较宽松的引进外资政策,并且为出口贸易提供很多优惠条件,这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对国际社会的依赖程度加深,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不得不受到影响,显然,对国际环境越依赖所受经济危机影响就越大,因此要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同时加强独立性,谨慎对待,对外投资要有严格的风险评估和多元化的投资策略。

参考文献:

[1]赵玉珍.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经济纵横.2008.

[2]陈艳红.浅析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J].中国监察.2008.

4.改革开放三十年(11) 篇四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苏州小女孩。爸爸妈妈经常对我说:“你之所以能过上现在这样幸福快乐的日子,要感谢邓小平爷爷提出‘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有这样一位既优秀又伟大的好领袖,是我们每一位公民的福音啊!”

你们看,短短三十年,苏州里里外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苏州再也不能与过去相提并论了。改革开放之前,苏州是个小城市,到处都是白墙黑瓦的房子。爸爸妈妈曾经告诉过我:像原先的瑞光塔经过岁月的侵蚀早已破旧不堪,附近都是破旧的砖瓦房。但如今经过政府对瑞光塔的维修,以及对周围房屋的翻建打造,面貌已焕然一新,变得美丽迷人,成为旅游景点,是我们苏州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再说说过去的人民路吧!不仅路窄,而且地上哪是什么柏油马路呀?都是一块一块的石板路;一到下雨天就遭了殃,地面容易积水、路上颠簸不平。如今,石板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又平又宽的柏油马路了。

现在的苏州,老百姓生活富裕、高楼大厦随处可见、高架连着工业园区和高新区、处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

改革开放不仅使我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国家也是日新月异,蒸蒸日上,让世人刮目相看。就说我们的体育吧,1984年许海峰摘得了中国在奥运会中的首枚金牌,这多么令我们骄傲啊!而2008年8月8日,奥运大幕在中华大地上拉开。回忆起我们申奥成功的当时,全国人民欢呼雀跃,普天同庆,每个人都充满了激动的心情;而今年夏天作为第29届的奥运会东道主,中国代表队一共获得了51枚金牌,以“世界第一”的金牌总数完美地结束了“北京奥运会”。

5.改革开放三十年感想 篇五

2008年,是值得我们隆重纪念的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中华民族曾领先世界两千年之久,但在“康乾盛世”的阿谀赞歌声中,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便开始了落后挨打的境地。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彻底摆脱了被压迫和奴役的境地,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开始慢慢地觉醒,但却步履艰难,在曲折中艰难前行。三十年前的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召开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打开了封闭几十年的国门,作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十年时光荏苒,三十年沧海桑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之兴衰在这三十年紧紧相连,相互印证,让每一个浸润其中的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三十年高歌猛进,三十年推陈出新,到处充满崛起和复兴的盼望,它带给了所有人梦想,很多人也实现了梦想。

三十年我们的中国实现了历史性的经济战略转折,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也因此发生质的转变。三十年的求索与奋斗,使一个经济上贫穷落后的中国,迅速崛起世界的东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过程中,文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建成大中型项目互存多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建设起来,石油工业发展迅速。新建铁路八千多公里。尖端科技方面,成功试验了第一个原子弹,神舟6号飞上天。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长,跃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7年,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如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里枢纽工程,大亚核电站和京九铁路。近年的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三十年以前,我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2006年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我国在教育、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大批有志青年到国外学习,他们中有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的讲话中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

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国人民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书卷,也留下了无数动人的故事。回眸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中华大地的巨大变化,还有需要我们不断传承的精神、认真借鉴的宝贵经验。今天的中国,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在迎来千载难逢的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可以预料或难以预料的严峻挑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使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让我们加入了WTO,为发展增加内、外推力。中国今日的强国之姿,有赖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华的腾飞,其动力也正是来自改革开放的不断变化。改革开放的脚步,不容停歇。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言:“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人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问题会出现,矛盾会发生,但是只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敢涉深水,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奔向更加光明、更加灿烂的未来。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这三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勇于实践,开拓进取,取得辉煌成就的三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得到了最大实惠的三十年。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大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数中国人,从自己身边的日新月异变化中亲身见证了改革开放的点滴进程,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无限欢喜。

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终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开始向腾飞大路大步迈进。

周发 祥

6.改革开放 三十年的成就 篇六

niu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东方古国正在崛起,中国 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富强。当下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巨型工程; 青藏铁路,世界屋脊铺铁桥。中华民族完成了niu一个又一个壮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 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 三十年。我们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方式并niu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我 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 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 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 经济舞台。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 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具体而言:

一、是香港,澳门的回归。香港,澳门的回归,是彪炳中华民族 史册的伟大业绩,也是上个世纪末具有重niu大国际影响的历史事件。从 回归祖国那一刻起,香港,澳门就进入了新的时代、开启了新的航程。回归十几年来的一切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是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 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和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 佳制度安排;推进“一国两制”事业,符合香港,澳门同胞利益和愿望,也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在“一国两制”伟大实践中,香港,澳门 这两颗璀璨的明珠将在祖国的南疆放射出更加绚丽的色彩,也为祖国 的最终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二、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 明,1978 年至 2006 年的 28 年间,中国的 GDP 年均增长 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 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 已成为niu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 超过十亿美元,二 00 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 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 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 国家的差距。二 00 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 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三、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 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niu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 1978 年到 2006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 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 30 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 2.5 亿下降到 2148 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 30%下降到 2.3%。中国是目 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 家。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开放是什 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niu,并以此克 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 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 意义上说,开放的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中国大批留学生到国外 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 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 提高。尤其是加入 WTO 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 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niu

niu结合实际谈谈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 择。从 1978 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 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niu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 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 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 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 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niu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 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改革开放niu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而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 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三niu十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而是为了更深 入地改革开放而纪念,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进一步解放思 想,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 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 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而抓住机遇,应对挑niu战,“绝不能停滞不前,更不能夜郎 自大”。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 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而深化改革开放无 不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 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论。十七大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 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niu要坚持这niu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 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 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立新中国、创立社会主义以来就不 断探索、反复摸索的伟大事业。从建国之初向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老大哥学习的“一边倒”,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niu “反对修正主义防止修正主义”,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实践 经历了艰难、曲折甚至是反复的过程,直到改革开放我们党才成功开辟 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这探索的过程、实践的历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实 现了思想解放的历niu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 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 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 的中国niu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niu解放思想;换言之: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想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 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 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niu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 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 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 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 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 放思想;换言之: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 想,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从根本上来说,改革开放的前提在于思想解放,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根本在于创 新体制机制,目的在于激发创造活力。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 须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中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 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在永无止境的 改革开放中niu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 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从现实上来说,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完 善社会主义制度、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此,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目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进一步解niu放思想 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永无止境地解放思想、永 无止境改革开放,在永无止境的改革开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永无止境的解放思想中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 风险所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中niu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的伟大抉择,是我们党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niu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选 择。从 1978 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以 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 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niu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 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 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而改革开放所带来最根本的变化就是思想的解放、所能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 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不是为纪念而纪念,而niu是为了更深 入地改革开放而纪念,关键是在具体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进一步解放思 想,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 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niu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十七大号召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 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三、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niu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十七大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 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 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 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中国社会主义道niu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立新中国、创立社会主义以来就不 断探索、反复摸索的伟大事业。从建国之初向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老大哥学习的“一边倒”,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 命”、“反对修正主义防止修正主义”,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和实践经历了艰难、曲折甚niu至是反复的过程,直到改革开放我们党才成功开辟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这探索的过程、实践的历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实现了思 想解放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 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 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niu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 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 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 发表以来近niu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 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 放思想;换言之: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真正的改革开放、坚持正确的解放思 想,就必须坚持中niu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上海商业地产改革开放三十年综述 篇七

即使由于宏观调控对整个房地产行业都处在艰难过关时期, 上海的商业地产依然一枝独秀。尽管不少内资企业受资金压力纷纷脱手既有项目, 然而从更大的市场范围看, 许多觊觎中国市场的国际投资商却正好乘机出手, 纷纷“抄底”收购, 而且形成一股风潮。今年5月16日美国投资基金“亚太置地”以44.38亿元收购“和记港陆”位于长乐路的“世纪商贸广场”;而全球最大私募基金黑石集团在6月16日买下长寿商业广场的90%股权之后, 不久又以45亿元人民币购入位于莘庄的仲盛世界商城。不管购买者是否出于其他动机 (因其不是最终经营公司, 而是投资机构) , 如通过对商业地产的预期和人民币的升值企图套利, 他们对上海商业地产的看好却是显而易见的。

上海商业地产发展历程

上海商业地产已经经过几轮发展高峰, 它是伴随着商业改革开放的步伐共同前进的。直至上世纪90年代以前, 上海商业设施基本无甚变化, 1950年至1980年, 上海市基建投资总额中, 用于商业的投资仅占2.7%;1981年至1990年, 用于商业的投资仅占3.5%。在这40年里, 上海人口增加了67%。社会商品零售额从15亿元增长到了352亿元, 增加了23倍, 而市区的商店营业总面积只增加了12.9%, 按每个居民占有率计算, 则下降了30%-50%。使许多商店人满为患, 商业发展缺乏后劲。全市的大商厦还停留在上世纪初旧上海延续下来的大新、新新、永安、先施四大百货公司。

1992年以来, 结合城区改造和商业街扩建, 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商业设施建设。从业态上来看, 本次的商业建设主要体现在传统百货向现代都市百货转型;从开发主体看, 主要是原有的国营商业企业借贷内资进行改扩建;从开发区域看, 体现在中心城区的主要商业街上, 如南京路从推倒少年宫兴建精品商厦以及随之而来的十大商厦改造等等。

这一时期, 国务院开始在沿海开放城市实施中外零售商业合资合作试点, 一些大型的合资商业地产项目如八百伴、东方商厦等也开始兴建, 但数量不多。

1995年底, 家乐福在上海曲阳地区开设了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超市, 一炮打响, 继而麦德龙量贩式大卖场开张, 随后易买得、大润发、乐购等海外连锁超市零售集团陆续抢滩;上海地方政府抓住时机, 因势利导, 连续每年投入100亿元在资金和政策上大力扶持国有商业企业转型, 一批连锁超市公司如华联、联华、农工商等纷纷崛起, 连锁网点迅速扩建, 连锁经营的业态业种也由食品、副食品、日用品扩展到家电、家具、建材以及餐饮、婚纱、摄影、旅游、家政、通讯、快递等各种现代服务门类80余种。这一时期兴建的商业地产遍布大街小巷。

与此同时, 第一轮大型商厦的兴建更是推波助澜, 在淮海路、南京西路、徐家汇、浦东新上海商城等中心商业街区全面推开。

上海经济的持续向好, 引发了对上海办公楼需求的快速增长, 进入新世纪以来, 以办公楼宇大兴土木为特征的上海商业地产掀起了又一轮高峰。与此同时, 零售市场上,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 消费结构的变化, 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商业设施MALL开始出现, 带有中国特色的大型专业市场也陆续移植到上海, 这一时期, 商业地产的概念随着外资外商的大举进入而迅速升温, 大有全社会笼罩在商业地产的热潮中的气势。

截止目前, 上海的零售商业面积已接近5000万平方米, 人均商业面积2.8平方米, 超过了国际上许多发达城市, 并且仍在以每年数百万平方米的速率增长。

商业地产之所以这些年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 首先在于它有着显着的经济效益。大家都知道房地产业对GDP的贡献, 房地产里面商业地产是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尤其是近些年, 上海房地产业总量依然在增长, 但增幅在减少, 然而就投资结构来看, 商业地产的比重却在上升。2005年商品住宅所占比重是73.9%, 2006年跌到65.5%, 2007年64.1%;而办公楼则从8.2%逐年上升到9.7%、12%;商业用房也从8.2%逐年上升到12.2%、12%。可见这些年, 在住宅房地产受宏观调控降温以后, 是商业地产依然在有力地支撑着上海房地产业的不断增长。

除去经济效益外, 商业地产在强化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建设、改造旧城区、开发新城镇、繁华城市面貌、改善市场和消费环境、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就业、丰富人民生活、推进城市文化和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都功不可没。

然而, 伴随着上海商业地产的高速发展, 也出现了总量饱和, 结构、业态、布局不尽合理, 以及缺乏规划、盲目开发、产权分割套利、经营管理不善等各种问题, 不光干扰了市场的发展, 而且造成了不利的社会影响。

上海商业地产的进一步发展要注意的若干方面

下一步商业地产的开发对于政府要作好合理规划外, 于企业来说, 特别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选址。所谓“一步三市”, 选址差之毫厘, 会导致业绩失之千里。相比较住宅地产, 商业地产的开发对选址的要求无疑是更高的, 这几乎成为商业地产开发成败的前提性因素。一般商业地产在选址时对诸多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比如店址与市中心的距离、市场需求趋势、周边人口密度、客流车流、停车设施、交通条件、建筑状况、使用年限、规划限制、周边店铺数量及规模等等。

二是定位。商业地产项目定位的核心是功能、业态定位, 定位准确才能“纲举目张”。通常土地在出让前, 政府职能部门会根据城市的经济结构、人口规模、产业特征等统筹兼顾, 对地块做相应的技术和规划指标的确定, 对于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企业来说, 则要根据城市整体规划和区域特征等, 因地制宜, 来确定本项目的市场位置。定位必须以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为基础, 同时, 还需要对有可能进驻项目片区经营的商家进行意愿调查, 包括对物业的硬件需求、对不同商业模式的认可程度、对片区租金的承受度、对经营管理的需求等, 以了解哪些商家适合项目的发展、能够为项目带来收益。通过详细调查, 以便清楚地了解到片区商业发展、项目自身条件及与商家需求意愿的契合点。

三是资金链。商业地产开发项目往往对资金需求相当大, 因此一定要保证在开发和后续运营期间, 有安全的资金链来完成项目, 防止因资金链断裂, 导致整个项目搁浅或达不到初始的投资目标。我国商业地产的开发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的短期贷款, 银行信贷的依赖水平普遍超过70%以上。因此要求建立和完善商业地产市场健康的投融资机制, 保证商业地产项目开发和经营所需大量资金的多渠道来源, 同时遏制和规避国有银行的单一信贷风险。

四是招商。商业地产项目建成后, 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招商, 招商是商业能否开出来的关键, 所以要倾全力做好招商工作。招商要明晰招商的特点:目标商户主次要分明, 租金租期差异大。招商时间控制在半年到8个月, 保证招商率在80%以上开业, 使得开业伊始便有个好的蓬头。开业之后还经常会进行商户调整。还要研究招商的方法, 可开招商推介会, 可通过媒体招商, 也可委托专业招商公司招商等等。招商要有规模性和集约性, 要注意节选优质商铺, 铸造品牌商家。

五是营销。营销管理是开发的后期工作, 也是商业房地产正常运营的基本保证, 是商业房地产收益和物业价值提升的源泉。现代商业地产营销管理的精髓就是要把松散的经营单位和多样的消费形态, 统一到一个经营主题和信息平台上, 否则就会出现“销售的结束就是商业设施生命的结束”这样的尴尬局面。目前的营销管理模式主要有:输入管理、自行管理、合作管理、委托国外机构管理等等。营销还包括制订营销方案, 不断推出营销计划。

上海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从上海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来看, 到2010年将呈现上扬的态势, 主要理由在于:

首先, 对住宅市场的宏观调控给了商业地产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此消彼长, 资本天生的逐利性让原先的住宅开发商纷纷转向商业地产, 由此呈现上海房地产行业的结构性转移, 这种转移与其他多种因素相结合, 使得商业地产倒与城市发展势头相匹配, 处于风生水起的恰当时机。

其次, 上海郊区的新城镇建设, 将带来非常大的商业地产需求。上海的城市化格局, 正由600平方公里向6000平方公里扩展, 不少新城区和新市镇需要引进新的商业业态, 需要开发新的商业中心;此外, 大量的新兴居住区也要发展社区商业。上海城郊地区凭借着巨大升值空间的良好预期将广泛吸引海内外投资者。

第三, 商业地产能产生较高的投资回报。从住宅小区的商业配套开始, 到城市商业中心区的商业“旺铺”, 商业地产的价格是住宅类地产的2~5倍。因此, 不管是国内资本, 还是海内外资本都对上海的商业地产抱有很大的期望, 还会继续加大这方面的投资。

第四, 上海市政府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视以及相应的政策导向, 也为商业地产提供了支持。

第五,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及其效应, 将会直接导致并催生很大的商业地产投资需求。

第六, 新业态发展的需求, 适应现代人多元消费的购物中心和休闲商业将加大开发力度;适应贸易结构调整的大流通展贸平台将开始兴建。

第七, 零售业的结构调整将增加商业地产需求。2005年以来, 零售业开始了规模性的新扩张以及零售业内部结构性调整, 这给商业地产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兼并重组是一个企业内部的整合和外部的整合过程, 包括内部店铺的重新整合和调整, 外部店铺扩张。

第八, 投资环境的改善。根据国际经验, 一个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5000美元增至7500美元是一个重要关口, 经济发展会出现许多新特点。正确把握这些特点, 遵循经济成长规律从而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是这一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上海全市人均 (户籍人口) 国内生产总值2007年已达到7500美元。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判断, 上海目前正处在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 具有巨大的潜力, 已经达到国际资本的投资要求, 能吸纳更多的国际资本进来投资。

然而, 在总量趋升的背景下, 结构性的矛盾却越来越突出, 这在某些局部会呈现出“上下博弈”, 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一边是火焰, 一边是海水”的交织现象。

在上述所列利好因素的驱使下, 商业楼盘还会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 然而就能正常运营的有效商业楼盘而言, 一方面正在建设的楼盘一部分会“漏出”, 进入数量不小的存量空置行列, 另一方面, 越演越烈的商业竞争将使现有的商业楼盘不断“换马”、“变脸”乃至破产倒闭, 变成“死铺”、“死店”。

未来上海商业地产在市场自然的上下博弈中和政策的施力下可能会呈现如下特征:

1、逐步趋向理性开发。

在总量增长和结构性矛盾中间, 政府和企业都在试图寻找解决的办法。政府层面在于加强整体和区域内的商业规划, 并确实制定新开大型商业项目的听证会制度;企业则强调在项目开工前的策划工作, 增强日后经营的成功把握。

2、开发重点向新城镇转移。

随着中心城区商业设施的饱和以及新城镇的开发建设, 商业地产的开发重点将从环线内移向环线外, 尤其集中在那些规划发展的新城中心区和中心镇镇区。

3、聚焦在轨道站点处

上海的轨道交通建设正在全面铺开, 一般来说, 轨道交通所连接的都是居民集聚的地区或是城镇中心区, 这些轨道站点的出入口将成为商业地产的最好选择。融商业与交通换乘为一体的购物中心已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如已建成开业的2号线、3号线中山公园站的“龙之梦购物中心”;1号线、5号线莘庄站南广场的“闵行商贸中心”和27万平方米的仲盛摩尔;3号线、8号线虹口体育场站的“长峰虹口商城”;以及8号线、10号线五角场站已经全面启动的“五角场商圈”, 这里崛起了33万平方米的万达商业广场和12万平方米的百联“又一城”。

4、项目不是单纯求大, 而是注重适度规模。

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和价格的昂贵, 大体量的商业地块将越来越少, 一窝蜂开发大型shopping mall的现象不会重演。开发商更加注重适度规模, 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家乐福就考虑今后要开发迷你型的中型卖场。

5、社区商业成为重点。

由于城市新社区建设步伐加快, 政府积极鼓励发展社区商业。2007年与往年相比社区配套的规模与形态都有了相当大的变化, 2008年将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较适合社区商业发展的商业形态包括社区型购物中心, 邻里中心以及现代生活广场等, 这些业态将逐渐成为商业地产的新亮点。

2008年规模在几万平米的小型街区Mall以更加完善的配套, 丰富宜人的景观环境特色而更具有吸引力。小规模的商业设施既降低了招商的风险, 又方便邻近的社区生活。是未来易于操作, 容易出现亮点的商业模式。体验消费的乐趣也更容易在这些规模虽小, 但更富有情趣的项目中得以实现。

6、商业地产经营模式转型

商业地产经营模式将发生变化。据统计, 目前商业地产项目选择出售的比例仍然高于半数。整体趋势将继续转向持有型物业。只售不租, 把商业项目作为房产销售, 产权被分割, 难以进行整体商业定位策划, 整体招商及整体管理。因此, 目前的商业地产开发商仍存在投机心理。虽然越来越多的开发商认识到产权式销售对商业项目的长久经营不利, 但极少有开发商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 愿意将巨额资金沉淀在单一的商业项目上, 追求长远的持久和高额回报。

随着WTO规则的深入实施, 越来越多的国际零售企业在中国设置经营场所。其需求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而这些企业在选择经营场所时, 基本上只选择只租不售产品, 无法与那些切割分散出售的物业进行合作。因为这种项目未来经营业态无法保证。由出售转为出租经营模式的转变是城市发展和市场优化的必然结果。

7、商业地产经营业态日益丰富

人们的需求正由原本较单一直接的物质需求向多元化、集约化的物质精神双重需求转变, 商业业态也因此日益丰富起来。2004年, 商务部发布的公告, 根据新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 按照零售店铺的结构特点, 根据其经营方式、商品结构、服务功能, 以及选址、商圈、规模、店堂设施、目标顾客和有无固定营业场所等因素将零售业分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17种业态。商业地产的运营门类也大大拓展。

8、商业地产增长方式发生转变

8.改革三十年感言 篇八

最重要的感受,是认识到无论有多大的问题和困难,基层总有一些解决的办法,总有一些自发的对付困难的努力。这点不会改变,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首先总有人吃了苦头,或者让人不满意,所以总有人试图去应对,尝试解决一下。真正有挑战性的,是这些分散的、自发的、零碎的努力,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汇聚起来,集中成为政策和制度。

三十年前的农村是什么问题?就是农民太穷、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那是离谱的贫困与短缺的并存。不是社会不需要农产品,急迫地需要,可就是没有供给,同时农民太穷,把整个国民经济都拖住了。这样老大难的问题能解决吗?

你要是在乡下待过,就知道同样的天气和技术,农民也能把那块小自留地种好。为什么呢?就是体制上有差别:自留地也还是集体所有的土地,但归农户管理,责任归农户,收成也归农户。就这点小小的不同,结果农民的行为就完全不一样。那么,能不能把自留地的面积扩大一点呢?其实,这就是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的包产到户的由来,无非就是把生产队的土地划到每一家农户,承包给农户经营。包产到户早在一九五六年的浙江永嘉县就有了,问题是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一年大饥荒之后,自留地得到了合法承认,但包产到户还是得不到。

所以我们要晓得,不管中国经济遇到什么困难,要解决什么问题,首先自发应对的并不是经济学家,是身在其中的实践者。就像当年,农民穷难道农民不知道?农产品短缺难道城里消费者不知道?都知道。也总有人自发地试图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门槛,就是自发的民间努力能不能得到国家政策的合法承认。这非常关键,一九五六年支持包产到户的那位永嘉县委书记,倒是给了农民提供了政策承认,但他本人却因此“犯了错误”,被开除了党籍和公职,回乡当农民一直当到一九七九年。这说明,不是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早就有,历史上有、现实也不断地冒出来,困难是合法承认的门槛太高。

什么是改革?改革就是把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合法化。并不需要什么人高高在上想出一套办法“指导”老百姓如何解决问题。政策制定者只要眼睛向下,各地自发的行为里有足够多的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中国农村改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农民穷、农产品短缺的问题早就知道,能解决的办法也早就有了,但过去就是多年不承认,有时不但不承认,还要斗、斗、斗,非把适合生产力的办法当资本主义去批,口号越喊调门越高,可是路却越走越窄。

直到改革开放,思想路线端正了,决策人和决策机关眼睛向下,实行一种当年万里副总理讲的“事后承认主义”,先各地试验、地方承认,逐步被吸收为中央政策,最后立法承认。

难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制度要发生变化,非要等到原体制的维护成本非常高,高到几乎转不动了,才有可能改。这样高昂的体制运转成本,还要广为人知,才能内生出变革的意识和实践冲动。决心面对现实的政治家,愿意用自己的政治权威,为自发的改革实践提供试验的保护和合法的承认——这就有“戏”了。从这点看,邓小平和他那个领导集体,对改革的贡献在历史上站得住脚。没有这个条件,底层自发的改革常常自生自灭,不能汇聚成制度变革的伟大力量。

现在人们一般承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历史地位。回头看那些政策文件,其实并不是用来教育农民的。农民早就知道包产到户管用,早就想搞、也多次自发搞了起来。一号文件主要是教育干部的,说服国家机器的方方面面,用党中央的权威肯定改革的路数,启动合法承认改革的程序。这个经验说明,离开了“官场”的一致认识,仅有底层农民自发的包产到户是远远不够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研究者、调查者、学者的工作,也帮了一些忙。因为制度变迁之所以发生,除了原体制的运行成本足够的高,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变革体制的成本要足够的低。降低这方面的成本,最重要的就是降低信息成本。中国这么一个大国,底层的实践丰富得很,这里有这个,那里有那个,到底实际状况什么样,有哪些可能的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引出了哪些新问题,非有系统而不是零碎的调查研究不可。机缘巧合,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参与了一点降低信息成本的工作,自己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关于制度变迁的知识。

这样来看改革,有两个力量非常重要。一个力量早就存在,凡遇到困难、有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总有人想办法突破。讲到底,每个普通人、普通家庭、企业、基层和地方,总有改善生活、发展经济的愿望,因此总有人出头来面对困难抓新的机会。这个力量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另外一个力量在“上层建筑”里,就是国家机器的方方面面,对底层的、地方的自发改进、改革的做法给予合法承认、保护、完善、提升,使之成为政策、成为国家制度。

三十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把上述两种力量连接到了一起,打通了经脉,使中国经济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和将来,中国的经济还会有问题,还会有困难,比如今年以来中国经济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前几年没有碰到过的。怎么应对新挑战,事先没有完全确定的答案。这样,我们就有必要从改革三十年的经验里吸取力量,在底层的自发努力与国家的权威运用之间形成制度变迁的合力,使分散的利益结合成为建设中国经济的伟大力量。

(本文是作者二○○八年七月九日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举办的“《中国改革三十年》新书发布暨二○○八经济问题点评会”上的发言。此次发表作者做了文字修订)改革三十年的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让我们觉得有很多话可以说。以农村改革为例,当年我们都在乡下生活过,恢复高考后上的大学,听说农村有了变化,不那么相信。因为多少年农村就没有大变化,贫困就像自然现象一样。后来杜老给了点条件,我们利用暑期到安徽做农村调查,看到了改革引起的变化,更知道改革来得多么不容易。从此就卷入了农村改革发展的调查研究。

最重要的感受,是认识到无论有多大的问题和困难,基层总有一些解决的办法,总有一些自发的对付困难的努力。这点不会改变,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首先总有人吃了苦头,或者让人不满意,所以总有人试图去应对,尝试解决一下。真正有挑战性的,是这些分散的、自发的、零碎的努力,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汇聚起来,集中成为政策和制度。

三十年前的农村是什么问题?就是农民太穷、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那是离谱的贫困与短缺的并存。不是社会不需要农产品,急迫地需要,可就是没有供给,同时农民太穷,把整个国民经济都拖住了。这样老大难的问题能解决吗?

你要是在乡下待过,就知道同样的天气和技术,农民也能把那块小自留地种好。为什么呢?就是体制上有差别:自留地也还是集体所有的土地,但归农户管理,责任归农户,收成也归农户。就这点小小的不同,结果农民的行为就完全不一样。那么,能不能把自留地的面积扩大一点呢?其实,这就是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的包产到户的由来,无非就是把生产队的土地划到每一家农户,承包给农户经营。包产到户早在一九五六年的浙江永嘉县就有了,问题是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一年大饥荒之后,自留地得到了合法承认,但包产到户还是得不到。

所以我们要晓得,不管中国经济遇到什么困难,要解决什么问题,首先自发应对的并不是经济学家,是身在其中的实践者。就像当年,农民穷难道农民不知道?农产品短缺难道城里消费者不知道?都知道。也总有人自发地试图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门槛,就是自发的民间努力能不能得到国家政策的合法承认。这非常关键,一九五六年支持包产到户的那位永嘉县委书记,倒是给了农民提供了政策承认,但他本人却因此“犯了错误”,被开除了党籍和公职,回乡当农民一直当到一九七九年。这说明,不是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早就有,历史上有、现实也不断地冒出来,困难是合法承认的门槛太高。

什么是改革?改革就是把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合法化。并不需要什么人高高在上想出一套办法“指导”老百姓如何解决问题。政策制定者只要眼睛向下,各地自发的行为里有足够多的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中国农村改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农民穷、农产品短缺的问题早就知道,能解决的办法也早就有了,但过去就是多年不承认,有时不但不承认,还要斗、斗、斗,非把适合生产力的办法当资本主义去批,口号越喊调门越高,可是路却越走越窄。

直到改革开放,思想路线端正了,决策人和决策机关眼睛向下,实行一种当年万里副总理讲的“事后承认主义”,先各地试验、地方承认,逐步被吸收为中央政策,最后立法承认。

难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制度要发生变化,非要等到原体制的维护成本非常高,高到几乎转不动了,才有可能改。这样高昂的体制运转成本,还要广为人知,才能内生出变革的意识和实践冲动。决心面对现实的政治家,愿意用自己的政治权威,为自发的改革实践提供试验的保护和合法的承认——这就有“戏”了。从这点看,邓小平和他那个领导集体,对改革的贡献在历史上站得住脚。没有这个条件,底层自发的改革常常自生自灭,不能汇聚成制度变革的伟大力量。

现在人们一般承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历史地位。回头看那些政策文件,其实并不是用来教育农民的。农民早就知道包产到户管用,早就想搞、也多次自发搞了起来。一号文件主要是教育干部的,说服国家机器的方方面面,用党中央的权威肯定改革的路数,启动合法承认改革的程序。这个经验说明,离开了“官场”的一致认识,仅有底层农民自发的包产到户是远远不够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研究者、调查者、学者的工作,也帮了一些忙。因为制度变迁之所以发生,除了原体制的运行成本足够的高,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变革体制的成本要足够的低。降低这方面的成本,最重要的就是降低信息成本。中国这么一个大国,底层的实践丰富得很,这里有这个,那里有那个,到底实际状况什么样,有哪些可能的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引出了哪些新问题,非有系统而不是零碎的调查研究不可。机缘巧合,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参与了一点降低信息成本的工作,自己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关于制度变迁的知识。

这样来看改革,有两个力量非常重要。一个力量早就存在,凡遇到困难、有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总有人想办法突破。讲到底,每个普通人、普通家庭、企业、基层和地方,总有改善生活、发展经济的愿望,因此总有人出头来面对困难抓新的机会。这个力量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另外一个力量在“上层建筑”里,就是国家机器的方方面面,对底层的、地方的自发改进、改革的做法给予合法承认、保护、完善、提升,使之成为政策、成为国家制度。

三十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把上述两种力量连接到了一起,打通了经脉,使中国经济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和将来,中国的经济还会有问题,还会有困难,比如今年以来中国经济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前几年没有碰到过的。怎么应对新挑战,事先没有完全确定的答案。这样,我们就有必要从改革三十年的经验里吸取力量,在底层的自发努力与国家的权威运用之间形成制度变迁的合力,使分散的利益结合成为建设中国经济的伟大力量。

9.乡镇改革开放三十年概况 篇九

贯穿全乡,全长30余公里,自西向东汇入古浪河。辖区地处干旱、冰雹、霜冻、病虫害等多种灾害并发地带,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

全乡辖**、**、**、**、**、**、***个村,*个村民小组,*户,总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人)。行政总面积*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0人左右。耕地面积*万亩,其中,山旱地*亩,水浇地*亩,人均耕地面积*亩。主要农作物与经济作物有小麦、啤酒大麦、豆类、油菜籽和洋芋等,是典型的农业乡镇。

**乡西南部山区气候温润,草场资源丰富,非常适宜发展养殖业。矿产资源以石灰石为主,储量丰富,开采价值大。境内历史人文景观久负盛名,其中*山以风景优美、以其山高、树多、花香、境幽而最为闻名,特别是其山腰有辽、西夏时著名的*寺,规模宏大,气势庄严,据说鼎盛时期有寺僧千人,文武各半。与之相邻的冰峡,山顶融化的雪水流经此处结成冰块,终年不化,形成一道美丽的自然景观。

乡政府驻地**村*组,是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信息服务中心。乡党委、政府下设*个党支部和人民武装部、党政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农技站、农经站、兽医站、农机站、林业站、文化站、司法所、财税所等机构,共有干部职工*人,其中科级领导干部*人;公务员*人。

建设成就

三十年前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农村集体设施严重匮乏,群众温饱问题未解决,居住环境破烂不堪……。自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人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土地承包责任制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从经济到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到“三农”决策到关系千家万户的教育……。善抓机遇的**人民闻“机”起舞,开拓进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大力培植经济新亮点,打造发展新优势,使**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实现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大发展。

——经济持续发展,农村经济主要指标稳步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增收问题高度重视,对农业投入不断增加,经历届党委、政府的不断努力,到2007年底,全乡实现生产总值2650万元(其中:农业增加值1393万元,工业增加值115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55万元),是1978年的19.7倍;农村固定资产1250万元,较1978年增长 %;人均纯收入达到1235元,比1978年增加1141元;粮食总产量达到329.1万公斤;计划生育率达到了91.36%,比1978年提高了21.36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到了4.92‰,比1978年降低了4.02个百分点;个体工业发展到了22家,实现产值469万元;个体工商户发展到了53户,实现销售总额798万元;农业机械化总动力增加到了5631.6千瓦;农用车辆(大中型、四轮、手扶拖拉机、农用汽车)增加到了1614台(辆);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到7748亩;化肥施用量由1978年的340吨增加到了2625吨;农村用电量由1978年的24.6千瓦小时增加到了约42万千瓦小时;通电、通信覆盖面分别达到了100%和85%以上;电视普及率达到了95%。

——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业效益明显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乡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走农业产业化路子,大力调整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型农业。目前,全乡优势作物种植面积已达2.2万亩,其中:洋芋6012亩,优质小麦4500亩,双低油菜800亩,优质啤酒大麦5000亩,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1000亩,优质豆类7500亩,粮、经、草比例达到了5:3.5:1.5,既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又发挥了规模效益。

10.感悟改革开放三十年作文 篇十

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二十年前的长春,火车站是一栋低倭的破旧的老式二楼,斯大林大街(现人民大街)两侧是低倭的平房,最繁华的长江路商业街是脏水横流,垃圾遍地。长春的汽车、电影等支柱行业也不景气。

如今的长春,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高楼林立,人民大街、建设街、亚泰大街、重庆路、长江路、西安大路、解放大路等几条商业街的繁华更能说明改革开放这三十年的成绩。通过改革、资产重组等方式,将原有汽车行业、电影行业等一大批国有企业进行优化组合,并在原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催生出众多现代行业:如光学、生物制药、旅游业等等。

改革开放给了政府一个大舞台,同样也给我们普通老百姓一片天地,也给了我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作为一名外乡人,我为建设长春而感到骄傲,为长春建设成为现代化城市添砖加瓦而感到骄傲,更让我感到骄傲的是在长春的`二十多年里认识了很多好朋友。

原来我不敢承认我是南方人,因为有很多北方人歧视南方人,自从我认识了“雪莲”后,她给我讲了很多道理,她说:“为什么他们歧视南方人,因为他们缺泛自信,没有你聪明,你自己应该有自信啊,不管到那里你都要理直气壮地说:我是南方人,因为你自信,因为你为建设长春付出了二十多年,因为长春很多标志性建筑都是你主持施工的,你应该骄傲”。从那以后我非常自信地说我是南方人,我已容入东北这个大家庭,我也要让那些看不起南方人的东北人感到自卑,因为建设美丽的长春你不一定有我付出的多……

我感谢我所爱的人,因为是你让我有了这份信心,是你让我战胜了我自己。感谢你,亲爱的——“雪莲”。

11.三十年改革有哪些变化 篇十一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在政府主导下实现的,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作用。现阶段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很自然促使我们再去审视政府作用的方方面面——在过去30年里,各级政府的行为哪些变化了,哪些没有变化或变化甚小,这些变与不变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有什么影响,得失在哪里。

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那么,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从政府与资本(经济)的关系看,政府行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核心是承认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变化最小的是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民主政治尚未成为配置社会政治资源的主要工具,因而产生了诸多问题,如官员腐败;一些地方民众的意见缺乏表达渠道,甚至发生激烈的群体性事件;某些官员与资本联手破坏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规则等。

那么,政府行为的这些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政府对资本的态度,从反对、限制到鼓励、支持,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对私人所有的承认、私营经济的发展、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允许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拉大、对企业家人力资本的认同、加入WTO、接受世界认同的贸易条件等变化,为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奠定了基础。而且,凡是与资本有关的过时的政治信条和意识形态,如剥削、姓社姓资等都被扫荡出局。成功的经济改革,使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可倒退的市场经济之路,这是中国至今最值得骄傲的。

但是,在大刀阔斧地调整政府与资本关系的同时,政府与民众的关系进展还不够大。其表现为:人民的政治参与程度低,渠道少;各级政府官员仍主要产生于自上而下的任命制;公共预算和财政仍是“看不见的政府”;在最需要透明的政府信息方面,如政府财政的收支信息、主要政府官员的产生信息、政府办事程序的信息等透明度不高,某种程度上使腐败得以滋生。在一些地区,腐败的已非个别官员,如安徽省以阜阳为中心的皖北地区,21个县级单位就有18个(县)区委书记被查处,原因多为买官卖官(《中国青年报》2007年12月10日);安徽、河南等多个省出现了“前腐后继”现象和3个以上省级干部被法办的现象。

以上问题,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设长期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现阶段我国处于转型期的矛盾高发期,从客观上讲,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诸多矛盾;从主观上讲,长期以来在制度创新方面行动迟缓,也是造成矛盾和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

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对一个社会来说,如果只尊重市场规律,而对民主政治的发展关注不够,到头来,很可能连经济发展的势头和成果也难以保持。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当经济领域破除计划体制之后,如何在社会政治领域改革方面取得突破,便成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而艰难的课题。

美、墨等国社会转型的经验教训

一些国家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经验教训值得深思。

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四五十年中,经历了“进步时代”——告别权贵市场经济,走上法治市场经济轨道,建立起高效的现代国家机器,至今对美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它的基本经验在于:

首先,大众媒体和知识界的“扒粪运动”促进了信息的公开透明,使普通民众更方便地监督政府。

其次,政治家的智慧、勇气、技巧和创新精神扭转了社会的混乱局面。与任何社会大发展都有杰出的政治家领导一样,美国的“进步时代”也造就了两位伟大的政治家:西奥多·罗斯福和伍德罗·威尔逊。罗斯福的“新国家主义”和威尔逊的“新自由”改革,完全改变了美国社会的走向。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多项基础性的制度建设,美国很难在其后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性大危机中转危为安,“福利国家”也不可能出现,美国资本主义的命运也许是另一种结局。

最后,预算民主改革成了抵制官员腐败和规范政府行为的突破口。美国预算民主从地方到联邦的全面建立,使公共预算成了各种利益集团在政治领域寻求自身利益的有效工具。公共财政运动改变了行政当局的行为,公共预算改革使政府成为负责任的政府。

墨西哥则是转型国家的另一种典型。

墨西哥转型的教训之一是长期缺乏监督导致大量腐败现象,甚至蔓延到最高层。这说明,一种力量过于强大往往会扭曲社会的均衡,从而在根本上动摇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寻找党内外的制约力量,使执政党始终保持对人民负责的警觉性非常重要。

教训之二是政治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长期滞后导致党的分裂。墨西哥长期执政的革命制度党担心改革使自己失去执政地位,忧虑改革会给反对派攻击自己的机会。这种顾虑使革命制度党失去改革的勇气,也失去把握改革时机的政治智慧。

对执政党来说,学会与民众公开对话和自觉接受民众监督是民主执政的基础,这是墨西哥的一条重要经验。墨西哥历史上发生过三次大的学生运动,使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可以说,这三次学生运动,用血的教训换来了政府和民众对话、听取民意,也换来了执政党民主执政的理念。

墨西哥的另一条经验是贫富差距巨大,却没有发生暴力革命。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和墨西哥向美国大量移民,对墨西哥收入差距缩小起到了积极作用。这说明,贫富差距拉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民众没有自救或他救的有效手段,没有脱贫的机会。

地方政府的作为至关重要

在我国,面对来自社会和政治领域的挑战,地方政府的作为至关重要。因为地方政府处于基层,对政治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的弊端感受最深且直接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迫切的经济发展压力。可喜的是,近年来涌现出不少地方民主政治建设的创新案例,说明中国的政治改革不仅有强大的民意基础,而且在持续推进中。可以说,地方治理方面的创新,正在揭开我国新一轮政治和社会领域改革的序幕。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指出,“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多年来我国学者在政治理论研究以及传媒在信息公开方面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得到了社会的公认。汶川大地震中,信息公开就突破了原有的框框,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这些都预示着我国已经踏上了一条政治与经济改革相互协调和配合的正确道路。

12.近三十年法国课程改革管窥 篇十二

上世纪80年代, 法国的教育还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 如高淘汰率, 即从小学到大学的每个阶段都要淘汰一批学生。1982年年底, 路易·勒格朗在向政府提交的《为建立民主的初中而斗争》文件中指出:“据统计,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有15%留级, 初中四个年级的平均留级率达12%。”教学内容和方法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以致教育成为法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在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 在国际社会经济竞争的强烈要求下, 被称为“教师党”的法国社会党自1981年5月开始执政以来, 即着手对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法国的教育研究者开始从学校的微观角度入手, 试图彻底改进教学质量, 使得法国中小学课程经历着一次深刻的改革。本文试图阐述法国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 并与其他国家作一比较。

二、法国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

(一) 提高教育质量

20世纪80年代, 法国课程改革的问题一再出现, 包括课程内容亟待更新, 许多学校对学生发展多种能力的需求手足无措, 许多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合格, 使得80%的学生获取学士学位的目标遥不可及。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法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 课程内容发生激变, 但是教学方法和组织方式没有很好地适应这样的变化有关。这与美国在1983年《国家在危难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文件颁布后唤起美国课程改革新一轮实现“教育优异”一样, 80年代的法国民众开始关注公共教育的质量问题, 并且对当时的教育现状不满, 政府开始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

法国教育部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提高教学质量, 如加强个别化教育, 积极推广和落实自1975年《哈比改革法案》以来的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制度;在高中和大学加强方向指导;增加教学的应用性;以及提高师资水平。其中, 1989年7月10日的89—486号教育条文, “着眼于满足社会的需求:为所有年轻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并保证每人都能获得一份文凭。”以法律的形式来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到了20世纪90年代, 在课程改革中提出“共同基石”和“共同文化”的概念, 通过课程的统一来提高教学质量。2004年, 法国政府又颁布了《为了全体学生的成功》, 提出了“共同基础”核心概念, 注重学生基础知识, 基本能力的提高。这与美国2001年布什政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教育计划颁布以及加拿大所强调的“共同基础课”理念类似, 关注每一个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提高。

(二) 注重课程整合

在分科和整合课程中, 法国80年代之前是课时三分制, 1985年开始实行分科制, 但到了90年代, 在分科教学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定的综合, 存在着明显的“钟摆”现象。新的课程改革认为, “课程的建构应立足于共同基石的概念, 共同基石的概念遵循这样的逻辑:在尊重各学科本身的逻辑的同时, 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人, 学科的多重性应该在其身上得到统一。”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力求各个年级和各个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和谐统一。在横向上划分“学科级”, 在纵向上划分“学习段”。1997年, 国家教学大纲委员会提出了“参考教科书”的计划, 阐明各个学科的最基本的侧面, 明确表现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从而建立一种真实的“横向联系”。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按照各个学习阶段 (les cycles) 组织课程内容, 而不再有年级的概念, 建立了课程“纵向联系”。

注重课程整合是当前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俄罗斯在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中独树一帜, 2002年, 它将12年制教育分成三个阶段并在每个阶段设置不同类型课程:入门阶段 (1-7年级) , 设置综合课程;基础阶段 (8-10年级) , 设置分科课程;专业阶段 (11-12年级) ,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此外, 美、英、法、日等国的小学都设有“科学” (或“理科”) 课程, 其内容涉及生物、气象、物理、天文、环境、保健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这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完整地理解和掌握各门知识以及其相互联系, 又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

(三) 强调弹性化课程

1980年以来, 法国义务教育在数量上得到实现, 但由于过分强调教育的平均主义, 导致学校文化危机、教育水平的降低, 以及课程设置过分整齐划一, 使得改革势在必行。首先, 法国在课程管理上原先实行中央集权制,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 加强“分权放权”。通过扩大地区、学区和省的权利, 最终扩大学校的自主权。例如, 法国相对自由的教科书出版和使用制度, 以及教师和学生有自由选择教科书的权利, 为课程改革增添活力;上世纪80、90年代, “学校计划”、“学校合同”理念的提出、90年代以后设置了专门时间来保证学校和教师从事课程开发与研究, 调动了各方办学的积极性。到2005年《学校未来的导向与纲要法》颁布, 都充分体现了扩大地方学校自主权的思想。其次, 课程改革注重培养个性化的人才。针对平均主义带来的危害, 法国通过“共同基石”“共同文化”“共同基础”等理念的提出, 以及“教学阶段”, “学科极”等教学方式的改进, 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的调整, 给予学生充分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和主动进取的精神。学生个性化发展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例如, 上世纪90年代加拿大“新教育”计划的实施, 以及日本新世纪“彩虹”教育计划的实行, 通过课程设置, 为学生创造宽松、愉快的环境,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 设置现代化课程

80年代以来,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生学习的内容有了相当大的变化。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引入课堂, 自然科学、现代外语、数学、理化、经济、管理、商业及技术性学科的比重在不断增大。在课程内容选择上, 法国课程改革优先考虑信息技术和外国语。以计算机为例, 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 1985年提出了“大众计算机计划” (PIPI) ,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将“计算机入门”列入“科学与技术”课程中, 作为必修内容, 以实现“学校电子化”。因此, 新的教学大纲规定, 每个初中生必须接受200小时的计算机操作训练, 在高中将计算机列为选修课, 从1988年开始列入高中毕业会考。英国和日本也类似, 到1985年英国90%的小学配备了计算机。1990年英国各小学共拥有82400台微型计算机, 这个数目是1985年的两倍。根据日本1987-1990年期间作的调查, 日本普通中小学引进计算教育的学校达50%-60%。这些数据在当前都有上涨的趋势。

三、法国课程改革的评价

在对法国近三十年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阐述之后, 比较美国等其他国家的课程改革, 我们不难发现:

首先, 课程改革体现时代性。课程中体现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 为学生准备了现代科技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能训练项目。当然, 美国作为西方先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 法国的课程改革也具有浓厚的“美国色彩”。例如, 80年代法国课程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 受到了美国“教育优异”思想的影响。

其次, 课程改革外延扩大。当今法国的课程改革不是独立的单单是课程领域的改革, 而是整个国民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在课程改革的同时, 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民主化的深入, 也都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从另一方面促进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 法国课程改革不仅在内容上有了改进, 而且从课程设计、实施、监督, 到课程的评估, 都出现了许多新方法和新要求, 推动课程改革的进行。

第三, 课程改革体现民主性。法国是把民主概念与知识紧密联系的国家, 这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内容。例如, 1989年《初等教育方向指导法》中调整课程设置, 把小学的7门课分为3组, 从而减少课堂教学时间, 使学校有更多的机会适应学生的个性需要。此外, 法国还设立“优先教育区”, 简称ZEP。目的就是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不平衡。

然而, 进入21世纪以来, 教育失败现象仍然严重;“尽管法国小学入学率已达百分之百, 但令人担忧的是1/3以上的小学生不能按期完成五年学业, 进入初中。”另一方面, 无资格无文凭的青年有增无减。教育公平、学业失败、失业等问题仍然困扰着法国。

上一篇:香港的迷人景色作文下一篇:李白《春思》原文翻译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