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笔记(8篇)
1.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笔记 篇一
行政文献选读
时代背景下的行政学研究
《行政学研究》读书笔记
引言:
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在美国《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行政学研究》的论文,第一次将行政管理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单独的学问来研究。毫无疑问,这篇文章是公共行政这门学科产生的标志性文献,也是当时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思想之所以会产生,跟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至于在整个20世纪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行政学研究》一文提出的基本思想都是离不开的主题。作为工业社会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政治文明,虽然在后期的社会发展中会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但它开辟的从行政学的角度研究政府管理的思想,以及在公共行政学科创建和理论奠基方面的贡献依旧是无可替代的。
接下来,我将主要从伍德罗威尔逊简单的个人经历和大的历史背景方向阐释行政学研究产生的历史必要性,并简单介绍全书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最后我想结合当代行政管理的研究,在威尔逊的基础上,提出两个问题进行尝试性的研究,从传统视角切换到更为全面,开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视角中去看问题。
背景介绍
行政文献选读
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的第28任总统,连任31和32届(1913-1921),曾获霍普金斯大学政治博士学位,是美国‚学术地位最高‛的一位总统,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出生于牧师家庭的他对和平更加向往,这也对他担任总统之后的外交政策有所影响。威尔逊的父母在1851年移居南方,并认同南部联邦。威尔逊的整个童年算是在教会中度过,后来甚至担任过美国长老会的首任常任秘书,并在1879年担任过一年的会议主席。整体来说威尔逊10岁之后才开始奋发图强,进入名牌大学学习,和大部份行政管理领域的名人一样,他并没有拿到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反而是依靠丰富的个人经历和演讲才能,再加之勤奋刻苦和博览群书才最终取得成功。由此可见,对于行政管理领域而言,往往实践出真知,不能够纸上谈兵。只有经历过真正的管理过程并深入其中细致观察才能够体会其弊病与可取之处。当然,以上有点题外话的意味,如果要谈及《行政学研究》的产生背景,我想先要从美国的内战讲起才行。
由于南方的种植园经济和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矛盾,大部分的黑人奴隶被押送到美国的南方,受尽了剥削和压迫。1852年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成为了战争的导火索。内战结束之后,美国为了拓宽疆土掀起了西进运动,这期间在位的林肯总统修了大量的铁路,为之后的移民涌入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大量涌入的移民也改变了美国城市人口的构成,使得穷人更加贫穷,富人更加奢靡,财富分配的两极化日趋严重。官商勾结的腐败行径层出不穷,官员利用手中权力与商人进行权钱交易。上至国会下至市政府,都成了贪污腐败分子聚会的场所。城市脏乱差的治理、治安的维持,工人工作效率的提高、资本
行政文献选读 的累积,随着‚扒粪运动‛的兴起,似乎各方面都期待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很明显,这时的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上升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公共事务的日益增多,使得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领域更加广泛,政府职能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困难。于是,政府如何有效的执行和应该在哪些方面执行这些持续增长的职能就迫切地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予以指导,重新确立更加合理的政府组织结构,提高办事效率,重塑政府的良好形象。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建国初期所制定的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政治制度原则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国会腐败导致立法权的威望直线下降,使得有效的执行宪法比制定宪法更加重要,作为总统的威尔逊代表政府行使的行政权必须合理扩大,《行政学研究》就在当时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为加强行政权利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理论支持。
主要内容
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中直接开门见山的提出了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即‚首先,政府能够适当地和成功地进行什么工作。其次,政府怎样才能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及在费用和能源方面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完成这些适当的工作。‛不得不承认,几百年前威尔逊提出的问题,相较于现在的政府而言,依旧是需要合理解决的问题。接下来他通过一系列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解释了为什么应该有一门行政科学的原因,即‚它将力求使政府不走弯路,使政府专心处理公务减少闲杂事务,加
行政文献选读
强和纯洁政府的组织结构,为政府的尽职尽责带来美誉‛。由于这门学科的来源是在大洋的另一边,法国和德国,所以在实际应用这门科学的时候,就必须使其本土化,即适应当时的美国情况。行政科学之所以最早出现在欧洲是因为‚在欧洲政府不依赖国民的同意,它所要做的工作是统治;想使政府保持垄断地位的愿望,使那些垄断者对于发现尽可能不激怒民众的统治方法深感兴趣;此外,这些垄断者人数甚少,便于迅速采取各种手段‛。但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相对于君主国家而言,组织行政管理要更加困难。其政府的形态来自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三权互相监督制衡的原则。倘若再加之一贯坚持的自由民主,权力就过于分散,不易掌控了。那么如何既不丢弃美国一贯坚持的信条,又能够使政府工作取得巨大的进步呢?在这里,威尔逊提出了后世广为人知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即制定宪法是政治的问题,而如何有效的执行宪法则是行政管理的问题,二者不能够混为一谈。威尔逊认为‚行政管理置身于‘政治’所特有的范围之外。行政管理的问题并不是政治问题,虽然行政管理的任务是由政治加以确定的,但政治却无需自找麻烦地去操纵行政管理机构‛。这里他还提到德国学者布隆赤里的观点:政治是‚在重大而且带有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在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是技术职员的事情‛。
临近末尾的时候,威尔逊还提出了行政监督对于行政管理过程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公共舆论与行政管理之间关系进行分析、阐述,比较完整的表达了他的行政监督思想。‚巨大的权力和不受限制的自由处置权
行政文献选读
限在我看来似乎是承担责任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而行政监督则是行政职能得以顺利实施和行政权力得以合理行使的重要保证。他指出在行政管理活动当中,公共舆论将起权威性评判家的作用。作为监督政策实施的一种机制,公共舆论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行政研究应当为公共舆论提供一个平台,应当排除各种来自行政中的干扰。威尔逊还指出‚美国行政管理必须在一切方面都对公共舆论有敏锐的反应‛,建立更加优越的文官制度,既能够有理智的开展活动,又能够紧密联系群众。最后进行总结全文,采用历史比较法得出最合理的结论,并对该学科的未来进行展望。
总结来看,行政管理的研究目的在于把政府能够适当且成功地完成工作的方法从经验中总结出行政原则。因此,威尔逊认为民主制下找出分权的最佳准则十分重要,行政管理不仅应该适才适用,而且应该权责分明,以保证人民对政府的充分信赖。但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渐扩大,行政监督也就更加重要,在西方国家公众舆论被看作是信息时代独立于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种权力‛,因为它对传统的三权(立法、司法、行政)构成的制约日趋明显。最后,威尔逊规划了美国行政科学的蓝图,并倡导采用历史比较法来观察美国的行政制度,客观的分析其优劣之处,从世界中取其精华为美所用,成就独特的美国式类型,再反过去作用世界。
我的观点和感悟
行政文献选读
任何思想的提出都未免有其历史局限性,威尔逊的也并不例外。单单关注于政府的活动却忽视了社会以及各种非政府组织的重要作用,易导致政府决策失误;过于追求高效和低成本的政府可能忽视了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使政府管理陷入某种误区;论述内容的片面性可能导致学科体系的不完整等等。然而学习经典并不等于照搬经典,我们要做的是把经典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提取出能够为我们所用并适应当代情况的内容,从而对现代的政府管理加以指导,也就是威尔逊一直强调的要本土化外来的指导理论,采用历史比较法研究行政学这一领域。接下来,我将就以下两个问题展开论述:
1.政府的权力范围该如何界定
2.从单纯的‚管理‛过渡到‚服务型社会治理‛
尽管不同国家采取的政治制度各有不同,但政府的权力范围该如何界定却始终是令人头痛的问题。政府的权力过于集中,那么就有向专制方向靠拢的意味。我们好不容易从万恶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中解放出来,进入到了喜大普奔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社会,怎么可能再倒退回去?但政府的权力如果过于分散的话,管理起来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而且我们要考虑到并不是每个当家作主的公民都有资格和能力去行使自己的权力的,并非专业人员在进行决策时可能偏差更大,陷入帕金森定律,决策无效且冗长。在这里我们似乎陷入了两难之地,就像早餐是该用牛奶配面包更好,还是豆浆油条更好一样。简单的个人来讲,我们会从营养价值是否均衡,买早餐的店距离多远,甚至今早的个人喜好等因素来考虑。可实际上,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起码要保证吃了之后
行政文献选读
不能拉肚子。在放权与集权的问题上我想也是一样,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现阶段的国情,威尔逊当时正面临着国会制度的无效率和混乱但经济却在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进步的情况,迫切的需要一个强大而且有效的管理者,盲目的采取德法的集权可能会导致美国‚拉肚子‛,所以威尔逊很好的区分了行政与政治,尽管后人对行政究竟是该从政治中分离还是回归政治喋喋不休,但我们要承认,在当时那样的社会条件下,分离更加有利于有效政府的组建,处理混乱的社会问题。同样的问题拿到今天,当我们面临同样的抉择时,在权衡的时候我们可能要考虑更多的因素,首先是国民的整体特点,即千百年来的文化对其造成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现阶段国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参政意识。然后是经济发展情况,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情况,结合国家采取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时间段,有张有弛的掌控权力。
当人类进入秩序化的社会开始,就避免不了的被约束。我们制定法条去判定杀人的人有罪,那么从某种方面来讲,我们是不是限制了某些人杀人的权力呢?大部分人是不会这样想的,因为考虑到权力的合法性,我们必须使自己站在正义的一方,才有说服力,才能够更好的获得发言权。这也就是威尔逊之前所奉行的马基雅维利思想,政府其实也一直在追求权力的合法性,因此要用立法来进行权力的赋予。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的政府如果只是为了管理而生,那么公民和监狱的犯人有什么区别呢?还是像上文中提到的那样,威尔逊所处的时代特征使得管理型的政府更加被需要,以维持秩序,整顿城市,让大家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保证生活质量。也就是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前几个阶段的时候,人们
行政文献选读
还不具有更高的追求。事实上,最开始我们需要管理者的目的就是为了他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们,集中力量办我们个人办不到的事,比如维系一个团体的安全,综合运用团体中的各种力量去使团体更好地发展。尤其是当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之后,我们的时代任务和所处的历史环境已经截然不同于威尔逊的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先后经历了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的变迁,社会治理模式也从‚权治‛过渡到‚法制‛,再到‚德治‛。威尔逊所处的阶段决定了‚管理型社会治理‛方式的采用,然而我们所处的阶段则更加倾向于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即政府应该更加倾向于服务而并非单纯的管理。
近代社会是处在改革与变动之中的不断分化的社会,公共领域、私人领域逐渐分离,但随着人类逐渐向后工业社会过渡,分离的领域也逐渐出现融合的趋势。政府活动也在领域融合中变得更加多样化,为了保证公共服务的最优化,政府采取的执政方式和手段也更加多样化,在社会治理层面上,我们应当着力构建一种适合于后工业社会的道德制度,组建更加强调效率、法制、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在合理分派权力的同时使得政府的治理更加人性化,公民能够自由行使权力,公众舆论能够很好地起到风向标的作用,政府自身能够很好地防止腐败的滋生,监督机制能够更加健全等等。新的时代背景也对行政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也应该应该像伍德罗威尔逊那样,着眼于当下,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学问。
2.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笔记 篇二
1 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内涵
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 是认识主体在科学研究活动中, 为了探索公共管理学这一事物 (认识客体) 的属性和规律, 为了有所发现和知识创造而采取的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 是为了解决“如何才能正确认识公共管理学” 这个问题而采取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和。
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处在理论研究方法的大系统中, 与相关学科有着共性的或者相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途径。比如, 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同属于管理学科, 二者有着共同的管理学基础, 在研究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 但不能抹煞二者的区别, 公共管理是非营利组织的管理, 而工商管理是营利性组织的管理, 前者主要是对社会的管理和服务, 而后者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管理, 前者的主体包括政府和非营利非政府组织, 后者的主体是企业。因此, 在选择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时, 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研究目的而进行相关考虑。另外, 由于在认识过程中所处的层次和地位不同, 方法、方法论、基本方法、具体方法之间是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的, 我们不能把它们相互混淆。
2 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对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意义
2.1 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是进行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有效工具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而研究方法就是“黑暗中指引我们前进的明灯, 是通往成功道路的奠基石”。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并运用得当, 就能较快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的突破, 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方法的创新。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成果只能在特定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发挥作用, 但是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的作用却是无限的, 它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思路和动力, 帮助研究主体获得一系列新的成果。因此, 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是进行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有效工具。
2.2 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是公共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是整个公共管理学研究的一部分, 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也必然是整个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学科发展趋势来看, 它很可能单独成为公共管理学的一个分支[2]。因此, 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贯穿于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始终, 其成果可以直接指导、丰富和发展公共管理学理论体系。同时, 它还有助于科研工作者从方法论的层次上, 统一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 从而少走弯路多出成果。
2.3 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促进了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
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可以视为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中的“桥梁”和“纽带”, 是完成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标的重要手段。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为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广泛的选择性, 而对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又丰富并萌生了新的理论。因此, 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及合理运用, 不仅可以圆满地实现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的预期目标, 而且促进了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
3 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特征
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是指研究公共管理学发展规律和工作规律的各种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是完成公共管理目标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它具有如下特征:
3.1 开放性
公共管理学是一个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学科体系, 它能够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原因就在于其能不断地容纳新的内容, 广泛选择性地借鉴国内外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3]。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是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的重要源泉, 20世纪50年代以后,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相渗透, 彼此利用研究成果, 使得原有的科学分支或交叉或重新组合。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也是如此, 社会学、工商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方法引入公共管理学领域, 使其外延不断扩大, 理论研究方法体系不断地丰富、完善, 并且和其他学科研究方法体系保持着密切的相互交流关系, 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重叠和交叉。
3.2 整体性
公共管理学及公共管理学理论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整体, 从本质上讲, 整体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 而是有序排列, 结果大于各部分之和, 整个系统呈现出不同于它的组成要素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由于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不同和服务手段的多样性, 使其在功能上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但又存在着功能互补的关系, 因此它们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使得整体的功能大于各组成要素功能之和。
3.3 动态性
公共管理学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止事物, 而是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交换和借鉴。随着时间的推移, 当旧的方法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或解决不了现有问题时, 旧的方法就会瓦解, 新的方法就会建立。需要注意的是, 公共管理学系统及其理论, 会受到一定公共管理环境的影响, 并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从而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4]。
3.4 社会历史性
一定的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现了本历史时期公共管理需要的层次, 反映了公共管理界的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因为从本质上讲, 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是公共管理需要与公共管理能力相结合的产物。就一定的历史时期而言, 公共管理的需要和能力是有限的, 就人类历史发展而言, 却是无限的。有限性决定了研究方法的既有水平, 无限性决定了研究方法的永续发展。随着需要的扩大和能力的提高, 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将在选择性借鉴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4 构建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
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是一个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动态性的有机整体, 各种方法由于功能不同, 在体系中形成了不同的层次, 共同服务于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目标。本文将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方法论;第二层次为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三层次为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具体方法。方法论和基本方法依赖着具体方法, 并由具体方法推动着它们的发展;方法论、基本方法反过来又给具体方法以指导。
4.1 方法论
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在这里方法论可以理解为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的理论或根本学说, 也可以理解为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的方法, 它是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各门学科的研究一直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方法论, 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也是适用于各个领域科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论原理。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是对公共管理学本质和内在规律的一种理性认识过程, 它必然要遵循人类一般认识活动的规律。具体地说, 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革命能动的反映论当作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的方法论。三者之间互相依存、互相渗透, 共同形成一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方法论的作用力。理论工作者方法论的形成至关重要, 每个人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在其研究工作中接受一定的方法论的指导。因此, 我们应该把公共管理学的特殊性跟哲学的普遍性结合起来, 增强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哲学意识, 从更高的角度和层次上去解决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中的具体问题。
4.2 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是指我们认识公共管理学时所运用的最一般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按照其特点和阶段的不同, 又可划分为思维的基础方法和思维的技术方法。
(1) 思维的基础方法
①观察法。它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研究对象的一种科学方法[5]。科学的观察不同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识的或被动的感知, 而是有目的、有理性指导的, 可以说是先思考再感知的。爱因斯坦指出:“理论所以能够成立, 其根源在于它同大量的观察关联着, 而理论的‘真理性’也正在此。”在进行公共管理学研究时, 首先必须按照具体的公共管理学科研课题, 进行调查和搜集有关的资料, 并通过观察到的事实, 来判断调查地点和资料渠道的取舍。同时, 还要注意观察对象的典型性原则, 比如在提供公共服务之前要进行需求分析, 毫无遗漏地观察和搜集一切对象的要求是不现实的, 此时就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客体进行观察。 ②形象思维方法。它包括联想法和想象法。联想法是指由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方法。想象法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 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思维方法。想象可以超越研究对象和条件的限制, 通过在头脑中纯化和概括研究对象, 使创造性探索活动更加深入和广泛。对于公共管理学研究工作者来说, 具有形象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沟通思路、启发灵感, 获得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 ③抽象思维方法。它一般包括比较、分类、类比、移植、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概括、证明和反驳等一系列方法。它们是从客观对象的内在矛盾入手, 来分析和解决思维的矛盾运动。抽象思维方法在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的各个领域应用十分广泛。例如, 比较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逻辑方法。在公共管理学中, 常进行中西方制度及发展路径等的比较分析, 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此方法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又如, 移植的方法, 是把某一领域的思维方法应用到其它领域, 在公共管理学中, 就选择性地借鉴了工商管理的相关方法和理论。再如, 分析方法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 把复杂事物分解为各个要素, 并对这些要素进行研究。公共管理学在研究公共物品供给时, 就把其分成准公共物品和纯公共物品, 把复杂问题分解后, 不仅理论上有了突破, 在现实中也给公众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服务。
(2) 思维的技术方法
①假说法。它是根据已知的知识和事实, 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推测性的解释和说明。它不同于毫无科学根据的神话和缺乏逻辑基础的幻想。假说作为“工作模型”直接影响着主体对经验材料的确认和选择, 假说是科学认识的深化和飞跃, 没有固定的模式, 需要研究者发挥高度的创造性、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 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桥梁。将假说法引入公共管理学研究领域, 便形成了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实证法。实证法要求先提出一定的假说, 然后通过综合运用其他研究方法, 如调查法和演绎法等, 以证明假说的现实性, 使公共管理学研究具备了可以核查验证的特点。假说经受理论和实践的检验, 逐渐达到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这时假说就向理论过渡, 转化为理论。 ②系统法。它是根据客观事物具有的系统性特征, 从事物整体出发, 着眼于系统与环境、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以求得优化整体目标效应的思维方法[6]。系统法给了人们用整体思维去认识事物的工具, 进而使人们迸发出新思想, 是新理论的生长点。它也为公共管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 不能孤立地看待公共管理学, 要意识到公共环境决定公共管理的性质、目标和内容, 环境决定其变化和发展方向, 同时公共管理对环境也有能动的反作用。此外, 公共管理学下属的各分支之间也不是互相排斥、毫无关系的, 如果它们之间以一个有序合理的规则作用着, 将会共同推动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可见, 系统法开阔了研究者的思路, 其优越性是其它研究方法难以比拟的。
4.3 具体方法
由于客观事物的千差万别, 认识它们的方法也要因事物性质不同而异。所谓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具体方法是指与公共管理学相联系的方法, 是根据本学科的特殊性和研究者的目的而对公共管理学某一具体领域进行研究的方法。
(1) 比较分析法。
这是一种以时空上的纵横比较来研究公共管理的方法。既从时间上对公共管理的历史演变作纵向考察, 又从空间上对各国公共管理特点作横向的分析比较, 由此引出一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其目的在于区分异同、权衡优劣。通过对不同制度、模式、体制等的比较, 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和把握公共活动中反映出的发展趋向。
(2) 文件分析法。
通过对文件 (包括报纸、杂志、政府机关文件与记录、书信) 、史料、回忆录、日记等资料的分析, 从中引证对研究对象的看法或找出其真相的一种方法。最近兴起一种新的文件研究方法, 叫做内容分析。它对于文件的内容做有系统的、数量化的、客观的统计分析, 从而得出有价值的判断[7]。
(3) 调查分析法。
这是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方法, 即运用社会化调查、定量定性化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等方式方法, 对公共管理现象与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和探索。这种方法同时也是公共管理学其他研究方法所必需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它将在社会主义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8]。
(4) 案例分析法。
亦称个案分析, 最早产生和应用于医学、法学研究领域。这种方法在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就是通过典型而真实的案例, 再现公共活动的过程, 从中对公共理念、公共行为、公共方法等进行系统深入地分析, 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以深刻理解和总结公共管理理论, 促进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5) 经济学分析法。
这是近年来公共管理学研究中逐渐应用的方法。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 如个体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交易费用、边际分析、博弈论等, 分析公共决策、公共行为等公共活动。经济分析方法拓宽了公共学的研究视野, 但在运用时需要注意经济活动与公共活动的本质区别。
总之, 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上述几种方法也不完全是孤立的, 有的是几种方法综合起来, 交叉使用。我们在实践中不仅要对现有的方法, 权衡比较, 灵活运用, 还要在研究中创造新的、科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歌德.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6.
[2]易承志, 江友群.论公共管理方法及其发展趋势[J].湖北社会科学, 2004 (07) .
[3]曹现强, 王佃利.公共管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王德高.公共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5]陈昌曙.自然辩证法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1.
[6]伍进.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及应用[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7]蔡立辉.论当代西方政府公共管理及其方法[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2) .
3.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笔记 篇三
【关键词】 威尔逊;行政学;框架
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作为公共行政学学科产生的重要标志性文献,以其提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框架为公共行政学科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篇发表在《政治科学季刊》上的论文,用生动通俗的语言力图阐述行政科学的独立性和其他特点,并用形似散漫的结构集中讨论了从“行政科学的产生”到“地方与联邦自治”等几个主题,全面地将公共行政科学与政治学中进行了区分。
一、文章结构梳理
为便于分析,现将论文结构图整理如下:
论文结构上的特点也从语言中得到充分运用,每一个要说明的问题,都有威尔逊设问的提出,随着问题的提出,问题逐步深入,从行政学存在的原因,到其产生和发展的时间,从普鲁士国王的成功经验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法国专制的存在,从美国人民主权到对公众舆论的评价,从历史经验的缺乏和客观现实的限制到提出宪法与行政问题的区别,又从公众舆论的特点提出文官制度的理想模式,最后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行政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二、文章内容分析
在对此篇文章的结构进行比较细致的梳理之后,我们再来细细咀嚼其中的精髓。行政学的产生和所有的学科一样,独立学科的产生既需要时代背景的孕育,也需要理论基础的支撑。而威尔逊的这篇论文正承担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角色,而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则在《行政学研究》里有较为详细的表述:民主制度的建立,政府角色的转变使得行政管理已经不再处于阴暗不为人所重视的角落,而为了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力,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为人们所认识。
谈及行政学的产生,其产生的时间和地点也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的。根据威尔逊的论文,“美国的学者迄今都没有在这门科学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行政学的博士都产生在欧洲。” “它是由法国和德国的教授们发展起来的”。而对于行政科学首先在欧洲得到重视,威尔逊认为是欧洲政府的垄断性使其迅速采取的各种手段能得到有效的执行,使得行政学的研究在欧洲更为便利。行政科学受到广泛重视的原因时间为何“姗姗来迟”,既然行政机关作为政府最明显的部分,经历了和政府本身一样漫长的岁月,那么行政学产生如此之晚,必然有其特殊原因。从理论上看,政治学研究的结构性倾向导致了人们对行政的忽视,而政治学的这种结构性倾向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在很早的时代,麻烦的事情几乎都出在政府的结构方面”,而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并没有在政府工作方面遇到大的困难,加之对国外行政学研究的不重视,行政学迟迟没有在美国得到充分的发展。
1.阻碍因素
对于当时的美国,一切政府工作的原则首先就是自由,但分散的人民主权并不能为行政管理的发展提供任何便利条件,只是使得类似“集体的无理性”表现得更加明显,行政权力行使更加困难而已。这在“以投票决定一切”的美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对公众舆论的尊重和改变舆论的需要间,似乎没有一个平衡存在,而控制着权力的公众舆论并非一个理性的集体,对历史经验的沿袭和偏见时时刻刻影响着舆论的导向,从而使得“教育”变得必要。威尔逊提出,即使是教育,在民主主权下,也有其格外的困难,因为这意味着对真理表达的清晰性和平易性要求很高,而这却不是那些管理者所能做到的。
在这一部分,我认为威尔逊给你个提出了四个需要注意的阻碍因素:①人民主权的分化;②改革为大众接受的困难性;③对舆论的尊重和改变舆论的困难性;④对真理表述为舆论接受的可能性。威尔逊认为这些因素在美国体现得尤为突出。
2.行政学研究的题材及特有目的
在这一部分,威尔逊似乎在重复强调前面已经提到的“行政学与政治学二分”框架,但事实上,威尔逊只是在用学科间的比较的方法使得行政学更为清晰地呈现,避免混淆。他首先论述了行政学与政治学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引用德国学者的话说明“行政管理置身于政治所有的范围之外”,最后,他对宪法问题和行政管理问题进行了进一步阐述,表明只有宪法原则下的自由才是人们所拥有的自由,行政管理下的自由仅仅是其程序上的实现。
在比较后,公共行政的概念便得到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在这一部分,威尔逊对宪法的作用进行了界定,认为要区分“一般决策”和“特殊手段”,只有承认行政官员的主动性才能保证行政有效率。对于“分权”问题上宪法与行政管理的冲突,威尔逊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思考,认为民主制度下的分权,只有在“巨大权力”和“不受限制的自由处置权限”下形成对责任承担者的激励,才能使得民主分权下文官的行政效率。
3.公共舆论与行政管理
正如开篇所提出的,“大多数人以前仅仅听命于政府,现在他们却指导着政府。有些国家,政府曾经对朝廷惟命是从,而现在却必须遵从全民的意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舆论与公共行政间的关系发生了剧变,如何理解此时公共舆论和行政管理的关系对于公共行政的职能界定具有重大意义。
虽然威尔逊认为“公共舆论对行政管理起权威性评论家的作用”,但紧接下来的三个段落,威尔逊从美国的投票式决策、舆论的教育问题等来限定了舆论对行政管理作用的范围,这样看起来似乎矛盾的一个部分,实质上承接了上面他所阐述的关于“巨大权力”和“不受限制的自由处置权限”的论述,同时,也紧紧扣住了其“政治与行政二分”框架的中心。看似讨论舆论与行政管理的一个部分,实质上也直指向论文的中心。
4.公共服务机关的后备人员
一个学科的正式诞生,必然伴随着一个独立教育体系或者科目的出现,对于公共行政,也是如此。在这一部分,威尔逊集中讨论的问题就是文官后背人员的准备方式。其提出的“理想模式的文官制度的方式——选举和经常性的公开协商”以及“竞争性考试”到现在已经成为各国选择行政官员的主要方式。
5.研究行政学的方法
每一门独立学科都有其系统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威尔逊认为不同政治体制下的行政管理具有相似性——结构性相似以及合法目标的相似。从而构成了其认为引进外国行政制度的可能性,在排除成见和严格区分政治和行政的前提下,威尔逊在这一部分提出,比较研究是行政学研究的方法。
许多西方学者至今仍认为,比较研究是行政学研究的唯一方法,威尔逊虽然在论文里并没有明确指出比较研究的主宰地位,但事实上他已经将比较研究的方法带入了整篇论文的写作,这是符合当时美国的的时代特征的。当时美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在当时政治与行政仍然不分界限的情况下,政治格局的改变是否就意味着行政格局的改变仍然没有定数,在此,威尔逊提出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行政学明显对美国当时的行政需求相
符合。但无疑这也对后来行政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产生了一些影响。
三、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原则对于当代政府改革的启示意义
如果对于二分法的探索只停留在其理论层面,那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政府改革来说,首要条件是认清本国行政体制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并结合这些理论的精髓推行政府改革方案。这对于我国政府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政府管理工作的实践来看,对政治与行政进行二分,有利于政府在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行为方法。政府实际上面临着两个不同的行为领域,即威尔逊所说的政治领域和行政领域,此二者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参与统治和治理过程的行政人员,应该明确区分政治与行政二者的不同”。中国特有的党政关系导致了政治对于行政的绝对主导地位,使得行政部门不能独立负责地行使权限。再者,由于党政很难分开,行政行为实际上由党组织来决定,甚至以行政部门内党组织的名义来实施。笔者认为,在政治领域应该用政治方式,而在行政领域则宜采用行政方式,反之,用政治手段去解决行政问题,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而若用行政手段去解决政治问题,同样达不到解决问题的效果,且还有可能造成新的政治问题。二分法的观点如果把握得当,有助于政府管理者辨别政治问题和行政问题,从而正确地选择政府的行为方式。
(二)对保持政府稳定的作用。政治与行政二者的活动领域、运行规律都各不相同。政治是不稳定的、排他的和混乱的,行政是稳定的、专业的且有秩序的。用政治冲击或代替行政都会引起国家的动荡,不利于政府的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因此,政治行政二分法在一定意义上能够保持政府的稳定,并启示我们应立足于政府改革的实践方面,在政策制定领域注重民主,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在行政领域则应更加注重效率,使政治与行政都能得到充分
地发展。
四、研究意义
威尔逊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行政学从政治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即“政治——行政二分”。虽然对这个框架的合理性一直以来受到质疑,但不能不承认它仍然是“催生”公共行政最重要的标志文献。这个分水岭的确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变化,其影响并不仅仅限于学科理论方面,威尔逊对公共行政的研究显然也对当时的政治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当时在美国,面临着权钱交易等一系列的腐败现象侵蚀着公共行政系统导致低效率、声名狼藉的重大问题,此时关注行政问题已经是势在必行。在威尔逊“巨大的权力和不受限制的自由”的前提下,显然已经对“承担责任必不可少的条件”做出了最好的阐述。威尔逊为了能让政府意识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意识到高效率执行决策的重要性,在论文中对“职责”、“舆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论文的重要贡献还在于提出了比较研究是公共行政的重要研究方法。这在部分程度上承认了公共行政对政治学研究方法的继承,也为今后比较行政学等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2][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张成福译.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危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美]罗伯特·登哈特,扶松茂等译.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武玉英.变革社会中的公共行政—前瞻性行政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张亚平.浅议两分法的产生及现实意义[J].中国行政管理,2003(5):23-25
[8]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彭和平,竹立家译.论新公共行政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298-316
[9]伍德罗·威尔逊,彭和平,竹立家译.行政学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1-27
[10]丁煌.西方行政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692105
[11]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133-150
[12]胡象明.政治与行政两分法:思想渊源及其评价[J].中国行政管理,1999,(11):13-15
4.舆论学笔记 篇四
公共性问题:指与人们社会利益相关,和人们社会关系相关,和人们社会观念相关的那些五问题。
舆论的客体:问题主体:公众本体:意见
舆论的三个基本属性:公共事务,公共意识,优势意见
优势意见:体现社会舆论在许多人富有感染里和征服力,是舆论的重要属性,先前意见的粗俗不断在传播中被修正和添加新因素,逐渐形成完美的见解,这样就形成了优势意见。优势意见的个性特点:1.它具有典型、准确的词语表达,意见完整深刻,反映多数人的意见
2.具有权威性,能吸引他人追随,在相当长时间内传播强劲3.优势意见得到传播媒介的加工和引导,不断增加影响力,具有舆论扩散的功力。
舆论的本质:社会知觉的反映
舆论环境:指人们面对的公众意见的指向,以及多种意识交叉的意识氛围,包括若干公众意见的和谐,对立式冲突。
舆论的产生:刘建明的四个阶段论:①公共问题与社会议论;②个人意见与议论圈的扩散;③突发事件的激发;④舆论领袖的意见领导。
舆论场:就是产生舆论的微观环境,它包含若干相互刺激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具体时空环境。
舆论形成的四个重要阶段:公共问题的产生—个人意见的产生—意见的互动与整合—舆论的形成议论圈:指的是至少几个人,多只是几个人聚在一起交谈,并取得初步一致意见的沟通状态。它是自发形成的,它是舆论主体的初级语法,是舆论传播的细胞。议论圈的出现,标志着个人意见已经转变为社会意见,正在形成整体社会知觉。
舆论领袖:积极主动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舆论领袖的特点:①消息灵通,掌握的信息多,知识面广;②分析力强③具有人格魅力 舆论引导与控制手段:传播的控制,对象的控制,问题的控制
问题的控制:1.解决问题是第一位的2.解决的两种方法:消灭问题,转移热点
舆论的传播形态:街谈巷议,社会公共讨论,当代论坛
民谣:是民间的顺口溜,是人民敢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的一种舆论形态,包含丰富深层的要求和对现实的评说。
民谣特点:1.艺术上:简洁精,练合辙押韵,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传易记2.内容上:蕴含民众的心声,表达民心的向背,是民意的外化,但夸大其词,挂一漏万
民谣的作用:①民谣实现了草根话语的舆论功能:民谣不仅是文学,更是政治宣传和主张,它是从民间的角度评论社会现象是民间话语代表。②民谣具有安全网的作用: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挖昔和戏谑来发泄内心的不平和焦点,使群众的情绪在积蓄,奔突中找到宣泄口,不满和抗争转而得到缓解。③民谣会扭曲社会现实:虽反映社会某种真实,但以偏概全,夸大其词,会扭曲社会现象。
为什么新闻界是社会的舆论机关:①新闻揭示社会舆论的发动者②新闻揭示社会舆论的反映者③新闻揭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④新闻揭示社会舆论的控制者
新闻舆论:新闻界通过连续报道新闻与发表时事评论表达某种观点,从从而形成的公众意见。(新闻界引导公众形成的一致意见)
媒介事实:媒介对现实事件的反映,加入了媒介的选择或认识而成为拟态事实,是一种一件事实。
社会褒扬不同于媒体的正面宣传:社会褒扬是公众自发的,无组织指使,人们的肯定来自内心的肯定。大众媒介对先进经验的介绍或对典型人物的报道是组织行为,具有鲜明的宣传目的,它不一定得到公众内心的认同
“压新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1)必要性:一方面,在国际上有强大的反华势力的压力。而且“敌我”力量悬殊,我们不占优势;另一方面,刚建国,还处在各种矛盾交集点中,证券的掌控能力比较弱。因此,必须采取“压”新闻的方式,以降低信息传播落来的不可预测的舆论聚集,减少不必要的**。(2)可能性:当时传播信息的手段单一,主要靠报纸,社会的信息环境比较封闭。2.新情况。靠压新闻来控制舆论已经不合时宜。原因在于(1)社会日益开放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多,屏蔽信息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2)公众的自觉意识,启蒙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新的信息环境下,把事实更加客观更加及时的告诉老百姓不仅会使传媒在舆论的引导和控制中占主动,而且会使整个社会面对的风险小于不告诉他们的后果。3.新主张(1)提高信息透明度是传媒的必然选择。原因A传媒对社会需求的满足与尊重。B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方针在信息、政策上的具体体现。C使传媒在舆论的引导和控制上处于更主动的状态。(2)提高传媒的公信力—在社会公众中树立信息传播、信息发布的权威感。A消息来源的可信性比消息本身更重要。B传媒对社会信息的传播实质上是以信息为主的社会交换,而社会交换的前提和基础是信任。
关于意见信息的引导的使用情况:“一面说”的适用情况:(1)宣传者和被宣传者的的意见观点一致时(2)被宣传者的启蒙程度比较低,自身的辨识能力不够自觉,有效地情况下。“两面说”的适用情况:(1)如果首重原本就倾向于反对传播者的观点,那么正反两方的意见都提出来就比之谈一面之词更为有效。(2)对教育程度较高的受众,应持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并一并陈述。
网路舆论的舆论场:网络舆论一般出现在虚拟社区和个人博客两个舆论场。在两个舆论场提供了现实生活所需要的交流形式,构成一个“虚拟社会”。特点:比现实社会更符合个人表达意见的要求,更容易得到真诚的意见;因共同利益彼此联系在一起。
网络舆论的引导:1.劝服,是网络舆论引导的最基本方式。(1)明示与暗示相结合(2)发挥典型性报道的舆论引导作用。2.议程设置,营造“拟态环境”,引导受众“想什么”(1)通过网络新闻、论坛、专题的方式,引导受众“想什么”(2)议程设置,不一定都能带来预期效果,为避免“推定效果”,应对受众进行研究。3.舆论领袖,影响受众“怎么想”。网络舆论领袖的构成(1)论坛版主(2)论坛中强势话语者或活跃者(3)“专家在线”的专家
(4)网络评论员4.网络把关人,控制负向舆论。(1)过滤信息(2)删帖(3)制定发帖规则(4)设置资格限制和身份区分(5)不是“严把关”,而是“巧指路”。
谣言传播特点:1.变异性是谣言传播的重要特征。2.以人际多向顺延的模式传播,学者称其“葡萄藤”式传播(速度快,信息重大,反馈性强),以多维接力的方式传播,人数以成几何倍数顺延增长。
谣言的特点:1.谣言中包含着某种新闻性,容易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2.谣言以为人际传播为主要形式,具有很强的人际说服特征。3.谣言具有很强的非官方性4.谣言大都具有攻击性和诽谤性5.谣言具有很强的诱惑性。(好奇,惊异,猜测)
媒介的舆论合力:
舆论合力:多家媒体通过多种方式持续扩散是一种意见而形成的综合力量。(2)作用:多家
媒体的舆论引导使广大公众形成巨大的凝聚力,表现出强烈的一致态度,一致立场和一致行为,出现万众一心投身于解决公众问题的社会运动。(3)舆论合力的形成:①引起共鸣:新闻媒介通过重大新闻,社会及各种言论来发表意见。从而在公众中产生共鸣,共鸣就是一种舆论合力。②形成观念:一种意见一旦被多家新闻媒介持续他的扩散。就能被多数人接受,在人们的思想深处形成公众合力,多种媒介提供的共同信念回日益坚定,外力更不易改变公众的态度。③放大舆论:传播意见的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可在再现意见的声势,群众对意见信赖的场面,渲染舆论的力量;使各阶层在同等的时间内感受社会公众论的影响,舆论合力不断增强。④公众意见一致:多种媒介的共同报道消除意见的差异,为舆论传播不断增加动力,逐渐强化舆论的稳固性。(个人意见一旦被优势的,公式化的媒介意见牵制,公众自身意见的独立性即发生摇动,渐渐变成大众媒介的支持群体)“关注食品安全”“民生进行时”
(4)舆论合力以正确的意见为轴心:舆论围绕真理回旋。逐渐凝聚为一股社会思想,占有真理的舆论最终会取得统治地位,能从多数媒介获得强大的舆论合力。
舆论监督的作用:1.用舆论监督权力,制约权力,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集中体现。“以权力制约的权力”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信号。(2)舆论监督是社会公众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具体方式之一,是公民权利的表达机制。(3)舆论监督是无处不在的社会法庭,人民可以制裁践踏公民利益的人。(4)舆论监督是来自权力之外的精神力量的制约,否则,监督对象就会坠入自我监督,并导致舆论机制的瓦解。(5)舆论监督百利于消除社会丑恶,预防精神道德和官风的堕落,社会的防腐剂。
新闻界是社会舆论的机关:
1.新闻是社会舆论的发动者。日常的新闻报道,反映社会动态积极影响人们的态度会因此而产生的舆论;尤其是重要的新闻会在相当大的范围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公众的讨论,刺激社会舆论的兴趣,2.新闻界是社会舆论的反映者。(1.新闻报道的议论很多来自公众,他是社会舆论的反映者;新闻界自由能力也很有可能倾听民声,他是社会舆论的表达者。2.反映多数人的一件事新闻界媒体的必然选择,媒体只有反映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和感情,才有存在下去,才是受众的代言人,否则将有失去自己的可能性。3新闻界既可以反映舆论,也可以扭曲舆论。(重要性))
5.创业学读书笔记(精选) 篇五
创业大师白金讲堂
在本书中,来自全世界的顶级创业战略专家将与我们分享他们的创业智慧,帮助我们建立并经营自己的公司。这是一本创业大师的综述,列举了很多创业大师的想法,提炼出了一些东西。创业也可以是一种模式,有很多部分都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创业并不只是靠一股冲劲和不怕死的闯劲,也是需要很长时间理论和实践的积累。这本书更多的是列出了一些提纲,提供了一些不同人对创业的看法。.在这个创业大潮汹涌澎湃的年代,人人都蠢蠢欲动,想实现梦想、成就事业、积累财富。到底什么是创业、创业该如何起步、需要了解哪些创业的知识、创业需要什么样的态度和精神、如何追求创业辉煌……本书的作者从群星璀璨的创业领域中,撷取了10位世界顶尖大师观点中的精华,从不同侧面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内容全面丰富、色彩绚丽且沉甸甸的画卷。阅读本书,仿佛大师们就在讲台上,他们将自己对创业的洞察和经验向你娓尾道来,如在耳畔。
创业之路布满荆棘,创业者就是探险者,正如作者所说的,卓越是一个多义词。它是一种实践、一种长期形成的习惯,从至关重要的商业交易到简单枯燥的日常工作。它还足一种态度,拒绝平庸、不接受无动于衷的市场。而且,它要求人们行止有方、运用智慧进行准备和反思、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失败没有关系,你会发现它是通向创业成功的第一个台阶。
书中的内容包括,拉里 C.法雷尔(Larry C.Farrell)的创业精神,他的法雷尔公司已经为100多万个企业家做过培训。莉塔·麦奎斯(Rita Gunther McGrath)的企业心态理论,莉塔·麦奎斯是哥伦比亚大学商业研究所管理部门副教授。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的企业家精神的艺术,明茨伯格是一位管理战略家,现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研究荣誉教授。
该书是一本具备一定的系统性、学术性、操作性和趣味性的书籍。既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创业指导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广大创业人员的职业指导参考书。
本书作者是伦敦密德萨斯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博士,本书是他在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过程中收集研究资料的副产品。全书除了引言“我是如何开始的?”以外,还有三个部分,一是“创业大师”,介绍了彼得·德鲁克等十位创业大师,一是“追求创业辉煌三步走”,一是“结论:去向何方?”附录说明了选择大师的过程以及挑选他们的重要观点的想法。
书中有很多有关创业的至理名言:
无论一个人读过多少本书,或者制订了怎样精美的一项商业计划书,除非他犯过错并学会如何改正自己避免将来继续犯错,否则一切都是无用的。——高登·雷丁
创业既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门艺术,它是一种实践。——彼得·德鲁克 一旦你走入了创业的世界,你会明白,为了成功,中国香港的创业者与巴西圣保罗的创业者所需做的事情基本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业更像是一种世界性的技术。所有组织的生命周期都包含了一个从“创业期”到“管理期”的过程,1
即起步期、高增长期、衰退期和幸存期。只有维持创业期才能保持企业的增长、抑制衰退。——拉里·法雷尔
我们可以通过模仿成功创业家的五个核心态度来理解根本的企业问题,从而 点亮创业之旅。这五个核心态度是:一直对现状不满足的精神,必须有健康的自信,必须擅长做他的事情,关注细节,容忍模糊性。成功企业家的五个核心态度在高科技和低科技(或非科技)的企业部门可以得到同样的应用。——欧文·格劳斯贝克
本书还有适当的篇幅专门研究了侨居海外的华人。他们被称为世界上最重要、却又最不被理解的一群精力充沛的创业家。海外华人所处的国家和社会环境并不是最适合他们从商的环境,但是,他们强烈的致富欲望,强有力的内部团结和家族化管理等使他们形成了坚韧、务实的风格。
你想追求创业辉煌。也许你要问问自己:“我要如何开始呢?”为了顺利起步,你需要明确创业的定义。而关键问题是要明确一个人如何学习创业。
一位尝遍创业酸甜苦辣、有着丰富经验的创业家直言不讳地说:“我觉得你教不了创业学,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事。你要么经历过,要么没有。世界上有许多的管理者,也有许多的企业领导者。我个人认为你教不了创业学这样的课。”如果要说谁有资格说这些话,那这个人就是他。他于1928年出生于加拿大的萨斯卡通,却是在温哥华开始创业的。他告诉我他生命中最兴奋的时刻之一是在1961年,当时他开始创办他的第一家企业——一间放着两辆车的汽车展厅和一个加油站。创办那家企业以及之后随着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的新企业是充满了挑战的工作。他告诉我:“有好几次银行阿我追还贷款,那段日子着实不好过……我失望透顶了。”然而,他的激情、决断力和无可争辩的创业能力使他从萨斯喀彻温的平原一路走到商界的顶峰。如今他已年届70,是身价亿万级的创业家。他拥有加拿大第三大的私有企业。同时,他还广泛涉足各种行业:汽车、娱乐、出口、金融、食品、照明标志、媒体、包装和期刊发行等。
书中提及著名的彼得.德鲁克,他留给了世人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创新是体现创业的特定工具,创新赋予了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使之成为创造财富的活动。寻找创新机遇有7个重要来源年:其中四个是在企业内部,还有三个来自企业外部的变化。创业者关注创新,创新源于创造变化并赋予现有资源创造新财富的能力。创业者把变化视作市场上的一种机遇的来源:他们欣然接受变化,而不是退避三舍。特鲁克特别提到,创业者一贯“寻求变化,应对变化,并将变化转变为一种机遇而加以利用”。追求成功的创新的原则是五个要求与三个禁忌。创业型管理并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创造性的或者自发性的,而是基于系统化的、周密的政策和实践的支持。有四种关键的创业型战略。前三种往往能推出一种创新————“孤注一掷”、“攻其软肋”和“生态利基”————第四种是创新本身。
书中还阐述了霍克迪的重要观点。霍克迪认为,要将“创意”转化为“机遇”的起点是:一位研究人员——甚至于任何以为创业者——有一项可以获得专利、独特的发现,并且这个发现可以满足社会的某种需求。通过创建衍生公司成功地实现商业化,这需要研究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一击Isis提供一系列的服务。一个新公司的成功发展离不开谨慎而灵活的战略规划、自理更生的技能、决断力和坚持、金融加提供的支持和资源、尽职的领导,以及对长期价值创造的专注等。
6.《快乐学哲学》读书笔记 篇六
——《快乐学哲学》读书笔记
《快乐学哲学》一书以富有幽默感的故事性叙述手法,将从古希腊到近代的西方哲学解构为许多有趣的人物和历史,又配上不少颇带嘲讽意味的漫画插图,让像我这样并没有接触过多少哲学思想的人,也可以算是轻松愉快地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思想概览了一遍。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里面许多哲学家及其重要理论都曾有所耳闻,但从未有过深入或是系统的认识。而现在,我至少对这些理论是什么,为何出现,如何发展,又带来了什么有了一些浅显的理解。
这本书以时间为轴,将西方哲学分为了七个部分。前四个部分以其历史时期命名:前苏格拉底、雅典、希腊化和罗马时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就像作者所做的划分一样,这些时期的哲学思想给我的印象是十分具有时代性、整体性和共性的。在我看来,古希腊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像是远古的科学家,为了世界的起源而思虑;雅典的哲学家们则更偏重政治和人文,为社会与国家的建设、人与人的相处提出构想;罗马的哲学家们是道德与灵魂的拷问者,寻求着所谓正确或是符合道义的生活与思考方式;中世纪的哲学思想更多的属于神学,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又开始重新重视希腊雅典的人文科学,理性和信仰的矛盾逐渐显现。
后三个部分则以其主要思想学派命名: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后康德的英国和大陆哲学,实用主义、分析传统、现象学传统及其结果。对我而言,这部分内容比起前半部分要难以理解得多。不仅是因为这些哲学思想本身的复杂繁多,还由于他们深刻的思辨性和关联性,使得我每读一个人的哲学理论,都会有很久的反思时间,有时还要翻回之前的篇章重读。好在正如题目所言,这本书想要“减轻哲学的不能承受之重”,作者安插的那些漫画有效地帮助了我的理解,偶尔还能逗人一笑。
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这两个哲学学派几乎可以说是站在互相的对立面上,水火不容,但在看过两家之言后,我却感觉都挺符合我个人的某些想法,也都有着许多现在看来依旧合情合理难以辩驳的内容,因而读到康德将两者折衷之时,我颇有些感同身受的感觉。
“我思故我在”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其正出自于大陆理性主义学派的创始者笛卡尔之口。在我看来,笛卡尔是个很有趣的人。他既在数学和物理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又是个不折不扣的唯心主义者,怀疑一切,并且认为只有怀疑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且其他一切的存在都是应当被怀疑的。笛卡尔的后继者们,霍布斯、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发展了或者说是试图去解决笛卡尔留下的那极端二元论。虽然对于整个大陆理性主义我并没有多少见解,但我个人很喜欢笛卡尔那充满怀疑的思考方式。我是个喜欢做梦的人,也常常和从看着自己双手的梦中醒来的笛卡尔一样对自己甚至世界的存在产生怀疑。不同的是,笛卡尔最终建立起了一套能够为之做出解释的宏大理论体系,这也正是这些爱思考的哲学家们最令我感到钦慕的地方。
与认为人无法从观察中得出实体的笛卡尔相反,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洛克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这一观点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更符合人们的普遍认知与感受。不仅如此,洛克还将“实体”这一概念描述成了一个迷,甚至对其加以取笑。洛克那结束在一个窘迫位置的认识论最终成为了关于实体的形而上学终结的起点。洛克的后继者贝克莱则进一步发展和解释了“感知”这一理论,我个人将其简单理解为“我见故他在”,若说笛卡尔是怀疑一切所见的话,那么贝克莱就是只承认一切所见。如果说前两者的理论虽有些令人费解,还是较为清晰和现实的话,英国经验主义“圣三一”的最后一位,休谟的理论在我看来已经是对于人类理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思辨和批驳,甚至怀疑了。按他的理论,哲学事实上有极大的局限性,难以再为现实世界提供更多的解释。
为哲学的进步而驳倒休谟理论的人是康德。比起康德的哲学理论,“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够使人们的心灵深深为之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这句出自他口的话可能更加广为人知。我很喜欢这句话,因此也曾对康德此人有过兴趣,可惜当初拿起的那本《纯粹理性批判》对于我这样一个哲学门外汉来说实在有些太过难以理解,因此很久没有再尝试着去认识他。
7.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笔记 篇七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高校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高校的教学管理更加的社会化, 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 “教”与“学”方面也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问题:学生旷课严重, 不注重学习, 老师不以教学为主, 学校过于开放, 管理松懈等等。大学, 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人才的摇篮, 要求高等院校把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表现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优化教学环境, 提升教育质量, 培养社会精英是高校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教育管理中“教”与“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学生不注重课堂学习, 旷课严重, 迟到早退现象普遍
目前, 对很多高等院校来说, 课堂教学是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对于很多高校学生来说, 并不注重这一环节, 目前, 高校学生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非常普遍, 甚至有些高校出现了经常不上课的“高校逃课族”, 更有甚者, 学生课程结束了还不知道自己的任课老师。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高校20%左右会逃专业课, 80%以上的同学会逃公共必修课, 65%的同学平均一周逃课1-2次, 不逃课的同学只占月17%, 超过85%的学生认为旷课或者不认真听讲不影响学习, 可以照样获得高分。
2011年, 辽宁某高校物理系, 周三的一节专业课上, 本应30多人上课的教室, 最终只有三名同学到场, 而这三名学生均坐在教室片后面的位置。面对如此情况, 已从教五十余年的方教授也只能感叹, 劝告学生:“尽量来上课, 不要把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了。如果对教学有意见, 可以和老师交流, 但不要缺席。”
(二) 教师科研为主, “消极”授课
目前, 普遍存在于高等学校的恶劣现象是很多老师专注于科学研究、写论文不注重课堂教学, 具体表现为:对于课程教学多事应付了事甚至让他人代课, 上课“迟到早退”不认真备课现象屡见不鲜;照本宣科, 没有据时引入新鲜事物或者创新的知识;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而不讲求整体素质的提高;课堂管理不严格, 对于学生旷课“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或者对于旷课行为监督惩罚不力;考核过于形式化、简单, 甚至是简单写一篇文章了事, 致使上课与否, 认真与否对学生最终成绩的影响不大等等。
(三) 高校轻教学、重科研, 教育管理形式化
目前, 国内很多高等院校尤其是普通高等院校为了争取更好的排名, 狠抓教师队伍搞科研, 而轻视教师队伍课程教学的效果, 往往是教师和学生“自由发展”, 另外,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对于已经制定的规章制度也只是“做做样子”, 缺乏有效的执行力。比如, 对于日常教学过程中, 对于学生旷课行为, 虽然很多高校都相应作出惩处规定, 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切实落实, 而只是单纯依靠教师上课期间的各种点名;另外, 对于教师不备课, 迟到、早退、找人代课等行为并未严格查处等等。
三、主要原因分析
(一) 学生方面原因
大学是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为主, 学校管理、教师引导为辅的培养模式, 然而, 对于大学生来说, 经历过长达12年的寒窗苦读, 角色的突然转变, 使得很多学生无法立即很好地适应轻松自由的大学生活。同时, 很多大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高校教育和知识累积的重要性,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 同时, 自律能力比较差, 缺乏足够的学习毅力, 而当今随着时代的发展, 高校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 当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时, 尤其是身边师兄师姐、朋友的劝说、学校社团的各种活动等, 他们自然难以抗拒。另外, 当今时代的大学生, 学生观念淡化, 对于“尊师重教”的传统教育观念不屑一顾, 对于课堂老师的辛勤付出和谆谆教导看成是多管闲事, 限制自身个性化的发展。再者, 大学生思想不够成熟, 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多是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 认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科目, 对于不感兴趣或者是一些晦涩难懂 (哪怕是专业课) 的课程则是应付了事。
(二) 老师方面原因
教学模式死板, 教师素质不高[2]。授课教师的个人风格、授课方式以及授课内容与大学生是否愿意上课或者是否愿意认真学习有直接关系, 传统意义的“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育观念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新时代的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高校教育管理的内容体系逐渐丰富, 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学思想也层出不穷, 对新时期的高校教育工作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而很多老师教学方法落后, 内容枯燥乏味, 缺少创新。
教师的热情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出勤率, 受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利思想的影响, 部分教师不再把教学看作事业而更多地考虑其他方面的物质利益和价值利益, 教学只是定点定时地上够一定的课时而已, 并不用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并且授课形式呆板, 方法简单粗暴, 课堂气氛沉闷, 对于学生来说只是简单地记笔记, 甚至睡觉、玩游戏等打发时间, 无法发挥学生积极性、创造性, 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有的教师则是使用一成不变的讲义, 照本宣科, 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 毫无新意, 与现实相脱节, 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些问题的存在, 势必会使学生丧失对课程的兴趣进而出现旷课或者“人在教室心在外”的现象。
大学重研究轻教学的工作氛围, 大学本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精英的地方, 但是现在大学的实际情况却是本在研究, 面在教学, 研究高于教学。课上得好与坏没有太大关系, 写一篇核心期刊的论文更关键, 申报项目更实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 教学质量着实不容乐观, 质量上不去, 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就会逐渐淡化。
课程考核标准松散, 教师对学生“宽大为怀”。对于旷课或者在课堂上心不在焉的学生, 授课教师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教师常常在学期开始严正声明旷课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或者采取点名制度, 但是实际上也不一定严格执行。即使被老师抓到, 学生一番言语, 老师也不会为难学生。大学里的期末考试相对简单, 考试题基本上是靠记忆了, 甚至很多老师的课程考试只是提交一篇“论文”, 学生轻松, 老师也轻松。许多逃课学生都有考前“突击思想”以应付考试, 并且结果往往不错, 跟平时不旷课、认真学习的同学差别并不大。这种情况的存在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加不注重课堂教学。
(三) 学校方面
高校对于旷课等不良行为的放任和纵容。虽然大多数高校明确把旷课等作为一种违规违纪行为, 明确违反课堂纪律影响考试成绩, 影响校内荣誉评选等等, 但是这一制度约束往往不能得到有效落实, 高校领导或者工作人员不可能每天亲自巡视课堂出勤率, 学校虽然组织学生会人员采取抽查, 但是, 这种方式, 一方面学生会人员执行力和威信不足以震慑学生和教师;另一方面, 即使查到一些违规违纪行为, 高校往往也不了了之, 对于学生乃至教师本身没有太大影响。
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一方面是课程种类设置不合理[3]。众所周知, 高校的课程种类繁多, 而且对于大部分专业的学生来说, 总有某些课程没必要学习, 但是为了学分或者学校强行安排而不得不学。例如北方某高校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生物课程。同时, 这种课程考试也比较简单, 教师也好对付, 所以更多的学生心不在焉, 应付了事。更有甚者, 有些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无法真正吸引学生到课堂, 即使认真学习, 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只是停留在书本的基础知识, 实用性很差。另一方面, 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对于很多高校学生来说, 都有深刻体会:一周内的课程, 有时候一天没课, 而有时候一整天都得上课, 有时候上课时间较晚, 有时特别晚, 对于特别崇尚自由而又自律性不强的高校学子来说, 有选择地旷课, 或迟到睡觉, 或早退吃饭, 或在课堂无精打采。
重科研, 轻教学, 考核标准不科学。目前, 国内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因为现阶段, 对于高等院校水平的评价, 主要是以其学术水平、地位、声誉以及国家项目为参考。而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工作, 其绩效很难得以立即体现, 所以, 很多高校并不以教学活动来评价教师, 而是明确规定, 核心期刊论文、项目申报是评职称或者晋升的必要条件, 也是发放绩效奖金的必备要素 (更有甚者, 如果教师论文数量不够, 还要扣除一定的绩效奖金) ,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 课程教学, 只要课时够, 其他的无所谓, 到时候多发表几篇论文, 多做项目, 既有利于评职称, 又能收获经济利益。虽然很多高校推出, 学生网上给任课教师打分制度, 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本着“你好我好大家好”原则, 并不认真对待, 参考价值不大, 而且这一考核结果对教师经济利益以及评职称等并不会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四、对策与建议
(一) 构建科学的考评制度
虽然教师的科研水平、项目申报关乎高校当年的外界评价以及经费来源, 但是对于社会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 教育质量管理是其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 高校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理念, 而教育的质量离不开高素质教师团队的努力奋斗, 所以高校要严把教师质量关和教学质量关。只有此人具备教师基本素质, 才考虑其文章、科研情况, 对高校教师的考核, 包括绩效奖金、晋升、评职称等, 实施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2]。对于高校教师不仅有教学“量”的要求, 也有“质”的考核。
(二) 合理设置课程
合理的课程安排, 要求高校从学生角度考虑, 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既要合理安排上课时间以及每天的课程安排, 同时, 对于一些不必要的课程要坚决剔除, 真正使学生感到所学有用, 而不是简单的应付考试, 真正的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去。同时, 在人才培养方面, 开始从专注于理论教学走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 高校应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增进知识的应用, 让他们感到学习是有用的[5]。
(三) 改革学生考评方法, 落实规章制度
高校学生不注重课堂学习或者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真与否并不影响其在学校的考评。所以,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的管理与监督, 切实落实规章制度, 对于态度不端正或者旷课等行为予以一定的惩处:平时旷课或者态度不端正, 达到一定次数的时候, 取消本门课程考试资格或者直接影响其考试成绩以及奖学金的评定。改革传统考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而不仅仅是考察学生的记忆力, 学生期末的成绩不能仅仅是靠期末考试成绩来反映。应该讲学生日常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出勤、态度等量化于最终的成绩当中, 让真正努力学习、态度端正的同学有一个公平的评价办法。
(四) 对学生做好引导工作
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 终于踏入“自由的天堂”———大学, 角色的转变, 让刚踏进校门的学生很难及时调整自身状态, 适应崭新的生活, 这也是最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的阶段, 学校要切实做好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工作, 尤其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入学之初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另外, 专业课老师也应加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来, 对学生进行理想与信念教育;在日常, 辅导员老师要及时与专业课老师一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他们步入正轨的求学之道[6]。
(五) 与时俱进, 与学生做好沟通工作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要求高等院校把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老师必须要与学生进行充分有效的交流,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兴趣, 根据时代特点变换授课方式与内容, 才能更好地满足需求, 因材施教,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也只有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 才能及时掌握学生情绪的变化情况, 增强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例如,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情况,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中国微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晓玫, 从2009年3月就主动开始约学生们单独吃午饭, 多年来从不间断, 这也为她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成效。
然而, 出于对老师的敬畏感以及存在的隔阂, 大多数的大学生不愿意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4]。新时代, 微博、微信、QQ、Email等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流方式, 也给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 给学生和老师搭建了一个交流的新桥梁, 创造出一个大学生乐于接受与学习的教育氛围, 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的抒发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向老师咨询等等。
五、结束语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高校教育管理尤其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秉承“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 与时俱进, 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所需、所想, 因材施教, 才能解决问题, 为社会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邓爱华.高校教育管理中如何“以人为本”[J].江苏高教, 2013, 05:130-131.
[2]王凤凤.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S2:129-131.
[3]徐松芝, 刘嘉诚, 袁朝庆.浅谈大学生逃课原因及其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 01:107-108.
[4]饶建华, 李佳佳.新媒体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 2014, 12:243-246.
[5]康凯.高校教育管理的“社会化”路径及对策[J].南京社会科学, 2014, 12:136-140.
8.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笔记 篇八
关键词 Wiz云笔记 知识管理 云培训 云查新
分类号 G250.73
The Value and Case Study of Wiz Cloud Note in the Librarians’ Knowledge Management
Li Jinyong
Abstract Cloud notes appearing which catering to the needs of librarians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the sublimation of traditional notes function.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cloud note, and points out that Wiz cloud note owned safe, efficient and cross-platform features. Secondly, it analyzes the value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librarians, namely quickly access, share and use of knowledge. In the end, using case methods of analysis and the library implementation of cloud training and cloud novelty retrieval as the cut-in point, it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 of Wiz cloud note in the librarians’ knowledge management.
Keywords Wiz Cloud note. Knowledge management. Cloud training. Cloud novelty retrieval.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日益发展,使知识和信息的传播途径变得更为广泛,传播方式更为快捷,传播速率更为高效[1]。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对知识的获取、分享、整合、记录、存取、创新等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必然要面临新技术环境带来的冲击。云计算因其更低的成本、更好的共享、更强的能力和更佳的安全性,使其成为推动知识管理的新的强大动力[2],二者的结合是各自发展的必然趋势。夏仲文、徐夏云[3]等认为云计算服务模式(SaaS、PaaS、IaaS)和云存储的理念将会促使传统的知识管理向快速知识管理转变。王雪媛[4]分析了基于云计算的知识管理的优势和云计算知识管理模型。罗秀娟[5]介绍了利用云笔记Evernote构建科研工作者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及其特点。黄卫东、杨继东等[6]将云计算与应急知识共享结合,并分析其价值。
从现有研究不难看出,云服务和知识管理具有极好的契合度。知识管理理论为云服务的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云服务为推动知识管理提供强大动力。笔记的记录过程是一个由感知转化为联想、分析、综合,再转化为文字表达的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7]。云笔记的出现,正迎合馆员知识管理的需求,是对传统笔记功能的升华。以Wiz云笔记为载体,实现馆员知识的快速获取、快速共享和快速利用,能够充分发挥云笔记和知识管理的组合优势。
1 Wiz云笔记概述
1.1 云笔记定义
云笔记是云时代的产物,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云笔记是一款跨平台的简单快速的个人记事备忘工具,并且能够实现PC,移动设备和云端之间的信息同步。”[8]简单地说,云笔记=云计算+数字笔记。《文心雕龙》称“无韵者笔”“有韵者文”,一切散文类的零星随笔、杂录统称为“笔记”[9]。数字笔记则是将传统手写、笔抄方法数字化,以二进制数据获取、撰写和管理笔记,并辅以超链接、索引、检索等数字化方法以增强其功能。
数字笔记借助云技术提高笔记的可访问性、可扩展性和弹性,降低笔记管理的隐形成本。云笔记能够满足读者数字阅读过程中随时摘录的需求,以及记录个人灵感、经验等碎片化知识的需要。云笔记借助文本注释、Tag分类、高亮、评论、分享等功能增强阅读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它的出现,使笔记的分享和传播变得更为便捷,拓展了笔记的知识管理价值。
1.2 Wiz云笔记及其特征
Wiz(为知)云笔记是一款专注于知识管理的云端应用。英文拼写来自wizard(奇才),音同wisdom(智慧)。中文来自《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Wiz云笔记具有安全、高效、跨平台的特征。
1.2.1 安全性
Wiz云笔记主要从数据安全和内容安全两方面保障云笔记的安全可靠。在数据安全方面,Wiz云笔记采用分散式存储技术,既提高了笔记的访问效率,又能有效降低其遭到损害的几率。在内容安全方面,Wiz云笔记采用RSA1028bit和AES256bit高强度加密算法,加密后的文档,所有数据都是密文保存,在没有证书和密码的情况下,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1.2.2 高效性
Wiz云笔记能够实现高速化的笔记索引、检索和存储。从技术手段上讲,Wiz云笔记的PC客户端,采用C++编写,运行效率非常高。它的索引数据库,采用了最快的桌面数据库引擎(SQLite),还提供了多种检索的功能,不但有内置的全文检索引擎,还支持Google Desktop、Windows Search等第三方检索工具进行全文检索,并支持日期、标题、文件名、作者、关键字等高级检索。在数据存储方面,Wiz云笔记采用分散式数据存储技术,避免了单一文档存储效率的缺陷,不但保证数据安全,还能够极大地提高数据操作的效率。
1.2.3 跨平台
Wiz云笔记具有跨平台数据同步的优点,它支持Windows、iPhone iOS、Mac OSX、Linux、Android等主流操作系统以及PC、手机、平板等多种平台的接入。如果不想安装客户端,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直接接入Wiz网页版。另外,通过安装网页剪辑器插件,用户只需指定一个URL,就可以将网页内容保存到自己的Wiz云笔记账户中。
2 Wiz云笔记在馆员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2.1 知识的快速获取价值
2.1.1 降低了笔记记录的技术障碍
早在数字笔记出现之前,Kiewra 1991年就提出关于记笔记的技术问题,并且依据笔记结构完整性和内部联系程度,尝试设想了两种笔记记录的方法,即线性方法(Linear Technique)和矩阵型技术(Matrix Technique)[10]。Wiz云笔记通过提供多种模板,将这种设想用数字化方法快速实现,其内置模板包括:康奈尔笔记、九宫格日记、每日回顾、会议记录桌边便签等①。Wiz模板采用标准的网页格式设计,熟悉HTML语言的馆员,可以结合自身需求另行开发新的模板文件。
2.1.2 拓展了笔记知识获取渠道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特网中的信息门户、邮箱、Wiki、Blog、微博等使用广泛、交互性强,其中蕴含着大量潜在的知识资源;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知识管理从传统的PC端延伸到移动端,手机成为公认的用户密切度最好的工具[11]。手机微博、微信等移动网络数据也成为重要的知识来源。如何快速地获取异构数据源知识,成为衡量云笔记功能的重要指标。南宋思想家朱熹有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Wiz云笔记多样化的知识发现和采集(图1),极大地拓展了笔记内容获取的渠道。
图1 Wiz云笔记内容获取的主要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Wiz支持ITFFF,以实现数据获取的智能化。IFTTT是If This Then That的缩写,这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服务,能够将多个网站或应用衔接起来。通过类似条件编程的方式,设置一个动作,自动将需要的信息同步到Wiz笔记中,可以有效地解决信息冗杂的问题,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以及对重点信息的关注。
2.2 知识的快速共享价值
2.2.1 解决了笔记知识的分享难题
笔记文献因材料真实,内容丰富、具体,信息含量大,在科研领域被视为重要的史料,很受科研工作者青睐。但长期以来,笔记文献在查询、检索、阅读等方面存在困难和障碍。一方面,“笔记内容庞杂,它不拘类别,有闻即录”[12];另一方面,笔记文献缺乏科学的分类编排体系。数字笔记时代,分享难依然是一个主要问题。一些Web版笔记采用Cookie技术存储笔记内容,笔记内容只能保存在本地电脑;还有一些笔记软件采用SQL、XML等数据格式存储,也不便于笔记分享。
云笔记能实现不同设备、平台、用户间的数据共享,大大提高了笔记的可靠性。用户将笔记存储在云端,只要接入互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的使用,当正在使用的设备出现故障或崩溃时,用户只需要更换设备就可以自动同步笔记数据。用户可以将Wiz云笔记分享到群组、微博、邮件、博客等,实现笔记的快速分享。同时,笔记内容也可以按照自有的逻辑关系,加工输出为chm、mht、pdf等多种阅读格式,进一步促进了笔记知识的传播。
2.2.2 实现了笔记内容多用户协作
通常情况下,用户可能将一份文档资源放在不同的地方使用,而当对文档资源进行修改后,为了保持一致性,需要逐一进行修改,这个过程既麻烦又花费时间[13]。Wiz设置了多重用户管理,不同的用户对同一笔记或笔记目录实现协同编辑。Wiz的权限组包括读者、作者、编辑、超级用户、管理员五类。读者具有只读权限;作者可修改自己的笔记;编辑可整理、修改所有笔记;超级用户可整理编辑笔记目录和内容;管理员可设置群组和添加用户。
同一笔记或者附件在不同的设备上面被修改,从而产生冲突的情况下,Wiz云笔记会自动使用最新的内容覆盖旧的内容,故编辑前后需要先同步数据,以保证数据随时更新。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Wiz云笔记商业版支持完全的版本控制,用户可以回溯到笔记的任一历史状态。
2.3 笔记知识的快速利用价值
为了更好地利用知识服务,馆员需要深入到笔记的内容中,对笔记内容做进一步的加工和选择,揭示笔记内容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在笔记中捕捉有价值的知识。Wiz提供了多种手段,对笔记内容深度加工,实现由“笔记”到“数据”“信息”“知识”的不断深入[14]。
2.3.1 实现笔记知识的深度加工
(1)笔记的多维组织——所想即所得。Wiz的笔记组织主要借助多维目录和标签功能。标签(Tag)是Web2.0时代的产物,它可以为笔记进行分类标识。对于每一个笔记,可以有0个或多个标签。通过标签可以将具有相同标签的笔记关联起来,形成一个网状的知识内链。标签之间又具有相关性,用户可以通过标签发现、推荐和阅读新的笔记内容。Wiz云笔记支持标签分组,是对传统标签功能的升级和创新,可构建更加灵活而强大的知识组织方式。另外,通过标签云和3D标签云插件,标签序列按照自身包含的笔记数量权重排列起来,以更加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笔记内容,从而增加内容之间的关联度。
(2)笔记的多元呈现——所见即所需。一方面,Wiz通过在阅读模式下的文本注释、高亮、批注等工具增强笔记的阅读效果;另一方面,Wiz的功能增强插件能够支持更加强大的笔记加工,安装后能够支持org-mode、markdown、mathjax三种格式渲染。Org-mode是文本编辑软件Emacs的一种支持内容分级显示的编辑模式,这种模式支持写计划列表、日志管理、做笔记或者写网页。markdown是一种易学好用的书写格式,可以用很简单的标记,生成出整洁美观的HTML,而不用直接书写复杂的HTML标记。mathjax则解决了用latex输入公式的问题,对数学学科馆员具有一定的意义。这些强大的功能丰富了Wiz输出的多样性。Wiz能将渲染后的文档导出,并且导出对应的样式文件,实现发布后数据不失真,以及所见即所需的笔记编辑。
2.3.2 实现馆员之间的知识协同
随着图书馆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图书馆各个岗位都需要一定的专门知识。在现实中,馆员的知识管理状况并不如意,馆员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缺乏保存和管理的意识,馆员之间也缺少面向问题的知识交流通道。以笔者所在的技术部为例,一类常见的情况是:同样的技术故障往往重复出现,如果馆员不能及时记录解决方案,或者由于服务人员变更导致解决方案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就容易导致同一问题多次出现、重复解决。
笔记的本质是一种知识载体,在静态笔记记录的基础上,Wiz云笔记通过特有的消息机制,让馆员之间的协作过程可视化、透明化,整个沟通过程都能得到完整的储存记录,后续参与的馆员也能够准确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在移动终端的支持下,馆员之间可以保持紧密的工作沟通和联系。通过笔记标题@馆员,可以实现笔记内容的推送和知会;通过笔记评论、评论回复和评论@,围绕工作内容进行交流和讨论,屏蔽了冗余信息,增强了团队协作的时效和深度。同时,Wiz云笔记面向开发人员提供开放的用户接口,有技术实力的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开发定制独立的馆员应用插件。另外,系统提供统一的软件升级与维护,有利于降低馆员知识管理的成本。
3 Wiz在馆员知识管理中的应用案例
3.1 云培训
在知识服务背景下,知识的生命周期愈发短暂,“濯足长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为了适应知识更新的变化,图书馆不得不加大培训的力度和密度。馆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保证自身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的变化,Wiz云笔记可以作为馆员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选项。Wiz云笔记能够提高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和培训支持的交互性,增强馆员的自主学习能力,避免馆员流动带来的知识损失,有效解决馆员在职培训时间少,培训空间不集中的问题,有望成为当前高速互联网环境下馆员培训的新的增长点。
3.1.1 显性的知识培训
图书馆显性的知识培训是指图书馆有组织、有计划实施的培训过程,包括在馆培训和委托外出培训。Wiz采用云端的存储支持,系统为馆员提供了一个安全高效的知识空间。在馆培训时,组织者需要将培训内容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统一放置在Wiz云笔记中,由Wiz自动同步到云端,使得培训过程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馆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选择相应的培训内容,也可以将有价值的内容分享到笔记端。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工作之余,馆员都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获取培训内容,真正做到“时时学,处处学”。委派外出培训时,馆员可以利用手机、PAD等同步获得许可的培训材料,也可以将培训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等随时发布,没有参与培训的同事也可以得到培训的机会以及最新的培训动态,极大地提高培训的效益。
Wiz云笔记可以作为馆员培训的重要抓手,提供图书馆线上、线下的各种培训业务。如:培训课程前期的资源配置、通知发布;培训中期的在线学习、知识互动;培训后期的经验总结、知识汇编等。借助Wiz云笔记平台,促使馆员形成知识的结构化关联,促进知识沉淀的分享,提升培训价值显性化。
3.1.2 隐性的知识培训
隐性的知识培训是指非正式的培训过程,是以调动馆员的内驱力为主要特征的非正式培训过程,它强调馆员自主的知识积累。笔记具有短小、凝练的特征,契合了馆员知识更新碎片化的需求。微学习时代的到来,Wiz在隐性知识培训中的优势更加明显,馆员可以将自己的工作积累保存在Wiz笔记中,满足随时查阅巩固的目的;由于Wiz笔记的上传限制,馆员不得不把分享的内容精炼成碎片化的知识,这些知识以文档、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呈现,恰恰匹配了馆员可能的碎片学习时间,方便馆员随时随地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馆员可以个性定制、渲染、组合自己需要的知识,利用Wiz云笔记导出功能,形成培训知识手册,积累系统化的学习档案。同时,馆员又是知识的贡献者,通过Wiz云笔记的分享和交互,可以实现同侪培训。馆员的隐性知识培训是一种扁平化的培训组织方式,实现了馆员培训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降低组织和管理难度。
3.2 云查新
随着云技术的出现,信息的存储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着巨大变革,科技查新服务也随之发生深刻转变,“云查新”的概念应运而生[15]。“云查新”的作用在于提高查新质量、缓解查新压力、开展创新性工作以及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16]。Wiz云笔记能够用于开展知识管理,科技查新则属于典型的知识服务过程。因此,Wiz云笔记可以作为“云查新”的基础平台。图2展示了Wiz云笔记在科技查新中的应用框架。
3.2.1 云存储层
按照笔记记录的不同层次,Wiz云存储层的内容可分为数据、信息、知识三类。数据包括项目或课题名称、委托时间、委托单位、查新咨询性质、学科分类等反映查新属性的数据,也包括查新委托人、查新员、查新咨询专家、同行专家等行政数据,还包括查新过程中的互动数据。信息是对数据的进一步加工,包括年度查新(时间/空间)分布、查新检索工具、查新档案、互动档案等;知识是对信息的抽象、归纳、演绎,包括查新程序、检索策略、互动策略等。
3.2.2 云处理层
按照查新内容的加工过程,Wiz云处理层的数据加工也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通过Wiz云笔记的多级目录、标签聚类等,实现查新内容的有序化,例如,查新委托单按照省级、市级、校级等进行目录分类,同时,也根据查新咨询性质(科研立项、成果鉴定或其他)进行标签聚类。二是通过Wiz的模板机制、渲染加工等形成格式化的查新资源数据库。如通过MarkDown渲染建立查新委托人档案库,通过org-mode模式建立to-do列表等。三是通过评论机制、@消息机制和权限控制机制,实现消息分发、人员互动等,如查新管理员@查新员进行查新动态分配,查新人员之间对同一查新项目展开异步讨论等。
3.2.3 云服务层
Wiz云笔记可以提供查新档案管理、查新过程管理和查新过程协作等服务。查新档案包括查新人员(查新委托人、查新员、查新咨询专家、同行专家等)档案、查新报告档案等,Wiz云笔记的多种检索功能可以实现档案的快速获取。查新过程包括查新受理、新颖性检索、查新报告撰写、查新审核等;查新协作是指多个查新员针对同一个或多个查新项目共同出具查新报告,多人协作不仅可以提高查新的效率,也可以提高查新报告的客观度。另外,Wiz云笔记Windows客户端开放了大量的API,其中绝大部分通过COM提供,可以在javascript,C#,C++,Delphi等语言中使用,图书馆可以结合查新管理需求扩展新的服务。
4 结语
Wiz云笔记在知识管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优势,为馆员进行知识管理开辟了新的路径。目前,Wiz云笔记已经初步应用于笔者所在图书馆的业务培训和馆员查新过程中,并逐步扩充到馆员工作总结、业务交流、知识剪辑等知识性活动中,有效解决了馆员间隐性知识共享的难题。但Wiz云笔记平台用户忠诚度的培养,需要馆员之间建立宽松的共享氛围,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借用Inter公司前任首席执行官贝瑞特博士有关教育和技术关系的论述,也可认为:“云笔记并不是神奇的魔法,馆员才是真正的魔术师。”可以预见,云环境下馆员知识管理能力的充分挖掘,将为更大范围地实现知识资源在图书馆机构层面的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图书馆由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
参考文献:
[ 1 ] 温涛.“云时代”柔性学习挑战传统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01-10(06).
[ 2 ] 储节旺.寄心海上云:云计算环境下的知识管理[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1):1-5,15.
[ 3 ] 夏仲文,徐夏云.个人知识管理的新视角探究: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快速知识管理案例研究[J].教育观察,2012(9):39.
[ 4 ] 王雪媛.基于云计算的知识管理[J].信息系统工程,2011(1):62-63.
[ 5 ] 罗秀娟.基于云笔记Evernote的科研工作者个人知识
管理探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17):65-68.
[ 6 ] 黄卫东,杨继东.云计算环境下应急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2):78-81.
[ 7 ] 樊素芳,樊琪,陈洁.大学生课堂笔记策略现状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1):70.
[ 8 ] 百度百科.云笔记[EB/OL].[2014-04-15].http://baike.baidu.com/view/6841129.htm.
[ 9 ] 欧孟秋.兰畹清馨[M].福州:海风出版社,2010:52.
[10] 胡进.关于记笔记策略的研究综述[J].心理学动态,2001(1):49-50.
[11] 卢和琰.微博客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79.
[12] 马月华.笔记文献的史料价值及笔记文献信息的开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104.
[13] 杨艳艳,黄纯国,钟柏昌.基于云计算探析云学习[J].现代教育技术,2010(9):108-111.
[14] 张新宇.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动力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2):31-34,58.
[15] 张犁朦,孙靓.科技查新服务的机遇和发展[J].安徽科技,2012(1):35.
[16] 戎文慧,张昱,李娜,等.“云查新”在军队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工作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1):59.
【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笔记】推荐阅读:
公共管理导论读书笔记08-28
公共管理研究生论文09-03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09-03
公共管理城市规划职能研究论文07-23
公共管理研究协会2011年上学期工作计划10-01
公共政策读书笔记08-28
公共行政学案例及答案10-03
公共政策学自考重点11-14
公共行政学作业4答案12-14
物流管理双创能力多维的促学培养研究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