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案例

2024-06-15

教育法案例(精选10篇)

1.教育法案例 篇一

感恩·回报——感恩教育案例

背景: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感恩意识淡薄、玩世不恭、只图享受、不会做人,漠视父母和老师的关爱,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能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环境,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他们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对同学关心少,考虑自己多;对社会抱怨多,客观分析少……这些现象,导致孩子们“感恩”意识严重缺失。

做法:针对大部分学生类似以上不良的行为习惯,我在班里进行了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通过相应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人文关怀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人性教育,以德报德的品性教育。由于人们的道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部分构成的,因此,在实施感受恩教育过程中,我通过三个层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认知层次(引“感恩教育”于主题班会中)

周一班会,我与班委成员组织设计了一次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以“学会感恩、与爱同行“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教育。整个活动过程由甲乙两个主持人引领全体学生完成。班会的第一个内容非常感人,它起到了快速烘托气氛、提升感情的作用。王帅同学家庭贫困,开学之初,母亲为了给他凑够学费,累的晕倒在地,当王帅满怀不舍离家时,母亲把手心里攥皱了的几毛钱也递给了她,嘱咐他在学校不要委屈了自己的身体……未等讲完,全体学生随着王帅的泣不成声泪流满面。接下来的歌曲欣赏《懂你》、配乐诗朗诵《妈妈,我的亲娘》、说给父母的心里话等环节,每个学生都表现得身心投入。感受着彭丽媛如泣如诉的《白发亲娘》,主持人用颤抖的声音宣布着活动的尾声:生活中,感恩无边,一句话语、一个行动、一点情怀,都能表达和解释感谢的真谛;感恩无痕,一份努力、一点进步都能传达一份真情与心愿。学会感恩吧!让我们的生活永远充满关怀,充满真情,充满爱心,充满温馨!

从学生们的表现可以看出,精心设计的这个班会提高了学生对感恩的认识,达到了提高感恩意识的目的。

二、情感层次(融“感恩教育”于成长反思之中)

学生通过反思成长的历程,写感恩日记,反思回味有恩于己的人和事,激发学生的报恩意识。还通过学唱感恩歌曲,如《感恩的心》、《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爱的奉献》、《父亲》、《懂你》等歌曲,教育学生在得到爱的同时,还要学会去回报爱,给予爱,并感受生命因为有爱而美好,生活因为有爱而幸福。

学生的感恩日记里,记满了对同学、老师、父母的感激与爱。有的学生写到:通过感恩,我懂得了宽容。当我生病时,是我的同学端来了热水,递来了药片,送来了温暖,我不应该时常记恨他们的一时疏忽与过错;还有的学生写到:老师,您对我们严爱有加,让我们知道如何做人,您的爱是细微的。写给父母的感激更是多不胜数,大部分都情真意切、真实感人。

三、实践层次(入“感恩教育”于人心中)

我嘱咐他们在家懂事孝顺,帮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活,给长辈洗发洗脚、剪指甲,观察一下父母的手,并写出观后感。我还联系部分家长,要他们配合我的工作,多给孩子创造报恩机会,在生活中尽量创设一种有利于孩子发生感恩行为的环境。通过这些工作来激发学生将感恩意识和感恩冲动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

学生把他们的收获写成了日记,交了来与我共享幸福与喜悦。有的说,回家后帮爸爸、妈妈还有奶奶洗了一次脚,还帮他们剪了指甲,奶奶都感动的流泪了;有的说,帮妈妈洗衣、做饭、打扫屋子后,妈妈一个劲的夸她真的长大了。还有的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说,学校里有这么好的老师,有这么好的同学,你一定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与同学亲如姐妹……

这个层次的教育迎来了学生心灵的震憾、生命的感动和情感的回报,感恩的种子由此在他们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效果评析:

1.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成长这样快乐和幸福,离不开父母、老师、同学、亲朋的帮助,激励他们用一颗感恩的心鞭策自己改掉恶习,用行动来回馈恩人。

2.经过几个月的教育实践后,家长们一致反映自己的孩子变懂事了,能干了,勤奋了,会体贴父母了,能帮助家长做家务了,发现他们的孩子真的长大了。

3.此次活动不仅教育了孩子,也使社会各界意识到,这样的德育活动会使孩子受益一生,应大力推广。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教育,包括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要通过多开展一些有意义有实效的活动来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样的教育才是更加丰满的,这样的教育才是“刻骨铭心”的。

2.教育法案例 篇二

二年级上学期开学以后, 我对我们班的班委进行了调整, 小C担任了我们班的劳动委员。她每天都要和值日的同学一起打扫清洁区, 午餐后清理教室, 下午放学后打扫教室卫生, 工作量比较大。小C很有责任心, 工作勤勤恳恳, 能很好地组织同学完成劳动任务。每天早上, 我七点半到校的时候, 她已经把教室门打开, 正在做劳动前的准备工作, 几个月来一直如此。

有一天, 我到达学校的时间比平时早一点, 发现小C依然在我之前到校, 正在和小朋友们一起打扫卫生, 我赶紧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来。“你们今天来得挺早的呀!”我对他们说。“我7点钟就来了。”小C好像有点勉强地说。她的这一反常神情让我产生了疑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我用心观察她的一举一动, 发现她表情凝重, 眼神有点呆滞, 孩子到底是怎么了呢?我决定跟她谈谈。

打扫完卫生后, 我走到她面前, 蹲下来拉着她的小手, 看着她的眼睛, 问道:“你觉得老师是不是你的好朋友?”

小C点点头。

“那我们谈谈心好不好?”我又问。

小C认真地看着我。

我问道:“你今天是身体不舒服, 还是心里不太高兴?”

小C一下子就哭起来:“老师, 我爸妈昨晚吵架了, 他们不管我了。”

难怪她会心事重重!我轻轻地把她搂在怀里, 安慰她说:“不会的, 不会的, 你又没做错什么, 他们怎么会不管你呢?”

安慰了一会儿, 她停止了哭泣。我急忙问她是否吃过早餐。

原来她到学校前没有吃过任何东西。

于是我到商店给她买了一包饼干, 并把她带到办公室, 倒了一杯水, 等她把饼干吃完, 我说:“爸爸妈妈不会不要你的, 到教室里好好上课吧!”

孩子走后, 我分别给她的父母打了电话, 没有说具体原因, 只是请他们务必在下午放学后来学校一趟。

下午放学后, 小C正在教室里组织值日生打扫卫生, 我送其他孩子到校门口时, 见到了小C的父母, 跟他们进行了简短的沟通。

“孩子早上来到学校时很伤心, 说爸爸妈妈闹矛盾, 不愿管她了。孩子很优秀, 她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 工作任劳任怨, 因为能以身作则, 不怕吃亏, 所以班上的同学都积极配合她进行劳动。她是一个坚强、踏实、聪明、能干的好孩子, 家庭是护佑她成长的温暖港湾, 这个孩子非常在乎你们, 因为你们闹矛盾, 她的心理压力很大。今天请你们来, 是想请你们一起接孩子回家。虽然回家的路不长, 但如果没有大手牵着小手, 孩子今天的路还是会走得很难的。”听完我的话, 孩子的爸爸妈妈幡然醒悟, 都露出了愧疚的神情。我带着他们来到教室, 站在门口指给他们看:六七个值日生在小C的带领下, 正干是热火朝天。孩子忙于打扫卫生, 显然没有注意到爸爸妈妈就站在门口, 清扫接近尾声的时候, 孩子终于看到了耐心等待她的爸爸妈妈, 那一刻的激动和幸福全都显现在孩子的脸上, 她蹦跳着扑进了父母的怀抱……

快乐是不会衰减的, 它从小C一家那里一丝不少地传递给了我。我也觉得很幸福, 因为有了爱的付出。

3.教育案例 篇三

天气:中雨

地点:八年三班教室

人物:班主任和全体同学

今天下了一场雨,在这个季节这是很少见的。由于來得突然,很多学生都没有准备雨具。眼看就要放学了,这雨也没有要停的样子,学生怎么回家呢?突然间,我想到开运动会时我班买的十几把雨伞还在办公桌里,正好派上用场。可是我又有点犹豫:伞少人多怎么分呢?又一想有总比没有强,借此机会看看学生的表现。

当我把雨伞拿到教室的时候,学生一阵欢呼:“有雨伞了,快发吧,老师。”

“不要着急,同学们。”我说,“我先问一问,有哪些同学带雨具了,请站起来。”

没有人站起。

“同学们,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只有12把雨伞,可是现在我们有37个同学需要,怎么办呢?”

教室沸腾了。

有的说:“我要走到车站,借我一把。”

有的说:“我骑车来的,应该借我一把。”

有的说:“我家离得远,应该借我一把。”

有的说……

同学们争执不下。这时有一名学生高声说:“不要吵了,听老师安排吧!”终于教室安静下来了。

“我想问一问有没有不想借雨伞的?”我说。

有几名同学站了起来。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借。

有的说:“我家离学校比较近,不用伞。”

有的说:“我坐车来的,不用伞。”

又有几名同学说:“我们可以冒雨回家,把雨伞借给那些更需要的同学吧!”

我立即对他们这种文明礼让、舍己为人的精神给予表扬。我又给他们讲了《深井逃生的故事》,以及“绅士风度——Lady first”。然后,我说:“我有一个办法:一会儿,放学时,不需要雨伞的同学可以先走,当剩到12名同学时,每人拿一把回家。你们同意吗?”

“同意。”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

我想这可能需要一点儿时间。出乎我意料的是:当放学铃响起时,有26名同学同时起立离开座位走出教室。看着离开教室的学生,我说还剩一把雨伞呢。

学生笑着说:“留给你的,老师。”

教师的爱是春风化雨,教师的爱是冬日里的阳光,教师的爱是一种责任,教师的爱是一种奉献。爱是不需要回报的,而看到孩子们留下的那最后一把伞,看着他们走出去的背影,我心里感到一丝欣慰与感动,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我知道,孩子们长大了,谢谢你们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我会永远为你们撑起一片天,为你们遮风挡雨。

(作者单位 沈阳市苏家屯区城郊九年一贯制学校)

4.教育法案例 篇四

从事教育工作已经五个年头了,可做班主任工作还不到两年,下面就我做班主任的一些实例来谈一谈我眼中的师德行为。

教师是平凡的,但教师的责任却是重大的,特别是班主任,虽然我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疲乏,很劳累,……但每每看到学生们天真可爱的笑脸,想到家长们信任的目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在平凡的岗位上我要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做个有责任心的人。一想到这些,我就会时刻告诫自己,要做一个有责任的教师,要用无限的爱来诠释对教育事业的执着。

在我的班级,我一直践行“四心”来对他们进行教育,来陪伴他们成长,那就是用爱心、耐心、恒心、细心。

用爱心去关注留守学生,班级留守学生很多,他们的家长大部分都在外面打工,平时很少和她们沟通、交流,周末回到家中就是和年老体衰的爷爷奶奶在一起,没有多少共同语言,所以就养成了在家无拘无束,在校自由散漫的习惯,像我们班的杨**、蔡**等十余位同学,就是这样的典型,他们以前的表现很不好,学习也不很出色,我多次找他们谈心,告诉他们回家要能够去帮助爷爷奶奶作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学校我安排杨竹青同学担任我们班的劳动委员,以次来让他的懒散行为有所收敛。

用耐心去引导调皮学生,我班的几个小男生非常调皮,一般情况下班级出现问题都和他们有关,就像唐**,夏**这两个同学,我们班的任科老师每次说起班级调皮的学生都少不了他们,在和他们多次接触之后,我发现他们似乎有多动症,上课总是停不下来,坐不稳,还经常打扰周围的同学,我了解了情况之后就又找了他们谈心,就是让他们下课出去活动,在三餐后去打打乒乓球,在这个月他们在行为表现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上课基本能坐的住,也能静下来学习了,不再给班级摸黑,并且在学习态度方面也有了好转。

用恒心去关爱问题学生,我班最大的问题学生就是季**,对于他我烦恼过,懊悔过,但我坚持了下来。他的情况非常复杂,因为家庭原因造成了他有严重心理问题,他的思想非常偏激,在其他学校读书的时候老师也受不了他的偏激,所以打过他,他对老师没有好感,而他自己也是经常惹是生非。来到我校后总是对老师的批评说教充满敌意,他给很多接触过他的老师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以前我和他交谈,他要么一句话不说,要么就是胡乱的敷衍几句,站没有站像,而且还恶声恶语。对于他好多老师都劝我,让他回到四班去,我没有这样做,因为当初他不愿意去,就想和我一起,再加上没有养过他的父亲的请求,我就下决心一定要帮助他,我对他父亲承诺,学习我不敢保证他有多好,但在行为习惯方面我会帮助他有很大的转变。现在的他,我是欣慰的,真的他有了很大转变,而且也会给我写信讲心里话,还有一些对班级管理的建议。

用细心去指导全体学生,提醒他们天冷加衣,提醒他们睡觉盖好被子,提醒他们一定要吃早餐,提醒他们如何保护自己的胃,提醒他们、、、、、、,点点滴滴的生活琐碎,我都用心去对待他们,这些细心的举动让班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愿意和我交流,每次班级出现什么问题,只要我一发话,都有学生来主动承担,都有学生来出谋划策,献言献计。

这半年来,我班的班风有了很大转变,但学习风气还不是很好,这还要我下工夫去培养,多用时间去指导他们,只有当教师给学生以真诚的爱,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付出爱的过程是甜美的,付出爱的道路是艰辛的。我曾为学生不做作业而大动肝火;曾为学生放弃学习而心焦如焚;曾为作通学生的思想工作而绞尽脑汁;曾为学生的不理解而心酸泪下。我犹豫过,动摇过,有时候问自己,和其他工作的同学比起来,自己是不是太累了。但是当看到学生们体会到老师的苦心奋起直追,成绩进步时;当喉咙发炎出不了声时看到学生们关切的目光,听到他们亲切的问候时;当经过自己和同学们的努力班级取得成绩时,一种感动和自豪油然而生,原来付出就有收获,爱的付出就有爱的回报。这时我又燃起了对工作的热情,又充满了对事业的执着。

5.教育法案例 篇五

撰写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设计的要求

附件1:怎样撰写“教育叙事”一、什么是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从文学叙事迁移到教育研究领域来的一种方法。所谓“叙事”,就是叙述故事。教育叙事的内容主要指教师所记叙的教育事件的内容,是基于学校真实生活,关注发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事情,寻找其中有意义的细节,然后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可以说,教育叙事符合广大教师的实际,给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教研视角。只要热爱教育,善于观察,长期坚持体验和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教师不仅能写出很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文章,而且会带来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这种可贵的觉醒决不是几次培训班或专家报告能够获得的,它是教师对自己主体性的重新认识,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养成。 “有意义的事件”是指事件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它包含以下几层意思:第一,事件本身蕴涵着某种道理,或揭示了某种教育规律;第二,事件反映了教师的具有实践价值、值得其他教师学习和推广的教育教学经验;第三,事件虽然反映的是某种不成功的做法,但对他人有借鉴意义;第四,事件虽很平凡、细小,但能真实反映某些教育现象,揭示一些教育问题的。由此看来,有意义的教育事件,可以是正面的事件,也可以是反面的事件;可以是成功的事件,也可以是失败的事件;可以是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也可以是平凡而细小的事件。 二、撰写教育叙事应遵循的原则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叙事研究的对象不仅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自己或其它教育资源。中小学的教育叙事应该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唯小不唯大。教育叙事的切口要小,最好着眼于学生的行为、教师的教学等,这样易于操作,不要选择自己陌生的领域。二是唯实不唯虚。教育叙事研究要实用,因为叙事的目的是为了积累教育经验,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教育叙事的对象也完全指向于教师自身的实践。三是唯真不唯假。教育叙事研究首先要具备真实性,绝不能杜撰或假设推论。其次,教育叙事和具体的教育情境相联系,具有丰富的时空感。三、 如何撰写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的写作要点1.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2.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其研究价值。3.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4.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而是观察与思考生活。叙事研究报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四、教育叙事的分类(一)教育叙事按内容分类1.教育叙事;2.教学叙事(课程叙事);3.生活叙事。 (二)教育叙事按写作文本分类1.叙议式:所谓“叙议式”文本,就是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叙,就是叙述教育教学中的故事,议,就是针对所叙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叙”和“议”交叉进行,在“夹叙夹议”的阐述中层层深入,把所要论述的.主题讲清楚。叙议式文本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写作的最基本的写作形式。多叙少议。2.陈述式:所谓“陈述式”文本,就是用叙述的笔法,客观地描写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虽然其中含有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反思,但总的来说不过多地加以评论,让读者自己从客观陈述的事实中作出判断,得出结论。3.比较式:所谓“比较式”文本,就是将两种或几种教育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期得到启发或是非。“比较”有自己不同时期的教育教学的纵向比较,也有将自己与别人的教育教学的横向比较,目的都是为了在比较中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4.质疑式:所谓“质疑式”文本,就是阅读了别人撰写的教育叙事后,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或情节提出不同的意见或看法,与作者进行商榷或讨论。教育叙事并不神秘,它既是研究,也是实践,它既包括自己的反思,也包括真实的记叙和理想的展望,但成功的教育叙事有一个前提:即爱思考、爱读书、爱写作、爱实践。我想,我们应该用心去做教育,用笔去书写教育,或许当我们翻阅自己的教育叙事时,才会发现,教育原来如此美丽!附件2:教 育 案 例 撰 写 要 求一、教育案例的界定 教育案例是对一定教育情境下发生的教育事件的一种记录。是对某个蕴含着教育哲理事件发生过程的详细叙述和理性思考的一种叙事性报告。二、教育案例的要素 一个完整的教育案例一般包含背景、主题、细节、结果和评析等五项要素。(1)背景:即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2)主题:即表明自己想反映的具体问题和观点。通常是表达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和理解,或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怎样变化,或是介绍对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等等。(3)细节:即教育过程。必须忠实地记录整个教育故事发生的过程,包括显性的教学行为和结果,还包括一些隐性的教育行为,即教师、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及学生的思维反应等。因此,应当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要特别注意揭示人物的心理。因为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活动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4)结果:即实施某种教学方法和或教育手段而取得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5)评析:要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进行分析和反思。这种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目的在于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三、案例撰写的基本格式 当前,国内外课堂教学案例编写的格式有多种多样。但不管何种编写格式,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对案例的客观描述;二是对案例中所述问题、事件等的分析。下面介绍两种惯用的案例编写的格式: 1.“描述+分析”式 :此格式的特点是将整个案例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描述课堂教学情景事件,后半部分主要针对情景和事件中的一、两个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案例的描述一般是把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某一片断像讲故事一样原原本本地、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描述的形式可以是一串问答式的课堂对话,也可以概括式地叙述,主要是提供一个或一连串课堂教学疑难的问题。案例的分析部分是针对描述的情景谈一些个人的感受或理论的说明。分析方法可以是对描述中提出的一个问题,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也可以是对描述中的几个问题,集中从一个方面加以分析。 2.“背景+描述+分析”式 :此格式要求比较高,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也更大。通常它将整个案例分为三个部分: ⑴ 主题与背景 主题是反映案例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整篇案例的核心思想。背景主要叙述案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的一些基本情况。当然,这部分的内容不宜很长,只需提纲挈领叙述清楚即可。 ⑵ 情景描述 与“描述+分析”式中的描述相同,主要突出主题所反映的课堂教学活动。 ⑶ 问题与分析 这是根据主题与情景描述,找出问题及其原因所在,并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课堂教学行为、教学内容呈现的先后与学生理解的程度、教学方法运用与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等问题都可能存在着矛盾,每个矛盾的背后,必然隐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所以,通过分析和诠释,挖掘这些矛盾背后的内在思想,揭示其教育规律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四、案例与其他文本的区别 1. 与论文的区别: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议论为主;而案例则以记录、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 与教案的区别:教案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安排;教案注重过程安排,重点是教什么、怎么教,无须解释说明,更无须议论。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和分析,需要分析缘由,提炼观点,画龙点睛,给人以明确的启迪。可以先叙后议,可以夹叙夹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如果能够把“议”隐含在“叙”中,那应该是更高水平的案例。另外,教案写在教之前,案例写在教之后;一个是教学预期,一个是教学结果。3.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学实录与案例的体例比较相近,都是写在教育教学之后,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是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同样需要反映教育教学的过程,而教学实录可以没有结论,案例则必须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必须有结论。附件3:教育设计的要求(一)文体比较教育设计的文体类型是说明文,功能作用是讲做法,语言风格表现为简明扼要。(二)结构要素1.背景:问题的提出(问题的由来、问题的重要性、必要性)2.理性思考:设计的支撑3.程序:流程安排,步骤设置:均用简洁的语言。4.操作要点:操作方法和操作策略。需注意的环节和问题,方案的重难点是什么,进一步说明细节和影响的因素等。5.效果评析:主要是研究成果的评析:(1)可能通过分数客观地来反映;(2)可以用学生、教师、家长的主观感受来体现。6.教育设计易产生的问题:(1)不符合规范之处(2)细节处理问题(3)表述含混不清(4)泛泛而谈

6.《教育反思与案例》 篇六

答:教育反思,即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

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是研究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主要包括:

(1)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2)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3)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

(4)记录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和记录学生的问题和建议(5)课后重写“教学设计”

2.什么是教育案例?它有哪些特征?

答:教育案例是指包括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提升等现象,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对该事件发展的全过程的完整叙述和理性思考。

教育案例的特征有:

(1)情境性教育案例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即特定的教育情境。(2)完整性教育案例能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的框架之中,就是要说明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及对事件的处理策略和处理结果等,生动、完整地叙述教育故事的全过程。

(3)典型性既具体又特殊,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含一些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教育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须有典型性。

(4)启示性教育案例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 教育事件始末均能揭示教师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理智、困惑、需求等,给大家以启示和警示的作用。

(5)指导性教育案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有较先进的思路,有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思考,对大家的实践和教育行为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3.教育案例与其他教育文体的区别是什么?(1)教育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可举不同的事例,但都是为了论证同一个观点,案例则以归纳总结规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写作的思路看,论文是为理论找事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思维过程,案例是通过事件找理论,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是写在教育教学之后,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过程。

(2)教育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即将发生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说明,重在预测;而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教育事实的追述与思考,重在反思。

(3)教育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育实录是有闻必录,从一上课(或活动)到下课师生的语言、动作、效果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来,是针对一节课(或活动)的全程记录;而案例是根据案例主题和案例问题有所选择地记录教育教学的一个或几个片段。案例事件的记述必须有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而课堂实录却没有这一规定。

(4)教育案例与教后记的区别

教学后记是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及时记下课堂上发生的事件或自己的感受,这只是教学事件,可作为案例写作的素材,但并不是每篇教后记都值得作案例,还要加以选择。案例是围绕主题、经过选择和取舍、更系统的教学后记。

(5)教育案例与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的区别

教学随笔写作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是作者一节课后(或活动)的有感而发,不像案例那样有规范的几部分要求,可以说是写教育故事的散文。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或自己的困难,目的是为了引起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行为的改进;而案例的指向可以大到分析几节课,也可以小到分析一堂课或一节课中的一次活动;可以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也可以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段。(6)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教育案例可以说是由教育叙事和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三部分组成,教育叙事就是案例中的案例事件部分。案例中的一个案例事件可能包含有一个教育叙事,也可能包含有几个教育叙事。

(7)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区别 两者所包含的要素差异

案例一般有这几个要素:案例题目、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研究、评析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有三个要素:有鲜明和引人入胜的问题;有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有解决问题过程中或过程后的理性反思。

在综合性方面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不像案例那样一定要有主题,只需要有问题即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通常只有一个典型教育事件。教育案例通常有反映与主题有关的不同问题不同案例事件。目的是为了对同一个主题、几个小经验进行串联和整合。

在内容结构方面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只需要有反思,而案例除有反思(即案例分析)外,还要在反思基础上提炼出“启示”。案例还要提供一批需要讨论的问题。

4.教育案例的划分依据有哪些?它又可以具体分为哪些类别? 答:从教育案例使用范围出发,我们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从教育案例的写作方式出发,我们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事件、现象、活动、个人描述与研究;从教育案例的特点出发,我们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探求、思索、质疑、正反、经验等;从教育案例的内容出发,我们又可以将教育案例划分为德育类、实践类、课堂教学类、教育反思类、创新类等类别。

具体划分的类别:

(1)依照教育的任务可划分为:教育类、课堂教学类、品德修养类、音美类、教育活动类、教育管理类、教育科研类、教师培训类等

(2)依照教育案例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描述性案例、说明性案例、证实性案例、探索性案例等

(3)依照教育案例的介入属性,又可将其划分为:意外式案例、主题式案例、综合式案例等

(4)从传统学科分,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教育学案例、心理学案例、教育管理案例、教育经济案例、教育立法案例等

(5)从应用角度出发,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研究用案例、教学用案例

(6)从内容覆盖面的宽窄,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一事一例的专题案例、多侧面描述的综合案例(7)从内容性质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经验型案例、问题型案例

(8)按篇幅大小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短篇案例、长篇案例(1500 字以上)

(9)从表现形式上我们可将教育案例分为:提示型案例、研究型案例、实录式案例、摘要式案例、点评式案例、书面文字案例和影视表演实录案例等

5.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有哪些?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答: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有:研讨型论文、经验型论文、述评型论文、报告型论文、学位论文与叙事研究报告。

分别具有的特点为:(1)研讨型论文

研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它的关键是“立论”,这是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

撰写这类论文,所研讨的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确凿可靠的材料为立论的依据,重在以事论理;其结论(研讨结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独到见解和实用价值。

(2)经验型论文 经验型论文是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会,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写出的论文。这是中小学教师最常见的论文类型。

撰写这类论文,要把自己在经过认真实践、探索、试验中得出的成绩、效果、体会、感受和认识,在总结经验、选择经验、分析经验、论证经验的基础上,把收获最大的一点,体会认识最深的一点,做法最有成效的一点,抓住其本质,进行思考和发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论点;并在经过论证之后,使原有“经验”转化为具有总结性、独创性、理论性的论文。

(3)述评型论文

述评型论文包括综述性论文与评析性论文。它是在归纳总结别人在某一学术问题或某一研究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分析、评析,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论文。包括读后感、对新理论新观点的阐述。

撰写这类论文,在选择评述对象时,要考虑它的影响作用以及作者的兴趣和能力;要加深对评述对象的理解,提高对评述对象的认识,并以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为准绳。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先综述情况(或观点、或做法),在一一评析之后,再从整体、主流、本质上作总评价,或述评结合、一述一评。总之,都应具体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新构想。

(4)报告型论文 报告型论文是指描述或阐述教育实践研究中某一固定程序的论文。主要有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实验研究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教育科研现象的调查情况,经过整理分析后的记录。调查报告不是情况的罗列、材料的拼凑,而是揭示教育现象的主要矛盾和最本质的东西,是对材料的再加工、再创造。其形式有描述性报告、解释性报告和建议性报告或描述与对象相结合的综合性报告。调查报告的表述设有固定格式,一般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题目、导言、主体、讨论或建议、结论、列出参考资料。

经验总结是一种古老的教育研究方法。今天,经验总结仍然是教育科研,特别是学校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一种主要形式。例如学校行政领导总结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学校教师总结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经验。他们通过对自己从事的经验活动进行回顾、反省、分析、思考,认识和发现教育措施、教育现象与教育效果之间的联系,从而为日后或他人类似的工作提供借鉴。教育经验总结是通过人的理性思考,把所“经历”过的、所“体验”到的东西加工成反映一定原则、规律的精神产品。经过这一番加工,使经验产生质的飞跃。

教育经验总结报告的基本内容如下:开头、教育工作的主要措施、实施过程和主要效果、对于做法与效果的理论分析、对于今后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完善经验的设想或建议。

教育实验研究报告要设置干预变量,即自变量,以影响因变量。但由于学校研究者缺乏有关真实实验研究的常识与技术;学校教育改革研究一般又是在非常自然化的环境下进行,各种变量的控制十分困难;再加上学校教育改革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改革本校的教育、教学状况,提高办学效益,而不是寻求普遍性的理论原则。表现的特点:对研究背景、对象、变量、假设的交代;说明实验效果的数据资料。如果缺乏充分具体的数据,可以以许多事实来说明效果;对教育措施、步骤、方法的交代。在实验报告中,对教育措施、步骤、方法的交代往往是以非常简洁的语言把它们作为自变量进行交代。也可以以较主要的篇幅详细地介绍过程、方法;研究结论与理论的思考。

(5)学位论文

目前在职攻读学位的老师越来越多,也开始关注学位论文这一文体。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分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

(6)叙事研究报告

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叙述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教育叙事研究的要点: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传统的教育“论文”;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教育叙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同样也是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而这些样式是与具体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反映的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所思所想,是和具体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是和一系列鲜明的有情节的事件结合在一起的,体现教学的全过程,反映的是教师的心路历程,提升的是教师的相关经验。这种非常鲜活、丰富、多样的文体形式,属于教师,正像学术论文这种文体属于专业研究者一样。专业研究者长于用专业词汇表情达意,而我们的叙事、案例、日志、反思,恰恰是那些生动、具体、形象的表达,这种语言类型属于实践第一线的老师们。这正是教师们寻找到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正在形成他们自己独到的研究文体,随着教育叙事研究被广泛重视后,也将成为流行和被承认的一种论文,即叙事研究报告。

叙事研究报告可分三类:一是关于某一节课或某一教学片段的具体反思,使之成为一份具体的教学案例(可称之为“教学叙事”)。二是关于教师与某个或几个学生交往的生活故事,使之成为一份具体的师生关系或学生生活的案例(可称之为“生活叙事”)。三是教育研究、论文研究、资源开发实践等过程中的思考体会(可称之为“研究叙事”)日常叙事的长短不限。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文体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的单一格式,它来自人们生活中熟悉的口述、故事、现场观察、日记、访谈、自传、传记、书信等,用来述说教育主体的经验和实践。亲历性、真实性是教育叙事的基本品格。它靠事实说话、靠真情动人,将教育的直接参与者的内心思想、隐性知识等转化为显性知识,挖掘出教育主体的教育智慧并转化为集体智慧和共享资源。

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三要素:典型事件;问题叙事;反思。叙事研究报告的标准:所叙事件具有研究意义和可借鉴性;反映了教师心路历程,并能供其他教师反思自己;叙述对教育事件的认识、看法、判断、理解。

写好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诀窍:重在思考;注意观察;能够提出问题;注意学习;研究过程;交流与讨论。

6.教学反思有哪些形式?请选择你常用的三个形式进行举例说明。

1、自我回顾性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自我回顾性反思是教学反思的主要形式,是教师主动地对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等进行深刻审视和系统总结的过程。自我回顾反思时,要求教师重点对课堂上处理各种偶发情况、学生的突出表现及教学中的精彩片断、干扰教学以至影响教学任务完成的若干细节进行回顾提炼。还可以联系自己当学生时老师在教学相关内容处理上的技巧进行对比总结。提倡教师写“反思日记”,总结评价自己的教学,或者让教师给自已写信,站在第三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等都是进行自我回顾性反思的较好方法。

2、信息提示性反思。通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表情等信息反馈进行的反思。信息提示性反思要求教师具有捕捉信息的敏锐感,善于通过学生的眼睛看问题;要有敢于正视不足,矫正问题的胸襟和气度;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灵活地处理教学设计、应用教案。信息提示性反思能促进教师有针对性地克服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障碍,使教与学更好地互动协调。

3、同行诊断性反思。通过邀请同事、专家观察评议自己的教学进行的反思。即将自己的教学作为案例,邀请同事和专家进行评析,从中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再通过反思日记,记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在我校,同行诊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老教师师诊断。即“一帮一”对子中,老教师对帮带新教师或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诊断;二是同组教师诊断。组织同一备课组内教师相互听课后进行讨论,提出评课意见,即所谓的“三三两全”。

4、榜样对比性反思。通过与自己喜欢或崇拜的教师课堂教学的比较进行的反思。即以你认为是榜样的教师的教学为样板,将自己的教学与之比较,从而找到优劣,进行扬弃性借鉴。教学中的榜样可以是本校的骨干教师,也可以是其他学校的教师。教学比较既可以是某个教学案例的比较,也可以是长期的比较,长期的比较借鉴收效更好。我校在实施“一帮一”结对帮扶中,坚持实施受助教师听导师的课后再登台上课及教案须经导师审阅签字后才能上课两项制度,使受助教师坚持以导师为榜样,通过对比借鉴,有效地促进了受助教师的进步和提高。实践证明,案例式的对比反思,可以博采众长;长期的对比反思,能使自己较好地掌握榜样教师教学的规律,真正学到榜样教师课堂教学的精髓.7.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教育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答:反思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和具有伦理性的选择,是对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

我几乎每节课下来都要进行反思,比如这节课有什么精彩的地方或者是有什么欠缺的地方,我都会记录在我的教学日记或博客中,而且我经常进行反思并且在反思中磨练,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卡住,但我不会放弃,我会找其他的教师学习并且研究,直到弄通为止。

具体来说,教育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表现在:(1)问题意识的培养。(2)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3)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追求。

总之,通过我的亲身体会,我觉得教育反思作为一种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研范式,能够有效的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自信心,消除职业倦怠感,真正促进教师的成长,从而形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8.在学完长方形面积之后,三年四班的同学们很想知道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下课后他们去问数学王老师黑板的长和宽,王老师笑着对他们说:“我也不是很清楚啊,你们能不能想办法量一量呢?”学生们面露难色,对老师说“我们没有那么长的尺子啊。”老师提示他们:“可不可以用小尺量大长度,或者用其他物体来量,再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们受到启发,一起思考讨论后,问题迎刃而解。请结合这个教学片断,选择一个恰当的反思点进行反思。

这个教学片段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强调的教育理念——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位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讨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合作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片段的教学,老师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上,而不是结果。让学生在有疑难,有困惑中带着老师的启发去实践,去研究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样的结果学生是难忘的,同时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9.案例作为一种文体,有它自己的写作结构,阅读下面的经典教育故事,将它写成一篇完整的教育案例。

“千教万教教人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老先生的话可以说传遍了大江南北,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陶行知带给世人的宝贵财富有三:一是伟大的学说和理论,二是伟大的实践和经验,三是伟大的人格和精神。他的学说和理论,可以浓缩为三句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在担任某小学的校长时,看到一名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学生,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放学后王友已经等候在校长室准备挨训,陶行知先生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将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在他手上,说:“这块糖果也是将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入时,你停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留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再奖励给你一块糖,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没有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怀揣着糖果的王友离开校长办公室。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

学生打人了,陶行知先生没有批评,没有斥责,没有让学生先写一份检查,更没有唤其家长来校“共同教育”,而是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这四块糖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错误,更发掘了学生的四个优点:守时、尊重人、正义感和勇于认错。这种巧妙的教育艺术如春风般拂过学生心灵的土壤,留下一份温暖,培育了一份感动。

陶行知先生的这个小故事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它告诉我们在对待学生上,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消极面中发现积极因素,及时鼓励,用春风化雨的方式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同时,在教育中同样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陶先生仅凭“亲眼所见”,就神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孩子写检查,甚至采用罚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那恐怕是既不利于孩子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这与当前教育中倡导的“理解学生、教在心灵”是异曲同工,表明教育除了是一门技术外,更是一门艺术,一门人性理解的艺术,人格锤炼的艺术!10.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写一篇教育反思或教育案例。(要求:真实可信,符合反思或案例要求,字数约1500字左右)

走进司马迁的内心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由于历史故事的年代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体会人物情感时的难度较大。特别是司马迁在遭受酷刑之后,经历了怎样的生与死的考验以及后来又是怎样发愤写书的,文中只是一段简单的描述,对于学生深入体会司马迁这个英雄形象的说服力不强。因此,课前我布置了学生查看了有关《史记》的资料。

在教学中,我能自觉成为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充分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真正走进司马迁的内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我在教学中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一层一层地读。如“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这一句,如果让学生就文字来理解文字,学生很难感同身受,很难体会到司马迁生不如死的屈辱绝望的心情。教学时,我分三次导读。第一次是在学生了解司马迁有此想法的原因和弄清所谓的酷刑是怎样的一种刑罚后,(酷刑就是宫刑,又称腐刑。对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而且心灵受辱,受刑者从此断子绝孙。一般人在受宫刑以后,因创口极易感染中风,若要保全一命,一般要留在似蚕室一般的密室中,在不见风与阳光的环境里蹲上百日,创口才能愈合。这在十分重视子嗣(sì)和后世香火的封建社会,确实是十分严酷的处罚。此外,宫刑还有摧残受刑者的身体与精神的目的,使受刑者终生受辱,生不如死。)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时读此句。第二次是我进行语言渲染,引导激情。(同学们,酷刑这种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刑罚,既残酷地摧残人的身体和精神,又极大地侮辱人格。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血性男儿在人前人后再也抬不起头来,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着。这对于一个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血液里流淌着自尊自强的信念,胸怀大志,有着建功立业理想的伟男儿,怎能不感到万般屈辱呢!何况这种屈辱又是不应该降临到他头上的。他是含冤入狱,受了酷刑。)此时再读读这句话,把司马迁的悲痛和愤慨给读出来。第三次是配乐(二泉映月)诵读《报任安书》中的片断——我遭受了这场灾祸,为人耻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面再去谒拜父母的坟墓呢!每天愁肠反复回转,在家里恍恍忽忽,若有所失,外出不知道自己要到哪去。每当想到这种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自己简直就是个宦官,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进一步激发情感,继续照应上面那句话。从学生的朗读中,可以看到在这样一次次导读、引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感悟得到步步提升,学生的体验、情感得到步步升华。在这个环节中,既有朗读的指导,也有情感的熏陶,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和谐统一。”另外第3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表面意思同学们都懂,但是怎样让同学们透过文字表面想到文字背后深层次的含义呢?同样也是让学生反复诵读,一层一层地读。在经受住生与死的考验后,“司马迁究竟怎样发愤写史记?”课文语言精练,进行了一段概括描写。我于是点拨学生:“司马迁究竟怎样发愤写史记”仅是这短短的一段文字可以概括?想一想他当时所处的环境,看一看他的动作、神态,你能具体说一说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情景吗?”(出示插图,播放乐曲)望着课文悲壮动人的插图,听着如泣如诉的音乐,此时此刻学生情动而辞发,用真挚的语言描述着这位历史伟人感人至深的点点滴滴。这样调动了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调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情感,既使文本的内涵得到了深化,更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结课时,我送给学生们一句话:“做生活的强者,活出生命的精彩!”课后,有的把它写在了日记本的首页,有的当作了座右铭,有的把它写在了语文书的首页。

7.高中物理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篇七

● 传统高中物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 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但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中, 教师只是给了学生已有的“鱼”, 而未注意到方法的传授。上课时往往只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和灌输, 对一些本该解释的原理或方法一带而过, 认为记忆公式才是课程学习的重点。这样使得学生在这种课堂中只是扮演了一个知识接受者的角色, 对物理知识没有内化理解, 从而越来越感受不到学习物理课程的兴趣, 甚至觉得物理知识枯燥乏味, 难以掌握, 更不用说充满兴趣地去思考, 提高学习能力了。

2.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学生的兴趣和课堂参与性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中, 对于教学设计的撰写、教学目标的制定、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 甚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有的反应, 教师都提前预估好了, 此时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主导者, 学生只是配合教师教学的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关注的焦点只是如何教学, 而不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以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长此下去, 学生既可能由于缺乏课堂参与性而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 也可能由于无法透彻地理解知识点而总是做错题, 从而产生挫败感。

3.教学标准过于单一, 忽视对学生个别化和差异化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受到师资力量不足、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影响, 大班教学成了一种必然选择。而在这种班级中学习的学生, 必然会沿着同一种教学路径学习同一种教学内容, 却无法获得同样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同样丰富的学习体验。因为每位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性, 决定了这种标准化的教学只能顾及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 而个别学生会受到忽略和冷落。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不同类型的差异化的人才, 而不是标准的同一化的人才。

4.过于局限书本知识的学习, 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与知识应用

在传统的课堂中, 一方面, 教师不注重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 导致学生接受到的内容单一且可能会与时代脱节;另一方面, 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 却忽视了知识的应用, 所以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 不能联系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另外, 物理学科中很多内容都需要物理实验的支撑, 很多知识点都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 这就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由于部分学校实验资源匮乏或为了避免实验失败和浪费时间, 有些教师认为讲述性或演示性地进行实验部分的教学能够更好地完成知识传授, 学生只需要记住实验结果即可。这使得很多学生因为无法参与到实验中, 无法获得实验过程中思考问题和动手操作的体验, 从而失去物理学习的兴趣, 更无法通过物理实验锻炼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

● 智慧教育支撑物理课堂的教学

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传统物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也为了给学生创造和呈现出一个适合其学习、符合其兴趣和需要的课堂学习环境, 我们在课堂中引入智慧教育的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祝智庭教授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一文中提出:“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 (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 , 运用智慧教学法 (Smart Pedagogy) 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 (SmartLearning) , 从而提升成才期望, 即培养具有高智能 (High-Intelligence) 和创造力 (Productivity) 的人, 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制品和价值, 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因此, 我们可以试着将智慧教育理解为教师经过分析, 智慧地引入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培养学习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适应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全方位发展的学习者。

1.教学目标变化

在智慧教育理念支撑下, 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知识学习和取得高分, 而是要培养人, 即创新、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培养出会学习、能思考、有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人才。

具体到智慧教育的案例设计中, 所有的设计内容, 如教学方法的确定、资源选取、工具的使用等都要围绕这个教学目标进行, 这样才能让学生既掌握知识, 又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2.课堂主体变化

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 物理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物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何培养出智慧的学习者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智慧的教学理念, 将学生作为智慧课堂的主体, 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身份, 为他们构建智慧的学习环境, 提供智慧的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 带领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及个性化学习, 使他们在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后, 不仅能获得个性、能力、知识、品德、智慧等全面提升, 而且能感受到知识学习的乐趣和魅力。

3.学习环境变化

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微课、学习工具、学习平台等资源被逐渐引入课堂, 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用这些资源来支撑教学, 不仅能实现一些普通的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实验过程或现象, 还能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个性化学习提供辅助, 使学生获得一个丰富有趣、随时可学的学习环境。

4.学习方式变化

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的作用, 提前研究课程内容, 确定一系列可以促进和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的问题或任务, 让学生彻底地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通过教师设计的科学且合理的学习路径, 一步一步地学习和探索新知, 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同时, 教师可以利用任务驱动法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问题驱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案例设计DESIGN

《引力与重力方向》教学设计

本案例为山东省章丘市第四中学张继宣老师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完成的, 并已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应用。这节课是一节复习课, 旨在解决学生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这章内容时的难点, 但它也是学生出现困惑最多的部分, 所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设计这堂课, 既能让学生清晰明了地理解和掌握引力与重力方向是否相同的问题, 也能让学生自己经历发现问题, 并构想如何借助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而成为智慧型的学习者。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万有引力定律》, 其中的引力与重力方向属于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大部分学生通过一般的课堂学习都无法分清, 更不会深入思考。因此,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研讨、资料搜集, 并将研究结果呈现在课堂上。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重心主要集中在公式和公式的应用上, 对引力与重力的方向问题是模糊不清的, 即只知道引力方向是指向地心, 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 但对于二者是否相同, 很多学生都没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即使能够回答正确, 也很少有学生可以说明相同或者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引力方向是指向地心, 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 并能理解其不同的原因是地球自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地搜集资料和研讨的过程, 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 感受团队合作的魅力和力量, 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感受探索和研究物理知识的趣味。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力与重力不同。

难点:应用引力与重力不同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5.教学过程

课前:

教师提供之前学过的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的知识的微课, 让学生通过微课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为课上探索引力与重力是否相同的问题提供知识基础。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除了让学生如实填写其下发的复习情况量表以外, 还需借助微信群与学生进行随时的讨论和互动, 及时地解答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并将共性的问题收集起来。

整合点:1微课复习。教师通过微课资源, 将万有引力定律应用中的物体随地球自转运动、卫星绕中心天体运动、卫星变轨道等问题进行总结, 并设置一定的检验题目让学生学习, 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调整复习进度, 进行个性化的复习。2微信群。微信是现在应用非常广泛的聊天软件, 它一方面可以让教师督促学生学习,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借助其语音、视频等功能, 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

设计意图:复习能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和研究打好基础;随时收集并解答学生的问题和困惑, 能让他们接下来的学习更顺利。

课上:

1复习旧识, 情境导入。

教师带领学生对课后复习的内容进行回忆和巩固, 并对学生出现问题较多的部分进行重点解答, 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然后通过情境引出这节课的研究内容, 即提出引力与重力是否相同的任务。

设计意图:在学生课前复习并进行反馈后, 教师要针对反馈帮助学生强化相应的知识点, 使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在课前就得到解决, 对大多数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强调和巩固, 让所有学生都得到进步。此外, 呈现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节课需要达到的目标, 并及时地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深入学习。

2自主探究, 获取新知。

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后, 开始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一是探究地球自转对引力与重力方向的影响;二是探究地球形状对引力与重力方向的影响;三是探究实际水平面对引力与重力方向的影响。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分析将最终目标分解, 让不同的小组探究不同的任务, 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学习, 让他们产生为了解决问题而学习的兴趣,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3小组合作, 共同提升。

在教师布置任务后, 小组成员借助电子书包的资料搜集功能搜集、查找资料, 并将资料共享在小组里, 然后大家结合已有知识和资料进行小组讨论, 并对任务进行解答。

整合点:各组利用电子书包的资料搜集功能搜集和整理资料, 并向其他同学分享和展示学习成果的这个过程, 既能调动个体学习的积极性, 也能激发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 提升他们的合作能力。

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 既能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也能建立学习的共同体, 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获得共同进步。并且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可以为教师留出更多的智慧课程设计和思考的时间。

4不懂善问, 答疑解惑。

学生将小组合作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惑, 通过电子书包提交给教师, 能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并针对性地给出解答方法和建议。

设计意图:教师一方面可以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辅助, 使每位学生都获得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困惑, 便于他们更顺利地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5学以致用, 回扣基础。

教师布置思考任务, 让学生思考地球上哪些位置的引力和重力是相同的。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在新的任务和问题中巩固和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 从而在进一步的思考中对其加深理解。

课后:

教师将整节课学生的研究分享和汇报过程进行录制剪辑、设计制作、增加旁白等, 形成微课, 下发给学生, 让其随时回顾。

整合点:微课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学习提供支持, 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获得成长。

设计意图:既便于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也便于知识基础稍差的学生在课后通过自学微课弥补自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从而掌握知识, 获得发展。

智慧反思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教育的方式方法、手段甚至教育的思想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影响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助推力, 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支撑智慧教育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接下来的教育工作和研究中, 不断尝试, 不断反思, 逐渐深入地理解和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本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发挥了微课、电子书包和微信群的优势, 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注意发展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还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这样, 学生能够在兴趣的驱动下进入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获取和建构。

8.立德树人教育案例 篇八

关键词:立德;因材施教;触动

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可见学生德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为此学校及班主任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德育理念,正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集体观念、诚信态度、遵守法规、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

所谓立德,即树立德业;所谓树人,即培养人才。立德树人就是指先树立德业,才能培养人才。班主任想做到立德树人,简而言之,就是班主任首先要做到树立德业,注重自身品行修养的形成和职业道德的履行。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才能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理想。

十年前,我的最终梦想并不是当一名人民教师,如今,当我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成就感,尤其是作为一名班主任的自豪感,而这些成就感与自豪感,都是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那份淳朴的真情所带给我的。

场景一:新生报名

“哪个是李老师”?一个学生突然冲进办公室,在办公室里大吼了一声,顿时全场的师生都惊呆了。我开始纠结,这是在叫我吗?他是我们班上的学生吗?怎么如此的没有礼貌?“你找哪个李老师?”站在我身旁的一个学生客气地问。“就是七年级五班的班主任呀!”他骄傲地说道。另一个学生又说道:“在这儿!”原以为他看到我之后会有“风雨雷电”,可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不但面不改色,还变本加厉,“我还以为是什么样子呢?”听了他的发言,我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最终我强忍了心中的怒火。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彻夜难眠,我该怎样来改变这个如此没有礼貌的孩子?终于找到了出口,那就是以心交心,用真情来打动他。一天放学后,我主动“约他”,请他到办公室来聊天,讲一讲自己在品德修养方面做得好的地方,也讲一讲周围的道德模范优秀事迹,渐渐地,他高傲的头低了下去,认识到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文明礼仪问题。

场景二:举行运动会

两个月后,学校准备举行师生运动会,要求每个班级组队参加,而且有一个节目是集体项目,必须全班学生参加。那天班会课,班上的所有学生都兴高采烈,准备为班上出一份力。可是,全班只有他一个人不愿意。当时我是多么的失望,一直很尽心地给他做工作,希望他能有所改变。我开始一遍又一遍地给他讲要有集体主义观念,他依然不愿参加。我真的不知道还能怎么办,只觉得满腔心血付之东流,那种委屈甚至使我产生了放弃他的念头。当然,放弃是不可能的,我便决定下午放学后继续给他讲。

下午放学后,他主动走到了办公室,并用怯生生的目光看着我说:“老师,我不愿意参加运动会是有原因的,我怕给班级丢脸,我觉得我做不好!”他说完后,我内心感到一阵酸楚,心里就像一团棉花堵着。一瞬间,满腔的委屈和怒火都被他那含着愧疚的眼神冲散了,我那堵着棉花的胸口涌出一阵感动,我开始自责,他不过是个孩子,怎能去苛求他?不厌其烦,寻找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树立信心才是我应该做的啊!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不以你的真挚之情、诚挚之心怎能换取孩子们纯真的童心?

一学期后,这个学生见到老师就问好,班上的集体活动也积极参加,从不推辞,各方面表现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七年级上期的期末考试中考出了优异的成绩,并被评为学校“三好学生”。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它的绿荫。”这个学生的成功使我更加坚定了做好一名优秀班主任的信心,我相信每个学生的心灵都会在爱的触动下成长起来!

由此可見,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心灵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工作。所谓尊重学生,不单是不打学生,不骂学生,而是要从观念上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耐心指导,这才是教育学生从心理上健康成长的良方。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用“心”与学生沟通。的确,我们班主任也不是神仙,都喜欢听话懂事的学生,都喜欢优秀的学生。可是,“问题”学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平时都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知道他们的实际需要,我相信学生就会从内心真正地接受老师。

一位班主任如果能真正地做到立德树人,真正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尊敬,真正受到社会的认可,自然就会有好名声和声望,也一定会被社会所赞叹。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我们都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永远保持一颗平常之心,永远保持对学生有激情,干好叶的事业,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生气,少一些抱怨,用自己的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

通过对这个学生的教育过程,我明白了学生需要的不是老师的打骂,他们需要的是真诚的微笑,疼爱的目光,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感到无限的温暖,才会真正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9.数学教育叙事案例 篇九

(一)案例描述:

我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一课时,2个教学班我都创设了以下情境: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

优生:324+198 5968—3999 396+498

差生:324+200 5968—4000 400+500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道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思,“气氛”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目中,加减整百整千当然简单一些。

课的发展如设计一样顺畅,但是比赛的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的学生的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是脸上没有一丝的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

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教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想学生道歉(老师没有考虑你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了分析了哭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是,变得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问他为啥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反思:

反思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美感,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的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反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块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少学生而言,可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时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学生更多的鼓励,对优势进行挫折教育。

差生体现出荣辱不惊时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讲的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市场上买菜,遇到当年他教育过的一个做小生意发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地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里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你教育我的情形相比,我觉得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了老师对待差生教育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赢了也不敢伸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康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身受益。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棵,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中哭泣。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的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早上过重的的挫折。“自古英雄都是梦,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面有成绩的人大多是有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回想起前一教学片段,教师对自己忽视尊重学生冷的无意识行为表示迁就,但是心里活动明显是倾向于优生。在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优生”几乎是在“优待”中成长。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能力差等特点。事实上,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时不可能的。老师有责任早一点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不产生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免得挫折能够从容不迫仅*说教式无法得到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海因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起需求都冷轻易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难的机会。

数学教育叙事案例

(二)我教五年级“分数除法”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分香肠”,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在做锯木头一类习题时,学生经常把分的段数和所用的时间弄不明白,尽管老师反复强调,学生还是不理解。所以,我在讲这节课之前,动脑筋、想办法,学生对直观的事物容易理解,记忆深刻,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

师:我们今天来“分香肠!”

生:哇!

师:我来切香肠,大家细心观察,老师切几刀,分了几段?

生: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分五段,切四刀。

生:切一刀,是两段。一个词形容,一刀两断。

生:对!

师:出示题,把一根木头锯成相等的六段,每段是全长的几分之几?锯一段所用的时间是总时间的几分之几?

生:纷纷回答,热情高涨。

师:做题时,遇到更大的数据时,怎么办?

生:画图。

师:你能用画图法表示吗?

生:画图。

案例反思:

反思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

反思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对差生更多鼓励。

在教学中我们真的应该关注学困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给他们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10.文明礼仪教育案例 篇十

―――东台市南沈灶镇中学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案例

一、教育背景与问题

东台市南沈灶镇中学是一所农村乡镇初中,现在校学生数816人,其中寄读食宿在校学生613人,占学生总数75%以上。由于全镇80%以上的青壮年常年远离家乡赴外县市甚至国外打工,寄读学校的大多为留守子女。再是学校施教区辐射全镇102平方公里面积,有些学生家庭距离学校有二十多公里路程,学生走读困难较多。另有少数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学校要照顾安排他们入住学校,以此给予应有的关爱与温暖。

农村初中面临这样一个13-15岁的住校生群体,而且是一些家庭教育有严重缺失的留守孩子,他们在校的食宿生活情况又如何呢?学校为此进行了专门的摸底调查,发现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宿舍文明礼仪知识欠缺。住宿学生在宿舍内见到指导生活的老师,缺乏热情的招呼,同舍同学之间相互照顾、相互合作意识不强。在宿舍内,不能自觉保持安静,大声喧哗,随意进出他人宿舍,乱翻他人物品,消费上存在相互攀比现象,随意吃零食,随手乱扔垃圾,楼梯、过道常见食品包装袋和食品残渣;卫生习惯差,平时疏于漱洗,物品乱摆乱放存在脏乱差。

二是生活卫生用品配备不齐。在校613名寄读生中,行为习惯上女生一般好于男生,女住宿生中的绝大多数生活卫生用品基本齐全,而男生行为习惯比较散漫拖踏,受乡村小农习气影响,卫生生活用品就缺得较多,有的住宿生总共就只有一条毛巾,其他的漱口杯、牙具、茶瓶较少有用。

三是独立生活自理能力薄弱。住宿学生中会叠被的只占45%,能把被子叠得方正的只有1.9%;会洗衣的只有32%,其中男生会洗的只有不到6%,绝大部分男生连每天换下的袜子也不洗;会叠衣服的也只有41%,其中男生不足5%。至于能自觉把宿舍打扫清洁,衣物鞋子摆放整齐,生活用品排列有序,门窗轻开轻关、被褥晒收及时等方面,更是缺少应有的卫生常识和习惯。

四是食宿安全意识淡薄。在食宿安全知识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不懂得基本的食品卫生常识和文明就餐礼仪,没有学生知道完整的宿舍安全“四防”常识,没有及时关锁门窗的习惯,不会正确使用宿舍内的灭火器。对于安全用电,学生也只是知道不能私拉乱接。

一些住宿学生的作息时间观念较差,不能按统一规定时间作息,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生活。

二、教育理念与目标 对于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通过何种方式来教育转化他们,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人,因势利导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是最好的切入点。以开展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为出发点,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从食宿生活小事做起,实践、探索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开创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全新局面。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江苏省和盐城市文明委《关于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的意见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进校园,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崇德向善、崇尚文明,不断提升全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教育任务,遵循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坚持“以德立校、教书育人”的原则,以“学礼仪、尚文明、争做美德少年”为主题,将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与留守孩子宿舍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通过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系列活动,使学生成为知礼仪、行礼仪的文明使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渗透在文明礼仪教育的全过程,与学校德育相结合,以提高学生文明礼仪素质、思想道德修养为目的,以创建“三星级文明宿舍活动”为载体,渗透德育、美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的礼仪行为向文明规范靠近。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促进学生健康人格、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使学生不断地健康成长,成为一个符合中华民族道德规范的合格公民,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礼仪文明、有责任心的人。

三、活动设计与实施

加强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是全面解决留守学生住宿管理难问题,优化学生宿舍管理的最好切入点。落实《东台市未成年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方案》,加强对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用科学完善的文明礼仪规范和学校生活管理制度,用爱心和热情来指导和帮助学生,使他们在具体的生活中学会文明礼仪、学会勤俭生活、学会自我保护。为此,学校进行了如下设计实践:

一是营造氛围,理念引导。校长室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讨论制定《三星级文明宿舍创建活动方案》,组织编写了符合校情、学情的校本教材和室内外文化标语,优化宿舍文化环境,张挂《三星级宿舍文明礼仪歌》和宿舍文明心语,创建浓郁、文明、向上的宿舍文化,引领学生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食堂餐厅张贴温情心语,引导学生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二是队伍落实,抓好细节。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聘用办法认真选聘好宿舍管理员老师,注意从寄读学生进入宿舍的每个细节抓起。住宿生开学第一课的教学内容则根据住宿生的入住实际情况加强针对性教学,从入住学校宿舍需要准备哪些生活用品,自己在集体宿舍中如何生活,如何与舍友和谐相处等每个生活细节指导起,引导他们从食宿生活的第一天开始就学会养成整洁、得体、自然、大方的生活习惯。

三是开展竞赛,考核促进。开学第一个星期班主任就组织住宿学生分别学习学校《三星级宿舍文明礼仪歌》和《三星级文明宿舍检查评比办法》,在学生基 本知晓宿舍文明礼仪知识的第二个星期,组织开展宿舍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及时表彰奖励优胜学生和班级,巩固和强化学习效果,激励多数住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宿舍管理老师适时聘用表现优秀的学生进入宿舍管理委员会,每天对各宿舍的情况进行轮流值日督查,每周进行汇总评比出三星级宿舍,每个月按班统计公示,并纳入班主任工作绩效考核。

定期开展生活技能竞赛,如叠被、洗衣等。学习现役军人的叠被方法和要求,学会将被子叠得整齐方正,同学们之间自发地开展洗衣、叠衣被竞赛,看谁洗得干净、叠得整齐。学生在洗衣、叠衣被的竞赛过程中,学会了整理内务,学会了勤劳,学会了合作和友爱,增进了友谊和情感。一些在家里从来不接触家务的学生,也渐渐学会了主动整理卫生劳动,学会关注生活细节!现在宿舍内毛巾挂成一条线,鞋子摆成一路齐,牙刷排成一排排。同学们在生活技能的学习实践竞赛中,不仅增强了生活的本领,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纪律观念,养成了文明、诚信、和美、友善的生活习惯。

四是安全教育,常抓不懈。针对住宿生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学校开展安全系列活动课。“消防演练”课上,学生实际操作宿舍内常备的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校长走进同学们中间,亲自给同学们作了现场灭火示范,不仅让学生学会了使用这种灭火器材,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消防安全的意识。一次次安全疏散演练,一场场生命安全知识讲座,一次次宿舍隐患的大排查,一场场“拒乘黑车”的家长会,将留守学生安全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将宿舍安全隐患整改在第一时间,提升了所有学生珍爱生命,遵守秩序,爱护环境,恪守公德的自觉性。

六、实践效果与影响

文明礼仪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学生在礼仪教育中成长。学校以“创建三星级文明宿舍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教育,并做到常态化、常规化,让学生认识了“八礼四仪”,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

现在走进沈中校园学生宿舍,窗明几净,整齐清洁,让人感觉舒心温馨、赏心悦目,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学生的成长进步让家长安心,让社会放心,让来校指导工作的领导满意高兴。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从食宿生活小事做起,让学生养成文明礼仪的行为习惯,成为知礼仪、行礼仪的文明使者,才能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力,给他们带来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给他们带来无穷的正能量,让他们轻松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七、问题反思与展望

学生的文明礼仪必须结合社会发展学校实际,对新型文明礼仪规范的需要,必须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具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必须从具体的小事细事做起。只有提高教育方法与途径的科学性,才会有教育实践的有效性。

执笔人:南沈灶镇中学徐义根

上一篇:购物策略教学反思下一篇:抗日的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