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文化读后感

2024-12-09

学习传统文化读后感(共11篇)

1.学习传统文化读后感 篇一

观摩学习贺老师和周教授的民族传统音乐课程有感

音乐文化的脊梁和灵魂在于民族性,民间音乐艺术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与形式,是保持民族文化的个性、气韵和风格的精髓所在。可是最鲜活、最生动的民间音乐艺术在人类文化传递过程中也最容易发生断裂,因此,如何将之传承、发扬光大,一直是我们音乐教育者的课题。

每当看到自己的学生戴着耳机摇头晃脑的陶醉在流行音乐中,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般的从嘴里吐出“LINKIN PARK”、“Sarah Brightman”、“Avril”这些名字,可被问到我们中国自己的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现象与问题,反而却张口结舌、目瞪口呆,陌生的如同外星生物一样时,作为音乐教师,心里很不是滋味:学生的审美趣味错了吗?民族音乐教育怎么了?这个“断层”是怎样造成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在这两次教研培训中,两位老师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精彩且行之有效的结论。

各具风格特色的民族音乐艺术总是通过节奏、旋律、发声特点、特性乐器、表演形式等,充分体现本民族的语言特点,自豪的展示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因而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两位老师以此为基础,各抓其重点,向我们阐述了三个观点:

1、“唱”出音乐作品的民间味,即民族传统音乐教学中要视谱教学与口传心授相结合。日本著名文化人类学、民族音乐学学者山口修教授说过,“在保护以乐谱为中心的同时,还应该对处在边缘的口头传授的教学方法重新评价。或者让中心和边缘发生逆转,把边缘调整为重点才更为合适”。

这个问题在今天中国的中学传统音乐教学、特别是民歌、戏曲、曲艺的教学中不是也很突出吗?中国的戏曲、曲艺教学模式,几百上千年来都是靠师傅手把手,一字一句、一招一式的口传心授教出来的,它的行腔归韵都是乐谱里表现不出来而又非常讲究的的地方。民歌更是植根于民间。我们在教学中应力争原汁原味,口传心授给学生,让他们也体会出这独到的韵味。当然,这就赋予了教授者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2、“听”出音乐作品的民族魂。

音乐作品的个性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是民间音乐创作的基础。小作品(如山歌小调),要能从原生态中抓住其特有的民族或地方音乐元素;大作品,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迸发出的民族激情所折射出的民族魂。使学生们认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深刻道理,激励他们热爱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3、大力挖掘教材中民族音乐的内容。

这里,结合我的课堂实践识:①大唱民歌,扩充教材中民族音乐内容。课前认真备课,选择合适的歌曲进行演练,在《锦绣江南》一课,我要求学生做民歌竞赛,演唱出长江两岸沿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民歌,看哪个组会唱的多(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就带着模唱每首中的一两句)。如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湖南民歌《浏阳河》、安徽《凤阳花鼓》等,都是课外扩展的内容。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民歌的不同特色,了解民歌中的不同体裁形式、基本特征,这样学生有兴趣,爱学爱唱,树立了民族自信心。

②认真上好民族传统音乐鉴赏课,提高学生赏析能力。选择古今的优秀名曲,如《流水》、《苏武牧羊》、《二泉映月》等。欣赏时,教师要进行引导、提示,介绍一些故事传说、创作背景等,特别是民族情感的体验。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欣赏《春江花月夜》这首民乐曲时,我着重启发学生从优美的音乐中去想象春风和煦、明月当空、山水相连、花月相映的动人画面,从内心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大力弘扬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先激发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传承,传承了才能有发展。这个过程传达给学生的其实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情怀。

159中 李姗姗 2015年4月15日

2.学习传统文化读后感 篇二

一、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精神,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强调爱国, 其蕴含的“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思想象一条红线, 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代贾谊“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 宋代陆游“位卑未敢忘国忧”,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些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他们“祖国至上”的信念构成了一股股热流, 激励着无数后人胸怀报国之志, 渴望建功立业。他们忧国忧民, 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这些爱国精神都渗透在传统文化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使这些爱国精神得到了发扬。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应采取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将这些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教学中, 以此来激励大学生, 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结,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 以昂扬的斗志的精神激励自己, 鞭策自己,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

孔子提倡“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发愤忘食, 乐而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周易》“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崇淡泊明志的同时, 也鼓励奋发有为, 奋斗不息的人格理念, 这些理念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了理想和追求, 要胜不骄、败不馁, 直面人生中的挫折与挑战, 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我, 从而实现自身的追求。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高职院校应创新教学方式, 将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渗透于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引导大学生积极进取、努力拼搏, 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 要有坚定的信念, 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发扬敢于担当, 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

三、优秀传统文化能使学生学懂得感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对人要宽容厚道、关爱他人、孝敬父母、尊老爱幼, 强调朋友间真诚交往, 注重亲情、友情, 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 也要爱别人, 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现在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 如缺乏爱心,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心重, 不懂得起码的做人道理, 不懂得起码的尊老爱幼;甚至对父母的好言相劝, 轻则沉默抵抗, 重则跳楼恐吓, 离家出走,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不懂得爱人, 更谈不上感恩。可见, 帮助大学生学会爱人, 懂得感恩, 树立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一种必要, 更是一种责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仁爱”思想的提倡和弘扬, 能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与人相处, 爱自己, 爱他人, 懂得感恩, 也懂得对他人无私的关爱是对自己父母、亲人爱的延伸, 这有利于大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让大学生在生活中常怀着一颗爱心, 增进友谊, 和睦相处。

四、优秀传统文化能培养高职学生诚实守信的美德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所谓“君子养心莫于诚”, 它既是一项做人的道德准则, 也是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 人应当讲求诚信, 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志, “言必信, 行必果”。而现在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诚实守信方面出现了一些危机。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建设的今天, 必须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定位, 改变过去“重技能, 轻人文”的做法, 加强对学生的个人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开设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 将中华民族瑰丽的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 从而培养出专业知识过硬, 个人文化素养合格的社会人才。

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技能、轻人文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的弊端,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出现的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现状,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 学会关爱、感恩以及诚实守信的美德, 不仅重要, 更显必要。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院校,诚实守信

参考文献

[1]李玉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3 (2) .

[2]王宝生, 马晨静.用传统文化精华扮靓课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3 (Z2) :36-37.

3.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恰逢其时 篇三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鸦片战争以前,就是长江,就是黄河,就是泰山,遥遥领先于世界,不但在汉唐时期影响到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像日本、朝鲜半岛,包括越南、新加坡等等,在明清的时候,甚至影响到了西方社会。那个时候西方人看待我们中国的文化,看待我们中国人,就像我们中国人退回去30年看待美国、看待日本一样,羡慕得不得了。

但是,近代以后,中西文化发生了格局的变化,中国文化落后了,西方文化变成了强势文化,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把中国社会落后被动挨打的责任推到了中国文化身上,用各种各样的极端的方式,毁灭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导致我们整个国民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大约二十多年来,我们开始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文化又开始回归,因为我们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根脉,你是无法否定它的,因为它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毛发、骨骼、血液中。

这二三十年,在民间、学界、媒体、官方,几方面力量的共同促进下,中国文化又由涓涓细流汇成了江河湖海,重新回到了我们今天的社会,回到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它就像钱塘江的大潮一样,排山倒海、滚滚而来,一往无前、势不可当。我们每天都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春风扑面而来,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去阻挡它。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创新性转换,创造性发展

有一些传统文化的痴迷者,认为传统文化只有精华没有糟粕,这是不正确的看法,也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有精华就一定会有糟粕,传统文化也不例外。

我们今天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创新性转换,创造性发展,这两个词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就是批判地继承,取精华、弃糟粕应该成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基本原则。但是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不分青红皂白,一说起传统文化就是封建糟粕,就是愚昧迷信,那种“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的低级错误,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已经不能再犯了。

优秀传统文化与为官之德

咱们今天这个研讨会的主题非常鲜明,就是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为官为政的思想智慧、道德智慧。在党员干部的各项素养中,目前最受老百姓关注的就是道德素养,因为官员的道德素养,就像是一面窗口,也像是政治生态的一个风向标,能够折射出我们这个社会风尚的好坏,也能够反映出社会道德的厚重和宽容;能够引领党风和政风,也能够引领家风、社风还有民风。所以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问题,绝不是个人的私事,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官员的道德素养好了,民风就会正;官员的道德素养坏了,民风就会不正,因为官员具有引领作用,起好的作用,可以影响一批人;起坏的作用,同样可以影响一批人。所以官德纯,民风正;官德毁,民风邪,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今天这么多官员出问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没有一个人的问题是出在能力上,全是出在了道德品行上,人格操守上,也就是说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权利观等等扭曲变形了,在理想信念上出了问题,在做人的底线和操守上出了问题。这些所作所为,完全和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背道而驰,动摇了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完全违背了民心。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古人说君是舟,民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这是历史

规律。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任何一个王朝、政权的覆亡,任何一个执政党的下台,往往就和当权者不修德、不建德有关,也和当权者声色犬马有关,所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我们看看《阿房宫赋》,一个庞大的秦帝国何以二世而亡?杜牧告诉我们答案了,就是因为秦王朝的贪腐、奢靡、享乐、纵欲、挥霍、浪费,导致了国祚只有短短十五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我们如果不以秦王朝的历史经验教训为鉴,我们同样会重蹈覆辙。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历史不是死的,是活的,以古为鉴,可以知得失,可以知荣辱,可以知兴替。

我们现在的领导干部学习中国的文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汲取智慧,可以说是赶上好时候了。

刚才诸位已经谈了很多,比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比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都是我们中国优秀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点。除了这些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今天每一个官员,当然包括每一个老百姓都应该了解和践行的东西。

为官需要谨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要慎独,自己独处的时候要谨慎;慎微,在一些细枝末节问题上要谨慎;慎好,现在有个词叫“雅贿”,个人爱好本来是一个非常高雅的事,但要小心有人以此为“突破口”;慎交友,很多人出问题是交友不慎造成的;慎言行,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就是儒家思想大力强调的,尤其是在王阳明心学那里,强调致良知、知行合一;还有慎始慎终,等等。

为官需要清廉。治政廉为首,廉为政之本,谨慎为人,管好自己,不去做超越道德、法律底线的事情。

为官需要节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不能够挥霍浪费。

为官需要孝道。清明节刚过去,我们祭奠我们的先人,“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不光是为官,为人子当尽孝,你权再大,钱再多,在爹妈面前你还是儿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乌鸦都有反哺之恩,羔羊都有跪母之德,“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敬父母没有价钱可讲,天经地义。

另外,为官需要关注民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权力的本质绝对不是索取,而是奉献,因为权力是来自老百姓,所以,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寄,执政为民、立党为公。人民是我们民族的根脉、灵魂,你离开了他,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就变成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变成水中月、镜中花,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就会没有根基;根基不牢,必然会地动山摇。

nlc202309011935

今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恰逢其时,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可以说不但现在要组织,以后还要常常组织,要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生根、开花,结出绚丽的果实,通过我们的以身作则,去教育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无穷的

魅力。

谢谢大家。

编者按:研讨会上,组织奖代表和个人奖代表围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理解,以及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品质修养的工作经验,进行了深入探讨。现本刊选登部分内容,供读者参考。

吉林省委组织部:重读传统经典,学习最新科技

从形式上看,此次活动参与度高、影响面广。网络知识竞赛促进了广大党员干部利用网络读书学习。有的党员在答题过程中遇到不会的知识,通过网络在线搜索找到了答案。有的党员干部答题之后,又将《论语》《大学》等经典书籍重读了一遍。有的党支部安排社区年轻党员帮助年纪大、不会使用电脑的老党员上网答题,使他们通过这项活动学会使用了电脑,养成了在网上阅读电子书的好习惯。另外,活动有效地宣传了“共产党员”系列平台。很多党员干部熟悉了共产党员网、共产党员电视栏目、共产党员微信易信等。知识竞赛活动结束后,很多党员干部还把共产党网设置成了浏览器主页。

从内容上看,此次活动立意很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注重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古圣先贤的操守与风骨,蕴含着催人向上、催人向善的智慧与力量,是我们必须倍加珍惜的宝贵财富,其精华在今天仍有时代意义和不朽价值。此次活动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以促进党员干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汲取养分为目的,有利于促进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

提升。

(吉林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 徐亚庆)

湖南省委组织部:多管齐下,调动全省参与

本次活动,我省通过网络参加者人数达4.79万人次,列全国第一。我们的主要作法如下:一、领导高度重视,层层转发抓落实。收到活动通知后,部领导高度重视。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省远教办)迅速行动,向各地各部门转发通知,层层抓落实。二、加大宣传,提高活动知晓率。省委组织部和各市州委组织部充分利用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党建网站、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平台、党员教育手机APP平台、党员教育QQ群等,做好活动的宣传推介工作,让更多的党员干部群众知晓并参与。三、因地制宜,调动基层积极性。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和各远教站点操作员的积极性,带动党员干部群众广泛参加竞赛活动。四、定期通报,全省形成竞争氛围。我们对各地活动参与情况实行定期通报。我们积极与活动主办方联系,每个月初统计一次上月各市州参与答题人次。党员教育中心每周工作例会听取活动情况汇报,每月初向全省通报各市州参与人次,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市州,在全省形成“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

(湖南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 张卫东)

公安部直属机关党委:学传统美德,树清风正气

公安部党委高度重视加强公安机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是重视通过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和道德品行教育。今年以来,我部直属机关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家庭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正在部署开展“清风正气传家远”主题活动,通过家风家训传读、讲述家风故事、最美警嫂警属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培育和传承崇德向善、崇俭尚廉的良好家风,带动和形成好民风、好政风、好警风。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思想理论建设和道德修养教育,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公安机关的职责使命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证。

(公安部直属机关党委 邹小龙)

山东诸城市委组织部: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有机融合

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境内人文资源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有机融合。一是弘扬虞舜大公无私的仁德文化,培育务实亲民的党员干部队伍。舜帝出生于山东诸城,被誉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始祖。大公无私也是党员干部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求真务实、亲民爱民的前提条件。二是弘扬苏轼淡泊名利的超然文化,培育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队伍。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知密州太守两年有余,诸城即州治所在。苏轼提出为官要“游于物之外”,以“淡泊”“宁静”为特征的处世理念是超然文化的要义,也是党员干部应有的品质和胸怀。三是弘扬王尽美“尽善尽美”的红色文化,培育无私奉献的党员干部队伍。诸城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的故乡。王尽美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早期革命活动中,做出了卓越贡献。如今,“尽善尽美为人民”的“尽美精神”已经成为激励诸城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精神源泉,其内涵与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一脉相通的。“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正是由于我们平时注重把传统文化作为党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才能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参与这次活动的热情。今后,我市将以这次知识竞赛为契机,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山东诸城市委组织部 时霞)

福建省委组织部:持之以恒,打造“诚信福建”

就当前而言,不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首先就要着力加强诚信建设。民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昌。我省在“诚信福建”建设方面,一直在进行探索与实践。一是持续深化“诚信福建”宣传教育,营造诚信氛围。我们组织媒体宣传,开展网络访谈,公益展播“诚信兴商”企业风采,评选诚实守信道德模范。二是不断完善“诚信福建”制度建设,严格诚信规范。把诚信建设融入文明创建测评体系,联合实施“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建立完善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大力开展专项整治,推动有关职能部门惩戒失信与违法行为。三是严格区分“诚信福建”责任主体,弘扬诚信精神。加强领导干部诚信教育,推进公务人员诚信执法,促进基层党员追求诚信,引导广大群众践行诚信,从而引领社会道德新

风尚。

(福建省委组织部党员电教中心 缪亮华)

个人奖代表:共产党员要主动从传统美德中汲取精华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党员干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我认为归根结底是要讲“德”,就是道德操守,一旦在“德”上出问题,必然纲纪松弛、法令不行。现在,少数党员干部不学党规党纪,不知法律法规,无视规矩、不讲廉耻,毫无戒惧之心,以致走上贪腐之路,成为破坏党和人民血肉联系的敌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德治礼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尊重自己的历史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礼序家规,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提供丰富的文化营养。

(公安部经侦局 韩浩)

4.学习传统文化心得 篇四

2013年4月27日至28日,我非常幸运的参加了由伊宁市教育局主办,24小学承办,新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协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交流、分享会”。为什么说是幸运的呢?借新疆教育厅思政处副处长的话来讲:领导将最大的福利给了我们,所以我说是幸运的。为期两天的分享会我们共聆听了五场讲座,观看了由义工老师和24小学的义工师生的手语表演《跪羊图》。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让我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于修生养性,提高自身素质!让我感触颇深,今天借此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我们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即使有所涉猎可能也会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我想通过下列的事实来证明她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

自韩国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作为韩国的一个节日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国内各地牵起了各种反对活动,但不幸的是,这一节日成功申遗。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孔子学院纷纷成立,我国香港台湾等地也有著名学者如汤恩佳、南怀瑾、王财贵等人积极推广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此之后,大陆也掀起了兴复汉学的浪潮,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受到更多的关注。

美国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近期统计表明,其青少年犯罪率为6900万件/天。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为其日益严重的社会乱象深感不安,有识之士已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崇尚个体,倡导竞争的理念是社会**的根源。他们开始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救世的良方。许多著名大学纷纷开办汉学系,美国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

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费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呢?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因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如今许多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在人生进程中已迷失了自己。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二、对《弟子规》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为人处世时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百善孝为先。王增贻教授说“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就是说我们想要获得幸福就要先从孝道做起。为什么说孝道是通往幸福的第一步呢?因为孝道是爱的种子,因为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首先得到的是父母的爱,当我们感受到父慈母爱了,我们心中就会有爱。这样我们的家庭也会幸福。

讲述《美国孩子给叔叔买上帝的故事》孩子的孝心感动了商店老板,出资请最好的专家为叔叔看病。孝心带给大家爱心和众人的关心。

山东台的吕明晰导演在2004年开始做全国唯一一期弘扬孝道的栏目《天下父母》,其中有一期节目叫《长寿的秘诀》。故事:五代同堂,五代人从山东到北京录节目,老人106岁了,主持人问其长寿的秘诀,他的儿子不慌不忙的衣服里拿出一张纸“孝”。他们家庭孝道

传家,代代如此,所以家庭气氛非常和谐,幸福。

“孝”字,上为“老”,下为“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才有“孝”,同时也意味着“老人”要永远在“孩子”之上才能称之为“孝”,中国人讲“以孝为先”,便可知国人对“孝”的重视,主要强调对父母,长辈的“孝”,强调长幼有序,自古便有“董永卖身葬父”的传说,还有“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强调的是礼貌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少年的孔融便知“长幼有序”。很多当代的“孝子”也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山东12岁的男孩王鑫为救白血病的母亲勇敢的献出自己的造血干细胞,9岁的小姑娘靠拣废品照顾身患重病的奶奶;20岁花样少女为母亲捐出自己的肝脏,很多很多感人的故事,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可见“孝”不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今社会教育中都有着重要意义。

听了老师的分享我在思考,父母在最初的时候给予了我们生命,然后他们花了很多时间教我们用勺子和筷子吃东西,教我们穿衣服、绑鞋带、扣扣子,教我们洗脸,等教我们学会了所有东西时候,我们对逐渐年老的他们却缺少了他们曾对我的那份耐心,少了对他们的关心。讲述张家港市新闻《老人过年烧汇款单》。过年110接到报案,有一户人家家里冒浓烟,110赶到怎么敲门都敲不开,最后只好把门砸开,进屋一看是一位老人就坐在屋子里,在干吗?烧东西,烧的满屋浓烟,警察一看居然是汇款单,汇款单有没有去取过钱,干嘛烧啊?老人说孩子五年前到深圳打工,每个月都要给他机会款单(可老人有退休工资不缺钱),一共寄了60张,可五年来却一直没有回家,在那边有家,有孩子。老人从希望到绝望后来想着烧完汇款单就不活了。“上所施,下所效”。孝道并不是说做到物质层面的就足够了,关键是要用实际行动做给子女看,从物质和精神上都来关心父母,这样才能代代相传,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幸福。

所以我很庆幸能在这个时候学习到传统文化让我学会了感恩。说到感恩我想起了佘美茹老师讲过这样一句话“人生只做两件事情:感别人的恩,改自己的过。”我觉得说的很好。我们有些时候总觉得自己不够幸福,这是因为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眼前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总是抱怨这不好那不符合我的意愿,这

能幸福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心存感恩之心的人他必定是对父母孝顺,对长辈尊重,对同事友善,对领导恭敬的。如果我们周围的每个人都能心存感恩,有着恭敬之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想我们的小家会更幸福,我们的校园会更和谐,我们的社会也会更文明!

三、各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

接下来我想将我这两天的见闻分享给大家。4月27日早上不知大家还有没有印像,那天真是天公不作美,可就这样,24校的教师和义工老师们每人打着伞在风雨中站成四列(两列组成人行道,两列组成车行道),很恭敬的迎接听课老师到来,每走几步就有老师面带微笑给我们鞠躬,而且都是90度,直到进入会场。每次离场时也是如此。中午休息时我和他们学校的党支部书记交流时,他说学生在校表现可好了,很有礼貌、很懂规矩。后来中午要分组“分享”了,六中的高老师说,学校管理看的就是细节。他刻意转了一圈发现,校园里垃圾桶也很少,草坪上看不到一片纸屑,看不到任何有踩踏过的痕迹。果真,如24小老师所说中华传统文化真的让学生很懂规矩。

这是小学的成效,初中就拿新源托斯托别乡中学来说吧,张校长说他们学校首先是校级领导参加培训,然后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三级幸福人生讲座,将中华传统文化和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在乡党委书记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两点成效:

1、在大街上只要有学生给老师鞠躬的一定是他们学校的学生;

2、学生的考试成绩大幅提高。

我想他们今天的努力,并不是靠某一个人换来的,而是他们学校的师生共同努力地结果。我想作为老师在学生面前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给学生做出表率,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树立良好的风气,生活中用《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文化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道德,并以“传统文化修身,传统文化修心,做一个幸福的人。

5.学习传统文化有感 篇五

7月21号参加了为期四天的幸福人生讲座学习。

上台分享的有养子对继父的感恩、有媳妇对婆婆的三鞠躬礼、有外甥对姨妈的三叩头礼、有碍于朋友面子来学习受益后上台分享的、有四十岁油田子弟向父母磕头认错的…….都是围绕着一个话题—百善孝为先。

亲子互助活动更是让孩子自己深刻认识到那颗错误的心,他们向父母鞠躬认错,磕头认错,父母泪流满面的拥抱着孩子.在回家的路上,一个学友深有感慨的说,也要把让她的妈妈和弟弟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象这样的文化教育基地在郑州、荥阳都有。

通过这次学习我真正的认识到什么叫孝顺,“兄弟睦,孝在中”,也是孝。以前教育孩子都是找孩子的缺点,说孩子不听话。现在认识到育人先教己。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缺少爱的孩子,把孩子不听话、不好管教换成另外一个说法,是孩子在时时刻刻给我们出考题,看我们做家长的如何答题。把“教”字分成为两个部分,就是孝的文化。百善孝为先。

今年4月份发下去的光盘不知大家都看了没,看看吧,了解一下,重新认识一下传统文化。现在社会上、家庭中存在的问题都出在哪?(弟子规)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作为参考对照一下我们是如何做的,我们该如何做。

最后一天的课程是教我们如何吃出健康。如今垃圾食品泛滥。我们做父母的疼爱孩子在饮食上有极大的误区。听完后我们就会深刻的感受到我们都给孩子吃错了,有条件上网的家长可在中华经典网上搜索,各个地方的论坛里都有。

6.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学习 篇六

经过历史积淀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 记录风雨, 贮藏丰碑, 凝结精魂, 激励后辈。我们曾经迷失过, 放弃了自己民族的瑰宝, 学习外族的文化, 尤其是学习的过程中, 没有去芜存菁, 一度造成“崇洋媚外”的不良风气。好在近年来, 一些有识之士, 重新把传统文化放在了重要位置。于是诵读国学经典成为风尚, 最明显的就是中小学课本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增加, 在中小学课本中, 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诗词、古文。这也是培养青少年继承传统文化意识的表现。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为了考试而背书, 学习古文的兴趣不高, 并没有真正学到传统文化的精髓。面对这种现状, 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了一些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 具体做法如下:

一、特殊的语文课堂模式

《弟子规》开篇训诫:“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德才兼备, 把德育放在首位, 是因为德影响着才的运用, 起着统帅的作用。因此, 我制定了特殊的课堂模式。早读时的“国学讲堂”讲授十分钟的国学经典名著《论语》《孟子》《弟子规》等的精华部分, 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午上课前的“文学下午茶”讲授十分钟的小故事大道理, 让学生从中体味人生百态, 从而学会做人。下午放学时的“中外课堂”讲授十分钟的中外名著精彩片段, 让学生在赏析中开阔眼界, 提高文学修养。每节课上课前的几分钟时间, 组织学生进行课前演讲, 内容自定, 要求积极健康向上, 表达用标准的普通话, 时间限制在三到五分钟 (机会均等, 按学生的学号轮流, 即使是班里成绩最差的学生, 也必须参加) 。通过种种形式的学习, 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知识, 提高其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 也提高其个人素质, 陶冶情操。

二、“每周一诗”与“诗词擂台赛”

出于引导学生热爱诗词的目的, 我组织了“每周一诗”活动。在诗词的学习过程中, 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1.引导学生了解所学诗歌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自己课下查阅所学诗歌的相关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做指点补充, 让学生对其有充分的了解。2.了解诗歌内容, 读熟并当堂背诵默写。让学生参考课下注释, 了解诗歌的意思,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当堂背诵, 并让男女生进行背诵比赛。3.赏析诗歌。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并且把自己的赏析形成文字, 当堂朗读。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每周一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 我班又开展了“诗词擂台赛”。比赛分为男女生两个大组。比赛内容包括:诗词背诵, 诗词默写, 诗词赏析和诗词习作。比赛采取十分制, 诗词背诵和默写各占两分, 诗词赏析和习作各占三分。评委由班里同学选举的语文素养好、公平公正的三名男生和三名女生担任。每个项目限三名同学参加, 评委打分, 合计后算出两队的总分, 分出胜负。学期末还将评选出最佳诗词朗诵者三名, 最佳诗词创作者三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 学生的诗词积累量大幅提高, 也有较好的作品出现。

三、每逢佳节, 怀古论今

传统节日 (均按农历) 有:春节 (农历新年) 、元宵节、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除夕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很多传统佳节, 比如端午节、中秋节等, 学生都是在学校度过的, 这给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我抓住这些机会, 和学生一起过节, 进行怀古论今的活动。让他们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 节日的相关习俗、相关诗句等, 让他们在优美的传说、美味的传统食品中感受节日的美好。并且让学生调研, 现在这些习俗我们是否还保留着。如果不是, 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留这些传统节日习俗。在活动中让学生既能体验节日的浓烈氛围, 又能了解我们渊源的传统文化, 一举两得。

四、了解家乡, 爱上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

我们河南, 最具地方特色的就是豫剧, 它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 已经享誉中外。让学生了解豫剧的相关知识, 是对民族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在老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了解豫剧的起源和发展、乐器和曲牌、角色行当、剧目、流派、代表人物、艺术特点等。学生们的兴致很高, 还有的学生, 即兴唱上几句, 大家学得不亦乐乎。学生们由豫剧还谈到了我国流传下来的其他剧种, 比如京剧、黄梅戏、曲剧、越剧等, 而且表示要将我们的这些民族剧种传承并发扬光大, 气氛很是热烈。我借机谈到了西方的歌剧, 谈到了百老汇, 同学们很是神往。他们不仅能够接受并欣赏西方文化的精髓, 和我们的民族戏曲做比较, 而且总结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让我很是欣慰。

7.从文化传统看中美合作学习的差异 篇七

[关键词] 合作学习 美国 中国

如今,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希望广泛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为最大荣耀和发光点的国家在合作学习的进程上理所当然是一帆风顺的,但是理应成为新课程改革中一个亮点的合作学习,却在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引发了许多新问题:如学习效果不佳,给小组中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心理压力等等。美国的基础教育是以张扬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为标志的,合作学习却开展得如火如荼。表面上看来是张扬的个性没有掩盖美国的合作学习,集体主义精神却让合作学习吃了闭门羹。为什么中国在“合作学习”上受挫呢?中美文化的差异是导致中美合作学习差异的最深层次原因。

一、直觉与分析:中美合作学习理论研究和学习的差别

中国人崇尚直觉思维,擅长综合,处处从整体、联系、动态功能上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强调的是贯通,以直觉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而美国人则注重实体(如原子、分子、基本粒子、生物分子等),强调理性和思辨。理论讲究原理规律,推理讲究逻辑严密性。在美国人的思维中,事实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都与时空坐标测量法的使用相联系,其主要的依托是实证方法。

因此,中国的教育研究重视主观定性,轻视客观和实验研究,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学习都是从直觉出发,采用价值哲学的研究方法而不是科学研究的方法。而教师的直觉则在于如何教,这种直觉使得一线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学习只介入表层,甚至转入了只关心操作层面的问题。因此,有人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还有人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这种解读对引升合作学习的本质没有丝毫帮助,反而落入俗套,合作学习的本质淡化了,合作学习可操作性的一面反而加强。“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就一定是正确的评价方式吗?有没有剥夺团体优秀学生的劳动,剥夺团体学习能力较差学生对问题思考权利的倾向呢?这种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使教师认为“合作学习”是可以通过程序安排、进行操作来教给学生的,这种机械化的教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挖掘“合作学习”的本质,因此教师的注意就有了偏向性,他们注意的是怎样帮学生分组和讨论结果等问题,并没有思考这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态度的问题。

在美国,教育科学主要是指用分析、归纳、定量的方法对教育进行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对合作学习也是这样的实验研究,在不断的实验研究和摸索下,更发现合作学习是一种品质,而不是被分解后一套套具体操作的程序。因此,美国的合作学习不单是形式上课堂的课桌椅合并成小组形式,也不只是课堂上多一些学生间的讨论和对话,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从而培养一种公平友好的竞争精神。教师在教学中也把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一个主要追求目标。

因此,中国的合作学习是表面的热闹,背后却是思维的休眠和低效;表面的活跃,背后却掩盖着学生的被动与滥竽充数。更为可悲的是,我国的“合作学习”成为了程序化的东西,合作过程无形中被淡化、简化,学生的积极性也大打折扣,因为他们知道,不管怎样讨论,最终都会落入老师预设的“圈套”,下一步永远都在等待着他们进入。

二、内敛与外显:中美合作学习文化心理与品质差异

中国人在文化心理与品质上是内敛式的,强调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而对与同伴之间感情的交流和沟通却是含蓄而又让人不够了解的。而美国人则是外显的,善于与同伴交流与沟通的。中美合作学习文化心理与品质的差别表现在自信和尊重两个要素上。

1. 合作学习的内涵——自信

美国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才能。这是他们自信的来源。美国人认为,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人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础。在儿童的成长中,美国人十分重视鼓励儿童对自己树立信心,让儿童学会表达自己合理的需要和愿望。而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恰恰相反,要求学生达到严格的学业标准,注重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许多学生在一味追求知识和卓越成绩的过程中渐渐迷失了自我,抹杀了自我,自信也渐渐丧失。曾见过学生小心翼翼地求证,只是为了得到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这种自信丧失在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身上体现得更明显。他们变得保守,变得不敢说话,不敢参与。在中国的合作学习中,参与讨论的人都是小组中比较优秀的学生,而其他的学生只是默默的“听众”,耻于向优等生寻求帮助,他们觉得,和学业成绩突出的同伴在一起没有舒适感,甚至担心这会使自己丧失尊严,对自己的价值进行了全盘否定。而美国的合作学习在对自己肯定的基础上达到了同伴间交流与沟通的目的,但是却有意见不统一而讨论过分激烈、不肯退步的倾向。

2. 合作学习的外延——尊重

美国人的尊重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的,如果说自信是合作学习的内涵的话,那么,合作学习的外延就是尊重。自信造就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开放的姿态,这种姿态不仅反诸自身,而且还面向他人,这就是尊重。他们不会因为害怕自己显得“愚蠢”、“无知”而不敢开口说话。在美国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动的,“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听”,但这种姿态并不是对别人的所有观点照单全收、忽略分歧,而是尊重同伴,承认同伴享有发言的权利。学生能够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维持、辩护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应该有发现更好观点的认知。

而中国的尊重是建立在谦虚和有点自卑的心态上的。这种尊重是压抑的、表面化的,学生听到的往往是“别人发言时不要讲话”,教师鼓励学生“注意倾听”,“接受别人的意见”。但是,自我的发展要求挣脱这种外在的束缚。矛盾下的“尊重”是不利于合作学习的。

三、权力竞争与自由平等:中美合作学习价值取向的差异

1. 竞争的异化与竞争的自由

由于中国的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独尊的地位,“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极为广泛,学生将从政当作是自己的终极学习目标,把学习成绩优良看作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学习成为一种工具或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这种竞争使得一部分人为达目的甚至不择手段,因此竞争发生了异化,不少学生将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其他人失败的基础之上,认为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败。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学生养成的是一种被扭曲了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占相当比例的今天,合作意识更为缺乏。因此,有些小组的学生虽然面对面坐在一起,却各忙各的事,无法交流,合作学习形同虚设。这种缺乏合作、弥漫竞争气息的课堂中,同伴的帮助大多不是出于彼此负责,而是出于“觉悟”与施舍,是真实存在的讽刺。

相反,美国是提倡个人主义的,其个人主义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自由、平等、自立、自强以及自我实现等几个方面。约翰·迪金森在美国第一首爱国歌谣《自由之歌》中写到:“我们生于自由也将生活在自由里……” 鲜明地表露出美国人生而爱好自由并积极追求自由的天性。因此,就算是竞争,美国也是自由下的竞争。

2. 过于集中的集体主义与平等的合作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伦理关系和道德规范,到今天,中国的社会关系伦理道德依然是建立在亲缘、礼仪、友情、相互信任等感情纽带基础上的,人们相信为了达到大局的和谐,表达集体的观念,应该服从传统礼仪,克服个人欲望。这种观点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则是“师道尊严”。在这种传统的影响下,教育中往往强调学生绝对服从教师,在学问上多半是唯书、唯上、师云亦云,“听老师话”成为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教师的权威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进入和退出,全然无学生的意见参与。可见,中国学校中的集体主义是过于集中的集体主义,合作学习在我国难以普遍推广,这也是原因之一。

美国则是弘扬个人价值、主体精神等个人主义品质,反对特权是他们的哲学价值观。宽松、民主的文化氛围培育了美国人的自主意识、自我观念。美国人无论面对什么权威,通常都不是毫无异议地听从和接受权威者的意愿,而是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即使是在课堂上,美国学生也从来不会屈就教师的权威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平等下的合作更为顺利。

我国学校的班级规模过大、师生配比过高、教学空间狭窄、教学技术手段落后等许多实际情况,使得我们不可能全面实施合作学习,但是文化传统造成的中美合作学习的差异更为严重。中国要想走进“合作学习”,品尝其胜利的果实可能还要花费很大的工夫。

参考资料

1 Geroge M Jacobs,Michael A Power,Loh Wan Lun.The Teacher’s Sourcebook for CooperativeLearning:Practical Techniques,Basic Principles,and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M].Corwin Press,2001.(ix)

2 Geroge M Jacobs,Michael A Power,Loh Wan Lun.The Teacher’s Sourcebook for CooperativeLearning:Practical Techniques,Basic Principles,and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M].Corwin Press,2001.(ix) (3-4)

3 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18

4 郭法奇.论美国的个性化教育[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

(本文言论不代表本刊观点)

8.传统文化参观学习心得 篇八

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物者:指的是有形有质的具体存在。在佛家称为色相。道家称作有为。而既然有形质,就必定有产生这形质的根本所在。这就是我来到这里通过学习感悟最为深刻的。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蔡老师上课中也讲到:“做了再说是圣人,说了再做是贤人,光说不做是骗人!”

我想这也是学校的用人标准。作为部门负责人,以前在选聘教师的时候,更多的是观注这个老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同时看是不是学生们喜欢的(授课教师授课满意度调查),只要是学生喜欢、且教学经验较丰富就可以了。现在对照这几个标准,再想想学校当下的几种现象:

1、仅注重教师授课技巧而忽略其人品,结果是牺牲了诸多的学生而成就其人,最终也是功满而另谋高就,或是以成绩作为要挟,本学期开学初就有个别高级讲师出现这种现象,而且是在学校最缺人的状况下提出加薪,而且一张嘴就是狮子大开口,全然不顾学校对他多年的栽培。当通过了解学生才知道这个老师也是那两个班(上学期被安排带这两个班的课)学生意见最大的,直接反映这个老师上课讲的都是专业术语,学生听不懂,他就讽刺加挖苦,有时还骂人。。

2、仅注重教师的教学效果而忽略其人品,结果是教师为讨好学生将满意度评分高些,一味为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要求老师怎么上老师就怎么上。最终是学生越来越嚣张且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出了校门也对学校大铄其词。这种现象一出来班主任们个个为此事而担忧的同时,也倍感头疼,毕竟班主任们不带课只带班,学生思想工作做的再好,可是任课教师的作法却。。更有甚者,班主任明确要求学生怎么做,有的老师为却在教学生怎么不“得罪”老师又可以不做(当然,这样的老师已被开除,也很少)

3、教学能力不行但对学生很认真负责的老师,结果是学生烦他的同时也很尊敬他,在我们开学生座谈会的时候,学生们表示,这样的老师能提高教学水平就好了。我们也问学生,如果把这个老师换掉好不好,学生们都非常肯定的回答:不好!问其原因,都说很喜欢有爱心的老师。最终是学校将这些老师送出去学习。

而针对这些现象,我们总结来总结去,长篇大论倒是不少,而我们学习的课程中几句话就总结了,要是早学习,凡事就会做在先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素质课一直没什么多大成效的原因之所在吧。

做人先有德,中国文化最重视也是“德”,当“德”与“道”相契合时,与伦常关系相适应,这就是道德。有道德者可行之于天下,那么,物有本末,德之根在于何处?孝,德之本也!

孝亲,是德行的原点,德行是事业的根本。孝亲使人形成感恩与诚敬的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了我们的执业态度,执业态度决定了我们的执业生涯。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的恩德最大,知父母恩,感父母恩,报父母恩是自自然然的孝亲过程,是做人的大根大本,这也是古人说的“亲亲为大”的原则。

感恩的心从感父母之恩生起,仁爱之心也是敬父母开始,从而才会对他人,对事业,对团队,对民族形成心的循环,是谓水到渠成。

那么,做为一个人、一名教师,如何来追求做人做事的根与本呢?听从圣贤人的教诲吧,先扎自己的德行的根,以人为本,以爱为神,以活为形,尽心竭力教好学生。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而事亦随之而始、而起。无论事小事大,事微事繁,有开始则必有终结,有缘起则必有缘灭。这也是自然万物的一定法则。因而,做事情要清楚本末,做事情也一定要有始有终。

四十天的学习,有理论,也有实践,但实践的还不够,毕竟是在“家里”,在“家长们”的庇护下进行。而今在即将走向社会,除不舍之外,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我们在力行中如何面对将要遇到的种种情形。正所谓:“预则立”。否则,弘扬传统文化,不过就是一腔热情!所以,这几日反反复复读诵老师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那段话:“做事的过程,不要忘记了你的初衷,不要忘记你的目标,不要走到半路意气用事,逞一时之气,会做下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要依教奉行,遵循道法自然,学会处处替他人设想,而不是强加于人,做事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一时,以防跑偏!”“一真一切真,所以当你的心是真正真诚,那其实所有的朋友对你都是真诚。人生,你面对的任何一个人,任何的一件事务,其实都是你的一面镜子。当你对他好,他反射回来对你好;当你对他不好,他反射回来对你不好。所以人生就像照镜子一样,当我们一照随时都是笑脸,代表你这个心是随时随地对人关怀,对人恭敬。所以,我们学圣贤学问的人,脑子里面想不起来看哪一个不顺眼,想不起来跟哪一个人过不去,每天想着都是大家对我们的关怀,我们要赶快提升自己,去回报别人对我们的肯定”。说实话,我觉得这些话都是专门说我的。所以,一遍遍反复读诵着。

当然我们可以不去做,要做就一定要坚持到底。我们可以不为,但要是已经定立志向,就应“勿畏难”,路遇艰难“勿自暴、勿自弃”,不忘初心!学贵立志!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我还是下决心来认真做,虽然之前已经在做了,但还不够,毕竟只是一场场演讲,自己还没有真正力行呢,那只是个开始。如何做?带着大家一起来做,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几千学生,他们背后又有多少家庭?如果我们把这个区的学生做好了,又可以带动其他区的几万名学生了,那又是多少家庭啊!

力行从当下开始,不要等待,不要幻想天上的馅饼掉下来,不要企图不劳而获。从小我就有个习惯,“言出必行”说了算,定了干!这正好应了《弟子规》中“凡出言,信为先”,我会认真考虑做事的先后,这是利益众人的好事。

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工作都是创造性的工作,在此之前大家谁也没有经历过(针对我们而言)。我想如果大家一直都在做经历过的事情,那么只有开始也就没有结果了。

9.传统文化学习体会 篇九

东黄小学

张国青

2010-6-1

传统文化学习体会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关于融合、和谐、和睦、平和的思想和观念。把传统文化引入校园建设,积极进行和谐校园的建设,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感受和谐。没有一个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学生的身心就不可能健康地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可以使依法治校得到切实落实,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师生员工互帮互助、诚实守信、融洽相处,传统文化中的文明礼仪教育,处理生活中、工作中的关系、礼仪,正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些难题。农村学校由于专任教师资源配置不到位,致使部分学科不能很好的开展,造成学生接受知识面局限于考试科目而德育、美育教育缺失,对学生成长不利。教师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思想意识有一定的局限性。职业道德规范约束力不强,在处理学校工作关系、家长关系中,有时忽视了礼节致使问题没处理好还会恶化。而传统文化教育中给我们补上了这些课外的课程,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学校中开展、弘扬传统文化教育,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丰富广大教师、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弘扬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营造全新育人环境。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吸收”与“消化”,因此,在校园布置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能使教师、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使教师、学生既领悟了祖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源源流长,又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底蕴。我校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一、教师首先学习传统文化,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那会影响到学生,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

二、利用课堂主阵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我们充分地利用小学语文、科学、品德与生活等科目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最直接的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使学生从中积累语言,汲取营养,感悟情怀,浸润思想。

三、开展“经典诵读”,夯实做人根基。坚持晨读活动,增强德育教育功能,定期组织相应的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读记兴趣。

四、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的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因此学校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教育,让孩子们走进历史,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与内涵,感悟不同节日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感受来自远古的温暖和魅力。

五、开展学校与家庭的互动,提高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在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如果没与家长的配合,很难在学生心中扎下根基,学校应该经常和家长取得联系,和他们多交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共同教育好学生。

东黄小学

张国青

10.学习传统文化读后感 篇十

关键词:专题学习网站;建设;探究

随着校园网在西部边远山区的广泛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手段也在我们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我校申请到了重庆市《小学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又有幸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结合实践,本文对基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武陵传统民族文化》专题学习网站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究。

一、《武陵传统民族文化》专题学习网站建设背景

1.理论支撑

专题学习网站是在因特网环境下,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专题学习网站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善学习过程和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可行性调查(小学生网络行为调查)

(1)调查背景。为适应信息网络时代的新形势,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树立健康上网习惯,结合我校《小学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对本校学生进行了这次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希望通过调查,掌握小学生对上网的兴趣度、自制力、时间分配以及家长对孩子上网的管理等方面的情况,为我们更好地开展《武陵传统民族文化》专题学习网站建设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2)调查对象及内容。本次调查由我校《小学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组织进行,调查对象为我校3~6年级的部分学生。调查问卷包括对上网的喜好、上网时间、上网的内容、父母对上网的限制、上网的好处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3)调查结果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并回收到有效调查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课题组全体成员通过对这100份有效问卷进行认真统计、分析,得出以下调查结果,大多数小学生,不分男生、女生,都喜欢上网;大多数学生每周都有1~2次上网机会,每次上网时间在1小时左右……从以上现象,我们看到了建立专题学习网站的可行性:①我们可以把学生对网络的兴趣迁移到专题网站建设中;②可以通过对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专题学习网站的吸引力,从原来“单纯地上网玩”向“有目的地上网学”转变;③有了专题学习网站这个绿色学习平台,可以解除家长对孩子上网的担忧,这样还能吸纳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一同参与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

二、《武陵传统民族文化》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

专题学习网站其实质是一个基于网络资源的专题研究、协作式学习系统,强调通过学习者主体性的探讨、研究、协作来求得问题解决,其形式是通过师生、生生协作学习,使学生从中有所收获。因此,在建立该专题学习网站之初,我们就确立了师生共建该网站的宗旨,由学生参与到建站的各个层面,充分体现学习网站的特点。

1.确立主题

专题学习网站既不同于商业网站、综合性的教育网站,又不同于网络课程,专题网站中所要表达的知识要具有教育性、科学性,专题应健康,有学习价值。基于以上理论和我们黔江处在武陵山腹地的地域实情,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全校师生中通过调查取证,最终确立了以贴近广大师生生活实际的“武陵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开展《武陵传统民族文化》专题学习网站建设探究。

2.确定网站栏目

《武陵传统民族文化》专题学习网站栏目结构根据专题学习网站的基本特征安排为专题知识、专题资源、专题学习工具和专题学习评价四个基本部分,具体包括:

(1)专题知识。

(2)专题资源。

(3)专题学习工具。

(4)专题学习评价。

3.网站素材收集

我们武陵山地区是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着土家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多次在黔江举行的“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有效激活了沉淀在武陵山区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文化节现已成为武陵山区第一个国家级民族文化品牌和推介武陵山民族文化的综合性盛会……这些天资笃厚的条件,对于《武陵传统民族文化》专题学习网站的资料收集,提供了足够的数量和质量的保障。

4.网站建设的技术及服务支持

为了保障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的顺利开展,我们要对参与该项课题实验的非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及参研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对于教师方面,成立了专门的专题学习网站工作室,利用每周一、三的集中科研活动时间,学习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的相关知识,并利用这些机会探讨网站建设以及应用的方案,在学习中讨论,在讨论中研究,逐步形成一定的框架并选定内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学生方面,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中的参与,逐渐指导学生该网站建设和使用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会搜集相关知识,掌握筛选内容的方法,并且指导他们该网站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怀荣.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中国电化教育,2002(01).

[2]黄娟,李克东.开发专题学习网站及进行相关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及方法.中国电化教育,2003(05).

11.语言学习与文化对比 篇十一

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 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 (陆国强, 1983年) 。因此, 词汇的学习也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开始。但是, 大多数人认为把一个个的词、词组、短句学好, 掌握其读音、拼写及意思, 同时掌握一些基本语法, 知道如何把一个个的词、词组及短语连接起来, 英语就学得差不多了。其实不然, 如果我们只是把单词按字面意义串起来, 而丝毫不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 在实际运用中是行不通的。例如:

(1) 英语中green with envy是什么意思?人们忌妒或羡慕时脸色真的变绿或发青吗?

(2) 英语中说Paul was in blue mood;Paul (保尔) 是什么情绪?高兴、激动、悲哀, 还是什么?

在上列两句中, green (绿) 和blue (蓝) 都不是指颜色, 两个词都有别的意思--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在词典上, green这个词有“ (脸色) 变绿”的意思, 但green with envy是个固定词组, 不过表示“十分妒忌”而已。blue这个词与mood之类的词连用表现某种情绪时, 表示“沮丧的”、“忧郁的”, 例2之意为“保尔情绪低落”。以上两个例子就涉及词的字面意义和联想内涵意义, 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并非语言知识造成, 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由此可见, 在学习一门语言时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得尤为重要。

二、语言与文化

文化culture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词语。它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 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 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 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邓炎昌, 刘润清1989年)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 可以窥见该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英语词汇作为英语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 最能反映英美文化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学习英语词汇, 实际上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对于在母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 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 英汉词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从另一方面看, 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 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 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例如: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 “东风”即是“春天的风”, 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 “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 北温带, 海洋性气候, 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 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学生能体会到莎翁的“爱”吗?

关于英汉习俗差异,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 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 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 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 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 (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as sick as a dog, “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 中国人十分喜爱猫, 用“馋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呢的成份, 而在西方文化中, “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 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 特别是在英美, 人们信奉基督教, 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 意义深远, 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点) 、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 、Penelope’s web (永远完不成的工作)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棗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 等。

三、浅析文化差异现象的根源

1、概念意义的差异

概念意义即词汇的基本意义。它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和概括。

(1) 两种语言中反映各自社会特色的词语, 存在着对应空间。如西方饮食中的sandwich, hamburger, salad, 中国人既未看过, 更未吃过, 只好音译为“三明治”、“汉堡包”、“色拉”, 美国人生活中特有的drugstore, 汉语中还没有一个词语能贴切地表达其内涵, 也只能以注释性的文字说明它是“出售药物、糖果、饮料及其他日用杂品的店铺”。同样, 汉语里的一些词, 如“天干”、“地支”、“楷书”、“普通话”、“太极拳”等, 在英语中也找不到对应词。

(2) 一些字面意思对应的词语, 其实际意义和感情色彩并不对应。表面看来, 汉语的“朋友”、“友谊”和英语的friend, friendship很对应, 但实际上, 中国人交朋友重在感情上的交流, 真诚的友谊应达到相互信任、荣辱与共。而西方的friend, 是指有共同感受或喜爱、能在一起愉快地生活的人, friendship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伙伴关系, 由此可见, 英语的friend, friendship与汉语中的“朋友”、“友谊”在词汇内涵上是貌合神离的。再如, 英语of course的字面意义相当于汉语的“当然”、“自然”, 但of course常用来表示对方所说的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如果有人征求你的意见和看法, 你用of course回答, 则含有“那还用问”、“连这些也不知道”的意味, 给人以不礼貌的感觉。因此, of course在英语中是需要慎重使用的词, 而中国人说“当然”、“自然”则无所顾忌。

(3) 有时, 在对同一事物的表达中, 英汉词语之间只有一部分对应, 它们在意义概括的范围上有广狭之分。如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这一动作, 英美人只用一个carry, 而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中国人大概由于体力劳动特别繁重, 需要经常变换劳作方式, 则使用“带、扛、挑、提、荷、挎”这一串形态表述各异的动词, 且每个词都有其习惯搭配, 如“挑水”、“挎包”、“荷锄头”……真是细密之极。又如, 说到“结婚”, 英美人用marry, 而中国人则往往用“嫁”、“娶”两个词, 以强调男女有别的传统观念。最典型的莫过于称谓词, 众所周知, 英语中的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 uncle, aunt, cousin三个词涵盖了汉语中叔、伯、姑、舅以及堂 (表) 兄弟姐妹等十多种关系;grandfather既是亲属称谓 (“祖父”, “外祖父”, “祖先”) , 又是社会称谓 (“老太爷”) ;在日常的人称表达中, 英美人you就是you, I就是I, 不像中国人那样, 除了“你 (们) ”、“我”之外, 还用什么“本人”、“卑人”、“您”、“足下”之类的敬语谦词。这些都反映了中西方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习俗和价值观。

2、联想意义的差异

词汇的联想意义是人们在概括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之后, 通过联系、类比等手段, 赋予词汇一定的象征意义。联想意义是词汇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植根于文化的土壤之中。

正如上文所述, 英汉颜色词, 从物理学角度讲是没有区别的, 但在语言交流中, 它们却各具不同的联想意义, 此时的颜色不再是自然色彩, 而是象征色彩。比如, 黄色 (yellow) 在中国文化里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色情淫秽, 人们常说“黄袍加身”、“黄色书刊”、“黄色录像”等等, 但在美国, yellow没有这种特定的内涵, 人们常用蓝色 (blue) 来指代色情 (如a blue movie) 。再如, 绿色 (green) 在汉语中象征春天、新生的希望, 但一提到它, 英美人却会由此想到嫉妒 (green eyed) 与缺乏经验 (green hand) 。

动物与人朝夕相处, 动物词语的运用往往反映出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牛马分别是中西方人民生产劳动的好帮手, 中国人用“气壮如牛”、“像老黄牛一样工作”来比喻强健和辛勤, 英国人表达同样的意思时则说“as strong as a horse”, “work like a horse”;狗 (dog) 在西方是大众的宠物和忠实的朋友, 于是便有a lucky dog (幸运儿) , top dog (身居要职的人) 一类的褒义词组, 但在中国, 人们总觉得狗肮脏龌龊, 常常用“走狗”、“狗胆包天”、“狼心狗肺”这些话骂人。龙 (dragon) 在汉语中是吉祥高贵的化身, “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颜大怒”等成语家喻户晓, 但它在英语中却代表着凶猛邪恶, a dragon of woman的意思就是“凶悍的女人”, 水产业在英伦三岛占有重要位置, 以致英国人常用fish (鱼) 来表示各色各样的人, 如big fish (大人物) , poor fish (穷光蛋) , a strange fish (怪人) 等等, 相比之下, “鱼”在汉语中却显得平淡无奇。“老鼠”在汉语中是“人人喊打”的东西, 在西方, 自从Mickey Mouse (米老鼠) 问世之后, mouse (老鼠) 便成了大众, 特别是孩子们的宠物。

不同的地域文化, 也影响着词汇的联想意义。中国人常说“不到黄河心不死”, 英国人常说“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 , “黄河”和Rome在这里都指代目的地, 不同的地理名词表达相同的涵义, 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地处西伯利亚东南太平洋以西, 东风和煦, 西风凛冽, 中国人分别用“东风”、“西风”来象征生机温情和衰败凄凉, 留下了诸如“东风夜放花千树”和“古道西风瘦马”的佳句。英国则恰恰相反, 来自欧亚大陆的东风寒气袭人, 从大西洋刮来的西风带来了春天, 于是便有了雪莱的《西风颂》 (Ode to the west wind) 这样的千古篇:“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啊, 西风, 假如冬天已经来临, 春天还会远吗?)

3、组合意义的差异

词汇的组合意义指的是若干单词构成词组或句子后的意义。“一般说来, 两种语言之间在词组和句子方面, 意义相等的少, 比较多的是意义相当, 绝大部分则是既不相等、又不相当。” (范存忠《翻译漫谈》) 英语国家不仅在物质生活、社会形态和价值取向方面与华夏民族有诸多差异, 而且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千百年的文化沉淀, 产生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委婉语、习语和成语。因此,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有些英语单词, 在组合成词组或句子之后, 其实际意义与原来的字面意思相差甚远, 学习者如果只凭单词表义去“望文生义”, 必然会错误百出。以下从四个方面略举数例并作必要的分析。

1) 、反映英语国家民俗风情和社会生活的词组:

tea shop【误】茶叶店【正】茶馆;小吃店

【分析】英国人有下午三时至六时饮茶的习惯, 除喝茶外, 还用牛奶、咖啡、鱼肉、冷盘等。

roadside business【误】路边店【正】汽车饭店;汽车旅馆;汽车影院

【分析】roadside business是专为长途汽车司乘人员提供服务的行业, 其位置未必在路边。

American Dream【误】美国梦【正】美国的生活方式, 美国人的自由民主观念。

【分析】由来己久的American Dream不仅表现了当年美国人民的向往和追求, 而且更多地用来指代现代美国的社会形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2) 、受表达方式的影响, 组合意义与单词表示迥然不同的词组或句子:

The air today is nice and clean.【误】今天的空气很好, 而且清新。【正】今天的空气很清新。

【分析】英语中, good/nice/fine and接形容词或副词, 在口语中常表示“非常……”之意。

Aren’t you beautiful!【误】你太不漂亮了!【正】你太漂亮了!

【分析】否定形式的感叹句通常表示语气十分强烈的肯定意思。

John has worked here since he was in the school.【误】约翰到学校以后, 一直在这里工作。

【正】约翰离开学校以来, 一直在这里工作。

【分析】since接的时间状语从句, 如果其谓语是延续性动词, 该谓语动词表示否定意义。

We can’t be too careful.【误】我们不可能太仔细。【正】我们越仔细越好。

【分析】can’t be too意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 “越……越好”, 类似的句型还有not too...to (do) , never too...to (do) (决不……能……) 。

Mrs.Brown couldn’t feel better, though she was not a little fat.

【误】虽然布朗太太一点也不胖, 但不可能感觉得更好。【正】虽然布朗太太很胖, 但她的感觉好极了。

【分析】否定词加比较级, 有时表示肯定, 这里couldn’t feel better意为“感觉好极了”。little前有a, the, not a, no等时, 也是表肯定意义。类似的词组如no less than (一样, 不亚于) , none the less (仍然) , nothing less than (完全是) 。

3) 、某些表示粗俗或有所忌讳事物的委婉语:

African American【误】非洲美国人【正】美国黑人

【分析】随着黑人社会地位的日益提高, African American已逐渐用来取代Negro, Black, Color American等词。

senior citizen【误】高级公民【正】老年人

wash one’s hands【误】洗手【正】上厕所

4) 、一些习惯用语和成语:

a busy body【误】忙人【正】爱管闲事的人

a black sheep【误】一头黑羊【正】害群之马

pull sb’s leg【误】拖后腿【正】开玩笑

eat one’s words【误】自食其言【正】收回前言, 改正错话

四、结束语

词是语句的基本结构单位, 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但是在英语学习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词汇表面意义, 而且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 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 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 1989《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2]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3]王德春、孙汝建、姚远:1995《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甘肃省价格管理条例下一篇:【精品】顶岗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