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化史的实质及时代划分论文

2024-10-24

人类文化史的实质及时代划分论文(共2篇)

1.人类文化史的实质及时代划分论文 篇一

人类诞生以后,在和自然界进行艰苦顽强的斗争中,不断地改造着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了人类本身及其群体组织,实现人从猿人到智人的转变,从原始群到氏族部落公社的转变。人类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从非洲、亚洲热带或亚热带的诞生地,逐渐向外扩展。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遍及亚、非、欧、美、澳各大洲。在原始时期,高山峻岭、汪洋大海、广袤的沙漠等使世界各地区彼此隔绝。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产生了有种族差异的人类地域集团。

人类原始时代的文化之一“种族”,又称“人种”,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发色、发型、眼色、血型等)的人群。现代人类学家一般认为人种的形成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人种的这些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长期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逐渐缓慢形成的。由于分类标准不同,人类学家对于人种分类有不同的看法,各自按照自己的划分标准进行分类,以致人种可分作三种、四种、五种乃至三十种之多。归纳起来,目前的人种分类标准主要有三种,其一是根据外貌、体质来分类。其二是以血型频率为标准。其三是根据地理因素、体质因素、历史沿革因素等。根据195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人种的声明,现在大多数人类学家把全世界的人类分为三大种族,即蒙古利亚人种或黄色人种,欧罗巴人种或白色人种,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或黑色人种。

蒙古利亚人种大约形成在中亚和东亚干燥的半荒漠和草原地区,现在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中亚、北亚和美洲。蒙古利亚人种皮肤棕色或淡棕色,黑色直型发,鼻宽度中等,有内眦眼褶,颌突中等。分布在亚洲的一部分蒙古利亚人南迁,与澳大利亚人种混杂,形成波利尼西亚种族。在亚洲北部与欧罗巴人混杂,产生了乌拉尔种族和南西北利亚种族。

欧罗巴人种大约形成在南欧、北非和西南亚地区,现在主要分布于欧洲、北非、西亚、北印度和北美等地。欧罗巴人种皮肤呈白色或浅白色,也有的肤色为棕色;波型发,发色金黄或黑褐;窄头型,鼻窄而高;眼内眦褶不发达;颌部突出不明显。欧罗巴人种在向邻近地区扩展过程中与黑种人混杂,形成了一些过渡性类型,如东非的埃塞俄比亚人和南印度人等。

尼格罗人种大约起源于非洲东北部,澳大利亚人种最早可能出现在南亚地区。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现在主要分布于非洲的中部、东部和南部,大洋洲以及印度南部、斯里兰卡、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某些地区。至于美洲的黑人则是16—19世纪被殖民者掠卖到美洲的黑人后裔。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皮肤呈深棕色,也有的略呈黄色。多卷曲发型,但澳大利亚人体毛和胡须浓稠,波发型,窄头型,宽鼻型,上颌向前突出明显。

人类各主要人种在形态上和血型频率上虽有一定的区别,但无明显界限,而具有逐渐过渡的现象,说明全世界各人种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具有共同的祖先。各人种在体质和智力方面没有优劣之分。不同人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互相交往和混杂,产生了许多混合型人种。现今世界上已没有真正的纯种。

2.人类文化史的实质及时代划分论文 篇二

(一) 毛泽东文化观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新时期文化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毛泽东指出, 新民主主义文化, “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 [1]就是说, 文化建设要有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

1. 民族的文化。

民族化是毛泽东文化观的基本要求。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 中华民族有着自己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有着自己民族的伟大灵魂。这个灵魂, 累积千年文化底蕴,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的生命血脉中至关重要的精华。由孔子所倡导的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 这一精神信念蕴藏无穷的力量, 闪耀着东方文化智慧的火花。中华民族主体精神的智慧和力量不仅孕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 更是启迪着世界上所有关注幸福的人们, 它像浩瀚的长江一样, 源远流长, 奔流不息。毛泽东文化观主张文化要具有民族性, 他指出, 如果大家都画一样的画, 都唱一样的歌, 千篇一律就不好了, 就没人看, 没有人欣赏。因为人民的习惯、感情和语言, 和每一个民族自身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 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 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2]民族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提倡与其他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先进的民主的文化沟通交流, 与西方帝国主义文化及其腐朽思想划清界限;其二是主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要和外来文化相互融合, 形成先进的世界文化。

2. 科学的文化。

科学的文化, 指的是文化的内容和方法是科学的。科学性反对一切文化遗产中的封建腐朽思想, 倡导实事求是与客观真理, 倡导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毛泽东文化观的实质就是其内容的科学性。毛泽东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 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 主张实事求是, 主张客观真理, 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3]第一,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难题。毛泽东文化观中关于文化的内涵,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等的系统论述, 都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 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第二, 毛泽东文化观的方法论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且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伟大理论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实践联系起来的, 是意识形态对物质的科学反映。我们要解决中国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以马克思文化观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毛泽东一系列文化观点就是在这一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毛泽东的文化观正确反映了当代中国的革命现状, 只有依靠毛泽东文化观, 才能更好地为当代中国革命事业服务, 并指导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胜利发展, 从而更好地完成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任务。

3. 大众的文化。

大众的文化, 是指文化建设应该为人民群众服务, 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毛泽东文化观的最终归宿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毛泽东说过“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 因而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 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4]文化始于广大人民群众, 也应以人民群众为归宿。对此, 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对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以及怎样服务的问题上都作了进一步的论述, 要求文化工作者要面向人民大众, 在文化造诣上精益求精, 不能为了数量而放松对质量的要求, 要严谨地对待文化作品的创作, 重视其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 争取给人民群众带来最优秀的精神食粮。

(二) 毛泽东文化观为当代我国文化建设确立了方法论原则。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高度重视, 毛泽东文化观为当代我国的思想文化建设确立了一系列方法论原则, 也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先进文化事业的长远规划。

1. 坚持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 文化为社会服务的原则。

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 毛泽东较为成熟地阐释了文化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问题。在他看来, 文化建设和服务的原则问题和根本问题是为什么人服务, 怎样为人服务。因此, 毛泽东指出:“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 必须联系群众, 而不要脱离群众。”[5]

2.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

1956年4月,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利用行政力量, 强制推行一种风格, 一种学派, 禁止另一种风格, 另一种学派, 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实质是承认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 是正确对待人的精神世界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双百”方针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自信、开放的文化建设心态, 同时也对党在文化建设领域的领导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古今中外”关系, 是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最关键问题。关于这一问题, 毛泽东有着长期的思考和探索, 发表过许多明确的论述, 并在1964年明确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只要是对我们的社会建设有借鉴的东西都要尽量吸收, 但是我们不能全盘接受, 要有选择有判断地加以利用。在《论联合政府》中也提出, 文化的选择和使用应该以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为导向, 尽可能地妥善利用比较先进的国外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是要以史为鉴, 为新文化建设服务, 而学习外来文化则是要汲取外来文化中的精髓,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避免走弯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应该“批判地接收它, 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我们发现, 毛泽东在如何对待不同文化关系问题上, 是立足于“现代”和“使用”的基础之上的, 以中国社会发展的真实需要作为取舍的最终标准。因此, 中国人民要融化和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毛泽东在如何对待古今中外文化关系的问题上以是否符合中国的实际需要和是否有利于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标准来决定取舍的, 这是毛泽东文化观的一个重要原则。毛泽东认为, 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实践表明, 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才是我们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所要坚持的基本方针。邓小平以他深邃的历史眼光, 洞察到封建主义文化残余和西方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提出:“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 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外国文艺与中国古代文艺创作中一切优秀的和进步的作品, 我们都应当借鉴和学习。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 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

二、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特点

毛泽东在领导与建设中国的过程当中, 长期思考应该如何建设我国的先进文化的重要问题。毛泽东的先见之处在于他善于把握我国文化发展的规律, 认识与指出了我国文化建设的目的、途径、方针政策等一系列的手段与方法。毛泽东发扬与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建设理论, 明确了文化同政治与经济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 也指出了我国新民主主义所具有的文化大众性、科学性与民族性的本质与特征的内涵。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中, 毛泽东很有先见之明地提出来“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的文化发展方针, 针对不同时期形式, 他提出了不同的方针政策, 比如:当人们运用教条主义的观点看待学术与文学的时候, 他针对这一问题又提出了“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 毛泽东文化思想具有时代性。

历史在进步, 时代也在发展。在如今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经济社会, 也有很多人会对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价值产生怀疑。很多人会想, 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主要诞生的年代正好是我国的革命与战争时期, 而我们现在处于和平与发展的年代。两个所处的时代主题与背景各不相同, 那么, 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对我们当代来说, 到底有没有价值,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完全符合我们现在的时代特征, 同时能够指导我们当代文化的内容建设, 具有当代价值。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无论是何种理论都是一定时期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时代产物。而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体系的诞生是为了解决那个时期落后的中国而产生的, 也就是为了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建设与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文化建设。而如今是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问题与情况, 我们的新时期也有着和革命时期不同的问题。世易时移,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 同时, 我们对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也在不断地作出新的解读。对于毛泽东的文化思想来说, 在如今以发展与和平为主题的时代, 它仍然拥有并发挥着强大的生命力。

(二) 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体系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性。

文化的发展不管在任何时间都具有一定的传承性。这就说明我们今天的文化是由以前的文化发展与继承而来的, 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同样也是离不开我们这个民族所具有的传统文化, 而非凭空产生的。目前,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 而在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中有相当一部分, 对我们所处的阶段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仍然适用于我们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我们要取其精华部分, 也就是仍然符合我们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那一部分。另外, 对于一种文化的价值评价, 要从文化发展中所具有的阶段性来审视其文化所具有的价值。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文化所带来的价值也是不同的。尽管晚年的毛泽东已经偏离了正确的思想轨道, 使那个时期的社会遭受了挫折, 但他给我们社会, 乃至整个人类带来的价值是不可否定的。

(三) 毛泽东文化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文化观充实了马克思主义若干文化理论。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纵观毛泽东文化观的形成过程, 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中国化的过程, 整个过程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框架下进行的, 同时密切结合了中国的国情。毛泽东文化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根基, 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较为先进的观点, 同时也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若干文化理论。1940年2月, 毛泽东撰写并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这成为了其文化观成熟的标志。毛泽东的文化观是一个科学严谨的体系。第一, 根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 毛泽东关于文化的科学表述, 唯物地揭示了整个文化的政治属性和阶级本质, 准确地阐明了文化的形成、文化的发展变化同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密切联系, 以及文化在整个社会变革中所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第二, 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主体论。文化是一定社会的人们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 都是人的创造品。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人, 文化应该反映主体的活动。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到,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世界是人民的世界, 历史是人民的历史。这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三、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 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双向”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们国家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势必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因此这两个方向将是文化发展的根本, 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提倡文化必须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一贯的文化思想, 是他为全党、全军制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文化领域的体现。在民主革命时期, 毛泽东就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新文化, 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毛泽东主张, 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成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将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确立为文化建设的价值指标。而从我们的国情观之, 文化建设作为上层建筑存在的一种社会意识, 时刻体现人民群众的阶级利益, 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当代中国,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二) 在坚持双百方针中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双百方针指在艺术文学上的百花齐放, 在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它既提出了对艺术上的要求, 在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也提出了对学术上的要求, 在科学研究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这就打破了艺术流派和学术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 更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不断进步。1956年,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发言中正式提出:实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作为我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1957年,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 专门论述了“双百方针”, 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 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6]。时代在进步, 但是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及一些老辈的革命家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却一直沿袭至今, 并在不断扬弃中发展, 还将向着创新方面继续前进。

(三) 在践行中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原则。

文化创作必将源于实践, 只有经过了实践才能得到切身的体会, 并将其总结归纳, 形成一种令人信服的观点, 即为好的文化。而文化的发展必将源于生活, 并反作用于生活, 这也是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 这样的文化才会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文化的创作与发展一定是要贴近群众的, 文化是由群众创作的, 还依靠群众传播与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文化的创作与发展也必须坚持事实求是的路线方针,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作品, 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只有这样的文化才能真正得到大众的喜爱。

(四) 力求推陈出新。

毛泽东把批判继承旧文化与创造新文化的关系概括为“推陈出新”。“推陈”就是要在继承和吸收中外文化遗产时, 抛弃那些不适合于今天需要的东西;“出新”就是要在继承和吸收文化遗产的基础上, 创造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推陈”和“出新”是文化发展辩证统一的过程, 也是文化扬弃论哲学思想在毛泽东文化观中的集中体现。批判地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 不是让文化遗产成为文化创作的替代品, 而是要从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 并为现在的文化建设服务。新文化的创造, 不仅要吸收和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 更要立足于现实, 从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去挖掘素材, 激发创作灵感。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彰显多样性。

建国初期, 我国也曾学习别国经验, 甚至照搬他们的经验, 用到我们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 这种做法给我们实际工作造成很大的损失。由此得出结论, 不能盲目地跟风, 也不能盲目地不加修饰地学习他国经验。因此, 我们自己从艺术与学术的角度提出了“百家争鸣与百花齐放”的方针政策。此方针政策的提出, 使那个时期的文化与科学领域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各种错误的做法与思想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但是由于后来的政治与社会的变化, 文化失去了它的繁荣景象。但这种方针政策本身是正确的。我国有多种民族, 其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 地区间的文化差异也比较大,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从而才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文化需求。这不仅是我们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 也是当今全球文化共同发展的重要表现。

四、结语

毛泽东文化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 并在发展壮大中, 提醒我们认识自我。在政治变化多端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只有不断地提升自我, 增强综合国力, 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之峰, 而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加强, 也是增强综合国力有待重视的问题。因此, 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化的同时, 一定要借鉴老一辈革命前辈的优秀思想, 从而使我国长期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王健, 葛森.浅析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1

[2].王珉.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内容和当代价值[J].理论与实践, 2011, 11

[3].卢苑霞.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J].韶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8, 5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012, 第3卷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98, 第2卷

上一篇:作文教学的创新研究开题报告文档下一篇:两个重要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