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分析及对策

2024-10-12

发展分析及对策(共9篇)

1.发展分析及对策 篇一

小型超市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受经济危机影响,许多大中型企业也出现经营危机。但当整个世界处于经济危机中,却有一股私营经济力量蓬勃发展起,它就是以小型超市为主要形式的个体工商户!

关键词:小型超市发展 对策研究

寒假一开始,我就去了乡镇的新合作超市,向他们申请在那里打零工,并通过了他们的面试,在那里进行了为期20天的社会实践。通过此次实践,不但增强了自己的社交能力,而且自己对小型超市的发展现状形成了自己初步的见解。

近年来,因为经济危机,出现就业危机。与此同时,又出现大学生自主创业,下岗工人自主创业等就业形式。他们成了新的个体工商户的主力军,其创业门路主要是经营小型超市,但要经济危机中,小型超市地发展也出现许多问题。

一、小型超市的发展

1发展的原因 如今各地县迅速发展起许多的个体户,其主要以小超市,其最早是由于农村城市化征地,或农业经济不景气而又不愿意到民营企业打工,或没有一技之长,在城里根本找不到工作的失业农民开的。早期地小超市主要开在居民区,主要销售对像是城镇居民。随着城镇工作发展,民营业企业也迅速发展,形成许多有完整规划的工业区,引进许多外地工人。主要农村里一些不愿务农的年青人,在工业区开起小型市,主工销售对像是民营企业工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小型超市也获得很好的效益,之后,出现跟风效,许多失业人员也开起小超市。

2、小超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小超市在发展过程中,集中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超市规模小,商品品种不全。大部份的小超市只有两至三家店面,商品也紧限于食品和日用。第二,分布过于密集,一个工业区内有好几家规模相同的小超市。第三,经营过程中采用降价不合理压底价格的恶性竞争。由于小超市分布十分密集,许多老板采取降价方式与对物竞争,结果不仅没有打败对手,也让自己的正常收益受到很大的损失。第四,依赖性太强,没有自主发展潜力。相当大的部份小超市,开在工业区内,主要依赖于民营企业,一旦民营企业倒闭,小超市便无法继续生存。第五,销费群体主要是工人。

二、小型超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小型超市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问题 投

资风险高许多小超市在开业前没有作过市场分析,地理位置分析,出没有对消费群体进行分析。投资者只是盲目跟风,别人在这里投资了,他也来投资。结果,出现由于地理位置不合理,没有最大限度地开发消费群体。没有根据消费群体选择商品的组合模式。融资困难,规模发展受限。大部份地小超市发展主要靠私人资本,没有办法向社会集资,或因金额小而无法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没有办法扩张,老板建立不起自己的品牌。竟争战略不合理。由于竞争激烈,为了生存小超市之间产生恶性竞争,大部份超市通常采用的手段是压价,启途经价格优势吸引顾客。竞相压价地结局并没有让自己增加销售量,也没有稳定住顾客,更没有打败对手,只是让自己利润变性流失。销售群体不稳定。由于小型超市主要紧依附民营企业而生存,消费群本也主要是企业工人。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受到很大的冲击,工人大量减少,而且流动速度超过以前,造成小型超市的消费群体很不稳定。商品质量危机。许多小超市依靠工人生存,而工人消费水来实在有限。小超市为了销售的便主要是价格低廉的劣质产品,更有甚者与不法商家合作,销售假冒商品。经营者自身能力不足。依附于民营企业的小型超市,其经营者主要是失业人员,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经营者没有能力为超市全面发展作出合理规划。没有办法作出对自有利的税务分析与筹划,也不懂利用法律知识正确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小超市在发展过程中政策支持不足 下岗再就业,自主创业等优惠政策无法落实到位。政府干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三难现象仍然存在,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三乱”行为还没有根除,“吃拿卡要”、以罚代管、只收钱不服务、环节多、效率低、态度差的坏作风仍时有发生。

三、优化小超市面的对策研究。

(一)小超市自身如何合理发展

1、规模发展,连销经营,树立自已的品牌。小超市发展的目标不应该只限于生存,而要想办法做强做大。经营者应该认真并且合理地规划,充分分析店面位置,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超市地利润率等因素合理地扩张,采用连锁经营。这样可以在消费者心理树立自已的品牌,树自已良好的公众形像。从而降底经营成本,获得更好的效益。

2、合理制定价格。小超市的价格机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成本因素、环境因素等。其中,环境因素包含了,市场供求状况,消费者,竞争者,经济及法律等。因此经营者要充分地分析,合理规划,才能制定出于自身经营策略有利的价格机制。

3、合理开展促销活动。促销活动可以聚集人气,吸引客流,提高销售额。同时,也可以增进自身形像,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小超市可以合以开展促销活动,增进自己的客源。一般来说,促销活动要根据季节,月份,节日等开展。可以形式多样化,借助媒体传播,组织公众活动,当众表演等等。而不一定要采用降价,送礼品等比较传统的形式。

4、采用正确的人事管理机制度,降底管理成本。合理的分配人手,合理的员工激励政策,可以节度人力,提高员工工作效率,降底管理成本,还可以提高自身的公众形像,从而提主效益。

5、充分利用财税政策,大胆合理地避税。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小超市一般采用定期定额征税,结果造成税负过重,经营效益不好。其实,对于下岗工作等特殊群体,自主创业,国家地财政税收方面给予很多优惠。经营者应咨询清楚,充分利有这些政策,提高自己的经营效益。

(二)政府政策应给予更多的支持。个体户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而小超市是个体户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发展状况也会影响的经济的发展。

1、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当前应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的有关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可操做性较强的具体措施,将工作做到实处。应增强为小超市的服务的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其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研究,切实解决问题,为小超市地发展构筑良好的发展平台。在支持引导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小超市在政策、法律方面的指导,有效避免一些不利于其发展的短期行为,2、拓广小超市的融资渠道,为其规模扩张创造条件。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制度和信用担保体系, 畅通民企直接融资渠道。坚持“不问出身、重在表现”对小超市的实力、发展前景、经营能力、信誉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档等实行信用贷款。

2.发展分析及对策 篇二

1 广西物流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1.1 目前广西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融汇点,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相连,沿海、沿江、沿边,背靠国内广阔腹地,面向东盟十国市场。广西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地区,广西是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桥头堡,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大通道,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

1.2 广西具有发展物流产业的政策优势

广西是西部大开发省区和民族自治区,沿海沿边沿江,同时享有西部大开发、民族区域自治、沿海和边境地区税收、投资等优惠政策。特别是国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批准后,将实施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这些政策涉及范围广,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2009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实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今后广西发展战略任务指明了方向;2009年12月广西发布了《广西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了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西南出海出边物流大通道;优化物流区域布局,推进行业物流发展;加快发展国际物流,提升区域物流水平作为广西物流业的主要发展任务。以上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从各方面明确了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顺应了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需要,顺应了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加强协调的产物。为物流业发展创造了更加宽松协调的环境,对于广西物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广西具有发展物流的交通优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的物流基础设施有了较快的发展,交通运输设施对国民经济和物流发展的“瓶颈”制约已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广西围绕发挥西南出海大通道、加快建设连接西南及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和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发展目标,积极扩大综合交通规模,提高设施等级、网络密度和通达深度,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努力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目前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为体系的的综合运输构架已现雏形,形成了出海、出边、出省大通道,并与东盟对接的立体交通网络。

1.4 广西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

(1)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根据入世的协定,中国必须逐步开放运输、仓储、货代、邮政等各方面权限。近年来广西因地制宜,以其优势的区位和逐步发展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吸引了大批国外优秀的物流企业,这些优秀物流企业带来的先进物流科技和管理经验,将大力促进广西物流企业制度的改革和物流服务水平的改善,从而提升广西物流业的整体竞争力。

(2)自2000年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快广西物流业向现代物流的转变。广西作为西部十二个省区中唯一一个沿海的省区,具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绝佳的区位优势。“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广西的物流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物流通道得到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西南乃至全国、东盟物流大流通的格局。

(3)2002年中国和东盟l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约定在十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拥有18亿人口,近3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极具发展潜力。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各国的贸易壁垒逐步消除,广西作为联系中国与东盟的桥头堡,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便利,贸易量也随之迅速增加,广西的物流发展空间将进一步得到拓展。

(4)由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海南、湖南、云南、四川、贵州9省区,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组成的泛珠三角区域,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人口46万,经济总量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3,在我国所有经济区域中居于首位。泛珠三角的建设,有利于资源整合、利用和共享,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双赢。特别是在2003年中国与香港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大陆将进一步加强与香港、澳门物流业的合作。广西毗邻粤港澳,也必将受到其辐射的影响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2 抓住机遇,促进广西物流产业发展

2.1 促进物流行业经营行为的规范

广西必须规范物流市场,加强物流行业经营行为的规范,推动构建铁路、公路、水路分流的货物运输体系。整合协调政策性和经营性两部分物流的组织和运行,推动桂北行业物流分别协调管理,构建高效行业物流运输系统。

2.2 严格物流标准制度

广西物流企业标准必须要形成统一的模式,规定统一的标准,广西物流运输体系标准化落后于广西物流业的发展,传统物流标准不统一,相关行业间形成各自一套标准体系,导致现有物流技术的标准形式多样化、水平较低等差异和缺陷,涉及多行业的基础性、通用性标准薄弱,物流涉及物流标准化的专业技术组织与科研机构分散在众多企业部门行业中,特别是有关物流服务、物流企业、物流统计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基础性标准更是缺乏。这要求广西推进形成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避免标准多样化,使整个广西物流行业交通设施、物流设备通用化。

2.3 完善广西物流法规,维护物流市场秩序

广西政府应完善物流法律法规,维护广西物流市场秩序,解决规范行业执行部门多头执法、执法标准不一的行为,禁止执法部门向物流企业乱检查、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强化政府对广西物流行业的宏观调控职能,解决广西物流运作和管理中的无序流动的问题和体制不顺导致的问题,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法规、行政措施来约束管理广西物流市场。

广西物流业内企业需要强化综合协调机制,形成支持广西物流产业发展的合力,为物流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体制。在此基础上,探索物流行业的立法问题,为物流行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形成节能环保、技术先进、布局合理、安全有序、便捷高效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广西物流服务体系,实现广西物流行业从注重基础建设到向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的转型。

2.4 建立和完善物流信用体系,强化信用评级

广西的物流企业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向优秀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学习,完善物流信用体系,强化信用评级。一是建立完善便捷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促进信用分类管理,通过公示企业的信用状况,树立起诚信典型,积极引导企业诚信立业,塑造良好的企业信用形象。二是推动开展信用交易,并结合物流企业及商品交易市场的特点,完善信用交易机制,改善广西物流企业无序竞争的状态,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公平、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

2.5 加强广西物流人才培养,提升广西物流专业化水平

广西物流产业发展更需要专业的物流管理及工程类人才。物流人才短缺包括研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规划设计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这是广西国际物流发展的一大约束因素。要想解决这一难题,一是在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以及大中专教育中设置物流专业或物流专业方向的学科。二是继续教育方面,对在职人员开展物流培训,取得国内外设立的物流资格证书、短期培训证书。三是上岗资格培训,即持证上岗,这需要部门带动规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广西物流人才的短缺是一个客观事实,加上广西属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吸引高素质的物流人才,这与迅速发展的广西物流业所需人才的数量有很大的缺口,短期内解决是非常有难度的,广西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注重教育与物流产业的结合,使本地物流人才适应于广西本地的物流发展。

3 总结

广西具有发展现代物流的良好条件,只有抓住机遇,才能充分发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完善产业布局,建设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才能加快建设与东盟合作平台,拓展合作领域,扩大合作范围,创新合作机制,构筑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依托沿海港口,加强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设,构建连接多区域的国际通道,积极发展临海现代产业,把广西建成西南最大的出海大通道,培育成为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摘要:文中通过对广西区位条件、政策支持、交通基础、发展机遇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通过规范物流行业经营行为;严格物流标准制度;完善广西物流法规,维护物流市场秩序;建立和完善物流信用体系,强化信用评级等措施;促进广西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关键词:广西,物流产业,优势及对策

参考文献

[1]李顺明,冯敏,王单娜,丁丽娜.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的财税政策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1):24-29.

[2]李万青.东盟背景下广西物流发展战略的设计与实施[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01):52-56.

[3]杨建光.《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发展取得重大成就[N].人民铁道报,2011-01-07.

[4]杨青.跨越:广西铁路建设的发展与未来—专访自治区铁路建设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宏庆[N].广西日报,2009-06-23.

[5]杨爱景,张谊.浅谈物流工作中标准化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12):28-29.

[6]侯立军.谈粮食物流的科学化运作和规范化管理[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5):58-62.

3.苏州会展业发展分析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 会展苏州发展

一、苏州发展会展业的条件

1.区位优势

从地理环境看,苏州是长三角重要的沿海中心城市,毗邻中国最具实力的大都市上海,处于中国最活跃的两条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的交会点上。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正在形成的三大会展经济带之一,近年来,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国际会展城市的地位日益奠定,尤其是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的召开,无疑将对苏州会展业发展的起到促进作用。

2.经济优势

近年来,随着苏州外向型经济的蓬勃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2004年苏州GDP完成3450亿元。在苏州聚集着16800多家外国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累计实际利用外国和港澳台资金已突破5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08家投资苏州。

3.产业优势

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2005年,苏州工业总产值已突破1.2万亿元,是中国大陆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制造业城市,并正在加快建设融入国际高端产业链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制造业中,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型家电、新材料等新兴支柱产业快速崛起。

另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也为会展业的成长提供支持。苏州市政府已将发展服务业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从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等发面积极加以推进。物流业、研发与软件业、旅游会展业、商贸流通业、文化产业、金融业已经成为苏州服务业的六大潜力板块。

4.城市形象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这里不仅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苏州园林中的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沧浪亭先后被列为世界遗产,2004年荣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和“年度城市”称号,2006年荣登“中国魅力城市”榜首。2004年6月28日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使苏州走向了世界,让世界了解了苏州。

5.会展设施

苏州会展设施相对完善,目前有专业的会展中心5个,其中2005年建成的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占地面积共18.86万平方米,总设计建筑面积25.5万平方米。室内展厅面积12万平方米。其规模在江苏首屈一指,在整个华东地区也仅次于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

二、苏州会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会展企业良莠不齐

据初步统计,目前苏州市注册登记的专营或兼营会展业务的公司20多家,几乎都处于一种初级发展阶段,开展的会展活动大都局限于小规模的展览展销、会议服务、礼仪活动等等,品质不高,公司获取的利润也不大。在与广州、上海等会展同行的竞争中缺乏实力,即使是像“电博会”这样在苏州举行的大型活动,本地的会展企业因为能力所限,无法独自承担,反倒被上海的同行揽去了大部分生意。

2.会展业区域竞争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城市会展业的发展对苏州会展既有带动作用,也产生区域竞争的问题。上海会展龙头的地位勿庸置疑,国际知名会展集聚上海,在这种区域辐射下,苏州会展业的国际化道路必将受到一定制约。而周边近邻杭州、宁波、无锡、南京也树立了“会展城市”的发展目标,苏州会展业竞争严峻。

3.会展专业人才的瓶颈

会展业的发展需要专业的人才,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苏州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预计近3年苏州市会展专业人才缺口在5万左右,会展人才已经成为苏州的紧缺人才之一。

4.会展业形态单一,缺乏品牌

會展业又称MICE产业,是包括会议、展览、节庆(事件)和奖励旅游的综合产业。而目前苏州会展形态主要集中在展览(销),比较具有规模有号称“IT产业第一展”的中国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此外还有“苏州住宅产业博览会”、 “中国人力资源博览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交易会”。但这些展览的知名度不高,品牌价值不高,缺乏国内国际知名的展览展销。另外在会展的其他形态会议、节庆和奖励旅游方面的发展相对薄弱。

三、苏州会展业的发展对策

1.加强会展人才培养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培训等方式,加快会展教育的普及,同时以“送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招引培养会展专业的各种人才。

2.培育多种会展形态,促进综合会展业的发展

苏州不仅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城市,也是具有实力的工业城市,具有发展综合会展业的有利条件。在面临上海和周边城市会展业竞争的形势下,苏州会展业的发展应该在避开劣势,错位发展,有明确定位和特点,在发展会展业的同时,也应加大会展旅游业的开发。另外,根据苏州的经济特点和城市条件,加速培育一批有品牌效应的会展和专业的会展企业,提升苏州会展业的竞争力。

3.加强区域合作

区域优势是苏州会展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合理利用区域资源,加强区域会展业的合作,实现会展发展百花齐放的共赢是应对区域竞争的良性对策。

4.加强行业管理

苏州会展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政府部门应通过法律、行政规章和政策等手段对会展业进行宏观调控,同时通过会展行业协会促进会展企业的行业管理,规范市场行为,促进会展企业的规范化与专业化。

参考文献:

[1]余向平:基于SWOT分析的杭州会展业发展对策探讨[J].商业经济文萃, 2006(1)

[2]陈来生:上海“世博”效应与苏州会展旅游的发展对应[J].苏州大学学报, 2003(4)

4.农业旅游的发展风险分析及对策 篇四

一、农业旅游发展风险分析

1.1生态环境风险

农业旅游是一种产业融合,农业向旅游业提供资源,旅游业向农业提供增值服务,二者的融合在经济上产生许多共赢的模式,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并有许多潜在的风险,需认真评估。①随着投入的增加,生态景观显著改善;②原来农业生产中和旅游中的生态环境风险有加大的趋势,如原始生态受到破坏,污染物排放增加等。广义的农业旅游包括耕作农业旅游、林业旅游、养殖业旅游等,所形成的生态环境风险各不相同,下面分别讨论:

(1)在耕作农业旅游中,人们通常向往一种传统的耕作方式,不用化肥、农药,甚至不使用现代耕作机械,享受手工劳作的生产过程。在现代农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旅游者真能忍受产量低、外观差,甚至多虫的农产品?城市居民真能参与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高产美观的农产品才是人们真正喜爱的,轻松有趣的活动才是城市居民乐意接受的。农业旅游的目标客户其实与追求纯天然农产品的目标客户并不相同,他们不仅对水果和蔬菜的风味有要求,对外形、颜色、大小等也有很高的要求,这是农民使用农药和激素的重要诱因。只有把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元素相结合,充分利用高科技成果,并尽量规避现代农业的弊端,才能使耕作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

(2)现在农业的高产优质离不开化肥,我们没有必要因噎废食。过量使用化肥会造成肥料流失,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并可能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但合理使用化肥是高产优质的必要条件。农业生产中,除了环保意识外,肥料成本是过量使用化肥的重要制约因素,但在农业旅游中,这个制约因素相对较小,更需要人们强化环保意识,并加强监督。现代农业很难离开农药,耕作农业旅游中也同样如此,但可以尽量使用低毒农药、易降解农药,控制使用时段,增加生态防治。另外,还可把环保活动寓于农业旅游之中,例如利用鸟类防治虫害,利用不同作物间的化感作用防治病害。

(3)林业旅游与传统旅游相近,但进一步强化了森林生态的地位和作用。保护森林是游客和管理者的共同目标,但实际操作层面,会产生许多偏离,甚至造成生态破坏。管理者出于短期经济效益的考虑,在风景区附近大肆修建豪华别墅,往往造成对原有景观的破坏。作为旅游开发的对象,环境就是资源,原生性具有重要的价值。这种原生性往往是不可再造的,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资源也就丧失了价值。游客出于猎奇心理或不同的审美感受,可能喜欢大面积的人造景观,如漫山鲜花、万亩果园,这都可能造成对原生态的破坏,形成一种人造的、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同一林种的大面积种植,增加了防火、防病、防虫害的难度,还可能增加物种减少、水土流失等生态风险。另外,修筑道路、增加景观构筑物等都有可能破坏原有景观,增加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风险。

(4)在养殖业旅游中,人们向往人与畜禽的和谐共处,并喜爱各种逗趣活动,但人与畜禽的接触,也大大增加了人畜共患病传播的机会。近年散养畜禽广受欢迎,特别是农业旅游的园区,如“走地鸡”、“走地猪”等。这种模式下,畜禽接触环境微生物的机会大大增加,并有与候鸟等野生畜禽接触的可能,增加了患病的风险,如近年流行的禽流感。另外,相对于传统家庭散养和集约化饲养,中等规模的散养方式造成的环境污染较大。传统家庭散养的方式规模小,产生的污染易被自然环境消纳。现代大规模养殖的方式污染排放集中,方便收集与处理,如可以通过堆肥处理畜禽粪便,通过人工湿地处理清洗废水。中等规模的散养模式较难集中处理,环境自然消纳有一定困难,往往需要较高的投入来处理产生的粪便和废水。

1.2饮食卫生风险

餐饮是旅游中必不可少的,农业旅游也不例外。农业旅游中,人们追求乡村特色餐饮,“农家乐”式的简易餐馆随处可见,但卫生状况堪忧。餐饮卫生包括了食物卫生、用餐设备卫生和厨房卫生等几个方面:①要求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包括厨师和服务员)身体健康,严格按照餐饮生产程序的要求进行食品加工及各种服务。②要求地面干净无污秽,餐桌、凳子干净无污垢,碗筷、盘子、杯碟干净无油污,并要有必要的消毒,厨房整体干净整洁。这些都是城市饭店的基本要求,在“农家乐”式的餐馆很难达到,除了本地服务人员素质有关外,还与场地和各种配套条件有关。农业旅游的一大亮点是新鲜水果和蔬菜,并享受自行采摘的乐趣。但“新鲜”的背后,潜藏着许多风险。农业旅游大多在近郊,当地空气受到城市污染空气的影响很大。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一些草莓采摘园、荔枝采摘园,这种难以贮运的水果适宜现场采摘和品尝,即使价格高于市场价,也很受游客欢迎。由于距离大都市和工业区较近,除大气污染外,土壤污染也较严重,Cd、Pb、Hg、Cr、Zn大多超标,适用于种植水果的土壤并不多。同时,与大批量采运的水果、蔬菜不同,游客现场采摘的农产品不可能进行农药残留等指标进行抽样检查。

1.3旅游地卫生风险

许多农业旅游景点以乡土特色著称,大多建筑和道路保持乡土风貌,这增加了保持旅游景点卫生的难度。大部分乡村旅游地,特别是以农户自主开办家庭旅馆的旅游地,没有建设统一的排污管网系统,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随着游客增加,这必然会造成旅游地自然水体的污染。在一些以特色乡土建筑为景点的旅游地,路上经常有禽畜粪便,甚至出

现污水横流的情况,道路两侧的空地上也是杂乱无章地堆放着垃圾、柴草等。另外,到了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环境里,一些旅游者也感觉受到的约束少,在景区内随手乱扔塑料袋、矿泉水瓶、果皮等。分散在乡村的家庭旅馆可以使城市居民充分体验原生态的乡村生活,但大部分城镇游客并不一定适应这种体验过程,因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决不能过分偏离他们自己已习惯的生活条件,特别是对乡村的蚊虫、杂草和一些传统习惯难以适应。从这一点上来说,大多数游客可以与村民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和交流,但体验生活只能是象征性的。例如在南方乡村,蚂蚁、蚊子很多,现代生活的高卫生标准几乎无法在分散的家庭旅馆达到。

二、风险控制对策

上述农业旅游的各种风险是随着农业旅游的发展逐步显现或潜在的风险,但并非必然发生。旅游对环境不仅仅只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旅游的发展也可以引导或者加速环境质量的改善。我们认识到,生态环境是农业旅游发展的基础,环境卫生条件是争取客源的保障。因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努力,防控各种危及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要发挥政府的组织管理职能。农业旅游涉及农业、旅游、国土、规划等多个部门,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发挥政府在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根据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结合旅游市场的需要,明确农业旅游规划的目标与方向,加大交通、信息、水电、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建立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推广规范的运作模式,逐步培养旅游地民众的良好习惯。严格管理餐饮和住宿卫生,如餐饮从业人员的健康证制度和例行健康检查制度,对厨房卫生和餐厅卫生的定期检查等。

(2)要倡导行业的自组织管理。借鉴发达国家农业旅游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组织功能。组织协调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农业旅游景点的集聚效应。有组织地进行宣传,建立地区的品牌形象,避免恶性竞争。建立并完善农业旅游行业标准,提高农业旅游的标准化水平,并协助政府部门的监督评估工作。加强信息收集和整理,建立统一的灾害预测预报、疫情防控网络,及时上报突发事件。对于农药、化肥的规范使用,不能完全依靠农户的自觉行为,一定要做到信息公开,统一监控。

(3)要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建立大型的农业旅游服务经济实体,对促进企业行为的规范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无疑是有利的。农业旅游区域的动植物疫病防控、农副产品保鲜加工、工厂化种养、农业污染控制技术等关键领域的科研攻关与技术创新都需要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旅游设施和游览安全要通过旅游经营企业的严格管理来维护,做好有关设备的定期检修和维护。要维护旅游地的环境卫生,则要通过规划进行合理安排,如污水管道网的建立,将当地的污水全部采用管道排放,并在最终的污水汇集地建立相应的净化系统。要

建立垃圾收集系统和垃圾处理场,派专人从事清洁工作和垃圾收集工作。如果农业旅游初期是由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主发展的旅游接待,达到一定规模一定要联合起来,成立较大的旅游经济体,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

三、小结

5.发展分析及对策 篇五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前瞻

当人们初级的、物质层面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目前,我国主要中心城市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人均GDP均超过5000美元。从国外发展经验看,城市人均GDP达到这一水平后,国民经济开始进入到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快速升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新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消费重心开始向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市场需求。我国城市结构升级功能提升对文化创意产业提出迫切需求。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功能提升的任务非常艰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已刻不容缓。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虽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有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定位不强,与城市资源特点联系不够密切;缺乏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等等。

针对这些可提出以下发展对策:对策一:加强文化传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其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及群等,都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聚集区建设初具规模,但特色还不明显。未来发展需要加强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较为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对策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打造优势品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受经济、科技等条件的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好相对较弱。加之我国文化创产业发展中,来自国外的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投资占有重要地位,对我国本土文化创意产业构成了威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我国要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发展,避免出现由跨国公司引领、控制甚至垄断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局面。

6.发展分析及对策 篇六

我国港口物流经过多年的经营,目前发展势头迅猛,年吞吐量不断扩大,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如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缺乏远景规划等问题和不足。本文对我国港口物流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港口物流;现状;问题;对策

0 目录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环境及现状..........................................1 2我国港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 2.1 大多数港口物流建设缺乏科学,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与远景规划.....2 2.2 物流规模普遍较小,物流基础设施薄弱...........................2 2.3 物流建设各自为政,物流联盟程度不高..........................2 2.4 港口物流管理水平有限,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专业人才缺乏.......2 3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对策................................................3 3.1 加强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提高港口物流管理水平.................3 3.2 重视物流联盟,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4 3.3 加快培养港口物流专门人才.....................................4 4 结论................................................................5 1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环境及现状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港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港口作为综合运输链中一个主要环节,其战略地位日益加强,是我国进行国际贸易的重要保障和依托。中国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11万公里内河航道,设有1460多个港,承担着9%的国内贸易运输和85%以上的外 贸货物运输。随着港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国内港 口也已意识到发展港口物流的重要性,纷纷加快了对港口物流的规划和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20多个省市和30多个中心城市政府制定了区域性物流发展规划和政策,并将开发物流园区作为发展物流的途径。

港口是水陆运输的起点和终点,是对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集散中心。经济全球化、港口国际化、服务需求多元化,为我国港口和港口物流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促进了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陆集装箱吞吐量强劲增长,成为我国港口经济的最大亮点。2003年完成4800万标箱,跃居世界第一。其中上海、深圳港完成 1128万标箱和1062万标箱,分别列世界集装箱大港第三和第四。香港突破2000万标箱,雄踞全球龙头老大。2)加入WTO后,我国加快了港口国际化、市场化的进程。200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成为我国港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港口法制建设上了新台阶,港口管理步入了依法行政、依法治港的历史新阶段,推动了港 口经济市场化的良性发展,促进港口管理加速与国际接轨。

3)港口成为我 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目前,我国有对外开放的港口已有140个,中国已与50多个国家签订了海运协定,已有30多个国家近百家境外航运公司获准在中国港口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我国的港口物流业虽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从其发展现状来看,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的现代物流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2我国港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大多数港口物流建设缺乏科学,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与远景规划

自1999年世界银行与国家经贸委联合举办“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研讨会”以来,现代物流在我国迅速发展,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港口物流建设缺乏科学、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脱离自身实际,可操作性差。在港口物流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种种误区,主要表现在物流园区功能模糊,不切实际的盲目圈地,物流规划缺乏依据,各地互相攀比,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企业经营成本的低效率。

2.2 物流规模普遍较小,物流基础设施薄弱

现阶段我国现代物流正在起步,2003年中国社会物流总成本27974亿人民币,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4%,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反映出中国物流仍处于落后状态。港口物流也不例外,其规模普遍较小,业务单一,规模经济性较差。港口运输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均达不到国际港口的先进水平。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有些虽建造了功能较高的现代化仓库,购买了大量的物流处理设备,但这些设施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集疏运配套设施建设不能充分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2.3 物流建设各自为政,物流联盟程度不高

现阶段港口物流的活动范围有限,与相关海运、铁路、公路等大型物流企业联系不紧密,缺乏长期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很难使物流服务快捷、准确及柔性连接。与工业企业、加工企业的联系也较少,物流联盟程度不高。2.4 港口物流管理水平有限,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专业人才缺乏

现代化港口应是现代物流信息中心,而港口信息化是港口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是 港口开展物流服务的技术保障。随着港口航道的加深、船型的加大,每小时的运营成本逐步提高,要求港口必须进出顺畅、装卸及时、服务全天候,各类商品物资的通关集疏、储运、配送等物流环节能紧密配合和相互协调。这就需要构筑强大的信息平台,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对港口物流全过程进行良好控制与管理,为客户提供准确、及时、优质的信息。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沿海港口和内河大型港口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信息化服务水平还较低。港口物流信息系统没有形成统一标准,还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导致一些单位和部门建立的信息数据不能相互沟通,形成信息“孤岛”。物流作业各环节之间没有较好的衔接,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实现困难,物流活动难以顺畅进行,客户需求不能得到很好满足。此外,港口物流专门人才缺乏,决策层、管理层对现代物流的认知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港口物流发展对策

从总体上说,未来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战略实质上具有同一性,所不同的只是在港口物流实现形式上的差异。因此,针对我国港口物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港口物流业的发展环境,从宏观的角度,提出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主要对策。3.1 加强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提高港口物流管理水平

物流运营的质量取决于各个环节的柔性连接,以较低的成本满足客户的需要。业务流程重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港口物 流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港口通过物流信息网络开展电子商务,并发展成电子物流中心,形成离岸贸易和远程物流,并实现物流全过程的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使得港口物流业务中运输、装卸、仓储、包装、分拨、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都建立在公共服务平台上。

从港口物流管理来看,应根据港口物流不同时期发展的要求,完善港口功能,借助于信息处理平台的业务流程重新组合,尽量减少中间作业环节,加强连续作业的过程,实现作业流程的科学化、合理化,充分利用现有的物流设施,扩大增值服务,增强港口的辐射能力。3.2 重视物流联盟,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整个物流链之间的竞争,随着船舶的大型化和国际班轮运输公司联盟趋势的加快,港El物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港口物流企业必须整合供应链管理中利益相关主体,通过物流系统各要素的整合,产生协同效应,实现船公司、港口、货主等企业的共赢。在班轮公司、货运代理方面的合作,通过优惠的港口费率,承揽适箱货源,以随时订舱或承包班轮一定箱位等方式为班轮配箱,减少班轮公司亏舱的风险,从而增加班轮公司挂靠该港和开辟支线的信心。在码头泊位方面的合作,可以出让股份给班轮公司,与其共同经营,以此稳定原有航线,并开通更多的航线,不断提升港口竞争力。在堆场及仓储上的合作,港口可以采用投资参股,共同经营的方式,吸引班轮公司、直接经济腹地乃至间接经济腹地提供适箱货源的公司,做好第三方物流服务,在内陆设立自己的场站,或与班轮公司在内陆场站上合作,建立有利的物流通道。在流通加工方面,注意和货主企业及商业企业的联合,或出租仓房,或共同投资。在物流信息上的合作,为了能与集装箱班轮公司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就要联手在信息平台的开发上加强合作。3.3 加快培养港口物流专门人才

现代港口物流人才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首先,现代港口物流是集商贸、金融、运输、系统工程、信息技术与手 段等多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和集约化的物流服务将成为物流业的主流方向。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仅仅靠掌握一些物流供应链中局部的知识是满足不了环境发展要求的。其次,现代港口物流人才的特点之一反映在对供应链的管理能力上,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企业内外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对经营全过程进行管理的能力和丰富经验。现代港口物流人才的另外一 个要求是反映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近几年,物流企业经营形象的提升与一些企业的物流改造大都体现在信息系统与客 户服务水准的提高。作为现代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物流服务的水平依赖于对货物装卸作业的跟踪能力和对堆存业务的信息化管理等手段。这不仅仅包括静态跟踪和动态跟踪,也包括对供应商、客户和第三方物流业务的无缝连接,以提供增值服务,这一切都将通过有效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和完成。因此对未来港口物流管理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必须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处理与应 用的技术。

针对物流人才需求的不同,港口物流企业除了在国内外市场上招募有知识、有资质、有经验的物流专门人才外,公司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公司的培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可针对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普通物流作业人员,将培训分为不同的档次,对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训注重物流及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及提高其应用能力和管理、调能力,对普通物流作业人员主要是灌输物流理念和某方面的具体操作技能。结论

7.中小快递企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七

1 中小快递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资金少, 规模小, 观念陈旧, 经营管理不善

从目前现状来看, 我国的中小快递企业大多没有形成规模, 每个公司基本只有几个员工, 而且员工分工也不明确, 工作职责不确定, 每人身兼数职。由于公司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 导致公司的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快件查询以及补偿标准等内容都不规范, 各公司之间差异明显。更多的时候管理者考虑的是如何赚钱, 收益多少, 却忘记了快递业是个服务行业, 应该从根本上提高服务水平。管理者管理水平的高低, 也直接影响了各中小快递公司相互之间的服务质量差异, 而这些参差不齐的快递服务质量也严重影响了公司形象, 从而降低了人们对其的信任。

1.2 管理方式不当

许多中小快递企业采取承包制, 具体承包公司都是“小作坊”作业, 经营管理上显得杂乱无序, 公司组织结构不明, 管理方式和经营手段严重落后, 没有明显的规章制度。对员工工作没有约束机制, 影响工作效率, 导致快递不快、派送不及时、客户物件损坏、工作态度极差、与客户发生口角纠纷等严重影响公司形象的事件发生。

1.3 社会知名度低

很多人在选择快递公司时, 都会有从众心理, 认为大家认为好的才是好的, 因此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不高, 会直接导致流失大量客户, 缺乏市场竞争力。中小快递企业品牌意识薄弱, 受于资金的限制, 不能像大企业那样进行多渠道的品牌宣传, 没有良好的受众群体, 品牌影响小, 社会知名度低。

1.4 客户关系管理差

中小快递企业由于经营理念传统, 在发展过程中重市场、轻客户, 企业没有忠诚度高的客户, 像猴子掰玉米一样, 捡了新客户丢了老客户, 没有一批固定的客户群, 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企业客户的方法和措施。而挖掘新客户比维持老客户成本高很多, 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直接导致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企业没有树立客户关系管理理念, 没有行之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办法, 许多中小快递企业在这一块几乎为零, 客户就像流水, 甚至都没有保留客户的任何资料, 更别说有效管理。与客户交往也只是“单次交易”, 更没有售后服务, 事后回访等。

1.5 服务水平差

中小快递企业普遍存在缺乏服务意识、轻视客户利益等问题。中小快递由于资金和规模问题, 为了在市场中存活, 一般在成本上控制颇为严格, 但对企业服务理念、企业文化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却不够重视。据中国国际货代协会发布的估算数字, 中小快递企业的员工就业构成中, 30%为下岗工人, 50%为进城的农民工。此类员工业务素质不高,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派件工作人员只负责把快件派送到消费者手中, 却不管快件的合理保管, 甚至存在为了更好的打包, 而损坏快件的包装等现象。另外, 派件工作人员是面对面同消费者打交道的, 由于自身素质不高, 同消费者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存在问题, 经常导致发生小摩擦, 让小纠纷扩大等事件, 严重影响公司形象, 甚至因此丢失客户。

1.6 缺乏先进的信息技术引用

速度和服务质量是快递业区别于其他运输业的根本所在。快递企业的高效运转需要借助完善的网络基础, 通过网络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资源整合来提高快递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目前国外大型的快递公司都使用航空运输、自动分拣系统, 选用高素质、专业化的员工和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而我国很多中小快递网络建设、信息化设施设备水平落后, 很多依赖公路铁路运输、手工分拣、手写资料, 员工专业化程度低, 仅仅使用一些功能单一或性能孤立的管理软件, 工作效率低下, 从而出现快递不快等现象。

2 中小快递企业发展问题的解决办法

2.1 领导转变观念, 提高管理水平

公司应从规章制度着手, 建立一套切实有效可行的责、权、利三者有机结合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公司要有清晰的组织机构, 每个部门、每名管理者的职权范围明确界定, 授予足够的权利, 能够有效发挥其自身作用。公司应有相应的奖惩机制, 改变过去那种“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 奖励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 处罚消极怠工的员工, 最大程度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要建立层层落实层层负责的责任制, 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公司可以不定期对公司的管理模式和成本控制方法进行宣传, 对全体员工进行经济教育培训, 树立“一切为了公司效益”的经济意识, 从而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在管理手段上, 企业可以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辅助管理。

2.2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是企业的利润源泉, 因此如何维持好客户关系,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中小快递公司一般区域性很强, 客户也显得比较特定, 在管理和服务上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对于老客户, 提供优先收派件、提供费用折扣、全天候服务、节假日服务等个性化服务, 提高客户忠诚度。针对新客户, 在做好首次合作的基础上, 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 如电话跟踪等措施, 赢得客户信任, 争取再次合作。引进先进的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系统, 合理合法地保存客户资料, 通过信息系统, 对于老客户, 一方面可以减少客户填单资料填写量, 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工作人员资料录入量, 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做好客户派单后的跟踪回访服务, 一方面可以检阅自身企业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客户的沟通交流, 增强感情的同时, 找出自身不足, 以便提高服务水平。

2.3 建立区域合作联盟

中小快递公司普遍存在快件少而散的情况, 经常出现类似于某线路距离相对较长, 可只有一件, 要么派专人专车配送, 要么搁置过几天有件一起再配送。前者势必会增加企业派送成本, 后者延误了时间, 引发客户不满, 降低了客户忠诚度。为了解决类似问题, 企业可以同区域内的其他中小快递企业建立联盟, 在某条线路上, A企业有一件, B企业有一件, 那么B企业可以委托A企业一起派送, 那么A企业和B企业一件的成本都变成原先的一半;同理, 对于其他路线, A企业的快件同样可以委托B企业派送。建立区域联盟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提高派件效率, 互惠互利, 同时维持良好的客户关系。

2.4 引进先进的信息自动化技术辅助管理

物流自动化的设施非常多, 如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配送管理自动化, 不但可以大量减少送货人员的纸张作业, 还可以替送货员缩短安排送货行程的时间、增加送货点数等, 从而可以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另一方面, 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缩短客户填写资料的时间, 在物件运输途中, 客户也随时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跟踪查询, 随时随地了解物件的动态, 有助于客户关系的培养。中小快递企业由于资金受限, 不能全面实施企业信息化, 可以着重处理管理信息化和终端信息化, 逐步实现企业信息化。

2.5 加强企业品牌宣传, 加大营销力度

一个良好的品牌, 可以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中小快递企业受传播成本限制, 没有能力像大企业那样操作品牌宣传, 可以从中找出适合自身能力特点的品牌宣传战略。中小快递企业可以使用区域性品牌战略, 集中力量加大某一区域内的品牌宣传, 继而慢慢辐射全国。具体宣传方式如宣传单、统一派送员工服装、户外广告等, 这些广告方式价格低廉, 给予消费者直观的印象, 容易深入人心, 有较好的宣传效果。另外, 由于派件员工可以直接与消费者面对面, 因此加强企业员工自身素质培养, 加强派件礼仪教育, 对企业来说是投入低、收效快的营销方式。企业要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良好的客户关系可以帮助企业品牌宣传, 因为客户是最好最有效的宣传者。

许多快递企业认为快递行业是服务性行业, 不需要营销方式, 其实这是误区, 快递企业同样需要营销。要想赢得市场, 就得开展合理性营销。合理的营销方案包括折扣优惠、多件优惠、时效优惠、不限时服务、区域价格优惠等措施。

2.6 加强员工素质培养

快递企业尤其一线员工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群体, 因此员工素质高低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应当加强员工素质培养、专业技能培训。定期开展员工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的培训, 提高技术水平, 使他们能更好地完成工作。由于中小快递派件员工以下岗工人和农村进城工人为多, 所以企业培训重点应放在工作环节上, 比如如何合理保管物件, 如何正确同客户沟通联系, 出现纠纷如何处理等。把对员工培训落到实处, 在加强专业技术培训的同时, 积极开展正面教育、奖励教育和处罚教育, 指导员工在工作中自觉地遵照公司的规章制度, 合理处理客户关系。只有员工素质提高了, 才能给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从而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2.7 提供差异化特色服务

中小快递企业受限于资金规模, 与大型快递公司相比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但是, 中小快递企业组织规模小, 机构灵活, 因此可以通过提供差异化的特色服务来赢得新的市场, 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引导消费者的需求, 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快递消费市场。比如, 可以增加诸如代收货款、签单返还、时效件产品等增值服务产品的运作, 可以放大工作时间, 比如节假日照常营业等特色服务措施争取市场。中小快递企业区域化明显, 对本地区域内的市场了解得更多, 在开展上述特色性服务时也更具优势。

3 结语

中小快递企业要想发展壮大, 就得找出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实施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迎合市场的需求, 维持老客户, 争取新客户,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邱琳.中小企业客户关系管理实施策略[J].民营科技, 2009 (2) .

[2]张胜英.中小快递企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实践[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1 (3) .

8.发展分析及对策 篇八

摘要:从农村零售市场的现状、发展机遇及特点出发,探讨了限制我国农村零售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开拓我国农村零售市场的营销对策。

关键词:农村;零售业;零售业态

中图分类号:F723.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500(2009)02-0082-03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of the Rural Retail Market in China

WANG Bing

(Zhuzhou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College,Zhuzhou,Hunan 412001,China)

Abstract:The main factors which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retail market in China and the marketing countermeasures to exploit the rural retail market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ing cha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retail market.

Key words: country;retail;retail format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发布了多个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说明“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农问题的解决与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特别是与农村零售市场体系建设密不可分。

1我国农村零售市场的现状及发展机遇

1.1我国农村零售市场的现状

1.1.1农村零售市场消费增长快,潜力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吃、穿、住、用的商品在数量上增加很多。而由于农村市场发展落后,农村市场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2007年物价局统计资料显示,占全国人口73%的农民,其消费零售总额仅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市场规模与人口规模极不相称,如此多的农村人口代表的消费潜力是巨大的。

1.1.2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我国人口分布最大的特点是各地人口分布不均。与人口密集的城市相比,农村人口密度比较小,分布也比较分散。由于农村市场大多交通不便,消费水平较低,常常被许多零售企业所忽视。在大多数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或地方财政不足的原因,使得包括道路在内的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完善,农村零售业很难完成畅通的进货和售货运输等基本的物流活动。

1.1.3经营形式单一,无差异化导致竞争激烈目前,大量的农村零售市场主体仍是个体商户,他们的经营条件简陋,经营方式落后,专业化水平低,所以流通效率低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数量不少,但规模小、实力弱、市场覆盖率低。同时,农村零售业进入壁垒较低,易引起大量进入者相互之间的激烈竞争。这都使得农村零售企业的经营成本较高,而利润率水平却很低。

1.2我国农村零售市场的发展机遇

1.2.1国家政策不断偏向农村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发展则相对滞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从2004年开始,重新将一号文件回归“三农”,其主题是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就制定了包括取消农业税在内的一系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和举措;2006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强调发展现代农业;2008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系列政策无疑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包括农村零售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契机。

1.2.2农村人口多,农民的购买力及购买欲望不断提高我国有l3亿多人口,农村人口为9.5亿,占总人口的73%,因此,农村人口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购买力的不足。虽然农民的低收入水平制约了消费的增长,限制了购买能力,但随着国家对农村问题的重视,农村税费的逐渐减免,以及农民相关产业迅猛发展,农民的购买力将逐渐上升。近年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已经出现积极变化,农民的需求不断增多。另外,外出务工、经商的一部分农民受到城市消费潮流的影响,也希望自己家庭的生活消费水平得到提高。

1.2.3目前农村零售市场尚无“领导者”在目前的农村市场上零售业态各种各样,呈多业态并存的现状。主要有:便利店、百货店、杂货摊位、超市等。不同的零售业态具有不同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与目标客户群体,呈现出不同零售业态竞争的局面。但是,在如此多的零售业态中具有很强竞争优势的少之又少,各零售业态的经营企业太小,经营的商品种类雷同,商品无差异化,并且商品档次低,业态单一。这样就导致了农村零售市场没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态龙头。

2制约我国农村零售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

2.1农村消费者的差异性较大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水平差距巨大,地方消费观念不同。农村零售市场不管从地域范围还是人口数量来说差异化都比较大。因为农村的地理范围广阔,人口众多又地域分散,每个地区的文化水平、经济发展状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农村消费者的需求因消费观念、现实购买能力、消费习惯和喜好以及周边消费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这些差异性也就决定了消费需求、消费标准的不同。

2.2流通网络不健全,流通渠道混乱

因为农村市场人多、面广,而且很分散,差异性大,农村商品流通无主要渠道,市场秩序混乱。大多数农产品市场交易设施陈旧,管理方式落后,终端市场仍以小地摊、大集贸、便利店等为主。由于农村零售市场监管力度薄弱,导致市场竞争的无序性、不规范现象严重,农村零售市场商品进货渠道繁杂,使农村市场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倾销地,从日用消费品到农资产品,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给农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2.3缺乏发展农村零售商业的总体思路

农村零售商业的网点布局、规划滞后发展。比如,许多乡镇存在长期形成的邻近乡镇商贸组、群经营雷同的现象,而农村新型业态却未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农村零售商业的发展缺少必要的法律保护、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阻碍了龙头企业进入农村市场。

2.4缺乏针对农村零售市场的有效促销手段

因为激烈的市场竞争,零售企业在城市市场中的促销手段往往费尽心机,花样百出,比较而言,在农村市场的促销手段却显得相当贫乏。由于受市场分散性、差异性大、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怕上当受骗等因素的影响,人员推销是既不经济也没有实际效果的一种促销手段。而电视广告则受农民看电视的时间多集中在晚上7点到10点这一特殊时段的限制。此外,企业也常常忽视对农民消费者进行公关活动,缺乏感情沟通和交流,所以也很难在农村市场得到品牌认可,形成忠实的顾客群体。同时,受交通、基础设施、渠道网络、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在营业推广方面也没有使自己的产品得到宣传。

2.5服务不完善

农村零售市场从业人员多数为当地城镇居民和农民,他们的文化学历不高,对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更是不懂,导致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对于顾客的心理、顾客的需求、顾客的价值以及先进的服务理念等知之甚少,因此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他们习惯了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行为,只在乎赚取利润,不注重与顾客的沟通交流和情感联系,更不注重自身的公共关系和形象的建立,不能为顾客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

3开拓我国农村零售市场的营销策略

3.1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农村消费者的需求状况

企业要重视农村市场的调研工作,深入细致地研究农村市场及农村消费者。包括分析农村的人口数量、人口地理分布、人口结构等人口环境;分析农村的经济环境,主要是农民的收入、储蓄等方面;还需分析农村的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等。其次,要着重调查了解农村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喜好,把握他们对产品的需求状况。这样才能够提供适合农村零售市场的产品,真正满足农村消费者的需求。

3.2完善农村分销网络,发展零售连锁经营

要完善农村分销网络,必须充分考虑农村市场流通受交通条件、人口密度、消费习惯等的影响,选择灵活适用的业态,比如连锁廉价商店、专卖店、便利店等;而网点布局要针对农村市场的特点、消费习惯、区位、农民生活水平以及山区、平原、丘陵等不同地貌特点区别对待。从我国流通领域改革方向和农村零售商业自身特点和现状看,连锁经营将是我国农村零售商业的发展趋势,而这一业态模式也有利于保障农村市场的货源质量,杜绝假冒伪劣现象。

3.3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环境

各地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商贸流通的作用,合理布局农村商业网点。按照“先规范、后规模,先稳定、后发展”的原则进行农村商业网点扩张,并实现农村与城市流通网络的有效对接。积极运用政策手段和市场方法,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向农村市场倾斜,包括鼓励有能力的农民从事商品流通。一是全面落实国家、省有关资金支持、减免税费、减少审批程序等优惠政策,推动国内外大中型商业企业向农村延伸。二是整合农村信息技术推广服务资源,加快整合各类农村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为农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零售企业提供技术、市场信息服务。三是在法制监管上支持。根据农村零售商业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关法规、规章、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用法律、法规规范农村零售商业的运行,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3.4采用恰当的促销方式

由于农村消费者的消费特征与城市消费者有很大不同,企业在开拓农村市场时一定要针对农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制定相应的促销策略。(1)电视广告。电视是针对农村市场较为有效的媒体,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电视机的普及率已达95%以上,且收视率高。因此,广告投放时间应符合农民的收视习惯,同时广告语言应通俗易懂。(2)制作精致宣传单。相比城市,宣传单在农村要更受欢迎,很多农民都会把制作精美的宣传单当作装饰品收藏起来。宣传单的内容要突出产品的特点,语言简单明了,让农民容易认知和理解。(3)产品公开展示。农村消费者讲究实效,相信“眼见为实”,所以企业可以派促销人员直接向农民讲解、演示产品的功能与操作方法的方式进行促销,这既是一种说服工作,又是一种教育培训工作,尤其适于对新产品或较复杂产品的宣传。(4)促销所使用的赠品应尽可能实用,因为农村消费者更加注重商品的实用性。

3.5增强服务理念

服务是目前农村市场营销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与城市市场相比,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远远不足,使农民的利益没有保障。针对农村零售市场我们应该做到服务农村化。一些偏远农村,交通不便,农民购物的交通成本较高,企业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措施,免费提供车辆,组织农村顾客集体购物,通过“幸福快车”送货下乡,还可采用大篷车商店的方式,定期下乡,服务上门。节日消费在农民日常消费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春节时最旺。零售企业应把握机会,在这个重大节日的时候为广大顾客提供既实惠又优质的产品,树立以顾客为中心,满足广大农民消费者需求的核心理念。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村现有服务人员的培训,使其成为本企业的服务人员,把服务延伸到农村,解决农民购买的事前和事后之忧。

参考文献:

[1] 单丹,庞毅.中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与农村流通体系建设[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1-5.

[2] 方光罗.我国农村零售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商业经济,2008 (13):14-16.

[3] 金薇.我国零售业现状分析及零售业企业的发展对策建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 (1):14-15.

[4] 李果.开拓农村零售市场的困境与对策[J].经济师,2008 (6) :174.

9.发展分析及对策 篇九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慈善事业大力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其发展进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大发展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慈善事业;问题;对策

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慈善事业可以有效弥补政府社会保障之不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但由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晚,加上人们的慈善意识淡薄,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不合理定位以及慈善组织力量的弱小,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比较缓慢。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1.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意识淡薄

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内敛性、封闭性妨碍了人们的慈善行为。“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民族。但如果真要仔细分析一下,却发现这种流行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也不十分真实。”我国的传统慈善文化以亲亲为起点,也多是以亲亲为终点,缺少西方的博爱主义和“普世”观念。在大多数情形下,中国人的仁爱与慈善通常限于家族内部或亲近之人,没能扩展到对陌生人的帮助。

1.2慈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规范慈善事业发展的综合性的《慈善法》或《慈善事业促进法》等基本法律。慈善公益组织制度、财务制度以及机构的活动领域、募捐款项、救助项目开发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即使已经颁布的涉及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也比较零散笼统且难以得到落实。事实上,不完善的管理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已成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桎梏。

1.3慈善组织行政性倾向严重

慈善组织是在行政需求下建立的。改革开放后经济改革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各种矛盾突现,而有限的财政无法为所有社会成员缓解社会风险,这时政府不得不寻求第三部门的帮助。而当时社会力量比较弱小,社会组织不够发达,当时几乎没有慈善组织。政府只能从内部分化出慈善组织,以便以合法的手段获取慈善资源。我国大部分慈善组织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半官方的组织。因而,我国慈善组织受到政府严格的控制。在登记管理上,实行“分级登记,双重管理”制度,抬高了慈善组织的“准入门槛”,限制了慈善组织的活动范围和领域。在慈善组织运作过程中,慈善组织接受政府的财政拨款和人事任免,慈善组织的大部分领导是政府部门的离退休干部,极容易造成组织的官僚化,效率低下。

1.4慈善组织公信力较低

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很低的,中国社会并不缺少善心,缺少的是对公益组织的信心,这是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对中国公益事业做出的评价。慈善组织公信力低固然和政府的干预有关系,但非政府部门存在的“志愿失灵”也是慈善组织公信力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慈善机构的决策权往往集中在几个领导手中,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机制,慈善机构理事会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决策作用。这就造成了慈善机构有时候会做出一些违背慈善机构章程宗旨,捐赠人意愿的错误决定。慈善基金会的半官方化及我国慈善事业的公示和监督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造成部分慈善机构缺少必要的行业自律、监督和审计,没有募捐和执行的专业分工,善款使用上随意性大,甚至出现侵占、挪用、贪污捐赠款物的行为,使得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和效率经常被质疑。

2.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弘扬慈善文化,营造人人捐献的社会氛围

慈善事业的发展首先需要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要首先弘扬慈善文化:一是将慈善文化纳入道德教育体系之中。从中小学生就开始培养他们对慈善事业的情感,引导他们加深对慈善事业的理解,增强投身慈善事业的责任感。二是将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慈善文化必须积极主动地溶入企业文化,慈善机构要与企业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企业参与慈善事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三是将慈善文化与传播文化相结合。利用媒体的大众性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普及慈善教育、传播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增强公众慈善意识、扩大慈善事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2.2加强慈善立法

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良好的法制化环境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立法机关应颁布相关的法律,我国现在涉及慈善方面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三部法规。慈善机构的认定、注册、管理、监督,公益事业的产权、融投资、转让等实际已经发生的问题,都没有法律可以参照。立法机关应颁布相关的法律,使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因此文章建议政府尽快制定《慈善事业条例》,从法制上规范慈善事业的性质、地位和原则。如《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纲要》中所述:推进有关发展慈善事业的基本法的研究制定工作,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慈善募捐的主体、慈善募捐的监督机制、慈善事业的主管部门、慈善活动的程序、明确捐赠人和受益人的权利义务,规范慈善事业的准入、评估、监管、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投资、退出等行为。

2.3建立健全各类慈善组织

在慈善组织功能上,根据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慈善团体的募捐机构和实施机构是分离的,募捐机构专门从事慈善募捐专业,募捐的善款全部拨付给实施慈善服务的组织。这样可以避免各慈善组织自发募捐影响捐助者的积极性,提高慈善事业的募捐效率。现阶段,我国要着重培育劝募市场,强力推进募捐活动,逐渐实现募捐机构与实施机构和协调机构并存的格局。

在慈善组织形式上,目前,中国慈善事业的参与主体主要可分为专门的慈善机构如中华慈善总会和南京爱德基金会等;国际性的人道主义组织如从事人道主义救助事业的红十字会;其他参与慈善活动的非营利性公益社会团体等。慈善组织的官办性再加上慈善组织建立时的非竞争性,导致慈善组织的低效率。因此,要实现慈善事业的社会化,就必须推进慈善组织的民营化,实现以独立的民营慈善团体为主体,辅之以附属于某些官方机构、半官方机构、基金会、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慈善组织体系。

2.4建立多元化的监督体系 完备的监督体系是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要保证。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

(1)行政监督。首先,对基金会的监督。政府对慈善事业的约束机制主要体现在依法对慈善组织的界定及对其财务活动的监督上。在慈善事业的发展中基金会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基金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进步,但也难免鱼目混珠,一些私人基金会打着基金会的名誉谋取私利。这就要求政府既要建立可行的激励机制,又要有完备的约束机制来规范慈善事业的运作。其次,对慈善组织成立的监督。政府要依法规范申请成立免税性质的慈善组织,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以免一些组织打着慈善的名誉谋取暴利。再次,对慈善组织活动的监督。政府要建立慈善活动公开制和公众对慈善活动的监控体系。政府可以每年抽查慈善组织财务收支状况,如发现有造假行为,应依法予以严惩。

(2)社会监督。社会监督包括社会舆论、民间评估机构及公民个人监督等。对慈善活动的监督只有政府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社会民间性的专业评估机构,如美国慈善信息局,也实施对慈善组织的监督,每年民间性的专业评估机构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进行评估,把所出具的测评报告向社会公众发布,社会公众以此作为是否捐赠的标准。此外,社会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确保媒体和公众对慈善活动监督渠道畅通。

(3)内部监控。慈善机构首先要建立完整的组织治理结构,在组织内部建立约束组织和成员的规章、制度等。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完善内部管理监督程序。

2.5慈善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公信力

慈善组织是现代慈善事业的运作载体,慈善组织提高自身能力可以赢得政府的信任,从而更好的保障自身的权益,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第一,高度重视慈善工作建设。要加强慈善会全职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尽快提高慈善会人员的道德素质;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多渠道、多方式培训现有的慈善工作者,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再造职业化、专业化的慈善工作队伍。

上一篇:述职评议工作开展下一篇:ICU学习班护生临床带教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