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2024-08-25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17篇)

1.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篇一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五大连池市引龙河农场小学 袁玉敏

感悟能力的培养,是创新写作的关键:感悟并非仅仅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分析,更重要的是在感性的基础上有自己独到见解和创新意识。学生阶段是一个人综合能力(包括感悟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作文是一个学生语文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具体表现。但学生怕写作文,写出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还是普遍现象。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就应当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用心去感悟生活,把学生从那种对生活“视而不见”的状态中引出来,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因此,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对写作起着关键作用,如何做到这一点,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粗浅的论述。

一、教会学生关注生活,是感悟生活的前提

着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说明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是学生创作之源。同时,生活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多数学生却认为平淡无奇,就算生活中发生了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他们也只是听一下就过去了,根本没往心里去,更不要说每天发生在生活中那些平平淡淡的小事了。这是因为,这些事本身和学生自身生活没有多少关系,因而很难引起他们的关注。所以,一旦让学生拿起笔来描写生活,他们就觉得空白一片,无从谈起。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教师把生活中这些变化引入学生的视线中,引起学生的关注。

二、用心去观察生活,注重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观察生活是学生作文联系现实的重要手段,我们平时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不能只局限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观察,而且应强调同时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感受,如果说在写作与生活之间,观察是桥梁或媒介,那么感受与体验则是这桥梁、媒介的重要基石。

观察也不能只停留在一种单纯的形式上,它还应是一种能力,在融入作者自我内心体验及对生活的真切感受的同时还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外在事物的相互渗透,它将该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蕴藏着人生百态与真善美丑。让学生走近它,观察它,感悟它,学生作文不仅有了无尽的题材,而且平添了无尽的底蕴,折射出深沉的悟性。

三、在思考和讨论中,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它不但直接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素材,而且写作过程的全部心智活动都从这里发生。

感悟作为一种能力,是需要教师精心培养的。如何培养学生这一能力,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俗话说:“多想出智慧”,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用心关注生活的同时,再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善于思考的话,必将促进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思考中提升自己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对生活的认识能力。

感悟作为一种可以培养和训练的能力,还可以借助学生的讨论,触类旁通,相互启迪,让学生获得更广泛的信息,提升自己的认识。这种讨论,可以就同一件事让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例如:新学期开始,有几位同学没有完成假期作业,老师让他们停课回家补作业,就这件事,组织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有的学生认为老师太凶了,遇事缺少调查研究,作风武断。不利于教育好学生。也有的学生认为,做不做作业,是学生自主权的问题,如果学生认为这样的作业做得没有什么价值,完全可以拒绝去做。也有的学生从做学生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做一个学生,完成作业是一个学生最基本的职责,就像一个公民应该按时向国家纳税一样,任何理由都无法为其行为开脱。针对这样一件事情,学生发表了很多看法,大家在这种交流讨论中,拓宽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四、学习别人的“感悟”,提高学生感悟的深度

作文,首先应该是人生的一道最亮丽的风景,是人的一种心灵的需要。正是有这种心灵的需要,你才能从看似平凡的事件中发掘出蕴含着的深邃哲理,才能不断地把感受美升华为思想美。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首先要用心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宇宙无限,物象万种,我们只有接触它,熟悉它,善于从平凡的事件中去寻觅真善美,去挖掘生活中的哲理和智慧,才能探其幽微,悟其秉性,写出意蕴。

其次要积极思考人生,善于联想和想象。要尽量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味来。让你的心灵得到释放,让你的个性得到张扬。

第三要尽可能亲身感受生活,深入体验情感。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去直接感受生活,激活灵感。并迅速捕捉住,把它演绎成有生命的事物。只有这样,作文才能产生扣人心弦的魅力。

五、勤动笔墨,及时把感悟加以储备

一个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产生感悟是瞬时的,也就是感悟具有及时性。因此,应鼓励学生在产生感悟的瞬间,进行必要的思考,清晰地记录下来,这个过程也同时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练习过程。这种积累越多,储备越丰厚,练习越久,学生的感悟能力就越强。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因此,作文教学中,只有注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才能真正解决学生怕写作文的根本问题。

总之,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而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是写作的生命,因此要引导学生以自己全部的心思,全部的真情去仔细地体味生活,感受越细腻,越深刻,写出来的文章才是具有真情实感,那么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会得到加强,他们就会真正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2.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篇二

一、在初读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初读, 可以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圈出生字词读, 把课文读正确, 在反馈正音时, 教师重点指导容易读错的字音;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 还要提供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读课文, 把课文读通顺。让学生朗读, 在朗读中识字和感知, 为下面的有感情朗读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雨》一文,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 读后, 找出课文的一句话夸夸秋天, 学生通过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整体感悟, 找到了课文最后一句话“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首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在这里, 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读后让学生质疑。这样, 秋天的美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在精读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 通过精读课文, 让学生真正理解, 系统领悟。精读课文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独立思考, 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人物对话。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 在读书中求解, 在读书中品味, 在读书中生情, 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感受, 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是提升学生课文感悟深度的重要手段。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 更是一个发展过程。而对教师来说, 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则是引导学生由对作品的初步印象上升到对其精彩处、细微处的仔细品味的重要手段。

三、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反复地诵读文章, 要求学生眼到、耳到、口到、心到, 使学生感知其意, 感悟其情。人教版《长城》中有这样一句话: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 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怎样来读懂这句话?领会这句话?

1. 初步感受读。

读这句你读懂了什么? (万里长城的长, 这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凝结成的, 长城的建筑需要无数的劳动人民)

2. 深入文本加深感受读。

(1) 从文章的哪些地方看出长城凝结这劳动人民的血汗。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 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 没有起重机, 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 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2) 注入感情地朗读。再次出现“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 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句话, 把你理解的血汗读出来。 (3) 用同样的方法理解“智慧”后, 再次深情朗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 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3. 情感喷发地读。

配上凄凉的音乐, 教师动情地补充有关长城建筑的种种资料, 学生闭目体会。最后让学生聚集的情感如山洪迸发, 带着深深地感触, 心灵的震撼, 来朗读这句话。

四、联系现实中感悟

叶圣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 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 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 得到真实的经验, 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而我们语文老师在处理教材, 解读文字的时候就应该在学生容易忽视之处, 不能很好地体会文本中隐藏的感情之时, 敏感地把握, 挖掘生活中情景, 唤起学生的回忆、想象, 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 体会情感。人教版第七册《猫》中有这么一句话“它 (猫) 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 长短不同, 粗细各异, 变化多端。”对于“丰富多腔”“变化多端”, 这样的词语学生理解上并不存在问题, 无论通过查字典, 还是联系上下文都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还原生活, 还原画面, 模拟现实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加深理解, 让学生体会到猫是有灵性的, 这样的猫怎么会不让人喜爱呢?既理解了文字, 又体会了情感。

总之, 感悟不同于理解, 它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 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要在兴趣中点燃学生的感悟;在阅读中引导并提升学生的感悟;在质疑和讨论中强化学生的感悟;在大胆的想象中丰富学生的感悟;在拓展延伸中, 升华学生的感悟。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自己的感悟、理解、创造、构建, 才能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只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感悟、理解的内容, 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感悟的环境, 通过教学“生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就能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阅读教学,感悟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宋文雅.论写作感悟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

3.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浅探 篇三

[关键词]阅读教学 感悟能力 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6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必要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感悟情感,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下面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教学为例,具体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一、在经历中感悟“累”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语文课堂是阅读的课堂,更是学生体验感悟的课堂。很多的感受,不是仅凭文字与教师的介绍学生就能够体会的,这就需要学生本身的经历来帮助体验。学生对天游峰来回扫那1800多级台阶只是数字上的感受,对于天游峰的险与峻,游客的气喘吁吁与大汗淋漓,老人的累等没有切肤的体验。于是,课前我组织学生爬学校五层楼比赛。有的学生爬得大气直喘,有的女生甚至没能坚持到最后。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对课文中“累”的体验与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师:老人每天来回扫1800多级台阶,你说累吗?

生:我觉得很累,上次比赛我们才爬五楼,有的人当场就累了,我到现在腿还有点疼。

师:生活中,70岁的老人已经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了。可是,这位老人每天还要在高而险的天游峰上爬上爬下,扫那1800多级台阶。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呢?

师:我们体会到的老人的品质都与天游峰有关,看来作者在文章中描写天游峰的高和险并不是闲来之笔,目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反映出老人的品质与山一样坚韧,不怕苦、勤劳。

师:是呀,通过写山的险与台阶的长来衬托出老人的品质,在写作上叫做“反衬”。

教师通过课前比赛爬楼梯,让学生体会到累。教学时,进行类比感悟,学生自然能体会到老人的累。这样,学生的思想情感不是教师强加的,是学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更能体会老人的精神品质。

二、在细读中感悟“身累心不累”

细读文本,就是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多侧面的内涵。细读要善于抓住文本解读的关键处,所谓“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只有细读,才能走进文本,才能与作者进行对话,才能悟到作者写作的意图。通过课文学习,学生知道老人其实很累,但老人却说不累,产生了矛盾。如何让学生通过这一矛盾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师:老人的工作很累,但老人又是如何说呢?我们读一读老人的话。(学生读)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好。你从哪几方面读出了老人的不累?

生:“不累,不累……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老人轻松自如,很悠闲,所以老人不觉得累。

师:老人已经70高龄,为什么还在天游峰扫路呢?为什么舍不得离开呢?

生:老人把这里的山与水融入自己的精神世界。这里是他的一切。

师:是啊,他爱这里的山,爱这里的水,爱这里的空气,爱这里的花草,爱这里的生活,他已经和武夷山天游峰融为一体了。

天游峰的扫路人,他到底累还是不累?课上至此,学生心中已一目了然——累!非常的累!在天游峰工作,怎会不累?这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辛苦与危险,此时就需要学生从各种角度进行体会、感悟。“累”体验得越深刻,“不累”的认识才会更到位。课堂中设置的一些小矛盾,或者教师提一些明知故问的问题,不是在浪费时间,不是在做重复的事,而是这些需要一而再、再而三思考与回答的问题,能让学生的体验层层深入,在一次次的肯定与反思中感悟越来越深刻,真正达到升华感情的作用。

阅读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认知、对话和感悟的过程,终极目标是学生获得对文本的理解,从中得到思想的启迪、知识的发展、情感的升华等。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感悟,获得最真实的体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真实的发展。

4.如何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a 篇四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中学生来说,兴趣是推动其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如果学生对语文实践活动没有兴趣,即使教师的水平再高,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而一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由“要我学”、“要我练”变成“我要学”、“我要练”,最终发展成为“我爱学”、“我爱练”。这样,学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智慧的潜能就能完全释放出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有可能增强。兴趣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前提,特别是中学生。因此,我们无论进行什么训练,都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学生的语文技能训练取得好的效果,才能使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而能力也就在良性循环中得以形成和提高。

古人尚且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何况今人?所谓方法,乃是解决问题的一门程序,也是一种技能,是对如何解决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例如,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的技能,我在教学中先给学生讲授给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如何分段,再找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试着分段,并在训练的过程中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作具体的指导,这样坚持训练下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不困难了。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正是我国二十一世纪中学英语教学的的新目标。笔者认为该目标主要体现在:强调对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养成;注意了解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即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我们应本着这个新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笔者就如何培养中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坚持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就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就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注意那些特定的刺激物,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图书馆,阅览室查找有关资料信息。作为老师不管问题难易都不能挖苦讽刺 而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推广师生护动激发学生参与意识我们应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我们都知道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是在疑难问题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中发展的。学生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设计的问题都写在本子上课时大胆发言,大声提问引起全班同学注意及探讨。还要学会归纳反思。

利用课前5分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 能力。课前5分钟用来说英语,这种做法已被推广,笔者认为很好。让学生开口说英语是我们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本人要求学生按学 号或座位顺序,在课前5分钟为同学讲点什么,内容很丰富,要求 不高。我们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声由衷的赞许都能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5.如何培养驾驭语言的能力 篇五

所谓含蓄、委婉,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指在讲话时不直陈本意。而是用委婉之词加以烘托或暗示,让人思而得之,并且越揣摩,含义越深越多,因而也就是越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两度竞选总统均败在艾森豪威尔下的史蒂文森,就别具幽默。

在他第一次竞选败给艾森豪威尔的那天早晨,他以充满幽默力量的口吻,在门口欢迎记者:“进来吧,来给烤面包验验尸。”

几年后的一天,史蒂文森应邀在一次餐会上演讲时,因为在路上阅兵行列的经过而耽搁,到达会场时已迟到了。他表示歉意,解释说:“军队英雄老是挡我的路。”

史蒂文森使用巧妙含蓄的语言,用一句轻松、微妙的俏皮话,改变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使听众感到他并不是一个失败者,而是赢者,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

隐约之词是社交场合中常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技巧。它可以表述难言之语。

实际上,无论是谁,在生活中,都会有不便直言之事。如青年男女向异性求爱,虽然文学作品中也有“姑娘,我爱你”,“小姐,嫁给我吧”,“心爱的,我向你求婚”之类的直率描写,但大多数人并没有这种勇气,而是用婉语表达的最多。

人们在说话时,又常常用故意游移其词的手法,给人以风趣之感。有人谈及某人相貌丑陋时,说“长得有特色”,谈到某人对一个人、一件事有不满情绪时,说他对此事有点“感冒”等等。都委婉地表示了事情的本意,但又没有违反使用语言的规律。

使用幽默与讽刺,常常使委婉可以兼得。

英国著名作家萧柏纳曾与一家很大企业的老板并坐看戏。萧柏纳癯瘦,而这位老板却满身肥肉,胖得流油。胖资本家想嘲笑一下瘦作家,说:“作家先生,我一见你,便知道你们那儿在闹饥荒。”萧柏纳接道:“我一看见你,便知道闹饥荒的原因。”

妙用歇后语形容、描绘某事物往往能显示出形象、生动、逼真的长处,给人俏皮、诙谐、幽默之感,使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大增,从而使其妙趣横生,余味无穷。像“猫哭老鼠,假慈悲”,“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等等歇后语,都很活泼有趣。如能恰当地运用必将会大大增强说服力。

精要提示:

6.如何培养儿童语言能力 篇六

点读笔可以说是一个突破传统思维的具有高科技的学习工具,它通过点到哪里读到哪里的方式,结合听说读的学习方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刺激右脑的开发,在快乐中学习,吸收课本知识,让提高学习成绩不再成为难题.而且它体积小巧,轻松携带,无论是在学校或是在课外,都可以使用。点读笔不是玩具,也不是教具,让孩子在玩乐中得到知识,而且没有光源,相比于带屏幕的电教产品而言,点读笔对孩子的眼睛没有任何辐射,近视的风险几乎没有。

功能编辑本段 折叠

一、点读功能

在图书上点不同的位置发不同的声音,也可以点同一个地方发不同的声音;点中文说中文,点英语说英语,点故事讲故事,点儿歌唱儿歌。笔头使用第二代加密型OID笔头;感应十分灵敏,哪里不懂点哪里,早点早聪明,越点越聪明。

二、同步翻译 点读笔通过特定的翻译按钮可以实现诸如“点汉语说英语”;“点英语说汉语”的翻译功能。

三、益智游戏

通过有语音反馈的游戏设定,把练习变成游戏,大大提高学习兴趣,有趣的游戏互动还可以帮助孩子增强自信,迅速开发智力。

四、朗读复读

点读笔操作简单,反复点击即可实现复读功能;或在读完正文内容后,轻按开关键1秒,即可重复阅读。从学前识字、汉语拼音、趣味算术、儿歌、到国学三字经,唐诗和英语朗读,给孩子一个全面立体式学习。

五、双嗽叭高清发音

点读笔真人原声发音,提供最权威的普通话方案和美国英语发音方案;高音质双喇叭,保证高清晰音质,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语境。帮助孩子从小接触和培养正确的发音,养成良好的语感,让孩子一开始就站在正确的起点上。

六、安全环保

点读笔无毒无味,没有噪音污染。内置锂电池,安全、经济、环保。笔头设计圆滑,适合儿童好学又好动的特点。外壳采用环保的ABS材料和UV(抗紫外线)材料,声音是电流直接在喇叭上产生的机械波,无电磁辐射;音量多控制在60分贝之内,适合孩子的听力或跟读。

七、海量存储

4GB内存,可容纳上百本图书,通过USB接口可以自由下载海量图书配套语音。还可以通过在线升级的方式享用最新科技成果。

八、MP3音乐

支持MP3播放功能,正常音量时时长可达5-6小时。可通过USB通讯线自由下载儿歌、歌曲、小故事,更好地发掘孩子的潜在能力。

优势编辑本段 折叠点读笔全球独创自动语音教学模式,以新奇有趣的卡通为载体,真人发音为媒介,以丰富多彩的卡通剧 情帮助孩子轻松学历史、学英语,听故事,做游戏。集学习娱乐于一身,提高孩子学习兴趣,增强专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不爱学,不听话的问题。在英语学习方面,推出了剑桥幼儿英语启蒙,李阳疯狂英语,新概念幼儿园英语,迪士尼情景英语和地球家族英语等等,让孩子在有声环境中轻松的学习。

选择编辑本段 折叠

1、选择低电磁辐射的、健康的无线笔,点读笔应配备无线笔先进、时尚,具有健康、精准、方便、实用等优势。

2、选择内容充实、教材全面、丰富健康的点读笔。

3、选择经久耐用,产品质量有保障的点读笔。

4、发音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购买时挑选发音纯正标准的点读笔。

特点编辑本段 折叠

1、点读功能。点读笔只需轻轻一点,就可以发出美妙的声音。可以在图书上点不同的位置发不同的声音,点汉字读汉字,点拼音读拼音,点故事讲故事,点儿歌唱儿歌。真正实现哪里不懂点哪里,令您的小孩早点早聪明,越点越聪明

2、益智功能。点读笔通过有语音反馈的游戏设定,把普通的练习变成游戏互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轻松愉快的学习。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快乐。还可以调动小孩子的思维逻辑能力,令他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开发他的大脑。

3、益智游戏。点读笔把练习变成游戏,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轻松愉快的学习。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学习中娱乐,学习娱乐两不误。让孩子爱上学习。全方位感官调动

让孩子从“要你读”变成“我要读”

点读笔紧跟时代潮流,将枯燥乏味的知识融入有趣的故事、游戏中,采用标准的普通话读音,原汁原味的英文发音,让孩子轻松融入标准规范的学习环境中。同时充分调动人体五大感官,实现手动、眼看、耳听、口 说、脑记的全方位超级互动,最大限度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对书本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要你读” 变成“我要读”。

迅速开发智力,锻炼大脑,激发潜能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孩子的兴趣在于引导。点读笔首创即点即读学习模式,点到哪读到哪,全方位开发孩子智力,在游戏、故事中锻炼大脑,激发孩子内在潜能,将孩子好奇心和兴趣引致学习上。配套的多本开发 逻辑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动手能力等潜能开发图书,让孩子快人一步,赢在起跑线上!提供丰富多元的知识 保证孩子多元智能的优秀品质

虽然每一种智能都能用来解决问题,也都能在人生的任何一个时刻给人们带来快乐,但是多元智能的品质是在儿童早期设定的。虽然发展多元智能的大门是永远不会全关上的,但是所有的智能都是在儿童早期的智能导入中发展起来的。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开发智能,可以促使他们将来发展一些专家型智能,也可以让他们在发展智能时得到快乐。增强孩子自信心 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

生动有趣的互动游戏,游戏中孩子答错了,有趣的童音会给孩子鼓励;答对了,会给与适当的表扬,这对增强 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帮助。正面、有趣、生动的学习内容,互动欢乐的学习氛围,塑造孩子活泼、开朗、积极、正面的良好性格。点读笔的特点

1、科学设计:符合儿童人体工程学特点,结实耐用。

2、记忆重播:按功能键找到停顿处,继续学习。

3、高保真音质:原人原声美国外教配音,高清播放。

4、操作简单:打开开关即可学习,无需大人辅助。

5、海量内存:一支点读笔可点读所有配套有声图书。

6、高速识别内置摄像头,快速读取真人纯正口语。

7、互动游戏:千种互动游戏,让孩子玩会英语。

获得帮助编辑本段 折叠学前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阶段,从孩子呱呱落地到正式步入学堂,它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事实证明,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能为孩子将来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孩子成功人生的开端。点读笔为孩子打造有声有色的学习世界,提供丰富多元的知识,培养孩子高品质的多元智能。学前开发孩子的各种智能,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大有帮助。双语有声挂图

丰富的图画,美妙的声音带着宝宝认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各种动物、各种颜色、形状、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动物世界、标志、汽车、节日、加法口诀,数字等等。睡前故事

收录了古今中外共288个故事,涵盖了九大类别,经典耐听。每个故事都优中选优,独到极致。每个故事都配有一副精美的图,帮助孩子理解。孩子在故事中学到知识,懂得道理。成语故事

加入了其他品牌不同的成语篇,以丰富多彩的画面、细致的有声环境,让孩子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习优秀的品格,让孩子们从小知道对与错,变的心胸开阔,知书达理。快乐国学院

加入了其他品牌不同的三字经篇,因为《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以说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国学院中还包括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等 学前识字

包含学前必备的600多个汉字,分初级、中级和高级,双语同步,而且结合配套图片,更深刻的让孩子体会字词的含义,听、说、学、读、写全方位打通儿童的认知触觉,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主动的学习汉字。学前拼音

所针对的年龄段和学汉字差不多,书中收录了大量的拼读练习和词汇,突破了传统的幼儿拼音学习模式,各页穿插儿歌和小童谣,发音提示等,帮助孩子在玩耍中学到知识。唐诗

录制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大纲中指定与补充的必备古诗词篇目,诗词脍炙人口,并配有精准的注音和解释分析,还有孩子们喜爱的卡通插图,帮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 学前英语 它将带孩子进入一个有趣的英语世界,不仅可以掌握26个字母的读写,还可以接触并学会很多日常生活常见的英语单词。能提高孩子的语音听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学前数学

由权威幼教专家精选推荐,包括了儿童初学数学的最基本的主题:蒙氏互动数字游戏、涵盖诸多方面的数学知识,比如等分、单双数、10以内的加减法、几何、相邻数等,特别适合学龄前儿童使用。

区别编辑本段 折叠点读笔和点读机的区别

点读笔和点读机都是幼教学习电子产品。

点读笔的使用:是在课本上加印二维浅码,选择要点读的某一页,随便点击该页上的图案,文字,数字等,点读笔就识别二维浅码就能发出对应的发音。识别准确率高达99.8%。

点读笔的原理:点读笔的笔头采集所点文字的位置,结合制作的发音文件,发出相应的声音。点读笔的笔头是一个光学传感器,它能比较准确的采集任何位置信息。

点读机的使用:把课本放在机器平板上,用专用的笔点课本上的文字内容,机器就会发出相对应的发音。点读机的原理:是在制作发音文件时,给发音文件预先设置好所对应文字内容的“经纬位置”。

比如说:“西瓜”在小学语文的第三页从左上角起(X,Y)处,那么选中这一本书这一页后,平板感知到所配备的笔点触(X,Y)这一点,就收到指令,读出关于这一点相对应的发音文件,即“西瓜”。

点读机点读课本,没有有声环境,比较枯燥,孩子容易失去兴趣,因为课本都是老师课堂里讲过的。

7.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篇七

美国语言学家布龙非尔德说:“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因此忽视了数学语言的教学无异于买椟还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对数学的学习不仅应体现在数学思想的形成、解题方法与技巧的培养,而且应体现在对数学概念、数学符号、数学图形(数学语言)的规范表达。因为幼儿教育师在课堂上能否规范地表达数学语言,不仅影响着当前幼儿学习数学的质量,而且影响着幼儿在数学方面的继续学习。因此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教学,必须在传授好数学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以满足“教学应面社会、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需要。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阅读与理解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抽象性,其表达形式规范、准确、精炼。要准确理解数学语言就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基础和对数学概念、符号、图形的正确掌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由于生源原因,多数学生数学基础差,对数学概念、符号、图形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不高,对数学语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丰富他们的语言知识与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为此教师就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对与所教数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书籍进行广泛阅读,以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如可引导他们阅读一些数学简史、数学故事、趣味数学书籍等。

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又可在学生对数学语言读通、读熟的基础上,结合他们课外阅读到的与数学相关的知识,应用直观、生动的模型,丰富多彩的图片,贴近生活的实例再对所教数学语言进行详细、准确的剖析,让他们在回忆、观察、联想与比较的过程中达到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如在教学“充分必要条件”时,教师就可先让学生反复对“充分必要条件”的概念进行阅读,接着教师通过生活中对“充分必要条件”的应用,利用浅显的实例来剖析“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然后教师再反复指出判断“充分必要条件”的方法。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教师的讲解,自然便理解了“充分必要条件”这一数学语言。

二、营造宽松的交流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得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

中职幼师学生多数对数学概念、性质、公式把握不准,也正是由于此原因,他们在学习中往往羞于表达,害怕与老师交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保护学生提问与质疑的勇敢性,要留足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的时间,创造他们表达数学知识的机会。教学中,教师对新知识、新概念的讲解、对解题方法的探求,都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与学情,精心设计出师生平等、环境宽松的教学方案,以便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大胆回答教师的提问和相互讨论、交流。当然,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数学语言的使用是否规范。学生由于基础原因及平时养成的不良习惯,往往在对数学语言进行表达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时教师一定要及时提醒,并与学生一道反复纠正与应用,以达到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效果。另外教师在课外辅导时,更应以平等的身份、和蔼的语气对待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同时教师在释难解疑时应注意适时地鼓励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与学生探讨问题时,也应要求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对学生表达正确的地方要大力赞扬,对学生表达不规范的地方要善意指出。在作业批改时,教师在细心纠正学生数学语言使用不规范的同时更应充分肯定其闪光处,以便让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接受老师的意见。

三、合理进行语言“互译”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数学语言是科学语言中的一种,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抽象性。掌握好数学语言,除了应正确理解好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外,还必须能较熟练地进行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译”。特别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由于所从事的工作是幼儿教育,因此很多时候需在把深奥的数学语言浅显化,严谨的数学语言生活化,这样就有必要把数学语言与生活语言即普通语言进行“互译”。同时,语言的“互译”,不仅是学生今后教学的需要,而且是学生自身学好数学的需要,因为日常生活用语即普通语言,是学生最熟悉的语言,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以这种普通语言为解释系统。

数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互译”有几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将普通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即数学化)。例如由具体的对应关系逐步抽象形成映射、函数的概念,以及对抽象的数学语言理解内化借助普通语言或具体实例表达交流,比如根据映射和函数的定义构造映射和函数实例。二是将数学语言译为普通语言。数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学生能用普通语言复述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那么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刻。如“logaN”这一对数符号,很多学生对它都掌握不好,其实质是没有很好地将“logaN”与所熟悉的指数运算联系起来。如果理解了求“logaN”的运算就是求N是a的多少次方的运算,那么自然而然便理解了这一数学语言。三是在不同形态的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比如集合的自然语言表示、符号语言表示及韦恩图表示的转换。又如函数定义域的不等式表示、集合表示与区间表示的相互转换等。

四、规范数学语言的表达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由基础原因,不少学生对数学术语理解不透,对数学符号记忆不准,对数学图形的作用与地位认识不足。因此他们在学习中往往不能规范地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如在回答老师问题时,常常出现概念表述不准确、符号使用混淆、不能正确应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等。在解题时,数学概念书写不规范、不准确,公式、符号表达不完整、表达格式逻辑混乱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存在的这种不能规范的使用数学语言的现象,除严重影响他们更深一层次的

证明任意一个三角形数都能

表示成两个或三个三角形数的和的形式

厉利霞

(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五中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摘要:本文证明任意一个三角形数都能表示成三个三角形数的和的形式.部分三角形数能表示成两个三角形数的和的形式.

关键词:三角形数和的形式自然数

一定数目的点或圆在等距离的排列下可以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这样的数被称为三角形数.由三角形数组成的数列的通项公式为Tn=2n(n+1).

毕达哥拉斯认为每一个自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或三个三角形数的和的形式.这个命题一直没得到证明.本文使用初等代数知识结合三角形数图形证明了任意一个三角形数都能表示成两个或三个三角形数的和,即对坌Tn,埚b、c、d使得Tn=T b+Tc或Tn=Tb+Tc+Td.

一、证明任意一个三角形数都能表示成三个三角形数的和

命题分析:设n=b+c,则有Tn=Tb+Tc+b·c.若b·c是一个三角数,则命题成立.

1. 证明:设b·c=Tm,

化简得:2b·c=m(m+1).

令2b与c是相邻的正整数,则问题转变为如何证明任意

一个大于1的正整数n都满足这样两个等式:n=b+c且2b±

当n=b+c且2b±1=c时,有n=3b±1,

即当n≠3b时,有

学习外,同时也直接影他们今后从事幼教工作所需进行的数学活动,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规范表达。

要规范好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首先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因为教师的数学语言表达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状况,所以教师让课时要力求用词、用式、用图准确,并且应做到语言规范、表达完整、逻辑性强,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其次,在学生回答时,教师除应对答案给予判断和指明它在本课中的作用与地位外,还应对学生答题过程中所应用的数学语言是否规范作出评价,并指导他们正确地应用数学语言。如在演算过程中常用的“消去”与“约去”的概念,学生往往区分不清,这时教师一定要及时纠正。在推理判断时,学生对“或”与“且”的意义由于理解不透,致使他们在使用时往往出现错误,如对“5≥3”是否正确,学生就很难判断或判断错误,这时教师就应该反复对它们的意义进行讲解,并通过举例说明。又如在教集合时,学生常对符号“∈”与“哿”混淆使用,

2. 设当n=3x,(x∈N+)时,b+c>n,则Tn=Tb+Tc-Tb+c-n+(n-b)(n-c),且(n-b)(n-c)-Tb+c-n是一个三角数.

当b=c时,若对于任意一个n(n=3x,x∈N)都存在一个数字b使得n-b=b+c-n=2b-n,则

证明这样的数字b存在:

当(n-b)=2b-n时,b=32n

∴b∈N+,即这样的数字b存在.

等式Tn=Tb+Tb+T2b-n-1成立.

所以Tn=Tb+Tb+T2b-n-1

对空集符号芰错误的表示为{芰}等,对这些常见的错误和常用的知识教师都应该帮助学生不断地纠正。在数学解题时,教师除严格按照要求自己进行规范板书外,还要严格要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书面表达。对学生书面表达不完整或错误的地方,教师除应做好作业讲评外,还应采用相应的措施,激发他们规范数学语言的使用与正确表达数学语言的欲望。

如何培养中职幼师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与交流的问题。广大中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应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希望通过与广大中职教师的交流把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教得更好。

摘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仅数学基础较差,而且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强,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学习,同时更影响着他们今后所从事的幼教工作,因此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所探讨的问题。作者通过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发现:加强阅读与理解、营造宽松的交流氛围、合理进行语言“互译”是规范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的良好方法。

关键词:中职幼师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赵晓雄.数学教学应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教学通讯,2005(3).

8.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篇八

关键词:作文教学;感悟生活;能力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写作水平差,学生视写作为畏途。每当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作文题目时,学生总是叫苦不迭,两节课下来,学生要么抄一篇作文上来,要么榨出一篇文句不通、内容空洞的文章交差了事。

在这样的现状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职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要使作文有新意,就要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这种能力也就是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一、从细节抓起。培养学生感受、思考、提炼生活的能力

发现美、表现美,是离不开细致人微的观察;感悟人生,就更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关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而培养观察能力又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第一步。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呢?

1.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作文教学,我们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对自己非常熟悉的人、事、物、景熟视无睹,不去观察,于是我就此人手,让学生在对自己的代课老师认真观察之后,写文章《我的老师》,可采用群像式的描写。学生一听,非常感兴趣。这次,不但没有学生交白卷,而且大部分学生写出了每位老师的特点:知识渊博的语文老师,活泼可爱的英语老师,嗓门高又敬业的数学老师,幽默风趣的政治老师——由于激发了同学们的观察兴趣,所以这次作文非常成功。

2.观察事物要全面、多角度

所谓“全面、多角度”就是要对事物的全部内涵做各个方面、各个角度的观察。如观察人物时,不仅要从人物的外貌、举止、动作、语言、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等各个方面去观察、体验,还要从不同阶段、时期、环境去观察。我在指导学生作文中,把《红楼梦》的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带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读全文,看一下作者是如何捕写林黛玉的?学生读后发现,本回描写林黛玉的第一次出场,通过黛玉的感受: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众人眼中的黛玉,贾母对外孙女的疼爱,王熙风眼中的黛玉,贾宝玉眼中的黛玉等多方面把黛玉的小心谨慎、体弱多病、貌美多情等特点恰如其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为以后人物性格的发展及悲剧命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从不同风格、方面、角度的观察才能对人物有全面的体验了解;否则,单就一方面去观察,只能是表面的、肤浅的。

3.观察事物要做到细致、深入

许多学生的观察非常单纯,往往只能看到一些具体的个别事物或现象。细致、深入的观察,不是烦琐、不分主次的观察,而是要发现、把握与众不同的差异。观察“人”,就是要把握住人物内在的本质特征。如对林黛玉的描写着重突出其精神气质;而对王熙风的描写却突出她的珠光宝气,从而表现其庸俗、贪婪的本质。观察“物”,就要抓住其各个构成部分的特点和总体本质特征。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求学生反复观察、全面细致地认识事物的整体,通过思考发现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学会在观察中思考。不仅要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二、以课本为范例,培养学生用审美直觉对生活做深层的理解

1.从广泛阅读中去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和语言素材,去感悟其中的真、善、美

精读教材,在以提高文章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提高鉴赏能力,深层剖析,写出心得。

2.保证课外阅读时间

每周选出两节阅读课,向学生推荐一些内容丰富、充满理性而又深入浅出的文章、书报,让学生针对所读文章的某一方面。联系自己的经验、思想情感进行思考,或评或感,或议或叙,只要写成一段完整的话即可。在不断的训练中,同学们一致认为“书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这正反应了学生通过阅读与生活实际接轨,亲身感受,思考生活对拓宽并丰富其心灵疆域的巨大作用。在教学中,我还以课文为例给学生剖析了这种感悟。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写出了他战胜逆境,寄情山水,从而变得乐观旷达的感悟;茅盾在《白杨礼赞》中通过描写白杨树的伟岸、正直、质朴、严肃、坚强不屈,赞美了“象征北方农民,象征用血写出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些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可以说,感悟就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层理解。

对生活感悟,正是一个人蕴藏在内心世界的真实感情的流露,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感悟生命,他们不再是用眼看,用耳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不再是用烦琐的、干巴巴的语言看待事物,而是用发现的眼光去挖掘生活的真谛。

9.如何培养中班孩子语言表达能力 篇九

一、家长指导幼儿学习句型

亲子阅读中,不能仅仅是某个具体词或句的学习,而应是句型句式的学习,让幼儿在掌握该句型的过程中,更灵活地理解相关的语音、词汇及语法结构。例如在“森林里”“谁在做什么”等游戏中,就可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来体会有关的句式结构并能正确运用句式结构编出新句子。在日常的交流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习有关的句式。如游戏“在娃娃家里”,通过情景操作,让幼 儿学说“××在××地方。”“我家有××。”“我把××玩具送回家。”幼儿反复玩过此类游戏后,就会较流利地说出有关类型的句式,并可以举一反三。

二、发展幼儿叙述和对话的能力

口语中表达包括独白和对话两种类型。独白作为一种语言表征,包括叙述、描写、说明及议论四方面。对中班幼儿来说,应重点培养他们的叙述能力。初始阶段,可通过让幼儿观察实物、模型、图片及幼灯片等来实施教育。如故事“美丽的菊花”,可让幼儿在视觉的参与下,先对菊花的外形特征有一鲜明的印象,再用语言表达出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家长应向幼儿提供适宜的观察方法,如提示观察的顺序等,使幼儿在头脑中产生相应的词汇,并把它们组织连贯起来,流畅地进行表述。这样,也才真正达到了训练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此外,家长不仅要培养幼儿叙述当前事物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叙述过去及未来事物的能力,这就涉及到经验叙述和想象叙述的问题,家长应为幼儿提供类仅讲述“周 日见闻”的机会,使幼儿说的能力进一步得以提高。

10.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篇十

《语文课程标准》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特点、功能、地位的概括。与历次教学大纲相比,新的《课标》在习作教学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是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像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目前小学生习作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虽然许多语文教师多年来不断的探索,提出了多种设计方案与训练体系,就表达技巧和写作技法来看,这些方案和体系确有许多可取的东西。但是,仅用这样的习作训练体系训练出来的小学生,语言干巴巴的,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思想观点。须知,“言为心声”。习作在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有的恬淡,有的炽烈,有的直露,有的委婉,语言风格上也有朴实和华丽的区分,但是,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无不是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什么叫感悟呢?字面的解释是有所感触而领悟。实际上它是一种敏感细腻的习惯,一种满怀兴趣的态度,也是一种自求自得的境界。杨绛先生说过,再俗的书到了钱钟书手里,他也会看得哈哈大笑。确实,人情练达,洞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就雅俗共赏、深浅不计,看什么都有滋有味了。习作追求的就是这种“感的随意而发”。习作本质上的主观性、形象性、人文性,决定了习作必然是品位的、咀嚼的、揣摩的、感悟的。所谓感悟能力,就是热情投入生活、细心观察的能力,就是遇事敏感、主动思考的能力,就是习惯于由此及彼、由古及今、由物及人、推己及人的联想能力和善于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熟悉的形象来创造新形象及展开合情入理的奇思异想的想象能力。一位哲人说过,比大地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是人的心灵。不具备这样的心灵,你将心如止水,激不起一点波澜;有了这样的心灵,写起文章来何愁无话可说,言之无物?如果说习作是只鸟儿的话,那么,掌握各种表达能力和诸种文体的章法结构仅仅是它的一翼,还有重要的另一翼,那就是对人、对事、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能力。鸟儿只有凭借双翼才能飞翔蓝天。可能有的语文老师要说,我们也是向学生强调要投入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呀。不错,我们一些语文老师也确是这样口头要求了,并且有的教师还规定了学生每人必备一本摘抄本或札记簿什么的。可结果是,往往就是那些摘抄了满满多少本的最勤奋的学生,仍然写不出令人满意的文章来。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你只是仅仅要求他观察、积累——机械的观察积累,而没有要求他用心去咀嚼知识,亲近自然,关心社会,回味人生,没有要求他去感悟。,二、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几个前提

㈠、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

一般的说,思想修养包括一个人的立场观点、道德品质、修养情操、审美情趣等诸方面。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往往决定着他的文章的思想、情趣水准。这是因为思想修养决定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思想修养不同,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的认识、理解、感悟有正确与错误、全面与片面、深刻与肤浅之区别,反映生活也就有正确与歪曲、恰当与疏漏、精警与肤浅之区别。一个人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审美修养,他必然分不清真假美丑,必然看不到生活中的七彩阳光,感悟不到人生的冷暖与炎凉,悲欢与离合。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思想修养,他才可能热爱生活,投入生活,对缤纷的生活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有所感悟。

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呢?作为语文教师,要利用现成的语文教材和习作训练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掌握辩证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丰富他们的人文知识,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科学精神,加强他们的美学修养,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健康的生活趣味。

㈡、引导他们贴近生活

因为离开生活实践的思想教育是苍白的、空洞的;空洞的说教也许能培养出夸夸其谈的诡辩家和空洞的政治家,但决不能培养出热爱生活、关心人生、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和认识能

力的活生生的人。此其一。其二,习作不是镜中花,水中月,无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

践上看,习作是生活的反映,习作又是生活的需要。离开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便没有作文;

不反映生活或对生活无益的瞎说和空想不能称之为作文。所以,必须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一

方面,必须要努力扩大他们的生活范围,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使之进一步接触社会的方方

面面;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对生活既观察,又思考,在自己有限的范

围内,开一口深井,努力挖掘生活的内涵,通过发现、感悟,为自己积累更多的习作材料。

㈢、丰富他们的知识

有人说语文包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所有知识。这话确有道理。单从习作来看,作文

反映的是五光十色的生活,你要观察某个对象并对此有所感悟,你就得具备一些有关那个对

象的知识。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的人是不可能对人对事有所感悟的。除此而外,你不仅要具

备一定的哲学、历史、逻辑等文化知识,作为现代人,你还具备起码的科技常识、法制意识、民主精神等等。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习、理解作家们所感悟到的东西及他们感悟的方法,也是语

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鲁迅关于路的感悟,都德关于祖国语言的感悟。要充分利用阅读

教学,使学生把作者感悟到的生活的真谛,化作自己的东西,并从中揣摩、学会一些感悟的方法。这样他们就会丰富、成熟、深刻起来。这是一种间接的生活体验,也是学会感悟的一

条捷径。

丰富学生知识的唯一办法是引导他们读书看报,关心生活,并注意积累。具备了各方面

充实的积累,一旦思想被一件新鲜事物所触动,他们立刻就能纵横联系,使自己的观察、研

究、感悟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激发他们的情感

许多人只知“情动而辞发”,殊不知,观察、感悟生活同样需要情感。所谓情感就是对

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没有情感就

没有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没有情感,也就不可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去主动观察、感悟生活。

所以,要注重激发、培养学生观察、体验、感悟生活的热情和兴趣。当然,情感的激发不能

只靠空洞的言辞,而主要的还要把鸟儿放归森林,把鱼儿放归海洋,把学生带进大自然,引

导他们贴近鲜活的生活。如为了让学生写好《秋景》,有的老师带领学生到农村去看山上的层层的枫叶,果树上累累的苹果,田地里雪白的棉花,读农民伯伯那因收获而写在脸上的笑

容„„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对秋景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情感因素,使学生自然

而然的感悟到秋天意味着收获,秋天意味着喜悦。

三、培养学生的一些感悟的方法

㈠、自由式的习作内容

1、结合课文内容习作

学完课文后,鼓励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写出来。这不会是个难题,他们

会觉得有话可说。如第五册有一篇课文《三只灰雀》,在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灰雀该怎样

回答列宁的问话时,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眉飞色舞,坐着的同学跃跃欲试,我立刻说:“要

让每个人起来讲,可时间不够了。你们可以把它写下来,让老师看看哪只灰雀说得好?”学

生们两眼放光,他们迫不及待地练写起来。

2、结合节日习作

每年都有很多节日,每逢这些节日时,学生们都会随着父母走亲访友、游山玩水等。他

们很乐意把在节日中的见闻和感受写下来,交流给小伙伴们。例如,在春节,学生们会写出

得到了多少压岁钱及自己得以自由支配时的满足与自豪。

3、结合活动习作

参加活动是每个学生最开心的事了,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

我们搞的“乒乓球”比赛、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学生在紧张愉快的活动后,乘兴写出自

己的感悟和体验,那种具体和真切与以往虚、假、套的形式比起来,差别确实太大了。

㈡、突破性的习作方式

1、抄写积累

抄写积累不是习作的范畴,但如果能从“厚积薄发”这个角度来看,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了。让学生抄写课文和课外读物,感悟其中的好词好句,从而能很好的提高习作能力。

2、日记练习

日记是一种最重要和最常见的习作方式。在日记练习中,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对自

己触动最大的事写下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尤其是自己感悟到的东西最值得交流。因为它

往往是独到的、深刻的。

3、画图习作

画图习作就是让学生把图画和习作结合起来。这也是语文课和美术课进行结合的一个尝

试。学生们或根据实物或根据想象画完了一幅画后,再在画面旁边配上有关的文字说明。老

师再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并请小作者自己做些感悟介绍。

4、学写贺卡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年级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节日和活动让学生们学写贺卡。

如元旦、春节、教师节等等,学生们都能写出体现节日特点,又能表达自己感情的贺卡。

㈢、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现有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

趣,以求不断提高其习作的水平。因此,我在习作评价上使学生敢习作、乐习作、善习作,除了在学生习作本上写出热情洋溢的批语外,我还动手编发了班报,让他们从小就体验着当

小作家的惊喜和乐趣。每天早晨,小作者亲自在同学们面前大声朗读自己的班报内容。读后

让同学们说说这些“大作”好在哪里?哪里可以修改得更好?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

最后强调的是,一定要培养学生善于感悟的习惯。感悟首先是一种境界,一种习惯,其

次才谈得上感悟能力的培养。它是“云与青山淡不分”的情态渗透,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规则习得,是“万物近观皆自得”的直觉培养。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学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对一切事情,特别是引起自己“心灵一颤”的人和事,要细心

地回味之、深思之、口述之,及时地用手写之。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头脑里可写的材料就

11.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篇十一

一、认真阅读教科书是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有效的数学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分析和推理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因此要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就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感悟数学语言。数学阅读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基础,是顺利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基础知识的主要源泉,同时也是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事实的典范,是学生学习数学语言的教科书和工具书。虽然数学语言表面上显得枯燥乏味,但有其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准确、严密、简明,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有一种内在的美感。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科书,体验数学语言的魅力,使学生喜爱数学语言,逐步养成运用数学语言的习惯。

二、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和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

力的基础

培养数学语言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所以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数学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处处能感受到数学语言,从而自觉的养成运用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首先,教师教学中必须严格使用数学语言,要具有示范性。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教学时必须语法规范,用词恰当,言简意明,对概念陈述时要准确规范,合乎逻辑,对解题思路的论述要有理有据,讲求顺序性,让学生在的模仿中逐步形成规范的数学语言。其次,严格要求所有学生在平常的学习活动中必须用规范化的数学语言进行交流、讨论、回答老师的提问。即使说不好或不会说也不应放松要求,而要加强鼓励、引导,进而养成运用数学语言的习惯。

三、重视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有效手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规范性,也是学生思维的体现。而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演示过程,并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深化理解所学知识,使知识内化,学会表述。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是这样设计活动的:

1.我首先让学生们剪下一个圆,把剪下来的圆片对折,反复几次。

2.问:你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并在小组中交流。

3.分组汇报交流。学生的发现有:①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②每条折痕一样长。③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4.小组合作,验证结论。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验证方法。

5.表述过程和结论。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述验证的过程和结论。

这样,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表述操作过程、结论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发展。

四、民主合作是锻炼和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好方法

合作交流既是锻炼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既能外显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数学语言锻炼的机会,更能通过交流讨论相互促进,最终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还能通过合作学习,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可见,数学离不开语言,正因为“数学语言是思维的体操”,它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课堂上让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表达数学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激励他们各抒己见,相互补充、相互纠正,促使全体学生积极向上,思维活跃,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合作交流的方法主要有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相互评价等。

五、强化训练是学生形成和巩固数学语言能力的有力保证

因为对学生进行规范数学语言训练的过程,实质也正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规范数学语言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但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把数学语言能力的训练贯穿于每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并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训练。

1.严格说完整话。就是在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用完整话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另外在学生能够用完整的语言来回答问题时,还要鼓励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回答同一个问题,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灵活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2.加强复述练习。一是复述教学内容,即用规范的语言,把过去所学的知识说出来。二是复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在表述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引导,要坚持循序渐进,先简单(一句)再复杂(一段),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更透。

12.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篇十二

一、认清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强,好口才越来越被认为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必备能力。

作为现代人,我们不仅要有新的思想和见解,而且要在别人面前很好地表达出来;不仅要用自己的行为对社会作贡献,而且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说服别人。

就学生将来职业而言,现代社会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口才:对政治家和外交家来说,口齿伶俐、能言善辩是基本的素质;商业工作者推销商品、招徕顾客,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这都需要口才。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具有口才天赋的人能把平淡的话题讲得非常吸引人,而口笨嘴拙的人就算他讲的话题内容很好,人们听起来也是索然无味。有些建议,口才好的人一说就通过了,而口才不好的人即使说很多次也无法通过。

美国医药学会的前会长大卫·奥门博士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出一种能力,让别人能够进入我们的脑海和心灵,能够在别人面前、在人群当中、在大众之前清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念传递给别人。这样努力去做而不断进步时,便会发觉:真正的自我正在人们心目中塑造一种前所未有的形象,产生前所未有的震击。

总之,语言能力是我们提高素质、开发潜力的主要途径,是我们驾驭人生、改造生活、追求事业成功的无价之宝,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必要途径。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材料丰富多彩。大到国家大事,小到身边小事。学生对此兴趣盎然,表达欲望强烈。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又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创设了一个天然的舞台,可以说,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思想品德这门功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更要把握好这一优势,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通过多种多样的语言交流训练才能逐步形成的。训练方式精彩纷呈,根据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的可能性,主要有下列做法:

1.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摒除自卑心理。

学生不踊跃表达,不主动参与交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心理方面因素,相当多的学生都有较大的压力感,怕回答问题有错难堪,或者畏惧自己的语速跟不上思维而遭到同学的取笑,特别是九年级学生更甚。这种消极因素往往使他们“羞而止步”,或者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于是干脆不做声,更不敢主动参与交流。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回答问题,只有让他们大胆“说话”,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才便于“对症下药”,便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充分认识回答和交流的重要性。对学生回答出错或意思不完整时,教师要有耐心,不应埋怨或当场嘲笑,更不应立刻中止,对不愿主动表达的学生也不应简单冠以“自甘落后”或“不可救药”之类的定论,而应课后主动找他们谈话,了解其中原因,使他们认识到“学贵有疑”的道理,强化竞争意识。我在教学中曾遇到此类情况,七年级时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比较高涨,八年级上学期锐气减弱,九年级后几乎“鸦雀无声”,尽管反复强调和课后谈话但仍不见效。为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增设“学生回答问题记录表”,如:回答较好的打“√”,回答一般的打半勾,不回答的打“×”,学生主动举手回答的打“+”符号,其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教师对这方面的重视。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便顿时高涨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这只是短时间发生的效应,教师更重要的是及时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问的良好习惯。只要学生大胆“说话”,教师就应该积极肯定他们的勇气,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有些教师把提问学生当作矫正“缺点”的手段或变相体罚是不可取的,是违背教学原则的,其结果将会使学生反感,“惧说”心理加剧,“欲速则不达”。

2. 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不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不主动参与交流,不仅与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有关,与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也有很大的关系。教师不能一味埋怨责怪学生,也应从自身的授课艺术上去找原因。教师不能只顾自己教学而无视学生的情绪,把学生当作“容器”去“填充”,而应用温和的语气、和蔼的态度、期待的目光去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特别是思想品德老师要学会煽情,善于煽情,想方设法把学生喜问乐答的天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氛围之中。在思想品德课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材料,学生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加上老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掀起学生表达的热潮,从而达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的目的。当然,营造课堂和谐的氛围并不是用打诨的方式来博得学生的欢心或投其所好,而应该根据课文的内容精心设计最佳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生间的默契,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 适当降低发问的梯度。

培养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操之过急或期望太高,而应遵循教学规律循循善诱,注意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注重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即使后进生也不例外。有的教师发问时只希望优等生回答,认为省事,收效快,有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几乎一个学期没有回答问题或参与交流的机会。于是,有的学生便怀疑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如别的同学,或者认为自己是“被遗忘的角落”,甚至认为回答课堂提问是优秀生的事,而与己无关,更谈不上积极参与交流了。教师在训练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时,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分几个层次发问,由浅入深,让学生通过“跳一跳,摘到桃”,尝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随之高涨了。应当指出的是,降低问题的梯度绝不是毫无价值的信手拈来,“凑凑热闹”,搞形式主义,或者故意把完整的问题弄得支离破碎,而应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标和本班的学生实际,认真设计问题,为学生架设达到预期目的的阶梯。

4. 通过开展多种实践活动。

(1)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演讲活动。比如,复习提问,指名回答问题;讨论案例,交流心得的群体讨论;轮换上台内容自选的课前三分钟演讲;定时选题,各自准备的专题发言;创设情景,抽签准备的即兴演讲;确立正、反方论题,各抒己见的专题辩论等都能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2)组织学生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实际运用语言。比如,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作社会调查,直接与社会各界人士交往,了解实况,发表看法,在实践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表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去表达交流,逐步使学生学会同不同对象交流,培养和提高语言能力。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努力寻找机会,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锻炼语言能力,并尽可能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外、校外活动,像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活动、生产劳动、各类文体活动、学科竞赛活动、联欢会等,都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

13.培养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篇十三

我今年参加了2010年绍兴市中考阅卷工作,从自己的改卷(简答题)部分的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发现学生在书面表达题上总体得分较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本概念表达不准确:简答题中基本概念的表述竟然出现多个错字或别字,如“熔化” 的“熔”写成“溶”和“融”;“月相”的“相”写成“像”和“象”;“东经”的“经”写成“径”;“氨基酸”的“氨”写成“铵”;“电磁波”的“磁”写成“滋”等;“红细胞”写成“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等。

2.个人观点表达不清,答非所问,不严谨等。有一个电流表改装成欧姆表,要求从刻度角度写出两个不同点的简答题,从学生的答题看学生其实是知道的,比如欧姆表刻度不均匀,零刻度位置不同等等,但在表达时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答非所问:“欧姆表的示数越大,电流表的示数越小”;“接入电阻越大,欧姆表示数越大”;表达不准确:欧姆表刻度越大电阻越小;刻度分布不同;刻度变化大小不同;欧姆表刻度是由大到小,而电流表刻度是由小变大等等;另一个试题,表达“沉淀部分消失,同时由气泡生成”有学生写成“有气泡生成,但沉淀不消失”,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回顾自己学生的答题,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同时会发现在课堂上,教师一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就表现出前言不搭后语,抓耳挠腮却说不清楚,因此,现在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有必要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进行调整,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一、培养学生科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1.科学课程标准的需要。《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在科学探究中认真做好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鼓励他们运用口头、书面、绘画、图表、数学公式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

2.培养思维能力的需要。

促进学生发展最重要的是智力的发展,智力发展根本上是思维的发展,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什么样的思维依赖于什么样的语言。初中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具体形象语言有助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形成;严谨缜密、具有高度逻辑性的科学语言则是发展逻辑思维的“培养液”,而初中科学教学重点是后者,即要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批判性、独立性与深刻性。

3.中考改革的需要。科学中考试题早已有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而且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对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要求也更高了。

4.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交流与沟通的世界,学生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或有所建树,必须学会沟通,而沟通的基本方式是运用语言,因此在初中学生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满足学生未来进入社会的需要。

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策略

1、营造民主和谐气氛,让学生敢表达。

不少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对一些缄默不语或说“不会”或回答错误的学生,经常是讥讽或指责,这样一到提问,全班学生都会低着头生怕喊到自己,这无疑是错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每一个学生都是愿意回答提问的,除非是胆怯或真的不会,如果是不会,斥责毫无用处;如果是胆怯,再指责对学生的压力就更大了;至于回答错误的学生被指责后下次就不敢说话了,因为怕再错。这样一来,愿意在课堂上发表看法的学生只能越来越少,很不利于对语言表达的锻炼。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蹲下身来看孩子”,营造民主、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唤醒沉睡的创造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让孩子们畅所欲言,敢疑敢问,时间长了,学生便不把回答提问当作一个“关”,这本身造就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既培养语言表达的勇气,也培养了自信心。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后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交朋友,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敢表达。

2、修炼教师自身语言,让学生能表达。

教师的语言应科学、精炼,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场所,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因为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才能把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也只有在理解教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加以内化,才能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启发性、教育性。如果教师的语言不规范、不严谨或条理不清,那么,传输给学生的只能是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当学生把这些信息以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反馈出来时,就难免会出现错误。

在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题时,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表达:因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或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受力平衡,所以重力等于支持力。这样看上去表达合理、推理严密,其实存在科学错误: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但只是平衡力四个条件中之一“ 大小相等”。

对科学中一些特定概念的表述,教师不要简单的讲授,而应该将其内涵和外延讲深、讲透,比如讲“熔化”概念时需要强调由固态变液态时是要吸收热量的,因此用火字旁;再比如,压强概念时,要强调压力的受力面积而不是压力的接触面积,接触不一定受力。

因此,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首先教学用语应该专业、科学、精练,避免生活化语言影响学生;同时也要有较高的语言修养,不但要坚持用一口标准、规范的普通话教学,克报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方言口语化问题。

3、运用多种教学途径,让学生会表达。⑴利用课堂讨论、辩论锻炼学生语言表达

课堂是学生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场所。课堂讨论与辩论是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在判断上容易产生错误的似是而非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回答时不能只是回答“是不是、对不对”,说“半截话”或大概意思,而要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准确的语言表达。

案例一:研究冰壶在冰面上的运动。

我问:为什么冰壶轻轻一碰就会滑行很长的一段路程。学生回答:因为摩擦力小。我继续问:谁对谁的摩擦力? 学生:冰面对冰壶的摩擦力小。

我又问:冰壶轻轻一碰就能在冰面上不断滑行,为什么?

学生:有惯性。也有学生说:冰壶具有惯性。我微笑着看着大家,再说一遍。学生(齐声):因为冰壶具有惯性。

我又问:冰壶最终也会停下来,为什么? 学生(齐声):冰壶受到冰面的摩擦力的作用。案例二:探讨力与运动的关系

利用小车实验让学生初步得出两个悖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让后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物品分析讨论这两个结论正确与否。

在讨论中,学生对问题常处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思维进人积极、紧张的状态,在问题一思考一解答过程中,集中注意→动脑→分析判断→动口(语言表达),又听取别人的回答,主动地寻求准确答案。整个过程,不由自主地将思考的问题语言化,用语言去反驳别人,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⑵利用实验教学凝练学生语言表达

初中科学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方式,而实验探究又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在实验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是能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收集与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并能对实验设计、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和解释,这种种都需要学生能用科学、严谨的语言来表达。因此用科学实验教学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严密性、科学性、逻辑性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与途径。

比如在研究摩擦力和那些因素有关时,学生往往会表达成:摩擦力与压力有关,而没有把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可以问学生这样的表达严密吗?学生可能会马上补充:压力越大摩擦力也越大;教师可以继续问:这样的结论正确吗?是否有条件?这时学生可能就会表达: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前提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同时要利用实验进行有目的、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利用课堂演示实验让学生描述实验目的、操作步骤、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现象、概括结论、对一些实验意外进行分析;对一些探究性试验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实验的预测、实验结论的概括;对于一些学生实验在其动手实验前,可以让其将实验的操作步骤用语言进行描述;适当做一些课外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觉得有话可说,促进其语言表达的信心。

⑶利用作业纠错规范学生语言表达 对作业中出现的一些文字表达题,特别是科学实验探究题一定要让学生克服此类题型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后尝试着做,不要一看到文字表达就嫌烦,不愿写,一定要尽量地把它表达出来。教师在每次作业或考试后,要认真进行分析,按人按题统计语言表达方面的典型错误,分析学生各种错的答案,都要问个“为什么”,对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个错误的想法的思考过程有个了解,以便在讲评及个别辅导时,做到有的放矢,并进行及时给予纠正,尽量减少学生的错误印象。在评讲中,不能采用“对答案”或“一言堂”的方式,要创设良好的讲评氛围,通过教师的点评与学生讨论质疑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去探索。

14.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篇十四

【摘要】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教师只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而轻视了学生信息技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语言的表达是记忆、思维、阅读等能力的一种运用,一种外显,一种表现。由于信息技术学科中术语很多,如果不注重术语的学习,学生在与老师、同学交流时就会存在各种各样的表达障碍。有这些因素的存在,又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正常发挥,又可能会影响健康的交际心理。所以笔者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就抓信息技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同年级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尝试现状的改变。

【关键词】信息技术;术语;合作学习

1.健康的交际心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前提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上,我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说:“老师您刚才选择这块文字(应表达成:文本),按什么键变大的?(其本意指:用什么快捷键使字体变大)”等,学生的表达给人这样一种感觉:叙述者语言表达不规范,听者不舒服,有些学生的表达甚至需要重复一下操作才能明白其要表达的内容。有时,我们看到这样一幕:让学生演示一个操作过程,学生都会很积极,但如果让他边做边说时,就变得迟钝很多。为何会出现这些情况呢?首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很多教科书中的术语都不统一,如:“选项卡”和“标签”、“下拉框”和“下拉列表框”表达的是一个内容。在信息技术语言表达中要用到正确的术语,否则会出现指代不名的情况。第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存在这样一个思想空白:只注重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技能,而忽视了学生运用规范信息技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到了高中阶段,规范语言表能力几乎仍是零。由此,常会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中因表达不清而造成不愉快、烦躁等情绪。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无论表达得好与否,都要给予鼓励和扶助,使其充满信心,不怕说错,大胆表达。当学生表达不了时,要用和谐的口气指明每个操作步骤中涉及的术语,让学生边复述边记下。当学生说得不太完整时,要辅助完成整个表达过程。如果学生的表达很标准,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会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的交际心理,为信息技术语言表达的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教师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现在还有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语言表达本身就不是很规范,而《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要求,学生要了解信息技术中的术语,信息技术语言表达要规范,如果老师本身对信息技术的.术语了解不全面,又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语言表达能力?高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性,如果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用不规范的语言来进行教学,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就会不自觉的把老师不规范的语言记在心里,再用同样的表达方式跟同学交流,甚至会跟本不用信息技术语言表达。

作为信息技术老师,我想,首先要端正思想、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如:“下拉框”、“列表框”、“占位符”、“文本框”等在何种情况下表达,如何强调术语表达?第二,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正确的信息技术语言、规范的语言表达教材上都有说明,做到在课堂上心中有数。第三,在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时,也要用正确的术语、规范的语言来表达。只有将规范的信息技术语言交流养成一种习惯,才能营造好的、规范的语言表达环境。

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语言表达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用正确的信息技术语言进行教学,让信息技术语言的概念深入到学生中,并不是一、二节课就能实现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实验,考虑到学校实际情况,在信息技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上制定这样的方式和策略:

3.1规范语言提出问题。“学生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一个活动,是参与课堂教学的一种表现,在信息的教学中,“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规范的信息技术语言来提出自已有困难的操作、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有很多种情况,学生因为表达不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在遇到困难时也不想向老师提出。所以老师要经常鼓励、点拔和指出学生信息技术语言的表达,让更多的学生,更好地、规范提出问题。

3.2规范语言评价。我国的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所以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用规范的信息技术语言来评价学生的操作、作品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学生在评价另一个学生的操作时,用语不规范,例如:学生评价另一个学生的操作:“用鼠标点击图片,然后点击一角上的点向外拖动就把图片放大”。教师应引导学生指出:“点击图片”最好用“选定图片”,“一角上的点”是“控制点”。这样学生在以后就会注意了。在课堂上经常这样点拔,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3.3合作学习中,加强学生间信息技术语言规范的表达能力。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技术教学中比较多地开展合作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因此,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分配这样一个角色:角色要求合作过程中,要每一个成员用规范的信息技术语言进行交流、表达,因此要分配一个表达规范的成员做记录,及时提出不规范表达。有了这样的氛围,学生在交流中就会养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很多计算机教学资料术语表达不统一,要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对各种信息技术教科书进行统一,由其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经过这几年的教材改革,我们可以看到教材正逐渐标准化、完善化。

我们更应注重从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培养学生规范的信息技术语言表达能力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

2.《语言表达能力大纲》()

3.《GBT17532术语工作计算机应用词汇》()

15.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篇十五

在英语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应该通过英语这座桥梁来实现,而非母语,然而教师为了单纯追求升学率,往往采取填鸭似的满堂灌的汉语教学,这就造成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提供信息的过程中多了一些障碍,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这主要表现在:

(1)过分重视语法传授,把英语教学的课堂演绎成了反复练习语法条款的题海战术的战场,忽略了引导学生对课文文化背景的理解,忽略了对学生语言的理解、欣赏、感悟能力的培养。这样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学了几年的英语,往往是口不能说、耳不能听。

(2)由于受母语表意文字的影响根深蒂固,使得许多学生在英语写作及汉英翻译时,常常写出很多汉语式的英语句子,或者逐字逐句汉译英,对英语这门语言的感悟能力相当匮乏。

(3)由于教师忽略了英语的特殊性,教学存在误区,使得学生感觉英语学习枯燥无味,并且学生体会不到英语学来到底有何用,必然对英语的学习带来严重影响。如果教师把自己所教的班能通过某种考试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那么他必然教不好语言。

(4)要改变这种现象,就需要教师从思想深处改变自己的错误认识,不片面追求升学率,要从题海战术中走出来,以培养英语语言能力为目的,重视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

其次,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用英语和学生沟通,适当时可以辅以身体语言,并在呈现语言项目时可以让学生先从感性去认识英语,因为没有对语言的感知就谈不上对语言的理解。如在教学铅笔等名词时,可以拿出卡片或实物,反复读这些单词,或师生问答:“What is this?”这样,学生就能很自然地明白这些单词的意思,而不需要反复地使用汉语才能理解。

第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课堂上一定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并把语言实践的机会多给学生,切忌教师一个人讲到底,搞一言堂。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对语言产生一种特殊的直觉———语感。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行得越多,这种感觉就会越强,久而久之学生最终会养成一种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而非汉语思维,他们学习英语也会更加得心应手。事实证实,往往语感好的学生,英语成绩也好。在教学中,我摸索了一些教学方法:

1. 有效地利用录音教学

在现行的教材中,配有许多录音,由英语国家人士朗读,它将书面语转变成口语表达,用于教学能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给人以直接、具体、真实之感。当语言进入脑海时,先是感觉印象,而第一感觉往往印象深刻,一个字母、一个单词、一个句子用英语怎样表达,首先从听录音开始建立语言印象,逐渐形成语言思维,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比如学习句子,先让学生跟着说一遍、两遍或多遍(初步感知),使学生听清听准到自己会说,(由感觉到知觉),再让学生自己读或老师领读几遍(巩固知觉),让他们读出英语的情调来。有效地利用好这些配套录音,能让学生真实地感知到语言的语音、语调、语速,培养他们对语言的理解、欣赏、感悟能力。

2. 多读

例如晨读课上,鼓励学生大胆张大嘴读,刻苦操练课文中的经典句子,与句子建立深厚的感情。反复地读、大量地读、快读慢读、疯狂地读,最后以标准的语速、自然的语调充满深情地、得意地说一遍。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为英语是一种有声的语言。

3. 听、说、读领先,进一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全过程,听、说、读、写训练的形式多样,如听英语歌曲、用英语对话、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复述或改写课文、根据教材内容、每个单元安排一个书面表达、用英语写日记等。

4. 创设情境来教学语法

我国著名外语语法学家章兼中经过不断实践研究,认为外语教学的成功离不了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交际、感知。因为语言表达的意义是由情境决定的,因此语言学习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理解和表达。创设情境学语法,可以改变单纯枯燥的语法知识传授,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16.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篇十六

一、倾听,模仿数学语言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表达。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认真倾听,那么必定会由“会听”转变到“会说”。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根据情境图,出示板书:把( )平均分成( )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 )分之一。引导学生说二分之一的分数意义。

先由我自己说说二分之一的意义,接着让几个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模仿说一说,在这个过程中,我提醒其他学生仔细倾听。然后,全体学生一起尝试着说一说。等较弱的学生也能比较完整地表达后,我组织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互相评价说得好不好,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最后全班学生再次齐说,师生共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共识。

二、情境,应用数学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种以美激趣的教学情境,使孩子们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可以促进孩子潜能的开发与良好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经常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通过各种策略,促使学生想说话,会说话。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数学语言,熟练数学语言。

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教授《7的乘法口诀》这一部分内容时,我把学生分成了7人一组。课前两分钟,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两首七言律诗。课始,我让学生用七巧板拼一艘轮船,学生对拼七巧板很感兴趣,很快就完成了。接着,我开始提问:“拼一艘轮船需要几块拼板?”“拼两艘轮船需要几块拼板?”……“拼7艘呢?”学生通过数数或者计算合作完成表格。创设这样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从而也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在交流完表格后,自然而然得出7的乘法口诀:“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同时,小组活动的形式也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应用数学语言的环境和机会,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相关表达的能力,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操作,强化数学语言

教师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学具的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就是这样的一座桥梁。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来探究和掌握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教学具操作过程等,指导学生仔细观演示过程,并让学生口述,加深对算理、算法的理解,使知识内化。

四、反思,提升数学语言

教师组织反思,为学生提供交流信息,共同学习的机会,能让学生对该堂课的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进行再思考与再审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原有、现有知识的认识,也能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所以,让学生学会反思,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对知识的理解,不论是对学习结果还是对数学语言,都是一个有价值的提升。

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其实,亦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十年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常常感觉到: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培养,是一件繁复的工程,特别是在低年级阶段。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才能得以强化和提升。当然,在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以此来说,我们花再多的时间,再多的精力,受再多的苦,再多的累,也心甘情愿了。

参考文献:

[1]《培养数学语言能力,点燃数学思维火花》《素质教育论坛(上半月)》2010年汪迎英

[2]《浅谈小学英语单词教法之创新》《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2年冯娟

17.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篇十七

阶段总结

【课题提出背景】:

我们都知道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思维能力又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数学语言与数学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思维的载体,又是思维的具体体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语言越来越受到重视。

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也要求: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想过程和结果,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理,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而我们的学生的数学语言使用和表述与《标准》的要求还有一段非常明显的距离。我们在本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涉及25个班级,共250人,调查结果显示:准确、规范使用数学语言的学生占15.6%,使用能力一般和较差者占84.4%。根据这些数据说明学生的数学语言使用和表述与《标准》的要求还有一段明显的距离,基于以上情况,我们采取了座谈、讨论等方式对造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①教师对数学语言的作用缺乏认识,导致学生数学语言不准确、不规范、不严密,因而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②不敢说,怕错会受到批评③学生想说而说不清楚,更没有耐心去倾听,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不能准确规范地表达数学语言。

所以我们要积极的开展对课堂上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研究和训练,力争找到一套能为我们所用的,比较系统而又完整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为学生熟练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搭建一个坚实的舞台,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快步提高开拓一个广阔的空间。

【课题研究方法 】:

1、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会以及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对学生数学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搜集数学语言表达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分类,分析原因。

2、案例研究法: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结合课堂教学实施具体研究,探究学生数学口头语言表达的特点,然后进行反思、调整,设计评价标准。

3、分析总结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经验,积累具体研究资料和成果,探索培养小学生数学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课题研究过程 】: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阶段(4月19日——4月23日)

我们组织教师以开座谈会的方式,围绕学生课堂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的意义、现状以及方法这些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座老师都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认真完成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搜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分类并分析原因,制订各年级段数学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价标准。

第二阶段:案例研究阶段(4月24日——4月28日)

根据课标要求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分析案例,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反应及时反思,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探究培养途径和方法。

我们选取了二年级作为实验年级,因为大家一致认为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应从低年级抓起。由陈新年老师首讲《7、8、9的口诀求商》研究课,实施具体研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反思调整教学设计和实施,从中探索规律,反思教学设计程序与实际效果,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及时的阶段性总结,然后把总结的结果付诸于实践,由陶宝凤老师再次讲授《7、8、9的口诀求商》,效果让人耳目一新。

第三阶段:分析总结阶段(4月29日——5月10日)

通过上述实践、总结与反思,老师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将来的数学学习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现在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语言表达有着以下几个问题:

1、说不完整;

2、表达不清楚;

3、不敢说

针对这些问题,老师们纷纷提出了几点措施和建议:

1、可以把要表达的意思固定下来,形成格式化,养成了表达的习惯的基础上再鼓励个性化的展现。

2、教师应多给予学生以微笑的鼓励,不能因为学生不会说,就不让学生说,而应抱有宽容的态度。

3、为了照顾个别学生有害羞的心理,为了更好的养成表达的习惯,可以请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范围小敢表达的勇气就多。养成敢说愿意说的习惯后再在全班交流。

4、树立会说的榜样,不断进行分层培养,重复训练。

另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对于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也应该不同,我们总结了各年级段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侧重点,分别是:

低年级段:注重语言的完整性

中年级段:注重语言的系统性

高年级段:注重语言的条理性

【课题研究成效】:

在这一系列的实践研究中,我们达到了以下的研究成效:

1、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在以前的课堂上,看到的只是学生们疑惑的目光,在他们的心中对知识只有吸取,对老师的意见只有言听计从。而今,看到的不再是以前那个死气沉沉的课堂了,看到的是充满生机,不断迸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一个师生和谐,相互成长的课堂。在课堂中没有教师的呵斥,没有学生的嘲笑,有的是一双双期待的眼神,一只只高举的小手,一声声响亮的发言,一阵阵鼓励的掌声。学生感到学习数学不再那么抽象,那么枯燥。在课堂上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说,参与学习热情高。

2、提高了小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课题组老师的努力下,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积极性、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连贯性有所提高。在数学课堂中绝大部分同学都做到有话敢说,有话可说,并能比较准确、规范地使用数学语言,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优化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题研究结论分析】: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教师要在数学课上抓住一切机会,重视学生的说话训练,以“说”促“思”,在教学实践 中根据数学学科特点,针对不同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特点,激发学生说的欲望,采取多种训练模式,发展全体学生说的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说的训练,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课题研究的问题与思考】:

1、本课题研究的面不够宽泛,未能让更多的教师从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受益,虽然课题已结题,但我们探究的脚步却不会停下,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摸索出更有效更可行的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使之逐渐形成一套理论,供更多的数学老师参考和使用。

上一篇:大溪河镇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开展情况下一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假如》教学设计(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