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2024-07-09

音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精选19篇)

1.音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一

英语学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

在教学jobs一课时,对于学生瞧不起farmer职业的思想,我是这样引导的: T:Why don’t you like farmers? S1: They are very tired and dirty.T:Yes, they are very tired, because they have to work every day.我边说边用简笔画描绘出一幅农民的画像:头戴草帽,肩搭毛巾,大汗淋漓地在田间劳作;同时,我还板书单词sweat。T:But they are very happy during the harvest time.我边说边画出秋天一位农民收获庄稼的情景,并板书单词sweet。然后在单词sweat和sweet前分别添加一个单词,便组成了一句谚语:No sweat, no sweet.在这个案例中,我对学生的偏差思想没有用“We shouldn’t look down upon farmers.Their work is very important.We can’t live without farmers.”等生硬的话语进行说教,而是巧妙地利用形象的图画,配以简练和寓意深刻的谚语,向学生渗透了正确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德育教育。

徐长梅

2011年6月20日

2.音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二

音乐是情感的纽带,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广阔平台,《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广泛联系语文、地理、历史、美术等各学科的知识,将审美教育与爱国情感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无比热爱我们这个拥有十三亿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泱泱大国。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关于联系各学科在音乐课中渗透爱国教育这一目标,我得到了一些收获,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音乐与语文相结合,唱响爱国教育的诗篇。

中国的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多少的文人雅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令无数中华儿女惊叹羡慕。自古以来,文学和艺术两者息息相关,文学用音乐去演绎,去升华。音乐让文学更动听、更耀眼,许多歌曲本来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或者说许多诗篇本来就是一首动听的歌,他们共同唱响炙热的爱国情怀。如在欣赏歌曲《沁园春雪》时,我给学生讲时代背景,带领他们先阅读诗词,体会意境,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讲歌曲产生的年代的特点,以及作者当时创作的时代环境,讲与音乐相关的领域、相互沟通、彼此强化。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收效会不错。因此,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在这样一个类型的学科中,多媒体的运用对于课堂内的教学效果的优化起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在聆听欣赏《沁园春雪》时,我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很直观的理解作品,并能很快地将情感投入音乐作品中,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赞叹和热爱之情。

二、音乐与美术的结合,描绘爱国教育的蓝图。

音乐和美术是艺术教育的两种表现形式,他们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线条,也是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美术是流动的音乐,而音乐是流动的画面,把二者有共同教育目的的内容连在一起,会对学生的爱国情感起到升华的作用。如在欣赏管弦乐曲《红旗颂》时,同时加入对我国著名油画家董希文油画《开国大典》的欣赏,就会使学生不只是听到乐曲,凭空想象,更能亲眼目睹“开国大典”的壮丽场面,把乐曲《红旗颂》宏伟、宽广的主题真实的展现在了眼前。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了多少曲折和磨难,有多少英雄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开国大典”的那一时刻,有了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再如,欣赏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时,鼓励同学们展开联想的翅膀,用画笔和色彩,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体会画在纸上把黄河汹涌澎湃、万丈波澜的气势描绘出来,让孩子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时刻准备着,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这种音乐欣赏和美术相结合的形式,孩子们对爱国情感体会更深刻,会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珍惜光阴,努力学习。

三、音乐与历史、地理的结合,激扬爱国教育的风帆。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多少音乐让全世界人民为之传唱。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在我的教学中,经常把历史、地理知识贯穿于其中。歌词是历史的缩影,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他向我们展示着历史的智慧,传播着历史的遗韵。应用歌词,重温历史,可以有效地点燃学生的爱国激情。“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承前启后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啊!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一首《走进新时代》,告诉了同学们中国人何时当家做主,中国人是如何以主人翁的身份开创了具有新时代特色的道路。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同学们豪情满怀,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音乐,北方草原大漠的豪迈、南方田园水乡的清亮、西北高原边塞的高亢、西南深沟险壑的多情,令人目不暇接;《二泉映月》的悲凉、《青藏高原》的激昂、草原夜色的委婉、茉莉花开的欢畅,无不让人动情、动心,被深深吸引;江南丝竹、广东音乐、陕西秦腔、傣家风情更是让人流连忘返。《梁祝》、《步步高》、《紫竹调》、《平湖秋月》等一大批民乐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听众的喜爱。我国的民乐演奏音乐会更是连续多年献演于维也纳的金色大厅的新年音乐会,中国民乐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尤其是作为国粹的京剧艺术更是让许多迷上中国艺术的外国人叹为观止。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是作为一个中学生所必须了解和熟悉的。

音乐课的教学中,除了以上提到的学科,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了许多草原风光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是音乐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在学习歌曲《红旗飘飘》时,联系我国奥运健儿勇夺金牌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音乐与体育的结合。总之,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课程,我觉得我们的教学中应该大胆的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奏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这是赋予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摘要: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课程,我觉得我们的教学中应该大胆的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奏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这是赋予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3.论音乐教育与各学科渗透点滴 篇三

当今社会,随着新的学科和课程的出现,软化学科边缘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也将更加深入。音乐与文学、诗歌、美术、艺术体操等堪称“姊妹艺术”,在音乐的表现中,借助其他艺术形式帮助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能拓宽学生在其他艺术领域的视野。

一、陶冶情操——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

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方式,而音乐作为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自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说:“心灵的器官是乐音,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音乐的节奏正是生命节奏的体现。如教科书中的《牧童》一课,大家准备了诗歌、故事、歌曲、舞蹈等,每个同学都利用自己的才艺,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即完成了学生的學习探究、创编的欲望,又得到身心美的陶冶。音乐能美化人的灵魂,还能激发人对美好、光明事物追求的热情。德国音乐理论家奈特哈特说:“音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音乐及其节奏,引起人们的各种激情。”如教材中《太阳出来喜洋洋》一课,就是根据各段歌词,用音乐表现山村少年唱着歌砍柴的乐观精神及在克服困难,用汗水

和辛勤换来美好和幸福,教育、启发孩子对美好光明的不懈追求。

二、寓教于乐——与德育相互渗透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是空淡,而音乐教育正可以依靠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不靠强制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为德育培育出好的情感基础。如,在欣赏《小白菜》时,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同情心;在欣赏《彼得与狼》时,表现出对彼得的敬佩、对小鸟的喜爱、对狼的憎恨,理解了团结的力量;一首《二小放牛郎》使学生感受到了王二小的大无畏精神,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雷锋好榜样》使一代又一代新人在雷锋精神鼓舞下茁壮成长。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能鼓舞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能鞭策人勇敢直前,能塑造人心灵崇高的境界,为此,音乐给人的应该远远超过音乐本身启迪智慧,与智慧相辅相成。音乐教育促进智慧的发展,这一点不仅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多重视,还逐步形成了社会的共识,增加智力投资,加强儿童的早期教育已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教廷为孩子购买乐器,请家教等。音乐教育充分发挥孩子的特长与天性,并能开发他的智商及丰富的想象

力,培养他的情感,陶冶他的情操,通过音乐教育的手段让学生在自觉、主动的音乐创造活动中,得到音乐素质和学习能力上的

提高。

音乐与体育相得益彰。人的形体美是与音乐分不开的,优美的舞姿是在悦耳、动听的音乐中产生的。古人说:诗、乐、舞三合一体。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与人体的运动也是分不开的。它们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自由体操、水上芭蕾、冰上舞蹈等,已完全与音乐融合;学校开展的大型团体操、韵律操等已是音体结合的作品。

其次,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字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语文教科书中的《王二小》与音乐欣赏叙事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是同样的内容,在音乐教学中渗透了朗读、配乐朗诵、自编歌词、讲述对作品的感受等,以此来渲染学生在朗读中的抑扬顿挫,语言编写的流畅上口和相对完整;《春晓》这首歌更使学生能够感受音乐与诗句完美贴切的结合。音乐与美术的结合更是天衣无缝,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就是一首歌。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能激发人的创作灵感,在绘画作品中的每一笔里,都能感受到旋律的流淌。学生将在音乐中获得的灵感,发挥到绘画创作中更是锦上添花。如《小鸭子》一课,音乐欣赏中学生对小鸭子一摇一摆的音乐形象记忆深刻,在美术课上学生就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将小鸭子画得活灵活现。

爱因斯坦把童年时代的音乐教育看成是他一生事业成就的基础,而成就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人具有全面优秀的精神品格。

人们常说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哺育情感的乳汁,是启迪智慧的钥匙。当代音乐教育的特点不在于它的高度社会化,而在于它作为现代情感教育的需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智、德等教育紧密结合的功能,而且还进一步成为一种创造教育,其目的是培养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人才。

(作者单位 兵团第五师83团第二中学)

4.音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广西桂平市垌心乡王举小学

蒙丽娟

一、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25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优美语句。

3、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德国的奇丽风景,背诵、积累优美语句;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通俗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哲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德国奇丽风景、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2、养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习惯。

三、教法:读议法

学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难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资源

1、学生课前了解德国有关习俗等知识

2、教师制作课件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你们喜欢花吗?你们的花会养在什么地方呢?

2、今天我们就随著名学者季羡林爷爷,一起踏上德国这片美丽的土地,欣赏这里独特的风光,领略他们独特的养花习俗。(板书课题,齐读)(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了,先检查一下词语的预习情况。

2、检查读书情况。(指名学生接读)

3、了解中心句:

(1)季羡林爷爷曾在德国留学十年,他对德国的评价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到这句话。

生说,师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指导读: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注意标点。

(2)季爷爷是怎样描写这样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书中寻找答案吧。

三、深入感受:

(一)感受景色之奇丽。

1、出示自学提示: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划计句中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2、赏析:

语段一: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理解词语:读这段话时,哪个词语最先跳入你的视线?

a.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生读句子,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师用双手合拢花绽开状,这是一朵,一簇应是怎样?来呀,这个同学加一朵(生也靠手)还单薄了一点,再来„„

b.这些花(指课件)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读出“姹紫嫣红”的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c.“应接不暇”中哪个字最不好理解?“暇”是什么意思?(空闲,没有时间。“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应接应接不暇”呢?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的又想看(远处的),看了怒放的又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这就叫——应接不暇。

d、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会“应接不暇”?指名说。(2)描写景色奇丽的词语还有很多,还有哪些,再找找(3)朗读感悟

①这里的花如此美丽,让我们“应接不暇”,那就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吧!自己练习读。(指名读)

②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这是多么美的画面啊!闭上眼睛静静的听老师读,并想象画面。(师配乐朗读)

③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生说画面。

④大家说得真好,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走进德国的大街小巷,欣赏这奇丽的景色。边看边解说。(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4)走在如此美景中,你的感受怎样?用朗读来表达一下吧。

(二)体会风情之奇特。

1、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会让人想到这奇丽的景色背后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文中的哪一句话呢?

2、课件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人人”体现在哪?

4、生汇报

5、品读理解。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境界意味深长,值得我们去仔细体会。让我们再一次从他们养花与赏花的过程中品味这种境界。

(2)我为人人,他们奉献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生接读(他们的花„„花的脊梁。)

(3)人人为我,他们收获美,自己在街上又看到别人的花,生接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4)原来德国有如此奇丽的景色,是因为他们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呀,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5)多么崇高的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多么耐人寻味的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6)我们应先想着为别人做贡献,才能换来人人为你做贡献。你们能在这八个字中用上一组关联词语,使意思不变吗?教师提醒你们:前后四个字的顺序可以变换。

6、联系生活实际例子谈谈对主题的理解。(轮流值日搞卫生,捐书建立图书角,为贫困孩子献爱心捐款活动)

四、总结全文,课堂延伸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德国——(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们被德国人民——(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祟高境界所感染;学习了课文,我们会由衷地赞叹德国——(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们更应学习德国人民——(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心灵;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两句话——(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课文的结尾写到了四五十年后,当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奇特: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学生多德国人某些特点进行了了解的基础上,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想象奇丽的景色,通过想象,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通过朗读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东西,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由所收获。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三点收获:

一是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首先要感动自己。

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感动了自己,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1)抓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和录像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2)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课文,抓重点句;朗读感悟;熟读成诵,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过音乐渲染,资料补充,感受德国民族的“美”。

三是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最主要的特色在以下两点:

1、对关键词语的处理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理解读,学生发现,引导想象、体会朗读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第三,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紧扣文中的主题,反复吟诵,升华主题,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在品味“景色奇丽”时应该先让学生想象德国街头的景色,之后马上让学生欣赏图片。使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有了切实的感受再来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好。然而在本堂课中,课件出了一点问题,打断了学生的理解思路。虽然学生也理解到了,也读了,但总是感觉欠缺那么一点点。另外,在读写结合这方面点得还不够透,学生理解不够到位,说话的表达仍需坚持训练。

5.音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五

(1)教学设计的制定侧重学科渗透。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目标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当前的教学目标,还应考虑情意和行为目标,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挖掘教学资源中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根据学科的具体内容寻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但也不忽略难点;教学方法则要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内容、任何时间都能够渗透。

(2)教学活动的开展注重心理辅导。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空间进行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优劣表现会影响其情绪、行为以及人格的形成,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从而带动课堂良好活跃的气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使教学活动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3)教学效果评估的标准实施人性化。考试和考查是评估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题海战术、频繁考试以及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许多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为此,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打破传统的评价标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单一的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与收获。

2.针对学生发展角度,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

(1)引导学生形成学习的正确归因。归因理论及相关研究发现,个体的行为可以归纳为许多种可能的因素,在众多因素当中,能力和努力是两个最主要的因素。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努力因素,则会有利于维持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能激发他们保持高度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以改变失败的情况;相反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因素,就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从而缺乏努力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归因是非常必要的。

6.音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六

高州市第三中学

何基海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政治学科教学除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何做人之外,还要教会他们怎样去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要做到这一点,政治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课改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齐都中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在积极创造有利于师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环境、培养出具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德育品质和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培养和锻炼,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 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上升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不恰当的管教方式,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的压力,频繁的考试,学生分数排队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剧增,使青少年学生无休止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从社会环 境方面来看,一些黄色淫秽的东西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但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还直接导致了他们的品德和心理问题,如厌学、逃学、离家出走、吸烟、吸毒、酗酒、少女怀孕,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或轻生的道路,给社会、家庭、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现今时代,注重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二、思想品德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和可行性。

思想品德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密切。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发展其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活动,它既包括政治教育,也包括道德品质教育。所谓心理健康.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道德动机、道德意志、道德倾向性的培养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一些心理品质对于学生坚持道德规范要求、提高道德判断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缺乏凸显了“渗透”的重要性。我国 目前缺少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有专家统计,如果按照美国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计算,中国所有的师范大学均取一个系专门培养本科心理专业的教师,至少要50年才能满足要求。实际上,国内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都没有专职或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也是当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不能令人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无疑应该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应当让所有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承担起属于自己应尽的那一份职责。否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便无法落到实处。因此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责无旁待。

三、课堂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一样,要不断地渗透和融合到整个政治教学的全过程,这是政治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途径之一。特别是要做好与新课程的结合,因为新的课程标准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空前提高,新教材、新教法、新的评价方法都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别强调科任老师在各自的教学中,时时处处为学生创造条件,做到全员参与,多途径,多形式地进行,自觉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五个方面:

1、宽厚、同情心理;

2、诚实、正直心理;

3、开朗、合群心理;

4、顽强、上进心理;

5、勇敢、坚韧心理。在具体实施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教师积极采取和谐、兴趣、成功等原则,创设学生乐学、好学的环境,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和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以教师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运用激励的手段,创设真实的环境,采用直接的感受,通过真诚的交流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引导学生学会教育自我、完善自我。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课外实践活动是政治学科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肥沃土壤。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应该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强化。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和组织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心理辅导活动。政治活动课主题新颖、生动,涉及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方面。如“发掘自己的优点,扬起自信的风帆”、“当别人误解你的时候”、“这是中学生的美”、“做一个战胜自己的人”、“战胜失败”等,通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潜能。使许多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大显身手,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五、心理活动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

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我们主要以心理活动课为主。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活动,把要传授的心理知识寓于活动之中。为学生创造展现自我的天地、体验成功的乐园。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做到心理认识与行为指导同步。在活动中坚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注重指导学生解决成长中所遇到的较为普遍性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开朗、乐学、自主的健康人格,提高学生 校园生活的适应力,让学生学有所知,看有所得,动有所获,玩有所乐。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心灵得到到真正的放松,困惑和烦恼得到解脱和疏导。

7.音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七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减轻过重的心理负担

自信心是心理素质强的集中表现,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首先, 要针对所教学生的状况确立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期待, 实现了期待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 从而对将展开的新的学习活动产生信心;如未能如愿, 就容易失望, 增加心理负担, 对新的学习活动失去信心。也就是说, 语文教学目标的难易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 并对未来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心理作用。所以, 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有可行性, 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 尤其在当前好多学校分层设班的情况下, 更要尽可能地拟定出适合该层次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来。把目标定的触手可及, 循序渐进, 成功几次学生的心态就转变过来了, 进而树立自信心。

其次, 要注意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在给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时, 我尽量注意评价的态度和语气, 对不正确的回答也尽量在肯定学生成绩的前提下, 婉言指出不足之处, 注意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即使是考试结束后的总结, 也不是按照考试成绩高低来评价学生学习的好坏, 而是不管分高分低, 先充分肯定学生在完成基本要求方面的表现, 然后再单独当面指出学生试卷上存在的问题, 帮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定出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 这样既给学生保留了面子, 增强学生本人的自信心, 也使其他同学产生羡慕和向住之情, 进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再次, 要注意用自身的形象影响感染学生。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心理健康的教师在品德、能力、兴趣、心态、情绪、情感、气质上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 这样的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都是健康向上的信息。当我们在与学生交流时还要注意使用适当的身体语言。美国心理学家阿瑟沃默斯认为, 只要将身体语言作些调整, 就能产生令人吃惊的直接效果。事实上, 面带微笑、身体前倾、眼睛对视、点头都会让外在印象亲切、随和, 从而获得学生友好的回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 都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增强学生的承受力, 培养坚强的心理素质

俗话说“百年人生, 逆境十之八九”。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不顺心意的事情总是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尤其是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 在学校生活中亦有反映, 考试、升学优胜劣汰, 很是无情。当然这里讲的优胜也包括心理素质。因此学生承受失败、容忍挫折的能力, 对他的学业进步有时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 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与增强学生的承受力是辩证统一的。学生存在心理负担, 说明他们对自己认识不足, 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 不敢面对挫折, 战胜困难。此时, 他的心理需要精神的鼓励和心灵的开导。因而, 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增强学生的承受力, 培养坚强的心理素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也是学生面对的不可回避的现实。我的做法是充分利用教材, 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教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引导学生体味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忽然残废了双腿”后苦苦探索最终战胜自我的心路历程;教授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罗曼罗兰的《英雄传》, 让学生体悟海伦凯勒、贝多芬自强不息, 扼住命运咽喉的精神……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 教师只要恰当地应用, 就完全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 使语文教学真正取得既教书又育人的功效。

8.音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八

【关键词】思想品德 渗透 积极心理品质 微课 从众心理学现象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11-02

我是一个长期站在第一线的一个思想品德教师。我校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情况千变万化,总的是:普遍厌学,对学习没有兴趣,怕困难,意志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与同学和老师甚至与自己的父母关系冷漠,说谎、打架,欺负小同学,好吃懒做,小偷小摸,顶撞老师和父母,抽烟喝酒,过早恋爱,无法与人和谐相处、 孤僻、经不起挫折、报复心强、对一些事情过分苦恼和担忧、做事情容易恐慌和紧张、考试焦虑、盲目的从众、攀比、过于自负或自卑、有些还和社会上的一些小混混混在一起等等。学生表现出来的这些品行不良的现象,有些是品德问题,有些是心理问题。而出现这些问题有家庭的原因,有些家庭对孩子放任不管,有些家庭又管的太严,而有些家庭是单亲。还有就是社会这个大环境,尤其是我校处在城乡结合部,学生容易看到许多不良的社会现象,因此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他们需要有人帮助,作为一个思想品德学科的老师,我们如何在我们的课堂里,通过课堂教学,在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全体思想品德教师做了以下的一些尝试:

一、课堂中合理使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要求思想品德教师树立积极心理学的意识

那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呢?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定义: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本身潜力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于发掘使个人以及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用健脑操26式指导学生,调试学生的学习情绪

1.每天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尤其是到了上午第四节、下午第一节,下午的第四节,学生的精神不太好,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学生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甚至有些学生会出现上课开小差,说话的一些现象。根据肌动学的原理,这个时候需要对学生的状态进行调整。我就用健脑操26式对学生进行情绪调整。

2.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或者是学生开小差的时候,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一个人的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在一个点上,所以需要对一个学生的注意力进行适当的调整,对学生做的事情进行变换。我就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进行调整。比如有些时候,稍微停顿;有些时候学生齐读;有些时候,学生讨论;有些时候,学生练习题。

3.现在的学生由于受到电视、网络、媒体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的精细程度被破坏。

在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不高,注意力很难集中在课堂上。因此,对于在教学准备上,我尽量采用多媒体和视频,通过丰富的视频色彩和声音,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快乐,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三、用微课突破难点、重点

在一些课程里,为了突破难点、重点,在准备教学的时候制作微课,使用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大多数的视频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比较长的视频也只有十几分钟。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通过网络发布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和学习的环节中,我把有些微视频的制作,交给学生来完成。学生在这个完成的过程中,已经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很强的期盼心理,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提高了学习兴趣,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厌学的情绪。

四、渗透心理学方面知识的教育

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在这个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和迅速长身体的年龄,学生集矛盾,困惑、烦躁为一体。一些学生跟老师、家长发生激烈的冲突,学生内心有强烈的内疚感,但又表现出反叛。有一些学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由其他亲属监护,这些学生内心的寂寞感很强,个别学生于是在校外的一些社会闲散人员那里去寻求关注。还有一些学生习惯较差,有一些不良品质。比如抽烟、喝酒、打牌、过早谈恋爱。面对这些现象,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结合教材的一些内容,对学生进行一些青春期知识的教育,告诉学生如何应对青春期烦恼的方法。

五、巧用去社会化现象和从众心理现象

那么,如何利用好人的从众心理呢?

1.努力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树立正能量。

2.树立积极的舆论导向和行为榜样。

3.开展自我展示活动,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六、培养学生26项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品质应满足三方面的内容:

1.是能够促进工作和学习绩效的提高。

2.是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

9.音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九

开题报告

第四小学 王淑艳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二、课题的任务和目标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2、面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正性心理辅导。

3、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通过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

心,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增强适应能

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及方法

1、确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的,依据学生

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把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紧密结合。

2、采用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进行

研究。

四、课题研究对象

依安县第四小学五年级二班学生。

五、主要研究阶段

1、启动阶段(2004年3月)

2、实施阶段(2004年3月——2005年8月)

(1)调查问卷(前测、中测、后测及相关调查报告)。

(2)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开设心理健康活动咨询室。

2、总结评价阶段(2005年10月)

六、课题实施机构

1、研究顾问:

王春兰(四小党支部书记 中学高级教师)

孙黎莉(四小副校长)

2、研究指导:

柳仕俭(四小副校长)

赵文杰(中学高级教师)

刘凤英(中学高级教师)

3、课题实施负责人:

王淑艳

10.音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就谈谈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在教学设计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渗透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要对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计划和安排,即确定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分析、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选择教学媒体等。任何一项好的教学设计,必须贯彻心理辅导的思想,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既要考虑到知识的传授,又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考虑到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在进行,比如在低年级识字教语文课时,在学生随文识字后,老师可以拿出准备好的生字卡片,并且用富有童趣的语言说:“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生字宝宝们太寂寞了,它们不愿意安静地呆在书本里,想和你们交个朋友,愿意吗?如果你们能准确地喊出它们的名字,那么这些字宝宝就都成为你的朋友了。你可以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你的同学,读一读,认一认。”然后,请学生上台找字宝宝,并介绍给自己的同学认读。此环节注重了在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基础上,让学生走上前台,展现他们的思想,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喜欢识字,乐于识字,学会识字。互动、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手段。在沟通交往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成功地进行了情感与思维的对话。

二、教师本身的心理素质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孩子的言行既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教师的不良心理行为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教师质疑的心理问题,即教师自身就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来面对所有的孩子;以一颗宽容的心悦纳入每一位学生;以一颗善良的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以一颗赏识之心鼓励每一位孩子;以一个智慧的头脑来引领每位学生,以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位学生健康的心灵,教师要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三、挖掘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自由环境。学生的学习成功总是同其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浓厚兴趣、正确动机和保持自信等联系在一起。课堂教学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

①运用与创造情景,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如文科利用教学挂图、多媒体进行演示,再现实景让学生进入“角色”,理科编写的问题就是身边耳闻目染的,如水电费问题的收费改革,环境污染使学生感受到,节约资源也是创造财富的一种方式,资源不能再生需要保护,决策问题中开放性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到无论自己以后做什么,都要学会做“总经理”;

②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记忆力好的同学承担背诵表演,口龄流利的同学承担朗诵表演,计算能力强的同学承担运用简便方法表演,综合能力强的同学承担综合概括释疑表演,书写工整的同学展示练习,一句话,学生有什么样的优点,我们教师就为他搭建什么样的平台,以此告诉各层次的学生,每个人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要学会悦纳自己,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中茁壮成长;

③运用幽默化解学生心理困境。当学生解题受阻,告诉他“办法总比困难多”,“成功与失败只有一步之遥”;学生屡教不改时,问他,你有三百六十五个错哇?学生一听,我有这么多缺点吗?他当然肯定说“没有”,是呀,说明你还没有到头上长疮脚下流浓吗,你还是有很多优点的,是吧?同学努力吧,成功属于你!

11.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篇十一

【关键词】 学科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不应仅是少数几个心理老师的任务,而是应该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包括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去寻找教学内容中有无心理学的知识,也不是牵强附会地与心理健康教育挂钩,而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但是许多科任老师在这一新课题前感到困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其实,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学科渗透不要求教师脱离教材本身而单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寻求两者的结合点,既要兼顾本学科的特点,又要兼顾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各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独特作用和承担独特任务:语言是发展人的心理品质最重要的工具。语言文字不仅用于抽象思维的表达,同时它也是形象思维的工具。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符号、一种载体,必然渗透着人类的情感、意志与态度。

语文课的许多课文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从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懂得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政治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也很紧密,它可以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学会正确地看待问题、处理问题。体育课在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过程中,也对学生的意志力、自信心、勇敢面对挑战、开朗乐观等精神的培养提出了要求。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音乐对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影响生理、促进认知、改善情绪状态、调整行为方式,而且不同音乐的不同节奏、速度、音调等还能产生不同的心理调控效果。正因为如此,国外一些学者已将音乐作为一种资源引入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并由此发展成音乐疗法。美术课中绘画的色彩和线条也能唤起学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美术作品的鉴赏更是能引发学生的审美心理体验。数学、物理、生物、化学这些理科科目看起来离心理健康教育很远,但是在这些学科的学习中涉及许多心理品质,如观察力、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与演绎推理的能力等等,学生们在科学认识世界的同时,要树立科学观念、科学精神,培养灵活的思维。

二、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良好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可见,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放下架子,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你,教师才有资格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诱导者。还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批评。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三、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教师应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课堂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活动设计要多样化,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等文体活动,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项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学生通过这些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心理教育全员化。所以,教师们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还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和技能,才能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被学生爱戴的教师。

12.音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十二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1. 选择有效测验

本研究采用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等修订,有较好的信效度,成为适用于我国中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全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组成: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MHT适合于团体或个体测验,X效度量表得分≥7分视为无效问卷,有一项内容量表标准分>8分为心理异常,总标准分>64分以上者为严重心理异常,得分越低,心理越健康。

2. 分层整群随机抽样

为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本文在福建省建瓯市中小学范围内选取样本校12所,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层次,年级从小学四年级至高三。高中:绝大多数学生都在城区就读,故选取城区范围的一中、三中。初中:城区选取二中,农村选取东峰、迪口、徐墩三所初级中学。小学:城区选取实小、一小、二小,农村选取川石、玉山、徐墩三所小学。在建瓯市12所中小学随机抽样42个班级,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测量,发放问卷2 033份,回收有效问卷2 009份,有效率98.82%,其结果见表1。

3. 研究方法

问卷时间:2014年11月。研究工具:选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每次施测都由施测心理教师严格遵照指导语对被试进行施测。所得结果输入SPSS数据库,使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

二、研究结论

从表1中知:中小学生总体情况是:心理异常率为27.73%,心理严重异常率0.597 3%;高中、初中、小学心理异常率分别为37.22%、19.2%、27.96%,心理异常率高中生最高、初中生最低;一级达标校的高中、二级达标校的高中生心理异常率分别为28.29%、48.73%,一级达标校高中生心理健康优于二级达标校的高中生;城区初中生、农村初中生心理异常率分别为12.33%、23.12%,城区初中生心理健康优于农村初中生;城区小学生、农村小学生心理异常率分别为23.98%、31.42%,城区小学生心理健康优于农村小学生。

为了探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相关情况,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及总分与学业成绩(期中考试成绩)进行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心理健康总分与学业成绩相关呈负相关,分别是-0.24(P<0.001),-0.17(P<0.05),-0.27(P<0.001),中小学各阶段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业成绩均呈显著负相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学业成绩越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能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又能提高中小学生学业成绩。获得“双赢”这一结论,将有利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支持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从表1中知,2 009位中小学生中心理异常者557名,占总数的27.73%,也就是说,超过25%的中小学生心理异常,可见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任务艰巨。

1.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途径———学科渗透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在所有途径中,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最为重要的途径。

(1)从教育时空层面来说,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活动载体,各科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占据时间和空间最多的场所。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开发智能潜能,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的建立,培养学习态度,形成价值观,大部分是在这一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完成的。如果忽视了这一时空,就等于放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阵地。

(2)从教育资源层面来说,不论是社会学科,还是自然学科、体艺学科本身都包蕴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有些呈显性现状,可直接利用;有些呈隐性现状,有待教师挖掘。如果将这一资源浪费,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不合理的,而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完整的。

(3)从教师队伍层面来说,学科渗透不仅让全体教学人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而且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最大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果仅仅靠心理教师开展工作,将会孤掌难鸣、势单力薄。以建瓯市为例,专职心理教师不到10人,而学科教师有4 000多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员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4)从心理学学科本身层面来说,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心理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领域。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到心理学的许许多多分支学科,例如教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它能使有关心理学理论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导向功能,同时促使有关心理学理论在实践应用中找到发展的生长点,有利于心理学学科建设。

(5)从教师层面来说,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使更多的教师学习心理学理论,提高其理论素养,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其教学实践能力。学科教学渗透“心育”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传统的课堂教学仅仅把教学内容本身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学科教学渗透“心育”则要求多渠道开发教育资源,除开发各科教学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外,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强调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要求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学科教学渗透“心育”是以一种自然、潜移默化的形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更容易被中小学生接受。

(6)从课程层面上来说,提出学科教学渗透“心育”这一命题,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化发展的标志,还是现代学校课程发展的必然。因为,从课程目标的角度来看,在西方课程发展过程中,许多专家学者都曾致力于“课程心理化”的研究,也就是把“心理目标”有机渗透到课程之中,有效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看,每个学科课程怎样实施都有它特定的结构和目标体系,但仅仅限于本身的结构和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当代社会培养的人是综合型的。因此,在各学科课程中渗透“心育”是对课程自身的积极建构,有助于提高课程实施策略。[2]

以上从教育时空、资源、队伍、心理学自身、教师和课程这六个层面阐述了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为重要的途径

2. 提高教师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途径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要育心。从这个角度看,每个教师都应该自觉地担当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是学科渗透,那么提高教师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途径有哪些?师资队伍建设、课题研究、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三条重要途径。

(1)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要建立在校长领导下,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首要任务是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为此,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内容,树立所有教师都是“半个”心理辅导教师的理念。

第二步,学习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关内容,掌握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目标、特点、任务、原则、方法、策略、评价、管理等方面理论知识。本课题组研究的专著《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16年8月第一版)可作为培训教材。

第三步,根据“纲要”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从“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找出教材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显性的主要内容,或设计本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片段”,或灵活掌握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能。

第四步,学习正能量心理学:结识正能量,掌握正能量,修炼正能量,传递正能量。开展教师积极心理的培养与训练,开展教师积极语言在课堂中的运用、因材施教。积极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陈虹主编的《给老师的101条积极心理学建议———积极语言HAPPY》值得学习。

(2)提高教师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不竭动力———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带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龙头。“课题研究带动战略”能确保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启动和发展。

第一,根据“纲要”精神,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做好课题研究十步骤。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根据“纲要”精神,确定“学科渗透心育”课题研究方向和规划。做好课题研究十步骤,即:选择课题、组建团队、制定方案、申报课题、课题开题、实施上段、中期评估、实施下段、结题鉴定、成果推广。课题研究要努力做到科学化、网络化和常态化。

第二,开展系列课题研究。以点带面,逐步扩大范围,开展系列课题研究,系列课题研究时间为2006年6月至2016年12月。

第一个课题是延平区王台中心小学承担南平市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南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的子课题“新理念下语、数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研究时间为2006年9月至2008年12月。

研究结论:语、数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素质提高了,学业成绩也提高了,取得了“双赢”的效果。课题组通过研究王台小学经验发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测评、监控和管理教师,值得研究、探讨。

第二个课题是南平市教育学会重点课题“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监控与管理研究”,研究时间为2008年9月至2011年1月。

研究目标:建构“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监控与管理”体系。

全面启动从一年级至高三开展“全员、全科、全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通过校、县、市和省级“教学”研讨,实施“现场监控”和“预监控”。建立了本领域的“评价体系”,其中《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价表》发表在2010年4期《福建基础教育研究》上。

第三个课题是福建教育学院重点课题“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时间为2011年11月至2014年2月。该课题也是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研究时间为2012年2月至2015年7月。

解决问题的主要过程:每项研究内容有专人负责,确立若干个一级子课题。在省内确定实验样本校,样本校有高中、初中、小学,年段从一年级至高三,现已顺利结题。构建了“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框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前“心育”领域中操作方案少以及评价标准过于简单等问题。

第四个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课题(编号FJB140102)“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研究时间为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已完成中期评估,通过实施教育部课题研究,逐步提高教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课题研究有序推进,层层深入。课题体现三大特点: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成绩即成果,这四个课题可谓是系列课题。

以点带面,逐步扩大范围。从地域上看,先在农村小学南平延平区王台中心小学搞试点,实验取得成效后,扩大到其他县(市)农村小学、城区小学、农村中学、城区中学,现已辐射到全省,千名教师在开展实验研究;从学科上看,先从小学语、数开始,然后扩大到中小学其他学科。实践证明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不竭动力。

(3)促进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发展———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从学校实际出发,根据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校为本是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教学研究的基地是学校,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点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是学校,教学研究只有始于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研旗帜鲜明地强调三个基本理念:第一,从广义上说“每堂课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基地是学校;第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第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旨是促进师生心灵共同成长。

开展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研,其实质是为了促进教师能自觉地在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灵活、适度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校本教研能促进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持续有效发展。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研,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为了教学”,是指校本教研的主要任务不在于验证某种教学理论,而在为了解决学科教学渗透“心育”的具体问题,提高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实现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例如,农村小学、初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区的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如何更加重视在农村小学、初中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探讨;“在教学中”,是指校本教研主要是研究探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之内的问题,是研究自己教室里发生的真实教学问题而不是心理学书本上的问题。“通过教学”,是指校本教研是通过日常教学解决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教师不是放下日常教学工作,到别处做研究。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研可从在教学内容中寻找、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在教学态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方法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开展研究。校本教研能促进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发展。

四、结语

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其“心育”意识和心育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实上,一种无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可以说教师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上课。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教师都应该研究的课题,也可以说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所言:“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3]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不断深入研究,才能结出丰硕的“心育”之果。

参考文献

[1]曾建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4):84.

[2]姚本先,伍新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94.

13.音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十三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个基本维度,无一例外需要依托心理规律去实现,特别是情感态度的获得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师将较容易接受新课程的教育理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因此,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此课题的研究价值有利于促进教师“全员、全科、全程”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提高学校管理者管理水平,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可见,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现实意义。由于教师“渗透能力”以及评价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很难真正落实,渗透“度”难把握。如何测评、监控和管理教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值得研究、探讨。

二、课题操作概念界定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从现代信息科学的角度看,监控就是通过检查、考核、评比、总结等形式和手段,及时收集关于被监控系统活动进展的种种信息,按照计划规定的目标、政策和原则,为消除目标实施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异而采取进一步的操作与管理措施,以纠正偏差和失误,使其朝预定方向顺利地发展。其中,贯穿监控过程之中的就是信息的不断变换,包括信息的接受、传递、存取和加工。监控实质上就是借助反馈实现的有效控制。具体要制定中小学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表和课堂心理气氛评估指标,以便监控。

“现场监控”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进行的监控。定期听各年段、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后,进行议课、评课、反思、改进。“预监控”是指在系统发生偏差之前,事先对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预测,然后根据预测的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管理”指研究、探讨中小学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课堂管理。

14.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1 篇十四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 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 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在备第十一册教材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开国大典》《狱中联欢》《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伟大的友谊》《一夜的工作》等课文,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长城》《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

(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詹天佑》一课,介 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过去的一些情况,感受到詹天佑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桂林山水中漓江、象山、老人峰、骆驼峰等景点剪映,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浮想联翩,谈谈云浮景色秀丽的蟠龙洞,云雾山等,由此想到全国各地的名山名水名城名人,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处处秀美,爱国之情随之倍增,立下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的雄心壮志。

(四)抓住关键词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可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 ”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壮士们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学生会很自然地因此而 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二、引导课外阅读,逐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15.音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十五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1 整合教学目标, 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今, 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 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 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语文学科教学在整合教学目标时, 除了要注意教学文本中蕴含并落实的认知、智能目标外, 教师还必须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 挖掘文本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2 挖掘和利用教材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将心理教育渗透于阅读训练中

(1) 语文教材精选了大量的文质兼美、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课文, 对其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的, 可以直接利用, 以文育心、以美育心。如《谈礼貌》一文, 结尾这样写道:“学会礼貌待人, 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 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社会生活更加美好。”又如《珍珠鸟》一课, 作者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 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 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诸如此类的心理信息, 通过品读, 就能使学生充分感悟, 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2) 有些教材中所包含的心理信息比较隐蔽, 课文中的语句、段落无法直接作为心理教育的凭借点, 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细致挖掘。如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 注意让学生去回顾先前学过的《我与地坛》一文, 让学生去感知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在假想自己能够拥有仅仅三天的光明时日的充实的生活设计, 进而体会我们对时光的浪费;在品味史铁生由一个健壮的小伙子变成一个只能靠轮椅走路的残疾人的苦痛中去体会该珍视生命、珍惜健康。在海伦·凯勒假想中获得的幸福感与史铁生在现实中品味到的痛楚对比中, 感悟生命的价值、健康的美好, 树立勇于面对一切磨难的坚强意志。

(3) 有些教材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太明显, 比较深奥, 直取不行, 挖掘又不太合适, 就引导学生拓展深化, 找出彼此之间的结合点。比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 字面上写的是樟树, 赞美樟树四季常青, 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实际折射的是宋庆龄一身正气, 令敌人畏惧的高贵品质。为了加深对这一深层主题的理解, 教师可以于课后布置学生去搜索或查询有关宋庆龄的生平事例等资料, 布置类似《追忆宋庆龄》的综合性、探究性学习活动, 只要学生深入了解了宋庆龄的生平事迹, 那么学生就不难理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的深层含义了。

课堂教学之外, 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向学生介绍推荐名篇名著、“心灵美文”、“哲理故事”、“励志故事”等, 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 使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只有在阅读训练中, 不断地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规律, 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提高学习效率, 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

3 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 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也是学生增强心理素质另一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古典诗词朗诵、讲述成语故事、剪报、办手抄报、开讨论会、组织研究性学习、辩论会、演讲、书画比赛、课本剧表演等, 为学生创设说话的天地, 打造展示才华的平台以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同时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薰陶, 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新课程中增设有“综合实践”, 也称“综合性学习”, 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 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 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 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师要非常重视通过这一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 去自主建构良好的心理世界。

4 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写作教学之中

写作教学活动中, 也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如, 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合作, 开展亲情主题班会, 把亲情教育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 让亲情诗歌、亲情故事、亲情歌曲等走进主题班会课堂。并安排一两个有学生家长参与的节目。班会课后, 学生根据自己最有感触的一点写一篇作文, 题目自拟。也可要求孩子给父母或同他们的亲人说说心里话, 或者在节日 (如母亲节、父亲节) 的时候说一句感恩的话等。这活动简单易为, 通过对亲人的具体调查、深入了解, 与亲人的沟通互动, 能密切与亲人的关系, 加深与亲人的感情, 从而培养美好而健康的亲情, 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和写作,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而深厚的亲情观。

16.音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十六

一、创造条件,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极强的特点,作为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技能形成的练习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比如课前给同学们交待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自编自导地准备徒手操、专门性准备活动和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让学生轮流领做,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通过多次的锻炼,克服思想上的紧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二、谈话诱导,认识自我,克服自卑感

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体能的个别性和气质类型的不同性,致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外的开放性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利用课堂和课外的开放性、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条件,深入学生体育学习环境中去,了解情况,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情与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对待各种问题。如在进行短跑测验时,对一些个子较矮或体形较胖和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导致短跑跑不快的学生,明确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是素质和先天条件造成的。促进学生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同时给这些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只要达到这些标准就合格。利用其他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差距。

三、创设成功体验,使学生树立信心

学生被压抑的心理就象一把久未开启的锁,如何才能把锁打开呢?这就要求老师给他加点“润滑剂”或“去锈剂”,然后选准钥匙对准锁孔把他打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看做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跑的速度素质较好,而有的学生弹跳较好,有的学生技巧性动作学的较快等。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体验,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自我效能理论的观点,以前成功的活动可以使个人对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自我效能的增强,内部动机加强;所以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了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之紧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并享受体育活动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又如:50米练习中,设定二条起跑线,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跑速较慢的学生在前面,同时起跑,一方面可以让跑速较慢的学生获得比别人快的成功体验的心情,另一方面,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追,增加其运动量,又增加了比赛气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

四、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游戏是初中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争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比如,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都必须立起来,不得倒下,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一定要从右边归队,一次错就扣该队一分,这时,各组前后同学纷纷互相提醒,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抛弃了那种不愉快的情绪。又如,让体育素质较差、但责任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通过他秉公执法,同学也不会轻视他,让学生养成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习惯。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

五、利用课外体育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比如:让那些个子较矮和身体较胖的学生或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先练习下节课所要上的内容,给他们提供练习的器械和场地,在课中就让这些学生出来做示范,如在沙包掷远教学中,让臂力强的大胖子来示范,在技巧课练习中,让那些个子较小但技术动作掌握的好的同学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课后开展个别咨询,矫正学生的心理行为

17.语文学科心理渗透课教学设计 篇十七

设计理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准,那些卓有成就的人,往往有着健全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语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榜样示范、情感感染、耐心疏导、实践锻炼等多种办法,使学生及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又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语文教学主要运用三种途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同步发展的写作训练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综合性学习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本节课我就在综合性活动中采用情感感染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心理渗透。活动主题:让世界充满爱(综合性活动)指导思想

1.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2.培养搜集、组织材料,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

1、开展一次以搜集“爱心故事”为目的的定向性阅读活动。

2、整理所搜集的资料,每人写一篇爱心故事。

3、每人至少一则故事,四人一组,课前交流,每组选一则最能打动人的。

推荐资料

1.歌曲:郭峰《让世界充满爱》、韦唯《爱的奉献》、周华健或臧天朔《朋友》。

2.书籍:《爱的教育》《泰戈尔诗选》。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前播放韦唯的《爱的奉献》渲染气氛,然后对话导入课题《让世界充满爱》。

二、故事赏析,爱的含义解析。

三、小组活动展示:

(一)讲爱心故事

方法指导(投影显示)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1.要以口语为主,语气要亲切,可根据故事内容,恰当运用停顿、轻重音、语速、语调的变化来表达感情,感染听众,以求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2.可借助表情、手势、姿态、动作等形体语言表情达意,增强表达的生动性;

3.要根据现场反应,随时调整自己所讲述的内容和方式。

要求:

1.主题“爱心”,故事必须是真实的,要有连贯性,富于吸引力,能感染人;

2.内容要集中鲜明,所讲故事要能给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3.灵活运用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二)表演生活场景

四、谈爱的感受

人生命运存在着难以预测的因素,生活中会有意想不到的不幸降临,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需要他人同情、理解和关怀的事。当你面临困难、忧伤的时候,你是否接受过别人的爱心和帮助?请你谈谈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感受。

五、献爱心

情景一:聆听离异子女的心声 情景二: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渴望

情景三:通过图片讨论怎样关注社会角落的需要救助者

六、小结: 我们不能对他人的苦难持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也不要对他们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怜悯姿态,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用平等的态度去爱他们,这样的爱才值得提倡,才是高尚的、纯洁的。只要人人都拥有这样的爱心,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间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七、合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八拓展

1.小组讨论并制定一次献爱心活动方案。

2.写作:

(1)命题:《这就是爱》或《这也是爱》

18.音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十八

1、建立融洽关系

作为一个体育工作者,必须要爱学生,让学生接受你。对学生多一些理解、信任、尊重、宽容,可使学生产生信赖、仰慕和感激,进而去追求成为老师所导向的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地进行沟通,教师要促使课堂沟通达到较佳状态。

2、激发浓郁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精心创设和丰富各种学习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感和浓郁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接受体育教育,感受运动乐趣,享受成功体验,促进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维目标的达成,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3、创设评价情境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评价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教学中通过内外评价,不仅可以真实地反应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针对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创设不同的评价情境促进各种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不断自我完善。

第二﹑注意运用心理学知识,培养完善人格和良好个性

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对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全面贯彻心理健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复杂多样,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气质类型也各不相同。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类型,使学生的个性、人格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三﹑在体育教学中推行“挫折教育”

当代学生面临竞争越来越激烈,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培养学生遭遇挫折的正确心态和预防心理障碍的良好心理素质就成了目前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体育具有在困难中不断进步与成功,并进一步挑战新的困难的特点,所以,有效地运用体育教学进行挫折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挫折教育:

1.教育引导法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育学生懂得,人生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引导学生在面对学习挫折时要有信心和勇气,正确看待挫折,面对困难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自觉地培养学生耐挫力。

2.环境磨练法

艰苦、恶劣的环境最易磨炼人的意志。

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环境创设一些艰巨的任务、困难的情境,让学生去尝试、去体验、去适应

3.磨炼意志法

体育教学中用较大的运动量、强度来培养学生的自控力、坚持性,磨练学生的意志。注意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面对困难,克服困难从而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

4.设置困难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在课程中设置一些困难和障碍,使学生通过克服和战胜各种困难,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其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意志类型,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控制自己的能力。

5.短时冷落法

体育教学中,有些学生爱出风头,经常表现出霸道作风,教师碍于其锻炼的“积极性”,既不好批评,也不好处罚,则可采用短时冷落的办法,令其暂停练习。

6.延迟满足法

体育教学中,有时要有意地不轻易满足学生的要求,即便满足,也要让他等待或付出。

7.心理训练法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如开展耐力项目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开展团队活动项目,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为人处世的能力及遇到挫折从容应对的能力。

8.比赛竞争法

体育教学比赛中有胜有负,胜者能够鼓舞斗志、陶冶性情,败者也能经受打击,承受心灵的“创伤”,并能总结经验,迎难而上。因此,比赛既能够增强团体意识,提高竞争性,又能够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教师可以在体育课中适当安排不同形式的教学竞赛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9.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自我发展运动”。

第四,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实施“成功教育”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并针对学生心理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克服各种困难,有的放矢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实施“成功教育”,通过教育的改善,学生能获得多方面的成功,学习心理品质不断完善,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做好基础素质的准备。创造成功机会,是实施成功体育的关键。

19.音乐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十九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学,德育渗透,措施分析

一、前言

音乐不但承担着传播知识的目的, 同时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音乐教师需要意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的作用, 尤其是对学生高尚情操形成的重要作用。采取更加积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提升学生审“乐”能力, 陶冶学生心灵情操, 将实际德育需要寓于教学中, 在培养学生高素质的同时满足教育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努力提升德育教育水准。

二、小学音乐学科中德育渗透的措施分析

(一) 深入发掘德育因素, 积极传承核心价值

任何教材本质上都具有德育性意义, 音乐教材也是一样。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教材内容处理过程中, 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有效引导学生, 通过更加直观、生动的声音动作来激发学生共鸣。例如, 在进行《凤阳花鼓》演唱教学之前, 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这首歌实际的创作背景, 让学生体味到地方风土民情, 之后教师可以用节奏明快的音乐来吸引学生, 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最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进行处理, 实现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升华;在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系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史, 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的不易, 以此升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让学生在歌曲学习中获得更加深入的体验, 实现学生的德育教育。

(二) 借助音乐情境, 陶冶学生情操

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 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 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因此教师需要认识到自身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 为学生营造生动的音乐情境, 为学生传达高尚的音乐精神。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习情绪更多地是受到老师的影响。教师的精神面貌、对音乐的感悟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美好的音乐意境,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自身对课程感悟的角度出发, 实现有针对性的知识传授。

(三) 灵活组织教学, 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音乐教学一般是唱歌、乐理以及欣赏等综合性训练, 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并不是只能够完成一项任务, 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灵活组织课堂教学。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对音乐实际作用以及音乐作品相关介绍, 来引导学生产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音乐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提升音乐教学效率, 升华音乐内涵。

例如, 在进行《黄河大合唱》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以及作者希望通过黄河形象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愿望。作者能够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创作出如此宏大的音乐作品, 体现出了作者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更加高尚的人格, 渗透着作者强大的爱国情感。借助一系列人物作品、人物介绍, 有效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 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 积极倡导课外音乐活动

课外音乐活动是课堂音乐教学的重要补充以及重要延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合唱队、舞蹈队以及器乐队等方式来实现德育活动的有效延伸。在课外活动中, 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团结协作, 呈现出更加完美的歌唱效果。在进行合唱练习过程中, 教师需要利用每一个声部来体现出成员音色, 充分利用学生音色特点来实现各个声部音色一致, 要保证学生每一个声部换气协调一致, 保持良好的合唱效果。

课外音乐活动可以升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音乐课程, 教师可以在合唱训练中让学生了解实际的乐理, 在实际训练中充分考虑到集体利益, 更加听从指挥, 提高学生责任心, 提升实际的合唱质量。

三、结束语

德育教育工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教师需要认识到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作用, 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动地位, 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以及课堂学习主动性, 积极组织课外音乐活动,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努力学习、积极创造的精神, 通过音乐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学生良好的美德, 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做出自己的点滴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巧玲.小学音乐学科中德育渗透的研究[J].亚太教育, 2015, (11) :17.

上一篇:小学生饮食安全教案下一篇:未婚生子协议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