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文知识点(共17篇)(共17篇)
1.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文知识点 篇一
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24时计时法
1、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把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进行互化。
如:普通计时法24时计时法:上午9时→9时;晚上9时→21时(9+12=21)普通计时法一定要加上“上午”、“下午”等前缀。
2、【计算经过时间、开始时刻、结束时刻】【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①如:火车11:00出发,21:30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经过10小时30分钟),但这里不要写成(10:30)。正确的列式格式为:21时30分-11时=10时30分,不能用电子表的形式相减。
②再如:火车19时出发,第二天8时到达,火车运行时间是(13小时)。像这种跨越两天的,可以先计算第一天行驶了多长时间:24-19=5(时),再加上第二天行驶的8个小时:5+8=13(时);
③又如:一场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先换算,155分=2时35分,再计算。
3、会根据给出的信息制作月历和年历。如:某年8月1日是星期二,制作8月份的月历。再如:某年4月30日是星期四,制作5月份月历。
三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
我是1厘米:
1厘米,很淘气,仔细找,才见你.
指甲盖1厘米,伸出手指比一比.
长短和我差不多,大约就是一厘米.
100个我是1米,我是米的小兄弟,
物体长了别用我,要不一定累死你.
大于号、小于号的用法:
大于号、小于号.
开口朝着大数笑.
三年级数学运算方法公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2.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文知识点 篇二
关键词:农村,三年级数学,作业,有效性
课外作业是学生们巩固知识、培养技能的重要环节,课外作业的有效性设置直接影响到学生们课后的学习、知识积累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吗,那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我国农村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师如何优化课外作业设计,利用课后作业来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习惯的养成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最为关键的。
一、作业的设计有效性
(一)内容要精
小学三年级是培养学生们的独立学习思考能力、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教学布置作业时内容要“精”,这需要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外作业,让学生们自己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问题。课外作业一定要立足于教学内容、大纲要求,这要求教师认真分析习题的知识点类型,设置合乎学生的课后作业;教师应该适当增加综合型习题的数量,尽量可以通过一个习题的解答让学生们掌握当天的学习点,巩固当天的学习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学完《周长》之后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展示由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组合而成的图形,给学生们在课后自主探索如何计算组合图形的周长,让学生们自己主动学习探索。完成这样综合性较强的习题时,学生可以巩固多种基础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们加深记忆在短时间内牢牢掌握知识点。
(二)题量要适当
三年级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题量过大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后期阶段注意力会显著下降,效率也明显会降低,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三年级数学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们的能力,合理控制作业量和作业的难易程度,尽量将作业时间控制在30分钟之内,给学生留课后复习时间和预习新课程的时间。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适当结合学生们的层次特点,可以适当改变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一刀切”的作业布置特点,较高层次学生的做题速度较快、解题能力较高,可以适当增加题量以及题目的难度,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平台,可以在确保教育全面性的同时充分激发“尖子生”的学习潜力。
(三)题型要新颖
各种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学生长期以来都处于单一、机械地重复教材、习题册上的所有习题,虽然能够提升技能,提高写作速度,但这种“题海战术”不仅会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还会直接影响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和培养,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压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农村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要考虑题型的新颖性。教材和练习题册上的内容单一重复,在作业设置中教师应进行课题优良设计,进行合理的筛选,避免长期重复类似的题目。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们布置更多开放性与探究性的作业,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实践角度出发加深知识理解能力、提升实践解题技能。比如:学完《面积》后,在给学生们布置一些基础性计算习题的同时,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根长16米的绳子,可以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怎样可以使它的面积最大呢?设置新颖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四)结合农村生活实际
教学资源相对有限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小学都是普遍存在的,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任务都是超额的,如何在高效备课、高校教学的同时投入一定的精力、确保课外作业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学生课外学习离不开家长的关注,我国农村大部分家长关注孩子们完成作业的精力不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考虑到尽可能布置学生们能够力所能及能够自我解答并完成的作业。同时,教师要通过开家长会的途径,让广大家长意识到关注孩子作业的重要性,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作业设计促进思维发展
(一)让思维参与计算练习
新课标强调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计算技巧的培养,在布置计算类习题时,教师应该优化设计,尽可能让学生将比较思维、总结思维、辩证思维参与到计算练习中,从而通过作业设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习过程中,良好的辩证思维有助于学生发现更多问题。比如:在讲授《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教师应该注意学生们在计算过程中的易错点,在此基础上布置相应的判断题,让学生们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随后再给出正确答案。通过这样的设计,帮助培养良好的辩证思维,有助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让思维参与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标标准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可以结合实际问题,布置一些开放性、实践性、多解性题目,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解决实际问题,让思维在体验中得到更好地发展。比如,在讲完《时、分、秒》这一节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主查询周边饭店的营业时间,在此基础上比较饭店的营业时长,通过这样的开放性、实践性题目帮助提升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结束语:
新课标标准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在教学资源有限的农村,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师应该优化课外作业设计,合理控制题量、适当增加题型的新颖度、综合型,通过作业设计巧妙地引导学生让思维参与到习题完成过程中,从中来提升基层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任常泼,吴晓红.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作业的时效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11:153-154.
[2]丁丽.农村小学学困生数学家庭作业的优化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2,16:95-96.
3.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文知识点 篇三
教材简析
学生在二年级时,主要通过具体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和步感受了排列组合的思想的方法。本节课是搭配问题的延续和提升。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内容,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学习排列组合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重在引导学生用更简洁、更抽象的方式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教学内容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教科书第102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不重复,不遗漏以及符号化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星期六是小红的生日,她打算和几个小伙伴到数学乐园里去玩。一大早,妈妈就给她准备了几件衣服,请看(课件出示几件衣服)这些衣服漂亮吗?(漂亮)有几件上装?几件下装?(2件上装,3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是一种穿法的话,你觉得小红一共有几种穿法?(学生说)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以谈话的方式展开,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样的导课轻松自然,直奔主题。】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探究搭配的方法
师:小红的这五件衣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呀?请大家两人为一小组,用学具卡片(两件上装、三件下装)摆一摆,看一看到底有几种不同的穿法?摆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搭配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
2、汇报展示搭配方法
师把教具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组里的代表上讲台把自己的搭配方法介绍给大家,谁愿意?(请三四名学生代表到黑板上操作并口语表达自己的思路),预设:①先固定上装,再用2件上装分别与3件下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②先固定下装,再用三件下装分别与2件上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几个同学展示并表达了自己的搭配过程,结果都是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那你比较喜欢刚才哪位同学的描述?为什么?(生答)
小结:所以我们在搭配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其实呀,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再次走进了数学广角,学习数学广角里面的知识搭配(板书:数学广角→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动嘴说一说,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搭配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并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思维的能力。】
3、寻找简捷的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学具卡片摆出了五件衣服的6种搭配方法,如果我们现在没有这些學具,你们能通过什么方法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请同桌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方法)
(学情预设:可以用文字表达,用符号代替,可以连线……)
师:请大家在答题卡上把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再列式算一算,有几种搭配方法。
(生记录、计算,师巡视、了解、指导)
请三四名学生上台投影展示说明自己的记录方法
预设1:有序,用文字表达
灰短袖—花裙子 灰短袖—长裤 灰短袖—包裙
蓝长袖—花裙子 蓝长袖—长裤 蓝长袖—包裙
3×2=6种
预设2:有序,用符号表达
① ② A1 A2
B1 B2 B3
3×2=6种 3×2=6种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生答)
小结:同学们,我们在搭配事物的时候,要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一定要有顺序地进行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对比学生的作业,感受有序思考的好处,深化有序思考的意识。在描述记录的方法中,渗透“符号化”思想。】
三、巩固新知,实践应用
1、早餐的搭配
①操作并列算式
师:小红看到大家这么热心地帮她搭配衣服,她真高兴,她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套衣服,出发前,要填饱肚子呀!瞧,妈妈已经给小红准备好了早餐(课件出示早餐),这些早餐有什么特点?(上面两种是喝的,下面4种是吃的)合理的早餐应该是一种饮料配一种点心,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这些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呢?请大家在答题卡上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搭配连线,并列出算式。
(学生在答题上记录,列算式,师巡视、了解、指导)
②展示作业
请两三个同学展示作业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如果再加上一杯果汁,一共有几种搭配?你能直接列算式吗?同桌说一说,指名答,3×4=12(种)
2、照相搭配
①课件出示图片,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为小红的早餐找出了8种不同的吃法,小红感谢大家,她匆匆地吃了早餐就出发了。和小伙伴汇合后,他们一路蹦蹦跳跳地很快便来到了数学乐园,还没进门,他们便碰见了多久不见的好朋友聪聪、明明。他们4人都想单独和聪聪、明明分别合拍一张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张照片?
②现场表演、操作
老师请4名学生当小红和小伙伴,请2人当聪聪和明明上讲台,再请学生上台操作怎么照相。
③请学生列出算式,2×4=8(张)理解两种方法:一种是2个4张,一种是4个2张。
师:通过照相,我们又巩固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照完相,小红和小伙伴高兴地进入数学乐园玩去了。
【设计意图:目标达成练习,强化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进而抽象到直接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师进行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课本102页“做一做”第1题;
2、课本105页第6题。
教学反思:
4.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篇四
第一单元 时、分、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60分=1时 60秒=1分
第二、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 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5、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最大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6、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 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 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上10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7、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8、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第三单元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 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② 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③ 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1吨 1000克=1千克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2、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三位数乘一位数:
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4、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5、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 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6、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7、(关于“大约)应用题:
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
8、减法的验算方法:
①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
②用差加减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9、加法的验算方法:
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② 用和减一个加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6、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 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 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4、分数加减法:
① 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和分子相加、减。
② 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在计算。
5、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2
第一单元 时 分 秒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4、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5、常用时间单位:时、分、秒。
6、时间单位: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
1时=60分 1分=60秒
半时=30分 30分=半时
7、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8、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第三单元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m)做单位。
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5、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大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一般用“吨”作单位。
8、常用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9、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
1千米(公里)=1000米
10、质量单位 :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第二、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最大的几位数和最小的几位数:
最大的一位数是9 最小的一位数是0
最大的二位数是99 最小的二位数是10
最大的三位数是999 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
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
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2、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3、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加法公式:
加数 + 加数 = 和
和-另一个加数 = 加数
5、减法公式:
被减数-减数 = 差
差 + 减数 = 被减数
或 被减数 = 差 + 减数
被减数-差 = 减数
6、口算时:
例:
(1)35+48
先算35+40=75,再算75+8=83。
(2)72-28
先算72-20=52,再算52-8=44
或 先算72-30=42,再算42+2=447、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 “应准备”等词语时,都是用估算。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用除法计算: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36是4的几倍? 36÷4=9
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A,求这个数。
用除法计算: A÷倍数=这个数
已知一个数的5倍数是35,求这个数?
35÷5=7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 一个数×倍数= 结果
9的6倍是多少? 9×6=54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数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做因数。
3、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这个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第七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1、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或正方形时,拼成的图形长和宽越接近(或长、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2、四边形的特点: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有4个直角。
4、正方形的特点:4条边都相等,有4个直角。
5、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6、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7、在一个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意义: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1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
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两份。
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
2、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就大。
(2)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3、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3
三年级数学上册定义公式
1、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2、1分=(60)秒。
3、2时=(120)分。想:1时是60分,2时是(2)个60分。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5、1厘米=10毫米。
6、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7、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8、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dm)作单位。
9、1分米=10厘米。
10、1米=10分米。
11、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1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
13、1千米=1000米。
14、“千米”也叫“公里”。
15、我们学习过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千米除外)。
16、3千米=(3000)米。想: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5000米=(5)千米。想:1000米是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
1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8、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19、1吨=1000千克。
20、这名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的体重是1吨
21、蓝鲸的体重用吨作单位。
22、我们学习过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相邻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3、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24、验算加法: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25、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十。
26、验算减法:可以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也可以用加法验算,用差加上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27、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再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口算、笔算、估算)。
28、6里面有3个2,我们说6是2的3倍。
29、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
30、求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
31、8的4倍就是4个8。
32、小组讨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33、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做因数。
34、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35、两个数和相等,这两个数越接近,积越大。
36、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数扩大10倍,积扩大10倍。
37、每份数不变,求总数,用乘法。
38、总数不变,求份数,用除法。
39、四边形特点:有4个角,有4条直的边。
40、长方形较长的边叫长,较短的边叫宽。
41、长方形特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4个直角。
42、正方形特点: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
43、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44、测量不规则物体:(1)化曲为直(绳子);(2)滚动。
45、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46、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7、长与宽最接近,周长最小。长与宽差最大,周长最大。
48、长方形:长=周长÷2-宽。
49、长方形:宽=周长÷2-长。
50、正方形:边长=周长÷4。
51、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写作。
52、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写作。
53、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三分之一,写作。
54、像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55、分子相同,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56、分子相同,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57、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
58、像 这样的数,也都是分数。
59、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取其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它的几分之几(分母分之分子)。
60、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其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
61、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分母相同,分子越小,分数越小。
62、想:2个加1个是3个,就是。
63、想:5个减去2个,剩下3个,就是。
64、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65、求8的是多少:把8平均分成4份,取三份,8÷4×3。
5.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篇五
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0。
的二位数是99,最小的二位数是10
的三位数是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
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的五位数是9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
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2、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作10,加本位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3、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加法公式:
加数+加数=和
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5、减法公式:
被减数-减数=差
差+减数=被减数或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6、口算时:
例:(1)35+48,先算35+40=75,再算75+8=83。
(2)72-28,先算72-20=52,再算52-8=44
或先算72-30=42,再算42+2=44
6.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篇六
一、除数是整数
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
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除得的商的哪一数位上不够商,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二、除数是小数
一看:看清被除数有几位小数。
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也就是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被除数是不是整数不重要,只要扩大相同倍数就行)。
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进行计算。
a÷b=c(b≠0),b=1时,a=c;b>1时,a>c;b<1时,a
三、商的近似数
求商的近似值:计算时要比保留的小数多一位。
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四舍五入”法、
保留商的近似值,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求积的近似值:计算出整个积的值后再去近似值。
四、循环小数
1、循环小数的定义: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2、循环节的定义: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如5.33……循环节是3。7.14545……的循环节是45。
3、循环小数必须满足的条件:①必须是无限小数;②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4、循环小数的记法:
①省略后面的“……”号;
②在第一个循环节首尾的数字上分别加点。
5、小数分类:可以分为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无限小数中的一种。
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
五、解决问题
应用题中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有:“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和“去尾法”。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根据题目实际情况选择“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练习题
一、认真思考填一填。
1、取商的近似值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 )位,然后再按“( )”法省略尾数。
2、7.9864保留整数约是( ),精确到十分位约是( ),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省略千分位后面的尾数约是( )。
二、判一判。(对的打“√”,错的打“×”)
1、求商的近似数时,商只要除到比要保留的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 )
2、一个数保留两位小数约是21.40,这个数是21.404。( )
3、10.098精确到十分位是11.0。( )
4、因为8.0=8,所以8.0和8没有区别。( )
5、1÷0.6的商保留两位小数约是1.66。( )
三、算一算。
1、口算。
0.23×0.2= 4.8÷0.16= 10÷0.2=
1.8÷30= 0.28÷0.7= 90÷0.9=
2、计算。
(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2÷0.9≈ 12.68÷4.1≈ 350.6÷42≈
(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4.29÷7≈ 50÷16≈ 8.74÷6.2≈
四、生活数学做一做。
1、14个鸡蛋重2千克,平均一个鸡蛋约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小白兔每小时跑34.5千米,每分钟能跑多少千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小学数学去括号顺口溜
1去括号法则内容
去括号法则,是数学科的一条法则。括号前面是加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的算式不变。括号前面是减号时,去掉括号,括号内加号变减号,减号变加号。
法则的依据实际是乘法分配律。括号前面的符号,它是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是否变号的依据。
要注意,括号前面是“-”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均要改变符号,不能只改变括号内第一项或前几项的符号,而忘记改变其余的符号。
2去、添括号顺口溜
去括号、添括号,关键看符号,
括号前面是正号,去、添括号不变号,
括号前面是负号,去、添括号都变号。
小学数学常考圆的定义题型及答案
(1)什么是圆心?
圆中心的点叫圆心。
(2)什么是半径?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3)什么是直径?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4)什么是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叫圆的周长。
(5)什么是圆周率?
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圆周率。
(6)什么是圆的面积?
圆所围平面的大小叫圆的面积。
(7)什么是扇形?
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扇形。
(8)什么是弧?
在圆上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弧。
(9)什么是圆心角?
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圆心角。
(10)什么是对称图形?
7.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文知识点 篇七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 很多老师、家长, 包括学生自己都会认为是由于“粗心”。而事实上, 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错误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
一、课程标准以及教学目标中对分数学习提出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中, 对第一学段 ( 1 ~ 3年级) 学生提出的要求是: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 能读写分数。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能通过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认识它的几分之一或者是几分之几。本单元是通过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 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通过操作, 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通过经历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分数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从具体实例分析学生出现的错误
例 1.
①一堆小棒有12跟。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②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它上面的分数。
③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上面的分数。
其中①②为课堂练习中的两个小例子, ③为课后作业 ( 提高题) 。
学生解决情况: ①②基本都能够解决。③有很多学生答错或是没答。
分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初期, 思维水平还不够成熟。①的正确表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具体运算能力, 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平均分”。②的正确表明学生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直观的“平均分”成5份。而③的错误表明学生对“平均分”概念还没有完全“内化”, 虽然已经知道平均分的概念, 但是又受到“直观”平均分图像的思维定势, 在此题中未能够找到直接平均分的方法, 从而也没有通过具体的运算进行平均分来表示相应的分数,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注重“平均分”思维表象的建立, 帮助学生对“分数”知识的内化。对于第②题这种类型,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直接分成5列, 涂色部分取其中的一列。有了一些这样的类型之后, 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引入课后的提高题③, 让学生思考该如何进行平均分, 并且引导学生如果不能直观的平均分, 应先做一些简单运算, 促进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
例2. 先分一分、涂一涂, 再在横线上列出相应的计算式子。
分析: 在第一课时, 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时候, 学生在涂色部分能够正确完成, 而到了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 却出现了错误。问题在哪里? 还是在学生思维的认知结构上。前面认识几分之几, 分数的表象就是平均分后取份数, 因此不易产生错误。现在, 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要知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学生的思维中, 分数的表象转为某个数, 因此当他平均分6份之后看到一份就是2颗星星的时候, 已经有2这个数了, 把取2份中的2和这个2混为一谈了, 也就是把“份数”与“个数”混成一体了,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布鲁纳认为, 数学对象的表征有三类, 即活动性表征、图像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当学生在解决该问题时, 数学对象分数将以图像性表和符号性表征的形式出现, 由于这种表象的不深刻性, 学生往往在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出现混淆错乱。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分数本质认识, 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处理此类问题上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份数”与“数”的区别, 强化其认知结构。
例3. 比较大小错误
①a.1/2____1 3b.3/7_____4/7
②一堆大米的1/3与一堆面粉的1/2哪个多?
学生解决情况: ①题时错时对, 特别是间隔一段时间来做两小题
②因为1/3<1/2, 所以一堆面粉的1/2多
错误分析: 有关分数的比较, 在教学时教师会采用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大小关系。为了不引起混淆, 教师往往会选择整体时往往只会选择某一个。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巩固。理解是一个信息或要素组织的过程, 需要认知结构的再组织,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认知结构尚不成熟, 信息处理能力还在逐步发展中, 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甚至仅凭记忆来进行比较大小: 老师强调某一个整体, 分得越多, 每一份就会越小。于是在他心中有了这样一个“多———小”的“相反”心理表象。时间一长, 看到3/7_____4/7这样的题目时, 只关注3 < 4, 完全忽视分子分母, 忽视“分”和“取”的对象, 实质上忽视了分数的意义, 便直接有了3/7>4/7这样的错误答案。而第②题的错误, 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没有理解“整体”的概念, 从而没有正确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究竟是什么。思考: 综合这两个问题, 学生犯错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整体”和“部分”缺乏认知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从学生的思维出发, 倾听其思考过程, 强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比较分数大小时, 不应该给学生相关的暗示: 分子相同, 分母越大, 分数值越小, 而是应充分引导学生每一次比较大小, 我们都必须回到分数的意义上去。而对于“整体”的把握。在课堂上, 教师应举一反三, 并且明确分数与某一个具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对教学的再思考
1.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 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会倾听学生的思考, 把握学生的思维, 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分数”的问题。教师自身应明确分数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在需要的时候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2. 教师要对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错误, 从学生错误的根源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辅导, 体现新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同时也能够促进有效教学。
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原因, 才能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8.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有效教学的探讨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年级;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25-01
小学三年级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怎样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是我们所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三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好学生,引导学生在爱学、乐学中完成好这个过渡。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良师,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更凸显出了其重要性。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不在于学生做了多少练习,也不在于学生做的练习题的难度有多大,关键是要让学生会学、乐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更容易看到他们对某一种东西产生兴趣的那种极大热情,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兴趣成为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能力的导火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爱学、乐学。其次,教师在设计学生的课后练习及课后作业时,我们要注意好作业量和难度,在作业中适当设计一些趣味性的东西,让学生带着乐趣去做作业,带着自信去探索。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前提。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加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导致一些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连一些两位数的加减都不能准确计算。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严格的要求学生,加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俗话说“熟能生巧”,要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比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提前让学生到超市了解日常用品的重量,看看有多重?然后掂一掂。让学生准备:苹果、土豆、食盐、黄豆……课堂中分小组(3人),发记录单(物品名称、估的质量、称的质量),体验后学生很感兴趣,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玩”融入血脉之中,从而有效的培养了生的计算能力。其次,每天的作业题中都应该设计计算练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必须有持续的练习,而且练习设计要有易错计算题的对比练习,例如“24×5”学生常常当成“25×4”,这样的易错题就应该经常在作业题中出现。计算能力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
三、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俗话说“温故知新”,我们在温习旧知识是也能悟出新的知识。反思也是温习知识的一种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反思意识很弱。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认知结构水平、自身心理特征的限制,大多数的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和做题后也不会反思总结,即使在通过大量的练习后,一些解题技巧仍然停留在原先的基础上,学生的水平也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反思性数学学习是相对于操作性数学学习而言的,操作性数学学习是学生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数学活动,而反思性数学学习是指向未来教育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总结,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四、因材施教,全方面提高学生
小学三年级阶段的教学,教师对有效性的追求应该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有个别尖子生的出类拔萃。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个体,他们都有取得发展、赢得尊重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性格特点出发,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做到因材施教,全方面的去提高学生。由于学生的天性中有“好学多问”的特点,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表示着学生思维的萌芽,小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体现出他们对生活中的数学思考能力。但是,因为小学生对提问的技巧和方法掌握不够熟练,常常在课堂上表现的有点胆怯为此,我们就先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胆量和勇气,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可以自主、勇敢的提出问题,产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根据学生不爱动手动脑等特点,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高 坤.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科学咨询,2011
9.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文知识点 篇九
班级
姓名
两、三位数乘(除)一位数
1、口算18×4时,先算(10)×4,再算(8)×4,最后算(40)+(32),得(72)。计算69÷3时,先用十位上的6除以3,得(2)个
(十);再用(9)除以3,得(3)个
(一)。
2、(1)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最多只能多一位)。判断方法:看最高位和一位数相乘是否满十。如果满十,积多一位;如果不满十,还要再看后一位相乘的情况再判断。几位数的几要大写。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两位数。判断方法:看被除数首位是否够除,如果够除,商一定是三位数,如果不够除,商就一定是两位数。3、0乘任何数都等于0,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任何数和1相乘还等于这个数,任何数加或减0还等于这个数。
4、乘数中间有0,积的中间不一定有0。例:201×3=603、207×3=621 乘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至少有这么多个零。例:500×6=3000 被除数的中间有0,商的中间不一定有0。例:306÷2=153 被除数的末尾有0,商的末尾不一定有0。例:820÷4=205
5、判断:两个数相乘的积一定比这两个数相加的和大(×)
例:1×3=3,1+3=4
6、除法竖式计算的法则: ①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③当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时,用0占位。④ 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注意:余数最大比除数小1,除数最小比余数大1。
7、被除数是三位数,若想让商中间商0,则被除数的十位<除数。
8、除法验算:没有余数的: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的:商×除数+余数 = 被除数
9、被除数相同,除数越大,商越小。
除数相同,被除数越大商也越大。
一个乘数相同,另一个乘数大,积就大。
10、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算式中的(倍)字不用写; 三上数学知识点
班级
姓名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11、一个数连续乘两个数,就等于乘这两个数的乘积。例:42×3×3=42×9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就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乘积。例:210÷3÷7=210÷21
12、解决问题的几个注意点: ①够不够、能不能等要比较大小。②一个来回是走了这段路的两次。
③答句要写完整,遇到问题中有“各”字说明至少有(2)个问题,要分开来做。④两学生和学校的举例问题。要考虑在学校同侧和异侧。⑤绳子对折问题。每次对折绳子变为原来段数的两倍。
⑥水+空杯=总重,总重-水=空杯,总重-空杯=水。【装油,倒油问题。一瓶油连瓶重7千克,倒出一半油后重4kg。求油重多少千克,瓶重多少千克?】 ⑦师生坐船,乘车,和给商品装箱等问题,除得的余数也要考虑,最后别忘记让商再加1才是最后需要的数量。如果题中说明了有几位老师,要把老师的数量加到总数中。
千克和克
1、称一般物品有多重,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可以用符号(kg)表示,千克又叫做(公斤)。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可以用符号(g)表示。2、1千克有多重:5个大苹果大约重1千克;10个橘子大约重1千克;18个鸡蛋大约重1千克;4本数学书大约重1千克。
1克有多重:1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5粒黄豆大约重1克;
1个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大约是30千克;1本数学书大约重230克;1个苹果大约重200克;1只鸡蛋大约重60克;1枚1角硬币大约重3克;1枚1元硬币大约重6克;一个篮球大约重450克,一头大象大约重4500(千克)。
3、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一样重。
4、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
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填写单位时一定要看清是填长度还是重量。单位不同要(换算)。根据题目的情况,有时先换算,有的题是后换算。
(1)长度单位换算的进率:
1米
=(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米 =(100)厘米
1分米=(100)毫米米 =(1000)毫米(2)人民币单位换算的进率: 三上数学知识点
班级
姓名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3)时间单位换算的进率:
1时=(60)分
1分=(60)秒
一星期=(7)天
1日(或1天)=(24)时(4)重量单位换算的进率:
1千克=(1000)克
做填空或填表题时看清要不要写单位。
长方形和正方形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是: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关系是: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
2、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长),短边的长叫(宽);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边长)。
3、从长方形上剪(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4、周长: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和。
5、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先算(长加宽的和),再用(和)乘(2)。
只要是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先找它的长和宽,然后用公式去算。
6、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求长或宽:
长方形的长加宽的和等于周长的一半。
先用(周长)÷2算出长加宽的和,再把算出来的长加宽的和-长=(宽),长加宽的和-宽=(长)。
7、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边长=(周长)÷(4)。
8、靠墙围菜地:篱笆最短=宽×2+长
篱笆最长=长×2+宽
9、画图题:
(1)画一个周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先用周长÷4,算出边长再画图。
(2)画一个周长是多少的长方形,先用周长÷2,得到长加宽的和,再将和分一分,确定长和宽。(长方形可以画几种,长和宽可以自己分配,但是和一定要是周长的一半,不要画成正方形)。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要标上几厘米。
10、两个长方形周长相等,说明它们长与宽的和相等,但长和宽不一定分别相等。
11、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是6,宽是2的长方形,现在将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三上数学知识点
班级
姓名
求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周长不变)
12、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12个。拼成大的长方形有()种拼法。画图想每行()个,有()行。
解决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的实际问题时一定要根据题意画图标数据。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1、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2、两种物品间隔排列,两端是同一种物品,两端物品要比中间物品多1; 如果以一种物品开头,以另一种物品结束,则两种物品数量相等。
3、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8个,到第三天是共增加了2个8,第五天是增加了4个8。
4、不太明白谁多谁少或者不清楚相互关系时,要画线段图。
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1、物体或图形在直线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就可以看成是平移。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转动,就可以看成是旋转。
2、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平移、旋转、轴对称都是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的。
第七单元 分数的认识
(一)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是几分之一,这样的几份是几分之几。
2、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等于1.3、分数大小比较:分母相同比分子,分子大,分数大;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小,分数大。
4、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10.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文知识点 篇十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一、判断题(每道小题 2分 共 10分)
1.一年中有六个月是大月,六个月是小月.()
提示(一年有12个月,其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
2.二月是28天.()
提示(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2月份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
3.1996年是闰年,全年是366天,二月份是29天.()
提示(闰年四年一润,四百年再润;闰年2月有29天)
4.23时就是晚上11时.()
提示(24时计时法:在一日(天)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第一天的24时(24:00)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0:00))5.一节课40分,第一节课从8∶45上课到9∶05下课.()
提示(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可以列竖式计算,但借位或进位时,“1”当“60”用。)
二、填空题(1-2每题 2分, 3-4每题 3分, 第5小题 4分, 6-7每题 8分, 共 30分)
1.1988年是()年,1995年是()年.提示(闰年四年一润,四百年再润)2.(1)4年7个月=()个月.提示(一年有12个月)(2)120时=()日.(提示一日(天)里共24小时)
3.一年有()个月,平年有()天,闰年有()天.
4.1985年是()年,全年有()天,二月份是()天。5.大月有()天,它们是(),小月有()天,它们是().6.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间.提示:24时计时法:在一日(天)里,钟表上时针正好走两圈,共
24小时;第一天的24时(24:00)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0:00)
(1)早晨7时()(2)下午3时()(3)深夜11时()(4)清晨4时()
7.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间.()(1)凌晨2时()(2)上午9时()(3)晚上10时()(4)下午5时()
三、口算题(每道小题 4分 共 12分)提示:仔细看清 1.12×50=25×8=23×11=125÷5= 2.420+2200=220+80=20×8×5=3×200= 3.20+20÷2=25÷5=36+40=2800÷4=
四、递等式计算(每道小题 4分 共 16分)提示:有括号先计算括号里,没有括号先算乘除,再算
加减
1.(8+13)×42.320÷8×53.2+5×164.(726÷6)×2
五、应用题(每道小题 8分 共 32分)1.明明今年12岁,一共才过了三个生日,他是几月几日出生的?说说你的理由提示(首先从平年和闰年的大小月是否一样考虑,再考虑平年和闰年的2月份的天数,最后回顾闰年的计算方法)
2.从6月1日开始(包括这一天)到8月25日(包括这一天),共有多少天? 提示(6月份是小月30天、7月份是大月31天,8月份从8月日——8月25日是25天)
3.北京开往某地的火车,今天上午10时开出,第二天下午1:00到达,路上经过了多少时间?提示(从凌晨1点到下午1点之前用1——12来表示时间,从下午1点到深夜12点,用13点——24点表示。本题可以先把下午1:00写成13:00)
11.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文知识点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品质;三年级教学;培养策略
G623.5
隨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理念也在逐步更新,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再是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知识及最新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及思维、品质,以便于学生得到长远的发展。然而这种良好的数学品质并不是靠短期的充电就能够达到的,也不是学生天生就具备的。这需要教师在学生习惯形成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小学三年级正是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期间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模式从而促进其良好数学品质的形成。
一、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习惯提升数学品质
小学三年级正是思维能力锻炼最佳时期,学生要想具备较强的数学品质首先需要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进而促进数学品质培养。首先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数学思考欲望的激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的进行数学启发式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的状态,逐渐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其次教师应适当的为学生提供思考依据,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内容,从问题出发,在提供的一句中找到问题的契入点,从而培养学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进行提示及必要的指导,发挥学生的个人见解,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及观点,从多角度多渠道解决问题。通常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能够形成独特的新颖的解题思路,发表个性的数学见解,然而这一切形成基本都在后半段,因此如果教师预留的思考时间过少将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打消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不利于探索,而预留的时间过长又会导致学生陷入思考的死角,因此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视实际情况及实际教学需要而定,并在适当的时机给予适当的指导。
二、激发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学生数学品质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有专家指出数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已知知识向未知知识、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度的过程。这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单纯的教学,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仅仅是按照教材逻辑性根据自身的教育思路进行教学设计,而学生看不到知识对其自身的价值及意义,将无法从内心对知识产生学习的动力,长此以往便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将抑制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及良好数学品质的形成。因此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将学习变成学生愉悦的事情,就可以将学习的苦转化为学生追求成功的快乐。例如:三年级上册学习“测量”如果单纯的对学生进行讲解一千米是一千个一米所组成,学生肯定无法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上,测量一百米的长度,告诉学生十个一百米就是一千米,这样学生认知的会更加的清楚。然后让他们对生活中的常用物品进行测量,如书长度有多少厘米、书桌高度有多少厘米、家里的床长度有多少米,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样他们也能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抽象与概括能力
数学是具有严密逻辑性及高度抽象性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法则、定理、性质以及公式都是抽象性概括的结果。因此提升学生的抽象与概括思维有利于学生数学综合品质的提升。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时期,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要从形象着手。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如一格一格的数、横着数、竖着数进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是培养数学素养,提升数学水平、体高数学学习效率、培养数学品质的有效途径,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思维能力以及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阶段是对学生反思习惯培养的绝佳时期。首先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这是培养良好反思习惯的有效途径。学习档案的内容可以丰富多样,如学生自己设定学习目标,有效的习题解法,及容易出错的习题,或是失败的教训等等。第二、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反思由问题开始,不会提出问题就不会反思。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孩子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淡薄,有些孩子甚至不会提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质疑,然后进行疑问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抓住反思的时机。要求学生每节课记录自己在本节课中提出的问题,每月进行“问题明星”评比,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第三、记数学日记。将反思培养成一种习惯,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地进行,才能不断的取得进步。学习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反思习惯的培养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数学日记中可以记录课堂上教师进行示范解题反思过程中学生也想到了同样的方法但并未与教师沟通交流问题,在作业中对习题的解法有着不同的见解、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等等都可以记录在数学日记中,以便师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反思是个体成熟的表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反思习惯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本文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针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品质培养的策略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自身的见解,以期为广大教育同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供一点借鉴。
参考文献:
[1]吴晓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探讨[J].教育技术导刊,2014(31)
[2]刘嘉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品质培养方略谈[J].信息教育技术,2016(19)
[3]郭敏,戴丽娟.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数学品质的培养[J].杭州大学学报,2015(26)
[4]袁丽娜.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2015(06)
12.小学三年级我的中国梦征文 篇十二
从1840年以来,一个实现国家独立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开始植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为了这一梦想,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前仆后继、上下求索。从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刻起,中国共产党就勇敢担当起这一使命,荜路蓝缕,开启征程,顺应时代发展,追赶现代化潮流,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就是要让“国家更富强、人民生活更幸福”
那么,梦想又是什么呢?梦想就是人生中的指路灯,没有梦的人生是无意的。中国梦是靠我们完成的,是靠13亿老百姓带着梦想一起去完成这个伟大的中国梦!
我们相信,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中国人民对于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向往;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中华民族为大复兴的步伐!
13.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十三
(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关于0的一些规定:
(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0乘任何数都得0。
乘除法的估算:4舍5入法。
如乘法估算:81×68≈5600,就是把81估成80,68估成70,80乘70得5600。
14.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文知识点 篇十四
一、基础部分(50分)
(一)单项选择(下列各小题都给出三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将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写在括号内,共10分)
二、探索部分(26分)
1.想一想,画一画。(4分)
(1)先将○向右平移3个格,再将○向上平移3个格。
(2)先将△向上平移4个格,再将△向左平移4个小格。
2.量出所需要数据(保留整厘米数),算出右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4分)
3.拼一拼,想一想,再填一填。(5分)
有两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拼成后的长方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周长是()厘米;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拼成后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周长是()厘米。
4.找一找,填一填。(4分)
(1)狮子家在骆驼家的()面,金鱼家在大象家的()。
(2)狮子家的东南面是(),东北面是()。
5.分一分,想一想,涂一涂。(3分)
三、拓展应用部分(21分)
1.为迎接元旦邮票展,王乐和魏明在整理邮票,共有186张,每页可以放6张,一共可以放多少页?(5分)
2.元旦期间,希望小学组织中年级学生到奥运馆参观,三年级去了246人,四年级去的人数是三年级的一半。希望小学共去多少人参观?(5分)
3.希望小学三年级五班为庆元旦买了一些彩纸装饰教室,刘燕小组负责做花朵,刘晓辉小组负责做五角星,魏春玲小组负责做彩旗,她们计划所用材料情况如下:
刘燕:我们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2/7。
刘晓辉:我们小组计划比刘燕小组多用这些彩纸的1/7。
魏春玲:我们小组计划用的彩纸比刘燕和刘晓辉小组共用的少1/7。
(1)刘晓辉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几分之几?(3分)
(2)魏春玲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几分之几?(3分)
(3)这些彩纸够用吗?请解答并说明理由。(3分)
4.希望小学举行迎元旦学科竞赛,三年级三班共有学生45人,参加语文竞赛的有18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22人,两科都没参加的有20人。语文、数学两科竞赛都参加的有多少人?(2分)
15.数学三年级下面积知识点总结 篇十五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正方形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
※周长与面积不能进行比较
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进率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100 10000 100 100 100 1000 10 10 10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1000000平方毫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6.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文知识点 篇十六
数与代数
1、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
2、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和连乘;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3、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和连除;乘除混合两步运算
4、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除应用题
5、质量单位千克、克、吨
6、千克、克、吨之间的换算,简单的实际问题
7、年、月、日与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
1、从三个方向观察用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形状;
2、周长的认识
3、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统计与概率
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单元课时知识点 第一节 小树有多少棵
知识点:
1、掌握口算一位数乘(除)整
十、整百、整千数以及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有一定的口算速度和技巧,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乘、除法,口算速度约为每分种6-8道,正确率达90%以上。
3、着重引导学生理解20×3的算理,即先计算2×3=6,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从而得到20×3=60。
4、进一步把题目扩展到整百数乘一位数,由学生自己去类推。
5、给学生适当的练习,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第二节 需要多少钱
知识点:
1、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和连乘,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规律;
3、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及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乘法,5分钟2-3道,正确率达90%以上。
4、使学生理解计算的过程,主要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把两位数转化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二是分别求乘积再相加的问题。
5、通过实力引入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
6、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演示计算的过程。10×3=30,2×3=6,30+6=36,即先将12拆成10和2,再分别与3相乘,然后将乘积相加。
7、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用所讲的方法来解答,在解答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第三节 参加科技馆
知识点:
1、掌握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方法,5分钟约2-3道,正确率达到90%以上。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规律;掌握用估算进行试商的方法;能用乘法验算除法。
2、通过实例实例引入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
3、讲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演示计算的过程:30÷3=10,6÷3=2,10+2=12(这种方法用了上节课的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
4、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用所讲的方法来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 知识点:
1、举出生活中的简单物体让学生观察总结: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形状。
2、引入由正方体搭建的立体图形,给学生示范书中提供的搭建活动,边操作边讲解。
3、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观察所搭建的立体图形。
4、总结:同一立体图形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形状。
第二课时 知识点:
1.示范书中提供的第二个搭建活动。
2.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在学习中学会如何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3.对学生搭建活动予以指导和肯定,让学生在搭建的过程中学会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4.指导学生多做几次搭建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第三单元 千克、克、吨
第一课:有多重(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知识点:
1、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掌握克、千克、吨质量单位。感受克、千克、吨的实际质量,能结合具体情景说出常见物体的质量。千克、克、吨的关系及其简单换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掌握千克、克、吨之间关系即: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并能正确进行单位间换算。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了解它们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克的概念。
2、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轻重,建立质量单位千克、克的概念,体验它们分别有多重。
4、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能为物体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5、活动中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估重能力。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选择正确的重量单位,二是对重量的估计的准确性。
6、理解1千克=1000克,学会简单的换算
千克可记作“kg”,克可以记作“g”。公式可以记作1kg=1000g。
7、同一的物体,可以用不同的重量单位表示,如:一个西瓜重2(kg),也可以说这个西瓜重2000(g)。
8、通过实际的称量,使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称量工具:天平、台秤、电子称。学会使用称量工具给物体称重。第二节 1吨有多重(认识吨)
知识点:
1、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质量的估计能力.4、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5、以大象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参照物,让学生感受一吨有多重,从而建立吨的概念.吨用字母表示为“t”.6、能分辨出三个重量单位的大小,并能灵活运用它们为物体选择适当的重量单位.7、掌握三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1000000克.第三课:搭配中的学问 知识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序的搭配方法与策略。
2、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情境活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和策略。
4、学生运用摆学具、画搭配线路图、画表格等多种方式解决搭配问题。并从中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
5、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的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6、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数学的愿望,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意识。
第四单元:乘法 第一课:购物 知识点: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师引导学生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提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列竖式计算乘法。
4、在计算中明确算理,学会竖式的书写。用乘数从个位起依次去乘另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把得数写在对应的数位上。
第二课:去游乐场
知识点: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出“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两
(三)位数乘一位数,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4、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类推能力和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
第三课:乘火车 知识点: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已有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4、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第四课:0×5=? 知识点: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借助“乘法的意义”“找规律”等方法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4、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当因数末尾有0时,计算时0可以先不参加运算,计算结束后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积后加几个0。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可以通过对比进行教学,如:402×3=1206,307×8=2456,同样是因数中间有0,为什么一个乘积中间有0,而另一个却没有。通过讨论402×3积中间是0的那位,因为没有进位,积当中就保留了0,而307×8,因为发生了进位,所以积当中的0就不见了。
结论:因数的末尾有0,乘积中一定有0。因数的中间有0,乘积中不一定有0。
5、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的写法。
6、通过小组讨论,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第五课:买矿泉水 知识点:
1、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探索多样的估算和计算方法。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探索多样的估算和计算方法。
4、结合买矿泉水的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过程,逐步培养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估算。
5、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汇报的多种计算方法都要予以肯定,但要着重引导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掌握连乘的运算顺序。第五单元 周长 第一课时 什么是周长 知识点:
1、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数学情境,通过描一描树叶的边线,摸一摸课桌数学书的边线,再量一量自己的腰围和头围,从而知道了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可以画出并能计算出图形的周长。
第二课时 游园 知识点:
1、为学生创设游园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用不同的方法去计算小公园的周长。就是把围成小公园的所有线段加在一起。
2、算一算中出现了4种不同的图形,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作好铺垫。第三课时 花边有多长 知识点:
1、学生要明确已知的条件和问题,然后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发现(长+宽)﹡2是求长方形周长最简便的方法。不必用公式化的算式去约束学生,他们可以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
2、在做一做中出现的两个不同的长方形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周长。
第四课时 地砖的周长 知识点:
1、学生要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利用学习长方形周长的知识经验,知识迁移到怎样求出正方形的周长,就是把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加起来,还可以用边长乘4。
2、做一做中出现的两个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
3、练一练中的第2小题要让学生明确求篱笆长多少米,就是在求正方形实验园地的周长。第五课时 练习六 知识点:
1、练习六中的1——8小题通过计算各种图形的不同周长,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计算周长的方法。
而第9小题则是让学生发现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从而发现这四幅图形的周长是相等的。
2、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先计算三个周长的大小,并说出估计 的过程或理由,然后再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式。可以独立测量,也可以是小组合作进行,最后组织学生对其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修正自己的估计和测量的结果。第六课时 交通与数 知识点:
在这节实践活动课中,要引导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图片中的数学信息,从而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六单元 除法 要点:
1、相同数位对齐,从最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如果被除数最高位比除数小就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2、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零。
3、除到哪一位不够除就添0占位。
4、看清运算顺序,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要是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第一课时 分桃子 知识点:
1、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时候,分为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能整除除
数和不能整除两种情况。前者可以让学生在创设的小猴子分桃子的情景下,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找到算法,在汇报时通过比较找到最好的办法。教师要指出列竖式也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然后,要让学生理解商“2”要写在十位上,商“4”要写在个位上的算理,还要引导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部分学生可能会写成 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纠正这种错误的书写格式。
2、在教学被除数不能整除除数的这种情况时,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进一步理解48/3,先将40/3,每一份只能得到一个十,余下的一个十要和8合起来再除的算理。第2课时 淘气的猴子 知识点: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0/
7、0/8…各等于多少,最后给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规律。2 商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一位数除法
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部分学生可能不会写商十位上的“0”,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
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商是几位数。被除数十位上的“0”除以4,得商“0”。验算。3 练一练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进一步巩固“商中间有0或末尾有0 的一位数的除法。”其中第4小题是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学生只要能想出买5瓶满足6人,买10瓶能满足10人…买25瓶正好满足30人即可。第三课时 练习七 知识点:
练习七中第1、2、3、6小题,在计算时要养成“先计算,再估算”的良好习惯。为了提高计算的准确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夺红旗”“过小河”等方面的数学竞赛,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第四课时 练习七
练习七中第4、5、7、8这四道小题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 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五课时 送温暖 知识点: 被除数的最高位小于除数的一位数除法。
教师结合“送温暖”这个具体的情境,提出当被除数最高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小组交流,说出计算过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言,理解“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两位”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理解商“9”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2 试一试
在试一试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两位。” 3 练一练
练一练中的计算题要让学生逐步养成先估算,再计算,最后再验算的好习惯。第4小题,要让学生理解,余下的6袋,应再加运一次,共运8次;而第5小题,剩下的5朵,不能扎成1束,所以不能加。第六课时 买新书 知识点: 连乘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
教师利用“买新书”的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学生独立解决“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这个问题,学生自己说说解决过程,进一步说清连除和乘除混合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2练一练
第2小题 要引导学生理解“游了两个来回的意义”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第6小题 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共同进行研究、讨论,再组织汇报交流。除教材中的两个方案外,学生还可能提出其他的方案,如调换短一点的文章等,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都应肯定,并给予鼓励。
其他计算题要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注意解题的准确性。
第七课时 练习八 知识点:
本节课要完成练习中的1——5题。
第2题要引导学生感知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第3题则是继续培养学生先估算再计算的好习惯。一方面可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第5小题,学生独立计算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第八课时 练习八 知识点:
本节课要完成练习中的6——11题。
第6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然后再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过程。第7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图意,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8题“果篮一样大,价钱却不同”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给果篮配上合适的水果,再组织交流。配水果的方案各种各样,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第11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提出购买奖品的方案,并组织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各种不同的购物方案。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七单元 年 月 日 要点:
年: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月: 大月:1、3、5、7、8、10、12月
小月:4、6、9、11月
平月:平年28天 闰年29天
日历:学会看日历,知道某年某月是星期几
钟表:24时记时法 12时记时法
第一课时 知识点: 1 认识大月和小月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观察年历,并进行填空、计算、比较发现各月份的天数具有一定的规律,再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认识大月和小月。2 认识平年和闰年
让学生观察附页中的年历,填出各年份中2月份的天数找出其中的特点:只有28天和29天两种情况。然后组织学生与同伴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年份中出现28天、29天的规律性:每四年中有一年的二月份有29天,其他年份的二月份都只有28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知道2月份是28天的是平年,2月份是29天的是闰年。3 练一练
在练习中继续巩固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第3题则是更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季度,通过练习知道每个季度中有哪几个月。第2课时 看日历
知识点:
1、说一说 是让学生学会看日历,认识星期。教师可以为学生每人准备一份今年的日历,让学生在独自观察的基础上从日历上知道某年某月是星期几。
2、找一找 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一些重要节日。教学时先让学生在日历中独立找一找,找到这些节日,然后与同伴说一说,各个节日是几月几日,是星期几。
3、练一练 学习推算时间。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填一填,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推算的结果与方法。第3课时 猜生日 知识点:
创设过生日的情境,让同学们间接的说一说自己的生日,然后再请其他学生猜一猜,并说一说是怎样猜到的。这样的活动是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算的能力。填一填
第2题是让学生加深了解2月29日是个特殊的日子,只有4年才出现。
第4课时 一天的时间 知识点: 看一看 利用电视屏幕上的“节目预告”这一情境,让学生“看一看”大风车、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焦点访谈等节目的具体时间,并说说18:30、19:00、19:
33、19:
38、19:55等表示晚上什么时刻。
知道表示时刻的两种不同表示方法,初步认识24时计时法。并深入引导学生学会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的相互转换的方法。2 练一练 在练习题中出现的各种情境,都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之间的转换方法,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交流解答。第五课时 时间与数学
(一)知识点:
1、教材创设了一家人具体休息的时间和情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材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教学过程可以是:
(1)让学生按要求在日历上分别标出父亲、母亲、飞飞的休息日,然后进行反馈。
(2)围绕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有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4)引导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示“父子共同休息日”“父母共同休息日”“母子共同休息日”“全家共同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
(5)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九月份日历,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观察,寻找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练一练习题中的规律可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规律,完成问题。
第六课时 时间与数学
(二)知识点:
第1题先让学生看居民身份证,说说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和年龄,再说说是怎样获得这些信息的,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进行具体的指导。第2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结果要根据一个月、半年、一年的具体天数而定。
第3题解决“至少需要()分干完这些事”这个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合理设计工作流程,在时间上统筹兼顾,提高工作效率。
第4题是一个研究性学习材料,目的是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能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索研究。第八单元 可能性
知识点: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①直观感知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17.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文知识点 篇十七
1.计算2.88?.6时,应先把3.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变成( );把2.88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 )位,变成( ),再除。这样算的依据是( )。
2.9.6?.53的商的最高位是( )位;1.23?.5的积是( )位小数。
3.两个因数的积是10.15,其中一个因数是2.9,另一个因数是( )。
4.从54.3里连续减去2.1,减( )次后还剩1.8。
5.一辆汽车每分钟行驶1.2千米,行驶3千米需要( )分钟,0.8分钟可以行驶( )千米。
6.1.96262…可以写成( ),循环节是( ),保留一位小数是( )。
7.在里填上“>”“<”或“=”。
2.17?.32.17 0.35?.920.35
0.4?0.04 0.12?.50.12?.4
8.在0.777、0.888…、0.59、3.0808中,有限小数是( ),循环小数有( )个。
9.做一种奶油蛋糕,每个要用6.5克奶油,50克奶油最多可以做成( )个这样的蛋糕。
10.找规律填数:12.8,3.2,0.8,( ),( )。
二、对错辨别庭(5分)
1.7.6?.02=76?.2。 ( )
2.5.3?.6,商是2时,余数是1。 ( )
3.9.6保留两位小数是9.64。 ( )
4.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 ( )
5.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 )
三、答案选择厅(5分)
1.与算式0.648?.18得数相同的算式是( )。
A.6.48?8 B.64.8?8 C.64.8?.8
2.下列算式中,得数最小的是( )。
A.7.9?.3 B.7.9? C.7.9?.6
3.下列算式中,商是循环小数的是( )。
A.1.998? B.1.35?.9 C.1.3?.5
4.9.5?1的精确商是( )。
A.0.863… B.0.863 C.0.864
5.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就比原数多2.43,原数是( )。
A.0.243 B.0.27 C.2.7
四、计算小能手(25分)
1.直接写出得数。(9分)
0.28?= 3.2?.4= 0?.5?.2=
1.2?.4= 2.7?.1= 0.72??=
2.49?= 2 0.05= 2.5?.1?.4=
2.用竖式计算。(4分)
16.45?.5(用乘法验算) 0.37?.18(商保留两位小数)
3.计算下面各题。(12分)
90?5.2 3.4) 7.2?.8 0.15? 2.9?.6?.8
1.17?.3?.15 3.9?.65 5.2 0.42鱗(6.7+2.05)?.4]
五、数学万花筒(12分)
1.小小诊所。(把错的改正过来。2分)
2.在里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4分)
7.2 0.4=18 7.2 0.24=7.44
7.2 0.4=6.8 7.2 0.24=1.728
3.先用计算器计算前四题,再试着写出后两题的积。(6分)
(1)1.2?+0.2= (2)1.23?+0.03=
(3)1.234?+0.004= (4)1.2345?+0.0005=
(5)1.23456?+0.00006= (6)1.234567?+0.000007=
六、生活应用场(4+8+6+4+8=30分)
1.
兔子的奔跑速度是猴子的多少倍?
2.
(1)妈妈去香港,将2500元人民币兑换成港币,可以换港币多少元?
(2)妈妈给淘淘买了一件上衣,付港币138元;买了一条裤子,付港币68元。这套衣服折合人民币多少元?(得数保留整数)
3.一箱12盒装的牛奶,售价62元;一瓶酸奶售价5.5元。妈妈带了100元,先买了一箱牛奶,剩下的钱买酸奶。
(1)平均每盒牛奶多少钱?
(2)妈妈可以买几瓶酸奶?
4.一间客厅的面积是25.5平方米,用边长0.3米的方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
5.做水果生意的王阿姨批了一种苹果,净重55千克,付了264元。她发现该批发处有一则消息:购满200元送5元车费,购满300元送10元车费。请你帮她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苹果的批发价是每千克多少元?
(2)要想得到10元车费,至少还要买多少千克苹果?
4.3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它的棱长是_________,表面积是________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______。
5.一个正方体,其中一个面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它的棱长和是__________。
6.铁丝围成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至少要用铁丝_______________。
7.一个正方体油桶的棱长是0.3米,做这个油桶至少用铁皮_________平方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测题
安徽 万 斌
一、请你认真读拼音,将字词端正工整地写在括号里。(8分,其中书写规范2分)
p? qi f鄋 w閕 j q? l? sh
( ) ( ) ( ) ( )
t鄆 ch m x
( )山 ( )辱 ( )头 无( )
二、请你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3分)
哭泣(qi q?) 抒发(s sh ) 吮吸(y n sh n)
浪(费 废) 悲(奋 愤)交加 (嘱 瞩)托
三、请你查字典填空。(2分)
“降临”的“临”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 ,再查 画。字典中,“临”的解释有:①靠近、对着。②来到,到达。③将要、快要。④摹仿。上词中的“临”应选第 种解释。用①种解释分别组词为 。
四、请你用“\”划去下列句中括号里使用不恰当的词语。 (4分)
1.司马迁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 资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史料 资料)。
2.他还四处(游览 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3.老大爷把(积累 积聚)起来的钱存入银行。
五、请你根据要求写词语。(4分)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2分)
扶老( )幼 名( )海外 不屈不( ) 如饥似( )
2.根据提示写词语。(2分)
①赞美海伦·凯勒的成语有 、 。
②我能用 、 等四字词语来介绍郑和远航。
六、请你说说下列句中引号的用法。(填序号)(2分)
引号的用法:①表示引用。②表示特别强调。③表示特殊的意思。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一直贴在我书房的墙上。
( )
2.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 )
3.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 )
4.沙利文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了“水”这个单词。 ( )
七、请你按要求写句子。(6分)
1.阿炳双目失明。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并没有泯灭。(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个句子)(1分)
2.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1分)
3.月光照在水面上。(改为打比方的句子)(2分)
4.请注意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把句子写具体。
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 。(2分)
八、请你按课文内容填空。(16分)
1.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 ,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 ,在怀念 ,在思索 。(选自《二泉映月》)
2.《史记》是 代的文学家、史学家 用了 年完成的一部 万字的辉煌的巨著。我知道《史记》中有《 》《 》等故事。
3.郑和远航, 之大, 之大, 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选自《郑和远航》)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认识了海伦·凯勒、阿炳和 的郑和、 的司马迁,从他们身上,我得到这样的启示: 。
九、阅读感悟。(20分)
(一)请你阅读课文片断,细心回答问题。(7分)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节选《郑和远航》)
1.联系上下文理解“化险为夷”的意思,并试着用这个词写一句话。(2分)
化险为夷:
2.请用横线画出这一段的中心句。(1分)
3.短文是从 、 两方面写出航行凶险的。通过“镇定自若”“化险为夷”等词,表现了郑和的 。(3分)
4.读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作用。(1分)
(二)请你认真阅读短文,轻松回答问题。(13分)
“成”与“功”
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不已,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巴不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殊不知成功是由“成”与“功”两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叫做“功到自然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习书,洗笔把池水都染成黑色了,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功的积累过程。
一滴水从檐楣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石头上,“啪”的一声炸出一朵水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然而,经过一年,两年……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了。
如果成功很容易,无需奋斗就能达到的话,如果成功不是需要功的积累,不需要努力攀登的话,那成功就会变得廉价,失去了它原有的耀人的色泽,那我们还要成功干嘛?
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资料,笔耕不息,才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博览经典秘籍,遭受宫刑,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所以与其坐着羡慕别人“成”,倒不如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成功是自私的,它绝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无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孕育——( ) 施舍——( ) 捷径——( )
2.短文列举了哪些人物的事例说明“功到自然成”?分别用一句话作简要的概括。(4分)
3.“水滴石穿”对你有什么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用一两句话写下来。(2分)
4.“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5.写一句关于勤奋刻苦的名言或警句。(1分)
十、语言实践。(5分)
有人说:“现在可以从网上搜索到大量的资料,还要做什么读书笔记?”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观点。
十一、习作。(30分)
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做自己的主人。那么,在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自立、学会坚强的过程中,你一定有着自己的思考、探索和实践。请选取你在生活中亲身经历或听到、看到的一件事,以“学会做自己的主人”为主题,写一篇习作,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注意习作时要有一定的速度!请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测题》参考答案 一、脾气、范围、机器、隶书、泰、耻、码、锡。二、q欤瑂h ,y n,费,愤,嘱。三、丨,八 。②临街。四、1. 资料,史料,2.游览,3. 积累。五、1.携,扬, 挠,渴。2.①如:不屈不挠,坚持不懈。②如:讲和通好,互通有无。六、①,③,③,②。七、1.虽然阿炳双目失明,但是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并没有泯灭。2.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难道不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吗? 3.月光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照在水面上。4.略。八、1.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 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2.汉,司马迁,13,52,《破釜沉舟》,《孔子世家》。3.规模,时间,范围。4.顽强探索,忍辱负重,略。九、(一)1.比喻转危为安,略。2.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3.风浪、海盗、勇敢机智。4.写出海面风大浪急,十分可怕。(二)1.养育、救济、窍门。2.王羲之经过艰苦的奋斗取得了成功。李时珍跋山涉水,笔根不息 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司马迁忍辱负重,笔根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3.要点:凡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可以成功。(可列举事例,如:写字、画画等)4.要点:每一个人获得成功,都要付出辛勤的汗水。5.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十、略。十一、略。
(1)有几种串法?分别能串多少串?
(2)如果有14个果子呢?
4.选两个不同的数字,按要求分别组2个两位数。
(1)奇数: 偶数:
(2)3的倍数:5的倍数:
(3)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同时是2和3的倍数:
(5)同时是3和5的倍数:
六、智慧加油站。(做对一题加5分)
1.有一列数:1、1、2、3、5、8、13、21、34、……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的和。请问:在前2015个数中,奇数有多少个?
2.有四个互不相同的自然数,最大数与最小数之积是奇数,而这四个数的和是最小的两位奇数。问:这四个数的乘积是多少?
(1)有几种串法?分别能串多少串?
1.这7天中,游客最多的是( )日,最少的是( )日,相差( )万人。
2.如果最多一天有游客3万人,那么9月30日游客有( )万人。
(1)中间第2站的上、下车人数各是多少?中间第5站呢?
(2)从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5.某粮店出售三种品牌的大米若干,袋上分别标有质量为(25?.1)kg、(25?.2)kg、(25?.3)kg的字样。
(1)质量为(25?.2)kg表示质量在( )到( )之间。
(2)任意拿出其中的两袋,它们最多相差多少千克?
六、巧妙试一试(做对加10分)
“十一”黄金周中,某景区在7天假期中每天游客人数变化如下表(正数表示比前一天多的人数,负数表示比前一天少的人数)。
1.这7天中,游客最多的是( )日,最少的是( )日,相差( )万人。
2.如果最多一天有游客3万人,那么9月30日游客有( )万人。
(1)如果出租车从0处向东行驶5km,表示为+5km,那么从0处向西行驶3km可以表示为( )km。
(2)如果出租车现在位于-4km处,说明该车向( )行驶( )km。
(3)如果出租车从0处先向东行驶7km,再向西行驶5km,这时该车
(2)将表中七个表示温度的正、负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下图每格表示1km,一辆出租车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如果出租车从0处向东行驶5km,表示为+5km,那么从0处向西行驶3km可以表示为( )km。
(2)如果出租车现在位于-4km处,说明该车向( )行驶( )km。
(3)如果出租车从0处先向东行驶7km,再向西行驶5km,这时该车
2.某地12月份一周(7~13日)每天最高气温分别是:14℃、15℃、11℃、6℃、9℃、10℃、12℃。这一周最高气温的平均数是( )。
(1)把平均温度记为0℃,用正、负数表示每天的最高温度。
(2)将表中七个表示温度的正、负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下图每格表示1km,一辆出租车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如果出租车从0处向东行驶5km,表示为+5km,那么从0处向西行驶3km可以表示为( )km。
(2)如果出租车现在位于-4km处,说明该车向( )行驶( )km。
(3)如果出租车从0处先向东行驶7km,再向西行驶5km,这时该车
五、仔细解一解。(38分)
1.下面是乐乐家12月份的收支情况。请你将表格填完整。
12月8日:爸爸工资收入5300元;12月10日:水、电等费支出230元;
12月12日:妈妈工资收入4800元;12月15日:购物用去780元;
12月26日:卖废旧物收入140元;12月30日:本月伙食费共用去2150元。
2.某地12月份一周(7~13日)每天最高气温分别是:14℃、15℃、11℃、6℃、9℃、10℃、12℃。这一周最高气温的平均数是( )。
(1)把平均温度记为0℃,用正、负数表示每天的最高温度。
(2)将表中七个表示温度的正、负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下图每格表示1km,一辆出租车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如果出租车从0处向东行驶5km,表示为+5km,那么从0处向西行驶3km可以表示为( )km。
(2)如果出租车现在位于-4km处,说明该车向( )行驶( )km。
(3)如果出租车从0处先向东行驶7km,再向西行驶5km,这时该车
(2)已知数轴上的两点A、B相距6格,表示A、B两点的数字相同,
这三个温度中,最低的是( ),最高的是( )。
3.写一写,标一标。
(1)写出下面数轴上四个点表示的数,再标出-3.5、12 这两个数。
(2)已知数轴上的两点A、B相距6格,表示A、B两点的数字相同,
2.连一连,填一填。
这三个温度中,最低的是( ),最高的是( )。
3.写一写,标一标。
(1)写出下面数轴上四个点表示的数,再标出-3.5、12 这两个数。
(2)已知数轴上的两点A、B相距6格,表示A、B两点的数字相同,
(1)中间第2站的上、下车人数各是多少?中间第5站呢?
(2)从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1)中间第2站的上、下车人数各是多少?中间第5站呢?
(2)从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答案:一、1. 负十五 正二点八 2. +5,17,+ -3,-60 3.零上4℃ 零下7℃ -7℃ +4℃ 4. +10m 5. -10分 0分 6. -100m 7. 正数 大 负数 小 8. -6 -2 2 5 9. < > < > < =
【小学三年级数学课文知识点】推荐阅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知识点07-02
三年级小学趣味数学11-03
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除法》教案06-27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作业08-04
小学三年级下数学广角09-20
小学数学三年级二单元10-25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分析07-12
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09-04
小学三年级 数学教学反思09-26
《植树》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