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化与信息系统

2024-07-10

物流信息化与信息系统(8篇)

1.物流信息化与信息系统 篇一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课程教学实施与考核方案(PMIS)课程名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系别:经管系

任课教师:王恩任课班级:物流1001/1002

本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4学分,课程总评成绩=课堂考勤成绩*10%+平时学习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60%)

一、课堂考勤成绩评定内容及方式

学生课堂考勤成绩的基础分为100分,采用累计扣分办法评定。扣分参考标准如下:

1.缺课1学时扣5分;

2.迟到或早退1次扣3分(以上课后或下课前5分钟为限);

3.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或扰乱考勤秩序或大声喧哗或做与上课无关的其他事情等1次扣5分。

缺课达总课时1/3及以上者,或课堂考勤得分为0分者,不得参加本门课程的期末考试,课程总评成绩记0分,参加该课程下一学期补考。

二、平时学习成绩评定内容及方式

平时学习成绩的基础分为100分,主要包括平时阶段性测验、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表现、课堂笔记检查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成绩、期中考试成绩等。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制定考核评定标准和实施办法如下:

1.学生课堂表现成绩占20%,具体包括(课堂回答问题、课堂笔记等等);

2.案例2次讨论占30%。3次均未参加者记0分,其他学生根据每次表现情况得分;

3.作业共5次,占50%,每次作业满分10分,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相应得分。

4.凡是5次大作业作业总得分即为该学生作业成绩得分。(注明作业题型以及大致的作业量)

整学期缺交作业、实验报告等达1/3及以上者或平时学习成绩得分为0分者,不得参加本门课程的期末考试,课程成绩记0分,参加该课程下一学期补考。

三、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基本要求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原则上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低于50分的,该课程总评成绩直接评定为不及格。

2.物流信息化与信息系统 篇二

1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物流信息系统是把众多物流信息结合成一个有机系统, 通过各种方式搜集、选择、输入与物流业务相关的各种有效数据, 经过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计算机处理, 输出对管理工作有用的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说, 供应链系统中的每个组织利用物流信息系统都是为了一个目的, 那就是将企业的各个部门、环节链接成为一个统一的、协同运作的系统集合, 实现充分的信息共享。供应链系统中的各个组织能否及时、准确地获取各种有效信息, 直接关系到整个供应链效率的提高。当然, 这个系统是柔性的、动态的, 随时可以依据客户需求的变化进行实时地调整, 并以快捷、有效的方式向客户提供其所需的一切产品和服务。

目前, 有许多企业的高层领导在决策过程中仍然局限于参考以往的生产习惯和时间计划表, 而经常对全球竞争的激烈程度和范围估计不足;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 确保在同行业竞争领域中占领一席之地, 就要对产品的质量和成本给予相当的重视, 然而却对在强化生产的同时所需要做的相关机制的改进及改进所需的时间估计不足。这个时候, 准确的信息和快速的通信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美国ZDL集团在华分公司GAE环境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机械集成型制造企业, 从2001年开始在企业内部应用F-SHIFT软件系统, 意在将财务子系统和生产子系统结合为一体, 这在当时确实解决了相当一部分采购订单收发货及财务收支预算问题。然而, 在系统实施了四年之后, 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 诸如物料描述规则不规范、库存盘点数量更新不及时、采购订单收货滞后、财务报表结算项目不清晰等等。

由此可知, 物流信息系统管理软件在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 为客户提供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方面, 确实有着独到的优势。然而, 任何一套物流信息系统的实施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不断更新。

2 物流信息系统的选择与实施

2.1 物流信息系统的选择

选择一个适合自己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需要综合考虑多重因素, 并将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融入其中, 具体而言:选择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最好的”软件产品不如针对本企业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最为适用的软件产品,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既要满足企业当前发展的需求, 又要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机遇和挑战;要选择有成功用户先例的软件产品, 因为成功的用户可以验证软件产品及其相关服务的有效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开始选择软件之前, 应先进行一些基本的培训, 了解相关的知识后再作选择;应当确定软件产品的哪些修改或扩充是必需的, 以及由谁来承担这些工作, 自己、供应商还是第三方, 如果是上游供应方, 需要巩固与供应方的关系, 以便发生问题时对方能在第一时间出现;保留原有系统中的优势部分, 综合软件性能价格比, 使软件选择的总成本最小;软件选择队伍中应包括对企业组织有影响力的人、将来要参与系统实施的人以及数据处理部门的相关人员。

以苏宁环球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苏宁) 为例, 现行的SAP/ERP系统已经是苏宁的第四代物流信息系统。针对企业自身的运营特点, 苏宁在自己的平台上开辟了一块专门针对供应商的客户服务。供应商可以直接向在线客服提问咨询, 苏宁再通过专门组织的团队做出回应。实现系统对接后, 对方可以直接在系统上看到苏宁的采购订单, 信息及时展现, 方便快捷。

2.2 物流信息系统的实施要“以人为本”

任何成功的物流信息系统, 实际上都是在围绕着一个原则进行, 那就是“人的原则”, 即以人为本、落实到人、为人服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指的是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作为出发点和中心, 围绕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 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系统的决策者、管理者、操作者、受益者都是与系统有着这样那样关系的人;企业团队中的各级人员都应对系统实施有一个充分的理解, 使自己参与其中, 高层管理人员的参与程度、中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以及基层员工对系统的使用程度都是系统能否成功运行的重要因素;企业领导对系统运行的推进和督促, 项目负责人的职业精神, 系统顾问的专业技能、关键用户的协调配合以及最终用户的实际操作, 所有这些无一不体现出人的因素的重要性。所有这些人的努力工作, 都是为了输入系统中的信息和数据准确无误, 而这些信息和数据又都是在为处于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人们作好自己的现实工作提供着现实的依据和作业资源。

3 物流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教育推进

3.1 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系统实施与现实的生产操作流程和运营方式是否相适应是需要一段时间, 一个过程才能检验出效果的, 所以这个过渡期是系统上线成功与否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不可避免地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凸显出来, 需要信息系统中各个环节人员的重视和配合, 才能得以及时解决。

3.1.1 基础数据不准确

如果库存记录或物料清单不准确, 计划人员和生产人员就不能根据这些数据做出有效判断来指导生产。这就是系统实践者们常说的“如果输入的是垃圾, 那么输出的也肯定是垃圾”。因此, 作为上游的控制环节, 基础数据是否准确直接决定着整个系统效率的高低。及时准确的信息输入是系统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

3.1.2 企业高层领导不重视

这是系统不能顺利实施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选择并运行一套信息系统, 企业高层领导必须参与其中, 这是战略意义上的事, 战略层次上的问题没有解决清楚, 下游的战术层次和操作层次必然潜伏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时任苏宁信息中心负责人的任峻作为第四代SAP/ERP系统建设实施的重要亲历者, 为我们提供了有关项目实施的一些资料:整个项目是在2005年7月20日启动的;系统方案的提供商为SAP公司, 后期负责帮助系统实施的顾问来自IBM公司;用于系统项目上的软硬件及实施费用超过1亿元;从全国各地各部门抽调了150名在各自岗位上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员工组成项目组成员。所有这些工作的推进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亲自开动员大会, 还专门设立了一些奖惩措施。因为作为的企业高管、决策层首先要认识到这个大工程需要这样的前期工作基础, 只有如此系统实施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3.1.3 关键岗位员工调换工作

如果新员工的培训不能及时跟上, 同时关键岗位的员工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得不调换工作, 就容易产生因新员工不了解情况盲目上岗而使整个系统实施受阻的状况。

3.1.4 有些员工不愿放弃业已习惯的工作方式去使用系统

有这种情结的员工总是希望通过修改系统来适应他们原有的工作方式, 事实证明信息系统的实施将会大大改变人们原有的工作模式, 大家必须对这一改变做好充分准备。谁不能适应新的工作方法, 谁就必将成为淘汰的对象。

3.1.5 某些员工对系统缺乏主人翁的精神和感情

如果只有少数人在进行系统实施工作, 其他部门的人员不介入或只是以提供帮助的方式参与其中, 整个项目的推进将会相当困难。每一位员工都应当意识到, 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 企业发展得好, 才能为个人提供更好地发展平台, 因此, 每一位员工都应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到信息系统的实施当中。

3.2 物流信息系统实施的几点建议

(1) 领导的全面支持和始终如一; (2) 高度重视基础数据的准确性, 建立必要的责任制度和考核制度; (3) 建立系统目标并据以衡量系统的性能, 持续不断地向目标迈进; (4) 重要员工才是成功规划和实施系统的基本保证, 没有经验的人不要放到关键的岗位上; (5) 用于培训的费用要比忽视培训将要付出的代价小得多, 所以不要压缩培训费用; (6) 一定不要忽视专家的帮助, 自己干将比聘请有经验专家的花费更大; (7) 不要把手工系统的工作方式照搬到计算机系统中去; (8) 系统上线不要急于求成, 同时也要避免实施过程太长, 要有必要的紧迫感; (9) 树立全员参与的意识, 建立主人翁精神, 才能充分发挥系统的效益; (10) 系统不能包治百病, 训练有素的用户可以找出问题的症结并予以解决。

3.3 系统上线后的继续维护和员工的再教育

物流信息系统实施以后, 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这就需要定期维护这些系统工具, 随时与上游供应方保持联系, 以应对现实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包括企业新增生产线、改进生产工艺、增加子公司等等。

员工的再教育是一个伴随着企业经营发展的长过程, 员工的再教育应当紧密地和企业的运行机制相结合。人们对所学知识的遗忘过程会有一个所谓的“半衰期”, 即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会对以往学过的知识慢慢忘记。因此需要进行再教育和再培训来不断强化记忆;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者也存在着再教育的问题, 他们比其他任何人都更需要接受系统的培训。任何高层管理者的变更, 对系统运行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他不了解系统的原理, 完全有可能因其自己的某种疏漏而造成系统功能的降低。

4 结语

2001年12月11日,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承诺经过三到四年的过渡期, 中国的物流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届时, 世界市场上的诸多物流企业将跨进国门, 如何应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能否顺利接轨?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的物流信息系统能否顺利运行。正确选择、建立、实施、运行、维护一套物流信息系统不仅关乎本企业的生存发展, 也关乎我国物流的市场化程度。因此, 我们应两手抓, 既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 又要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 只有如此才能增加自己在国际物流市场上竞争的筹码。

摘要: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就在于信息化, 在现代物流市场环境下, 一个企业如想成功运行, 并在激烈的物流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高效的物流信息系统至关重要。本文概述了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指明在选择和实施物流信息系统时应注意的问题, 特别强调了再教育对于顺利实施物流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关键词: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信息共享,SAP/ERP系统

参考文献

[1]成志明.苏宁背后的力量[M].中信出版社, 2009.

[2]佚名.华东成为物流供应链软件应用最大市场, 2011.

[3][美]杰弗瑞.莱克.精益制造的14项管理原则:丰田模式[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4]彭岩.物流企业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3.物流信息化与信息系统 篇三

关键词:仓储物流信息;系统;设计

1 现代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1.1 仓储业务的受理模块 这一模块主要是物流公司对于客户仓储业务进行受理的模块,它能够对相关的仓储业务进行保存和配送,是运输业务管理的基础。所以公司的仓储管理人员需要根据仓储业务的申请,对仓储业务的受理进行操作和判定,这能够为相关的物流入库做好准备工作。而仓储业务的受理模块可以对客户的需求进行登记,同时也能够对货物的储存信息进行记录,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管理人员进行合理管理的工作。同时,仓储业务的受理模块还需要对未安排仓库管理的方案和仓储业务进行相关的维护。

1.2 入库作业模块 入库作业模块,能够根据业务受理的清单将详细的入库信息进行一一罗列,然后通过相关的审查和确认,根据客户的相关要求或货物的相关性质,选择合适的仓库进行入库处理。它能够根据仓位的占用信息进行仓位的合理分配,也可以对仓库信息进行修改,进而将相关的实际操作进行完善[1]。这个模块可以同时生成入库货物的明细通知,及较为详细的作业流程。入库管理能够对入库货物进行明确的通知,同时也有助于对管理的维护和打印,在维护的同时可以对仓库的信息作出相应的修改。

1.3 库存管理模块 这一模块主要负责对多种物料的收发存放进行管理,它能够实时地对入库作业的管理系统进行操作和处理,而出库的作业管理系统能够为其提供必要的数据,能够使其更好地对入库的信息进行实时更新,详细地对库存的实际动态变化进行了解。这一功能模块涉及了收发存管理,能够对库存的状况进行合理分析,还能做好分类管理和呆滞物料的管理。收发存管理能够对某一时间段的详细物流信息状况进行确认,而且还能够对当前的库存量等信息进行显示并予以打印[2]。分析库存状况,能够根据库存中的现有量和计划收到量、已分配量等进行相关的库存信息的确认。而分离管理对于库存的货物能够进行有效合理的分类,并做好管理工作,呆滞物料的管理可以为其提供库存积压的货物品种,积压的货物数量和相关的积压金额,以便于做好及时的处理工作。

1.4 出库作业管理模块 仓库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客户的实际要求和实际的库存情况,提前做好相关的出库准备工作。确定出库以后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相关的出库货物明细通知单的确认,同时对仓库的相关信息进行修改,做好配送业务信息和运输业务信息的修改工作,完成相关的出库作业,对于出库的申请进行审核,以便于最大程度上保证出库货物的正确无误。出库管理需要根据出口货物的明细通知,相关的维护管理。在维护的过程中,对于仓库的信息和配送业务的信息应该作出相关的修改。

2 现代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2.1 建立数据库 信息系统的建立,首先要做的是确定数据库,根据系统的功能要求进行数据库表的建立,需要通过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因此需要记录的信息主要涉及物品的基本信息、仓库的基本信息、仓库的操作信息等。物品的基本信息主要涉及物品的编号和名称,物品的出厂信息,物品的种类和规格,物品的等级和所属。而物品的编号信息是一个主要的信息,所以需要建立一个物品列表,以此来标注存储物品的相关信息。同时也需要在物体的基本信息当中,加入物品的生产厂商和物品的种类以及物品的所属客户。物品厂商表当中应该包含生产厂商的名称和代号,物品种类当中应该涉及物品的名称和代号,而客户列表当中应该涉及客户的名称联系人和联系电话等。这样设计就能够完全将表格之间的条理理顺。

同时也需要做好仓库基本信息,这主要用于对职工的基本信息和仓库人员管理表进行确定和记录。还要做好仓库的操作信息,它主要应用于储存、入库和出库的移动操作记录。同时也能够用于对当前仓库中所储存的物品的记录,对于员工增删情况和人事变动情况能够明确。入库表当中应该对物品的编号和入库时间进行详细的,同时也要涉及经手人和存放地点,主要以物品的编码和入库时间联合起来作为主键,出库表当中应该对物品的编码进行记录,同时也需要记录到出库时间和经手人,而物品的编码和出库时间联合起来作为主键。

除此之外,系統当中还应该涉及用户的登录信息和记录用户的登录信息功能。登录信息列表当中应该涉及登录的用户名和用户的密码,而登录名没主键。同时为了安全起见,在登录界面设计密码和存储数据库的时候,系统需要采用MD5进行加密。

2.2 数据库中表的关系 数据库中表,描述了数据库中的所有表和这些表之间的关系,而对于表之间的触发器、约束何谓程序设计的存储过程,本研究当中,并没有进行详细的罗列。而数据库中表的关系,请参见图1。

3 结语

本研究主要就现代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进行讨论,阐述了现代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思路,在产品同质化和渠道同质化的背景下,明确了物流信息化当中的效益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战略。现代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仓储企业进行相关工作的操作系统,能够方便企业的相关操作,便捷了其工作的时效性,提高了准确性,因此其发展的前景十分明朗。

参考文献:

[1]廉小亲,翁贻方.基于电子标签的仓储物流控制及管理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4,26(10):527-529.

4.物流信息系统复习 篇四

1.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及优缺点

(1)结构化方法(2)原型法(3)面向对象方法(4)CASE方法

(1)优点

1.开发过程阶段清楚,任务明确,并有标准的图、表、说明等组成各阶段的文档资料。

2.吸收用户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参加,每个阶段的成果都经用户审批。

3.采用系统观点和系统工程方法,自顶向下进行分析与设计并自下而上进行实施,强调系统的整体性。

4.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分开。

缺点

1.起点低,开发周期长2文档规格说明难以完善3用户需求模糊,易变

(2)优点:

1.适用于需求事先难确定或变化频繁的情况

2.开发周期短、见效快;

3.开发成本低;

4.适于开发信息系统中的最终用户界面;

5.用户参与,能及时纠正错误,有利于提高用户满意度。

缺点

1.只适用于较简单系统,不能替代生命周期法

2.不适用于处理逻辑复杂的大系统;

3.开发人员较难控制,容易造成混乱;

4.多次扩充、结构不理想、不利于推动变革;

5.常常忽略测试和文档工作。

(3)优点

是对现实世界的直接模拟,使得系统易于构造和理解;

对象的封装性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充性;

系统的模块化有利于对象的重用,使大规模的构件重用成为可能;

可减少开发时间,降低开发成本。

缺点

需要软件基础支持;

不适合大型MIS开发,易造成系统结构不合理、各部分关系失调。

(4)优点

显著加快软件开发速度;

提高软件质量和可重用性;

文档也同时生产;

缺点:但软件开发只是 IS开发中的小部分

作为重点的系统分析和方案设计无法自动化;

也即 CASE 的输入难以获得

2.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过程及基本过程中要完成的工作?

一开发过程

1系统分析

初步调查,即可行性调查

可行性分析

系统规定的目标和边界是否合理的分析;社会限制的分析;经济上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

详细调查

各组织机构及功能的调查;业务调查;信息调查;处理调查;

2功能分析

构造新系统方案

确定新系统的目标和范围;实现新系统的目标和各项功能的设想(子系统的划分);确定数据的组织形式,画出数据统计图;进行经济效果评价;

编写系统分析报告

现行系统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新系统的目标;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支持新系统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等;

二系统设计

1总体设计

确定新系统的输出内容、输出方式以及介质等;根据系统输出内容,确定系统的数据的发生、采集、介质和输入形式;根据系统的规模、数据量、性能要求和技术条件等,确定数据组织和存储形式、存储介质;运用结构化设计方法,对新系统进行划分;为系统选择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制定新系统的引进计划

2详细设计

代码设计;

输入输出详细设计;数据存贮详细设计;处理过程设计;编制程序设计说明书;程序说明;输入输出数据和文件的定义;处理概要;

三、系统实施

拟定系统实验方案

设备安装调试程序编码;程序调试和系统测试;

系统转换;

直接转换;平行转换;逐步转换;用户培训

四、系统评价与维护

系统评价

系统性能评价;经济效果评价;开发费用和运行费用的评价;

系统维护

程序的维护;数据的维护;代码的维护;硬件的维护;

三 信息系统的开发有三个难关

一头,管理过程的不确定性——含糊不清

一中,管理过程的不稳定性——变化频繁

一尾,新系统难以进入实际运行——工作量大

四系统工程

S开发是费时、费力、费钱的艰巨的系统工程

复杂性大部分在于非技术性问题

IS 不是花钱就能委托他人开发成功的IS 也不是花钱就能买回来用的1-3章 简答

物流信息的定义

从狭义范围来看,物流信息是指与物流活动(如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有

关的信息。

从广义的范围来看,物流信息不仅指与物流活动有关的信息,而且包括与其他流通活动有关的信息,如商品交易信息和市场信息,等等。

条码的组成静区、起始符、数据符、终止符

(GPS、物流信息化特征出选择)

4章 简答物流信息系统规划的作用及方法

作用:

1、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资源,以节省信息系统的投资。

2、通过制定规划,找出存在问题,更正确的识别出为实现企业目标MIS系统必须完成的任务,促进信息系统的应用,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3、指导MIS系统开发,用规划作为将来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标准。

方法:CSF法,关键成功因素法BSP法,企业系统规划法E/M法

5章 简答

1.需求分析时要考虑哪些问题

(1)识别原系统的问题(2)明确信息和功能的需求

(3)改进原系统的流程(4)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2.可行性分析的内容和结论

1)管理上的可行性(社会环境和人);2)技术上的可行性;3)经济上的可行性 结论:1)可以立即开发;2.)改进原型系统;

3.)目前不可行,或者需推迟到某些条件具备以后再进行开发;

3.系统调查要注意的问题?

(1)调查前做好计划和用户培训。根据系统需要明确调查任务,列出必要的调查大纲,规定每一步调查的内容、时间、地点、方式和方法等。对用户进行培训或发放说明材料,让用户了解整个调查过程,并参与进来。这样便于开发者与用户协调。使调查有序、高效。

(2)调查要结合组织的实际管理现状,了解实际问题,得到客观资料,避免先入为主。

(3)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反映并解决。

(4)调查过程中要深入了解现行组织的各部分细节,根据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对组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5)为方便开发者和用户进行交流和分析问题,调查中应使用简单易懂的图表工具 6章 简答

1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流程

用户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

2建设物流企业内部岗位的目的?

7章 简答

物流信息系统切换的定义和方式

系统切换指由旧的、手工处理系统向新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过渡。

直接切换策略并行切换策略试点过渡策略

8章 简答

1物流信息系统运行的任务

一、日常运行管理

(1)数据的收集(2)信息处理及信息服务工作

(3)计算机硬件的运行与维护(4)系统的安全管理

二、系统运行情况记录

1)有关工作数量的信息2)工作效率3)信息服务的质量4)维护修改情况5)故障情况

三、信息系统运行情况检查

1)系统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目标是否需要修改2)适应性、安全性3)经济效益评价 2物流信息系统监理的主要方式

5.建立医院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 篇五

对医疗卫生管理来说,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其中涉及的管理领域不断扩展,管理要求不断提高,这些给予了医院新型管理模式方面的挑战。但同时,21世纪是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管理上的运用也为医院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医院要加强医疗机构的经济管理,进行成本核算,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医院要想在这种要求下做大做强,就需要在提高医疗和服务水平外,引入现在企业管理理念,实行精细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

总的来说,医院的管理模式应该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的综合运营模式转变,以提高其综合运营效率实现现代化管理作为首要任务。医院为更好地生存、发展,将围绕成本控制、物流管理、固定资产登记等一体化管理的需要,建立医院物流管理平台,实现医院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要求。管理目标

医院物流管理需要重视以下几点,包括服务到位、快速便捷、开源节流、库存调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1.1服务到位要求医院的物流管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患者提供舒适优雅的治疗环境,使看病流程及物品运输及时有效,有效解决挂号时间长、等待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三长一短”的怪现象。

1.2快速便捷为库存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传输物品时,国内大多数医院采用庞大的专职传送队伍,这使得人流物流混合在一起,效率低下,较易产生错误,也增加了医院的开支。而物流传输系统操作容易,全天候运转,传输速度快而准确,减少了错误发生的概率。

1.3使用物流系统使得库存变化得以保存和记录,流通过程可以便捷的查询,减少了物流管理人员的繁重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运营成本。1.4使用物流管理系统,实现了以往模式无法实现的库存调节,这将稳定了科室需求的波动和订货周期的不确定性,使医院仓库备货量有数可查,使科室之间调货得以实现,科室使用存储得以把控,在成本和收益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医院如何依托计算机技术,以信息化网络建设为平台,分别对物资采购、库存、消耗进行实时动态监控,是目前库存物资管理的瓶颈,为解决此一系列问题,我科与采购中心人员一道,研究并开发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医院物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系统完备性要求

为了符合医院实际物流管理的流程,通过系统实现对医院科室需求管理、采购计划管理、订单管理、库存管理、条形码管理和出入库管理等功能。

2.1与医院的HIS系统、财务系统、全成本H-ERP系统,实现数据的无缝对接。

使用部门通过前台申领,系统将数据自动传输至财务ERP系统,无需人工干预,自动扣除当年预算数据,自动显示库存量及预算金额的大小,自动统计各部门的领用量,方便临床查询本部门的直接成本,同时传至HIS,将自动计算可控与不可控医用耗材的进出,为全成本核算数据提供依据。

系统提供了一个较完善的数据交换平台,满足与HIS医嘱系统,收费系统通过接口相连,实现与成本核算、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等一体化应用管理,打破信息孤岛管理局面,实现个系统之间数据的共享、联查。

2.2标准化、超市化的条码管理 借鉴国内外医疗器械产品条码的实际情况和南京地区的操作经验,系统在产品入库时自动生成一串条码,其含物资名称、规格、价格等信息,无论该物资价格如何变动,其出库价格始终保持“个别计价法”的成本准确性。利用上述标准的、规范的条码识别系统,并结合专用的条码枪扫描,实现了对产品出库的自动录入,并自动识别条形码中所包含的产品自然属性等,大大降低了手工录入的错误率,彻底改变了沿用至今的“平均计价”法等不利于进行成本精确核算的计价方法。

系统根据医院物资的管理需要,提供品种码与个体码等多种模式的条形码应用,满足对高值耗材条形码的全过程跟踪管理,同时支持条形码院内打印,其中,其显示及所含的信息可以自定义。

系统提供二级库管理及医嘱核消功能,能追踪收费材料的消耗情况,能满足以下的流程管理: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设备科是医疗耗材的唯一入口,在验收环节生成院内的条码,同时扫描记录耗材自带的条码数据,在使用耗材时通过扫描院内自行编录的条形码进行耗材使用登记,需要强调的是,在录入时进行有效期管理,对于过期的条码不能做使用登记和出库。

尤其对于手术室耗材的使用,要求到货时,在验收环节由设备科与使用科室共同验收,验收时生成院内条形码并贴到耗材的包装盒上,库管员同时将耗材原有的条形码进行登记,手术室库管理员对每台手术所消耗的耗材通过扫描条形码进行使用登记,登记完做确认后,耗材使用登记的信息自动传到设备库房,由设备库管员做入库确认,入库确认同时做出库处理,生成出库单,同时生成相应的账表。

系统支持将各个科室的物资消耗数据,按照财务制度规定自动与相关科室进行匹配,且自动计入到科室成本中,为成本核算提供准确的数据。

最后,做到与HIS系统关联,实时抓取材料收费信息,实现对医疗耗材的“实耗实销”管理:或在条形码管理的基础上,通过数据采集器采集高值耗材信息和病人信息,实现对高值医疗耗材的“实耗实销”管理:这样对收费材料进行消耗的跟踪及分析,监控科室的物资库存及消耗情况,防止材料在运转中流失或漏收费。2.3实现网上物资申领流程 系统投入使用后,各病区或科室录入申请单,主管审核确认后,系统将提示库管人员有新的物资申请,库管人员录入实发数量,并加以审核后,自动形成相应的出库单,无需由手工填写,避免了物品不入库就被领取和领取物品不填出库单的现象,同时各领用部门根据自己的客户端也可以查出相应报表,方便与财务出示的账目进行核对。

系统提供材料出入库、退货、移库、调拨业务、科室中领、退库、盘点业务、库存账管理的等功能;系统能满足自动生成入库、退货、出库、退库、报废、转让、盘点的单据与报表,且提供自定义报表的功能,单据允许修改和删除。

科室在申领材料填写“科室申领材料配套表”后,系统支持查询该材料在HIS收费系统里对应代码的材料项目。

系统能提供材料在入库时向科室说明申购物资材料己经到货的功能,当科室材料申领数量大于申购数量,及时作出提醒。系统能在多个科室同时申领同一材料的情况下,对每一个科室领用后立即能够显示结存库存量,其他科室能看到最新库存。

为了明确材料管理责任及规范物资的日常管理,系统提供移库自动确认,自动对相应仓库进行增减库存,科室移库业务发生后,对未做移入确认的单据,系统能够根据医院自行设定的时间,自动做确认。结论

《医院物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对医院的科室需求管理、采购计划管理、订单管理、库存管理、条形码管理、消耗管理等功能,规范医院物流管理,并以最经济的资金占用率,保证物料的充分供应。减少医院库存资金的占用率,加快库存资金周转速度,降低医院的物资运营成本,提高医院物流管理的整体水平。

该系统面向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资产管理的要求和特点,开发出满足医疗行业特色的耗材管理软件产品。它通过医院耗材条码,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围绕医疗机构耗材管理的计划、订购、入库、申领、出库、条码编写、盘库报告等各项业务过程,特别突出设备科库房管理的要求,能够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并能与预算管理、政府采购、成本核算、物流系统、账务处理、绩效管理、LIS等系统挂接,从而实现耗材变动申请、审批到财务入账的全过程一体化管理。

6.物流信息化与信息系统 篇六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系统的基础,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物流信息化的支持。在企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监控、可视化的手段进行管理,提高企业的反应能力。现代化企业利用本身的信息化手段可以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保证更快的交货速度和更好的服务质量,最终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现代物流业需要信息化的支持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应以物流的信息化为主线,以公共信息网络平台为支柱,把提升信息化作为加快物流业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

1.信息化已成为衡量物流和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非常重要的指标。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对物流业的信息化转型,有力地推动了其他产业的迅速发展。与物流业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还有着较大的差距。目前,中国的物流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全球的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积极转变传统的物流形式。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和结构调整的步伐。努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2.物流信息化是调整和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运用信息高科技手段,如条码技术的运用与引入、通过EDI(电子数据交换)和互联网数据交换的RFID(射频识别,俗称的RFID)、GPS(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为基础进行产品跟踪。企业通过控制物流管理及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实现运输及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销售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从而提高准确率,降低物流成本,延伸和拓展传统物流功能。

3.企业物流信息化不仅可以降低物流的成本费用,还能通过创新经营模式为客户提供更快更好的专业服务。目前,企业物流通过信息化。能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务。延长产业链。例如,在德国大众集团的供应链里,该企业的需求都是通过遍布欧洲的网络联系,上游及下游之间的供应链实行信息共享,确保物流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物流业信息化的建设起步比较晚,与物流信息化的目标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仓储协会调查的结果显示。仅有39%的物流公司建立了物流信息系统,这说明中国物流市场信息化水平确实很低,很难满足顾客的需求。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物流市场以每年30%的速度发展,进入物流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期。表现出如下特点:

1.社会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但企业仍然缺乏长远规划

最近几年,从政府部门到企业都已意识到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性,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和综合物流信息系统在各种专业的场合得到广泛运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公安部、铁道部、交通部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把发展物流信息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各级政府把建设物流信息化纳入到发展规划里,并进一步加大了在物流信息化技术方面的投资。这说明企业对物流信息技术的意识在提高,但是对企业自身的整体规划不够。在长远战略方面。对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标准化工作进展缓慢。同时,企业对自身物流发展没有长远的规划。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数据表明,有供内部使用物流管理软件的公司所占比例是94.3%,有自已外部网站的物流公司所占比例是81.4%。绝大多数公司都运用了相关的物流管理软件,但是这些软件相对来说都是比较简单的,大多数只是物流链比如车辆管理软件、库存管理软件、票据管理软件的一小部分。从物流过程信息化管理的少数企业得知。仅有14.3%的用户对他们企业的前景有长期计划。这说明,物流公司因为他们本身的不成熟等因素,使得信息化技术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对很多用户需要的信息不够了解,通常是想到了什么就做什么,造成“信息孤岛”现象。

2.以作业的需求为主要业务

信息技术主要包含有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共享、决策及其控制,我国建立规范的信息技术要依靠落实作业来解决。从总体上讲,我国的企业。特别是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小型企业的需求,是采用最少的投资来解决信息技术业务。这种需求占80%左右,是市场的主体。有少部分企业已经达到较高层次的需求,即优化流程的设计和操作运行。这些企业具有 良好的管理机制和信息技术基础,从而可以提供流程再造和数据库保障制度。这部分市场需求不算太大,但增长速度却很快。

3.建设步伐加快。整体应用水平较低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物流信息技术的投入不断加大,我国的物流行业也表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但跟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物流信息化整体水平还是很低的,特别是中小型物流企业。一方面,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比较少,应用的范围有限。国外的物流企业,广泛采用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GPS/GIS技术和电子数据交换,但这些技术在国内物流企业的运用却不理想;另一方面,我国对商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也比较低,如大中型物流企业网站的功能,主要是用来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很少用来作为电子商务平台。事实上。目前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低已经成了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约束因素,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已迫在眉睫。

4.缺乏专业的现代化物流信息管理人才

现代物流业务种类繁多。过程非常复杂,属人才密集型产业,物流信息又具有很大随意性。因此对从业人员技术水平要求很高。目前,大多数国内的物流企业缺少这种既熟悉现代物流的运作方式,又了解生产和管理的全能型人才。

三、现代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规划

1.进行总体规划,改变物流信息技术旧理念

信息化是物流企业在业务流程分析过程中进行管理的工具,包含建立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对现有的流程进行优化并去掉多余环节。以信息化的形成固定下来,并不断调节和优化运作方式等。换句话说,物流信息化是反映先进的管理理念,而不是用信息技术沿用原有落后的生产流程和管理。因此,现代物流与信息化管理是不可分开的。

2.进行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创立物流公共信息网络平台

物流企业要推动物流信息的标准化建设,使得产品信息在物流产业链中能快速准确地传递,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还需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解决信息技术的产业问题。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是提供各种信息交流和共享服务的一种信息开放的平台,如出版业跟物流业及其他相关机构组织的交流信息共享。由于—个企业无法单独承担这些信息平台的,因此要由外部服务的供应商或者政府部门来提供。这些服务内容包括:物流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EDI网络服务中心等。

3.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物流信息新技术

物流信息技术包含了计算机技术、信息分类和编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网络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物流企业应该根据本地条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其他跨学科的技术,提高其综合管理水平。

4.制定合适的教育政策,重视及培养专业人才

人才是物流信息技术成功的关键因素。物流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应该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及物流专业技术水平。充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经济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组织人员培训时,要建立合适的训练及实践环境,培育创新型、实践型人才。政府要拓宽教育和培训的渠道,鼓励行业协会、企业及机构开展物流人才培训;同时应制订计划,建立物流人才的培养架构,培养高层次、多渠道、复合型的物流信息人才。政府应完善有关的法律及法规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维护,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能够吸引外部物流专业人才的机制,促进信息技术新发展。

四、结束语

物流信息技术是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研究和应用物流信息技术有着非常强的现实意义。物流企业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能够准确、及时地把握多种多样的信息。调节自身的资源,建立一个综合的信息化网络架构,为客户提供最佳的服务,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参考文献:

[1]黄均勇,蒋云,主编,物流信息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刘小卉,物流信息管理,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3]李佳民,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情报科学,(41)

[4]于波,郑春萍,刘光炬,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核心问题[J],物流技术,(8)

[5]孙志伟,基于信息化的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04)

7.物流信息化与信息系统 篇七

关键词:应急物流,突发事件,信息系统,运作

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是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冰冻雨雪灾害、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灾害, 在考验了我国应急物流管理能力的同时, 也暴露了我国应急物流管理系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上的弱点。基于突发事件应急的特殊性, 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相比, 对救灾物资的筹集、调配、装载、运输, 对物资供需的协调以及物流信息的时效、准度、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以保障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 已经是当前我国政府全面提高应急物流管理能力和效率的重要工作。

一、应急物流的内涵和特点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 (GB/T18354-2006) 对应急物流的定义为: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已做好预案, 并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付诸实施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是现代物流在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应急物流面对突发事件的特殊性, 使得应急物流不同于一般营利性组织物流。应急物流的作用主要是为应急管理过程提供支撑和物资保障, 减轻、减少各种灾难所造成的损失, 并尽可能挽救更多人民的生命, 其本质是一种现代物流活动, 是一般物流活动的特例, 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应急物流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 (1) 应急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源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持续长短、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因素的不确定, 造成了应急物流需求也很难事先确定。 (2) 时间约束的紧迫性。突发事件的应急特性对应急物流的时效性提出了特殊要求, 应急物流必须在最短的时间, 以最快捷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保障应急物流的科学、有效实施。 (3) 不均衡性。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决定了应急物流流量、流向的剧烈变动, 随着突发事件的事态变化, 应急物资的流量和流向也必须快速调整, 以防止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供给断档或库存积压。 (4) 弱经济性。应急物流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范畴, 通常由公共财政支撑。关注的是社会效益, 强调的是全力以赴地快速动员、快速送达应急物资;而普通物流属于企业生产经营范畴, 不仅强调物流的时间效率, 更追求物流的经济收益。

二、应急物流的发展综述

应急物流是应急系统的物质支撑体系, 应急物流的快速运转对灾害救援、事故处理、减少损失具有重要作用。美、日、欧等世界主要国家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 大都形成了运行良好的应急物流管理体制,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美国常设救灾物流专门机构, 以先进的军事物流理论为指导, 建立了完善的军民一体化物流保障体系, 为其应急物流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日本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地质条件, 经常遭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在设计防灾、救灾计划, 以及开展防灾、救灾演习上, 日本政府形成了以“行政首脑指挥, 综合机构协调联络, 中央会议制定对策, 地方政府具体实施”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 相应的, 在救灾的物流管理上, 对救灾物资也是实行分阶段管理。德国拥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灾害预防及控制体系, 德国的灾害预防和救治工作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 在应急物流管理中由多个担负不同任务的机构共同参与和协作。另外, 德国的社会救援力量在救灾物流管理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

我国现代应急物流研究始于应急管理提出之后。在学术研究方面, 我国现代对应急物流研究公开发表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应急物流概念体系、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应急物资的调配模式的研究上, 在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和运行的研究上, 很多学者结合不同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不同的应急物流体系。王旭坪等认为应急物流系统包括控制层、决策层、数据层和环境层4个层次[3]。余朵苟等结合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指挥决策、运作框架、保障机制等3个层面构建了应急物流系统[4]。孟参等对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分析及其管理的研究[5];李睿等人研究了枢纽城市紧急事态下的物流需求特征, 设计了由组织指挥系统、资源保障系统、交通保障系统、信息共享系统构成的枢纽城市应急物流系统实验方案图[6]。对我国应急物流上存在的问题, 程琦等对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与亟需解决的主要理论问题[7]的探讨。王文亮认为我国的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还偏低, 难以满足应对紧急状态的要求。因此加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是提高我国应急物流水平的重点所在[8]。邓伟等认为高效的信息系统能够把应急物流组织指挥的各项决策迅速传达到各个执行机构, 使应急物流的时效大大提高。因此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系统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9]。

在应急物流业具体的建设上, 随着我国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逐渐完善, 应急物流业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发展。2006年年底, 我国第一个从事应急物流的专业组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成立。2007年8月14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提出, 要建立21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同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由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 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为全面发展应急物流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之, 从以上分析看出, 总体来说我过应急物流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从应急物流概念提出至今, 应急物流学科研究范围及解决问题的设想已经确定, 但在构建科学、完善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在明确应急物流基本内涵和框架的基础上, 对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整体运作模式和支撑系统深入研究是我国应急物流发展下一步必须要做的工作。

三、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概念视图

应急物流是应急系统的物质支撑体系的一部分, 是危机发生时对物资、人员、资金等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健全高效的应急物流系统可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对应急系统的全面建设和国家安全机制的有效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

突发事件的应急特性, 要求应急物流管理必须强调时间要素、必须和突发事件应对的实际相结合。应急物资的及时有效提供, 要求应急物流的运作必须和整个应急管理过程有机协调, 应急物资动员必须和应急体制一致, 应急物流过程必须科学合理组织, 应急物流管理系统运作必须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明确、流程简洁、流速快捷。

应急物流管理是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灾害损失及不利影响最小化为目标, 通过现代信息和管理技术, 整合采购或征用、仓储、加工、包装或分装、装卸、集结、搬运、分拨、配送、回收、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活动, 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所需的应急物资及其物流过程实施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应急物流管理既包括为了完成突发性的物流需求, 支撑整个应急物流运作的人与组织、应急物资又包括了反映各元素在各物流环节状态和关系的应急信息及应急信息系统等和与应急物流机制、应急物流法律保障机制、应急预案、相关行业提供的应急物流支撑平台[10]。应急物流需要将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适当的应急物资在适当的时刻运到适当的地点, 需要应急物流管理过程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与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密切结合、有机统一。因此, 本文将针对突发事件的分级救灾特点, 结合应急物流管理的内容和运作要求来构建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总体概念视图。应急物流管理系统概念模型具体从应急物流的人员与组织、应急物流物资、应急物流信息、应急物流环节四个维度来进行, 考虑到我国分级救灾的应急模式, 本文还将分析应急物资资源动员体系。

1. 应急物资视图。

应急物流活动的进行主要是围绕应急物资的运转进行的, 应急物资的有效保障是应急物流活动的客体承载。应急物资对于应急响应有效的特殊地位要求应急物资的管理要科学合理。

当前, 我国关于应急物资还没有统一标准的分类, 应急物资的储存数量、规模等还没有形成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本文则按照应急物资的静态属性将应急物资分为应急物流场地与设施, 应急设备、工具和应急物资两大类, 具体如表1所示。

根据应急物资的分类, 应急物资的动态运作将围绕物资的生产、存储、调用活动在需求者、中转站、供应者之间进行需求、调配、提供、回收等。鉴于政府出资的局限性和自身的经济性, 应急物资具体的储备方式可以采用实物储备和企业生产能力储备方式结合, 需要企业储备的, 政府给予参与企业和组织一定的补贴或优惠, 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达到应急物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由于突发事件应急的特殊性, 对于应急物资的发展可以采用“平战结合”方式, 达到物资战时应急, 平时用于生产生活的目的。具体到我国应急物资体系的建设, 可以按照应急物资特性 (如, 食品类的储存周期问题) 和所需时间、数量, 由政府分优先级进行管理,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应急物流组织优势, 整合行业和社会的应急资源。对于应急专用的物流设施, 由于其特殊重要性, 政府要重点建造、由专门的政府应急机构进行管理维护, 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使用, 同时, 在专用应急物流设施能力不够时, 政府可也以按照应急需要临时征用物流设施来满足应急物流所需。对于应急设备、工具与应急物资类, 可以根据专用性强弱、使用频率和生产周期长短, 选择实物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的比例。许多基本生活物资和医疗卫生物资由于需求量大, 适宜进行大规模储备, 而一些专用物资则需求相对较少。

2. 应急物流人员和组织视图。

应急物流人员和组织是应急物流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执行者, 是整个应急物流活动的管理者, 关乎整个应急物流管理水平的高低。应急物流活动涉及各级政府 (民政、卫生、公安 (消防) 、交通管理) , 军队、武警和专业救援队伍, 各类应急物流企业、加盟物流中心等。应急物流组织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决定应急物流组织体系的构成, 实现应急物流系统实体要素与功能要素的调整。

针对我国目前应急救援中物流参加主体众多, 管理困难等问题, 我国应急物流人员与组织建设要建立合理的责权结构, 规范参加者的行为。具体设定要本着职权清晰、权责明确的原则, 按照突发事件级别和规模分层级划分责任系统。同时,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规范应急物流活动中的权责问题, 注重物流参与人员素质的培养, 通过系统的建设提高应急物流人员和组织的能力。

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 应急物流人员与组织的权责属性主要可分为行政责任组织和社会责任组织两部分。行政责任组织部分是应急物流管理的强相关主体, 是应急物流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对于突发事件中的物流活动负有主要的责任与义务。各级政府应急办一般都设有专管应急物流的组织行政责任机构, 来直接领导应急活动过程中物流的及时供应。社会责任组织部分则是应急物流活动的参与者, 受行政组织责任系统领导, 主要包括社会团体、物流参与企业等, 在应急物流活动中主要辅助直接领导单位完成物流活动。应急物流活动过程中, 各种类型组织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责任, 行政责任组织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急, 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3. 应急物流信息视图。

信息是应急物流活动得以进行的保证, 信息活动贯穿应急物流活动的始终。应急物流信息的管理, 涉及到物流活动从资金筹集采购、征用、仓储、加工、包装、装卸、集结、运输、分拨、配送、回收、结算、补偿等过程中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评估、传输及回馈。

应急物流信息建设是物流建设的重中之重, 科学、畅通的信息视图, 将可以为应急物流的实时流转提供应急资源的数量、属性、位置信息, 并能够根据突发事件应对过程的变化提供随时间发生的应急资源与应急能力的实时信息, 以供应急物流的调度指挥使用。

在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 我国应大力推进先进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于发展, 利用物联网、无线射频等技术, 建立集合信息采集、预报预警、响应指挥、信息发布、动态监测、事件统计分析、决策管理及空间信息管理的一体化应急物流信息平台, 为应急救援的成功、高效实施服务。

4. 应急物流各环节。

应急物流环节是从具体的应急物流采购、仓储、运输、配送、回收等应急物流活动环节来分析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人员与组织、物资、信息的协调运作方式, 是应急物流活动的具体体现。应急物流体系的组织最终都将落在应急物流各环节的活动上, 都是围绕应急物流各环节的合理有效组织进行的。

关于我国应急物流各环节的建设, 一定要立足我国应急物流的实际。在应急物流采购仓储上, 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将市场机制和法律机制、行政机制有机融合, 国家建立应急物资采购制度, 根据法律法规征用、购买物资来保障突发事件有效应对。同时, 要建设一流的应急物资储备基地, 采用科学的储备策略, 提高仓库管理的科学、合理性。在应急物流运输环节, 要采用多种运输方式结合, 应组织建立立体化的陆、海、空应急物流运输体系, 充分考虑利用GIS技术、GPS技术等先进信息管理技术进行实时监控。对于应急物流配送和发放、回收, 要充分考虑应急配送中心的建设, 要在灾区周边交通运输便利的地点建设应急配送中心, 同时, 由于我国目前应急物资分发没有充分考虑物资的回收和重复利用问题, 配送中心的建设要负责可重复利用的应急物资的回收及清理工作, 将帐篷等可多次重复利用的应急物资进行清洁、维修、回收, 完善逆向物流网络结构。

5. 应急物流资源动员体系。

应急物流资源动员体系是指按照应急物资动员规模动员适当的组织人员、物资来参与应急物流各环节的活动, 是和整个应急管理过程紧密衔接的体系。针对当前我国各类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应对实践中政府物资储备不足, 且应急物流的动员缺乏合理规划, 应急预案与应急物流系统缺少配称问题。我国应急物流动员体系的完善需要按照分级原则、分类原则、周期原则, 建立指挥协调、分级响应的应急物流动员体系, 具体在动员活动中, 根据应急预案的等级和突发事件的规模, 合理组织物资、人员, 做到应急物流资源动员体系和应急预案的响应分级协调机制、有机配称, 使得应急物资动员、应急物流运作都能和应急管理工作有效衔接, 建立结构合理、流转顺畅的应急物流管理系统。

四、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

应急物流既是一种物流配送过程也是一种管理, 这种管理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 融合了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在应急物流的运作过程中, 信息的及时收集和传递是应急物流的重要保障, 也是有效救灾的重要手段。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就好像应急物流系统的大脑一样支撑着应急物流的指挥组织, 所以要实现应急物流的实时控制、应急物资的准确投递、不同物流主体间的完美配合, 就必须全面提高应急物流的信息水平。应急物流管理能力的提高, 最终落脚到了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完善上。

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 我国已经形成了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应急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应急物流救援制度, 它们在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有效流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为止我国应急物资管理信息化程度很低, 针对应急物流建立的管理系统不够全面、完善。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 各个单位、领域的信息零散、不统一, 也没有得到高效利用。因此, 在现阶段, 针对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问题, 我国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要充分重视物流信息的感知、传输、调度、控制、分析问题, 将应急物流资源信息和应急活动功能有效集成, 实现应急物流资源、应急物流能力“防、备、应、治”完善的数字化管理。具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以“应急物流指挥为中心、应急物流预案为辅线”:系统应实现完善的数字化应急物流预案管理, 提供应急物流资源、应急物流能力“防、备、应、治”等基础信息和行动指南, 利用知识管理提供参考案例。 (2) 应急物流功能集成:将应急物资的采购及征用、仓储、加工、包装或分装、装卸、集结、搬运、分拨、配送、回收的信息采集、预报预警、应急响应、联动指挥、信息发布、动态监测、事件统计分析、决策管理及空间信息管理融为一体。 (3) 应急物流信息资源集成:集成视频、指挥中心、呼叫中心、各种通讯设施、视频会议等接口, 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调配。保障原有信息系统集成及资源整合进入应急系统, 统一信息交换平台, 使不同部门有效应急资源信息整合, 实现异构系统数据互联与共享。 (4) 应急物流信息技术集成: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和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实现对应急物流“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完整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应该实现对应急物资资源预测与规划、应急物资采购或征用、应急物资调度、应急物流能力预测与规划、应急物流能力采购或征用、应急物流能力调度等功能, 应该涵盖应急物流的采购、储备、运输、装配等各活动环节, 同时还要能为应急物流的事前准备、事中决策、事后评估等服务。

五、结语

应急物流为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提供强大的物资支撑, 应急物流体系的合理构建和运作对于完善我国应急管理机制, 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对我国应急物流发展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之后, 提出了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概念视图, 从应急物流人员和组织视图、应急物流物资视图、应急物流信息视图、应急物流环节和应急物资动员体系探讨了我国应急物流管理系统的构建, 并对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进行了思考, 期对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完善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谢如鹤, 宗岩.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J].广州大学学报, 2005 (11) :55-58.

[2]张俭.国外应急物流管理掠影[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8 (11) :38-40.

[3]王旭坪, 傅克俊, 胡祥培.应急物流系统及其快速反应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5 (6) :127-131.

[4]余朵苟, 何世伟.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 2008, 31 (11) :1-5.

[5]孟参, 王长琼.对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分析及其管理[J].物流技术, 2006 (9) :15-17.

[6]李睿, 佘廉.枢纽城市紧急事态下应急物流系统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7, 15 (z1) :737-739.

[7]程琦, 云俊.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1) :18-22.

[8]王文亮.应急物流中的信息系统建设[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23) :30.

[9]邓伟, 王卫国.政府职能在应急物流指挥中应发挥的作用[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23) :26.

8.物流信息化与信息系统 篇八

关键词:物流信息系统;SSH框架;设计

1.物流管理信息系统(LMIS)与第三方物流及其重要性

物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经济效益重要手段,是企业市场创新推动力。流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物流的灵魂,是物流信息管理、传输等的主要载体。

1.1物流管理信息系统(LMIS)与第三方物流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Logistic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LMIS) 是指在物流领域内建立的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存储、服务系统。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物流正常运作的基础和保障, 任何一个物流环节,尤其是不同物流环节的连接处, 其正常运作必须以物流信息为支撑。

第三方物流是指产品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的形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公司并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合同制物流。

1.2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性

在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中,通过标准化来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已成为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

1.2.1建设物流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控制和规模发展的需要。

作为一个企业,要想能够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其内部的各个环一节、各个部门,必须强化信息的准确、快捷和有效。

1.2.2建设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自动化、网络化的要求。

自动化要求以信息化为基础,通过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实现以计算机技术作为媒介的以机电一体化为核心的自动化,这就要求物流中心的信息系统要实现对于商品有关信息的标准化操作,建立有关m代码、条形码或磁性标签等的参数体系,据此来实现对于商品配送的自动化控制。而网络化则要求物流中心通过电子订货系统(EOS)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与供应商或制造商及下游顾客之间保持实时联系,通过信息的共享,实现对物流服务商的组织网络化((Intranet)。

1.2.3建设物流信息系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要求。

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是长期战略投资,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要求信息系统的结构要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要把现在的仓库改造为增值服务中心,则在IT系统的配置方面,要有仓库管理系统和商务管理系统,还要配置条码印制系统和无线终端识别系统等。

2.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一个设计开发良好的物流信息系统能够灵活的利用有关物流信息,实现物流各项功能的圆满化和效率化,正确而便捷地传递和处理物流业务的相关信息。

2.1 LMIS的主要技术和设计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应用日趋广泛,可以迅速地获取满足应用需要的信息,并能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表示处理的结果;对经济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格式化处理,并把这些格式化的数据,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在他们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

2.1.1 GIS与EDI

GIS是一项以计算机为基础技术,EDI是一种计算机应用技术。

1.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兴技术,围绕着这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形成了一门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是管理和研究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对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处理、对数据的有效管理、研究各种空间实体及相互关系,迅速地获取满足应用需要的信息,并能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表示处理的结果。

利用GIS对空间和属性数据采集、输入、编辑、存储、管理、空间分析、查询、输出和显示功能,按照特征的关联,将多方面的数据以不同层次联系构成现实世界模型,在此模型上使用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进行管理,并通过空间信息模拟和分析软件包进行空间信息的加工、再生,为空间辅助决策分析打下基础。

2.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 ) EDI是一种计算机应用技术。EDI在商务上广泛应用之后,可以大量节省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运营水平。

2.1.2 B/S结构

B/S(Browser/Server)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

局域网建立B/S结构的网络应用,并通过Internet/Intranet模式下数据库应用,相对易于把握、成本也是较低的。它是一次性到位的开发,能实现不同的人员,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入方式(比如LAN, WAN, Internet/Intranet等)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库;它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服务器数据库也很安全 。B/S架构软件有维护和升级方式简单很大优势:无论用户的规模有多大,有多少分支机构都不会增加任何维护升级的工作量,所有的操作只需要针对服务器进行今后,软件升级和维护会越来越容易,而使用起来会越来越简单。同时B/S架构软件成本降低,选择更多,只需安装在Linux服务器上即可,安全性高。本文选择B/S模式作为系统的主体结构。

3.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物流系统的目标是通过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的有效组合而实现的。

3.1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分析与设计

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指的是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有效地组合、联结在一起,便成了物流的总功能,能合理、有效地实现物流系统的目标。

3.1.1系统功能模块层次

一般认为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有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决策和物流信息等,它们的组合就构成了物流系统的总体功能如图1:

综合上述物流系统的总体功能,同时考虑到信息系统建模和实际管理的需要的一些特焦我们可以得出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图,如图2:

业务作业子系统和业务支持子系统的子模块对经营管理子模块提供决策支持。经营管理子模块的功能是对业务作业子系统和业务支持子系统提供的基本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然后根据处理后的结果来决策和预测。

第三方物流信息

系统的整体业务流程如图3:

3.1.2订单管理子系统

定单业务的处理演变为着各个环节的单证处理贯穿于整个物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成为一条主线将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订单的业务流程是整个物流供应的业务流程的反映。

1.接受订单

订单信息处理中心首先会调用客户所需服务类型的明细资料,对此客户以往报价的历史资料,供应商的采购报价历史资料等来明确此项服务的报价历史资料,折扣系数和客户折扣评价等等,然后根据业务作业子系统的净利水平加上运营总成本来推算出销售价格,最后由系统制成报价单递送给客户,如果客人对所递送的报价单签收,这份订单就成为正式的合同。

2.订单处理

订单信息处理中心一旦收到客户签回的订单时,迅速进入订单处理阶段。即进入业务作业系统检查企业内资源的可得性情况,从业务部门资询库存主档、拣货产能调用档、包装产能调用档、运送设备产能调用档、人力资源调用档等查核其资源能力。

3.订单确认

当客户与物流企业都对彼此感到满意的时候,就可以以契约的形式固定进入订单确认,同时信息中心根据客户的服务需求自动生成所有的单证,如:提单、送货清单和货运清单等,并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的方式(EDI)分别传输给客户和业务部门。订单信息处理业务流程如图4。

4.合同信息管理

订单管理:这是对所有客户的订单进行有序整理。它分成三部分:一是己经处理的订单,即己经完成了所有约定的订单;二是正在处理的订单,即还有部分工作没有完成的订单;三是有定单需求但尚未处理的订单。这个订单管理工作都是通过系统的自动优先排序来完成的。

3.1.3客户管理子系统

客户关系管理主要是具有较强的客户信息管理能力,包括客户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件。客户信息一般分为挣态信息和动态信息,根据客户信息,系统可进行客户分析和定期给出销售策略。

客户关系管理模块的职能是:在现有客户信息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客户信息进行电子化的整理,优化,分析和保存,既要运用二八原则使物流企业的关键客户满意,也要运用差别服务的方法使非关键客户得到满意;还要通过对现有客户信息中需求的挖掘,提高客户满意度,服务的知名度,服务的美誉度,服务的指名度,客户留存率,客户增加率。客户管理子系统业务流程如图5。

本模块可以提供信息查询与发布信息发布及信息发布子系统等功能:即发布提供业界动态、海关公告、外经贸公告等相关的一些重要信息又发布各仓库源库存、货场、运力、运输路线、货物跟踪、运价、业界动态、产销分布、用户产品、需求预测等信息。

3.1.4库存管理子系统

仓库是物流的中心环节,有很多物流业务活动是在仓库中进行的。仓库是物流活动的一个基地。

1.对仓储系统进行设计时,应根据仓库所处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及物流量的多少、进出库频度,考虑以下各方面问题:仓库建设结构与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仓库容积、货物堆码、存放的科学性、在库物品的保养防护、加强入库验收、出库复核等;仓储管理模块的组成部分如图6:

2.第三方物流仓储作业的流程可以概述如图7:

(1)入库管理子模块

入库商品分为两类:一是新品入库;二是退品入库。两类商品在入库前都要经商品检验和分类处理。商品的存放方式也有两种:一是先入库存放再出库,这需要依照仓库区城规划和商品生命周期等因素来指定储放位置,以便日后存货管理或出货查询;二是直接出库,这时只需与运输/配送模块相连接,同运输/配送模块进行信息共享。

(2)在库管理

在库管理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各仓库区的管理,二是对库存数的控制。仓库区的管理包括:对仓库区域内商品的摆放方式、区域大小和区域分布等的规划;对货品进出仓库的控制一是先进先出搬运方式;对仓储区储位的调整及变动。

(3)流通加工

在商品出库之前,物流企业可以为客户实施具有特色的流通加工增值服务,比如:商品的分类、过磅、拆箱重包装和贴标签及商品的组合包装等业务。通过这种形式的服务,客户可以根据需要各取所需。

(4)出库管理

本模块主要具有如下功能:出库单数据处理、出库品种内容生成及出库指令发出、错误货物或空位货物重新分配、出库成功确认、出库单据打印。

3.1.5运输配送管理子系统

物流系统中的运输环节,是传统多式联运内涵的扩展。对于国际间货物来说,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复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运输有五种基本的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海运、管道和航空。

1.运输服务是有各种提供者结合提供的,提供运输服务的经营者有以下几种类型:

(1)单一方式经营人。即最基本的承运人是仅利用一种运输方式提供单一方式的经营人,这种方式具有专业化、高效率的特点。

(2)专门化经营人。这种方式主要是指包裹递送服务。

(3)多式联运经营人。现代物流意义下的多式联运经营人如果本身作为第三方物流经营人而存在,那么直接从货主接受定单,对货主负责,如果本身作为其他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分包商而存在,那么他是受物流经营人的委派完成运输任务,他直接对物流经营人负责。

2.运输/配送的业务流程

如图8所示,运输的一般业务流程包括接单、发运、到站和签收四个环节,以及在发运和到站中可能存在的短驳或中转。

3.功能

运输/配送实时跟踪与查询:通过这个功能,企业能够准确知道被运输货物的实时情况,而且当客户需要了解货物情况时,只需在客户界面输入登录代码和货物代码就能够清楚及时的知晓。其中需要运用的技术有:GPS,GIS,自动跟踪等技术。通过GPS卫星定位系统,跟踪汽车的营运情况,及时反映汽车的地理位置, 汽车的油料情况、汽车备件的破损情况等,以便调度人员及时采取措施,确保货物按时到达。实时反馈货物在途运输情况,为客户提供详细的货物跟踪服务。跟踪被丢货物情况,依据其数量、体积及相关运输途径的业务情况,及时进行货物的交接和转运。

3.1.6财务管理子系统

财务报表管理模块功能结构模块如图9:

关于财务方面的软件相对比较成熟,在这里不一一论述了。

3.1.7决策支持子系统

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是管理系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从数据组织、数据处理、数据传输等方面看,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从应用情况和目的角度看,却有很大不同。

1.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成任务看。信息系统考虑的是建立一个完成日常事务的信息处理系统;而决策系统考虑的是围绕管理目标,支持解决具体领域的决策问题。

(2)从追求目标看。信息系统的目标是优化处理,即高速度、高效率、低成本地完成任务;而决策系统的目标是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方案。

(3)从设计思想看。信息系统是实现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以确保日常事务的顺利进行;而决策系统是实现一个灵活的开发系统,根据用户需要构造具体的决策模型。

(4)从驱动方式看。信息系统是由数据驱动;而决策系统是由模型和用户驱动。

(5)从操作方式看。信息系统强调的是系统化,在操作中较少有人工干预;而决策系统则强调人的作用,要求在操作中进行人机交互,共同完成任务。

(6)从信息需求看。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着重体现全局整体的信息需求;而决策系统的分析设计则强调决策者个人的需要。

2.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内部可以采用决策支持系统的有一下几个部分:

(1)以批发为核心业务的物流信息决策系统:接受订货系统;订货系统;收货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发货系统;配送系统;信息查询系统。

(2)进、销、存决策支持系统:进货管理子系统;销售管理子系统;库存管理子系统。

(3)配送决策支持系统。配送中心应建立的信息决策支持子系统,销售决策支持系统;采购决策支持系统;仓存决策支持系统;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等。

3.本文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结构

考虑到决策支持子系统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本文仅仅运用当前主流的Web决策支持子系统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来,作为第一次尝试使用决策支持系统,日后可以继续升级,完善,甚至将其他的决策支持系统都纳入进来。本文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结构如图10:

3.2 LMIS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3.2.1 LMIS系统的层次体系

本系统采用的是典型的J2EE三层结构,分为表现层、中间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服务层。三层体系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及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在中间层处理。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交互,而是通过组件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由中间层与数据库交互。

中间层采用的是流行的Spring+Hibernate,为了将控制层与业务逻辑层分离,又细分为以下几种。

1. Web层,就是MVC模式里面的“C”(controller),负责控制业务逻辑层与表现层的交互,调用业务逻辑层,并将业务数据返回给表现层作组织表现,该系统的MVC框架采用Struts。

2. Service层(就是业务逻辑层),负责实现业务逻辑。业务逻辑层以DAO层为基础,通过对DAO组件的正面模式包装,完成系统所要求的业务逻辑。

3. DAO层,负责与持久化对象交互。该层封装了数据的增、删、查、改的操作。

4. PO,持久化对象。通过实体关系映射工具将关系型数据库的数据映射成对象,很方便地实现以面向对象方式操作数据库,该系统采用Hibernate作为ORM框架。

Spring的作用贯穿了整个中间层,将Web层、Service层、DAO层及PO无缝整合,其数据服务层用来存放数据。

3.2.2系统的显示层

视图层是唯一完全展现给用户的一层,因此它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从外观上讲,因为控制层和模型层对用户是透明不可见的,所以视图层设计的好坏给用户带来最直接的感受。其次,因为所有操作都是在视图层与用户交互完成的,所以视图层设计得是否合理是很重要的。

根据前文的分析,本系统的所有视图由JSP与Html来实现。JSP实际上是在Html中混合Java程序代码,并由语言引擎解释执行。当客户端请求JSP页面时,嵌入JSP中的Java代码将首先被转换为Java源文件,然后编译成Servlet,接着由Java虚拟机执行。必须严格按照MVC模式设计系统,将代码分离开;在JSP页面里只出现必要的动态控制代码,页面中所有需要的数据都由Servlet传递,所有用户提交的数据等都是通过表单提交给Servlet处理。访问合法性判断、页面跳转、响应用户请求等工作,都是由Servlet完成。显示层各个模块分布如表1:

在 MVC模式中,控制层主要是根据用户的相关操作请求,跳转到不同的视图或者是事务逻辑.由于速度、维护性方面的原因,控制层一般采用Servlet实现,由Servlet进行用户访问合法性判断,响应用户请求,页面转向等。Http协议是一种无状态的协议,而对于现在的Web应用而言,我们往往需要记录从特定客户端的一系列请求间的联系。Servlet是遵守Java Servlet设计规范的Web组件。它必须实现javax.servlet.Servlet接口,必须部署并运行在Servlet容器中并扩展服务器的功能。Servlet规范通过规定一个编程的框架来达到扩展服务器功能的目的,采用请求一响应模式提供基于Web的服务。当客户机发送请求至服务器时,服务器将请求信息转发给Servlet, Servlet处理请求并生成响应内容并将其传给Web服务器,然后再由Web服务器将响应返回给客户端。

3.2.3系统的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建立在DAO层之上,由业务逻辑组 件对DAO组件进行Facade封装。为了分离业务逻辑层与DAO层之间的耦合,业务逻辑层应面向接口编程,即业务逻辑组件只调用DAO组件的接口,而不与具体的实现类耦合,同时将业务逻辑放在接口中定义。使Web层仅仅与业务逻辑组件的接口耦合,而无须理会业务逻辑组件的实现。

1.业务逻辑组件的结构

业务逻辑组件同样分为接口和实现类两个部分,接口用于定义业务逻辑组件,定义业务逻辑组件必须实现的方法是整个系统运行的核心。在应用中需要多少个业务逻辑组件,往往取决于系统的大小。通常按模块来设计业务逻辑组件,每个模块设计一个业务逻辑组件,并且每个业务逻辑组件以多个DAO组件作为基础,从而实现对外提供系统的业务逻辑服务。

2.业务逻辑组件的接口

增加业务逻辑组件的接口,也是为了提供更好的解耦。通过面向接口编程,控制器无须与具体的业务逻辑组件耦合,而是面向接口编程。假如需要改变业务逻辑的实现时,可以只提供新的实现类,而不需要改变其控制器代码。

3.业务逻辑组件的实现类

业务逻辑组件以DAO组件为基础,必须接收Spring容器注入的DAO组件,因此必须为业务逻辑组件的实现类提供对应的setter方法。

4.结论

本次论文的研究设计并开发了一个通用的、可靠的、基于WEB的学习交互系统。分析了基于Web的物流管理信息化的理论基础、设计思想;利用面向对象软件工程方法,对系统进行UML建模; 在J2EE平台和软件设计模式等分析研究基础上,设计出系统框架模型,能够满足当前系统应用的模块化和拆装化需求。包括运用业务代理接口,降低了表现层和逻辑层的祸合:运用DAO模式来设计持久层,降低持久层和逻辑层的祸合;运用Struts框架和Tiles标签实现表现层的组件化等;探讨了适合于在J2EE下进行系统集成开发的一些开源项目比如开源软件Struts, Hibernate等。

参考文献:

[1]李建义,张红亮.基于B/S方式的企业物流存储物流信息系统的实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3(3).

[2]颜佑启.物流系统规划[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3]赵刚.物流信息系统[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4]吴洪.面向供应链的物流信息平台的研究[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1(6).

[5l何哲军,刘杰,孟杨.基于B/S结构的物资流通企业信息系统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6).

[6]杨骐,王加阳.基于J2EE体系结构的CRM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11).

上一篇:计算机应用IT专业个人求职简历下一篇:时事政治(常考版1月—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