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接种

2024-08-01

免疫接种(精选17篇)

1.免疫接种 篇一

关键词:免疫规划,儿童免疫接种,接种率

为更好地了解我高新区近年来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和一些相关的影响因素, 为后续制定相应的儿童疾病干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于是对我高新区辖区内45个居民区或者村落的常住儿童展开调查, 现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凡是在我高新区调查地区内连续居住达1年及以上的儿童 (没有外来人口和本地户口之分) 。儿童的年龄在1~3岁, 即2009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出生的儿童均在调查的范围内。同时接受调查的儿童必须满足以下四个要求则为符合规定的调查对象: (1) 出生时间和接种的时间准确详细; (2) 乙型肝炎疫苗的首针及时接种为出生后24h内接收第一剂接种; (3) 儿童在1岁内完成基础免疫的接种; (4) 家长承认或者手持的接种证、接种卡是一致的。

1.2 调查方法

根据地区的人口容量,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1], 随机抽取我高新区辖区内45个居民区或者村落 (对人口数不满足150人的村落进行合并) , 又在每个村居随机抽查1~3岁的常住儿童, 共调查了560名儿童的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状况。调查的时候根据居委会或者村委会的户列表随机确定一个座位第一户, 然后按照一路向右的原则依次选择第二户、第三户。用自制的调查表对儿童的信息进行调查, 该表的信息包括儿童的身份信息 (编号、户籍、出生日期) 、接种的信息 (是否有建立接种证、各种疫苗的接种时间、在1岁年龄内疫苗的接种状况) 、家庭的经济状况 (家庭月均收入) 。

1.3 调查的疫苗类型

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乙型脑炎疫苗、麻风疫苗、流脑A (2次剂) 疫苗、麻风腮疫苗共八类。

2 结果

2.1 接种卡和接种证的建立情况

我高新区辖区内45个居民区, 每个居民区随机抽查1~3岁的常住儿童, 符合调查条件的儿童560名中, 建卡率为96.76%, 建证率100%, 所建的卡和证相符率为100%。

2.2 免疫接种率

从调查中来看, 我高新区自2009-2012年的儿童免疫接种率均达到了95%以上, 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乙型脑炎疫苗、麻风疫苗、流脑A (2次剂) 疫苗、麻风腮疫苗共八类疫苗的全程合格接种率为95.68%。疫苗接种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疫苗96.38%, 乙型肝炎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为96.26%、卡介苗接种率为100%、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为97.13%、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接种率为99.83%、乙型脑炎疫苗接种率为95.38%、麻风疫苗接种率为94.67%、流脑A (2次剂) 疫苗的接种率为92.39%、百白破加强接种率为85.96%、麻风腮疫苗接种率为93.34%。

3 讨论

儿童计划免疫是国家为了防止传染病, 通过一定的规划对这些传染病的易感人群进行疫苗接种[2]。儿童计划免疫我国自1978年以来就开始实施, 在防治和消灭传染病的工作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3]。我高新区自上世纪90年代落实该计划疫苗以来, 通过多年的努力, 一直保持者很好的免疫规划儿童免疫疫苗接种率。随着近年来联合疫苗的运用, 对预防儿童疾病将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到, 我高新区免疫规划儿童免疫接种率自2009-2012年均保持着95%以上的接种率, 接种的普及以及效果很理想, 说明我高新区的免疫规划儿童免疫接种工作保持了很好的连续性, 并且有及时的跟进。但是从具体的情况来看, 一些相对偏远以及落后的地区, 由于受到经济水平的影响, 流脑A (2次剂) 的接种率为我高新区最低且百白破加强接种率为85.96%, 表明我高新区的儿童免疫接种工作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这是需要我们在接下来的疫苗计划工作中不断加强的。

另外, 通过此次调查, 我们发现儿童的首针及时接种率仍然偏低, 乙型肝炎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为96.26%, 百白破加强接种率为85.96%, 流脑A (2次剂) 疫苗的接种率为92.39%, 这可能与我高新区乡镇医院取消住院分娩、基层卫生服务不到位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关。同时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基础免疫的接种率基本上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 但是加强接种率却偏低, 这与我们对加强免疫疫苗接种率未做统一的规定和宣传不到位等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3]。随着环境的变化, 在新的时期, 我们需要加大对免疫工作的宣传力度, 提高人们接种免疫的意识, 同时要加大对儿童免疫接种工作门诊的相关人员的行业务培训, 提高我高新区的儿童免疫接种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随着联合疫苗逐渐成为了发展趋势, 因为新型联合疫苗不仅减少注射程序, 减少注射针次, 而且节省时间和提高效率, 我高新区在接下来的疫苗规划工作中将会加大新联合疫苗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孙美平, 刘大卫, 刘爱华, 等.北京市外来人口聚集地儿童免疫接种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计划免疫, 2010, 8 (2) :191-194.

[2] 马楠, 韩联宇, 王琳, 等.2011年济南市历城区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情况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 2012, 18 (7) :537-539.

2.新生要加强免疫接种 篇二

首先是麻疹。这是一种以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和出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随着接种率的提高,该病发病率逐年下降。但随着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近几年来,麻疹发病出现了新的趋势,即成年人发病增多。为此,上海对外省市新入学学生(包括大学生、中专生)和外省市来沪的借读生,入学时必须接种一针麻疹疫苗,时间安排在9月份,实施由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

除此之外,外地来沪大学生还应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接种精制白破疫苗以预防白喉和破伤风。结核菌素(PPD)试验阴性者,还应注射卡介苗以预防粟粒性肺结核。

对于身体素质较差、免疫功能较弱的大学生,建议接种流感疫苗。由于引起流感的病毒经常变化,每年的流感疫苗都需要更新,其中至少有一种疫苗病毒由新的流行株疫苗病毒代替,以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因此,流感疫苗需每年接种一次。而儿童时期未接种乙肝疫苗者,入学后要求补种乙肝疫苗。

3.学校学生免疫接种证查验制度 篇三

新生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及补种工作,是确保全体新生完成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保护学生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措施。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本制度适用于本校入学新生或新转入学生。

二、在新生入学报名时,学校在办理相关报名手续时,要求家长或监护人出示该新生的《预防接种证》,已遗失《预防接种证》的学生,应尽快到原预防接种单位补办《预防接种证》。

外地来的学生,应出示原籍办理的《预防接种证》。

三、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完成相应疫苗接种或接种记录不完整、不真实或无预防接种证的儿童,将出具书面补种(补证)通知发放给儿童家长或监护人,通知并督促家长或监护人,带学生到当地规定的接种单位补种或到原接种单位(发证单位)补证。

将其接种信息登记在《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疫苗完成情况记录表》中,学校建立新生入学预防接种查验档案。

四、学生在完成补种(补证)后,将补发正规的查验证明(补种单上有医生签字,标明接种日期,疫苗的批号)交学校验证登记。

学校在《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疫苗完成情况记录表》中备注中予以说明。对于不能及时补证或补种的学生,学校应督促学生家长尽快完成补证、补种。

五、在完成新生入学验证工作后,学校建立专门资料管理档案,存档备查。

六、学校要积极配合相关卫生部门组织学生进行疫苗接种。

七、查验原则

国家规定在16岁内应完成接种的疫苗共8种(包括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其中卡介苗接种1针,乙肝疫苗3针,脊髓灰质炎糖丸4次,百白破4针,精白破2针,麻疹疫苗2针,乙脑疫苗4针,流脑4针。

4.免疫规划工作接种率调查总结 篇四

在2008年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及相关工作检查中,按照《免疫规划考核指标》对全市其中的八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检查,现将检查结果总结如下:(此结果结合每月疫苗接种情况)

一、疫苗接种率

卡、簿、证符合率99.10%;卡介苗接种率100%:乙肝首针及时率100%;是脊灰疫苗基础教育接种率100%,加强91.67%;百白破疫苗基础接种率98.75%,加强接种90.83%;白破疫苗接种率75.00%;麻疹疫苗基础接种率97.50%,加强接种率95.40%;乙肝疫苗接种率100%;五苗覆盖99.25%。

二、疫苗、注射器、冷链管理

领取、发放登记项目齐全、使用正规无浪费。

三、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

全市儿童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率100%;补种率100%。

四、问题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部分乡镇对免疫工作重视与管理不够,对免疫规划工作投入甚少,对村级频次下降,对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疏于管理,入户调查人员不足,严重制约免疫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市各乡镇免疫规划工作开展不平衡,对村屯管理质量不高,特别是扩免新增疫苗种类的增加,存在个别村医对免疫工作松懈、怠慢、积极性不高等现象。

五、下一步工作意见

1、加强各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促进免疫规划工作顺利开展。

2、提高乡村医生责任心和不业务水平。

3、加强各单位预防接种人员的投入及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视。

4加强对乡村级接种单位督导的频次。

免疫规划科

5.生猪养殖场免疫接种注意事项 篇五

(1)各类疫苗要有专人采购和专人保管,以确保疫苗的质量。

(2)各类疫苗在运输、保存过程要注意不要受热,活疫苗必须低温冷冻保存,灭活疫苗要求在4℃~8℃条件下保存。

(3)疫苗的使用按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接种疫苗必须由技术人员操作、其他人员协助。

(4)疫苗使用前要逐瓶检查,观察疫苗瓶有否破损,封口是否严密,瓶签是否完整,是否在有效期内,剂量记载是否清楚,稀释液是否清晰等,并记下疫苗生产厂家、批号等,以便备案。

(5)疫苗接种前,应检查猪群的健康情况,病猪应暂缓接种,接种疫苗用的器械(如注射器、针头、镊子等)都要事先消毒好。根据猪场情况,一猪换一个注射针头或一圈换一个注射针头。

(6)接种疫苗时,不能同时使用抗血清。

(7)免疫接种过程,必须注意消毒剂不要与疫苗接触。

(8)疫苗一旦启封使用,必须当日用完,不能隔日再用。

(9)在免疫接种过程,疫苗不要放置日光下暴晒,应置于阴凉处。

6.鸡群免疫接种六注意 篇六

根据当地或本场疫病流行情况、品种、日龄及母源抗体水平、饲养管理条件及疫苗种类、性质等因素, 制订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一般情况下, 常发病、多发病而且有疫苗可预防的应重点安排, 而本地从未发生过的疫病, 即使有疫苗, 也应慎重使用。当一个地区面临疫病流行时, 可实行紧急免疫接种, 接种顺序应先从安全区再到受威胁区, 最后到疫区。在疫区, 应先从假定健康畜禽开始接种, 然后再接种可疑感染畜禽。

2 注意保证疫苗质量可靠

疫苗的运输、保存应严格按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接种前, 应仔细检查疫苗产品的名称、厂家、批号、有效期、物理性状等是否符合说明书的要求, 并明确使用方法、剂量及其他注意事项。对于过期、变质、无标签、无批号、裂瓶漏气、质地异常、来源不明以及未按要求储存的疫苗, 均应禁止使用。

3 注意免疫操作方法正确

鸡群疫苗的接种方法主要有注射、滴鼻、点眼、饮水、口服、喷雾等。具体采用何种接种方法, 应根据产品说明书进行, 决不可凭主观臆断, 造成因接种方法的不当而致免疫失效。鸡群在接种疫苗前后1周内, 禁止使用对疫苗有拮抗作用的抗病毒药、干扰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在进行免疫前后的各24小时内, 不要进行喷雾或饮水等形式的消毒。稀释疫苗时, 应按照要求选用稀释液。饮水免疫前断水2~3小时, 使含疫苗的水成为免疫期间的唯一水源, 同时忌用金属容器, 可在疫苗稀释液中加入0.1~0.3%的脱脂奶粉作为疫苗保护剂以保证免疫效果。含疫苗的水应在1小时内饮完。接种疫苗的畜禽必须健康状况良好, 除了一些已被证明可用于紧急预防接种效果有效的疫苗 (如新城疫疫苗、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等) 外, 体弱、发病、处于疫病潜伏期的畜禽暂时不宜接种, 须待机体恢复正常后方可接种。注射油乳剂疫苗前, 将疫苗从冷藏设备中取出后, 在室内放置一段时间, 以免过冷的疫苗注入畜禽体内后较强的反应。选用专用稀释液稀释疫苗, 如果没有专用稀释液, 一般应使用不含消毒剂的蒸馏水、灭菌的生理盐水或去离子水稀释。通常自来水中含有杂质, 应在煮沸冷却后方可使用, 即通常所说的冷开水。气雾免疫时不宜使用生理盐水等含盐类稀释剂, 以免喷出的雾粒迅速干燥致盐粒浓度升高而影响疫苗的活力。疫苗稀释后应放在阴凉处, 避开强光和热源。在高温季节, 可选在清晨或者傍晚时进行接种。产蛋鸡应尽量避免抓捉时被惊吓, 可采用饮水或气雾等群体免疫法。在鸡处于半饱或正常饲喂后2小时后方可进行接种。接种时, 一定要避免出现剂量不足甚至漏免的情况发生。若是注射免疫, 应把注射器、针头、滴管等接种器械在使用前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 并且在操作时注射部位也应用75%酒精或5%碘酊消毒, 每笼鸡一个针头, 以防交叉感染。不需要稀释的疫苗, 先除去瓶塞上的封蜡, 用酒精棉球消毒瓶塞。另外, 还要注意疫苗在接种前以及在注射过程中应不断摇动以保证整体的均匀性。

4 注意做好免疫记录

记录内容至少应包括:接种日期、鸡品种、年 (日) 龄、数量, 所用疫苗的名称、厂家、生产批号、批准文号、有效期、使用方法、接种剂量、有无毒副作用等, 以备日后查寻。

5 注意做好免疫监控

为使免疫更为合理、更为科学化, 并通过实际的免疫效果检验免疫程序, 应建立免疫监测制度, 根据免疫监测及时修正免疫程序。在这项工作中, 一方面, 包括应对鸡群体内的抗体水平进行经常性 (定期或不定期) 的监测, 以掌握鸡群免疫力变化的动态;另一方面, 还包括应对本场及周边的疫情随时进行监控。

6 注意加强饲养管理

7.免疫接种后的反应及处理 篇七

一、与保健单位联系。

婴儿出生后,家长应按免疫接种程序及时与地段保健单位或防疫部门联系,了解计划免疫的有关知识并介绍小儿情况,以便地段保健人员给小儿做健康检查,按时为小儿做各种预防接种。

二、注意观察预防接种后小儿的各种反应。

a.全身反应。首先观察小儿体温,因为人体受到任何外来刺激都会有反应。预防接种的疫苗都是生物制品,是用微生物或其代谢物制成的,对人来说都是异性蛋白.小儿接种或口服疫苗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接种疫苗后6~24小时左右,小儿体温开始升高,持续1~2天,体温多在37℃~38.5℃左右,有的可能更高些,可伴有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如在24小时内消失,是正常反应;如果发热持续2~3天或更长时间,并且伴有其他症状,就应带小儿到医院检查,看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如果发热超过38.5℃而无其他合并症者,多见于以下情况:①对疫苗反应特别敏感的小儿;②小儿原体质较弱或在预防注射前就患有感冒或其他疾患;③小儿已感染该种传染病,处于潜伏期;④注射疫苗剂量过大等等。除个别较重的小儿需到医院诊治外,多数在家服用解热镇静剂退热即可。

b.局部反应。用注射或划痕方法接种疫苗的,可发生局部反应,如接种部位红、肿、热、痛等,其中有的红肿范围大些,有的范围小些;重的可伴有淋巴结炎,一般1~2天就可以消失。但有的疫苗可能在接种2~4周内局部留有硬结、溃疡等。如接种卡介苗后约4~5周,接种部位出现直径0.5厘米以下的浅表溃疡,这是正常现象,不需任何处理。

c.异常反应。接种各种疫苗后的异常反应一般很少见,即使发生,积极抢救也是能够避免不良后果的。最常见的异常反应是小儿接种后发生过敏皮疹,偶有接种后晕厥和过敏性休克的,都是在接种时或接种后突然发生。异常反应轻的,表现为心慌、气短、恶心、呕吐,有虚弱感,多数在短时间内能恢复正常。异常反应重的,则表现为面色苍白、心跳加快、出冷汗、手足发凉甚至突然失去知觉。这时应立即让孩子平卧,保持头低位,并保持安静,可给些温开水或糖水喝,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即能恢复。若采取上述措施仍不能恢复者,赶紧送医院处理。

三、家长要了解各种菌苗的接种方法。有的用注射法,有的用口服法,有的用划痕法。如小儿麻痹糖丸,只能用冷开水服用而不可用热水服,否则就无效了。

四、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有无预防接种的禁忌症。如果有禁忌症,应向保健医生说明,不要给孩子接种疫苗,以免发生不良反应。(见表)

预防接种的禁忌症与特殊禁忌症

①患有急性传染病、活动性结核病、活动性风湿病、严重肝脏疾病、高血压、溃疡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史者、支气管哮喘者、免疫缺陷病患者。

②任何伴有发热的疾病。

③免疫力极低或有严重营养不良等疾病的小儿。

④肾病或长期服用激素的小儿。

①新生儿时期有抽搐史、有高热惊厥、癫痫病的小儿不宜接种百日咳菌苗和流脑菌苗。因易发生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如引起抽风等)。

②与结核病人有过密切接触或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

③因其他病正在进行放射治疗的小儿。

④在托幼机构中,有托幼人员或儿童患了传染病,在该病的潜伏期内,所有儿童均应暂缓接种。

8.免疫接种 篇八

发布时间:2011-6-22

译者按:为什么狂犬病毒自然感染会引起100%的病死率,而接种疫苗却能获得免疫力?本文提供迄今最全面的解答,涉及相关的详细病理学过程,可供相关专业人士参考。

[摘要] 狂犬病毒感染会引起人类脑炎,其病死率几乎是100%。这种无法阻止的感染令人感到惊讶,因为暴露前接种疫苗或暴露后及时接种疫苗都可以高效阻止脑炎的发生。由接种疫苗产生的最重要的免疫学相关的保护因子是中和抗体。T辅助细胞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然而细胞毒性T 细胞不但没有保护作用,并且事实上可能对宿主产生危害。尽管从暴露于病毒到发病可能有几个月的时间,狂犬病毒在人体并不能激发免疫系统产生保护作用,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由病毒诱导产生的免疫学应答太弱。极少有个体在病症刚出现时可检测到中和抗体,尽管在许多病例中,在出现更严重症状时可检测到抗体。此外,当血清中可以检测到抗体时,抗体却很少出现在脑脊液中,提示抗体仅非常有限地渗入到最需要它的部位——中枢神经系统(CNS)。一定数量的单核细胞浸润到大脑实质的作用尚不清楚。有一些研究表明,病毒在感染早期可以抑制细胞介导的免疫,但是尚没有机理方面的证据来支持这个论点,目前知道的仅仅是病毒磷蛋白对细胞内干扰素的产生有抑制作用。与此相反,CNS内的抗体水平与在CNS内病毒产量的峰值有关。这里,我们总结了当前对针对狂犬病毒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的免疫应答的理解。本文指出,有必要弄清狂犬病毒抗原在初期是怎样被提呈的,以及随后如何影响抗体反应的发展。这将有助于确定可增强预防接种应答的方法,并弄清如何增强抗感染的自然免疫应答,从而阻止病毒对神经系统的入侵。

1.前言

像所有的狂犬样病毒属(Lyssavirus genus)的成员一样,狂犬病毒是嗜神经组织的,并且在咬伤发生后继而感染伤口附近的外周神经。然后病毒逆向沿轴突输送到背根神经节,在这里病毒的复制是可检测到的。在鼠类动物感染模型中,病毒移动极其迅速,足垫接种后截肢或者切断坐骨神经能够阻止病情的发展。然而,在实验模型中,这种剧烈的疗法在接种后的几天内就失去了功效。培养在大鼠感觉神经元中的狂犬病毒在轴浆中运输时速度达到12–24mm/天。这与该病在人体内的情况相矛盾,在人体内,从暴露到狂犬病发病的时间通常为数月,在一些极个别的病例中甚至是数年。据推测,在被咬位置附近的肌肉组织里,病毒可能以休眠状态或者极低水平的复制存在。在接种了低剂量狂犬病毒的条纹臭鼬中,过两个月就可以用RT-PCR检测到暴露部位附近组织中的狂犬病毒。免疫组化标记试验提示,这种病毒存在于条纹肌肉纤维细胞内。大量的细胞表面受体蛋白已经被鉴定出来,其中一种是乙酰胆碱受体,它在神经肌肉连接处被发现,能够促进狂犬病毒进入外周神经系统。

一旦病毒进入到神经系统,经由脊髓到大脑的运动变得十分迅速,并且伴随病毒复制的爆炸性增加。最初疾病症状包括疼痛或者被咬处附近的感觉异常,并常伴有发烧、疲劳和四肢无力的症状。包括头疼和焦虑在内的非特异性神经系统症状常发生在明显脑炎发病前的许多天里,经常只有到了此时病人才会去寻求医疗帮助和住院。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经过验证的治疗方法,一旦疾病症状出现,依赖于临床干预的水平,死亡不可避免地会在若干天或若干星期内发生。

狂犬病成功的治疗依赖于暴露后立即做出反应。首先,清洁是高效且廉价的降低感染风险的方法。其次,适当的由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组成的暴露后预防可以有效地防止疾病发生。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方案,肌肉或者皮下注射现代狂犬病疫苗,此类疫苗含来源于传代细胞系的灭活病毒。这种方案已经发展到能确保产生最佳的免疫应答,典型的该方案包括在四个星期内进行多次注射。

针对此类病原体,我们提出了两个基本的问题。第一,它和免疫学有什么联系,第二,为什么受害者不能产生保护性应答来成功地消除感染或者减轻疾病的严重性。第一个问题已经有详细的解答,但是第二个问题仍然挑战着我们对狂犬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应答的理解。这个问题应该在承认下述事实的基础上来回答:这种疾病总是致命的,但是暴露并非必然导致发病。可能是因为并没有发生真正的病毒暴露,或者发生了暴露但是暴露刺激产生的免疫应答在早期就控制了病毒。在这两种情况下,那些个体并没有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因而也研究得很少,所以尚不清楚天然的保护性应答是否有可能对抗狂犬病毒。对动物(特别是蝙蝠)中狂犬样病毒的血清学调查,经常能在健康个体中测检出阳性血清反应。设想它们是已经暴露给了有复制能力的病毒,尽管并不清楚这类现象如何能与现代感染模型相符。针对蝙蝠的又一个假设是:这是在洞穴内气溶胶暴露的结果。还有其他的解释:这种情况是反复暴露于低剂量病毒或者某种流产感染模式产生的,但是尚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来支持这些假设。2.疫苗接种的免疫应答

虽然有一小部分狂犬病感染幸存者,然而绝大部分发病的人都以死亡告终。尽管如此,在暴露前或暴露后迅速接种疫苗都能高效地阻止发病。巴斯德(Pasteur)在1885年最先倡导使用来源于狂犬病感染的兔子的干燥脊髓防治狂犬病。随后的疫苗仍然来源于各种动物源神经组织,这类疫苗既有效又能让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人们都负担得起。然而,此类疫苗中含有的大量髓磷脂碱性蛋白会引起一小部分病例发生严重的脑炎。因此,现在不推荐使用这些疫苗。现代疫苗由来源于传代细胞系的灭活病毒组成。在英国有两种人用疫苗得到了注册许可:由安万特•巴斯德(Aventis Pasteur)公司生产的人二倍体细胞疫苗(HDCV)和凯龙(Chiron)公司生产的纯化鸡胚疫苗(PCECV)。针对卫生保健和实验室工作者以及到有狂犬病地方性流行的地区旅行的人,暴露前预防接种分3剂给药,分别在第0、7、28天进行肌肉注射。接种HDCV后4天可以检测到IgM类抗体,接种后7天出现IgG类抗体。后续的研究表明,接种后产生的应答反应可以持续存在两年之久,被动转移研究表明,只有IgG类抗体能最有效地针对病毒提供保护,很可能是因为IgM类抗体不能渗入组织。暴露后及时的治疗或预防接种(PEP)是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处置方法。与暴露前疫苗接种不同,WHO推荐的PEP疗程由短期内的疫苗多次再加强组成。一个标准的过程应在第0、3、7、14和28天进行重复的肌肉注射。用皮下注射作为肌肉注射的替代疗法,其所用疫苗量较少,可以在资源有限时达到更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效果。特别是在亚洲,这种途径得到了更广泛的承认。皮下注射比肌肉注射更能提高应答反应,原因被认为是从皮下进入可改进抗原的提呈,虽然这种解释还没有在狂犬病毒的实验中得到证实。

疫苗的效价在判断狂犬病疫苗的效力上是一个关键因素,并且通常可反映一个特定批次的抗原含量和接种疫苗后诱导产生的抗体滴度。在人体或动物需要检测的关键参数是接种疫苗后诱导的中和抗体滴度。两种中和试验可用于这种检测: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和荧光抗体中和试验(FAVN)。后一种检测用于依据现行宠物旅行方案在同行动物进入英国前检测其血清。而在欧洲,RFFIT已经用于监测通过食饵口服给狐狸种群接种狂犬病疫苗是否成功。3.狂犬病毒自然感染的免疫应答

暴露后接种引发的抗病毒效力和大量实验研究都证明,主要的保护作用体现在中和抗体的存在。在基因敲除小鼠的感染实验模型中,缺少所有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小鼠,以及只缺少B细胞的小鼠,都对狂犬病毒的减毒株易感;然而,仅仅缺少CD8阳性T淋巴细胞的小鼠却不易感。令人惊讶的是,在大部分人类狂犬病病例中,直到发展成为急性疾病后的一些天,才可以检测到抗体应答。在泰国的一项对狂犬病住院病人的研究中,11例病例中只有3例可以检测到针对病毒糖蛋白的中和抗体。即使在这些检测出抗体的病例中,抗体滴度也特别低,从0.26到3.42 IU/ml。对其中6人的脑脊液(CSF)进行了研究,没有检测到抗狂犬病抗体。美国有一个相似的人类病例回顾,在刚进医院时没有一个病人检测到抗狂犬病毒的中和抗体,尽管在入院10天内发生了血清转化的病人超过一半。在检测了脑脊髓液中抗体的14位病人中,只有两个人达到了可检测水平。图1是在英国的两个人狂犬病病例中也观测到抗体应答的延迟。在第一个病例中,抗狂犬病毒抗体滴度只出现在入院后的第16天。在第二个病例中,在住院一个星期后血清和CSF中都出现抗体(图1)。在英国早先的一个人狂犬病病例中,感染的是一种相关的病毒——欧洲蝙蝠狂犬病毒2型,在住院期间的任何时候都没有可检测到的抗病毒应答。最近几年内特别有趣的是美国的一个从蝙蝠源狂犬病毒中幸存的人类病例。这个病人住院时CSF和血清中都有可检测到的抗体并且治疗方式包括在一定程度上的诱导昏迷,其目的就是为体液免疫应答的发展提供时间。CSF和血清中IgG值确有升高,并且这可能是该病人幸存的原因。来自哥伦比亚和巴西的两个报道表明还有更多的幸存者,然而,大多数企图重复这种方法的病例至今还没有成功的。绝大多数病例中的病人都以死亡告终,病毒复制位点保护性抗体的缺乏很可能是造成生存率低的原因。图1中病人的血清学应答显示,血清转化发生在疾病的晚期,抗体没有在CSF中达到一个特别高的滴度,而是较快就达到平台期。对这个特定的病人来说,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失败的结果。特别是在病毒进入到大脑之前更迅速对感染产生应答的能力,以及抗体进入CNS的能力,有望能提高生存率或者限制病毒的扩散。已经观测到单克隆抗体的被动转移可以抑制细胞到细胞间病毒的传播,提示抗体有助于将病毒从CNS清除,不过将这种战略在人类中应用尚未取得成功。

在感染期间,尚不清楚诱导抗体应答的抗原是来源于外周神经系统还是CNS的病毒。此外,啮齿动物感染实验模型在理解自然感染时有严重的局限性。在用致病病毒感染的叙利亚仓鼠模型中,IgG2 抗体早在感染后五天就被检测到。然而,经由腹腔注射感染的病毒可能需要到第8天才能有效地诱导抗狂犬病抗体。我们已观察到足垫接种能迅速诱导产生中和抗体(5天内)(图2)。还没有进行研究来确定这些抗体的同种型,而且血清中最早产生的抗体可能是IgM。对于这些研究需要注意的是所使用的病毒的数量比唾液自然传播的要多出很多。然而,在大多数动物实验中,在接种病毒后要确保一致地引发疾病,需要有这样高的病毒滴度。需要进一步改善这些动物模型使其能够更好地反映自然感染的实际情况。

4.狂犬病毒对宿主的免疫抑制

宿主对自然感染的应答能力有限,其原因可能与许多因素有关。病毒的亲神经性导致绝大多数的复制首先发生在背根神经节,然后逐步到达CNS。习惯上CNS被认为是一种免疫豁免部位,不处于与其他器官相同的免疫监视水平之下。此外,免疫系统诱导炎症反应(如脑炎)的能力也受到严格的调控,以防止旁观者损伤从而导致宿主的神经元受连累。这种主张已经被更新的知识所替代,目前对大脑和脊髓的淋巴引流和CNS中细胞的转运都有更透彻的了解。然而,仅仅这些还不能解释对狂犬病毒的免疫失败,因为其它许多病毒也可以感染大脑,包括疱疹病毒和博纳病病毒(BDV),而在BDV持续感染的病例中,免疫系统的机能能有效地控制该病毒。

第二个解释是可能通过咬伤进入的病毒量太少以至不能引起免疫应答,从而使得病毒有可能感染附近的感觉神经。这可能发生在很多情况下。蝙蝠似乎是狂犬病毒的有效传播者,但是其唾液中的病毒水平用RT-PCR几乎都检测不到。仅仅只在北美洲发现的一种狂犬病毒蝙蝠变异株能够适应以低剂量传播并适合在37◦C以下的温度复制。此温度与体表皮肤温度更相符,并且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用欧洲蝙蝠狂犬样病毒感染实验动物,皮下注射是一个比肌肉注射更有效的方法。

抗体缺乏的最后一个解释是,这可能是病毒诱导的免疫抑制的结果,与全身免疫抑制和细胞水平的免疫抑制都可能有关。狂犬病毒感染造成淋巴细胞耗损的观察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经进行过。这种淋巴细胞减少症似乎影响到所有淋巴组织,包括胸腺、脾脏和淋巴结以及所有的细胞类型。之所以提出这种作用的原因是由于肾上腺激素对淋巴组织有毒性,因为在感染前切除肾上腺的小鼠没有遭受同样的耗损。免疫抑制的进一步证据表现为细胞介导的对丝裂原伴刀豆球蛋白A和狂犬病毒特异抗原的免疫应答减少。最近的研究表明,不是激素失调而是细胞因子引起了全身免疫抑制,特别是在感染过程中在CNS内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这种说法被下述实验结果所支持:TNF-α受体基因敲除的小鼠在用有神经毒力的狂犬病毒攻击后提高了存活率。然而,在感染无毒毒株的小鼠大脑中TNF-α的转录增加了,并且我们没有观察到同时感染狂犬病毒和EBLV-2小鼠的血清中TNF-α有增加。另外,这许多免疫紊乱仅仅在发病时才在小鼠中观察到。在没有大规模的病毒复制和神经元损伤的情况下,不清楚免疫应答是怎样被抑制,特别是在咬伤事件后很快会遇到抗原的引流淋巴结中。有一些研究提示,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对感染敏感,并且这些细胞的感染对所见到的细胞因子表达谱有显著影响。

现已发现在病毒感染细胞内一个更可能的免疫抑制机制。最新的研究证明,在体外狂犬病毒能够抑制干扰素的作用。这是通过磷蛋白结合STAT异构体、抑制其在细胞质内的积聚,并打乱干扰素信号传递而实现的。也表现为抑制STAT二聚体迁移到细胞核、抑制干扰素及干扰素诱导基因的转录起始。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感染期间在CNS中产生了炎性细胞因子,说明在体内可能存在着其他的途径能够补偿这种抑制。从这些体内研究尚不能确定,CNS中的细胞因子是否直接来源于狂犬病毒的感染(例如来源于神经元),抑或是由旁观者细胞产生,抑或是由进入CNS的其它细胞群产生。5.结论

CNS的免疫豁免状态和血脑屏障(BBB)可以解释保护性应答发生的一些延迟。只有在狂犬病毒进入到CNS后,病毒的复制才增加,所以在外周神经系统中抗原的水平很可能是被限制的。另外,尽管现在关于抗原在CNS的提呈和从脊髓及CNS到局部淋巴组织的快速迁移已有明确的证据,但这个过程仍可能延迟抗原提呈到合适的B细胞的时间,并且脾脏不太可能是对狂犬病毒产生免疫应答的一个重要部位。一旦B细胞被刺激,即成熟过程开始,然后就会启动抗体或者浆细胞释放到CNS。此外,实验模型表明,T细胞和B细胞都会浸润到背根神经节、脊髓和大脑(图3)。但是,这些细胞中大部分都是T细胞,而且其中大部分看来是在进入到CNS后便注定会迅速凋亡。而且在CNS中产生的免疫应答具有固有的复杂性。这些包括MHC表达的严格调控,在淋巴细胞中高水平的Fas介导细胞凋亡以及神经细胞免疫抑制因子的表达。在狂犬病毒感染期间BBB依然保持完整并且很可能排除抗体,尽管这种作用似乎并不完全,因为有一个报道表明,静脉注射的中和性单克隆抗体可以清除CNS中的病毒。不同病毒株之间的变异可能在经由CNS的传播速率、BBB的通透性和免疫应答发展的速度上起重要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病毒可抑制适应性免疫应答。有确切的证据证明,病毒磷蛋白可以抑制干扰素反应,尽管感染会增加干扰素诱导基因的基因转录。很有可能因为这种抑制是短暂的,仅使宿主应答产生短暂的延迟,从而给了病毒一个―抢先机会‖。然而,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在感染后期病毒负载量的水平最高,脑炎最严重,而此时也正是宿主免疫系统最活跃的时期。关于外周免疫应答的抑制更有争议,因为不清楚病毒是怎样到达像脾脏这种不容许病毒存在的器官的,并且病毒也没有产生已知的可溶性因子能够介导这种反应。

有一篇单独的论文研究了包含在免疫剌激复合体中的狂犬病毒抗原的提呈。此研究展示了在静脉注射后脾脏边缘区的巨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以及随后在巨噬细胞存在或在用氯膦酸盐脂质体处理致巨噬细胞耗尽后抗体反应的发生。现在还没有着眼于狂犬病毒抗原的提呈或狂犬病疫苗接种应答中B细胞成熟过程的研究。上述事实说明,狂犬病毒感染研究可能成为全方位研究抗体发展的典范,并且可用来识别在感染后期出现的浸润性淋巴细胞的来源。这将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在自然感染期间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反应,同时将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战略在进行PEP时能增强免疫反应。

9.免疫接种 篇九

接种单位所在乡(镇、街道):贵州省黔南市贵定县定东乡(镇、街道)

接种单位所在乡(镇、街道)编码:551300

接种单位名称:贵定县定东乡卫生院

接种单位地址:贵定县定东乡高原村36号

接种单位分类:⑴城镇接种单位⑵乡接种门诊⑶村级接种点⑷出生接种单位3 服务形式:⑴定点接种⑵入户接种⑶定点+入户接种1 服务周期:⑴日接种⑵周/旬接种⑶月接种⑷双月接种⑸其它3 服务人口数:8125人

接种人员数量:5人

接种人员职称:无职称0 人,初级5人,中级0人,高级0人 最大服务半径:4.2千米(保留1位小数)

实施儿童接种信息化管理:⑴是⑵否1 责任区域:定东乡

填表日期:2012年4月10日填表人:申济荣

填报说明:

1.本表供各级作为模版使用,由乡级收集下属各接种单位情况填写上报县级,县级疾控机构收集后,录入或导入《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4.0以上版本)并逐级上报中国疾控中心。当接种单位情况发生变更后15日内,应及时报告县级疾控机构进行更新报告。

2.接种单位所在乡(镇、街道)编码由8位编码组成(6位县国标编码、2位乡级编码),由《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4.0及以上版本)系统自动生成,每年年初定期更新。

3.“出生接种单位”是指只提供新生儿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的单位;

4.服务人口数是指服务的辖区总人口数,出生接种单位不填写服务人口数;

5.“日接种”是指每周提供5天以上常规疫苗接种;“周/旬接种”是指每周/旬提供一天以上常规疫苗接种服务;

10.免疫接种 篇十

【关键词】狂犬疫苗;5针免疫程序;“2-1-1”四针免疫程序

【中图分类号】R45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24-01

狂犬病是指由狂犬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的急性传染疾病,多经咬伤伤口以及破溃皮肤粘膜组织直接侵入人体。本病具有人畜共患性,传染性较强,病情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接种狂犬疫苗,死亡率可高达100%。传统5针免疫程序接种狂犬疫苗耗时长且接种针次较多,部分患者依从性较差,极易导致接种不及时或者漏种等,从而影响接种效果[1]。本研究对比分析了“2-1-1”四针免疫程序与传统5针免疫程序接种狂犬疫苗的效果,旨在提高狂犬疫苗接种工作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门诊犬伤患者428例,均具有狗、猫、老鼠等宿主动物咬伤史,受伤时间均在24h以内。患者按照接种方法分为A组(199例)与B组(229例)。A组男107例,女92例,年龄2-65岁,平均为(33.45±8.05)岁。B组男131例,女98例,年龄3-69岁,平均为(34.19±7.88)岁。两组的年龄、性别构成以及暴露级别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疫苗均采用辽宁成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Vero细胞精制纯化疫苗,均在有效使用期内。两组接种前均彻底清洗伤口并进行消毒处理,视伤口部位、大小以及深度等决定是否应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制剂,并实施相应的狂犬疫苗全程接种。A组采用传统5针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即按照0d、3d、7d、14d、28d予以狂犬疫苗经上臂三角肌部位肌内注射,0.5ml/剂。B组按照“2-1-1”四针免疫程序接种,即于0d、7d、21d,首次于左侧及右侧上臂三角肌部位分别肌内注射1剂,后二次经上臂三角肌部位肌内注射每次1剂,0.5ml/剂。禁止在臀部进行注射,完成全程接种15d以后接受血清抗体滴度检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接种疫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于完成全程接种15d以后采集静脉血,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患者的血清抗体滴度;统计两组的接种依从性,以24h内接受登记、接种,且全程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接种,无推迟接种及漏种表示接种合格,即接种依从性好。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经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A组的32例(16.08%)发生不良反应,其中,局部反应主要表现为接种部位红肿、发热、瘙痒、疼痛及皮疹等,发生于接种后24-48h左右;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发热,伴有乏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B组21例(9.17%)发生上述反应,两组不良反应率无明显差异(χ2= 1.583,P>0.05)。

2.2 两组抗体阳转率

A组与B组患者获得的抗体阳转率均为接近100%(注:目前的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检测结果偶有假阴性出现)。

2.3 两组接种依从率比较

A组接种依从171例(85.93%),B组220例(96.07%)依从,B组的依从率显著高于A组(χ2=5.100,P<0.05)。

3 讨论

狂犬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范围广、病情变化快、危害性大及死亡率高等特点,目前尚缺乏特效疗法,一旦发病,死亡率高达100%[2]。因此,早期及时处理伤口并及早进行全程规范化接种狂犬疫苗对于预防狂犬病的发生非常必要,而狂犬疫苗接种合格率以及患者的依从性是预防发生狂犬的关键。

传统狂犬疫苗接种程序主要是5针免疫程序,即在伤后0d、3d、7d、14d、28d进行免疫接种,这种免疫程序接种时间较长,且接种针次较多,部分患者无法按时、准确、规范化全程完成免疫接种,推迟接种或者漏种率较高,增加了狂犬病的发病风险[3]。近年来,临床逐渐应用“2-1-1”四针免疫接种法进行接种,即在伤后0d、7d、21d进行接种。由于“2-1-1”四针免疫接种程序的首次接种抗原剂量加大以及免疫时间更短,从而激活体内双淋巴系统,促进抗体更早生成[3]。刘晓彬等[4]认为,“2-1-1”四针免疫接种法相比于5针免疫程序更早产生抗体,能够挽救潜伏期相对较短患者的生命。此外,由于接种周期相比于5针免疫程序明显缩短,且针次更少,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并提高了其依从性[5]。本研究中,B组的不良反應率为9.17%,虽与A组的16.08%差异不明显,但仍表现出降低的趋势。两组的抗体阳转率均达到接近100%,两种接种程序免疫效果相当,B组的接种依从率为96.07%,显著高于A组的85.93%,患者的依从性更好。

综上所述,应用“2-1-1”四针免疫程序接种狂犬疫苗免疫效果与5针法相当,且可缩短全程免疫时间,减少患者的就诊次数,提高患者接种的依从性,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静云.狂犬疫苗三种不同免疫程序对供血浆者抗体效价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03(5):28-28.

[2] 吕治红,曹亚荀,高红琴等.关于狂犬疫苗三种不同免疫程序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42(9):742-744.

[3] 刘庆勇,袁中行,闫琳等.狂犬疫苗两种不同接种程序所致狂犬病病毒 IgG 抗体阳性率比较[J].医药前沿,2012,(29):372.

[4] 刘晓彬,胡萍,王莉等.狂犬疫苗接种五针与2-1-1四针免疫程序的对比观察[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2,27(4):233-234.

11.动物免疫接种注意事项 篇十一

关键词:动物免疫,接种,注意事项

免疫是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 使易感动物转化为不易感动物的手段。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接种, 是预防畜禽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1], 在某些传染病如猪瘟、鸡新城疫、口蹄疫等病的防制措施中, 免疫接种更具有关键性作用。而无目的或免疫操作不规范, 会适得其反, 事倍功半。现将动物免疫接种应注意的事项介绍如下。

1 了解免疫原理

免疫是指通过人工的办法将弱毒或灭活疫 (菌) 苗接种到动物机体, 在动物免疫系统的作用下, 产生相应的抗体。从接种到产生抗体需要一定的时间, 有的5d或7d, 有的10~15d, 甚至更长。产生抗体后, 抗体的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 然后又从高到低的过程。动物只有维持在一定抗体水平以上才能对疫病产生抵抗力, 也就是免疫力。低于一定水平以下就失去免疫保护力。

2 严禁盲目接种

为了做到预防接种有的放矢, 在给家畜免疫接种前, 首先对当地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弄清楚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传染病, 及其流行季节。针对所掌握的情况, 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2]。例如, 给育肥猪的免疫接种, 若按照常规免疫和国家强制免疫项目达5种之多, 浪费物力、人力、财力。

3 严禁给临产、病畜免疫注射

预防接种前, 应对被接种畜禽进行详细调查了解, 特别注意其健康状况、年龄大小、是否在怀孕或泌乳, 以及饲养条件的好坏等情况[3]。成年的、体质健壮或饲养管理条件较好的家畜, 接种后会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反之, 幼年、体质弱的、有慢性病或饲养管理条件不好的家畜, 接种后产生的抵抗力就差, 也可能引起较明显的接种反应。怀孕母畜特别是临产前母畜, 在接种时由于驱赶、捕捉等影响或由于疫苗所引起的反应, 有时会发生流产或早产, 或影响胎儿的发育;泌乳期的母畜或产卵期的禽家, 预防接种后, 有时会暂时减少产奶量或产卵量, 所以对年幼的、体质弱的、有慢性病的和怀孕后期的母畜, 如果不是已经受到传染病的威胁, 最好暂时不接种。对饲养管理条件不好的家畜, 在进行预防接种的同时, 必须创造条件改善饲养管理。

4 严格消毒

注射疫苗时要做好充分的消毒准备, 针头、注射器、镊子等必须事先消毒、准备好, 酒精棉球需48h前准备。免疫时, 首先要选择适当长度的针头, 然后注射部位要准确并认真消毒, 每注射一畜换一针头, 以防带毒带菌发生交叉感染。免疫前后不能使用抗菌药物, 以免影响效果。

5 疫苗严禁失效过期

选购疫苗时应根据饲养存栏量和疫苗的免疫期限制定疫苗用量计划, 并到正规的畜牧部门选购疫苗。不购瓶破裂、快到失效期、瓶签不清或记载不详的疫苗。同时, 运输过程中避免阳光照射, 应用冷藏箱或冰块保护, 并按瓶签说明给予保存。油苗使用前要预温到室温左右再注射, 冻干苗要掌握稀释液的种类和用量, 振荡均匀后再接种。

6 严格控制疫苗注射剂量

疫苗注射过多往往引起疫苗反应, 过少则抗原不足, 达不到预防效果。疫苗使用前应充分摇动, 使沉淀物混合均匀。特别是农村散养户, 已抽到注射器内的疫苗未用完更应充分摇动使沉淀物混合均匀。仔细看瓶签及使用说明, 按要求剂量严格注射, 并详细做好记录。如果2种疫苗同时注射, 疫苗之间会互相干扰, 影响抗体的形成, 效果往往不佳。因此, 注射2种以上不同的疫苗, 每种疫苗应间隔10d以上, 最好为14d。

7 注意免疫接种的反应

免疫接种的正常反应是指由于生物药品本身的特性而引起的反应, 其性质与反应强度随制品而异。例如, 口蹄疫疫苗注射后, 猪群个别猪只会出现减食或不食, 1~2d以后恢复正常。严重反应与正常反应在性质上没有区别, 但程度较重。主要表现为被接种动物发生跛行、过敏休克、绝食症状等, 甚至死亡。因此, 免疫注射后要跟踪观察, 出现严重反应及时采取措施, 可用肾上腺素或地塞米松等控制, 并对症治疗,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4]。

8 严禁散毒

免疫时对于瓶内或注射器内溢出的疫苗要吸附于酒精棉球上, 用后的棉球统一收集, 用过的疫苗瓶也要统一收集。免疫结束后, 统一做无害化处理, 以防止人为的散毒造成损失。

参考文献

[1]甄春来, 唐守营.动物免疫接种失败的原因[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8 (12) :46.

[2]孟庆香.动物免疫接种应注意的环节[J].养殖技术顾问, 2008 (4) :104.

[3]贾伍有, 黄翠萍, 赵如清, 等.动物免疫接种挫败的原因[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6, 27 (4) :21.

12.奶牛场几种传染病的预防免疫接种 篇十二

2011-10-20 11:3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76| 评论: 0|来自: 中国畜牧兽医报

摘要: 规模化奶牛场应有计划地给健康牛群进行预防接种,这样可以有效预防相应的传染病的发生。为使

预防接种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掌握本地区传染病的种类及其发生季节、流行规律,了解牛群的生产、饲

养、管理和流动情况,以...规模化奶牛场应有计划地给健康牛群进行预防接种,这样可以有效预防相应的传染病的发生。为使预防接种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握本地区传染病的种类及其发生季节、流行规律,了解牛群的生产、饲养、管理和流动情况,以便根据需要制定相应的防疫计划,病的动物,必要时可做紧急预防接种,但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被激化的病牛。规模化奶牛场通常的免疫接种如下:

口蹄疫免疫:在可能流行口蹄疫的地区、国境线地带,每年春秋两季各用同型的口蹄疫弱毒苗免疫接种一次,肌肉或皮下注射,1因此1岁以下的小牛不要接种。

牛痘免疫:牛痘常发地区,每年冬季给断奶后的犊牛接种牛痘苗1次,皮内注射0.2毫升~0.3毫升,免疫期1年。时6天~7天后加强注射一次,免疫期1年。

炭疽免疫:经常发生炭疽或受威胁地区的牛,每年春季应做炭疽菌苗预防接种一次。炭疽菌苗有3种,使用时可任选1种。时地进行预防接种。此外,在引入或输出牛群、施行外科手术之前,在发生复杂创伤之后,应进行临时性预防注射。对疫区内尚未2岁牛1毫升,2岁以上牛2毫升。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4个月~6个月。本疫苗残余毒力较强,能引起一些幼牛发病伪狂犬病的免疫:疫区内的牛,每年秋季接种牛羊伪狂犬病氢氧化铝甲醛苗1次,颈部皮下注射,成年牛10毫升,犊牛8毫升。⑴灭活炭疽芽孢苗:1岁以上的牛皮下注射1毫升,1岁以下的牛0.5毫升。⑵第二号炭疽芽孢苗;大小牛一律皮下注射1毫升。毒炭疽芽孢苗或第二号炭疽芽孢苗的用法、用量使用。

以上各苗均在接种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年。疽芽孢氢氧化铝佐剂苗或称浓缩芽孢苗:为上两种芽孢苗的10倍浓缩制品,使用时以1份浓缩苗加9份20%氢氧化铝胶稀释后,牛巴氏杆菌病免疫:历年发生牛巴氏杆菌病的地区,春秋季节定期预防接种1次;在长途运输前随时加强免疫1次。我国当前使用免疫力,免疫期9个月。怀孕后期的牛不宜使用。

13.免疫接种 篇十三

调查

【摘要】 目的 在对儿童进行疫苗的接种的时候,我们必须掌握好相关的知识,所以我们抽取了近六年1900名的流动的儿童作为调查的对象。结果 我们在调查儿童的接种率时,发现这些儿童的家长大都是初中或者是小学的文化的水平,较少的部分是高中,这些家长的收入大多是在2500元左右,所以针对接种,大家为了儿童的健康还是考虑去接种的,所以建证率是比较高的,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建证率,在几个接种率中最高的就是乙肝的接种率,达到了百分之百的接种,流动家长除了给自己的孩子接种乙肝,其他的也接种,接种率是很高的,说明了流动儿童的家长在这个方面的意识还是很强的,对于100元以下的还是可以接受的,并且是可以承受的。结论 针对上述的情况,所以我们调查的淄川区流动儿童的覆盖率和接种宣传的效果,提高建证率,并且提高流动儿童家长的疾病预防的知识,为今后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好基础,也提高儿童的身体健康的水平。

【关键词】 流动人口;免疫预防;调查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81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782-01

淄川区地处鲁中,商业贸易发达,建陶、化工企业规模较大,外来流动人口众多。为流动儿童提供预防接种服务,我们工作的难点就在于流动儿童是流动的,流动儿童的户口相当难管理,所以需要

我们联合国家的力量来对流动儿童的疾病的预防做好准备,并且制定相应的规范,并且通过随即抽样的方法对这些流动的人员进行疫苗的接种,大力发挥整个国家的力量,提高疫苗接种的知识的普及率。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居住在城区三个街道中的2007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流动儿童及其家长。

1.2 调查内容 对家庭一般情况(流动儿童家长的姓名、性别、年龄、户口所在地、现住址、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年限、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建卡率、免疫规划单苗接种率、基础疫苗覆盖率以及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免疫预防知识掌握情况、对自费疫苗的接受程度等。

1.3 方法 制订统一的调查方案,对调查人员集中统一进行培训,对辖区内的流动儿童挨门逐户进行问卷调查,并按调查表上的内容逐项询问填写。

1.4 资料统计分析 对所有的调查资料进行逐项审核,凡未按规定填写或有逻辑错误的均视为不合格资料予以删除。结 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流动儿童1875名,其户口所在地外省以浙江、安徽、河南三省较多,占36.21%(679/1875),省内外市以临沂、枣庄、泰安三市为主,占44.75%(839/1875),其他为19.04%(357/1875);居住三个月以上占92.16%(1728/1875),居住三个

月以下占7.84%(147/1875);流动儿童父母职业:男性以个体户和民工为主,分别占41.93%(787/1875)和36.75%(689/1875),女性以个体户和家务为主,分别占37.23%(698/1875)和47.63%(893/1875);文化程度以高中、初中和小学为主,分别为33.97%(637/1875)、49.28%(924/1875)、10.77%(202/1875),文盲占

5.98%(112/1875);经济收入情况:平均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2000-3000元、1000-2000元、1000元以下的分别占17.97%(337/1875)、64.97%(1218/1875)、12.05%(226/1875)和5.01%(94/1875)。

2.2 流动儿童免疫预防的现状

2.2.1 建证率 本次调查的1875名流动儿童中建证734人,建证率达97.81%。其中在现住址建证的1171人(62.45%),在原籍建证的704人(37.55%)。

2.2.2 疫苗接种情况 卡介苗的接种率为96.32%(1806/1875),脊灰疫苗的接种率为96.43%(1808/1875),百白破疫苗的接种率为98.72%(1851/1875),麻疹疫苗的接种率为96.21%(1804/1875),乙肝的接种率为100%(1875/1875),其中乙肝首针及时率为94.51%(1772/1875),五苗全程的覆盖率为94.45%(1771/1875)。另外,本区外乡镇儿童的基础疫苗接种率最高为100%,而外省流动儿童的基础疫苗全程接种率仅为95%,为最低。

2.2.3 计划免疫知识掌握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家长免疫预防相关知识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其中对乙肝疫苗预防何种疾病的知晓率最高,为100%,对卡介苗预防知识的知晓率最低,仅为62.35%,对百白破疫苗预防的疾病知晓率为78.75%,见表1。

2.3 对免疫预防态度和二类疫苗的接受程度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家长的收入都不是很多,但是对于孩子的疫苗接种,还是很同意的,家长根据自己的能力给自己的孩子进行疫苗的接种,大致的是100元以下的家长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100元以上就有较少的家长接受了。讨 论

通过调查发现,淄川区的流动儿童家长其户口所在地外省以浙江、安徽、河南三省较多,占36.21%(679/1875),省内外市以临沂、枣庄、泰安三市为主,占44.75%(839/1875);流动儿童父母职业:男性以个体户和民工为主,分别占41.93%(787/1875)和36.75%(689/1875),女性以个体户和家务为主,分别占37.23%(698/1875)和47.63%(893/1875);这些家长的文化程度偏低,这也是我们调查和关注的重点,因为这些家长的文化程度和收入有着一定的关联度,流动儿童的家长我们调查的结果时收入也不是很高,大都是在2500左右的水平,这就为我们的宣传设置了一定的障碍,不利于我们工作的展开,也不利于儿童疾病的预防。

通过调查发现,在具体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经过多年的宣传,流动儿童的建证率已经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的水平,基本是达到了95个百分点,虽然这些家长收入的水平不是很高,但是社会的影响力还是很强大的,大家对疾病的预防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现

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女,家长也加强对孩子健康方面的投入,意识是逐步提高的。

我们经过不懈的宣传,特别是通过在接种疫苗的门诊进行预防疾病的宣传,并且通过对这个方面知识的讲解,家长还是对疾病的预防有了清楚的了解,这对我们的疾病的预防有着很大的好处,为以后开展其他疫苗的接种提供了基础。

我们要加大宣传的力度,不能只是通过一种宣传的手段,逐步提高各个街道接种,并且作为接种的医生要做好宣传的工作,工作要及时。并且还要做好对人口的普查的制度,加大对流动儿童的检查和关心的力度,加强预防工作。

14.动物免疫接种应注意的事项 篇十四

1 疫苗的选择

1.1 疫苗来源必须正规

是国家批准的通过GMP验收的生产厂家的产品, 有完整的生产许可证和批准文号及生产批号, 查阅说明书和标签内容, 看是否在有效期内。

1.2 选购时应检查疫苗瓶

凡破裂、瓶盖松动、无标签、标签字迹不清、混有杂质、变色、过期失效、未按规定保存的, 均不得使用。

2 疫苗的保存

2.1 在领取疫苗时应注意途中冷藏, 禁止与食物共同放在冰箱内保存, 以防止交叉污染。

2.2 严防疫苗日晒及高温, 以免影响疫苗的质量及免疫后的效果。

3 疫苗的使用

3.1疫苗使用前应充分摇匀, 一般疫苗在开盖或加稀释液后4h内用完, 否则无害化处理。

3.2疫苗要合理使用, 总体上要按免疫程序及使用说明书要求, 一般一次只接种一种疫苗, 间隔5d以上 (特殊情况隔1~3d) 再接种另一种疫苗。不提倡一次接种多种疫苗, 更不准把两种以上的疫苗混合在一起接种。

4 疫苗的注射

4.1 体况检查

注射前检查动物健康状况, 凡有疾病、怀孕及规定不能轻易注射的动物, 禁止注射疫苗, 以免产生不良影响。

4.2 注射部位处理

将注射部位剪毛消毒, 在防疫中要做到一畜一个针头, 散养家禽一户一换针头。

4.3 注射部位确定

免疫注射一般使用肌肉或皮下注射, 大动物一般在颈部或臀部, 禽类一般在胸肌、腿肌肌肉注射或颈背部皮下注射。

4.4 注射时间

注射活疫苗或弱毒疫苗前后10d内禁用抑菌药物。

5 注意应激反应

要向畜主讲明可能出现的疫苗反应, 以防止出现不良反应时畜主惊惶失措, 对出现的严重的应激过敏反应, 要用随身携带的急救药进行急救。

6 做好免疫记录

记录内容至少应包括:接种日期, 畜禽群的品种、日龄、数量, 所用疫苗的名称、厂家、生产批号、有效期、使用方法及操作人员等, 以备日后查询。

7 注意消毒与防护

7.1 防疫器具的消毒

对防疫用的针头、针管、耳标钳、耳标等在使用前应彻底清洗和消毒, 工作结束后, 应把接触过活毒疫苗的器具浸入消毒液中或煮沸消毒, 以防散毒。

7.2 人员防护与消毒

15.免疫接种 篇十五

【关键词】健康教育;接种疫苗;接种宣教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09-02

当前,面对公众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加强和改进计划免疫工作,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是摆在卫生防疫部门面前的严峻课题。人最关心的莫过于生命,莫过于健康。特别是确保儿童健康成长,是所有家长、所有家庭最关注的问题。但是仍有不少数家长“重治病輕预防”和对计划免疫知之甚少。这就体现出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现结合临床实际工作中的体会介绍如下。1健康教育的作用

计划免疫是国家为保障儿童身体健康,投入巨资预防传染病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可使更多家长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各种疫苗的接种率和及时率。

接种前通过宣传告知受种者或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相关情况及注意事项等,既可提高接种效果,又可减少医疗纠纷。

健康教育宣传过程中可增加医护人员与受种者及其监护人的沟通,增进感情。同时可避免误种、漏种、和错种等,以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2教育方式

2.1讲与示教相结合开展科学的免疫接种知识讲座。我们对健康教育的质控是重在家属的掌握:为了使家长们了解计免知识,在接种室内墙上张贴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采用普通话、将教育内容化解成通俗易懂的语言灌输给他们。

2.2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和开通预防接种咨询热线据调查显示98%的家长希望知道疫苗的不良反应及接种后应注意的问题;95%的家长最担心疫苗的质量;不规范接种即错种、误种发生;是否用一次性注射器;80%以上的家长希望从发放的知识卡片上获得预防接种知识。家长是进行免疫接种的主导者,了解家长在接种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服务需求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通过咨询沟通,将护士的爱心及接种知识一并传递给家长,使他们在无任何心理负担的情况下配合完成孩子的疫苗注射,减少预防接种工作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2.3文字与口头讲解发放告儿童家长书、接种须知、注意事项等。

2.4门诊大厅设立疫苗预防接种一览表,配备电视机、DVS光碟、备有画册,使家长通过宣传资料更进一步了解计免知识。达到自觉接受计划免疫程序。3教育内容

3.1接种前宣教带好《儿童预防接种证》。这是宝宝接种疫苗的身份证明。告知以后为宝宝在办理入托、入学时都需要查验。准备接种前一天给宝宝洗澡,当天最好穿清洁宽松的衣服,便于医生施种。告知受种者最好在身体健康状态完全好的情况下接种,并告知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是否有相关接种禁忌并把禁忌症及不良反应印在宣传单上发给家长,让家长了解禁忌范围,减少偶合反应,防止加重病情。宣传后使家长心中有数,减少对一些不良反应的焦虑、疑惑不安的情绪,对一些接种后产生的红、肿、热、痛以及附近淋巴结肿大等现象不再惊慌失措,滥用抗生素,避免了影响疫苗效果,而且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脊髓灰质炎疫苗提前告知服用前后半小时不能哺乳或进食任何温热食物及饮品,避免影响疫苗效果,并可减少在医院逗留的时间,也可为家长节约时间。通过电视示教接种需暴露的部位,可使家长做好接种前的准备,节约时间。示教正确的抱姿可防止不配合的儿童乱动,影响接种安全。

3.2接种后宣教告知接种注射疫苗后应当用棉签按住针眼几分钟,不出血时方可拿开棉签,不可揉搓接种部位。宝宝接种完疫苗以后不要马上回家,要在接种场所休息三十分钟左右,如果宝宝出现高热和其他不良反应,可以及时请医生诊治。接种后让宝宝适当休息,多喝水,注意保暖,防止触发其它疾病。接种疫苗的当天不要给宝宝洗澡,但要保证接种部位的清洁,防止局部感染。接种百白破疫苗后若接种部位出现硬结,可在接种后第二天开始进行热敷以帮助硬结消退,特别是接种第四剂次百白破疫苗后反应较多一些。如果宝宝出现轻微发热、食欲不振、烦躁、哭闹的现象,这些反应一般几天内会自动消失。但如果反应强烈且持续时间长,就应该立刻带宝宝来医院就诊。4效果及思考

健康教育和计划免疫是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良好的、质优的、完整的健康教育活动在计划免疫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具体归纳有:

4.1计划免疫的主要对象是儿童,他们是疾病侵害的主要对象,做好他们的疾病防治,无论是在保护儿童健康成长还是控制流行病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4.2使他们对计划免疫的内容、程序、各类疫苗所预防的疾病、及接种知识等有了系统全面的理解,形成主动配合接种的观念和行为,使预防接种工作安全有效及时的进行。

4.3疫苗在预防疾病中效果明显,易于被群众接受。

4.4计划免疫工作定期开展,可使健康教育活动经常化,有利于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巩固。同时我们的医护人员也感到知识的价值和不足,激发了医护人员学知识、学理论、学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了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公众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大大提高,树立了良好的公众服务形象。总之,只有把健康教育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才能更好的保障国家免疫预防事业的持续发展,造福广大儿童。参考文献

[1]张丽君,施兰姣,郭汉萍.探索有儿科特色的整体护理.护理学杂志,1999,14(5):289.

16.预防接种知识 篇十六

疫苗是什么?

疫苗是利用致病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科学手段去除病原体的致病能力而保留其免疫原性(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能力的特性),经过加工而成的制剂,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后,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使机体获得预防传染病的免疫力,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注射疫苗后,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力,从而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疫苗和药物的区别是疫苗的使用对象为健康人群,而药物的使用对象为病人。

儿童为何要接种疫苗?

孩子出生离开母体,也就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层,虽然有母亲通过胎盘、脐带传给的抵抗力,但由于出生后断了供应,天天消耗,这样先天性的抵抗力下降,到孩子6个月后就几乎没有了。而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受细菌、病毒侵犯的机会增多,很容易患病。有育儿经验的妇女都知道,孩子满半岁后容易发热、感冒、拉肚子等就是这个道理。要抵抗细菌、病毒的侵犯,特别是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甚至危及生命的传染病的发生,如小儿麻痹症、白喉、百日咳、麻疹、乙型肝炎、结核病等,就必须让孩子自身尽早产生对这些传染病的抵抗力。预防接种就是把能使人产生对某种传染病抵抗力的疫苗接种于人体。孩子进行预防接种后,就会获得对传染病的特异的免疫力,这样就不会得相应的传染病。

儿童疫苗接种流程

1、儿童出生后,医院产科或其设立的预防接种门诊预防接种人员会主动为您的宝宝在右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或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乙肝疫苗,在左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附着处皮内接种卡介苗,同时开具二联单和转卡记录。

2、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带着医院出具的二联单和转诊记录,一个月内主动到居住所在地预防接种单位(预防接种门诊)为儿童上卡,预防接种单位人员会根据家长提供的出生信息、二联单和转诊记录等,为您的孩子办理“预防接种证”,同时和您预约婴儿下次的接种时间等。

3、如果您的孩子是在家出生的,请您立即到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报告您孩子的出生情况,由预防接种人员为您的孩子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

4、如果您的孩子在医院出生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在医院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请您按照第3条去办理。

17.免疫接种 篇十七

了解2004年以来湖北省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分析影响因素, 评价工作成效,为进一步改进免疫规划工作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用分层容量比随机抽取县级调查单位共10个,用整群随机抽取乡镇级调查单位共50个,用容量比整群抽取村级调查单位共461个,入户调查2004-01-01/2010-06-31出生的适龄儿童。结果 全省调查适龄儿童37944人,平均建证率为91.75%,平均建卡率为89.84%;五苗单苗基础免疫平均接种率维持在90%以上,五苗全程平均接种率为87.29%,卡痕率为73.45%,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88.74%。但加强疫苗和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新增疫苗平均接种率均低于85%。结论 全省平均接种率基本维持较高水平,但建证率、建卡率、加强疫苗及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新增疫苗接种率均离目标要求有不同程序的差距,今后应重点强化相关工作措施,提高免疫规划工作质量。

为了解湖北省2004年以来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特别是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评价工作成效,为进一步改进工作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全省人口、经济、地形等条件,确定进行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工作,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4-01-01/2010-06-31出生的所有适龄儿童,含在该地永久居住和连续居住满3个月以上的流动儿童。

1.2抽样方法县级单位的选定:用分层容量比随机抽取县级调查单位,根据地形、地貌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将102个县(市、区)分成城区、山区、平原、丘陵四层,共抽取10县(市、区)。根据各层人口数总量,随机抽取3个城区、2个平原地区、2个丘陵地区、3个山区地区。乡镇的选定:用整群随机抽取乡镇级调查单位,将被抽中县级单位的辖区地图按对角线划分成东、南、西、北四区,以县城为中心与县城相连的乡镇作为中区,五区各随机抽取1个乡镇,共5个乡镇。用容量比整群抽取村级调查单位,每个乡镇以村为单位,按人口总数从小到大排序进行顺序编号,随机抽取1/2的村作为调查村。毎个调查村,入户调查所有对象儿童。

1.3调查内容基础免疫: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脊灰疫苗、含麻疹成份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等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接种情况。加强免疫: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含麻疹成份疫苗、乙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等疫苗的加强免疫完成情况。

1.4评价指标以县和省为单位分别评价:建证率、建卡率;卡痕率;12月内儿童卡介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脊灰疫苗、麻疹成份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甲肝疫苗接种率及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12月龄内五苗全程接种率;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含麻疹成份疫苗、A+C群流脑疫苗等疫苗的加强免疫完成情况;不合格接种原因和未种原因分析。

1.5合格接种与及时接种判断标准必须同时符合以下标准才判为合格接种:有准确的出生年、月、日和接种年、月、日记录;免疫起始月龄不提前;接种针(剂)次间隔不缩短(≥28d);基础免疫在12月龄内完成;内容填写齐全,记录清楚,不缺项。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是指在新生儿出生后24h内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有接种证和接种卡者以接种证记录为准;无接种证,有接种卡者以接种卡记录为准;接种证和接种卡两者均无者,判断为未接种。对每名儿童的合格接种判断只能选择接种证或接种卡一种方式。不能一种疫苗以接种证为准,另外一种疫苗以接种卡为准[1]。

2结果

2.1基本情况次调查10县市区,占全省备选县级抽样单位的9.80%(10/102)随机抽样确定50个乡镇,总人口1833471人,调查对象范围儿童数95590人,村级抽样确定调查461个村(社区居民)委会,覆盖人口867601人,占50个乡(镇、街办)总人口的47.32%;2004-01-01/2010-06-31出生的适龄儿童(含在该地永久居住和连续居住满3个月以上的流动儿童)47436名,占50个乡(镇、街办)适龄儿童的49.62%,其中流出儿童9078人,流入儿童729人,实际调查儿童37944人,占应调查适龄儿童数的79.99%

2.2建证率和建卡率调查2004-01-01/2010-06-31出生儿童37944人,平均建证率91.75%(34815/37944),建卡率89.84%(34089/37944),从地区分布看,建证率、建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山区、城区、平原、丘陵。其中:有4个县建证、建卡率均为100%,有1个丘陵地区县建证率低于80%,2个丘陵地区县建卡率均低于80%地区。

2.3五苗基础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调查2004-01-01/2008-12-31出生儿童28986人,卡介苗实种27728人,接种率为95.38%;脊灰疫苗3针全程接种27359人,全程接种率94.39%;百白破疫苗3针全程接种27253人,全程接种率94.02%;麻疹成份疫苗基础免疫实种27048人,接种率93.31%;乙肝疫苗3针全程接种27089人,全程接种率93.46%;五苗全程接种25303人,全程接种率87.29%。

2.4卡痕率和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

调查2004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出生儿童28986人,平均卡痕率仅73.45%,卡痕率最高的城区县为98.14%,最低的平原县为21.22%。卡痕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城区、丘陵、山区、平原。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25722人,及时接种率88.74%,最高的是平原县及时接种率为98.05%;最低的是丘陵县,及时接种率只有67.73%。及时接种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城区、平原、山区、丘陵。

2.5新增扩免疫苗接种情况

2.5.1乙脑疫苗调查乙脑疫苗第1针应种6488名儿童,实种5792名,接种率89.27%。接种率最高的是城区县为96.95%,接种率最低是丘陵县仅74.21%。从地区比较,接种率城区﹥平原﹥山区﹥丘陵;乙脑疫苗第2针应种6387人,实种3751人,接种率58.73 %,接种率最高的是山区县为77.53%,最低的是丘陵县仅28.62%,地区比较与第1针类似。

2.5.2A群流脑疫苗调查A群流脑疫苗第1、2针应种人数分别为6087、6488人,实际接种人数分别为4847和4731人,接种率分别为80.02%、72.92%。地区比较,城区和平原接种率高于丘陵和山区。

2.5.3A+C群流脑疫苗调查应种A+C群流脑疫苗儿童6089人,实际接种3462人,接种率56.86%,接种率最高的是郧县84.29%,接种率最低的是黄梅县,接种率仅16.21%。地区比较:平原接种率﹥山区﹥城区﹥丘陵。

2.5.4甲肝疫苗调查应接种甲肝疫苗儿童6488名,已接种3684人,接种率56.78%,接种率最高的为75.86%,最低接种率为0。

2.6加强疫苗接种情况

2.6.1百白破疫苗调查百白破疫苗应加强儿童28986名,实际接种22286人,接种率76.89%,接种率地区比较:山区﹥城区﹥平原﹥丘陵。接种率最高的是城区县为96.45%,最低的是丘陵县仅31.97%。

2.6.2脊灰疫苗 调查脊灰疫苗应加强儿童10067名,实际接种7348人,接种率仅72.99%。接种率地区比较:城区﹥平原﹥山区﹥丘陵。

2.6.3麻疹疫苗 调查麻疹疫苗应加强儿童28986名,实际接种22785人,接种率为78.38%。加强免疫接种率最高的是平原县为91.80%,接种率最低的是丘陵县,仅31.96%。接种率地区比较:平原﹥城区﹥山区﹥丘陵。

2.7不合格接种原因调查共查出不合格接种9073针次,按疫苗种类来分,含麻疹成份疫

苗1851针次,占不合格总针次的20.40%,其中提前接种410针次、超期接种1290针次;百白破疫苗1546针次(17.04%),其中提前接种329针次、间隔不够130针次、超期接种1016针次;乙脑疫苗1477针次(16.28%),其中提前接种173针次、间隔不够44针次、超期接种1260针次。

按不合格原因分析,超期接种的5797针次,占63.89%;提前接种的2011针次,占22.16%;间隔不符692针次,占7.63%;其他573针次占6.32%。

2.8未接种原因调查共查出未种针次57258针次,未接种原因中:说不清楚共16147针次(28.20%);本调查方案未涉及的原因共12326针次(21.53%);其他原因共11422针次(19.95%)。

从疫苗种类分析,A群流脑疫苗未种共12110针次(21.14%),其次是乙脑疫苗,未种10941针次(19.11%)。讨论

3.1本次调查适龄儿童37944人,预防接种证平均建证率91.75%,平均建卡率89.84%,离98%目标有一定差距,主要与大龄儿童接种证遗失、接种单位接种登记册保管不善有关。农村丘陵地区黄梅县建证、建卡率和松滋县建卡率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也一定程度拉低了本次调查结果。

3.2调查统计适龄儿童28986人,五苗单苗基础免疫平均接种率均维持在90%以上,但不平衡麻疹疫苗接种率最低只有75.05%;五苗全程平均接种率达到87.29%,但最低县只有70.60%。从调查结果看,丘陵地区五苗单苗基础免疫接种率明显低于其它地区,而城区、平原和山区无显著差别。五苗全程接种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城区、平原、山区和丘陵。

3.3调查统计适龄儿童28986人,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3.46%,首针及时接种率达89.72%。及时接种率最高为平原地区天门市达到了98.05%,但最低为丘陵地区黄梅县仅达67.73%。

3.4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新增疫苗接种稳步实施,但接种率离目标要求还有差距,这与各种新增疫苗起始应种对象前推和疫苗品种分地区实施,以及大年龄组儿童难以通知到位有关

[1]。

3.5随着儿童年(月)龄的增加,相关疫苗接种率呈现下降趋势,特别表现在儿童加强免疫接种率不高[2-3]。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复种和加强接种率均不到80%。

3.6主要问题基层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工作主动性降低,“重基础、轻加强”的意识较为严重; 随着儿童年龄增大,接种频次减少,儿童监护人接受预防接种的信息量减少,关注程度降低,主动性差; 人员流动因素。农村地区大龄儿童隔代监护现象比较普遍,儿童接种经常错过接种时间;非城镇地区接种点布局不合理,路程远、交通不便、通知不到位等也是部分地区影响接种的重要因素[4-6]。

3.7工作建议加大政府投入,保障工作经费。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免疫规划工作是社会公益性福利事业,是国家要求,政府行为。政府要保证并逐步加大对免疫规划工作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保障免疫规划项目的运转费用,落实免疫规划工作和人员经费,合理解决村医报酬,不断提高免疫规划人员的社会地位,激发免疫规划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促进免疫规划工作健康持续发展。加强部门协作,认真开展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改进在校、在托漏种儿童补种服务方式,及时、安全落实补种工作。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和落实适龄儿童主动搜索工作机制,及时发现未建证、建卡和漏种儿童,并落实补证和补种。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各级疾控机构要结合“强基”工程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建设等工作,完善免疫规划科室建设,稳定队伍,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着力提高预防接种人员的整体素质。结合创建群众最满意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加强预防接种服务网络建设,明确责任区域,强化免疫规划工作基础管理。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合理布局辖区预防接

上一篇:人才引进居住证基本流程下一篇:藏在心中的感激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