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酐酶Ⅱ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精选2篇)
1.碳酸酐酶Ⅱ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篇一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综述糖原合成酶激酶-3β与2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肿瘤等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抑制剂的研究和开发.糖原合成酶激酶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一种多功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参与多条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其作用主要包括调节糖原的合成代谢、细胞的分化与增殖以及基因表达,它的活性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药物靶点.
作 者:刘明明 叶德泳 LIU Ming-ming YE De-yong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上海,32刊 名:药学进展英文刊名:PROGRESS IN PHARMACEUTICAL SCIENCES年,卷(期):33(4)分类号:Q591.4 R977.15关键词: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小分子抑制剂 细胞信号传导通路 糖尿病 阿尔茨海默病 肿瘤
2.碳酸酐酶Ⅱ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篇二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重度高碳酸血症,尼可刹米,双水平气道正压
作为一种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 实质包括两种类型的疾病:不可逆性气道阻塞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而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AECE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是临床经常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存在重度高碳酸血症时处理起来比较棘手。 在呼吸内科医学领域中,有创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虽然备受肯定,但由于患者痛苦程度高,容易衍生诸多并发症,以致生命质量随之大幅下降,而且患者住院费用高昂,尤其遇到COPD终末期或高龄患者时,患者本人及家属均难以接受和配合此项治疗。 自1989年双水平气道正压 (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 PAP)无创呼吸机问世并用于治疗AECOPD以来,其疗效一直相当理想,得到国内外相关专家和医务人员的青睐和肯定。 有效的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 治疗 , 即时效应上能在2 h以内将动脉血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下降和p H值上升 , 大大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 , 使患者生命体征保持稳定;总体治疗效应上,应用数周后能显著降低气管插管率, 大大缩短住院时长,更为重要的是能大幅减少住院病死率。 然而,对于严重呼吸性酸中毒者,NPPV治疗的失败率和病死率较高[1]。 因此,本研究以46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重度高碳酸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BiPAP呼吸机联合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治疗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芳村分院呼吸内科2010年1月~2013年6月确诊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重度高碳酸血症住院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符合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中制订的诊断标准,除具备自主呼吸微弱、意识模糊、痰量较多等特征以外,均有失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Pa CO2>80 mm Hg(1 mm Hg=0.133 k Pa),p H<7.35], 且均已排除以下类型患者 :1呼吸停止或气道内 堵塞大量 分泌物并 亟需气管 插管治疗 的患者;2严重心律失常患者;3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常伴有收缩压小于90 mm Hg;4躁狂症、抑郁症患者。 全部患者年龄介于66~84岁,平均(73.3± 5.6)岁,其中,男32例,女14例。 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23例,其中,对照组男15例,女8例年龄66~80岁,平均(72.2±7.3)岁。观察组男17例,女6例 ;年龄69~84岁 ,平均 (74.5±7.2)岁 。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 另外 ,本研究两组患者家属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 且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的相关要求。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吸氧、解痉平喘、积极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吸痰等常规治疗。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Bi PAP呼吸机(美国凯迪泰公司;规格:ST30型)以口鼻面罩连接呼气平台阀辅助呼吸。采用S/T模式及TVV模式(目标潮气量保障),后备呼吸频率为12~16次/min,吸气时长设定为1.0~1.2 s,吸气压力 (IPAP)初始值设为6~8 cm H2O(1 cm H2O=0.098 k Pa) 且控制呼气压力(EPAP)在4 cm H2O的水平。30 min之内逐渐增加IPAP至16~24 cm H2O,EPAP 4~6 cm H2O病情好转后逐步延长间歇停机时间, 并逐步下调I PAP,直至完全脱机,转为鼻导管吸氧。 观察组在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初始24~48 h给予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注射液 (天津焦作药业有限公司, 批号20130620,规格 :1.5 m L∶0.375 g)2.25 g加入生理盐水500 m L中2~6 h静脉维持静滴。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严密监测并记录生命体征,对治疗前后每分钟心率、呼吸次数进行记录,且在治疗前及开始治疗后2 4、24、48 h检测血气分析。
1.3观察指标
除住院天数、气管插管率、病死率和呼吸频率以外, 本研究对血气分析的观察指标包括: 血氧分压 (Pa O2)、Pa CO2及p H值;入院后每8小时对两组患者的动脉血采样1次,送往检验科进行检测。
1.4疗效评价标准
本研究的总体疗效评价标准分显效、有效和无效。 显效:治疗1 d内咳嗽、咳痰等症状较治疗前显著好转,意识模糊患者慢慢恢复神志,血气情况显著改善。 有效:治疗1~2 d内,患者意识逐渐恢复,咳、痰、喘等症状明显缓解,血气情况显著改善。 无效:治疗2 d后, 意识恢复情况无好转甚至恶化,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100%。
1.5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48 h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1。
2.2两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血气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观察组治疗后2、4、24、48 h的Pa CO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 0.05;与 ,*P < 0.05;1 mm Hg= 0.133 k Pa;Pa O2:血氧分压 ;Pa CO2:二氧化碳分压
2.3两组治疗后临床结果比较
治疗后临床结果表明,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呼吸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 < 0.05)。 见表3。
3讨论
AECOPD并发重度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是临床常见严重疾病。 AECOPD患者气道闭塞,动态状态下肺扩张 相对过度 剧烈 , 导致内源 性呼气末 正压 (PEEPi)的形成,同时患者呼吸需耗能上升 ,导致呼吸肌过早疲劳,从而AECOPD往往伴有Ⅱ型呼吸衰竭和重度高碳酸血症等并发症现象。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和重度高碳酸血症危险性极高,国内外文献报道其病死率达30%~45%[3,4,5]。 目前,该疾病发生时不建议患者采用带有呼吸兴奋剂的治疗方案,仅仅在无其他选择条件的前提下或不能使用NPPV的情况下,国内外专家才建议使用多沙普仑[6]。 原因如下: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关键在于减少呼吸肌做功,缓解呼吸肌疲劳,解除气道阻塞,增加通气量,促进二氧化碳排出及改善缺氧;而呼吸兴奋剂虽然可激发呼吸中枢和周围传感器,并通过大幅增加潮气量和提高患者呼吸频率以改善通气,但同时该药物也导致患者呼吸肌过量做功, 以致二氧化碳产生量和耗氧量亦同时大幅提升, 并且该效应与通气量成正相关。 国内不少学者认为单用呼吸兴奋剂治疗效果较差,研究数据显示气管插管率甚至高达45%[7,8,9,10,11]。
Bi PAP无创呼吸机采用的为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模式,其工作原理如下:通过提升肺泡内压,促进肺泡内及其间质水肿渗液的吸收,加以NPPV能增加患者肺泡氧分压, 有助于气体进入通气不良的肺泡,复张肺泡,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改善弥散功能,从而改善低氧血症, 同时呼气末正压可以防止气道萎陷,降低气道阻力,克服PEEPi,从而减少呼吸肌做功,有效缓解呼吸肌的疲劳,改善二氧化碳潴留,加速二氧化碳的排出, 从而有效减低Pa CO2值。 但是, 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重度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的患者,往往呼吸很弱,人机同步性较差,并且单纯使用Bi PAP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后,鉴于低氧血症过快得到纠正, 导致因缺氧驱动呼吸中枢的作用变弱患者呼吸进而再度减弱,反过来成为了触发Bi PAP呼吸机送气的不利因素, 导致人机对抗 , 进而导致NPPV治疗的失败。 这一观点得到了不少国内学者的研究证实[12,13,14,15,16,17]。
【碳酸酐酶Ⅱ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推荐阅读:
电子商务审计及其风险研究11-22
石化企业消防安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08-18
中美医疗保障制度架构及其比较研究11-09
小学语文学困生及其转化策略研究10-19
影响净化度的因素及其控制研究论文08-09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12-01
幼儿园建筑设计行为研究及其问卷调查报告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