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精选8篇)
1.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 篇一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的十门核心课程之一, 该学科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一批归国学者自西方引入, 因此开设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还有很强的必要性。以开展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为契机, 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使学生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专业词汇后, 可以直接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原版教材和专业文献, 接触到最前沿的经济学研究成果, 让专业知识学习和英语学习相得益彰, 为将来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纷纷开展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工作。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和丰富的教学成果, 促进了国内外教育的接轨。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教学中未能加以区别, 实行统一教学, 教学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授课时盲目追求英语的使用比例, 部分学生难以理解, 跟不上教学进度, 对课程失去兴趣;教学中没有根据本课程特征和双语教学的特点合理调整授课内容, 重点不突出;未根据双语教学难度大, 课时紧的特点, 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总结了一些经验, 以期与同仁共飨。
一、明确双语教学的目标
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目标仍然是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学会运用经济学思维方法思考现实中的问题, 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和外语实践能力。教学实践中要处处根据这个目标调整各项教学安排, 不能不顾学生的接受状况, 盲目强调英文使用比例, 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 舍本逐末。
二、合理设置课程
由于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学习目标也不尽相同。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开设可以考虑先从选修课开始。同时开设双语班和中文班, 由任课教师给出双语教学的要求与授课内容等,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英语水平、实际需求及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为了鼓励学生们参加双语教学, 应加强对学生的宣传, 给予学分上的倾斜等。使学生们的双语课学习自觉自愿, 从而显著提高学习效果。
三、精选教材
西方经济学教材在国内外有各种版本, 选择面极宽。考虑到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 且含有经济学模型和微积分计算, 具有一定难度, 所以在选用英文原版教材的同时也给学生推荐配套的中文教材, 便于学生遇到难懂的地方反复对照学习, 加强理解。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们选择了萨缪尔森著的西方经济学, 因为该书作为经典教材同时被西方高校广泛使用, 全书对基本原理叙述清晰, 逻辑性强, 案例丰富, 内容深度也较适合刚入门的本科生。我们同时推荐国内高鸿业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该书结构清晰, 可以与萨缪尔森教材很好地对照学习。
四、合理分配中英文PPT的比例
在教学手段上, 尽量采用现代化的PPT教学, 以节省时间, 丰富教学内容。可以根据需要插入图表、短文, 还可以插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英文录像, 以激发学生兴趣, 优化教学效果。考虑到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们的实际英语水平, PPT以英文为主, 课程开始阶段和重点、难点部分制作中文对照PPT, 便于学生理解。PPT一般在开学后即发给授课学生, 便于学生们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重点突出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笔者将本科阶段经济学知识主要分成三大部分。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学流派及经济学前沿理论。根据教学要求, 三部分内容在课时安排, 中英文授课比例上应有明显差异。
基本原理是经济学课程的基石, 也是本科经济学教学的重点, 包括基本概念、经济学模型、基本研究方法等, 应占据全部教学的70%~80%, 教学效果要求学生们理解透彻, 熟练掌握。由于涉及较多专业词汇、图形, 因此适宜制作成中英文对照PPT, 便于学生们对照理解, 授课时英文的比例也应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由少及多逐渐增加, 开始时约为30%~50%, 如果学生们反馈接受良好, 则继续讲授下一部分内容, 并逐步增加英文比例。如果大部分学生表示理解困难, 则用中文结合中文PPT再讲解一遍。少数实在难以理解的同学, 推荐其课后仔细阅读中文教材, 并对其单独辅导, 力求不因双语教学降低教学质量。
经济学案例和宏观经济政策部分通俗易懂, 可以全部使用英文讲授, 少数难点部分加上中文PPT注释即可。
经济学流派和经济学前沿理论, 是基本理论的扩展, 学生对该部分内容了解即可, 根据具体内容的实际难度, 尽量使用英文讲授, 难点部分则配合中文PPT, 用中文再讲授一遍。
六、广泛列举英文案例, 积极开展讨论
西方经济学原理在现实中应用广泛.教学中可以结合每章内容, 授课前先用英语提出案例, 让学生们带着思考去学习原理, 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讲授差别定价时, 启发学生们思索身边现象, 如:机票的不同折扣, 商场的换季打折促销, 手机的各种收费套餐等。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
学习宏观经济政策这章时, 把学生们分成几组, 分别代表不同的经济学流派, 结合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 让学生们课前充分准备, 在课堂上先用英文阐述自己所代表流派的经济学理论, 再分析这个流派为应对危机可能提出的经济刺激政策, 各组学生间展开热烈讨论, 最后教师总结, 并播放介绍当前各国经济刺激方案的英文短片。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们热情参与, 教学效果超出了预期。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 还积极关注经济、政治事件, 学会了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思考现实问题, 同时提高了英语表达能力。
七、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经济学内容繁多, 而教学课时有限, 难以面面俱到, 详尽讲授。尤其是双语教学, 学生使用原版教材会遇到很多困难, 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如果没有进行课前预习, 初步了解内容, 那么在课堂上就会对授课内容难以理解, 难以把握重点。因此应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在布置课后作业时, 不是简单地布置几道题, 而是让学生根据兴趣自己选定课题, 完成小论文。学生们首先需要透彻理解基本原理, 然后从学术期刊网和互联网上搜索中、英文文献, 仔细阅读、整理, 形成思路, 再设计结构, 组织语言, 最后完成论文。这样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 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 为培养应用性人才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彭先进等:双语教学必须规范管理[J].理工高教研究, 2003, (3)
[2]周华:经济学科双语教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研究[J].学术探讨, 2003, (3)
[3]苑金茹:双语教学策略[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6
2.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 篇二
第一部分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一、选课对象
《西方经济学概论》选修的对象是经济类专科,主要是金融专科和财务会计的学生。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课程4学分,课程学时数64。
《西方经济学》是国家教委规定的高等学校财经类10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广播电视大学金融专业专升本《微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是在“经济数学”的基础上展开的。它与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相矛盾,却在很大的程度上,符合和顺应经济改革的要求和趋势,也是经济类大专专业课程的基础课。
《西方经济学》运用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完全不同的理论逻辑和数学模型推导,揭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居民实现满足极大化,政府机构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实现充分就业,保证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的条件、机制和手段。比较计划经济的运行,分析它的长短优劣与局限,有利于提高学员的理论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专升本的学习奠定坚实经济学基础,自觉地拥护和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先修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经济数学
后续课程:无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导言(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产生、发展的简史。2.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区别和联系及主要方法。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稀缺性及生产可能性曲线 2.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第三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2.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稀缺性与生产可能性曲线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难点: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的区别
第二章 需求、供给、价格(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
2.理解均衡价格及均衡价格的变化
3.掌握需求量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需求理论
1.需求与需求函数
2.需求定理
3.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
供给定理
1.供给与供给函数
2.供给定理
3.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第三节 价格的决定
1.均衡价格及形成
2.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第四节
价格对经济的调节
市场经济与价格机制
第五节
对价格干预的市场结果
1.限制价格
2.支持价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
难点: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限制价格和支持价格
第三章 弹性理论(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的分类 2.理解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与税收的分摊
3.掌握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弹性、需求交叉弹性的含义;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需求价格弹性 1.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 2.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
3.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第二节 其他弹性
1.需求收入弹性及其分类 2.恩格尔定理 3.需求交叉弹性
4.供给价格弹性及分类 第三节 弹性理论的运用 1.需求弹性与总收益
2.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与税收的分摊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
难点:需求弹性与总收益;需求弹性、供给弹性与税收的分摊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欲望与效用;
2.理解消费者剩余;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
3.掌握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欲望与效用 1.欲望与效用
2.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定义 第二节 边际效用论与消费者均衡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3.消费者均衡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 1.无差异曲线 2.消费可能线
3.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第四节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运用 1.消费者剩余
2.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
难点:基数和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第五章 生产理论(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生产函数;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2.理解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3.掌握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等产量分析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企业理论 1.企业形式
2.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效率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投入 1.长期与短期 2.生产函数
3.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4.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1.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2.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等产量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长期与短期的含义 难点: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与等产量分析
第六章 成本与收益(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机会成本的概念、收益的概念
2.理解长期成本曲线的形状及相互间的关系
3.掌握短期成本曲线的形状及相互间的关系;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成本
1.机会成本的概念
2.机会成本的应用
第二节
短期成本分析 1.短期成本分类 2.短期成本间的关系 第三节
长期成本分析 1.长期成本的分类 2.长期成本间的关系
第四节
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1.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2.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短期成本分类及短期成本间的关系 难点: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第七章 厂商均衡理论(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市场结构的划分标准
2.理解寡头市场的特征及斯威奇模型
3.掌握四个市场的长短期均衡及价格歧视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市场结构
1.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 2.市场结构的类型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1.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2.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3.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第三节 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1.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2.垄断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3.垄断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4.垄断企业的定价策略:单一定价与歧视定价 第四节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1.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均衡 2.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比较
第五节
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1.寡头市场的特征 2.斯威奇模型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比较
难点:斯威奇模型
第八章 分配理论(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与对策
2.理解利息理论与地租理论
3.掌握工资理论、利息理论、劳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收入分配的原理 1.生产要素的需求 2.生产要素的供给
3.工资、利率、地租与利润理论 第二节
社会收入分配 1.劳伦斯曲线和基尼系数 2.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第三节 收入分配政策 1.过程公平论 2.收入在分配政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工资理论、利息理论、劳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难点: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的理解
第九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市场失灵理论
2.理解市场机制解决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的局限
3.掌握公共物品与外部性、道德危险与逆向选择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市场失灵
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2.外部性
第二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1.市场机制解决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的局限 2.政府的作用
第三节
风险、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行为 1.不确定性与风险
2.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危险与逆向选择 第四节 市场失灵论 1.公共选择理论 2.官僚主义行为模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外部性 难点:道德危险与逆向选择
第十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问题
2.理解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3.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及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及核算方法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2.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3.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4.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难点: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第十一章 长期中的宏观经济(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货币的基本知识 2.理解自然失业
3.掌握经济增长的含义及三个主要的经济增长模型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 1.经济增长的含义及特征 2.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3.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 第二节 长期中价格的决定 1.货币的基本知识 第三节 自然失业
1.自然失业 2.摩擦性失业 3.结构性失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济增长的含义及特征;自然失业
难点: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第十二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 2.理解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含义
3.掌握财产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总需求、总供给变化对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1.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2.总需求曲线与财产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 3.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第二节 总供给曲线
1.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含义
2.短期总供给曲线与粘性工资论、粘性价格论和错觉理论 3.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4.长期总供给曲线
第三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 2.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运用
难点:总需求曲线与财产效应、利率效应、汇率效应;短期总供给曲线与粘性工资论、粘性价格论和错觉理论
第十三章 短期中的宏观经济与总需求分析(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及其意义;了解投资函数 2.理解总需求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 3.掌握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与乘数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消费函数理论 1.消费函数的含义
2.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及其意义 第二节 投资函数 1.投资及其组成 2.投资函数
第三节 总需求决定原理
1.总需求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决定 2.乘数理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消费函数的含义;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及其意义 难点:乘数理论
第十四章 货币与经济(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 2.理解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理论
3.掌握IS曲线、LM曲线与IS—LM模型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货币与金融体系 1.中央银行
2.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
第二节
货币市场与利率的决定 1.货币需求理论 2.货币供给理论 3.利率的决定
第三节
IS—LM模型 1.IS曲线 2.LM曲线 3.IS—LM模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货币需求理论;IS曲线、LM曲线 难点:IS—LM模型
第十五章 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经济周期的含义及特征
2.理解失业对经济的影响、周期性失业、膨胀性与紧缩性缺口
3.掌握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通胀的种类及对经济的影响;菲利普斯曲线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失业 1.周期性失业
2.失业对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 1.通胀的含义及分类 2.通胀对经济的影响
3.需求拉上、供给推动、供求混合的通货膨胀理论 第三节
菲利普斯曲线
1.菲利普斯曲线与新古典学派的解释 2.货币主义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 3.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胀对经济的影响;需求拉上、供给推动、供求混合的通货膨胀理论 难点:新古典学派、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及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2.理解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3.掌握财政政策的内容、应用;掌握内在稳定器与挤出效应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况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2.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第二节
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内容、应用 2.内在稳定器、挤出效应 第三节 货币政策
1.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2.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财政政策的内容、应用;内在稳定器 难点:挤出效应;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第十七章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4学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2.理解国际收支、汇率理论、开放经济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3.掌握国内总需求、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与贸易收支状况的影响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
国际贸易与一国经济 1.当代世界国际贸易的特征 2.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国际金融与一国经济 1.国际收支 2.汇率理论
第三节
开放经济中一国经济的调节
1.开放经济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2.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调节 3.开放经济中的最优政策配合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3.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规划 篇三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能力目标
其培养目标为: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会计、管理发展需要的,从事金融理论研究、会计理论研究和管理理论研究的研究人员和从事金融、会计和管理岗位上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1.通过教学和学习,使学生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运行机制和方法、调控的手段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教学和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经济运行中所需的环境、条件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辨析经济理论和解决经济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意识和全新的经济理念,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既要注重对经济理论的传递与积累,更要注重利用这些经济理论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作到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的运行,以现实经济发展的实际丰富经济理论。
本课程教学和学习的具体要求,请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来进行。
二、课程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与合格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也是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为了积极推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各项改革,尽快把 西方经济学课程建成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特制订课程建设规划。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
1.树立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课程建设体现现代化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学的普遍规律,形成自我特色。
2.正确把握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研究对象等,对课程的体系及内容有总体的认知。它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自身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大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充分注重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保证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相适应,满足社会对软件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4.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协调应用的关系,积极引进并合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电子讲稿及网络助学课件等辅助教学,构成多媒体、网络环境、文字教材和教师讲授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学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为传统课程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6.组建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在课程建设中,培养并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注重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形成一支队伍,造就一种氛围,以推动学院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优化发展模式。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设规划
1.设计一流的教学内容
搞好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深入持久地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加大课程内容的改革力度,加速改变课程内容陈旧的现状。
2.运用一流的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探索运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参加实际课题、讨论班等多种教学形式。创造有利于师生双向交流,教学相长的教学气氛,注重调动学生的课内外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现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课程建设实践中,积极探讨教学方法的创新。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的同时,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网络课堂、网上答疑、定期考核和课外沟通等多种教学方式协调整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形成学习和研究的习惯,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3.建设一流的系列化教材
由主讲教师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比较知名的教材,编写更加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学习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等。
4.设计采用一流的实践教学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一,面授辅导。即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由教师进行适当的面授辅导,以解决学习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辅导时间应根据学生的 2
自身素质和本课程的性质,本着提高学习质量为前提,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依据进行适度安排,其他辅导形式如电话答疑、网上教学、直播课堂等,则偏重于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和学习时怎么把握重点等进行辅导。
第二,课内外专题研讨。就大多数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门讨论,教师进行全程指导。
第三,小组讨论。在强调学生自主性、个别化学习的同时,更要注意小组讨论的作用。讨论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体会与经验,提出问题大家相互探讨,遇到困难相互鼓励。本课程每学期开展一次结合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的专题讨论。
三、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本课程的几名主讲教师,不仅承担了学院每年《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还承担着《计量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保险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仍然比较繁重。个别年轻主讲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
⒈ 3年内引进2-3名博士毕业生或硕士毕业生承担本课程或配套系列课程的主讲任务。
⒉指派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职称主讲教师对现有年轻主讲教师进行具体培养和指导,使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本课程主讲教师的对外交流,学习兄弟学校经验,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教材建设
目前本课程所选用的教材虽然是教育部推荐的统编,但还不能完全适应我校本课程及相关课程教学的需要,因而有必要编写一套体系完整、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具有特色的教材。
⒈近3年内编写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特色突出、受学生欢迎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材。
⒉3-5年内编写一套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说史、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西方经济学系列教材,使这些系列课程的教学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⒊编写与上述教材配套的教学指导书、重难点问题解答、习题讲解等辅助教材。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⒈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推广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习题讲解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⒉所有任课教师都必须制作电子版教案、多媒体课件并附上一定的参考文献资料。
⒊课程建设小组统一制作一整套具有代表性的《西方经济学》系列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重点和难点问题解答、案例分析、习题讲解等。
(四)教学资源
⒈在进一步充实、完善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广西城市职业学院精品课堂”网站或网页。
⒉经济学教学网站或网页设课程建设、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研究、典型案例、问题解答、论文指导、考研辅导、经典名著、学习资源、热点问题、经济评论、统计资料等栏目。
⒊通过网站或网页发布学习信息、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五)教学研究
⒈课程小组5年内完成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研究项目2-3项。⒉课程小组每年发表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1-2篇。⒊每一位主讲教师3年内至少发表1篇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
⒋定期进行集体备课,交流教学情况,研究教学问题。⒌组织教师相互听课,开展同行评教和教学经验的交流。
四、课程建设的发展目标
(一)预期目标
力争把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近期目标是在2010成为校级精品课程。远期目标是在五年内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二)总体进度
就现阶段而言,主要是在已有的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完善,为此,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分两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 2009年6月——2009年9月,制定合理、详细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试大纲;完成电子教案、规范课程设计;实现多媒体教学,制作教学媒体课件;完善教材和辅导材料。
第二阶段: 2009年9月——2009年12月,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完成课程的教材内容调整;完善已有的课程建设成果; 5
4.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 篇四
《西方经济学》课程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下面哪项不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A.单个经济对象的经济选择B.政府的经济政策
C.国民收入水平D.通货膨胀
2、某消费者逐渐消费商品,达到效用最大化,此过程,该商品的()
A.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增加B.总效用不断下降,边际效用不断增加
C.总效用不断增加,边际效用不断下降 D.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不断下降
3、根据古典理论,通货膨胀最主要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
A.总需求超过总供给B.经济周期
C.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D.过高的工资要求
4、哪个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A.充分就业B.物价稳定C.人口增长D.经济繁荣
5、“薄利多销”的商品是()
A.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B.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
C.必需品D.完全无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
6、X价格是1.5元,y价格为1元,消费者消费商品组合达到最大效用时,Y的边际效用是30,那么X的边际效用是()。
A.20B.30C.40D.457、在有效区域中,等产量线()
A.凸向原点B.斜率为负C.不能相交D.上述都正确
8、以下商品是互补关系的是()
A.茶和咖啡B.牛肉和羊肉 C.镜片和镜架D.飞机和火车
9、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
A.存在技术进步B.技术水平不变C.两种以上的可变生产要素D.成本下降
10、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消费者B、整体经济C、家庭D、厂商
11、等产量曲线向左下方移动表明的是()
A.产量增加B.产量减少C.产量不变D.价格提高
12、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商品组合集中在()
A.生产可能性曲线上B.无差异曲线上
C.预算约束曲线上D.需求曲线上
13、需求交叉弹性系数小于零,则两种商品之间的关系()
A.替代B.互补C.没关系D.相同
14、在有效区域中,等产量线()
A.凸向原点B.斜率为负C.不能相交D.上述都正确
15、某种商品价格下降对其互补品的影响是()
A.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B.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C.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D.互补品的价格上升
E.企业取得利润的活动
16、需求曲线的位置由下列那种因素决定()
A.商品的价格B.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 C.消费者的收入D.以上三者皆是
17、经济学可定义为()
A.研究政府如何对市场机制进行干预的科学
B.消费者如何获取收入并进行消费的科学
C.研究如何最合理的配置稀奇资源于诸多竞争性用途的科学
18、单个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
A.向前弯曲B.向后弯曲C.并不弯曲D.垂直
19、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是()
A.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要素的平均成本
B.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要素的平均可变成本
C.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要素的边际成本
D.要素的平均收益等于要素的平均成本
20、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
A.递减B.不变C.递增D.先增后减
21、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划分取决于()
A.时间长短B.可否调整产量C.可否调整产品价格D.可否调整生产规模
二、名词解释
1、边际替代率
2、外部性
3、洛伦兹曲线
4、等产量线
5、自然失业率
6、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7、消费者均衡
8、需求交叉弹性
9、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2、简述失业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3、简述乘数的意义。
4、造成垄断的原因是什么?
5、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6、简述什么是货币需求,并说明持有货币的三大动机。
四、论述题
1、凯恩斯理论是如何解释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原因的?
2、什么是外部效应?请阐述政府对外部效应的对策。
5.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 篇五
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和现代化发展要求,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应积极推动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 (Bilingual Teaching) , 以提高高教人才的竞争力。双语教学已经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西方经济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的十门核心课程之一, 而且, 作为一门国外引入学科, 其本身的特性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也决定了其采用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选择适当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学科教学过程中使用外语的程度不同, 双语教学模式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 (1) 维持式。该模式比较注重在学习专业课时, 主要用母语来理解专业知识与交流, 而个别术语用外语来说明。 (2) 过渡式。该模式是适当地用母语来教授课程, 教材、板书、笔记、作业等使用外语, 而讲授时母语与外语较为灵活地互为主体语言, 这既便于外语为非母语的教师教学, 也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3) 沉浸式。该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在授课期间全部使用外语进行教学, 还要求教材、讲授、板书、笔记、作业、课堂讨论等均用外语进行, 母语几乎不在课堂内使用。
维持式这种模式应该是专业外语教授的一种模式, 与真正的双语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更能使学生在学业起始时不掉队, 先通过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结合, 最终过渡到纯外语教学的一种双语教学模式, 在这里我们把它称之为“准双语教学模式”。对地方本科财经院校而言。在当前的办学条件下, 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 采用沉浸式双语教学的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和知名高校相比, 地方本科财经院校还存在一系列的差距, 比如说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学生的接受能力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对《西方经济学》实施“准”双语教学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备选方案。
二、实施《西方经济学》准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要求
实施《西方经济学》准双语教学模式并对其进行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不仅包含教学目标的确定, 双语教材的选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支持系统等教学流程的制定, 还应包括具有双向互动的学生评测体系的建立, 且诸要素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实施准双语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首要问题。《西方经济学》实施准双语教学只是手段, 而不是目的。像《西方经济学》这样的专业基础课, 从课程的重要性来讲, 它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是后续专业课的基础, 同时也是学生继续深造, 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项目。所以, 准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西方经济学》专业英语词汇, 用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本学科的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牢固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 以便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国际前沿理论。
2. 双语教材的选定。
使用原版西方经济学教材, 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所著的《Economics》第18版和曼昆的《Principles of Economics》等, 一方面能让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 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理念。但是, 使用原版教材也存在些弊端:首先, 国外原版教材缺乏像国内教材 (如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和宋承先版《西方经济学》) 那样严谨的逻辑结构, 这使得学生很难从整体上清晰地把握经济学的逻辑结构和脉络。其次, 国外教材普遍缺乏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系统阐述, 这必然会给我们学生的知识结构带来一定的问题。因此, 任课教师最好能结合国内教材的内在逻辑结构来讲授《西方经济学》外版教材, 同时向学生提供一套只有理论介绍的、逻辑清楚的英文讲义, 让学生明白经济学基本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条件允许的话, 尽量争取编写一本结合基本原理并加上中国国情的英文案例的教材进行讲授。
3. 教学方法的采用。
为打消许多学生存在惧怕英语的畏难心理,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一要注重知识点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学生知道课本章、节、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让学生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本课程的逻辑结构。做到每次新课开始的时候, 都对本次所讲授内容的背景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在每章结束的时候, 也要对其的内容进行总结, 同时注意引出下一章节要讲授的内容。为了保证教学效果, 在前几章节背景知识的介绍, 汉语比例可以稍重, 之后逐渐增加, 内容总结则应尽量采用全英文讲授。二要尽量多采用图表。对于本科阶段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来说, 它的难度应该属于初级水平, 最多也就介于初级和中级之间, 应尽量避免大量使用数学知识, 在对模型进行介绍时应该多采用图表。如微观经济学部分的需求—供给模型, 宏观经济学部分的IS—LM模型等。图表表达更加形象直观, 既可以避免复杂的理论阐述, 又可以绕开语言障碍, 若再配以简单的数学公式来表达就可更清晰明了。三要多运用案例法与学生互动。师生之间多开展互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应在课堂上多开展案例讨论。这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又可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
4. 教学支持系统的利用。
学生获取知识除了老师课堂讲授以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支持系统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如国外有些出版社专门为经济学教材设立网站, 提供许多免费的资源, 如课件、教师手册、教师演示手册、教师资源手册、学习指南、习题库、视频资料、阅读材料等。国内也有许多网站, 如人大经济论坛等, 可以免费下载到许多经济学资源, 有知名高校老师的课件 (PPT) 、讲义和视频资料等。同时, 国内许多知名高校都为《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建立了课程网站, 上面大量精彩的教学资源也为地方本科财经院校的教师开展《西方经济学》的准双语教学提供帮助。
5. 学生测试体系的建立。
建立贯穿教学全过程, 并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的学生测试体系。既可强制培养学生兴趣、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也可使老师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重要来源。任课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提问, 并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 在每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时要给学生布置练习, 鼓励学生用英语作答。课程的最终成绩应是综合评定的结果, 包括平时成绩、期中小测验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平时的出勤、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课后的作业完成等等。老师为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实时调整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中最好安排一两次随堂小测试, 试卷的制作应该突出专业性, 尽量减少语言障碍, 最好加重客观题如判断、选择、改错等的分量, 主观题也最好少出简答题和论述题, 尽量侧重于计算题等, 不至于让学生因语言基础而影响到真实成绩。
三、实施《西方经济学》准双语教学模式的保障措施
1. 强师资。
教师是准双语教学中重要的组织者、引导者。为充实学校的双语教师队伍, 学校在招聘人才时应对外语口语好的教师予以适当倾斜。可以利用校际之间的合作选送英语基础比较好的专业教师到国外大学进行专门所任课程的培训。如果条件有限, 也可以利用高校本身的外教资源对教师进行英语口语集中强化训练, 或者为拟进行准双语教学的教师举办各种活动开展英语交流, 以促进其自身素质的迅速提高。
2. 重机制。
要使准双语教学不流于形式, 注重实效, 地方本科财经院校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双语教学管理机制对其进行监督和激励。除常规检查督导, 如可以通过随机听课、走访学生、发放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等, 加强对双语教学效果的监督。管理层还应针对备课—授课—互动讨论—作业—考试全过程制定规范、规程和双语教学质量标准, 并定期检查教材的选取、课件和教案、大纲的质量、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等情况。另外, 由于地方本科财经院校的各种条件限制, 准双语教学的确是一件内容新、分量重的工作任务。因此, 设置准双语教学激励机制对相关教学人员进行业绩奖励, 是教学过程管理链中的重要一环。可以适当增加双语教学课时权重, 在评先、评优、评职称或出国交流等工作中, 双语教师都应优先考虑或占有更大比重。
3. 渐推进。
本科阶段只是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和提高经济学基本素养的阶段, 夯实经济学的理论功底应该更加侧重。如果在此阶段强行全面推行准双语教学, 往往会让学生两头都顾不上:一方面既要学习掌握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又要理解专业英语的含义, 这样会使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不够分配, 反而是得不偿失的。加之, 我们现阶段双语教学还属于探索起步、积累经验的时期, 不宜大规模地铺开, 只宜小范围地试验, 可先在个别外向型专业 (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 上试验, 等有了较为充足的教学经验和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后方可推广。
参考文献
[1]孙倩.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实践[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 (8) .
[2]张春霞.高校专业课实施双语教学的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5) .
[3]刘玲.西方经济学英汉双语教学探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8, (5) .
[4]曾江辉.西方经济学实行双语教学的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2) .
6.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心得 篇六
通过几年的教学工作, 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总结, 并结合与其他相关老师的交流, 提出在讲授该门课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一、深入理解概念和理论
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在大学期间较早接触的经济类课程之一, 其中的很多理论甚至概念都是初次碰到。对于这些理论, 不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 而是要理解, 这是关键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同学认为它与其它一些纯粹文科课程一样, 通常背背其中的内容就可以。但是这样下来, 往往很快就忘记了。在每个学期的讲课过程中, 总会有同学反映, 很多概念自己能听得懂和看得懂, 但是题目做不出来。究其原因, 就是没有把这些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理解的东西。比如, 在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的需求部分, 有两个概念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指的是由商品本身价格之外的其它因素的变化, 带来的对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而需求量的变动指的是由于价格变化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尽管只是一字之差, 但是引起变化的原因却有本质差异。在做一些题目, 很多学生无法正确区分它们。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注重对概念的解释, 力争让每个同学都能理解并接受。同时, 在课堂上及时讲解相关的一些题目, 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感受如何把概念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巩固对概念的理解。
二、适当地采用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生带入典型案例的特征事件中, 从而进行案例的分析。通过学生的思考, 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能有效地体现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或思考方法, 是如何来分析具体问题的。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化学生的经济学功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案例的选择要从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
如果在刚开始的阶段就选择比较复杂的案例讲解, 教师需要解释很多相关概念和理论, 而学生听起来也会比较吃力, 容易使学生产生烦躁的感觉, 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2.要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在经济学教学中, 理论的学习在课堂中仍占主要地位。如果教学过程过多强调以案例为主, 会造成学生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理解比较到位, 但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案例教学作为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 可以起到传统教学很多起不到的作用。
3.与实际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与西方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等背景紧密相关的。在此方面, 我国的情况与它们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因此, 一方面要引用西方国家的现有案例, 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洋为中用。另一方面, 也需要收集以我国经济发展为背景的本土经济学的成熟案例, 更多地关注我们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这样, 才能较好地将经济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相结合。
三、经济模型的使用
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通过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其中, 图形就是一种常见的使用方式。与数学方程以及文字对相关理论的描述一样, 图形也是表达模型思想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 很多同学对于教材中大量出现的图形感到恐惧, 不愿意进一步随着教师的分析思路走下去。比如在宏观经济学中, 在分析产品般均衡并推导IS曲线时, 如果从数学表达式来推导是很容易理解的, 但是当把这个过程用图形来表达时, 很多同学觉得不好理解。对于这些图形, 只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数学知识, 比如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导数的概念, 应该是不难理解的。当然, 还需要同学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 因为这门课实际上研究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的, 尤其在图形中大多数是使用英文符合来表示。具备这两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后, 接下来的就是如何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来读懂图形。教材中的大部分图形是在二维坐标上表示的, 需要知道坐标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 哪个是自变量, 哪个是因变量。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颠倒了, 则结果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 只有从图形的演变过程中深入理解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才可能对基本的经济理论有深刻的掌握。
最后, 在掌握了相关经济理论后, 需要把现实的经济现象及经济问题联系起来。也就是说, 需要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用理论来解释我们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这才是我们学习经济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越.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兼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2 (3) :19-25.
[2]乔洪武, 郭亮, 叶雨晴.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经济伦理教育[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3) :79-84.
7.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 篇七
一、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双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障碍
地方本科院校在实施双语教学时同时面临着“学”与“教”的困难,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非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普遍不高。
地方高校中多数学生的外语基础相对较弱, 因而接受双语教学, 尤其是全部用外语进行授课的双语教学存在一定困难。他们的专业词汇量有限, 阅读能力较弱, 在初始接受双语教学时往往感受较大学习压力。传统英语学习的习惯还使他们一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查字典, 一些学生在外文教材上密密麻麻地对一些单词进行注释, 既影响阅读进度, 又影响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二) 地方院校双语师资普遍缺乏。
地方高校中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相对较少, 导致双语师资匮乏。如果教师具有较高的外语运用能力, 则能够在课堂上用娴熟的外语进行讲解;但如果教师的外语水平仅停留在阅读能力上, 那么双语教学只能演化为“两张皮”:采用外文教材、全文中课堂讲授, 这显然不符合双语教学的要求。
二、《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
针对地方院校进行双语教学所面临的困难, 我们在《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 着重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探索:
(一) 教学语言运用模式的选择——过渡保持型模式。
教学语言的运用模式是双语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目前主要有沉浸型 (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 、过渡型 (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保持型 (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等三种模式。其中沉浸型教学模式指完全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过渡型教学模式指在教学过程中部分使用母语进行讲解、同时学习第二语言, 以逐渐向用第二语言讲解学科知识过渡;保持型教学模式则指在运用第二语言教学的同时保持并强化学生的母语技能 (Crawford, 1999) 。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双语教学不同, 我们认为大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的外语表达和运用, 其中掌握专业知识是首要任务, 而无论是中文还是外文都只是教学和知识传递的媒介和工具。基于这样的理念, 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和师资情况, 我们提出“过渡保持型”教学模式, 即教学语言以中文为主、外语为辅, 逐步加大外语的教学比例, 最终达到教学语言以外语为主的目标。具体做法是:一是每节课的复述环节采用外语;二是新知识点讲解主要用中文, 但专业术语必须用外语表述并讲解。逐渐增加新知识点用外语表达的比例;三是教学课件、板书均采用外语界面;四是大量增加学生课外外文文献资料阅读量;五是采用外文卷面的试卷。
每节课的复述环节用外语进行, 主要是因为这环节已经不涉及新知识点, 因此教学重点可以从知识点转移到外语表达环节。通过外语复述, 强化学生对外语专业术语的记忆和理解。随着学生掌握的专业术语逐渐增多, 新知识点讲授过程中用外语表达的课时比例也应该逐渐增加。也有观点认为可根据不同章节内容的难易程度调整外语表达比例。学生容易掌握的、新知识点少的章节, 可适当多用外语表达;反之则多用中文表达。这需要教师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 准确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便随时调整。采用外文界面课件和板书的目的是通过重复性、强制性的外语输入, 提高学生对专业词汇的认知和理解力。在地方院校中, 尽管可以不要求沉浸式的双语教学模式, 但对专业词汇的外语认知能力仍是必然要求的。采用外文卷面的试卷主要为了对学生的双语能力进行测试。考试形式存在导向作用, 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专业知识的外语表达, 重视原版外文教材的阅读。多年的双语教学实践表明, 这种“过渡保持型”导入模式较为适合地方院校。学生既能较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又能在循序渐进中逐步适应双语教学、逐步提高专业知识的外语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 教学方法的创新——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地方院校实施双语教学更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Approach) , 即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小组成员共同合作, 在课外完成以小课题为形式的既定的学习任务, 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陈述和交流, 最后进行总结评价。
1.小组合作学习法的作用。
(1) 激发双语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互动。为完成既定任务, 小组成员需自行在课外进行多次讨论, 共同构建问题分析的框架, 然后进行分工。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进行思想的碰撞, 互相启发、互为补充, 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 增加外文文献阅读量。
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普遍有畏难情绪, 不太愿主动查阅外文文献, 这不利于双语教学中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后, 结合每个小组的任务, 教师提供相关的外文文献或外文网站, 小组成员必须进行大量的查阅和阅读, 势必提高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 经过组内成员的多次讨论, 小组内资源共享, 每个成员都能获得大量的资料信息, 也有效克服了参考书目缺乏的问题。
(3) 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基于任务的学习 (Task Based Learning) , 而每个学习任务或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或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 小组间的任务没有重复, 也没有现成的答案, 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的、探索性的、问题指向的学习, 因而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法成功的关键。
(1) 小组任务的构造。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中, 小组任务 (Group Task) 主要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知识介绍型任务, 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如在“区域贸易协定”章节中, 可把具体区域贸易协定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学习任务;在“国际要素流动”章节, 可安排小组完成对近年来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趋势、分布等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教材介绍得非常简单, 而通过小组学习, 可拓展这部分的知识。第二类是问题分析型任务, 用于深入分析某一国际经济现象, 深化和拓展课堂知识。例如在“非关税贸易壁垒”章节中, 可安排小组分析日本汽车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在解决日、美贸易纠纷中的作用以及启示;在“跨国公司”章节中, 可安排小组对某一国际知名企业的国际市场进入战略进行案例分析等。第一类学习任务侧重要求对知识介绍的全面性、客观性、前沿性, 对学生研究型思维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从学生研究型思维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 该类任务总体数量设置不易太多, 约占总任务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第二类学习任务侧重要求问题分析的准确性、严谨性以及问题解决的可行性、创新性, 属于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 Based Learning) , 因而对学生研究型思维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 通常我们把总任务数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安排为此类型。
(2) 小组成果的评价和激励。
为检验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 我们要求每个小组根据任务要求完成小论文、制作课件并进行课堂陈述。在进行课堂陈述的时候设置提问环节, 由老师和其他组同学进行提问, 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小论文以及课堂陈述情况记入学生的课程考核平时成绩。从实践经验看,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采用, 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三) 教学资源的拓展——网络教学平台。
我们在《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采用了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课件、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案例集、课外练习题、在线检测题、模拟试卷、学习园地、外部链接等。网络教学平台在丰富教学资源、延伸教学时间、提供学习交流平台等方面对双语教学起着积极的教学辅助作用。
1.丰富教学资源。
对双语教学而言, 教学资源的匮乏是显而易见的。通过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们把章节配套练习、案例、相关的最新期刊论文等提供给学生, 用大量的学习资料弥补教材的不足;同时也减少学生的资料搜寻时间、提高学生课后学习效率。另外我们还链接了诸如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官方网站、国内外著名高校以及一些经济学家的个人网页等, 拓展和丰富学生的信息量和知识面。
2.延伸教学时间。
受总课时限制, 双语教学课程并没有因为双语教学而增加课时。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学习新知识, 还要克服语言障碍, 因而教学时间往往比较紧张。通过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上传教学课件、讨论题、课后作业等, 供学生课后学习;设置了“在线测试”板块, 要求学生在学完每章内容后自行检测、评估;此外, 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答疑。这均极大延伸了课堂教学时间。
3.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是个共享的平台, 为师生间、学生间以及教师间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便利平台。如我们在“学习园地”板块设置了“自由讨论”、“学习答疑”、“学习经验介绍”等三个栏目。在“自由讨论”栏目, 教师可组织学生就某些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现状、变化等进行发散性的讨论。这种讨论不仅可以作为课堂讨论的延续和拓展, 而且还能避免现场讨论由于考虑不充分或胆怯心理造成的尴尬, 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积极、大胆地参与到讨论中间;“学习答疑”栏目是答疑解惑的主阵地, 由主讲教师负责在线答疑;“学习经验介绍”则用于双语学校经验的传授。每学期结束后由任课老师选择几个学习优秀学生传授学习经验, 帮助学弟学妹们更好地掌握双语学习的方法。随着电脑和网络在学生生活中的日益普及、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 网络教学平台必将在双语教学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三、对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思考
结合《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 我们认为如果要想进一步提高地方院校双语教学质量,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 充分利用海外教学师资。
目前各地方院校都很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 但深度不够。国际交流与合作应该是人才与知识、信息的双向流动过程, 既有“走出去”又有“走进来”。但地方高校多数仍停留在选送教师赴外短期进修访问及学生互派, 聘用国外高校教师和专家承担专业课教学的仍很少, 国际交流与合作尚未能成为补充国内双语师资的一个途径。因此, 可以充分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 聘请海外专家教授来校进行短期集中授课, 既可面向双语教师进行强化培训, 使教师了解国外高校的授课模式、了解本课程在海外高校的教学方法, 提高双语师资的水平;也可面向学生进行短期教学, 让学生感受沉浸式全英语授课的氛围, 提高学生双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
(二) 逐步扩大专业留学生规模。
不同母语的学生合班共同接受专业知识, 用通用的语言如英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 是能较好地突破当前双语教学“两张皮”现象的方法之一。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合班教学, 大部分教学课时采用外语, 这种模式下无论是教师还是中国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提高, 能促进双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 进一步开发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辅助教学是网络高度发达的产物。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介, 进一步丰富网络教学平台。如可考虑进一步利用“学习园地”板块中“自由讨论”栏目。一是自由讨论主题的选择。与纯粹的案例教学不同, 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供讨论的主题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案例, 可以是某一观点、某种经济社会的现象、新出台的经济贸易政策, 也可以是就一本国际经济学经典名著的讨论等, 因此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二是讨论过程的引导。由于讨论的内容是开放性的, 学生的观点、讨论的着眼点可能有很大差异, 因此需要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讨论内容、引导讨论方向。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产生的进一步的疑惑或提出的明显错误的观点, 需及时加以矫正;三是对讨论结果的评价。尽管网络学习应该是个自主的过程, 但也需要一个评价与激励机制。每次讨论结束后教师需对讨论内容进行小结, 并视讨论参与情况、深入情况给学生一个适当的评定。
(四) 不断扩充和丰富案例教学资源。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是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需经常加以运用的手段, 而案例的采集和分析是案例教学的重点。教师要精心组织外文界面的案例材料。除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案例外, 教师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大量采集、筛选适用的案例材料, 尤其是国际经济领域新近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等。学生在学习案例、案例分析的同时, 既能提高专业外语的阅读能力, 又学会了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经济问题, 提高《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学习的成效。
摘要:地方院校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同时面临着学与教的困难。本文通过地方院校《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 对教学语言运用模式选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资源拓展等三方面的探索进行了总结, 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地方院校双语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地方院校,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James Crawford:Bilingual Education:History, Politics, Theory, and Practice, Bilingual Education Services, 4th ed, 1999
[2].曹廷贵.金融专业推行双语教学的意义、困难及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1
8.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 篇八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西方经济学,问题,教学
《西方经济学》是成人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它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先修课程。它以市场经济为制度背景, 研究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及其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 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管理方法, 是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来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实践的总结。如何使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对西方经济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并能准确地将其运用于当前的各种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的分析中, 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试图对成人高等教育中《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效果的提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的特点
《西方经济学》从本质上讲, 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 是对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总结。总体来看, 呈现以下特点:
(一) 学科体系完整, 流派众多, 综合性强
《西方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由众多经济学派中占主流地位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 内容涉及经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学科体系完整, 综合性强。就其教学内容而言, 主要内容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流派。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 均衡价格理论是其基本理论, 它以个体经济为研究对象, 从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结构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等方面探讨了生产者行为与消费者行为。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利用的问题, 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论, 研究对象为国民经济整体, 分析方法为总体分析, 从经济整体运行的角度阐述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等内容。另外, 还需要从总体上把握各个流派的演化、主要观点及政策建议等, 比如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综合派、新自由主义学派等。从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 《西方经济学》具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在众多的《西方经济学》流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中, 有些理论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 也有一些经济理论则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 因此需要有鉴别的加以学习和研究。但是对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 难于区分差别。这就对成人学生的课后消化吸收和对理论体系的掌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 抽象化, 应用模型和数学分析较多
《西方经济学》主要运用抽象的分析方法解决经济问题, 应用模型和数学分析较多。通常先建立假设条件, 排除一些非主要因素和现象, 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分析框架, 如弹性分析、市场结构分析、IS-LM分析、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等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数学分析在《西方经济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数学方法和数学推导大量出现在教学内容中, 使其呈现出明显的数学化倾向。应用模型和数学分析直观地解释了《西方经济学》中各种经济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但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薄弱, 也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学生学习的困难。
(三) 实用性和客观性较强
《西方经济学》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其基本理论是从经济实践中得到检验的, 或者说每一种理论流派的产生总是建立在对某一种经济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进而得出相应的观点,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客观性。
(四) 内容不断深化与扩展
《西方经济学》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 与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等诸多学科存在紧密联系。并且, 随着西方经济学与这些学科的交叉发展, 产生了一些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相继出现并发展迅速。如博弈论、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行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作为经济学的理论前沿已纳入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
二、成人高等教育中《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 学生基础普遍较为薄弱, 学习主动性缺乏, 应试目的明显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 文化基础差, 入学成绩普遍偏低, 因此学习基础普遍薄弱, 实际的知识水平不如普通专科学生的基础扎实, 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差。另一方面,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大都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使得他们掌握知识方面相对缓慢面对《西方经济学》这种基础学科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因为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在学习中非常吃力。目前, 大多数学生应试目的明显, 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取得文凭, 而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因此对《西方经济学》这类基础学科缺少兴趣, 觉得该课程过于枯燥和理论化。由于课程期末考核仍以笔试为主, 所以学生往往死记硬背, 力求考试过关, 缺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 《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庞杂, 缺乏专业针对性, 未能体现个性化教学
首先, 《西方经济学》涉及的内容庞杂, 覆盖面广, 较为抽象。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 需要通过建立熟悉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随着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 内容越来越多, 受自身数学基础等因素的限制, 成人学生接受起来难度较大。并且《西方经济学》的知识点讲究前后的连贯性, 比如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的学习没有掌握好, 就会影响后面对完全竞争、垄断等市场结构供需分析的理解, 成人学生学习时间不多, 而又往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这种情况下, 会因为前面知识点的遗漏或理解不好, 影响课程后面的学习。
其次,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西方经济学》在成人高等教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是作为许多专业的基础课程, 大多数教师各专业的授课只是讲授教材知识点而不注意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 导致各专业在课程内容选取和教学方法上趋于相同, 缺少相应的课程实践训练和成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
第三, 多数情况下, 没有体现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成人学生基础不同, 学习时间不固定, 能够从头到尾坚持把《西方经济学》的知识点全部掌握下来的学生不多, 往往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缺课等原因而缺少某一部分知识的学习, 由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前后具有连贯性, 这样前面知识点掌握不好就会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另外, 成人学生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 知识储备不同, 专业需求也不相同, 多数情况下, 成人高校并没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提供相应的教学服务。
(三) 成人学生工学矛盾突出,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沟通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 分布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大多数是在职学习, 学习的起点不同, 学习基础也不相同。《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学科的基础课程, 是各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其知识点存在前后的连贯性。对成人学生来说, 学起来较抽象, 需要掌握的内容较多, 而学习、工作和家庭又面临诸多时间上的矛盾, 导致对课程大多数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入。成人的课程学时有限, 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为主, 主要依靠教师课程讲授, 虽然中间也可能插入案例、热点经济新闻等内容的讨论, 但课上主要还是以老师讲解为主, 不能起到很好的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作用,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学习兴趣不高, 自主学习热情不高, 最终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四)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以终结性考核为主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检验。《西方经济学》是专业基础课, 目前在大多数成人高校中仍然以终结性考核为主, 即一般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 这种考核方式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但忽略了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评价和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考察。学生应付考试, 通常依靠老师划定考核范围和重点, 常常死记硬背, 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入,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
如何提高成人高等教育中《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是一项重要课题, 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研究和探讨。本文认为, 提高成人高等教育中《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因材施教开设课程
成人高等教育不同于普通本专科教育,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职业能力训练和实践性教学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 应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特点, 为了培养市场与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充分优化配置教学资源, 应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教师在授课中尽量避免占用过多时间用于高深知识的讲授, 而应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 有选择性地讲解和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知识与理论, 比如供求规律、价格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等等都应重点讲解。在授课过程中侧重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更注重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需注重和学生的互动交流, 由教师单方面举例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因为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分析过程, 在于让学生学会使用所学理论和工具分析问题, 不能忽视师生的互动, 只有注重互动过程, 才能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程度, 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做出调整。
另一方面, 虽然成人高等教育中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几乎都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和公共课程设置的, 但是各专业有自身的特点, 对课程的教学也应该做到因材施教, 对课程中有利于本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重点讲授, 例如, 财会类专业应该加强运算方面知识的学习和课后训练, 营销类专业应该对供求价格机制、市场结构分析等内容进行重点讲授。以专业特点为出发点, 因材施教设置课程, 才能让成人学生利用除工作、家庭之外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二)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合理利用多种媒体
成人学生能够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管理学习过程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人高等教育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信息的导航者,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授理论知识而学生被动听课, 容易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枯燥, 失去兴趣, 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能力也得不到锻炼。所以一方面要在有限的课时里采用启发式教学, 激起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储备和专业需求, 确定多层次的教学内容, 制定尽可能的灵活和多样面的课程学习目标。
为了解决成人学生工作生活与课程学习的矛盾, 应该广泛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 除了《西方经济学》文字教材以外, 还应包括音像教材、网络课堂以及其他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在内的各种教学资源, 课程图形图像较多、数学模型较多, 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图文声像并茂, 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除了课堂讲授以外, 应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可以根据成人学生的特点, 采用网上预习、自习、自测、答题、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
以成人学生为中心、以媒体学习方式为主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进教学效果、开展个性化教学将大有裨益。
(三)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开设网上课程论坛
网络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西方经济学》的各种媒体的学习资源, 包括一些案例、新闻、宏观调控政策等。学生可以超越时空限制进行学习, 并通过网络实现与教师、与其他同学进行双向沟通交流, 这样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了较好地满足, 学习主动性不断增强。教师在网络外的面授教学应重点放在方法、思路、重点的辅导上, 而学生网上学习重点应放在自学、交流、深化和拓展方面。
开设网上课程论坛, 可以最大限度地与学生交流。成人学生学习时间有限, 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较少, 很多学生并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全吸收和消化课堂所学的知识, 因此, 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最大限度的与学生交流, 解答学生疑问。
(四) 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建立新型考核体系
【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探讨论文11-24
《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规划和措施07-13
《西方经济学》试卷01-11
西方经济学测试试卷06-19
西方经济学真题总结08-24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科09-19
西方经济学试题习题11-25
西方经济学下册习题11-25
西方经济学本科答案12-27
电大考试西方经济学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