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教学课件(共9篇)(共9篇)
1.《古代诗歌》教学课件 篇一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中华文明史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组古诗学习,小学诗歌学习与中学侧重点不同,所以,将这四首诗的学习目标设置为: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2。感悟诗歌中寄予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第一课时,学习《观沧海》。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知识,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品味意境,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
课堂学习,从了解诗歌体裁入手。引导学生说说初读之后对四首诗的感受,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体诗和格律诗(绝句与律诗),元曲。
学习《观沧海》时,从对曹操的认识切入,对背景做了补充。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强调难写易错字。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尝试疏通诗歌内容。
学生知道了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从写景抒情角度明确。使学生读懂作者笔下的大海有什么特点,同时对动静结合手法,虚实结合手法进行分析,最后明确作者的写作主旨。对曹操的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豪迈自信有所感知。同时,让学生明白诗歌从题材角度的分类。作业设置为,对文中所写画面进行描绘。
这节课,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实到位。班上有几个孩子朗读能力不错,声音洪亮,咬字清晰。但在学习过程中也发现存在问题,学生语文积淀及其薄弱。对古诗的基本常识几乎没有,连古诗的句数都不懂。曹操更是所知甚少,完全得依靠老师补充。听课时,对诗歌翻译很执着,而赏读的重点却不很在意。小学诗歌学习与初中诗歌学习,是两个概念。还得通过今后引导,让学生明白才好。
第二课时,原本打算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天净沙秋思》。但由于第一课时作业问题太多,只好先处理作业问题再学新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学习的重点确定为,通过情景交融手法的分析,引导学生感知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从复习《观沧海》的主旨导入,引导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写什么样的景,是因为要抒什么样的情。在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中,学生渐渐感觉到,这首诗与《观沧海》的感情基调是不一样的。听到学生稚嫩的分析,心里有些安慰。
在学生自我朗读的基础上,对五言诗与七言诗的朗读节奏进行指导。再次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女生齐读,男生点评,学生兴趣很高。
随后的学习,也是从读懂诗意入手,再导入意象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最后,通过对“月亮”这个常常入诗的意象分析,引导学生读懂李白的浪漫。同时,进行拓展。作业设置为最后一句的赏析。
这节课,学生的表现很积极。朗读诗歌,分析情感都能积极参与。但在拓展写月的诗歌时,没想到学生除了《静夜思》《古朗月行》之外,居然再也想不出其他诗歌。有些震惊,有些无奈,最终也就只有结合课后第五题对学生进行了拓展。语文学习,从点滴做起吧!
第三课时,还剩两首诗,想着推进快一点,全都学了。结果,学校又要召开表彰大会,两个班的课都有影响。一个班估计能上三十分钟,一个班最后只上了二十多分钟。也就只好学了一首《天净沙秋思》。学习的重点确定为了解元曲基本常识,读懂诗人的羁旅情思。
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比较熟悉,朗读时,重点指导最后一句的节奏。学生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划分,就是读不好,练习多次终于读好。随后,将元曲文体常识做了简单介绍,使学生对中国的诗词文化认识有了新的认知。
在学习过程中,将这首曲分为两层进行引导。第一层,着重引导学生从对景物特征的用词中,让学生感受到凄冷冷清的氛围。其中“小桥流水人家”,以乐静写哀情的手法,也通过举例让学生有所体味。第二层,抓住“断肠人”三字,引导学生读懂作者的羁旅异乡的惆怅之情。作业是,根据这首诗展开想象,写一篇描述性的文字。
学习时,学生对于这首小令的兴趣较高。课堂参与表现的学生有所增多,有感情朗读,点评朗读,分析景物描写都有人积极主动表现。他们的语文积淀确实单薄,但有了这愿意学习的劲头,是不是,也可以稍稍有点期待?
第四课时,学习《次北固山下》。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读懂作者在诗歌中的丰富情思,会赏读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从对近体诗的分类复习导入,诗歌的学习遵循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节奏;三读,读出内容;四读,读懂情感的学习过程。在赏读过程中,对作者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颔联用字,和颈联生动形象的自然理趣,重点进行指导。紧接着,拓展学过的充满理趣意味的诗歌。最后,从表达方式对整首诗进行了小结。作业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情绪饱满,听得我也是情绪高昂。一节课,师生关系和谐。当然,最后拓展有理趣的诗句时,又一次出现尴尬。不过,当我起头后,还是有人可以接出下句的。没关系,他们不会积累,我来教。
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从修辞手法赏读诗句,完成情况较好。对于抓住意象,发挥想象描绘画面不够形象,几乎都是诗句翻译。对名句赏读,缺乏方法,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仅在嘴上过了一遍,积累下的不多。
四首诗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朗读,扣词赏句,引导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感悟作者情感。而且,通过对意象的解读中,品味诗意。同时,试图通过课堂赏读,作业落实的方法,让学生对于初中诗歌赏析有个基本概念。不过,学完四首诗总有些遗憾。似乎大脑还在初三总复习的题海沉浮,看见作品总是会不自觉解剖。这是个问题,必须转换思路才好。
回看整个教学过程,四首诗用了四节课学习,按照教参指导,和教学进度来说,是失败的。不过,面对他们摸底考试平均分仅58分的底子来说,也只能这样慢慢来学习。也许,有一天,蜗牛说不定也可以吃上成熟的“葡萄”!
2.《古代诗歌》教学课件 篇二
1.读懂题目
诗歌的题目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它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基本内容。确定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春夜”点明了季节和时间,“洛城”点明了地点,“闻笛”是主要事件,这个标题就是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还有些诗歌标题中有“送”“别”之类的字词的,往往暗示了诗歌的体裁是送别诗。
2.了解背景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文章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都到上了一定的时代印记。从“背景”入手,便于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化,容易体会诗歌中的内容、主旨。因此,学习诗歌,首先应要求学生把握诗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本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和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如曹操的《观沧海》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3.诵读内容
诗歌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特别适合诵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入门之径,通过读准字音、节奏、停顿,才能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古诗特有的韵味。诵读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比如《蜀道难》中感情色彩深厚的自然景观,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作者大胆奇特的想象,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慢慢感悟。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课堂上开展多形式朗读,熟读成诵是古诗学习必由之路,也是古诗文学习的正途。让学生熟读成诵,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更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深厚的语文积淀,提升其人文素养。
4.体会意境
意境也称境界,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其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和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第2453页)。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
诗中所能描绘的寄托情思的物象,即艺术形象,只是意象。意象是诗意的载体,意境是诗意的空间。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在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杨柳”是诗歌中经常用到的意象,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留”与“柳”谐音,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能留下来。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增加了深厚的离别情意。“月亮”也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意象作为诗歌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对于领悟诗歌的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结合意象展开想象,从而领悟诗歌的意境。
5.领悟情感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抒发,诗歌中的情感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是直抒胸臆,诗人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刘禹锡《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都表明了作者的鲜明态度。诗歌中第二种情感表现方式是托物言志,即通过描写外界的自然物象来引发人的情思。这种方式《毛诗序》中称之为“兴”。如《诗经》的开篇《关雎》就是用“兴”的方式来表达作者对“淑女”或者美好事物的渴求之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者通过对“雎鸠”这种水鸟的描写,引起内心的感发,联想到鸟可以成双,人何以无侣?这种幽深的情思不是直接诉说的,而是借物起兴,使情意更加幽深。古代诗歌中主要抒发的情感有: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以及坚守节操、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等。
3.中国古代诗歌教学初探 篇三
一、听——感官上的认识到心灵上的升华
听名家诗歌朗诵不仅从感官上对诗歌进行了初步的认识,更能在心灵上捕捉诗歌的情感基调,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感情。名家诗歌朗诵往往配以与诗歌相协的背景音乐。优美的朗诵和背景音乐,既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能使学生进入诗歌描写的境界。这样提高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也把学生带入诗歌描写的境界,令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心灵上感受到诗歌最近距离的触摸、最深切的涵义、最潇洒的内容。还有加上诗歌画面再现的,那样最能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使学生对所学诗歌刻骨铭心,久久回味。教师朗诵如果不错的话,可以尝试配乐朗诵,效果有时可能更好。
二、读——用“美读”读出诗歌的“三美”
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新课标中关于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学诗歌就是要读,多读,而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读诗歌的方法。
美读不同于干巴巴地读书,美读要求我们投入极大的感情,读出诗歌的“三美”:即语言美、意境美和音乐美。古人在《毛诗序》中就有“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的说法。叶圣陶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提出了美读的定义。其中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最最特别的特质。我们要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
美读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真实地体会到作者彼时彼地的真情实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艺术的感染和哲理的启迪,并由此达到“入境”的状态。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要求学生有感情的美读。要做到这一点,还要有几个方面的准备:
1.知人论世。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他的“知人论世”观就是说要对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有了了解,学生才能读出读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
2.进入角色。
在“知人论世”之后,学生接下来就要进入角色,将自己化为诗歌生命的一部分,仔细品味、体验,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在朗读时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从而加深对整首诗的感悟和理解。我们要用美读;要用美读来品味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3.创造情境。
在现今课堂上,学生可能因为胆怯,怕读不好被人笑话等等原因,不愿意当众读诗,这时候,我们需要创造条件多给学生当堂诵读的机会,开诗歌朗诵会等、诗歌朗诵比赛等,多让学生参加、体验一下读诗,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成功。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爱上读诗,爱上美读。
三、品——鉴赏诗歌
诗歌教学重点要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并通过鉴赏来提高审美能力。新课标对于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诗歌之美,是所有文体中最感性,最动人的了。短小精悍的语言,高度地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美丽的画面,面对古人浩如烟海的隽心而出的诗句,我们如何指导学生鉴赏?
1.背景知识。
在诗歌鉴赏前,教师向学生讲解一下诗歌的背景知识非常重要。背景知识包含:诗歌本身的格律等常识、诗人、写作背景等等。也就是诗歌鉴赏中所提到的“知人论世”。有了这些背景知识,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全文,更好的去品味、揣摩全诗。
2.把握意境。
鉴赏诗歌需要把握诗歌的“意境”。“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其中“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我们要通过意象的分析进入其中,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意境。
3.会找诗眼。
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眼乃神光所聚”,这表明“诗眼”是全诗神韵的集中表露。所以鉴赏诗歌要学会抓诗眼,要引导学生会找诗眼。诗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两种,“句之眼”通常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而这些字词又多为动词,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像王安石的《江南春绝句》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便是诗眼;宋祁的《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就是诗眼。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篇四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1这几年,一直想在语文教学上有所突破。鉴于现在部编版教材对学生阅读量的增加,阅读能力的重视,于是,很想在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后来,看了王君老师的《更美的语文课》,对群文教学充满了一种期待。虽然尝试着上了杜甫群诗教学,但那都是小打小闹,我想让群文阅读成为一种常态化,因此决定以语文课本为载体,以单元教学为蓝本,打通课内与课外,接通单篇和整本,开启语文教学新探索。
群文教学的关键是聚焦。很显然,在这个方面我才刚刚起步。第一单元的单元学习要求“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聚焦这一学习目标,我把这几篇现代文学习定位在了“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确定主题为“这样的表达很精彩”。上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了朱自清先生《春》的语言表达之美,然后结合知识短文,让学生理解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接下来引导着他们在《济南的冬天》和《雨的四季》中进一步进行学习和体会,最后设计微写作训练,让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进行景物描写。这样的定位不知道是不是太低了,聚焦的点是不是太浅了,我很疑惑,在群文教学的路上,我还需要太多的学习与实践。
《古代诗歌四首》所选的四首古诗,都是借景抒情的诗歌,预习提示中要求“朗读本课诗歌,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我把聚焦放在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点上,教学中重点以课堂活动“我为景物代言”展开教学。在设计这一教学活动时,我给了学生三个段落,固定格式,重点在于让学生用文字描绘诗中景物,并且用上比喻拟人的修辞。描绘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就是想象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写作的过程,就是全体同学都要参与的过程,也是学生体会诗人感情的过程。这一活动的设计很好地把握住了预习提示中的学习要求。但是在第二课时的展示环节中,七年级的孩子倾听的能力还是不够,分享的同学很用心,但听课的孩子却心不在焉,这是感觉比较失败的地方。如何在分享的过程中也能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想起来,说起来,是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单元的教学,也许是刚开学事太多,对课文的研读根本不够深入,对学生基础的训练也还欠扎实,希望以后能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不管如何,在单元整体教学,群文阅读的路上,我终于迈开了脚步。只要走出了第一步,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也终会走到头的。
如何让聚焦更贴近语文的核心素养和语文的核心学科知识,让学生真正在这样的课堂上扩大阅读量,提升思维品质,真正得到思维的发展,是我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既然选择了远方,我就要风雨兼程,只为看到语文教学更多更美的好风景。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2(1)注重文言文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多读、精读、美读中对诗意逐步了解,以至熟悉诗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读,进一步品味诗的好词妙句,感受诗中的优美意境,最后达到诗教学的目的,熟读成诵。
(2)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探究能力
赏析诗中的好词妙句,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在合作小组中讨论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形成合作学习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手段激趣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音乐,有关的春的图片,有关的课件,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使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3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括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思考的;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
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4这一段时间,在教学上都尽量地使用让学生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看法,然后老师由学生的看法生发开来,这样做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高,但对老师来说难度增加了不少,学校里像我这样教的老师不多,前次,我听了一节另外一个语文老师的课,他的课也有这样教学模式的痕迹,但我发现,他也不是很到位,这样的做难的地方是放开容易,收束起来难,因为每一节课都有课堂目标,而学生并不是按照老师的课堂目标进行提问。因此,老师在导方面难度不小。
早上上《诗歌四首》,昨天晚上我想改变一下平常上诗歌的模式,打乱课文诗歌顺序,让学生说说看自己喜欢哪一首诗歌,最不喜欢哪一首诗歌,学生举手,发现,最喜欢的有《天净沙。秋思》、《钱塘湖春行》得票最高,十四票,《次北固山下》得票9票,《观沧海》得票只有4票,然后我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或者不喜欢,发现,学生所谓的喜欢是一种弥散性的喜欢,他们也说不出喜欢的地方在哪里,而对于不喜欢似乎也说不出不喜欢的原因。
不过,我从喜欢不喜欢的角度来讲解诗歌,学生倒是挺认真地听,在讲解过程中,有的我采用了想象的方法,比如,《天净沙。秋思》,我让学生构筑画面,然后其他学生来判断这个画面是否合理,比如有的学生想象,桥下有一个人在洗衣服,大家讨论这个洗衣服景象是不能入景,原因在于“洗衣服”和本曲的主题“断肠人在天涯”的“思乡之情”是不一致的。有的学生说,桥下还有流水,我问:“这流水是洪水还是涓涓细流?”学生就能说出不可能是洪水,具体的原因他们回答不出来,但是老师讲解了,洪水那种力度速度和《天净沙。秋思》忧郁哀婉凄恻的氛围是不合拍的。这些问题一讲学生马上能理解,这也会有益于学生的写作,主题气氛和材料的关系。
讲到《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我采用了让学生猜谜的方法,让学生猜一猜这诗歌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具体什么时候,让他们找出证据来,学生们纷纷在诗歌里寻找证据,最后学生说出这是早春,有的学生从“水面初平”找出来证据,然后其他学生用其他的证据来印证,比如“几处早莺争暖树”,学生感觉到,但还是说不正确,最后我分析总结说,“争暖树”指的是争暖和的向阳树,那么,说明从大范围来看,这个季节还是比较冷,否则的话不必去争这么一点的热量,初春时节,春寒料峭,这样的天气比较常见,“谁家新燕啄春泥”更给了学生一个很明确的证据,学生很明白,燕子垒窝的具体的时间了。“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一句证据也很明显,学生们讨论出马蹄大概的高度,就得出了草的高度,明白了这个季节应该是早春,至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句,证据不是很明显。从上述我引出了作者描写了早春特有的景致。
《次北固山下》这一首诗,我主要是联系《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来讲,学生也比较容易明白,还讲到现在我们为什么难以产生乡愁,学生对本诗的乡愁是有一定的明白,一年更替之际,又是披星戴月的赶路,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愁理解,所以接受也没多大的困难。
《观沧海》一文主要是通过补充许多关于曹操的背景,学生对本诗壮阔宏大的意境和诗人一统四海的胸襟有了一定的理解,理解本文的难度就降低了。关于《观沧海》的难点,我在教学之前预测还是比较准确,我料到了如果不了解曹操的背景,学生用《三国演义》里的曹操负面的形象来理解《观沧海》是有思想上难以接受的,在我对曹操进行了重新解释,学生就爱屋及乌了。
因此这次诗歌教学的地方比较成功的还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这一点在本学期有了较大的进步,也因为这一学期在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所以,上得自以为比较成功的课的次数比以前要多了许多。
失败的地方,是对诗歌的意境体会,对佳句的赏析,我觉得分析很不到位,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一、由于学生活动增多,老师对学生的问题的阐述占用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导致老师对名句的赏析没能深入。
二、备课时,对名句的赏析由于阅看了较多的资料,且没把这些赏析的材料融合,导致混乱。
不过我和学生还是讨论了这些诗歌那些句子是名句,学生还是能很好的指出该是名句的句子,然后我要求学生务必把这些名句背诵下来,以备考试用。这样做,基本上也能应付考试的要求。
最近一段时间多用这种教学方法,也慢慢地熟悉学生可能感兴趣的地方,收束起来难度也渐渐地降低,这还需要师生慢慢地适应。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5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华文明史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组古诗学习,小学诗歌学习与中学侧重点不同,所以,将这四首诗的学习目标设置为: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2。感悟诗歌中寄予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第一课时,学习《观沧海》。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知识,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品味意境,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
课堂学习,从了解诗歌体裁入手。引导学生说说初读之后对四首诗的感受,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体诗和格律诗(绝句与律诗),元曲。
学习《观沧海》时,从对曹操的认识切入,对背景做了补充。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强调难写易错字。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尝试疏通诗歌内容。
学生知道了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从写景抒情角度明确。使学生读懂作者笔下的大海有什么特点,同时对动静结合手法,虚实结合手法进行分析,最后明确作者的写作主旨。对曹操的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豪迈自信有所感知。同时,让学生明白诗歌从题材角度的分类。作业设置为,对文中所写画面进行描绘。
这节课,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实到位。班上有几个孩子朗读能力不错,声音洪亮,咬字清晰。但在学习过程中也发现存在问题,学生语文积淀及其薄弱。对古诗的基本常识几乎没有,连古诗的句数都不懂。曹操更是所知甚少,完全得依靠老师补充。听课时,对诗歌翻译很执着,而赏读的重点却不很在意。小学诗歌学习与初中诗歌学习,是两个概念。还得通过今后引导,让学生明白才好。
第二课时,原本打算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天净沙秋思》。但由于第一课时作业问题太多,只好先处理作业问题再学新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学习的重点确定为,通过情景交融手法的分析,引导学生感知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从复习《观沧海》的主旨导入,引导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写什么样的景,是因为要抒什么样的情。在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中,学生渐渐感觉到,这首诗与《观沧海》的感情基调是不一样的。听到学生稚嫩的分析,心里有些安慰。
在学生自我朗读的基础上,对五言诗与七言诗的朗读节奏进行指导。再次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女生齐读,男生点评,学生兴趣很高。
随后的学习,也是从读懂诗意入手,再导入意象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最后,通过对“月亮”这个常常入诗的意象分析,引导学生读懂李白的浪漫。同时,进行拓展。作业设置为最后一句的赏析。
这节课,学生的表现很积极。朗读诗歌,分析情感都能积极参与。但在拓展写月的诗歌时,没想到学生除了《静夜思》《古朗月行》之外,居然再也想不出其他诗歌。有些震惊,有些无奈,最终也就只有结合课后第五题对学生进行了拓展。语文学习,从点滴做起吧!
第三课时,还剩两首诗,想着推进快一点,全都学了。结果,学校又要召开表彰大会,两个班的课都有影响。一个班估计能上三十分钟,一个班最后只上了二十多分钟。也就只好学了一首《天净沙秋思》。学习的重点确定为了解元曲基本常识,读懂诗人的羁旅情思。
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比较熟悉,朗读时,重点指导最后一句的节奏。学生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划分,就是读不好,练习多次终于读好。随后,将元曲文体常识做了简单介绍,使学生对中国的诗词文化认识有了新的认知。
在学习过程中,将这首曲分为两层进行引导。第一层,着重引导学生从对景物特征的用词中,让学生感受到凄冷冷清的氛围。其中“小桥流水人家”,以乐静写哀情的手法,也通过举例让学生有所体味。第二层,抓住“断肠人”三字,引导学生读懂作者的羁旅异乡的惆怅之情。作业是,根据这首诗展开想象,写一篇描述性的文字。
学习时,学生对于这首小令的兴趣较高。课堂参与表现的学生有所增多,有感情朗读,点评朗读,分析景物描写都有人积极主动表现。他们的语文积淀确实单薄,但有了这愿意学习的劲头,是不是,也可以稍稍有点期待?
第四课时,学习《次北固山下》。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读懂作者在诗歌中的丰富情思,会赏读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从对近体诗的分类复习导入,诗歌的学习遵循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节奏;三读,读出内容;四读,读懂情感的学习过程。在赏读过程中,对作者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颔联用字,和颈联生动形象的自然理趣,重点进行指导。紧接着,拓展学过的充满理趣意味的诗歌。最后,从表达方式对整首诗进行了小结。作业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情绪饱满,听得我也是情绪高昂。一节课,师生关系和谐。当然,最后拓展有理趣的诗句时,又一次出现尴尬。不过,当我起头后,还是有人可以接出下句的。没关系,他们不会积累,我来教。
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从修辞手法赏读诗句,完成情况较好。对于抓住意象,发挥想象描绘画面不够形象,几乎都是诗句翻译。对名句赏读,缺乏方法,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仅在嘴上过了一遍,积累下的不多。
四首诗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朗读,扣词赏句,引导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感悟作者情感。而且,通过对意象的解读中,品味诗意。同时,试图通过课堂赏读,作业落实的方法,让学生对于初中诗歌赏析有个基本概念。不过,学完四首诗总有些遗憾。似乎大脑还在初三总复习的题海沉浮,看见作品总是会不自觉解剖。这是个问题,必须转换思路才好。
回看整个教学过程,四首诗用了四节课学习,按照教参指导,和教学进度来说,是失败的。不过,面对他们摸底考试平均分仅58分的底子来说,也只能这样慢慢来学习。也许,有一天,蜗牛说不定也可以吃上成熟的“葡萄”!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611月11日至13日,这三天都在上《古代诗歌四首》。
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括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括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思考的;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再比较两种版本的《秋思》,分析其中的异同和各自的特点。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
课后反思:
三节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还有在分析《钱塘湖春行》的“早”体现在哪里时,除了大家容易找到的“早莺”“新燕”“几处”“浅草”等方面,学生还找出了“水面初平”“绿杨阴”,理由也很充分,前者用《春》中的“水涨起来了”来印证,后者则说早春时杨柳最早发芽,容易被人注意。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够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5.《古代诗歌》教学设计 篇五
(一)古诗的分类
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二)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①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近体诗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古体诗则不讲格律,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②律诗和绝句(又叫截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③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④乐府和新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新乐府创于初唐。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到白居易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
⑤题目和词牌
题目和词牌的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分成两段的词上段称为“上阙”(或“上片”),下段称为“下阙”(或“下片”)(“阙”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⑥散曲
散曲是宋元时代兴起的,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和乐演奏的歌曲。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数不定,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用多少遍没有规定。
⑦元杂剧
杂剧是宋金时期在诸宫调等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结合起来的戏曲艺术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每本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时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如《窦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宫”调。元杂剧剧本由科、唱、白组成,“科”是剧本中对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规定;“唱”就是唱词;“白”是宾白,宾白分为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着别的人物自叙心理)、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妇女的称卜儿。
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三、中国古代诗人作品
(一)春秋时代
l.《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之一。
2.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二)两汉
3.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4.曹操,“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
5.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白马篇》《七步诗》《洛神赋》。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7.北朝乐府。主要作品有《木兰诗》《敕勒歌》《折扬柳歌辞》都被收入《乐府诗集》,其中《木兰诗》为“乐府双璧”之一。
(四)唐
8.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膝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9.王之涣,主要作品为《凉州词》《登鹤雀楼》。绝句《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属边塞诗派。
10.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
11.王昌龄,世称王龙标,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为《出塞》《从军行》,善边塞诗。
12.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送元二使安西》《相思》《观猎》《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3.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为《燕歌行》《别董大》等。
14.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望天门山》《秋浦歌》等,属浪漫主义豪放派,古典诗歌艺术的高蜂。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5.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
17.岑参,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18.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与元稹合称“元白”。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等,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
19.李贺,字长吉。主要作品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其作品想象奇特,用词瑰丽,有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独特。被称为“诗鬼”。
24.杜牧,字牧之,别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主要作品为《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等。
20.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主要作品为《锦瑟》《无题》等。诗多以爱情为题材,缠绵秀丽,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21.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主要作品为《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等。
(五)宋
22.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主要作品为《苏幕遮》《渔家傲》等,属豪放派。
23.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主要作品为《雨霖铃》《八声甘州》等。
24.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开创了豪放词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25.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古代最重要的女诗人,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26.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为《书愤》《示儿》《钗头凤》等。结为《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
27.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拭并称“苏辛”。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名篇有《摸鱼儿》《永遇乐》《清平乐》等。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28.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主要作品为《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等出于此。
(六)元
29.关汉卿,名一斋,号已斋叟。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30.王实甫,主要作品为《西厢记》,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21折),也是元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6.《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篇六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2.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
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介绍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3.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4.朗读⑴范读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⑵学生朗读。
5.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补充:①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介绍古代修辞“互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两句和起来理解,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6.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由教师点拨。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景的(实写)? 哪些诗句是想像的虚景(虚写)?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4)这首诗写景有什么特点?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结合 7.集体朗读。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1.学习有关近体诗知识
1)、绝句 一般为4句,第2、4句入韵,偶尔首句入韵。
2)、律诗 一般为8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一般要求对仗(对偶),第2、4、6、8句入韵,首句也有的入韵。8句以上为“排律”。2.学生朗读。3.思考回答: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春天。有诗句“江春入旧年”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表达“乡愁”。由“客路”,是客居他乡的旅途;又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之句。这两句是说,白日和黑夜的交替,夜还未尽,海日已生;新年和旧年的交替,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3)名句分析。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这就是本诗鼓舞人的地方。
试比较: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4.在理解的基础上当堂背诵。5.作业: 背诵默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学习《钱塘湖春行》
1.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2.教师正音,明确诗句含义。
3.研读与赏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考下列问题。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二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水面初平”、“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浅草”、“没马蹄”
3)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诗中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三.学习《天净沙秋思》
1.导语: 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在何其芳的笔下它是绚丽多彩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2.解题: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3、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学生配乐朗读。
4、品析鉴赏:
1).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景物烘托、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5.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四、小结诗歌的特点: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想象丰富;语言精练;押韵,有节奏感。
五、引导同学们研讨归纳欣赏诗歌一般的方法 1.抓诗眼
2.寻意象。(根据“诗眼”,寻读诗歌中的景物,想像诗中画面)
3.悟诗情。(根据诗中的景物,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共喜。)
六.作业:
1.背诵默写两首诗。
7.高中古代诗歌教学探微 篇七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 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所以课前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人及其生平经历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体会诗人创作意图和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 这也是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所作的必要的铺垫。那么, 该从哪儿入手来了解诗人呢?
首先, 简介诗人的诗风。不同时代、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经历的诗人, 写作的风格肯定是迥然不同的。古典诗歌大致分为“田园山水”、“大漠边塞”、“豪迈奔放”、“婉约缠绵”、“浪漫奇崛”、“现实沉郁”等等。比如, 在教学杜甫《登岳阳楼》时, 我先从复习初中所学《春望》, 通过感性体验诗歌中奇特的夸张和想象, 从具体到抽象, 再从抽象到具体, 这样带着已有的认知进行学习, 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就会不断深化。
其次, 注重他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时, 我除了让学生从其他诗人或诗歌的评论了解外, 特别强调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 写过许多不朽的诗篇, 艺术造诣很高。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李白在《赠孟浩然》中写道:“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不仅如此, 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不惜溢美之词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能得到“李杜”赞誉的诗人, 他的诗歌肯定不同凡响。但同样是文学大家的苏轼却用“浩然诗韵高而才短, 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耳”来评价, 为什么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呢?带着疑问学生很快能进入角色去文本中寻找答案。
再次, 创作背景不可缺。由于古典诗歌产生的年代距离学生遥远, 所以, 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对诗人创作背景的了解和认知则显得非常必要。如研读李煜《虞美人》时, 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到作者是南唐后主, 在位十五年中, 政事不修, 纵情享乐。国亡为宋所俘, 封达命侯, 过了三年囚犯般屈辱生活, 文本就创作于此时。因此, 在之后的赏析中, 学生对文本中用春愁秋恨写亡国哀伤就不难理解。
二、解读诗题
古典诗歌的诗题往往是诗歌内容的浓缩, 如果解读了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内容就大致掌握了, 此外, 从诗题中还可以了解写作的对象和场景。所以解读诗题就不能过于简单而一定要做到前后延伸和拓展, 多角度了解。如陆游《书愤》, 教师提问:诗人看到书就愤怒吗?如果不是, 那么“书”是何意?既然“书”是“写”的意思你能从文本中找到诗人写了哪些“愤”?这样学生学习的目标很明朗, 兴趣也就随之而产生。
三、创设情境
(1) 散文描述。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 让学生用写散文的形式对诗歌进行扩写, 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 大胆运用联想和想象, 并要有强烈的情感流露。这种方法不仅对诗歌的学习有帮助, 而且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可谓一举两得。
(2) 趣味引领。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情境来演绎古典诗歌。制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多媒体课件, 把辽阔无边的大海和汹涌澎湃的海浪, 通过动感十足的画面和逼真的音效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身临其境, 帮助学生理解苏轼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的复杂内心世界。这种方法做到了寓教于乐, 达到了快乐学习的目的。
四、鉴赏诗句
古典诗歌以其语言凝练, 音韵优美, 含义深刻而源远流长。学习古诗除了理解内容、领悟意象外, 赏析诗歌中的好词和名句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常用方法如下:
(1) 寻找准确动词。“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中“坼”和“浮”字, 写出了洞庭湖波涛万顷, 巨浪千层, 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 刹那间乾坤摇动, 天崩地裂的景象, 洞庭湖包容着整个大地万物, 主宰它们的沉浮, 日月星辰都随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伏。
(2) 不放过形容词。“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空”生动形象的表现了”青草自绿, 无人光顾、黄鹂好音, 无人聆听”意境, 融情于景, 以乐衬哀。
(3) 名句内涵品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诗人通过对人类在宇宙生存状态的思考;宇宙永恒, 明月常在:而生命呢, 就个体而言, 何其短暂:就整个人类而言, 则又是代代相传, 无穷无尽, 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通过这些句子让我们听到了盛唐的时代强音。
8.初中古代诗歌的教学策略 篇八
【关键词】古代诗歌 教学策略 积累 朗读 运用
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收有大量的古代诗歌。这些诗歌不但思想情感丰富,意蕴深厚,而且清新自然、脍炙人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这对学生的审美意识教育,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都具有极为重大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好古代诗歌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积累
要加强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积累,首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比如,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历史,告诉学生这种优秀的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讲一些诗人身上所发生的故事或诗歌产生的背景;特别是上课时,适当引用诗句,可以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折服,从而对学习古代诗歌产生兴趣。
有了兴趣,就要教会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积累。积累方法有诵读积累、理解积累、归类积累等。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强调诵读的节奏、韵律,以及诗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诵读时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避免机械地重复。
当学生能够自主地对古代诗歌进行积累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把古代诗歌的教学局限于一册书或课内,应当适当地开发教学资源。例如,我们在八年级上学期教学《杜甫诗三首》时,就可以把八年级下册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九年级下册的《羌村三首(之三)》《登楼》这三篇杜甫诗歌都结合起来,进行简要地讲解,让学生对杜甫坎坷的一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沉郁顿挫的风格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语文活动也是诗歌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的“探索月球奥秘”中,我们可以搜集关于描写月亮的诗歌进行展示;在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活动“古诗苑漫步”中,我们就可以组织一次唱古诗的比赛;在九年级上册的“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中,我们就可以借助诗歌来展现这些诗人的文学才华。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推动学习进步。
二、注重朗读,感受语音美
节奏是诗歌的生命。就格律诗而言,五言诗每句三个节奏,七言诗四个节奏,平仄声在一句中交替出现,韵是在相邻或相间的诗行或文句末尾之间形成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语音状况。它们和谐统一在一起,产生语音美或音乐美,不但给读者带来心理上的愉悦感,而且传达出特定的神韵,表现出特定的意味。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七言诗四个节奏,每一句平仄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形成一种高低起伏的节奏感,而诗句押“秋”“流”“州”韵,使整首诗产生和谐的旋律。这样不但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旋律美,而且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古体诗也有其独特的音韵特征,如李白的名篇《蜀道难》,为了更好地表现情感,在语言运用上采用了散文化句式,长短错落,加上“天”“然”“烟”“颠”等字的运用,使之在音韵上层层相叠,而且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旋律。因此,在错落有致的诗句中同样产生了节奏感,产生了韵律美,正如古人评价此诗“妙在起伏”。但是,语音美只有在朗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才能获得审美享受。
三、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诗歌的顶峰,唐诗宋词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在形式上达到了难以超越的高度;在内容上,作者们以广阔的胸襟,伟大的抱负,忧国忧民的热情,结合个人的坎坷经历,或歌,或颂,或叹,或惋,或喜,或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瑰宝。因此,引导学生对这些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对于培养学生的淡雅、闲适的文学气质,提高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进行感悟、欣赏,应该在对作品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经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提炼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从而达到美的享受。
四、培养学生运用古代诗歌的能力
语言表达是语文的基本素质之一,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别人的思想、性格,同时也向别人推出自己。引导学生在口语训练中恰当地使用古代诗歌是非常必要的。这样的口语训练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诗歌理解和感悟的程度,还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实现自我表达的需要。
无论是描写“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春景,还是描写“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秋色;无论是抒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还是抒写“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愁情别绪,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诗歌积累对于写作巨大的帮助。诗歌在学生文章中所起到的渲染、铺垫甚至画龙点睛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学功底。
总之,古代诗歌的教学,关键在于品味出诗歌之美。而要品出诗歌之美,最根本的办法是读,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然而在读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传授,毕竟我们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参考文献】
9.《古代诗歌》教学课件 篇九
基础点: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语言,是鉴赏诗歌的关键,因为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都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表现出来。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炼字、炼句、诗眼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
(1)炼字,即锤炼词语,是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来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以形象地描摹事物或精确地表情达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炼字包括炼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等。
(2)炼句就是锤炼句子,好的诗句,使用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或是以少总多、婉曲坦陈等表现手法,使诗句精警动人。鉴赏诗句题着眼于诗歌描景、抒情、情景交融、推陈出新、创新等几个方面。
(3)诗眼就是诗句中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的字,赏析诗眼,和炼字的角度基本相同。
(4)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做好这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有哪些。
重难点:1.诗歌的语言风格鉴赏。2.明确诗眼并赏析。
[考法综述]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关键点在于把握其语言的艺术特色,解题时我们需要在了解诗歌语言特色的前提下积累常见的语言风格。
命题法1 炼字
典例1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湿”“迷”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重点是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就题目要求赏析的字眼从词性、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角度分析其对诸如使诗句内容更形象生动、使感情表达更酣畅淋漓等方 1 面的作用。答题时最好采用先具体后概括或先分析后总结等形式,首先对诗句加以解释,然后再对其作用做总体概括。本题题目要求对“湿”“迷”二字进行简要赏析。通过阅读诗歌可知,本题中的“湿”“迷”二字运用了使动的用法,诗句的含义是“风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从而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典例2 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
[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属于炼字型。作答时,可按解释意思、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指出表达效果三个步骤进行。“常”与“偏”是副词,往往表示程度的差别,在这古诗中两字,使客观景物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好像是“寒山”“新月”有意为之,增强了作者的悲秋之感。
解题法1 解答炼字题的基本方法 ------------
(1)看字词是否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特别要注重对动词、形容词、副词、修饰语的咀嚼。在鉴赏字词中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词语的生动形象、凝练传神,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篇中的表达效果。
(2)看字词是否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
(3)看字词是否显性。所谓“显性”就是词语里能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重难点拨
[常见设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3)或与其他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4)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为什么? [思维过程](1)结合字词的用法特点、词性特点和修辞特点解释它的字义,包括字面义和语境义。(2)结合炼字所在具体诗句解说字词的作用,或谈它对整首诗意境的作用,或谈对诗人感情的作用、或谈在描摹情景情态的效果。
(3)分析表达效果,即在诗歌情感角度起到什么作用,并且是什么情感。[答题模式] ×××字的含义是×××(这一部分视情况而定),写出了×××的意境,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有×××的作用。
炼字的不同词性的作用
一首诗词往往因一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一般来说,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心动词,形容词和虚词。赏析炼字题时,一定要熟知不同词性的不同特点。
1.动词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歌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同时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又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中的“垂”字、“涌”字,有力地烘托了苍渺高阔的意境。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我们必须格外留意。2.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为动词。
(1)形容词的重叠运用。如王驾《晴景》:“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情景,才能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2)形容词的活用。如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这里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词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
巧用形容词,可以绘景摹状,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黄、翠、白、青”四个形容词,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吴文英的“乡梦窄,水天宽”(《鹧鸪天·化度寺作》),“窄”与“宽”形容与对照俱妙。
3.数量词
数量词在渲染气氛、描景状物、表情达意、说事明理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诗 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不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高明的诗人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再如白居易的《惜牡丹花》中“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其中的“两枝”将诗人惜花、怜花的一片痴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些数量词往往含虚数的意义,有很好的烘托作用,能增强诗句的表现力。
4.叠词
叠词具有强调作用:能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做修饰词或拟声词时),使情感更加绵密曲折,在形式上形成节奏感与韵律感,富有音乐美。
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前两句,“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写出桑条颜色的青翠可人,这两个叠词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
除以上两者外,叠词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孔雀东南飞》中“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刘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5.虚词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了。
6.拟声词
拟声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是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命题法2 炼句
典例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 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目要求简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解答这类试题应首先指出诗句应用的表达技巧;其次联系诗句,分析内容;最后明确指出如此描写带来的艺术效果,即总结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本题所选诗句从内容来看是写山中之景,手法上,首先就要考虑写景的常用手法,如动静、声色、视听等。“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山谷异常安静,风声响彻山间,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显得更加浓重,也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上一句是从听觉的角度写声音,而下一句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看到的景象,视听结合,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
解题法2 解答炼句题基本方法 -------------
炼句就是锤炼句子,使用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或以少总多,婉曲坦陈等表现手法,使警句、诗句动人。
(1)找出关键词并解释其语境义。
(2)展开联想,描述该句景象或情状,或概括其营造的意境。(3)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4)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或主题。重难点拨
[常见设问方式](1)分析某一诗句的含意。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词)的首句(承上启下或结句)。(3)请对这首诗的第几联进行赏析。(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诗句的妙处。[解答技巧](1)理解内容,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2)分析语言。有的句子倒装、有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凝练的美。
(3)看表达技巧。有的字运用了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是要分析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看句子的位置。句子处在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句首,有点题,开篇、奠定情感基调之妙;中间有转折之意,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径,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思维过程](1)理解诗句含意,描述诗句内容。
(2)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尤其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3)根据诗句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分析诗句对全诗所起的作用。(4)点出诗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 诗句写出了×××的内容,运用了×××手法,表现了×××情感,有×××的效果。命题法3 语言风格
典例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风格特点的能力。先要考虑诗人的一贯风格,然后再根据具体诗歌进行分析。这首诗“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奇阆苑,诗风飘逸浪漫。
解题法3 解答语言风格题的基本方法 ----------(1)结合语言特点,辨识、界定风格。
(2)结合具体诗句,阐释风格。在具体运用时可根据题干指向,或一步,或两步,不必拘泥,在界定风格时,可以概括、变通使用平时掌握的风格术语。
重难点拨
[常见设问方式](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首句(承上启下句或结句)。(3)请对这首诗的第几联进行赏析。(4)请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5)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解答技巧](1)掌握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做到心中有数,面对陌生的诗歌能从容应对。
(2)对照诗歌风格特色进行细致分析,找出切合的例子,运用具体例子说明自己的主张。[思维过程](1)明风格。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列例证。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析感情。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题模式] 该诗(句)具有××××的语言特色,从××××句子(词语)中可以看出×××的特点,作者运用这些语言表现了××××的情感。
常见诗歌语言风格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1.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平易近人;或用口语,情真意切;或朴素自然,宛如民歌。总之,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呈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20个字,毫无难解之处,表面看来句句平淡,但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2.清新雅致(也称之为“清新自然”“清新”)
此种语言风格的诗常为写景诗,诗中景物优美,色彩明丽,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也常多样,多用比喻或拟人,景物描写或动静结合,或声色并茂,常表达作者怡然喜悦的感情。如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美。类似的诗还有王维与孟浩然等的山水诗。
3.华美绚丽
其特点是常常借用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来表现奇幻的情思,常表现在运用典故上。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晓梦”与“春心”,表现诗人的多情易感;“蝴蝶”与“杜鹃”,引起读者翩飞、悲啼的联想;“月明”与“日暖”,引人入苍凉寥廓、温丽凄迷的情境。诗人化实为虚,连用四个典故,以四幅清丽、静谧、迷离而又含带凄切的景象,寓托自己的遭遇和心情意绪,使人既难以指实言明却又有所感知,从而吟咏于口而思索于心。
4.委婉含蓄
这种风格的诗往往不直接把意思说出来,或借景抒情,用景物的色彩与特征暗示(烘托)个人的情感;或语意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或用典故,借古人的事抒自己的情;或在对比中表达个人情感态度;或托物起兴,寄托个人情感(或讽喻等)。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为花醒,为花憎风恨雨,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开的惋惜之情。
5.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雄浑磅礴
这种风格的诗气势雄伟,立意高远,笔力雄健,气概恢宏。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的《大风歌》;有的慷慨悲壮、视死如归,如项羽的《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7.豪迈奔放
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歌的特点。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浩荡,一泻千里。
8.悲慨
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怀才不遇,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9.洗练
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蕴无穷的境界。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10.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杜甫之诗,为沉郁之极至。忧愁是杜甫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
11.幽默讽刺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12.冲淡
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地享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
13.旷达
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人物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听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的词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
需要指出的是,风格指的是艺术创作上的独到之处,每一个诗人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而同一个词人也可能具有多种风格。
另外,我们要熟记一些鉴赏语言特点的常用术语:行云流水、细腻传神、言近旨远、淋漓尽致、言简意赅、浓墨重彩、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出神入化、脍炙人口、有节奏感、有 音乐美、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有艺术感染力等等。
题组一 炼字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炼字型诗歌鉴赏题型的把握。考生可从字的本义,在诗句中的意义,以及其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如,①荒,荒凉冷落;瘦,贫瘠。(字的本义)②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月,瘦瘠之至。(放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③作用效果:“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在感情上所起作用)考生若能准确解读诗歌(借助注解),按老师平时所教方法来对炼字型题目进行答题,与答案应该没有多大出入。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解析 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和炼字综合的题目,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即可。开头两句要抓住“高卧”“仰看”的描写来体现悠闲自得的心情,炼字的题目主要从“炼意”“炼境”“炼手法”“炼结构”几方面分析,此题是景物描写,应从“炼意”和“炼境”的角度分析,写出山峰的特征。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过苏州 苏舜钦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注] 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简析“东出盘门刮眼明”中的“刮”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刮眼明”,指令人眼界明亮、开朗。一个“刮”字,生动写出了细雨过后,天气放晴,气清水秀,景色清新明媚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 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云锁朱楼”一句的诗眼是哪个?请分析这个字妙在何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句的诗眼是“锁”。“锁”字含义丰富,除了给我们云雾压楼的阴霾感觉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意味。
解析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古代填词,有个基本写作方案,那就是上片描叙景色,下片状情。以景带情,定好调子。起句开门见山,描绘出一幅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春日迟迟,和煦的阳光抚弄着杨柳的柔枝嫩条。一个“弄”字,形象生动鲜明。良辰美景,信步走在花间小径上,一股暗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春天多么美好啊!第三句开始转折。好景不长,清明过后,却是阴霾的日子,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往事不堪回首。“锁”字,除了描绘云雾压楼的阴霾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喻意。
题组二 炼句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残春旅舍 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
③
④②
①
[注]
暮亦行。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构思精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解析 赏析诗句主要的切入点是意象的含义、意境的创设以及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其中手法的运用往往伴随“炼字”而出现。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赏析诗句的切入点一般为意象的选取,手法的运用,此题主要的就是“花须落”“柳絮行”“蜂抱”“鱼吹”的结合,手法上注意“抱”“吹”的运用。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首先理解两句诗的基本含义,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每句诗对诗歌主旨及结构方面的作用。第一首诗的结句与“怪来诗思清人骨”句形成因果关系,也是诗人情感凝结处;第二首诗的结句存在理解的多向性,可以理解为诗人从正面展现自己的情态,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从侧面衬托隐者的生活状态。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诗中表达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诗的意思是: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这一句寓情于景,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
解析 这是一个写景的句子,作用在于借景抒情,理解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竟”和“空”来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是离人泪。
[注] 谩:徒然、空自。
请赏析“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借景抒情、想象、虚写、对偶,词人想象自己夜间独宿孤馆,借雁声、残月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
解析 “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全文揣想着笔,身未经而心先历历想,念及此,不禁黯然伤神。这是对“凄凉只恐乡心起”的第二层回应和铺染。“一声征雁”,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又自然会发出“雁归人未归”的感喟;“半窗残月”,则使人想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的梦后惆怅之情。总之,独宿孤馆,乡思盈怀,所闻所见,无不献愁供恨,催人泪下。这四句与上片“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四句遥相映照,前后相连相生,全词和谐化一。
题组三 语言风格
1.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词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豪放派的特点,从意象与意境两个角度分析。“大鹏”“丹凤”“北海”“太阳”都体现了开阔的特点,诗歌中的人 ②
③
①
[注]
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物形象与前面的意象结合又形成了刚健有力的意境。
2.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略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朴素率真的船家女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风格特点的能力。首先,考虑诗人的风格,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这首诗抓住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明快、清新。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朴素自然。
3.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本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朴素自然。整首诗的语言没有任何雕琢,平易通俗,感情真挚。不论是前两联交代自己对灯孤坐,还是后两联遥想家人,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