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精选8篇)
1.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一
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几点思考
江苏 邳州 ●张 永
在新课程改革推动下,高中政治教学改革迈入了快车道,新的教学理念、经验成果异彩纷呈,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增添了强劲动力。但是,在轰轰烈烈开展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对高中政治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或者误区具有清楚地认识,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改进,本文主要针对当前高中政治教学存在不足以及改进措施进行分析。
一、新课程改革中高中政治教学出现的几个误区
在高中政治教学改革中,部分教师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理念领悟不深,导致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满堂灌输”变成了“马放南山”
新课程理念要求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点主要是针对以往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对象这样的状态而言的。但是,部分教师在理解这一理念的过程中,片面认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就是完全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出示了探究题之后,一放了之,要求学生按照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讨论。实际上,学生受自身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社会阅历等方面地限制,并不能独立或者通过合作完成所有的内容理解,这种粗放式的教学模式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自主模式。
2. “越俎代庖”变成了“袖手旁观”
在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中,许多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学生没有充足的思维与探究空间,整个教学活动都是教师一手包办,走上讲台一直讲到下课,部分教师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同时,反而成为了教学活动的旁观者,显得无所事事,对于整个课堂的节奏进度、气氛没有做到有效控制,结果从原先越俎代庖的单向教学模式一下变为放任自流的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作用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3. “拓展不足”变成了“本末倒置”
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内容较多,与学生的生活以及社会实际紧密相连,在一些热点、难点内容的理解上面,许多教师还是采取口头说教的方式,影响了教学成效。新课程教学改革中,部分教师立足于教学过程枯燥、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将主题活动引入课堂,通过讨论、辩论、交流等方式,将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能够对活动的次数、时间进行统筹考虑,一节课设计活动过多过滥,导致学生忙于参加活动。结果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反而未能达到相应要求,教学活动看似轰轰烈烈,实质本末倒置,教学成效相对不足。
4。 “手段滞后”变成了“演示形式”
在过去一段时期,多媒体手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并没有得到高度普及,部分教师不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手段,也有的教师对信息化手段存在认识上的片面性,没有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在高中政治教学改革中,许多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将多媒体手段有效运用起来,提高了教学成效。但是也有一部分教师过于迷信信息化手段,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使用一下,教学手段的演示占用了课堂较多时间,教学生动性、形象性是提高了,而学生思维深入性、广泛性却受到了限制,教学过程变成了演戏过程,学生从听讲角色变为了看戏角色,多媒体手段沦落成教学表演的`一种道具。
二、正确领悟新课程理念,有效开展高中政治教学
针对高中政治教学改革中出现的误区,每一位高中政治教师都应当具有清醒的认识,在教学中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优化薄弱环节,促进教学成效提高。
1. 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关系
学生应当成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主角,凡是能够要求学生通过思考以及合作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师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需要越俎代庖,更不能运用直接给予的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同时还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掌控教学节奏进度,该提示的时候提示,以师生互动、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开展高中政治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知识性目标与能力性目标的同步实现。
2. 处理好“自主探究”与“难点点拨”的关系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空间,通过搭建自主学习载体的方式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许多教师采取分组学习的方式,成效非常显著,将教学目标设计为研讨题,要求学生同桌相互讨论,或者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实施合作研究,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独立思维和合作探究的作用。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能袖手旁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局外人,而应当牢牢把握主动,在学生或者学习小组中间进行查看,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哪些难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点拨。对于学生遇到的普遍问题或者大部分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班级进行集中讲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重难点点拨相结合的原则。
3. 处理好“直接运用”与“独立设计”关系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只要运用恰当,对于教学成效提高帮助较大。教师首先要控制使用频率,一节课使用一到两次较为适宜,每一次的时间不宜超过两分钟,发挥多媒体课件在政治教学中的信息补充、氛围营造方面作用。在保持科学频率的基础上,还要保证在最为关键的环节使用,教师所使用的课件,可以是出版社的成品课件,还应当逐步过渡到教师自行设计、制作教学课件,能够运用设计软件将相关的数据、图片、录像资料整合起来,制作成高中政治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活动开展,教师自主设计的课件,能够提高针对性,实际运用成效更加明显。
4. 处理好“活动促进”与“画龙点睛”关系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主题活动是活跃氛围、深化理解的重要载体,但是这样的形式并不是适用于每一节课,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实际工作需要灵活掌握。既要让其在重难点突破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也要保证使用的最佳效果,在最为需要的环节、最为需要的内容、最为需要的时刻运用,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等主题活动,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当前高中政治教学改革中,因为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领悟不准而出现一些误区,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对照自身教学活动,进行一次认真地“回头看”,查漏补缺,纠正偏颇,科学组织政治教学,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江苏省运河中学)
2.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二
一、教学理念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在知识传授的时候, 往往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却忽视了对政治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 一味要求学生记忆枯燥的知识点。这种不讲究学习方法、只注重学习结果的教学, 只会打击学生学习政治的自信心, 让他们在这种枯燥的学习中, 对学习政治的兴趣逐渐降低。新课程改革以来, 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单纯记忆知识点的方法。在学生学习政治时, 教师要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过程加以指导, 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 提高自己对政治问题的分析能力、接受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发展学生的各种素质的前提下进行政治知识的讲授, 不仅可以让学生用政治的思想和眼光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还会使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从学生的立场出发, 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 以提高他们对政治学习的兴趣。但是, 在课堂改革过程中, 有的教师理解错了新课程标准, 认为教学方式越新越好, 教学辅助工具越先进越好。但是在课堂讲授中, 教师只顾着操作多媒体, 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接受的态度和效果。一节课下来, 看似很成功, 但是花里胡哨, 表面工夫太多, 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多媒体的画面上, 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不关注, 最后却是适得其反, 降低了课堂效率。
二、关注每一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同样教师在对待学生时要公平、公正, 注重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从而进行语言激励, 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例如, 我所教班级中有一名学生, 对政治课很不感兴趣, 但是很热爱劳动。在一次劳动大扫除后, 我表扬了这位学生, 同时希望他能把劳动的热情也用到学习政治上。之后, 在每一次政治课上, 我都有意识地让这位学生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 这位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在政治测验中的成绩也有了提高。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激励学生, 让他们树立起学习政治的自信心, 相信自己能学好。同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 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使他们能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方式、方法转变
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转变, 必然会引起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程度, 因为教育理念是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指引, 脱离了教育理念的指引, 就不能谈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传统的政治课堂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政治知识, 学生被动地接受, 缺乏主动地思考和探索。这样, 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死知识, 不能对知识进行熟练运用以及对知识的迁移。
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 教师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 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 教法和学法的开放性。
在教学中, 教师要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他们用政治的思想分析事件的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学习, 具备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互助合作解决遇到的问题。例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 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 在经济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问题, 甚至于会涉及外汇的“卖入价”和“卖出价”的问题, 这在高一政治新教材中就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2. 从教材的利用者到课堂教学的设计者。
新课程改革之后, 教师要把自己从传统教学经验中解脱出来, 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 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各种能力。教师要善于设计课堂情境, 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在讲述政治知识时, 要把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与政治思想联系起来, 通过理论与实际进行联系, 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 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 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3. 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多种教具进行教学, 不断地寻找和改进教学方法, 找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政治兴趣的方法。教师除了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资料来加深对政治事件发生的事件和原因的理解, 还可以采用让学生观看录像等现代化的直观教学方法。
4. 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高中政治的教材和课程设置都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个别教育, 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通过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率来达到整体教学效率的提高。
3.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三
一、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让学生学会学习
以往的教学中过于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占据主要地位,学生处于次要地位,教师严格地控制着教学的进程,教学只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只是课堂的听众,只观看而没有参与到其中来。学生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教师现成知识的传授,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教者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学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有更多的机会来求知和探索,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构建者,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天地,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以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为目标,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是看教师讲解了多少知识点,而是学生是否进行了主动的思考、积极的探索,是否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获取到了知识,形成了能力,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二、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德育发展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提出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形成,还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实践中,将三维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期,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阶段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期,将会对初中生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初中生的特点为出发点,深入挖掘化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德育教学目标与智育教学目标相结合,有机地融入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三、注重实验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许多的化学知识与定理都是化学家做了无数次实验后才发现的。实验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受当地教学条件的限制,或者觉得做实验麻烦,将做实验改成了背实验与讲实验,将学生的动手操作变成了在黑板上画实验、讲实验,学生失去动手操作与观察总结的机会,失去再现化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我们要还化学以本来的面目,让学生看到化学世界的丰富多彩就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观察实验与做实验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本校的办学条件,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尽可能多地做实验。一是加强教师演示实验,主要以演示实验为主,在教师做实验时要让学生认真观察,以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更多地来做实验,主要以探索性实验为主,鼓励学生大胆改进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大胆猜测,亲自求证。如探究燃烧的条件,在水中通入氧气使白磷在水中燃烧,这个实验很难完成,我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改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他们设计了一系列简单易的小实验来验证燃烧的条件,如点燃石头和纸张;点燃两支蜡烛,然后将一支蜡烛罩在烧杯下;用火柴点燃少量的酒精和木炭。这几个操作简单的小实验更容易使学生从中抽象概括得出燃烧的条件。
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提倡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再美再好的东西,长期接触,也会使人产生审美疲劳,从而使学生失去最初的学习热情,会抑制学生的兴奋点,弱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一节课可以采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手段,来不断地激起学生的兴奋点与高昂的学习情绪,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如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小组集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让学生经过个人的共同努力取得小组的成功。问题教学法即老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学习动机与学习欲望,让学生积极思考,以解决心中的疑问。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化无形为有形的特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解教学重难点,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等等。我们要对各种教学方法熟记于心,运用于手,在具体的教学中科学合理有效地加以运用,以激起学生对化学的强烈学习意识与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以第二课堂来提升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念。生活的外延就是教学的外延,化学学习也是如此。我们不应把学生的学习局限在课堂上,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局限于教材,而要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将学生的化学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世界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提取化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影子;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化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强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些都利于学生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对化学形成长久的学习动力,以更积极的态度主动地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如成立化学兴趣小组,让学生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寻找生活中的化学,积极进行课外小实验等等,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如组织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如清除白色垃圾,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等,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学习与丰富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用所学知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与行为。又如办化学报,设计各种专栏,让学生从报刊、网络等等多渠道地收集与化学相关的知识与信息,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总之,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让学生看到了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利于学生化学兴趣的内化与提升。
总之,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的化学教学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要以新理念为指导,以新手段为武器,对化学课堂教学进行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从而真正达到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的目的。
4.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四
朱建超
一、实验是化学世界的精灵,它为化学爱好者带来快乐,它为化学家带来灵感的闪烁。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实验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学生好奇的目光。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帷幕已经拉开,实验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性体验。《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化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形式将由传统的“讲授”和“演示”为主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动手做”(主要指化学实验)将是化学课堂中最为常见的重要活动,以学生动手为主的化学实验必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扮演无法替代的角色。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显著特征,同时也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细致严谨、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锻炼坚强的意志力,培养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品质,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它有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传统教学中强调演示实验,学生在化学实验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全面细致的观察,获得关于化学实验对象的各种现象和事实、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感性认识,以此归纳出物质的性质和规律,然后学生再通过实验验证,形成“实验室——正规仪器、药品”的路线。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简单地重复,不需要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许多学生根本就不想动手。这种实验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想象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真正由“讲科学”“看科学”转化为“做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从国内外情况来看,在课程改革中尽管涌现出大量的各式各样的课本,但有一个最显著的恒定的趋向是“走向实验”。以人教版化学实验教材为例,第一章就是“从实验学化学”,而且不再严格地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是加设“学与问”“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等实验板块。有一句话很恰当地表达了做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起;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
人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实践对于人类的认识发展来说,是具有基础性的动力因素。只有经历必要的感性阶段,积累相应的直接经验,才能促成学生有效的思考,使知识的掌握富于意义,最终上升为学习的理性认识,促进知识的有效建构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给予足够的时间对客体进行观察、操作,在操作中进行探索,学生才能充分积累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化学实验是以掌握化学学科知识要素及其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实践活动,化学中许多重大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也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运用化学实验所确立的化学学习的平台,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形成化学概念,上升为化学规律,进而编织知识网络。
国家新的课程标准既包纳了学生必须把握的知识与技能,还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知识与学生的活动、体验交织在一起。知识不再是课程的全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培养成为实验活动的重点。新的课程标准将“提高学生的素质”改为“提高学生的科
学素养”,“科学素养”的测量标准中有一条就是“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了解”。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做科学”,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累积和认知能力的增长,接受和理解他人的经验,更注重学生整体精神的构建,才能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三、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认为学生的任务是在教师帮助下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认识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真理”。验证性实验是传统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基本形式,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边讲边实验等,授课时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实验辅助,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实验事实,通过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在我国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究等活动,否认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理论,所以在教学中必然置学生于消极、被动处境,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难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难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化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科学探究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化学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同时,“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十分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地、开放地探究学习,这也是本次课程教材改革一个重要特征。
所谓探索性实验是指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实验,是相对验证实验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实验在观念上认为:社会中的人是一个天生的探究者,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化学知识,强调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使科学知识与科学过程相统一。在探索性实验中,可以根据实验的目的,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影响研究对象,看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出现什么样的现象,产生怎样的结果。在探究性实验中,化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以实验探索的途径和手段进行的,课堂教学也要求尽可能用边讲边实验来展开,使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或事实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因此,探索性实验注重的是在过程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注重的是体验,既包括成功的体验,也必然包括失败的体验。而事实上,在探索性实验中,学生从失败中的获益往往比成功时还要大,因为学生需要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就达到掌握知识的最高层次——应用。
探究性实验强调学生自始至终是实验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提出问题后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学习才具有主动探索的意义。通过学生自身的自主的思考活动,了解知识获得过程、经历知识价值生成过程,从而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知识、能力、态度得到统一的发展。
教师要重视实践、探索、发现在实验中的地位。现代学习的新观念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而探究性实验的显著特点要求学生逐步进入“会学”的境界。因此,要使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就必须置学生于自主探究、发现的实验中,主张学生由主动经验和探索的实验中发现知识的由来和关系,并强调以外部的实际操作和内部的思维操作相结合、相作用的实践,通过设计、动手、观察、总结、交流而体会学习的价值,实现获得知识经验和行为变化的协同发展,使思维领域不断扩大,认识不断深化,开发出创新的潜力。
5.对新课程改革的感悟 篇五
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动力。”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机遇与挑战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二新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
看法一:不要形式主义,要从观念、角色上转变。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教师要从观念、角色上进行转变。
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新课程的意识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利用课余时间,尽量去了解学生,充分的接触是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的基础。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作为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向学生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自己的建议。因为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所以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向他指出错误或提出好的建议,学生极易接受。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余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看法二:不要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要因材定教。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新课程新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而变化。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们还应该端正一种认识――培优补差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值得我们重视。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一时间,好多老师的计算课,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分东西”开始。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可时间一长,学生们也就习以为常,情境也就失去了新异性,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
看法三:不要忌讳老师的讲,要重视必要的讲授。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数学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如今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了。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平时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上课该讲的不敢讲,本来老师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似乎都较着劲比谁更“少言寡语”。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从学习方式看,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种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一般来讲,如果要学习的概念、法则、结论等学生能够去发现的,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发现学习或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如果学习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去发现,也不容易被发现,则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能有的老师会说,在接受学习中学生是否容易被动学习,而在发现学习中学生更能够主动学习。我们说,设计得很好的接受学习同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相反,如果在发现学习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或活动的组织等不恰当的话,也可能会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另外,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在一节课中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情况是两者交替进行,在接受中有发现,在发现中也有接受的成分。在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于“讲”。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不一定是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分水岭。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6.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感受与看法 篇六
新课程改革已经深深进入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步伐,同时我们也一点一点的开始适应。顺德区使用北师大新教材已经第六个年头,我们对教材的使用可以说是从陌生走到熟悉的区域。这六年以来我们感受到新教材带给我们的新鲜、变化、惊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新教材的使用,令到我们教师不断的与现代教育相接轨,这一点无疑是我们这六年最大的收获与进步。本人是一名前线教师,接触新教材已经第四个年头,下面来谈谈对新教材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一、感受新教材的特点。
我也是从使用人教版数学课本过渡到使用北师大课本的一名前线教师,刚刚接触北师大的教材,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教材里面采用孩子们都比较容易接受的卡通人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很大篇幅上采用图片来表示各种情景,呈现形式上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在叙述上力求简明,清晰,富有启发性,同时也给学生有思考的空间。相比以往的书本以文字为主,这样比较令到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形象、直观,这一点最小学低年级阶段对学生的审题、理解题意尤为有特出的作用。同时在高年级阶段教材插入的图片与时代接轨,同时也增加联系生活、社会的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帮助。
北师大教材相比以往使用的教材有个很大的突破——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以往的教材给学生的感受几乎都是“学了就是应付考试”。北师大教材采用的题材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教材每节的新课都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如教材从生活中的购物、旅游、住房、坐车等等引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共鸣,也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同时由于这些数学知识都是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这些生活的认知必会迁移到课堂中来,新课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情景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者知识的本质规律。相比以往的教材,北师大新教材显得更适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性化”教育理念。
教材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采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同时混编的方式,即一册教材中同时安排四个领域的内容,而在整个小学阶段,这四部分是一年紧扣一年,一年比一年深入,呈现知识的阶梯式、跳跃式。适合小学生的年龄、智力发展特点。虽然北师大的教材的内容呈现的方式的多样化,但都是特别看重学生探究学习方式,无论是低年级阶段还是高年级阶段,北师大都尽量安排学生进行亲自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知识的本质和规律。由于教材的知识深度呈现阶梯式,整个小学阶段开始时探究环节不分得过细,并提供比较多的指导,随着学生对探究过程的熟悉和探究能力的增强,在随后的探究中逐步明晰探究的环节,减少指导,让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步提高,不断得到发展。
二、感受教师角色与学生观的转变
课改以来,如果要说教师与学生的改变,那么令我们感受最大的改变就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有很大的改变。以往我们都比较注重教师是一个主动的、传授知识的主体,课堂成为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场,忽视了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在这些年的教材教学使用当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师与学生的变化。
(一)、教师的角色转变
1、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中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我们曾一度认为,教师是知识传授的主体地位,但是现代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构建过程,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北师大使用的这些年当中,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些变化,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动手操作”在这些教学环节当中表现得尤为特出,这些过程中,教师要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操作当中,积极的看,积极地听,真实感受学生的各种表现,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信息,考虑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
2、教师由“教书者”转向科研型的教师。
一直以来,我国的课程设计都是由国家统一内容、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教学标准,而教师本身就是一个严格执行这些课程规划的“教书者”,教师的教学工作过分依赖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教育工作,影响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各种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这样便可令到一线教师可以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课程设计者。新课程标准使教学内容中教师可支配的的因素增多了,弹性加大了,教学教参也给教师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这些年我镇举办的各种教学设计、1 课堂教学比赛充分体现到各教师受到新课程标准说的“可创造性使用教材”这一特点。
(二)学生观的转变。
教学,过程中当然就包括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在“学”的这个过程当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来感知,更加不可能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和发现规律;在“教”这个环节当中,教师主动设计好教学的流程,选择好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上的主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服务于学生,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中心。
三、对新课程下的教师与学生的评价问题的看法。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严重的重智育而轻德育,重知识而轻能力,全面评价教师与学生的方案不健全。教师的教学更多是关注了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探究的过程,而更加忽略的是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上的评价。而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也基本上是用考试成绩来做一个标准。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感受到评价应该服务与课程改革,应该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一致。
在以往的教学当中,分数成了学校形象的“代言人”,成为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新课程下,我们不应该用单一的模式、单一的规则来评价我们的教师与学生。
新课程标准下,我认为对教师的评价应该把重点放在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师是否能够正确把握并理解并运用好教材,是否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模式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是否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是否善于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等等方面来综合评价一名教师,而非从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评价教师。
分数,不可以作评价教师的标准;分数,更不可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和水平,更加要关注的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我认为评价学生应从以下几点综合评价:在学习当中,学生是否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是否有充分利用 2 多钟感官来进行研究学习;活动中是否能跟教师、同伴主动交流自己的见解,是否能独立思考问题,回答有创新意识的问题;是否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是否行程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对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一点困惑。
1、教师的教学能力、理论水平提高的问题
这些年,我们每年第一次接触新教材的教师都必须进行“岗前培训”,这对教师在使用新教材具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普及推广的过程,我们一线教师在课标理解和教材研究的把握深浅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我们很多时候还未能理解编者的意图,而编者也未真正知道前线教师的使用意见和建议,我们需要上级部分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架设好前线教师与各名师、各编者之间的桥梁,以多种渠道来提高前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
2、教学任务与课程标准的矛盾。
我们实事求是地说,目前的地方评价体系和学生能力水平测试模式,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尽管我们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跟上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但是现实中我们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太大的改观,综合素质评价还是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在日后更加希望这一矛盾有所软化,这样必然令到新课程改革取得更大的成绩。
7.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七
一、树立教育创新理念,及 时补充完善自我
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教育发展更是如此,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教育的布局与模式。作为初中体育教师, 在这场教育发展的洪流中,要深刻领悟和汲取教学改革的精髓,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一方面, 教师要养成学习钻研的良好习惯,要学习教育方针政策,学习教育改革最前沿信息, 通过阅读教学刊物、开展交流探讨、上网浏览、参加培训等方式,始终与教学改革脉搏相连。另一方面, 教师要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要强化初中体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学习,要将这些先进的理论、典型的经验融入到自身教学设计与组织中,同时也要注重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各种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二、了解教心学的知识,针 对开展教学活动
初中生在思想发展方面已经进入了人生的另一重要时期,他们生理上已接近成人,但是在心理上还停留于学生时代。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独立,渴望尊重,尤其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初中体育教师,掌握较为全面的教心学知识,尤其是针对初中生发展阶段的教心学工作技巧,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成效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初中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之余,要经常性地阅读教心学有关刊物,上网浏览了解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思想教育技巧等方面内容,提高对初中生各方面特点的了解程度,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激励手段,增强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关心、爱护和帮助每一位初 中生,尤其是在学生遇到体育学习方面困难或障碍时,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尊重, 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感受到学习环境的温馨,有助于教学成效的提升。
三、掌握信息技术手段,优 化初中体育课堂
信息技术手段运用能力,是新时期初中体育教师必备履职能力之一。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走进了初中体育课堂, 其对教学活动具有增强生动性、拓展信息量和增强渗透力等方面的显著成效,将其有效融入到教学设计与组织中,能够对教学效率的提高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作为初中体育教师,要熟练掌握这些信息技术设备的运用技巧,在室内课的课堂上娴熟地操控多媒体教学设备, 对学生进行信息补充、形象演示,向学生介绍体育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教师更要强化自主设计能力的训练,要学习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相关软件操作要点,能够自主搜集资料, 运用软件设置多媒体课件模式,将文字、图片、图像等信息融合进去, 制作成更具针对性的自主教学课件, 提高体育教学成效。由此可见,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是对初中体育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师还要强化自身能力建设,逐步实现从简单应用到设计创新的转变。
四、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改 进陈旧教学模式
初中体育教师既要做好日常教学工作,同时要强化教学研究,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要能够将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与自身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实效性。同时,教师还要能够在自身的教学工作中提炼各种经验,总结出值得推广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并在实践中螺旋上升的方式提升教学研究成效。教师还要积极参与校级、区级、市级等各 个层级的课题研究,在专项课题研究中提高调查分析、思考研究、提炼总结等方面的能力,并能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助于自身履职能力的提升。通过教学研究能力培养,能够让广大教师告别陈旧的教学模式,吸收运用先进的教学经验, 不断优化初中体育课堂模式, 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五、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提 高运筹帷幄能力
初中体育教师不仅要抓好课堂教学,还要善于对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资源进行分析、整合。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整合课外活动资源,如体操队、篮球队、足球队等,将这些课外活动组织及其相关活动与体育教学训练有效连接起来,进行延伸与拓展,保证整个教学活动课内外相结合、融会贯通,借助于课外活动完成课堂所无法完成的训练目标,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强化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注意发掘有潜力的苗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体育特长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调整好学生与其他学科学习的关系,既能够让学生在体育发展方面得到强化训练,同时不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
8.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有效教学;分析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教师履职能力和教学创新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广大教师要主动适应并积极推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工作,提高岗位履职能力,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面临的新要求以及开展有效地理教学的途径与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课程特点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更加注重联系实际,侧重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系统分析,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并将其有效运用于地理过程、成因、规律的探究之中,全面提升学生地理综合素养。整个课程的设计,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作为设计主线,以当前与人类发展关系密切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为重点,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发展性。必修课与选修课紧密联系,有效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以及人文素养。从内容难度容量分析,新课程改革之后的高中地理教材难度相对降低一些,科普性和探究性内容呈现增多趋势,并且进一步加大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如汽车导航、全球定位等,更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分析能力培养,体现了身边的地理、生活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理念。
二、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岗位履职能力也在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师应当具备如下三方面能力:
1.具备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高中地理教师要能够立足于自身工作实际,充分学习借鉴他人成功经验,从教学刊物、网络等渠道获取教学的各种经验成果,将其与自身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研究中提升教学成效。
2.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扬放大成功的经验,更要立足自身实际进行创新,要体现在教育理念创新、教学设计创新等方面,以创新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3.具備较强的心理研究能力。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转折期,他们的心理更为敏感,呈现出多样性特点,对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潜心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他们的思想状况、行为习惯及时优化调整教育教学活动,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高中地理教学的要点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当深刻学习领悟贯彻新课程理念,将其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紧扣教学改革要点深入推进教育教学工作。
1.注重开发地理教学资源。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做教材的贩卖者,而要注重对教材实施二次开发,要达到用教材教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教教材内容。各地区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特点,教师在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中,可以紧密结合当地地理人文特点,在教学中增加丰富的与当地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相一致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也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
2.注重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多媒体手段现在已经走进了高中教学课堂,地理教师应当将其有效运用起来,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信息手段的作用。地理教学中,部分内容较为深奥,尤其是涉及到复杂地形地貌等内容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模拟演示,让复杂的地形地貌成因、规律变得更为形象直观,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演示,一目了然地掌握其中规律,有效提升了教学成效。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大量地理信息的补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3.注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以自主合作学习为切入点,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动口、动手、动脑,提高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成探究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研究,在浓厚的合作学习氛围中掌握相关内容,并且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4.注重开展丰富课外活动。在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各种资源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活动,教师要提高课程资源整合和开发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课外兴趣组织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求,学生一些地理学习兴趣爱好无法在课堂上完全得到满足,教师完全能够借助于课外手段进行引导,设定研究主题,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地理学科研究,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分析能力研究能力。另外,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教师可以借助于网络引导学生更加系统全面了解地理学科的最前沿研究成果,积累地理知识,提高对地理学科的了解程度。
5.注重改革教学评价模式。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教师要通过教学评价获取学生的学习信息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要改变单纯依卷面成绩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方式,而采取成绩加能力的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进行卷面知识点的测试,同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进行等地评定。在教学改革评价中,教师还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促进学生更加投入地理学习之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强化教学研究,努力适应岗位需求,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养提升。
【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推荐阅读:
试析仪器仪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07-19
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课堂教学09-15
《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课后思考题09-14
浅谈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开放性课堂的构建论文10-29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体会与思考09-27
我对新课程数学的理解07-05
电工技术课程教学的思考论文08-15
高一地理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11-03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