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设备管理发展现状

2024-07-10

国外设备管理发展现状(共8篇)(共8篇)

1.国外设备管理发展现状 篇一

欧美发达国家非常注重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监狱管理中的应用,充分利用他们超前的发展观念和高人一筹的信息技术优势,结合松散型的、开放的狱政管理模式,建成一座座文明、发达、高科技的现代化监狱。

一、全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监狱管理中的应用,提高管理效率

(一)注重监狱中央数据库的建立,并实现数据共享

欧美监狱通常配备若干个网络信息计算机中心,每座监房各有1个,监狱总部1个。所有这些计算机中心通过光纤局域网相互连接。每个中心配备有一个奔腾服务器,各部门都有不同的网络信息点。监狱另有一个计算机中心供公众查询。早在九十年代,欧美监狱就开始采用监狱服刑人员数据系统,并且所有的监房已经实现了计算机化管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引入PMS(theprisonmanagementsystem,服刑人员管理系统),PMS是一个G2G和G2C的电子管理工具,它除了用于透明化和简单化的数据处理之外,还可以用于建立中心数据库,为监狱的所有监房提供资讯帮助。

监狱中心数据库包含有关服刑人员的详细情况,内容包括服刑人员种类、犯罪记录、入狱时间、入狱时的详细生理数据、号码、照片、个人详细资料(年龄、住址、家庭成员有关资料等)、医疗详细资料、囚房等等。它能够存贮和处理上万名服刑人员的基本数据、几万个指纹、数万张照片的信息,它在向监狱警官提供被羁押服刑人员的犯罪资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监狱中心数据库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数据共享,监狱和当地警察局、司法和安全部门互联,有助于各界方便地对服刑人员进行管理。对于司法机构来说,数据共享使得他们能够采用统一的系统化方法管理监狱的服刑人员资料。例如:服刑人员在监狱内外的活动记录,包括诉讼案件的详细庭审资料。

(二)视频会议系统应用广泛

1、探监不用排长队

以前,服刑人员家属需要等待数小时,才能与服刑人员见上一面。由于视频会议系统的上线,探监者无须再排着数小时的长队等待会见服刑人员,他们也成为这些电子管理工具的受益者。呼叫中心建立在监狱综合大楼,探监者提前在此进行会见服刑人员的预约。在呼叫中心通过从监牢到监狱的视频会议系统,服刑人员家属和服刑人员通过计算机见面交谈。对于传统的探监方式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悄无声息的革命性变革。

2、出庭不用到现场

考虑到服刑人员的健康、安全和其它后勤原因,最高法院使用视频会议系统设备在监狱和特别法庭之间进行法庭审判。两端安装电视和数码视频摄像机,中间用综合服务数字网络线路进行连接。服刑人员根本未曾到庭,整个审判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因此,该模式的审判方式成为刑事司法体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使用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审判服刑人员优点一是降低安全风险,防止服刑人员在押送途中逃脱和劫持;二是政府部门运转成本最

小化,当服刑人员被带到法院的时候,必须采取一定的运送方式以确保适当的安全,结果导致大量的安全漏洞和延误,有些案件被延误长达数天甚至数月。

二、三代电子“监狱”

近年来美国的监狱人满为患,政府已无法承受监狱庞大的开支。地方当局为此不得不缩短或取消一些服刑人员的刑期,但这既非长久之计更非万全之策,既有损法律尊严,又不利于社会治安。于是,无形的电子“监狱”便悄然产生。

电子“监狱”实际上是一种电子监控程序系统,分收、发两部分,前者由执法当局控制,后者戴在服刑人员身上。执法人员可利用监控系统对监外服刑的服刑人员进行跟踪。“监狱”通常戴在服刑人员的手臂或小腿上,外形颇似手(脚)镯,但里面的机关可不简单。每只镯子都有特定的频率,它们相当于某个服刑人员的编号。执法部门通过接收器把握服刑人员的行踪。若某个服刑人员的频率信号中断,则意味着可能发生意外,警方可及时搜查,不给服刑人员以逃脱的时间。

第一代电子监狱问世于九十年代初,监狱将镯子与服刑人员的家用电话调解器相接(无线电连接)。服刑人员若离开电话机30公尺或企图损坏镯子,镯子即会自动向监视中心报警。警方配备了装有跟踪器的汽车,可随时进行搜捕。该系统价格低廉,平均每天的使用费用仅为8美分,目前已被广泛使用。

第二代电子监狱问世于九十年代末,由电脑和无线电收发讯机组合的装置。这种镯子每隔10秒钟即发出短促的信号,监视中心根据信号到达的次数,可测定出带镯服刑人员所在的地段,并自动地在地图上标出方位。服刑人员何时到过何地,都被自动记录并汇编在册,以便随时检索取证;同时也可据此研究服刑人员近期的行为和心理。当服刑人员接近某个禁区(如前受害人住处),或其他敏感地区时,镯子即发信号,监视中心即刻知悉,并采取相应对策。

第三代电子监狱问世于2001年,包括无线电监视器、模糊芯片和药囊。使用时将电子监视器(一块微小的芯片)和药囊埋植入服刑人员的手臂皮下(只需做一个微小的手术)。电子监视器含有一微处理器,它能测出服刑人员的生理状态,从而得知出现暴力的先兆或其它异常,同时把这些生理数据发往就近的接收站,后者再向监视中心报警。更新奇的是,当需要时微处理器能自动触发药囊,使其射出一定量的镇静剂或抑制冲动的药物,阻止服刑人员情绪和行为的冲动。在紧急情况下该系统通过使用安眠药来阻止暴行,有效地“关闭”服刑人员。第三代无形监狱可满足大量的服刑人员安全地留在社会上。该系统的开发最终将有助于已定罪的服刑人员有机会积极参与并分享自由的社会,公民们将得到更多安全并减少为监狱纳税。

三、新技术层出不穷

(一)“无围墙”监狱建成

日本首家“无围墙”监狱于2007年5月投入使用,电子标签代替狱警监控服刑人员。这家高科技监狱位于日本南部的山口县,与警备森严的普通监狱不同,这家监狱四周没有高高的围墙,取而代之的是无线栅栏和红外线传感器等高技术警报设施。服刑人员会见亲友时,不需要警卫陪同,因为通过囚衣上的电子标签,监控人员可以通过电脑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这所监狱由政府出资,20年内将投入520亿日元(约合4.48亿美元)用于设备和各项服务支出。新监狱投入使用后,每年可望节省运营成本50亿日元。

(二)采用GPS技术监控服刑人员

英国在3个地区率先采用一种新型的跟踪技术即卫星定位技术。利用它,警员们可以对那些恋童癖、家庭暴力犯以及其他犯罪分子所在的方位实行24小时定位,误差不超过2米。目前,作为假释的前提,一共有120名违法者戴上了这种新型设备。他们一旦违反特定的要求,例如,一个虐待儿童犯靠近一所学校,一个家庭暴力犯再次接近受害者,一个盗贼四处无目的游荡,这个设备就会自动报警。

这种技术就如同没有栅栏的监狱,将有可能制止那些在假释期间发生的犯罪,从而成为警方保护公众的利器。该设备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相连,并结合了手机技术。通过电子标签,监视器可以随时发现违法者所在位置,知晓他们是否离开了特定的地点以及是否违反了宵禁。这项新技术可以适用在家庭暴力犯?的动向。还有一些地区的警员采取新技术和传统方式相结合实施跟踪。

(三)E时代的监狱管理

英国监狱将于今后12年内使用无线LAN网络结构取代现有光纤传输,该项目将会使监狱监管程序提高到现代化管理水平,另外也能帮助监狱的管理工作实现其不同寻常的管理功能。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将支持Windows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及电子邮件等应用程序用于监狱管理方面。无线LAN网络结构可覆盖传统光纤所无法涉及的区域。安装无线LAN跳频(RF)产品所需时间比普通光纤节省了一半,相对于计算机及其他移动电子设备,该产品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不受区域限制,为楼宇内及现有光纤无法覆盖的地区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也为语音系统和掌上电脑在监狱系统的未来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在英国137个监狱内安装工作的展开,该套设备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激动人心的无线互联网结构框架。此项目将帮助监狱管理人员有机会接触到现代IT技术,也将为未来网络管理的升级及技术革新提供应用平台。

(四)监狱钥匙管理系统

该系统已经在英国45个监狱安装和使用并开始向整个欧洲推广,安装该系统的主要目的是避免监狱钥匙被带出监狱。对于监狱来讲,钥匙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有某把钥匙被带出监狱,为了监狱的安全性,必须将监狱所有门的钥匙和锁全部更换,这将花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同时也会影响监狱的正常工作。

解决方法是确保每把钥匙都带有一个RFS感应卡,该感应卡被永久地固定在钥匙环上,以确保感应卡与钥匙串不被人为分离。每个感应卡有一个唯一的ID号码,每个工作人员都

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金属标牌,上面刻有工作人员的编号,当工作人员来到钥匙领放处时,首先需将随身携带的金属标牌交给钥匙保管员,同时告诉保管员自己的姓名和编号,保管员核对无误后,将属于该工作人员的钥匙串从相应的钥匙柜中取出,并将钥匙串靠近RFS读卡器以便让读卡器读到该串钥匙上所携带的感应卡的ID号码,通过RS232将ID号码传给系统(计算机),系统立即有三个动作:

1、将与ID号码对应的工作人员的个人信息从工作人员数据库中查出,并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以便让钥匙保管员确认计算机中所存贮的个人资料是否与钥匙领取人员相同,例如照片、性别、年龄、金属标牌号码等。

2、记录下领取钥匙的时间。

3、启动监控摄相机对钥匙领取人员图像实时抓拍,存档,以便事后分析。

当钥匙归还时,保管员将归还的钥匙串在另一个RFS前出示一下,以便让系统记录下钥匙归还时间,再从数据库中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比对,如归还的钥匙对应钥匙柜的位置和相关人员金属标牌号,归还钥匙的人是否为金属标牌持有者。

为防止钥匙被带出或带入监狱,在监狱的进出口处装上RFS1800读出器,读卡器内带有继电器,可以用继电器来驱动一个报警器(喇叭),这样当钥匙串被带进监狱时,读卡器读到钥匙串上的感应卡后便会发出报警声。在监狱进口安装读卡器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钥匙被带出监狱被坏人复制后重新又带进监狱,以逃避监狱管理人员的检查。

2.国外设备管理发展现状 篇二

下面分别对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发展现状进行叙述。

1 美国

美国把应急管理的活动贯穿到四个基本领域, 即缩减、准备、反应和恢复。缩减和准备是灾难发生之前的行为, 反应是灾难发生过程中的行为, 而恢复则是灾后的行为。缩减阶段在于预防和减少灾难的损失, 如在设计建筑物时要考虑恐怖分子发动袭击等因素;准备阶段在于设计反应阶段如何应急, 提升更有效的反应能力, 其中包括对应急人员和公众的训练计划, 报警系统、通信系统的启用计划;反应阶段是对灾难作出的立即行动, 包括群众撤离疏散、构筑沙袋和其他设施, 保证应急食品和水源的安全、提供应急医疗服务、搜索救援、灭火、防止产生掠夺现象并维护公共秩序;恢复阶段是善后处理的一部分, 包括提供临时住所、恢复电力供应、小额商业贷款、清理废墟等。

美国应急管理机制实行统一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标准运行。统一管理是指自然灾害、技术事故、恐怖袭击等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 一律由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部门统一调度指挥, 而平时与应急准备相关的工作, 如培训、宣传、演习和物资与技术保障等, 也归口到政府的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属地为主是指无论事件的规模有多大, 涉及范围有多广, 应急响应的指挥任务都由事发地的政府来承担, 联邦与上一级政府的任务是援助和协调, 一般不负责指挥;分级响应强调的是应急响应的规模和强度, 而不是指挥权的转移。

2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设置三个层次的关键性机构:第一, 在中央设置反危机任务组CCDTF, 主席由总理和内阁任命, 委员为各部门和机构的代表;第二, 联邦应急管理署EMA具体领导和协调全国的抗灾工作, 职责是提高全国的抗灾能力, 减少灾难的损失, 及时准确预警;第三, 在国家危机管理协调中心N E M C C设危机管理联络官EMM, 为政府各部门的联络员, 专门负责协调危机管理局下达的跨部门任务。

澳大利亚的紧急事务管理体系是以州为主体, 分为3个层次, 即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联邦政府主要的紧急事务管理实体机构是隶属于国防部的联邦应急管理署EMA, 于1974年在原先民防局基础上成立的;各州和地方政府均有自己的紧急事务管理部门, 州为处理紧急事件的主体。EMA堪培拉指挥部设有一个协调室, 称之为国家危机管理协调中心, 用于保证联邦资源的使用。

3 加拿大

加拿大的应急事务管理体制分为联邦、省和市镇 (社区) 三级, 实行分级管理。在联邦一级专门设置了紧急事务机构, 省和市镇 (社区) 两级管理机构的设置因地制宜, 单独或合并视情而定。加拿大于1948年成立联邦民防组织, 1988年成立应急准备局, 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共服务部门。

各级应急事务机构负责紧急事件的处理、减灾管理和救灾指挥协调工作, 监督并检查各部门的应急方案、组织训练并实施救援。各级应急事务机构下设紧急事件管理中心, 是协调机构。根据紧急事件的不同种类, 中心可隶属于任何一个部门, 在该部门的组织下负责协调应急救援工作。组建了专门的应急救援人员队伍, 属于国家公务员编制。把整个应急工作分为预防及减少灾害发生、灾前准备、灾时救灾反应、灾后恢复四大部分。

4 俄罗斯

以总统为核心主体、以负责国家安全战略的联邦安全会议为决策中枢, 以紧急事务部等相应部门为主力的危机管理权力结构。紧急事务部诞生于1994年, 属于执行权力机构, 是俄罗斯处理突发事件的组织核心, 直接对总统负责。该部通过总理办公室可以请求获得国防部或内务部队的支持, 拥有国际协调权及在必要时调用本地资源的权限。紧急事务部被认为是俄罗斯政府5大“强力”部门之一, 另外几个强力部门分别是国防部、内务部、联邦安全局和对外情报局。

5 国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发达国家在中央政府应急管理方面, 有比较成熟的经验, 大体上可分为三种模式, 美国模式、俄罗斯模式和日本模式。美国模式的总特征为“行政首长领导, 中央协调, 地方负责”;俄罗斯模式的总特征为“国家首脑为核心, 联席会议为平台, 相应部门为主力”;日本模式的总特征为“行政首脑指挥, 综合机构协调联络, 中央会议制定对策, 地方政府具体实施”。综合各种模式, 其对我国的建设经验及启示如下。

5.1 建立统一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

应当建立统一的、专门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构, 建立一个由国务院主要领导人 (副总理或国务委员) 牵头, 处理各种危机事件的综合协调部门, 该机构独立设置, 隶属于政府机构序列, 在该机构下设立专门应对各种危机事件的职能部门, 该职能部门的主要功能分为日常运作和应急管理两个方面, 一旦危机事件爆发, 随即应当转为国家应对有关危机事件的具体指挥与协调机构。

5.2 建立全国统一的应急管理系统

建立统一的灾情信息系统, 可以及时向国家领导及各部门传递自然灾害的综合信息, 利于国家和部门迅速做出反应, 正确决策, 不失时机地采取减灾应急措施, 加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教育。建立统一的灾情信息系统, 使得一般政府官员、社会公众了解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灾害总况, 这对于国家制定统一的减灾国策、立法、管理、经济、建设、教育、军工等等方面都是一个根本性转变。应建立全国性统一的灾害数据库, 然后以遥感、遥测数值记录、自动传输为基础, 建立空、地、人的立体监测网和综合信息处理系统。建立高效的应急技术系统, 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升灾害应急管理能力。

5.3 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减灾

改变装备和储备物资技术水平落后的局面, 提高抢险手段的机械化水平和隐患的探测手段。对于突发性的重大险情, 加大技术方案和技术手段的储备, 提高重大风险的应变能力, 如避难指挥系统。进行现代应急理论和应用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 加强重大技术攻关, 发挥科技在应急工作中的作用, 提高应急管理的科技含量。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应急管理体系的相关研究经验, 以国外应急管理体系发展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8个国家的应急管理体系构建思路, 进而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对我国的启示,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启示,经验

参考文献

[1]卞杰成.美国芝加哥市911和311报警服务系统[J].科技资讯, 2004 (5) .

3.国外民间藏档现状及管理经验分析 篇三

关键词:民间档案;国外档案工作

Abstract:The archival work of foreig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political parties, churches,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ions), enterprises, families, were introduced through typical cases. The archival work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foreig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Non-governmental archives;Foreign archives

民间藏档是指社会私有组织(包括虚拟网络组织)或个人建立、收藏和保管档案,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的活动。它作为国家藏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国际档案界的关注。早在1950年召开的首届国际档案大会,就把“私人档案(包括经济档案)问题纳入议题,对工业档案、私人档案、经济档案、公证档案、商业簿记以及‘那不勒斯银行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1]。1956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办的第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也将私人档案问题纳入其三大议题之一,对私人档案的性质和定义、各国私人档案的类型与特点及管理措施进行了讨论。1996年,L·韦斯曼在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传统政府部门之外的档案工作的发展》的辅助报告,指出“公共档案馆与私人档案馆在建立规章制度、保密规则方面存在差异,应加强公共档案馆与私人档案馆间的合作”[2]。同在这次会议上,加拿大著名的档案学者特里·库克提出了“人类档案事业正由‘国家模式逐渐向‘社会模式转变”的观点。档案工作的“社会性”和“民间性”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到国际档案界的关注。

1 国外民间藏档机构

民间藏档机构是收藏和保管民间档案的场所。由于历史传统和国家制度的原因,各国民间藏档情况不尽一致。总的来看,如表1,国外民间藏档机构主要有社团档案馆、企业档案馆、家族档案馆、互联网档案馆,等等。社团档案馆包括政党档案馆、教会档案馆、大学档案馆、研究院所档案馆、慈善机构档案馆等。企业档案馆有两大类,一类是普通企业档案馆,专门保存本企业、附属公司、控股公司档案,另一类是商业性文件中心,它不仅保管本企业形成的档案,还为其他组织或个人提供档案保管服务。

表1 国外民间藏档机构

1.1 社团档案馆。社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人为了实现共同利益而聚集一起的组织。从广义上看,社团是指除了政府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以外的所有组织的统称。文章在此将重点介绍政党、教会、大学及研究院所档案馆的藏档情况。

1.1.1 政党档案馆。当今世界,政党林立,各国政党制度也不相一致。不同政党制度的国家在政党档案的管理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在一党制的国家,政党档案和政府档案往往难以区分,纳入官方档案的管理体系中。因此,政党档案馆作为民间藏档机构,更多的是出现在两党制和多党制国家。

英国的劳工党档案馆是比较典型的政党档案馆。该馆位于英国的曼彻斯特,设在劳工党国家历史博物馆里,于1972年建成,次年开始运营并对外开放。英国劳工党档案馆现藏有自1900年成立以来的所有劳工党活动的历史档案,占900多英尺长架位,包括对劳工党的成立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1900年~1906年劳工党代表委员会备忘录,3卷吉姆·米德尔顿(Jim Middleton)在任期间留下的1906年至“二战”期间的按主题归类整理的文件,26箱摩根菲利普斯(Morgan Philips)在任期间留下的1945年~1964年的文件,以及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工人运动记录。此外,该馆还藏有大量的通过购买或捐赠得来的私人文件,如妇女劳工联盟成员的档案、亨利·文森特(Henry Vincent)捐赠的手稿。[3]

1.1.2 教会档案馆。自西罗马帝国476年灭亡,欧洲基督教会势力不断发展,在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自身管理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档案。为便于保管和查用,教会建立自己的档案馆,并形成自己的管理体系。

教会档案馆包括教皇档案馆、大主教档案馆、修道院档案馆。教皇档案馆是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档案馆,主要保管教会事务、政治事务、教会财产管理等活动形成的文件和教皇国库文件。大主教档案馆和修道院档案馆是地方性教会档案馆,分别保管大主教牧师会档案和修道院档案。此外,世俗封建地主(包括国王)也常将其重要文件放教会或修道院档案馆保管。现存馆藏最丰富、最古老的教会档案馆是梵蒂冈秘密档案馆。该馆源于4世纪达马苏斯一世设立的圣拉夫连契教堂档案库。1611年,保罗五世下令将各处散存档案集中于梵蒂冈,遂成梵蒂冈秘密档案馆。其保存的档案始于4世纪,分别由8个保管部保管,不仅藏有反映本身活动的阿维尼翁档案、原圣安杰洛城堡档案馆档案、拉特兰档案、“祈祷汇集”、法院系统档案、秘书处档案、圣部各机构档案、财政和撤销机构档案,还收藏了一千多年来的捐赠、购买和没收的各种私人档案。这些档案原先仅为教皇服务,直至1878年才向学者开放,放宽利用限制。

1.1.3 大学及研究院所档案馆。大学是综合性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相传,公元前387年,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雅典附近建立的“Academy”是欧洲最早的大学雏形。1088年,意大利建立欧洲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随后,“英国、法国、奥地利、德国和美国都相继出现了大学,并积累了丰富的大学档案。例如,牛津大学成立于1214年,在1634年建立了档案馆;图林根大学成立于1476年,在1965年建立了档案馆;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在1938年建立了档案馆”[4]。目前,除美国外(美国的很多大学将档案机构设在图书馆),大多数国外著名大学都建有自己的档案馆。

大学档案馆不仅收藏本校的行政、财务、科研和建设方面的档案,还收集和珍藏许多反映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档案。如,哈佛大学档案馆不但收藏哈佛大学建校375年以来全部行政性文件,还藏有历年哈佛大学出版的书籍及手稿和各种出版物,永久保存哈佛大学退休或逝世后教授的文稿。

研究院所,有时也称为“智库(或智囊)”,与大学相比,它具有明确而固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任务,且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联系紧密。每一个强大的国家背后,往往都有很多的研究院所支持,如美国的兰德公司、胡佛研究所,英国的皇家协会、费边社,德国的六大经济研究所,日本的野村综合研究所,荷兰(历史上)的东印度公司。这些“智库”有的设置在政府,有的设置在民间(如高校、企业)。为了便于研究,这些研究机构不仅保存本所所有档案,还大量搜集和收藏国内外高质量档案,成为民间藏档的“大户”。1919年,美国第三十一届总统胡佛在斯坦福大学设立的胡佛研究所,收藏有约6000万份档案,其中包括里根总统捐赠其任期内20吨文件和大事记、苏联共产党档案的缩微胶卷10545卷和中国“民国时期‘四大家族档案”[5],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战”、“二战”和“冷战”档案史料保管基地。

1.2 企业档案馆

1.2.1 普通企业档案馆。历史上,国外的企业档案馆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德国。1905年,德国克虏伯公司成立档案馆,是我们所知的世界上第一个企业档案馆。[6]现在,国外很多大型企业都建有自己的档案馆,如德国的西门子公司档案馆、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档案馆、英国的石油公司档案管理部、法国的电力公司档案馆。据统计,联邦德国在1983年约有300个企业档案馆[7],美国约有258家企业档案馆[8],英国约有80多家企业拥有自己的正式的档案馆[9]。

企业是社会上最为活跃的组织,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型企业的档案馆(尤其是古老的大型垄断性企业档案馆)保存的档案文件往往是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最全最权威的连续性记录。如1907年成立的德国西门子公司中央档案馆,收藏了“40多万张历史图片,近3000部产业、经济和广告影片,近17000件产品”[10],这些历史照片、影片和产品不仅见证了西门子公司的成长壮大,也反映了电子工程和电子工业的发展历程,折射出德国100多年经济社会的变迁。

1.2.2 商业性文件中心。商业性文件中心是一种借助高科技手段为有需要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商业化、专业化的文件与档案管理服务的现代化企业[11]。它起源于美国,随后在北美、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区迅速发展。据PRISM统计,截至2008年,全球各大洲的52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商业性文件中心[12],其中美国374家,加拿大27家,英国21家,非洲3家,大洋洲14家。

商业性文件中心是一种综合性的档案、文件整理与保管中心,它不仅保存本企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文件,也为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档案和文件的整理和寄存服务。国外,很多中小企业为节约档案和文件管理成本,不单独设立档案馆,而是将其档案文件外包给商业性文件中心整理和保管,为商业性文件中心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美国的Recall公司是典型商业性文件中心之一,该公司拥有10亿美元资产,在五大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近300个运营中心,为全球约8万名客户服务,服务内容包括文档存储、数字文档管理、数据保护和安全销毁服务,服务行业涉及金融、银行、保险、保健、法律、政府、学术、制造、商务、娱乐以及消费品等。

1.3 家族档案馆。家族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组织。在国外,家族是非常重要的势力,他们依托家族企业控制整个行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命脉,支持家族成员竞选政府要员操控国家政治,在整个国家乃至国际都享有盛誉。比较有影响的家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经济家族,如美国的杜邦家族,欧洲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另一类是政治家族,如美国的罗斯福家族,英国的温莎家族,日本的德川家族,印度的尼赫鲁-甘地家族。这些家族在其资产的经营与管理、家族成员的往来联系等活动中形成了丰富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社会文化遗产。他们要么单独建立档案馆或博物馆保存这些档案,要么将档案存放在家族企业的档案馆里,或者将其移交给当地公共档案馆保管。

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欧洲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它发迹于19世纪初,由梅耶·罗斯柴尔德(Mayer Amschel Bauer)创立。早在1850年左右,该家族就积累近60亿美元财富。到20世纪初,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了世界主要的黄金市场,影响着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罗斯柴尔德档案建于1987年,分别藏于英国的伦敦、德国的法兰克福、法国的巴黎、奥地利的维也纳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五大档案馆,包括:罗斯柴尔德银行与其他银行的账户往来记录、罗斯柴尔德家族财产管理记录和家族成员间的联系记录是罗斯柴尔德家族档案,以及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罗斯柴尔德家族在法国开办剧院、慈善组织活动和在巴勒斯坦的犹太殖民地进行资产管理和艺术收藏活动形成的两个文件集。这些档案不仅持续性地反映了这个古老家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也反映了近代欧洲乃至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历史发展历程。

2 国外民间藏档管理经验

2.1 档案维权与档案监督并重。国外普遍认为民藏档案是藏档者的私有财产,并立法维护民间对其所藏档案的所有权,法国、塞内加尔、联邦德国在其《档案法》中明确规定私有档案的所有权受国家保护,极大地激发了民间藏档热情。然而,国外从未松懈过对民间藏档的监督和管理,法国通过政府登记环节控制着私有档案的转让、持有、出口,意大利、德国成立了专门登记与监督机构,时刻把控着民间档案的流向。这种既承认和维护民藏档案私有权,又通过立法和政府监督牢牢把控着私有档案流通的做法,既确保私有档案的安全,又持续地推动了民间藏档的发展。

2.2 民藏档案内容的全面性与持续性。国外很多政党、教会、大学、企业、家族档案馆的馆藏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持续性,与官方藏档互补互证,不仅填补了社会记忆的空白,还能较为客观、公正地反映整个行业、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发展历程,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2.3 注重民藏档案的开放利用。提供利用是档案保管的终极目的。藏而不用,档案就会变成一堆“烧钱”的废纸。国外民间藏档机构非常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前文所介绍的英国劳工党档案馆、哈佛大学档案馆、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西门子公司档案馆、罗斯柴尔德家族档案馆都是对外开放的,甚至封闭了200多年的梵蒂冈秘密档案馆也从1878年开始逐渐向社会开放。这些民间档案馆不仅在现场安排了开放时间,还在线建立了专门网站、论坛或邮箱,提供远程的档案服务,更甚者,像罗斯柴尔德家族档案馆,还资助成立专门的档案研究中心来研究和挖掘档案这座“富矿”。

参考文献:

[1]张恩庆.第一次国际档案大会简介[J].档案学通讯,1995(1):65.

[2]毕家瑞.研究共同关心的问题——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主题报告综述[J].档案学研究,1996(4):5.

[3]Ilaria Favretto.British political partiesarchives: An exemplary case [J].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vists,1997,18(2):205~213.

[4]方瀛.国外的大学档案馆[J].北京档案,1987(4):31.

[5]彭宏艳,赵光秀.胡佛研究所档案馆概览[J].湖北档案,2006(3):30.

[6][7][10]张斌、徐拥军、杨青等.德国企业档案馆的发展及其启示[J].档案学研究,2012(2):89~92.

[8]詹姆士.福格蒂/王瑞敏,译.美国企业档案馆的发展和企业文件的管理[J].机电兵船档案,2004(2):3.

[9]企业与知识研究中心.英国的企业档案管理——标准、实践以及新发展[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9ea7890100pv1c.html.

[11]黄霄羽,陈香.商业性文件中心之典型调查及思考[J].中国档案,2009(5):55.

4.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篇四

礼貌原则принцип вежливости是由英国著名的学者李奇于1983年在格莱斯“合作原则”принцип кооперации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李奇效法格莱斯划分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项准则,其中每条准则都包含两条次准则:

1.策略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Tact maxim a)使他人受损最小;b)使他人受惠最大

2.宽宏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Generosity maxim a)使自身受惠最小;b)使自身受损最大

3.赞扬原则(用于表情和表述)Approbation maxim a)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b)尽力扩大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原则(用于表情和表述)Modesty maxim a)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b)尽力扩大对自身的贬损 5.赞同准则(用于表述)Agreement maxim a)尽力缩小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分歧;b)尽力夸大自身与他人之间的一致 6.同情原则(用于表述)Sympathy maxim a)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b)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礼貌原则”在会话中的性别差异,首都师范大学,崔国鑫)在国外对“礼貌研究”还有布朗和; Brown&Levinson 的面子观

他们认为面子的概念来自Goffman的面子行为理论和英国民间词语,是指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self-image)。面子与尴尬,难堪,或“丢脸”相联系(1987:61)。他们认为,说话人应该尊重听话人的自我形象,避免威胁听话人面子的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FTAs)。

面子威胁程度的计算取决于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社会权力(social power)的差别以及特定文化对具体言语行为强加程度的认定。Brown &Levinson将面子的划分为负面面子(NegativeFace)和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负面面子反映了一个人不希望被人强加观点,或者做出自由选择的愿望。正面面子反映了一个人被人喜欢,赞同,尊重或者欣赏的愿望(1987:61)。与之相应,面子管理的策略也划分为两类:负面面子策略和正面面子策略。负面面子策略强调听话人的自由权利,所以它是一种尊重策略(deference strategy)。正面面子语用策略强调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它是一种亲近策略(solidarity strategy)。

1.负面面子策略

对于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来说,负面面子是最合适和最为规约性的语言策略(1987:130)。负面面子礼貌策略即尊重策略涉及人际交流过程中的“正式”礼貌形式。在实施负面面子策略的时候,说话人考虑听话人的负面面子需求,应表示自己不愿意强迫对方,侵犯对方,尊重听话人的自主自由,现列举在本段邀请行为中涉及到的负面面子策略加以分析:

1)利用规约性间接手段(Beconventionally indirect)(1987:132)。以规约性的间接手段表示请求等,可以避免损害到受话人的负面面子。在文中的邀请行为中,赖大家的说到:“不是接他老人家,倒是打听打听奶奶姑娘们赏脸不赏脸?”语言转弯抹角,用“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赖大家的要邀请贾府的主子们赴宴,取代了直接言语行为,另一方面又让听话人一听就明白,表达尊重听话人的自主自由。

2)闪烁其词(Hedge)(1987:145)。正如正面面子策略中的“留有余地”一样,负面面子通过一些“不明确的话”来减弱威胁面子行为的目的。在王熙凤回答赖大家的邀请时说到:“别人不知道,我是一定去的。”这个“别人不知道”就是一种闪烁其词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没有涉及到其他人,避免威胁其他听话人的负面面子。

3)表示悲观(Be pessimistic)(1987:173)。不强迫受话人作出行动反映,表示说话人对于自己说的话不抱太大的希望,听话人不必受说话人话语影响。赖大家的说:“择了十四的日子,只看我们奶奶的老脸罢了。”赖大家的发出邀请,但是话语中表示了悲观,虽然定了日子,但是请不请得来贾家的主子们还得看自己婆婆赖嬷嬷的面子,对自己邀请这一行为表示了悲观。博士论文,面子观。

4)尊重(Give deference)(1987:178)。博士论文,面子观。尊重策略的实施是通过使用一些明确表达对于听话人的社会地位给与尊重的称谓语,也可以通过自贬(downgrade)的方式加以实施。文中多处体现到这种策略。赖嬷嬷对贾家主子的称呼“主子”、“老太太、太太们、奶奶姑娘们”、“老爷、爷们”、赖大家的对王熙凤称呼“奶奶”,这些都是通过称谓语体现出了尊重策略。称在自己家的花园摆酒为“在我们破花园子摆几席酒”,通过自贬方式实施了对听话人的尊重。赖嬷嬷说:“我才去请老太太,老太太也说去,可算我这脸还好。”赖嬷嬷的言外之意是由于自己请到了老太太去赴宴才证明自己有面子,突现了对老太太的尊重。

5)给受话人提供某种补偿(Redress other wants of H’s)(1987:209)。发话人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补偿,如承认蒙受恩惠,承认欠债等。文中赖嬷嬷两次提到“托主子的洪福”,认为自己儿子被选上是托了贾家主子的福,能够摆酒席好好热闹上三天也是托勒贾家主子的福,承认蒙受了贾家人的恩惠,照顾了听话人的负面面子。

2.正面面子策略

正面面子礼貌策略与“亲近”(intimacy)紧密相关。正面面子策略隐含着寻找共同点和申明愿意和对方合作来尽可能缩短双方之间距离。它用礼貌形式强调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它是一种亲近策略(solidarity strategy)(1987:101-117)。仅列举文中涉及到的正面面子策略加以分析:

1)声称具有共同点(Claim common ground)(1987:103)。说话人表明与听话人是一类人,具有相同的目标,价值观或者爱好等。通常的做法有表明具有同样的团体身份,这可以通过称呼的选择,方言,行话的运用来显明。博士论文,面子观。文中赖大家的称呼“奶奶姑娘们”和赖嬷嬷的称呼“主子,老太太,太太们,奶奶姑娘们”,一方面表示对贾家的尊敬,另一方面也强化了说话人与听话人关系是一个团体的身份。

这个策略也可以用开玩笑的方式来强调双方又共同分享的背景,可以让受话人自在轻松,同时维护受话人的正面面子。如王熙凤说道:“先说下,我是没有贺礼的,也不知道放赏,吃完了一走,可别笑话。”这是句玩笑话,实际上她是肯定要带着贺礼的,赖大家的笑道:“奶奶说哪里话?奶奶要赏,赏我们三二万银子就有了。”这句玩笑话作为回应,能表现出她们的关系融洽,是亲近策略的很好体现。

5.国外养老发展考察材料 篇五

今年五月,我有机会参加市委组织部组织的赴该国学习社区建设专题培训班,九天时间虽然短暂,学习的课程和内容也比较多,通过上课听讲、专人介绍和实地考察,在参观了该国市区重建局和建屋发展局、警察总署、惹兰勿沙市镇理事会、大巴窑镇中心、芽笼综合诊疗所、宏茂桥社区邻里警署、小印度社区、飞跃家庭服务中心、怡安产业公司、东邻社区民众联络所等地之后,我对该国的基本国情、人文概况、政治经济发展历程、政府机构的设置与运作、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特别是通过多看、多听、多问,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与该国在社区管理方面进行了对比,感到该国在养老服务和管理上有许多宝贵经验和成功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该国养老发展的概况

该国共有420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0%。他们把老年人称为乐龄人士(与我国相比,这个称呼我们感到比较人性化)。该国政府十分重视培养全民的家庭观念,在舆论导向上不遗余力地在向人民灌输儒家思想宣传孝道,号召全社会关爱、孝敬老年人。每年的农历新年,该国都要开展敬老运动,政府官员和议员以身作则,经常到社区和自己的选区慰问老年人,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老人、关爱老人的风尚。

该国采取以下几种办法实现老有所养:

居家养老。家庭是老年人的大本营、终身的依靠和归宿,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是尊敬老人、孝敬父母。该国政府在制定养老政策时也传承了这个美德,为了防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家庭出现“空巢现象”,在购买组屋时制定了一个优惠政策,即对年轻人愿意和父母亲居住在一起或购买房屋与父母亲居住较近的,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可一次性减少3万新元,目的是鼓励年轻人赡养父母、照顾老人。

日托养老。对于无暇照顾在家的老年人和孩子,该国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三合一家庭中心”,相当于我市的一些日间托老所。所不同的是这个照顾中心将托老所和托儿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照顾了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又兼顾到乐龄人士。有些家庭可能是每天由年轻的夫妇将老人和幼儿一起送到这里。老少集中管理,即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增进了人际交往与沟通,防止了“代沟”的出现。目前我国有些地区也有类似的尝试。

机构养老。与我国目前各类养老机构主办的老年公寓一样,也分为高、中、低等不同档次的收费标准,这里就不再展开细说。

此外,中国人常说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笔者认为它们是互相贯通、彼此难分的。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考察参观中的几个事例,也让我们亲身体验到该国的社区在这几个方面独树一帜的魅力:

老有所学。1978年该国首创了乐龄俱乐部。创办这类乐龄俱乐部的主要宗旨是让老年人感到:生命过了60岁,生活依然璀璨。乐龄俱乐部经常举办卫生保健讲座、三代同堂舞蹈、集体晨运、生日派对、茶会、退休者座谈会等。各类主题活动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既让老年人在这里学到知识、陶冶情操,又使老年人的生活充满朝气和乐趣。

老有所乐。5月10日晚上七点多,我们考察团参观了东邻社区民众联络所。这是该国一个高层次的社区,络绎不绝来到社区活动的即有年长者,也有年轻人和少年儿童;既有医生、博士,也有船长、工程师等社会各界人士。联络所是由几幢高层建筑围成半园型的房屋组成,各类活动都有固定的区域,共有陶艺室、武术馆、调酒室、健身室、练声房、烹饪室、乐队室、绘画室等等,仅武术馆的占地面积就比篮球场还要大。每个来社区活动的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在这里找到知音。

我们来到300多平方米卡拉ok会场里,出现在大家眼前的是这样一幕场景:台上表演者放声高歌,台下观众积极互动。参加活动的人群中绝大多数是华人,但也有不少马来人和欧美人,老年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当得知我们是来自中国苏州的客人时,表演者立即为我们献上一曲中国民歌。联络所活动的组织者还为我们精心准备了中文版的卡拉ok伴奏带,热情地邀请我们的团员与他们同唱一首歌。尽管我们的肤色不同、语言有差异,但是当一个和而不同、和睦共处的国际大家庭显现在我们的面前时,竟然让我们参观团成员流连忘返了。

老有所为。在东邻社区民众联络所里,我们看到不少老年人的身影:有的穿梭其间维持秩序、协助开展活动,有的教授知识,或做义工布置、整理活动器械。我们随介绍者走进品酒室时,一位年过花甲的主持人正在给学员做调酒示范,桌子上摆放着许多酒杯和颜色不同的酒。当得知我们访问团有一位成员当天正巧是生日,热情地斟满了红葡萄酒,虽然彼此才刚刚认识,满场黑眼睛、黄皮肤、同根同族的华人拍手齐唱、真诚地祝她生日快乐!并举杯共同祝愿中新两国人民的友谊世代长存!那一份浓浓的异国社区氛围感染了我们每一名团员,那情景至今还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二、该国养老服务的启示

该国,这个名字如今对于我们苏州人已经不再陌生。在苏州工业园区学习、借鉴该国的十多年经验里,从各种媒体报道、文章故事中,与朋友和同事闲聊的话语间,我对该国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而真正感性地了解、认识她,是这次零距离的亲密接触。置身于这个美丽、清洁的海滨国家,我深切地感到该国多元种族、多元语言、多元文化和谐共存,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发达与纯朴等多种因素融汇相通,从而构成了该国良好的人文氛围并具有独特的魅力。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成绩的同时,该国政府还不断加大社会事业各项建设和管理,更没有忽视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保障。该国在养老方面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许多启迪。

启示之一:进一步落实养老服务事业政策,尽力完善养老服务设施。

苏州市政府已于XX年12月出台了《苏州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这个意见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总体思路、扶持政策、相关机制和组织领导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对于服务方式多样化提出了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大力发展家政照料、医疗保健、护理康复、精神慰藉等多种服务项目,实行有偿、低偿、志愿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苏州市到2011年,要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覆盖全体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苏州模式)。其中开设老年人常见病专科和家庭病床,覆盖面达到全市老年人口的90%以上,老年人日间护理、康复床位达到5000张以上。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总量达到全市老年人口的18‰以上,城区22‰以上,具备全护理、半护理服务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总量的30%以上。文件还从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布局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政策都为我市的养老服务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关键是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尽快将这些养老政策落实到位,让老年人从中得到实惠。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该国等国外的养老政策。比如:一是吸收该国在购买房屋上兼顾养老的优惠政策;二是学习该国的“倒按揭”(以房养老)模式。即: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由公益性机构一次性或分期支付养老金,老人去世时产权由这个机构处分,“剩余价值”(房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我们在制定本国的养老政策时,既要兼顾国情地学习借鉴该国的成功经验,又要与时俱进地大胆探索。

启示之二:进一步发展养老服务“朝阳产业”,做好社会养老服务工作。

养老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它是一个带有公共性、福利性特征的领域。要想办好养老机构,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需要财政、税务、金融、土地、工商、规划等多方面的配合和政策扶持。国务院办公厅于今年2月转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中特别指出,要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的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这表明我国的养老服务业已经彻底向社会资本开放。曾有“敢为天下先”的浙江人斥资1400万元开办了省内规模最大的民营养老院,经营了一段时间出现巨额亏损。当其向银行融资时,却得到“养老院是非赢利性社会福利机构,既不能作抵押,也不能贷款”的答复,最终面临关门窘境。如何开办、扶持、经营好养老机构还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方面的探索,让经营者和受益者“双赢”。

如何做好国际养老工作的对接,也是中国面临养老服务的又一大课题。近日,从该国英文《海峡时报》的报道中获悉,中国已经成为该国中产阶级退休后选择的定居地点之一。中国丰富的文化生活、快速发展经济和较低的生活费用,都是该国人作出这项选择的原因。据调查,愿意选择到中国过退休生活的该国人中,包括前银行职员、商人、专业人员和公务员等。对该国的华族来说,他们选择中国作为“退休天堂”还有其它原因,包括:对中国比较有亲切感;由于外表一样,通晓华语,有共同语言,容易融入当地社会;中国不像欧洲或其它西方国家那样,他们不会受到种族歧视。其实,不论是该国、台湾等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华侨,还是居住在欧美的外国人,他们都很向往古老的东方文化,喜爱“人间天堂”苏州。苏州凭借着紧邻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地理优势、经济的快速发展、良好的招商环境、廉价的劳动力市场、25XX年的吴文化历史,已经成为外商投资的一片热土,居住、学习的第二故乡。做好服务外国人这篇养老大文章,让海外华侨感受到“少小离家老大还”、游子回乡的亲情和落叶归根的乡情,也是苏州各类养老机构需要考虑和实践的重要工作。

启示之三:进一步加大传统伦理道德宣传,形成重视养老良好风尚。

该国老年人有困难解决的途径分别是:先子女、后兄弟姐妹、再社会团体协助解决,家庭里实在有困难解决不了的,经调查核实,才由政府承担。在中国,虽然各级政府没有明文规定家庭的“内部事务”,但随着老年人的增多,老年人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年人的问题解决好了,社会就安定,家庭就和睦。在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无论是国情还是经济、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城市老人绝大多数还是会选择居家养老。下世纪,许多独生子女家庭更要面临“四二一家庭”的养老严峻挑战。199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的正式出台,是时代的产物,对落实、巩固家庭养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实践证明,仅仅依靠《老年法》来维系家庭养老有时也难以奏效。也常在各类新闻媒体上看到子女不尽赡养义务或“空巢”老人双双病死在家中的负面报道。社会舆论在呼唤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呼唤传统伦理道德孝道的回归。实现家庭养老,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需要传统的孝道观来维护。

改革开放给中国注入了空前的生机与活力,也给就业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社会流动性增强,直接影响了子女对父母行孝。现在大部分城市的老年人都有退休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他们最期盼和渴望的是子女在精神上的慰藉。深受大家喜爱的歌曲《常回家看看》,用朴实的语言告诉年轻人:平日的电话问候,节假日的探望,看病住院的关怀,生日的温馨祝福,都会给父母带来安慰和温情。关爱生命,注重生命质量,让老年人在有生之年享受真正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孝道。

6.国外航天元器件发展现状与思考 篇六

国外航天元器件发展现状与思考

以航天元器件供应与采购问题为中心,分析国外航天元器件发展现状和国外宇航机构在航天元器件发展方面的主要做法与成功经验,并在借鉴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对我国航天元器件的发展提出建议.

作 者:晋文亮 Jin Wen-liang 作者单位: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北京,100071刊 名:航天标准化英文刊名:AEROSPACE STANDARDIZATION年,卷(期):“”(3)分类号:关键词:航天元器件 元器件供应 元器件采购 国外标准.

7.国外设备管理发展现状 篇七

研究、借鉴发达国家化学品环境管理的经验,建立健全我国化学品环境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对加强我国危险化学品环境安全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概述了国外化学品环境管理与技术支撑体系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化学品环境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与国外的差距,针对未来5~10年我国化学品管理和环境与健康技术发展重点问题,提出了我国需优先开展的科学研究领域和课题建议。

1 国外化学品环境管理体系发展概况

1.1 国外化学品环境管理重点对象的变化

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强化和完善本国化学品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化学品环境管理的重点正在转向加强对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PBT类)、致癌性、致突变性和生殖毒性(CMR类)等对环境或人体健康构成不可接受或无法适当控制风险化学品的安全控制,对其实行禁用、严格限用和登记许可制度。

例如,2005年以来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在执行《有毒物质控制法》新化学物质申报评审过程中,将PBT类物质单独划为一个特定类别进行风险评价,以确保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这类物质的生产和使用。2006年12月欧盟颁布了《关于化学品登记、评估、批准和限制条例》(REACH条例),对CMR类、PBT类等引起高度关注的化学物质实行登记、风险评价以及审核批准制度,只有获得欧盟委员会批准才能生产、进口、销售和使用。

1.2 发达国家建立的化学品环境管理体系特点

1.2.1 环境立法体系完整齐全

环境立法体系不仅包含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基本法律法规,而且制定了化学品环境危害控制专项法律法规,对各类化学物质(包括工业化学品、日用化学品、农药、兽药、医药品、食品添加剂等)以及化学品寿命周期全过程(包括生产、储存、使用、销售、运输、进出口直至废弃后处理处置)的环境风险进行控制。将化学品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环境无害化管理与环境污染防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完整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2.2 建立了一系列化学品环境危害控制专项制度

化学品环境危害控制专项制度包括:(1)新化学物质申报登记制度;(2)优先化学物质测试评价制度;(3)化学品危险性分类、标签和安全数据说明书制度;(4)化学品危害评价以及健康和环境风险评价制度;(5)化学污染物泄漏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6)重大环境危险源报告和应急计划制度;(7)对严重危害健康和环境、可能引起严重环境风险的化学品实行登记和许可制度等。

1.2.3 确立了明确的化学品环境无害化管理政策和指导原则

发达国家普遍制定了适应本国国情的化学品环境无害化管理政策体系和管理战略,确立了一系列有利于化学品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

(1)战略化管理原则。鉴于化学品的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价的不确定性并与广泛的社会、经济利益相关,化学品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是现代社会的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各国都制定了关于有毒化学品环境无害管理的战略性政策方针。例如,欧盟的《未来化学品政策战略白皮书》、美国《PBT类物质控制战略》、日本《未来化学品评估和立法管理的政策方向》及加拿大《有毒物质管理政策》等都是具有长期战略性的环境危害控制政策。欧盟2006年颁布的REACH条例更加体现了化学品环境危害控制的战略化管理原则。

(2)预先防范原则、责任分担原则和谨慎原则。如欧盟颁布的REACH条例规定,“需要按照预先防范原则,采取更多的措施去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产业界应当负责和谨慎地生产、进口、使用或者销售化学品,确保在合理和可预见的条件下,使人类健康和环境不受到负面影响”,“为了确保环境和人体健康得到保护,对那些引起健康和环境高度关注的化学品,应当按照风险预先防范的原则采取谨慎的行动”。

(3)重点和优先管理原则。近年来美国、日本、加拿大、欧盟等国家普遍根据化学品的生产量、化学危险性、对人类和生物的毒性、生物蓄积性、环境持久性以及对公众和社会的重要性等因素,从化学品中筛选出一些具有高致癌、致突变和生殖毒性以及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环境持久性,可能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物质进行重点或优先管理,对其实行禁用、严格限用和登记许可制度。

(4)替代原则。对于危险化学物质,一旦发现相对安全的替代品,就应该进行系统性的替代。对于有害环境、人体健康和动物福利的测试方法,也应当寻找替代的测试方法。

(5)公众参与原则。发达国家普遍实施化学污染物泄漏排放和转移登记制度,并推行自愿协议和责任关怀行动,以突出体现公众参与的政策与原则。鉴于化学品环境危害控制利益相关方的广泛性,社会各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已经成为制定和实施化学品环境危害控制政策和措施的重要基础,也是当今各国化学品环境危害控制发展的主要方向。

1.2.4 拥有健全的化学品环境管理体制与协调机制

化学品管理具有复杂性、科学性及国际性等特点,加上化学品品种数量多、危险性类别多,化学品安全管理范围涉及生产劳动安全、消费者健康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因此,需要环境保护、职业安全、卫生、交通运输、农业和质检等多个政府主管部门参与的化学品协调管理机制协调进行监督管理。

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化学品环境无害化管理方面拥有较大的监管职权,并设有政府相关主管部门间的协调管理机制。例如,在美国,EPA、职业安全和卫生管理局(OSHA)、消费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和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4个联邦当局负责监管实施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大部分法规。农业部、运输部等其他当局对化学品安全管理则起到配合和提供技术支持作用。

其中OSHA负责鉴别和监控各工业行业中工人接触化学品造成的职业健康危害。CPSC和FDA分别负责检测和监督管理消费产品以及食品、药品、兽药和化妆品中化学品带来的风险。而EPA拥有更大的权力,负责监管上述3个联邦当局管理权限之外的全部化学品的危害。4个联邦当局在化学品的安全监管方面经常开展合作。例如,EPA在禁止和淘汰石棉过程中得到了OSHA和CPSC的支持和投入。

为了解决制定法规和执法管理中跨部门化学品管理问题,在政府主管当局之间还建立了有效的化学品安全协调管理机制。其中EPA负责国际上政府间化学品安全论坛(IFCS)的国家联络点工作并负责与国务院、其他主管当局以及利益相关者合作,讨论协调各有关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政策立场。根据《有毒物质控制法》的授权,美国还设立了由16个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成员组成的“部门间测试委员会”,负责筛选确定并定期向EPA推荐需要优先测试的有毒化学品名单及修订报告,以满足政府各成员机构对化学品数据的需求。

2 国外化学品环境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发展现状

2.1 化学品管理的环境标准、技术规范体系

国家化学品监控能力建设涉及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制定和完善与化学品环境危害控制法律法规相匹配的环境标准、技术规范和导则体系,包括化学物质健康和环境危害性鉴别分类标准,化学物质危害评估、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技术导则标准,化学污染物控制的环境标准和管理技术规范等。

近年来,联合国有关机构在化学品管理方面发布了一系列化学品安全和环境管理导则、技术规范和指南文件,为各国化学品管理提供技术指导。例如,联合国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机构(IPCS)编制的《化学品风险评价:人类健康风险、环境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价指导文件(1999年)》、《环境卫生基准》和《卫生与安全指南》,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农药危害性分类和分类导则(2004年)》等。

为了消除各国在化学品危险性分类标准、方法上存在的差异,同时为尚未建立化学品危险性分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安全管理化学品的框架,2005年联合国有关机构公布了《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标准)[1]。该标准明确规定了化学品的物理危险性、健康危害性和环境危害性分类种类和判定标准以及化学品危害性信息公示要求,要求世界各国在2008年起全面实施这一标准。

此外,为了统一各国化学品的测试方法,保证化学品测试数据的可靠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制定并定期更新《化学品测试准则》和《合格试验室规范原则》(GLP原则)。《化学品测试准则》是针对化学品理化性质、分解蓄积性、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以及生态毒性等危害性制定的一套标准化测试方法。GLP原则对实验宗旨、计划、数据质量保证、管理者责任、实验室设施、仪器、药品、报告编制及记录保存等提出了详细要求。上述准则和规范对确保各国化学品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和相互可接受性具有重要作用,已被发达国家普遍接受与实施。

发达国家主管当局也颁布了一系列技术规范和导则,用于指导规范本国化学品安全和环境管理。例如,EPA颁布了《化学混合物风险评价导则》、《生态风险评价导则》、《致癌物质风险评价导则》和《(化学品风险)社会经济分析导则》等化学品健康和环境风险评价导则文件。

欧盟委员会颁布了《关于人体健康和环境风险评价指南文件》、《执行欧盟危险物质指令(79/831/EEC和92/32/EEC)决策指导手册》和《关于高关注化学物质鉴别和登记文书准备的导则》等指南文件。这些技术规范和导则在化学品环境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2.2 化学品测试合格实验室技术支持体系

评估一种化学品的固有危险(害)性,以及将危害性评价结果与暴露场景信息相结合来评价化学品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风险需要专家的经验、复杂的技术和分析设施。为保证化学品测试数据的科学可靠性和相互可接受性,发达国家普遍建有完善的化学品测试合格实验室技术支持体系。这些实验室设施产生的数据为政府主管当局审批和做出化学品管理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例如,截止2004年5月德国已建有159个各类化学品评价合格实验室[2],其中可开展多项专业测试的综合实验室79个、单项测试实验室80个。德国化学品测试合格实验室统计见表1。

作为OECD和欧盟的成员国,德国严格遵循《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和GLP原则的各项规定,1990年将GLP原则纳入德国化学品法的有关规定中,并建立合格实验室系统和监察制度。在联邦消费者健康保护和兽药研究院设立了联邦GLP办公室,并由各州依法履行检查监管各化学品实验室设施是否遵循GLP原则的任务。联邦GLP办公室保存有全部符合GLP原则的实验室名单,并每年在联邦公报上公布全部名单,定期与欧盟成员国和OECD交换相关信息。

2.3 化学品安全和环境管理信息支持体系

发达国家主管当局还通过化学品立法,建立化学品危险性信息产生、收集、评价和公示制度和机制,并建立大量的化学品安全信息数据库系统。这些数据库系统中存储着已经审查和获批准的各类化学品的生产、使用、理化性质、健康和环境数据以及安全防护与环境保护措施的信息,为化学品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服务。

发达国家普遍建立化学品安全信息产生和公示机制,强调产生化学品健康和环境风险的化学品生产企业应当负责产生和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其生产和销售化学品的安全评价数据,对其生产的危险化学品进行适当分类和标签,并向供应链上的下游用户提供这些化学品的安全信息。

例如,美国《有毒物质控制法》明确规定,“测试提交化学品的毒性、人类健康和环境暴露程度等基本数据是化学品生产和加工厂商的责任。政府主管当局应当利用提供的数据,通过化学品危险性/风险评价程序,确保采取适当措施控制化学品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不合理风险”。2006年欧盟颁布的REACH条例中明确规定:年生产量或进口量在1t以上的化学品生产或进口企业必须通过测试等方式获取并向欧盟主管当局提交化学品登记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年生产量或进口量在10 t以上的化学品生产或进口企业还需要编制和提交化学品安全评价报告。该条例还规定,生产企业必须通过安全数据说明书或其他方式将其生产的化学品危害性、暴露场景和控制风险的措施传递给供应链上的下游用户,以改善整个供应链上化学品安全信息的传播。

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化学品危害性分类、标签和安全数据说明书等公示制度。例如,在欧盟国家,所有生产、进口和销售的化学物质或配制品都必须进行危害性评估,根据该物质或混合物的理化性质、健康或环境效应,确定其是否为危险物质或混合物,并做出危害性分类和标签。欧盟主管当局还公布了欧盟《统一危害性分类和标签的危险物质名录》,将已经确定危害性分类的全部危险物质的名称和标签信息都收录在该名录中,并不断补充更新。生产和销售任何已经确定分类的危险物质必须按照该名录上的分类要求做出适当包装和标签。如果要销售的一种危险物质或混合物没有被列在该名录中,其生产厂家、进口商或销售商必须参照欧盟危险物质指令规定的分类标准,自我进行危害性评价并做出危害性分类和标签。

许多国家还通过立法规定了公众知情权原则,要求除保密的商业信息之外,其他化学品安全数据以及主管当局关于化学品安全评审结果都可以应请求向公众提供。公众也可以通过访问政府主管机构的因特网站免费查询化学品登记和安全信息。部分国际权威性化学品安全数据库系统见表2。

2.4 开发和应用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模型评估化学品危险性和进行风险评价

发达国家化学品管理所需基础数据,不仅通过实验室测试获取,而且开发了许多计算机模型,用来估计预测化学品危害性、暴露数据,开展危害性评价和风险评价。为了管理目的,OECD国家主管当局开发和使用QSAR模型进行化学品危害性评价和风险评价,至少已有25年以上的历史。

例如,根据美国《有毒物质控制法》的规定,只要求新化学物质的申报人提交目前已掌握的新物质相关安全数据,而不要求其开展任何生态毒性或人体健康毒性测试。目前EPA每年必须评审大约2 000个新物质的申报书,而大约65%的申报书缺少评审所需要的充分数据,这迫使EPA去寻找一种科学合理且实际的新物质风险评价方法。为此,EPA污染预防和有毒物质办公室开发和使用各种预测模型来预测一种化学物质的理化性质、健康危害性和环境毒性等数据,以评估新化学物质的风险性。EPA使用的新化学物质危害性预测和风险评价模型[3]见表3。

通过预测模型预测出的数据支持了EPA在潜在风险基础上做出的最适当管理措施决定。如果预计出一种化学物质具有引起严重关注的风险,则将对其进行更详尽的分析,并可能要求新物质的申报人提交补充数据。

近几年,随着欧盟颁布的REACH条例的实施以及联合国GHS标准的推行,在化学品登记管理和进行危害性分类时,都允许使用经国际认可的有效QSAR模型预测得到相关数据。因此,开发和应用符合OECD关于有效性验证规定的QSAR模型将进一步解决化学品登记管理中测试数据不足、测试成本高的问题,并成为化学品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持手段。

(未完待续)

摘要:概述了国外化学品环境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化学品环境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与国外的差距,针对国内化学品环境管理对科技的需求,提出了需优先开展的科学研究领域和课题建议。

关键词:化学品,环境管理,技术支撑体系,风险评价,化学品信息

参考文献

[1]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专家委员会.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第2修订版.日内瓦,2007

[2]李政禹.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战略.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8.国外电子政府发展趋势 篇八

发达国家电子政府建设历程

从2000年开始,陆续有一些第三方国际组织、咨询公司、学术机构开始对世界各国的电子政府建设进行综合评估与排名,并逐年发布全球电子政府年度测评报告。虽然在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评估范围上不尽相同,但从近年来各机构的评估报告可以看出,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的电子政府建设始终名列前茅。通过对这些国家电子政府建设历程的研究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电子政府建设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息发布(posting of information online)。这是电子政务的起步阶段。即政府仅通过网络发布与政府有关的公共服务的静态信息,如政策法规、办事指南、机构设置、职能介绍、成员名单、联络方式等;第二阶段,单向沟通(One-way interaction ),即政府除了在网上公布公共服务的信息,还向用户提供某种形式的服务。如用户可以从政府网站上下载表格、保税单等;第三阶段,双向互动(Two-way interaction)。这个阶段的政府和用户可以在网上实现双向互动,如用户可以从政府网上下载表格,也可以提交表格,反馈信息和意见等;第四阶段,全方位网上事务处理(Full online transactions),即通过综合性的政府门户,实现政府与公众、社会、企业全面的互动,将跨机构、跨行业的政府信息资源与服务整合起来,以公众需求为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

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电子政府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政府改革浪潮的逐步推进, 是推动电子政府发展的两大驱动因素,也是电子政府发展的两条主线,如图1。

电子政府未来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能源与环境问题、公共危机事件的频发、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提高等对各国政府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推动各国政府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web2.0、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一些革命性的技术,也为电子政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基础。因此,在政府改革不断深入,新技术不断发展的双重作用下,各电子政府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了本国新一轮的电子政府发展战略。

美国联邦政府CIO委员会于2011年2月8日颁布了联邦政府云战略(Federal Cloud Computing Strategy)。该战略旨在解决美国联邦政府电子政府基础设施使用率低、资源需求分散、系统重复建设严重、工程建设难于管理以及建设周期过长等问题,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公布了《美国宽带上网计划》(Connecting America: The National Broadband Plan),这份宽带升级计划以提高网速为重心,强调扩大网络普及范围,并计划腾出更多波段用于移动服务。

新加坡政府提出了“智慧国2015”计划,在这个为期十年的蓝图框架下,新加坡提出了两个阶段的电子政府规划,也就是当前的整合政府2010(iGov2010)计划和下一阶段2011年至2015年的电子政府总体规划。如今整合政府2010(iGov2010)计划已近尾声,并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果,推出了1600多项电子政府服务。新加坡下一阶段2011~2015年的电子政府总体规划将借助新兴技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与私营机构和公共部门采取新的合作模式。新规划的愿景是建立一个与国民互动、共同创新的合作型政府。

欧盟正式启动了名为《欧洲2011-2015电子政府管理行动计划: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促进智能、可持续和创新的政府管理》的计划。政府管理行动计划将有助于各成员国行政机构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优势,通过提供低成本、高水平的电子政务服务,给公民和企业带来更多的方便,提高公民和企业的生活和生产水平。欧盟将在2015年把使用电子政务服务的公民和企业的比率分别提高到50%和80%。

从近期各机构发布的世界电子政府发展最新评估报告及国际领先国家的电子政府发展趋势和最新战略规划中可以看出,随着政府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电子政府的发展日益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1、服务型电子政府

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大趋势,建设以公众为中心、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公众满意度为评价标准的服务型电子政府,是未来电子政府发展的主要趋势。服务型电子政府注重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通过政府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整合政府信息和服务资源,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提供以公众为导向的一站式服务。

2、参与型电子政府

随着公民参与意识的逐步增强,拓宽和深化电子参与的渠道,提升政府的回应能力及民主、科学决策意识和水平,迈向与民协商,共同治理,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参与型电子政府,是未来电子政府发展的主要趋势。除了门户网站留言板、民意调查、在线投票等公众参与形式外,电子政府发达国家开始充分借助新一代互联网WEB2.0、移动网络等技术,不断拓宽公众电子参与渠道。如美国政府在其第一门户网站(www.usa.gov)上,充分利用Facebook、Twitter、Blog、 RSS、 Mobile等新技术来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如图2.

3、全球化与合作化电子政府

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发展,推动了各国政府治理的全球化与合作化。未来各国的政府治理,需要通过电子政府与世界其他国家政府进行广泛联系和紧密合作,需要整合除政府资源外的所有社会资源。因此,全球化与合作化电子政府已成为各国未来电子政府发展的主要趋势。

4、绿色电子政府

能源紧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是未来各国政府治理面临的一大挑战。构建低碳、绿色运行的电子政府,是未来各国电子政府发展的主要趋势。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解决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的重复建设和能源消耗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电子政府发达国家如美国、韩国等都提出了发展绿色电子政府的云计算战略。

5、智能电子政府

为了应对全球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重大问题,满足公众日益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实现政府主动服务模式,增强社会管理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基于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物联网、决策支持系统等智能技术,发展智慧城市、智能电子政府已成为未来各国电子政府发展的主要趋势。电子政府发达国家已将智能电子政府作为未来电子政府发展的主要目标。如新加坡政府提出的“智慧国2015”规划、韩国政府提出的“智能韩国Smart Korea”规划。

6、移动电子政府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使用智能手机、i-pad等便携式移动终端获取政府服务。因此,将部分电子政府服务功能从固定网络转移到移动网络,发展无处不在的移动电子政府,是未来各国电子政府发展的主要趋势。

(作者单位: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上一篇:优秀的动物观察日记:环城公园的小蚂蚁下一篇:村民会议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