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浅析现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7-08

毕业论文《浅析现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13篇)

1.毕业论文《浅析现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一

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年级:2012级 学号:201250507087 姓名: 郭相勇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善导致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中学生呈现了独立性、敏感性、超前性、现实性等新的特点。本文论述了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提出了解决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问题的有效办法。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1.引言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青少年系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马列主义常识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并根据对象的思想特点开展有实效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2.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一套的教育教学模式滞后,使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受到挫折,教育教学效果令人大跌眼镜。其主要表现为:

2.1、教育模式固化,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同程度存在;强制灌输“宏大叙事”话语体系,忽视要从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我讲你听”、“我打你通”师生缺乏互动;忽视学生自身实践体验,把“掌握”等同“认同”;把终极目标作为起点,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用单一固化的传统说课教学方式对中学生进行思想知识灌输,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传授政治信仰和思想观念。思想政治课、班会、升旗仪式成为例行公事。这种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脱离中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和抵触情绪。

2.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学习缺乏系统性 随着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思想政治课教材为教学蓝本,教育活动与学生生活世界隔离,有意无意回避现实问题,造成学校与社会的反差,形成满足需要的假象;难以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适应。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地对当前社会意识形态流变给予针对性的解答,不足以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滞后的教学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不成体系,使学生难以认同施教者的价值观念和说教内容。

2.3、教育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主体性差异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行为的根本动因,没有人的需要就不可能形成人的主观动机,也就不可能有人的积极行为。我国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但是,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仍以单一课堂教育方式为主。千差万别的学生个

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囿于知识层面,将之当成一门考试科目,而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生活和学习。这些都有碍于中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拓展技能,不利于其养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2.4、缺乏家校沟通,德育师资力量不健全

学校教育和家庭监督的分享或合作不够。当代中学生尤其是农村的中学生很多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为零,因此导致中学生言行表现、思想动态在学校和家庭表现出巨大的反差,甚至很多学生把在家里的不良习惯带到学校,我行我素,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常态化持续进行。同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分地依赖于班主任,班会形式的教育模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开放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亟待建设。

2.5、弱化心理教育,心理疏导仍存在盲区

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由教育者预先安排、统筹包办,学生难以自主参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融求知需要、求证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于一体的一种需要”。在校青少年都具有“青年意识与行为的未定性与二重性”的明显特点,计划性的思想教育对流变性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捉襟见肘。同时,受教育者讳疾忌医的心态,使得教育者面临着无的放矢的工作困境。中学生心理疏导缺乏相应的渠道,难以通过有效的渠道去渲泄心情、取悦自己。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使得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步履维艰。

其次经过大量数据的统计调查发现:中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须引起足够的重视。2.6、对道德判断存在偏颇。有40%的中学生认为目前社会的道德生活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而认为真善美多于丑恶的仅占12%。有52%的中学生赞同“现在很多事情使人说不清楚是好是坏,不知道如何才好”这一说法。中学生的社会道德观需要积极的引导。

2.7、自我中心较为突出,行为选择更趋实际。如在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中,65%的中学生选择“两方面兼顾,既利已又不损人”。主张奉献与索取并重,提出“等价交换合情合理”等主张。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自私自利行为普遍,不善合作,对他人的痛苦和不幸视而不见;在学习的目的中,以自我发展为目的的选择竞占了50%左右!

2.8、中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程度较低,满意率仅占43%,不到一半。这说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适应学生的状况,达不到学生的要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有待改进和提高。

3.解决当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问题的有效办法 3.1、齐抓共管,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目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个社会外部环境联系密切。中学生德育教育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也不是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完成的,它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支持他们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贡献力量。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和外部社会,不再局限于校园环境。同时,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父母的影响密切相关。以学校为主导,建立开放式的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营造人人关心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合作,将学校的课堂教育、家庭的辅助教育、社会的实践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德育教育网络。从提高中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的实际需求出发,拓展教学内容,转变单一的教育模式,从而实现中学生1+1+1>3的教育效果。

3.2、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与换位思考相结合

首先,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对中学生重点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完善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必修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同时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其教学效果是影响德育工作的一个主要因素。政治课老师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以人为本,积极转变教育理念。着眼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坚持以人为本,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出发,尊重中学生的思想需要。从高位思考角度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与中学生交流、沟通、讨论,撕开他们的思想动向,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同时,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坚持将继承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相结合,采取创新性的手段和措施来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长效机制,逐步走上和谐发展的轨道。

3.3、教学相长,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在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认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教学现实,与时俱进地吸纳包含时代内涵的新知识,为中学生的思想注入丰富的时代内涵,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与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通过交互的探讨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一方面,首先要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良好道德的养成、正确信念的确立仅仅靠知识的灌输和理念的传授是不能完成的,没有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的体验环节,没有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实践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实践育人是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要广泛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通过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明白做人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老师要身先垂范,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学习,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锋模范。另一方面,老师要勇于进取,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教育放在教学的重要位臵。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思想性和教育性。

3.4、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既符合当代教育理论,又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的发展问题。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育的建议》中也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其实质是在承认任何教育的最终途径都是通过“自我教育”的基础上,在教育中巧妙地把对学生的教育变成其内在“自我教育”的需要,实现自我教育为主体,教育的目的才得以实现,教育的价值才得以体现。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需要教师予以适当的教育、激励、唤醒和鼓舞,发挥中学生的聪明才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挖掘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结合时政发展,让中学生在自我教育实践中将思想政治知识内化为群体智慧。通过组织中学生创新,使中学生站在更高更好的角度审视自我、激励自我,在自我教育和引导中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拓展自我的实践能力。并通过自身实践让中学生发现自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不足,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的意义,从而让中学生在自我教育实践中见贤思齐,积极、主动地提升自我思想政治觉悟。

3.5、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感恩教育

开展感恩教育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加强现代中学生感恩教育,学生是主体。感恩需要教育的导引和一样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

首先,感恩教育不要好高务远,提倡中学生要做“小事”,从主动擦黑板,清扫寝室,节俭朴素,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等实在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懂得“吃

水不忘掘井人”。切实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提升中学生感恩意识,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其次,用多方位的、多形式的、多场合的正面教育、事迹感染和氛围影响。如:开展感恩专题教育;组织特色感恩活动;开设情感教育课题或专题,开通心理情感热线;搞好特定节日的感恩教育等。让学生知恩在心,感恩重行,使其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

另外,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家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积极的行动教育影响学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在感恩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强调感恩教育的科学性。重视感恩教育的开放性,提高家长、学校、社会的整合力度。遵循感恩教育的规律性,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尊重感恩教育的平等性,时时刻刻做到尊重学生,一视同仁,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注重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3.6、明确方向,致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中学生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塑造学生个体健全的人格,使其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个体价值实现的过程,同时也要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情感引导,道德启发,让中学生认识到中学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实现真善美统一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帮助明确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从而让中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周耀国,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S1期。【2】曹娟。诸城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8 【3】康莲枝,当前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困惑与出路【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4】文化,浅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当代教育2010(2):89——89 【5】李靖茂,唐建伟,葛畅,学生行为特点及其引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6):16——19。

【6】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7】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J】。中国德育,2006(1):36 【8】王继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理论”新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6):29——30.

2.毕业论文《浅析现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二

一、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笔者在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工作, 利用便利条件, 随机地抽取了学校3届学生316名中职学生做了一个关于思想道德的不记名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310份, 调查内容涉及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状况、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网络道德、法纪意识、心理状况等。

1. 道德观念方面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健康的, 有较好的道德修养, 乐于做有利于他人的道德行为, 能基本遵守有利于社会的道德规范, 能够重视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 基本上能摆正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中国传统道德中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美德对学生的影响仍有着较大的优势, 这也反映出传统的家庭道德教育是成功的、有效的。

2. 时政兴趣情况

调查发现, 近半数的中职生, 几乎不关注新闻, 对国内外的大事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不了解当今的国际环境, 还有近半数的学生不关心自己国家的上层建筑和祖国统一大业, 缺少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部分中职学生崇洋媚外、缺乏民族自信心, 加强时事政策教育, 丰富德育内容, 培养中职学生的环保意识、爱国观念和民族精神, 培养中职学生关注人类权, 关注世界和平、稳定宽阔胸怀, 已经刻不容缓。

3. 学习态度和个人爱好情况

大部分学生在对待学习态度基本上是积极的, 但是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个人幸福指数很低, 对未来前途没信心, 个人爱好单一, 在自我学习、遵守纪律等方面正在大幅滑坡, 令人担忧。究其原因,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 社会对中职学校的认识也存在偏差, 这些直接导致中职学生普遍思想压力大, 自尊心受到伤害, 进校后情绪低落, 自暴自弃。自卑感使部分学生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 纪律散漫, 玩世不恭, 不遵守校规校纪甚至逃课辍学。

4. 德育课和德育活动情况

调查发现, 大部分中职学生认可德育课的教育功能, 对德育课不太认同的一部分同学可能是对德育的现行考试方法、作业、教师授课形式有不同的看法。在教学方法改革中, 学生最欢迎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学法, 如情景模拟、辩论, 多数学生对德育课的学习是认真的, 他们对德育课的改革抱着积极的态度。

二、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不良网络信息对中职生思想道德的冲击

网络在传播知识和健康信息的同时, 也传播着一些不良、迷信的信息。再加上中职学校的心理、生理、认知水平的限制, 网上的不良信息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品质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等虚拟世界, 不良网络信息对中职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产生了巨大冲击。

2. 缺乏学习兴趣诱发负面道德影响

当今中职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 不仅对文化课不感兴趣, 对专业课也敷衍了事, 不思进取。导致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去无法改变的学生整体素质原因, 学校教师的关心不足、教法不适应需求和中职就业环境不佳等是重要原因。

3. 缺乏归属感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自我认识不到位, 对自己的未来和前途缺乏科学规划, 中职学生应该了解、懂得到位的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看清自己, 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但是当前中职学校教学中普遍缺乏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更谈不上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特点的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教育和指导。这就导致了中职学生学习期间没有学校的归属感, 对前途迷茫, 对人生发展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三、改善对策

1. 加强中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德育是一种开放性的道德教育, 随着计算机、手机的普及, 学校德育的界限将越来越淡漠, 将形成通过互联网连通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开放式德育网络。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一是要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公德教育, 丰富学校德育内容。二是要加强网络伦理规范建设。为净化网络空间, 规范网络行为, 有关部门特别是学校要从技术方面、法律方面和伦理教育方面着手, 构建网络伦理。三是要合理利用网络拓展德育途径。

2. 创新德育课程内容。

德育课程内容应遵循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适应中职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实际能力, 满足他们的客观需要和成功欲望。从调查情况分析发现, 相当部分的中职学生在网络道德, 心理健康、前途规划、道德诚信、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及时事政策等方面均存在无知和正误不分的问题, 因此应在德育教育内容上增加网络道德教育, 学生职业规划, 心里健康教育, 增加诚信, 社会公德, 家庭美德教育的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 以弥补传统德育内容和方法上的缺陷。

3. 改革德育教学方法。

如何找到符合当代中职生思想品德实际的教育方法, 并形成自己的德育特色, 是新时期德育面临的新课题。中职学校德育教师在信息时代应充分利用网络, 关注德育信息, 站在德育工作的最前沿, 进行德育教育新方法的探索。很多学校在德育实践的过程中, 借鉴兄弟学校甚至国外道德教育的一些新方法, 形成了一些新的独具特色的德育方法, 如辩论法、两难故事法、角色扮演法、价值澄清法等。

4. 培养师资队伍。

要注重德育师资队伍思想素质的提高。紧紧围绕教师职业道德,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坚持用高尚的精神塑造教师、以正确的舆论引导教师, 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事业心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律己意识, 使全体教师能以良好的形象、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教育教学之中。

5. 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 德育课不应该是德育教育的唯一形式, 各学科都是德育教育的阵地, 传授科学知识应与育人相结合, 德育与其他学科是相辅相成的, 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应该是德育和智育协调进行的过程。我们可以在基础课教学中、模拟交际中、训练活动中, 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等德育渗透, 在专业课教学中, 有目的的引入职业道德、诚信教育、职业规划等德育内容。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如何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采取切合实际的方法进行思想道德建设, 是摆在我们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思想道德,道德行为,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朱银端.《网络道德教育》[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2007.

3.毕业论文《浅析现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英语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一、我国中学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外语人才,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都离不开中学英语课程的开设。但是突出的成绩背后,又存在诸多制约英语教育发展的问题:(1)学习与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反差;(2)学校比较重视英语课程,但是学生学习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3)中学英语教学体制改革及课程内容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际需要;(4)教学过程中过多地重视语法学习,而忽视口语及交流的学习;(5)英语在中考和高考的分值中占据很大一部分比例,但许多学校还是比较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交流能力;(6)学习都是强加式,缺乏学生的个体性发展;(7)英语能力在社会中应用的时候并不太多,也是学生放弃英语学习的制约因素。

二、中学英语教育的改革措施及对策研究

1、改革教育模式。首先是改革“填鸭式”教学模式。所谓“填鸭式”教学,即学生学习的内容已远远地超过了社会中所应用的英语内容,学生真正的实践技能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学无所用,这也是一种应试教育。我国的中学英语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填鸭”现象。现有的中学英语课程是根据《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而进行教学的,学生一堂课要求必须记住大量的词汇和短语,他们为了达到理想的成绩,而是很机械地死记硬背,另外在语法方面太强调语法的格式,学生在英语口语和写作上只能生搬硬套,这就是“填鸭式”教育带来的弊端。离开了语言的环境谈语言的实践能力,光靠死记硬背和机械的套用那是达不到实际效果的

2、中学英语教育必须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教师在中学课堂中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独立性与创造性的思想观念,教师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中学教学应以人为本,立足于培养人的素质这一教育出发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作用的实施正是顺应了这一教育发展目标,使单纯的教学提高到了教育这一高度。第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老师不仅在课堂上能传道授业,而且能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知道读哪些课外读物,让他们知道英语国家的人是怎么表达的等等。学生这些能力的提高,英语老师的诱导是不可欠缺的。学生在走出学校跨入社会中,与人交流的时候也不会被别人认为他们说的是中国式英语。第二,教师因材施教,培养复合型人才。

3、在中学英语教育中贯彻学生英语知识的门类化和系统化。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关注的目光汇聚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一些有识之士也提出了细化知识的理念。细化知识与专业教育相对而言,是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人生教育,即知识的门类化和系统化,门类化即把英语知识分为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系统化即一外语理论为指导,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就是系统模式。只有把知识的门类化和系统化贯彻到英语学习的本身,这样的学习才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

三中学英语教育之对策

1、改变学生的应試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应该是以学生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目前,高考的应试教育对学生学习方法起了决定性作用,相应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也肯定受到了这一教育模式的影响。那么我们的中学英语教育首先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明确英语知识是用来交流的手段和工具,教师在课堂上言传身教,帮助学生从应试教育向能力型学习转化,树立英语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和目标体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让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背景入手,使学生先感兴趣的是外国的文化、奇闻奇事,然后才使学生自主地去学习他们想了解的知识,真正意义地转化为素质教育。

2、构建先进的英语教学模式。所谓的中学英语教育模式,不同于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它是着眼于整个中学学习期间,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教育模式。它包括英语基础能力培养、英语环境的建立和文化能力的培养。英语基础能力的培养只是我们最根本的环节,应该降低其数量的要求,最关键才是环境和文化能力的培养。另外,如果学生只学习英语,不了解国外文化,这样的学习是盲目的,我们应该在学生学习英文的同时,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国外的历史文化习俗。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更有兴趣,才真正地做到了学生自主学习。

3、针对英语学科的特点,加强社会培训。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提高英文水平,学生也可以通过社会培训和出国培训的模式提高英语水平,例如现在很多的中学都开设有国际教学班级,学生头两年在国内读书,最后一年在国外读书,这样环境的变化也给学生英文水平带来了切实的提高;另外社会的培训机构也能给在校不能达到应有水平的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培训机构也能得到提高。

5、提高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我们应该提高我们的英语老师的教学水平,我们必须要提高我们的中学英语老师的综合素质。我们应该对我们的老师的专业水平和奉献精神都应该有高的要求,我们应该重视老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好的英语老师不但应该具有专业的英语知识,还应该有调动学生们英语学习兴趣的能力。

4.毕业论文《浅析现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四

【关键词】新形势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24-0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知敏感度,对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主体、内容和形式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容和形式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辅导员,教师主要担任学生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辅导员主要担任学生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

1.教师存在的问题。一些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缺乏热情,不去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政策动态,对一些思想政治领域的社会焦点问题不关心,也不去研究。还有一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讲课内容空洞且不能和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紧密结合,这就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导致学生不愿上思想政治教育课。

2.辅导员存在的问题。有的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职业认同感,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安心本职工作,想调到别的部门。也有的辅导员对这项工作存在错误的认识,觉得从事这项工作个人没有发展前途。还有的辅导员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1.内容陈旧。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陈旧,一些教材长期沿用以前的旧材料,没有反映出新时代的特点,而这些旧内容,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了解或掌握。

2.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大道理多,说教多,缺乏学生健康成长所需要的婚姻观、事业观和职业观等方面的指导材料和案例,这就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受学生的欢迎。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部分教师简单套用国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表述,用国家层面宏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代替学校层面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目标性。还有些教师在解读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未同当前的时代背景和学生的需求相结合,使得对学生政治思想的培养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

2.重理论轻实践。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填鸭式”教学,过于强化理论教育,忽视了实践在本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另外,由于一些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作用缺乏认识,不提供相应资金,使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以及劳动等实践活动没有开展。有些高职院校即便是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活动,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产生应有的作用。

3.学生缺乏应有的地位。一些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过程中主观地位过于突出,忽视了学生应有的地位,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采取说教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受教育者转变成了被教育者。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感到压抑,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4.评价体系不科学。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科学,如在评价内容上,主要侧重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掌握,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主要用试卷考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试卷考试难以真实体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水平;在评价主体上,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辅导员,而学生、家长未被纳为评价主体。

二、对策分析

(一)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培训和管理

1.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第一,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高职院校开展对教师的培训,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解读和教学方法介绍等,可以邀请思政教学专家介绍授课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对思政教学工作的认知。另外,鼓励优秀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建立教学团队,鼓励教师发表专业论文,攻读思政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第二,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开展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网络评教,对排名靠后的教师找原因、提建议,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开课教师定期互相听课,开教学研讨会,以达到教学方法取长补短的目的。

2.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和管理。第一,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辅导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识,使他们爱岗敬业。此外,高职院校应拿出专项经费派出辅导员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培训、学生管理方法和工作创新培训等,从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抓起,促进他们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二,加强辅导员队伍的管理。要明确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职责,严格考核机制。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考评,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促进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

(二)完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大力发掘新的红色资源。多数学生对现有思政教材中的红色题材已经没有新鲜感,因此,任课教师应大力发掘新的红色资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红色资源包括红色文献、红色景点和红色人物等,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红色文献,还可以带领学生瞻仰红色景点、拜访目前仍健在的红色人物。

2.补充对学生健康成长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同龄人法制材料。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材缺乏对学生健康成长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同龄人法制材料,教师可增加这方面的材料,如马加爵案、药家鑫案和林森浩案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讲解,教师要告诉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出了问题如何解决、如何遵守法律和维护公共道德。

3.补充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应该扩大,职业素养教育也应列入其中。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职业素养的内容,如如何建立同事之间的友谊、如何培养团队精神以及如何得到领导的信任等,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三)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2.改变教学方式。其一,加强实践性教学。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组织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使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性活动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其二,思政教学要以情动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注重答疑解惑,对知识掌握的作用片面夸大,忽视学生内心的情感状态和兴趣爱好等非理性方面的因素,而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动人,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其三,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将学生和自己放在平等的地位,不能孤芳自赏、高高在上,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5.毕业论文《浅析现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五

王艳琴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106)

摘要:目前,就业难是高校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也是社会愈来愈关注的问题。高校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缺失与滞后。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教育目的不明确,教学手段乏味单调,教育过程急于求成,师资力量短缺等问题。因此,怎样将“以择业为本”的就业指导,进一步向“以人为本”的职业生涯教育转化,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仍需积极探讨研究的课题。

6.毕业论文《浅析现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六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要“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同时,习近平同志在2008年7月16日召开的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强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充分突显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一)当前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难提升。调研了解到,部分乡镇、村社干部思想认识存在偏差,认识远程教育工作就是放放片子,做做记录、摆摆样子,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认识,工作被动应付了事,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党员群众思想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远程教育工作过于超前,与当前农村现状不符。二是学习难组织。由于农村外出务工党员较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组织收看的难度。极少数村干部和操作管理员因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制定收看计划,未能及时公布播放内容,组织人员参学。为完成上级规定收看任务,个别地方打开设备进行空放,难以达到学习教育的目的。

三是播放内容与接受理解程度不对称,存在远教成果转化难问题。农村党员干部存在一些老龄化现象,让他们接受这些高新科学技术,去带领群众致富有点勉为其难。年轻干部又对播放的致富信息和理论不太感兴趣,使得现代远程教育的成果转化难度较大。

(二)、对策研究

开展远程教育,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是核心,使用是目的。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就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培训,打造队伍,奠定现代化远程教育坚实基础。不断加强技术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建成一支思想觉悟高,技术过硬、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熟练的管理队伍,管好、用好现代远程教育设备。

二、健全机制,严格考核,促进远教站点规范管理和正常运行。首先是操作管理员激励机制。将操作管理员落实工作情况,工作实绩与年终考核挂钩,通过实地查看,对管理员履职情况,各站点设备运行,对业务精,服务态度好的技术管理员予以表彰与物资奖励。

三、在带动群众方面,采取以党员干部为核心,结合种植养殖专业户和普通党员群众,组成不同类别的兴趣小组,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兴趣学习法”,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带头致富作用。

组建农村党建远程教育综合服务站,按照“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扎实推进”的原则,以“服务三农、助农增收”的宗旨,充分利用村级活动场所闲置的门面,选择政策法制观念强、会经营、善管理、负责任,经过远程教育业务培训合格的管理员或协管员作为从业人员,以供销社为供货主渠道,落实财税支持政策,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所有配送物资直放直销,以进价加运费的形式向各站点供货,服务群众,让利于民。通过对农资商

7.毕业论文《浅析现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七

关键词:创业法制教育,法律风险,完善对策

高校不断扩招,致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国家为了稳定就业、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律鼓励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走自主创业的道路,以创业带动就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十多年来,选择创业的学生逐年增加,但创业的成功率不高,其中创业失败的原因与高校的创业教育中忽视法制教育有一定的联系。为了增强创业大学生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本文从分析当前大学生创业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入手,就完善大学生创业法制教育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大学生创业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2002年决定在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创业教育正式在我国高校开展,到今天,创业教育已经在国内高校开展了近十四年的时间。这十四年,国家有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鼓励支持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大学生自主创业。但从麦可思研究院研究发布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2015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3%比例和2012届毕业生毕业时2%的学生创业,这2%的创业学生中三年后只有42.2%的学生仍在坚持创业的数据看,我国创业教育取得的效果不理想。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其原因与创业教育中忽视创业法制教育有关。笔者在网上查阅了很多开展创业教育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情况,包括在创业教育开展较好的清华大学,在其主办的中国创业学院中的网络创业教育自学课程,都大多偏向于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技能类的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课程,没有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方面的法律教育类课程。结合笔者所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实际来,我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技能,主要是给学生传授一些经商的经管类课程,未涉及与学生创业常用的法律知识教育。即我国大学生创业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数高校不重视创业法制课程,甚至不开设创业法制课程,致使已经创业学生的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缺乏,创业失败者居多。

二、大学生创业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不重视创业法制教育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对鼓励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有政策法规执行落实不到位,对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督查不力,使得某些高校不重视创业教育开展,引导少量大学毕业生去开办公司挣钱就应对上级的创业教育检查,更有一些高校至今都没有开展具体的创业教育工作。二是高校自身创业法制教育师资缺乏、创业法律课程内容体系认识不清、创业法律教育的教学经验缺乏。某些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多数授课教师都是临时抽调团委、学生处及部分辅导员老师充抵,这些教师大多数没有法学专业教育背景,没有创办公司企业的创业实践经历,只能讲授一些创业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教育严重脱节。三是多数学生受传统厌恶诉讼观念影响,忽视法律知识学习。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中,某些人厌恶诉讼,不想与法律打交道。这种传统厌恶诉讼观念的影响,致使当代多数大学生认为,只要自己不去违法犯罪,就没有必要学习法律知识。这种观念在今天大学生中比较流行,使得他们不愿主动学习创业法律知识,增强创业法律风险防范能力。

三、大学生创业法制教育完善对策

1. 政府部门应严格落实执行现有的创业教育政策法规,加大对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情况进行督查力度。

我国高校开展了十多年的创业教育,但至今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低,创业人群中创业成功的更少,这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形式化有关。2012年,教育部就制定《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要求高校全面开展创业教育,创造条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程,但目前多数高校都没有将“创业基础”课程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开设。即使已经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多数都对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认识不清,认为创业教育只是教会学生开办公司企业挣钱。对于创业教育蕴含的对学生进行创新创造性思维培养,增强学生的岗位竞争力,使广大学生在就业后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创新,立于岗位竞争不败之地的创业教育深刻内涵认识不到位。要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效果,政府相关部门必须严格落实其制定的创业教育政策法规,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予以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对自主创业学生进行政策照顾和资金帮扶,对落实开展创业教育不力的高校加大惩处力度,使各高校都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创业教育政策法规,切实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2. 高校要加强创业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创业法制教育课程内容和完善创业法律教育教学方法。

(1)加强创业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加强本校的创业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法学专业教师走到创业孵化园去体验创业过程,增加创业实践经验,走到律师事务所兼职,利用做兼职律师担任企业法律顾问的经历了解掌握企业经营常见的法律风险。利用这些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和法律实务经验的法学教师来对学生开展创业法制教育的效果肯定会明显提升。若高校法学教师资源缺乏,可以采用与校外相关机构合作的方法,定期请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员、人民法院法官、人民检察官来对创业学生开展专题法制教育,讲解创业中所需劳动法知识、知识产权法知识,刑法知识及法律纠纷问题解决所需的诉讼法律知识。高校通过这两种途径增强了创业法制教育师资力量,增强了创业法制教育效果。

(2)完善创业法制教育课程内容

大学生创业者在企业设立、经营、清算及终止过程中主要涉及民事、行政、刑事三大类法律风险,其中主要是民事法律风险居多,创业民事法制教育课程内容繁杂。创业者民事法律风险主要是合同法律风险、企业法律风险、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用工劳资风险。创业学生学习《合同法》、《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预防企业运营的合同法律风险;学习《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破产法》、《合伙企业法》及其司法解释内容,可以预防企业运营的企业法律风险;学习《专利法》、《商标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法律及司法解释知识,可以预防企业运营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学习《就业促进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及司法解释知识,可以预防企业运营的用工法律风险;为了保证企业正常经营,不垄断和采用非法手段竞争经营、生产销售合格质量产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大学生还应加强《婚姻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及司法解释知识学习,预防相应法律风险。创业学生学习税收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类企业组织登记条例和《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等法律知识,可以预防企业运营中的行政法律风险。大学生学习《刑法》中创业者可能经常触犯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类犯罪,如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合同诈骗罪、虚报注册资本罪、挪用资金罪、职务侵占罪、贷款诈骗罪、偷税罪、非法经营罪等罪名相关知识,可以预防创业企业运营中的刑事犯罪法律风险。

(3)完善创业法律教育教学方法

只有教师的创业法制教育教学方法丰富,才能通过其良好的教学方法将创业法律知识向已经创业或准备创业学生传授,提升学生的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和创业法律知识运用能力。对法律知识教学最有效的方法是理论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即教师通过传统的创业法律理论知识讲授,使学生了解掌握大量的与创业相关的法律理论知识,后学生再运用这些创业法律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展开有效的讨论,通过案例解学的讨论和教师点评获得自己创业所需的法律知识。教师除了创业法制课堂教学外,必须结合创业教育的创业实践,在校内或校外开展丰富的创业法制实践教育活动。

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不够健全,特别是创业法制教育不被人们重视,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法制教育效果,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笔者仅结合现有的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及法制教育实际就完善加强我国的创业法制教育进行讨论,以期引起相关学校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任瑞娟.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问题探析[J].法制博览,2016(3).

[2]姚兴良.加强大学生创业中的法律教育与培训[J].管理观察,2016(6).

8.毕业论文《浅析现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消费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消费文化是指消费者的消费价值判断,是消费者的指导思想及行为准则,同时也是消费者反映在物质产品上的文化层次和文化趋向。大学生消费文化就是指大学生在其消费活动中所具有的价值判断、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是大学生反映在物质产品上的文化层次和文化趋向,它包括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以及具体的消费行为等。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得以与社会进行全方位、零距离的接触,大学生的消费文化正朝着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加强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为一个必要和重要的课题。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消费文化存在的问题

与普通居民的消费观念相比,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正好与之相反。如居民重视节约积累,大学生却常常成为“月光族”;居民购买商品时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希望物美价廉,大学生更注重的是商品的时尚性与个性化;居民的信贷消费较低,大学生却是“负翁”,已经普遍使用信用卡等信贷消费方式。

1.沉迷奢侈消费,拜金主义盛行

当前,大学生出现了追求高消费的趋势,一味追求高档次、高价格的新产品和品牌商品,这种趋势重点体现在日常生活消费和信用卡消费两个方面。在日常生活消费方面,他们将奢侈消费贯穿于吃、穿、住、用、行等各个方面。如目前人情消费在大学生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穿着方面讲究品牌,“身穿耐克,脚踩阿迪,手拿苹果”是一种普遍现象;住用行方面,在校外租房,出门打车等。信用卡的非现金交易以及可透支功能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于是校园里出现了持卡族,出现了“一卡在手,走遍天下”的错误观念。据《2006年中国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已有25.6%的大学生持有信用卡,在这其中大约有20%的学生超前消费,出现恶意透支现象。

2.过于追求时尚,严重影响学习

大学生为了追求时尚,彰显个性,在形象消费方面不再只停留在购买品牌服饰上,更关注当下流行趋势,努力跟上潮流;在饮食方面,不再只停留于进高档餐厅,环境优雅、价格昂贵、声名显赫的餐厅成了新的选择;在娱乐方面,不再只停留于参加普通的体育锻炼,去健身房锻炼,滑雪等高档次的休闲方式成为新宠。除此之外,大学生消费的时尚性还体现在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方面,手机、电脑、MP3对大学生来说是必备的产品——手机从绿屏到蓝屏,从蓝屏到彩屏,从彩屏到触摸屏;电脑从台式到手提,从手提到掌上电脑;MP3也演变成了MP4、MP5,大学生成为新产品最忠实的购买者。这种行为不仅会给学生带来经济上的负担,更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他们的业余时间都在关注当下流行趋势,想办法怎样购买到最新产品,根本没有精力和心思投入学习,势必会对他们的学业造成严重影响。

二、大学生消费文化存在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失因素思考

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消费文化教育目标不明确

大学生消费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正确消费意识,同时也要结合当前的时代特征和时代需求,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和时代需要的人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在片面地向大学生强调“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原则,多年来一直不加以改变和充实,无视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忽略了大学生的消费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对教育的新需求,再加上对消费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消费教育的目标模糊不清,一方面对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放任自流,一方面又在强调“勤俭节约”传统美德教育。我们说思想政治教育本应是以人为本,以大学生为本,“以大学生为本”就必须结合当前的时代特征和时代需求,使大学生的发展能够适应时代需求,强调“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固然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但也应该把大学生放到社会大环境中去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正确消费意识,也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全面性人才,也才能达到消费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关于消费教育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如何在实际工作中体现这一目标,并使最终教育效果达到这一目标,是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2.忽视了家庭、社会在大学生消费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错位,不能很好地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导致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消费引导和教育时只能孤军奋战,一些正面的教育成果难以抵挡社会上流行的反面教育的侵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有所作为,也很难独自承担起引导大学生消费文化的重任。对于家庭而言,目前独生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也是倍加宠爱,对孩子的各种要求也是有求必应。但随着社会不良风气逐渐渗透到校园,大学生深受其影响,导致一部分学生以追求物质享受为目标,出现了超前消费、盲目消费的现象,但家长对于孩子的这种心理变化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反而还不惜委屈自己以满足孩子的盲目消费欲望。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即便非常关注学生的消费心理及变化,但因缺乏家庭教育的配合支持,本应是很有效的工作也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社会、家庭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为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三、消费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1.解放思想,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规范他们的消费行为之外,更要帮助大学生“塑造人格、提升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正确看待物质利益,摒弃自私自利、享乐腐化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在以“感官性、休闲性、平面性、娱乐性、流行性、快餐性”为特征的消费文化背景下,更应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教会他们用科学的方法辨别各种消费文化,做到去假存真、去其糟粕吸其精华,同时要用人文关怀去感化学生,使其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终极关怀,少一些个人主义,多一些集体主义。最后,要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的不仅仅是消费者和享受者,更是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完善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作用

加强大学生消费文化引导不仅是学校的任务及责任,也是家庭及社会的责任。家庭和社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为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健康发展赢得积极有力的支持和配合,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全面发展。首先,学校教育作为大学生消费文化的主导者,必须尽职尽责做到积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整体消费水平以及其他学生的消费水平,使家长心中有数,并向他们说明适当控制学生消费的必要性,以赢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使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其次,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消费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就家庭教育而言,家长不能一味地满足子女的消费欲望,要做到适可而止。最后,要高度重视社会教育在大学生消费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净化媒体环境,端正消费舆论导向。作为传播媒介,新闻媒体有责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能只为追求收视率而忽视了道德建设。

3.弘扬主流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主流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在对大学生消费文化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向大学生倡导主流文化,即围绕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对大学生进行消费生活指导,用主流文化的主旋律武装、引导、塑造和鼓舞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地创造价值,并形成文明健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如西方消费文化中有关节俭,注重精神生活消费、生态消费、绿色消费等思想,用其精髓来丰富和充实我们的主流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大学生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影响和腐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大学生消费文化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在倡导主流文化的基础上,即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基础上,从世界文化发展的宏观角度出发,把握消费文化发展的方向,以开放容纳的心态把全球化中的普遍性与中国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在融合西方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实现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开放性和时代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促使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健康发展,除了学校方面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教育之外,大学生自己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从根本上推动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自我管理,一方面要清楚地认识自我,确定消费目标和消费底线,培养理性消费意识;另一方面做到“开源”与“节流”并举,大学生可以有效利用各种奖金,同时也要培养自己创业和投资理财的能力和意识。这样,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己共同努力,才能更好、更全面地推动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鹰,刘昕.西方消费主义冲击下大学生消费观念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9):47.

[2]段茶莹.消费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1.

[3]史亚娟.非主流服饰与当代消费文化[J].山东纺织经济,2010(5).

[4]肖崇慧,邓琼云.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大学生消费透析[J].文史博览(理论),2010(3).

9.毕业论文《浅析现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九

江安四中胡进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根据省教育厅《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09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网络培训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在县教育、县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的领导和精心组织下,开展了为期40天的教育技术远程培训辅导教师培训。作为一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的县级辅导老师,参与了本次培训的评价工作,现就我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情况分析如下:

一、我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

我县学校布局分散、基础较差、规模小、资源短缺,整体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不高。同时受恶劣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设施等限制,广大农牧民及其子女信息缺乏、观念落后,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按照传统的模式和方法,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差距比较大,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手段,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育技术能够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使教师能够尽快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与内地发达地区的差距。

二、我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自开展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这项工作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计算机基础知识差,水平能力参差不齐。

我县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条件好的教师和部分年轻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相对比较高,能够熟练地操作电脑,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整合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部分偏远的教师和部门老教师在上学期间很少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的比较少,操作能力相对比较低,与内地的教师相比,在计算机应用能力上存在着差距。特别是我县一些乡村学校,受硬件和软件条件的影响,造成这部分教师平时很少用计算机,更不用说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2.部分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重要性,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视为普通的计算机培训,忽视了对培训工作的政策制定;还有些教师对信息技术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界限不清,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信息培训等同起来,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重要性。

三、加强我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能力的对策

1.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完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培训和考试认证制度,具备初级教育技术能力是我县近期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为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形成促进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我县制定了相关的政策。

2.学用结合,提高自身能力

要想提高我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技术能力的认识,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农村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利用“班班通”工程,把培训所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教学中去,提高自身的教

学技术水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果,做到边学边用,学中有用,用中有学,减少各地发展水平的差距,拉近与内地发展的距离。

3.要把好的政策用好

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证书与教师评聘、继聘挂钩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参加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积极性,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

10.毕业论文《浅析现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

一、加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现实必要性

中学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传统的教学大纲下经历了多次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体育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然而在体育教学环节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体育教学的进一步深化,严重影响着中学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意识的提升。当前我国中学教育正进一步迈向深层次的改革,体育教学作为中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要紧跟中学教育的改革步伐,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促进体育教学进一步发展,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二、中学体育教学面临的严峻现实问题

我国中学体育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教学问题,制约着中学体育的教学成效,探析问题所在,并提出一系列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必须予以重视的重大问题。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学体育教学认识不到位,教育观念落后,没有深刻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阶段,中学生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都比较大,长期忙于文化知识的学习,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和学生的体育锻炼,反而轻视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学生身体素质差的状况得不到改善,最终不利于文化科目的高效学习,影响学习成效。近年来,随着国家在新教学大纲中强调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体育科目受到了中学教育一定的重视,忽视体育教学的传统观念有所转变,但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依然不够,距离现代体育教学理念还相距甚远。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过度强调学生偏重文化科目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认知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导致体育教学课时偏小,甚至出现偏废,这不符合现代体育教学观念,必须要有所改善。

2.体育课程教学科目设置不合理

在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学教育环境下,课程设置不合理,体育课程被边缘化的现象严重。强调文化科目的学习,期望学生能通过文化考试考上好学校,在应试教育理念下,这种现象较为常见,这种理念将会直接导致体育课时在整个中学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小,出现重文轻体的怪异教学现象,不利于中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3.中学体育教学设施落后,体育器材缺乏

纵观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场地和器材缺乏的现象较为普遍,没有条件开展体育教学。造成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由于中学教育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致使体育教学得不到重视;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偏废,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体育教学器材缺乏、落后,长期得不到更新,导致体育教育事业滞后。

4.体育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体育教学是一项十分注重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的课程,制订科学的体育教学目标,采用合理、丰富、完善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体育教学的成果,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良性发展。反观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我国体育教学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体育教学缺乏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长期停留在形式上。如,一些学校根本就没有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只不过是为了从形式上满足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不会对体育教育事业发挥多大的作用。其次,教学方式太过单一,学生不参加体育课也能知道教师要讲什么。这是中学教学长期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的结果,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不适合体育课程教学,单一、乏味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参与体育锻炼的热度降低,不利于体育课程的学习。

三、加强中学体育教学,优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措施

1.必须从教学观念上对体育教学给予足够重视,培养良好的.体育教学观念

要使中学体育教学获得较大的突破,仅仅采取一些很小的调整措施是不够的,必须从整体的教育观念上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意识为出发点,制订科学、完善的体育教学目标,并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得到贯彻落实。

2.加大对体育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

针对中学体育教学场地建设落后,体育学习、锻炼器材缺乏的现象,学校一定要加大对体育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采购体育教学必备的体育器材,落实科学、高效的体育器材管理制度,使器材的效能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显现。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转变教学观念,优化体育课时

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下,教师的体育教学思维固化,只擅长于流于形式的体育教学模式。

首先,完善中学体育教学必须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体育教学困境,这是解决中学体育教学问题的前提条件。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任何课程的学习脱离了学生的教学实际都是很不现实的,体育教学作为一门户外锻炼课程,最终要依靠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得到落实,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改变教师传统的理论式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环节中,有利于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和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从而使体育教学成果得到显现。

4.创新教学方式,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参与度和体育教学实践的效果

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理论教学方式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太过单一,缺乏体育教学魅力和吸引力,致使学生参与度低,不想参与体育课程的学习,或者一提到体育课程,思维认识就停留在自由活动上面,根本就违背了体育课设置的初衷。鉴于这种情况,中学体育教师一定要按照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使体育课程从枯燥的理论教学中走出,变成生动、有趣、具有实际教学效果和目的的实践型课程,这样学生将会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实践活动,使中学体育教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调整、优化体育教学科目

中学体育教学并不是仅仅完成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要使中学体育教学获得好的效果,必须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它是影响实际教学成果的又一重要因素,同时要善于优化体育科目,挑选学生感兴趣、教学效果好的体育科目,使中学体育教育朝着健康的发展轨道前进。

11.毕业论文《浅析现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044-01

1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党和国家关注的主要话题,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不断实施,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随之完善并且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社会发展带来文化和思想的多元化以及竞争压力的增加,使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受到阻碍,致使一些中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归结起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主要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学习领域的信息不对称。由于社会发展,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中学生正承受着来自于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三重压力,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求中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正确的学习动机,但现实世界的发展变化却给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现在的学校和家长一味的要求学生要努力学习,仅凭着学习成绩来判定学生的好坏,完全不考虑学生个人的品质和道德层面,这就使一些学生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没有正确的学习动力,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批动手能力差,只会应试的“好学生”。

二是生活领域的信息不对称。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娇生惯养使得现在的中学生不懂得如何与别人相处,以自我为中心,骄傲自大,凡事都只为自己着想,不能很好的融入到集体当中,团队意识较差,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不强。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一些事件的扭曲看法,也给中学生的思想带来了负面影响。现在的中学生对金钱的崇拜,对道德理解的偏差,都严重的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轨迹,致使现在的中学生,过于拜金,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家长和老师也不尊重,不能正确的处理好个人的情感和学习之间的问题。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信息不对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学校或者教务人员与学生沟通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传达过程中的偏差现象;一些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修养较差,进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务人员素质过低,在平时的行为上起不到榜样作用或者甚至起到反作用,不利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和开展。

2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但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导致中学生思想道德低下的最重要原因,即使中学生还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环境之中,但毕竟还是脱离不了社会这个大环境而独立存在,由于现在电视,手机和网络的广泛传播,一些负面的信息防不胜防,中学时代是一个处于道德观模糊的阶段,很容易受到社会信息的干扰,对学校的教育内容产生疑问,久而久之,当内心的疑问得不到解答,而外界信息的冲击又很大时,中学生的思想就会慢慢的倾向于外界的腐朽,对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厌烦和屏蔽。

二是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非常重要的。一些家长炫富,拜金,一味的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家长的榜样作用给孩子的潜意识造成了影响,认为这就是正确的生活的态度,无知的进行效仿,家庭的教育成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的主要障碍。有些家长迫于自身社会地位的原因,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只想着好好学习,追求成绩上的突破,却往往忽视了在道德上的教育和孩子自身的感受,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不成熟且比较容易叛逆,家长过分的压抑很可能会导致孩子思想极端,有的甚至会导致自闭或者抑郁症的产生。

三是学校因素。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重视以及教务员工的自身素质也是造成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健康的主要原因,老师往往是孩子效仿的对象,所以教务人员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师表,协助学校领导做好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中学生是祖国建设的年轻一代,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我党和国家关心的重点,因此,针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进行改进和防范。

一是各管理机构要加强对社会不利因素的监管和屏蔽。学校的相关教育部门就要联系社会各个部门的力量,对网络以及电视传播的内容进行监督管理,中学生都还是未成年人,因此,家长对孩子也有监护的权利,在孩子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中,家长也可以在中间进行适当的筛选,对不良的社会信息进行屏蔽或者对已接收的不良信息进行耐心的教育和讲解,告诉孩子什么才是正确的,对孩子以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紧抓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德育素质建设。设立专门的教育部门和教育人员。在教育人员的选拔过程中,不仅要考察其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和沟通能力,能够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是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开端。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工作中,要对思想道德有偏差的同学进行专门的记录,必要时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辅导,要时刻考虑学生的感受,切不可盲目的训斥和批评,要善于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找出真正的原因所在,这样才能真正的有助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三是组织社会实践,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学校要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们平时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真正的运用到实际中。家长也不要只是关注孩子的成绩,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一个有兴趣爱好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的成长。

四是充分利用教育合力,为中学生的思想教育打下坚实基础。要充分的利用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合力,社会要加强对传播信息的监督和管理,学校要组织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进行教育管理,家长也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素质教育的提高,对中学生思想进行全面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熊鹏.浅谈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J].实践与探索.

[2]吴巨安.浅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对策[J].科教文匯,2008(12):89.

[3]赖怀超.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分析与工作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2008(6):171-173.

12.毕业论文《浅析现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二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出现的新情况。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的流行, “织围脖”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微博控”更成为他们一种时尚身份的象征,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

一方面,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认知世界的观念和方法。以往, 大学生主要从书本和师长的言传身教中认识和了解世界, 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微博等的出现, 通过简短的文字、一幅图片甚至一个表情就可以了解世间百态。大学生可以轻松利用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从网络获取海量信息, 并且快速与他人分享, “弹指一挥间, 世间万象尽收眼底”。大学生认知世界变得更加轻松和容易, 大大节约了时间和精力。调查发现, 71.58%的学生承认网络是他们接触信息的主要渠道。[1]

另一方面,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介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成长空间和人际网络。微博、微信是基于开放互动的大众社交平台, 由于现实世界的种种压力和干扰,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微博、微信等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发表言论、倾诉感情、结交朋友。大学生只需要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可以足不出户结交更多的人, 拓展交际空间, 并且不受时间和地域的约束。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认知世界过程中面对的新问题。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已成为大学生反映个体存在的一扇窗口, 它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 拓展了交际空间, 丰富了文化生活。但同时, 它又是一把双刃剑, 大学生在时刻感受到微博等新兴媒介为生活增添乐趣的同时, 又不得不面对诸多新问题。

首先, 微博传播的即时性与互动性, 让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广泛, 与他人的互动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但面对网络虚拟环境中的海量信息, 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却成为一个难题。其次, 微博传播的信息大多随性而为, 没有经过处理和加工, 表现出感性化、通俗化、表面化等特点。大学生在追逐网络流行时尚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理性思考, 具有某种盲从性。再者, 微博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裂变性, 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杂糅其中, 一些不良信息乘虚而入, 使得主流价值观在传播过程中被稀释、削弱, 谣言、悖论充斥着网络世界, 很容易误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西方一些国家对大学生进行“西化”, 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网民”的政治倾向, 必须引起高度警惕。[2]

三、“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微时代”影响的不断泛化, 面对上述新问题, 如果高校教育者不加以正确引导, 势必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也对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其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难度增加。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由内而外地进行疏导和感化, 更需要大学生静下心来理性思考, 主动接受教育。但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推行的是一种“短、平、快、广”的快餐文化, 在这种貌似简单快捷、即时互动、省时省力的网络化生活方式影响下, 大学生往往不愿再耗时耗力接受类似师长谈心、主题班会和党团活动等传统方式的思政教育。这无疑加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难度。

其二, 网络舆情监控难度增加,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预见性降低。首先, 微博等新兴媒介的开放性加大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监控不良信息传播的难度。大学生很容易被炫富、造谣、传销、诈骗等一系列负面微博事件影响, 陷入“危博”、“危信”的泥潭。其次, 大量上网用户的网络行为隐匿, 身份难以识别等情况使得教育的受众群体很难预见, 思想政治教育主动介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预期效果削弱。

其三, 新兴媒介的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微时代”背景下, 高校教育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媒介素养, 了解新媒体特征, 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新途径和新方法, 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对新媒体的影响实行有效监控和合理引导, 切实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媒体阵地。[3]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不能仅仅局限于做合格的教书匠, 更要成为谙熟网络文化, 灵活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的多面手, 通过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让大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网络文化语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四、“微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教育的新举措。

1.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以“两课”、座谈、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 大多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灌输式的教育模式, 用枯燥的理论知识和相对单一的说教对学生进行“外补”。在微时代背景下, 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 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变得更加生活化、普及化。要不断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性, 吸引更多的学生“围观”, 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内化”教育, 不断强化育人效果。在实际工作中, 要摆脱填鸭式教育模式的桎梏,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 以活泼生动的方式, 借助校园网、BBS、贴吧、微博、微信、短信平台等及时向大学生传播, 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和新方法;要以学生为本,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为纽带和桥梁, 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 及时有效地疏导和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 做大学生亲密的“微友”和成长路上的领路人。

2. 完善平台, 建立健全专兼职结合的新媒体管理队伍。

一方面, 要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 畅通信息传送渠道。这既需要高校不断强化网络监管, 净化网络环境, 广泛开展网络舆情收集, 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 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主动性和前瞻性, 又要整合和优化校园网络资源, 增强校园BBS、官方贴吧、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信息平台的专业性、权威性和互动性, 还要积极构建多元化新媒体平台, 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除发布学校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时政热点外, 还可以灵活发布如天气预报、出行推荐、安全防护、求职就业等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 要建立健全专兼职结合的新媒体管理队伍, 主动占领网络媒体的宣传阵地。学校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 选拔一大批骨干力量充实到新媒体管理队伍中, 通过系统培训, 增强政治觉悟和责任意识, 夯实业务能力, 将校园网、BBS、贴吧、博客、微博、微信等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途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3. 开拓创新, 积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微时代”背景下, 高校要积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为师生搭建更加自由、便捷的交流平台, 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全面发展成才服务。在理想信念教育中, 要广泛邀请专家学者、优秀典型通过新兴媒介与大学生互动交流, 以正面言论鼓舞学生, 以优秀事迹感染学生, 以先进思想指导学生, 全方位、多层次构筑阳光、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在“两课”教学中, 要用好用活新媒体, 以互联网、微博、微信等为载体, 广泛开展思政微博论坛、微征文、微图片展等形式新颖的活动, 增强师生互动性和参与性, 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在大学生党团、社团、科技创新及社会实践活动中, 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扩大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主题的讨论和交流, 让大学生在轻松、活泼、健康的网络文化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综上所述, 在“微时代”背景下, 高校要高度重视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以前瞻的眼光、务实的态度、坚定的步伐, 不断创新教育理念, 积极探索新举措、新方法, 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 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摘要:“微时代”是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 以短小精炼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受众面更广。在“微时代”背景下, 高校要充分发挥微博等新兴媒介的正面功能和积极作用, 不断创新教育理念, 多措并举, 努力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突破, 实现新发展。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赵迎欢, 吴峰, 刘莉, 等.“当代大学生特点及环境影响”研究报告[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0 (1) .

[2]刘晓峰.研究性学习如何应对大信息时代的挑战——访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J].专家讲堂, 2006 (5) .

13.毕业论文《浅析现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三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作文教学难,学生畏惧作文,作文题材雷同,内容空洞,语言贫乏、平淡;缺少主旨,不会结构文章,作文训练随意、无序等问题提出了激发兴趣,广泛阅读、全面积累,编写提纲,增删修改,作文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按目的、按文体、按题型、按人认识事物的规律逐级全面系统的进行全文或片断训练等对策。

[关键词]:作文、问题、对策。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1。”而语文学习是学习中的“老大难”,作文习作又是语文学习中的难中之难。作文课上老师没谱,学生头痛;花费的时间多,效率差;农村学生害羞,见识短浅、知识浅薄;受少数民族语言影响大等等。因此,正确认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和给予正确的对策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

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畏惧作文。学生畏惧作文是语文老师的共同感受,一布置作文,学生一片惊叹茫然无奈,既希望老师能作写前详细的指导,又希望有例文可仿照、抄写,甚至希望老师能开恩延长收交的时间。但这一切过后又不知所措,无从下笔。

(二)题材雷同,内容空洞,语言贫乏、平淡。农村学生接触外界极少,每天以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为一线,学校图书馆藏书量少、阅览室的报刊杂志几乎为零,家长因经济困难,很难有余钱给学生买书。因学校资金短缺,音乐、体育器材不全,校内活动开展不正常。另外,当前学生安全又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学校不轻易组织或者干脆不组织学生外出郊游,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大部分学生从小与人交往交流,用得更多的是少数民族的语言、语法;极少数同学虽然偶尔能用一些普通话交流,但也夹杂着方言。因而,学生作文时只能胡乱编造一些不切实际的故事或对例文的时间、地点、人物稍微作一些改变等,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学生作文题材雷同,内容空洞,语言贫乏、平淡。

(三)错别字、语病较多,标点错误。老师上课为了省事,也喜欢用当地方言来教学,并美其名曰:“双语教学”。为了便于沟通、更为了显得亲切,在日常交往中师生、生生更多用的是方言。因此学生作文中常常有很多的错别字以及本方言语法结构的句子。此外,很多学生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了解各种符号的用法,或一逗到底,或想什么时候加标点符号就什么时候加,想加什么标点就加什么标点,不管句式、语调及句子是否完整;有甚者还把英文标点当作中文标点来用等。

(四)详略不当,层次不清;结构残缺,头尾不全,缺少主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阶段,逻辑性思维还没有形成,但这个时期学生所接触的事物又渐渐增多,受到形形色色的思潮的影响。再加上汉语言知识贫乏,会话表达能力低下,造成了学生在作文时既想写这个内容、又想写那个内容,写了这件事、又忘了那件事,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内容可能详细地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与中心关系密切的事情常常因为被后面的篇幅所限、时间所迫而一言带过;特别是在运用对比写法的习作中犹为常见这种顾此失彼、头重脚轻、详略不当。层次不清是由于学生不懂得分自然段,所有文章一律三段,开头一段、中间一段、结尾一段;或一段到底;或想什么时候分就什么时候分。不会用过渡词、句、段,把上下文连接起来。结构残缺,头尾不全表现在一篇文章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或只有头尾,没有主体部分。叙述一件事有起因、结果,却没有经过;一个故事有高潮、结局,却没有开端、发展等。缺少主旨,是因为学生在完成作文时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完成,不明白也不曾想过一篇文章用什么事例或道理表达一个什么观点,达到什么目的,即“为何而写?写什么?什么写?”等等。

(五)作文训练随意、无序。受到教学资源和教师水平的限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文训练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无序性。教辅资料缺乏、教育信息不畅通;教师没能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仅凭一本教科书来教学,或当堂或课外布置一篇作文,学生或前或后断断续续地把作文交上。布置作文时又不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按目的、按文体、按人认识事物的规律逐级全面的进行训练。

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文对策

(一)提高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重要地位的认识

1、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种语文试卷中的高赋分板块。旧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写”与“听”、“说”、“读”并列为语文的四大能力之一。“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2”。同时,与之配套的六册教材一共安排了42次整篇作文实践,其中30次是命题作文,但也可以撇开参考题目,自由拟题目;12次自由写作实践,可以自由自在地说自己想说的话。课后安排了约100次片断作文训练。附录中要求会写的应用文有26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测验、段考、期考、小考、中考、高考各种考试,语文是必考科目,而作文又是语文必考的且高赋分板块。在100分的试题中占40分,在120分的试题中占50分,在150分的试题中占60--70分,都占40%以上,而且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涉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一般常用的应用文、评论、随笔等;它可以考整篇文章,也可以考片断;从命题形式看,可以考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如看图作文、文字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可以考原创的,也可以考扩写、续写、缩写、改写……

2、作文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的五大学习任务,用作文都能检查学习效果。识字3500个和会写3000个是作文的基础和前提,作文是字词句段的整合与整体。阅读能力的强弱高低直接影响着写作水平,它是写作语言的储备、再现以及再创造。作文实际上是口语通过规范了的更系统、更富有文采的书面语言。综合性学习,为写作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提供了学习的材料和手段、过程。作文展示了综合学习的成果。俗话说“之乎者也而已哉”,会用七字为秀才。在边远的农村,能读书看报、会写信的便被称为“秀才”。在学校,学生作文写得好,常被认为语文学得好;教师会写文章(特别是论文)也常被认为教师水平高、知识渊博。

3、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作文为人类社会的交往提供较为完整和完美的服务。它不象口语、手势语等那样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它既能久存,又能远距离、超时空、超障碍物的交流传达。学生学习习作,目的是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能更好的传达信息、交流经验;述说事理、阐明见解;写景状物、抒发感情,形成能力、立足社会。

(二)激发兴趣,降低要求,克服畏难情绪

首先,明确兴趣在作文中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写作是一种潜能,需要老师去唤醒、去挖掘。只有引导学生喜欢作文,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那么所有的写作活动都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赠送,我们的学生当然是乐意接受这种赠送的。这样,作文就成为学生心灵的释放,是对自己心境最好的诠释,是自身一次完美的挑战。

其次,激起兴趣的方法有以下五种。

第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置身其中。如让学生贴纸船、纸鸟、纸飞机……要求学生写出制作的过程。通过听音乐、看电影等,要求学生写出各种声音、画面的变化对所表达情感或主题的作用,也可以让学生摹拟演练这些声音、场面来激起写作的兴趣。

第二、用对比式,创造紧迫感,压力感,提高他们的作文兴趣。“争先恐后”是青少年学生的最显著心理特征。他们羞于落后,又不甘落后,是激起他们浓厚的作文兴趣之一。如用同伴的好作文作对比,激起那些不喜欢作文的同学明白自己的缺点和差距,从而奋起直追。第三、用好奇感、参与欲来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好奇感是人们学习工作、研究探索新生事物的原始驱动力,是冲动、灵感产生的潜在情感。“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是古代说唱者和章回体小说用好奇感来提高人们听说欲望和阅读兴趣的一种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参与欲还是人们获得他人认同和赞扬的最原始感情。如举行班级、年级、全校的作文竞赛,开展课前五分钟的口头作文,讲故事比赛,新闻发布会等,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事后再把这些活动的场面和过程写出来,学生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就兴趣倍增。

第四、用成功感、收获感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现代教育家魏书生老师曾有一位差生。该生第一次交上来的作文只有一句话。面对这种情况,魏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了他。夸他作文简洁,没有废话,算是一篇成功之作,并相信他以后会写得更好。这样,该生感觉学习语文原来很有意思,作文也挺容易,一两句话也成。后来,这位同学作文时总想多写几句,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竞能写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来。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利用板报、班报、学习园地,习作欣赏课等等,千方百计的让每一位同学的作文至少有一两句话能刊载或能宣读,每次作文评点中力求在某个方面给学生以肯定或表扬,这样学生就会觉得作文有所得,作文有所成,作文有所乐。

第五、正确利用能力、态度、问题难易程度等归因理论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此外、要克服畏难情绪,除了要激发兴趣之外,还需要做好以下四点。

1、作文前必须要让学生知道写什么,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2、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写,如何下笔。

3、要降低作文难度,减轻心理压力,把“作文”二字改为“表达能力作业”等。

4、树立学生写作信心,向他们介绍王勃写《腾王阁序》、“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故事都是落笔成文,出口成章的典范。

(三)广泛阅读,熟记常背,形成语感,厚积簿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冰心寄语中学生“我们一定要把学习语文的门户开得大大的,一定要除了课本外,个人自己找书看”。张志公先生说过“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背文章的习惯,一定要背些。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子装着几百篇好文章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内背诵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课外必背古诗古文240篇(首),课外阅读总量要达400万字以上,内容涉及必读童话2部、寓言2部、故事(包括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中外民间故事等)、诗歌1部、散文1部、长篇文学名著10部、现当代文学中的中外优秀作品特别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科普科幻读物、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这些都说明读书背书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对于写出好文章很有关系。作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写出好的作文,更要下苦功夫读书背书。这是因为文章是由字、词、句、片断组成的。只有具备了丰富词语、词汇,具备了表达的基本功,具备了丰富的史料、知识、道理、信息,借鉴别人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写景状物,议论抒情,才能写出生动完美的文章。当然在文广泛读书背书时还得注意三个问题。

1、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年龄和接受能力的书。

2、要注意选择对自己思想、生活、学习有帮助的书。

3、要学会浏览、泛读和精读,以免影响课内学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读书背书的过程中,只有善于厚积,才能簿发。积累包括语言积累,生活积累,道德情感积累。

语言积累又可分为三种。

1、积累景语,丰富语感。在阅读散文、小说时要注意体会领悟摘抄那些描写自然景物生动形象的词句。如:《金黄的大斗笠》中的“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散步》中的“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春》中的“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藤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雁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这些句子是对云、对风、对水、对草、对花、对雨、对霞等细腻生动的描写。

2、积累哲语,开拓思维。哲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文章中,起到增添文章色彩,点明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并且还能拓展学生思维。如:《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鲁迅《故乡》中的“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古诗古词里的名句,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赵冀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

3、积累音乐语言,感受意境美。像《春天的故事》“那是一九九二年的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圈,神话般的崛起了一座城”里的一种神秘感和形象美;《走进新时代》中的“让我告诉世界,中国正进行着接力赛,承前启后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给人以一种自豪冲动与自信美;《为了谁》里“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为了春回大雁归;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的奉献美;《真的好想你》中的一种悠扬绵长真诚专一美。

生活积累就是要深入生活,心入生活,作生活的有心人。“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呵,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3”苏辙说司马迁“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是因为“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豪俊交流。”因而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通过观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中,在激动人心的改革热潮中,在五光十色的自然景观前,分析发人深省的大小道理,挖掘光彩夺目的英模形象,记住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虫鱼、都市风情、田园野趣、大院清晨、旷野夕阳或邻里纠纷、市井吵闹、街头巷尾、公园一隅……正如蒲松龄因为在自己家门口设置一茶亭,迎送过往行人饮茶休息,听客人们谈奇闻轶事而积累大量材料并写出了《聊斋志异》。作文材料哪里找,那真是“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爛栅处”。只有深入生活,心入生活,观察感受积累生活,年青的心才能写出优美的文章。

道德情感的积累实际上是对高级社会情感的积累。所谓高级情感就是由人的社会性需要引起的情感。它包含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这里所说的道德感特指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感。即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交往中形成: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和荣誉感,热爱劳动的情感,对公共事物负责的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感,友谊感、同情感和革命的人道主义感以及是非感、善恶感、正义感等。美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美的特征产生的体验。它是要求学生带着一定审美观点对外界事物美的特征进行评价而产生的肯定、满意、愉快、爱慕等情感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理智感是人们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态度体验。如热爱真理、摒弃偏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理智感可以推动学生形成好奇心、新异感、喜悦感、怀疑惊讶不安、自信和确信等情感体验。一句话,道德感的积累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非常重要,关系到学生作文的审题、立意和主题的确定等。

(四)说真话,抒真情,展个性

上一篇: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下一篇:上口镇南邵小节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