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论文

2024-10-02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论文(16篇)

1.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论文 篇一

有效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方法

一、设计有效提问,实现有效教学

1、把握重点,找准着眼点,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如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温故而知新的复习性提问。提 问过多,教师势必面面俱到,学生忙于应付提问,必然减少读书、思考和书写的机会,所以,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问到要害处、重点处,把时间留给学生直接感知阅读内容。

2、科学合理,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问题情景设计,应分层次。

3、新颖别致,方法灵活,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选择一些符合学生求异思维或喜闻乐见的方式,综合运用启发性提问、探究性提问、比较性提问、归类性提问等。

4、尊重个体,面向全体,重视差异,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面临几十个人,且一个老师所任教的班级往往有多个。由于学生学习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法有差异,因此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实际,面向全体。

二、实施有效讲解,实现有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多数老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顾虑重重,不敢做任何讲解,甚至不敢提问、不敢点拨,生怕被扣上满堂灌的罪名,从而使合作学习变成了自由活动,探究学习找不到方向,出现很多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活动。诚然,原来灌输式的知识讲授方式确实存在一些弊端,但是,如果没有必要的讲解,学生缺少自主建构的材料和方法,他们也不能很好掌握新知识。所以,我认为最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讲解是很有必要的。

三、适时教学示范,实现有效教学

由于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喜欢通过模仿学习,因而在学校教学中应把模仿作为一种方法。其重要意义是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获得所需要的技能;还可使学生明显地看出学习的成功或失败,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哪些方面需要克服。所以,模仿是不可少的一种基本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与模仿相关联的是教学示范。教学示范就是有目的地以教师的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使他们通过模仿有成效地掌握必要的技能。

四、适时小结归纳,实现有效教学

小结归纳穿插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既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最主要的是提升思维、总结方法。如:可以通过一道习题的解决,让学生反思,师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方法;通过一个层次的学习,再让学生反思,概括出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思想;最后通过全课反思,不仅达到对所教内容、所用方法的回顾,还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通过操作、想象、分析等找到共同特征,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解决问题。

2.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论文 篇二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的意义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处于主角地位, 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 学习积极性差, 不会主动把没有听明白的知识点弄清楚。然而数学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科目, 前一节没有听懂会影响后面的学习, 因此学生学习效果差, 容易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厌恶心理。在小学教学中适当运用引导策略, 让学生在被动学习的地位中解放出来,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教学的过程中, 师生进行积极互动, 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从而改善学生数学学习效果,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的策略

1.创设有趣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处于一个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烈的年龄阶段, 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所以教师要想进行有效引导, 必须通过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创设情境要根据课本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中“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为例, 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三角形知识创设情境, 从而导入新课。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让学生思考生活中都有哪些角或者利用提前准备的教具让学生观察角的特点。运用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

2.巧妙设疑, 引导思考

巧妙设疑是小学数学引导教学中有效的手段, 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规律。小学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教师通过巧妙设疑引导思考还起到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为学习其他科目奠定扎实的基础。

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挑选木棍制作三角形, 同时提问:“为什么有些木棒可以组成三角形, 有些却不能呢?”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教师的引导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任意两边差小于第三边”的规律,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提高了教学质量。

3.错误“资源”的巧妙利用

每个人都会犯错,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同样如此。然而学习中的错误往往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 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所以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 教师需要正确看待而不是一味批评。教师可以利用这种“错误”引导学生思考, 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因为小学生认知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善, 导致学生学习错误主要包括知识上的错误和理解上的错误两种类型, 教师只有在正确判断学生错误类型的前提下, 才能有效利用这种资源。

例如, 人教版“分数的初步学习”这一节, 等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知识后, 向学生提出“一根绳子对折剪断, 每一段是总长的几分之几?”和“再把其中的一条绳子像上次一样剪断后, 得到的绳子是总长的几分之几?”学生在理解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很容易产生错误, 教师需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并针对错误进行引导, 加深学生对分数知识的理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原则。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策略的运用, 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 有效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了有效引导的意义, 并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具体的引导策略, 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引导

参考文献

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论文 篇三

小学数学有效引导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地点,在教学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得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知识、构筑知识框架和形成价值观。但是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对新课标教学要求的理解,只是片面地追求自由化的教学方式,这样很难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下是对数学教学的“有效引导”的方法。

一、创设合理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句话说,一个好的开始,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同样,一堂课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需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如同一出戏的序幕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新闻的导语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好的乐章好的序曲也是同等重要的。课堂学习的开头精彩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堂课感兴趣与否。若是一堂课的开头就非常精彩,这就会如同磁铁一样,深深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得学生不忍离去。但是,教师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做到恰当合理,不能生搬硬套,情景和知识的衔接要做到自然、平和,这样才能使得数学的教学课堂和教学内容相互贯通。

二、概括课堂知识主要内容,对中心思想进行提升

在新课标教学要求的指导之下,学生的学习压力的确是减少很多,并且学习氛围也变得相对宽松。但是,通过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来说,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还是很难准确说出整体思路和中心思想,只是用片断性的言语来解释和描述相关的数学问题,这就说明部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还是零散的,仍然没有系统性。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和梳理、总结,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有时候仅仅是教师的几句言语,就会成为点睛之笔,使得学生脑海中的知识条更加清晰,而不至于散乱一片。

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不应该是从头至尾、锱铢必较,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会问题之间的过渡,让学生学会问题的引申,从而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由浅的一层向深的一层过渡。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不能只是以学生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为教学准绳,应该以学生的认知程度为出发点,通过让学生提问、质疑、引申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从而触发学生学习的灵感,让学生在充满兴趣和挑战性的环境中学习,从而在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师的引导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画龙点睛之笔,教师合理地引导可以把看似普通的教学现场变得生动盎然,使得学生思维开放、智慧迸发,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

三、巧妙利用错误的“资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理解性错误的现象,合理利用学生出现的这种错误,也可以使之成为教学宝贵的“资源”。错误性的理解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一种反应,教师对于这种错误性理解不能仅仅给予否定,这样的办法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错误的出发点,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性理解,要在课堂上给出针对性讲解,并且举一反三,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根本,从而杜绝这种错误再次出现。

学生的理解性错误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具有价值的。关注学生出现的错误,就必须关注错误出现的原因,也就是重视错误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价值。学习本身就是不断尝试和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学生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出现的错误,然后对学生进行巧妙地讲解和点拨,使得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学习能力。

四、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只是简单地进行数学思维的复制,从而导致数学思维受到严重的阻礙,学习思路也严重偏离教学要求时,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正和引导,为学生的数学思维提供一种正确的思路,以免学生偏离正确的方向。

教师教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尝试然后引导学生再创造,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然后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加深理解原有知识,还可以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有准确的理解。

五、结束语

理想的数学教学方式,不仅是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教学思路,还应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思路。这样的教学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过长时间的锻炼和学习才能达到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但是教师在教学课堂中教的位置是不能动摇的,教学课堂还是教师以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但是教学课堂应该是开放性的,并且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开放,这样的开放式的教学课堂才是有价值的,才能使得数学课堂富有活力和创造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艳丽.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05):21-24.

[2]王静.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3,(11):34-36.

4.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论文 篇四

操作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学具的特点及其操作活动的特点,决定了使用学具的教学过程既不是重复人类的认识过程,又不同于直接向学生传授概念、公式和法则的传统教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变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改革传统的单

一、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引导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是课堂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就如何优化操作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谈谈我的粗浅认识和体

一、动手会操作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是学生数学体验获取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了;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自参与何其重要。兴趣是积极主动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功能进入最佳状态。因此,有效的操作活动能够引发学生高度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

2、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学生学习数学是让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动手操作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学生通过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让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

识、运

识的目的。

案例一:《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教学片断 在学生学习了梯形面积以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做:请你用橡皮筋在自制的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图形。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操作,共围出的图形:①长方形有4×3、6×2、12×1;②平行四边形有12×1、6×2、4×3、1×12、2×6、3×4。这时有一个学生说他围出了一个三角形,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算式是6×4÷2。受此启发,其他学生又围出另外的三角形,如8×3÷2、4×6÷2、12×2÷2、3×8÷2等等。还有学生别出心裁地围出梯形的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如(1+7)×3÷

2、(2+6)×3÷

2、(1+5)×4÷

2、(2+4)×÷+4×2等等。通过这么简单的操作,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这些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进一步悟出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即面积应是两个相关长度之乘积。

3、化

体,有

象。

操作是学生手与眼协同活动。动手操作的信息必须经过视觉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活动,才能准确地并有选择地输入大脑,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的一种表现为过程、情境形式的动态表象,能使抽象的概念、规律等具体化,让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层次上获得理解与记忆。案

锥的体

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比较的操作活动。①制作等底等高的无色透明圆柱、圆锥教具备一个。然后用红色圈把圆柱等分成三截;②在圆锥中盛满蓝颜色水;③将水三次倒进圆柱,第一次使圆柱中的水面刚好到第一道红色圈;第二次,使

圆柱中的水面刚好到第二道红色圈;第三次,使圆柱中的水面刚好倒满。这样操作,由于红、蓝的对比明显、感知对象突出,学生就能直观、清楚地看出: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4、实现活动的内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操作起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作用,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案研

一例

体三究:,《

有等圆

效分

地图的形促的等进奥

活秘分

动》

教内学线

化片

。断 :

师:示范对折画一条线可以使圆等分成两份。师师生生生师

::

这:

123你

样的线你

有画

:::怎

?了

动几4816画的手

一条

。? 条 条 条 ?

生:对折,对折,再对折……然后打开画出16条等分线。师

同的画

吗?

生:可以对折画2条,找到中心点,然后就经过中心点可以画很多条。师生

::

知经

道过

等中

图心

形点的画

秘的?。

师:这样的线还可以再画吗?可以画几条? 生……

实践证明,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试验来发现一些数学规律和结论,实际上是一种有效的探索活动,这种探索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操作之后,启动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同步进行,让学生有所想,有所做,做后有所思,能有效促进活动的内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二

1、、引操

导作

动要

手有

操明

作确的的策要

。略 求

条。

教学活动是一种系统行为,学生总是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而小学生注意力往往明显地带着无意性和情绪性,操作时常常被他们感兴趣的学具色彩、形状所吸引,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摆弄学具。教师应该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按教学目的精心地组织儿童进行操作,使他们的动作思维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这是决定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基本前提。案

柱的体

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预习:①如果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拿出先准备好的萝卜和小刀,引导学生对照教材,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学生经过亲自切拼,亲身体验,共同探索出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内在联系,得出不变的有:体积、底面积、高等;变了的有: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等。教学中这样安排,除了能对学生新旧认知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

神外,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转化的思想,变与不变的思想等,以及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空间观念。

2、操

当的引

理想的课堂是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推进,更是一个在教师价值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有效的操作活动更离不开教师的适当引导。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调控和原则性指导,能确保操作活动的顺利进行及其效

果。

案例五:《圆柱和球的认识》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先来认识圆柱。圆柱有哪些特征呢?请大家拿起圆柱形的物体,先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学

作)

5.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论文 篇五

1。首先,你必须明确此次电话访谈的目的,要知道你想通过此次电话访谈得到什么。

2。在拨打电话之前,应该对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进行设计,可以准备一张问题列表,并对可能得到的答案有所准备。

3。可以给一个公司或组织的多个部门打电话,这不仅可以帮你找到正确的访谈对象,还可以帮助你了解该公司的组织运行模式。如果你需要给许多类似企业打相同的电话,这些信息就会大有帮助。人力资源部、总裁办、采购部、投资部等都是可以进行首次接触的部门。

4。选择一家公司的较高行政部门开始进行电话访谈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因为公司总裁或总裁秘书通常会清楚的知道公司中哪个部门或谁负责这些工作。考虑到他们的.工作很忙,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是一个好的选择,例如:“请问贵公司由谁负责……工作?”

5。如果你从一个较高职位(例如从总裁办)获得一个较低职位的联系信息,在开始访谈时,你应该说出较高职位人的姓名或职位,以提高访谈的可信度和重要性。例如:“贵公司王总让我打电话给您,了解一下……”。

6。在进行完你个人和公司的简短介绍后,应首先征询受访者的许可,然后再进入电话访谈的正式内容。

7。如果受访者此时很忙,尽可能与受访者约定下次访谈的时间。约定时应采用选择性的问题,如使用“您看我们的下次访谈定在明天上午还是下午呢?”,“是下午二点还是下午三点呢?”。

8。电话访谈进行中要注意倾听电话中的背景音,例如:有电话铃声、门铃、有人讲话等,此时应询问受访者是否需要离开处理,这表明你对受访者的尊重。

9。提高你提问和听话的能力。通过提问去引导你们的电话访谈,在听取受访人回答时正确理解客户的意图,包括话外音。

10。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有信心和恒心,坚持下去,你一定能够找到那个向你提供信息或者购买产品的人。

★ 电话销售业务员个人工作计划

★ 电话销售开场白技巧

★ 电话销售技巧之建立认同感

★ 商铺电话销售技巧和话术

★ 销售时说服客户的技巧

★ 营销管理高效电话销售小技巧

★ 销售中的谈判技巧

★ 销售中怎么了解客户 通过口头语了解客户性情

★ 如何让客户无法拒绝你?七种销售心理学技巧

6.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法 篇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

扩散思维就是“发散思维”,或者是“辐射思维”,就是由一个问题点可以延伸到多个问题点。上面说过:数学的各个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讲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总结复习下之前学过的知识点,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纵向或是横向的比较,以便加强记忆,便于识记、理解。比如“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和“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是一个概念的东西,学完这个知识学生就可以懂了那个知识,交叉复习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生解答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够顺便帮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或者引导他们有这种发散思维的意识,对于他们进行自学以及以后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7.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论文 篇七

一、积极引导, 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无法在长时间内保持集中, 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其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升课堂质量。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保证对所授内容的深入理解, 从而保证在正式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把最核心的知识放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内进行讲解。在授课时还要做好课前的引入, 特别是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就只是来引入新知识, 降低学生新的数学知识的接受难度。教师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情景, 将数学课堂也变成语文课堂那样丰富多彩。

例如, 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先解决有关长方形的问题, 再利用长方形引入正方形, 让学生明确理解可以将正方形看作特殊的长方形, 并通过对长方形的转换对正方形的相关知识进行自学。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 吸引学生的注意, 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常见的张方形与长方形物体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学生在观察自己熟悉的物体时能够从中发现和理解相关数学知识, 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样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 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动“有效引导”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实施。

二、巧妙引导, 理清学生思路

小学生由于接触数学这门学科时间较短, 逻辑思维能力也不足, 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容易存在思路混乱的情况, 教师需要对这种现象予以重视, 通过巧妙的引导,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数学课堂上运用“有效引导”策略, 会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往往不够全面和系统, 教师要做好对学生自学工作的监督与总结工作, 及时发现学生在自学中的问题, 并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总结, 帮助学生梳理出重点与难点, 并进行强调。要注意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并不是无限制的将整个课堂交给学生, 要保证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对数学知识进行自学。教师还要注意在引导学生时不能把着眼点放在一个问题上, 而是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 让学生从新的知识联想到所学过的旧的知识, 从而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

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在进行简单的讲解之后, 可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找出三角形的特征, 并对三角型进行分类。而教师在学生进行讨论时要注意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出现偏差时要进行及时的纠正。在学生讨论出结果之后, 教师要帮助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与分类进行整理, 让学生找到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理解偏差的部分。在进行三角形知识的讲解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知识点穿插进去, 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数学知识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思想, 也起到了巩固旧知识的作用。

三、正确引导, 利用学生错误

学生在学习数学中难免会犯错误, 将所学知识点混淆, 或者不会合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而学生出现问题的地方正好是学生知识掌握薄弱的地方。教师就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 并对其进行合理运用, 引导学生正确掌握与运用所学知识。

首先, 需要教师注意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出现的理解上的错误, 从中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也能够找出所授知识中易出现混淆以及难以理解的部分, 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更为详细的讲解。其次,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新整理错题, 并发现自己的易错点, 从中找到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深入发掘自己所犯错误的原因, 从而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并帮助学生实现积累与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有效引导”策略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利用能够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从激发兴趣、理清思路以及合理利用学生所犯错误几方面进行引导, 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 落实教学目标。笔者希望本文的探讨, 能助力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策略的实施。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 小学的教育方式也在针对小学生固有的特点不断完善。小学数学教育对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积极巧妙的引导, 激发其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 从而实现“有效引导”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成绩, 落实教学目标。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为主题, 展开了探讨与分析, 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若干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引导,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灿, 吴红波.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26) :3.

[2]朱木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及其运用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29) :109.

[3]张艳, 张玲云, 范素花.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08) :151-152.

8.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论文 篇八

【关键词】有效引导 小学数学 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27-01

近年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师逐渐对怎样改善课堂气氛及教学方式引起了重视。自“有效引导”概念提出以来,其迅速成为了小学教学领域,特别是数学教学领域中的关注焦点。随着有效引导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其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研究有效引导策略,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着重大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学实施有效引导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逐渐开始重视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引导就是注重有效性的一种引导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有效的教学引导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小学时期,对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这一时期的孩子对外界任何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怎样将其对外界的兴趣引导转移到数学学习上来,是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需要教师们不断提高有效引导认识,积极更新有效引导策略。在思想方面,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思想,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不能将数学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对课本知识的复读,这种教学课堂没有活力,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要重新审视教学引导的作用,在引导时不能一味强调教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

二、有效引导的实施策略

(一)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与教师的教学引导相比,兴趣的引导更为有效。在数学课堂中,若能在一开始就吸引到学生,先声夺人,使之产生想学的欲望,在学生产生渴望了解新知识的心态时,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大半。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并巧妙引导,以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思维、注意力自然地从教学情境过渡到教学知识上来,这也会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地参与探究,激发了其探究欲望。

以《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为例,笔者拿着一个牙膏盒走入教室,将其放在讲台的显眼位置,这时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好奇心,眼光齐刷刷地盯着牙膏盒,眼中流露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此时我拿起牙膏盒问学生:“做这个牙膏盒要多少块纸板呢?”学生们都积极地猜测、讨论起来。他们的回答中有“4块”、“5块”、“6块”,为探究到底要多少块纸板,笔者将牙膏盒拆开来,抽1名学生上来数一数。学生都觉得很有趣,本堂课也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巧妙地将实际问题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概括总结理清学生思绪

在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绪可不受拘束,任意畅游。但是对于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很多都是不成系统的零散知识点,虽然可能有一些学生理解了解题过程、原理,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是不成体系的,此时就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总结、梳理,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让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条缕分析、主次分明,便于掌握。教学引导不是终结某一问题,而应当是引领学生进行知识过渡,挖掘更深层面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受学生理解、认知能力所限,要合理应用拓展、提问、引申、质疑等方法,不断抛给学生新问题,激发新灵感,提高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

(三)重视并充分利用错误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错误其实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错误本身其实也是一种创造,学生所犯的理解性错误其实是学生思维的具体反映,教师在课堂上若仅是简单否定,而不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不仅无法纠正学生的思维误区,同时也会打击其学习积极性。因此,针对犯错学生,教师应当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有效引导,让犯错学生及其他学生积极思考出错原因,这会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学习效果的提高。学生的理解性错误是具有教学价值的,重视错误,既是重视错误的产生原因,也是重视其教育价值。从本质上来说,学习就是一个“尝试、错误、改错”的不断循环过程,正是这一过程让学生增加情感体验,不断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

以《分数应用题》一课为例,笔者给出了判断题“A比B多1/4,则B比A少1/4”,对于该题的判断,多数学生都认为是正确的。此时,笔者及时对学生们进行了引导:“它们都是以什么作为标准量的呢?”“A比B多1/4,标准量是哪个?”,“B比A少1/4的标准量是哪个?”通过这样的引导,很快就有学生指出“A比B多是以B为标准量计算得来,B比A少的标准量则是A,二者标准量不同,所以此题是错误的。”这种点拨式引导,可引导学生自己找到错误,有助于加深印象。

(四)巧妙引导理解偏差

在数学课堂中,在学生出现理解偏差、认知错误时,数学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其加以引导,使之理清思路;首先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巧妙引导,唤起知识经验以实现知识迁移;在方法方面,可适当渗透思想方法,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借鉴;适当复习、铺垫旧知识,让学生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可通过合理应用这些方法,来纠正学生的理解偏差。

三、结束语

小学生本身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决定了有效引导的必要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有效引导,以增长学生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数学教学应当在鼓励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关注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当通过引导艺术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抽象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理解偏差、错误的有效引导,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果、教学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振良.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 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09:39.

[2]张永艳.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J]. 考试周刊,2012,79:81.

[3]李雪娇. 探析小学数学精彩课堂的有效引导[J]. 考试周刊,2013,21:80-82.

9.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九

——小学体育“教”与“玩”结合

内容摘要:体育教学中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教育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的更新。要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传授转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要从“教师中心”转向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把“教”与“玩”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 键 词:兴趣 有张有弛 潜能 循序渐进 锻炼 正 文:

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教育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的更新。要从传统的 以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传授转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在体育 教学设计上,要从“教师中心”转向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锻炼、激发学习智 慧与能力的角度,来考虑和设计教学进程;而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或“练习机器”。在体育教学方法手 段上,从过去以教师单纯“教”、“灌”为主的方法转向“教“与”玩“相结合的方法。在 方法主体性上,由过去的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主练”为主;由过去“育体”、“练身”为主的方法,扩展为“启智、求知、调心、育体”的综合多样化方法体系。由简单的“一刀切”方法手段,向促使学生的一般 发展、共同发展与特殊发展、差别发展相结合。在关注整体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进而创 造性地解决学生个体学习中的问题。我认为,把“教”与“玩”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教”与“玩”结合的提出依据 1、小学生的情趣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2、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表明少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非但起不到通过上体育课来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教”与“玩”有机结合,使少年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有张有弛,无疑是必要的。3、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却似懂非懂的情况,这就说明体育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同“玩”结合起来,通过做游戏等趣味活动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做到潜移默化。4、小学生的成才需求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即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体现出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的精心教导和学生的自我锻炼,“教”,可以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的目的、原则、方法。“玩”,则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有目的的“玩”,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增强其创造能力。

二、“教”与“玩”结合的基本方法

1、集分结合。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体育游戏形式进行应用。如,在讲授身体平衡技能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跳接力等比赛,把“教”与“玩”结合起来。

2、课间穿插。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游戏,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刺激学生运动神经的活跃。如,在教授体操课时,可在课间放一段欢快的乐曲,让学生们尝试按着音乐节拍以舞蹈形式做体操;在队列练习时,穿插一些花样,等等。这些都能使枯躁、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具有吸引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3、命题发挥。就是在教授某种体育运动规范后,由教师统一命题,提出运动量和锻炼目的,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体育活动项目,自己组织体育游戏活动。4、内外联系。就是把校内体育教学与校外学生体育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校外的“玩”按照一定的体育规范要求进行,实现校外“玩”为校内“教”服务。

三、“教”与“玩”结合的原则要求

1、服务中心。即为教学教改这个中心服务,把改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体育教学中“教”与“玩”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寓教于“玩”。“玩”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的玩,即无要求无目的的凭兴趣玩,一种是有要求要实现一定目的的“玩”,两种玩虽都以身体的运动为主要形式,但实际意义则完全不同。在体育教学中,提出“教”与“玩”相结合,是把“玩”作为教的辅导手段,以“玩”助学,以“玩”促练,也就是在“玩”的过程中要体现教的意图,实现教的目的。3、循序渐进。从引导、诱导的角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在渐进过程中使“教”与“玩”的形式、内容在结合上日益紧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按照体育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玩”的活动,如在低年级学生中练习躲闪能力可组织开展比较简单的“老鹰捉小鸡”游戏活动。到了高年级,则应组织带球躲人等难度大的躲闪游戏活动。4、活而不乱。“玩”是助“教”的一种手段。因此,体育教学中应用“教”与“玩”结合的方法必须注意分寸,把握尺度,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实际需要组织必要的“玩”,防止“玩”偏问题的发生。

四、“教”与“玩”结合的实践效果

1、增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教”与“玩”的结合,丰富了体育教学形式和体育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的情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实现了教者与学者在感情上的融合和在情趣上的共鸣。因此,在体育课堂上,学生精神饱满,兴高采烈,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2、强化了学生的体能锻炼。在体育教学中,由于穿插了一些体育游戏,吸引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运动量增加,达到了运动负荷。通过“玩”达到了学生运动量促进了体能的增强。3、加快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与“玩”的结合,为体育教学营造了一个比较自由、民主的宽松环境,赋予了学生一些独立自主的权力,使学生可以根据主观愿望,运用获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选择与个人爱好和体能实际相适应的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健康的情趣,锻炼坚强的意志,促进了学生个人性格、气质的发展。

10.浅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十

内容摘要: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一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薄弱环节,布置他们写作文、记日记,学生们觉得无事可写、无从下笔.交上来的作文为数不少的同学以《优秀作文选》《小学生优秀作文》为友,照搬照抄。生活在农村最熟悉的生活场景、素材熟视无睹,觉得自己生活没有什么可写的,无话可说,缺乏生活情趣。部分教师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淡化作文教学,满足于学生抄背优秀作文。为此围绕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结合多年的教学和自身专业所学,本文对小学作文教学形成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作文 教学方法 生活积累 灵感 兴趣习惯 有效途径

目 录

内容摘要 „„„„„„„„„„„„„„„„„„„„„„„„„„„„ 1 关键词 „„„„„„„„„„„„„„„„„„„„„„„„„„„„„ 1

一、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充分积累写作素材 „„„„„„„„„„ 3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丰富写作词语。„„„„„„„„„„„„„„ 5

三、启发学生科学认识事物,合理挖掘写作资源。„„„„„„„„„„6

四、帮助学生熟悉作文技法,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7

五、鼓励学生参与习作评改,设法增强写作信心。„„„„„„„„„„8

六、突出写作训练中心任务“灵感”的训练。„„„„„„„„„„„„„ 8

七、改变学生习作观念,激发学生兴趣。„„„„„„„„„„„„„„ 9

八、.重视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夯实书面作文基础。„„„„„„„„„10

九、坚持写日记也是作文训练的有效途径。„„„„„„„„„„„„„„ 11 参考文献 „„„„„„„„„„„„„„„„„„„„„„„„„„„„ 12

浅析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的课程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信息相对闭塞、教学设施相对不完备的农村小学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又该怎样才能改善这些现状?最近,我们对部分农村小学学生作文状况作了大量调查与分析,现对调查情况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农村小学生的作文现状

首先表现在作文题材的雷同,单一。相对城市孩子而言,农村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孩子见得少,听得少,读得也少,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少,生活内容单一。所以学生的作文很多时候题材都是雷同的,内容很单一。如曾经让学生以“我终于学会了。。”为题进行作文,超过一半的学生就写了“我终于学会了做饭”然后是“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和“我终于学会了洗衣服”。全班四十几个学生,内容竟然只限于三个题材,可见学生经历感受之单调、知识容量之匮乏。

其次,作文内容的贫乏,有大、空、抄的弊病,缺乏真情实感。

见识面的狭窄决定了学生作文内容的单调,空洞。学生的作文或者按照老师的要求写亲身经历的,就存在空洞的弊病,如写事一类的文章,学生大多用流水帐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难以写具体;或者找来一些作文书,1

作文刊物照搬照抄,或是采用移花接木的方法过多的借鉴,根本不是自己亲身经历,长此下去,就会让学生产生依赖的心理,即某天要是不看作文书了,将不知从何处落笔。

再次,学生写作技能差、语病多、不会使用标点符号,作文缺乏创新精神。

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比较单一,教学上存在无计划和脱节的弊病,造成学生的写作技能较差。如高年级的作文学生只知道用三段式来写,具体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列一个自然段,怎样用过渡句过渡段来加强文章内部的衔接,学生无法把握。学生写人的作文里,他们不知道怎样将人物写生动、写活,什么地方用神态、动作来描写,描写人物时可用上哪些学过的生动的词语、句子等。这样。在作文内容的具体上功夫不够就很难妙笔生花,就难以谈作文的创新精神了。同时,学生的句子虽是通顺的,但受农村方言的影响,语病较多。作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存在诸多问题,有的无区别的乱用,什么地方都用上句号;有的不知在什么地方断句,什么时候想起来就在什么地方点一下,以至写出来的话时断时续等等。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一)学生因素

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个人,受多种因素的限制,知识容量匮乏,视野狭窄。学生的生活除了校园就是家里,接触社会的机会和条件不多。农村小学的校园生活本来就比较单调,学校里开展的活动不多,除了书本上学的知识,学生的课外读物少之又少。就课程来说,从学生到老师,到学校到家长对艺体科目的学习和重视都不够,这就更造成了学生知识的匮乏。学生回到家里要么帮家长干点活,要么和同伴玩耍,周末和节假日大多也只是在家里度过,出门的机会不多。知识的欠缺还造成了学

生心理的劣势,那就是胆小、羞怯,尤其怕见生人,不能敢想敢说,这样给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足够的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要让学生写出具体、生动、内容丰富的文章来,对学生来说,无疑是要做“无米之炊”。

(二)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 农村小学校园设施的不完备,教学观念落后,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宽裕,农村社会文化背景的落后,都对学生的知识的吸取、能力的培养有重大的影响。如在一些农村小学,校舍简陋、师资紧缺,就不能保证对学生的教学质量,尤其是艺体科目的教学,更是难以保证。素质教育的理念并没有深入每个教师、家长的内心,有的地方仍然沿袭着应试教育的弊端。家庭经济的不宽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行动乃至思想。整体文化背景的落后,文化氛围的淡薄更是对学生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有些根深蒂固。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提高写作能力。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从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怕作文,厌作文,感到作文难。“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时刻困绕着学生。一到习作训练,学生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作文成了他们的课业负担和精神压力,真是苦不堪言。结合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充分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要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广泛搜集素材,让学生提高主动选择、分析素材的能力。学生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亲身经历的事情多了,并掌握良好的积累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作文的素材也就多了起来。立足于学生熟知的农村生活,就地取材,深入挖掘写作源泉。

1、用别样心情去感悟家乡的自然风光的美。学生们常年与农作、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瓜果梨桃,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为农村学生作文素材注入鲜活的源头活水。去寻找农村春夏秋冬独到的景色,需要我们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们以家乡的四季、家乡的小河、家乡的果园、田野、油茶等等为题进行写作.2、感受民风民俗的淳朴。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传统风俗“味”更浓,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也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3、回顾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教师在指导写作时,牢牢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学生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比如:结合水稻双抢、秋收时节,一方面让学生帮助家人分担劳动,一方面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作文。不仅参与了农业生产劳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让学生们以收获、劳动、摘油茶等等为题进行写作.4、体验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学生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将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内活动作为练习内容,学生们非常欢迎。学校每学年在定期、不定期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竞赛活动,如:法制报告会、歌咏比赛、经典诵读比赛、演讲比赛、运动会等等。同时班级也利用班会组织读书交流会、朗读比赛等活动。学生参与比赛的激情,比赛中精彩激烈的场面,都深刻的印在脑海里,成为练笔的好机会。让学生们以别开生面的法制报告会、我们的运动会、我们是优胜班级、我的同位等为题进行写作.5、引导学生们寻找我们生活周围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经济实力稳步增长;国家惠农政策给百姓带来的实惠;学生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的发放;农村楼房、汽车越来越多,我们的家在变、我们的县城在变„„让学生去观察社会,感受时代气息,也拓展了学生的写作领域。让学生们以我家买了小汽车、家的变化等为题进行写作.当然,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除帮助学生获得足够的素材外,更应教学生主动选择和分析有用的素材并养成习惯,引导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学生通过自己的持续观察,获取到了许多别人未能发现且富有特点的材料。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丰富写作词语。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多读书、读好书是写作的前提。学生课内外进行广泛阅读,是一个“吸收 ”的过程,通过阅读,不仅能积累词汇和语言,也能从书中学到许多写作方法和技巧,思想也会受到熏陶,为以后的读写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读书 的过程中,学生扩大了视野,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情操,才可能写出一篇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文章。当然,沟通读和写之间的桥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消化吸收和积累,并做到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达到一个多读而善写的境界。老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条件,给学生多推荐有益的书籍,要尽量给学生多安排看课外书的时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记的习惯,摘抄好词、警句、格言、名段,有的还要背诵,熟记在心。学生看书多了,头脑里的知识积累多了,才能用准确、简练、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写出来的作文才能词汇丰富,内容具体,言简意赅,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同时,教师借助课本,通过对课文的讲解,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表达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学生对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有了深入的认识之后,作文时遣词造句自然有方法可用,有规律可循了。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材料。培根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读一本书是这样,读一课文也是这样,一篇文章往往有独特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绝妙之处和点睛之笔。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精读品味,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三、启发学生科学认识事物,合理挖掘写作资源。

有了生活素材,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化对素材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于小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较差,虽然有时他们经过持

续观察后占有的材料十分丰富,且富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但是在他们的头脑里,这些材料是零乱的、分散的,没有大小轻重之分,尤其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小学生,他们不会根据中心思想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所以大多学生写起来思前不想后,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这就难免出现辞不达意、详略不当的毛病。因此,教师有必要采用“问题”导向使目标明确。目标的明确避免了学生观察的随意性、盲目性,使学生能按照一定的重点和顺序,有意识地在观察中寻找答案,边观察边思考,直到问题弄清为止。示范学习指导在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一定的示范指导,方能使学生较快地领会取材的思路、写作的方法,并有助于其过渡到半独立和独立的主动习作实践。如在课堂中设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练说、练写,并结合学生实践情况进行集体讨论;通过课文及课外读物的阅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准备表述的,并进行仿写训练;经常有计划地参观、访问;组织班队会等活动后及时练写;指导学生写好生活日记等方法。

四、帮助学生熟悉作文技法,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能力。这样做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话题作文要求在以话题内容为范围的前提下自拟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醒目的标题是一篇文章最引人注目的亮点。要使文题靓丽新颖,直接引用与材料中心相吻合的诗句、名句、歌词俗语、广告语等做文章标题。用修辞格来拟标题,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借代等手法,用这种方法拟定标题形象传神,有感染力。有些记叙类作品内容风趣、语言诙谐、格调轻松,这时可以相应地拟一则幽默式标题,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从而获得读者的第一青睐。标点

符号属于无声的语言,以标点作为文章的标题,可使文题新颖独特,引发读者要看个究竟的兴趣。文章要富有真情实感,一篇文章能否写出真情实感,是写作成败的关键所在。写作时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真人真事。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感受才真切,体会才深刻,写出文章才是真挚情感的流露,只有自己受感动的事情才可能去感动别人。说真话,不随意夸大。冰心说:“写文章要有科学的态度,也就是认真诚实,实事求是,没有科学的态度,一定写不出真挚感人的文章。”因此,在写作时,切忌内容虚假,无病呻吟。对自己所描述的事物有足够深厚的感情,而不是故作深沉,哗众取宠;要能驾驭自己的笔来抒情,使感情浓淡相宜,而不是矫揉造作。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有真情实感,还要有文采,力求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五、鼓励学生参与习作评改,设法增强写作信心。

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作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尤其是表扬和鼓励,可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功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所以,我首先是对学生作文的每一点进步,或者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中的某一长处常常给予夸奖,在眉批或总批中加以鼓励。在给成绩时,我不以一把尺子量全体,而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进步进行衡量。也可尝试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同时先让学生互相评改,做到与学生共评。这也给学生一种鼓励,一种自信,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只要努力是完全可以超过同学的,自己也有能力修改同学的作文。教师每隔一段时间就将学生作文中的优秀片段、优秀词句挑选出来,放入“作文园地”里向大家展览。较优秀的也可向校广播站投稿或推荐向报刊发表。习作发表后,必然在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倍增,许多学生打消了惧怕作文的疑虑,认为自己也有能力写好,并经常主动交自己的习作请老

师修改。

六、突出写作训练中心任务“灵感”的训练。

1.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作文,让学生把握要点,培养其写作的灵感。语文教师往往把文章的字、词、句、段、篇、中心思想,文章结构,逻辑修辞等作为不同阶段的训练中心任务。这些任务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中心任务,中心任务应该是“灵感”的训练。灵感来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思考、灵感来源于可持续性的思考,灵感来源于全时性的思考,灵感来源于人的主动性、灵感来源于个体对大自然的爱„„

以前我们的作文多是给定好了题目的,如写《我的老师》、《记一件有义意的事》等,这本身就让学生没有多少灵感,所以学生只能靠苦思冥想、生搬硬套来完成任务。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作文题目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你在生活中有什么发现,请你把你的发现写成篇日记,再与学生们交流”;又如“你曾到过哪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请你把它写来”。面对场景,学生一定会用不同的视角对待,当然就会产生不同灵感。这些有个性化的文题目,贴近生活,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有时候,我们看到了什么事情,看到了美丽的景色,想起了某一件事情,就特别想把它写下来,这时如果马上动笔写,就能写得很好,很流畅。如果不及时写不来,这种灵感就带不来“习作”欲望,灵感就消失无踪了。

2、教师要善于创设习作情景,激起学生的习作灵感,并给学生充分的习作时间,让学生写下当时的感受,写下的文章一定是好文章。总之,如果我们的课堂把灵感当作中心任务,学生一定不会被字、词、句、段、篇、修辞所困扰,因为灵感会全面启动学生的思维,会主动调取素材库的素材,也会自动生成新的话语,积累的作用将面面展现。可以说

个人的写作才华,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在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是主体,既可以是活动的参与者,还可以是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只是活动的创设者,只起着对活动的促进和辅导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想象,勇于创新和实践,把活动推向更高的层次。同时教师还应在不同的活动中激励评价学生,鼓励学生持续发展,大胆运用语言,实践语言,最终达到自主学习、自我纠错、自我评价、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七、改变学生习作观念,激发学生兴趣。

一些学生认为“写作文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的所谓“创造”,只能是相对模仿而言的,我们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会自己作文,要对他们的创新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极发现和了解事物,然后运用自己的想象,或者感悟,重组语言,进行“作文”。只要是书上和其他同学没有用过的,哪怕只是一个句子的叙述,一个词语的新用法,教师都要抓住机会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尝到独立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树立他们独立写作的信心,也借以激起其他学生的创造欲。尤其是在课堂上新学的词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运用,例如造句,再要求学生把它们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对于有自己新观点、新体会的作文,或者是描写从一个新的角度发现的新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当作范文读给其他同学听一听,让他们在课堂上讨论讨论,为什么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怎么写,从而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创造,如何创造。

我们倡导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多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当他们做到眼观四处、耳听八方,接触和了解了一些事物后,自然会产生一定的

感性认识,引起大脑的思考,考虑成熟之后就产生了同外界交流的欲望,加上教师的及时引导和鼓励,一篇优秀的作文就这样创作出来,抄袭和机械模仿的现象当然就不复存在了,也就更加真实了,更能表情达意。随着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学生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兴趣成为最佳的动力,许多学生以作文为乐事,并致力于习作锻炼,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不少学生的作文都走进了学校的宣传栏。

八、.重视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夯实书面作文基础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也就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用现代汉语写文章,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口头表达的训练也就是书面表达的训练”。再说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显然要比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要容易,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学生说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说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习作的具体规定,提高审题能力。二是说自己的准备材料,目的是检查他们习作前的材料准备的情况。三是口头作文,在习作指导过程又分为说题目、说提纲、说作文。进行班内口头作文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口头作文正是在通过不断的“智力杂交”和“智慧交锋”中拓展了学生的横向和纵向的思维力、想象力、感知力,因而促进了智力的发展。口头作文对意志品质的培养作用也是很大的,尤其是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的养成。受口头作文语言氛围的影响,可以减少学生意志品质的独断性(即“固执己

见”),减少语言使用的盲目性,长期坚持则会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口头作文表述、修改都需要直接、迅速,有利于意志品质果断性的培养。不断的口头作文锻炼,会使学生养成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约束”自己不规范语言的使用。小学生只有把他们所见到的,所想到的,所感受到的等等,用自己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形成丰富的文本,真正做到下笔如有神。

九、坚持写日记也是作文训练的有效途径。

我让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日记的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学生可以写看到的,可以写听到的,也可以写想到的,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比如: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办完一次学习园地,参加完一次课外实践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心得体会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对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的的建议

首先,针对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从培养兴趣入手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内在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很清楚的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因此,针对学生对作文的厌恶、恐惧心理,首先培养他们对作文的兴趣。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用富有魅力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的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来。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前奏创设一定的作文情境。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师应善于在作文教学的前奏中下功夫,那就是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激活学生的记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作文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着力:用教师自身的感受去创设情

景;用多彩的活动来创设情境。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造成目前学生作文现状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作文环境的单一,可供协作的材料太少,总是写那些司空见惯的事,难以勾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而流个不息。”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开发利用农村的生活资源、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写作中去。为学生开拓开发作文的源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这块土壤上吸取知识经验。农村本就是个天地广阔、五彩缤纷的世界。生活本就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还应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如在母亲节里要求学生为妈妈做一件事;顺应节日的变换开展班队活动,如三月的文明礼貌月,组织“献爱心”活动,五月的植树节,组织“多植树,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活动等。

其次,作文教学中遵循从说到写的过程。对学生说写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训练是否扎实。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存在读写脱节的现象,教学程序较为单一,作文教学无序列,无计划,课内与课外不能很好的结合。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看了,听了,有很多想说的话要说,要尽量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机会。同时,还忽略了学生自由练习说的这个环节的重要性,忽略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给学生习作带来的活力与优势。

再次,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要使学生能写好作文,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能力,良好的写作习惯。

首当其冲的是要上好阅读课。从阅读教学入手,从中学习写作方法。因为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总之,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离开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小学生作文也是如此。教师的作文教学指导针对性要明确,指导过程须循序渐进,否则无助于学生观察、描述能力的培养,也会造成学生练习写作缺乏成就感,形成对抗、应付、依赖等不良心理。作文教学要与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1.张云鹰:《开放式习作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2.《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02期

11.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有效引导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6-01

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在新时期新课程面前,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也面临着重要的转变。教师必须要抓住这一改革的契机,在教学中突出数学的趣味性与逻辑性,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去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无穷快乐。然而,通过多年的实际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引导的艺术,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认识十分片面,错误地以为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完全留给学生自由时间,教师从而得以轻松,这种观点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扎实的课堂实践,高度重视“有效引导”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与思维,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进行有效的引导

兴趣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小学数学教师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一节课讲解之初,教师可以用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是一个数学家的妙文趣事来引导学生将思维回归到课堂上来,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不仅是教师魅力的彰显,更是数学教学趣味性的体现。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每当教师认为教学已经到了精彩之处,能够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时候,学生却反映低迷,而教师要是能做到有效地引导,带动学生的情绪,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则能让教学与学生的接受实现同步。在教学开始的阶段,教师要学会“先发制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顺利地导入教学内容。

二、重视引导的质量与效果

要想使引导策略收获高质量的良好效果,教师必须要牢牢抓住三个环节,那就是“先学”、“精练”以及“延伸”。“先学”就是要做到良好的课前预习,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预习过程。在此之前,教师要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笔记,让学生带着在预习中总结的问题来到课堂上一一解决,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师授课的实际效率。通过良好的预习,学生可以对新课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课堂上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并且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的学习困难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在做到良好的预习以后,再充分结合习题精炼,并在此基础上将知识延伸,从而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好预习的同时,自身也要做好教学案的设计,充分了解教材、拟定目标和重难点,只有如此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予以学生以科学的引导。

三、运用“有效合作交流”,加强对于学生完善知識结构的引导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关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非常快乐的体验,而这种快乐只有通过分享才能实现最大化,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获益。特别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某一位同学的回答让其他学生产生了质疑,一些同学会忽然插话,导致教学中断,教师最担心的课堂冷场情况出现了,而要想缓解学生之间的质疑和矛盾,教师就必须要思路明确,促进学生之间的小组交流与合作,引导学生们树立起团队合作意识,教师要对小组发言人对于问题的见解做出典型的评价,并针对问题进行及时地引导,从而让每一个发言的同学都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也只有学会了用心地去倾听,才能对别人的思考与能力予以认可和关注,从而进一步地调整自己,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进一步促进和谐课堂的形成。

四、利用学生的错误实施有效引导

小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认知能力不足,会出现很多错误,而这种学习上的错误完全可以成为教师实施有效引导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放弃了对于学生错误的引导,也就意味着错过了最佳的引导时机。错误性理解是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能对于学生的错误简单地否定,这样只能打压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效地引导并激发其他同学以及出错学生本人进一步思考,这样一来才能让课堂教学效果更为有效。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出现错误的价值所在,利用错误、正中问题的要害进行逐一破解,让学生“在哪里跌倒,在哪里拍起来”,从而让学生加强知识点的记忆,还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于数学的情感体验。

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其不仅关系到学生数学知识的增长,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从长远角度来说更关系到我国素质教育的最终成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高度重视教师有效引导的作用,充分运用巧妙的引导艺术活化课堂,为抽象的课程注入人性化的关怀,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更要群策群力,时刻以学生为中心,观察学生的成长需求,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从而真正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现代化转变。

参考文献:

[1][美]莫里斯·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刘晓玫.小学数学教学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1.

12.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论文 篇十二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习能力

要想上好一堂课, 就必须要创设好这堂课的问题情境, 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是教学的的有效方法。创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 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意义。不但可以防止学生在上课时开小差, 还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所有注意力。此外, 好的问题情境, 还可以很好地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 还要根据所教学的内容,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比如, 老师在给学生讲解分数大小的课程时, 可以用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来引导学生: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 悟空说:“咱们有一个西瓜, 我们要把西瓜分了吃, 四个人分别可以吃西瓜的九分之一, 七分之一, 五分之一, 三分之一, 那我们四个人应该怎么分呢?”大家都知道, 猪八戒是很贪吃的, 八戒说:“我的饭量是四个人中最大的, 所以我要吃西瓜的九分之一, 然后师傅应该吃西瓜的七分之一, 而沙师弟则吃五分之一, 大师兄在我们当中饭量最小, 吃西瓜的三分之一。”在听完猪八戒的分析之后, 他们都笑了。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则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样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自行探索新的知识, 这样, 老师也可以轻松地引入新课进行教学。

二、通过改变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一)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所以他们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要想使他们自主学习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 老师对学生要加以指导, 通过一些方式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儿童的思维发展一般是通过外部活动逐渐向内部活动转化的过程。所以, 好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 老师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直接让学生自己操作会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就像牛顿自己动手做凳子的故事, 这样, 学生的感性认识会逐渐加强, 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 兴趣也会得到增加, 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二) 给予学生提出质疑的平台

小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 他们会因为一个问题而产生很多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 要多鼓励学生对不懂的问题提出质疑, 根据学生提出的质疑, 首先要让他们自己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后, 老师才给予学生正确的解答, 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 还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拓宽学生思路, 使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多质疑和思考。所以, 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几点: (1) 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 指导学生, 让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老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来启发学生解决问题。

(三) 提供机会让学生表现自身个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 思考问题的方法与思路也不相同。老师在教学中, 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个性。比如说, 老师在给学生讲解几分之几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 然后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纸片, 让学生把纸片平均分成几个小块, 把一些小块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对上颜色的色块用分数表示。学生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已经上色的部分, 这样为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样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展现学生自我的个性,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扩展。

(四) 利用分组方式加强教学

在教学中, 合作学习是网络式、多层次、立体化的学习模式, 分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占主导地位。例如, 在教学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 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通过分工合作, 让他们用多种方式在一张长方形的纸上摆小正方形, 小正方形的面积为1平方厘米, 然后让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最后通过这样的方式寻找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的方法,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意识, 还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去思考问题。

三、结合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 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让学生能更好地从周围的事物去理解和学习数学, 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了解到数学其实无处不在, 存在在每个人的身边。在教学周长的含义时, 老师可以根据实际生活提出问题, 比如, 如果要为课桌制作一个大小相符的周边, 这个周边应该有多长?这个就关系到周长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与现实相符合的, 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存在生活当中, 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关于周长的含义。

13.小学语文引导学生背诵方法 篇十三

熟读为了记忆,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于小学生而言,熟读便是通向背诵最直接的方法。有的学生成绩不是很理想,但通过一段时间的熟读课文,就会有所进步,所以,熟读课文是至关重要的。熟读课文,要做到边读边思考,这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些一开始难以领会的词句在读的过程中将慢慢理解消化。在读的过程中,特别是一些语言优美、描写入微、含义深刻的课文,更应该通过多读多思的方式,将课文理解透,在此基础上,就算是一篇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要你背诵,你也会出口成章。熟读成诵法,对于平时带有点口吃的小学生来说,简直就是福音。记得我们班级当中有一位带有口吃的学生,与其他同学交往自信心不足,因为他的缺陷。我要求他每天必须熟读一篇优美的课文,直至能流利背诵为止,不到一个学期,那位学生竟然会在课堂上大胆地举手要求来朗读课文,并且我发现他的口吃已不复存在,替代那的是一口标准流利地有感情朗读。

二、摘抄式背诵法

“摘抄式背诵法”不是让你把课文拼命地抄下来然后再背诵,而是要求把重点的,难写难记的关键词,摘抄下来,可以抄每段的开头几个词语,也可以抄录重点句中的重点词,边背边想,为背诵提供了很多方便。

如在让学生背诵《草原》这一课的第一自然段时,我要求学生摘录每句的开头几个字,以便于背诵。如“那里的天”、“在天底下”、“四面”、“羊群”、“那些小丘”、“这种境界”等等一些提示性的词语,都要求学生写下来,背的时候就看着这些提示性词语,学生能轻松自如地把第一自然段背诵完。

三、提纲式背诵法

顾名思义,要求在有课文提纲的前提下,进行记忆背诵。这个文章的提纲,可以老师给学生提供,有的课文结构非常清晰,环环相扣。如游记型课文《记金华双龙洞》,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板书:

金华――罗店――路上(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洞口(突兀森郁)――外洞――孔隙(泉水的来路,孔隙的大小,进出洞的办法)――内洞(光线,双龙,石钟乳,泉是上源)――出洞

这样的一个提纲,很容易让学生在背诵过程中找到路,为提高背诵的质量创造了一定质量的条件。如果没有了提纲,学生的背诵便无从下手,给教学效果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区段整篇法

对于学习基础比较差,难以面对大篇幅的文章而整篇背诵的话,“区段整篇”背诵法将是最好的选择。看到一篇优美的文章而需要背诵时,我们不妨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来背诵,等把你喜欢的背诵完了,再时把那些分开的段落再联合在一起来背,这样可以节省很多背诵的时间,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分成若干个层次去背,然后连接成段;而篇幅较长的文章可分成一段一段加以背诵,最后连缀成篇。这样的背诵,提高了学习效率。

班级中总有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不妨让他们先背几句试试,等能流利地背诵这几句时再连起来试试,这样地层层递进背诵既减轻了学困生的背诵负担,又消除了他们面对大篇文章背诵的心理恐惧。

五、逐句延伸法

背短文或诗歌,可从开头逐句延伸背诵,即背会第一句,背第二句时把第一句带上,背会第一、二句,背第三句时再把第一、二句带上,知道会背出一整段,进而延伸到会背出整篇课文。

六、歌曲吟唱法

这个方法运用在古诗词背诵,我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通过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还要求学生会唱诗。“古诗吟唱”即以唐诗宋词为内容,将古代诗词以优美的歌声展示出来的一种新型文化表现形式。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对于唱诗存在着十足的新鲜感,学生乐意学,也乐意唱,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学唱中,学生早已将古诗熟记在心了。就算“背”不出,照样能“唱”出来。

14.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论文 篇十四

一、课题名称: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二、课题组成员:

实验总指挥:朱** 实验组组长:罗** 实验组副组长:*** 理论研究人员: 实验教师:

三、实验时间:2013年7月——2016年7月

四、课题研究和实验的目的、意义

1、课题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老师有效地改进教学行为,树立教学的有效性理念,让数学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加关注数学活动的组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内化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价值,发展数学意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

2、研究的意义 A、理论意义

(1)本课题努力揭示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规律,为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经验。

(2)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探讨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的理念,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案例。

B、实践意义

(1)转变教育观念。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正确认识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改善小学数学课堂环境。通过有效教学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小学数学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数学课堂学习能充分满足师生的生活需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本课题的研究,力求教师掌握科学、合理、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最终实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目的。

(4)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本课题研究将学习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作为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机制的因素,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数学教学和研究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5)培养学生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或任务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的自主定向;小组同学之间的分工、合作和互助问题解决学习;问题解决本身的探究学习;学生听讲、读书、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进入有效学习的环境。

(6)创造有效学习条件,已有知识经验的价值研究。贮存于学生记忆中的原有知识、技能是学生新的学习的重要的内部条件,新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增长和改造,因此,学习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新知识之前,首先必须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原有知识。让学生学会联系、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有效学习。

(7)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的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起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五、课题的理论依据

有效性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是一种教学思想,无数的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并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股研究的潮流,之后逐渐影响到我国(由台湾扩展到大陆)。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从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专家们的关注,引领我们要直面教学现状,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策略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有效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让学生学得有效的,首先需要教师能唤起学生的“求知热情”。知识本无所谓情感和魅力,但有情的人能把无情的知识教得有情。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激励学生,要创造一种使学生心情愉快,能激起强烈求知欲的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才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智力才会活跃,思维才会始终伴随着课堂教学的“旋律”产生共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确保教学有效进行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也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教师事先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教师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可见,教师创设的情境有效与否要看是不是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数学,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就是有效的情境。我在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巧设悬念。(2)媒体演示。(3)联系生活。(4)故事激趣。

(四)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理念认为: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育,只把教育当作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的熟练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因此,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分析。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展现自己的机会。

(五)巧妙突破难点,赢得教学真正实效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

(六)精心设计练习,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本课题的研究涉及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诸多方面。本课题从影响学生学习的客观因素和自身的主观因素两方面分析制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关注教师的集体备课和学生的课前预习力求提高课前准备工作的有效性。重点从课堂教学环境、师生沟通、教学方式等方面研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

学有效性的策略,并总结出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有效性方法。

七、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3年7月至13年9月)

(1).确定课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结合我校数学学科教学实际,初步拟定《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的课题,作为我校主攻课题。

(2).分解课题课题涉及多层面的问题,根据课题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教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选取部分子课题加以研究,改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3).理论学习了解素质教育的要义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明确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改革的重要意义。

(4).制定方案征求课题组成员意见,制定整体方案讨论稿,对方案进行研讨、修改、定稿。

2、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6年5月)

(1).教学实践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六个方面的内容,每学期组织若干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

(2).案例分析结合每学期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若干次说课、听课和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交流小结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4).撰写论文每学期都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依次补充,初步完成专题论文。、总结阶段(2016年5月至2016年7月)

(1).论文交流 对已撰写的论文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

(2).总结经验探讨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总结经验,准备结题工作,并为后继研究做准备。

(3).研究结题召开课题结题报告会,邀请校有关负责课题的行政领导和上级领导部门,对研究课题进行现场评审,鉴定和验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在研究的初期,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为课题研究人员的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方法的变革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2、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访谈调查。调查法主要在该课题研究之初,针对本校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总结出影响本校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因素。

3、实验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不同主题、不同角度的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探究如何从教学实践层面入手,提炼出适应本地区特点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体系。实验法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方法。

4、观察法。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观察法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表现进行观察、记录,以便在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分析,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5、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某一教学阶段或者某一学生发展时期等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相应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为方式。

15.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引导 篇十五

课堂提问对师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交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向教师提问来弄清自己的困惑,师生提问都能促进彼此的思考,从而改进教学。[1]可以说,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所在,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主要方式。但是,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却总是出现较多失误,比如:提问范围大、空洞抽象;提问或者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偏深偏难,简单地让同学回答“是不是、对不对”太过笼统;有的提问脱离了学习重点,含糊不清;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表态不给评价等。提问效果不理想,就更不要说对提问的回答对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引导了。

再一方面就是教学目标的随意性和模糊性。在新的课堂教学实施之前,教学目标的制定尤为关键。它需要教师对所教的内容有全局性质的把握,不仅要理清楚知识点讲解的先后顺序,还需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水平找到准确的教学切入点,更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的模糊性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错位和杂乱。错位的教学目标不能使学生准确理解文本,杂乱的教学目标既不利于学生集中学习,也不便于教师组织教学。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双方的思维火花碰撞,多元思维有空间可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却不易做到。笔者认为,首先,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引入课文既要有趣又要贴近文本,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又潜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联系课本,变被动学习为积极思考。这需要教师提前明确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引导侧重点,教师一定要十分清楚具体的教学内容,吃透文本,采用恰当的教学思路,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找到文章切入点。只有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把握课堂教学的全局,在引导学生的时候才会遵循教学目标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实现教学目的。其次,教师应注意引导的控制。和谐轻松的课堂环境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前提,教师不能以权威者自居,要尽量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在课堂交流时要时刻提醒自己引导者的身份。课堂提问时,学生个性多样,思考方式多样,因而得出的问题答案也会多样。多样性的回答,不仅能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教学相长。当然,学生的回答有时候也会偏离教师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答非所问、奇思妙想的答案肯定存在,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掌控课堂,引导学生回归教学思路主题,不能偏离课堂学习的既定目标。最后,关键是要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回答问题,说明学生已经独立思考了老师的提问,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符合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都不应该轻易给予否定。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的精神和勇于回答问题的勇气,然后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具体的剖析。就客观性问题来说,学生答出的正确答案要给予肯定和及时总结;当学生的答案偏离标准答案时,教师的正确做法是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具体剖析——是提问本身有毛病,还是答题思路不对,或者是理解不当,逻辑不合理等,找出问题所在才能及时正确引导学生的解题思路,促使教学目标得以完成。就主观性的问题来说,一般情况下没有标准答案,就“意思对即可”的问题,不需要太在意答案的形式。另外,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多元思维,鼓励学生思考问题不要只停留在文字表层,要深入探究,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例如,某老师讲课文《老人与海》的时候,先问了学生一个问题:文章中“老人”的形象让你想起了中国小说的哪个人物形象?很多学生答的是《水浒传》里的武松,老师又进一步问学生是喜欢武松多一点还是喜欢“老人”多一点,学生就积极地开始讨论,老师也参与其中,最后各自陈述自己所支持的人物及理由,老师把双方的观点进行总结。看似与课文关系不大的一个问题,却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而在学生陈述观点的时候,无意识地自主分析出“老人”的形象,达到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对比分析武松的形象,不仅教会学生比较学习的方法,而且对学生以往的知识进行巩固,这种引导过程可谓“一举三得”。

无论采取怎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都要恰当的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思维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同时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元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考热情和学习兴趣,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在短暂的课堂中达到高效的教学成果,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摘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有效的课堂教学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从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引导”这一角度,分析现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困难”这一高耗低效的状况,提出教师有效引导的具体方法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引导,多元思维

参考文献

16.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论文 篇十六

【关键词】教学;进行;有效引导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之一。课改以来,一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希望营造轻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就成了局外人,相反的,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创新高效的教学引导方法以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提出的新挑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引导呢?

一、情境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从恰当的角度设置有效性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自主、自愿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在开讲前,针对今天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些数学方面的趣味小故事,或者数学家的名人轶事,还可提出较有创意性的问题,将学生的眼球牢牢吸引住。如学习圆周率π的绝对值时:大家知道3月12号?是什么日子吗?生:植树节。师:那你们知道3月14号又是什么日子?学生们有的摇头?有的相互讨论,有的好奇的盯着老师。师:在西方3月14号被称为“白色情人节”,但对于另外一群特殊的圆周率爱好者来说, 这一天又叫做“π日”?,他们约会的对象就是这个迷人的数字:π,这是一个有关爱的故事,它既不可思议的复杂又非同寻常的简单,是关于对永恒的承诺,也是关于热衷和执着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个神秘的数字,揭开它迷人的面纱。在交流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巧妙地加以引导进入教学内容,创设了和谐情境,引起了学生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主参与意识,激起了学生求知欲,集中了注意力。

二、概况梳理,让知识点连成线

传统教学模式主张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虽然通过预习和复习,少数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了巩固加强知识点的作用,但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花在数学上的精力有限,随着知识点由浅入深,慢慢增多,他们往往学了前面就忘了后面,或者把零散的知识点混成一团。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理清脉络。提高自主复习和课前预习的效率,减少漫无目的“瞎看”的时间。如数学里专业名词和公式比较多,像加数、被减数、积、商、和等,时间一长,就容易弄混,教师可以将其进行梳理总结:差+减数=被减数;因数×因数=积;被除数÷除数=商等,归纳可对新知识进行有效牵引,进行“整体思维”的引导、点拨,把新旧知识连成一条线,使学生的知识链条沿附着一条主线环环相扣,而不致于散乱。

三、错误利用,化腐朽为神奇

一些知识点和题目,学生错误率特别高,教师要利用这些错误的解题思路和思维方法,详细记录在错题本上,作为反面教材,采用逆向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避过“雷区”。如常见易错判断题,行同一段路,甲用5小时,乙用4小时,甲乙的速度比是5:4(速度与时间成反比);只要能被2除尽的数就是偶数(整除)。学习是不断尝试和改正错误的过程,关注错误,即关注导致错误的原因,弄清楚了原因,教师才能对症下药,巧用“错误资源”,往往比正面讲解更有针对性。鼓力学生记录错题本,可帮助学生在复习时,更有指向性,直击错点、难点。

四、善用奖惩制度,提高学习积极性

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项目。而所有游戏都有共同点,就是在游戏的过程中给玩家设了“甜头”和“关卡”,对玩家前面的努力,给予了肯定,又对未来发起了挑战,激起玩家好胜心。数学学习也是个慢慢攀登高峰的漫长游戏,学生无法一路通关,教师要善于运用奖惩制度,适时给予奖励,及时“敲打”以免得意忘形而停滞不前。有“度”的开放性教学才是真正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正确教学方法。如背九九乘法表是每个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教师可用秒表记录学生背完乘法表所用的时间,选出前五名和后五名,后五名下次上课时要重新背,如果没有达到规定时间,就得给与之对应排名的优秀学生送一个写有家长名字签名的苹果,如此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背下乘法表的决心,还可以让家长参与监督。

五、纠正理解偏差,要讲究方法

学生在不断地产生错误、被引导、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当学生出现认识失误或理解偏差时,若是简单否定,再告知正确答案,这样对出错的学生没起到实质性帮助,还会挫伤学习积极性。教师纠正理解偏差时要深化点拨,求同存异。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详细复述解题方法和思路,对正确的观点要给予肯定,等学生讲解完后,针对误区帮助学生重新思考,理清脉络,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求得解题经验的迁移;其次要实现解题思路的开放化,不要都遵循教师解题的固定线路,学生的思维方法其实更容易为同龄人接受,以优秀学生的思想方法对理解偏差的学生适当渗透,求得方法的借鉴,往往效果会更好。如2个长方体货箱,长50米,宽5米,高5米,这个长方体货箱最多可容纳8立方米的正方体货箱多少个?解法一,(50×5×5÷8)×2;解法二,50×5×5×2÷8,解法一好理解,学生比较喜欢,解法二比较简单,教师常用。

六、防微杜渐,预防“跑题”

学生在数学求知的过程中常常容易“跑题”,教师要及时给与指导,将他们拉回“正轨”。当学生的课堂讨论出现偏离教学重点、焦点和主题时,教师应及时察觉,作出适当引导,把课堂重新拉回教学内容上来;当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无法创新突破解题思路时,教师就应重新进行有效的调控、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丰富解题方法,尝试再创造,纠正偏离了的学习航向;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心理,想要放弃时,教师要用成熟的思想,帮助学生进行理性分析,找出症结所在,给予帮助,走出学习低谷时期。

总之,自课改以来,课堂成为传递智慧和欢乐的竞技场,呈现盎然生机。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通力合作。在强调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课堂要民主、开放和自由,但是只有在教师有效引导下的开放,才是高效率的、有价值的开放,教师的“有效引导”策略会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注入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值得广大教师积极响应和推广。

上一篇:中班音乐活动:可爱的小牛下一篇:黄村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