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操作规范培训(7篇)
1.护理操作规范培训 篇一
食堂人员规范操作培训
白音敖包寄宿制学校 总务处
一、从业人员卫生要求
1、穿戴清洁的工作服、工作帽,头发不得外露。不得吸烟。
2、操作时手部应保持清洁,操作前手部应洗净。操作直接入口食品时手部应消毒。
3、操作直接入口食品从业人员有下列情况时应洗手:开始工作前;处理食物前;上厕所后;处理生食物后;处理弄污的设备或饮食用具后;咳嗽、打喷嚏、或擤鼻子后;处理动物或废物后;触摸耳朵、鼻子、头发、口腔或身体其他部位后;从事其他可能会污染双手的活动后。
4.个人卫生“四勤”、“四不”分别是 勤洗手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洗衣服被褥、勤换工作服; 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不戴戒指、不吸烟。
二、环境卫生要求
1、每天营业结束后应及时打扫地面、台面,不留死角。有条件的做到专人打扫。
2、在产生蒸气的房间,要有良好的排风装置并正常使用,防止墙壁、屋顶发霉、脱落、滴水造成食品污染。
3、垃圾处理
4、厨房内产生的废料、废弃物或餐具中残留的食品等各种垃圾应存放在带盖的垃圾桶内,并及时清理运走。
5、废水池、明沟内的食物残渣等要重点清理。
6、防蝇防鼠
(1)消除室内外各种滋生条件,妥善存放、及时清运垃圾,特别要注意打扫卫生死角。
(2)防蝇防尘设施要确保完好无损。各种食品存放在封闭的容器内。
(3)使用杀虫剂时必须特别注意防止污染食品,应把食品移走,放入冰箱或其他隐蔽的地方。已被杀死的昆虫要及时清扫,防止混入食品中。
三、采购卫生要求
1、应到超市、大型农贸市场等规范场所进行采购,尤其要防止采购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无证地下加工作
坊生产的豆制品等。采购时要注意察看是有卫生许可证,肉制品检疫章,上海市豆制品送货单,上海市熟食送货单等凭证。
2、采购食品原料时尽量索取购货凭证,做好采购记录,以备一旦发生食源性疾患调查和索赔之需。购货凭证包括发票、收据或者其它凭证。
贮存卫生要求
3、食品贮存场所要清洁,不得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不得与个人生活用品同场所存放。存放食品的场所要通风防潮,食品分类离墙离地存放,同一场所内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
4、根据要求温度进行冷藏、冷冻,生、熟食品分开存放。
四、粗加工及切配卫生要求
1、加工前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迹象或其它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和使用。
2、各种食品原料在使用前应洗净,肉制品、蔬菜、水产品分池清洗。
3、易腐食品应尽量缩短在常温下的存放时间,加工后应及时使用或冷藏。
4、切配好的半成品应避免污染,与原料分开存放,并应根据性质分类存放。
5、切配好的食品应按照加工操作规程,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已盛装食品的容器不得直接置于地上,以防止食品污染。
6、加工用容器、工具应生熟分开使用并有明显标志。
五、烹调加工卫生要求
1、烹调前应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进行烹调加工。
2、不得将回收后的食品经烹调加工后再次供应。
3、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其加工时食品中心温度应不低
于70度。
4、加工后的成品应与半成品、原料分开存放。
5、需要冷藏的熟制品,应尽快冷却后再冷藏。
六、点心加工卫生要求
1、加工前应认真检查各种食品辅料,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 性状异常的,不得进行加工。
2未用完的点心馅料、半成品点心,应在 冷柜内存放,并在规定存放期限内使用。
3、奶油类原料应低温存放。水分含量较高的含奶、蛋的点心应当在10度以下或60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贮存
七、备餐及供餐卫生要求
1、操作人员应认真检查待供应食品,发现有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供应。
2、操作时应避免食品受到污染。
3、烹饪后应尽早食用,不得超过2小时。
4、备餐间内温度应保持在25度以下。
八、餐用具卫生要求
1、餐用具使用前应清洗消毒,定位存放,保持清洁。
2、存放餐用具应使用密封的保洁柜,保洁柜用前应消毒。
3、已消毒的餐用具和未消毒的餐用具要分开存放。
4、餐具消毒易使用煮沸消毒的方法。采用化学消毒时,要注意消毒液配制的浓度和浸泡的时间。
九、消毒方法
1、采用煮沸消毒的应于煮沸后保持2分钟以上。消毒物品要全部浸入水中。
2、化学消毒消毒时应当注意:(一)严格按规定的浓度进行配制;(二)配好的消毒液一般每4小时更换一次;(三)保证消毒时间,一般应作用5分钟以上;(四)消毒物品应完全浸入消毒液中;(五)消毒前应洗净,避免油垢影响消毒效果;(六)消毒后以洁净的水将消毒液冲洗干净。
3、使用氯制剂消毒时,消毒餐用具的有效氯浓度应保持在250mg/L以上,消毒蔬菜、水果时,有效氯浓度应保持在100mg/L。以每片含有效氯0.25g的漂粉精片配制1L的有效氯浓度为250mg/L的
消毒液为例:
(一)在容器中放好1L(约1公斤)的水;
(二)将1片漂粉精片碾碎后加入水中;
(三)搅拌至药片充分溶解。
白音敖包寄宿制学校总务处
2014年10月17日
2.护理操作规范培训 篇二
1 透析前准备
进入血透室前, 需在更衣室更换专用工作服、鞋、口罩、帽子、手套等。A:准备透析液, 开水、电, 打开透析机开关, 进行机器自检, 检查并安装透析血路、透析器, 并对血路管和透析器进行预冲, 30min后, 解除警报, 准备透析。B:询问患者姓名、问尿量、测体重、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配制肝素生理盐水备用。铺无菌盘, 准备穿刺针, 剪胶布, 备齐用物推车至床前。
2 上机
(1) (A或B) 穿刺血管, 应因人而异, 一般为先穿刺静脉, 而后动脉, 用灭菌纱布覆盖针眼并固定。 (2) 调节机器的各参数 (血流量, 温度, 透析时间, 超滤总量, 肝素量, 钠浓度) 到预定值, 连接动脉端血路管和穿刺针启动血泵, 引出血液, 血流量要<80m L/min, 待血液至静脉壶时连接静脉端血路管, 穿刺针, 调节血流量200~250m L/min。检查体外连接情况并核对治疗参数。然后随时对患者进行监护。
3 下机
(1) 洗手戴手套、口罩、帽子, 准备下机用品, 检查治疗过程是否已经完成。在患者穿刺处放好止血带及纱布, 将血流量减至80m L/min以下, 将动脉穿刺针拔出, 待血液回流至动脉端侧孔处, 用止血钳夹住, 观察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况, 将侧孔打开, 用生理盐水将血管路及透析器中的残血输回人体。放入空气, 当空气至静脉穿刺针时, 关闭穿刺针夹子, 同时关闭血泵, 拔出穿刺针, 用止血纱布块压迫止血。 (2) 甲:卸下透析器、血路管送回复用室并处理。乙:给患者测血压, 测透析后体重并记录, 交代注意事项, 整理物品, 冲洗血透机。
4 透析过程中的监测
随时观察患者的情况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 及时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 作好透析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观察血流量, 血液颜色、有无分层、透析器颜色, 及时发现凝血情况;随时监测动脉压、静脉压、跨膜压、血流量、液流量、肝素等抗凝剂的用量并作相应记录, 最少应半小时记录1次, 确保透析顺利完成。另外还应注意血透机运行情况是否正常。
5 结语
护理方面有一个特殊的领域那就是血液透析的护理。我国的慢性肾衰竭患者比例约为万分之三, 如此庞大的群体导致血液透析机的逐渐增多, 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随着全民素质的提高, 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也更加强烈。目前必需要做的就是制定一个统一的透析护理操作规程, 我国发生较多的护患之间的纠纷, 就是因为在我国没有明确的在血液透析方面的操作规程。我们目前使用的观察表, 主要观察项目有脉搏、呼吸、体温、血压、血流量、肝素等抗凝剂的用量、跨膜压、时间。因为血液透析过程中的患者观察表, 国家还没有统一的制定, 所以造成在使用的过程中, 观察及监测的项目不规范、也不一致的现象。
血液透析已经不只是针对肾脏疾病的治疗方法, 在其他疾病如急性药物中毒、流行性出血热、挤压综合症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 与其他科室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遇到这种情况, 以往只是科室间口头交代患者透析情况, 容易出现医疗护理差错和纠纷, 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制作血液透析治疗反馈表, 由透析室护士和相关科室分别填写, 对患者透析前后的病情进行详细记录, 具有连续性:体现了对患者的高度责任心, 提高了护理质量, 同时将表格附在病历中保存, 其内容真实可靠, 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于患者每次透析多少都会有血液流失, 因此, 血液对他们来说尤其珍贵。透析中减少血液的损失就成了血透的一个重要项目。液体-空气回血、液体回血和空气回血是减少残血量的3种方法。这3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均使用过, 结果表明回血较彻底的是液体-空气回血, 前提是液体量必须在100~150m L之间, 过多的话则会增加患者血容量, 过少则回血不彻底。与其他临床科室的护理工作的规律不同, 血液透析的护理工作其过程更为复杂。所以常规的“三查七对”制度不能覆盖工作的全部, 为了防止护理工作出现差错, 提高透析质量, 建议采用“五查八对”的查对方法[2]。
参考文献
[1]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38~139.
[2]杨芳, 季丹.采用“五查八对”加强血液透析中心护理管理[J].当代护士, 2001, 7:26.
[3]韩咏梅, 乔淑芳, 张央, 等.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22) .
[4]薛颖芝.血液透析风险管理[J].现代护理, 2007, 13 (21) .
[5]冯凯芬.血液透析室的风险管理[J].全科护理, 2009, 7 (26) .
3.特异性脱敏疗法的护理操作规范 篇三
特异性脱敏疗法简称脱敏治疗,又称为特异性免疫治疗或减敏疗法。这种特异性脱敏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1]。临床上将脱敏治疗分为两个阶段,即:常规脱敏治疗和维持脱敏治疗。该治疗需要2~3年的时间,所以在治疗开始前,必须告知患者脱敏治疗一旦开始,应坚持下去,不可中断[2]。在治疗期间,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时间最长,能够建立良好的沟通,使患者信任护理人员,对其治疗和观察都有很好的效果,现将特异性脱敏疗法的护理操作规范汇报如下。
脱敏治疗前的护理
护士做自我介绍,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使患者减轻紧张与陌生感。讲解脱敏治疗的原理、治疗意义及预计效果。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特别是用药史、过敏史、遗传史,并作好记录。
询问患者有无劳累、熬夜、洗热水澡、喝酒、剧烈运动等。有无感冒、发热、哮喘等症状,是否注射疫苗(特别是狂犬疫苗),近期是否服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
告知患者脱敏方法,所脱敏药物的名称、浓度,注射的部位、方法及时间。检查患者是否携带西替利嗪滴剂、普米克都宝气雾剂等抗过敏药物。
脱敏治疗中的护理
药物的准备:脱敏治疗是按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药液浓度一般是从稀到浓,瓶签上的号码表示稀释度:号越大,浓度越低;号越小,浓度越高。脱敏药液配置精细,浓度要求严格,稍有疏忽就会导致浓度不精确,达不到患者所需剂量,所以护士必须认真负责,严格“三查七对”,配药时严格掌握剂量,用1ml注射器抽吸药液,保证剂量精确、无空气,配好的药液无混浊及沉淀。
正确进行皮下注射:常用注射部位在上臂三角肌下缘略靠前外侧,双侧上肢交替进行,也可选择在腹壁或臀部。注射前先检查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硬结、溃疡、损伤及瘢痕,同时避开血管及神经处。因患者脱敏治疗时间长,要有计划的选择和安排注射部位。皮肤消毒液应待干后再注射,避免产生对针眼的痛觉刺激[3]。进针、拔针速度宜快,抽吸无回血后再注药,注射角度以30°~45°为宜,进行皮下注射,避免过浅所致局部反应和疼痛;避免过深使药液吸收加快,引起不良反应。注射速度要慢,以注射1ml药液大约60秒的速度为宜,同时注意患者的反应[3]。注射完毕用棉签按压局部针眼5秒,减轻药液刺激引起的不适。治疗过程认真记录在脱敏治疗单上,操作者签全名。
心理护理:注射过程中通过与患者谈话的方式分散其注意力来减轻疼痛,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护士要熟练掌握皮下注射技巧,提高操作水平,动作轻柔敏捷,减轻患者痛苦,尽可能做到无痛注射,减少患者恐惧、抵触的心理,对长期治疗的患者尤其是年龄小的患者,是坚持规律治疗的一个重要因素。
脱敏治疗后的护理
治疗后的观察:注射完毕必须观察患者30分钟,观察注射局部:红肿、疼痛、硬结、风团、瘙痒等;观察全身反应:手足心及全身发热、瘙痒;鼻塞、鼻痒、流涕、咽干、咳嗽、打喷嚏、眼痒、流泪、结膜充血水肿;腹痛、腹泻;哮喘、呼吸困难、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
做好急救准备:准备好急救药品及设备,及时应对意外情况的发生,如患者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瘙痒、风团,可遵医嘱使用西替利嗪滴剂;如患者出现心悸、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异常反应,立即安排患者平卧,并报告医生,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在注射部位近心端结扎止血带,并给予1:1000肾上腺素皮下注射,遵医嘱给予各种抢救药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直至脱离危险。将急救过程记录在脱敏治疗单的不良反应一栏内。
健康教育:①心理护理:护士要态度温柔、语言和蔼,使患者信任自己,消除陌生感,树立坚持治疗的信心,严格按照时间安排进行脱敏治疗。保持乐观心态,减少紧张、烦躁的心理,学会自我控制情绪。讲解坚持治疗的必要性,一定要按时注射脱敏药,如不按照计划注射药液,延迟时间超过3周,就要重新调整剂量,增加注射次数,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脱敏治疗期间,随身携带抗过敏药物,以备救急使用。②生活护理: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已知的过敏物质应避免接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居家环境卫生,寝具使用纯棉制品,并经常用热水清洗、阳光暴晒,减少螨虫[4]。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感冒、发热及哮喘发作;慎重选择护肤品,不使用气味太香及含酒精和果酸成分的產品;对皮毛过敏者最好不要饲养宠物,地面最好不铺地毯。脱敏治疗前后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诱发疾病,影响治疗的正常进行。除此之外,注射后24小时内需自我观察局部和全身有无不适,并在下次注射前告诉医护人员,以便确定脱敏药液是否需要调整剂量。③饮食护理:刺激性食物、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诱发过敏性疾病的发作,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有:牛奶、黄豆、花生、蛋和鱼、核果类、甲壳类、海鲜(如虾、蟹)、面粉等。现代食品工业发达,也有一些人因为食品添加剂而过敏[5]。过敏患者要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少食用油腻、甜食及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醋等,不饮用具有刺激性的饮料,如浓茶、咖啡、酒、可乐等。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特别是维生素C,可以增强机体免疫能力,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作。
参考文献
1 王椿森,李家文,黄长征,等.皮肤性病免疫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7.
2 郝风玲.特异性脱敏疗法治疗超敏反应性疾病病人的观察和护理.护理研究,2008,22(9):2506.
3 朱翠红,张美喜,王怡.变应性疾病患者门诊脱敏治疗的护理.中国美容医学,2011,20(2):183.
4 岳飞宇,侯莲杰,姚兰.脱敏治疗患儿的门诊护理管理.中国临床护理,2010,2(1):63-64.
5 张艳丽.过敏性体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中国实用医药,2011,6(5):185.
4.静疗小组护理操作规范 篇四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事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医护人员。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T 213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静脉治疗 infusion therapy 将各种药物(包括血液制品)以及血液,通过静脉注入血液循环的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注射、静脉输液和静脉输血;常用工具包括:注射器、输液(血)器、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外周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港以及输液附加装置等。3.2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3.3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
3.4 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 完全植入人体内的闭合输液装置,包括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部分及埋植于皮下的注射座。
3.5 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 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技术。
3.6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体温>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3.7 药物渗出 infiltration of drug 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3.8 药物外渗 extravasation of drug 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3.9 药物外溢 spill of drug 在药物配置及使用过程中,药物意外溢出暴露于环境中,如皮肤表面、台面、地面等。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VC: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N: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ORT: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PVC: 外周静脉导管(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
5、基本要求
5.1 静脉药物的配置和使用应在洁净的环境中完成。
5.2实施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应为注册护士、医师和乡村医生,并应定期进行静脉治疗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
5.3 PICC置管操作应由经过PICC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考核合格且有5年及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操作者完成。
5.4 应对患者和照顾者进行静脉治疗、导管使用及维护等相关知识的教育。
6、操作程序 6.1基本原则
6.1.1 所有操作应执行查对制度并对患者进行两种以上方式的身份识别,询问过敏史。
6.1.2 穿刺针、导管、注射器、输液(血)器及输液附加装置等应一人一用一灭菌,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具不应重复使用。
6.1.3 易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高危病区宜选用一次性安全型注射和输液装置。
6.1.4 静脉注射、静脉输液、静脉输血及静脉导管穿刺和维护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6.1.5 操作前后应执行WS/T 313规定,不应以戴手套取代手卫生。
6.1.6 置入PVC时宜使用清洁手套,置入PICC时宜遵守最大无菌屏障原则。6.1.7 PICC穿刺以及PICC、CVC、PORT维护时,宜使用专用护理包。6.1.8 穿刺及维护时应选择合格的皮肤消毒剂,宜选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溶液(年龄<2个月的婴儿慎用)、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的碘伏或2%碘酊溶液和75%酒精。
6.1.9消毒时应以穿刺点为中心用力擦拭,至少消毒两遍或遵循消毒剂使用说明书,待自然干燥后方可穿刺。6.1.10置管部位不应接触丙酮、乙醚等有机溶剂,不宜在穿刺部位使用抗菌油膏。6.2 操作前评估
6.2.1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过敏史、静脉治疗方案、药物性质等,选择合适的输注途径和静脉治疗工具。
6.2.2评估穿刺部位皮肤情况和静脉条件,在满足治疗需要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较细、较短的导管。
6.2.3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宜用于短期或单次给药,腐蚀性药物不应使用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
6.2.4 外周静脉留置针宜用于短期静脉输液治疗,不宜用于腐蚀性药物等持续性静脉输注。
6.2.5 PICC宜用于中长期静脉治疗,可用于任何性质的药物输注,不应用于高压注射泵注射造影剂和血液动力学监测(耐高压导管除外)。
6.2.6 CVC可用于任何性质的药物输注、血液动力学的监测,不应用于高压注射泵注射造影剂(耐高压导管除外)。
6.2.7 PORT可用于任何性质的药物输注,不应使用高压注射泵注射造影剂(耐高压导管除外)。6.3穿刺
6.3.1 PVC穿刺
6.3.1.1 包括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穿刺和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6.3.1.2 PVC穿刺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a)取舒适体位,解释说明穿刺目的及注意事项; b)选择穿刺静脉,皮肤消毒;
c)穿刺点上方扎止血带,绷紧皮肤穿刺进针,见回血后可再次进入少许; d)如为外周静脉留置针则固定针芯,送外套管入静脉,退出针芯,松止血带; c)选择透明或纱布类无菌敷料固定穿刺针,敷料外应注明日期、操作者签名。6.3.1.3 PVC穿刺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a)宜选择上肢静脉作为穿刺部位,避开静脉瓣、关节部位以及有疤痕、炎症、硬结等处的静脉;
b)成年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进行穿刺; c)小儿不宜首选头皮静脉;
d)接受乳房根治术和腋下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应选健侧肢体进行穿刺,有血栓史和血管手术史的静脉不应进行置管;
e)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穿刺处的皮肤消毒范围直径应≥125px,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处的皮肤消毒范围直径应≥200px,应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再进行穿刺; f)应告知患者穿刺部位出现肿胀、疼痛等异常不适时,及时告知医务人员。6.3.2 PICC穿刺
6.3.2.1 PICC穿刺按以下步骤进行:
a)核对确认置管医嘱,查看相关化验报告; b)确认已签署置管知情同意书;
c)取舒适体位,测量置管侧的臂围和预置管长度,手臂外展与躯干成45°~90°,对患者需要配合的动作进行指导;
d)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皮肤,直径≥20,铺巾,建立最大化无菌屏障; e)用生理盐水预冲导管,检查导管完整性;
f)在穿刺点上方扎止血带,按需要进行穿刺点局部浸润麻醉,实施静脉穿刺,见回血后降低角度进针少许,固定针芯,送入外套管,退出针芯,将导管均匀缓慢送入至预测量的刻度;
g)抽回血,确认导管位于静脉内,冲封管后应选择透明或纱布类无菌敷料固定导管,敷料外应注明日期、操作者签名; h)通过X线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i)应记录穿刺静脉、穿刺日期、导管刻度、导管尖端位置等,测量双侧上臂臂围并与置管前对照。
6.3.2.2 PICC穿刺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a)接受乳房根治术或腋下淋巴结清扫的术侧肢体、锁骨下淋巴结肿大或有肿块侧、安装起搏器侧不宜进行同侧置管,患有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的患者不宜进行置管;
b)宜选择肘部或上臂静脉作为穿刺部位,避开肘窝、感染及有损伤的部位;新生儿还可选择下肢静脉、头部静脉和颈部静脉;
c)有血栓史、血管手术史的静脉不应进行置管;放疗部位不宜进行置管。6.4应用
6.4.1静脉注射
6.4.1.1应根据药物及病情选择适当推注速度。6.4.1.2注射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用药反应。
6.4.1.3推注刺激性、腐蚀性药物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确保导管在静脉管腔内。
6.4.2静脉输液
6.4.2.1应根据药物及病情调节滴速。6.4.2.2输液过程中,应定时巡视,观察患者有无输液反应,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渗出等表现。
6.4.2.3输入刺激性、腐蚀性药物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确保导管在静脉内。6.4.3 PN 6.4.3.1宜由经培训的医护人员在层流室或超净台内进行配制。
6.4.3.2配好的PN标签上应注明科室、病案号、床号、姓名、药物的名称、剂量、配制日期和时间。
6.4.3.3宜现用现配,应在24小时内输注完毕。
6.4.3.4如需存放,应置于4℃冰箱内,并应复温后再输注。
6.4.3.5输注前应检查有无悬浮物或沉淀,并注明开始输注的日期及时间。6.4.3.6应使用单独输液器匀速输注。
6.4.3.7单独输注脂肪乳剂时,输注时间应严格遵照药物说明书。6.4.3.8在输注的PN中不应添加任何药物。
6.4.3.9应注意观察患者对PN的反应,及时处理并发症并记录。6.4.4密闭式输血
6.4.4.1 输血前应了解患者血型、输血史及不良反应史。
6.4.4.2 输血前和床旁输血时应分别双人核对输血信息,无误后才可输注。
6.4.4.3 输血起始速度宜慢,应观察15分钟无不适后再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及输注血液制品的成分调节滴速。
6.4.4.4 血液制品不应加热,不应随意加入其他药物。
6.4.4.5 全血、成分血和其他血液制品应从血库取出后30分钟内输注,1个单位的全血或成分血应在4小时内输完。6.4.4.6 输血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检测。
6.4.4.7输血完毕应记录,空血袋应低温保存24小时。6.5 静脉导管的维护 6.5.1冲管及封管
6.5.1.1经PVC输注药物前宜通过输入生理盐水确定导管在静脉内;经PICC、CVC、PORT输注药物前宜通过回抽血液来确定导管在静脉内。
6.5.1.2 PICC、CVC、PORT的冲管和封管应使用10ml及以上注射器或一次性专用冲洗装置。6.5.1.3给药前后宜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如果遇到阻力或者抽吸无回血,应进一步确定导管的通畅性,不应强行冲洗导管。
6.5.1.4 输液完毕应用导管容积加延长管容积2倍的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正压封管。
6.5.1.5 肝素盐水的浓度:PORT可用100U/ml,PICC及CVC可用0~10u/ml。6.5.1.6连接PORT时应使用专用的无损伤针穿刺,持续输液时无损伤针应每7天更换一次。
6.5.1.7 PORT在治疗间歇期应至少每4周维护一次。6.5.1.8 PICC导管在治疗间歇期间应至少每周维护一次。6.5.2 敷料的更换
6.5.2.1 应每日观察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的完整性。6.5.2.2无菌透明敷料应至少每7天更换一次,无菌纱布敷料应至少每2天更换一次;若穿刺部位发生渗液、渗血时应及时更换敷料;穿刺部位的敷料发生松动、污染等完整性受损时应立即更换。
6.6 输液(血)器及输液附加装置的使用
6.6.1 输注药品说明书所规定的避光药物时,应使用避光输液器。
6.6.2 输注脂肪乳剂、化疗药物以及中药制剂时宜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
6.6.3 输注的两种不同药物间有配伍禁忌,在前一种药物输注结束后,应冲洗或更换输液器,并冲洗导管,再接下一种药物继续输注。
6.6.4使用输血器时,输血前后应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入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应在前一袋血输尽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6.6.5输液附加装置包括三通、延长管、肝素帽、无针接头、过滤器等,应尽可能减少输液附加装置的使用。
6.6.6 输液附加装置宜选用螺旋接口,常规排气后与输液装置紧密连接。
6.6.7 经输液接头(或接口)进行输液及推注药液前,应使用消毒剂多方位擦拭各种接口(或接头)的横切面及外围。6.7输液(血)器及输液附加装置的更换
6.7.1 输液器应每24小时更换1次,如怀疑被污染或完整性受到破坏时,应立即更换。
6.7.2 用于输注全血、成份血或生物制剂的输血器宜4小时更换一次。
6.7.3输液附加装置应和输液装置一并更换,在不使用时应保持密闭状态,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完整性受损时都应及时更换。
6.7.4 外周静脉留置针附加的肝素帽或无针接头宜随外周静脉留置针一起更换;PICC、CVC、PORT附加的肝素帽或无针接头应至少每7天更换1次;肝素帽或无针接头内有血液残留、完整性受损或取下后,应立即更换。6.8导管的拔除
6.8.1外周静脉留置针应72h~96h更换一次。
6.8.2应监测静脉导管穿刺部位,并根据患者病情、导管类型、留置时间、并发症等因素进行评估,尽早拔除。
6.8.3 PICC留置时间不宜超过1年或遵照产品使用说明书。
6.8.4 静脉导管拔除后应检查导管的完整性,PICC、CVC、PORT还应保持穿刺点24h密闭。
7、静脉治疗相关并发症处理原则 7.1 静脉炎
7.1.1 应拔除PVC,可暂时保留PICC;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7.1.2 将患肢抬高、制动,避免受压;必要时,应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7.1.3 应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的变化并记录。7.2药物渗出与药物外渗
7.2.1 应立即停止在原部位输液,抬高患肢,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7.2.2观察渗出或外渗区域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等变化及关节活动和患肢远端血运情况并记录。
7.3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
7.3.1可疑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时,应抬高患肢并制动,不应热敷、按摩、压迫,立即通知医师对症处理并记录。
7.3.2应观察置管侧肢体、肩部、颈部及胸部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及颜色、出血倾向及功能活动情况。7.4导管堵塞
7.4.1 静脉导管堵塞时,应分析堵塞原因,不应强行推注生理盐水。
7.4.2 确认导管堵塞时,PVC应立即拔除,PICC、CVC、PORT应遵医嘱及时处理并记录。
7.5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可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拔除PVC,暂时保留PICC、CVC、PORT,遵医嘱给予抽取血培养等处理并记录。7.6输液反应
7.6.1 发生输液反应时,应停止输液,更换药液及输液器,通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并保留原有药液及输液器。7.6.2 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记录。7.7输血反应
7.7.1 发生输血反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畅,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保留余血及输血器,并上报输血科。7.7.2 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记录。
8、职业防护
8.1针刺伤防 针刺伤防护操作按GBZ/T 213执行。8.2 抗肿瘤药物防护
8.2.1 配置抗肿瘤药物的区域应为相对独立的空间,宜在II级或III级垂直层流生物安全柜内配置。
8.2.2使用抗肿瘤药物的环境中可配备溢出包,内含防水隔离衣、一次性口罩、乳胶手套、面罩、护目镜、鞋套、吸水垫及垃圾袋等。
8.2.3 配药时操作者应戴双层手套(内层为PVC手套,外层为乳胶手套)、一次性口罩;宜穿防水、无絮状物材料制成、前部完全封闭的隔离衣;可佩戴护目镜;配药操作台面应垫以防渗透吸水垫,污染或操作结束时应及时更换。
8.2.4 给药时,操作者宜戴双层手套和一次性口罩;静脉给药时宜采用全密闭式输注系统。
8.2.5 所有抗肿瘤药物污染物品应丢弃在有毒性药物标识的容器中。8.2.6 抗肿瘤药物外溢时按以下步骤进行处理: a)操作者应穿戴个人防护用品;
b)应立即标明污染范围,粉剂药物外溢应使用湿纱布垫擦拭,水剂药物外溅应使用吸水纱布垫吸附,污染表面应使用清水清洗;
c)如药液不慎溅在皮肤或眼睛内,应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
5.护理操作规范培训 篇五
目录
1、测体温(口表)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2、保护用具使用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3、口服给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4、口腔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5、鼻饲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6、氧气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7、导尿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8、雾化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9、胃肠减压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0、膀胱冲洗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1、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2、心电监护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3、微量泵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4、输液泵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5、吸痰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6、洗胃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7、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8、皮下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9、肌肉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20、静脉注射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21、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22、浅表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23、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24、抽血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25、静脉输血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26、胰岛素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测体温(口表)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体温表破损
1、预防
(1)护士测体温前,检查体温表的质量。
(2)患者神志清者,叮嘱患者不要说话、勿咬破。(3)患者神志不清者,测腋温或肛温,有人看管。
2、处理
(1)检查患者是否吞入水银及口腔黏膜完好程度。(2)立即报告护士长。(3)嘱患者漱口、吐出。
(4)如有吞入,立即给患者吞服蛋清、牛奶等,食粗纤维蔬菜。
2、保护用具使用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一)、床档碰伤肢体、床档断裂
1、预防
(1)护士每班检查床档功能。
(2)患者肢体与床档之间用软枕隔挡,以保护患者肢体。(3)教会患者家属正确使用床档,确保安全。
2、处理
(1)报告护士长、医师。
(2)按医嘱对患者碰伤肢体进行检查,必要时拍片,明确诊断。(3)立即报修。
(二)、约束带过紧,肢体淤血,皮肤破损
1、预防
(1)密切观察约束部位的血液循环。(2)使用约束带,必须垫衬垫。(3)注意约束松紧。
2、处理
(1)报告护士长、医师。
(2)立即松开约束带,有专人看护。
(3)按医嘱对淤血、皮肤破损处进行换药。
3、口服给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口服给药是最常用、最方便,又比较安全的给药方法,药物经口服后被肠道吸收入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的目的。但因口服给药吸收慢,故不适用于急救,另外对意识不清,呕吐不止,禁食等患者也不宜用此法。(一)、给药对象、药品及给药时间错误
1、原因(1)给药前未对患者进行有效评估: a.不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治疗目的;
b.不熟悉各种常用药物的性能、用法、用量及副作用; c.不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2)未严格根据医嘱给药或盲目执行医嘱。(3)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原则。(4)未对患者进行有关药物知识的宣教。(5)未及时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
2、临床表现
给药对象、药品及给药时间的错误不仅会使药品达不到治疗效果,还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危及生命。
3、预防及处理(1)给药前评估:
a.患者的意识状态、病情及目前治疗情况。
b.患者是否适合口服给药,有无口腔、食道疾患,有无吞咽困难,是否存在呕吐等。
c.患者的心理及对治疗的合作程度。d.患者的药物过敏史等。(2)严格根据医嘱给药,不得擅自更改,对有疑问的医嘱,应了解清楚后方可给药,避免盲目执行。
(3)认真查对患者腕带及相关信息,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若患者提出疑问,护士要认真听取,重新核对,确认无误后方可给药。
(4)告知患者服药目的及注意事项,强调遵医嘱按时、安全、正确服药的重要性;协助患者服药时,须等待患者服药后方可离开。
(5)如患者需同时服用几种液体药物,在更换药物品种时,需洗净药杯。
(6)对鼻饲的患者须将药研细,用水溶解后从胃管内灌入;灌药前、后均应注入适量温开水。
(7)患者服药后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8)当患者有疑问时,应虚心听取,并重新核对无误后向患者耐心解释。
4、口腔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口腔黏膜损伤及牙龈出血
1、原因
(1)擦洗口腔过程中护理人员操作动作粗暴,止血钳夹碰伤口腔黏膜及牙龈,尤
其是患肿瘤进行放疗的病人和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更易引起口腔黏膜损伤及牙龈出血。
(2)为昏迷病人牙关紧闭者进行口腔护理时,使用开口器方法欠正确或力量不当,造成口腔黏膜、牙龈损伤、出血。(3)漱口液温度过高,造成口腔黏膜烫伤。
(4)
患有牙龈炎、牙周病的病人,操作时触及患处易引起血管破裂出血。
2、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损伤可有局部充血、出血、水肿、炎症、疼痛、溃疡形成;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牙龈出血持续不止。
3、预防和处理
(1)为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柔,尤其是对放疗及血液病病人,防止碰伤黏膜及牙龈。正确使用开口器,对牙关禁闭者不可使用暴力使其张口。
(2)操作中加强对口腔黏膜的观察,发生口腔黏膜损伤者,应用朵贝尔液、呋喃西林或 0.1%~2%双氧水含漱。溃疡面用西瓜霜等喷敷,必要时用2%利多卡因喷雾止痛或将银尔通漱口液用注射器直接喷于溃疡面,每日3~4次,抗感染效果较好。
(3)若出现口腔出血者,可采用局部止血,如明胶海绵、牙周袋内碘酚烧灼或加明胶海绵填塞等方法。必要时进行全身止血治疗,如肌内注射(安络血或止血敏),同时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5)漱口液应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口腔黏膜。(二)、窒息
1、原因
(1)为昏迷病人或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行口腔护理时,棉球过湿或遗留在口腔内,漱口液流人或棉球进人呼吸道内,导致窒息。
(2)有义齿的病人,操作前未将其取出,操作时脱落入气管,造成窒息。
(3)为躁动、行为紊乱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因病人不配合操作,造成擦洗的棉球松脱,掉入气管或支气管,造成窒息。
2、临床表现
病人呼吸困难、缺氧、面色发绀,严重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小便失禁、鼻出血、抽搐、昏迷,甚至呼吸停止。
3、预防和处理
(1)为昏迷、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应采取侧卧位,擦洗时须用止血钳夹紧棉球,每次一个,并在操作前、后清点棉球数量,防止棉球遗留在口腔内。棉球不可过湿,防止病人将溶液吸入呼吸道。发现痰多时及时吸出。(2)询问及检查病人有无义齿,如为活动义齿,操作前取下存放于冷水杯中。
(3)对于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病人尽量在其较安静的情况下进行口腔护理操作,最好取坐位。
(4)如病人出现窒息应及时处理,迅速有效清除吸入的异物,及时解除呼吸道梗阻。(5)如果异物已进入气管,病人出现呛咳或呼吸受阻,先用粗针头在环状软骨下1~2 cm处刺入气管,以争取时间行气管插管,在纤维支气管镜下取出异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解除呼吸困难。(三)、吸入性肺炎
1、原因
多发生于意识障碍的病人,因漱口液或口腔内分泌物误入气管所致。
2、临床表现
病人可出现咳嗽、咳痰、气促等,若病人神志不清,吸入时常无明显症状,1~2 h后可发生高热、呼吸困难、发绀等,两肺闻及湿啰音,严重者可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胸部X线片可见两肺散在不规则片状边缘模糊阴影。
3、预防和处理
(1)为昏迷、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禁忌漱口,应采取侧卧位,棉球不可过湿,防止病人将溶液吸入呼吸道。(2)病人气促、呼吸困难时,可给予氧气吸入。
(3)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积极抗感染治疗,并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采取对症处理:高热可用物理降温或用小量退热剂;咳嗽咳痰可用镇咳祛痰剂。
(四)、口腔感染
1、原因
(1)引起口腔黏膜破损,口腔黏膜及牙龈出血的原因,如病人机体抵抗力下降、营养代谢障碍、年老体弱等,可继发口腔感染。
(2)口腔护理不彻底,尤其是颊粘膜皱襞处不易清除干净,成为细菌生长繁殖的场所。
(3)口腔护理用物被污染、治疗操作过程中无菌技术不严格等。
2、临床表现
口腔感染分型标准:轻度:溃疡发生在舌前1/2处,独立溃疡少于3个,溃疡面直径<0.3cm。无渗出物,边缘整齐,有疼痛感,可进低温饮食;中度:舌体有多处溃疡,大小不等,溃疡直径<0.5cm,可融合成片,并见炎性渗出物,边缘不规则,有浸润现象,疼痛厉害,常伴颌下淋巴结肿胀、溃烂、张口流涎、疼痛剧烈并伴烧灼感,舌肌运动障碍进食严重受限。
3、预防和处理
(1)找出引起口腔黏膜损伤、口腔及牙龈出血的原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有关预防交叉感染的规定。
(2)认真仔细擦洗口腔及齿缝,以病人口腔清洁为标准。
(3)注意观察口唇、口腔黏膜、舌、牙龈等处有无充血水肿、出血、糜烂等。做好口腔清洁卫生,清醒病人使用软毛刷,血小板低下病人有牙龈肿胀时禁用牙刷刷牙,可用漱口液含漱。根据口腔感染情况选用不同的漱口液。
(4)易感人群进行特别监护,如老年人、鼻饲等病人,护士用生理盐水或漱口液进行口腔护理。
(5)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鼓励病人进食,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坚硬或纤维较多的食物。
(6)溃疡表浅时可用西瓜霜喷剂或涂口腔,溃疡较深广者除加强护理外,局部可以用惠尔血或特尔津等液加少量生理盐水冲洗、涂擦,以加快溃疡恢复。疼痛致进食困难者,局部使用普鲁卡因减轻病人疼痛;针对不同的口腔感染可使用不同的漱口液漱口。
(五)恶心、呕吐
1、原因
操作时镊子、棉签刺激喉部,引起恶心、呕吐。
2、临床表现
恶心为上腹部不适、紧迫欲吐的感觉,并伴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如皮肤苍白、流涎、出汗、血压降低及心动过缓等;呕吐则是部分小肠的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经口腔排出体外的现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部分肠内容物。
3、预防和处理
(1)擦洗时动作轻柔,避免触及咽喉部,引起恶心。
(2)运用止吐药物。
5、鼻饲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腹泻
l、发生原因
(1)大量鼻饲液进入胃肠道时,刺激肠蠕动,使流质食物迅速通过肠道,导致腹泻。(2)由于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使肠道菌群失调,并发肠道霉菌感染而引起腹泻。(3)鼻饲液浓度过大、温度不当以及配制过程中细菌污染等,均可引起病人腹泻。(4)某些病人对牛奶、豆浆不耐受,使用部分营养液易引起腹泻。
2、临床症状
病人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或水样便,伴有(或无)腹痛,肠鸣音亢进。
3、预防及处理
(1)每次鼻饲液量不超过200ml,减慢管喂的速度,并可给予适量的助消化或止泻药。
(2)菌群失调的病人,可口服乳酸菌制剂;有肠道真菌感染者,可口服氟康唑0.4g,每日3次,或口服庆大霉素8,每日2,2~d症状可被控制。严重腹泻无法控制时可暂停喂食。
(3)鼻饲液浓度可由低到高,尽量使用接近正常体液渗透克分子浓度(300 mmol/L)的溶液,对于较高液渗透克分子浓度的溶液,可采用逐步适应法,配合加入抗痉挛和收敛的药物控制腹泻。
(4)鼻饲液配制过程中应防止污染,每日配制当日量,放置于4 ℃冰箱内存放。食物及容器应每日煮沸灭菌后使用。注入温度以39~41 ℃为宜。
(5)认真评估病人的饮食习惯,对牛奶、豆浆不耐受者,应慎用含此2种物质的鼻饲液。
(6)注意保持肛周皮肤的清洁干燥,腹泻频繁者,可用温水擦拭后涂氧化锌或鞣酸软膏,预防皮肤并发症的发生。
(二)误吸
胃内食物经贲门、食管、口腔流出,误吸至气管,可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是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1、原因
(1)衰弱、年老或昏迷等病人,吞咽功能障碍,贲门括约肌松弛,较易发生液体返流,误吸至气管。
(2)病人胃肠功能减弱,如大面积烧伤后病人反应差,胃排空延迟,易发生液体返流等并发症。
(3)鼻饲的速度注入过快,一次注入量过多,胃内容物潴留过多,腹压增高引起返流。
2、临床表现
鼻饲过程中,病人出现呛咳、气喘、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咳出或经气管吸出鼻饲液。吸入性肺炎者,可出现体温升高,咳嗽,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水泡音。
3、预防及处理
(1)卧床病人鼻饲时应抬高头300~450,病情容许时,可采用半卧位。当病人出现呛咳、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停止鼻饲,取右侧卧位,吸出气道内吸入物,并抽吸胃内容物,防止进一步返流。
(2)选用管径适宜的胃管,注意鼻饲量及灌注速度,可用逐次递增鼻饲量的方或采用输液泵控制以匀速输入。
(3)昏迷或危重病人翻身应在管饲前进行,以免胃因机械性刺激而引起返流。呼吸道损伤气管切开病人每次注人量不能过多,防止呕吐引起吸人性肺炎。吸痰时,禁止注入。
(4)大面积烧伤等病人在胃功能恢复前,应尽可能选择鼻空肠途径喂养,可减少胃内潴留,并可降低细菌感染发生率,避免返流现象发生。
(5)喂养时辅以胃肠动力药,如吗丁啉、西沙必利等,可解决胃轻瘫、返流等问题,一般在喂养前半小时由鼻饲管内注入。
(三)、恶心、呕吐
1、原因
常因鼻饲溶液输注的速度过快与量过大引起。
2、临床表现
病人可感觉上腹部不适、紧迫欲吐、面色苍白、流涎、出汗等,吐出胃内及肠内容物。
3、预防及处理
(1)可减慢输注速度,液量以递增的方法输入,一般每日1000 ml,逐步过渡到常量2000~2500 ml,分4~6次平均输注,每次持续30~60 min,最好采用输液泵24 h均匀输入法。
(2)溶液温度保持在40 ℃左右可减少对胃肠的刺激。
(3)颅脑损伤病人鼻饲时,注意区别因颅内压增高而引起的恶心、呕吐,可及时给予脱水剂,以缓解症状。(四)鼻、咽、食管黏膜损伤
1、原因
(1)操作者对鼻、咽、食管解剖生理特点不了解,操作动作粗暴,造成损伤。(2)反复插管或病人烦躁不安自行拔出胃管损伤鼻、咽、食管黏膜。(3)长期留置胃管对黏膜的刺激引起口腔、鼻黏膜糜烂及食管炎。
2、临床表现
有口腔、鼻黏膜糜烂、出血,咽部及食管灼热、疼痛,吞咽困难等临床表现。有感染时,可出现发热。
3、预防及处理
(1)插管前向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取得理解和合作。熟练操作过程,选择适宜的鼻饲管,注意食管的解剖生理特点。插管不畅时,切忌暴力,以免损伤鼻、咽、食管黏膜。
(2)长期鼻饲者,每日进行口腔护理及石蜡油滴鼻1~2次,防止口腔感染及鼻黏膜干燥 糜 烂。每周更换胃管1次(橡 胶 管),晚 上 拔 出 翌 晨 再 由 另 一 鼻 孔 插 入。(硅胶管,每月一次;新型材质,按使用说明书3-6个月更换一次)。(3)鼻腔黏膜损伤引起出血较多时,可用冰生理盐水和去甲肾上腺素浸湿的纱布条填塞止血;咽部黏膜损伤,可用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16万U加入20 生理盐水内雾化吸人,以减轻黏膜充血水肿;食管黏膜损伤出血可给予制酸、保护黏膜药物。
(4)用PH试纸测定口腔PH值,选用适当的药物,每日两次口腔护理,每周更换胃管一次,晚上拔出,次日晨由另一鼻孔插入。
(五)、便秘
1、原因 长期卧床的患者胃肠蠕动减轻,加上鼻饲食物中含粗纤维较少,致使大便在肠内滞留过久,水分被过多吸收造成大便干结、坚硬和排出不畅。
2、临床表现
大便次数减少,甚至秘结,患者出现腹胀。
3、预防及处理
(1)调整营养液的配方,增加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食物中可适量加入蜂蜜和香油。
(2)必要时要用开塞露20ml肛管注入,果导片0.2g每日3次管内注入,必要时用0.2~0.3%肥皂水200~400ml低压灌肠。
(3)老年病人因肛门括约肌较松弛,加上大便干结,往往灌肠效果不佳,需人工采便,即用手指由直肠取出嵌顿粪便。(六)、胃潴留
1、原因
一次喂饲的量过多或间隔时间过短,而患者因胃肠黏膜出现缺血缺氧,影响胃肠道正常消化,胃肠蠕动减慢,胃排空障碍,营养液潴留于胃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发)。
2、临床表现
腹胀,鼻饲液输注前吸胃可见胃潴留量>150ml,严重者可引起胃食管反流。
3、预防及处理
(1)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2小时。
(2)每次鼻饲完后,可协助患者取高枕卧位或半坐卧位,以防止潴留胃内的食物反流入食管。
(3)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其多床上或床边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并可依靠重力作用使鼻饲液顺肠腔运行,预防和减轻胃潴留。
(4)增加翻身次数,有胃潴留的重病患者,遵医嘱给予胃复安每6小时一次,加速胃排空。(七)、血糖紊乱
1、原因
(1)患者自身疾病影响,如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肾上腺素水平增高,代谢增高,血糖升高;再者,大量鼻饲高糖溶液也可引起血糖增高。(2)低血糖症多发生于长期鼻饲饮食突然停止者,因患者已适应大量高浓度糖,突然停止给糖,但未以其他形式加以补充。
2、临床表现
高血糖症表现为餐后血糖高于正常值。低血糖可出现出汗、头晕、恶心、呕吐、心动过速等。
3、预防及处理
(1)鼻饲配方尽量不加糖或由营养师配置。对高血糖患者可补给胰岛素或改用低糖饮食,也可注入降糖药,同时加强血糖监测。
(2)为避免低血糖症的发生,应缓慢停用要素饮食,同时补充其他糖。一旦发生低血糖症,立即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八)、水、电解质紊乱
1、原因
(1)患者由饥饿状态转入高糖状态或由于渗透性腹泻引起低渗性脱水。(2)尿液排出多,盐摄入不足,鼻饲液的营养不均衡。
2、临床表现
(1)低渗性脱水患者早期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特点是体位性低血压,后期尿量减少,尿比重低,血清钠<135mmol/L,脱水征明显。
(2)低血钾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症状,早期烦躁,严重者神志谈漠、嗜睡、软弱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和软瘫等。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心悸、心律不齐、血压下降。血清电解质检查钾<3.5mmol/L.3、预防及处理
(1)严格记录出入量,以调整营养液的配方。(2)监测血清电解质的变化及尿素氮的水平。
(3)尿量多的患者除给予含钾高的鼻饲液外,必要时给予静脉补钾,防止出现低血钾。
6、氧气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无效吸氧
1、原因
(1)氧流量未达病情要求。
(2)供氧装置连接不紧密,有漏气;吸氧管道脱落、扭曲、堵塞。
(3)呼吸道不通畅,如气道内分泌物过多,未及时吸出,从而使氧气不能进入呼吸道。
2、临床表现
病人缺氧症状无好转,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等较前无改善甚至恶化。
3、预防和处理
(1)认真检查供氧装置及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有无漏气。
(2)吸氧前检查吸氧导管的通畅情况。妥善固定吸氧管道,避免脱落、移位、扭曲折叠。吸氧过程中经常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是鼻导管吸氧者,因为鼻导管易被分泌物堵塞。
(3)仔细评估病人情况,调节相应的氧流量以保证吸氧效果。(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5)在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
(6)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氧中毒
氧为生命活动所必需,但0.5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对任何细胞都有毒性作用,可引起氧中毒。
1、原因
临床上在氧疗中发生氧中毒较少见,一般认为在安全的“压力”时程阈限内是不会发生的,但在疲劳、健康水平下降、精神紧张等情况下的病人可能易于发生。吸氧持续时间超过24 h,氧浓度高于60%,如此长时间、高浓度给氧,肺泡气和动脉氧分压(PaO2)升高,使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氧分压差升高,氧弥散加速,组织细胞获氧过多,产生的过氧化氢、过氧化物基、羟基和单一态激发氧,可导致细胞酶失活和核酸损害,从而使细胞死亡,引起氧中毒。
2、临床表现
氧中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有肺型和脑型2种氧中毒。
(1)肺型氧中毒:发生于吸人1个大气压左右的氧8h后,病人出现胸骨后锐痛、烧灼感、咳嗽,继而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烦躁不安,3d后可有肺不张,晚期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及多脏器功能受损,以致死亡。
(2)脑型氧中毒:吸入2~3个大气压以上的氧,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脑型氧中毒。病人出现视觉和听觉障碍,恶心、抽搐、晕厥等神经症状,严重者可昏迷、死亡。
3、预防和处理
(1)认真仔细评估病人,严格掌握吸氧、停氧指征,选择恰当给氧方式。(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与时间。在常压下,吸入60%以下的氧是安全的,60%~80%的氧吸入时间不能超过24 h,100%的氧吸入时间不能超过4~12 h。应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高浓度的氧气。
(3)给氧期间应经常监测动脉血液中的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密切观察给氧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4)对氧疗病人做好健康教育,告知病人吸氧过程中勿自行随意调节氧流量。(三)、呼吸道黏膜干燥
1、原因
(1)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氧气湿化不充分,过于干燥,吸入后可使呼吸道黏膜干燥。
(2)氧流量过大。
2、临床表现
呼吸道黏膜干燥,刺激性咳嗽,分泌物干燥,不易咳出。部分病人可出现痰中带血或鼻出血。
3、预防和处理
(1)充分湿化氧气,及时补充湿化液,有条件者采用加温、加湿吸氧装置,防治呼吸道黏膜干燥。
(2)及时给发热病人补充水分,嘱其多饮水。向张口呼吸的病人解释、宣教,尽量使其经鼻腔呼吸,以减轻呼吸道黏膜干燥程度。对于病情严重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湿化吸入的空气。
(3)根据病人情况调节氧流量,避免氧流量过大。
(4)已发生呼吸道黏膜干燥的病人,采用超声雾化吸入。(四)、呼吸抑制
1、原因
长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的病人高浓度给氧易发生呼吸抑制。常见于肺源性心脏病、Ⅱ型呼吸功能衰竭的病人,由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长期处于高水平,呼吸中枢失去了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呼吸的调节主要依靠缺氧对周围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弓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吸入高浓度氧,缺氧反射性刺激呼吸的作用消失,抑制病人的自主呼吸,甚至出现呼。
2、临床袁现
神志模糊,嗜睡,脸色潮红,呼吸浅、慢、弱,皮肤湿润,情绪不稳。
3、预防和处理
(1)对长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的病人,应低浓度、低流量持续给氧,氧流量控制在1~2L/min。
(2)注意监测血气分析结果,以纠正低氧血症。维持PaO2在60 mmHg,以不升高
PaC02为原则。
(3)加强病情观察,将该类病人用氧情况、效果列为床边交班内容。
(4)加强健康宣教,对病人及家属说明低流量吸氧的特点和重要性,避免病人或家属擅自调大吸氧流量。
(5)一旦发生高浓度给氧引起的呼吸抑制,不能立即停止吸氧,应调整氧流量为1~2 L/min后继续给氧,同时应用呼吸兴奋剂。并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二氧化碳排出。
(6)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应建立人工气道进行人工通气。(五)、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1、原因
仅见于新生儿,以早产儿多见。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后,过高的动脉氧分压(达到140 mmHg 以上)引起透明的晶状体后血管增生,最后纤维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最终导致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
2、临床表现
视网膜血管收缩,视网膜纤维化,临床上可造成视网膜变性、脱离,继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斜视,弱视,最后出现不可逆的失明。
3、预防和处理
(1)对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勿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吸氧浓度严格控制在40%以下,并控制吸氧时间。
(2)对于曾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后出现视力障碍的患儿应定期行眼底检查。(3)已发生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者,应尽早行手术治疗。(六)、吸收性肺不张
1、原因
病人吸人高浓度的氧气后,肺泡内氮气(不能被吸收)被大量置换,一旦病人支气管有阻塞,肺泡内的氧气可被循环的血流迅速吸收,导致肺泡塌陷,引起肺不张。
2、临床表现
有烦躁不安,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困难,发绀等表现,甚至发生昏迷。
3、预防和处理
(1)预防呼吸道阻塞是防止吸收性肺不张的关键。鼓励病人深呼吸和咳嗽,加强痰液的排出,常改变卧位、姿势,防止分泌物阻塞。(2)降低给氧浓度,控制在60%以下。
(3)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可加用呼气末正压通气来预防。(七)、肺组织损伤
1、原因
(1)进行氧疗时,没有调节氧流量,直接与鼻导管连接进行吸氧。若原本氧流量较高,则导致大量高压、高流量氧气在短时间内冲入肺组织造成损伤。
(2)在氧疗过程中需要调节氧流量时,没有取下鼻导管或未分离供氧管道,直接调节氧流量,若调节方向错误,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而损伤肺组织。
2、临床表现
有呛咳、咳嗽表现,严重者产生气胸。
3、预防和处理
(1)调节氧流量后才能插入鼻导管。
(2)停用氧气时,先取下给氧装置,再关流量表开关。
(3)原本采用面罩、头罩、氧气帐等法给氧的病人在改用鼻导管吸氧时,要及时调低氧流量。
7、导尿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导尿术并发症(一)、尿道黏膜损伤
1、原因
(1)导尿时病人情绪高度紧张,插导尿管时出现尿道括约肌痉挛,易发生尿道黏膜损伤。
(2)操作者插导尿管动作粗暴,或因技术不熟练,反复插管引起尿道黏膜损伤。(3)导尿管型号不合适,或质地僵硬,插管前没有充分润滑。
(4)男性病人尿道长,有两弯(耻骨下弯和耻骨前弯)、三狭窄(尿道内口、膜部和道外口)的解剖特点,易发生尿道黏膜损伤。(5)有些男性病人伴有前列腺肥大增生,前列腺部尿道狭窄,插入导尿管易致损伤。(6)使用气囊导尿管时,导尿管未进入膀胱或刚进入膀胱,即向气囊内注水,肿大的气囊压迫后尿道引起损伤。
2、临床表现
病人主诉尿道疼痛,伴局部压痛,排尿时加重。可见尿道出血,甚至发生会阴血肿。有些病人伴有排尿困 难,甚至尿潴留。
3、预防和处理
(1)导尿前耐心解释,缓解病人紧张情绪。
(2)根据病人情况选择粗细合适、质地软的导尿管。
(3)操作者应熟练掌握导尿术的操作技能和相关解剖生理知识。
(4)插管时动作应轻柔,切忌强行插管,充分润滑导尿管。对于前列腺增生肥大的病人,遇插管有阻力时,从导尿管末端快速注入灭菌石蜡油5-10ml,借助其润滑作用将导尿管迅速插入。
(5)插管时延长插入长度,见尿液流出后继续前进5cm以上,气囊充液后再将尿管轻轻拉回至有阻力感处,避免尿管未完全进入膀胱,气囊充液膨胀压迫损伤尿道。
(6)发生尿道黏膜损伤时,轻者无须处理或采用止血镇痛治疗,严重损伤者,根据情况采取尿道修补等手术治疗。(二)、尿路感染
1、原因
(1)无菌导尿用物未达到无菌要求。
(2)操作者未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使细菌侵入尿道和膀胱。
(3)导尿过程中发生了尿道黏膜损伤,破坏了尿道黏膜的屏障作用。(4)插导尿管时误人阴道,拔出重新插时没有更换无菌导尿管。(5)所采用的导尿管粗细不合适或质地太硬。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膀胱刺激征,病人主诉尿频、尿急、尿痛。尿常规结果示有红细胞、白细胞,尿培养可有阳性。严重者可伴有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
3、预防和处理
(1)要求无菌的导尿用物必须严格灭菌。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2)插管时动作轻柔,避免引起尿道黏膜损伤。
(3)误入阴道时应拔出导尿管更换后,重新插入尿道。
(4)发生尿路感染时尽可能拔除导尿管,根据病情运用相应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三)、血尿
1、原因
(1)导尿中发生尿道黏膜损伤,引起血尿。
(2)为膀胱高度膨胀的尿潴留病人导尿时,第一次放尿量超过1000ml,膀胱突然减压引起膀胱黏膜急剧充血而发生血尿。
(3)原本存在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在导尿过程中遇损伤易发生血尿。
2、临床表现
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并排除血尿来自上泌尿系统。
3、预防和处理
(1)操作中避免引起尿道黏膜损伤。
(2)插入导尿管后放尿速度不宜过快。膀胱高度膨胀且又极度虚弱的病人,第一次放尿量不超过1000ml。
(3)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导尿前尽量纠正凝血功能,导尿时操作尽量轻柔,避免损伤。
(4)如发生血尿,轻者如镜下血尿,一般不需特殊处理,重者根据情况进行止血治疗。
二、导尿管留置法常见并发症(一)、泌尿系统感染
1、原因
(1)导尿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以及发生尿道黏膜损伤。(2)留置导尿管时间过长,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与留置时间呈正比。
(3)留置导尿管期间未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性,致使细菌侵入引流装置引起逆行感染。
(4)留置导尿管期间出现集尿袋高于膀胱高度或其他原因导致尿液返流的情况,促进逆行感染发生。
(5)留置导尿管期间尿道口、会阴部清洁消毒不彻底。
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膀胱刺激征,病人主诉尿频、尿急、尿痛,严重者尿道口可有脓性分泌物。尿常规结果示有红细胞、白细胞,尿培养可有阳性。严重者可伴有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
3、预防和处理
(1)导尿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插管时动作轻柔,避免引起尿道黏膜损伤。(2)尽量避免留置导尿管。必须留置导尿管时,尽量缩短留置时间,留置时间超过一周必需更换导尿管。
(3)留置导尿管期间每天清洁、消毒外阴和尿道口,保持会阴部清洁。
(4)保持引流系统的密闭性,集尿袋不得超过膀胱高度并避免挤压,防止尿液返流,集尿袋需24小时更换一次。
(5)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增加尿量,达到自然冲洗尿道的目的。(6)发生尿路感染时,尽可能拔导尿管,根据病情运用相应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二)、尿道黏膜损伤
1、原因
(1)使用双腔气囊导尿管时,导尿管气囊部未进入膀胱内就过早向气囊注水,膨胀的气囊压迫尿道,引起尿道黏膜损伤。
(2)病人耐受不了导尿管所致的膀胱、尿道刺激,自行牵扯导尿管造成尿道损伤。使用气囊导尿管的病人拉扯导尿管甚至可导致尿道破裂。(3)没有合理安置留置气囊导尿管的引流系统,病人翻身或活动时导尿管过度牵拉,造成尿道损伤。
2、临床表现
病人主诉尿道疼痛,伴局部压痛,排尿时加重。可见尿道出血,甚至发生会阴血肿。有些病人伴有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严重者可见尿道撕裂。
3、预防和处理
(1)双腔气囊导尿管插管时应见尿液流出后,再插入4~6cm,保证气囊部完全进入膀胱。
(2)妥善安置留置导尿管和引流管,避免过度牵拉。
(3)加强对留置导尿管的病人的健康宣教,告知留置期间的注意事项,不可随意过度拉扯导尿管。
(4)发生尿道黏膜损伤时,轻者无须处理或采用止血镇痛治疗,严重损伤者,根据情况采取尿道修补、尿路改道等手术治疗。(三)、尿潴留
1、原因
(1)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留置导尿管期间长期开放引流,没有间歇性夹管,导致膀胱括约肌张力减退,膀胱功能障碍,拔除导尿管后出现排尿困难。(2)泌尿系统感染时,膀胱刺激征症状严重,影响排尿,导致尿潴留。(3)导尿管滑脱离开膀胱,不能引流尿液。
2、临床表现
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不能自行排出,膀胱膨隆。病人主诉下腹胀痛,排尿困难。
3、预防和处理
(1)留置导尿期间注意训练膀胱反射功能。可采取间歇性夹管方式:夹闭导尿管,每3~4 h开放1次,使膀胱定时充盈排空,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2)留置导尿管期间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或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3)加强对留置导尿管病人的护理,防止导尿管滑脱,注意观察有无尿潴留发生。(4)如发生尿潴留,采取诱导排尿等措施无效的情况下,需重新留置导尿管或再次导尿。(四)、膀胱结石
1、原因
(1)长时间留置导尿管,病人饮水少,活动少,尤其是长期卧床病人,易发生膀胱结石。
(2)长期留置导尿管时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易形成感染性结石。
(3)气囊导尿管质量差或过量注水到气囊,导致气囊破裂,碎片残留后可形成膀胱结石。
2、临床表现
可表现为尿频、尿痛,排尿时尿流可突然中断,常伴有终末血尿。
3、预防和处理
(1)选择优质的导尿管,往气囊内注入液体时不可超过所规定的气囊容积。(2)加强留置导尿管病人的护理,避免或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3)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病人多饮水和适当活动,每天尿量应维持在2000ml左右,以产生足够的尿液冲洗膀胱、尿道。(4)长期留置导尿管应定期更换,尽量减少留置导尿时间。如有导尿管滑脱,应仔细检查气囊是否完整,以免异物残留于膀胱,形成结石核心。
(5)如发生膀胱结石,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碎石治疗。若结石直径大于4cm,可行耻骨上膀胱切开取石术或激光碎石术。
8、雾化吸人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感染
1、原因
(1)未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雾化装置、管道、口含嘴、面罩等没有及时按要求清洗和消毒,可促发肺部感染。
(2)病人自身免疫功能减退,加之较长时间用广谱抗生素雾化吸入,可诱发口腔真菌感染。
(3)雾化吸入液中若加入糖皮质激素,在长期吸入过程中由于激素可引起口腔黏膜局部免疫功能下降,可诱发口腔真菌尤其是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造成感染。
2、临床表现
(1)肺部感染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高热;肺部听诊有啰音;X线胸片可显示肺部有炎症的改变;痰细菌培养阳性。
(2)口腔真菌感染时舌头和口腔内壁可能会出现乳黄色或白色的斑点,可出现鹅口疮或其他口炎症状。病人自觉口腔疼痛,甚至拒绝进食。
3、预防和处理
(1)每次雾化治疗结束后,对雾化器主机要擦拭消毒,对雾化罐、螺纹管及口含嘴要浸泡消毒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晾干以备下一位病人使用。(2)应注意雾化面罩或口含嘴专人专用。
(3)雾化治疗期间指导病人注意口腔卫生,协助病人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4)如果吸人液中含有糖皮质激素,则需要用碳酸氢钠漱口水进行嗽口,以抑制真菌生长。同时注意提高病人自身免疫力。(5)肺部感染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6)口腔真菌感染者加强口腔护理和局部治疗,选用抑制真菌生长的2%~4%碳酸氢钠溶液漱口,患处涂抗真菌类药物如2.5%制霉菌素甘油,每日3-4次。(二)、气道阻塞
1、原因
体弱的老年人和婴幼儿往往由于咳痰不利,支气管内常有比较黏稠的痰液滞留,如果再用低渗的雾化液吸入,则有可能引起气道黏膜水肿,或者使得痰液稀释膨胀,这样就有可能在原本痰液不全阻塞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气道堵塞。
2、临床表现
雾化吸入过程中出现胸闷,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口唇、颜面发绀,表情痛苦,甚至烦躁、出汗等表现。3.、预防和处理
(1)认真仔细评估病人,对痰液多且粘稠的病人要尽量先将痰液咳出或吸出后再行吸入治疗
(2)雾化吸入过程中,鼓励痰液黏稠病人有效咳嗽,配合叩击胸背部,及时排出湿化的痰液。必要时吸痰,以免阻塞呼吸道。
(3)雾化吸入中有痰液堵塞支气管应立即清除,保持呼吸道通畅。(三)、支气管痉挛
1、原因
(1)一般是由于吸入过快且雾量大所致。过多的气溶颗粒快速进人支气管及肺泡,或者过饱和的雾液吸入都可形成对支气管平滑肌的不良刺激,从而引起支气管痉挛。(2)病人对吸入的药物过敏,或者雾化的药物刺激性大而导致的支气管痉挛。(3)哮喘病史病人,吸入低温气体诱发支气管痉挛。
(4)哮喘持续状态的病人,因雾化气体中氧含量较低,缺氧而诱发病情加重。
2、临床表现
雾化吸入过程中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喘憋,胸闷,不能平卧,皮肤、黏膜发绀等表现。双肺可闻及哮鸣音。
3、预防和处理
(1)雾化前告知病人雾化室可能有轻微憋闷感以及呼吸配合方法,教会病人正确使用雾化器,掌握好吸入方法,均匀而有效地进行吸入治疗。(2)雾化前评估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
(3)首次雾化的老年体弱病人先用较小剂量,待其适应后再逐级增加至所需雾量大小。哮喘的病人,湿化雾量不宜过大,雾化时间不宜过长,以5min为宜。(4)雾化前机器预热3min,避免低温气体刺激气道。
(5)一旦在吸入过程中出现胸闷、咳嗽加重,憋喘、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就应暂停吸入。发生哮喘者予以半坐卧位并吸氧。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缺氧严重不能缓解者可行气管插管等。(四)、急性肺水肿
1、原因
大多是由于吸入雾量过大且时间过长引起的一种严重并发症。随着雾滴进人肺泡的增加,水的表面张力高于肺表面活性物质张力,就会引起肺泡萎缩,并导致肺组织间液静水压下降,从而使肺毛细血管中的水分易透入到肺泡中,引起肺水肿,甚至导致畸形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
2、临床表现
病人出现剧烈咳嗽、咳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发绀等一系列表现,两肺满布大小水泡音。
3、预防和处理
(1)避免长时间、大流量雾化吸入。
(2)一旦发生急性肺水肿,立即停止雾化吸人。给予高流量吸氧,采用50%乙醇为湿化液,遵医嘱给予镇静、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等药物。安慰病人,缓解其紧张情绪。
(五)、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
1、原因
(1)超声雾化吸入气体含氧量低于正常呼吸时吸入气体含氧量,易致缺氧。
(2)超声雾化雾滴的温度低于体温,大量低温气体的刺激,使呼吸道痉挛进一步加重,导致缺氧。
(3)超声雾化吸入气体大量进入气管,使气道阻力增大,呼吸浅促,呼吸末气道内呈正压,二氧化碳排出受阻。
(4)超声雾化吸入不当造成支气管痉挛或气道阻塞时,均可致呼吸困难,从而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2、临床表现
呼吸浅快,口唇、颜面发绀,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严重者呼吸困难。血气分析结果表明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3、预防和处理
(1)尽可能用以氧气为气源的氧气雾化吸入,避免吸入气体中氧含量降低。(2)雾化吸入前教会病人正确使用雾化器。(3)雾化吸入时避免雾量过大,时间过长。
(4)对于存在缺氧又必须使用超声雾化吸入时,雾化的同时给予吸氧,并加强病情观察。(六)、呃逆
1、原因
大多是由于雾化吸人过快、过猛,大量的气雾微粒被吞入而刺激膈肌,或者伴同大量冷空气吸入而刺激膈肌,从而引起膈肌阵发性痉挛。
2、临床表现
病人出现呃逆(即打嗝)症状。
3、预防和处理
(1)雾化前机器预热3min,避免低温气体刺激气道。
(2)雾化吸入时避免雾量过大,雾化开始先用较小雾量,待其适应后再逐级增加至所需雾量大小。
(3)一旦发生呃逆,可采取在病人胸锁乳突肌上端压迫膈神经或饮冷开水200 ml,亦可采取针灸等办法缓解症状。
9、胃肠减压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胃肠减压术是利用负压吸引和虹吸的原理,将胃管自口腔或鼻腔插入,通过胃管将积聚于胃肠道内的气体及液体吸出。主要适应于:腹部手术,特别是胃肠手术前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的治疗肠梗阻胃潴留等。(一)、呼吸道感染
1、原因
(1)由于持续胃肠减压,患者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和深呼吸运动,而引起呼吸道感染。
(2)插管时误插入气管导致呼吸道黏膜损伤,引起呼吸道感染。
2、临床表现
患者痰多、粘稠,不易咳出。
3、预防及处理
(1)保持病室温度、湿度适宜,每日开窗通风。
(2)指导患者深呼吸和进行有效的咳嗽,定时翻身、叩背。
(3)湿化气道,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可给予雾化吸入每日2~3次,可起到祛痰消炎、解痉作用。(二)、咽喉部炎症和溃疡
1、原因
(1)持续胃肠减压使胃管对咽喉部的持续摩擦和刺激所致(2)胃肠减压期间不能饮水,导致呼吸道干燥,咽喉不适。
2、临床表现
表现为咽喉部疼痛、吞咽困难等不适感。
3、预防及处理
(1)选择软硬度、管径大小合适的胃管,动作轻柔,避免暴力插入胃管。(2)随时评估患者口腔黏膜有无感染、溃疡及咽部不适。(3)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次,可给予温盐水或口泰液漱口。
(4)还可给予雾化吸入,每周更换一次胃管,以改变胃管置入部位。(三)、体液丢失、电解质紊乱
1、原因
(1)胃肠减压期间患者禁食、禁饮,即可引起体液丢失。
(2)持续胃肠减压患者由于大量消化液被吸出可引起低钾、低钠、低氯等电解质失衡。
2、临床表现
(1)血压降低,尿量减少。
(2)口唇及口腔黏膜干燥,皮肤失去弹性、眼窝下陷,口渴,重者出现躁狂甚至昏迷。
(3)低渗性脱水无口渴感,可出现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软弱无力,重者出现神志淡漠、肌痉挛性疼痛、腱反射减弱和昏迷。
(4)等渗性脱水可出现厌食、乏力、少尿、皮肤干燥、体液量丢失过多可出现休克症状。
(5)低钾血症表现为肌无力,呼吸肌受累可导致呼吸困难或窒息应及时治疗。
3、预防及处理
(1)观察患者有无口渴症状。(2)监测生命体征、尿量,观察胃肠减压引流液的量及性质。经常采取血标本,并及时送检,重视电解质、肾功能等检验结果。补充液体量及电解质,并根据检查结果随时调整补充电解质。
(3)一般情况下每日补液2000~3000 ml,输液配置和种类需根据胃肠减压引流液的量、尿量、血清电解质等结果而定。
10、膀胱冲洗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膀胱冲洗:利用导尿管,将冲洗液冲入到膀胱内,再利用虹吸原理将冲入的液体引流出来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尿路感染者;泌尿外科术后伴有出血者;需要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分为开放式膀胱冲洗和密闭式膀胱冲洗两种,临床上常用密闭式膀胱冲洗。(一)、膀胱痉挛
1、原因
(1)除膀胱逼尿肌本身的病变外,膀胱冲洗液的冷刺激。(2)手术创伤、留置导尿管水囊压迫膀胱颈部。
(3)患者紧张、焦虑心理也是引起膀胱无抑制性收缩的原因。
2、临床表现
患者明显膀胱胀感,急迫的排尿感,阵发性下腹部、会阴、膀胱尿道痉挛性疼痛,肛门坠胀。同时膀胱冲洗不通畅,冲洗液颜色加深,冲洗液返流及导尿管周围有溢尿。
3、预防及处理
(1)做好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转移患者注意力。(2)酌情减少气囊内的液体量,以减轻对膀胱三角区的刺激。
(3)控制膀胱冲洗液的温度,冲洗液温度控制38~40℃左右最为适宜。
(4)控制膀胱冲洗液速度,要根据尿液颜色及时调整冲洗速度。若渗血较多时加快冲洗速度避免形成血块堵塞管腔引起膀胱痉挛。当引流液变浅时,滴速可调慢,引流液正常后调至60~80滴/分,以有效降低膀胱痉挛频率。(5)术前选用光滑、组织兼容性强、型号合适的硅胶导尿管。
11、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肠壁穿孔
肠壁穿孔是指灌肠时导管在肠腔内盘曲进而损伤肠壁造成穿孔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1、原因
(1)医护人员为病人灌肠操作时动作粗暴,特别是遇到插管有阻力时用力过猛易造成肠壁穿孔。
(2)为昏迷或麻醉未清醒病人灌肠时,由于病人感觉障碍较易造成肠壁穿孔。(3)为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病人进行灌肠时,因病人不配合操作、护士用力不均也易造成肠壁穿孔。
(4)肛管质地粗硬或反复多次插管。(5)灌入液量过多,肠道内压力过大。
2、临床表现
病人起病急,突然感觉下腹部疼痛,这种疼痛可以是牵拉痛或弥散的痛,也可是附近皮肤的牵涉性痛。同时出现大出血。
3、预防和处理
(1)选用质地适中,大小、粗细合适的肛管。
(2)操作前先用液体石蜡油润滑导管,插管时动作要轻柔缓慢,切忌粗暴用力。遇有阻力时,要回抽导管或轻转导管,同时请病人深呼吸放松腹壁,使导管缓缓插入。
(3)插管时要注意直肠在矢状面上的2个弯曲,即骶曲和会阴曲,同时也要注意在冠状面上的3 个弯曲。
(4)对于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病人尽量在其较安静的情况下进行灌肠操作。操作时动作要轻盈,以减轻对病人的恶性刺激。
(5)如病人出现肠壁穿孔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通知医生,配合医生进行止血等抢救。严重者立即手术缝合救治。(二)、肠黏膜损伤
1、原因
(1)医护人员为病人灌肠操作时未注意直肠的生理弯曲,动作不够轻柔可致肠黏膜损伤。
(2)灌肠溶液应为40℃左右,如果溶液温度过高,可致肠黏膜烫伤。
(3)为昏迷或麻醉未清醒病人灌肠时,由于病人感觉障碍较易造成肠黏膜损伤。(4)为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病人进行灌肠时,因病人不配合操作,护士用力不均也易造成肠黏膜损伤。
2、临床表现
病人感觉下腹部疼痛,肠道有少量出血。
3、预防和处理
(1)操作前先用液体石蜡油润滑导管,插管时动作要轻柔缓慢,切忌粗暴用力。遇有阻力时,要回抽导管或轻转导管,同时请病人深呼吸放松腹壁,使导管缓缓插入。
(2)插管时要注意直肠在矢状面上的2个弯曲,即骶曲和会阴曲,同时也要注意在冠状面的3个弯曲。
(3)对于兴奋、躁动、行为紊乱的病人尽量在其较安静的情况下进行灌肠操作。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减轻对病人的恶性刺激。
(4)如病人出现肠黏膜损伤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通知医生,配合医生进行止血等抢救。
(5)选择粗细合适、质地软的肛管。
12、心电监护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心电监护仪是可以同时对患者的心电图、呼吸、血压、体温、脉搏等生理参数进行精密测试和测量的实用性医学仪器设备。心电监护仪广泛适用于临床的病情的监控,通过查看它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除给医护人员提供合理客观依据,对早期发现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一)、皮肤过敏
1、原因
(1)患者过敏体质,电极纸粘贴部位出现皮肤过敏,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2)电极纸粘贴时间过长。
2、临床表现
监护电极纸粘贴部位皮肤出现发红,起水泡甚至皮肤破损等。清醒患者主诉局部皮肤瘙痒、疼痛或麻木感。
3、预防及处理
(1)定期更换粘贴部位,清洁皮肤。
(2)取电极时应小心谨慎,防止撕破皮肤。
(3)用碘伏外涂消毒,如有水泡较大的可用无菌小针头刺破抽水,必要时用TDP治疗仪灯照,无菌纱块覆盖换药,避免用指甲抓破皮肤。(4)有条件者可使用脱敏的监护电极纸。
(二)、局部血液循环受阻
1、原因
测量血压的袖带或夹血氧探头的部位受压时间过长或松紧不当,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阻。
2、临床表现
局部皮肤肿胀,发绀或湿冷,清醒患者主诉局部皮肤疼痛或麻木感。
3、预防及处理
(1)严密观察受压部位局部循环情况,定时放松,经常更换部位,加强交接班工作并做好记录,对于神智不清、有情感障碍的患者及婴幼儿实行床旁交接班。(2)抬高患处,肿胀明显皮肤无破损者可行湿热敷或新鲜土豆片外敷,促进血液循环组织吸收,同时注意保暖及避免皮肤破损,防止继续受压。
(三)、局部皮肤破损
1、原因
(1)测量血压的袖带及夹血氧探头的部位受压时间过长或松紧不当,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发生压疮。
(2)水肿循环不良的危重患者,测量部位受压时间过长发生压疮。
2、临床表现
(1)局部皮肤出现发红、发热、起水泡,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皮肤破损甚至溃疡,通常创面可见组织液渗出或血性分泌物。
(2)清醒患者主诉局部皮肤瘙痒、疼痛或麻木感。
3、预防及处理
(1)严密观察受压部位局部循环情况,定时放松,经常更换部位,加强交接班工作并做好记录,对于神智不清、有情感障碍的患者及婴幼儿实行床旁交接班。(2)用碘伏外涂消毒,如有水泡较大的可用无菌小针头刺破抽水,必要时用TDP治疗仪灯照,无菌纱块覆盖换药,按压疮护理,避免继续受压。(四)、焦虑
1、原因
(1)因监护仪发出的声音、在身上粘贴的电极和连接线等影响患者休息。(2)因需要监护而担心病情较重和疾病治愈。(3)因使用监护仪而担心医疗费用支出问题。(4)监护室因不能留亲人、朋友陪伴。
2、临床表现
表现为紧张,烦躁不安,急躁不配合,失眠等。
3、预防及处理
(1)加强解释沟通,关心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合理安排探视,将监护声音调小,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流通,体位安全舒适。
(2)根据焦虑产生的原因,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焦虑是与肌肉相关联的,所以告诉患者学会自我深度松弛,令躯体放松从而使精神放松。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想象放松疗法,先由他人给予语言指导,再自行进行想象各种舒适、温暖、平静的环境。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抗焦虑药物。
(五)、肋骨或胸骨骨折
1、原因
见于骨质疏松,极度消瘦的患者,因贴电极连接导联线按扣用力不当。临床少见。
2、临床表现
清醒患者主诉胸骨局部疼痛或经检查证实贴电极片部位有新发生的骨折灶。
3、预防及处理
(1)贴电极片连接导联线按扣时用力得当。
(2)评估患者,骨质疏松、极度消瘦的患者事先将电极片与导联线按扣连接好,然后再贴到患者胸前区部位。
(3)选用夹式导联线与电极片的连接方法。
13、微量泵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微量泵报警
1、预防
(1)熟悉微量泵的性能及操作程序,掌握不同用药剂量及速度换算。
(2)规范操作程序,连接微量泵前常规推注少量希肝素盐水,保证管路通畅。(3)使用过程中加强巡视,严格床边交接班。
(4)确保电源连接紧密,注射器正确卡如微量泵卡槽内,查看延长管有无打折、脱落。
2、处理
(1)保证机器没有故障,正常运转。(2)保证电源没有故障。
(3)保证管路通畅,延长管无打折、脱落、无气泡。(4)确保穿刺针处无回血凝固。(二)、血液回流
1、预防
(1)加强巡视,发现回血及时处理。
(1)留置针或深静脉置管,微量泵使用完毕后,使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3)将微量泵至于高于静脉穿刺肢体10~20cm左右,防止血液回流。
2、处理
可用生理盐水的注射器接头皮针,将回血推回。如回血已发生堵管,切勿用力推注,以免血栓进入静脉,可去掉肝素帽,消毒后接注射器乳头直接抽吸出血栓,如无效,则拔管重新穿刺。(三)、注射部位疼痛或静脉炎
1、预防
(1)正确选择静脉,不宜于其他药物共用一条静脉,以免受输液速度,压力等影响微量泵的持续泵入,降低用药效果,有条件者选用浅静脉留置针,确保药物泵入。
(2)危重症病人采用深静脉置管,防止药物浓度过高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注射部位疼痛或静脉炎。
2、处理
(1)合理使用静脉,及时更换静脉。
(1)确保无外渗的情况下,可在穿刺部位上方5~8cm处局部热敷以缓解疼痛。
14、输液泵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一)、药物外渗
1、预防
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用药的局部反应,有无回血、外渗,尤其从中心静脉输入时,密切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有无回血、肿胀。
2、处理
重新选择静脉,根据输入药物性质做好局部处理。
(二)、静脉炎和静脉硬化
1、预防
使用输液泵前,先选择好血管,一般选择血管较粗直,易固定并便于观察的部位进行静脉穿刺,对老年患者尽量避免在下肢穿刺输液。
2、处理
(1)合理使用静脉,及时更换静脉。
(2)确保无外渗的情况下,可在穿刺部位上方5~8cm处局部热敷以缓解疼痛。(3)常见报警处理
A、空气报警:
输液管内有气泡。重新排气,调整滴液壶内的液体。B、滴速报警:
1)输液瓶已空。及时更换输液。2)旋夹紧闭。打开旋夹。
3)滴液壶壁有液体凝集。晃动滴液壶消除凝集。
4)滴数传感器未安装好传感器损坏。调整滴数传感器位置。C.压力报警:
1)旋夹未打开。打开旋夹。
2)管路扭曲、受压。保持管路通畅。
3)针头或管路有血块堵塞。消除血块或重新穿刺。
D、泵舱门报警:
输液管放置不正确或泵门关闭不严。重新放置输液管或关闭泵门。E、电池报警:
交替显示输液速率和AAA.A。显示屏显示:Battery discharged,connectto main.(电池用完,接至主电源)。连接至电源,持续充电达16小时。
15、吸痰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低氧血症
1.、原因
(1)吸痰过程中供氧中断,导致缺氧或低氧血症。
(2)吸痰时负压抽吸将肺内富氧气体吸出,从吸痰管周围卷入的气体是氧浓度较低的空气,导致吸入氧浓度降低。
(3)吸痰操作过程反复,刺激咽喉部引起咳嗽,使呼吸频率下降,引起缺氧。(4)患者原有缺氧性疾病,吸痰前未将吸氧浓度提高,吸痰时可带走氧气,致使吸痰后患者缺氧。
(5)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脱离呼吸机的时间过长。
2、临床表现
病人可出现发绀、呼吸困难,严重者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或烦躁不安,甚至意识丧失。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血气分析可见动脉氧分压下降。
3、预防和处理
(1)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型号,吸痰管的外径不可超过气管插管内径的l/2。
(2)每次吸引时间<15 s,每次吸引间隔应至少1 min,连续吸引总时间不超过3min,让病人有适当的时间通气和氧合。
(3)吸痰管插入深度适宜,成人经口咽吸痰深度一般为15cm左右,经鼻咽吸痰深度约为16 cm,经鼻气管内吸引插管深度一般为20cm。人工气道吸痰时插管遇到阻力或病人咳嗽时,往外提出1 cm。避免吸痰管深入至支气管处,造成呼吸道阻塞。
(4)机械通气或正在吸氧的病人吸痰,不宜脱离呼吸机或拔出供氧管时间过长。吸痰前后可给予纯氧5 min,以提高血氧浓度。
(5)吸痰时注意观察病人面色、动脉血氧饱和度、心率、心律、血压等变化。(6)发生低氧血症者,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二)、呼吸道黏膜损伤
1、原因
(1)吸痰动作粗暴、负压过大、反复插管、吸引时间过长,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2)插入吸痰管时使用负压,负压吸附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
(3)烦躁不安、不合作的患者,由于头部难固定,在插吸痰管过程中,吸痰管的头部容易气管粘膜,造成黏膜损伤。
2、临床表现
呼吸道黏膜见黏膜破溃、充血肿胀、渗血,甚至出血。吸痰时可吸出血性痰。
3、预防和处理
(1)选择合适型号的优质吸痰管,吸痰管前端应有多个侧孔。
(2)吸痰动作应轻柔,吸痰前应润滑吸痰管,插管时不可使用负压。吸痰手法应是左右旋转,自深部向上提拉吸净痰液,不可反复上下提插。
(3)根据病人情况及痰黏稠度调节负压,成人300~400 mmHg,儿童250~300 mmHg。
(4)每次吸痰的时间<15 s,不可过长时间吸痰和反复多次插管,造成黏膜损伤。(5)发生呼吸道黏膜损伤时,如口鼻腔黏膜损伤,可外涂抗生素软膏;若气管黏膜损伤,可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超声雾化吸人。(三)、感染
1、原因
(1)无菌吸痰用物未达到无菌要求以及没有及时更换消毒,吸痰管消毒不严格或被污染。
(2)操作者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3)鼻腔、口腔和气管切开处需同时吸痰时,吸口、鼻咽与吸气管内分泌物的吸痰管混用。
(4)吸痰管反复使用。
(5)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道黏膜损伤,破坏了呼吸道黏膜的屏障作用。
2、临床表现
口、鼻咽部黏膜感染表现为局部黏膜红、肿、热、痛,可有炎性分泌物。气管或肺部感染表现为呼吸快、痰多、发热,肺部听诊湿哕音或肺部x线片见点片状阴影,痰培养为阳性。
3、预防和处理
(1)采用无菌吸痰管,吸痰前检查无菌吸痰用物、吸痰管有无达到无菌要求。(2)吸痰用物固定个人使用,避免交叉感染。吸痰盘内物品应每班消毒更换。(3)操作者吸痰前认真洗手,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4)若鼻腔、口腔和气管切开处需同时吸痰时,先吸气管切开处,再吸鼻腔或口腔。最好准备两套吸痰管和冲洗吸痰管液,一套用于吸气管内分泌物,一套用于吸口腔及鼻咽腔分泌物。(5)每根吸痰管只用1次。
(6)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口腔内菌群在吸痰过程中带入下呼吸道引起感染。(7)避免发生呼吸道黏膜损伤,减少感染发生率。
(8)如发生感染,予以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全身感染时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16、洗胃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出血
1、原因
(1)鼻腔黏膜出血多由于胃管选择过粗,插管用力过猛所致。
(2)胃出血主要由于毒物对胃黏膜的直接损伤,引起黏膜充血、糜烂有关。也可因胃内容物基本吸、排尽后,胃腔缩小,胃前后壁互相贴近,使胃管直接吸附于局部胃黏膜,洗胃机的抽吸造成胃黏膜破损和脱落引起出血。(3)病人剧烈呕吐造成食管黏膜撕裂。
(4)强行为不合作病人插管,引起食管、胃黏膜出血。
2、临床表现
可见鼻腔黏膜破损出血,洗出液呈淡红色或鲜红色,病人烦躁不安、脉搏细速、四肢冰凉、血压下降,清醒病人主诉胃部不适、胃痛、呕吐、黑便等。
3、预防和处理
(1)操作前对清醒病人做好心理疏导,消除紧张情绪,取得病人的配合。选择合适的胃管,插管动作轻柔、敏捷,胃管深度要合适,成人距门齿45~55 cm。(2)抽吸胃内液时,负压应适度,正压O.03~0.04 MPa。对昏迷、年长者应选用小胃管、小液量、低压力(0.01~O.02 MPa)。当抽吸受阻时,应适当调整胃管深度和转动胃管,以防负压过大损伤胃黏膜。(3)若发现洗出液呈血性,应立即停止洗胃,经胃管灌注西咪替丁和氢氧化铝凝胶,保护胃黏膜。或灌服云南白药以局部止血,必要时静脉滴注西咪替丁及止血剂。(4)大量出血时应及时输血,以补充血容量。(二)、水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临床上把细胞水肿、肺水肿、电肌细胞水肿通称为水中毒。
1、原因
(1)部分病人服毒前因情绪激动进食量少,洗胃时大量胃液丢失,洗胃液灌人过多,大量水分进入肠腔,造成水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2)因脱水治疗及应用激素和输入过多葡萄糖等,均可引起和加重低血钾。(3)洗胃时间过长,增加了水的吸收量。
(4)洗胃过程中,食物残渣堵塞胃管,造成洗出液量较少,灌洗液在胃内贮存压力增高,洗胃液进入小肠吸收,超过肾脏排泄能力,血液稀释,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水中毒。
2、临床表现
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神志不清、躁动。严重者球结膜水肿、呼吸困难,甚至昏迷抽搐。肺水肿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
3、预防和处理
(1)洗胃时,每次灌注液量应在300~500ml。昏迷病人给予小剂量灌洗,每次200 ~300ml,严格记录出、入洗胃液量,保持出、入量平衡。
(2)水中毒症状与中毒所致的昏迷、抽搐等症状易相混淆,应注意鉴别。洗胃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呼吸、血压及上腹部是否饱胀等。一旦出现球结膜水肿,则为严重水中毒标志。若清醒病人有烦躁、嗜睡等神志改变,应视为早期水中毒表现。必要时查血钠、氯确诊。
(3)洗胃时间过长时,应随时检查血清电解质,以防止电解质失衡。
(4)为毒物性质不明者洗胃,或相应洗胃液不易取得时,最好选用温等渗生理盐水灌洗,避免造成水中毒。
(5)对出现水中毒者应控制人水量,轻者禁水即可恢复,重者立即给于3%~5%的高渗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以及时纠正机体的低渗状态。给予利尿剂,增加排尿量,减轻心脏负担,应用甘露醇、地塞米松纠正脑水肿。
(6)肺水肿严重、出现呼吸功能衰竭者,及时行气管插管,给予人工通气。(三)、窒息
1、原因
(1)灌洗液一次灌入过多或出、入液量不均衡,胃内潴留过多由口鼻涌出,昏迷病人误吸大量洗胃液或呕吐物造成窒息。
(2)操作中胃管位置判断失误,洗胃液误入气管引起窒息。
(3)有机磷等毒物口服后,可因对咽部的刺激损伤造成喉头水肿,并使气道分泌物增多、流涎而导致呼吸道阻塞,造成呼吸困难、缺氧。
2、临床表现
病人突然出现面色青紫、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呛咳,严重者可致心跳骤停。
3、预防及处理
(1)插管前,在胃管上涂一层石蜡油,以减轻对喉部的摩擦及刺激。
(2)洗胃时,采取左侧卧位,头稍低,及时清除口腔及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3)熟悉消化道解剖特点,严格操作规程,确认胃管在胃内后,方可进行洗胃液灌洗。
(4)操作前备好抢救设备,如氧气、呼吸机、吸引器和心脏起搏器等,若发生窒息,立即停止洗胃,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措施。(四)、寒战、高热
1、原因
(1)在洗胃过程中,洗胃时间过长,大量洗胃液吸收并带走人体的热量。(2)洗胃液温度以及室温过低。
(3)洗胃液浸湿衣服、床被等,使体温散失,刺激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出现剧烈升温效应,病人出现寒战、高热。
2、临床表现
病人寒战、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体温可达39℃以上。
3、预防及处理
(1)洗胃液的温度应在32~38℃,过冷不仅易引起寒战、高热,而且可促进胃蠕动,使毒物进入肠道,不利于彻底洗胃。(2)注意给病人保暖,及时更换浸湿衣物。(五)、胃穿孔
1、原因
(1)未明确毒物性质,为强酸、强碱等腐蚀性毒物中毒者洗胃,可造成胃穿孔。(2)病人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近期有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等禁忌症者。
(3)洗胃动作粗暴,洗胃机压力不合适,或洗胃液入大于出,造成急性胃扩张,胃内压增高,病人不配合时胃内压可更高,可造成胃穿孔。(4)医务人员操作不慎,大量气体被吸人胃内致胃破裂。
2、临床表现
病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搏细速、剧烈疼痛。体格检查可见:腹部隆起,腹肌紧张,肝浊音界消失,肠鸣音消失,腹部平片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腹部 B超检查可见腹腔有积液。
3、预防及处理
(1)洗胃前详细评估病史,有洗胃禁忌证者,一般不洗胃;有溃疡病史者,灌注液量应相应减少,一般每次300ml;做好清醒病人的心理疏导,说明配合方法,保证顺利插管。
(2)误服腐蚀性化学品者,禁忌洗胃。(3)熟练洗胃操作规程,动作轻柔,电动洗胃机洗胃时压力不宜过大,应在13.3 kPa左右,并注意保持出、入液量的平衡。(4)胃穿孔者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六)、吸入性肺炎
1、原因
(1)昏迷病人,因意识不清,烦躁不合作,体位不当,以及大量洗胃液灌入未被吸出,引起反射性呕吐,致洗胃液、食物残渣及毒物吸入呼吸道。
(2)洗胃完毕拔出胃管时,末端未反折捏紧,使胃管内液体流入气管内,引起吸入性肺炎。
2、临床表现
洗胃时病人可出现呛咳,肺部听诊有湿啰音和水泡音。
3、预防及处理
(1)对昏迷病人,洗胃前行气管插管气囊充气,可避免洗胃液吸人呼吸道。(2)洗胃时取左侧卧位,头稍低偏向一侧;对烦躁病人可适当给予镇静剂。(3)洗胃过程中,严密观察机器运转情况,保持入、出液量平衡。
(4)一旦有误吸,立即停止洗胃,取头低右侧卧位,吸出气道内吸入物。气管切开者,可经气管套管内吸引。
(5)洗胃结束后,应协助和鼓励病人多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有肺部感染迹象者及时应用合理的抗生素。
17、皮内注射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疼痛
1、原因
(1)病人精神紧张、恐惧。
(2)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大,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疼痛。
(3)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痛觉。(4)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
注 射 部
位 疼 痛,推 注 药 物时 加 重。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 肌肉 收 缩、呼 吸 加 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3、预防及处理
(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按压,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至局部直径约O.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亦能减轻疼痛。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O.1ml)。(6)注射待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7)对剧烈疼痛者,给予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二)局部组织反应
1、原因
(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大。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2、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有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等表现。
3、预防及处理
(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或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对症处理,预防感染。局部皮肤瘙痒者,嘱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 用 无 菌 注 射 器 将 水 疱 内 液 体 抽 出 ;注 射 部 位 出 现 溃 烂、破 损,外 科 换 药处理。(三)、虚脱
1、原因
(1)因病人对肌内注射存在着害怕心理,精神高度紧张,注射时肌肉强烈收缩,使注射时的疼痛加剧;由于病人身体虚弱,对于各种外来刺激敏感性增强,当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可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出冷汗、摔倒等虚脱现象。(2)护理人员操作粗暴、注射速度过快、注射部位选择不当,如注射在硬结上、瘢痕处等,引起病人剧烈疼痛而发生虚脱。
2、临床表现
有头晕、面 色 苍 白、心 悸、出 汗、乏力、眼 花、耳鸣、心 率 加 快、脉 搏 细 弱、血压下降等表现,严重者意识丧失。多见于体质衰弱、饥饿和情绪高度紧张的病人。
3、预防及处理
(1)注射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消除紧张心理,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瘢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熳。(3)对以往晕针、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注射,正确判断是药物过 敏
还 是 虚 脱。如 发 生 虚 脱 现 象,将 病 人平卧,保 暖,针 刺 人 中、合 谷 等 穴 位,必要时静脉推注5%葡萄糖等措施,症状可逐渐缓解。(四)、过敏性休克
1、原因
(1)注射前未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
(2)病人对注射的药物发生速发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2、临床表现
由于喉头水肿和肺水肿,可引起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因周围血管扩张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口唇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烦躁不安。因脑组织缺氧,可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皮肤过敏症状有荨麻疹、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
3、预防及处理
(1)皮内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如有过敏史者则停止该项试验。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
(2)在皮试观察期间,嘱病人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结果为阳性者不可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3)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尼可刹米、洛贝林注射液等急救药品,另备氧气、吸痰器等。
(4)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组织抢救。
1)立即停药,协助病人平卧。
2)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ml,小儿剂量酌减。症状如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
3)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呼吸受抑制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肌内注射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有条件者可插入气管导管,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4)按医嘱将地塞米松5~10mg或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滴注;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如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 mg或苯海拉明40mg。
5)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溶液扩充血容量。如血压仍不回升,可按医嘱加入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如为链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可同时应用钙剂,以10%葡萄糖酸钙或稀释1倍的5%氯化钙溶液静脉推注,使链霉素与钙离子结合,从而减轻或消除链霉素的毒性症状。
6)若心跳骤停,则立即进行复苏抢救。如施行体外心脏按压、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等。
7)密切观察病情,记录病人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和尿量等变化;不断评价
治疗与护理的效果,为进一步处理提供依据。(五)疾病传播
1、原因
(1)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如未执行一人一针一管、抽吸
药液过程中被污染、皮肤消毒不严格等。
(2)使用疫苗,尤其是活疫苗,未严格执行有关操作规程,用剩的活疫苗未及时灭活,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未焚烧,污染环境,造成人群中疾病传播。
2、临床表现
由于疾病的传播不同,其症状有所不同。如细菌污染反应,病人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如乙型肝炎,病人出现厌油、上腹饱胀不适、精神不振、乏力等症状。
3、预防及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隔离原则,一人一针一管。
(2)使用活疫苗时,防止污染环境。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及用剩的疫苗要及时焚烧。(3)注射后,需消毒手后方可为下一个病人进行注射。
(4)对已出现疾病传播者。对症治疗。如有感染者,及时隔离治疗。
18、皮下注射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出血
1、原因
(1)注射时针头刺破血管。
(2)病人本身有凝血机制障碍,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欠准确。
2、临床表现
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眼流出。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淤血。
3、预防及处理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注射完毕后,局部按压。按压部位要准确,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4)拔针后针眼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48 h后应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对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二)、皮下硬结
1、原因
(1)反复注射同一部位、注射药量过多、药物浓度过高、注射部位过浅,均可形成硬结。
(2)进行注射时,微粒随药液进入组织,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导致硬结形成。(3)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2、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瘙痒,可扪及硬结。严重者可导致皮下纤维组织变性、增生,形成肿块甚至坏死。
3、预防及处理
(1)正确掌握注射深度,深度为针梗的1/2~2/3。
(2)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
(3)注射药量不宜过多,推药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4)注射后及时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防止硬结形成(但胰岛素注射后勿热敷、按摩,以免加速药物吸收,使胰岛素药效提早产生)。
(5)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微粒污染。禁用长镊敲打安瓿。抽吸药液时不宜将针头直接插瓶底吸药。禁用注射器直接在颈口处吸药。
(6)皮肤严格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如皮肤较脏者,先用清水清洗干净,再消毒。
(6)已形成硬结者,用以下方法外敷: ① 用伤湿止痛膏外贴硬结处(孕妇忌用;
② 用50%硫酸镁湿热敷;③将云南白药用食醋调成糊状涂于局部;④取新鲜马铃薯切片浸入山莨菪碱(654-2)注射液后外敷硬结处。
(三)、低血糖反应
1、原因
皮下注射剂量过大,部位过深,注射后局部热敷、按摩导致血流加快,使胰岛素的吸收加快。
2、临床表现
突然出现饥饿感、头晕、心悸、出冷汗、软弱无力、心率加快,重者虚脱、昏迷甚至死亡。
3、预防及处理
(1)严格掌握给药剂量、时间、方法,对使用胰岛素的病人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的宣教,直到病人掌握为止。
(2)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人肌肉组织。如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病人,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减小进针角度注射。(3)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
(4)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
(5)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馒头等易吸收的糖类(碳水化合物)。严重者可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1。
19、肌内注射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神经性损伤
1、原因
主要是药物直接刺激和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
2、临床表现
注射当时即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约l周后疼痛减轻,但留有固定麻木区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发生在下肢者行走无力,易跌跤,局部红肿、疼痛。发生在上肢时肘关节活动受限,手部有运动和感觉障碍。
3、预防及处理
(1)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源性损伤,应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防止神经性损伤的发生。
(2)注射药物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等渗、pH值接近中性的药物。
(3)正确进行注射部位的定位,避开神经及血管。为儿童注射时,除要求进针点准确外,还应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4)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散痛,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5)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可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解术。(二)、局部或全身感染
1、原因
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等,可导致注射部位或全身发生感染。
2、临床表现
在注射后数小时局部出现红、肿、热和疼痛,局部压痛明显。若感染扩散,可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败血症,病人出现高热、畏寒、谵妄等。3.预防及处理
与皮下注射法相同。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三)、疼痛
1、原因
肌内注射引起疼痛有多方面的原因,如针刺入皮肤的疼痛,推注药物刺激引起的疼痛。一次性注射药物过多、药物刺激性过大、速度过快、注射部位不当、进针过深或过浅都可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
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
3、预防及处理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进行肌内注射前,先用拇指按压注射点10秒,而后常规皮肤消毒、肌内注射;用持针的手掌尺侧缘快速叩击注射区的皮肤(一般为注射的右侧或下侧)后进针,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疼痛。
(3)配制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每次推注的药量不宜过多,股四头肌及上臂三角肌BR注射时,若药量超过2ml,必须分次注射。临床试验证明,用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比用注射用水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更能减轻病人疼痛。
20、静脉注射法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血肿
1、原因
(1)老年、肥胖、烧伤、水肿、消瘦、血管硬化、末梢循环不良等病人,血管弹性差,回血反应迟缓,护士对针头是否刺入血管判断失误,反复穿刺或待针头退出血管时局部隆起,形成血肿。
(2)凝血功能差或者未及时按压即可引起血肿。
(3)固定不当、针头移位,致使针头脱出血管外而不及时拔针按压。
(4)老年、消瘦病人皮下组织疏松,针头滑出血管后仍可滴入而造成假象。
(5)细小静脉穿刺,针头选择过粗、进针后速度过快、回血后针头在血管内潜行偏离血管方向而穿破血管。
(6)拔针后按压部位不当或时间、压力不够。
2、临床表现
血管破损,出现皮下肿胀、疼痛。2~3d后皮肤变青紫。1~2周后血肿开始吸收。
3、预防及处理
(1)选用型号合适、无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2)提高穿刺技术,避免盲目进针。
(3)重视拔针后对血管的按压。拔针后用消毒纱布覆盖穿刺口,用拇指按压,按压部位应自针孔以上1~2处,一般按压时间为3~5 min,对新生儿、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按压时间适当延长。
(4)若已有血液淤积皮下,早期予以冷敷,以减少出血。24 h后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30min,以加速血肿的吸收。
(5)若血肿过大难以吸收,可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吸不凝血液或切开取血块。(二)、静脉炎
1、原因
长期注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在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全身有畏寒、发热等表现。
3、预防及治疗
(1)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液溢出血管外。(2)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静脉,延长其使用时间。
(3)若已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在此处静脉注射、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30 min或用超短波理疗,每日1次,每次15~20 min;中药如意金黄散局部外敷,可清热、除湿、疏通气血、止痛、消肿,使用后病人感到清凉、舒适。
(4)如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21、静脉输液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输液反应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1、原因
常因输人致热物质而引起。
(1)输入的药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2)输液器消毒不严或被污染。
(3)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h,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达40 ℃ 以上,并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症状。
3、预防和处理
(1)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2)一旦出现发热反应,立即减慢滴速或停止输液。
(3)通知医生,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观察生命体征。(4)对症处理,寒战病人给予保暖,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
(5)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室作细菌培养,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二)、急性肺水肿
1、原因
(1)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2)病人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如急性左心功能不全。(3)老年人代谢缓慢,机体调节功能差。
2、临床袁现
病 人 突 然 出 现 呼 吸 困 难、胸 闷、气 促、咳 嗽、咳 泡 沫 痰 或 泡 沫 样 血 性 痰。严 重时 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出现大量湿啰音。
3、预防和处理
(1)根据病人病情及年龄特点控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可过多。对心、肺疾患病人以及老年人、婴幼儿尤为慎重。
(2)经常巡视输液病人,避免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或减慢滴速。
(3)如果发现有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共同进行紧急处理。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轻心脏的负担。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在四肢适当部位适当加压,以阻止静脉回流。每5~10 min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4)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6~8 L/min),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增加氧的弥散,减轻缺氧症状。在湿化瓶内加入50%乙醇溶液湿化吸入氧,以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肺部的气体交换。(5)按医嘱给予镇静剂及扩血管、强心、利尿、平喘等药物。(6)安慰病人,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三)、静脉炎
1、原因
(1)长期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过久,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
(2)输人药液过酸或过碱,引起血浆pH值改变,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功能而发生化学炎性反应。
(3)在输液过程中不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静脉炎分级:
(1)O级:只是局部不适感,无其他异常。
(2)一级:静脉周围有硬结,可有压痛,但无血管痛。(3)二级:穿刺点发红,滴速加快时出现血管痛。(4)三级:穿刺点发红,并扩延5cm左右。
(5)四级:穿刺局部明显不适,输液速度突然减慢,穿刺点皮肤发红扩展5cm以上。
(6)五级:除具有4级症状以外,在拔针时,针尖可见脓汁。临床上一般以2~4级常见。
3、预防及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避免药物漏至血管外。还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出现静脉炎后,应将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或95%乙醇行湿热敷,也可用中药外敷。(3)超短波物理疗法。
(4)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5)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输注刺激性药物时浓度要适宜,且输注的速度要均匀而缓慢,因药物浓度过高或输注速度过快都易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6)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的抗炎能力。
(7)输入非生理性ph值药物时,适当加入缓冲剂,使PH值尽量接近7.4为宜,输注氨基酸类或其他高渗药液时,应与其他液体混合输入,并且输入速度要慢。(四)、空气栓塞
空气进入静脉后首先到达右心房,然后进入右心室。如空气量较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小。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的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病人可能会立即死亡。
1、原因
(1)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
(2)输液前空气未排尽,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3)输液管衔接不紧密或有漏缝。
2、临床表现
病人胸部感到异常不适,有突发性胸闷、胸骨后疼痛,随即有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病人有濒死感。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
3、预防及处理
(1)输液前输液导管内空气要绝对排尽。及时更换输液瓶。加压输液、输血时应有专人守护。(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3)深静脉插管输液结束拔除导管时,必须严密封闭穿刺点。(4)发现上述症状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头低脚高卧位,此体位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同时使肺动脉的位置处于右心室的下部,气泡则向上漂移到右心室,避开了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舒缩,空气被振荡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最后逐渐被吸收。
(5)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以提高病人的血氧浓度,纠正严重缺氧状态。(6)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五)、液体外渗
1、原因
穿刺时刺破血管或输液过程中针头滑出血管外,使液体进入穿刺部位的血管外组织引起。
2、临床表现
局 部 组 织 肿 胀、苍 白、疼 痛、输 液 不 畅,如 药 物 有 刺 激 性 或 毒 性,可 引 起 严 重 的组织坏死。
3、预防及处理
(1)牢固固定针头,避免移动。减少输液肢体的活动。(2)经常检查输液管是否通畅,特别是在加药之前。
(3)发生液体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肢体和针头重新穿刺。
(4)抬高肢体以减轻水肿,局部热敷可促进静脉回流和渗出液的吸收,减轻疼痛和水肿。
(六)、输液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1、原因
(1)在药液制作过程中混入异物与微粒,如水、空气、工艺过程中的污染。(2)盛药液容器不洁净。
(3)输液容器与注射器不洁净。
(4)在输液前准备工作中的污染,如切割安瓿、开瓶塞、反复穿刺溶液瓶橡胶塞及输液环境不洁净等。
2、临床表现
(1)液体中微粒过多,可直接堵塞血管,引起局部血管阻塞而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以及坏死。
(2)由于红细胞集聚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和静脉炎。(3)粒本身是抗原,可引起变态反应及出现血小板减少症。
(4)粒作为异物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包围微粒,造成肺内肉芽肿。最易受微粒阻塞损害的脏器有肺、脑、肝、肾等部位。
3、防及处理
(1)用密闭式一次性输液器,减少污染机会。
(2)化治疗室的空气,若有条件可在超净工作台进行输液前准备。以减少输液污染的机会和程度。
(3)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遵守操作规程。(4)认真检查输入液体的质量。(5)输入药液现配现用,避免污染。
22、浅表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一)、静脉炎
1、预防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选择套管柔软的留置针,避免在关节处穿刺。位置便于固定,力争一次穿刺成功。
(3)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4)留置针留置期间,指导患者不宜过度活动穿刺侧肢体。
(5)每次输液前后,均应观察穿刺部位和静脉走行有无红、肿,询问病人有无疼痛与不适。
2、处理
(1)立即给予拔管,嘱患者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缓解症状。(2)在肿胀部位用硫酸镁或土豆片湿敷20min/次,4次/d。(二)、液体渗漏
1、预防
(1)妥善固定导管。
(2)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3)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4)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2、处理
对液体外渗者予热敷、硫酸镁湿热敷等。(三)、皮下血肿
1、预防
(1)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
(1)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2、处理
可行冷敷或热敷每日1~2次。(四)、导管堵塞
1、预防
(1)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
(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浓度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
(3)采取正压封管,即边推注封管液边夹紧留置针塑料管上的夹子,夹子尽量夹在塑料管的近心端。
2、处理
发生堵管的时候,切记不能用注射器推液,正确的方法是可以将肝素帽或正压接头拧下回抽,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五)、静脉血栓形成1、预防
(1)再次输液时,用0.5%碘伏消毒肝素帽处,接上输液器,如果液体滴入不畅,勿用力挤压输液管,否则可将小凝血块挤入循环而发生栓塞,应先调整肢体位置,检查静脉留置针有无脱出,然后用5 ml针管抽取0.1%肝素盐水2 ml,连接输液针头回抽凝血块,通畅后再换接输液管输液。(2)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且留置时间不可过长。
2、处理
(1)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置。
(2)抬高患肢,卧床休息,患肢抬高略超过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浅静脉内压力,使疼痛减轻。(3)避免碰撞伤肢。
(4)加强静脉血管的保护:急性期患者需静注扩血管,抗凝及溶栓药物发热患者需输注抗生素。
(5)为保护静脉血管每日热敷穿刺处2次,预防浅静脉炎的发生。
(六)、导管脱出
1、预防
(1)妥善固定导管,延长管应弧形或S型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
(2)在更换敷料时应向心揭开敷料。
(3)加强宣教,指导患者置管侧肢体勿负重或过度活动。
(4)神志不清者,应加约束带约束另一上肢,以免把针头拔出。
2、处理
局部按压至不出血。
23、静脉留置针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近年来,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在抢救危重病人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对长期置管病人常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及观察护理工作十分重要。(一)、静脉炎
1、原因
(1)细菌性静脉炎:
多见于病人抵抗力低下,医护人员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皮肤消毒不严格,套管脱出部分再送入血管内,局部表面细菌通过皮肤与血管之间的开放窦道逆行侵入,造成细菌性静脉炎,甚至引发败血症。(2)化学性静脉炎:
输注的药物和液体损伤静脉内膜或软管进入静脉太短,肢体活动较剧可引起液体自穿刺点缓慢溢出,引起炎性反应。(3)机械性静脉炎:
留置的静脉导管固定不牢,导管置于关节部位,导管型号较大而静脉较细,穿刺和送管动作不当等对静脉形成摩擦性损伤。(4)血栓性静脉炎:
由于留置的静脉导管固定不牢,导管型号较大,进针速度、角度不当,反复穿刺损伤静脉内膜所致。
2、临床表现:
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3、预防和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2)尽量选用较粗大的静脉血管,使输入药物足够稀释,减少刺激性药物刺激局部血管。
(3)在病情允许并经医生同意的情况下,减慢滴注速度。(4)选择套管柔软的留置针,避免在关节处穿刺。
(5)避免反复穿刺造成的套管尖端劈叉现象,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6)每次输液前后,均应观察穿刺部位和静脉走行有无红、肿,询问病人有无疼痛与不适。如有异常情况,可及时拔除套管进行湿热敷、理疗等处理。(7)对仍需输液者应更换肢体,另行穿刺。
(8)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灭菌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二)、导管堵塞
1、原固
(1)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
(2)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3)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
2、临床表现
静脉点滴不畅或不滴,推药阻力大。
6.护理操作规范培训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工作8年以下的100名护士, 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 (50名) 和对照组 (50名) , 两组人员均为女性, 年龄20~30岁, 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技术操作光盘制作
(1) 收集目前国内外有关护理技术操作影像资料与文字资料, 对比研究取各家所长为己所用。 (2) 起草操作具体步骤与程序, 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标准进行修订完善, 标准结合卫生部护理操作考核要点, 注重护患沟通, 将人文关怀融入其中。 (3) 训练技术操作选手。资料、物品准备以及技术操作演练由护理部负责, 护理技术操作组护士长指导, 参加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和竞赛的6名护士完成。 (4) 组织专家对相关操作具体步骤与程序进行审核并修改通过 (专家组成员为本院护理技术操作检查组成员以及外倾相关资深护理专家、护理学院基础护理教授等组成) 。 (5) 现场录制。采用全实景的拍摄模式, 每项操作标准影像清晰、操作规范、流程顺畅, 并有画中画, 操作细节显示清晰, 形象直观, 针对性、实用性强。 (6) 剪辑、配音、制作由山东大学电子音像教学中心、山东省音像出版社协助制作完成。 (7) 专家组再次进行审核、修改、论证。 (8) 制成护理技术操作系列光盘。
1.2.2 护理操作培训方法
选择5项常用的临床护理技术操作, 分别为心肺复苏技术、生命体征检测技术、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肌内注射技术、氧气吸入技术, 观察组采用随时、反复观看操作光盘, 指导老师指出练习重点, 自我练习方法培训;对照组采用指导老师现场讲授示范, 模拟操作, 集中操作训练方法培训, 2周后进行操作考试, 将两组护士的考试成绩进行对照分析。
1.2.3 成绩考核与判定标准
采用我院《护士分层次培训技术操作考核标准》, 考试时将护士随机编为1~100号, 不报姓名, 按编号抽签进行, 避免监考者的人情分。监考老师为我院7名科护士长担任, 经过专门培训, 统一考核标准, 3人1组, 现场分别打分, 取平均成绩。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Windows V8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和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护士经过培训后, 观察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见表1。
由表1可知, 观看操作光盘采用多媒体技术指导练习操作为最佳培训方法。
3 讨论
护理技术操作是护理人员所必须掌握的三基内容之一, 护理技术标准是我们执行护理操作的准绳, 是评价一项操作是否符合要求的标准[1]。2007年卫生部向全国公布了50项护理操作考核要点, 注重操作时评估, 将人文关怀融入对患者的护理中, 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 2008年进行了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和竞赛。现有护理教材和操作常规的制订与修改滞后于临床实际, 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化培训的需求及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法, 是护理管理者需要关注的问题[2]。
3.1 护理技术操作的重要性
护理技术操作是护理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名优秀的护理工作者必须掌握娴熟、准确、符合程序的护理技术操作。现在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离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很远, 一些广泛应用临床的技术, 如:中心供氧、双腔尿管的应用、输液泵、超声雾化吸入、简易呼吸器等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技术操作规范;一些操作中使用了一次性医疗用品, 但教科书上也无统一标准。改革中强调操作标准应与时俱进、切合实际, 对新的临床护理技术、一次性护理用物、新的医疗护理设备等在教学中要大胆使用, 以培养能够适应临床需要的护理人才为目的。而现在的护理人员三基训练方案欠规范。
3.2 目前使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光盘的弊端
老师或教练示范中有差异, 导致步骤不一致性, 出现教练之间的差异;且示范中, 观看者太多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若少数人观看, 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目前使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光盘, 大多是作为学校教学使用, 用模拟示教人, 结合临床少, 而且版本较陈旧, 技术落后, 难以体现飞速发展的医学和患者的需要。
3.3 现代护理模式的弊端
现代护理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从上述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来看, 操作中没有去了解服务对象心理与社会问题的空间, 只注重了操作过程的简单训练, 违反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原则, 与目前临床开展的整体护理相距甚远, 更不利于现代护理模式的实现[3]。
3.4 技术操作培训的必要性
年轻护士虽然经过不同时间工作, 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比较熟练, 但仍然需要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标准的技术操作培训。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 患者的需求不断提高, 医院及管理者对护士的要求也不断提升, 护士考核和临床实际操作要求从护理评估、用物准备、操作流程、终末处理、最后评价各个环节中引入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护士的每项操作不仅要掌握操作原则, 同时注重对操作中相关知识的运用, 以护理患者的实际效果和解决疑难复杂问题的能力作为衡量护士水平高低的标准。
3.5 本研究中的技术操作光盘的优点
一次性医疗用品在临床处处可见, 不仅有效预防了院内感染, 也节约了护理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教科书上无相应的标准, 本研究的技术操作光盘中, 强调了操作标准应与时俱进、切合实际, 对新的临床护理技术、一次性护理用物、新的医疗护理设备等在教学光盘中使用, 适应了目前飞速发展的护理需求。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真实地表现操作细节, 是一种完善护理技术操作标准的重要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操作通过建立图像库使护士随时可以学习, 在计算机屏幕观察对患者的操作进行观摩, 再配上模拟患者模型, 将临床示教范围大大扩宽, 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不必冒任何医疗事故的风险进行各种实际操作, 使学生很快地将理论联系实际, 获得感性经验, 进一步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4]。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大节约了临床教学的时间[5]。护理操作技能课外计算机多媒体指导系统训练“自主学习”模式是培养综合的实用型人才, 提高护生第一任职能力的有效方法[5]。
课题组通过常用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在临床三基训练中的可行性研究, 为护理人员提供了岗位技能训练标准、各类考核的评分依据, 对护士的“三基三严”训练具有指导作用。护理技术操作光盘做为教学标准在护士培训中的应用能够融能力培养、素质培养及技能培养为一体, 此种培训方法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培训方法。
摘要:目的:将护理操作光盘作为标准应用于护士培训的效果。方法:将常用23项护理技能制作成光盘, 并做为标准应用于临床培训。将在职护士随机分为观察组 (50例) 和对照组 (50例) , 观察组反复观看护理技术操作光盘后进行操作训练,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老师示范带教后进行操作训练, 2周后进行操作考核。结果:在职护士经过培训后, 观察组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护理技术操作光盘做为教学标准, 能明显提高培训效果, 是一种最佳培训方法。
关键词:操作光盘,教学标准,护士培训
参考文献
[1]陈晓玲, 孙晓华, 崔卫红.应用护理操作标准时存在的误区[J].全科护理, 2009, 7 (19) :1768.
[2]朱淑琴, 赵书敏.低年资护士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要求及对策[J].护理研究, 2009, 4 (23) :1011-1012.
[3]刘经蕾.浅议标准化操作与人性化护理的训练改革[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7, 11 (17) :76-77.
[4]苏鹏飞, 苗梅静, 雷娟.论青年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劣势[J].医院管理, 2008, 5 (1) :84-86.
[5]吕艳丽.多媒体技术在外科护理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 2008, 21 (5) :444-445.
7.严格程序 规范操作 篇七
一、理清工作思路,建立健全制度。城乡低保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制度的创新与完善。商洛市民政局在多年的城乡低保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一整套符合商洛实际的工作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城乡低保工作制度。市、县区分别制定出台了以城乡低保为重点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城市低保对象“分类施保”实施办法》、《城乡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农村低保审批发放办法》等一系列相关的法规文件颁布实施,使各级民政工作人员思路清晰,工作任务明确,政策责任落实到位。各县区民政部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在城乡低保审批过程中,严把审核审批关,坚持“个人申请,村组(社区)评议,乡镇(街道办)审核,县区民政局审批”的原则,层层把关,执行“三榜公示”,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二、严格申请程序,保证规范运作。城乡低保制度建设是直接体现党和政府关怀贫困群体的“民心工程”,深受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盼望和社会关注。因此,市、县区民政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光荣的使命感投入工作,并把规范运作作为工作的基本要求。城乡低保制度明确规定了申请程序,即: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村组(社区)评议,乡镇(街道办)审核,县区民政局审批”的程序,层层严格规范操作,坚持做到“三榜公示”,强化社会监督作用,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有关政策,设立意见箱、开通举报电话,聘请低保信息员、监督员,对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各县区结合实际,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重点保障特困户,适当兼顾贫困户,重在制度建设”的工作思路,坚持做到“三个准确”(准确摸清对象、准确核定收入、准确实施保障),“四个统一”(调查表、申请审批表、花名册、领取证),“五个确保”(确保群众对政策知晓率,确保村组、包村干部参与率,确保入户调查率,确保张榜公布率,确保表册填写申报准确率达100%),最终达到“四无”(无错保、无瞒保、无漏保、无人为因素造成上访)。特别是山阳县、商州区在农村低保工作中实行的“挂牌管理”模式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认同,目前正在全市推广。
三、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为了确保城乡低保资金专款专用,商洛市民政局带头在各级财政部门设立了低保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市、县区分别按照上年可用财力的2%和1%足额列支城市低保资金,分别按照上年可用财力的1%配套农村低保资金,专项列入预算,和省级财政补助的低保资金捆绑使用,保证城乡低保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2011年,商洛市各级财政列支城市低保资金4128万元(其中市本级1170万元)、农村低保资金3543万元(其中市本级585万元)。市、县区监察、财政、民政、审计等部门每年组织对城乡低保资金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障了城鄉低保资金真正发放到城乡困难群众手中。2009年第四季度,商洛市民政局联合财政、审计、监察、信用联社等部门和单位,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农村低保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通过认真细致的调查了解,全市共清理出不符合保障条件的11032人,新纳入符合保障标准的11680人,社会效果明显,进一步提升了商洛市农村低保的管理服务水平。
四、实施分类管理,做到保障有效。商洛市民政局在实施城乡低保制度的过程中,一方面坚持制度的独立性,即低保制度保障的对象人群要明确,底子要清楚,确保此项制度的全覆盖,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另一方面对城乡低保对象实行“分类施保”,即依据低保对象家庭的经济收入、家庭主要成员的身体状况和劳动力等因素,普遍把低保对象分为三类:一类对象为“三无对象”(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赡养人或抚养人),每年审核一次;二类对象包括重病人员家庭、严重残疾人员家庭、有子女上学的特困家庭、单亲困难家庭,每半年审核一次;三类对象包括家庭主要成员在就业年龄段内身体健康,暂时没有就业,家庭收入低且易变化的,每季度审核一次,从而提高了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水平。
【护理操作规范培训】推荐阅读:
专科护理操作服务规范09-10
口腔护理操作评分08-31
静脉输液护理操作流程10-10
护理技术操作试题答案12-11
妇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01-04
基础护理实践操作心得体会07-11
新版 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09-26
PICC维护护理技术操作流程10-05
护理学重点难点解析:脑室引流管的护理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_百度08-10
业务操作规范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