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研究报告

2024-08-25

中学语文研究报告(共11篇)

1.中学语文研究报告 篇一

初中“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探究”课题开题后,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初见成效,现将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汇报如下:

一、开题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习内容分为“综合性学习”、“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的五大板块。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新领域,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过去,我校语文教师对如何上好综合性学习课,指导学生搞好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虽然也做出一些尝试,但由于没有实践的深入研究和系统的理论指导,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效果不佳。据调查,许多教师把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当作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来做,还没有深刻理解综合性学习的真正含义,不能联系本校本地的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实践活动。也有一部分教师还没有意识到综合性学习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价值,教学内容老一套,教学方法凭经验,对综合性学习态度冷淡,急功近利,应付考试,没有把教育的终极目标放在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基本点上。基于此种情况,我校语文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通过交流、协作、发表演讲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扩展、创造了与他人的协作化和知识的共享,实现了学生的生成性学习。学生学到的,既有学生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也有通过其他学习者展示的他们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知识,这些都将极大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们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另一个目的就是提高教师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认识,推动教师切实有效地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提高语文教师综合素质。力图在实践中探索研究,总结经验,创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系统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

2、《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3、现代教育特别重视人的发展,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传统课堂教学已不太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从教育学方面来看,学校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在于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学以致用。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实践能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重点探讨老师和学生(七九年级)如何在课内外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具体包括:

(一)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

1.活用文本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表演戏剧,图书馆、展览馆,布告栏、报栏、各种标牌广告,等等。文本是学生语文学习最主要资源。利用好文本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

2.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语文学科不再是其他学科工具性学科,而是能复合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养成,不仅仅是通过语文课本,而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学生生活体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突破学科界限,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加强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结合。

利用当地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一切“自然风光、人物古迹、风俗民情”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题的资源,商南是秦豫鄂三省交界地,融秦豫楚文化为一体;这里有生龙寨、文昌阁等人文景观;这里有雄奇的金丝峡、有名扬全省的上仓坊、玉皇山森林公园等自然风光;有端午、重阳、民间戏曲等文化……这些自然、社会、人文等地方资源,是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源泉。

(二)探索新型的学习方式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

1、实验法:每个年级选五个班作为实验基地,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控制与调节,经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初步结论。

2、文献法:广泛搜集整理有关的信息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素材。

3、对比分析法: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角度,对照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对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对比,明确做法的科学性和改进措施。

4、经验总结法:发现提炼概括实验过程中的做法和经验,通过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1、组织全校语文教师参加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举办关于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的专题讲座。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

3、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教科研方法培训。

4、建立课题指导教师队伍。

(二)课题起动阶段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研讨课题实施的策略。明确分工,并撰写开题报告。

(三)实验阶段

20xx年9月我校确立五个实验班和五个对照班。同时成立课题研究小组,10月份实施教学实践。根据学生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能力基础,在活动安排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七八年级段以教师主导的活动为主,以口头表达教师要求的活动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想,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表达时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九年级学生能按照教师规定的范围和要求相对独立地完成活动,在规定范围内有自己选择研究、体验对象的自由,有书面的活动记录和认识体会,有活动过程中必要的设计活动和实践服务活动,提倡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基本的调查、资料收集的方法,并注意科学性;同时在学校提供的大的选题范围内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研究活动,要求整个过程符合科学的一般规律。到20xx年1月底,完成第一阶段的实验,要求每个实验班完成二至三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各实验教师要注意做好活动记录和反思。20xx年2月完成《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例》两则,经验总结一篇,并在全校交流讨论,形成共识,调整完善下一阶段课题实施方案,撰写课题实验阶段报告。实验阶段的主要成绩:

1、对综合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集了大量反馈信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2、实验教师设计了一些校本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这些案例收集在校本教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共三册,两本课内,一本课外)中,部分方案在优质课、公开课中受到一致好评。

3、师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并在活动中有许多新思考、新发现。

4、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所提升。

(三)深入探究阶段

20xx年3月5月,继续实施完善后的课题方案。20xx年6月,在全校举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新模式”公开展示课,结集编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论文集》一本,并开始进行进行了课题研究总结。

通过本阶段的深入实践与探究,实验教师一致认识到: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以及活动结果的展示都应是更加开放的。活动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应该是更加开放的。综合性学习应遵循结合学生实际,在确立活动主题和设计过程时,应体现语文学习的阶段性和渐进性。关于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教师不能将活动结果作为评判学生的统一标准,也不宜将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比较,分出几个等次来,而应从学生参加活动的态度、情感以及参加活动时的能力、行为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初步总结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六条原则

1、开放性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时,要摆脱教材的束缚,保证活动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与可选择性,活动形式不拘一格。活动结果的表现形式要灵活多样等。

2、自主性原则: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目标的确立,活动形式的选择,都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决定,教师只当“顾问”、“参谋”的作用。

3、综合性原则: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淡化学科界限,强调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的沟通,体现知识的综合性。通过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水平,体现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把活动结果作为唯一标准,而应从学生参加活动的态度、情感以及活动时的能力、行为等诸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综合性。

4、实践性原则: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突出活动的可操作性。并给学生留足体验、探究、讨论、交流、汇报、展示的时间。

5、整合教育资源原则: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使研究性学习、社校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6、面向全体学生原则: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应有意识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尤其要给弱势群体以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分享到探索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

(二)为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这次课题研究,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设计并实践了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案例,如“寻找散落民间的珍珠”、“古鹿城探幽”“春天之旅”、“奥运向我们走来”等案例,都能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多样地开展活动,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许多教师反思自己的经验写成了论文,有13篇论文在县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为我校进一步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三)提高语文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艺术

通过实践探索,实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理论水平和教学艺术水平都明显提高。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发现,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对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课题研讨、活动研究,对新课程理念及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的理论认识得到了升华,彻底扭转了原有的重课本轻生活的旧做法,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自觉重视给学生创设活动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外,还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语文因子进行指导,让学生自己真正认识到生活是个大课堂,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近两年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各类语文竞赛荣获省、市、县级奖励20余人次,教师论文20余人次发表或获奖。学校编印《学生作文集萃》三册,收录学生优秀作文200余篇,较好展示我校学生作文水平。学生自办语文手抄报500余份,也充分展示我校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四)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语文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和周边环境,利用当地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校园文化等,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极大地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的道理,并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留意生活、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全新的学习方式深入人心。

经过一年的实践,学生参加综合性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了,参与活动的热情不断提高,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合作探究、资源共享、分享成功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正深入人心,越来越表现出其优越性。

(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经过一年的实验,我校初中实验班学生的语文素养明显优于对照班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2)即席发言能力、写作能力明显增强。(3)运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明显提高。为这部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课题研究的启发与思考

本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时间较短,有许多问题还没做更深的探索和研究,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如何加强课内阅读教学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联系,达到课堂内外的融合统一?

二是如何使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应用于综合实践活动?三是如何更好地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之间的关系?等等。

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是成功的。从实践层面上看:它丰富了我校教师的实践经验,拓展了语文教学的思路,深入挖掘了校内外课程资源,加快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提升了师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锻炼了一批语文骨干教师,使语文教学改革深入人心。从理论上看:本课题研究形成了指导我校进一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一系列理论,虽然还不够系统化,不够完善,但无论在学生还是在教师发展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前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一试。

2.中学语文研究报告 篇二

1、中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含义

上世纪初期, 在西方科学化教学运动中首次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概念, 并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密切关注, 中学语文教学引入有效教学概念后取得了显著在成绩。尤其是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后, 有效教学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语文教师重新定位新的教学目标, 开辟了全新的教学途径。语文有效教学指的是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适应学生的发展规律, 要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 要顺应语文的应用和学习环境, 同时做到低消耗、高收效。其意蕴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 语文教学要做到有效率, 指的是教学的低投入, 学生成绩的高收益, 其中, 教学效率为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其二, 语文教学要做到有效果, 即实际的教学结果应接近或吻合预期的教学目标;其三, 语文教学要做到有效益, 应实现较高的教学活动价值及收益, 即学生自身的需求及特定的社会需求应与教学目标相接近或吻合。

2、新课程推进过程中, 中学语文教学存在低效问题

新课改实施后, 中学语文教学一直都是大家共同关注的核心, 教师为从多方面综合探索并构建有效语文课堂, 开展了竞赛课、公开课等形式的活动, 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由于新课改还处于发展的初期, 语文课堂中依然存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满堂灌”等传统的教学误区, 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理念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制定的三维目标依然不太明确。因此, 在中学语文教学教程中, 不但学生学习起来觉得被动和无趣, 就连老师也会觉得课堂缺乏趣味性, 这样的应试教学方法不但教学低效, 学生也得不到较高的学习效率。为此, 笔者将目前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一是, 语文课缺乏应有的语言美, 语言滋味淡薄,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教学和学习的课程, 在文学作品中, 其语言之美体现在其词语和叙述内容的韵味, 在诗歌中, 其语言之美体现在其诗句和意境描写的诗味。因此, 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语言之美。二是, 语文课堂存在过多的娱乐元素, 部分语文教师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会给学生讲述一些笑话或故事, 使课堂更具趣味性。然而, 过多的娱乐元素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偏离方向, 学生会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无关内容上, 甚至使学生养成畸形的学生态度, 从而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三是, 课堂上让学生过多自主发言, 使语文课成了辩论课。四是, 课堂上学生没有提问和发言权, 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3、中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3.1利用赏识教育进行教学

所谓的“赏识教育”就是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 对待学生要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等态度, 一种全新的思维教育模式, 对接受教育者要因材施教, 并且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要紧紧地抓住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和表现出来的优点, 给予肯定与支持, 让他在自己优越的一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人差异, 比如说:有的学生喜欢手工制作、有的学生喜欢唱歌跳舞, 而有的学生就比较喜欢生物化学等等之类的爱好。因为每一个学生生活的环境和家庭不一样, 所以自身的爱好各不相同, 这时我们要抓住学生的这些差异, 详细了解并做好总结, 把学生分类, 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因材施教, 以鼓励和表扬的态度去开发他们的潜能。

3.2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教师首先要让爱的氛围充满整个班级, 教师要爱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关爱, 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关爱, 使整个集体更具凝聚力。 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些课堂规则, 课堂规则要可行、 合理, 并符合教学需要, 这样,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此外, 教师语文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团结友爱、 协作精神的培养, 做到班级氛围的和谐、平等和民主。

3.3教学应以学生学习为主体

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和学习过程中, 应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教师要起到良好的引导和服务作用。目前, 部分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依然采用落后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施教时更具主导性, 并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引导进行教学, 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失去了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普遍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自主学习, 让学生的主观意识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在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 进行分析, 找出不足并给予指导,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4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鼓励学生参加合作学习能够增强学生自身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间互帮互助, 相互学习, 弥补自身不足,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作为教师, 重点要鼓励学生们课外多参加活动, 遇到问题, 团队成员多沟通交流, 相互帮助, 大家一起寻找问题答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还能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综上, 新推行的语文有效教学对于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尽管在应用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各种困难, 相信通过广大教师的努力, 并结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不断探索和创新, 定会不断完善整个教学理论体系, 推动我国教学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摘要: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 新课程教学引导中学语文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成长科学、合理的展开教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 以语言教学为本。本文通过对新课程改革中的低效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以促进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中学语文,有效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魏本亚.教师培训的有效性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 (06)

[2]周飞骏.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 (14)

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对策研究 篇三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对策研究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价值分析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总是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究竟如何搞好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呢?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的适应过程与理解能力,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教师应主要围绕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来给予学生艺术的辅导。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政文章,让学生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但是,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指导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必须把课内外的阅读计划分开,把精读与泛读的知识获取程度区别对待。对于需要精读的课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一个有利于提升阅读效果的思维突破口,也可认为是指导阅读教学的具体的核心提示,这种突破口常在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基本角度。阅读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或从内容来理解感悟作品,也可以从作品形式来欣赏作品,获取信息。总之,阅读的目的性明确,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正确的方法是阅读效果的保证。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记叙文有“六要素”阅读法,散文有“四要点”阅读法,小说有“三要素”阅读法。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学生喜欢的、效果最佳的阅读方法来指导学生的阅读,充分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的语感基础

以读带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现代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并不理想。这主要表现在词汇的相对贫乏和语言组织缺乏严密逻辑思路方面。学生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地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贯主张以读带说,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然后根据阅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就整篇,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自编自演,或者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运用中,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强化学生的读写技能训练

南宋大诗人陆游有句名言:“工夫在诗外。”强调指出写诗方法、技巧之外的生活积累。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尤为重要,而读书是写作的基础,生活的源泉。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培养创作的灵感。也唯有博览群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而我国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普遍过重,沉重的考试压力使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涉猎课外知识。有些中学尽管开设阅读课,也是形同虚设。如此,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语言干瘪枯燥,索然无味,也就是不足为怪的事了。笔者认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扩大他们的阅读面,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最有效途径。如在讲授散文时,向学生推荐朱自清、周作人、巴金等人的名篇,并指导学生洞悉其中的美质;在学习诗歌时,除了介绍传统的精典名篇之外,还向学生推荐徐志摩、闻一多、臧克家等人的诗篇,体會诗歌的意象和音韵之美。此外,每年的寒暑假,介绍两到三部世界名著给学生,并提出适当的阅读要求等。通过这些有目的的阅读训练,使学生一方面积累了不少语言素材,同时也促使学生努力摹仿,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色,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4.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答案 篇四

1、简述新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

①1950年:将“国语”和“国文”合称为“语文”,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初步形成;

②1953年: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出现把“文学分析”当成语文教学主要内容的倾向

③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④1961—1963年: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先后提出“加强双基”和“工具说”;

⑤1978年:拨乱反正,重新确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思想性;

⑥1986—1992年:为提高民族素质全面修订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张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

⑧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发,启动新课程改革。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为什么说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是语文课程的基础任务?

语言材料的丰富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基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培养语感,丰富语文知识,发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此外可以丰富概念和判断,并接受体现在语言材料中的优质思维品质的负载在语言材料上的文化信息的影响,提交思维能力和思想文化修养。

3、根据语文课程的任务,与之相关的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A方法的层次分类:①哲学方法②一般科学方法③特殊方法④具体方法

B方法的思想特点分类:①逻辑思维方法②形象思维方法③直觉思维方法④社会思维方法

C语文学习的方法的类型:①一般思想方法②一般学习方法③语文学科学与一般方法④语文学科学过程中的具体学习方法:制定计划的方法、有效预习的方法、高效听课的方法、优质作业的方法、课外学习的方法、系统小结的方法。

4、简答设计教学过程的原则

A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B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

C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

5、为什么说形成性评价应是教学评价的重点?

5.中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研究 篇五

一、以平等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

想要开展对话教学,首先要保证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对话教学的核心是平等与民主,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放下自己的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只有首先构建了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才能保证对话教学的顺利开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老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并循循善诱,加以引导,从而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体会。

二、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欲望

对中学语文而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地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和表达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对话”内容简单、生活化

学生只有在对话中有所收获,才能激发学生继续对话的兴趣,所以,在对话中教师要尽量让对话的内容更加简单、生活化,构建质朴的生活情境,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和场景,让学生容易理解,并且有话可说,有感可言,这样才能够与教师进行更多的交流,也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引导学生积极合作、探究

中学生缺乏人生的.经验,所以看待问题比较片面。为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展开对话与讨论,这样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在相互对话与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话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必然会引起越来越高的重视。为了改变中学语文课堂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入“对话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这也是促进学生心灵和情感的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必然需求。然而目前,受到一些不良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仍需各方付出相当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6.中学语文一级教师述职报告 篇六

一、爱岗敬业,乐于无私贡献。

本人一贯以来思想上积极上进,政治上立场坚定。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政策法令,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注意加强师德修养,事事处处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爱岗敬业,乐于为山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无私的奉献,并在教书育人中做出了颇为显着的成绩教师职称述职报告中学教师述职报告。

二、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为了更快的提高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水平,以适应于当前教育形式飞速发展的要求,自己不满足于现状,坚持不懈的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2005年2月又参加了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函授的学习。自己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继续教育,如“计算机初级”、“计算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权益保护”等的培训,以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中职教师述职职称 教师述职报告。

在积极参加各项继续教育学习的同时,我还以勇于开拓、大胆进取的精神,积极潜心钻研教学业务。长期订阅和购买了《甘肃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有关教育教学的报刊书籍,了解所教学科的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和科研信息,精心研读《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年来,自己积极投入到学校语文科组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中,苦练扎实的基本功,在二中举行的全体教师基本功大赛(含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中均获一等奖。主动、积极地承担学校及县、市组织的语文科公开课、示范观摩课,在2003年市中学语文教研会上,自己所承担的《“明月照古今”——关于“月”的积累》教改示范观摩课受到与会老师、领导的一致好评,撰写的教学案例《“明月照古今”——关于“月”的积累》在市中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被市教改课题组选送到省评奖,并于04年6月刊登在《..学报》上。特别是在2003年11月,参加市中青年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竞赛获一等奖,成为中学语文教学、教改中青年教师中的重点培养对象之一。

正是通过潜心钻研教学业务及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充电”,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得以不断提高,因此自己不但能完全信任中学语文科的教学工作,而且在工作中能做到得心应手、应付自如,成为我校语文科教学骨干之一,同时也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能有从量到质的飞跃。

三、勤奋工作,夺取双丰收。

我自参加教育工作以来,至今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并且一直担任中学语文科教学工作任务。当班主任时,自己积极抓好班风建设,努力地教育转变后进生,牢记“教书育人”之宗旨。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深懂得:班主任是一个教学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的工作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影响着他们一生的道路。每当新学年接过一个新班,我都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校对班级管理的要求,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从思想上、行为上规范和约束每一位学生,做到防范于未然。自己还坚持“勤”字开头,做到早操勤跟班,早读勤巡班,平时勤下班,使班风建设得到加强。自己在任班主任的工作中,除了注意抓好班风建设外,还十分注意加强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对那些思想纪律、学习较差的后进生从不歧视,而更加关心爱护他们,积极想方设法转变他们,经常找他们拉家常,谈人生、叙理想、讲前途,和风细雨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满腔热情去温暖他们的心田。因此,自己多年来所带的班班风正、学风浓,良好的班风形成,并不断的得到巩固和发展,所带的班级多次被学校评为“文明班”和“先进班集体”教师述职职称。

多年来,自己不但努力做好班主任工作,而且还努力搞好教学工作,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每一个学年的开始,自己都愉快地服从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从不讲半点价钱,而是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在教学中,我潜心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学习,取长补短,精心备课、上课,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勤下班辅导学生,细心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正由于自己一直以来都能勤教、乐教、善教。因此,任职以来,自己所担任的班语文科教学都取得娇人的成绩,年年都位于全县前列。

四、扬长避短,更上一层楼。

7.中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 篇七

我国古代私塾对读写结合的教学十分重视,强调“读”是写的基础,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获取写作素材,培养语感,扩充知识,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揣摩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并且在作文过程中相应地运用典故和生活素材,有助于提高作文能力,正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学,说,阅读和写作的教学经验相结合,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启发性和因材施教是其基本的原则循,等等,先放后做,促进阅读的整合,思考和写作。但是这种读写结合教学没能摆脱读写的程式化,更没有在读写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随着《癸卯学制》的颁布,语文学科从经学与科举中解脱出来,逐渐分化为有独立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学科。

五四时期,受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语文教育由过去的重视“功名”转化为重视“实用”,“效果”等,叶圣陶进行“阅读促进写作”理论的研究并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将语文学习的读与写积极地融入语文教学中。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语文教育受巴班斯基,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等苏联教育家的影响,语文教育内容更注重知识教育,文学教育,学生读写知识一定程度上丰富起来,但读写能力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吸收苏联经验的过程中,陷入了模式化,程序化,形式主义的误区。

当下,社会的读写环境欠佳 ;学生的读写兴趣不会发挥的那么完善 ;语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决定他们对读写结合的实施“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不爱读书也不爱写作的习惯影响了其长足的发展。因此这里呼唤读写结合教学的实施,倡导学生真诚的与文本对话,产生共鸣,释放自己的心灵。正如做过中学语文教师的现代作家俞夭白说过的那样去做 :“因为写而渴望读,因读而激发写,让读与写、写与读形成良性循环,则语文教学目的达到了。”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途径有很多,读写相结合的训练就是其中之一。读写结合教学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文素养,从读写结合的内容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探究能力。在结合阅读与写作教学巩固独立的过程中,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独立的人格 ;读写结合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的促进者,由收件人的课程为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实践者改造方案研究,由单一到全面的指导经理。阅读并结合教学有利于教师实施写作,“专家型教师的实际增长。教师亲自试水,从而改变他们的知识结构,发展读写结合的教学理论,解释读写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造读写结合的教育实践,形成专业的教育思想,捕捉日常教学中的精彩片段,提升语文教育教学的智慧,塑造教师的语文气质。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作为一名中学生必须掌握和懂得的,这样有助于提升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读和写的教学的实施,结合学生,使校园文化逐渐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将阅读和写作技巧,高中生的社会,通过再生的文化回归。有利于政治经济的和谐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保护,通信,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创新。

摘要:语文素养是中学生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而提高语文素养一直是每个中学语文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所追求的,那么,如何提高语文素养就成了当今社会语文教学的一个热议的话题,阅读和写作相结合也是现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最为重视的,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训练能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使学生的学习语文的能力得到稳步提升。正读写相结合也可以检验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于应试教育的今天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中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有哪些弊端,有哪些优点,这样,我们就可以去粗取精,更好地完成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

8.加强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篇八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生角色,从被动到主动;教师角色,从传授到指导;学习空间,从封闭到开放;学习形式,从单一到多样。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有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式学习。在实际操作中,以课本为依托,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我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开展比较研究

学习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时,我在上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他的另一篇小说《山地回忆》,课堂上重点解决一个问题:研究作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孙犁的两篇成功塑造女性形象的经典之作,同为写战争时期的女性形象,却写出了不一样的风情,这些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我课前发给学生苏辙《六国论》的材料,课堂上让学生分析比较苏洵苏辙父子两人在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和两篇文章的最终目的有何不同。当然苏洵的《六国论》也可以和贾谊的《过秦论》以及杜牧的《阿房宫赋》相比较,关键是教师要选择好比较点,为学生引好路。

适合做比较阅读的文章问题集中,体现了一课一得的教学思想,但又出现了文章其他方面的学习被边缘化的问题。对文言文来说,不是基本的字、词、句落实不够,就是耗时过多,冲击了教学进度。如果能从教材本身寻求出理想的篇目进行比较阅读,我觉得是上策。

二、开展专题研究

学完鲁迅的《阿Q正传》后,我为学生确立了一个专题——“从小说人物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鲁迅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其后,我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四组,课后备组参考小说集《呐喊》进行研究,两天后的课堂上再组织交流。

对于专题研究,我们要重视过程而不是结论,因为学生得出的结论或成果或许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错误的。但研究的过程则是学生增长知识的过程、是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的自主学习,它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要为学生确定一些专题供学生选择研究。

三、开展问题研究

我们在学习《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时,经过分析,认为此文只要解决三个问题就可以透彻地理解全文的主旨,即:①作者为什么要记叙和五位烈士交往的经过;②“惯于长夜过春时”一首诗在全文中的作用;③“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预习时。我先把作者的生平简历、写作的时代背景及有关的参考资料介绍给学生,然后再把这三个问题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结合教材,独立研究,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研究结论未必正确,但只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畅所欲言、言之有物,就达到了目的。当然,最终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在大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四、开展拓展研究

学习新编京剧《曹操与杨修》时,我尝试引入《曹操与杨修》校园专题网站进行教学。课前让学生浏览校园专题网站“曹操与杨修”,网站的“学海无涯”板块为学生准备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和《后汉书》等多部史书和小说中的相关记载。课堂提出问题:早在京剧剧本之前,曹操与杨修的故事就已经家喻户晓了,那么请你参考校园专题网站“曹操与杨修”中的材料来回答,这些记载和剧本的记载有何异同呢?《曹操与杨修》是一个被重新讲述的故事,剧本在塑造人物方面有什么新意?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通过比较来领悟。学生对杨修的故事虽然已有耳闻,但哪些传统史书和小说对这一历史事件有所记载,具体细节如何表述等,学生往往似是而非,而比较中最重要的就是翔实和准确。专题网站中的“学海无涯”部分提供了丰富、方便和快捷的信息资源,弥补了这一缺憾,而且,学生在比较资源和文本的同时,也培养了筛选信息的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通过比较,学生不难看出,剧本塑造的是两个既伟大又卑微的灵魂。剧评家也指出,新编历史剧缔造了西方麦克白式的曹操。比较而言,传统小说的代表——《三国演义》,正如鲁迅所言,在写人方面,颇有缺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9.考试版-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篇九

一、判断题

1.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语言的言语,但存在一个独立于言语的语言。(×)

2.从历时的角度看,言语先于语言;从共时的角度看,言语是语言的存在的形态。(√)

3.语文教学在技术层面上,可概括为这样两个方面:通过语言让学生学习言语,通过言语发展学生的语言。(×)

4.一个人语文修养方面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语文素质。(√)5.语文知识就是对语文经验的概括。(√)6.技能是能力掌握的必要前提,能力又是技能发展的基础。(×)7.工具说的“工具性”推理是,“语文课是学语言的”,而“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所以“语文课具有工具性”。(×)8.工具说的“思想性”推理是,“语文课是学语言”的,而“语言是工具”,所以“语文课有工具性”。(×)

9.听读教学活动本质是言语作品(主要是课文)向学生文化心理结构的内化。(√)10.说写教学活动本质是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在言语层面上的外化。(√)

11.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着眼于预设,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注目于效果。(√)

12.师生合作是教学方法这一概念的核心。(√)

13.离开了对话就不可能有意义的产生。(√)

14.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有着双重身份:他既是“教练”又当“裁判”。(√)

二、填空题

1.语言与言语的二分,不仅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也有重要的语文教育价值。2.语言的三要素是:语音、词汇和 语法。3.言语的三要素是:言语主体、言语环境和言语作品。

4.一般地说,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等显性课程。5.衡量语感的品位素质的四个标准是:广

度、深度、美度、敏度。

6.正确的朗读指导包括三个方面:激发生

命意识,设置对话情景,指明朗读方法。7.理解力、记忆力和速度是默读能力的三大要素。

8.一般说来,良好的记忆品质包括快速性、持久性、正确性、条理性四个方面。9.布卢姆的教育评价体系将学校里的教育测试与评定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总结)性评价。

10.当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生学习的结果具有五种性能:智慧(心智)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和态度。

三、名词解释

1.言语环境:就是指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条件系统。

2.情境语境:就是指交际场合。

3.言语内容:是指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语言与言语环境结合在一起产生的意义。4.言语形式:是指言语活动的方式,或者说是语言与言语环境相结合的方式。5.语文思维:是指主体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包括对交际对象、情景的辨识、判断,听读内容的领悟、把握,说写目的、思路的确定与调整。

6.语文技能:是指通过反复实践在个体身上形成较稳固的语文动作方式和语文心智活动方式。

7.课型:是从一堂课的总体上认识的类型,比如“讲读课”。

8.感受:人在各种认识的过程中,总是会体验到一定的情感的,人的各种认识过程总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这种相伴的认识的情感体验就是感受。

9.想象:就是由人类储存在记忆中那个的表象出发,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形象或结构的一种思维活动。10.理解:是人们逐渐认识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关系、联系、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11.信度:是反应测验结果在不同条件下的一致性与可靠性程度的指标。

12.效度:是反映测量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的指标。

13.难度:是指测验或考试题目的难易程度,是以正确回答某题的人数与参加该考试的全体人数之比为指标。

14.区分度:是指测试题目对受试者实际水平的鉴别程度,又称鉴别度或鉴别力。

四、简答题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主要有哪几方面? 首先,语言是社会性的,言语是个人性的;其次,语言是潜在的,言语是显在性的;第2.如何理解语言与言语的统一? 言语是语言的历史前提,语言是言语的逻辑前提;言语推动了语言的发展,语言推动了言语的发展;语言潜存于言语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方式。

3.言语的对话性质和语言的对话性质的区别是什么?

一方面,言语的对话性质是直接的,语言的对话性质是间接的;另一方面,言语的对话性质是具体的,即时的,语言的对话性质是整体的,历史的。

4.语文素质包括哪两个层次四个方面? 所谓两个层次,就是直觉的层次和非直觉的层次;直觉的层次是指语感,非直觉的层次包括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三个方面。

5.文章有哪三个层面?

第一,语言的层面,即词语和语法;第二,义理的层面;第三,语用(交际)的层面。6.自我为中心的同化现象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浅表同化

疏陋同化

片面同化

孤立同化

错失同化

7.朗读的性质有哪些?

朗读是一种生命活动,而非纯物理、生理现象;朗诵是与文本的“对话”、“交流”,而非有口无心式的“念经”。;朗诵是对文本意义的创造。

8.默读方法主要有哪些?

浏览法,检索式,跳跃式,框架式,精读法,逐字逐句式,多面选择式,适时重复式,议论评说式。

9.联想有哪些类型? 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0.语文教学过程中激疑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激凝就是引导学生进入对话状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激发主动探索的兴趣;激发主体意识;适时合度;因材施教;注重评价

11.语文教学中一般可作哪些比较? 词语选用的比较;句子结构的比较;不同体裁的比较;作者、作品风格的比较 标准化试题;客观型试题;主观型试题;口试

13.试题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保证试题与教学目标一致;试题的构造要保证能考出所要考核的目标,必须重视整体性;试题题型的选择和使用要恰当;选用何种类型的试题还要切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发展的特点。

14.在平时大量进行的“诊断性”“形成性”评价时要注意哪几个方面?

教师应以积极的情感给学生以评价;教师应当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应注重“自我评价”。

五、论述题

1.什么说语感在语文素质中占据核心地位?

首先,语感是一个人的语文生活的主要途径;其次,语感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智慧;最后,语文素质的其他要素是从属于语感素质的。

2.为什么说对话型教学观念具有创新性? 对话型教学观念之新,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⑴是相对于传统观念重学生的接受,对话型重学生的感悟;⑵相对于传统观念的重训练,对话型教学重实践;⑶相对传统观念重听说读写的技能技巧,对话型教学更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态度;⑷相对于传统观念重结果轻过程,对话型教学既重结果更重过程。

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像是由主体在自身的经验基础上的形象重构,与之直接对应的不是概念、本质、种属等,而是个性差异、生命体验和心理范式。三,语言是空间性的,言语是时间性的。12.语文试题有哪几种类型?

想象力的激发必须遵循想象赖以产生和存在的独特规律。⑴构造言语形象;⑵注入情感动力;⑶创设相宜环境;⑷营造民主气氛。

4.请谈谈国内语文测评现状及语文测试改革的趋向

从国际教育评价发展趋势来看我们的语文测评,显然目前我们的有些做法值得深思。⑴对各种测试类型不同功能的认识不够清楚。⑵各个学时段的测验划分不清;⑶由于将目光盯住校外统一测试,所以,从学校领导到语文教师都过分重视学生成绩的评定,重视学习结果的学习,而忽略了学习过程的评定;⑷测试过于频繁,测试方式单一,造成教师与学生都处于高度焦虑状态。语文测试改革的动态和趋向:⑴强调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发表有创新意识的见解;⑵减少题量,简化题型;⑶语文高考的阅读试题以考课外材料为主,中考试题也有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外材料的趋势;⑷考试的方式和试题的编制酝酿着改革。5.请谈谈视听媒体的教学功能及应用 由于视听媒体便于发挥自身的特点,因而其教学功能较强,主要体现在:⑴能同时提供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刺激信息,加快对教育信息的接受速度。⑵能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展现实际过程,缩短感知和理解过程。⑶能充分利用“蒙太奇”艺术手段,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想像等能力。⑷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打破时空限制。

10.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习题精编 篇十

一、填空题

1、中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六艺)

2、中国古代识字教学的经验有(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识字课本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联系日常生活,(注重激发兴趣)

3、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经验有(熟读精思博览)和(评点法)。

4、中国古代封建教育的主干课程是“(五经)、“(四书)”。它们作为古代语文教材的典范,一直被沿用到清末。

5、(1903)年,语文开始正式单独设科。6、1956年,我国语文教学进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7、1953年.发生了有名的“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二、简答题

1、何谓“

三、百、千、千”?

我国古代最流行、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其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2、中国古代的写作教学有哪些经验时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具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 注重基本功训练;多渎多改多写;从模仿入手学作文;先放后收。

3、简述1996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的特点?

明确了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的特点,全面反映了语文是思维和交际工具的本质特点;首次提出语文学科课程的整体结构。语文教材也构成相应系列;建立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体系,提出6项教学原则。

4、张志公先生概括的古代语文教学的弊端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脱离口语实际和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和知识教育。

5、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解课文。读解课文应抓住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感知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评价。

三、论述题

1、中国古代语文教学有什么特点? 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教育综合在一起;发蒙先识字,后读经书;读经为主,文选为辅。

2、如何理解语文教学目标观的传承与发展?

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体现新的知识观、学生观、以及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目标呈现三堆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

3、现代语文教学内容观应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

语文内容与语文形式的辩证统——关系;.语文与思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协调发展;课程资源优选重构。4.语文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语文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其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自我理解略)。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填空题

1.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汉语文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文包含着多样文化,而且具有较强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承)作用。3.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还具有(基础)性、(实践应用)性和(综合)。4.语文课程的基础任务是(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

5.语文的一般能力包括(运用检索工具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语文是交际工具? 语文是思维的工具;是学习的工具;是生活的工具。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具体任务是什么? 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培养科学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3.语文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一般能力;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论述题

积累语言材料有哪些具体要求?你在实践中是如何做的? 1.内容的广博性;过程的应用性;目标的定向性;态度的坚韧性;方法的多样性。(联系实际略)。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习题精编(第二章)

一、填空题

1.我国传统学习方法主要是通过(接受)、(仿效)和练习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2.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学习方法包括制定计划的方法、(有效预习)的方法,(高效听课)的方法,优质作业的方法、(扎实复习)的方法,(课外学习)的方法和(系统小结)的方法。

3.语文学习常规过程中探究阶段的学习方法指导应该主要指导(感知)、分析和(综合)。4.语文学习常规过程中运用阶段的学习方法指导应该主要指导知识和经验的(构建)和(迁移)。

二、简答题

1.自主学习具有哪些特征?(1)学习参与提出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对认识活动能够自我监控、调适。2.与语文课程性质相关的语文学习具有什么特点? 注重直接感受体验;不忽视间接知识和经验;丰富的感情活动伴随整个学习过程。

三、论述题

1.在语文学习中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包括调动哪些方面的能力?结合工作实践进行论述。1.(1)调动学生的感悟能力;(2)调动学生的记忆能力;(3)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4)调动学牛的想象能力。联系实际略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习题精编(第三章第四章)第三章 中学语文教学设计

一、填空题

1.语文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

2.解决学生问题,满足学生需求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3.教学资源包括(物质)和(人)。

4.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少数优秀学生,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为教师提供(反馈)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语文教学设计的性质? 它属于学科教学设计,是从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出发,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按照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和优势,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所作出的一种策划。

2.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实际;教师自身的实际;现代技术的恰当运用。3.教学过程的安排应该考虑哪些因素?(1)从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安排教学过程,(2)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安排教学过程,从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安排教学过程。

三、分析题

1.根据本章第二节的内容,分析自己的一篇教案,看看在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安排、教学策略运用、教学评价组织等方面有什么得失。第四章 阅读与阅读教学 一,填空题

1.阅读是一种言语操作技能。它是一种读者借助(内部言语),以简缩的形式对读物进行加工改造的智力活动过程。

2.学校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3.阅读的本质决定学生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读书(主体)。

4.阅读阐释阶段大致需要经历(披文感言)、拓展运思,得意体情、(言语表述)等活动。5.欣赏性阅读具有认识属性,(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6.学习经典文篇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文化素养)。

读解策略包括(认知语言)的策略,还原语境的策略;(提纯撮要)的策略;(联想生发)的策略,问题导向的策略。

8.语文教材中的语音文化知识又可称为“(用件)”,目的是供学声阅读后用。9.阅读教学的基本属性是(对话)和(活动)。

10.思路就是反映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维条理).作者的思路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形象性思路,抽象性思路和(临界性)思路。11.对于论说义的教学,教师可以运用下列模式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找观点,(提纲目),探思路,(释逻辑)述思路。

12.语感是主体对于言语的敏锐直觉力和深刻(理解力)。

13.言语分析的具体方法有阍点评注法,(语感笔记法),(佳句模写法)。14.诵读技巧主要有处理停、连.表达(重音),把握(语气)和掌握节奏。

二、简答题

l.简述微观视野下阅读活动作为一个行为系统的特征。

阅读是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阅读是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统一;阅读是言话操作技能与言语心智技能的统一;阅读是审美实践。2.读者的阅读期待主要表现为哪些方面? 体裁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自我期待。3.阅读批评与阅读鉴赏的区别是什么?

鉴赏是对文章或作品的情感性参与,满足的是读者个体的审美趣味,着重实现的是读物的审美价值。批评是对文章或作品的理性检验和评定,它往往是从一定的背景和理沦出发去感受和理解读物,并尽可能作出客观评价,它更着重于读物的社会价值。4.刨意性阅读的思维操作一般有哪三种模式? 综合.即“统摄性加工”;组接,即“倾向性加工”;排序,即“系列性加工”。5.课堂教学中救师提问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应具有适当的难度;有具体的针对性;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对学生的应答应给予及时的反馈;不要使学生处于连续的“被追问”状态。6.简述言语分析法的特征。

注重言语表达的形式技法和成功经验;着眼于作者运用语言 过程中的动态思考和表达经验;注重言语的人文意蕴。

三、论述题(必须举例)1.如何从阅读活动的自然进程角度,理解阅读活动中不同阶段的阅读能力结构? 积累性阅读与阅读感知力;理解性阅读与阅读理解力;欣赏性阅读与阅读审美力;研究性阅渎与阅读评价力;创意性阅读与阅读创造力;信息社会中的信息阅读。2.结合实际沦述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整体感悟的方法。

了解文本的全局,促成原初感悟,形成阅读期待,从初感发展到评说。

四、分析题

1.分析自己或他人的一堂阅读教学课.看是否体现了“阅读教节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的观点,进而深入理解阅读教学的对话品格。

阅渎教学是学生、教师与作者的对话;是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是课堂情境中的“师一生”、“生一生”对话。分析略。

2.分析第四章《(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谈谈教师运用了什么教学方法,对于引导学生阅读作品和理解作者情感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在《我与地坛》的教学中,教师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从整体上看,运用了文学鉴赏法。首先,揭示《我与地坛》的构成规律。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话语层面,进入到形象层面:地坛、母亲;又由文学作品的形象层面,深入到文学作品的意蕴层面:精神家园、感悟生命、生命航标。从而以作者的审美活动过程,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系统的构建。具体地看,运用提问对话法、言语分析法、整体感悟法、理清思路法等多种方法。“提问对话法”所提问题悬具有适当的的难度和针对性的“发展性问题”,例如“史铁生为什么喜欢地坛?”“史铁生从母亲身上懂了什么?”等,学生在理解这些问题比较、联想、想象、重组等心理过程中,构建文学鉴赏的心理过程。多种具体方法各有其作用,例如“理清思路法’’探寻了作者“生命永恒”、“热爱生命”、“痛苦忍耐”、“坚强生活”的思想开展过程:从其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第五章 作文与作文教学

一、填空题

1.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言语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和(心智)活动。

2.写作过程一般要经历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转化,从(模糊)思维向(具体)思维的转化。3.作文教学中审题的指导方法有(审读圈点)法,(结构分析)法,题目补充法和(比较辨题)法。

二、简答题

l.作文知识结构中的陈述性知识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较丰富的百科知识;鲜活的生活经验和深刻体验的积累。2.一般情况下,学生缺乏作文欲望的原因有哪些? 对生活缺乏观察、感受和体验;阅读量少,知识和思想贫乏;语文基础差,写字造句等都遇到困难;作文屡遭失败,挫伤了写作积极性。3.作文课中的情境教学,一般可以采取哪些方式? 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帮助学生打开“胸中积蓄”;把学生引入现实生活。4.联系写作心理规律,教师指导写作过程大体有几种思路? 运用联想的规律指导作文;按照认识规律指导作文;运用头脑风暴法指导作文。

三、论述题

1.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你对“作文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和心智活动过程”的理解。写作是表达,而表达是人的一种内心要求,一种心理需要;写作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活动的过程;写作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主要是通过内部言语来操作的。联系实际略。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学生作文观察力的理解。

观桑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有计划的视知觉过程;在这视知觉过程中,同时还伴随着积极的思维;学生的写作材料来源有两个:一是直接的观察和体验,一是读或听等间接渠道。

四、分析题

一位特级教师创立了一种特殊的课型——“班会感悟课”。老师走访了班上57位学生的家庭,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精心准备自己的发言——一首长诗。他下功夫了解自己的学生,因此发言的内容针对性强;他深爱蓿自己的学生,因此他的发言充满激情。学生听了他的发言,既动心.义动情,写出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佳作。下面是这位老师的长涛片段和学生的“感情”片段。以此为例,从作文教学如何开启学生思路的角度,分析这个课例的成功之处。

教师的发言《自立吧,我可爱的弟子们》(片段)„„

对父母/不管年轻年老.不管为官为民/每一位都是爱子如命/每一位都是勤勤恳恳/清晨,儿女还在酣睡/兹母早已起身/精心精意地调剂饭菜/只怕儿女的眉头皱起愁云/严父本想唤醒爱子/内心却翻腾着激烈的矛盾/既怕打扰爱子的睡眠/又怕浪费晨读的光阴/可敬的严父,象忠诚守时的报晓鸡/可亲的慈母,象任劳任怨的女仆人/而我那作儿女的弟子们哪/却似乎习以为常/倒有些麻木不仁„„/我可爱的弟子们啊/你们可曾理解/父母已成为两头点然的蜡烛/一头点燃,照亮了工作/一头点燃,照亮了你们/他们在加倍地煎熬着心血/他们在加倍地毁灭着自身/你们可曾见到/烛泪落时母泪落/你们可曾听到/烛心燃时父呻吟/你们可曾反思/习以为常是多么无情无义/你们可曾自省/麻木不仁是怎样违背天伦/学会爱吧,我可爱的弟子们/学会爱吧,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就是我得出的动心的结论。/享受父母的爱,却从不想到反哺/我不相信他是一个真正的人/享受老师的爱.却从不想到回敬/我不相信他是一个纯粹的人/索取朋友的爱.却从不想到答谢/我不相信他足一个高尚的人/获得集体的爱,却从不想到回报/我不相信他会成为爱国的人,学会爱吧,这足做人之本/学会爱吧。这是报国之根/——这就是我得出的动心的结论。„„

学生感悟作文(节选):

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老师.是您的演讲踏出了我们这些青年学子的空谷足音。于:是.我从混沌中初醒。“做思之吾,创吾之思”!老师,是您的教诲启迪我迈开了回归灵性的第一步.开始学习用心灵去感情人生。“自立吧.我可爱的弟子们”!老师.是您的呐喊让我寻回了“爱”这一人之本。摆脱了“情感冷漠症”的我,逐渐体会到回报爱的欢欣、奉献爱的快乐。

答:教师用声情并茂的长诗成功创设了能够形成感情共振的情境,使学生们易于产生倾吐和交流的欲望,进入一种积极趋向的心理准备状态;

2.“„从前的我.却对父母这种鞠躬尽瘁的奉献一直习以为常、麻木不仁。如今.当我被老师的诗唤醒之后,重新审视父母.我觉得他们更象泰山上抬滑竿的挑夫,而且是两名不索报酬的挑夫。他们一个躬身在前,一个挺腰在后,抬着躺在滑竿上的我,步履蹒跚地向学习的泰山顶峰攀登。我渴,他们递上泉水;我饿,他们奉上美食;我冷,他们脱下衣服给我穿。而他们.只是抬着我不停地攀着,登着„„可我呢?尽管只是悠闲地仰在轿上轻松地看书学习,却依然连连喟叹行路难!竟然从未想过关心关心抬轿的两位轿夫,体谅体谅他们的辛苦,给予他们些许安慰!这是何等何等的不知廉耻啊!„„”

答:教师在诗中再现了父母。儿奠之川普遍的生活真实场景,将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引人了现实生活之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3.“伴着泪水开完了班会.老『『币的讲话和同学们的发言让我近乎冰冻的心燃烧起来。我头一次冷静下来,用那颗燃烧的心照亮走过的16年的道路,努力寻找路边那被我遗弃的最宝贵的东西。„„”

答:教师用情感这把钥匙打开了学生们的“胸中积蓄”,学生的心灵世界在悄悄地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义伴随着学生的情感激荡,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不吐不快,欲罢不能。

第六章 口语交际教学

一、填空题

1.口语交际教学日标的特征是(发展)性,整体性和(操作)性。

2.表达与交流的心理特点表现为(临场)性,(敏捷)性.体态语的运用.运用语音(表情达意)。

3.谈话是指说与听在共同创设的(语言情境)相互应答的活动形式。其主要特点是信息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话题灵活),语句松散等。

二、简答题

1.简述口语交际的态度包括哪些要求。

耐心专注地倾听;自信负责地表达;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一 2.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倾听的心理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包括三个阶段:言语知觉阶段;结构分析阶段;利用阶段。3.口语交际救学的要求有哪些?

①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学习、生活和今后的社会交际实际: ②刨设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环境; ③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 ④突出口语交际的实践操作性: ⑤教师弓I导要切实、精当;

⑥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口语交际能力。4.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进行口语教学有哪些方法? 朗读训练;复述训练;讨论训练;口头作文训练。

三、论述题

1.听力训练有哪些的办法?联糸实际就其中1—2种谈谈是如何进行听力训练的。聆听训练法;听记训练法;听写训练法;听说训练法;听辨训椿法;听测训练法;听评训练法;听赏训练法。联系实际从略。第七章 语文知识教学

一、填空题

1.语文知识内容包括社会的语言言语规律,(他人的言语经验)和个体的(言语规则)2.语法修辞等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它是以(概念)和(命题)的形式出现的。

二、论述题

语文知识教学有哪些基本原则?结合实际加以论述。

答:精要致用的原则;综合实践的原则;注重言语情境的原则。联系实际从略。

第八章 中学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

一、填空题

1.在西尔斯和里奇的著作《教育技术的定义和研究范围》一书中,将教育技术定义为“关于(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设计课件时一般要考虑树型结构、(呈现方式)、呈现控制和(拓展选择)。

二、简答题

1.现代教育技术给语文课堂教学将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 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师角色的转换;学生思维过程的变化。2.语文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促进综合效应;②拓展选择空间;③提供便捷手段④改善参与条件;⑤扩大共享范围。3.简述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包括教育理论和设计制作两个方面;适用性原则,包括教育技术的适用性 和教学过程中的适用性。

第九章 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填空题

1.语文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学和(文学)、(语文教育史)。

2.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涉及钻研教材、(设计教学)、驾驭课堂、处理作业、组织(语文课外活动)等方面。

二、简答题

1.树立“重视发展“的质量评价观应明确哪些问题? ①评价功能的转化;②重视综合评价;③强凋质性评价;④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⑤注重过程。

2.心理健康的教师应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①积极的角色态度和对教师角色的认识;②热爱学生;④具有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④始终保持一颗童心;⑨富有同情心和耐心;⑥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3.简答中学语文教师的科研能力结构。

11.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究 篇十一

一、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一)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内涵

语文生态学认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文本和环境等生态因子所组成的完整的生态系统。这里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生”是活着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意思;“态”是指形态、状态、样子。从这种意义看,“生态”可以理解为焕发生命活力的状态。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理想境界,即让具有生命活力的教师和学生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的和谐的自由的生长和发展,正像郭思乐教授在《经典科学对教育的影响及其与教育生命机制的冲突》(《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教育中生命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存在这种可能性,使生命达到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生命会从中受到鼓舞,从而收获丰富和充实的人生。”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就是师生生命的充盈与完整,即师生人格的完整、个性的发展和情感与兴趣的满足。因此,笔者认为,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是指中学语文教师在充满焕发生命活力状态的教学场所里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换言之,就是中学语文教师在特定的教室里,充分发挥教师、学生、文本、环境等教学因素的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平等对话、互动交流等多种手段,营造一种互动开放的、生命体验的、自然生成的、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为提升语文素养、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等而开展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内涵主要如下。

第一,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焕发学生生命活力,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合格公民。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还应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语文、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

第二,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基本生态要素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其基本生态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文本和环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自主者、合作者和探究者,在学习中起着主体作用;文本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内容,是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是教学中的参与者、交流者和互动者,在学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环境,这里主要指自然环境即教学场所教室,是师生从事课堂教学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四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它们在对立统一中相互作用,从而实现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完成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具体任务。

第三,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以焕发师生生命活力,提升师生生命价值,求得师生共同发展为导向,这也是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中,作为生态因子的学生,其学习兴趣的激发,感情的熏陶感染,生命活力的焕发,生命价值的提升等等,都是其他生态因子即教师、文本和环境等共同参与平等对话和互动交流,即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特点

与传统的片面重视知识灌输而忽视学生生命个性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相比,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互动开放性。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民主交流、平等对话的互动过程。作为生态因子,文本本身在内涵上就是一个具有丰富性、多元性和模糊性的开放世界;而师生由于知识储备、生活体验等不同,对文本的理解或解读则存在着多样性、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开放空间;教学环境,对内则具有营造民主、平等、宽容、和谐对话氛围的开放特点,对外则具有课堂向同事、家长、专业人员的开放特点。这些都决定了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具有互动开放性的特点。

2.生命体验性。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是师生真正焕发生命活力的活动过程。作为学习内容,文本洋溢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也洋溢着作者的生命活力。语文学习的本质就是人本与文本的碰撞,就是师生生命与文本作者、与文本中人物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在交流与碰撞中,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注重学生生命的情感体验和感悟,从而透视文本生命和作者构想的契合,引起情感共鸣和审美愉悦。课堂上生机勃勃,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师生的生命个性和情感体验都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与丰富。

3.自然生成性。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是师生与文本多维互动、自然生成的活动过程。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仅要检查预习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还要引导学生对课前预设的重点、难点问题等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即多维互动。这多维互动交流中的一个个的生成,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平等对话与交流的结果,这样的生成是鲜活淋漓的,自然流畅的,不可预设的,无法复制的,其间充分呈现着学生生命个性与情感体验的全部过程,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教学的生命活力。

4.和谐发展性。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合作与和谐发展的活动过程。教学中,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角色,让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者、合作者和探究者,引导学生参与互动与对话,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处在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互动和交流状态。互动交流中,学生眼界得到扩大,知识得到丰富,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等得到提升,同时教师的教学睿智、教学水平等也在其间得到发展。

二、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序及实施原则

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主张挖掘师生的生命潜能,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充分发挥各生态因子的积极作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活泼、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倡导平等对话、多维交流、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生命体验和感悟,追求师生共同进步成长的教学观念。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一般操作程序如下。

(一)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序

1.自主预习,启蒙生态。这是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也是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奠基环节。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文本内容和学生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等特点,布置导学案或预习作业,学生根据导学案或预习作业,自主研读文本,动手查阅资料,独立完成导学案或预习作业。教师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或思路。这样,既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开启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特个性,同时也展示了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灵活性。

2.创设情境,唤醒生态。这是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新课伊始,教师或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集音乐、视频、文字等于一体,激活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设置疑问开场,吊起学生急于深入探究文本的胃口;或用抒情语段开篇,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感情氛围之中;或温习旧知,帮助学生归类建构知识系统;等等。这样,既唤醒学生生命个体的学习热情,又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为后续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3.整体感知,构建生态。这是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胸怀全体学生,着眼文本整体,引导学生或听读、或朗读、或默读、或浏览文本,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辨清字形、了解词意,把握主要内容,理清结构层次或作者写作思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等。这样,教师既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呵护其稚嫩的思维,又要帮助引导学生对文本有个整体的客观的历史的认识和感悟,使学生的生命情感与文本及作者的生命情感相互交融、和谐相生。

4.赏析文本,发展生态。这是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研读文本、合作探究、民主交流、平等对话和多维互动,或品味语言,或分析人物形象,或推敲重点语段,或体验感悟心路历程,或赏析艺术特色等,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思想主旨、时代背景和作者心境,将文本与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趣味追求,将文本的主旨意蕴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理想,促成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让他们获得可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个性也在其间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扬。

5.拓展总结,完善生态。这是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立足课内,适度向课外拓展延伸,并及时进行课堂总结,引导学生或畅谈启迪收获,或漫谈感想感悟,或借鉴比较研读,或进行片段写作、以写促读等,让学生站在个体生命意义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和反思文本的价值取向,从中汲取营养、愉悦情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品性,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彰显学生的生命个性和人生意义,教师的人格魅力、生命价值和教育艺术也在其间得到不断形成、发展和完善。

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整个活动过程,是语文教学生态系统得到不断启蒙、唤醒、构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学生个性、人格、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得到不断形成、发展和确立的过程,也是教师生命意义和教育艺术得到不断彰显的过程。当然,这只是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具体到不同的课程内容和体裁形式,教师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必要和适当的调整。

(二)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实施原则

1.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原则。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也为了学生的一切,努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

2.启发点拨、因势利导的原则。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追求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教学活动中得到自然、健康和快乐的成长,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遵循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遵循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教学过程中,宜循循善诱、启发点拨、因势利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切忌“一言堂”或“满堂灌”,将学生当成接收知识的容器。

3.多维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倡导发挥每一个生态因子的积极作用,教学过程中,尤其强调重视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和多维互动,在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生命意义得到彰显的同时,教师的生命个性和教育艺术也得到进一步成长和成熟。

4.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态系统中,作为生态因子,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各不相同,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也存有差异,与教师或相互之间对话、交流的效果也不可能一样,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这些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交流,分层夯实。

三、结语

本课题研究历经6年,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案例,出版了教育专著《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陈相元、高良峰著,现代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得到了增强、培养和提升,一些媒体还对本课题研究成果或活动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但是,我们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挑战。

在理论方面,我们还要继续学习现代语文教育教学理论,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的成功教学经验和优秀研究成果,不断总结、丰富和发展中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理论、途径、模式和方法;在实践方面,一是要不断摸索和探究不同体裁、题材文本的生态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和方法,二是要如何让个性差异和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互动和交流中来,让焕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全面发展、培养合格公民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上一篇:天然气承诺书下一篇:陌生人可以丰富你的生活美文摘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