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资料

2024-07-18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资料(精选12篇)

1.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资料 篇一

遏制重特大事故 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专题调研汇报材料

林盛煤矿(2017年5月17日)

根据《辽宁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开展遏制重特大事故 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调研的通知》(辽媒安一函字[2017]34号)要求,现将我矿安全工作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矿井概况

林盛煤矿隶属沈阳焦煤股份有限公司,地处沈阳市苏家屯区林盛堡镇。矿井公告生产能力120万吨/年,2016年去产能调整为101万吨/年。

矿井为立井分水平、分东西翼、上下山分采区开拓。采用两翼对角抽出式通风。矿井主入风量为8278m/min,总排风量为8407m/min。矿井为高瓦斯矿井,建有两套瓦斯抽放系统,分别为北树地面永久抽放系统和井下东翼固定抽放系统。矿井采用KJ333型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瓦斯、一氧化碳浓度、温度、风速等的动态监控。矿井使用KJ405T-JH人员监测系统,所有入井人员均携带识别卡,能够实时掌握井下各个作业区域人员的动态分布及变化情况。

矿井现有5个生产采区,两个开拓准备采区。生产采区:西一区、西二区、下西二区、-675下延区和下东六区;开拓准备采区为西六区和东四区。全矿现有4个采煤工作面,分

33别为-675下延区502工作面、下东六区1219工作面、西二区复采1203工作面、西一区1209工作面,1个备用面为:下西二区1203备用面。共9个掘进组。分别为东四区1个组,下东六区2个组,下西二区1个组,西一区1个组,西六区2个组,-675下延区2个组。

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

1、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开展情况

为确保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落实到位,矿成立了以矿长为组长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职责。同时,对安全风险辨识的范围、评估分级、管控措施、管控流程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①风险辨识,发动全体职工对工作场所和责任区域内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点逐一排查、登记,找出各类不安全因素,明确管理对象。

②风险评估,对找出的风险点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明确管控重点。

③风险等级,按照安全风险评估结论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将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等级,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注警示,并及时关注风险源动态变化情况、及时变更警示等级。

④管控措施,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等方面制定措施,通过隔离危险源、采取技术手段等办法,对风险源进行有效管控,达到回避、降低和监测风险的目的。

⑤风险公告,对存在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等,在井口大屏幕滚动公示,标明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的类别、事故后果和管控措施等。

2、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完善《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位作业人员,覆盖各部门、各岗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建立起全员参与、全岗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闭环管理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①采取作业现场逐级排查、职能科室日常检查、矿领导动态抽查、定期开展安全大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无死角的排查隐患问题。

②按照“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对检查出的隐患问题按等级分类,现场能落实整改的,要求立即落实整改。现场不能立即整改的按照《安全隐患问题排查整改“三卡”(升级)管理办法》下发“隐患问题整改卡”,明确责任人,确定整改期限、整改措施,按期进行复查。

③加强事故隐患信息化管理,建立事故隐患电子档案。对排查出的隐患全部录入电子档案,履行隐患自查自纠自报主体责任。矿安监处对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记录、管理、分析、处置,每一个环节做到痕迹化,实时监控隐患排查与整改情况,对没有按期整改的重大隐患,根据工作痕迹倒查责任,问责到位。

3、下一步工作计划

①加强岗前培训,让每个岗位的人员都知道自己岗位的风险因素,懂得如何辨识安全风险,知道自己的岗位职责,做到应知尽知、应会尽会,发现不能保证安全的情况时,有权立即停止工作并撤出危险区域,能够保护好自身的安全,把好岗位安全风险的第一道安全关。

②加强安监人员的业务培训,熟知自己所负责区域的安全风险因素,懂得如何辨识安全风险,发现问题后及时报告相关人员,有可能立即影响作业人员的安全时,有权立即下达撤人命令,安监人员的跟班监督检查是把好岗位安全风险的第二道安全关。

③矿井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加强对重点岗位、重要节点、重要事项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能立即处理的,要及时上报,限期整改,隐患不消除不能生产,决不能带着隐患安排生产。

三、重大灾害防治情况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重大灾害防治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的通知》,按照辽宁省《关于印发全省煤矿进一步加强重大灾害防治有效防范 重特大事故的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成立了以矿长为组长重大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并通过制定方案,认真安排部署瓦斯、煤尘、火灾、顶板、水灾等重大灾害排查防治工作。

①确定目标。通过重大灾害治理工作,杜绝瓦斯、水害、火灾、提升运输等重大以上事故,有效控制其他事故,保证我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②认真吸取全国煤矿各类重、特大事故教训,对照上级文件精神,全面排查瓦斯、煤尘、火灾、顶板、水害、机电运输等各生产系统和管理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安全隐患登记管理台帐,强化灾害分级管理制度,对检查出的灾害问题认真彻底进行整改。

③制定专项措施,杜绝灾害发生。林盛煤矿主要灾害包括:瓦斯、火灾、煤尘、顶板、水灾、提升运输灾害事故。并将危险程度按级别划分为4个级别:Ⅰ级为安全的、可接受的。Ⅱ级为临界的,处于事故状态边缘,暂时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但应制定措施予以排除。Ⅲ级为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必须立即制定措施予以排除。IV级为会照成灾难性事故的,不可接受的危险,必须立即制定措施予以排除。

④利用多种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全员安全意识,高度重视重大灾害患排查治理的宣传工作,组织动员职工积极参与,达齐抓共管。

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开展情况

1、学习贯彻情况

《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定级办法(试行)》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办法(试行)》下发以来,沈焦公司共计配发180本(包括执行说明),及时发放到各部门、单位,并在局域网内转发电子版,要求各部门、单位组织全员学习,认真贯彻落实。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参加公司组织的专题培训。另外,充分利用班前会、安全会、矿早会等会议时间,对新标准新增内容进行集中学习,确保确保全员学习,人人皆知。

2、落实情况

严格对照新标准开展旬检月验,重点加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等新增内容的建设完善工作,确保在7月份以前全面落实新标准。

3、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由于严峻的经济形势和人力资源的紧张,造成标准化资金和人力投入不足。

②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立及运行涉及所有部门、人员,容易出现各环节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个别单位和部门认识不足,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停留在安监部门,不能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

五、信息化对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支撑情况 我矿信息化建设主要根据《煤矿安全规程》及AQ1029-2007、AQ1048-2007要求布置KI333综合监控系统、KJ405T井下人员定位跟踪管理系统、有线调度通信系统。对全矿地面及井下进行实时监控。微机室设置在矿调度室内,各系统配置齐全。监控系统与集团公司调度互联,实时传输矿各个地点监控数据。并具有将瓦斯超限等较大风险、重大风险自动发送到相关人员的移动终端功能,以便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为防控安全风险和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有效的预防瓦斯、火灾、煤尘、顶板、水灾、提升运输等重大灾害事故。

六、推动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的建议

建议制定统一的格式

2.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资料 篇二

日前,国务院安委办下发《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将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摆上重要议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要紧紧围绕遏制重特大事故,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环节和重要岗位,抓住辨识管控重大风险、排查治理重大隐患两个关键,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深化安全专项整治,推动各项标准、制度和措施落实到位。

《意见》强调,企业要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对不同类别的安全风险,采用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安全风险评估过程要突出遏制重特大事故,高度关注暴露人群,聚焦重大危险源、劳动密集型场所、高危作业工序和受影响的人群规模,重大安全风险应填写清单、汇总造册,并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要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安全风险告知卡。

《意见》要求,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完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通用标准,按照通用标准规范,分行业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制度规范,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标准规范组织企业开展对标活动,进一步完善内部安全防控体系,推动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加强对企业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督促检查,把建立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内容。

3.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资料 篇三

联合国两项文书的相关规定

1996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两项重要的反腐败文书:《公职人员国际行为守则》和《联合国反对国际商业交易中的贪污和贿赂宣言》。虽然这两项文书没有法律效力,但却具有政治意义,因为他们代表了国际社会对这些事项的态度意见。

《公职人员国际行为守则》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应指导公职人员履行职责的总则,即忠诚、廉洁奉公、切实有效、公正无私;二.利益冲突和回避;三.公职人员披露私人资产,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披露其配偶和其他受赡养者的私人资产;四.接受礼品和其他赠予时的申报;五.处理机密资料的准则;六.公职人员的政治活动不应影响到公众对其履行职能和职责的信任。

《反对国际商业交易中的贪污贿赂行为宣言》中明确必须促使从事国际商业交易的公、私营公司,包括跨国公司和个人负起社会责任,遵守适当的道德标准,特别是遵守在其境内经商的国家法律和条例,并考虑到其活动对经济及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影响。

实践证明,这两项文书对各国预防与惩治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预防理念与规定

为了加强各国的反腐败行动,提高反腐败成效,促进国际反腐败合作,2003年10月第5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2005年10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联合国历史上第一部指导国际反腐败斗争的法律文件,是迄今关于治理腐败犯罪最完整、全面,具有广泛性、创新性的国际法律文书,其倡导了治理腐败的科学理念和策略,形成打击跨国职务犯罪等腐败活动的共同准则,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预防和打击腐败犯罪并加强国际合作的预防机制、刑事定罪与执法机制、国际司法合作与执法合作机制、资产返回与追回机制、技术援助与信息交流机制、履约监督机制等六大机制,奠定了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坚实的法律基础,为全球反腐败事业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指南和行动准则。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在强调打击腐败犯罪的同时,更强调用立法、司法、行政等多学科、多层次、多领域手段综合预防腐败犯罪。《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这一综合预防战略,体现出以下预防腐败犯罪的现代理念: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二是坚持对人(腐败犯罪的高危人群)、行为(腐败犯罪的高危空间)、事项(腐败犯罪的高危因素)的全面控制;三是坚持由严密的立法、高效的司法、专业的防范形成的监督、预警、预测、预防、控制、惩治的一体化;四是坚持立法、司法、行政等多学科、多层次、多领域的综合预防。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预防腐败的措施作了系统的规定,包括:制定、执行和坚持有效的预防性反腐败政策和做法,各缔约国定期评估有关法律文书和行政措施是否能有效预防和打击腐败,应当确立专门的、具有必要独立性和人力物力资源保证的预防性反腐败机构,加强对公务员和非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的管理,制定体现廉正、诚实和尽责的公职人员行为守则,规范公共采购和公共财政管理,提高公共行政的透明度,应当加强审判、检察机关人员的廉政建设,并发挥他们在预防腐败方面的重要作用,确保其开展必要的独立性和在反腐败中人力物力财力的保证,加强对私营部门尤其是其商业活动的监管,推动社会参与反腐败,加强金融监管防止洗钱等。

公约的这些内容,对我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尤其是“一把手”职务犯罪的预防机制建设,极具指导意义。

国外的相关实践与启示

一.美国的职务犯罪预防机制

美国从19世纪末的文官改革运动开始,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逐步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反腐败体系,其特点是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在预防公务人员,尤其是高官职务犯罪方面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重视规范职业道德。美国出台了《公务人员廉政行为准则》,规范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在收受礼品(公务人员收受礼品不能超过20美元)、利益冲突处理、求职、滥用职权、职外活动等方面对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作出了限制性规定。此外,还出台了《防止利益冲突法》等规定,严禁公务员及其配偶子女在与公务活动有关系的利益集团工作。这些法规制度在规范公务员职业道德、防止因利益冲突而滋生腐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实施这些制度的是美国政府道德办公室(OGE),其职权限于联邦行政部门,其主要使命是预防联邦行政部门官员和职员在工作中有意或无意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从而损害政府公信力。其一年一度的联邦行政官员财产审核,更是被视为对官员的廉政测试,通过与否,决定着官员去留。此外,OGE助推廉政建设的做法还包括:把《行为准则》制成道德日历;将部门道德官员与部门首长的谈话制成幻灯片作为本部门的培训内容;编写与廉政相关的咨询邮件,定期发送给部门所有职员,提醒他们注意节日期间收受礼品的规定等。

重视法制建设。美国已有一套较为成熟的廉政法规体系,如,《政府阳光法案》等规范行政行为和公务员日常行为的法规、《联邦反腐败行为法》等惩治腐败方面的法规、《政府廉政法案》等规范反腐机构职能和权限的法规。由于美国反腐败法规内容比较具体,而且具有较强的严密性、针对性,因此往往能有效防范类似的腐败问题的产生。

重视监督制约。美国向来以铁腕惩治腐败行为。美国有50个以上的联邦执法机构根据法律各自承担执行某类公共腐败调查的责任。如联邦调查局、司法部刑事局公共诚实处、美国检察官、独立检察官,以及各部门的监察长办公室,都在揭露、调查、起诉公共腐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反腐机构主要采取开辟举报热线或电子邮箱、秘密调查(包括当卧底、使用电子设备监控,如监听、录像、人员盯梢、跟踪)等措施和手段开展调查。美国人认为,阳光就是最好的防腐剂。为此,美国制定了许多法律来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通过监督防范腐败行为。如出台了《政府阳光法案》,要求行政机构的会议除特殊情况外,应公开进行;还出台了《信息自由法》,并通过《廉政改革法》,完善了财务公开制度,规定了不申报财产就不能任政府要职。财产申报有公开财产申报和秘密财产申报两种。公开财产申报针对的是政府“政治任命”的官员(相当于我国担任厅、局级职务以上的官员),民众可以在网上看到政府高级官员的财产申报内容。秘密财产申报则针对联邦行政部门中职务不高、但处于关键岗位且涉及许多独立决策过程的雇员,如涉及设备采购、许可证发放等工作岗位的人员。美国还极为重视舆论媒体的力量和作用,通过舆论监督遏制腐败。美国的媒体素有“第四種权利”的称呼,它们通过自主的新闻报道、转播、调查、评论等,在监督政府运作、揭露腐败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政府丑闻经媒体披露后全国皆知,许多贪官污吏被送上法庭,大半也是舆论媒体介入的结果。

二.欧美国家监督高官的成功做法

欧美国家为防止高官贪腐,建立了极其严密的监督体系。一是独立司法机构的监督与调查,如美国司法部有廉政司、英国有警务总署等,在接到举报或自己掌握某种线索后,便进行深入的调查。二是在野党的监督,这是另一支重要的力量。为了维护本党利益,抓到对手的把柄后,便会立即公布。早在1997年,布莱尔刚坐上英国首相宝座,保守党便揭露工党接受了“一级方程式”赛车公司的政治捐款,交换条件是暂缓实施不准在赛车上打香烟广告的政策。工党立即吐出了钱,禁止在赛车上打香烟广告的政策马上实施。三是媒体监督,这是欧美国家的官员最怕的一种监督方式。因为媒体是肃贪的“杀手”。官员言行稍有不慎,马上会成为新闻记者的“眼中钉”,稍有闪失就可能身败名裂。英国商务部长曼德尔逊,现在进入内阁是“四进宫”,他几次都是被媒体逐出政府。如此多重的监督网,迫使政府官员不敢轻举妄动。而官员收入公布制度,也容易让各方监督力量找到怀疑的线索。比如某次演讲未纳税,你的购买力超出了收入量,无论是司法调查还是新闻调查,都可能成为一场调查的起始点。也因此,欧美政坛上贪官比绯闻者要少得多。而一旦有贪腐之虞,则必定成大新闻到处传播。

如美国伊利诺伊州长布拉戈耶维奇涉嫌出售参议员席位一案,布拉戈耶维奇虽然开出了50万美元的价格,但在未成交之前就被揭露了。他的被捕是以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电话录音为证据的。在英美,像美国联邦调查局、英国警务总署等调查机构,是可以对涉嫌贪污的政府官员进行电话监听的,媒体记者也可装扮成交易一方来进行捕风捉影式的“试探”。如果官员有以权谋私的倾向,或者表达出权力寻租的可能性,一旦公布于众,即便没有实际交易而难定罪,官员的品德也不再被信任,很难有效地展开工作,只得辞职。

又如美国纽约州州长斯皮策2008年3月召妓丑闻的爆发。线索源于一次正常的查税行动。个人财产的异常变动即引起敏锐的监督,由此迅速掀开纽约州州长花钱召妓的内幕,州长最终不得不引咎辞职。斯皮策把1万美元分成几个小数额,汇给了一家名为“QAT”的公司账户,稍后又要求银行删除他的汇款人姓名,但钱已汇出无法删除。这种疑似洗钱的做法,引起该家银行的怀疑,于是向长岛的一家国税局举报。税务机关随即派人对这起可疑的交易进行例行公事的调查,发现“QAT”是一家空壳公司,没有真正的业务,因此报请联邦调查局协助调查。很快,国税局、联邦调查局和曼哈顿地区专门调查政治贪污案的联邦检察官开始合作追查此案。由于事涉州长,调查小组向司法部长打报告,获得批准继续进行调查;随后又取得法官批准,对斯皮策的电话包括手机进行监听。最终掌握了斯皮策的犯罪证据。该案的成功经验,美国媒体总结为两点,监管制度的有效运作以及媒体的有效监督。美国银行保密法是政府打击洗黑钱的主要工具。该法要求美国金融机构设有反洗黑钱计划,也必须向政府报告可疑的金融交易。美国在联邦查缉洗钱法令中特别要求,银行对“政治上曝光率高的人物,包括政治人物、法官、检察官及公务人员和他们家属的财务状况应特别注意”。对银行的秘密报告做初步分析处理的,是财政部下属的“金融犯罪执法组织”,报告分析会分送给联邦调查局、国税局及其他有关机构。每年银行提出的这类客户报告在50万件以上。斯皮策召妓丑闻爆发,并非被人检举揭发,而是美国的税务和银行监管制度对公民的违法行为的正常防范和监督发挥了效果,制度并未因斯皮策贵为州长和前州检察官而网开一面。同时,执法人员在调查过程中独立办案,在司法部长的同意和法官的授权下,对州长进行数月调查而未受任何干扰,当事人也仅比记者早两天得知自己正遭调查。而在斯皮策考虑是否辞职的两天里,媒体对丑闻的深入报道以及舆论的鞭挞,最终迫使曾想在州长位置赖下去的斯皮策主动下台。

三.对我国预防职务犯罪的启示

欧美国家反腐败制度比较完善,事前预防及时、事后惩治严厉,使官员一般不敢越雷池半步。域外的经验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健全法律制度,严格执法体系是防止腐败的法律保证;二是建立一支廉洁奉公,有道德约束的公职人员队伍,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必要保证;三是大众传媒和公众监督是防止腐败的有效力量;四是综合治理,多管齐下,防止各类腐败现象的发生。

域外的经验值得借鉴,我们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人大监督、“阳光”政务,职业规范、廉政立法和社会舆论监督等方面加大力度,推进公务员监督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一把手”职务犯罪的预防机制建设

针对“一把手”犯罪的案件特点,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我们对如何有效预防“一把手”利用职务进行犯罪做了一些法律思考,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健全公务员的长效法制教育机制

预防腐败,教育是基础。在教育方面,美国、德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美国极其重视反腐败教育,强化公务人员的廉洁意识。每名公务员在进入政府部门時,由部门廉政官员进行至少1个小时的廉政规定培训,使其明确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以及为其提供反腐败的有关信息、咨询、联系方式,针对不同行业、单位和不同岗位、职位提供相应的反腐败措施以及廉政忠告。美国政府廉政办公室还负责对各部门廉政官员的培训,并对各部门开展廉政教育进行指导。德国把建立有效的公务员教育机制作为廉政建设的首要任务。把遵守行为规范,公正、诚实,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对国家和社会负起责任等列为教育重点。每个公务员都要接受培训,审计局、警察局定期给公务员上课,进行案例教育,以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所以,我们应着力健全和完善长效的法制教育机制,并在机制设计中注重培育公务员的廉洁意识。

近几年查处的原领导干部,如原郴州市委书记李大伦、原郴州市纪委书记曾锦春、原常德市委书记程海波等,他们忏悔时无不忏悔自己当初没有重视法制教育,特别是疏于对刑事法律的学习。他们的共同声音是“在位时没有加强党性修养,没有好好地学一学法律……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要是脱离了法律的轨道,就定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所以加强对“一把手”的法制教育尤为重要。要促使“一把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过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筑牢心理防线。

二.确立监督失职渎职问责机制

2003年12月31日颁布实施的《党内监督条例》,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党内法规。它明确规定:凡属方针政策性的大事,全局性的问题,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和奖惩,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条例分别对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信访处理、巡视等10种监督制度做出了具体规定,特别是以法规的形式确立了“一把手”成为监督重点(“党内监督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对监督职责的划分也十分明确,同时明确了党的各级委员会、委员,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每个党员是党内监督主体,负有党内监督的责任。

2010年1月18日颁布实施的《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在“廉洁从政行为规范”一章中分别从“禁止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禁止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禁止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谋取私利”等8个方面提出了52个不准。

2010年5月7日颁布实施的《党员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领域行为适用〈中国共产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2010年7月8日颁布实施的《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领域行为处分规定》,将党员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领域细化为9个方面39种具体行为进行惩处。

纵观前述党内各法规,除《条例》第40条明确载有关于“各级党委、纪委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发挥监督作用……对违反本条例规定,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党内监督职责,不遵守党内监督制度的,视情节追究责任,严肃处理”的原则性规定外,其他没有关于如何对监督者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监督职责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的任何规定。事实上,迄今为止还没有一起仅仅因为党内监督失职渎职受到严厉追究的案例。

程海波、李大伦等人在位履职时又有多少“政策性的大事”、“全局性的问题”、“干部的推荐、任免”,是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的呢?实际上他们是滥用职权和利用职务影响,通过指定、授意、暗示、临时召开协调会和现场办公等方式实现自己以权谋私的个人目的,甚至还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公然为之。究其原因就是我们那些负有监督使命的党内监督者失职渎职,他们当中有的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一把手”出于个人目的违法违规决策、干预依法行政,不但不予指出,不予帮助纠正,甚至还积极参与或帮助促成,自己由一名知情人、监督者转换为当事人。好的制度没有好的监督机制以保障实施,不亚于是对制度本身的亵渎,当然好的监督机制应该不可缺失对负有特殊监督职责的监督者的失职渎职问责规定。为切实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确保提高党内制度的执行力,特建议以党内法规形式确立《监督失职渎职问责办法》。

制定《监督失职渎职问责办法》时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对监督失职渎职者的责任追究,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同时要提供机会让他们申辩,对在申辩中把责任推到下级或上级的,甚至推到中央的,都要“一追到底”。二是对监督失职渎职者的责任追究,要重点实施,这样的责任追究才能真正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三是要将责任追究结果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的监督。

三.关于限制“一把手”绝对权力的几点建议

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难于监督,主要是现行领导体制和权力结构造成的,因此,必须从体制上解决权力过分集中于一把手的状况。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建议:一是,要健全和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和运行机制,凡属重大事项、干部任免、大额度资金使用等,必须由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不能由一把手个人说了算。二是,改变上级一把手只找下级一把手了解情况,下级一把手只向上级一把手汇报情况的“单线联系”做法,以保证上级党委对下级党委的领导是真正的组织领导,而非个人行为。三是,实行提拔任用干部的全委票决制。四是,实行差额选拔干部。五是,改革公示办法。拟提干部的公示不得少于七个工作日,应该不含节假日。六是,实施用人失察追究责任制度,不得口头推荐,不得私下打招呼,对那些不坚持原则、不认真负责,或者徇情枉法者,一定要追究其責任。七是,改变纪委、监委的领导体制,强化监督部门的“垂直功能”,将监督部门“剥离”出去。使纪委、监委大胆地对“一把手”进行监督。八是,建立健全纪检巡视制度和诫勉谈话制度。九是,严格任期审计制度。十是,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实行年度省际交叉考察制度。

四.强化政府法制机构职能

政府法制机构应把强化规范性文件审查作为法制监督的新内涵,健全完善规范性文件审查制度。如,强化政府法制机构为党委、政府领导服务。政府法制机构负责人要参加政府常务会议、省(市、县)长办公会议和专项协调会议,为政府领导决策提供法律意见。政府法制机构审修把关市政府重大事项议事规则,依法审查把关政策、规范性文件、合同文本。使政府法制机构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五.干预工程建设领域

贯彻中纪委2010年5月7日印发的《党员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领域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国有资产投资以及公共资源开发建设等工程项目,对照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领域的九个方面39种行为,实行一对一的建卡列表公示。对“一把手”违规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领域行为予以严惩,以确保工程建设项目安全、廉洁、高效运行。

(作者单位:湖南省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

4.双重预防机制培训考试题 篇四

部门

姓名

分数

一、判断题:(10题,共20分)

1.安全标志的作用是引起人们对不安全因素的注意,在关键部位设立安全标志可以用来代替安全操作规程和防护措施。()

2.从业人员可以边上岗作业边进行上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3.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

4.班组长要贯彻执行公司、部门、班组对安全生产的规定和要求,全面负责本班组的安全生产。()

5.在需要设置安全防护装置的危险点,使用了安全信息提示,可以代替安全防护装置。()

6.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无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7.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除了紧急抢救伤员外,要保护好现场,并迅速拨打“119”电话。()

8.对高压触电人员应采用拽衣方式使其脱离电源。()

9.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10.安全意识“疲劳”有四种表现:抑制、松驰、紧张和模糊。()

二、单项选择题(10题,共20分)

1.当电流自故障接地点流人地下时,人体距离故障接地点的远近与可能承受到的跨步电压之间的关系是()。

A.人体距离故障接地点愈近,可能承受的跨步电压愈小

B.人体距离故障接地点愈近,可能承受的跨步电压愈大

C.人体可能承受的跨步电压与人体距离故障接地点的距离呈正比

D.人体可能承受的跨步电压与人体距离故障接地点的距离无关

2.以下哪项行为容易造成触电事故?()

A.用湿布擦拭带电物体

B.用验电笔检查电气设备

C.使用绝缘手套维修电气设备

3.以下哪种人员可以进行电气维修?()

A.机器操作人员

B.电工

C.班组长

4.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A.防护用品

B.劳保用品

C.防毒服装

5.电气设备着火,应使用()灭火。

A.湿棉被

B.泡沫灭火器

C.黄泥

D.干粉灭火器

6.“一班三检”是指()。

A.在班前、班中、班后进行安全检查

B.在早、中、晚进行巡回检查

C.每天进行三次安全检查。

7.人的失误和操作不标准是导致()发生的重要原因。

A.事件

B.死亡

C.事故

D.重伤

8.安全工作的重心在(),班组安全工作的关键在班组长。

A.公司

B.作业区

C.班组

D.岗位职工

9.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目标中明确指出:班组成员的标准化操作应该形成()。

A.意识

B.习惯

C.观念

D.标准

10.作业者在疲劳状态下继续作业,立即可能发生的直接后果是使工作效率降低、(),并且会使作业者作业后的疲劳恢复期延长。

A.易患职业病

B.事故率上升

C.企业经济效益降低

D.企业经济效益增加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安全警示标志牌是由、几何图形和图像符号构成的,用以表示禁止、警告、指令和提示等安全信息,色用于禁止标志,色用于警告标志,色用于指令标志,色用于提示标志。

2、从业人员发现

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向

报告;接到报告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3、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方针:。消防工作方针:、。

4、对于危险作业,必须先

在实施。危险作业对于,作业人员有权拒绝作业。

5、安全生产中的“三违”行为是指、、。

6、四不伤害原则:、、、。

7、任何单位、个人都有维护,保护,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

8、上班要集中精力搞好安全生产,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工艺纪律,认真做好各种纪录,不得串岗、脱岗、严禁在岗位上睡觉、打闹和做其它违反纪律的事情,对他人

加以劝阻和制止。

四、简答题(共10分)

1、列举生产现场常见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一种一分)?(10分)

五、论述题(25分)

5.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资料 篇五

一、什么是风险?

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二、什么是危险源?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其中: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如起重设备、电气设备、压力容器等等。行为,是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状态,是指物的状态和环境的状态等。

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四类:“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人的因素是指在生产活动中,来自人员自身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物的因素是指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环境因素是指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管理因素是指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引自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三、什么是风险点?

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例如,危险化学品罐区、液氨站、煤气炉、木材仓库、制冷装置是风险点;在罐区进行的倒罐作业、防火区域内进行动火作业、高温液态金属的运输过程等也是风险点。风险点有时亦称为风险源。

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与风险点相关联的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采取不同控制措施是风险分级管控的核心。

四、风险与危险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风险与危险源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首先,危险源是风险的载体,风险是危险源的属性。即讨论风险必然是涉及哪类或哪个危险源的风险,没有危险源,风险则无从谈起。其次,任何危险源都会伴随着风险。只是危险源不同,其伴随的风险大小往往不同。

五、什么是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是识别企业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风险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引自GB/T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六、什么是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引自GB/T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七、什么是风险分级?

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风险分级的目的是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

八、风险一般分为几级?

不同的风险评价方法对风险的分级不完全一致,我省拟对风险分为“红、橙、黄、蓝”四级(红色最高)。对采用5级分级的风险评价方法,可建立级别对应关系(例如,将风险最低的两级都定为“蓝色”级别),以适应评价和管理的要求。

九、什么是风险分级管控?

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蓝色风险:可包括5级风险和4级风险。5级风险:稍有危险,需要注意或可忽略的、可接受的。对于该级别的风险,员工应引起注意;公司的基层工段、班组负责控制管理,可根据是否在生产场所或实际需要来确定是否制定控制措施及保存记录。4级风险:轻度危险,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对于该级别的风险,公司的车间、科室应引起关注并负责控制管理,所属工段、班组具体落实;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应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监视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现状,保留记录。

黄色风险:3级风险,中度(显著)危险,需要控制整改。对于该级别的风险,公司、部室(车间上级单位)应引起关注并负责控制管理,所属车间、科室具体落实;应制定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控制,努力降低风险,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在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一步进行评价,确定伤害的可能性和是否需要改进的控制措施。

橙色风险:2级风险,高度危险,重大风险,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对于该级别及以上的风险,公司应重点控制管理,由安全主管部门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具体落实。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并根据需求为降低风险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或配给资源、限期治理,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

红色风险:1级风险,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对于该级别风险,只有当风险已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如果无限的资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风险,就必须禁止工作,立即采取隐患治理措施。

十、什么是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措施是指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企业针对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⑴可行性;⑵安全性;⑶可靠性;(4)经济合理性。应包括:⑴工程技术措施;⑵管理措施;⑶培训教育措施;⑷个体防护措施;(5)应急处置措施等。

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1)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3)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4)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十一、什么是风险信息? 风险信息是指包括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企业各类风险信息的集合即为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十二、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6.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资料 篇六

一、多选题:(每题4分,共计40分)

1.风险是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AB)的组成。可能性是指事故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一旦发生后,将造成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A.可能性 B.严重性 C.事故发生的概率 D.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E.其他相关资料 2.危险源辨识的主要内容有(ABCD)。

A.人员不安全因素 B.机器不安全状态 C.环境不安全状态 D.管理的缺陷 E.制度的不完善 3.风险点是指伴随的(ABCD),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A.设施 B.部位 C.场所 D.区域 E.事故发生机理

4.风险点排查的方法是应按生产流程的(ABCDE)或上述几种方式的结合进行风险点排查。A.阶段、B.场所 C.装臵 D.设施 E.作业活动 5.重大风险确定原则有哪些(ABCDE)。A.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B.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C.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D.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以上的。E.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6.风险管控措施类别包括(ABCDE)。

A.工程技术措施 B.管理措施 C.培训教育措施 D.个体防护措施 E.应急处臵措施

7.同一级别或不同级别风险按照从高到底的原则划分为(ABCD)(即1、2、3、4),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实施分级管控。

A.重大风险 B.较大风险 C.一般风险 D.低风险 E.没有风险 8.隐患类别分为:(ABCDE)、自然发火、水害、机电、提升运输和其他。A.顶板 B.瓦斯 C.通风 D.煤尘 E.放炮

9.隐患治理应符合(ABCDE)“五落实”要求,重大事故隐患由矿长组织制定专项治理方案。A.责任 B.措施 C.资金 D.时限 E.预案 10.隐患治理流程包括哪些环节(ABCDE)。

A.通报隐患信息 B.下发隐患整改通知 C.实施隐患治理 D.治理情况反馈 E.验收

二、单选题(每题4分,共计40分)1.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核心是(B),重点是(A)。

A.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 B.风险预控管理 C.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D.综合管理

2.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由(A)组织实施,有具体工作方案,人员、资金有保障,并在划定的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区域设定作业人数上限。A.总工程师 B.矿长 C.安全矿长 D.生产矿长

3.在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原因中,(A)占有主要地位。A.人的因素 B.物的因素 C.不可测知的因素D.环境的因素 4.以下选项中属于人员不安全因素的有(B)。

A、防护设施不齐全、完好B、现场指挥的不安全性(指挥失误、违章指挥)C、瓦斯突出威胁 D、规章制度不全、不符合实际 5.危险度是由(B)决定的。

A.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可控制程度 B.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C.事故发生的广度和严重性D.事故发生的时间长度和空间范围

6.以下不属于危险源辨识主要方法的是(D)。

A.工作任务分析法 B.事故致因机理分析法 C.安全检查表法 D.风险矩阵法 7.事故预防措施应坚持(A)的原则。

A.低成本高效益 B.只考虑成本

C.只考虑效益 D.高成本低效收益 8.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B)类型。A.一般风险 B.较大风险 C.重大风险 D.特别重大风险 9.以下各选项属于危险源的是(C)。

A.井下瓦斯超限后不采取措施继续作业B.矿井总风量不足 C.未能及时地对监控设备故障进行排除 D.瓦斯检查员配备数量不足

10.作为防止事故发生和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A)是发现系统故障和异常的重要手段。A.安全监控系统 B.安全警示系统 C.安全管理系统 D.安全评价系统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ⅹ”每题1分,共计20分)

1.安全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安全。(√)

2.风险管控措施是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3.风险判定是结合企业可接受风险实际,制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度取值标准,明确风险判定准则,以便准确判定风险等级(√)

4.煤矿危险源辨识是对煤矿各单元或各系统的工作活动或任务中部分可能产生或诱发事故的不安

全因素的识别。(√)

5.危险源监测模式有实时监测和定期监测两种。(√)

6.我国煤矿伤亡事故分析常用的统计指标是百万吨死亡率。(√)

7.风险分级是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8.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9.事故的发生是完全没有规律的偶然事件。(ⅹ)

10.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只是针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要求。(ⅹ)

11.每一起重大事故的发生都对应有相当多的未遂事故或大量的不安全行为。(√)

12.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运用科学的、理智的观点,将“安全第一”的概念变为人们生活中 的习惯。(√)

13.风险评价是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 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14.将煤矿风险降低和保持在可容许水平,是实现煤矿持续安全的文件化、程序化、系统化的一种管 理方法和体系。(√)

15.风险预警是为了推动隐患治理,预防事故发生。(√)

16.一般事故隐患,根据隐患治理的分级,由企业各级负责人或有关人员负责组织整改,不用安排专人进行确认。(ⅹ)

7.研究生收费的双重机制与对策研究 篇七

关键词:研究生;收费;市场机制;政府机制

一、研究生收费:迟到的改革

2014年秋季开始实行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意味着取消了过去的研究生学费双轨制,实行全面收取研究生学费的新制度。而从理论上来说,研究生收费是有必然性的。

(一)准公共产品论:根据公共产品理论界定,研究生教育具有很强的消费竞争性和排他性,更偏向于准私人产品的性质,最主要、最直接的是为受教育者带来显性及隐性的经济效益。因此,“研究生教育的经费就应由享受教育所带来私人收益的学生及家庭基于收益的多少来分担①。

(二)成本分担论:研究生教育成本应该由政府、社会、学生及家庭等共同承担,这是由“成本分担理论”所体现的。研究生收费双轨制,不仅造成了经费短缺,满足不了教育需求的问题,也产生教育经费使用效用较低的现象。研究生全面收费制度是表明学生及家庭也必须以学费形式分担部分成本以增加教育资金投入。

(三)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增加人的价值含量并影响未来货币收入与未来消费的投资②。教育的投资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具有良性回报,但有研究表明教育投资个人的收益率均大于社会的收益率,高等教育最为突显。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研究生教育能为个人带来更高的效益,以交学费的形式进行投资也是必然的。

(四)准价格论:“准价格论”认为非义务教育中,由于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发生了教育成本,教育的受益者就要以付费的形式进行成本补偿,所以要向学生收取学费。相比成本补偿论,准价格论强调“学费是一种价格,可以调节高等教育供求关系,优化其资源配置“的实质③。

二、市场机制:无形的作用与有效运用

(一)研究生收费对不同人群入学机会的影响。研究生教育个人需求价格弹性大小与学生及其家庭收入、学生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专业、教育机会成本等因素密切相关④。例如,中低层收入家庭子女对教育价格需求弹性较大,承受不了高额学费和机会成本而可能失去入学机会,或选择收费低廉的专业与学校就读。即便加大了奖助学金的发放,以奖助学金冲抵全部或大部分的学费,但如果高校奖学金的评定与发放存在延迟性,则会影响困难学生短期内交不上学费,也间接提高了困难学生的入学门槛。而对于能够承担研究生教育收费的群体而言,其需求价格弹性较小。

(二)研究生收费对不同学校、学科的影响。研究生收费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科上的差异而引起的供需关系的变化。

1.可能削弱普通高校的竞争优势。普通高校在师资力量、人均经费拨款金额等方面不及重点院校,可能采用提高公费生比例的途径吸引学生,但在收费制度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实行几乎一样的收费标准,高校间的竞争会愈变愈烈,普通高校以此吸引和留住优秀生源的优势就彻底消失了,仅依靠师资队伍、资金实力与重点院校竞争,显然处于弱势,甚至导致高校優秀学科因缺乏优秀生源而供大于求。

2.可能造成基础性学科、冷门专业后继人才不足。高校的基础性学科、冷门专业也是大都通过扩大公费生比例来吸引生源,收费制度的推行将使“双轨制”带来的保障作用下降,造成这些学科报考人数减少,供大于求。

3.总体出现的尴尬局面:重点高校、热门专业教育供不应求,普通高校、基础性及冷门专业供给过剩。

(三)对策:浮动制收费与学校的定价策略

建立差异的研究生教育收费标准研究生教育收费应根据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及专业差异,建立浮动收费制。

1.研究生收费标准核定方面除考虑利益获得原则外,必须体现能力支付原则,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由于名牌效应会给个人带来更多的有形和无形收益,报考重点大学的研究生人数通常会高于普通院校,因此,重点院校的收费标准一般应高于普通院校

3.由于冷门和热门专业会产生截然不同教育收益,因此,两者的收费标准应根据市场供求规律有所差别

4.在制定研究生教育收费时要因时而变,不能一成不变。具体而言,就是在相对稳定的研究生收费调整周期内合理调整收费的上下限。

同时,研究生教育成本应根据学生的费用承受能力有所差异。属于低收入群体的研究生收费制度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给予减免部分学费或允许推迟缴费等。

三、政府机制:市场失灵下的必然选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生学费必然会受到市场机制的某些影响,一方面,

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有效配置、政府学费管制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外部性、信息不完全等原因造成市场失灵现象。此时,需要依靠政府机制来进行调节。

(一)均衡地区、校际间的差异

部属高校、重点高校吸纳了国家较多的投入和优质的办学资源,有能力建立较为完善的奖助学金体系,优化研究生选拔制度和培养机制,而普通高校、地方高校用奖助学金覆盖研究生教育的能力有限,提供的资助机会和力度都有限,恐难以保证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

因此,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调整研究生教育的定位,适度发展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才能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同时,建立健全高校信息披露机制,要求最大限度地向潜在生源开放所需信息,例如高校开设的各类培养计划的课程信息,毕业生就业率和薪资信息等,公开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的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信息,通过政府行为来影响市场决定教育价格的结果。

(二)学科间不均衡

在“双轨制”阶段是可以通过增加冷门学科专业的公费生比例,提升专业吸引力,而当这些专业取消公费以后,考生有可能失去报考动力,导致冷门愈冷的情况。因此,对这样的专业,政府应投入经费,应该有所扶持,起到调节和平衡研究生学科专业结构的作用⑤。

同时,研究生学费政策改革,恰好提供了一个优化研究生学科结构的好机会,通过调整与改善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来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并建立学科结构规模调节机制。

(三)完善资助体系

研究生国家助学金适用范围将覆盖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内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由各级财政部门会同高等学校主管部门确定具体资助标准,并建立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根据高等学校隶属关系,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参照普通本专科生国家助学金分担办法共同承担。新的研究生奖助制度实施后,会获得更多的财政拨款总量,因此不管是中央高校还是地方高校,都要从事业收入包括新增学费收入里提取一定经费用于学生奖助工作,使研究生助学金的覆盖率提高。(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注解:

① 卢晓东.谁为研究生教育买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6.

② 王祖益.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谈研究生教育实行收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4):53

③ 伍海泉.学费定价研究——理论、方法与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21-22.

④ 李凌,刘瑞一.研究生收费改革的“鲇鱼效应”[N].中国教育报,2013-5-2(3).

⑤ 徐文同,陈艳.英国高等教育中的政府干预评析[J].东岳论丛,2012,33(12):98.

参考文献:

[1] 卢晓东.谁为研究生教育买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6.

[2] 王祖益.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谈研究生教育实行收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4):53

8.员工《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考试题 篇八

部门 :

岗位: 考试日期:

****年**月**日 成绩:

员工《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计45分)

1、对易发生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

2、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中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四类。

3、风险管控措施包括:

1、();

2、();

3、();

4、();

5、()。

4、岗位张贴(),并制作成手册作为员工日常学习材料;车间前后制作张 贴(),典型危险源告知牌等营造双体系建设氛围,让员工是耳濡目染中加深对双体系建设的认知。

5、为方便事故隐患管理,将事故隐患划分为两大类:()基础管理类隐患和()生产现场类隐患。

二、判断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潜在风险指管理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可能导致现实风险发生的各类因素;违背法规及标准规程,如各类人员的安全资格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特种设备检测检验、职业健康安全与消防投入及验收等。

()

2、现实风险指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 因素及安全管理缺陷。

()

3、危险源里包含有几个或者多个风险点,危险源的范围大于风险点。

()

4、指导手册是开展双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性和基础性文件,在不断深入推进中修订和完善,确保文件的时效性和适用性。

()

5、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和班组活动,岗位员工才能够熟练掌握本岗位风险识别的方法,通过隐患排查来保障管控措施的有效性。

()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危险源?(15分)

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简述我们应如何做?(20分)

答案

一、填空题

1、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

2、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3、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

4、风险点(危险源)告知卡、风险点清单

5、基础管理类隐患、生产现场类隐患

二、判断题

1、√

2、√

3、×

4、√

9.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资料 篇九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28日

点击:5913次

各市政府安委会,省直有关部门:

做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是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和《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促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以下简称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需要和手段。在创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中,要把建立双重预防体系作为其核心内容,融合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全过程,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与双重预防体系同步建设、互促共进、有效运行。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把新申请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关。要督促新申请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企业,按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通则、细则和行业实施指南等相关标准要求,首先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要动员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部门、车间、班组等各层级的建设责任,使每一名员工都成为体系建设的参与者和运行者。对未有效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申请企业,相关具有受理权限的部门不予受理考评申请,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单位不得组织考评活动,各级各有关部门不得认定其为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企业。

二、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有效运行双重预防体系。对已经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企业,要督促其深入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对逾期未建成和运行双重预防体系的,依法予以处罚;复评前仍未落实的,不予复评,并由原公告单位公告撤销其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等级称号。待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和运行基本规范,自撤销之日起满1年后,方可重新申请安全标准化评审。要通过建立双重预防体系,带动和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三、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在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中,要引导企业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健全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使各个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实现企业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的标准化,为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四、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与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执法检查力度。各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要结合行业特点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执法检查,对未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并有效运行的,要责令企业限期改正,并按照有关规定依法予以处罚,倒逼企业不断提升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能力,严防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山东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10.双重预防体系材料明细 篇十

(红色为否决项内容)

1“两个体系”建设组织领导机构(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及各部门负责人及重要岗位人员“两个体系”建设职责)

2“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明确实施时间、责任人与分工、工作任务)

3“两个体系”建设培训计划

4培训记录或档案(签到表,教材或课件、教师、闭卷考试、抽查10%的相关岗位人员,5人及以上未掌握企业“两个体系”建设培训内容)5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作业指导书(传达记录)6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作业指导书(传达记录)7“两个体系”考核奖惩制度 8作业活动清单 9设备设施清单 10职业病危害风险清单

11作业活动分析评价记录(抽查10%相关岗位人员进行询问,5人及以上未参与相关危险源辨识、分析)12设备设施分析评价记录 13职业病危害风险清单 14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15风险评价准则

16重大风险判定(应判定为重大风险而未判定为重大风险,存在三项的)

17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

18控制措施制定过程全员参与并经过评审

19作业活动类风险分级管控清单(30%及以上控制措施与实际不相符或不具有可操作性,或未有效落实)(主要作业活动,活动存在的风险,风险等级,管控措施)20设备设施类风险分级管控清单(10%相关岗位人员,5人及以上未掌握本岗位应管控风险及相关控制措施的)(主要设备,设备存在的风险,风险等级,管控措施)21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清单(职业病,风险,等级。管控措施)22主要负责人审定发布记录 23风险告知相关文件

24安全风险和职业病危害风险公告栏及安全警示标志

25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30%及以上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中各风险点、危险源的控制措施未作为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内的排查内容及标准的)

26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无内容)27职业卫生基础管理排查清单 28隐患排查计划 29隐患排查表

30排查记录(30%及以上隐患未按期整改且无正当理由的,验收评定不予通过)31隐患登记表 32隐患通报 33隐患整改通知单 34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11.双重预防体系基础知识问答 篇十一

双重预防体系基础知识问答

1、双重预防体系含有哪几个体系的内容?

答: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就是双重预防体系。

2、什么是危险源?

答: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即是危险源。比如(危险源----就是老虎,管控措施---就是笼子,笼子坏了----就是隐患。)

3、什么是风险管控措施?管控措施有哪些?

答:风险控制措施是指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企业针对风险采取的相应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即是风险管控措施。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合理性。

控制措施包括:

1、工程技术措施、2、管理措施、3、培训教育措施、4、个体防护措施、5、应急处置措施。

4、什么是风险点?

答: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比如(关着老虎---的笼子)就是风险点!比如(关着多个老虎-的笼子,就是多个危险源的风险点)。

5、什么是分级管控?

答: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6、什么是隐患?

答:我们通常所说的隐患是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引自《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6 号)。形象的说:(关老虎的笼子坏了)就是隐患。

7、事故隐患分哪两级?

答:(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隐患的分级是根据隐患的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为标准而进行的级别划分。可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其中: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对重大隐患,相关行业可制定重大事故隐患目录。

8、确定重大隐患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确定重大隐患应遵循以下原则(暂定):

①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的; ②涉及重大危险源、重要装置的;

③涉及多人滞留,暴露10 人以上的(管道30 人以上)④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一定时间得不到整改的; ⑤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⑥市级以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认定为属于重大事故隐患的。

9、事故隐患分哪两类?

答:基础管理类隐患和现场管理类隐患。

10、风险分为哪几个级别?分别用什么颜色表示?

答:

1、重大风险、2、较大风险、3、一般风险和

4、低风险。

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识。

11、你所操作的岗位风险点名称?即(设备风险告知卡内容)答:11-----1风险点导致的后果(容易发生哪类事故)是什么? 11-----2风险点造成事故和后果的危险因素是什么? 11-----3风险点管控措施有哪些?

11-----4风险点发生事故后应急措施有哪些?

12、车间、科室如何开展风险点排查与辨识?

答:全员参与,基层辨识、--评价(班组),上级指导、--审核(车间、厂、公司逐级指导与审核)

13、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

答:风险分级的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层级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防控措施。

14、如何进行隐患排查? 答:制定隐患排查计划,根据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开展隐患排查,隐患治理、验收、建立隐患排查记录、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15、如何进行隐患治理?

答:通报隐患信息、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单、实施隐患治理、治理情况反馈、验收等环节。

16、本岗位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应履行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答:——主要负责人职责。公司主要负责人(总经理对公司进行实际控制的其他人员)是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制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对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调度、督导和考核;为体系建设工作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负责组织对公司一级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汇总、协调、监督管理。

——分管安全负责人职责。公司分管安全负责人(分管安全副厂长)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管控工作的责任人。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确定工作的监督管理;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具体负责对公司一级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汇总、协调、监督管理;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安全科职责。公司安全科负责起草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有关体系文件;协调和调度各专业工作 组分工开展情况;负责本方案的组织实施、指导和监督检查;负责组织对公司风险结果评审;具体负责对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汇总、协调、监督管理。

——财务科职责。公司财务科负责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以确保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实施与运行;监督经费的使用和落实情况。

——车间、科室职责。公司安全、设备、技术、电气、工程等专业管理部门按专业职责,负责本部门及专业职责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协调指导;具体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对

三级以上(含三级)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汇总、协调、监督管理。

——生产部门职责。公司生产科(品管科)、生产车间负责本部门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组织、协调,并及时更新;对管辖范围所有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全体员工积极参与风险识别与评价;各车间、科室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重要岗位人员(电工、叉车操作工)及员工职责。

12.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资料 篇十二

关于加快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防腐败机制建设的意见

湘国土资发[2011]32号

各市州纪委、检察院、监察局、国土资源局、预防腐败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湖南省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关于推进体制机制制度改革和建设加强预防腐败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保障和促进国土资源事业健康发展,现就加快我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防腐败机制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加快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防腐败机制建设,对于保障国家土地整理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促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健康发展,遏制国土资源领域职务犯罪易发高发态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的原则,把构建腐败风险防控机制置于促进国土资源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之中,推进预防腐败工作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有机融合;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的原则,一手抓惩治查处,一手抓教育防范,坚决堵住易发腐败问题的漏洞;坚持依法行政,协调配合的原则,着力强化内控机制,充分运用外部监督,形成内外协同、职责分明的共同防控体系,有效遏制土地开发整理领域腐败案件易发多发的态势。

二、查找关键环节的风险防控重点

(一)项目立项环节。重点防控擅自改变管理计划,不进行科学选址和专家评审,不征求群众意见,不进行集体决策等问题。

(二)工程招投标环节。重点防控串标、围标、卖标,以及招投标程序不规范、投标单位资格审查不严格等问题。

(三)工程施工环节。重点防控因行贿受贿、失职渎职导致监管缺位,造成材料低劣、工程不合格等问题,以及通过不正常手段改变项目设计,减少或扩大工程量,以赚取、套取资金,影响工程效果的问题。

(四)拆迁补偿环节。重点防控计划不周全、工作不到位、补偿标准不统一、资金分配不公开、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五)资金使用环节。重点防控违反财经纪律和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超预算开支、不按程序审批、不按计划拨付款项,提前支取甚至套取、挪用、贪污项目资金等现象。

(六)项目验收环节。重点防控项目未完成计划建设任务、工程质量不合格、资金审计未通过而以行贿手段通过验收,以及不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验收等问题。

三、完善风险防控管理制度

(一)建立廉政教育制度。通过廉政讲坛、案例研讨、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对项目管理方、参与方以及项目区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增强干部职工的廉政意识,引导参与单位遵纪守法,项目区群众依法依规参与项目建设与监督。

(二)实施工程合同双签制。国土资源部门在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签订《施工合同》的同时,签订《廉政合同书》,约定双方的廉政建设责任,要求施工单位制作廉政公告牌,作出廉政承诺。廉政合同完成情况作为项目验收合格的条件和参与其他项目竞标时的重要审查内容。

(三)完善项目管理制度。一是加强项目立项管理。实行计划管理、专家评审、群众参与、集体决策相结合的立项审批制度。二是严格招投标管理。招投标活动严格执行《招投标法》,按照批准的招标方案执行。项目测绘、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按规定应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的,必须进行招投标。施工单位招投标采取合理定价连续两轮抽取法确定,工程施工招标的标的不得低于下达的工程施工费的95%。主要设备、材料的采购要符合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三是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对工程质量实行专人负责,将质量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归入工程质量责任档案,实行终身追责。严禁工程转包、卖标,项目管理方、监理方应加强工程施工管理,邀请群众代表对工程建设依法依规进行监督,督促施工单位按照设计的要求和施工规范的标准进行施工,进场的设备和材料必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不合格的工程必须进行整改,不合格的设备和材料严禁使用。实行质量担保制,项目管理方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明确质量担保责任,验收后仍应留5%的工程质量保证金(保修金),待质量保证(保修)期满后拨付。四是严格变更管理。项目参建各方不得擅自进行设计变更,确需变更的必须按照规定经批准后才能依据批准的变更设计进行施工,不得借变更之名降低建设标准、套取项目资金。五是严格财务管理。要严格按照财政预算管理和预算编制工作的有关要求,规范项目预算的编制和申报,确保项目预算的真实、科学和可行;强化预算执行的管理和监督检查,预算一经下达,不得随意自行调整,确需调整的,必须按批准渠道审批;项目资金必须做到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建立健全资金监督检查制度,对弄虚作假、截留、挪用和坐支项目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一经发现要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制止和纠正,情节严重的要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建立健全项目实施单位内部稽核制度,并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使用效果。

(四)建立全面公示制度。建立项目公告制度,项目主管部门、承担单位、项目建设任务、规模、投资、规划设计、施工单位等要实行现场公示,项目验收后要通过媒体予以公布。建立项目管理公示平台和举报投诉受理平台,邀请群众代表全程参与,完善项目实施投诉举报受理制度。项目设计方案和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标准、土地权属调整方案、招投标方案和中标结果以及中标单位资质、拆迁补偿方案和标准、项目验收和审计结果都必须按规定进行公示。

(五)实行项目建设队伍廉洁准入制。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审查竞标人资质、实力、信誉等级,并将审查结果送纪检监察和检察机关。纪检监察和检察机关协助开展竞标人资质与廉洁指数审查,制作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结果告知函及资质资格审查意见,以建议书形式,建议国土资源部门将存在围标、串标、非法挂靠、倒手转包和发生过重大工程质量问题,或有行贿犯罪记录的单位和个人(中介、监理、施工、材料等)清理出局。对于项目设计、招标代理、监理、施工等单位,由省土地开发整理机构实行行业备案管理。未经备案的单位不得承接项目相关业务,未经培训合格的监理人员和项目经理不得担任监理和项目经理职务。从事项目测绘、设计、监理、招标代理和施工的单位,承担项目相关业务的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技术标准、行业规范等规定以及合同约定开展工作。项目设计单位应按照设计规范进行项目设计。项目招标代理单位应依法依规开展招投标代理业务。项目施工单位应当按照项目设计和有关技术标准进行施工,项目经理必须常驻施工现场,对工程施工进行全程管理,对出现质量问题和验收不合格的工程,负责返修或返工,因违反项目设计、施工合同延误农时或造成其它损失的,依法负责赔偿。项目监理单位应对工程投资、质量和进度进行控制,承担监理责任。备案管理部门应完善行业机构考核制度,对专业机构的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项目管理方与相关单位签订工作合同时,必须同时签订《廉政合同书》,廉政合同履行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考核为优秀的单位应酌情予以奖励,被评为优秀的施工单位,在下一的项目投标中优先入围,直接获得第二轮抽取的资格。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和人员,按规定进行处罚,直至清理出局。

四、构建腐败风险防控共同责任机制

纪检监察、检察机关与国土资源部门要建立土地开发整理领域预防腐败联系协作工作机制,积极建立健全以下工作制度。

(一)联席会议制度。纪检监察、检察机关与国土资源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会议总召集人由国土资源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召集人由各协作单位分管负责人担任。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特殊情况下,可应一方要求随时召开。联席会议主要任务是协调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预防腐败的有关事宜。

(二)信息交流制度。国土资源部门应当将重大工程建设、专项资金使用、土地管理、行政执法、预防工作措施、违法违纪案件查处等情况,向纪检监察、检察机关通报;纪检监察、检察机关应当将查办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情况,向国土资源部门通报。

(三)查办案件协调配合制度。对于在工作中发现或者收到群众举报的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线索,国土资源部门应依照规定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纪检监察、检察机关处理,并积极配合办案。纪检监察、检察机关依法查办国土资源系统案件时,应与发案单位沟通联系,注意维护发案单位的正常行政管理活动。

(四)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国土资源部门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管理和招投标等重要工作中,应当及时向纪检监察、检察机关查询参与上述活动的相关单位或个人是否有行贿、受贿犯罪记录,对经查询有职务犯罪记录的单位或个人,应该按有关规定取消其参加上述活动的资格,并向有关管理部门报告查询及处理情况。

(五)督查追究制度。纪检监察、检察机关应当结合已经查办的国土资源系统职务犯罪案件,向发案单位提出有关预防建议,并抄送其上级领导机关。发案单位对建议要积极落实,并将落实情况和效果及时反馈纪检监察、检察机关,发案单位的领导机关对建议的落实要加强督促检查。对提出的建议未及时整改落实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将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相关责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县两级纪检监察、检察机关和国土资源部门应当成立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防控腐败风险办公室(以下简称防控办)。办公室主任由国土资源局主管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副局长担任,副主任由纪检监察、检察机关预防部门负责人,市国土资源局监察室主任,财务科科长,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主任担任,成员为纪检监察、检察机关预防部门和市州国土资源局耕保科、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工作人员。由防控办具体指导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专项预防工作。

(二)严肃工作纪律。纪检监察、检察机关和国土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在项目实施管理和预防工作中必须严格做到“五不准”,即:不准利用职务之便到施工单位吃、拿、卡、要;不准向施工单位推销建筑材料;不准推荐介绍项目管理人员的配偶、子女及亲属承接或参与本项目的工程施工;不准占用涉及本项目的有关单位或个人的车辆、通讯工具和其他贵重物品;不准接受可能影响本项目实施管理的礼品馈赠、宴请等。违反“五不准”的,由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

上一篇:体验农村生活作文400字下一篇:名著导读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