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

2024-10-18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13篇)

1.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黄渠慧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10几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

1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

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2.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 篇二

一、巧妙导入课堂知识,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前巧妙导入课程, 是决定学生能否专注听课和学习的关键。教师如果将这个小小的导入环节用好, 就可以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因此, 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教学, 才能将学生注意力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例如, 在学习《秋游》这篇文章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 如“谁去参加过秋游?秋游时都看到什么景色?”然后让学生自行组织语言, 分别说出自己对秋游的看法和建议。然后结合文中对“郊外”景色的描述,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语言或词组进行表达, 从而锻炼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优美性。例如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描述自己对秋游景象的描述, 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从而更愿意认真地学习下面的语文知识。另外, 教师也可以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引进教学, 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语文知识的学习, 为以后积极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小学生由于处于低年龄的时期, 自控能力和专注力方面有所欠缺, 尤其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被动接受灌溉式的教学方式, 更容易造成学生疲倦, 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的状况。因此,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需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时刻吸引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学中, 并通过互动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例如, 在讲解苏教版语文课文《三袋麦子》的时候, 教师通过问学生“小猪、小猴和小牛, 你最喜欢谁呢?为什么?”学生会回答不同的结果, 例如一个胖乎乎的学生回答说是小猪, 因为他和小猪一样爱吃, 教师这时幽默地对小同学说:“一看你肉乎乎的可爱样子, 就知道你喜欢小猪。”回答问题的小胖同学就挠挠头不好意思地笑着, 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了许多, 教师此时接着问:“你喜欢小猪的理由是什么呢?”学生通过学习文章, 用文中小猪心灵手巧用麦子做各种面食来回答, 赢得同学和教师的掌声。接下来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有的喜欢省吃俭用会过日子的小牛, 还有的喜欢具有创造性的猴子, 有些学生还建议这三个同学一起开酒店, 聪明的猴子当经理, 灵巧的小猪当厨师, 省俭的小牛当会计。这种思维就是在轻松的氛围中生成的。学生通过假设情境发散思维, 主动参与教师的提问, 一方面更加掌握了课本知识, 另一方面对扩散思维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合理安排合作学习, 锻炼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合作交流, 大量的实践证明, 学生在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发挥自己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 将学生分成小组, 并在安排任务的时候针对性地设计问题, 使每个小集体在共同探索和探讨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合作, 获取知识并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 同时还养成认真聆听他人意见以及理解他人思想的能力, 并不断自我反思, 拓宽思维方式, 达到创新性的学习目的。

例如, 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文《荷花》之后,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学习, 让四组学生中各选出一名学生, 分别扮演“荷花”“小鱼”“蝴蝶”“蜻蜓”等角色, 并根据文中的语言叙述进行人称转换的对话, 比如, “蜻蜓”说:“荷花姑娘, 今天清早, 我和一群小兄弟一早就飞上了蓝天, 掠过小河, 为大伙儿消灭许多害虫……”然后“小鱼”说:“荷花姐姐, 昨晚的月光真明亮, 池子里又静又美, 我甜甜地睡了一觉, 还梦见了龙门……”学生在这样的分角色扮演中, 不断领悟和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 在合作表演的过程中相互评价和互相帮助, 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语境的理解, 更加锻炼了学生合作交流中的创造性, 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另外, 现代小学教学中已经普及多媒体教学,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从而发挥创造性思维, 更好地完成教师安排的合作学习项目, 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3.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篇三

【关键词】教师 课堂教学语言 基本功

语文是一门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教师的教学工作仍是依靠教学语言来进行的,作为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手段,对于教师来说有着特殊的职业要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本功,那么,应该怎样掌握教学语言呢?

一、语言准确、简练

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科学知识,教师的教学语言就必须是科学的、准确的。上课前要精心设计语言,字斟句酌,仔细推敲,上课时要清楚地、准确地讲出各种概念、理论,说话不含糊,条理要清楚,逻辑性要强。每节课下来都应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语言设计是否科学、规范、条理是否清晰、严密,造句是否恰当,语文用语是否正确加以运用,学生是否听得清楚、明白。

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一句,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且……”这一组关联词,层层清楚地说明了这种设计的优越性。通过学习和训练,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提高了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言简练,就是指教学语言的少而精。课堂上决不能空话连篇,不着边际。如果教师说话不简练,就会影响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只可能是少、慢、差的低能劳动;如果重视提炼教学语言,紧扣所讲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言简意赅、箭无虚发,就可以少费口舌,让学生心领神会、豁然开朗,课堂上还有较多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活跃思维,发展智力。

教师要做到用精炼语言讲清课文内容,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就不必要用两句话。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中,桂林的水可归纳为:“静、清、绿”,而桂林的山可归纳为:“奇、秀、险”等。

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对各种物质的辩证关系进行透彻的了解,才能做到语言的准确、精炼。

二、语言生动、形象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好动、好奇、缺乏耐心的儿童,教学内容又多是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果教师的语言枯燥无味,千篇一律,满口书面语言,学生就会吃力费神、机械呆板,产生厌倦情绪。因此作为教师尽量便语言活泼、有趣,还要能深入浅出。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想象,巧妙应用生动比喻和形象描述。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那个穿着单薄的衣服、光着一双小脚丫的又冷又饿的小女孩,教师可以引导,小女孩几次擦燃了火柴?每次擦燃火柴后她会看到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事物?小女孩最后怎样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对内容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还能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培养了他们语言的表达能力。

要从完成教学任务中去求生动、形象,发挥语言的表现力。因为语言要受到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制约。语言枯燥无味固然不好,如果脱离教学内容单纯追求语言技巧,油腔滑调,华而不实,完不成教学任务也不好。

善于启发学生想象、巧妙应用生动比喻及形象描述这三者可以穿插进行、灵活多样。如有时可以像电影、戏剧导演一样,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小结等,有时像相声演员一样来一段开场白,有时像评书演员一样来一段承前启后的结束语,均能收到一定效果。教师应该有强烈的求知欲,要广泛涉猎,才能做到语言的生动、形象。

三、感情充沛

教师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对学生的听课情绪有着直接影响。教师上课时,精神要饱满,语言的感染力要强,使教学语言充满激情。不要无精打彩,不要照本宣科,不要只把书上、教案中的东西通过嘴念出来。

如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后安排了一个辩论“善意的谎言可以说”如果只是照课本念或只是让学生读,印象都不深,难以理解。可以利用投影和媒体设计一些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让学生观看。我们就让学生说说他们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让他们分为正反两方开展辩论,富有激情的表达,辩论时老师也参与进来。这样既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拉近了师关系,以增强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教师应该有深厚的感情,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要认真掌握教材的精神实质,才能做到感情充沛。

四、把握声调、节奏

教师讲课声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语气的轻重、面部表情等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教师的语速太快,學生思维跟不上,听课感到吃力,学习知识易一知半解;教学语速太慢,输送给学生的知识满足不了需要,学生智力活动受到限制,影响思维能力的顺利发展;讲课声音不能太高,学生受太强语言刺激,会影响注意力的保持:讲课声音不能太低,学生听课吃力费神,引起听觉不必要的紧张。所以课堂上首先要注意用平和而流利的语言,讲课的同时要注意快慢适中、高低适宜。其次是注意在尽量避免单调、平谈,注重抑、扬、顿、挫的同时,加强语言的启发性。要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验的安排注意掌握语言的速度,有快有慢,注意停顿,停顿时间可长可短;还要根据学生的情绪进行巧妙控制和调节,善于利用语音节奏和声调的变化使学生的大脑皮质持续处于积极而活跃思维状态。要有设疑,有释疑有讲述。当讲到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之处时,教师的语言可以放慢,语气可加重;当讲到疑点之处时,教师的声调可以提高,尾音可以适当拖长。另外要注意讲话时的表情和姿态,尽力做到以姿势助说话,语言枯燥无味,单调平谈无启发性不行,教态呆板也不好。选用适当姿势如准确的手势和眼神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水平是可以通过苦练得到提高的,如演员练功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演员做戏必须进入角色,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讲台虽不是舞台,教师更不是演员,只有清晰、简练、准确、生动的语言,才能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给学生以智慧、以力量、以鼓舞。

4.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 篇四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效结合人教版

一、选择适合学生年纪的阅读书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儿童文学属于想象文学和创造文学,电子产品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往往禁锢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我建议小学生在阅读的初期最好还是选择纸质的阅读书籍,这样带来的阅读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关于如何选择阅读书籍也是很重要的教学重点,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主要以课文为主,有教师的讲解很容易理解文章的意义所在,但是延伸到课外阅读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课外阅读的资料范围很宽广,有很多并不适合小学生作为初级阅读的选择,很多家长给孩子买很多国外的文学名著,但是很多名著思想内容特别深刻,即使是成年人也要经过反复阅读去体会,例如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小学生的阅读书籍最好还是选择儿童文学中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既能引起小孩子的兴趣,并且在阅读的同时,孩子也能随着作者的想象展开一连串的联想。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读物,并且定期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给孩子们充足的想象空间。

二、写作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的艺术形式,作为基础学习阶段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一定要注重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们的想象是无穷的,同时教师更要教会孩子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很多经典的传世之作并不是有多么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写作手法,往往是生活中的细节最能打动人心,再华丽的语句也抵不过最朴实的语言。

三、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的效果

阅读的最终成果就是丰富自身的阅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写作的训练能增强学生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思想表达能力。两者是相依相存的。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应当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在课堂上和课外的大量阅读能够让学生迅速掌握丰富的词汇量,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经典的语句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加以利用。同样的,在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主题布置给学生,然后给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资料查阅,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所阅读的书籍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表达清晰。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给学生创

xiaoxue.xuekeedu.com

造一个自由的想象空间和阅读空间,让学生既能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和乐趣,也能够将阅读的收获体现在写作的内容中。

四、进行阅读情景的设计,有效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保证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多元化发展,教师需要利用一定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通过情感育人小学生才能够感受到学习的魅力,感受到课堂的生命力。利用情境,让学生进入到阅读的天堂中,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情感融入阅读教学中。例如,某教师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将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上。课堂中教师不仅自身范读,同时要求学生朗读、品读、阅读。通过深刻的语言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又例如,某教师在进行《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首先展示给学生各种美丽的桂林山水,同时配上轻松的阅读语气,整个课堂仿佛就置身于桂林山水之中,这种简洁的阅读手段不仅打动了学生,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感受到阅读教学魅力的同时感受到我国山水的神奇,让学生从内而外地生出一种自豪之感。

五、总结

5.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心得 篇五

结合我校“思辨式教学模式”研究的开展,在校领导的精心引领下,通过年级组内外的积极探讨和互相看课学习,我作为一名年轻老师,也力争充分备好每节课,认真上好每节课,反思每课的收获与得失,其中有困惑也有惊喜。按照学校倡导的“疑——探——辨——获——拓”的思辨式教学模式,由浅到深,由感知到深读,层层递进,不仅符合教学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思维接受规律,因此认真揣摩思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为此,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我认真学习了教学领导的“示范课”,虚心听取了各年级组老师们的“典型课”,并对老师们的这些课进行了认真学习。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下面,就“思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以更好地反思自身教学,与同伴们交流心得。思考一:“思辨教学”的课堂教学应根据文本内容灵活调整。“疑——探——辨——获——拓”的设计模式很科学,备课中,需要老师们将每个环节精心设计,引领学生对文章最美的段落和意义深刻的句子做出分析。就语文课来说,“初读感知”既要兴趣导入又要复习巩固,联系旧知;“细读品悟”要指导学生对精读段落进行了反复读、分角色读,品读中启发学生谈体会、写感悟,对重点段落进行批注,有时间还可以在课堂进行即兴的课本剧表演;“感情朗读”环节需引导学生抓住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细细咀嚼,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读出其中真正的味道;“总结提升”需要师生从文中挖出新意,拓展延伸,从而进行强化练习,学以致用。思考二:思辨教学更要教给学生思辨的方法,“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即使按照预定的教学设计,课堂中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当时很陶醉。可是,时间长了,学生对教学内容早已忘记。“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思辨教学更要教给学生思辨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并把这些方法用到课文分析和阅读理解上,教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才会事半功倍,终身受益。思考三:“思辨教学”要正确处理好“思”和“辨”的关系。《课标》中要求“以读为本”,即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以读为本,并非是让学生一味地读,整堂课都捧着书,不知所云地摇头晃脑地背课文。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和指向性。作为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在课堂上如何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关键是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备课备得好,思路也很清晰”,到最后出现几种令人困惑的情况:

1、拖堂。或者是由于前面的內容讲得很精彩,学生配合得很好,思路打开了,师生交流得也就多了,所用的时间也就多了。一节课才三十五分钟,前面的两个环节就花去近二十多分钟,后两个环节怎么办,只有拖堂了。或者是前面的“疑——探——辨”环节进行得比较吃力,学生辨析不到位,需要老师反复指出问题进行引导。不管哪种情况,结果都可想而知,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2、蜻蜓点水。因为前一点的原因,意识到这一点,课堂上不敢过于放开,只能按模式进行“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教学内容显得很空洞,课堂气氛也就没那么活跃了。

3、教学任务没有达成。由于学生的超水平发挥,没按原计划完成任务,从而认为自己的教学很失败等等,这些都是困扰我如何有的放矢地进行思辨式教学的症结所在。反思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1、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感悟少,教师分析,讲解多。

2、指导学生个人揣摩品味,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少,教师用统一答案灌输多。

3、指导学生积累巩固少,采用题海战术多。

4、阅读拓展不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

5、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学生“读”得太多,老师引导“品”得太多,一节课下来,学生朗读单调反复,千篇一律,老师“品”出了很多师生“悦耳的假话”,忽视了“学以致用”,忽视课堂的联系和巩固。而“思辨”教学模式,顾名思义,“思”就是走进文本,倾听文本,思考意义。“辨”是对文章进行精细阅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文本对话,感悟理解文本情感与自己生活体验的碰撞。“获”是一种提高性的阅读能力,回顾文章的精彩段落,站在一定高度审视文本的美点与亮点。那么,为了避开这几种现象的出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真正落实思辨教学的训练点。

1、“思辨教学”与其他形式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教无定法,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预设一条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以便于学生更容易,更有效地与文本开展对话。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备课的时候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不必各个环节都设计得那样具体、实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灵活取舍,有时学生兴趣来了,某个环节放开点,多给些学生思考,这样一来,多些生成的教育智慧,及时做出复案的临时修改。备课或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对模式进行变化,比如:直接导入,节约时间;五个环节着重突出某一环节;有些美文在需要的环节中,选其一种就够了,细细地读,细细地品,学生思维打开了,师生配合好了,这堂课也就变得轻松自在,重点突出了。

2、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充分朗读,读中感悟。真正的读书要带着情感去读,带着问题去读,读有目的,读有评价,读有效果。比如在学习朗读时,我先让学生揣摩朗读的方法,如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情节,感受情境,并加以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然后边读边指导,边感悟边评论。充分的朗读就是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意境,师出示画面和音乐,学生配读文句,使学生的想象、感悟形象化,具体化。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和文本对话交流融为一体。其中,在思辨教学的五环节中,“疑”和“辨”两个阶段的教学最能反映出教师的创造力,“探”往往是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智慧的精彩之处。教师在评课时,喜欢追求用“高潮迭起”“异彩纷呈”等词加以赞美。但是在追求这些效应时,却往往犯这样的毛病,语言训练不扎实,忽略了学生深入地“读”课文的过程,使分析架空,也就是忽视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不是教师拼命地讲解与分析,就是学生游离了课文的语言;学生“获”和“拓”的背后,可以把一些好的写作手法及时通过练习等途径用到练习中去,达到提高和巩固的目的。

3、思辨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当然,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练习并非都是要学生拿起笔来写,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等的精心设计,都是体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的训练。比如:在教学课文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细读,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我们现实生活中也经历过这些事吗?有没有比这些事更有趣的?”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在书上圈、点、画,批注想法,也就是把自已读懂的东西,想到的事情在书本上写一写,记一记。交流这些问题的答案之后,可以鼓励学生仿照课文段落写一写,进行课文的小练笔等,看谁能写得比课文中的事情还有趣。做到讲练结合,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在品读和练习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也就是“拓”这一环节的体现。

6.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心得 篇六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7.论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七

一、课前吃透教材,充分解读文本,为提高课堂有效性做充足准备

备课是每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必须要做的准备工作,也是教师把握教材,与文本对话的重要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立足教材特点、学生特点,结合可获得的教学资源,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纵观名师课堂教学总结的经验发现,教师课前对文本有着怎样的解读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就曾说过,她每次备课都要将文本反反复复读上许多遍, 去品读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从而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内化之后, 再转换成贴合学生生活的语言去感染熏陶学生。小学语文备课要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不仅要重视课文的词句,甚至对文本的一些标点符号、课文标题都要认真仔细推敲。因为它们都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作者的意图,体现文本的重难点。吃透教材还要从教材整体出发,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个单元的教学点都要心中有数。

二、要善于补充教材,注重课堂内容的多元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教材进行课程设计, 但是却不能仅仅围绕教材授课。我们知道,如今的时代迅速发展, 青少年的思维都很活跃,他们在课堂上需要更加多元化的信息,因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收集大量的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来充实自己的课堂。活用教材,不把课堂教学局限于教材知识,要让学生在更加自主的范围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如老师们在讲授《木兰从军》这篇课文的时候,就需要适当补充古代等级制度的背景材料,让学生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花木兰作为一个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气,意识到花木兰是古代历史上当之无愧的女英雄。而老师们在讲授《猴子种果树》这篇课文的时候,就要注意除了为学生讲解教材中的重难点,理解农谚的含义,还要对猴子的表现进行适当的拓展,满足学生多元化思维的需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它最终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们的想法很多,这样就能表现出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彰显他们的个性差异,课堂的气氛也会更加活跃,这就促进了教材内容的有效拓展。

三、制定目标,逐层递进

一个班上,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很大差别,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就要参考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时,要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归类,从而确定不同层次递进的学习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为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 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尊重个体化差异。

四、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从而帮助学生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应该依据文本设计一些内容新颖、形式直观的导课。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时,老师深情地说:“同学们喜欢夏天吗? 喜欢啊,现在呀夏天来啦,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主想象、回答,填写句子,仿佛真的来到了夏天。老师又问:“夏天听到了你们的话,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位小姐姐,你看!她正热情的问你,你想变点什么?”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饶有兴趣地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

五、提高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教师的语言是连接学生和知识的媒介,学生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取新的知识的。因此,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学会运用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用浅显易懂的话语讲述深刻难懂的内容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理解教学内容的效率,同时,教师语言的生动优美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我们常能看到,那些有经验的教师们上课的语言总是抑扬顿挫、充满吸引力。所以, 要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技巧。

8.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身素质 教师类型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81-02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地要求了教师应把最新最科学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师这个专业知识领域应关注新课标,与时俱进;能灵活运用电教化教学手段,让课堂不止是课堂,更是学生学习的乐园。

一、小学语文教师理解教材要“独”要“新”。

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师施教的载体,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它关系到教师能否正确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理解教材,他们不知道教材的编写意图,所以不能实现教学目的。在平时的备课当中,由于教师可以参考他人教案、参考书,还可以去查阅资料,于是出现了照本宣科的现象,甚至有的教师完全照抄照搬别人的教案,这就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师自己钻研出来的东西代表的是自己的思想,理解教材才会有新意,才会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填补教材空白处流动的内容,才会超越教材。

二、高度的责任心,浓厚的兴趣。

1、教师的素养最根本的一条是高度的责任感。教师得先肯负责任,才能谈到循循善诱,师生合作。教师的这种责任感从何而来?首先来自对教学工作本身的意义的正确理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吴伯箫同志生前曾经满怀深情地说过:“教师是树人的人。树谷,树木,有所谓农艺,园艺,是劳动,也是艺术。树人是更辛勤的劳动,更精湛的艺术。教师的神圣职责是培养人,教育人,所以被称誉为‘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岂止像韩愈在《师说》里说的‘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人怎样做人。”(《特级教师笔记·序》)这里就提出了教师所肩负的神圣职责问题。也许大家还记得一件震惊全国的事件——清华大学的一个学生用硫酸泼狗熊。这个学生平时守纪律,爱学习,成绩优异,经常拿奖。而这样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残忍之举?这样的人是符合社会需要的吗?答案不言而喻。因此,每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不仅要明白自身工作的意义,明白教育的目标在于把新生的一代培养成合符社会需要的“人”;而且对他所致力培养的,究竟该是怎样的“人”,这样的“人”又应该怎样去培养,心中都得有把权衡的标尺。这标尺就是教育工作者的理想。2、童第周曾说:“对工作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困难、挫折,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回。” 我们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育工作有浓厚的兴趣,才会对工作进行钻研,并在钻研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前进;同时这又会激发我们的兴趣,由此进入一种良性循环。只有这种从持久的、不懈的研究中产生出来的兴趣,才是推动工作、促进工作的动力。

三、重新认识语文教学,改变教学方式。

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四、具备科研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广大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育人经验,通过系统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教书育人活动所必须的,也是教育者素质的标志之一。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一方面教育者对自己主管或任教的专业学科的历史、现状应有个较全面的了解,要学习研究本国、本省、本地区的教育历史,了解当地教育发展的历程,还要掌握国内外教育科研动态及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积极钻研教育科学及关联的科学知识,如教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通过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找出规律性的育人方法,掌握人的成长发育规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育科研能力是基础教育教师所必备的能力。现代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要成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能力,那种“教教材”的“教书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迫切地呼吁着教师的创新智慧。所以,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作为21世纪的新型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完善。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才能全面地实现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平等、自由、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实践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靳长影. 全面创新语文教学理念,全力提升语文教学质效——谈新课改后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 考试周刊, 2011,(58)

[2]尚成武. 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理念的渗透[J]. 中学教学参考, 2011,(16) .

9.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 篇九

摘要:新课程实践中出现的“弯曲”,把语文味丢了。语文课应以简为美,以学生为本位,多听听学生在课上说了些什么;注重语文的本体,强调文本本身,挖掘文本资源;以读为本,以读攻读,适时进行语文实践,让课堂散发浓浓的语文味。关键词:删繁就简 固本 本色

说到简,许多人都会联想到简单,简朴、简约、简明等等这样的词汇,这类词语在现今时尚服饰的亮点、家居装饰的风格、汽车品牌的卖点更是频频出现„„似乎越来越炙手可热。如今,这类词语也当仁不让地进入了我们小学语文课堂。

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说:“要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教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简单就是以简驭繁,返朴归真,追求的是一种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崔老师的话语可谓意味深长,用一句时髦的广告语来说是“简约而不简单”,道出了他对高质量的语文教学追求。

笔者从中体会到崔老师提到的这个“简”是相对“复杂”而言的,复杂化是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有的教师盲目追求课文教学的“厚重”,一篇简单的文章硬是要从所谓的多方面来剖析,不考虑学生的思维和接受能力,面面俱到;用一个个精彩的课件来美化课堂,不考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致使课堂 “丰富”了,而学生脑中却模模糊糊、不知所云。当然,“简”也并不是单纯的简单,因为过于简单的课堂教学,目标设置肤浅,课堂容量小,缺乏思维的火花。这里的“简”说到底就是在教学中花大力气去提炼教学主线,删繁就简、以约驭博,深入浅出、以少胜多。

一、提炼主线----教学内容简约

在阅读教学设计中,清晰简捷的教学主线能贯通教学流程,缩短认识路径,其重要性自不言而喻。但,往往在上一堂课之前,许多教师想到的是这篇课文我哪里可以合作,哪里可以做个精美的课件,哪里可以演一演,寻找出彩的地方。这样致使整堂课像是切块的蛋糕组成的,单块品尝还有几份味道,组合起来发觉这位老师什么都想要,致使整堂课教学目标泛化。每篇课文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每个作品里往往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所以我想成功的课堂教学应有一条清晰明朗的主线。教学主线是教者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

优秀教师黄老师在设计《五月端阳》预案时,就安排了这样一条主线:走进“悲情五月”,感受人们心中那道永恒的凄美风景;走进“欢乐五月”,感受场景的热闹、人群的欢腾;走进“赛龙舟”的丰富内涵,回归文化的沃野。这条以“怀念一个人,传承中华魂”串起的主线,构成了文章的有机整体,创设了一种较为浓郁的文化磁场,为实现一种充满活力和灵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框架结构的教学流程---教学环节简化

有了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接下来就是设计教学流程。以往,我们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喜欢环环相扣,因而大多数呈现出线型设计。教师只要按着设计流程一步步地往下走,到时候该怎么问,学生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学生谈到哪里出示图片、播放课件等等。这样一节课老师要记的东西很多,对于学生而言,每一个活动得以开展的时间就相对大大减少。一节课仅四十分钟,如果思路不清晰,束缚太多,效率肯定不会高。要想提高效率,语文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力求简洁。所以我们不妨把教案设计 “简单”一些,“删繁就简”,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框架结构的教学流程相似与框架结构的房子,可以让房子主人任意分隔房间和进行个性布局。在语文课上,框架结构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利用几个主要问题来贯穿课堂,腾出时间听听学生是怎么说的,实施点拨,驾驭课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在充分考虑了学生现实状态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的有效学习提出“你想和哪只兔子交朋友”这一教学假设,并据此拟定实际操作中可以随时调整的大致框架和可选择的路径,形成“框架设计”。由“框架设计”所带来的学习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因为学生对课文的鉴赏和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认识和认知中的问题流向不尽相同,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因此,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教师预先难以预料的阅读情景和偶发事件,需要随时“节外生枝”和“现场处理”。在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尽管多数小朋友说小白兔好,他向老山羊要种子,自己种白菜,爱劳动等等,但也有一些小朋友说喜欢小灰兔:“小灰免也是爱劳动的,老山羊来送白菜,小灰兔就去帮”;“小灰兔有礼貌,老山羊送给他白菜,他说‘谢谢你’”;“小灰兔不向老山羊要菜子,可能是他不知道用菜子是可以自己种白菜的。如果他知道,也一定会要菜子的”„„这种对课文鉴赏的多元性,并没有大错,教师尊重孩子的这种善良、宽容、富有同情心的美好感情。也只有在这种课堂中,教学环节简化,有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感受到学生 “超文本”阅读的现象。

三、读中感悟---教学方法简便

“删繁就简”,要做到这一点,语文课就必须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而对于语文学习而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这是古人从实践中早已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从教这个角度来说,就是要着重抓好读的指导和引导。所谓指导,就是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读”,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在读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所谓引导,就是要将学生对语文的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大量阅读课外书。书读得多了,作文也就写好了。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语文教学以读为“宗”,一切围绕“读”来进行的时候,语文教学就不会如有些人所感慨的“难于上青天”了。

当然,读也是有许多策略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学生直面语言文字,读响语言文字外,还要“带问而读”“自主选读”“潜心默读”“层层深入地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赋予学生反复读的时间和空间,在形式各异的读中会文义、品情感,体现出了浓浓的语文味。汪潮教授就曾经指出:“朗读教学应体现层次性”。因此,笔者在进行《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时,设计了“初次朗读,感受鱼的数量、品种之多——欣赏各种鱼的图片,有感情朗读,感悟鱼的数不胜数——配乐朗读,感悟西沙群岛海底的美丽与神奇”这三个层次来进行朗读体验,进而让学生领略西沙群岛海底的美丽与富饶。

四、有效拓展-----固本⑴

固本,指固语文之本,即锁定语文特定的目标和任务,建立语文独特的地位和个性。有效拓展成了学习语文的固本之法,在拓展中把课文作为范文,进行读、写的练习;在教材难点处作适度拓展,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在文本的空白处或作者表达的简约处作适度拓展,既开拓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的迭起,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笔者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春雨的色彩》一课时,课文中描写春雨淋到、洒到、滴到等几个动词都表达雨水落到植物上的,但细细琢磨这些动词之间又有差异,但对一年级孩子又不能做词语辨析。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练习,把课文的3—5自然段编成诗歌的形式,让学生在诗歌中填一填动词,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个诗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生字,复述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奇妙性和丰富性。然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说一说春雨淋到其他事物上时,还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蜻蜓说:“不对,不对,春雨是蓝色的。你们瞧,春雨落下来,天空变蓝了。春雨洒在大海上,大海更蓝了。”

生:蝴蝶说:“不对,不对,春雨是白色的。你们瞧,春雨淋在梨花上,梨花变白了。春雨洒在罗汉豆花上,罗汉豆花也变白了。”这样一个课堂拓展,使学生依托文本轻松仿说,得到语文实践的机会,在语文实践中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0.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 篇十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21世纪的中国,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更需要一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素质的语文教师。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已证明:愉快、欢乐、适度平稳的情绪能使中枢神经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保证体内各系统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教师的任何情绪,都会严重影响自己对知识的讲解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忧、惧等情绪,以及由这些情绪造成的心理氛围,必然会对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自身的心理健康。与开朗活泼的教师朝夕相处,学生必然会受到积极情绪的影响,也会保持愉快向上的情绪状态。反之,如果老师经常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或经常发脾气,学生必然会感受到压抑与沉闷。积极的心境来源于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如果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胸怀开阔,兴趣广泛,为人友善,心态自然就会平和。

二、宏观、微观的理解

要组织成功的教学活动,包括许多因素,准备充分的备课、教师语言的艺术、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教师个人人格魅力,对教学的成功与否有很大关系。除去这些,还有一个看似细小却不可忽略的因素,那就是教师的情绪,对教学的成功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究其原因,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种教育理论打破了过去所倡导的“以教为主”的思想,认为应该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从表面上看,教师的任务好像减轻了,但实际上,教师的担子更重了。课堂时间短短四十分钟,还要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一方面要求教师以最充分的备课、最精炼的语言、最饱满的激情将学生导入课堂,上好一节课不难,但要持之以恒又谈何容易,教师的情绪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否就会主动的学习呢?答案显然并非十分的肯定。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有很多人的学习动机及学习目标并不是十分明确,甚至还有很多学生是被家长“逼”到学校里来的,这样的学生,要他们认真听课就不是易事,更何谈主动的学习?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起很大的作用,其中教师的情绪又是影响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心阶段的学生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他们对一门学科的爱好往往决定了他们是否会努力学习,而对一门学科的爱好又与对所任科目老师的喜爱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一位老师的信任与喜欢,会影响一位学生是否会学好这一门科目。任课老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喜欢,除了要有精彩的教学外,还要有饱满的激情来感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从而做到自觉的学习。由此可见,教师的情绪不仅决定了教师会不会以正确的态度来准备好课程,也很大程度决定了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从整体决定了教师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从微观的角度上来看。作为一位好老师,除了要从整体上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规划好每一节课之外,还要落实到每一堂课。教学内容是每天都在变化的,有些课文比较有趣,让教师和学生都能以很好的情绪走入课堂,学起来趣味盎然;有些课程本身就枯燥无味,可能让教师自己也觉得无从下手去讲。这个时候,以教师的情绪带动课堂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有学生是因为个人原因而对学习没有兴趣的,此时,如果老师上课也是无精打采的,那情况就会更糟糕了。比如在夏天有的学生瞌睡,如果老师也是睡眼朦胧的话,也就是给学生作了催眠曲了。

综观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教师的情绪对教学成功与否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好教师,必须时刻准备着以最饱满的激情走进课堂面对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研究的内容

1、进行新的历史时期现状调查,找出产生不良情绪的主要原因。

2、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控制和调节教师的情绪。

3、学会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的过错。

(二)预期目标

1、培养一支富有现代教育思想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小学语文教师队伍。

2、除因教师的知识、能力、授课艺术等方面对课堂教学效率产生的影响外,更充分发挥教师的良好情绪对课堂教学效率产生积极作用。

四、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及研究的步骤 〈一〉采用的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常态下,以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整个研究过程。

行动研究法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使研究工作更符合实际。

〈二〉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0月 主要工作:

1、进行文件检索,设计课题的研究方案;

2、进行相关调查;

3、学习教育理论,明确有关的概念及其界定。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6年11月──2006年12月 主要工作:

1、科研小组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提高对该课题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2、每周开一次学生座谈会,分析各学科期中考试,写心得体会。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7年1月 主要工作:

1、进一步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理性地研讨我们的研究工作。

2、认真做好课题的总结工作,撰写课题研究的论文,为整个课题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

3、提炼研究成果,进行课题研究的总结。〈三〉课题研究对象及研究组成员 对象:本校四二、四三全体学生 成员:郭玉晶 薛海芹 高亚勤

“小学语文教师同伴互助研究”研究方案

作者:西街小学课题组

点击数:536

更新时间:2007/2/7 10:05:40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常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这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的罗沙.玛丽亚.托雷斯所说:“一个国家的教育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主要取决于谁是国家的教师以及他们能够和乐于干什么。”开展“小学语文教师同伴互助研究”能够为提高国民素质尽绵薄之力。

富兰和迈尔斯说过,任何变革都不如大大提高个人和组织了解与应付变化的能力更为重要。在当代社会的变革中,教师必须在一个“学习化社会”中,通过“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去适应变革,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

开展“小学语文教师同伴互助研究”,正是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精神。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教师专业发展则是教师专业化的方向、主题和核心内容。开展“小学语文教师同伴互助研究”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面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面对绝大多数是独身子女的学生,面对单一的教学评价等小学语文教师的心理压力特别大,甚至有些无所适从。开展“小学语文教师同伴互助研究”能够使教师广泛获取前沿信息,尽情领略名师风采,充分展示教学教研成果,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更加热爱教育,享受教育,做一名快乐、幸福的小学语文教师,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尽力。

二、研究目的

1、探索“基于教师经验交流”的合作学习新途径。

2、探索和构建学校中“社会性相互作用”的新型互助关系。

3、通过互助,促进教师成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之间进行自由的交流与沟通,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在教育教学得失上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带动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工作的好坏取决于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只有教师个人得到成长之后,才会有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同伴互助,在提高教师个人素质的同时,推动了学校教学质量向更高水平迈进。

三、研究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

1、集体备课的有效研究。

2、走进课堂听课和课后评课,总结经验教训,分析研究问题,出谋划策调整教学设计。

3、班级管理策略交流。

4、教育前沿信息分享。

5、怎样做一名快乐的小学语文教师。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自然实验法、经验交流法、成果展示法

四、研究保障

1.科研基础

本课题组成员多次参与国家级、市级、区级科研课题工作

2.人员保障

本课题组主要成员均为市、区名优、骨干教师

3.制度保障

日常工作机制规范,使课题有可靠保障

4.经费保障

学校每年划拨1500元给课题组用于研究

五、研究阶段及主要任务

(一)、准备阶段:(2006年4月——2006年10月)

1、查阅相关资料,请教导师

2、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3、上报课题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06年11月——2009年1月)

1、培训参与研究的人员

2、按预期计划实施研究

3、根据研究进展情况,修订和完善研究方案

4、定期做好阶段总结、表彰

5、制定评价方案

6、资料收集归档

(三)总结阶段:(2009年2月——2009年6月)

1、整理研究资料,形成物化成果。

2、撰写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

3、通过论文答辩

4、申请结题

六、实验的原则

1、调查研究原则

调查研究教师教育教学、教研互助的现状,重点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教研教改的需要,以加强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结合研究的需要,组织教师学习前沿信息,获取相关领域的知识,培训实验的技能技巧,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结合研究的得失,组织教师交流、探讨、协作、反思,及时地扬长避短,推进研究的进程。

3、优质优酬原则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坚持开展好研究成果评比活动,使实验认真负责、成效显著的教师及时得到肯定、表彰、奖励,促进研究的顺利进行。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 隐形成果: 师专业成长

在研究过程中,使参与其中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业务能力上得到提高,业务素质得到加强。

2、和谐同事关系

通过经常的交流与讨论,增进同事之间的彼此信任与理解,促进同事关系的和谐。

3、带动全校教师自觉进行教育教学小课题研究

通过研究小组的辐射作用,提高全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研究水平。、提高语文教师的幸福感

显形成果:

1、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归类资料:

(1)研究方案

(2)实验手册

(3)学习资料汇编

(4)研究大事记

(5)集体备课教案、听课和评课记录、教学随笔、教学反思、论文、研究感言等

2、最后形成的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

3、成果专集。

八、研究组织机构

顾问:

唐志明

赖先怀

负责人:李珍云

周晓蓉

主研人员:张幼珉

彭代蓉

代明亮

李秋兰

谭兴会

叶文萍

肖代琳

唐德馨

何远琴

冯晓莉

陶 菲

钟秉琦

刘华泽

朱勋菊

11.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课程标准;语文教师;教学能力

实施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任毫无疑问地落在了语文教师的身上。那么,新的课程改革又要求语文老师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

一、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

语文教师应当在语文课上面向全体学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精彩导入

导入课堂的方式方法很多,也很重要。事實证明,用一个精彩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语文课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帮助。教师可以用讲故事、播放多媒体课件、课前三分钟演讲等方法进行导入。

2.巧妙对比

一是把比赛的形式引入教学过程中,运用竞争的心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诵读教学这一环节中可以组织分组对抗赛或男女生对抗赛等活动,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二是把比较的方法引入教学过程,比较阅读法也是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质疑善辩

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往往是多样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驳,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在交流讨论中学会思考。

4.多演活用

对于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改变了总是“坐”这一形式,台上站着的并不总是老师,这就会产生一种新鲜感,兴趣也就随之而来。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比如,利用一块小黑板,配上录音机,进行实物演示,走进多媒体教室,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的目的。

二、善于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的能力

语文课上,学生素质千差万别,教师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控。

1.对自己要善于调控

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应该善于调节气氛,掌握节奏,控制局面。通过调控使教学过程流程节奏起伏有致,内容节奏轻重有变,思维节奏张弛有度,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高潮迭起,跃动灵气,成为智慧的生命符号。再者,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教师自我调控失误的时候,比如,言不达意、板书错误、演示出错、思维受阻等,教师也需进行自我调控。特别是自我感觉不顺时,更需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让自己适应学生。诚然,良好的自控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真我”,把课堂视为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

2.对学生要善于调控

教师要努力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他们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帮助他们学得更好;尽力激活学生学习所必需的先进经验,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促使他们学得更好;及时点拨反馈,帮助学生自我反思,鼓励他们学得更好。当然,教学过程中也难免有来自学生的意外事件,如淘气孩子的恶作剧,学生智力活动中的一些古怪提问等,教师也必须立即进行调控,使其行为转向既定方向,这就是一种教学的机智。

3.对教案要善于调控

教案毕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实施时灵活性非常重要。实施教案并非贯彻计划,既然课堂情境发生了变化,那么教案也要随之调整,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根据课堂变化做出适时的修改、补充,而非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至失去许多稍纵即逝的教学机会,事后叹息。

当然,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还远远不止这些,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探索切实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给学生创造更多自由、宽松的空间,才能给学生创造更多张扬个性的沃土,才能给学生创造更多展现想象的天地。

12.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篇十二

一、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知识, 还要教学生学知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学得如何决定了教师教的效果。教师要转变角色, 要做到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具备各种学习的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才能终身受用不尽, 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开拓型人才, 才能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教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查字典的过程是一个推敲语言文字、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过程。通过查阅、推敲处理, 不仅能丰富知识, 而且有助于提高自己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 为学习打好文字基础。教师要做好示范演示。学生刚接触字典, 指导学生认识字典的组成部分。以《新华字典》为例, 字典中的“汉语拼音音节索引”“部首检字表”“正文”等部分要向学生介绍说明, 使他们对字典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 教师再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 比如, 一个“张”字给学生做具体的示范, 进行细致地指导, 从拼音检索到部首检索, 无论哪一种方法都要讲述清楚, 使学生明白要点。最后, 教师再给学生几个具体的字例,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当学生在查字典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语文的学习离不开阅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阅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 朗读, 让学生大声地去读;略读, 把课文从头到尾过一遍, 大致了解讲了什么内容;默读, 不出声的读;详读, 也可以成为精读、研读。学生要逐字、逐句地读, 弄清文章的中心思想、语言表达的意思、找出自己的不懂之处、找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要探究知识, 思考问题。 (3)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有不同的预习方法。低年级语文预习要学会查字典, 解决音、形、义等问题。中高年级在新教材讲读之前, 阅读有关资料, 将要讲到的内容先自读2-3遍, 从中找出不懂的难点和不甚懂的疑点, 做好记号, 在上课时将这些难点和疑点解决。 (2) 教给学生听课的方法。听课是很重要的,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很差。要想使学生能认真听完一节课, 使学生沿着教师教学思路, 积极参与, 必须让学生学会听课。学生课上要集中注意力, 跟上教师的思路, 在听讲的同时, 还要注意板书上的知识点, 看教师的体态动作, 并及时做好听课笔记。这样才能边听边思考, 手脑并用, 深刻地理解知识。

二、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首先, 要依“纲”扣“本”, 结合实际, 设计高质量的教案。教师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是教育部门颁布的教学大纲和教师手中的教材。因此, 教师只有深刻领悟大纲, 吃透教材, 才能准确把握教学, 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有的放矢。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包括阅读教科书和参考资料, 其中最主要的是反复钻研教科书, 通读全书, 从总体上读懂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及每一章、每一课的体系结构, 然后根据“导读”“预习”“基础训练”及教材内容, 进行备课。另外,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 而学案则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活动的主要部分。在设计学案时, 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 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 提炼能突出本知识点的问题, 这些问题切实能指导学生的自学。最后, 教师通过参与教学研究从理论上为制定科学的教案服务。在教研中, 教师能够进行教学反思, 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 了解教育发展的趋势, 掌握教育规律。还能从中学到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 在教研活动中, 大家可以展开教学讨论, 分享各自的教案心得, 向优秀教师学习, 总结积累经验。教师之间可以互相传看教案, 从中看到大家不同的思维, 弥补自己的缺陷。

三、对学生进行鼓励的教学评价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他的研究也表明:如果一个人没有受到激励, 生活、工作仅能发挥自身能力的20%~30%, 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 则能发挥80%~90%, 甚至更高。由此可见, 鼓励发挥着正面的引导作用。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 鼓励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 增强学习的动力。因此, 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以激励性的评价为主。对于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应该积极鼓励和表扬, 尽量从正面引导。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真诚的引导和评价会使学生如沐春风, 使其更加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和探索, 从而将课堂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每一句评价性语言的恰当表述, 使它既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 又能正确地指出学生的错误。教师的评价语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 真诚而亲切得自然流露, 这样才能博得学生信任, 才能赢得学生的心。学生也会因为得到教师的鼓励而感到安慰。相反, 那种虚情假意, 表里不一, 没有用“真心”的评价语, 不仅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有可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

13.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篇十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措施

前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为了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制定上有了一定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随之改变,但不能一味的应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忽视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要求,还应该遵循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注重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取长补短,既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改变教学方式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主能力和注意力较差,所以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教师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学习。对于教师而言,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宜过多,教师应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不是填鸭式教学[1]。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可以用一些有趣的话语,不要一味的讲解课文的知识,显得枯燥、乏味,应该从课文的内容中引申出来一些让学生可以联系到自己的知识,从而在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思想,让学生知道学习不是为了教师和家长,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教师也要根据小学语文课文的内容进行重难点的区分,并给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时间久了,学生会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

2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际上,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更是学生在文字、语言和沟通等方面的重要学科,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简单的说,小学语文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通过学习有效的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上的内容,还要结合实际的生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每天阅读的好习惯,根据学生的喜好,让他们自觉的去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哪怕是漫画,让他们从阅读中寻找快乐,教师应正确的引导学生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联系实际,并有效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鼓励学生亲近大自然、体验生活,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累积。总之,小学语文的教学应该联系实际的生活,让学生对语文有一个新的认识,从语文的学习中寻找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凸显学生的学习优势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较差,不可能会在一整天的学习中都保持着饱满的精神,所以,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他们的学习方式合理的安排整节课的内容和时间。根据有关实验表明,小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随着时间会逐渐增长,达到最高点的时候再逐渐下降,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结构的时候考虑学生什么时间接受知识最好,把握知识之间的过渡,把重点的知识放在学生积极性较高的时间段内进行讲解,让他们在有效的时间内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优势,有效的利用他们的优势进行教学,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满足小学生的心理要求,让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4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教师占据主导的地位,但教师不要一味的讲解,让学生觉得整个课堂特别的枯燥、乏味,教师应该运用巧妙的语言或是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在课堂上可以轻松快乐的学习,而不是一味的听讲,造成他们听觉性疲劳[2]。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课本中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补充课本中没有显示的知识,也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切身的感受和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应该把握整节课的时间和学生的情绪,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和表扬学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会逐渐的提升。

总结

总而言之,教师教学水平的衡量标准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需要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索和创新,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学的好坏不仅仅影响的是一门学科,也会对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日常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曜文.新课改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对策[J].科技资讯,2014,(14):170.

上一篇:自考本科难吗下一篇:有效监控管理公司局域网的上网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