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维古诗词的特色

2025-01-30

浅析王维古诗词的特色(精选8篇)

1.浅析王维古诗词的特色 篇一

王维古诗词创作背景的文化

大家知道王维古诗词创作背景的文化是什么呢?要如何进行分析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以王维“诗中有画”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作为题材的巅峰开始于唐朝,这是根据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所产生的。这和王维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拟从外部因素即时代宗教和文学发展的影响和内部因素即王维对各门艺术的通习两方面去分析。

一、外部因素―时代宗教和文学发展的影响

唐代社会的发展与文学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突厥被唐朝打败归顺后,唐朝陆续打败各个小国成为一代盟主。到天宝年间,唐朝势力达到顶峰。国力强盛和政治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王维所处的时代,恰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他写作期间社会环境还是相对稳定的。

正是因为处于唐朝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开放的大好时期,才有力的促进了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各方面空前繁荣的局面。正如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所描述的这一时期艺术发展的盛况:“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这样的文化艺术盛世,精神追求、艺术风格在逐步显现。 唐代是一个对思想能兼收并蓄、打破陈规的时代,唐人以其广阔的胸怀气度和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态,促进了文化思想上儒、释、道思想长足的发展 。

唐代诗人们读书山林的学习风气也为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以及王维“诗中有画”艺术特色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突破仕隐二难的理想境界最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被提出来了,即“咏而归”的艺术境界,说“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这是一种“ 圆满自足”的境界。然而,按一般情况而论,在朝为官之人的退隐归耕,要不是对当朝政治彻底绝望一般不会采取这种策。因此,“隐者多是带性负气之人为之,陶欲有为而不能者也。” 3人们一直认为“仕”即积极入世,而 “隐”则为消极避世,二者之间,是“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冲突。正因为如此,突破仕与隐的二难困境,就具有了非常特殊的意义。王维不仅突破了仕隐之间的关系,而且调和了它们的关系,同时把这一“二难选择”变成了一种诗的境界,使其具有了实践性意义的智慧。在山林里可以独善其身,在官场中未必不能实现。隐要隐得自由,仕要仕得自然。钱穆认为:“中国人一方面极重自然,一方面又极重实用,中国人的人生理想是把 ‘实用’与‘自然’调和起来。”究其本质,都是为了解决现世生活中及其实际的利益关系问题,并不是说要人们抛弃现实利益而做官。王维的人生形式,缓和了仕隐两极对抗的形态,不坚持入世,也不坚持出世,在官场不仅可以安于现状,也可以修身养性,从而实现了人生命的超越和人性的升华。

王维在仕途上起起伏伏,但不管是在仕还是隐居都为王维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的心灵家园。王维没有这种隐逸的生活体验,那么他就不能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上有所突破,更不用说在诗作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也难以形成“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

唐朝对思想上的包容,使得儒、释、道三种思想得到长足发展。这三种思想相互融合,构成了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在传统文人群中,王维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他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贡献在于诗歌而又不局限于诗歌范围,他对人文化遗产兼收并蓄,他引绘画画技和音乐入诗的创新思想,他变宗教精神为审美精神的艺术敏感,他在亲和山水中表现出来的风流情怀,他寄情山水的审美人生方式,都给了我们十分有意义的启发。

谈到宗教对王维的影响,人们最先想到的自然是禅。在唐代禅宗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里。禅宗即是印度佛教同道教和儒家思想融合的产物。禅宗追求一种心空的境界。唐代的很多作家如王绩、沈侄期、宋之问、岑参、杜甫、李白等人的作品中,都渗入了一些禅宗思想。有的在诗中透露出禅理,有的则表现出禅趣和禅机。在这些诗人中,禅宗思想对王维的影响是最为持久的。王维除了有一些直接谈禅的诗外,还写出了很多有禅意的山水田园诗,而且这些作品因为受到了参禅的影响,也被赋予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和“诗中有画”的特色。

王维很娴熟地运用了参禅悟道的思维辨证方法,很好地处理了审美与禅的辩证关系,实现了对山水自然的深观远照,在具体的实践中,达到“去尘累”、“悟灵境”的类似于“禅定”的审美领悟,而产生了一种虚实相生的独特的幻觉。在王维诗中就有不少类似于这种追求“直观领悟”的描写,诗人潜心体会自然界花开云起的自然旋律,进入了一种诗禅一体的境界。王维的诗更在于强调悟禅的一致性。

正是由于王维对中国深邃的传统哲学和文化兼收并蓄,才使他在思想上更广泛地汲取各家的美学观念,更深刻地认识生命的审美意义,从而在作品中生动地展示了生命力的顽强和盎然。王维虽然号称“诗佛”,但其山水诗却与一般“僧诗”的唯心空洞全然不同的.根本原因。他更倾向于追求的心的自由,个性的张扬。

二、内部因素-各门艺术的通习

王维“ 诗中有画”艺术特色的建立与其是杰出的画家、音乐家的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王维在音乐、绘画方面的天赋与经历利于王维在山水田园诗方面的探索,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借鉴了绘画的方法和原理使他的诗达到了诗情画意的高度统一。

王维出身书香门第,在童年时代就收到了很好的教育和音乐的启蒙。他天资聪明而又勤奋好学,《新唐书》中记载,说他九岁就会写词;《旧唐书》中也指出,王维博学多才。所有这些有利的条件都使王维成为了盛唐灿烂文化的完美体现者。

王维突出的音乐才华在他青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来。他早年就曾担任太乐丞。这是指太常寺下太乐署的官员。太乐署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掌管祭祀等有关乐舞,正职为太乐令,副职为太乐丞。能被任命为这个官职,就能够证明王维对音乐是十分精通的。

我国古代绘画,特别讲究虚实、远近、大小的处理,王维就特别注意在诗中运用这些技巧。王维的诗就像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既有对景物深层次的生动描摹,又有千变万化的“诡状殊形”,还适当留有空白,给欣赏者留有广阔的想象的余地。

王维作为一名艺术天才,同时兼备诗、画、音乐多种艺术才能,且造诣深厚。因而他能够以画家敏锐的视觉能力观察事物,用体察入微的洞察力捕捉特定时刻的某种美,并注意到不同时刻的光线变化,从而描述出“色”、“光”、“态”的有机融合;他能以音乐家的耳朵去捕捉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不管是小虫的爬行声,还是鸟儿的鸣叫声。画家与音乐家的才能无疑使得王维相对于其他诗人说好像多了一双眼睛与耳朵,这就使得他将更加广泛的对象纳入到审美当中,诗歌内容也增加了艺术层次。他对各种各样的声音与景物描写细致生动,其山水田园诗作充满了召唤力与启发性,这就更好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从而使他的诗达到了较高的艺术高度。

2.浅析王维古诗词的特色 篇二

首先, 王维山水田园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诗情画意。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这主要也是就他的山水田园诗而言的。

王维不仅是诗人, 而且兼为画家, 因此以画理作诗, 创造出与水墨丹青具有相同意韵的诗歌是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的一种独特形式。王维的诗笔犹如画笔, 既能够挥毫泼墨出雄奇山水, 又能够工笔彩描出清丽田园风光, 不但能尽出山川林泉之貌, 而且能尽传山川林泉之神。譬如:“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终南山》) 、“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青山横苍林, 赤日团平陆” (《冬日游览》)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都如泼墨山水, 为我们展现出气势恢宏, 意境高远的山水画卷。同时, 诗人将自己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赞美溶入笔墨之中。这样情景交融, 怎能不富有诗情画意呢?王维的工笔彩绘也尤为见长。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精巧的构图、和谐的色调来表现秀美闲适的山水田园风光。“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谢, 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瞑》) 描绘了清新幽丽的山中秋夜的景色:空旷的山谷, 人迹罕至, 又刚刚下过雨, 青山经过山雨的洗礼, 愈显得苍翠秀美, 纯净清新, 犹如世外桃源一般。傍晚, 空气愈显得清新怡人。到了夜晚, 一轮明月高悬碧空, 把它那皎洁的月光透过青松的间隙洒落在地面上。一条清清的山泉从光洁的山石上潺潺流过, 映着月光, 闪闪发亮。一切都是这样的清静幽美。突然, 从竹林间传来一阵喧闹声, 一群身着五颜六色服装的洗衣女子端着洗衣盆, 拎着竹篮, 有说有笑地走过来了。山脚下, 荷塘里的荷叶此刻也开始不停地摇晃起来, 发出沙沙的声响, 几个渔夫划着小船从莲叶中探出头来。这“明月松间照”的宁静, 这“竹喧”、“莲动”的喧闹, 这“翠竹”、“青莲”的悦目色彩, 还有淙淙流泉的悦耳声响, 和谐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犹如一支恬静优美的小夜曲, 又像一幅浓淡相宜, 清新雅致的山水画。诗中, 王维还淡淡地勾点出“浣女”、“渔舟”, 更使得满幅山水增添了情趣, 这样声色并茂, 和谐自然, 不愧是“诗中有画”。特别是诗人将自己厌倦官场生活, 洁身自好的孤高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寄寓眼前的山水田园之中, 更是情景交融, 意境优美, 充满了诗情画意。吟唱这首诗, 若你闭上眼睛, 脑海中就不禁会展现出一幅清新幽丽的图画。

此外,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还善于简洁地勾勒出一个画面, 表现出一种清幽的意境。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诗人用二十字为我们简洁地勾勒出一幅月上春山, 花落鸟鸣的幽静的画面。又如《竹里馆》, 诗人同样简笔勾画出了一个清幽的画面:幽深的竹林里静悄悄的, 只有诗人在其间静静地弹琴吟唱, 月光透过竹林照在他的身上。诗人归隐田园的闲情逸致和这清幽的景物融合在一起, 同样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其次,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描写景物上也很有特色。

表现在:

第一, 王维描写景物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精雕细刻。譬如《新晴野望》中, 诗人用“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刻画新晴;又如“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刻画春山夜静;还有用“日落江湖白, 潮来天地青”来刻画江湖, 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第二,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描写景物时善于处理动静的辩证关系。在《山居秋暝》中, 诗人选取了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竹林、青莲等景物, 明月、松林是静止的, 清泉是流动的, 淙淙流水, 更衬托出空山秋夜的宁静。但这份宁静不是死一般的寂静。“竹喧”、“莲动”、“归浣女”、“下渔舟”, 使得整个山林显示出盎然生机。这“喧”、“动”、“归”、“下”不仅没有破坏山林幽静的气氛, 反而相映成趣, 将山林衬托得更加幽静了。这样, 以动衬静, 收到了艺术上相反相成的效果。再如《鹿柴》中, “空山不见人”写出了山之空寂, “但闻人语响”, 一个“响”字, 更衬托出了空山之幽静, 给空山也增添了一点生机和活力, 不至于产生静得怕人的感觉。还有《鸟鸣涧》, 写月上春山, 花落鸟鸣的幽静也是通过动静结合来表现的。

第三, 王维山水田园诗在描写景物时, 还注意做到声色兼具。王维是诗人兼画家, 而且还精通音乐, 表现在诗歌上声色兼具。如《山居秋暝》, “明月”、“清泉”着重描绘色调, “竹喧”、“莲动”着重描画声态, 特别是“清泉石上流”一句, 声色俱全, 使诗歌在诗情画意中流动着音乐的旋律。这样声色相映, 艺术效果大大增强。

第四,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描写景物时, 善于把握主客观的契合点。《渭川田家》句句突出一个“归”字, 这既是渭川田家日暮时分宁静怡然景色的真实写照, 又是诗人盼望归田主观心情的客观外化。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牛羊归圈、牧童归家、田夫归村、雉鸡归巢、春蚕归眠的景象, 这样情景交融, 主客统一, 有力地传达出诗人“万物皆归我亦归”的意愿, 很有艺术感染力。

再次, 语言清新凝练、朴素自然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又一艺术特色。

无论王维的山水诗, 还是田园诗, 大都为我们创造了清秀怡然的意境。这与诗歌语言的清新自然, 平淡朴素是密不可分的。如《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语言朴素自然, 没有华丽的词藻, 没有刻意雕凿之笔, 就是常见的景物, 通俗的写法。给人以清秀之感。还有《渭川田家》语言多么朴素自然, 像平时的闲谈一样。同时语言凝练, 很有表现力。一个“秀”字把麦苗扬花, 麦浪滚滚的景象都表现了出来, 一个“稀”字又把春蚕入眠后桑树叶被采摘得稀稀落落的情形描绘了出来。还有《鹿柴》、《竹里馆》等五言绝句, 诗人仅用二十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秀美的图画, 创造出一个幽丽的意境, 表达出自己闲适宁静的心情, 这足见诗人语言之功力。难怪唐人殷蟠说王维山水田园诗:“词秀调雅, 意新理惬, 在泉成珠, 著壁成绘。”

3.浅析王维古诗词的特色 篇三

关键词:诗中有画 零度语言 偏离语言 修辞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是开元天宝年间的诗坛领袖人物,在当时享有“天下文宗”的美誉(《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是唐代成就最高的几位诗人之一。他不仅享誉当世,在后世亦备受推崇,明代胡应麟说:“盛唐摩诘,中唐文房,五六七言绝俱工,可言才矣。”(《诗薮》)清代贺裳曾评价说:“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载酒园诗话》)就诗歌艺术成就而言,这样的评价并不为过。王维的诗歌现存四百多首,内容丰富,题材多样,除了最负盛名的山水田园诗,还有边塞军旅诗、奉和应制诗、言志抒怀诗、送别赠答诗等,每一类题材都有佳篇,林庚认为王维的诗歌“反映着整个诗坛欣欣向荣的普遍发展”{1}。对于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从古至今很多人有过论述,概括起来大概有几点:闲适淡雅、诗中有画、清空禅意、意境高远等。其中,“诗中有画”这一点尤为人所称道,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形成这种艺术特色的原因正是在于王维诗歌语言使用的高超绝妙,他的山水诗、写景诗已臻化境,后人难以超越。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而研究的目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对于“诗中有画”这一概念内涵的解读;第二,从绘画角度来分析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技巧;第三,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诗中有画”的成因。从语言的角度来解读“诗中有画”的并不多见,本文试着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并且把握王维“诗中有画”的语言技巧——零度偏离,以期更好地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这一艺术特色。

零度偏离理论是法国新修辞学和比利时列日学派修辞学中的概念,王希杰先生对此概念做过详细的阐释。零度是语言的常规形式,而偏离是对语言常规的违反。零度和偏离是两个相互比较而存在着的概念,没有绝对的零度,也没有绝对的偏离。在一篇作品里,有相对存在的零度,便有相对存在的偏离,两者是不可分离的。零度偏离理论常被用在修辞中,一般将辞格视为对常规语言的偏离,那么非辞格的即是语言的零度。诗歌是一种修辞的艺术,因此用零度偏离的理论来分析诗歌语言的艺术特色,是合理且必要的。

一、“诗中有画”与零度语言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最早是由苏东坡提出来的,他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除了诗人的身份以外,同时也是丹青高手。然而诗和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18世纪德国思想家莱辛就论述过诗画分界的问题,他在他的美学名著《拉奥孔》中提出,诗歌的本质是时间性的,而绘画的本质是空间性的,两者各有特点也各有局限,不可混同;而众所周知王维常以画法入诗,形成了“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用零度偏离的思路来分析,所谓的“以画法入诗”,正在于王维懂得在恰当的时候运用语言的零度形式。他的很多诗歌语言常常简单直白,拆开来看,都是比较常规的描述,但当这些语言放在一起,却能造成“诗中有画”的效果,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在诗歌里都是寻常意象,“长”和“圆”也是十分普通的形容词,但组合在一起,却造成了极强的画面感,正如《红楼梦》中香菱所言:“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莱辛在《拉奥孔》中说:

诗人在把他的对象写得生动如在眼前,使我们意识到这对象比意识到他的语言文字还更清楚时,他所下的每一笔和许多笔的组合,都是具有画意的,都是一幅图画。因为它能使我们产生逼真的幻觉,在程度上接近于物质的图画特别能产生的那种逼真的幻觉。{2}

艰深晦涩的语言,会阻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无法第一时间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绘画意向,王维深懂此理,他的诗歌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诸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句子。这些诗句没有复杂细密的描写,完全是客观描述景色,陈述事实,用的都是寻常词汇,我们却能立马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自然的景色。按照莱辛所说,诗歌是有时间性的,但王维诗歌却能让我们有空间感,这首先在于王维对诗歌词汇的巧妙运用与安排。王维的写景诗中,名词比例远高于动词,因为名词的恰当组织排列类似于绘画里的布景,容易传达给读者直观的画面感。温庭筠的“鸡生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这几句诗全是名词组合,无一动词,却给人如在目前的生动感。其次在于选择恰当、组合自然。王维写景,不是写入目所见的所有景物,而是在他心中过滤一遍、提纯以后的景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笔墨精炼、造语自然,而且意象简单清新,景色单纯,能直接引起人的画面感。

同是山水诗人,我们可以拿王维与谢灵运比较,鲍照曾评价颜延之和谢灵运的诗歌,认为颜诗“雕缋满眼”,而谢诗则“自然可爱”,但是我们读谢灵运诗歌,觉得并没有王维的自然顺畅,“我们在阅读谢灵运诗歌时,明显感觉到其中很多诗句无法让我们眼前立刻呈现出清晰的‘画面,而是经过了一番解读与阐释之后才能进入诗中所营造的情境中”{3}。刘勰在论述南朝诗风时曾有一段评价:“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谢灵运正是这种诗风的代表,谢灵运诗歌中有不少生僻费解的字词,不少词句偏于堆砌雕琢,读者首先得过了理解这一关,方能明白诗句的含义,如此便失去了形成画面的机会。相对于王维诗歌景物的单纯,谢诗则有时流于刻意表现,会在一首诗中放入很多景物,使诗歌意象混乱,没有条理,也无法形成清晰的画面感。如他的名作《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可见,他的诗描写的景物太多,意象稍显杂乱,且用词造句不如王维自然。

王维的优点正是在于懂得做语言的减法,他懂得此类名词组合意象的诗歌,只有言简意赅,语言既“精”又“练”,才能让整首诗的意境更有张力,从而产生“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诗歌虽是修辞,但有时没有过度修饰的白描手法反而能更直观地传达景与情,他懂得零度语言的妙处,用最朴素常规的字句营造出画的境界。

二、“诗中有画”与偏离语言

王维作为运用语言的绝顶高手,他不止深知如何运用自然的、常规的语言词汇来提高诗歌的艺术境界,他更懂得用偏离的表达使诗歌拔高诗境,形成“诗中有画”的美感。上文苏东坡的话即是来评价他的《蓝田烟雨图》和所附诗歌《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我们确实可以根据此诗想象出一幅清冷奇绝的画。仔细分析此诗,前两句“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是对景色的客观描述,“荆溪”“白石”“天寒”“红叶”都是白描,没有用多余的修辞;而后两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则用了通感的手法,“写人在山色浓翠欲滴的山路上行走时那种微妙的湿衣之感,从而极细致地表现了人在视觉、触觉、直觉等综合作用下的感受”{4}。山上并没有下雨,但由于树木苍翠的颜色,让人有了“湿润”的感觉,这是将视觉感受与人的触觉感受联通,使得仅一个“翠”字,就给我们带来了满眼苍翠,整个山林漾满生机绿意的画面感,避免了直接描写的老套。又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溪水之中危石耸立,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好像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冷色的青松,使照在上面的日光仿佛也变冷了。“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冷”是通感,绘夕阳余晖微弱。正如清人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中所评:“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

王维诗歌中随处可见这样巧妙高超的偏离表达,不论以何种修辞,他都能自成风格,写景诗更是形成“诗中有画”的特色,后人难以模仿更难以企及。再如“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这是通过移情和拟人手法,突出人的主观幻觉,描绘出一幅深院苍苔满眼、鲜翠可爱的画面;“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雨中草的颜色绿得像染上去的,水面上桃花红得像要燃烧,通过夸张和比喻,且着“红”“绿”二字,大俗大雅,形成鲜明的对比,读者更容易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用鸟鸣声来反衬山谷的安静,我们似乎能想象得到月光照射下安静的山谷里有一条溪涧静静流淌的景象。

王维诗歌中偏离这一形式的运用,一方面在于运用修辞语言,另一方面,跟巧妙运用动词和形容词也有很大关系。如果说王维善用零度语言,是他对于名词的高超运用,而偏离语言,则很大一部分在于他对动词和形容词的高超运用。动词一般在句中充当谓语,表示动作,但在王维的诗歌里,“有部分动词在意象组合中叙述功能下降,却为意象创造了多种可能性,构成诗歌生动的审美意境”{5}。动词原本的叙述功能下降,常常作为一种意象之间的链接来表现,使得意象呈现的画面更加生动传神,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想表现的不是月光照下来和溪水流动的过程,而是月光散布松间,泉水流于石上的静谧状态,所以这一句诗传达出一种静谧的画面感。形容词本是对名词某种特征的修饰,而王维的运用扩大了其修饰的效用,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冷”,所要表达的,不止是青松之冷,更是整个环境荒凉冷涩的基调,给读者造成了极强的画面感。

三、“诗中有画”与零度、偏离语言的共同效果

以上分别从零度和偏离思路分析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成因,这是为了分析的方便,但其实在一首诗歌中,这两种语言运用手段常常是并存的。前面分析的“月出惊山鸟”句原诗为: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前两句相对于后两句是诗歌语言的零度形式,造语自然,语句顺畅,用词简单;后两句则是偏离,因为“月出”本不可能惊动鸟儿,只不过作者用此种表达来反衬山谷之安静。之前提到过的《山中》同理。“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前两句是零度形式,后两句是偏离形式。虽然说起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都会想到“自然”,但他做诗并非完全不事雕琢,只是他善于提炼语言,而不留痕迹,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沧浪诗话》)。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之“余”和“落”字堪称用字经典,毫无痕迹,只觉本该如此,分不清这是相对的零度还是相对的偏离。再如前面一个零度的例子,“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两句十字,用词极简,除了诗歌本身需要的对仗之外,并无修辞运用。但仔细分析,一个“白”字和一个“青”字正是王维的“心机”所在:“白”字写出了夕阳照耀下,日光与水汽形成白茫茫一片;“青”字写出了傍晚潮水上涨,水天一线,相互映衬,透出青色。王维用简单写繁复,仅两字就写出了雄浑苍茫的气象,充分显示出其语言运用的高超,所以此句也是零度、偏离皆有。

总结而言,王维诗歌语言的高超之处在于他清楚领会了语言零度形式和偏离形式的特质,因时制宜,明白何时运用语言的零度,何时运用语言的偏离;他深知恰当的白描可使诗中所写之景物带给读者强烈的可感性,产生“如在目前”之感,而用恰当的修辞和对动词、形容词的巧妙运用(偏离)则能打通各类感觉,并产生联想。诗中描绘的景物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通过词句,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零度形式和偏离形式对于诗歌都不可偏废,而王维的高明之处,是在于将它们的形式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完全地融会贯通,而得到诗中有画、浑然天成的语言境界。

{1} 林庚:《林庚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2页。

② [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82页。

{3} 赵东丽:《王维诗歌与“诗中有画”艺术研究》,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博士毕业论文。

{4} 王文龙:《试论苏轼关于诗歌鉴赏的理论与实践》,《文学遗产》1996年第9期。

{5} 邹瑜涵:《王维诗歌意象的修辞建构》,集美大学2015年硕士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唐)王维,(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

[2]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 林庚.林庚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德]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 王文龙.试论苏轼关于诗歌鉴赏的理论与实践[J].文学遗产,1996(9).

[6] 赵东丽.王维诗歌与“诗中有画”艺术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7] 邹瑜涵.王维诗歌意象的修辞建构[D].厦门:集美大学,2015.

作 者:魏春梅,浙江工业大学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4.浅析王维诗的绘画美 篇四

一、远近虚实的构图

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在中国绘画史上首次提出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所谓构图,就是谢赫所讲的“经营位置”。作为诗人又是画家的王维非常讲究经营位置,十分注意形象的安排和画面的构成。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散点透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构图,不同于西方的焦点透视,而习惯使用散点透视法,即在一幅画里,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多角度地表现山水景物。王维的诗歌创作中,大胆地借鉴了山水画的构图方式,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描写景物,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从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诗人选取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终南山的宏伟轮廓,首联从仰望开始,用夸张的手法,描绘终南山直插云天,而山峰相连,绵远不绝,好像要一直伸到海边去,视点转移到了山脚下;颔联变远视为近观,写作者在终南山行走,白云缭绕,山中岚烟雾霭,远看时飘荡在山际,等走到眼前,却又全部消失,显然视点已经转移到山中;颈联则取由高向下的俯瞰态势,终南山的中峰就是人间州国的分野,山南山北是不同的天地,而山间的千岩万壑竟然阴晴不同,气象万千,这时视点上升到山巅;尾联描写诗人留恋山水,欲投宿,从“隔水”二字可以看出此时的视点移至山谷。 王维诗中视点的不断变化,“不自觉”的显示出其受中国传统山水画构图方法的影响,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达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

2.虚实藏露。王维的山水诗除了非常注意构图中的“散点透视”外,还把传统绘画中的“虚实藏露”发挥得淋漓尽致。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从这首诗流露的情调看,诗人以画家的锐眼捕捉空山秋雨后一些具有特征的景物,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诗人陶醉山色,乐于归隐,不同流俗的生活情趣。在这些景物中,首联勾勒出秋天雨后的空山是背景,用粗线条来勾勒,是虚写,而颔联和颈联的景物是虚中背景下的实写。松树、竹林、清泉、荷叶才展现于画面上,那是露;而明月、浣女、渔舟则若隐若现,若即若离,那是藏。这种虚实结合的艺术方法确实令人回味无穷。

二、浓妆淡墨的色彩

诗歌要达到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就必须运用体现色彩效果的语言,从而增强鲜明的色彩感,使无形画趋于有形。受绘画影响的王维,自然会在山水诗的颜色搭配上特别用心巧妙地运用自己那支“彩笔”描绘诗画的色彩美。

1.对比映衬。东晋画家顾凯之在《画云台山记》中谈到他的绘画时说:“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之下,以映日西去。”强调要用不同的色彩互相映衬,可见画家用色讲对比、映照,追求和谐统一。这在诗人的笔下同样如此。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在这首诗中,诗人描绘的是冬日秦岭山中的苍翠,但开头两句却用“白石出”“红叶稀”来映衬。在满眼的绿色中,其间溪中有白色的鹅卵石,林里有如花似火的红叶,色彩冷暖对照,笔墨浓淡相宜,红、白、绿相间,对比度高,不仅仅是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还为表现“苍翠湿人衣”作了有力的铺垫,有先声夺人之妙。

2.夸张设色。王维山水诗色彩美的另一个特色,常常表现在设色的大胆夸张上。如《辋川别业》:“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从诗中的三四两句,我们应看到这种夸张设色法。春播季节,山野中引人注目的就是春草与桃花,春草是嫩绿的,桃花是粉红的,诗人却使用了“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燃”来形容一个“红”字,这就是画家的眼光,画家的设色法。诗人把经过雨水洗涤后的红和绿给予了高度的强调———红得似乎要燃烧,绿得好像可以当做染料,于是盎然的春意,便通过对红、绿二字的夸张描绘而跃然纸上。

三、空灵淡泊的意境

《积雨辋川庄作》中写道:“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辋川夏日飞鸣的画面:在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原野上,白鹭翩翩起飞,仪态娴静潇洒,远处蔚然的密林中,几只黄鹂在唱喝着。王维从画家的角度出发,用绘画艺术的手段,从变幻多姿的物象中截取最生动、最鲜明的景物,构成一幅鲜活又动人的画面。

综上所述,王维后期创作的山水田园诗融山水情趣与画境于一体。诗画本同源,其诗中山水趣兼具画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天地。

摘要:王维后期创作的山水田园诗融山水情趣与画境于一体。从远近虚实的构图、浓妆淡墨的色彩、空灵淡泊的意境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王维诗的绘画美。

5.浅析王维古诗词的特色 篇五

一、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古诗诵读”校本课程的确立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有许多传世之作。它们内涵深刻, 意存高远, 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学习健康向上的古诗文, 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的能力, 更有利于提升思想品格和境界。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 古诗文教学开始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我们在学生中展开了广泛的调查, 通过发放问卷、开座谈会等形式, 让学生自己确定感兴趣的领域和知识。经过调查发现, 学生对古诗词诵读有着广泛的兴趣, 大部分教师也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 我校的校本课程定位为“古诗诵读”。

二、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古诗诵读”校本课程的主要工作及措施

在“古诗诵读”校本课程工作中, 我们从营造诵读环境、诵读诗文作品、尝试特色活动、完善校本课程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 营造诵读环境, 熏陶人格情操

在班级中营造古诗文诵读的氛围, 主要方法有:

1. 课前一吟, 熟读成诵。

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 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 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一分钟时间, 开展“课前一吟”活动。

2. 举办诗社, 学以致用。

即吸收对古诗文兴趣特别浓的学生为诗社学员, 并由专任教师组织他们开展做诗绘画、改写古诗、活用古诗、欣赏古诗、创作儿童诗等活动, 引导他们学以致用。

3. 开设诗园, 提供舞台。

教室环境也要求体现班级特色, 除了诗画、诗文, 每个班级都要开设“诗园”。其内容要丰富多彩, 可以是古诗书法展、古诗故事、古诗仿写、读后感等。

4. 设立“段位制”, 评比小诗人。

制订“古诗文诵读段位制”考核细则, 根据考核细则的规定, 对达到某一段位数量的学生授予“小诗仙”、“小诗圣”等荣誉称号。在校园中营造古诗文诵读氛围, 主要采用“六条途径”:

1.听:即听广播、听录音, 利用课前、大课间时间, 学校播放古诗文录音, 供学生欣赏;开设“校园之声诗文小广播”, 由学生主持、播音, 其内容有诗文朗诵、赏析以及有关古诗文的趣闻轶事等。

2.看:即学校利用可以利用的空间和角落, 或用诗文, 或用诗画装点学校的走廊、墙壁。让学生随处可以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 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古诗文记住。

3.读:除每周安排校本课程外, 还充分利用课前一分钟、放学后十分钟的时间来辅导, 由教师专门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文。

4.讲:在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基础上, 教师讲解诗文的大意和所描绘的形象, 讲诵读诗文的感受、心得和体会, 讲诗文的意境、情感和韵律。

5. 写:在古诗诵读的基础上, 开展古诗读后感、古诗续写、古诗仿写、古诗故事、儿童诗歌创作等活动。

6. 赛:即按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诸如“古诗文背诵大王”选拔赛活动。

(二) 诵读诗文作品, 积淀人文修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这方面, 古诗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 改变一成不变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着重进行诵读兴趣、诵读方法、拓展诵读等方面的研究, 让诗香萦绕在校园四周, 为学生营造出一方宁静淡泊、澄净空明的精神家园。

1. 培养古诗文诵读兴趣。

(1) 创造“流行热点”, 激发诵读兴趣。鼓励全体师生诵读古诗文, 评比诵读先进班、诵读之星, 在全校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形成“追星效应”。

(2) 形式多变唤起诵读兴趣。如在诵读方式上, 或吟或唱, 或快或慢, 运用小品、快板、据画配诗、据诗配乐及节律诵读等文艺手段进行学习, 使全体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学习中不知不觉走进古诗文这一神圣的文学天堂。

2. 强化古诗文诵读方法。

(1) 诵读法, 包括:

a.节律诵读法:我们给大部分诗文增设了节律朗读符号, 引导学生根据节律符号进行诵读。

b.节奏诵读法:即用打拍子、快板的形式背诗。

(2) 游戏活动法, 包括:

a.跳皮筋诵古诗:即鼓励学生将原来跳皮筋的歌谣改为诵古诗, 边跳皮筋边诵诗, 诗背得越多, 皮筋也升得越高, 以增加挑战性, 激发学生诵诗的热情。

b.拍手歌游戏:如“你拍一, 我拍一, 一江春水向东流;你拍二, 我拍二, 二月春风似剪刀……你拍万, 我拍万, 万紫千红总是春。”

3. 拓展古诗文诵读。

为了把“古诗诵读”校本课程向纵深拓展, 我校在拓展古诗文诵读方面做了以下两个尝试。

尝试一:古诗文诵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形式,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把古典诗文引入课堂, 可以为教学活动增添一份诗情。目前, 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口来两句古诗文已蔚然成风。我校的刘冬云老师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 你们能背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吗?”“能!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好!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下面, 我们一起学习新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尝试二:古诗文诵读与德育相结合

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 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我们把古典诗文诵读与学校德育研究紧密的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诵读中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性情的陶冶。我校开展了“见面问好送首诗”活动。所谓“见面问好送首诗”就是每名学生每天上学碰到本班的同学除了问候“早晨好”外还要互相背诗一首送给对方。开展这一活动,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文明习惯, 还有利于增进学生间的团结友爱。

(三) 尝试特色活动, 培养个性才能

1. 唱演诗文。

为古诗文填写曲谱, 让孩子们唱着歌儿学古诗,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2. 书画诗文。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我们着重培养学生根据对古典诗文的理解, 想象古诗的意境, 用绘画的形式把古诗的内容表达出来, 并且把学生的作品张贴在学校的橱窗、楼梯口, 彰显学生的创新才能。

3. 改创诗文。

在学生学习了古诗, 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 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 触发学生的灵感, 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 改创诗文, 培养学生的创作爱好。

(四) 完善校本课程, 提升科研水平

在参考有关古诗文读物的基础上, 我校将继续完善校本课程教材———《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在此基础上, 我们编订一本《诵经典和旋律》的校本教材, 该教材是把古诗文配上曲谱, 将古诗文的知识获取与音乐素养的美育陶冶有效结合起来, 让孩子们唱着歌儿学古诗。

三、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古诗诵读”的影响

古诗诵读这一校本课程, 以它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多元的实施方式, 受到孩子们的广泛欢迎, 也给我们育红小学的整个校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将“享受工作的快乐, 享受奉献的崇高”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作为一种无言的追求, 带着感情和责任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学校的发展。

古诗诵读活动, 使我校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推动了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 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家长和社会的认可。《盘锦日报》记者多次到我校采访, 2006年春以“习诗育人”为题对此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古诗诵读活动, 充实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们的校园儿童诗在校园内传诵, 在校内报刊上发表。校园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诗人”和“古诗文背诵大王”。

6.王维《渭川田家》的诗词鉴赏 篇六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描写村晚归牧,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夕阳的余晖照射在村庄中,偏僻简陋的里巷,徐徐走着归来的牛羊。作者把视线投在寻常农民家中,一个“归”字,隐透出作者的向往。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写归牧图中的一个场景:老人因牵挂放牧的小孩,拄着拐杖在柴草编织的门前迎候。这个动人场景洋溢着一种独有的农家乐,一切是那么亲切、静谧、安详。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写蚕麦丰收,野鸡在田野上鸣叫着,麦地里的庄稼长势很好,蚕开始吐丝人眠,桑叶也稀少了。这又是从人民最关切的生计角度写出农家恬淡自足的生活。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写淳朴交谈。农夫们如有相遇,扛着锄头亲切交谈,是那么恋恋不舍。这是从感情上写农家的和平宁静、怡然自得。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写作者感慨。作者想到自己在官场上的不顺,看见农村的安逸,不禁产生了羡慕之情。“《式微》”,指《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吟《式微》”即希望归隐田园之意。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欲归田园的急迫心情。

本诗通过对夕阳田家晚归图的描绘,表现了自己欲归田园之意。

7.古诗送别王维 篇七

《送别》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注释

⑴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喝。

⑵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⑶归卧:隐居。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陲:边缘。

⑷但,只。

讲解

这首诗写的是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诗中“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8.王维的山水田园古诗 篇八

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注释

1. 别业:别墅。

2. 中岁:中年。道:这里指佛教的禅理。

3. 家:安家。陲:边。

4. 胜事:快意的事。

5. 值:遇到,碰见。林叟:守护山林的老人。

评论

1.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宣和画谱》)

2. 此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 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诗人玉屑》)

3. 孟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匪远,颇觉轻扬。可取者,一味自然。常建“清晨入古寺”、“松际露微月”,幽矣。王维“清川带长薄”、“中岁颇好道”,远矣。(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

4. 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俞陛云《诗境浅说》)

上一篇:雅思如何准备写作之基础篇下一篇:患者感谢信的简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