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2024-10-17

中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9篇)

1.中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篇一

随着我国物流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化,国外知名物流企业大量引进来,物流业在不断重组和革新,以适应物流的智能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化运作的需求,相应地对具有高素质和国际化视野人才的需求日趋凸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工业企业物流部门、零售业仓储部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生力军,承担着物流业务协调、物流各环节的业务调度与基层业务管理等工作。我国自1994年开始设立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发展至今有321所高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1].虽然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数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多,但是培养的人才相对企业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近几年,受物流人才缺口的驱使很多高校在软硬件实力不够的情况下纷纷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出现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缺乏等问题[2],最终导致学生对口就业难。

因此,高校需要对物流人才培养重新定位,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以适应人才需求新的变化趋势。这是一个需要摸索的过程,本文选取世界上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比较发达国家高校,比较其与我国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发现我们的不足,从而提出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需要优化改进的方向。

1资料选取

通过资料查阅,获知物流专业教育知名度高的是一些发达国家。本文选取中国、新加坡、日本、美国四个国家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其国内排名靠前或享誉盛名的高校,比较其课程设置情况,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核心(或主要)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分配比例、如何落实(教学模式)等。对中国,查询了高校排名的权威机构---中国科教评价网[1],选取其中最新物流本科专业排名靠前的五所高校:大连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对新加坡,查询了物流管理专业知名学府,包括公立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私立的新加坡物流管理学院新加坡东亚管理学院。对日本,查询了国内相关文献和网络出国信息,发现日本没有直接翻译为物流管理的专业,与物流管理相对应的专业为流通学科、食品流通学科等,有相关专业的高校有大阪产业大学、阪南大学、流通科学大学。对美国,查询了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专业排名靠前的三所高校,分别是密歇根州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亚利桑那州立大学[3].

2.中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篇二

一、国外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分析

(一)美国课程设置

美国实行学院分权制,各级各类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及定位进行独立的课程安排。其特点是:(1)重视学生在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2)在专业课的设计上,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3)选修课程所占课时多,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日本课程设置

日本分为公共科目→专业基础课→专业基干科目→专业展开科目,来使学生逐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其特点是:(1)课程设置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课程内容知识涵盖面广、学生选课的自由性强、基础知识扎实、就业方向多样。(2)课程设置达到了教育统一性和差异性的融合,也避免了学生所学内容的重复。(3)课程设置注重“厚基础,宽口径”的指导思想。

(三)澳大利亚课程设置

澳大利亚既重视学历教育,又重视职业教育,以国际认证制度的建立来促进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化进程。其特点是:(1)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结合紧密。(2)课时量大且集中在专业课上。其课程结构模式是大类学科课程+旅游专业课+选修课。(3)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二、我国课程设置特点分析

我国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沿用了“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实践课”的课程体系。根据吴必虎,黎筱筱对我国69所高校旅游管理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并对各院校所设置的旅游课程名称按词频进行分类统计,如下表1所示:

表1说明在这15个类别中,管理类和经济类课程最多,英语类课程设置比例较高,这体现了我国高校教育体系的特点。同时可见,理论课知识内容广泛,但课程设置重复、学科交叉严重。

三、中外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特点的比较分析

综上所述,国外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课程设置层次清晰;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泛且切合实际,并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注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课程体系上看,国内外大致相同,均分为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课。但在具体课程设置方面相比,我国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第一,理论课时比例大,实践课时比例小。这是我国旅游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最为显著的特点。与国外相比,我国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性课程已经与国际接轨,但实践课时设置偏少,且实践课时安排不科学、不系统、实践目标不明确。

第二,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多数旅游院校采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教育发展方针,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未能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来调整课程。且一些课程的教材只是传统教材的简单拼凑,对变化发展了的旅游业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

(二)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

虽然很多院校开办了旅游专业,但要为旅游行业培养什么类型和能力的人才(服务操作人才、基层、中高层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人才等)却无明确的专业定位与特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也缺乏针对性,更缺少科学合理的专业方向课程和与其相辅助的模块课程,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

四、对我国课程设置的启示

美国的高等旅游教育较发达,体系完备,与我国目前的学制相同。日本与我国有着共同的“厚基础,宽口径”指导思想。澳大利亚与我国都是从职业教育发展而来。但与课程设置特点相比较,我国还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为我国培养旅游专业复合型人才和课程体系提供了如下启示。

(一)加强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

旅游业是一门极具竞争力的外向型服务行业,各院校应该积极参与行业的国际交流,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行业信息;选择适当的实习地点,通过教学实践与国际接轨,来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二)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并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结合当今旅游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根据目标设置专业方向再进行能力与技能分解,每个方向需开设本专业独有的课程,而不是普适性课程。使培养出的人才有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成为某一领域内的专门工作人员。

(三)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旅游院校应该在开设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与旅游产业操作方面相协调的实践课程。这样才能为旅游业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

五、结论

在充分吸取和借鉴国外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旅游业情的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这样才能培养出与旅游产业相适应的高级管理人才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3.中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篇三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技术 研究生教育 比较研究

研究生教育在世界各国都是教育的最高层次,主要实行学位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从被调研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食品科学与技术教育情况来看,该专业主要在综合性大学里与农业科学教育并列设置,不属于农业科学。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改革开放以后的上世纪80 年代初期,该专业主要设置在高等农业院校,在某种程度上从属于农业科学,主要涉及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此外,有少量的轻工院校、商业院校和粮食院校设置该专业,并且主要也是以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的形式为主。它现已逐步向我国综合性大学扩展。从师资的配备和教学的内容来看,食品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在我国仍然带有浓厚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的色彩。

显然,我国食品科学与技术专业方面的教育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具有很大的不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就中外研究生培养目标、标准、体制、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评价体系与方式等几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为我国的食品科学与技术教育的改革过程中,提供科学的借鉴资料。

一、培养目标和标准

为了比较的准确性,首先分析一下英文有关研究生教育的定义。与我国所称的“研究生”相对应的英文名是“Postgraduate”,原意应该是:学士(“graduation”是大学毕业时授学位的意思)学位后教育,修习完成后所授学位是硕士和博士,英文名称分别是“Master”和“Doctor”。从英文学士学位(Bachelor degree)的名称或许可以透出一些“Master”含义,“Bachelor degree”的意思是大学教育最低学位,“Bachelor”还指跟随他人的年轻武士(A young knight who followed the banner of another.),或许这暗指某专业的学士学位毕业生在该专业方面尚未达到独立工作的能力。而“Master”则具有精通和主宰者(A man who has control or authority over others.)的意思,或许这暗指某专业的硕士学位毕业生在该专业方面初步具有独立驾驭工作的能力,但尚未完全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尤其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关于“Doctor”的英文意思是大学的最高学位,授予那些在某专业方面在理论和实际经验上都堪称精通的、有能力的职业家或学者,或者指对一个人的赞誉和尊称(荣誉),至今在西方“某某博士”仍然是一个人的终身尊称和有地位的头衔(One who has taken the highest degree in a faculty at a University either for proficiency or as a compliment)。

从上述的定义分析或许可以透出西方研究生教育目标和标准的基本信息。其在食品科学与技术方面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应该达到何种水平也可以从中窥见一斑。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第一,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第二,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第三,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体制

世界各国在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体制方面略有不同,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国比较相近,以美国为代表的美洲如美国和加拿大比较接近,大洋洲的新西兰比较接近英国。

英国的食品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研究生教育分有授课硕士(MSc by course)、研究硕士或副博士(by research,Mphil-Master of Philosophy)和博士学位(Ph.D-Doctor of Philosophy),对很有成就的科学家或学者可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DSc-Doctor of Science)。注册全日制授课硕士一般需要1年修完(亦有要求1~2年修完的,一般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2~4年修完),注册全日制研究硕士一般需要2年修完(一般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硕士4年修完), 注册全日制博士研究生至少需要3年修习时间(对于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至少需要4年修习时间)。对授课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用学分制,要求修习总学分达到180,其中论文学分为60,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入学要求条件比较严格,对非本专业的已获学士学位的注册生,要求修习1年预科,考试合格后才能转入硕士研究生(授课或研究硕士)。也有学校实行研究生毕业证书(Postgraduate Certificate)和学位证书(Postgraduate Diploma)短期课程制,获研究生毕业证书需要修习60学分,获研究生学位证书需要修习120学分;这种制度通常是为进一步深造做准备的,例如,获研究生学位证书后,再加上一部论文就可以授予授课硕士学位。对于注册修读研究硕士的学生,在修习1年后,通过考试后,成绩优秀的或研究项目可以深入和继续的且能达到博士研究生论文水平的可转入博士研究生(当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转),否则,就必须选择以研究硕士的身份继续修读至毕业。

美国的食品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研究生教育分有论文硕士(MSc,Thesis)、无论文硕士(MSc,Oral Examination)和博士学位(Ph.D-Doctor of Philosophy)。注册全日制论文硕士一般需要2年修习时间(允许2年内修完),注册全日制无论文硕士一般需要1~2年修习时间,注册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一般需要4年修习时间,硕博连读一般需要5年修完,对于已获硕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可以3年修完(最长要求通过预考后5年内毕业)。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都采用学分制,论文硕士生要求修满30学分,其中专业课14学分,辅修或工具知识课程6学分,论文10学分(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有的学校允许以一篇在有影响力或著名杂志上已经发表的研究性或原创性论文代替。对无论文硕士也要求修满30学分, 其中专业课14学分,辅修或工具知识课程6学分,另外10学分由一特别项目规划(计划或报告,有的学校接受一份项目建议)和附加课程组成,以替代论文,这部分相当于120小时的研究工作和写作。对博士学位要求修满60学分,可以包括读硕士学位修满的30学分,必须修满12学分的支持性或工具性知识课程,研究论文是24学分。获得本科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可以申请注册硕士研究生,也可以直接注册博士研究生;要求考GRE,但不划定最低入学分数线,只供参考。

我国的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三至四年;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修业年限应适当延长。第十七条规定:实行学历(发学历证书或其他学业证书,可授学位)和非学历教育(发结业证书);同时实行自学考试制度(发学历证书或其他学业证书,可授学位)。我国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生教育分有硕士(MSc)和博士(Ph.D)。此外,还设定有推广硕士。硕士研究生分有全日制硕士、非全日制在职硕士及研究生班(只发结业证书);博士研究生亦分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职。对于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在职研究生的修习时间遵循教育法的规定(多数学校和专业对全日制研究生选择修习3年)。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都采用学分制,具体修多少学分因学校而异,硕士一般为30学分左右,博士为15学分左右,很多学校对研究论文不算学分。获得本科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可以报考硕士研究生,持有硕士学位证书的可以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特定专业也可以直接申请攻读博士学位。入学资格方面有全国统考、学校推荐和学校自考几种形式(因人而异的特点很明显)。另外,还有一种宽进严出(作者认为应该如此)的自学考试形式。已遭到废弃的科举选拔人才制度实行考教分离办法,采用全国统一考试,通过考试者成为政府任职的合法人选,全国适用,不管是经过学校教育还是自学,通过考试

后待遇一律相同,这一制度是否适用于现代研究生教育中的人才评价(授学位或发毕业证书)值得深入研究。

三、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

专业设置是研究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之一。纵观世界各国,在专业设置上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国外的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中普遍设置的专业有:食品科学授课硕士或研究硕士与博士(MSc or MPhil and Ph.D in Food Science)、食品技术授课硕士或研究硕士与博士(MSc or MPhil and Ph.D in Food Technology)、食品科学与营养授课硕士或研究硕士与博士(MSc or MPhil and Ph.D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人体营养学授课硕士或研究硕士与博士(MSc or MPhil and Ph.D in Human Nutrition)、食品生物技术授课硕士或研究硕士与博士(MSc or MPhil and Ph.D in Food Bio-technology)、食品工程授课硕士或研究硕士与博士(MSc or MPhil and Ph.D in Food Engineering);近年来亦可以见到某些学校设置:食品科学与管理硕士或博士(MSc or Ph.D in Food Science and Management)、食品科学与经营管理硕士或博士(MSc or Ph.D in Food Science with Business);少数学校设置有:食品科学与技术硕士或博士(MSc or Ph.D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等。

我国的情况,根据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目录,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中设置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此一级学科下设有: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和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级学科,可授工学或农学学位,所发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上注明食品科学与工程,对于二级学科可写可不写;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二级学科,可授医学或理学学位,关于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的填写与前述相同。在一级学科下,学校可以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包括未上专业目录的),例如,食品质量与安全等。

在研究生学习的专业方向上,国内外都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总体来说包涵在专业设置范围之内,根据所配备师资的知识结构水平、学校的硬件条件以及社会的需求而具体确定。

上述比较说明,国外在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中,在专业的设置上强调科学严谨,完全避免名不副实的情况,并且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有不断朝着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我国的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设置仍然带有较浓厚的农业色彩。

四、课程体系

英、美等国在研究生教育中将授课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定为必修课、选修课和研究论文(一般从学时和学分上看都占总课程的三分之一),所授课程中必须由专业基础知识和支撑性或工具知识两部分组成。由于任何一个项目的完成都需要有足够的复合知识,所以研究论文可以完成对学生在科学立项、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操作、思维方法、社会关系沟通、论文写作技巧、学术交流能力与技巧等方面的训练。更高级的研究硕士(美国没有设定该学位)和博士研究生,主要是通过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或创造性能力,允许听课,但不计学分(美国要计),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主要依靠项目研究过程中自学和导师的指点(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图书馆渡过)。与授课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需要完成的论文相比,研究性研究生的原创性论文在难度、深度、广度、创造性或创新性、应用广泛性、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力等诸多方面的标准都要求高出很多,在进行项目研究的时间上要求更长,要求对学生传授更多的方法或手段。通过训练,使学生达到能独立完成科学立项、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操作、思维方法、社会关系沟通、论文写作技巧、学术交流能力与技巧等方面的能力(包括对已有设备与方法的应用和新设备的设计与制造及创建新的方法),使学生达到能在专业范围内独立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能力。整个课程体系中,授课研究生重点强调继承知识(灌输前人积累的知识为主),而研究性研究生重点强调创造知识。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培养授课研究生和博士生研究生包括必修课、选修课、研究论文、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等(没有设定研究硕士)。许多学校,对授课硕士的论文不计学分。多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支撑性或工具知识所占比列相对于英美来说小很多,并且在必修课中设置没有。博士研究生需要约1年时间修学分。

五、课程内容

英国或美国等外国的高等院校在研究生培养中,有关其课程内容的设置是大同小异。食品专业基础课一般都包括: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 or Chemistry of Food Components)、食品加工(Food Processing)、食品微生物(Food Microbiology)、营养学(Nutrition)、感官科学(Sensory Science)、食品安全与质量或食品质量保证(Food Safety and Quality or Food Quality Assurance)、食品分析(Food Analysis)、代谢作用(Metabolism)。支撑性或工具性基础课包括有:化学/生物化学(Chemistry/ Biochemistry)、数理统计分析(Statistics)、食品科学或食品营养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ology in Food Science or Nutrition)、研究方法论(Research Philosophies)、流行病学(Epidemiology)、公共健康科学(Public Health Science)、基因(Genes)。根据学校的不同还会有:食品工程(Food Engineering)、营养与生活(Nutrition and Lifestyle)、食品选择与规则(Food Choice and Regulation)、食品加工与环境(Food Manufacturing and Environment)、食物链中的危险分析(Risk Analysis in the Food Chain)、食品碳水化合物(Food Carbohydrates)、食用油脂(Edible Oils and Fats)、食品蛋白质(Food Proteins)、大分子结构与功能(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acromolecules)、矿物质和维生素(Minerals and Vitamins)、食品毒素(Food Toxins)、食品感观品质(Sensory Attributes of Food)、食品胶体(Food Colloids)、食品乳浊液(Food Emulsion)、粘状流体(Mucous Liquid)、食品仪器分析(Instrumental Analysis of Food)、食品生物技术(Food Biotechnology)、食品生物工程(Food Bio- engineering)、食品发酵(Food Fermentation)、食品热加工(Heat Treatment or Thermal Processing of Food)、食品加工自动化(Automation of Food Processing)、食品安全(Food Safety)、采后生理(Postharvest Physiology)、食品贮藏技术(Food Storage Technology),等等。

相对于授课多采用现有的书本知识不同,在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性硕士和博士的培养中,正努力使学科领域不断扩大,使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寻找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在加工或烹饪过程中的变化、化学反应及其对人体的有益或不良影响仍然是研究的热点;各种资料显示,食品安全或毒理研究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生物技术越来越多地渗入到食品研究的各个领域,例如,微生物发酵、食品贮藏、食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是蛋白资源)、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工程学其他领域;食品成分的各种功能性质及其在加工中的应用,包括各种食品成分的结构与其功能性质之间的关系已成为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的重点;食品成分中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抗过敏、抗肿瘤形成等调节生理作用的物质的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等食品技术,在未来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域和前景,它是世界各国争先发展的重要领域;食品的各种成分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及健康的关系以及代谢机理,已是食品科学与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

我国食品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包括:政治、外语、高级食品化学和营养学、食品风味化学、食品分析、食品仪器分析、食品感官鉴评、农产品加工或贮藏专题、采后生理、食品添加剂化学、食品毒素学、食品生物技术、食品酶学、食品机械进展、食品微生物学进展、肉类科学进展等。也划分成必修课、选修课和论文。与国外相比在结构的组成上或内容的权重上有较大的差别。主要采用中文教学,所用课本的内容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基本上是由英文翻译而来,加上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在翻译文本的基础上重新编制教材,所以其内容是否与原著完全相同或无误,取决于翻译者及重新编译者的学术水平、英文水平和中文水平。

六、评价体系及方式

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方式是保证研究生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毕业时的评价,基本上应该以承担教学的单位为主。在博士论文的答辩中则规定必须有来自外单位的考官。

总体来说,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各科的学习后都要分别进行考试,最后进行论文答辩。美国的无论文硕士最后要进行口试。研究生的学习成绩评定为A、B、C 三等, 平均学分绩(GPA ) 高于B并且75% 以上的课程成绩为A 或B时才能授予硕士学位,否则不授予学位。很少见到以考察方式评价研究生学习效果的。

对研究性硕士(副博士)或博士的评价主要基于研究项目的水平和研究论文的质量。最后要通过论文答辩后才能授予学位。对博士研究生研究论文的要求很高,国际上有一个通用标准。博士论文可以存入图书馆公开,供他人阅读(要暴露给许多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和评价),可以作为参考文献引用。美国的博士研究生要求上课修学分,不过读硕士研究生所修的学分可以计算在内。

七、结论

(1) 我国的食品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生教育与国外相比仍然具有较大的差别与差距。例如,全日制研究生修习时间长,修习内容与本科有重复,创造性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2) 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培养研究生方面治学严谨,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对学生的质量要求很高,修习时间短,教与学的压力都大;美国更为强调学生的自由,在课程内容相同的情况下,美国允许在更长的时间内修满学分,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强度没有英国大。

(3)全世界有一个共识:通过从硕士至博士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使学生能在所修专业范围内逐步达到独立工作的能力。

(4)我国食品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生培养中,专业设置及课程内容都带有浓厚的农业色彩。所授学位与学生所修专业和内容的错位会影响毕业生以后的工作。

(5)国外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根据社会的需要经常调整,有不断朝着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6)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只有攻读学位的学生才能感受和学习到国外在研究生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甚至细节。所以,在我国师资队伍建设中,应多吸纳在国外获有学位的人才,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吸收外国教育的精华部分,结合中国悠久教育历史中的精华,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平。

(8)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评价体系及方式。已遭到废弃的科举选拔人才制度实行考教分离办法,采用全国统一考试,这一制度是否适用于现代研究生教育中的人才评价(授学位或发毕业证)值得深入研究。不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学等都应同等对待。

4.中外研究生教育的不同及优缺比较 篇四

摘 要:中外研究生教育具有入学方式不同、课程安排不同、导师水平与导师设置不同、学制不同、教学方式不同、淘汰机制不同等特点。从中外研究生教育优劣势的比较中可以使我国研究生教育取长补短,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外研究生教育;不同;优劣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156-02

一、中外研究生教育的不同

1.入学方式的不同。在中国要想进入研究生的系列,本科毕业生必须要参加全国统考,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外语和两三门专业课。通过考试后,还需在报考的学校进行复试,这其中有口语和专业知识的考试。初试和复试都通过后,就可以进行研究生的学习了。而我国博士生的入学方式比研究生的报考更为严格,必须要有两名以上副教授的推荐才有资格报考。

相比之下,美国的研究生的录取不通过全国统考,为了找到具备科学研究能力和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入学资格的审查比较严格。其中审查的内容包括教授推荐意见、本科时的综合成绩、学历学位证书、社区服务经历等等。除此之外,为了考核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的创造性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还会增加面试、加试和笔试,申请方式也较多样化。

英国的研究生入学也不用考试。而且可以跳级申请。比如可以不通过硕士的学习去申请博士的入学资格,需要的只是大学本科一二等的荣誉学士学位。如果没有一等荣誉学位,二等荣誉学位某些大学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具备了导师的推荐和实践,也有可能被录取。这些宽松的入学方式,反映了英国宽进严出的教育特色。

2.课程安排不同。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一成不变。在课程安排上,除了专业课程,还有一些包括英语、政治之类的基础课程。虽然基础理论课程的课时数是全部课时数的25%,但是授课范围比较窄,只局限于专业学科,非专业学科、跨学科或向交叉的学科课程少之又少。

相比之下,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对于基础教学极为重视。与我国相比,基础课程的课时数已经高达50%,是我国的二倍,而且还呈上升趋势。专业课程的课时数却逐年下降,目前只占总课时数的25%。和我国少之又少的交叉学科课时相比,美国研究生教育更重视学科间的渗透。跨专业硕士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每年递增。除此之外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在很多大学中都建立起来。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拥有34个跨学科研究机构,成为重要的跨学科研究中心。

3.导师水平与导师设置的不同。我国的导师中的教授职称审核不严,致使导师的素质下降,而且大多数教授的知识老化,年龄断层现象严重。

反观国外的教授审核制度就显得格外严格。而且成为教授的时间也很长。要经过5到7年的助理教授的磨合和全系教授的投标支持,另外还必须有新的研究成果。另外在知识更新方面,国外的导师不断充实更新教材,关注本学科的方向与发展,在学科前沿知识上颇有心得,带领学生进行学术创新。在导师的设置上我国很不合理,研究生人数多,导师少。经常出现一个导师带10个学生,甚至20、30个的现象。这就造成了研究生和导师经常见不到面的现象,有的甚至没见过面。长此以往,科研水平和论文质量也就会变差。在做课题方面,研究生不得不为导师做课题,但是所做的课题和研究方向深受项目的制约与束缚。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项目。美国的研究生导师的设置比较合理。通常一个导师对应一个学生。除此之外,研究生可以在一开始入学的时候就开展科研,由研究生顾问指导学生调整学习计划。研究生课程由多位教师教授,一位教师也可同时教授来自同一学科或学科相近的多位研究生。

4.学制设置的不同。我国的硕士与博士的学制由原来的3+3改为现在的2+4,学生不可以提早或推迟毕业。我国不是实行完全学分制的。

相比较而言,美国是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博士一般为四年,只要修满学分,何时毕业均可。有人可以提早,3年便可毕业,有人要推迟,7年才可毕业。英国的博士一般为3年,如果有硕士学位的可以变为2年,学生可以半工半读,可以先工作,后完成未完成的课程。

5.教学方式的不同。美国的研究生课堂不是导师的一言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老师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具备辩驳的意识,不要认为任何结论是一成不变的,是绝对正确,即使是自己导师的结论,当有疑问时,也应该有勇气去质疑。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很重视研讨课(seminar),新生在开学的时候,就会拿到一份教学指导,其中包括研讨课的主题及教学资料。以便学生早早做好准备。每次研讨课由一名学生主持,其他学生可参与研讨。这种形式大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

6.淘汰机制的不同。美国有严格的研究生淘汰制,研究生淘汰率高,一般淘汰率在10%~15%,著名大学可高达30%~40%。中国研究生的淘汰率低,几乎为零。只要能够通过入学考试,就万事大吉。以至于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毕不了业的研究生。

二、国外研究生教育的优劣势

1.优势

(1)入学方式的相对宽松。国外的研究生入学方式相对宽松,特别是以英国为例,没有统一的全国考试,学生也不必为了考试特地去参加辅导班准备。也不必为了一分之差,痛失入学机会。而且最终考试只是参考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比如美国申请研究生时要看本科时的综合成绩。国外这种宽松的入学制度可以吸引世界各地有志学子来共同学习。给了每个学生一个平等的机会。

(2)严格的淘汰制度。淘汰制度就像筛子一样,淘汰很多懒散或研究能力不强的学生,使真正有能力的学生留了下来。相比之下,我国研究生的淘汰率很低,学习过程的监督、论文答辩的考察都不是很严。这就是为什么分别有56.9%的硕士生导师和47.8%的博士生导师认为研究生的质量有所下降了。国外这种严格的淘汰率保证了学生的论文质量以及对学习过程的有效监督。比如德国的一些名牌大学的淘汰率极高。要求研究生阅读大量的文献和材料,否则很难达到学术要求。在论文的审核方面,分别在论文评议、委员会审议、口试与答辩等

方面层层把关,保证了论文的高质量。

(3)基础课和跨学科课程设置有助于就业。美国研究生的基础课的课时数是我国的二倍,另外非常重视跨学科的教学。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毕业生的基础知识扎实,而且知识面宽广,不仅局限与本专业,对于交叉学科、甚至跨学科的知识也把握得游刃有余。相比之下,国内的跨专业的课时数少之又少,使得毕业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单一,不太适应社会的需要,就业面也窄。

(4)合理的导师设置与严苛的导师审核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国外严苛的教授审核保证了导师的整体水平。从助教到副教授再到教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见国外的教授是磨出来的。而且导师还有相应的淘汰制度,就算好不容易获得的教授职称,如果在几年之内拿不出新的研究成果,就必须被解雇。这种机制有助于教授的学术更新,不易出现知识老化的现象。另外一对一的导师设置比中国的一对多的设置也相对更合理一些。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导师这里有利资源,来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

(5)弹性化学制设置更符合学生的时间安排。美国实行完全学分制,只要学生修满学分,就可提早毕业。如果有的学生因为半工半读,或全职的工作,影响学分的获得,也可以推迟毕业。

(6)研讨会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美国大学鼓励学生对任何观点或结论勇于提出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而研讨会的教学形式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根据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有不同于结论的观点,可以在研讨课上得到论证与支持。这无疑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学术的更新与发展。

2.劣势

(1)学费高。不单单只是国外的留学生觉得学费太高,来自本国当地家庭的学生也觉得学费太高。以大多数美国家庭来说,大学学费难以负担。学费的增长速度已明显超过了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通货膨胀和医疗开支的增长速度。

(2)难毕业。由于课程设置难度过高和教育经费的缩减,美国大学的毕业率逐年下降。据一份来自美国国家公共政策及高等教育中心的调查报告中表明,美国教育的致命弱点是毕业率低。

三、中国研究生教育的优劣势

1.优势

(1)教育经费的投入大。国家从1998年开始,累计安排国债资金240亿,来支持高等教育事业。这些资金用于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包括高校教学楼,科研实验楼,图书馆,运动场,学生公寓等等的建设。

(2)学费相对低廉。相对于美国大学的高学费,中国研究生的学费相对低廉。而且目前80%的博士研究生和70%的硕士研究生可以获得基本奖助学金的资助。据有关数据显示,两年制

硕士研究生的学费是每年10000元,三年制硕士是每年8000元。

2.劣势

(1)招生制度。考试过分强调了考生的应试能力,不能反映考生的全面素质,尤其是考生的研究能力。从招生单位来讲,缺乏自主权,国家在宏观控制上也显得被动。另外,凡是大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人都能报考研究生,使工作量骤增。各招生单位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为考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空间。在招生过程中,应该对考生的基本素质给予较多的关注,要着重考察考生的实际能力,特别是科研及逻辑思辨能力。根据国情,采取“资格式”和“考试式”相结合的招生办法应该是切实可行的。

(2)没有相应的淘汰制度。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一些高校实行的中期筛选、学位论文答辩,基本上是走过场,无法保证学生的质量。高校必须对这种缺乏竞争活力的培养机制进行改革,代之以淘汰制。

(3)课程设置有问题。我国研究生的课程安排上只限于专业学科,没有交叉学科和跨专业学科的安排,造成学生知识面窄。而且基础课只有美国的一半,这种安排也造成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的现象。

(4)教学方式阻碍学生的创新意识。目前我国教师的讲课方式依然是满堂灌,只重视传授知识,不重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是单项式的而非双向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5.中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篇五

一、课题由来

1.时代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已经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对社会、教育以及青少年的影响和作用,大多重新调整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教育改革的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全面提高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人才。

2、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迅猛,应用成为重心,特别是在教学中的应用

我市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重点是加强应用创新,在此基础上,以新的应用带动新的发展和投资,IT及ICT投资与应用基本匹配,继而进入协调发展阶段。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正越来越大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6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创新论坛(深圳)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指出:“信息化建设固然需要投入,而且是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信息化环境也需要管理建设、需要完善、需要持续不断的改善。与此同时,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应用、要把有限的、已有的信息化设备使它充分运转起来,使效益达到最大化。加强应用,提高效益是目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2007中国国际教育信息化应用论坛(重庆)上,李天顺副司长又提出要“狠抓应用,提高应用效率”,要求切实转变观念,扎扎实实抓应用;解决应用中的困难问题,真正用起来;推广好的应用方法,不断提高应用效果;通过督导评估,促进应用水平的提高。

3.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亟待研究和探索

纵观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可以说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教学系统开发的历史,开发教学资源的历史。教育史上的四次革命充分显示了各个社会时代对教育的影响:专业教师的出现──开始了教师在学校集中教学;文字体系的出现──开始书写教学;印刷术的出现──开始使用教科书,电子技术的出现和运用──开创了各种现代教育媒体。我们看到教学过程中的资源是在不断地丰富,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个别化教学──班级授课制──个别化学习,教学系统的开发是在不断地深化。有人提出现在正在经历教育史上的第五次革命,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特征,这要求我们的教育系统的开发也必须更进一步深化。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教学带来了巨大变化:声-光-电技术的教学应用,使教学信息得到有效增强;电讯传播技术,使教学突破空间限制;电磁和数字记录技术,使教学信息的利用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多媒体技术拓宽了人们接收信息的通道带宽;智能技术改变了教学系统的功能结构;传播技术与记录技术的结合改变了教学系统的结构,出现了异步教学形态;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变了教育的形态,产生了“虚拟教育”;“教”的技术也逐步向“学”的技术转移,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生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参与者与受益者。

这些新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使教育管理者、教育主体、教育内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开放的心态、自由的知识与新颖的方法,同时也给教育功能、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者角色定位带来一场巨大的变革。

以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应用模式越来越多样,同时,对原有的各种教学模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到今天,国内外都在积极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但两者存在什么异同点?其间的规律是什么?我们如何提高技术应用的科学性与高效性?„„许多问题都有待探讨。

我们应该,也能够从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从技术对人的精神、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去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并通过这样的研究去从总体上、宏观上把握其影响的程度和发展趋向。

4.我馆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

“十五”期间,我们承担了《基于网络环境小学生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建构的研究》等64个国家级、省级“十五”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的管理、指导工作,截至2005年12月已经有63个课题顺利结题,其中国家级课题全部结题,优秀3个,良好4个。省级课题基本结题24个优秀,其余基本是良好。“十一五”期间,南京市组织申报现代教育技术课题111个,其中中央电教馆立项课题79个,子课题9个,江苏省30个,多年来通过课题的研究,我市各中小学在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中已经创建了符合本校特点的一些有效的应用的模式,并已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教师们积累了许多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经验和对全市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状况的了解。

在承担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开发了一系列教学多媒体软件和网站,其中《小学生作文网》以其新颖、实用、范围广等特点获得中央电教馆第七届软件大赛一等奖,市政府科技创新奖。另外,我馆的教育技术研究网点击率占南京市教育信息网的44%。

二、课题界定

1、现代教育技术: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对教育技术作了新定义(简称AECT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这个定义对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应用、研究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发挥过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我国很多学者根据这个定义,对现代教育技术做出较多的、基本相似的定义: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200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重新做了定义,并于2005年公布(简称AECT05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结合我市和本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的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教与学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2、应用模式:

在本课题中,“应用模式”特指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模式。

目前,尚未找到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明确定义和解释。我们根据对现代教学系统的理论及现代教育技术定义的理解,在本课题中确立并在研究中验证。

现代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构成的,既然是一个教学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考虑,几个要素就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教学结构正是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结构包括四个核心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彼此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展开的,但又有固定的关系特征。(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余胜泉、马宁)

据此,我们把“应用模式”定义为: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应用经验基础上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和学习目标、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应用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验活动方式。

三、国际水平

在国外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多媒体与网络教育应用成为教育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以及智能agent已广泛应用到教学系统设计与教育软件开发,探讨现代远程教育成为当前研究与发展的热点。随着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新的技术都应用到教育领域,如数字化音像技术、广播与卫星通信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从而教育技术的内容和形式也随之产生了深刻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已不再是停留在音像技术课堂中应用的层次,而是朝着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远程教育普及化的趋势发展着目前我们国内的现状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尚不成熟,非继承式发展造成资源浪费很大的浪费。在实际应用中,部分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教育技术的应用,基本上只是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单一地利用了某些“技术”,或者说是运用了某些媒体。相当部分的教师不注意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来指导教学工作,使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力。

[美]诺顿(NortomP.)维贝格(WiburgK.)在《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中从“今天面临的技术挑战、学习机会的设计、读写教学的设计”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的关系。“对我们来说,技术在学习中确实有它的一席之地,但是技术的作用不可能取代学校和教师。我们认为技术应当成为完整的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就像它逐渐被整合到学生非学校的学习中一样。” [美]戴维·英谢拉在《权力的浪潮: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前景1964~2010》中论述了信息技术在全球化中增强国家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美国是世界上最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之一,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重视信息技术对推动课程资源开发、提高教师素质方面的作用,通过技术教育消除数字鸿沟。国会、州政府、高校、专业组织和商业社团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和帮助。比如美国国会 1998 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案修正案》(The Higher Education Act Amendments)要求高校的教师教育专业中提供技术整合入门课;目前已有

个州在教师资格认证条件中加上了具备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素养;全美最大的中小学校、高校和教育系的评审协会NCATE(国家教师教育评审协会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TeacherEducation)将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评审的一个考核条件;全美CEO 论坛开发了一个专门的STaR(School Technologyand Readiness)自评工具用于中小学校及高校的教育测评。从教学资源的应用方面来看,他们也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在影响教学资源应用有效性的因素、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感受、学生的学习效果、应用指南等方面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M.J.汉纳芬和K.L.佩克在《教学软件的设计、编制、评价》中不仅论述了开发优秀教学软件资源的标准,还论述了怎样使用教学软件资源才能使教学最为有效,这些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推广大大提高了中小学教学资源在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

四、国内水平

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并不是完全抛弃和否定过去。

我国在现代教育技术提出之前的电教事业己经发展了几十年,相应的在人员、设备、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尤其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有包括各学校或者电教职能部门有着大量的电教设备。由于计算机中心论的冲击,绝大多数人在赶时髦的心态的支配下,纷纷用计算机建设计算中心去取代原来的电教中心,使这些电教设备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如何利用好这些设备,如何处理传统媒体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能否通过技术改造,最大程度地利用好原有资源,是我们实践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资源建设的时候如何很好的保护原有资源,则是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共同职责。

五、省内水平

经过调查以及网络搜索,江苏省内目前尚无对此课题研究的单位及动态。

六、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基于媒体的学习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这三大理论

都面临深刻的历史变革(如教育传播理论正在从电视时代的单向传播发展到互联网时代的交互式传播新模式,这显然必须超越作为经典传播学理论基础的戴尔“经验之塔”),将这三大理论整合起来的是系统理论与方法论,尤其是当代迅速发展的非线性科学(分形、混沌、超循环理论等)及其方法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革有相应产生了网络教学设计和建构主义等相关的理论,由于这些理论目前较为流行,很多文章和专著均有详尽的描述,这里就不再赘述。

2.施拉姆传播学理论和当代教育传播学理论

传播是人类所特有社会现象之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一种分享信息的关系。目的在于谋求信息、劝说、指导、娱乐等。人类的传播方式有面对面的传播和通过一定的媒介而进行的传播,主要依赖语言的使用,部分是由其他非语言符号如手势、表情、姿态等来完成。传播是“人类关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一切智能的象征和通过空间传达它们和通过时间保存它们的手段”。

用传播学理论来研究媒体与教学过程,探索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是教育技术学的一个传统研究途径,并由此诞生了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活动,教学、学习的实质就是实现信息的流动。如何将教育信息结构化、符号化,实现教育信息的有效互动,是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实质。无论是基于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以及远程教学模式,都可以在教育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内找到合理的解释。教育传播学是教育学、教育技术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教育传播学理论把教育传播过程分为六个相互联系的有机阶段:确定教学信息;选择传播媒体;媒体传递信息;接收和解释信息;评价和反馈;调整和再传递。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基于这种理论体系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在这种模

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

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要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突出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功能。多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教室、网络教学等作为认知工具、学习资源,要求我们对信息技术手段给以足够的重视,要求教师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过程中应学会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意义的建构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一切都要围绕这种最终目标来进行。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和帮助学生的意义建构。以前由于受信息技术系统的限制,这种学习环境很难实现,这也是制约建构主义影响力的主要客观条件。现在以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有利于创设包含这四种要素的理想的学习环境。这也是建构主义为什么又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原因之一。

4.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1983年由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的,迄今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90年代以来成为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加德纳认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八种智能:语言、节奏、数理、空间、动觉、自省、交流和自然观察。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育是高度个别化的工作,不应以相同的方法、相同的教材来教育所有的学生,有效的教师应配合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教育应尽可能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

目标与学习方案:尊重学生对自己认知风格的意识,并给予机会去管理自己的学习,并鼓励学生负责任地

计划并监控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帮助学生逐渐地了解自己的内在潜能与发展这些潜能的方法。换言之,教

育应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而非只是被动接受学习方案。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特

6.中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篇六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关于高校文秘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论文》的内容,具体内容:我国高校的文秘专业教学起步虽晚 ,但发展很快。在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一些认识误区的存在 ,阻碍了文秘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高校文秘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相关论...我国高校的文秘专业教学起步虽晚 ,但发展很快。在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一些认识误区的存在 ,阻碍了文秘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高校文秘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关于高校文秘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全文如下:

【摘 要】文秘教育是一个新兴的学科,目前其课程设置不够规范,存在着专业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缺乏专业特色以及缺乏实践性内容等问题。我们应该根据这些问题,找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完善该专业的本科教育工作,加快这个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文秘教育;课程设置

秘书专业开设,至今已经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在这三十多年中,开设秘书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培养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然而,由于“秘书学”并没有被教育部列入全日制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所以,高校的秘书专业多是挂靠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或是文秘教育专业。名不正则言不顺,秘书学这种得不到承认的地位阻碍了它的发展。设置文秘教育专业的高校,对

文秘教育专业的定位以及具体的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高校文秘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

(一)专业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

很多高校对文秘教育专业的定位不准确。有些高校开设文秘教育专业仅仅是为了招收文秘本科,对教育则束之高阁;有些高校则认为文秘教育专业就是简单的秘书和教育的相加。这样的定位要么不够全面,使得文秘教育专业四肢不全;要么过于机械呆板,丧失了秘书教育专业发展的活力。专业定位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时,也显现出这两方面的问题。有些高校的培养目标只重视对学生秘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专业名称中的“教育”二字,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有些高校虽然兼顾到了秘书和教育两方面,但是并不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更像是将这两方面生硬地糅合在一起,制定的培养目标也在两方面之间徘徊不定,甚至是不伦不类,希望学生既可以在国家机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中从是文秘工作,又可以从事文秘类教育工作。但是文秘和教育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模块,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二)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

现阶段,文秘教育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关系十分密切,文秘教育专业开设了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比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文学原理等等。甚至在很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占到文秘教育专业课程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这样看起来,文秘教育专业更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附庸,文秘教育的专业课程也更像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程。文秘教育专业并没有凸显出自己的特色,在课程设置

上缺乏专业性。

(三)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内容

文秘教育专业中,不管是文秘还是教育模块,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高校在对文秘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缺乏必要的实践成分。在日常课程中,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总结起来即“教师讲课本,学生记笔记,考试考笔记”。缺乏对文秘行业新内容、新方法的阐述和学习。另外,忽视实践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实习。由于经费和实习场所短缺的问题,不少高校都让文秘教育专业的学生自己去联系实习。学生自己联系的实习工作质量往往参差不齐,学校也缺乏必要的评价体系,有些学生甚至开一个虚假的实习证明就可蒙混过关,这使得学生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实践环节的缺失会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出现偏差,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工作。

二、高校文秘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进措施

(一)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对学生接受本专业教育后获得知识、技能的具体要求,也是确立课程设置标准的重要依据。确立文秘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坚持系统性的原则合理地编制。首先,文秘教育是本科专业,应当着眼于培养中高级秘书人才,应该比中专和高职以及专科专业的定位高一个层次。其次,文秘教育属于师范类专业,肩负着为中等职业院校培育文秘专业师资的任务。第三,高校应该充分了解社会需求,走出校园了,避免文秘教育专业闭门造车;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外向型、复合型秘书人才,现代秘书必须具有综合性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除了掌握公文写作、秘

书实务、文档管理等基本技能外,对法律、经济管理、外语、计算机和公关礼仪等多方面也应该有所了解,甚至是有一定的建树,就要求文秘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应该凸显专业特色

文秘教育专业学生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这些固然要通过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来实现。但是这些知识和技能只是文秘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并不是全部,也不是核心。因此,首先应适当减少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在文秘教育专业中所占的比例,突出文秘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次要考虑社会对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最后还要充分考虑现代文秘专业人才的特点,打破传统,突出现代文秘特色,这才能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文秘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三)重视实践环节

首先是丰富课堂授课模式,改变传统的以书本为中心的模式,多增加一些互动以及实例内容。比如,可以设定一个具体的场景,让学生考虑好在这个场景下,作为一名秘书因该如何去操作,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其次,要注重实习成效。着眼于校内实训,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实训室,面积不用太大,只需模拟一间企业办公室,投入资金也不会用太多,只需要有必要的办公设备以及办公软件,让学生熟悉办公的环境,通过实际锻炼掌握工作方法。着眼于校外实习,高校应该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搭建实习的平台。可以将实习安排到大三大四,与企业建立人才输送通道,这样既可以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就业。

三、结语

7.中外高校教师培训模式比较研究 篇七

关键词:高校教师;培训模式;比较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5(c)-0000-00

现今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国家对于高等院校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随之带来的就是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高校教师培训是对高校师资队伍的打造和建设,针对职业角色的需求,对教师个体在认知、态度、技能、修养的多方面的提高和完善,以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需求,提高高校教学能力,以更好的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在国外发达国家,对高校教师培训十分重视,在培训模式方面,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异。本文对中外高校教师培训模式进行对比,旨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探索一条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高校教师培训模式。

1 教师入职培训比较

在美国,新教师在入职前都必须经过入职培训,会有专门的指导教师来负责入职培训任务,新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向专门的指导老师来请教。入职培训在各一个阶段都是以辅导和评价为培训中心点。美国教育界对新教师的入职培训非常重视并给与充分的支持,在培训期间,为了能够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使新教师取得更大的进步从而快速的成长起来,教育界会无条件的为新教师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和帮助,以帮助新教师解决多方面的疑惑和问题。美国对于新教师在入职期间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结合学校工作需要安排相关的一系列课程;第二,采取导师领导制度,并成立专门的指导小组,给予新教师专业的帮助和指导;第三,按需开课,个性指导;第四,对入职培训期间的表现进行客观、全面、科学并且长期的评价。对新教师入职培训之间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包括岗位培训、导师课程培训、教师专业研讨会、过程评价以及最终评价等等。

在英国,在对新教师进行入职培训的整个过程中,都将培训支持和培训监督贯穿始终,并对每一个接收培训的新教师在培训各个环节的表现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由高校的校长作为领头人,制定的专门的教师执行新教师的指导、监督和支持任务。根据每一位新教师的实际情况由指导教师对其专业发展需求加以确定。指导教师以听课的形式,对新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指导,对其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提出改进办法,帮助新教师的进步和成长。定期对入职培训进行考察,包括对教学情况的考察之外,还对新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和成长计划进行考察。在英国,对于新教师的入职培训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管理、课堂纪律管理、课堂活动、教学评价等等。

在中国,新教师入职教育的主体有多种,可以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集中开展培训,也由各个高校开展的校内组织培训。培训形式可以是集中培训,也可以是研习的形式。培训内容包括教育法规政策、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职业道德建设等等。从多年来的培训效果来看,与预期相差甚远,有很多培训是流于表面形式,往往是走走过场而已,应付了事。导致这种现象产生根源在于入职培训的目的具有功利性,管理制度缺乏执行力,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的安全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2 教师在职培训比较

在美国,教育界认为对高校在职教师进行培训的目的在于:第一,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效果;第二,结合实际教学工作,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予以解决;第三,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的提升;第四,提高专业地位,确定工作目标;第五,尊重个性发展,帮助教师成长。在美国,对于在职教师的培训主要采取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工作中培训,采取老带新的方法,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新教师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第二种是职外培训,除日常任教工作之外参见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如教学研讨、远程教育、出国进修等。在美国,对于教师的在职培训内容是根据教师自身的需要而设定的。在整个在职培训的过程中,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基本原则,主要目的在于对于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予以帮助和借鉴。因此,在美国,对教师在职培训前都需要对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调查,以此来作为培训内容的选择依据。

在英国,对教师的在职教育是建立在法律法规保证体系之内的,教师资格、入职时间、继续教育以及各阶段的培训等信息都有相关的法律予以具体的规定和约束。在英国,教师的在职培训主要为校本培训,采取伙伴合作的磨损,在培训方法上讲究灵活性和多样性,形式上也比较丰富,有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有脱产培训和不脱产培训等,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教师培训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如学科研讨会议、专题讲座、榜樣示范课、教学成果展览等。培训的内容也侧重于教师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重视教学相关技术的运用。

在中国,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对于培训目标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从培训的价值来看,是为了实现在职培训的法制化、科学化;从培训的成就看,是为了教师观念、知识能力的提高。而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目标从根本上来看是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我国高校教师在职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培训、资格证书教育培训等。在职培训的磨损以校本模式为主,同时也存在由各个高校组织的研修班等。在职培训可以是脱产的、半脱产的,也可以是不脱产的,可以是群体化的在职培训,也可以是个别化的在职培训。

3 国外教师培训模式的借鉴

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为我国教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对于中国高校教师培训来说,首先就应该对教师入职培训加强重视。新教师的入职,因为经验的不足,在工作中难免会因为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束手无策,不能够对教学工作立刻就适应,因此,重视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对于新教师能力的提升,很快适应高校教学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目前在我国高校教师的入职培训的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新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取得的效果还很有限,要针对新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能面对或正在面对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后的考核也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而流于形式,因此,在培训内容方面为们更应该注重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行全方面的培训,且对于培训考核本着严格、客观、科学、严谨的态度真正体现出新教师的培训效果。其次,在职教育应从教师实际需要出发。在职培训的目的是在于扩充在职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开发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创新意识。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英国的在职培训的模式和方法,致力于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难点,先了解在职教师的实际需要,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需求来确定培训内容,是培训更有针对性,更有实用性。只有从教师需求出发,才能充分的激发教学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徐敏,崔鸿.中外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12).

[2]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37-138.

8.中外动画的比较研究(论文) 篇八

随着近几年日本动漫的飞速发展,国内的竞相模仿也已到了令人反感的地步。这样的邯郸学步,甚至让日本动漫画家都提醒:中国的动漫要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精神内涵和特色。另外,国产动画形象不可爱、不好玩、缺少幽默夸张,故事老套,不吸引人,已是多年的老问题。而且,国产动画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取材也显得过多。业内人士指出,现实题材应该是动画产业的主战场。贴近生活的动画片可以吸引各年龄段的观众,从而引领更广阔、多层次的衍生产品市场。

“动画是一个电影类型,不是儿童片。”所以我们这年龄阶段看动画没什么大不了的。认为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观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动画片针对的年龄层次太小,不但国产的动画片只有7岁以下的人才看,连引进的动画片也只是针对12岁以下年龄层的。所以无怪乎几年前引进的《灌篮高手》会引起轰动,相信很多大人看见《灌篮高手》后也会惊呼:“居然还有适合高中生看的动画片!?”这是中国动画业的悲哀!

世界的动画大国,当然是美国和日本,而两国的动画作品风格也有所不同。老美的动画以数字化的电脑制作为主,号称“美国没有动画绘制人”。其特点是夸张的人物形象和动作,且节奏较快,体现了美国人的直率、爽快的性格。代表有迪斯尼、华纳等公司。而日本的动画以赛璐璐和喷笔绘制为主,体现的是一种唯美的风格。特点是以优美的人物造型,内涵丰富的对白及剧情吸引观众,但相对的,定格画面就较多(1995年的超人气大作《新世纪Evangel ion》创造了3分50秒定格且无对白的记录,但销售量仍排亚洲第一,庵野大神的功力真是高深莫测!),节奏也较慢。代表么……吉卜力,CAINAX、SUNRISE、东映……中国动画拥有的是什么呢?只要谈到这个话题,很多“专家”都会这么说:“民间流传的皮影乃动画之鼻祖,建国后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更是开了历史之先河……”再往后呢?再往后则是单调生硬的色彩,粗糙且毫无美感可言的人物造型,幼儿园小朋友都觉得幼稚的剧情,片中大人发音像3岁孩子,还有毫无感情的对白……可以说,中国动画的观众没有7岁以上的!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称之为“幼稚园动画”。

(二)问题与对策

然而,形成“幼稚园动画”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① 对动画概念的错误认识及对观众年龄的狭隘定位

前面提到,很多人认为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因此从编剧到配音都极尽幼稚童趣(所谓)之能事。因此把观众年龄层次定位在了一个想当然的低谷中,效益不好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可在日本,动画片被分为了3个等级,分别面对3—12岁、12—18岁和18岁以上的年龄层。美国更是把动画片做得老少兼宜,如《狮子王》、《海底总动员》。

解决方法:尽快改变对动画片的认识。

② 题材陈旧且无聊

长期以来,国产动画创作大都局限于改编动物童话、民间神话、古代故事,缺少反映青少年现实生活的题材。一些根据儿童文学改编的动画片,由于其产生的年代局限,多少存在明显的说教色彩,缺乏亲切感和童趣,这只能说是成人眼中的动画形象。国产的除了“葫芦娃斗妖怪”、“琴岛和海尔”就是“大灰狼和小白兔”、“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些东西,小学二、三年级以上就没人看了。说得再不客气点,日本的三流科幻片《咸蛋超人(奥特曼)》(按某些人的习惯把它归入动画片)都比它们来得好看。

解决方法:考虑采用受欢迎的剧本(如金庸小说)或年轻人写的剧本(贴近青少年生活)。③ 技术落后或盲目使用“新”技术

看起来,中国动画恐怕还停留在老式的“塑料纸+水彩纸”的“幻灯式动画片”阶段吧(未证实),既没美国的数字化技术流畅、动感强,也没有日本的“赛璐璐+喷笔”柔和、美观。偶尔有赶赶时髦,有电脑着色的作品也是用“画笔”一类的简单软件“填空”。色彩方面已不是缺乏过渡

感,而是干脆完全没有。不要说与美、日的优秀CG(电脑绘画)相比,就连传统上的手绘也不如,充其量也就是比儿童涂鸦略高一筹。如果有人指着电视屏幕上的一堆单调的色块得意地说:“这是咱们国家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那么我只想找个地方大哭一场!

解决方法:采用真正的新技术或更美观的传统技术(比如水墨画)。

④ 计划经济时代的荼毒

我国的动画片大多出自“××电视台动画部”或“××美术制片厂”,这些都是国家资金支持的,经济效益当然要排在社会效益的后面。于是乎,动画片成了没人爱看的“幼儿公益广告”或“幼儿教育节目”,当然也就比不过外国的“文化侵略”啦。与其不厌其烦地投巨资生产既没有市场又没有观众的垃圾片,不如花点力气营造一个良性动画市场。

解决方法:动画制作商业化、市场化。

⑤外行指挥内行或外行指挥外行加上缺乏敬业精神

现在什么样的人都在搞动画,内行也搞,外行也搞,只是因为它赚钱。“因为现在一般是决策者、策划者是制作人,而不是具体搞动画的。这好比一个不会开车的人教别人开车。”(徐克语)而国外“加工片”的泛滥,更导致了我国本来就少有的有能力的专业动画人员的思路匮乏,不思进取,夜郎自大。既然“动画片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小孩本来就没有欣赏的能力,也就用不着花大力气制作”,因而也就有很多人可以经此借口偷工减料。

解决方法:培养专业的动画制作队伍,并合理使用;强化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⑥声优质量低劣

中国播出的动画片,无论是国产的还是国外的,配音不但毫无感情,而且经常可以看见我国配音的外国动画片的高中生尚未变声(例如月野兔)之类的情况。而无论是“酷哥”还是搞笑专家,在国内都是“千人一声”。港台的声优虽然有些“嗲”,但配音的效果与角色本来的年龄、性格倒没什么大的出入。

解决方法:提高配音的素质,可以学习日本,将声优当作明星宣传,既促进了他们的上进心,又使动画片加工更正规化。进口片放原声既体现了原来的气氛,又节省了经费,何乐而不为呢?

如今的青少年,看的是《灌蓝高手》、《口袋妖怪》、《花木兰》,喜欢的是“酷”。而充满“乡土”气息的国产动、漫画早已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近来出现了一些本土漫画杂志,虽然临摹的作品还比较多,但总算迈出了第一步。而我们的动画业呢?

我国总是引进一些外国动画,在引进动画片(尤其是日本的)时,由于引进者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动画片会受青少年欢迎,且内容要绝对“健康”(不排除某些人想实施“地方保护主义”的可能性)。大人气的《新世纪EVA》可能就是因为内容有一些“血腥”(?)或“少儿不宜”,或是还有其它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而索性“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不予引进。或者更简单的原因:他们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部受欢迎的动画片(!)。

最近的《宝莲灯》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的最高水平了。实际上,《宝莲灯》的水平绝对不低于日本(那当然与《EVA》还是没法比),但它还是失败在题材上,如果不经过再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当看到媒体报道《宝莲灯》首场由于张信哲出席而爆满且初中女生占大半时,我的心情的确只能用“悲哀”来形容。一部动画片需要歌星来拉票房,不是动画的悲哀又是什么!

国内现阶段的不少青春漫画作品,或多或少都摆脱不掉日本动、漫画的影子。在我们开创自己的青春漫画、动画新类型的阶段,模仿并受到国外作品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探索和发展中国风格的本土青春动画片需要一个过程。如今值得肯定的是,部分国内的创作者已经具有了这种创作意识和创作思想,并始终相信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不会因模仿与学习而丢失。

(三)它山之石

中国动画始于1926年“万氏兄弟”拍摄的第一部无声动画短片《大闹画室》。至1936年,他们撰文高度赞扬美、苏、德等国的动画作品,并提出了中国动画的创作发展方向:“在中国电影界中,应该以中国的传统和故事为基础创作动画片,要符合我们的理智和幽默感,还要有教育意义。”他们提倡创作中国式幽默的动画片,寓教于乐,反对单纯意义上的娱乐片。以此为始,万氏兄弟开创了中国动画理论的先河,并使中国动画片从40年代起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举在亚洲取得了领先地位。

翻开《世界动画史》,对上个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动画的介绍有4页,而对日本动画的介绍不足两页。但从70年代至80年代末的介绍看,关于中国的不足两页,而对日本的介绍却有7页之多。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了解中、日动画之间的差距。同时,鉴于美国动画在世界动画发展史上所居的特殊地位,我们也愿把美国动画的一些特点列出加以比较研究。在对三国动画作品的艺术特点进行比较时,我们从美、中、日三国动画片在艺术风格的发展程度来进行考量:我们认为在这方面美国是真正居于领先地位的。美国动画风格从三四十年代起就有了革命性的发展,他们首先摒弃了动画人物必须是喜剧化的固有观念,又有效防止了将动画人物变成画出来的演员这一限制动画片特有艺术表现力的创作风格,提出动画是用抽象的风格直接表现内容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从而使美国动画片中的人物及其性格都能得到多层次的塑造,显得丰满而给人较为深刻的印象。正是这种动画理论的发展,使美国在世界动画的统治地位从此持续了数十年之久。

而日本的动画片使用的却恰恰是这种被美国同行摒弃了半世纪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创意可以说是日本动画片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日本动画片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物形象个性化强,要么极其夸张,充满戏剧效果,要么稀奇古怪,充满神秘色彩。它们虽很有市场,但比较公允地说,日本动画人物的塑造就其艺术的深刻程度和表现力而言,不仅无法与美国相比,就是与部分优秀的中国动画艺术品相比,也有不如。

《北京晚报》前不久曾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动画太弱智》。作者在文中根据一项动画调查提出:“国产动画在小学以下反响还可以……初中观众几乎被日本动画一网打尽。”而之所以“初中观众几乎被日本动画一网打尽”,我认为,是因为中国动画缺少青春偶像片,这只能说明我们国产动画的受众面还不够广,适合中高年级孩子看的作品还够多,但这决不足以说明中国动画的“弱智”。文章过分褒扬日本动画而贬低我们自己作品的观点大可商榷。事实上,该文中所说我国中学生对日本动画情有独钟的现象,恰恰反映了80年代末以后出生的我国电视一代的文化品位。换句话说,这种热衷只能说明电视一代对文化和娱乐的浅薄需求。假如我们依照如此浅薄的文化品位来夸大日本动画的艺术价值,无疑将给我国动画事业本身带来一场灾难。

实际上,在世界上受通俗文化冲击最强烈的美国,当电视一代成长起来之后,动画界也曾面临与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同样的问题,也走过相当长时间的弯路,但他们最终走出了浅薄艺术的藩篱,电视时代美国动画超级巨头海纳•巴贝拉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海纳先生在80年代对曾为本公司赢得巨额利润的粗糙动画作品提出尖锐批评并感到无地自容:“实际上,我有时看我们好些片子时真恨不能钻到椅子下去。”这种觉醒使美国动画界许多有识之士坚持沿着高品位发展道路前进,为在美国的电视一代中保留一批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四)前景

最近,上海美影集团制作的青春动画片《我为歌狂》已经在上海及其他地区播出,受到青少年的喜爱。中央电视台目前也正在制作系统动画片《梦里人》。该片原是一部在初、高中学生及部分大学生中备受欢迎的原创漫画作品。在众多动画节目里,这类反映国内中学生校园生活的青春动画片吸引了许多青少年观众的关注。

我们应该看到,目前中国动画界的有识之士并没有走简单模仿日本动画片作品的道路,没有单纯为市场而适应电视一代的浅薄艺术品位,没有用我们的作品加入摧毁青少年想象力的行列。中国有志气的动画工作者们在自己的探索尚不成熟的环境中,坚持不懈地将在艺术上征服欧美主流市场视为已任,从未放弃用动画这种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表现更为深刻、更有启发性的内容,引导而不是简单地适应青少年的文化品位。承担起拯救下一代想象力的重任,成为我国动画工作者矢志不移的目标。

中国动画的明天,将是灿烂的。

五、研究体会

在调查实践过程中,我们一开始遇到了不少困难,因为我们对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情况了解得并不深。后来我们上网搜集有关资料,查找有关书籍,组员之间互相帮助与鼓励,分工合作,不断讨论与修改论文,最终得出研究成果。

这次研究性学习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任何一项工作的成功,不仅需要大家的团结与努力,还需要用亲自实践来证明理论。我们学到了一些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也提高了实践能力。

9.中外考试制度比较研究-作业3 篇九

A.日本

B.朝鲜

C.越南

D.泰国

正确答案: B.2.(应得 1 分,实得 1 分)在东亚日、朝、越等国中,()是最早仿行科举,同时也是实行科举制时间最短的国家。

A.日本

B.越南

C.朝鲜

D.缅甸

正确答案: A.3.(应得 1 分,实得 1 分)葡萄牙人克鲁兹所著的(),1569年在葡萄牙出版,书中对科举考试严密的实施程序有较为具体的评述。

A.《印度史》

《中国情况记》 B.C.《东西印度旅行记》

D.《大中华帝国史》

正确答案: B.4.(应得 1 分,实得 1 分)()人佩雷拉写过一本名为《东西印度旅行记》的回忆录,其中对中国古代官吏考选的评述是主要内容之一。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意大利

正确答案: B.5.(应得 1 分,实得 1 分)东亚有一个国家,于公元958年效仿中国唐朝首开科取士。十世纪以后,其科举考走向兴盛。900多年间,科举考成为其选士任官的首要途径,这是中国域外建立最完备的科举制度的国家。这个国家是()。

A.朝鲜

B.日本

C.越南

D.韩国

正确答案: A.6.(应得 1 分,实得 1 分)要使现代政府公务员子系统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就需要以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为先决条件。而科学制度的建立及其职能的行使,又必须有相应的()来保证。

A.社会制度

B.政治体制

C.经济体制

D.文化体制

正确答案: B.7.(应得 1 分,实得 1 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当以“()”之社会价值观作为“竞争择优”的精神动力,督导社会个体追求并形成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能力,将个人的发展及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进步作贡献融为一体。

A.智力本位

B.物力本位

C.能力本位

D.财力本位

正确答案: C.8.(应得 1 分,实得 1 分)东亚有一个国家,1075年从中国引进科举制,历朝开科187次,取士2991人。1802年,在乡、会、殿试三级之前,创设了“核”这一级考试。直到 1919 年才停止科举考试。这个国家是()。

A.朝鲜

B.日本

C.越南

D.韩国

正确答案: C.9.(应得 1 分,实得 1 分)据史料统计中国科举选才的13个世纪中,举行科考近800届,应试士子数以千万记,及第者不过百万人,其中进士仅()万人,可谓凤毛麟角

A.10

B.11

C.12

D.13

正确答案: B.10.(应得 1 分,实得 1 分)中国的科举制对朝鲜、日本、()等东亚儒学文化圈诸国的主导影响持续了千余年,其辐射力直至19世纪末随着中国这一制度的不断僵化才日趋衰微。

A.朝鲜

B.越南

C.泰国

D.缅甸

正确答案: B.11.(应得 1 分,实得 1 分)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调节功能则表现为调节社会上()的布局和结构。

A.人口

B.人才

C.人员

D.人力

正确答案: B..(应得 1 分,实得 1 分)清朝时期,科举考试规程更为严密,不仅沿用历代各种行之有效的防弊措施,而且实行()之法。

A.官、官分卷

B.官、民分卷

C.官、商分卷

D.官、宗分卷

正确答案: B.13.(应得 1 分,实得 1 分)在中国,要克服长期以来干部人事制度缺乏新陈代谢的自我更新机制的弊端,增强行政机关的活力,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推行()是最好的突破口。

A.绩效考核制度

B.年功序列制度

C.考试录用制度

D.雇佣聘用制度

正确答案: C.14.(应得 1 分,实得 1 分)中国采用考试这一人类自身评价方法来甄别选拔人才的历史比其它任何国家要长十倍以上,当之无愧的被称为()。

A.考试的源头

B.考试的故土

C.考试的发源地

D.考试的故乡

正确答案: D.15.(应得 1 分,实得 1 分)正是科举考试标准的客观性,方从制度上堵住了“()”之漏洞,比较有效地避免权贵者对制度的干扰。

A.任人唯贤

B.任人唯私

C.任人唯亲

D.任人唯公

正确答案: C.16.(应得 1 分,实得 1 分)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以考试成绩优劣作为及第与否的客观依据,择优录取,使科举考试以统一考试标准体现社会()原则。

A.公开竞争

B.公正竞争

C.公平竞争

垄断竞争 D.正确答案: C.17.(应得 1 分,实得 0 分)()规定,公务员的录用面向全社会,凡符合《公共服务法案》规定的公民,不论种族、宗教、性别、年龄、学历、是否残疾,均有参加考试的权力。

A.澳大利亚

加拿大 B.C.美国

D.英国

正确答案: A.18.(应得 1 分,实得 1 分)就考试对象范畴而言,中国封建时期历代科举均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考,它是超阶级的,打破了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囿于统治阶级豪门贵族血缘关系的僵化格局,赋予古代文官考试面向社会()的属性。

A.公开选择

B.公开选拔

C.公开选才

D.公开选用

正确答案: C.19.(应得 1 分,实得 1 分)中国长期作为一个大陆型的半封闭的农业国,其宗法制度、宗法意识自先秦直至清末,绵延数千年,这一母体,孕育出在世界范围特色独具的()文化。

A.血缘型

B.家族型

C.伦理型

D.纽带型

正确答案: C.20.(应得 1 分,实得 1 分)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时期,世界资源开发的重心已由物力资源开发向()开发转移。

A.资本资源

B.人力资源

C.土地资源

D.信息资源

正确答案: B.21.(应得 1 分,实得 1 分)综合比较,西方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内容重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结合,尤其关注职位相关知识才能的考查,并把()作为必要考察。中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内容则偏重于通用性知识才能的检测,看重现实具有的知识能力水平。

A.心理素质

B.实践能力

C.创新思维

D.管理技巧

正确答案: A.22.(应得 1 分,实得 1 分)公务员的考试录用一般是由()部门组织实施的。

A.组织人事

B.党委组织

C.干部人事

D.政府人事

正确答案: D.23.(应得 1 分,实得 1 分)在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报名、审查资格方面,各国不一,()的手段比较复杂。

A.美国

B.法国

C.日本

D.中国

正确答案: A.24.(应得 1 分,实得 1 分)中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内容则偏重于通用性知识才能的检测,看重现实具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对于()的测试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A.创新思维

B.实践能力

C.心理素质

D.领导艺术

正确答案: C.25.(应得 1 分,实得 1 分)法国和德国早期的人事考试管理机构,中国现行的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管理机构,都属于()考试管理体制。

A.独立型

B.从属型

C.兼容型

D.融入型

正确答案: B.26.(应得 1 分,实得 1 分)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公务员在政治上(),禁止参加竞选等政治活动,不得作政党或其他政治团体的负责人。

A.保持中立

B.倾向明显

C.观点中立

D.无法倾向

正确答案: A.27.(应得 1 分,实得 1 分)英国从1968年起开始修改人才标准,增加()在文官中的比例。

A.通才

B.专才

C.能才

D.智才

正确答案: B.28.(应得 1 分,实得 1 分)在中国,人才选任观念是强调“()”。这是中国公务员选拔录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A.又红又专

B.德才兼备

C.德先才备

D.才先德备

正确答案: B.29.(应得 1 分,实得 1 分)日本政府于1887年制定(),初步建立通过考试录用文官的规则。

A.《常任文官制度法》

B.《文官考试规则》

C.《国家公务员法》

D.《国家公务员条例》

正确答案: B.30.(应得 1 分,实得 1 分)日本政府于1887年制定(),初步建立通过考试录用文官的规则。

A.《常任文官制度法》

B.《文官考试规则》

C.《国家公务员法》

D.《国家公务员条例》

正确答案: B.31.(应得 1 分,实得 1 分)1883年国会通过()(又称“彭德尔顿法案”),该法案以平等竞争为原则,规定了录用政府事务官必须经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成为美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标志,奠定了美国现行文官制度的基础。

A.《文官考试规则》

B.《国家公务员法》

《常任文官制度法》 C.D.《文官任用令》

正确答案: C.32.(应得 1 分,实得 1 分)1871年美国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文官机构——(),统一负责官吏制度的改革。

A.文官委员会

B.文官录用委员会

C.文官考核委员会

D.三人文官委员会

正确答案: D.33.(应得 1 分,实得 1 分)二战以后,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进一步重建和完善了公务员制度,1947年日本政府制定(),成为日本公务员制度的统一法规。

A.《国家公务员法》

B.《文官任用令》

C.《常任文官制度法》

D.《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

正确答案: A.34.(应得 1 分,实得 1 分)美国公务员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经历了从“政党分肥制”到“()”的曲折过程。

A.恩赐制

B.考录制

C.功绩制

D.分封制

正确答案: C.35.(应得 1 分,实得 1 分)中国古代文官考试制度就在西传,首先驻足于率先创建文官考试制度的(),继而影响其他西方各国。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正确答案: A.36.(应得 1 分,实得 1 分)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在越南、日本、朝鲜的影响乃归因于()学的共同基础。

A.儒

释 B.C.道

D.法

正确答案: A.37.(应得 1 分,实得 1 分)朝鲜自李朝成宗十六年(公元1485年)到正祖七年(公元1783年)共颁布了关于科举考试方面的()部大典,这些典制类似中国明、清的科考程式、科场条例等,从法律制度上详细规定了科举考试的内容、方法、程序及组织管理等。

A.三

B.四

C.五

D.六

正确答案: B.38.(应得 1 分,实得 1 分)()科举从公元1075年始,至1919年止,是东亚各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也是世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

A.朝鲜

B.日本

C.越南

D.韩国

正确答案: C.39.(应得 1 分,实得 1 分)汉唐时期,现在越南的中部和北部称安南,属于中国的郡县,参加中央的()。

A.武举

B.贡举

C.童子举

D.制举

正确答案: B.40.(应得 1 分,实得 1 分)1802年,越南由阮朝统治,且在乡、会、殿试三级之前,创设了“()”这一级考试。

A.坚

B.壳

C.核

D.锐

正确答案: C.第 2 大题:(得 40 分)多项选择题.(应得 2 分,实得 2 分)现阶段世界各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管理体制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

A.独立型考试管理体制

B.从属型考试管理体制

C.兼容型考试管理体制

D.折衷型考试管理体制

正确答案 A.B.C..(应得 2 分,实得 2 分)1870年6月4日,英国格拉斯顿内阁颁布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道枢密院令,继续推行文官考试制度改革,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任职”,使英国的文官考试走向(),此后凡进入政府各部门工作的文职官员,都以竞争性考试获得任职资格。

A.民主化

B.公开化

C.制度化

D.正规化

正确答案 C.D.3.(应得 2 分,实得 2 分)为学习借鉴西方公务员录用考试在结构优化方面所采取的做法,中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功能的调控,必须对现行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结构从()等三方面进行改革优化。

A.增强思想品德考核

B.增加考试科类

优化考试内容与结构 推行技能测验 C.D.正确答案 B.C.D.4.(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公务员考试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属于所处社会的()。

A.国家意志

经济发展 B.C.文化传统 现实社会环境 D.正确答案 A.C.D.5.(应得 2 分,实得 2 分)为了改变中国现行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采用的单要素分离式测评模式,必须树立多要素整体性测评、择优的观念,以“德、()、体”五大要素来综合设计测评的内容,选择测评的方式方法,建构测评的指标体系,整体性判定个体素质的差异,进行选优汰劣。

A.学

B.才

C.绩

D.识

正确答案 A.B.D.6.(应得 2 分,实得 2 分)综观西方近现代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实践,追求考用一致,全面择优是共同特色。其测验内容一般包括()几大方面。

A.知识

B.智力

C.技能

D.心理

正确答案 A.B.C.D.7.(应得 2 分,实得 2 分)18世纪的法国许多启蒙思想家热心研究中国科举制度,试图从中寻求改革法国政治制度的可能性,其中以()等人的言论最具代表性。

A.伏尔泰

B.门多萨

C.狄德罗

D.魁奈

正确答案 A.C.D.8.(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取决于一定社会的实际需求。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调节功能

D.文化功能

正确答案

A.C.9.(应得 2 分,实得 2 分)中国古代文官考试制度在西方历经了()的演变,也正是这种历史性的演变和积淀为西方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A.拒绝

B.探索

C.认同

D.发展

正确答案 B.C.D.10.(应得 2 分,实得 2 分)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在()等国的影响乃归因于儒学的共同基础。

A.泰国

B.越南

C.日本

D.朝鲜

正确答案 B.C.D.11.(应得 2 分,实得 2 分)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录用考试为与“能力本位”价值观的导向一致,以()和考试监督社会化的“四化”为改革目标。

A.考试内容设计公开化

B.考试组织开放化

C.考试情景拟真化

D.测评方法多样化

正确答案 A.C.D.12.(应得 2 分,实得 2 分)中国台湾地区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形式主要包括()等。

A.笔试

B.面试

C.实地考试

D.见习测试

正确答案 A.B.C.13.(应得 2 分,实得 2 分)为加强公务员录用考试民主化,保证更多的群众参与。在公务员录用考试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A.以科学发展观转变用人观念

B.加大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C.扩大报名范围,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D.加强选拔全过程多种形式的有效监督

正确答案 B.C.D.14.(应得 2 分,实得 2 分)葡萄牙人对中国科举制的评价,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三位。

A.魁奈

B.维埃拉

C.佩雷拉

D.克鲁兹

正确答案 B.C.D.15.(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公务员录用考试采用心理素质测验的目的在于判断一个人的性向与所从事的职位是否相吻合,是否有从事某项职业的特殊能力,与他人的合作性、服从性,判断一个人的()等特征。

A.毅力

B.勤奋性

C.责任心

D.工作态度

正确答案 A.B.C.D.16.(应得 2 分,实得 2 分)目前,世界各国与公务员录用考试职能行使密切相关的机构通常有以下有类:()。它们在职能上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

A.公务员录用考试业务机构

B.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管理机构

C.公务员制度的保障及协调仲裁机构

D.公务员培训机构

正确答案 A.B.C.D.17.(应得 2 分,实得 2 分)面试的优点是可以测出应试者的()以及思维的逻辑性和个性特征等。缺点是面试的评分主观随意性大,考试的信度和效度较低;费时费力,不能大规模地进行等。

A.应变

B.交际

C.口头表达能力

D.组织计划能力

正确答案 A.B.C.D.18.(应得 2 分,实得 2 分)随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创立了诸多防弊之法,以对考试实施流程实行有效控制。其中()是宋以来科举考试中的必行规章。

A.“弥封”

B.“誉录”

C.“对读”

D.“磨勘”

正确答案 A.B.C.D..(应得 2 分,实得 2 分)中国科举考试从()均有严密的控制程序,用以规范主试和应试主体的行为,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

A.考前防范

B.入考搜身

C.考试组织实施

成绩评定 D.正确答案 A.C.D.20.(应得 2 分,实得 2 分)模拟演作试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起来的考试新方法,后被()等国采纳并逐步发展完善,现已由许多国家采用。

A.美国

B.日本

C.法国

D.中国

正确答案 A.B.C.第 3 大题:(得 18 分)判断题.(应得 2 分,实得 2 分)作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教育遗产,科举制度对于整个世界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乃至于被西方一些学者称之为中国影响世界文明巨大进程的第五大发明。

正确答案 是 否.(应得 2 分,实得 2 分)西方国家的公务员考选观念偏重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体现出择优录用的核心原则。

正确答案 是 否.(应得 2 分,实得 2 分)日本政府于1887年制定《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初步建立通过考试录用文官的规则。

正确答案 否 否.(应得 2 分,实得 2 分)清朝时期,科举考试规程更为严密,不仅沿用历代各种行之有效的防弊措施,而且实行官、民分卷之法。

正确答案 是 否.(应得 2 分,实得 2 分)18世纪后,“政党分肥”制取代了“官职恩赐制”。这种官吏任用制度不但遏制了“官职恩赐制”的积弊,而且进一步改革了资产阶级政治,促进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

正确答案 否 否.(应得 2 分,实得 2 分)1996年10月1日英国文官录用和评价服务机构改为民营,由英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龙头公司——人均集团公司(Capita)收购转为社会化。

正确答案 是 否.(应得 2 分,实得 2 分)1854年5月21日,英国以枢密院命令的名义颁布了《文官任用令》,至此英国文官考试制度自此得以初步确立。

正确答案 否 否.(应得 2 分,实得 2 分)中外比较,西方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内容重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结合,尤其关注职位相关知识才能的考查,并把心理素质作为必要考察。

正确答案 是 否.(应得 2 分,实得 2 分)各国公务员制度都规定,考试录用的公务员在正式使用以前,都规定有一定阶段的试用或实习,然后才正式任用。

正确答案 是 否.(应得 2 分,实得 0 分)西方国家近现代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实践,虽然考试内容因各国录用标准的差异各有特色,但是追求学以致用、全面择优是共同特色。

上一篇:高三作文:给深陷网络游戏的同学一封信下一篇:复习资料单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