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传播(共8篇)
1.博客传播 篇一
裴香兰,佘 蒙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摘 要:教育博客的应用是博客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对教育工作的一次推进式发展。博客这种传播方式具有即时性、多元性、自由性等特点。教育博客作为博客的一个子集应用于现代教育,是对教育传播方式的一次突破。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教育博客的传播模式,研究了教育博客在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内容、途径、传播者和受传者,指出了教育博客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教育博客;传播学;传播者;受传者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212-03 博客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了,这种具有明显大众性的媒体,在得到人们的认可之后,已经成为继电子邮件、网络论坛、即时聊天工具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现在红极一时的微博也是从博客发展而来的。博客的风靡为许多行业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其中教育正是其价值体现明显的一个方面。
一、博客 1.什么是博客
“博客”一词,是音译自英文单词“Blog”,有两重意义,一是来源于“Weblog(网络日志)”的缩写,二是来源于“Blogger(拥有博客的人)”。它最早是由我国著名的IT评论家王俊秀和方兴东共同撰文提出来的。对于博客的定义,许多专家学者的说法不一。博客中国创始人方兴东给博客的定义是:“‘博客是一种可以让任何一个普通用户实现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个人表达的网络出版方式。’或者更形象、更简单的理解是:博客就是个人网上的家,就是一个以个人作为主体的网站。” 2.博客的分类
博客的分类方式有多种,例如,按博客的使用性质分为个人博客与企业博客;按存在方式分为托管博客、附属博客和独立博客。在本文中,笔者为方便研究分析,将博客按照其内容进行分类,分为生活类博客、时效类博客、知识类博客。(1)生活类博客。这类博客的内容以生活日志为主,包括心情随笔、文学作品、娱乐信息等,内容十分繁杂,在整个博客大军中占据了主流地位。由于它能够成为一个分享交流思想情感的平台,所以受到众多网民的喜爱。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此类博客具有人际传播性质。(2)时效类博客。这类博客的内容具备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在数量上虽然较生活类博客少,但由于博客内容的可读性与时效性,往往能够受到许多读者的关注。由于传播信息的快速性、随意性,不会受到任何外力干扰,所以这一类博客越来越成为新闻报道传播的新途径。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此类传播具有大众传播性质。
(3)知识类博客。这一类博客以知识传播为主,注重专业性和科学性,此类博客往往只针对单独的领域。由于针对性、专业性强,这一类博客的被关注度往往少于前两类博客。读者大多也是从事与博主相同工作或同领域的人,群体较为单一。3.博客的特点
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相比,博客与其他网络媒体一样,拥有即时性、多元性、自由性等特性。
(1)即时性。博客内容往往反映的是一定阶段内,博主的个人思想状态、心情状态或是新闻事件等等,这些具有时效性的内容在博客中会得到及时甚至同步的反映与传播。
(2)多元性。博客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文字,也可以添加音频、视频,使博客的内容更加的饱满,更容易让受众理解接受。
(3)自由性。博客内容不受排版编辑的限制,内容的多少随博主本人而定,而且博客的内容也不会受到制约,有着充分的随意性和言论自由。
二、教育博客 1.教育博客的定义
在百度百科中,对教育博客的解释是,教育博客是一种博客式的个人网站,是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与学生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的博客(blog)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它超越了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有助于促进教师学生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记录教师与学生个人成长轨迹。
教育博客,按其内容划分,是知识类博客的一种。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教育学与教育领域;其二,网络教育与对学校教育的辅助工作。
教育博客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博主们在网络上进行的一次对教育领域的推进式发展。首先,利用了博客这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对教育资源成果进行共享,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对教育经验进行总结。这种形式的共享平台,对教育模式的发展改革有着推动作用。其次,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络教育,丰富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师生在课堂外的学习交流。第三,教育博客更能够成为加强师生间沟通交流的工具,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学校教育的辅助作用。2.教育博客的功能
教育博客在使用过程中对整个教育领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辅助正规教育。有些教育博客的博主本人就是老师,博客的直接目的是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互动,利用网络进行课堂外的教育活动。博主利用博客的开放性、自由性,将博客制作成一个师生网络互动的平台,博主在这个平台上发布有关学习的讯息、作业内容、课堂重点知识总结、考试通告等等。在这里,教育博客发挥了辅助教育的功能。(3)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教育方式的指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而且这些工作需要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协作。一些教育博客的博客作者针对的不是单独的教学工作研究,而是关注受教育者成长中长期的教育问题。学生的教育可分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学生在校受到系统化的管理,有理论的依据和教师的监督。在家庭教育方面,许多家长没有经验也做不到与其他人的分享交流。针对这种现状,许多教育博客专门针对学生家长这一特殊的群体进行教育理论指导,使他们能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4)对现有教育体制的创新改革。现今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成效,但是还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束缚。而教育博客在分享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能够对教育体制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提出有益的建议,并将这些建议结合到教育实践工作之中,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
三、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教育博客的传播过程 1.教育博客的传播模式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M.L.德弗勒提出的传播学理论,一个较为完整的传播过程应当是双向循环式的传播。传播者发出的信息在由传播渠道被受传者接收之后,受传者将变为传播者通过传播渠道向传播者传递反馈信息。而在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信息在被受传者接收到以后就很难再反馈到传播者,这就意味着传统的传播媒体的传播过程是不完整的。而在博客的传播过程中,受传者的反馈能够轻易地及时地被传播者接收到,双方能够形成良性的循环,这就使博客这种媒体更适合当今这种大众传媒的时代。教育博客,依托博客的先天传播优势,在教育传播中具有良好的双向性(如图1教育博客的传播模式)。2.教育博客中的传播者与受传者
由于博客是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传播媒体,所以教育博客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并不绝对,可以相互转换。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将信息传递给受传者,在反馈过程中,受传者又变成了传播者。教育博客的传播者包括教育研究人员、教学实践工作者、学生家长。(1)教育研究人员。教育研究人员是研究教育学领域出现的问题、探索教育发展前景的专家学者,他们作为教育博客的传播者,博客内容较为权威,有实际意义。针对的受传者包括同样从事教育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从事教学实践的老师、学生家长等。
(2)教学实践工作者。教学实践工作者多以老师为主,作为教育博客的传播者,其传播的内容更加贴近教学实际,针对的受传者更加直接,例如同行业教师、学生家长、自己的学生等。(3)学生家长。教育博客中学生家长作为传播者分为自主传播与反馈传播。自主传播是在自己的教育博客中将自己对子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做出的分析或经验进行的交流分享等,受传者通常是其他学生家长以及学生个体。在做反馈传播时,往往是通过在他人的教育博客中以评论或留言的方式进行,受传者包括博主本人以及阅读博客的其他受众。
(4)学生。在教育博客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进行主动传播的,他们在教育博客中以反馈为主,反馈内容的受传者往往也是博客作者及阅读博客的其他受众。3.教育博客中的信息
教育博客首先作为一个个人性质的网页,其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反映博客心情或者生活的信息,但是主要内容仍是与教育有关的信息。(1)教育课题研究成果。一般是教育研究人员或是资深教学实践工作者对教育中某一个问题的看法或课题研究的成果。这类信息,往往针对性强,逻辑性强,权威性强,能够被广大受传者接受认可,在某些方面能够对教学实践起指导作用。
(2)教学案例分析。一般是资深的教学实践工作者,对自己教学活动中遇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真实案例的分析解释。这类信息,由于案例具有真实性,而且案例问题的解决也为其他类似的问题提供了借鉴,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能够被教学实践工作者学习采纳。
(3)教学经验总结。一般是在教学活动中取得突出成果的总结,或是资深权威的教育工作者的个人工作总结。这类传播信息内容多、涵盖广、综合性强,往往是数年或数十年的教学经验的精华,对教学工作以及教育研究的工作有着借鉴意义。
(4)教育信息资源。一般是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教学资料,例如PPT课件、Flash课件、调查汇总表格、调查报告等。这些教育信息资源的特点是可以直接使用,方便快捷,对教学工作有着积极的辅助作用。4.教育博客的传播途径
教育博客作为一个单独的传播媒体,自身便是其信息的传播途径。它依附于母体博客本身,以互联网为路径,以个人主页为载体。教育博客向受传者进行链接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利用固定的网络地址,直接进入博客;二是通过博客附属的网站登录进入博客;三是通过其他博客的链接转入博客。5.教育博客的传播效果
一种媒体的传播效果可以从受传者和反馈两方面进行分析。受传者是媒体传播信息的接收者,反馈是受传者对媒体传播信息的反应。在教育博客中,由于博客内容的个性化、传播范围的有限化、受传者的非固定化,导致独立的教育博客受传者较少。而教育博客的整体传播情况由于其传播内容具有明显的专业性,受传者的范围也只局限在与教育领域关系密切的人,所以教育博客领域的受传者远不如其他媒体受传者多。但是就受传者反馈方面来说,教育博客的传播效果十分明显。由于教育传播的内容对于学习者来说实用性强,比其他媒体更加容易展现出来,这使得教育博客的传播效果较其他媒体在教育传播方面要更加成功。
四、教育博客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1.提高教育博客质量,使教育博客不再多而不精近年来博客的发展十分的迅速,规模呈几何模式扩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表明,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35331.3万人,较上年底半年增长率为10.9%,其中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占比为65.7%。
伴随着博客的发展,教育博客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但是,在众多的教育博客中,优秀的、被受众广泛认可的教育博客占据的比重却极为微小。有些所谓的教育博客打着专业性的幌子,实质却是生活类博客。也有一些教育博客中完全没有原创内容,千篇一律地引用、链接,使教育博客沦为平庸。所以要鼓励更多的专业知识技能掌握者建立属于自己的教育博客,提高教育博客质量,从而挤压滥竽充数的不良教育博客的存在空间。2.提高教育博客的时效性,与教育网站同步实施教学
教育博客作为一种传播媒体,其功能不能单单满足一个共同交流的平台,还应该起到教育作用。教育博客应该强化其自主性、随意性,以满足远程网络教学工作需要。但是现今教育博客的远程网络教育功能正在渐渐退化,被教育网站、资料站等所取代。教育博客的反馈功能要强于教育网站,但是因教育博客缺乏时效性,使学习者更乐于去资料站查找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可以对教育博客与教学网站、资料站统一规划管理,利用专业知识教学网站弥补教育博客在专业性方面的不足,利用教育博客良好的反馈功能提高教育网站、资料站的实效性。3.提高对教育博客的认同感,避免只看“点击率”
由于缺乏对教育博客的规范化管理,一些权威性、可信度不高的教育博客影响了受教育者对教育博客的认同感。博客是一种开放式不受限制的传播媒体,对其传播的内容也没有专业的组织或人员进行审核检验,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博客的权威性与可信度便由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就是点击率。过分看重点击率,使得一些不良的教育博客得以生存发展。
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最具权威性、最受信赖的大学应担负起这一责任。首先,提高师生对博客教育的认同感和关注度。高校应运用自己良好的师资主动去关注和监督身边的教育博客。可以考虑将教学博客与校园网联系起来,让教师主动地关注他人的教育博客,去更新自己的教育博客,使学生能更主动地去参与互动。长此下去,教育博客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树立起来。
教育博客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助推器,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应该大力发展。只要重视教育博客的发展状态,进行合理化的管理并予以扶持,终有一天,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改变我们固有的教育思维,丰富教育形式,成为未来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博客传播 篇二
一 科学博客的内涵
博客(weblog,简称blog)作为一种以IT技术为载体的信息技术中介,以其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便捷性的技术特点,在个人出版、知识过滤与积累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行为范式。科学博客作为博客在科学领域的应用,近年来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关于科学博客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无公认的一致的看法。国外学者对科学博客的定义为“与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或者科学家(科学工作者)撰写的私人网络日志”,也有人认为“科学博客是一种最新的工具,科学家借助这个平台,与同行及公众进行信息的交流。”Technorati搜索引擎对科学博客的界定是“由在职科学家写的博客,而且必须是关于科学的内容。”而中科院研究员李淼将科学博客定义为“部分内容和严肃科学有关的博客”[1]。
以上关于科学博客的界定并未从完整意义上揭示科学博客的本质及内涵。本研究认为:科学博客是科学工作者的知识管理系统,主要指科学工作者作为主体将博客引入到科学传播的过程中,运用博客的超链接性、即时性、个人性、开放性、交互性等技术,实现知识建构、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的功能。科学博客有别于其他博客的主要特征在于:
1、传播主体的专业性:科学博客由于其所传播知识的科学性、权威性,其传播主体一般以科学家、高校科研人员、科普作家、科学记者、科学编辑等科学工作者为主体。
2、传播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博客的信息来自于科学传播者的科学活动、科技实践,是实际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符合客观规律,并以逻辑和概念等形式表现出来,科学性是其本质特征。
3、传播功能的建构性:科学博客除具有其他类型博客的信息交流及共享功能之外,还兼具科学知识建构的功能,科学工作者在撰写博文的过程中,也完成着对科学知识的建构及管理。
据Technorati搜索引擎的统计,截至2007年全世界约有19 881个以科学作为标志的博客。[2]在国外,科学博客目前已经形成了一股在线的科学群体力量,国外学者认为通过发起关于共同目标的直接而开明的对话,博客和研究机构可以一起努力,促进正在进行的全球科学对话的质量和范围。在中国最早也是唯一的科学博客的出现肇始于2007年科学网博客频道的开通,迄今为止该博客网站已经吸引了海内外的中国科研人员2 000多人参与,学科领域涉及基础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健康等方面。科学博客的兴起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但成熟的科学博客传播模式与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而合理的科学博客传播模式的构建必将为科学传播带来新的范式。
二 科学博客的传播模式建构
在传播学理论中,一般认为传播系统由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渠道、受传者四个要素构成。科学博客作为一种与科学有关的传播系统,它遵循着人类传播系统的基本规律,本研究拟从科学博客的四大要素——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及受众等四大维度入手,探索高效的科学博客传播模式。
(一)科学博客的传播主体
科学传播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大致可分为科学交流、科学教育、科学普及三个层次,从传播主体看,参与传播的人数依次增多,而参与传播的科学信息专业化程度依次减弱。由此,作为科学博客的传播主体,至少应该包含三大圈层:
1.科学家精英层:科学家精英层主要致力于公共知识的创造与生产,致力于发展概念体系,对概念体系的扩充、修订和验证,其本质是建立临时“真理”的科学共同体,是具备一定社会话语权的学术权威。精英层的科学共同体一旦形成统一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气质,不易被科学的外界力量所改变。处于精英层和核心的科学共同体,其科学博客的功能更多侧重于同行之间的交流与评议。
2.高校科研人员:高校科研人员主要致力于科学知识的研究与传递,通过课堂教学、科研训练等方式把科学知识及科学方法、精神传授给受教育者,使之掌握科学知识,养成科学思维习惯,获得运用知识的基本能力。处于中间层的高校科研人员,其科学博客的功能更多侧重于受教育者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的培养与训练。
3.科普工作者:科普工作者主要包括科普作家、科学记者、科学编辑等专门从事科学普及工作的人群。科普工作者主要致力于科学知识、信息的传播与普及,将科学话语转化为公众可以理解的话语,从而增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处于边缘层的科普工作者,其科学博客的功能更多侧重于散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科学博客的传播客体
科学博客的传播客体即科学传播的内容,是科学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科学讯息的传递,传播主体与对象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从而达到科学传播的目的。由于科学博客传播主体的层次性,因而其传播内容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总体来讲,科学博客的内容有别人与其他博客的特征在于其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传递与弘扬:[3]311-314
1.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有关自然过程的知识体系,是科学活动的最直接成果。较之于其他知识,科学知识显示出更条理、更精准和更可靠的特点。
2.科学思想:
科学思想即科学活动中所形成和运用的思想观念,科学思想来自科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科学实践。科学思想是科学活动的灵魂。
3.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总称,是人们解释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和探索真理的工具。科学方法来自于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活动。
4.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长期科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主观状态。从认知层面讲,科学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理性精神;从社会建制层面讲,科学精神是科学共同体的理想化社会关系准则即科学的精神气质。
科学博客的传播主体——科学家精英层、高校科研人员、科普工作者借助博客平台,以自身的方式解读和传递着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自觉担负着科学传播的重任。
(三)科学博客的传播渠道
以博客为传播中介的科学博客,具备博客传播的四大特性:(1)开放性: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科学博客主页是一个开放性的个人空间,博客们在博客日志中贡献出的是他们思想的源代码,实现着思想、信息与他人的共享;(2)即时性:即时性主要体现在科学博客经常频繁地更新和发布信息,博客内容通常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录,体现一种思想动态性与新近性;(3)交互性:交互性主要体现在科学博客实现了从“点对点”到“点对面”的传播,使得博客有可能自发地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构建不同的公共传播空间;(4)便捷性:便捷性主要体现在科学博客的“零进入壁垒”优势,即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和零形式,为科学工作者开设个性化的博客页面提供了极大的便捷性。科学博客的技术特性为科学传播拓展了新的空间及内涵:
1、延伸了无形学院的时空界限,为同行的交流与评议创造了新的平台
默顿曾经给“无形学院”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说:“从社会学意义上,可以把‘无形学院’解释为地理上分散的科学家集簇,这些科学家处在较大的科学共同体之中,但是他们彼此之间在认识上的相互作用要比和其他的科学家的相互影响更为频繁。”[4]176-177传统的无形学院主要以举行研讨会的形式来汇聚有共同研究兴趣的学者,参加人员只限于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少数核心科学家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而科学博客可以突破科学家所在的地域限制,利用博客技术超时空性的特征,实现跨地区、跨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为全球科学资源的共享与融合提供了平台。
2、突破了科学传播的组织界限,为科学知识的普及聚合了新的团队
传统的科学传播主要依靠科学工作者和大众传媒进行,其传播主体具有很强的组织规约,具有严格的把关者和守门人,传播的话语权往往被权威所垄断。科学博客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严格的正式组织的界限,为民间科普的兴起搭建了平台。如科学松鼠会的创办与兴起。科学松鼠会是一个旨在科普公益的团体,自2008年4月开设以来,吸引了来自国内外各院校的一线科研工作者以及活跃在各大媒体科学版的多位科学作者和译者,他们为科学普及的目的聚集在一起,以写作的方式参与科学知识的传播,网站的访问量与订阅量日趋增长。科学博客为科学知识的普及聚合了新的力量。
3、更新了科学信息的管理方式,为科学知识的管理创建了新的模式
知识的价值在于流动,知识的管理在于知识的共享与创造。乔戈·温·克罗福等人在《Enabling Knowledge Creation》一书中特别强调“知识的创造”而非“知识的控制”[5]321。科学博客由科学工作者个体自己创建、自己管理,他们以自身的认知结构和知识背景,完成着对博客内容的梳理和建构,在满足他人科学信息需求的同时也完善着自身的知识体系。科学博客中任何一位科学工作者的博客既是个性化的知识库,同时也是科学博客圈的知识单元。科学博客为科学知识的管理创建了新的模式。
(四)科学博客的受众
科学博客的受众主要指相对于博客撰写者的阅读者,既包括科学工作者,也包括公众。科学博客为受众参与科学、建构科学提供了新的路径。
1、改变了传统媒体以“传者为中心”的模式,为传受双方主客体同一提供了条件
科学博客交互性的特点,使其既可以实现“一对多”、“多对一”、“一对一”的传播层次,也可以实现“多对多”的传播,这种建立在个体的自主性基础上的交互传播,使得博客有可能因为传播内容和思想的某种相关性或共鸣,而自发地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构建不同的公共知识传播空间。科学博客改变了传统科学传播传受双方二元对立的状态,实现了科学传播主客体的同一,加速了科学知识在传受双方间的流动。受众不再是单纯的科学知识与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可以是信息的反馈者、评价者与传递者。很多科学博客的撰写者本身既是信息的传递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他们随时把自己的科学思想记录在博客上,同时与受众进行着交流与反馈。
2、降低了公众进入科学的门槛,为受众自由选择信息提供了平台
科学博客零门槛的技术特征,解除了知识获取成本的问题,为受众自由地选择科学信息提供了平台。受众可以通过RSS技术,搜索并整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同时对信息进行甄选、评价,在科学信息的获取和反馈过程中完成着自我价值的实现。科学博客打破了传统科普媒介的话语垄断局面,拉进了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有利于受众直接和确切地了解科学动态。
3、增进了公众参与科学的自主性,为公众科学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
科学博客为公众参与科学、建构科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就高、精、尖的现代科学而言,公众可以通过科学博客参与对现代科学的社会后果的评估,从而在科学的发展方向、规模和速度方面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在现代科学之外,公众可以通过开设科学博客直接参与科学知识的建构。比如对身边的动植物进行采集、记录和分类的博物学,就是这样的科学,刘华杰先生建议称之为“公众科学”。
三 关于科学博客的几点思考
科学博客的兴起在加强科学家同行之间的交流,拉近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促进公众科学的建构,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新生事物的科学博客在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初显端倪,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
(一)传播主体的权威性问题
前面我们已经论及,科学传播的主体至少应该包括三大人群,即科学家精英层、高校科研人员及科普作家、科学记者、科学编辑等科普工作者。科学家精英层是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建构者,对于科学知识的把关及科学权威的塑造起着引领性的作用。虽然目前我国的科学博客不乏有饶毅、何祚麻等科学界名家,但科学家参与博客撰写的人数还是寥寥无几。其原因有二:一是科学家研究工作繁忙,较少有暇顾及科学博客的撰写;二是科学奖励机制滞后,难以调动科学家参与博客的热情。科学家最高的报酬就是得到科学共同体的承认与公正的评价,而衡量其报酬获得标准的前提是其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而非在科学博客上发表文章的数量及拥有认可回帖的数量。在高科技时代,能否建立适应于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科学奖励机制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二)传播内容的公信力问题
科学博客的开放性、交互性,为公众了解科学知识、选择科学信息提供了便利。但由于博客“专业把关人”的缺失,使科学信息的真实性和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大打折扣。多元的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甚至伪科学会借助科学博客平台浮现于公众的视野,令公众在众多的信息中难以辨别与甄选。科学博客在给公众自由、民主的同时,如何保证科学知识与信息的公信力亟待学界探讨。
(三)传播信息的知识产权问题
科学博客具有即时性的特点,即科学博客经常频繁地更新和发布科学信息,注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录科学思想、科学发现以及对于一些科学现象的解读,体现一种思想动态性与新近性。同时科学博客开放性、超链接性的特点,可以使得受众可以通过搜索和链接获取最新的信息与动态,并引用到自身的科学研究过程中,这难免会使科学家科学发现的优先权受到影响进而引起知识产权的争议。科学博客在实现学术资料共享的同时,如何建立科学家个人的知识产权体系还有待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李伟.科学博客:离学术有多远[J].科技日报,2009-03-24.
[2]Laura Bonetta.Sc ientists Enter the B logsphere[J].Cell,2007(4):129.
[3]刘大椿.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6.
[4]刘珺珺.科学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体育博客:新闻传播新势力 篇三
体育博客成新兴的体育新闻传播方式
打开几大大型的门户网站,博客已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目前全球博客点击率最高的是徐静蕾与韩寒,他们的博客点击率超过1亿次。如果算上他们所在新浪博客点击率排名前100位的名人,其访问总量则高达7.628亿次。与此同时,一些体育名人也纷纷加入到开写博客的大军中来,比如台球冠军丁俊晖、 乒乓球冠军刘国正、体操冠军刘璇等纷纷在新浪博客“安家落户”,他们博客的点击率也扶摇直上。体育博客里不但聚集了众多的体育爱好者,还汇集了体育明星、教练、体育记者、赛事评论员、摄影师等众多体育界名人。这些名人的体育博客在为网站撑起品牌光晕的时候,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比如,篮球运动员易建联刚刚在博客更新在美国的赛前准备情况;张琳每天都和网友分享训练、生活的点点滴滴;篮球评论员杨毅随时在博客中分析NBA比赛情况等等。
在各种体育媒介中,由资深媒体人、体育明星、草根阶层所组成的体育博客群的崛起已然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体育博客像其他类型的博客一样构建于互联网这一崛起的新技术平台之上,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了互联网发布速度快和多媒体整合等潜在和显在的优势。在电视媒体着重现场感,纸质媒体着重分析和解读现场之外的信息的情况下,包括体育博客在内的博客将字、声、影、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调动人的感官的同时也能刺激受众形成对这一信息的强化认识。尤其是在体育竞技这样强调速度、力量和永恒瞬间的比拼中,文字、图像、声音、视频所形成的立体效果远非单一的传统媒体所能媲美,体育的独特性质决定了体育博客在诞生之初就具有了和传统体育媒体相抗衡的资本。相对于传统媒体动辄几百万、几千万资金的投入,卫星设备、传输系统、摄录影机等高度专业化的技术装备,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甚至是上百人的团队运作模式,体育博客只需要一台电脑、一条网线,任何一个普通网民,动手注册一个自己的Blog网页,整个过程只需要五分钟,无需自己申请域名,无需寻找托管空间,无需自己建设网站,更无需自己维护,其方式和产量可以不亚于职业的专栏作家。相对低廉的创作成本和传媒准入门槛使得更多的所谓“草根”可以加入到体育博客之中,构筑自己的个性话语领域并与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博客已经成为体育报道中的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单纯依赖传统媒体发布消息、表达看法的旧有观念模式,将受众由被动的接收者转变成为观点、信息的积极发布者,比如北京国安夺取中超冠军一条信息仅以新浪博客为例,共有以“国安夺冠”为题目的体育博客就达到257826条,而问中内容涉及到国安夺冠的博文就达到9269029条。
体育博客的“蝴蝶效应”
将气象学上的一个概念“蝴蝶效应”放在当今的博客传播中更是恰如其分。博客新闻传播,往往是以小点为基准,慢慢通过其自有的传播特点,被更多的人发掘,炒作,关注,从而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如果体育博客仅仅是个人阅读,那么它只是“小众传播”,但是当博客面对的几百万的点击率,它就将转变为“大众传播”。经过影响的加深,使得小事件牵引出大事件,那么这个影响力就足以称为“蝴蝶效应”了。
就体育明星为例,他们的博客能让人们更直接、更准确的把握真实的信息。诸如著名的短道速滑女子选手王蒙结束世界锦标赛后报出和国家队教练矛盾的问题。以前这些信息通常都在内部被消化了,但当博客成为了一种私人传播的载体,一个内部纠纷就扩大的影响力,也推动了事情解决的效力。博客传播已经由小众走入了大众。
热捧下的体育博客大力培养受众基础
正因为博主是个人媒体的中心,博客的去中心化,去掉了传统媒体的“把关意识”和“筛选意识”,最真实的事实更能有效的呈现给受众。因此,体育博客的新闻传播力度是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而更让其受到热捧的重要原因是体育博客更强的互动性,通过链接及博客自带的评论平台让更多的关注者参与到某个话题和新闻事件的讨论之中。博客中的交互性不同于其他网络论坛和社区的交互性,博客让在它处访问的博友建立一种隐形的亲密关系,让人们会不自觉的倾向于在固定的博客和与固定的朋友分享彼此对于某个事件的感受。
体育博客还可连续性、多层次性的对某一体育赛事或体育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博客主要是以日记形式更新不同的赛事评论和详细的报道,在博客中,语言尺度更大,自由度更高,这样创新的新闻报道模式更具阅读性和观赏性。
4.博客传播 篇四
【摘 要】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情境教学在众多教学方法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从情境教学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的分析出发,通过几个案例分析情境教学中的利与弊,提醒大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并总结了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情境教学 双刃剑
【正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也在与时俱进。特别在最近几年,情境教学开始流行于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课堂之上。
关于“情境教学”的定义很多,笔者摘录以下几条:
1、情境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条件下,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操做和训练需要,创设以模拟真实情况为主要特征的人为情境,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不同角色,从事指定的活动,以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2、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3、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教学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一种教学方法。
4、情境教学是指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兴趣和愿望,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从上面这些定义来看,情境教学法因为它独特的优点和魅力而受到了很多教育学者的青睐。而它对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它的适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情境教学在这个群体中的适用性。
[案例一]:《图形的翻转和旋转》是word 2000中的一个内容。一位教师的设计让大家眼睛一亮。这位教师采用了童话《小红帽》的故事情节,设计了如下情境:小红帽要去看奶奶,但是家里的篮子太大了,她拿不动,让孩子们帮她把篮子缩小,从而用到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看奶奶的路上,小红帽走在一条通向大灰狼的路上,请孩子们用改变路线的方法拯
救小红帽,从而用到的图形的翻转和旋转。在小红帽安全地到达奶奶家后,奶奶生病了,房子里很乱,请孩子们帮忙整理一下,从而进行了综合练习。
简单的故事《小红帽》,被这位教师奇妙地引到本课中,把这些零散知识用《小红帽》有机地连接起来,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让人拍手称奇。
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尚未发展完善,意志也比较薄弱,有意注意的时间往往比较短。因此教师应该最大程度地激发小学生的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就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情境教学法就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小学生的无意注意,这种注意主要是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引起的。这里的刺激物也就是教师精心创设的,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情境。
2、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情境教学在这个科目的适用性。
[案例二]:在word 2000中的超链接和保存成网页形式是两个比较冷门的知识点。但是一位教师的情境设计让孩子们一下子记住了这两个功能。这位教师让孩子们每人制作一个班级通讯录,并把自己通讯录中最要好的朋友的名字超链接到这位朋友的通讯录。这下子孩子们可乐坏了,一个个做得兴高采烈,热情高涨,没有人还想着做完练习后玩点游戏了。
许多孩子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这些孩子中有一部分孩子喜欢的却不是枯燥地设置word中的各种格式,也不是机械地打字,而是喜欢在完成这些“任务”之余,可以玩玩电脑里的游戏,看看电脑中的动画片,听听电脑中的音乐。信息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学科,单纯的信息技术知识可能让孩子们觉得枯燥无味。但是如果这个“任务”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用到的,孩子们的态度就不同了。
3、情境教学法为信息技术教学 “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案例三]:《我是小画家》一课是关于画图软件的综合练习课。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从地球上俯瞰,大海一片蔚蓝,但从海底观察,大海已经遭到了污染。要求大家设计一个机器人来清理大海。清理好海底之后,把鱼缸里的海底小动物重新放归大海。这样的设计,让孩子们不仅复习了所学的计算机技能,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关注了海底污染问题,轻松自然地实现了情感目标。
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科书中的内容教学,学生难以通过教师对情感目标抽象的文字表述得到情感体验。但情境的引入就非常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据笔者统计,当今比较流行的情境设计形式有:热门话题(例如奥运会,环保),经典童话故事,角色扮演,制作生活中的实用物品等形式。这些情境可以很好地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表达水平不能胜任情感目标的实现,学生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
但是,世间万物皆是双刃剑。情境教学也是一把双刃剑,情境教学用得恰如其分,可
以使教学连贯顺畅,给课堂增加亮点,画龙点睛。然而,情境教学用得生硬勉强,会为教学增加无谓的难度,使课堂出现败笔,画蛇添足。
下面是笔者在个人听课、观察与自我实践的过程中,对在当今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境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1、情境设置不恰当,甚至在情境中包含了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阴暗的,不健康的思想。
[案例四]:这是一节“指法的综合训练”课。教师带领学生跟着主角进入了一个角色游戏。在X王国的X城中,主角需要通过打字游戏,回答问题等方式闯关。最后通过打字比赛帮助该国的公主或者王子赢得继承权。这里用到了很多打字游戏,令人吃惊的是这些游戏中出现了这些画面:到处都是白骨的恐怖谷,日本著名女鬼贞子,一个比中指的少年。
乍看之下,这些都是当今流行的元素,很有趣味。但从孩子的角度一想,就觉得不对了,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内容,宣扬了暴力,恐怖。课后,孩子们讨论的不是指法,而是刚才各种惊心动魄的画面。小学阶段的孩子模仿意识比较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如果说他们对电视,电脑中的宣传还可能半信半疑,那么他们对老师讲授的内容,绝对是深信不疑。刚才这些阴暗,恐怖的画面将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给孩子纯洁的心灵抹上一层阴影,造成难以估计的不良影响。
情境能在无形中对孩子们的思想产生影响,因此特别有利于情感目标的实现,但如果稍不留神,对孩子们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后果就非常严重了。
2、情境创设得生动有趣,但没有顺应课本内容,容易产生喧宾夺主的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从知识点转移到情境中去。
[案例五]:笔者在备word中的 “文档的建立、保存和打开”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肯德基的代言人和叫化鸡的代言人在路上偶遇,双方开始争论谁是鸡肉食品中的美味佳品。然后请学生来为他们评理,让学生选择自己支持的一方,并在word中写出理由。
随着情境教学的推广,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开始流行起这样一种思潮:一堂精彩的信息技术课必需具备一定的情节,这个情节在课本上找不到任何痕迹,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验苦思冥想,设计创造出来的。笔者也非常喜欢情境教学法,总希望能在备课的时候加入一个情境。这个案例中的情境就是其中的一个。
笔者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在建立文档的时候让同学有感兴趣的内容可写,并从中锻炼学生的判断力。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听课时,注意力不是放在如何新建文档,什么是word的默认路径和word默认的扩展名这些知识点上,而是在我支持的是哪一方,我的理由是什么这些问题上。在保存文档的时候,除了那些已经会保存文档的学生之外,其他学生,因为在教师讲解的时候没有把注意力放到这块内容上,纷纷举手提问教师该如何保存。结果这个情
境非但没有发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的作用,反而分散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注意力。
笔者反思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认为问题在于情境设计的重点发生偏差。本课的重点应该是文档的建立、保存和打开这些操作。但这个情境的重点是文字的输入操作,放到“第四课 文档的修改
(二)文字的剪切和复制”中比较合适。
3、情境的地位从服务于教学转变成教学包袱。
[案例六]:一位教师在设计word中的“其他工具的使用”这课时,设计了在春节拜年时,用模板批量地制作年糕,送年糕,送年历的情境来引入日历模板,但是他发现在后面其他模板的介绍中这个情境已经很难延续,即使勉强前后呼应,也让人觉得很生硬。这位教师经过反复斟酌之后还是决定抛开情境,顺其自然。
其实情境只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当情境不再适合当前的教学时,我们为什么要给自己背上思想包袱,成为情境的奴隶呢?一节有情境设计的信息技术课固然很出彩,但很难为课本中的所有课时都设计一个贯穿所有知识点的情境。情境教学虽好,但如果每堂课都用,人人都用,从头到尾地用,信息技术课的形式就会渐渐失去多样性,也不利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
4、书本成了摆设,书本中的知识点因情境需要而被重新组合,或者随意丢弃。语文,数学等传统科目都非常注重书本。所有的教学设计,甚至课外拓展,都可以在课本上找到依据。课本后面的练习题更是语文、数学教师非常重视的部分。但是在一些信息技术教师的课上,很难找到该课时中的全部知识点。这些教师只是选择了课本中符合自己设计的情境的一些知识点,将其他的知识点无情抛弃。课本后面的练习也在教师设计的练习中踪迹难觅。
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信息技术的内容就是基础,随意丢掉其中的任何部分都有可能影响到孩子今后信息技术的学习。只有打好基础,才能让孩子在将来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对于怎样才能处理好情境教学的利弊关系,根据以上分析和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应用情境,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建议。
1、在情境的选择过程中要注意对情境中包含的思想内容进行严格筛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情境中渗透的应该是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对包含不健康思想的情境要坚决弃用,避免对学 生造成不良影响,成为思想不合格的社会“危险品”。
2、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情境,使教学内容和情境有机地融为一体。避免情境内容的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如果把教学内容中的各个知识点比做散落一地的珍珠,好的情境设计就像一条粗细合适银线,将各个知识点穿针引线地连成一条完美的珍珠项链。不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就像一条太粗或太细的银线,对知识点没有任何帮助,还会破坏整串珍珠的整体结构。
3、在情境内容的选择上,尽量选择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较贴近实际生活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们可以学以致用,避免纸上谈兵,使学生陷入理论知识丰富,实际动手能力弱的尴尬情况。
4、情境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主体,情境是辅助,不要主次颠倒,为了情境而情境,甚至因为情境而影响了教学内容。一个成功的情境设计,都是让学生们在情境的辅助下,很好地掌握知识。而一个失败的情境设计,往往只是让学生记住了情境本身,却对所学的知识毫无印象。
5、要正确地处理好课本和情境设计之间的关系。要充分重视课本,特备是课本中的一些情境难以连接到的知识点和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应该成为教师设计练习的根据和参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情境教学就像水,了解其内涵,掌握其规律,就能让教学之舟一帆风顺;否则,情境教学可能会成为教学之舟的威胁,影响其顺利远航。
【参考文献】
[1].《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黄希庭
[2].《试论情境教学的心理学内涵》 中国教育学刊 1998年 05期 郭亨杰 [3].《情境教学在初一思想政治课中的具体运用》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1年 12期 臧玉清
[4].《论营销类专业课程的情境教学》职业技术教育 杨丹妮 1998年 15期
【作者详细联系方式】 姓名:王佳
5.博客传播 篇五
中国少年先锋队 61.gqt.org.cn 2009年08月17日
来源: 中国共青团网
作者:王颖
认识红领巾是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那儿离学校很近。每次,妈妈接我的时候,都会看见一群群胸戴红领巾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高高兴兴从校园内走出。看着那鲜红的红领巾,我觉得特别漂亮,就想让妈妈也给我买一条,可妈妈说:“红领巾是一种标志,标志着你是少先队员,要在入小学以后,当上了少先队员才有红领巾的。”这时的我,把佩戴红领巾当成我一个美丽的梦想„„
上学了,老师告诉我们:红领巾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标志,要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佩戴上它。于是,我严格按着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去做,终于,被第一批批准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想着明天就要佩戴上红领巾,我高兴的一晚上没有睡。第二天,在全校师生的注目下,我戴上了梦寐已久的红领巾,在队旗下庄严宣誓: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一切力量。那时,虽然不懂什么是共产主义,但是,我知道,我一定要让胸前的红领巾永远鲜红,一定不能给它抹黑。
就这样,红领巾伴随我渡过了小学6个年头。我们朝夕相处,一起上学,一起放学。鲜红的红领巾让我有了更多的责任感,经常让我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让我从中体验到了它给我带来的种种快乐。
记得有一次放寒假,学校要求少先队员们自愿组成小队,到社区帮助孤寡老人,让他们也能干干净净、快快乐乐的过个春节。我和小队中的几名成员一商量,把目光锁定在一个老人身上。她是一个军烈属老人,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争,老伴过早离世,孩子呢,长大以后,在外工作,很少回家,老人平常就靠社区的补助和自己捡拾一些废弃物过活。生活很是艰苦。我们经常帮她拿一些社区分的米、面、油等物品,所以,对老人家的情况十分了解。
于是,我们6个同学在商定好的那一天,拿上打扫的工具,就来到了老人家。到了老人家以后,跟老人说明了情况,就干了起来,有的收拾屋里,有的打扫院子,有的洗老人的脏衣服,有的洗刷用的餐具,还有的同学跟老人聊天,讲笑话。一时间,小院里充满了笑声。我是负责收拾屋子的。说实话,因为不经常有人来,所以屋子里到处是尘土,墙壁也是很黑,墙上挂着的一些毛主席等人的画像也显得旧一些,灯管就更是黑黄。我先用毛掸把屋子的尘土清扫一遍,然后打来一盆水,放上点洗衣粉(当时没有什么洗涤物品)用抹布沾了沾,就边整理边擦了起来。不一会,水就变的很浑黑„„在我们大家的齐心努力下,仅半天的功夫,老人的屋里屋外就焕然一新,老人高兴的直招呼我们休息一下,喝口水,我们望着自己辛苦换来的杰作,想着老人能在这么干净的环境中度过节日,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后来,我们小队每个星期,都会利用周末的时间,到老人的家里进行清扫,整理,给老人讲讲学校里的事,说个笑话让老人高兴,这样一直过了好几年。老人去世前,我们不在身边,但是听人说,她一直在念叨我们这群“红领巾”„„
红领巾是一种荣耀,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责任。戴上它,我就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求自己,让我进步的更快。如今,我在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好几个春秋,每年我都会胸戴红领巾迎接一批又一批同学加入这个组织,让我们这个组织变得更加强大、更有生命力。我也愿意,永远胸戴红领巾,带领这胸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们走入社区、走向社会,走进每一个人的心中,让他们竖起拇指说:还是“红领巾”好!
红领巾伴我成长
中国少年先锋队 61.gqt.org.cn 2009年10月10日
来源: 中国共青团网
作者:汪梦婷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已经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了。望着胸前那飘扬的红领巾,我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红领巾啊,你陪伴了我四年,你时时刻刻都激励我努力前进。”每当我看到鲜艳的红领巾,就会让我回想起了刚成为少先队员的一幕。
在上学前班的时候,我看见大哥哥和大姐姐们胸前飘扬着的红领巾时,我很羡慕。妈妈告诉我: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染成的,那是光荣的象征。于是,我就找了一条红丝带让妈妈帮我戴上,从那以后,我把那条红丝带当作了宝,我时刻告诫自己:要努力!争取早日戴上真正的红领巾。
2005年六一儿童节那天,激动又光荣的时刻终于来了,我听说要佩戴红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不禁自豪起来,但心却“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十分紧张又茫然。刚上完一节课,班主任就带领我们来到操场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也在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关注着又一批儿童即将踏入少先队员的光荣使命中。过了一会儿,操场上响起了《少年先锋队队歌》,各班排列着整齐的队伍陆续进入了操场上,手中拿着“少年先锋队队旗”,我心中是多么向往啊!校长发话了,大队辅导员发话了,大队长发话了,仪式逐渐进入了最激动人心的一个环节了,就是要给一年级小朋友戴红领巾了。我们踏着整齐的步伐来到操场中间,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拿着红领巾正等着我们。敬礼,戴上红领巾,再敬礼,这样的一个个动作,大哥哥大姐姐们娴熟的来回做着。红领巾戴上了,该轮到我们宣誓了,“时刻准备着,为中国共产主义而奋斗。”响亮而清脆的声音久久回荡在操场上。从此我在红领巾的陪伴下快乐成长。
三年级的时候,我曾经参加过学校的诵读比赛。在赛前的训练中,我常常犯背错内容、感情不够的毛病,这让我有些灰心丧气。就在这时,我看到胸前的红领巾正在为我加油,这使我更加努力。我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虽然我只得了三等奖,但是我的红领巾却开心地随风飘扬。转眼间,读四年级了。当王老师让我去参加作文比赛时,又是红领巾的无声的加油让我下了决心。在我的努力下,终于获得碧城镇小学小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我开心地笑了,我胸前的红领巾也仿佛更鲜艳了!
谢谢你红领巾,当我失败时,你就会告诫我失败乃成功之母;当我伤心时,你要我快乐面对每一天,当我松懈时,你告诉我要持之以恒,我相信,有红领巾的陪伴,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期望,以最好的成绩来回报老师和父母。
6.博客传播 篇六
化学课是我们各位同学在初中阶段较晚接触和学习的一门学科,由于各位同学的认知程度和学习方法的差别,出现部分同学刚开始学习时很有兴趣,也下功夫,但学习方法不对,成绩总不理想,因此加强化学学习方法指导是十分重要的。
一、认真抓好“预习、听讲、复习、记忆、作业”五个学习常规环节。
1.“预习”:
要想学好化学,必须先了解这门课程。课前一定要预习,在预习时要注意全面地预习一节教材,把握一节书的整体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整体印象,初步了解将要学习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巩固原有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同时找到教材的重点,划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带着问题听讲,既能提高听讲效率,又使自己学习主动、有兴趣。
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预习的好处很多:①它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②它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③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④它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预习的方法是:①通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详细对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②扫清障碍。在读课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加以弥补,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③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如果有潜力,还可以做点预习笔记。
2.“听讲”:
听讲是学好化学的关键,非常重要。初三是化学系统学习的开始,只看书而不注意听讲、观察实验和思考,有的知识很难理解。初中化学内容比较多,知识比较零散,老师在讲课时,着重围绕重点内容进行讲授。因此大家要仔细听课,认真做笔记,这不仅有利于进行课后复习,掌握重点,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预防上课时“走神”。不过,在记笔记时,必须讲究方法,要在听清楚老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记重点、难点、疑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听讲时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集中注意力
课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听讲,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去专心听讲是决定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有的学习活动可以服从个人的意志和愿望进行控制,但听老师讲解这种学习活动就不同,它不可能由自己进行有效控制,因为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涉及到自己,还涉及到老师和其它同学。因此,在做好预习的基础上,首先要集中注意力要听好课。
⑵要勤于思考
各位同学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学习内容,虽然听觉通道的畅通十分重要,但仅仅把学习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听”的方面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听”,充其量是听懂,听懂不一定是掌握,不一定会灵活运用。因此各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听课的时候,不仅要带注意“听”,而且要勤于思考,学会思考,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力争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学知识。只有积极思考,才能使自己真正获得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⑶注意教师所用的方法与思路
太多的人总是抱怨学不进去,记不住,思维转得慢,大脑不好使,吸取知识的能力太差,学习效率太低。在听讲过程中,各位同学不仅要记住教师给出的结论,更应该注意教师得出这个结论所用的思路和方法,这样的听课就能够不断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拓宽自己的思路。那种只知道记答案、得数,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忽视学习思维方法的听讲是难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⑷积极地回答和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各位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各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了解各位同学的学习情况,通常会向各位同学提出各种问题,有时也会鼓励各位同学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对此,各位同学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加讨论和回答问题。同时,各位同学也要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答案,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悟,有悟才能进。”
⑸养成“先听后记”的习惯
听课的过程中,作一些笔记是必要的,但“听”和“记”毕竟是两回事。要学会巧妙完整地记笔记的方法,课上一定要养成“先听后记”的习惯,将听到的内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纲挈领地记录本节的重点、难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课后应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易错、易混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以及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作整理记录。这个过程是提高每个同学的化学悟性也是将知识消化、理解变为自己知识的过程
3.“复习”:
复习是知识的巩固阶段,它是使各位同学温故知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落实课本知识为自己知识的过程。通常分为常规复习、单元复习和总复习。常规复习指各位同学每天放学后对当天所学知识的复习,常规复习每天所花时间不多,但十分重要,贵在持之以恒。单元复习是指各位同学每学一个单元后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复习,要注意知识的拾漏补缺,重在知识系统性、条理性。总复习指期中、期未或一学年的复习,复习量较大,要重视知识的整体归纳、总结,将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灵活和综合地运用。复习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加工和提高的过程。复习时要思考知识掌握的程度,要多思考几个为什么,要做到理解透彻,熟练运用。
在学习一个单元、一个章节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在学习《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部分后,可整理一下常见的物理变化有哪些,常见的化学变化有哪些,物理性质包括哪些,化学性质有哪些(局限于课文中)。在学习化学式前可把前面学习过的化学符号整理一下,以利于学习化学式的书写。在学习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后,可整理一下,原子有那些微粒构成,各有什么特性。我们在学习时要把这些分散杂乱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知识网络。要会根据自己的思考、理解,进行概括和总结。同时要通过知识的反复运用,在头脑中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4.“记忆”:
化学学科中有不少需要记忆的概念、符号、数据、化学方程式等。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人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识记过的事物第一天后的遗忘率达55、8%,保留率为44、2%,第二天以后的遗忘率为66、3%,保留率为33、7%,一个月后的保留率为21、9%。自此以后就基本上不再遗忘了。因此,及时复习和记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记忆时注意把一些枯燥无味难于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记忆。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家盖那美丽,新铁吸铅(轻),统共一百斤。”记忆。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记忆。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在理解后可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记忆。
“化学易学,易懂,易忘”,很多初学化学的同学都有此体会。复习可采用课后复习、周后复习、单元复习、章节复习、综合复习等。复习的方法有复述、默写、做联系等。只有通过多次复习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现行初中化学课本中有多个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求掌握的元素符号二十多个,还有许多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以及其他一些知识。这些内容都需要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它们多为学习化学的基础,若不能熟记,便会感到在“化学王国里”行走困难。
初中化学知识点多,涉及面广,易学难记,如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金
属活动性顺序表等。同学们普遍反映化学课“学得会,记不住”。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可以在学习中改进记忆方法,加强记忆方面的训练,提高记忆效果。学习化学是需要适当的记忆的,元素符号是需要记忆的,但不等于死记硬背,需要记忆的元素符号有20多个,可以分散记忆,先记几个常见的如:氢H,氧O,碳C,氯Cl,钠Na,镁Mg,铝Al,氦He,氖Ne,硫S,其余的以后学到了再背。化合价是正确书写化学式的基础,必须掌握。开始学习化合价时对最常用的元素化合价可以用“卡通人”的形式或顺口溜的形式背,如: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铜、钡、锌,铁,铝三价氯负一,氧、硫负二要记清。但是,光是死背是不行的,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应用,在用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记得更牢、才能灵活运用。书写化学式时,应该依据化合价,以及数学规律来书写。在学习“水的电解”实验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对于这个实验现象同学们总是混淆,我们就用谐音“父亲”来记忆“负氢”。在学习“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我们用“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来记忆实验的操作顺序。此外还可用图表记忆、对比记忆、数字记忆、规律记忆、浓缩记忆、联想记忆等方法,把枯燥的化学知识趣味化,这样就能记得清,记得牢。5.“作业”:
作业是各位同学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即学懂会用的体现,通过做题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深化、活化知识;能学习解题方法,发展思维,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做题的过程是各位同学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再提高的过程,对各位同学而言,做题后不要满足于解法、答案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要理顺所做解题目题的思路、逻辑关系和类型,把握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掌握了规律就能驾驭知识,迁移知识。做题还要善于积累,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功经验,二是失败教训。如果把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做错的题目积累成错题集,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题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把已经掌握的题做上标记进行淘汰,使不会的题逐渐减少,直到减少到零,既有针对性,又节省时间,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解题方法,可以想这道题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不这样解行不行,哪种方法最简捷,这便是“一题多解”。可以想能否通过改变物质、数据、操作顺序或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来重新解答,这便是“一题多变”。还可以回忆一下这道题解题方法与过去做过的题有无相同、相似之处,这便是“多题一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方法。
初中化学学科的特之一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较多而且杂乱,对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掌握是否熟练对学好初中化学课程关系极大。因
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形成正确实验技能,计算技能的依据,是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初三各位同学中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不重视,不愿意花时间去理解和记忆,这部分内容也是考试中容易失分的地方。
1.通过观察实验来帮助理解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是从大量的化学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如通过观察水的电解和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以形成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的概念,还可以加深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通过观察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可以形成电离的概念。所以脱离化学事实只是单纯的背诵概念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能熟练掌握了。
2.找出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学习
化学概念之间即有本质的区别又有联系,学习时应将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内存联系。如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单质和化合物、分子与原子、酸碱盐的概念分别进行对比学习,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理解概念的组成,注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
学习中要弄清每个概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其中关键部分是什么。如氧化物的概念,包括三部分,一为化合物,二为两种元素组成,三为其中一种为氧元素三者缺一不可,其关键部分是第二、第三部分。再如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部分,一为一定温度,二为100克溶剂,三为达到饱和状态,四为溶解的质量。四部分缺一不可,真正懂了,在判断和溶解度的有关计算题就不会出现错误了。同时,要注意理解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如单质的概念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关键词是纯净物,如果将纯净物而改为物质,你还判断为单质就是错误的。因为物质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就是单质,也可为混合物,如红磷与白磷、石墨和金刚石,它们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但却是不同单质。
7.微博客的分级化传播模式研究 篇七
微博客来自于英文micro-blogging, 是博客的一种变体, 在维基百科中, 微博客被描述为“一种允许用户及时更新简短文本并公开发布的博客的形式, 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相比于博客, 它的发布方式更加多样化、简单化, 除了网络用手机也可以进行发布, 是一种流动的互联网装置, 并且它的文本内容通常限制在140个字符, 即70个汉字以内。虽然学界还没有形成关于微博客的统一精确的概念, 但我们不难看出微博客的一些共性特点:文本简短、实时传播、移动发布、群组交流等。
一、微博客的初级传播模式
微博客的传播机理最初就是人对人的单一传播, 传播的双方主体通过信息的授权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 提出了传播的“循环模式”, 这一模式具有两个特点:第一, 这里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 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第二, 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 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2]。
1. 自媒体传播———平民草根化
从微博客的功能和应用方法上可以看出, 微博客是一种新的“自媒体”传播形态, 其传播机理最初就是以个人对个人的单一传播为基础[3]。每个人都可以简单便捷地在微博客中表达自我、展现自我, 这既凸显了微博客的平民化草根化, 也体现了网络媒介将话语权进一步下放。作为一种自媒介, 微博客比专业媒体更具有灵活性、及时性、迅速性,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精英的权力。虽然专业性权威性无法与传统媒体相比较, 但在突发事件中微博客的速度和影响不容小觑。
2. 主体———传者与受者交叉
微博客最初的传播形态便是一对一的传播, 传者发布一条信息, 受者给予回复, 传者再对回复进行回复, 如此循环, 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模糊交叉, 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 (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 、解释者 (执行解释意义功能) 和编码着 (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 的角色, 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微博客的初级信息传播是迅速而快捷的。在微博客中, 传者和受者并非泾渭分明的, 他们之间往往是互动性交流, 角色在相互交往中不停互换, 共同成为传播的主体。
3. 内容———文本碎片化
微博客的文本都比较短, 一般不超过70个汉字, 多数是闲言碎语的唠叨和琐碎的生活细节与心情感悟, 可以说微博客的内容是不成系统的碎片化的文本。而微博客网站本身就鼓励和支持这种琐碎的唠叨, 例如腾讯滔滔就向用户提供了“唠唠叨叨, 其乐陶陶”的理念。人们可以尽可能地通过只言片语展示生活的点点滴滴, 但是文本的碎片化也有可能导致信息的无意义繁殖和泛滥, 以Twitter为例, 在首页显示的只有九条信息, 如果隔秒就刷新, 网站管理人员难以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
二、微博客的群体传播模式
当一群人共同关注某一事件或某一议题时, 就组成了多个交流分析的小圈子, 微博客在个人对个人的传播基础上, 便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组织的群体传播, 作为自媒体的微博客用户逐渐将微博客作为一种自我表达于公共播报的平台, 传播的效果从而初步显现。微博平台不同于BBS的一个地方就是用户所关注的不一定是某个话题, 而是某些用户的状态, 比如自己的朋友、名人、名企等。微博客的群体传播模式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 窄播式传播
微博客内容的文本碎片化决定了其内容的关注者最初只是对该话题感兴趣而进行交流的小圈子。因此, 与一般大众媒体不同, 微博客主要是以获取特定部分人的注意力为目标, 因此微博客可以说是一种窄播式的分众传播。例如新浪微博既细分了各微博栏目, 包括体育、娱乐、财经等, 还开辟了栏目推荐博主和热门内容, 将微博网站的内容进行细分以吸引已经细分的受众群。
2. 半广播实时交互
E-Mail、blog等交流延时性强, 而IM则过于实时, 介于两者之间的微博客则很好地满足人们微妙的心理需求。与前面所讲的一对一人际传播不同, 用户通过高频率和快速型的参与讨论话题, 从而达到一种半广播式半实时的传播。这样的半广播实时交互的微博客机制, 使得用户组成了多个交流分析的小圈子, 群体传播得到凸现, 而大众传播在这里被弱化。
3. 集合行为的信息流
在群体传播中, 信息的流动呈现一种异常的状态, 要辨认谁是信源、谁是信宿是十分困难的, 几乎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 同时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微博客在关于某个热点话题的讨论中, 你一言我一语的碎片化表述, 既可能是新闻的传播, 也可能是流言的集合。微博客的传播内容, 在群体传播过程中会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 信息的快速增殖;第二, 信息的回流;第三, 传播过程中伴随大量谣言。
4. 集体狂欢倾向
高碎片化的文本, 也许能瞬间激起千层浪, 但大多都是淹没在随之而来的更多的碎片浪潮中。在最快捷、最方便的前提下, 微博客已成为快节奏生活中网民表达自我和沟通交流的流行方式, 却也不可避免地使得原本就已处于浮躁状态网民的“集体无意识”再度升级。从而可能形成大众的集体狂欢或者个人的孤独狂欢。
5. 个体化叙事
微博客的发布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它不像博客那么深思熟虑长篇大段, 由于其处于随时发布的状态, 满足的是用户的即时性表达的需求, 因此用户在表达的时候会更随意, 而其他用户在进行回复交流的时候也会比较随意。其文本的个人化、私语化的叙事特征更为明显。部分用户可能会陷入到“心灵的广播带来的自我迷恋的快乐感”, 而这种状态恰恰能够满足用户的虚荣心与表现欲, 也满足了某些用户的窥私欲。而这也会促使用户在个人的“私语”和“公共”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三、微博客的大众传播模式
多媒体技术下的大众传播, 更倾向于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 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4]。微博客的作用和影响力有时候是异常强大的, 虽然是一种分众化的传播, 但传播效果是趋向大众化的, 可以说微博客也具备了一定的大众传播的特征。
拉斯韦尔在《传播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 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 形成了“5W模式”, 即“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效果”模式。比起前文所讲的“循环模式”, 拉斯韦尔的模式更适合描述大众传播的模式。但是拉斯韦尔的模式看到了受众的反映, 即传播效果, 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的渠道, 而这恰恰是微博客的一大特点。
1. 内容———超阅读的解构主义
超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解构的过程:各个链接的文本就是被拆散的碎片读者在阅读中, 追求的并不仅是一种权威的终极的解释, 而是结构之后的重生意义。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 微博客的传播速度与影响不容小觑, 亲身经历者的“现场报道”, 一系列碎片化的文本背后就是事实的真相。虽然微博客的内容是不完整的、无序的、可以补充的, 但是它可以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 让受众通过多层次的阅读后, 能够进行思考与整合, 从而获知碎片背后的整体。
2. 渠道———与其他大众媒介深度对接
微博客的传播是一种多级传播的模式, 当实现个人对个人、个人对群体的传播后, 微博客的分众模式开始向大众传播过渡, 这其中的关键便是采取大众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平台。微博客传播范围和效果的扩大, 所依赖的传播渠道便是和其他大众媒介深度对接, 即以微博客为平台的基础上对其他大众媒介进行链接和互动。例如新浪微博中很多突破小圈子引起网民热议的话题, 作者都提供了话题的媒体补充, 就相关的大众媒介的链接和评论, 从而将话题从微博客平台转换到大众传播的互联网传播平台。
3. 效果———“微”博客“大”影响
微博客的门槛低、即时性强, 满足了一些用户的个人传播欲望。用户发现了一些具有公共新闻价值的事件、信息, 以文字或图片方式发布到微博客网站商行, 能够引起一定范围和强度的“传播震动”。随着在微博客发布的话题或者信息开始在进一步关注中链接到内容更为丰富的博客、BBS、新闻网站等大众传播媒体, 微博客就实现了传播内容、范围、深度、广度和效果的几何状扩大, 达到和初级传播、群体传播所无法比拟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 实现微博客的多元效果。例如新浪微博所推出的热门转发中, 一条微博的一天之内的转发就会达到上千, 令人感叹。
4. 反馈———实时双向交流
在阅读的过程中, 受众也许会产生参与的欲望, 在微博客网站中, 只要你拥有一个账户并登录, 就可以立即发表评论, 从单纯的阅读者变成超文本的一份子。用户可以给微博客内容进行评论, 微博客的发布者也可以就该用户的留言进行回复, 微博客实现了传者和受者间良好的反馈机制。同时, 这种反馈机制也是实时的, 微博客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接入, 用户通过手机等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
微博客虽“微”, 但传播影响却很“大”, 事件或者议题最早在微博客网站上进行传播时是一种分众传播, 然后转化形成了大众传播, 这样的由小众到大众的转变正是微博客在进行信息传播时的多级传播模式的表现。这种多级传播模式就是第一级的分众传播, 具体表现为个人—个人, 个人—群体, 在第一级的分众传播阶段采取大众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平台后, 微博客的分支传播模式即开始实现分众传播向大众传播的过渡。随着在微博客发布的话题或者信息开始在进一步关注中链接到内容更为丰富的博客、BBS、空间、专业网站、综合网站等互联网大众传播媒体, 微博客第一次传播时承载的内容和信息开始进行第二级的传播, 而这种第二级的传播在借助大众传播的平台时即转为大众传播, 从而实现传播内容、范围、深度、广度和效果的扩大, 达到与第一次个人和个人、个人和群体传播时对比鲜明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 从而体现出微博客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卫华、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传媒观察.2008, 10:P51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P61-62
[3]黄朔.微博客多极化传播模式初探[E].www.chi-napr.com.cn/News/Talk/43586.shtml.2009-12-29
[4]黄朔.微博客多极化传播模式初探[E].www.chi-napr.com.cn/News/Talk/43586.shtml.2009-12-29
[1]孙卫华、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传媒观察.2008, 10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8.博客传播 篇八
2005年,康师傅茉莉清茶一上市就凭借成功的品牌推广创造了一个销售高峰,确立了其在同类品牌中的领导地位,在消费者心中初步建立起“清新”、“恬静”的美好形象。
2006年,康师傅希望能在现有基础上将茉莉清茶的品牌内涵进行延伸,将产品诉求提升至生活诉求层面,提倡一种茉莉般“清新优雅的生活情趣”。
为与目标受众群体进行更深入的互动与沟通,作为新的茶品类先锋,康师傅借助博客这一新兴的网络工具,携手新浪,结合受众群体的生活消费特征,策划了一场以“感受茉莉 品味优雅”为主题的网络互动推广活动。通过建立品牌Minisite(迷你站),将相关联的文化诉求与康师傅清茶品牌理念充分融合,吸引目标群体参与互动,为品牌讲述一个散发着茉莉清香的故事……
围绕客户创造性地沟通
新颖的网络媒体传播形式、丰富的板块内容资讯,融洽温馨的知性氛围,牢牢吸引住了目标群体的兴趣,读书、品茶、听音乐、写博客等多个知性DNA引发了他们的共鸣。
在定位上,康师傅茉莉清茶的消费群体是“一群思想活跃,积极进取,热爱生活,而且注重生活质量,懂得享受生活的年轻人,他们喜欢上网听音乐、浏览文学、通过个人博客抒发生活感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向往一种优雅的生活情趣,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文化修养让他们带有浓厚的知性色彩。”与这一知性群体沟通,显然需要营造一个能够吸引他们的知性空间。
结合康师傅茉莉清茶推广需求,康师傅与新浪进行了沟通,对方为茉莉清茶打造了一个“优雅”的网络活动平台——3in1书签式Minisite。Minisite在页面设计上以契合康师傅清茶电视t vc风格的画面为主,格调清新,主题鲜明;在板块上被划分为“优雅书香”、“优雅旋律”、“优雅博客”三部分,直指新浪读书、音乐、博客三大频道用户。整个推广活动的重头戏是“相约茉莉,优雅博客”的主题博客大赛。在大赛中,他们利用多种网络互动形式的组合,将康师傅茉莉清茶悠闲惬意、温馨亲切、文雅恬淡的茉莉生活渗透到目标群体的精神世界。
新颖的网络媒体传播形式、丰富的板块内容资讯,融洽温馨的知性氛围,牢牢吸引住了目标群体的兴趣,读书、品茶、听音乐、写博客等多个知性DNA引发了他们的共鸣。
席卷新浪网络的“暴风眼”
让整个康师傅茉莉清茶“优雅”之风席卷新浪网络的“暴风眼”,就是大量用户通过“优雅情趣,茶香故事”博客大赛对活动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2006年6~9月,整个网络主题推广活动火热进行。结合3in1 Minisite的活动内容,康师傅借助新浪进行了大量的宣传配合。新浪网的娱乐、音乐频道,通过内容栏目结合的形式对整个主题活动进行了推广。在活动开始阶段,康师傅持续一个月用新浪读书频道的入口结合重点书籍、内容推广。一个月后,又以娱乐为主题进行推广,并辅以音乐相配合的方式加大推广力度。
形象鲜明的茉莉花蕾在新浪读书、音乐、娱乐栏目中伸展,优雅的表达吸引了经过的网友在此驻足。在新浪首页、新闻中心、娱乐、体育等流量较高的黄金频道,也对活动进行了广告宣传的配合。新浪博客频道用大量焦点图片、文字链接推广博客大赛活动,其他热点博客活动页内均以热点活动方式进行推广。
这些举措放大了主题活动的影响力,网友对活动的关注度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达到一个峰值。事后统计显示,整个推广活动中康师傅茉莉清茶获得的品牌曝光机会超过2.7亿人次浏览,所投放的广告获得了近36万次的点击。
让整个康师傅茉莉清茶“优雅”之风席卷新浪网络的暴风眼,就是大量用户通过“优雅情趣,茶香故事”博客大赛对活动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很多参赛选手都在自己的博客和新浪论坛上发表了大量的由“茉莉生活”而引发的感言,参加博客大赛的网友们甚至还主动发动亲朋好友都来上网投票,进一步使活动影响力得到扩展。
随着活动的推进,其火热程度也不断上升。整个博客大赛活动共分为两个阶段,以投票榜前5位的得票总数为例,第二阶段的得票总数超出第一阶段总数的二倍多。据统计整个活动一共收到网友投票总计二十余万张,网友评论留言数超过4万条。参赛的文章中,有诗歌、散文、故事,还有一些国外选手参赛,怀念中国的茶文化。有的看过这个活动的网友留言表示:“有那么好喝吗?我也要买来试试。”更有甚者,甚至组成了茶友会、书友会,在网上掀起“茶”文化的“优雅”风潮。
品牌内涵的“优雅”渗透
“用博客的形式,用个人的文笔,抒发关于茶所引发的一系列优雅情节,即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康师傅茉莉清茶的广告效应。
网友对康师傅茉莉清茶网络互动推广活动好评如潮,有网友参加本次活动后写道:“我偶然在新浪看到康师傅茉莉清茶博客征文广告。用博客的形式,用个人的文笔,抒发关于‘茶’所引发的一系列优雅情节,即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康师傅茉莉清茶的广告效应,同时又让sina的博客数量增加。双赢的结果,且非常有意义;康师傅和新浪的合作,是我非常欣赏的‘聪明’的营销方式。茉莉、淡雅、茶、优雅一系列碎片串成真实的生活片断,自然而淡定的书写,我喜欢参加这样有意义的征文。”
事后统计,康师傅茉莉清茶整体活动推广的到达率为13%,而博客大赛活动到达率为39%。通过本次活动推广宣传后,经问卷了解到,表示肯定会购买和可能会购买的消费者比例高达81%,其中可能会购买人群占47%。通过网站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可以清楚了解到,康师傅茉莉清茶的品牌理念转化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如表-1)。认为康师傅茉莉清茶“口味好”、“品牌价值高”的消费者占有51%的比例。对于饮料类商品,这两项指标的认同至关重要,也是品牌长期吸引受众的原因。
品牌转化获得成功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浪音乐、娱乐频道受众类型以18~35岁年轻男女为主,这部分人群追求时尚,年轻有活力,对康师傅茉莉清茶这样的休闲茶饮料品牌高度敏感。品牌对这些消费者作出合适的引导,就能够得到他们积极地响应。在诸如音乐、娱乐这样的媒体平台进行主题性网络活动推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