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县农民教育培训情况调研报告

2024-08-07

修水县农民教育培训情况调研报告(共13篇)(共13篇)

1.修水县农民教育培训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

白水县2009年冬季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实施方案

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农民创业能力,积极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到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初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首要任务,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以及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以“壮大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拓展培训范围,提升培训层次。努力提高农民从事产业的生产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农民,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为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目标任务

今冬全县教育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任务分解见附件一)。其中:围绕一村一品培训产业农民3万人次;普及型农业技术培训6万人次;畜牧产业领军人才140人;专业合作组织

领办人200人;农村经纪人1000人;返乡创业农民500人农机手1000人;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培训500人,测土配方施肥培训1500人,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450人,沼气应用技术培训2250人,植保技术培训50人,农村经纪人培训50人,蔬菜生产技术培训200人,渔业安全及水产养殖技术培训100人(责任人见附表)。

专业性培训由培训专家队伍承担,在全县选择1~2个村作为农民科技培训示范村。主要培训优质高效种植业,如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优良品种应用及朝天椒、中药材、食用菌、大粒樱桃栽培及病虫害防治;养殖业如猪、鸡、牛优良品种及特种养殖应用技术,此外还对农民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户用沼气、测土配肥、果树、水产养殖、种子生产经营、农村经纪人等方面的知识培训。计划全年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50期以上,培训各类技术人才5100余人次。

三、培训目标

1、通过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的方法,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

2、围绕“一村一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育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3、对村组干部开展培训,着实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和市

场意识,促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农村经营管理水平。

4、宣传党和政府的农村和农业政策,加强农民思想政治和农村法律、法规教育,帮助农民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营造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四、培训标准

1、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培训标准:通过培训,使农民学会新品种选择,掌握精量适期播种技术,懂得看苗管理方法。

2、植保技术培训标准:通过培训,使农民能初步识别病虫中常见的控制对象,了解常用高效低毒农药的种类,较好掌握病虫害一般防治技术,从而达到发现病虫害时能自主有效控制病情的发生。

3、农村能源沼气技术培训标准:通过培训,使沼气技术服务人员达到“四懂三具备”,即懂相关政策,懂沼气基本原理,懂安全使用常识,懂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具备现场指导能力、具备维护技能、具备实践操作能力。

4、果树技术培训标准:通过培训,使农民熟练掌握双层套纸袋技术、配方肥及“穴储肥水”技术、落叶病防治技术、果园种草和土地覆盖等技术,达到改造“郁闭园”和低效益园的目的。

5、测土配方施肥培训标准:通过培训,使农民明白测土

配方施肥的意义,了解氮、磷、钾及各种微肥的作用,掌握施肥的时间、方法与数量。

6、中药材技术培训标准:通过培训,使药农掌握规范化栽培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无公害程度,生产出符合制药企业要求的优质药材。

7、渔业安全及水产养殖技术培训标准:通过培训,使渔业船员、渔业生产者了解渔业安全生产知识,掌握基本要求和技能。使水产养殖户能分辨出鱼种的大小,规格与质量好坏,学会不同情况下的投饲技术,初步掌握病虫害防治。

8、食用菌技术培训标准:通过培训,使农民了解食用菌生长原理,熟练掌握选料、配料方法,能独立进行无菌接种操作,能正确处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9、蔬菜生产技术培训标准:通过培训,使农民了解到一两门蔬菜生产技术,熟练掌握蔬菜育苗技术,能科学防治蔬菜病虫害。

10、种子生产及经营培训标准:通过培训,使种子经营人员了解所经营品种的主要特性及栽培技术;使制种农民了解和掌握种子生产中的播种隔离、去杂去劣、收获贮藏等技术。

11、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及骨干培训标准:通过培训,使农民经纪人掌握市场营销知识,提高诚信经营意识,熟练掌握网络使用技术,具备领办农民专业

合作经济组织的能力。通过培训,还要使专业经济组织法人和骨干成为业务指导骨干,进一步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五、组织实施

(一)组建培训专家队伍

组织农技、植保、渔政、水产、能源、农经、种子等专业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数名技术人员组成专家小组,自带被褥进村入户开展培训,做到不扰民,不增加群众负担。

(二)普及性培训

培训工作坚持进村入户的原则,以骨干农民为重点开展集中培训,依托主导产业办培训班,并采取以点带面,推广普及的办法,使培训工作逐步辐射到全村。

(三)培训方式

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要充分利用村级广播、远程教育、黑板报、宣传栏、投影机等载体,注重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堂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技术指导与物资配套服务相结合,集中统一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把农业科技成果送到农家庭院田间地头。通过“培训一名骨干农民,辐射带动十名周边群众”的方式,促进当地主导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

(四)培训管理

1、制定规范的培训制度。

3、签订目标责任书。为保证顺利完成全年培训任务,农业局与承担培训任务的局直各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使每个培训位都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清晰,从而保证培训工作的扎实开展,目标责任书要装入培训档案,纳入农民科技培训考核。

2、为每位教师建立个人档案,包括个人情况和工作开展情况,并将其作为培训成绩考核的主要依据。

3、对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集中培训,要求每位教师尽职尽责,做好培训工作。

4、对教师培训稿认真审核、把关。

5、落实参加培训教师的待遇,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6、强化督促检查和考核评比工作(考核表附后)。

附件:

1、农民科技培训任务分配表

2、农民科技培训学员签到表

3、农民科技培训考核评分表

2.修水县农民教育培训情况调研报告 篇二

近几年, 沂水县农机局创新工作观念, 积极引导扶持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截至2012年底, 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达32家, 入社会员达343人, 服务农户8820户。合作社拥有大型拖拉机78台, 配套农机具216台 (套) , 联合收割机36台, 合作社资产总计1400余万元, 场库棚面积3510平方米。

二、发展农机合作社的主要措施

(一) 从政策上给予支持。

为加快发展农机合作社, 该县采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财政补贴政策, 逐年加大对新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扶持比例, 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村集体利用资金入股、技术入股、机具入股等方式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

(二)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近几年该县共划拨100多万资金, 争取省专项资金25万元, 用于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 并积极协调农村信用社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农机合作社贷款, 解决合作社生产经营所需资金。

(三) 不断优化农机合作社发展环境。

农机管理部门紧密结合当地实际, 为农机合作社在工商登记、金融信贷、税收减免、用地安排等方面提供优惠和便利。对符合条件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辟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绿色通道, 村集体帮助合作社安排机具库房等用地, 各有关部门对合作社建造机具库房、购置机具维修检测设备和农机信息网络设备给予多方面支持。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情况

(一) 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规章制度。

每个合作社基本都做到了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发展目标等上墙, 进一步建立、完善了机具台账、作业台账、维修台账、收益账目以及公积金提留制度。在经营中实行“四个统一”, 即统一作业、统一调配机车、统一维修、统一结算, 县里还制定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级评定办法, 对合作社的服务、效能等进行等级评定, 提高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服务的“品位”和效益。

(二) 创办形式多样, 方法灵活。

沂水县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村集体牵头, 吸引农机大户和农民入社, 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机作业服务。二是以种粮大户为主购置大型机具, 创建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三是以农机技术骨干发起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他们懂技术会修理, 会操作, 能适应本地种植品种特点, 改进适用的机具, 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作业服务。四是以组织农业机械参加跨区作业为主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五是以农村能人为主, 借助雄厚资金基础, 吸引农户入社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同时,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经营服务方式上按照市场的需求, 产生了订单经营服务、协议合同服务、跨区作业服务、“一条龙”经营服务等形式, 经营服务方式的创新, 促进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 壮大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 满足了农机户和广大农民的需要。

(三) 业务范围广泛, 服务内容多样。

从事作业服务的有22家, 占85%;从事跨区作业的有11家, 占42%;从事订单作业服务的有8家, 占30%。

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作用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经营形式灵活, 既扩大和延伸了单机作业经营范围和生产服务规模, 又克服了一家一户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 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形式, 也是加快农机化发展速度、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 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扶持下, 优先购置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通过采用大机械、标准化作业, 基本上实现了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 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农机合作社采用科技含量高的大机械连片作业, 打破犁底层, 建立“土壤水库”, 提高了土壤含水量, 形成科学合理的土壤物理结构, 抗旱排涝能力显著增强, 培肥了地力。深松技术春季地温提升快, 促进作物早熟, 提高作物品质, 有效减少了来年病、虫、草害的发生。

(三) 提高了农业机械利用率, 降低了作业成本, 装备配置趋于合理。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购置农机具上统筹考虑, 注重实效, 避免了重复购置和闲置等造成的浪费, 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效率低下、无序竞争等问题。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机具检修、保养, 统一配件、油料供应, 统一收费标准, 统一作业质量, 统一安排农田作业和跨区作业, 最大限度地发挥机具的优势, 提高了农业机械利用率, 降低了成本, 减轻了农民负担。

(四) 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 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 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的矛盾, 为外出打工农民解除了后顾之忧。

(五) 提高了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和作业标准。

农机合作社的组建, 既降低了作业成本, 又改善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激发和带动了农机户购机用机的积极性。通过使用大功率配套农业机械, 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全面提高, 特别是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作业实现了新突破。

五、存在问题

(一) 发展资金不足。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对象是农民, 投资大、回报率低、经营季节性强, 发展壮大靠个人投入是有限的。目前沂水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处于自由发展向规范发展的阶段, 其成效还不够明显, 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够强, 尚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心与支持, 缺乏扶持资金和银行贷款。

(二)

农机合作社数量较少, 农机品种单一, 生产服务能力有限。

(三) 农机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 农机专业合作社大中型机具与日俱增, 场库棚建设不能适应机具增加的需要, 大量农机具露天存放。加之农机具使用周期短, 存放时间长, 风吹日晒, 冰霜雪冻, 使很多机具锈迹斑斑, 损坏严重, 不但缩短了机具的使用寿命, 增加了维修成本, 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浪费, 而且影响了机具的作业效率和使用年限, 从而影响了农民投资购机的积极性, 延缓了农业机械特别是大中型高性能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

(四) 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有待健全。

农机专业合作社严格按照合作社章程经营的不多, 在管理、作业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同时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文化程度偏低,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消极思想, 开拓创新意识不强, 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

农机合作社重机具使用轻保养维修, 合作社普遍存在维修设备单一配件不全和维修人员缺乏等问题。

六、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几点建议

(一) 加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政策扶持。

首先要争取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 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提供政策倾斜。其次要多方投入, 建立和完善投资机制, 逐步建立以国家资金投入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融资参股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信用贷款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 设立专项贷款项目。

(二) 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 保证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机具场库棚建设给予支持和投入, 同时要引导农民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舍得投入。

(三) 强化规范管理, 加大培训力度。

健全制度, 规范运作, 促进农机合作社在章程制定、工商登记、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盈余分配等方面加以规范。制定农机合作社管理人员培训计划, 利用农闲季节定期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人员进行政策法规、管理知识、服务意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操作水平、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四) 合理集约经营土地、实行土地连片种植, 推进农机合作社规模发展。

鼓励农民以资金、土地、农机具等要素入股进社, 或者以土地流转的形式, 将土地集中起来, 实行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通过对土地的重组、规划和平整, 扩大土地规模面积,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解决小地块与大农机的矛盾。

(五)

3.修水县农民教育培训情况调研报告 篇三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底,同心县共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39家(专业协会8家),其中:从事种植业的97家(其中粮食产业63家),占专业合作社总数的29%,林业12家,占4%,畜牧业147家,占43%,农机服务业14家,占4%,其他69家,占20%。入社社员12236户,辐射带动农户39065户。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36期,培训社员34970人次,年实现销售额5亿元,助农增收4000多万元。涉及粮食、蔬菜、林果、畜禽、水产品、农机等多个产业和生产、储藏、运销、加工、技术、信息服务、融资服务等领域。目前,全县规范运行的专业合作社60家,达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的23家,区级示范合作社13家,市级示范合作社12家。

二、发展状况

(一)合作社从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模式向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方向发展。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仅把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模式农户连接成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也使农产品市场通过合作社走向了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它起到了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同心县圆枣专业合作社,带动枣农3000多户,种植枣树30000多亩,产品远销至上海、山东、北京、广东,枣农人均增加收入1398元。

(二)促进农户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合作社的带头作用,使当地特色种植业、养殖业逐步向规模化发展。同心县的枣树、红葱、西甜瓜、枸杞、甘草、药材等特色产业和示范基地逐步形成,截至2012年末,特色种植业和牛、羊、家禽等养殖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亿多元。

(三)逐步实现了土地资源和农民资源的优化组合。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自身拥有的管理、技术、设备使土地的利用率明显提高,尤其是那些被老百姓认为使用价值非常低的旱地得以充分利用。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引导天予枣业有限责任公司、泰杰工贸有限公司等从事农业种植的企业和合作社流转农户土地44533.8亩,进行规模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理有序的土地流转,使农民一方面获得土地租金,另一方面可外出打工或在合作社打工,获得双重收益。

(四)以引导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为重点,完善经营机制,扩大规模。过去承包地块过于零散,家家种地、户户备耕的经营方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我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实施土地流转合作社模式,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引导农民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实现了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的适当分离和有机结合。截至目前,全县已成立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30个。

三、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由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心存疑虑,对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一)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自筹和从金融机构贷款。

(二)内部运作机制不规范,随意性较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创建、轻规范”的问题,虽有规范的《章程》,但是大多流于形式。一是大部分合作社管理水平不高,民主意识差,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虽健全,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二是财务管理等内部制度不健全,利益关系不紧密。大部分合作社对成员不进行利润二次分配,缺乏合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致使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三)组织化程度不高,总体实力较弱。总体来看,同心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不强。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合作的初级阶段,产销衔接不够紧密,重盈利轻服务,社员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待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四)科技支撑乏力,产品竞争力弱。我县多数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受经济实力、市场风险等影响,广大农民对发展加工、销售等高附加值的专业合作社涉足不够,主要表现为:一是品牌意识差。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少,附加值低。三是科技投入不够。大多数专业合作社仅停留在种植等生产环节,而对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投入很少。

(五)发展不平衡。近年来,尽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部分干部和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够,了解不深,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极不平衡。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乡镇,由于领导重视,农民文化程度高,接受程度快,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就比较快,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由于乡镇领导对发展专业合作社重视程度不够,合作社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六)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形不成特色。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能很好地挖掘当地主导产业的潜力,不下功夫研究市场,不结合本地实际和农民现状,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与农民、市场严重脱离,造成规模小,业务萎缩,农民参股、入股少,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产品形不成自己的特色,效益不好。同时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低下,形不成品牌。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会员基本都是以五人组成,产品结构单一,质量欠佳,缺乏市场竞争力等因素。

(七)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缺少财务管理、收益分配、技术承包和内部监督等制度。虽然农民对专业合作社发展热情较高,但由于部分管理人员文化层次、管理水平较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带领全体成员上规模、上效益的能力比较欠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部分领导在制度的执行上还有待提高。

(八)合作意识淡薄。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能实行社员资格开放的原则,部分成员甚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导层,对什么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普通企业的区别,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宗旨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还很模糊,部分社员合作意识淡薄,功利性强,社员的期望值太高,受短期利益驱动,期望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就带来丰厚的利益,稍有困难就影响积极性。多数社员特别是核心社员排斥其他农户加入,不愿意扩大合作社经营规模。

(九)经营资金普遍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于自身没有资金积累和可抵押资产,不能满足金融部门贷款条件,因此资金不足是当前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最大的难题。受资金限制,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连基本的办公设施也没有,甚至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成立至今没有开展任何工作。2009年,自治区农牧厅和区农村信用社联合出台了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相关政策,但仍在探索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依然受资金缺乏限制。

四、建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为此,对今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力度。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好职责,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协调,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区市文件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及相关具体措施,积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着力宣传党和政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树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进典型,使更多的群众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合作意识,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层次对县乡农经及相关部门干部、村组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能人和农民等进行培训,着力培养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管理队伍。

三是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的争取和扶持力度。在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专项扶持资金的同时,建议县上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建设,同时,积极协调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争取每年增加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资金问题。

四是进一步加大典型培育和示范推广力度。选择一批产业特色优势相对明显、工作有一定基础、不同产业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试点,着力培育一些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利益联结比较紧密、服务效果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要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育一批能够带动全县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具体要求:一是产品特色明显。产品符合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方向。二是带动广大农户。参加的社员在100户以上或带动农户在300户以上,与社员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三是市场竞争力强。技术、资金、信息、政策等资源获取能力强,生产的农产品品质优良,生产技术标准统一,经营业绩显著。四是运行机制健全。有规范的章程,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通过示范效应,推进全县专业合作组织上规模、上水平。

五是进一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市场的联接力度。利用农业部门的技术优势,围绕我县优势特色产业,成立县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定点辅导小组,定人、定点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服务,重点帮助试点单位在建立健全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提高生产经营服务能力,拓展产品销售网络,实现标准化生产,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农经站)

4.修水县农民教育培训情况调研报告 篇四

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为了深入调查贫困户对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使用情况,及时掌握资金对贫困户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分析研判如何切实管好用好专项贷款,按照天水队的安排,我队于3月7日—3月10日,从全县4个乡镇抽取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入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调查结果

1、本次调查100%的调查对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40户调查对象有39户申请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占比97.5%。

3、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建档立卡户申请贷款金额都为5万元整。

4、调查户申请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使用期全为3年期限。

5、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主要用途包括种植高原夏菜、种植苹果、发展养殖、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盖房买房等,即个人发展贷款型占比为62.5%,企业带动性贷款占37.5%。

6、在贷款户中,当年有收益在1万元左右的约有50%,主要是种植蔬菜和畜牧养殖,12.5%的户收益在1万元以下。

7、家里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如果存入商业银行,以农行为例,一万元一年收益330元,那么5万元年收益合计为1650元。如果按理财利率3.5-4%计算,收入是1750-2000元左右。

8、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这一惠农政策对贫困户家庭帮助作用,85%的调查对象认为帮助很大,15%的调查对象认为有一定帮助。

二、结果分析

通过本次调查,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对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用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贫困户调查覆盖全,知晓度较高。从40份调查问卷统计发现,调查户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百分之百知道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这项工作,并且对贷款对象、金额、使用期限、贴息政策、申请和办理流程等都非常熟悉,说明各级各部门对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宣传效果明显。

二是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对贫困群众发展生产作用明显。调查数据显示,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主要用途中,100%的已贷款户将贷款资金用于从事生产经营,其当年有收益在1万元左右的约有50%,主要是种植蔬菜和畜牧养殖,12.5%的户收益在1万元以下。

三、政策满意度和群众建议 通过对国家精准扶贫专项的政策满意度调查发现,贫困户基本上满意这一政策。首先,贷款资金扶持了当地产业发展,帮助群众拓宽了融资渠道。针对群众发展资金紧张、银行贷款难等问题,国家落实这项贷款,帮助一部分贫困户利用资金种植经济作物,如种植大麻、半夏、菜籽、马铃薯和中药材等,逐渐成为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了贫困户收入。一部分群众利用资金发展养殖业,养殖肉驴和肉牛等,使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养殖结构进一步稳固,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创新了经营方式,清水县针对自身实力发展不足贫困户,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出了“财政+金融+龙头企业+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就地选择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带资入股、就业分红的方式,使农户既能参与企业务工,又能分红,有效的保障了贫困户农民收入的增加,创新推动了贫困户发展。

另外,此次调查中贫困户提出了很多意见,通过归纳梳理,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金扶持产业力度要加大。尽管贫困户有5万元贷款,但是依旧不能满足贫困户发展产业对于资金的需求,普遍呼吁产业帮扶资金额度加大一点,贷款周期更长一些,以期更好的发展。二是种植养殖类科技培训要实用,贫困户殷切希望科技下乡技术人员能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关于经济作物种植、养殖以及先进科学生产技术,但是科技下乡次数少、技术人员有限且传授面窄,难以大范围普及。因此贫困户期望科技培训次数多一些,培训内容新颖一些,培训面广一些,培训效果好一些,让接受培训农户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三是期盼国家惠民惠农政策多一些,调查对象普遍表示国家的惠民惠农政策多出台一些,以帮助其脱贫致富。

2017

5.修水县农民教育培训情况调研报告 篇五

沂水县金宝珠杂粮专业合作社,由沂水县诸葛供销合作社和王见卫等人共同发起,于2010年6月份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10万元。截止目前已发展入社社员128户,在沂水县诸葛镇东西卞山村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600亩,产品主要包括小米、绿豆、红小豆、花豆等,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和要求,并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全镇谷子这一优势产业,坚持为农服务宗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积极引导农民走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路子,在品牌培育、农超对接和为农服务中实现了助农增收和自身的发展壮大。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达1428.3万元,实现利润23.6万元,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专业合作社资产达到232.2万元。现将2013专业合作社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措施

(一)规范开展系列化服务

1、统一生产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统一农户的生产行为,改变传统种植习惯,特聘请专家教授制定了谷子标准化操作规程。

2、统一农资供应服务。为确保社员用上质优价廉放心的化肥,专业合作社专门成立了农资配送中心,根据测土结果,对社员进行农资配送,配送率达80%以上,低于市场同

类产品的10%,很好的解决了农民购肥难等问题。2013年,共配送大化肥20吨、有机肥80吨、富硒页面肥480公斤,专业合作社在为社员提供系列化服务中仅农资让利就使社员增效达4万元。

3、统一技术指导。合作社成立了农资科技服务中心,由服务中心对基地土壤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并聘请技术人员,对生产基地的耕种进行技术指导,做到统一标准要求,精耕细作,统一供应使有机肥作为底肥,按照科学方法进行无公害标准化种植。

4、统一收购。为切实保护社员经济利益,产前,合作社社员签订种植收购合同,明确规定了产后基地所产产品全部进行统一收购以及进行价格保障等事项,仅高于市场价收购这一项,社员亩净增500元左右,这也是非社员所不及的。

5、统一加工。合作社成立以后,为提高所产产品的附加值,在专业合作社办公场所,建设改造了谷子生产加工车间,购置了脱壳机、脱粒机和真空包装机等生产设备,对基地所产谷子进行集中加工,保证了社员利益的增值转化。

6、积极加强市场化对接。合作社成立以来,积极开拓市场,并根据市场需求,对产品进行统一包装销售,改变了以往盲目销售、价值得不到应有体现的不利局面。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合作社基地所产产品除在当地超市和专卖店设立专柜外,还与青岛、临沂等国内大中型超市和市场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基地所产产品受到了客商的一致好评,使小米等杂粮成为当地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

7、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确保基地产品的质量安全。专业合作社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从谷子等杂粮的生产种植、收购、加工到销售,实行完整的记录,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确保基地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合作社运行机制

合作社成立后,我们依托专业合作社,积极创新运营机制,形成了“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

1、建立和完善合作社民主决策、财务管理、会员登记、社员年会和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每年定期召开两次成员(代表)大会,研究决定重大事项,理事会负责执行,监事会跟踪监督,不断强化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2、制定收益分配方案,增加会员收入。合作社根据市场等情况制定详实的收益分配,并为每位成员设立成员账户,进行盈余返还。将合作社盈利中的70%提取再对社员进行返利。2013共实现盈利78.5万元,提取54.9万元对社员进行了返还,社员人均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20%。

3、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实现品牌化销售。合作社成立以来,依托联合注册的“益馨园”商标,打造了专业合作社的自有品牌,实行以质量带品牌,以品牌促销售,全力拓展无公害小米的增值空间。

4、积极进行产品质量认证,提高基地农产品附加值。专业合作社于2011年5月对基地所产小米、绿豆、红小豆、花豆等产品进行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专业合作社每年还对小米产品进行富硒认证,通过产品质量认证和富硒认证,极大的提高了所产产品的附加值。

二、工作成果

1、通过走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极大的扩大了合作社在农民中的影响,辐射带动了周边6个村庄700余户农民从事谷子标准化生产种植,带动面积达到1200余亩,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以小米等杂粮为主的粮食产业的全面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大批的杂粮种植户,将全镇的大部分杂粮种植户和致富带头人吸纳到合作社中来,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多次被省市县有关部门评为优秀经济合作组织。2011年和2012年合作社连续两年被临沂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临沂市市场协会、临沂市消费者协会以及临沂市企业信息和责任协会评为临沂市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2012年被临沂市供销合作社评为优秀合作经济组织等荣誉称号。

合作社下设理事会、监事会、办公室、财务科、检测室、咨询服务室等。该专业合作社拥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独立的银行账号,齐全的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健全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社务公开制度、议事决策记录制度等内部规章制度,规范的章程,较完善的组织机构以及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和较强的服务功能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1、在专业合作社标准生产基地现有规模的基础上,通

过土地流转,签订租赁协议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

2、通过申请上级扶持等方式,扩大资金来源渠道,进一步搞好基地建设和基地产品销售工作。

3、进一步学习兄弟合作社的先进管理水平和经验,切实提高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社员的业务素质。

4、本着做大做强的经营思路,按照“合作、发展、共赢”的经营理念,把专业合作社建设成优秀示范专业合作社,带动更多的当地农民走标准化生产经营的路子,真正起到为“三农”服务的作用。

6.修水县农民教育培训情况调研报告 篇六

邓州市农业局 鲁起波

根据省农监办《关于认真组织开展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专题调研活动的通知》(豫农监[2011]2号)文件精神,我市农监办结合实际,组织有关人员,对全市农民负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从面上情况看,我市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执行比较到位。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贯彻执行,农村过去“三提五统”和“两工”全部取消,农业税全面停征。二是行政事业单位涉农收费相对规范。通过对涉农收费清理和农民负担专项整治,行政事业单位涉农收费行为逐步规范,各种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三是基层政府面向农民收费基本停止。在中央减轻农民负担强大政治攻势下,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自觉性明显提高,停止面向农民收费。同时,广大农民维权能力明显增强,积极主动参与涉负监督,有力地制止了乱收费行为的发生。总之,随着农村农民的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逐步减少,收费标准逐渐降低,农民显性负担明显减轻。但是,从广大农民反映的情况来看,当前,间接农民负担和隐性农民负担依然存在,表现方法更为巧妙,手段更加隐蔽,甚至在某些领域存在农民负担反弹隐患。因此,新时期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仍不可轻视。

一、目前经济对农民减负增收的影响

当前农民反映强烈的是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依然偏高,造成农业种植成本较大。其次,大多农产品市场销售迟滞,从而导致农民增收困难。再者,部分企业生产萎缩,导致产品积压,从而对原材料的需求也就不那么旺盛了,这必然将影响到经济作物如棉花、蔬菜等农作物的销售,而销售市场的狭窄,更加制约了农产品的销售,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所以,农产品销售市场仅靠农民自己开拓是不够的,市场的扩大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农民开拓更大的农产品销售市场。

二、农民生活方面负担

(一)医疗费用负担

新农合的实行解决了农民看病就医难的问题,减少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指定医疗机构的制度,也就是说,农民必须到指定的医疗机构就医才能报销医疗费用。而那些被指定的医疗机构多为公立的医院,在实行差额拨款的情况下,一些公立医院只能靠以药养医,再加上部分医生与医药经销商之间的非法交易,使得一些医院开大检查项目与大处方成为人所皆知的“正常”现象。对于本身贫穷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来说,根本无力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而且,许多农民发现医院开出的药价格比街上药铺购买的药更贵,这不仅侵害了广大参合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广大农民参合的积极性,而且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流失严重,使得医院成为合作医疗的赢家,却妨碍了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2、报销手续繁琐,报销比例偏低。农民在政府指定的医疗机构看病时,自己要先垫付医疗费用,然后再拿发票及相关清单到管理机构去报销,因农民事先并不知道哪些检查项目可以报销,哪些不能报销,也不知道哪些药是可以报销的,哪些药需要新型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审核,而且,对在可以报销范围内的检查费及药费又只能按一定比例报销,且报销比例也偏低。

3、虽然实施了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但就医费用仍然很高,农民负担依然很重。

(二)教育费用负担

1、由于近几年国家对中小学义务阶段教育收费问题的关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义务阶段收费明显好转,农民负担较轻。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更是解决了农村贫困学生的上学困难的问题,减少了农村学龄儿童因贫困而失学的问题。

2、义务教育之外的收费仍然较高,一名高中学生一年的学费及生活费用至少在五千元左右,高校学生在一万元左右,这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虽然现在国家对贫困学生有一定的补助及助学贷款,但也只是杯水车薪,高昂的学费,使得农村家庭负担沉重。义务教育之外的高等教育收费过高,使得部分农民无力负担高额的学费。

3、实行义务教育“一费制”以后,从表面上看,各学校在执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政策比较到位。但实际上,还存在以学生自愿缴费名义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择校费、赞助费、培养费,以及入学后向学生收取统一服装费、补课费、复习资料费和摊派刊物杂志。

(三)建房相关费用存在的负担

农民建房不收税费,但建筑材料价格波动较大,人员工资高,致使农民建房费用居高不下。另外,仍有一些村级组织向建房农户收取国家已经明令取消的建房押金;仍有一些乡镇向建房农户收取国家已经明令取消的建筑营业税。

(四)通讯、有线电视、生活用水、生活用电、殡葬、报刊等方面的费用负担

因这些费用都是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收费,管理规范,所以农民感觉负担不重。个别村超限额订阅报刊现象存在。原因是由于个别部门受利益驱使,向农村基层强压征订任务,致使超标订报刊,加重了村级财务运转。

(五)除上述费用负担外,农民反映负担承重的方面主要还有:

1、购买商品房,我市近年来因房地产销售升温,房价居高不下,最高达5000元/平米,致使农民购房负担重。

2、农村婚嫁费用高,农村婚嫁存在攀比现象,结婚财礼费用高,现在农村一般家庭婚嫁费用在2-3万,部分村庄更高。

三、农民工进城务工存在的负担

1、部分农民工不能享受国家法定休息日,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企业给农民工办理工伤和医疗保险的很少,一旦出现工伤或生病,多数人便拖着病残之躯回到农村,结果给农村和家庭增加了负担。

2、虽然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但很难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如子女入学等还存在困难。

3、农民工进城务工存在住房难问题,绝大多数农民工进城后靠租房居住,城市高房租在农民工费用支出中占较大比例。

四、村委会组织对农民的收费情况

1、通过村级财务管理逐步规范,认真贯彻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强化检查监督,实行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堵塞了村级财务管理漏洞,村级财务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村委会不再向农户收取任何费用。

2、我市认真宣传贯彻《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豫政[2010]36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2010]37号)和《南阳市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工作指南》(宛一事一议办[2011]1号)文件精神,并制定了《邓州市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工作指南》,加强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监管,坚持“群众急需、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的原则,实行上限控制,认真审核把关。防止以新农村建设为借口擅自设立项目向农民收费集资,防止变相加重农民负担。

3、近年来,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全面推进,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实施,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各种补贴补助政策由乡镇财政所统一发放到农户专有存折上,不通过村级组织,从而杜绝了截留、挪用等现象的发生,让惠农政策真正惠及农民。

五、存在问题的原因

各种乱收费侵害农民权益,执收单位屡禁不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弊端是根本。造成农民负担过重,尤其是乱收费屡禁不止,根本原因是体制弊端。目前,涉农收费体制主要是由“条块”构成,既有各自为政的条条收费,又有政府行为的块块收费,还有条块结合的重复收费。面对这些条块结合、错综复杂的收费行为,收费监管部门鞭长莫及,难以控制。另外,农村税费改革强化了县级统筹能力,却削弱了乡镇财政的支付能力,乡镇财政失去应有统筹能力自然意图通过乱收费以提高自身财力,从而加重农民负担。

2、机制不新是关键。机制主要表现为手段和办法。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过去一些传统的税费征收方式和手段将由单纯征粮催款的人治方式向依法征收税费的法治方式转变。但由于历史原因,一些领域遗留问题较多,新旧机制接轨还需要一定时间,旧体制仍发挥主要作用。传统高压征收机制造成事实上的强行收费使农民缺乏法律维权意识,只能忍辱负重,违心交费,以求平安稳定。

3、有法不依是成因。当前,无论是条条还是块块上的乱收费,有法不依是造成乱收费的重要原因。一是执法人员法制观念淡薄,造成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二是个人风险成本太低,即使被查处也只是单位花钱了事,个人风险成本几乎为零;三是乱收费行为隐蔽,方式多样,屡禁不止;四是农民主动监督力度不够,乱收费行为查处太少。

4、利益驱动是诱因。事实证明,大量的乱收费都是由利益驱动诱发而成的。近年来,随着各级财政体制改革,部门财务实行财政集中收付制度,利益挂钩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已得到有效解决。但有些垂直管理部门和县乡两级执收执罚主体仍存在事实上的利益挂钩问题,有的还实行收罚返还挂钩补充经费的办法,甚至明与单位经费挂钩,暗与个人待遇挂钩。

六、当前农民减负对策

通过对农民减负现状和成因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农民减负工作重点要从过去的“治重”、“治乱”转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有效防止反弹上来。这就需要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加强农民涉负日常监管,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健全减负工作制度。认真落实和完善减轻农民负担“四项制度”。一是进一步完善涉农税收、价格及收费“公示制”,适时更新公示内容,创新公示形式,提高公示效果。二是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中小学校除按“一费制”规定的额度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和寄宿学生住宿费外,禁止向学生收取其他费用,对享受免费提供教科书的学生,不再收取课本费。三是进一步抓好乡镇、村级组织和农村中小学校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坚持自愿订阅原则,严禁摊派发行。四是深入贯彻执行涉及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并对涉及农民负担案件进行全县通报。

2、整治涉负突出问题。一是从实际出发深入开展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民建房、农村土地、计划生育等方面乱收费、乱罚款的专项治理。重点抓好农民反应强烈的建房问题的专项治理。二是选择农民负担问题比较多的乡镇进行综合治理,实行检查、处理、整改全程监督。三是开展对村级组织乱收费行为的专项治理。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村级组织运转资金补助力度,确保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确保五保户供养、村干部报酬和村级办公经费等方面的支出。督促村级补助资金做到专款专用,确定到主管部门、控制到乡、落实到村,防止“跑冒滴漏”。严禁有关部门或单位委托村级组织向农民收取税费,严禁将部门或单位经费的缺口转移给村级组织,严禁地方政府进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向村级组织摊派、集资或强制要求村级给付配套资金。同时,严禁村级组织擅自设立项目向农民收费,严禁向农民家庭承包的土地收取土地承包费,严禁用押金、违约金、罚款等不合法方式来约束村民、管理村务。

3、完善“一事一议”机制。按照群众急需、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的原则,制定出台《邓州市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规范议事程序、范围和标准,把好三关,即,把好复审关。严格审查议事程序是否到位,严格审查议事范围和标准是否符合规定。把好管理关。督促行政村将筹资筹劳方案在人口集中的地方张榜公布,并坚持一事一议明白卡和专用票据制度,严禁突破筹资筹劳上限。把好监督关。在项目实施中期,组织项目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等有关部门开展对项目开工、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未按要求操作的,立即责令整改到位,项目结束后,督促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力量对村级筹集资金和劳务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经济审计。

4、强化农民减负监督检查。组织纪检和减负监督部门深入村组,对涉农收费情况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一查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看粮食“两补”补贴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发放到位;二查“一事一议”制度的落实,看议事范围、标准、审批手续、征缴管理、决算公布是否符合文件规定;三查中小学校“一费制”执行情况,看有无搭车收费;四查农民建房收费情况,看有无超标准、超规定和增项加码;五查婚姻登记、计划生育收费,看是否依法办事、照规收费;六查报刊征订,看是否超限额,强行摊派;七查农民负担各项制度建立情况,看是否开展了政务公开、财务公开,责任追究;八查干部工作作风改进情况,看是否依法行政,有无涉农涉负案件。

5、严查违规违纪行为。重点要查处四类侵犯农民利益问题:一是平调、截留、挪用农民粮食直补款、征地补偿安臵款、村级财政补助资金等违规违纪行为。二是强行向农民进行各种集资摊派,加重农民负担行为。三是采取巧立名目、变换名称向农民乱收费、乱罚款,侵犯农民利益行为。四是平调、挪用村民“一事一议”所筹资金和劳务,违背农民意愿筹资筹劳行为。在查处案件的同时,坚持与整章建制相结合,做到“四坚决”,即凡违反规定出台的收费项目坚决取消,凡擅自提高的收费标准坚决降低,凡违反规定加重农民负担的文件坚决废止,凡不该收或多收的钱物坚决如数退还农民。

6、做好农民负担信访查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严格执行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切实做好信访的接待、处理、检查和督办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涉农案件和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做到涉农上访“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农监办在日常工作中,要热情对待农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重视涉农问题,为农民群众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及时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七、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建议

1、坚持标本兼治。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大治本工作力度,逐步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体制性隐患,又要注重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农民负担的监管,防止增加农民负担的现象发生。

2、坚持工作机制创新。要建立科学监管机制,监管内容由重“少取”向重“多予”转变,监管方式由重“查处”向重“预防”转变。

3、坚持尊重农民的意愿。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中,既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项目出资出劳,把财政投入与农民投资投劳有机结合,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又要防止超越农民的承受能力,违背农民意愿,加重农民负担。

4、坚持严格责任与齐抓共管。进一步强化减负工作责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决策谁负责,继续加大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的力度。

7.修水县农民教育培训情况调研报告 篇七

一、临沂市农民工转移及就业的现状、特点

根据全市5400个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推算, 2008年末, 全市外出就业 (乡域以外, 下同) 农民工约为85万人, 占农村从业人员的16.5%, 如果包括在本乡地域内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 农民工总数大约为193万人, 占全市农村从业人员的37%。全市农民工转移及就业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农民工规模不断扩大。

从农民工规模看, 全市农民工数量由2004年的12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93万人, 年均增加17万人, 农民工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2004年的25%提高到37%, 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 2008年当年新增农民工26万人, 为近4年来最高。

2、农民工年轻化、知识化和技能化趋势明显。

从年龄构成看, 2008年末, 全市年龄在45岁以下的农民工占全部农民工的28.4%, 比2004年提高7.3个百分点;从文化层次看, 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的占32%, 比2004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从农民的技术素质看, 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8.4%, 比2004年提高3个百分点。

3、农民工就业行业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主。

从农民工就业行业看, 2008年, 全市在制造业就业的农民工占全部农民工的39.3%, 在建筑业就业的占14.8%, 二者合计为54.1%;在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教育行业就业的占9.4%, 在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就业的占8.4%, 在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就业的占6.3%。

4、农民工就业地域以省内为主, 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

从农民工就业地域看, 省内就业的农民工占绝大多数, 占外出就业总人数的76.3%。2008年, 全市在东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占全部农民工的97.2%;在地级以上城市就业的占73.8%。

5、农民工外出就业以自发性为主。

从农民工外出就业组织方式看, 2008年, 84%的农民工外出就业是依托亲缘、地缘关系的自发性外出。这种就业方式就业成本低且成功率高, 也与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渠道少、对社会职业中介机构诚信的认同度不高有关。近年来, 通过政府或中介机构组织和介绍外出就业的农民工虽然逐年增多, 但仍未成为主渠道。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临沂市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日前, 我们依托农村住户样本点, 对全市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从5400户的调查结果看:2009年9月末至今年3月末, 全市失业返乡农民工共有286人, 占调查户从业人员的2.2%。据此推算, 3月末全市农村共有失业返乡农民工11.4万人。从失业返乡农民工原来所在行业看:61.5%的失业返乡农民工来自工业和建筑业。从事工业的最多, 为3.9万人, 占全部失业返乡农民工总数的34.2%。失业人数较多的行业有:建筑业3.1万人, 占27.3%;批零贸易饮食业1.1万人, 占9.8%;社会服务业1万人, 占8.4%。

从失业返乡农民工原从业地区看:从省外返回的2.3万人, 占20.6%, 从省内乡外返回的9万人, 占79.4%。其中, 省内市外失业返回4.9万人, 占43.4%;市内县外2.7万人, 占24.1%;县内乡 (镇) 外1.4万人, 占11.9%。

从农民工失业返乡原因看:64%的失业农民工是由于企业关停、裁员、减薪造成的。其中因企业关停而失业返乡的农民工占失业农民工总数的9.1%, 企业裁员占22.7%, 企业降薪占32.2%。

从是否实现再就业来看:截至今年3月末, 全市失业返乡农民工已有9.8万人实现了再就业, 占全部失业返乡农民工总数的86%, 其中在本乡镇再就业的7.9万人, 占再就业人数的80.9%。尚有1.6万人失业返乡农民工仍未实现再就业, 其中有60%失业返乡农民工在本乡镇待业, 其余的正在乡镇以外寻找工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临沂市失业返乡农民工数量较少, 再就业比例较高。其原因:一是该市到外省打工的较少, 受到的冲击较小;二是该市作为一个经济社会后发地区, 自立发展基础较为稳固, 发展的内在动力较强,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为滞后和有限;三是市高度重视失业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工作, 政策促动效果明显。总体而言, 国际金融危机对市农民工就业的影响有限。

三、临沂市农民工转移及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临沂市各级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开展了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治理, 清理和取消了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不合理收费, 增加了用于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的投入, 积极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等问题, 农民工外出就业环境有所好转。但总体看, 进一步加快农民工转移和就业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工的身份和户籍转移难。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人口流动特别是农民工流动不同于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人口流动以永久的、家庭为主导的模式, 农民工以年为周期“钟摆式”和以农业生产季节为周期的“兼业式”流动模式既有乡土观念的牵绊, 更有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带来的不得已。在现行城乡户籍制度下, 如果迁移人口获得城市户口, 就必须放弃农村土地。但由于获得城市户口的门槛很高, 迁移农民一般不愿意切断与土地的联系, 在外出务工的“黄金年龄”过后, 他们绝大多数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以户口登记制度、户口迁移制度、居民身份证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现行户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的稳定有效转移形成了很大的制约。

2、农民工权益保障水平低。

当前, 城镇居民可享受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四项生活保障, 而对农民工而言, 其养老、失业、生育保险几为空白, 更不在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之列。据调查, 2008年, 全市农民工与雇主签定劳动合同的仅占6.4%, 参加劳动保险的仅占4%, 劳动的基本权益尚未得到有效保障。农民工的工作环境普遍较差, 工资水平偏低, 面临着较高的工伤和职业病风险。现有的一些法规政策中还存在限制农民工的歧视性条款, 许多法律法规对农民工群体缺乏明确的法律保护条款或对违法处罚力度过轻。农民工在依法维权时, 也面临着维权渠道不畅、维权环节复杂、维权成本过高、法律援助不力等问题。

3、政府管理职能转变不到位。

长期以来, 城市政府出于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的考虑, 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是管制多于服务, 防范多于保护。一些地方往往把廉价劳动力作为招商引资的条件, 认为提高劳动力工资和社会保障水平会削弱本地的经济竞争力、影响企业发展和外贸出口, 对农民工应获得的合理劳动报酬、学习培训、休假等权益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还有的地方受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传统发展观和偏重于经济增长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影响, 过重强调亲商、爱商、富商, 缺乏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

4、农民工自身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

多数外出农民工自身既缺乏产业工人的意识, 也缺乏产业工人必备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素质。在外出就业组织形式上, 他们也多以松散的自由组合为主, 很少组建或参与具有法律意义上的权益保护组织, 带来了自身维权的困难, 也造成了维权成本的过高。

四、对解决临沂市农民工转移及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方面, 是临沂市耕地资源不足, 承载农业劳动力有限。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下, 农村人均农业耕地面积最优规模在2—2.6亩, 而目前该市只有1.1亩, 耕地资源远不能吸纳现有农业劳动力, 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另一方面, 随着上世纪8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劳动年龄, 劳动力供给总量进一步增加。另外, 该市农村劳动力也有加快转移的内在需求, 2008年, 该市乡村从业人员516万人, 其中一产农业劳动力占52.6%, 二产占28.5%, 三产占18.9%, 就业结构处于“一、二、三”的状态。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城市现代文明的呼唤, 也对农民进城就业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解决好农民工转移及就业问题, 不仅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而且对增加农民收入、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1、确立劳务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外出一人, 养活一家;外出一帮, 致富一方”, 这是对农村劳务经济的概括。农村劳务经济也日益成为农民增收的带动力量。2008年, 该市农民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38.6%, 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42.7%, 分别比2004年提高了2.7和28个百分点。应树立“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 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 送农民外出发财、引老板回归发展”的劳务经济发展思路, 形成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全程服务的良好机制。

2、探索解决农民工户籍问题。

现行户籍管理管理制度区分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户口迁移限制过多, 难以满足公民正常迁移的需要, 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要进—步推进配套改革, 逐步分离附着在户籍上的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功能。可以借鉴上海、广州等地的做法, 如降低城市户口的“含金量”, 让部分农民市民化, 享受与城市市民同等的福利和待遇。同时要对迁移人口获得城市户口设定一些基本准入“阀值”, 以利于城市化的有序推进, 弱化农村人口迁徙的“寻租”动机, 防止“大城市病”。

3、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

要继续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 有必要为农民工建立临时性、应急性的社会救济, 为其在遭受意外伤害、交通事故、大病或失业期间生活拮据时, 提供适当的帮助;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 督促用人单位认真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 对侵害农民工权益的行为依法处理;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和有关司法程序, 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力度, 把农民工作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注重发挥工会、妇联等团体在农民工维权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加强对农民工维权的舆论监督, 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4、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农民工就业的重要载体。发展县域经济, 可有效促进农民工就近转移, 符合相当一部分农产就业的“兼业性”特点, 也容易被农民接受, 同时也缓解了向大城市转移就业的成本和压力。发展县域经济, 要对县域产业进行合理定位, 重视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完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 加快发展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 增强以公共财力建设为重点的县级政府调控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5、依法保护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

对广大农民来讲, 土地既是基本的生产资料, 又是基本的生活保障。保护好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 就基本免除了农民工外出就业后顾之忧。从临沂市农民工迁移过程看, 绝大多数的农民工是年轻时进城务工, 年老时返乡务农。应高度重视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问题, 不得随意收回农民工土地承包经营权, 积极引导和规范农民工自愿、依法、有偿转让承包地使用权。

6、强化农民工就业培训和服务指导。

8.修水县农民教育培训情况调研报告 篇八

摘 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一种新事物,是在农民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它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同年,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三年过去了,我们对湖北省浠水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客观了解了浠水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其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针对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浠水

一、导言

改革开放以后,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农民有了自己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各种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其中最主要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实践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新生事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7年7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更好更加规范的发展平台。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如火如荼的发展。

然而,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正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诸多的困难,农民专业合作社也不例外。我们从湖北省浠水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是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湖北浠水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近年来,浠水县政府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支持鼓励农民创办合作社,并设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绿色通道,提供政策法规方面的咨询服务,免费为其登记注册、发放营业执照,大大激发了农民踊跃创办专业合作社的热情。2007年8月20日,浠水县成立了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竹瓦张茅山水果专业合作社,之后陆续成立了旭光甜玉米、散花镇蔬菜等合作社。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浠水县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截止到2010年7月31日,浠水县已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社已经达到156个,其中种植业30个,养殖业105个,服务业18个,其他3个。社员2..4万人,出资额1.6亿元,联系带动农户6.5万户。总体来看,浠水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比较快,涉及的领域比较广,参与的农民比较多。合作社的发展为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大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是总体来说,各种类型的合作社规模不大,覆盖面小,参与的农民人数较少,参与的农民多为老弱妇孺,缺乏能力强的年轻力量。由于规模小,抗市场能力弱,使得融资比较困难。

(一)政策落实方面

政府的扶持力度虽然逐渐加大,每年也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但是这主要体现在合作社建立初期的登记注册和少量的财政补贴,在农产品的产供销方面和资金融通方面给予的支持不多。事实上,合作社的发展很关键的一点是产品的销售情况和资金链的供应情况,政策应该往这些方面倾斜,做到真正落实国家的相关扶持性的政策。

(二)融资方面

组建和运营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充裕的资金,但是农户入社缴纳的股金十分有限,难以维持大批次量的生产经营活动,资金紧缺。然而,合作社的规模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弱,使得贷款融资更加困难。虽然政府部门有相关的扶持政策,但是在融资方面,商业银行比较偏向于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合作社。对于中小规模的合作社,由于他们的经营效益一般,又缺乏有效的抵押凭证,商业银行一般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对贷款的门槛设置偏高。

(三)技术方面

由于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有限,技术水平比较低。即使少数人接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但是在整个农业生产、加工、储存等环节还是会面临各种问题,他们没有办法全部兼顾。另外,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孺,他们的技术水平更是非常有限。

(四)人力资源方面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是不同的组织机构,它的运行模式、经营方式以及分配利润的方法和企业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工作人员也不可能按照公务员的编制,因此,工作人员的工资偏低、没有福利。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吸引人才非常困难。合作社本身的成员综合素质不高,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这就形成了合作社发展的又一阻碍。

(五)管理方面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是由一些农民骨干带头组建,这些骨干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管理水平有限。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他们还需要去适应市场的运作方式,管理方面十分欠缺。有一部分专业合作社甚至没有理事会和监事会等必要机构,有的是形同虚设。合作社内部机制不健全,运作部规范,管理混乱。

四、对策

针对以上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落实政策、改善融资环境

相关政府部门要深入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困难,将政策落实到实处,位农民解决真正的困难,加大扶持力度,而不是只有“一纸文件”。要加大财政资金方面的支持,使得财政补贴发放到真正需要并且有困难的合作社。利用财政扶持资金为合作社创造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鼓励信贷部门,对于经营业绩良好且规范的合作社应降低贷款门槛,并给予适当的贷款优惠,以改善融资环境。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费的征收和其他成本费用应给予倾斜政策,并督促相关部门制定细则,切实帮助合作社节约成本。

(二)培训人员、引进人才

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对社员进行专业培训,技术培训,努力提高社员的技术水平。发挥农村能人的领头示范作用,注重领导人的培养。对骨干人员要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加大人力资源成本,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加入合作社,参与甚至领导合作社更好得发展。

(三)规范管理、健全机制

教育引导社员增强规范和合作意识,对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和财务人员要进行经常性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专业技能,使得合作社可以更好更规范地发展。加强对合作社的财务监管,做到账务真实、规范、公开。健全社员大会,完善各种制度,真正做到民主决策、收益分配合理公平、合作服务意识强等。

(四)其他几点建议

一是合作社的建立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发挥地方特色,利用产业特色扩大产业规模,创立自主品牌,拓展市场空间。二是与当地龙头企业联合发展,扩大产业链条。尤其是产品单一的合作社,要争取由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形成产业链,提高抗风险能力。三是树立培养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典型示范社,带动更多农户联合起来,进行规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宝华.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实务.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9.

[2]葛文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2.

[3]万宝瑞.中国农村经济管理与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5.

[4]宋洪远.中国农村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2.

[5]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6.

[6]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

[7]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http://www.cfc.agri.gov.cn/

9.关于失地农民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九

(一)根据省政府[xxxx]xxx号文,我县对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初步拟订了有关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保障对象。在城市规划区内,经依法批准,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实施统一征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失地时享有第二轮土地承包权、且失地后人均农业用地较少的在册人员,均列入保障对象。具体保障人员,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核准后确定,并予以公示。

2、保障形式。一是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人员的养老保险。建立个人专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制度。个人专户由集体和个人缴费组成,记帐利率按不低于1年期银行同期利率确定。政府出资部分全部记入县级社会统筹帐户用于调剂。缴费标准主要根据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标准、全省平均预期寿命和我县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含增长幅度等因素)等综合确定,一次性缴足。保障对象享受的待遇按缴费水平确定,以确保年老后的基本生活为原则,保障标准不低于最低社会保障线。保障对象死亡后,其个人专户中的余额可依法继承。二是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下人员分次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区分年龄分档缴纳),建立个人专户和统筹帐户。个人专户由集体和个人缴费组成(记帐利率同上),政府出资部分全部记入县级统筹帐户用于调剂。缴费对象未达到领取年龄死亡后,其个人专户中本息可依法继承。缴费对象属农民身份的,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纳入农村低保;“农转非”的,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家庭,纳入城市低保;就业的,按规定参加企业扩面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对象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开始领取养老金。实行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前,已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失地农民,原个人帐户保持不变,到达领取年龄后其相应的养老金领取额,可与参加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享受的领取额合并,统一发放。

3、保障资金的筹集和管理。一是多渠道筹措保障资金。采取“政府出一块,村集体补一块,个人缴一块”的办法,共同出资筹集。其中政府出资部分原则上不低于保障资金总额的30%,从县政府土地收入中列支;村集体和个人承担部分,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中列支或抵交,集体补助应占大头,其余部分由个人承担。二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保障资金由县财政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在征地费用拨付过程中统一办理,及时转入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专户,单独建帐,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或挪用。县农村养老保险处,参照现行农村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管理办法,建立专门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个人专户档案和相应的缴费证、领取证,确保失地农民进入领取年龄后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

但由于政策不够完善、财政比较困难及各方面认识不足等原因,我县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尚未实施。

(二)截止xx月xx日,我县失地农民中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xx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有xxx人。其中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xx人,每月领取养老保险金最高的xx元,最低的x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各方面认识不足。一是农民认为土地是生活的保障,对社会保障不不甚了解。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后心里较虚,担心以后没有退路。有些农民尽管目前生活还过得去,但由于打散工收入不稳定,担心以后的生活问题,希望有比较稳定的工作维持生活。二是村集体没有认识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生怕出资有去无回。三是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失地农民就业非常困难。一是就业岗位有限,失地农民就业难。二是受下岗职工和的冲击,就业岗位越来越激烈。三是农民素质低,尤其中老年农民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更难。由于文化程度低,掌握新技术难度较大,就业困难重重。目前大多数失地农民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行业,如装卸工、建筑业等。

(三)医疗、教育没有保障。医疗、教育支出大,部分农民不堪重负。调查农户中大多数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医疗占有很大的开支;有的两个小孩同时在上学,读中专、大专、大学的开支更大,农民靠本身的收入很难维持,更没有资金为自己参加技术培训。

三、有关建议

随着城市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土地征用仍然不可避免,失地农民队伍将越来越大,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关注失地农民问题。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既要有利于开发建设,又要从保障农民的生活需要出发,还要从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出发,探索制定深化体制改革的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

(一)尽快建立完善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机制。在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尚未立法,而且制度建设基本空白的情况下,应当尽快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会保障的对接。建立失地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其资金筹措应按国家、集体、个人及市场征地主体“四个一点”的思路解决,明确各类征地主体无论作何种用途的土地征用,均应在土地收益中留出一块作为农民失地后的社会保障金,并专户储存、专门机构管理。引导农民从土地补偿资金中拿出一点,有条件的集体经济组织补贴一点,政府从经营土地收益中拿出一点,购买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除此之外,还应在补偿和分配上予以保障,一是退休年龄段农民因其已基本丧失劳动力,安置补偿标准应适当提高。二是应考虑土地增值部分农民也有权享受,要探索新路子,逐步实现让失地农民以多种方式比较持久地参与被征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二)建立教育培训保障机制。重视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一是加大以职业技术、岗位技能为重点的就业培训,提高失地青壮年农民转岗就业能力,建立健全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多层面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体系。二是对失地农民进行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转岗再就业技能培训;四是把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

10.农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篇十

一、农民收入环境分析

(一)内部环境。

城子支队位于农场的西北方向,四面交通都很方便,土壤相对肥沃,相对于附近的村庄水源也相当充足。对于种植水稻的农民是一个有利的条件。总体来说农民的生活水平很不错。目前,全村有三百一十二户人家,一千二百三十三口人。

(二)外部环境。

国家政策的支持。近几年为了保证农民的利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支持农民。从种植农作物这方面,国家每年都发放种地补助,也就是地补。每年每亩地发放八十元,虽然不是很多,对农民生活没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是国家对农民种地支持的一种表现。对于农民外出打工,国家也格外支持,下令不得拖欠农民工工资。

二、农民收入现状

(一)农民收入来源。

收入来源主要有种植农作物,玉米、棉花、花生、水稻等;养殖大棚种植蔬菜,黄瓜、豆角、茄子等;养殖牲畜,猪、牛、羊、鸡、狐狸等;外出打工,做建筑工人或是警卫人员;自助创业,开设小型超市、医药店或者家用电器店等。

(二)农民各项资金收入。

种植农作物的收入因土地面积的大小而不同。一般每家在农作物花生和玉米上的收入为3000元左右,棉花收入每亩地800~900元,养殖大棚每年收入包含成本在万元之上,养殖牲畜的收入因生肉价格的上涨也逐年增长。现在每斤猪肉十元左右。在这方面的收入包含成本也有几万元。在外出打工这方面的收入,每月800~1000元。工作好的比如技术工这类的每个月的工资都在一千元以上。自主创业的收入就没有那么固定了。整体上看,农民每年的收入包含成本基本在万元以上,和城镇居民还有一定差距。

三、农民收入存在的问题

(一)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尤其是种植农作物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最明显。农作物本来就生长在田地里,要经受风吹日晒,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如果是连年干旱,土地就会裂开农作物就会因缺水而死亡。但是也有因降水量过多而死的,比如今年因受台风“梅花”的影响,降水量过多。有时连续一个礼拜都在下雨,地里的农作物的根部因土壤松软而扑倒,造成部分农作物的死亡。所以农民今年种植农作物的产量肯定会比往年有所减少。这样来看农民这部分的收入没有一个很好的保证。自然因素给农民的收入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二)农民收入来源和产业结构单一。

自古以来农民的主要收入就是依靠重地所得,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来源在逐渐增多,慢慢有了养殖大棚的,养殖猪、牛、羊等的,还有外出打工的。但是,即便是有了这些的经济来源,农民收入也不能算是很高。主要是缺乏一定的科学方法。所以解决农民收入来源有限和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受农业生产成本的制约。

虽然农民在种植业方面的收入在逐渐增加,但生产成本也在增加。所以农民的收入不一定会增加很多。例如大棚里蔬菜的菜子,以前也就是七八元钱一袋,这两年就涨到了三十多元一袋,这就多了四五倍。再加上化肥、农药的价钱,成本就更高了。在养大棚的时候,建成一个中型大棚的成本要一万五千元到一万七千元左右,每家至少要建两个,建大棚的成本就三万多元。所以建成后的第一年基本赚不到钱。综上可以看出成本对农民的收入有很大的影响,遏制了农民的收入。

(四)劳动力素质偏低。

农民多数都在从事初级工作,高级技术人员比重较少,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直接阻碍了他们对劳动技能的掌握,特别对高技术含量的获取,经济发展对非熟练工人的需求量有限。这就是限制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机会的获得和工资率的提高,制约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

四、对农民收入问题的结论和建议

(一)种植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的农产品。

既然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不可改变,我们就要想办法改变种植的产品。来适应环境,多种植些对环境条件要求很低的。

(二)扩大产品结构。

农民的收入不能单靠种植业,要多开发些收入来源。比如特种养殖,有很多地区的人就是因为特种养殖而发家致富的。有养蝴蝶的,有养蛇的,有养蚂蚱的还有养蜈蚣的。正因为养的人不多才会有较高的收入。村里应该集中培养,然后养殖并找好售货渠道。

(三)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

给农民提供资金支持,包括信贷,基础设施投入和财政补贴。因为现在物价上涨,农民的生产成本也在增加,导致收入增加缓慢。所以政府有必要对农民生产活动进行支持。比如控制农药和农用材料的价格,在原来的基础上大大减少成本,农民的收入会增加很多。对农民进行补贴,不仅是发钱,也可以发放一些化肥,农药或者农具之类的,也可以减少成本增加收入。对有需要的农民发放贷款使他们更方便的去生产或者去创业等。

(四)提高农民素质。

包括身体素质,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从身体素质方面,多建设一些公园或者广场,供农民娱乐休闲。多引进一些健身器材,供农民进行锻炼。也可以组织专门的人教大家学习健身操和健身舞蹈。这样可以解除农民一天的疲劳更好的投入到生产中去。从科技素质方面,请专家指导种植技术或者一些专业技术工作。集中培养一部分技术人才,以后要做到科学养殖和向高技术领域迈进。从文化素质方面,以前由于生活水平不好,不能供孩子上学,以至于现在很多农民文化程度低。种植业虽然投入的很多,但收成很少。甚至是打工也不能找到工资很多的工作,职位只能是最基础的。现在应该在农村开设一些专门给农民上课的学校,可以由村里经验丰富和学历较高的.人,对村民进行讲授和培训。也可以由支队请的各方面专家来教大家。这样农民的文化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

11.XX县失地农民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十一

(XX县农业局)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也是维系农村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为了全面掌握农民失地情况,根据市农委通知要求,就全县农民失地情况进行了初步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失地的基本情况

XX县辖城关、黄堡、后坪、过渡湾、寺坪、歇马、马桥、马良、店垭、龙坪等10个镇和两峪乡,261个村(含社区),78499户。全县总人口2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03万人。农业局联合人社农保局、国土局耕保股联合调查,2011年,因各种原因全县失地面积达到711.6亩,牵涉农民450人,其中劳动力261人,进行社保安臵169人(养老保险),共发放征地补偿(土地补偿费、安臵补助费、青苗补偿费)1875.8662万元。失地农民主要因征用土地而失地,土地基本流向国道高速公路、重点工程建设用地及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农民失地后生产生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收入不稳定的失地农户认为,因失地他们的生产生活出现了困难和问题。但目前因我县落实补偿政策较好,未出现因农民失地问题造成的越级上访事件。

1、基本生活保障功能弱化。由于征地涉及到的农民,有的征用的土地多,有的征用的少,仅有几分地。失地农民认为征地对他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程度影响,补偿费用对他们来说

只能权宜之计、一时之用,从长远看,使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其最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

2、部分失地农民收入明显减少。一是由于失地农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无技能或技能单

一、年龄偏大,包括就业后收入偏低等原因导致失地农民无法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甚至出现不愿意就业的情况。二是是医疗费用、教育费用等生活费用负担过重,导致生活特别艰难。三是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随着因征占用地发放的补偿费和安臵费的坐吃山空,今后将出现病无所依,老无所养的局面。

3、失地农民的生存将更趋艰难。据反映失地的农民只顾眼前利益,没有从长久的生存角度考虑,绝大多数农户把安臵补偿费用于补贴家庭的日常开支,改善生活住房、购买摩托车、家电等生活用品。只有少数农民用于非农产业投资,用于寻找就业门路或扩大再生产。从眼前看,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但从长远看,补偿费吃光用尽后,这部分失地农民的生存将难以为继。

二、农民失地的原因分析

造成全县农民失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重点工程和公路建设用地。由于国家重点工程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城乡基础设施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特别是国家和地方公路建设更是突飞猛进。近年来,公路建设占用了许多耕地,如我县寺坪镇修建高速公路占用了部分耕地。

2、招商引资项目用地。近年随着县、乡镇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县区内引进了一批重点项目,如我县城关农产品加工园区占用了一部分农村土地。

3、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用地。由于相应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号召,用于发展小城镇镇区改扩建、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村庄建设等占用了部分农村土地。

4、自然灾害造成失地。由于我县是山区县,自然灾害频发,农业基础设施陈旧,梯田、坡耕地较多,因水毁造成部分农田被毁。

三、农民失地补偿情况

为妥善解决农民失地问题,避免农民失地而导致生产生活困难,保持社会稳定,我县对失地农民补偿和安臵主要采取了一下措施。

1、对失地农民给予货币补偿。对公路建设用地和地方公益性建设用地,按照国家标准,采取一次性货币补偿办法解决。对工商业经营性用地,根据乡镇情况,主要采取一次性政策补偿和租赁经营相结合的方式。

2、对部分失地农民给予土地调整。为了保障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有的乡镇村社采取给失地农民调整土地的方式,达到人人有地种、人人有饭吃的目的。

3、对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帮助。为了解决失地农民失业问题,各乡镇千方百计开拓就业门路,给失地农民创造就业机会。一是占地企业安臵就业。近几年占地企业都把安臵失地农民就业作为解决农民失地问题的主要措施,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吸纳被

占地村的劳动力就业,确保失地农民不失业。二是失地农民落实社保。在自愿的前提下,积极宣传政策,给部分失地农民落实了社会养老保险。三是号召农民转变观念,开创新业。各乡镇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兴办家业,有的从事了商业服务业,吸纳了部分失地农民。四是鼓励失地农民劳务输转。各乡镇积极组织劳务输转活动,优先安排失地农民外出务工。

四、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以更优惠政策,帮助失地农民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充分认识保障失地农民利益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一定要本着不让失地农民吃亏、不让失地农民因失地而导致生活水平下降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尽最大努力使失地农民不失利,不失业,不失居,有保障。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2、切实解决失地农民最关心的是两大问题“出路问题”和“退路问题”。出路问题,就是就业问题。被征地农民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维持家庭可持续生计的主要来源。要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根本的出路在于就业。目前失地农民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在诸多失地农民就业无门的情况下,往往只能靠一次性安臵费用来维持生计,而这点安臵补助费远远不能取代以往土地所具有的“最后的保障”的社会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限的资金难以为失地农民再造一个可持续的生计。

退路问题,就是社会保障问题。对农民而言,土地承载着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土地一旦被征用,他们的保障便成了“空中楼阁”。凭他们“卖地”时获得的那一点微薄的收入,要想一次性解决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问题实在是不现实,何况在政策上又有对农民不利,从长远看,基本的生活将得不到保障。

3、构建长效机制,保护失地农民利益。一是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寻找政府、征用地主体、失地农民间最佳的利益联结,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配机制,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二是应尽快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失地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其资金筹措应按国家、集体、个人及市场征地主体四方各担一点的思路解决。无论是何种用途的土地征用,征地主体均应在土地收益中留出一块作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三是建立再就业创新机制。引导失地农民提高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自觉性和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化就业,尽最大的努力使失地农民安居乐业。

12.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报告 篇十二

根据厅建管处《关于调查统计全省交通在建项目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的通知》文件精神的要求,我项目部于12月24日至12月26日在本项目范围内开展了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宣传、调查活动,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1、高度重视、领导组织

我项目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通知》文件精神,高度重视,精心安排。为切实抓好落实工作,成立了由项目经理为组长、副经理、总工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宣传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重要意义、普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调查各施工队农民工工资发放情况,设立农民工维权告示牌、张贴相关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了广大农民工维权意识和能力,营造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制环境。

2、注重平时,打好基础

在平时工作中根据农民工动态台账给在场的农民工办理工资卡,确保工资能够发放到每位农民工的手中。定期在农民工中进行回访、调查,彻底杜绝包工头变相克扣、拖欠、套取农民工工资的情况。财务部储备用于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的专项资金,用于对特殊情况的处理。

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的自查自纠活动,全面调查摸底。通过不同的方式对现场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在广大群众中征求农民工工资支付的更为有效、健全的实施方式。深入查找问题,拟出治理工作中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方向。重点查找施工队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参与或干预民农工工资发放行为;管理人员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以权谋私,吃、拿、卡、要行为。对资金的拨付等经济活动情况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开展自查自纠工作。

建立民工资支付工作的长效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强对各部门工作人员法律法规、纪律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切实增强其自觉抵制拖欠民工工资的意识。修订完善规章制度,做到真正以制度约束人。建立健全内部自律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监管。

3、农民工工资发放自查情况

我公司落实了现场每位农民工工资发放情况的自查工作,未发现有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由于人员流动较大的客观因素,部分人员来到工地工作不到一个月即离开,但我公司手续明确,均有领取工资的记录,长期在本工程工作的农民工均已经办理了工资卡。

在这次自查活动中领导小组成员到工地通过个别谈话、私下交流、设立举报箱等方式充分了解了各工地农民工工资发放情况,通过自查,我项目部农民工工资已全部发放完毕,没有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

浙江天一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平陶公路(平水段)大修工程

13.农民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报告 篇十三

一、农民外出务工与还乡基本情况

(一)农民外出务工情况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XX县是农业大县,同时也是安徽省重要的劳务输出县,外出务工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据重要位次,成为农民增收关键支撑。近年来,XX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与劳务品牌建设,强化劳务输出,常年外出务工及经商人员近40万人,约占农村人口的1/3。20xx年国际金融危机过后,长三角、京津唐、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就业岗位增多,工资水平显著提升,我县外出从业人口总体保持逐年上涨态势。据走访涧沟镇蒋庙村了解,该村现有农户8xx户,总人口3573人,劳动力xxxx人,今年外出务工劳动力1132人,占该村总人口的31.7%,同比增长约5%。具体来看,我县农民外出从业大体有如下特点:

1、青壮年农民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

农民工监测调查显示,二季度,全县110户调查户,外出务工xxx人,30周岁以下75人,占外出人口总数的65、2%,青壮年特别是“80、90后”逐渐成为XX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

2、从业地区及行业分布相对集中,“还巢”现象雏显。

XX县农民工外出从业在地区分布上主要呈现“分布较广,相对集中”态势,以上海、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地区和广东、深圳等珠三角地区为主导,全国范围内分散分布。如受访的大顺镇余埠村、炎刘镇李桥村、涧沟镇蒋庙村、小甸镇马集村,农民外出务工大多集中于上海、浙江、江苏、广东一带。农民工监测调查显示,二季度,农民工外出以省外居多,并多集中于东部地区,共计96人,占外出人员总数的83.5%,其中,上海67人,占58.3%;江苏22人,占19.1%;浙江6人,占5.2%。农民工省内转移依然较小,但 “还巢”现象雏现,xxx个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内县外就业19人,占外出人员总数的16.5%,同比增长11.8%。安徽作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省份之一,伴随着合肥经济圈的迅猛发展,省内就业形势大好,用工需求逐步扩大,农民工回流已成必然之势。从行业分布来看,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存在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不高等特点,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从业人数分别为35人、20人、14人和xx人,合计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75.7%。

3、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多以自发组织为主。

农民外出务工,主要靠血缘、人缘、地缘等关系自发组织向外转移,而通过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组织的转移甚少。农民工监测调查表明,二季度,xxx个外出务工人员,外出方式中,中介组织介绍3人,占2.6%;亲朋好友介绍68人,占59.1%;自发组织44人,占38.3%。

4、务农农民的季节性务工呈逐年上涨趋势。

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普及,农村季节性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多,而且剩闲时间越来越长。因此,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开始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农忙季节则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其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兼业人数的多少与时间的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寡与劳务收入的高低而不同,兼业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5、农民工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据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显示:1-6月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xxxx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42.3元,增长27.5%。其中,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收入199.6元,同比增长1.48%;外出从业得到收入xx32.17元,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达到77.7%,占期内现金收入的比重为28.9%,同比增长31.3%。外出务工收入牢牢占据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二)农民工返乡情况

今年上半年以来,虽然全国经济下行趋势明显,但外出务工形势基本保持稳定向好态势,外出务工平均工资水平显著提升。农民工监测调查显示,二季度,110户调查户,外出务工xxx人,工资性总收入98.03万元,同比增长35.9%,人均月工资2837.8元,同比增长26.6%。据对部分乡镇部分村调查了解,当前外出人员返乡很少。如小甸镇马集村,全村人口4860人,劳动力3254人,外出务工xxxx人,今年以来,还乡xx人左右,约占外出务工总数的0.7%。据访问的4个村反映,今年夏收夏种期间家中劳力缺乏的外出人员家庭中存在回乡的现象,但基本上是暂居,农忙结束后,又返回原务工地。如涧沟镇蒋庙村,前期夏收夏种农忙期间还乡16人,绝大多数因为家庭农忙期间缺乏劳力而返回,逗留时间较短,一般7-10天左右又返回务工地。少数返乡农民工不准备继续外出,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上,不准备继续外出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家庭牵挂较多,留在家中照顾老人和带孩子上学;

二是由于缺乏一定的技能,外出从事行业工资不高,且生活开支较大;

三是回乡准备种田,农闲时可以打散工。

三、农民工转移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气候”,但从一开始就伴生着一系列的问题。从宏观上看,主要是在政策、制度上存在的制约因素,这些问题将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得到解决。但是,从微观上看,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仍然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劳动力素质偏低,转移就业难度大。

我县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低主要表现在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低。现有农村劳动力中,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大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较少。农民工监测调查显示,二季度,外出务工xxx人,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99人,占比达到86.1%;高中及中专学历9人,占比7.8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7人,仅占6.1%。而且大多数没有职业资格证书。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技能低,因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成为制约其转移就业的“瓶颈”。从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的劳动力的转移途径将越来越窄。

2、农村劳动力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乡镇一级的农村职业介绍机构还处于盲点,城乡就业一体化的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场所少、制度不健全、信息不畅通、交易成本偏高等问题,信息网络建设、就业培训等正常支出缺乏资金支持,中介服务和跟踪管理工作都很薄弱,劳务信息的搜集、整理、发布覆盖面窄、时效性差、中间环节多,缺乏系统性、广泛性、权威性,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3、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一方面农村有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另一方面企业却出现招工难,除企业工资待遇偏低、用工管理不规范等因素外,主要是现有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专业技能等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从劳动力就业整体形势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与企业用工需求的矛盾越发突出。

4、农民工社会保障力度仍需加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障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逐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也持续向好,据被访村反映,现在外出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方面总体要好于以前,但保障力度依然不够。农民工监测调查表明,二季度,全县110户调查户,外出农民工xxx人,全部都参加了医疗保险,其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13人,占比达到98.3%;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仅2人,占比仅为1.7%。参加养老保险的有105人,参保率达91.3%。其中,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97人,占参保人数的92.4%;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2人,占1.7%;参加商业保险和其他养老保险的6人,占5.2%。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率显著提升,但绝大多数只享受农民社保,农民工工人职业农民保障的现象依然存在,保障力度显著较低。

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农民工培训体系建设。

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发展劳务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转变择业观念,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二是要增加投入,逐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公共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扩大农民工培训范围与内容,完善城乡就业培训网络,认真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目标。

2、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

一是抓好后备劳动力资源的培训,要以“80、90后”等新生劳动力为重点,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后备劳动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增强转移就业的竞争能力;

二是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根据市场和企业的用工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要求,确定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三是要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突出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等方面的内容

3、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一是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培育农村服务业体系,提高农村人口城镇化水平,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广开门路。

二是要抓好招商引资,鼓励农民创业,大力发展乡镇民营企业,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向非农企业和小城镇有序转移,特别是季节性务工人员,有效解决好农村“40、50”等中年劳动力转移就业难的问题。

4、进一步完善农民工权益保护体系。

上一篇:“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方案下一篇:基层中医院的发展思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