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纯净水》说课稿

2024-10-26

《母亲的纯净水》说课稿(精选6篇)

1.《母亲的纯净水》说课稿 篇一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板书《母亲的恩情》

一、教材分析: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它以讲故事的情势,在文中奇妙天然地引出古诗《游子吟》,并提供了相干的配景知识,此中1—3天然段显现了创作本诗的详细景象,项学生显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费心、送行的景象。末了4—5天然段在前边情感积淀的底子上推出诗歌并点出诗歌写成的时间。

另外,课文还配有3幅插图,分别是《深夜缝衣》、《清早送儿》、《触景生情》,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领悟课文和古诗,也可以作为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体会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的教学素材。

二、学情分析:

《游子吟》这首诗孩子应该不陌生。《三字经》每日一句中,学生们也积累过“香九龄,能温席,首孝悌,次见闻”的语句,这是有利的一方面,但这一切仅仅是纸上谈兵,从感受母亲的恩情(感恩)到报答母亲的恩情(报恩)还有一段距离。要让孩子在简单而富有诗意的情景中积淀一份情感,收获一份思考,化作一种行动,任重而道远。

三、设计思路:

《母亲的恩情》是文包诗,这种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顾名思意,内核是诗,诗是对“文”的精炼和概括,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而“文”是“诗”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是对诗的解释和补充。“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我们的教学思路是从诗入手,引出要学习的文章,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紧密联系诗,由诗到文,再由文到诗,诗是出发点、落脚点、归结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文包诗的学习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二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们可以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3、情感目标:理解《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尊重尊敬父母,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学重点:理解:“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可以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块面:一读诗,读正确,读出节奏;二读诗,读出画面;三读诗,读出情感。

本课的教学我想安排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为:

一、歌曲导入,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布置自学。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给课文标上小节序号。

三、检查反馈,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检查朗读的过程中,相机指导读好“孟郊”、“缝补”、“生机勃勃”、“沐浴”、“铭记”等词语,以及正确读好《游子吟》。关于一些长句的朗读,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示范,个别练习等多种形式进行练习,指导学生读好句子的自然停顿,直到把课文中难读的句子读对、读通为止。

四、识字写字。指导学生正确认读课文中的新词、生字,并指导学生能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书写6个左右结构的生字,体会汉字的形体美,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这一课时,我安排了三个环节,分别是:

一、古诗导入,设疑激趣。

二、精读课文,借文悟诗。

三、识字写字,总结延伸。其中,第二个环节是本课的训练重点。

具体过程是:

一、古诗导入,设疑激趣。

学生齐读课题后,出示古诗《游子吟》,要求学生正确、大声地朗读古诗。然后设疑:母亲的恩情表现在什么地方?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好好读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精读课文,借文悟诗。

因为课文的第一至三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所以指导读好这部分的内容,学生便能借文悟诗。

首先我出示第一自然段,请个别学生朗读后,指导学生说出母亲的恩情表现在她的行动中,也就是“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这句话,并借助插图让学生想像当时的场景,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母亲不辞辛劳,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心。特别是要抓住“夜深了”的“深”、“一针针一线线”等词语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并指导学生把母亲缝衣的认真仔细读出来。

紧接着,老师出示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自由朗读这段话,边读边思考母亲的恩情还表现在哪里,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然后请学生交流:母亲的恩情还表现在她的语言上,即:“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同时出示课文插图,结合插图所描绘的情境,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惦念牵挂之情,从而指导学生读好母亲说的这句话。那么,诗人看到母亲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为什么湿润了呢?引导学生想像这时诗人会想些什么呢?随即指导学生读好儿子感念母亲的句子。

紧接着,老师出示课文的第三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上是谁?自然过渡到第三自然段。老师范读这一段内容,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诗人看到了什么?如果学生先说诗人看到了路边的小草。那么,引导学生抓住“生机勃勃”一词,体会:因为有了阳光,所以小草才长得生机勃勃,并要求学生读出“生机勃勃”的味道来。如果学生说诗人看到了身上的衣服和又细又密的针脚,老师就请学生把“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这句表演出来,此时“抚摸”、“注视”等词的意思迎刃而解。那么诗人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诗人因为看到了沐浴着阳光的小草联想到了慈爱的母亲对自己的关怀”,从而懂得:小草不忘太阳的恩情,儿女又怎能忘记母亲的恩情呢?同时让学生知道反问句的意思,并在理解反问句和感叹句的基础上,指导读好这几句话,体会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接着,老师激情小节,要求学生齐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紧接着,老师用书本上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一句话“是啊,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牢记在心”自然过渡到第四、第五自然段的学习。同样要求学生仔细读,读后思考讨论: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从“50岁”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白“永远铭记”的意思。然后老师告诉学生诗人用吟诵诗歌的方式去赞美母亲,板书:《游子吟》,这时,再次指导朗读这首诗,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帮助理解这首诗句的意思,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学完古诗,老师再次激情小结,并要求学生激情朗读古诗。

2.《母亲的纯净水》说课稿 篇二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票的分量》, 选自教科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神圣的一票》的第一框题。本次说课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预期教学效果和板书设计等。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分析。

围绕人民主权这一主题, 以两会为载体, 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内涵从多层次中阐释出来。本部分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是指前面学习的“人民当家做主”这一内容, 让学生知道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途径和有效形式,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启下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基层民主。学习这个内容主要让学生知道怎么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本课学习内容的完成才是对“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内涵的完整阐释。

本课是对学生政治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的培养, 为学习本单元第十三课《我们的“议案”》了解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责任、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2. 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 结合初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 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培养主人翁意识。能力目标:能够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知识目标:了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识记并理解选举的资格, 了解选举的程序, 认识我国民主实现的过程。

3.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确立依据:只有认识到选举权利的重要性, 作为基本权利参与政治生活, 才能积极参加选举, 学习选举的相关知识, 并用于实践。难点:理解民主的实现过程, 感受选票的分量。确立依据:感受选票的分量建立在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上, 对于政治生活学生很少涉及, 缺乏生活经历, 从未参加, 没有与人大代表接触, 加之本课需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培养主人翁意识。因此理解民主的实现过程, 感受选票的分量就比较困难。

二、说教法

1. 时事教学:时事导入新课, 连线时事内容。说服力强, 体现思想品德课特点。

2. 情境教学:

情境假设:候选人悄悄给你100元红包, 你的选择是什么?旨在考查珍视选举权利, 慎重负责地投票, 感受选票分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 讲授法:

(1)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含义; (2) 政治权利内容; (3) 较难易错部分。

4. 多媒体教学。 (略)

三、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涉及到班委干部、学生会成员的选举, 但对于政治生活的选举缺乏相关知识, 也比较模糊, 需要教师给予指导讲解。故采用以下三种学法指导:

1. 利用学案, 自主学习。

2. 体验探究。

3. 练习巩固。

四、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特殊的成人礼。焦点人物:刘若曦, 1993年出生, 深圳市高二学生。决定参选福田区人大代表。设计意图及意义:真实, 与学生年龄接近, 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关注, 快速导入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时事。

2. 新课学习。

环节一, 学案导学:【学习目标】【温故知新】【快乐预习】设计意图及意义: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回顾相关知识, 注重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填写基本知识要点。此设计既符合我校“超前善后”新课堂“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的要求, 也符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精神。环节二, 现场采访:我心目中的人大代表。设计意图及意义:通过学生访谈再总结出对人大代表的期望和素质要求, 学生之间达成共识。环节三, 身临其境:青白江区大同镇人大代表模拟选举 (师生角色变化) 。 (1) 简要介绍:全国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背景;2010年3月修改后的选举法精神;“我”12月3日要去参加新都区新都镇的人大代表选举。 (2) 选举程序:选民登记:A.设计多个学生扮演人物角色, 考查选民资格。B.发放选民证, 告知入场凭证, 感知选举严肃神圣。推荐候选人:A.分单位团体和选民联名推荐两种方式。B.考查候选人素质。候选人产生:A.选举小组要讨论、协商, 体现民主。B.实行差额选举。代表选举:A.得票超半数, 得民意, 顺民心。B.匿名投票, 负责、理性投票。设计意图及意义:把选举资格、选举的变化设计其中, 学生在参与整个活动过程不仅熟悉和掌握了本课主要知识要点, 也认识到选举权利的重要性, 并珍视选举权利, 感受自己手中选票的分量, 达到掌握本课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环节四, 情景假设:选举前, 一位候选人悄悄递给你100元红包, 叫你一定选他, 你做何选择?环节五, 时事链接:2010年新都泰兴镇选举现场发“红包”。红包内容:《中国共产党党章》、《廉政守则》。环节六, 漫画欣赏:2011年浙江发布农村换届选举“十条禁令”, 严肃选风选纪。设计意图及意义:这三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先是假设, 检验学生的真实态度, 紧接着连线时事, 知道了新都泰兴镇“红包”内容, 自然明白用意, 比教师讲授道理效果更好;欣赏漫画, 学生喜欢, 印象深刻, 达到教育目的。

3. 课堂总结。

A.收获园地:学生表达, 教师书写, 共同完成板书。B.实战中考:完成学案【实战中考】, 学生回答, 学生评价及纠错, 必要时教师点拨。

五、预期教学效果及注意事项

1. 导入很快, 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 并引发学生

思考, 学生利用学案自主学生, 感知本课主要知识要点, 设计模拟选举, 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探究, 感受深刻, 既掌握了重点内容, 也为以后真正行使选举权利作知识储备和演练。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认识, 学生不仅“懂”了, 而且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 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 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2. 课前准备:

发放选民证、印制选票, 制作选票箱, 筹备选举小组, 分好选区, 编制学案。

3. 模拟选举中候选人的产生过程, 学生操作起来较

难, 有可能选民小组意见不一, 不能及时确定名单, 必要时教师点拨和引导, 避免课堂超时。

4. 适当讲解投票书写要求。

六、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神圣的一票

第一节选票的分量

1.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们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2. 选举的资格: (1) 国籍:中国。 (2) 年龄:18周岁以上。 (3) 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3. 选举的程序。

4. 感受选票的分量。

七、结束语

3.《怀念母亲》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义务教育课标版第十一册第二组的第二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 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课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开头并辅以情景教学法。课堂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将学生完全浸润在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的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作者对祖国、对母亲的深挚的思念之情。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高语言的感受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力求实现“训练与感悟并重,工具与人文共振”。

1.情景教学法:上课伊始,由《乡愁》引出季羡林,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主要经历及季羡林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默读,交流感受,揭示课题。

2.以读代讲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范读等,达到“读中感悟”,以读代讲的效果。

三、说学法

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围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师:谁知道余光中的《乡愁》?(指名学生背诵)这首诗写出了台湾人民的心声,也道出了无数海外游子的心声——身处异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渴望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海外游子倾吐心声的课文-----季羡林的《怀念母亲》。板书课题,朗读课题。

设计意图:余光中的《乡愁》语言质朴,动人心弦。以此导入新课,易于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同时,也为学生朗读文本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2.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3.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 4.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5.师: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都表达了自己对母亲强烈的思念情感。让我们再读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作者痛苦、悔恨的情感,奠定学习本课的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朗读课文,说说读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在自由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作者怀念的“母亲”,一个是生身之母,一个是祖**亲。)

设计意图: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通过朗读课文,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全文。

(三)抓住重点语句,品读

1.首先是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2.接着转入对祖**亲的思念,这部分让学生抓住难理解的语句,如,“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身影,从而体会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和思念的情感。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所体验。”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够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在教学方式上提出了“要提倡灵活多样”,“尤其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所以,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应抓住契机进行适时的引导、点拨,梳理与归纳,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四)学习写法,首尾呼应

学生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的,从而呼应文章开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交流写法特点。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做到在习作中会灵活运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同学们,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国家每年都有近四十万中华儿女抛家离子,远渡重洋,他们独自承受骨肉分离,孤独无依的痛苦。他们何曾不想孝敬双亲、享受天伦之乐?他们何曾不想回归祖国、报效祖国?著名歌唱家张明敏演唱的一曲《我的中国心》唱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

2.放歌曲,齐唱歌曲《我的中国心》。

预设(1)唱完歌,学生谈想法;并结合实际,在国庆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再畅谈最想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预设(2)在回顾课文《怀念母亲》,你不想说些什么吗?(学生自由写话)

设计意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时空,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从而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五、说板书

6、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祖**亲

无论何时何地,心中一样亲 设计意图 :

4.怀念母亲说课稿 篇四

【说教材】

《怀念母亲》一课是季羡林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考虑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本课的具体要求,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说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时,可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或者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材料,师生交流对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了解;也可从交流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粗浅把握。

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课后练习第一题的编排正是体现了这样的训练要求,教学中可以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亲不变的情感。

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5.《我的母亲》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学目标

《我的母亲》节选自《胡适自传》,是胡适在40岁时写的一篇回忆录,是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从他朴实而又饱含真情的语言中,我们了解到一位具有优秀品德的母亲,了解到母亲以迷人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儿子,了解到儿子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八年级的学生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逆反心理较重,往往把母亲的嘱咐当成唠叨。借助这篇美文,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明确自己的一切都来自母亲。鉴于以上两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大意。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中国传统的母亲形象,了解“母亲”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二、说教法与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计划运用“自主阅读”教学法和“主问题引领”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这一教学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是自学与辅导的密切结合。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主要方法是圈点评画法和自主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亲进文本,走近母亲

1、从学生谈自己的母亲,引出胡适的不凡成就来自母亲的教育和影响导入,让学生把目光锁定在核心人物身上,激发学生解读母亲的兴趣,拉近和文本的距离。

2、字词教学

字词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主要通过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老师指导学生梳理、归类、积累与运用。像“野蛮”这样的词,老师重点讲授,告诉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

3、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设计这个问题主要是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和语言的归纳能力。

(二)提纲挈领,认识母亲

学生互相说说文中的故事,这样既回顾了主要情节,又训练了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合作探究。

(三)赏析语言,感悟母亲

1、学一学

老师教给学生两种方法,比较赏析法、联系语境法。

运用比较赏析法学读末段,老师分析“如果”句,给学生一个抓手。我让学生去掉“如果”读一读品一品,再保留“如果”读一读品一品,让学生体会带有“如果”表现出的那种谦虚的语气,文如其人,使学生从字里行间窥见人物品行。

2、赏一赏

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赏析语言。既有助于学生了解母亲的的性格特点,又有助于学生体验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加深了对文章自传体语言风格的认识,那就是朴实而又饱含真情。

(四)你说我说,热爱母亲

1、学生说说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这一环节是学生和自己心灵的对话,既有利于了解学生情感的变化,又有利于捕捉课堂情感的着力点和生长点,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五)课堂小结,阅读母亲

为了激发学生自觉地阅读文章的兴趣,教师介绍几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和表现母爱的影视剧:

老舍的《我的母亲》

毕淑敏的《妈妈,我答应您》《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妈妈再爱我每一次》《唐山大地震》《我的丑娘》等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篇六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上册中“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第一小节的内容。该内容以前面所学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和平行四边形图形特征等知识为基础, 与即将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是紧密相连系, 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复合图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目标:通过操作, 引导学生推到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理解掌握, 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割补、剪拼, 渗透图形变换 (转换、平移) 的数学思想方法, 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探索性和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体验, 体验成功的满足和喜悦。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并能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发现与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内在关联。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采用启发诱导、自主探究等教学法, 并穿插思考、练习, 通过动手操作, 直观演示, 让学生充分感知, 再经比较、归纳, 得出平行四边面积计算公式。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教各种学科, 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 而学生能自为研索, 自求解决。”这句话的要旨, 就是教师应充分指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学会自学。新课改倡导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 掌握方法。本课我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交流、合作探究中体验成功, 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流程

(一) 联系生活, 引入新课

1. 用多媒体出示钢铁推拉门, 让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图形, 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

继续设问: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见过平行四边形?

2.用多媒体出示应用题:小兔子和小山羊各开垦一块屏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土地, 你来当老师看看谁开垦的面积大?引导学生用重叠、数方格、分别求出各自的面积。设问: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更具有适用性?引出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二)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观察思考, 初步感知。求面积时经常组织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尝试解决“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大小”问题, 虽然有时候不能得到精确地结果, 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初步试探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同的内在联系。设问: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 看是否可以找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与之相似的并且已经学习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的方法。

2. 动手验证, 探寻方法。

让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和一把剪刀, 自己动手剪一剪, 摆一摆, 移一移, 观察并思考在拼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熟悉的图形。然后,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拼法, 指名小组学生代表上台演示拼的过程。

提问:为什么都是要沿着高线剪开才能拼成长方形?那可不可以选择任意一条高剪开平移成长方形呢?它们的面积发生改变了吗?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明确:只有沿着高线剪, 才会出现直角边, 才能拼成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 选着任意一条高都可以平移成长方形出来, 拼出来的图形总面积没有发生改变。多媒体演示“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图形转化过程, 刺激学生大脑对图形转换的印象, 辅助学生深刻的理解。

提问: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评价, 引导学生明确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对应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也对应相等, 而面积并没有发生改变, 又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 也可以写成S=ah。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 综合运用, 理解知识。

(1) 基础练习:出示例1, 先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然后教师板书。 (2) 巩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1、2题。师巡视指导, 指名回答, 共同订正。 (3) 拓展练习:比较平行线间多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设计一个48平方米的平行四边形的花园, 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进行逻辑推理, 使学生明白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4. 全课总结, 回顾复习。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说一说你是怎么学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你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上一篇:安全生产第四季度总结下一篇:2011中秋节、国庆节服装销售推广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