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共12篇)
1.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篇一
附件3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案
目录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案........................................................................1
1、建立完善安全管理体系.................................................................................1 1.1成立安全保障机构.........................................................................................1
2、可靠性保证.....................................................................................................2 2.1操作系统的安全.............................................................................................3 2.2系统架构的安全.............................................................................................3 2.3设备安全.........................................................................................................4 2.4网络安全.........................................................................................................4 2.5物理安全.........................................................................................................5 2.6网络设备安全加固.........................................................................................5 2.7网络安全边界保护.........................................................................................6 2.8拒绝服务攻击防范.........................................................................................6 2.9信源安全/组播路由安全...............................................................................7
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案
1、建立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1.1成立安全保障机构
山东联通以及莱芜联通均成立以总经理为首的安全管理委员会,以及分管副总经理为组长的网络运行维护部、电视宽带支撑中心、网络维护中心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应急小组,负责全省网络信息安全的总体管理工作。
山东联通以及莱芜联通两个层面都建立了完善的内部安全保障工作制度和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应急预案,通过管理考核机制,严格执行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标准,接受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同时针对三网融合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特殊要求,已将IPTV等宽带增值业务的安全保障工作纳入到统一的制度、考核及应急预案当中。内容涵盖事前防范、事中阻断、事后追溯的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域名信息登记管理制度IP地址溯源和上网日志留存等。并将根据国家规范要求,对三网融合下防黑客攻击、防信息篡改、防节目插播、防网络瘫痪技术方案进行建立和完善。
2、可靠性保证
IPTV是电信级业务,对承载网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可靠性分为设备级别的可靠性和网络级别的可靠性。
(1)设备级可靠性
核心设备需要99.999%的高可靠性,对关键网络节点,需要采用双机冗余备份。此外还需要支持不间断电源系统(含电池、油机系统)以保证核心设备24小时无间断运行。
(2)网络级可靠性
关键节点采用冗余备份和双链路备份以提供高可靠性。网络可靠性包括以下几方面:
接入层:接入层交换机主要利用STP/RSTP协议在OSI二层实现网络收敛自愈。
汇聚层:在OSI第三层上使用双机VRRP备份保护机制,使用BFD、Ethernet OAM、MPlS OAM来对链路故障进行探测,然后通过使用快速路由协议收敛来完成链路快速切换。 核心层:在P设备(Core设备和CR设备)上建立全连接LDP over TE。TE的数量在200以下。
组播业务保护:主要基于IS-IS协议对组播业务采取快速收敛保护,对组播分发进行冗余保护和负载分担。
2.1操作系统的安全
在操作系统级别上,其安全需求主要表现在防止非法用户入侵、防病毒、防止数据丢失等。
防止非法用户入侵:系统设置防火墙,将所有需要保护的主机设置在防火墙内部,物理上防止恶意用户发起的非法攻击和侵入。为业务管理人员建立起身份识别的机制,不同级别的业务管理人员,拥有不同级别的对象和数据访问权限。 防病毒:部署防病毒软件,及时更新系统补丁。
数据安全:建立数据安全传输体系,系统具备完善的日志功能,登记所有对系统的访问记录。建立安全的数据备份策略,有效地保障系统数据的安全性。
2.2系统架构的安全
IPTV运营管理平台具备双机热备份功能,业务处理机、EPG服务器、接口机都支持主备功能。
存储系统能够支持磁盘RAID模式,利用RAID5技术防止硬盘出现故障时数据的安全。支持HA(High Availability)模式,实现系统的热备份,在主用系统故障时能够自动切换到备用系统,可提供流媒体服务器多种单元的冗余备份。
支持用户通过手工备份功能。并且备份数据可保存到外部设备中。同时,设备可通过分布式部署,保证系统的安全。EPG服务器、VDN调度单元、网管均支持分布式处理。2.3设备安全
核心系统(服务器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能在常温下每周7×24小时连续不间断工作,稳定性高,故障率低,系统可用率大于99.9%。
具备油机不间断供电系统,以保证设备运行不受市电中断的影响。服务器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大于5,000小时,小型机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大于10,000小时,所有主机硬件三年内故障修复时间不超过30个小时。2.4网络安全
IPTV业务承载网络直接与internet等网络互联,作为IP网络也面临各种网络安全风险,包括网络设备入侵、拒绝服务攻击、路由欺骗、QOS服务破坏以及对网络管理、控制协议进行网络攻击等,故IPTV承载网络的安全建设实现方式应包括物理安全、网络设备的安全加固、网络边界安全访问控制等内容。2.5物理安全
包括IPTV承载网络通信线路、物理设备的安全及机房的安全。网络物理层的安全主要体现在通信线路的可靠性,软硬件设备安全性,设备的备份和容灾能力,不间断电源保障等。2.6网络设备安全加固
作为IP承载网,首先必须加强对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即对网络设备的安全加固,主要包括口令管理、服务管理、交互式访问控制等措施。
口令的安全管理,所有网络设备的口令需要满足一定的复杂性要求;对设备口令在本地的存储,应采用系统支持的强加密方式;在口令的配置策略上,所有网络设备口令不得相同,口令必须定时更新等;在口令的安全管理上,为了适应网络设备的规模化要求,必须实施相应的用户授权及集中认证单点登录等机制,不得存在测试账户、口令现象。
服务管理,在网络设备的网络服务配置方面,必须遵循最小化服务原则,关闭网络设备不需要的所有服务,避免网络服务或网络协议自身存在的安全漏洞增加网络的安全风险。对于必须开启的网络服务,必须通过访问控制列表等手段限制远程主机地址。在边缘路由器应当关闭某些会引起网络安全风险的协议或服务,如ARP代理、CISCO的CDP协议等。控制交互式访问,网络设备的交互式访问包括本地的控制台访问及远程的VTY终端访问等。网络设备的交互式访问安全措施包括:加强本地控制台的物理安全性,限制远程VTY终端的IP地址;控制banner信息,不得泄露任何相关信息;远程登录必须通过加密方式,禁止反向telnet等。2.7网络安全边界保护
网络安全边界保护的主要手段是通过防火墙或路由器对不同网络系统之间实施相应的安全访问控制策略,在保证业务正常访问的前提下从网络层面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IPTV承载网络边界保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通过路由过滤或ACL的方式隐藏IPTV承载网路由设备及网管等系统的IP地址,减少来自Internet或其它不可信网络的安全风险。
在IPTV承载网络边缘路由器与其它不可信网络出口过滤所有的不需要的网络管理、控制协议,包括HSRP、SNMP等。2.8拒绝服务攻击防范
拒绝服务攻击对IPTV承载网络的主要影响有:占用IPTV承载网网络带宽,造成网络性能的下降;消耗网络设备或服务器系统资源,导致网络设备或系统无法正常提供服务等。
建议IPTV承载网络采取以下措施实现拒绝服务攻击的防范:实现网络的源IP地址过滤,在IPTV承载网接入路由器对其进行源IP地址的检查。关闭网络设备及业务系统可能被利用进行拒绝服务攻击的网络服务端口及其它网络功能,如echo、chargen服务,网络设备的子网直接广播功能等。通过建立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平台实现对拒绝服务攻击的分析、预警功能,从全局的角度实现对拒绝服务攻击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隔离。
下图给出了IPTV承载网安全建设实现方式图。
2.9信源安全/组播路由安全
尽管组播技术具备开展新业务的许多优势,并且协议日趋完善,但开展组播业务还面临着组播用户认证、组播源安全和组播流量扩散安全性的问题。
组播源管理:在组播流进入骨干网络前,组播业务控制设备应负责区分合法和非法媒体服务器,可以在RP上对组播源的合法性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来自未经授权的组播源的注册报文,可以拒绝接收发送过来的单播注册报文,因此下游用户就可以避免接收到非法的组播节目。为防止非法用户将组播源接入到组播网络中,可以在边缘设备上配置组播源组过滤策略,只有属于合法范围的组播源的数据才进行处理。这样既可以对组播报文的组地址进行过滤,也可以对组播报文的源组地址进行过滤。
组播流量扩散安全性:在标准的组播中,接收者可以加入任意的组播组,也就是说,组播树的分枝是不可控的,信源不了解组播树的范围与方向,安全性较低。为了实现对一些重要信息的保护,需要控制其扩散范围,静态组播树方案就是为了满足此需求而提出的。静态组播树将组播树事先配置,控制组播树的范围与方向,不接收其他动态的组播成员的加入,这样能使组播信源的报文在规定的范围内扩散。在网络中,组播节目可能只需要一定直径范围内的用户接收,可以在路由器上对转发的组播报文的TTL数进行检查,只对大于所配置的TTL阈值的组播报文进行转发,因此可以限制组播报文扩散到未经授权的范围。
组播用户的管理:原有标准的组播协议没有考虑用户管理的问题,但从目前组播应用的情况来看,在很多的组播业务运营中,组播用户的管理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在IPTV业务中,直播业务作为十分重要的业务,对用户进行控制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对组播用户的管理就是对经过授权的组播用户控制其对组播业务的接入,控制用户哪些组播频道可以观看,哪些频道不可以观看。通过在DSLAM/LAN交换机用户侧对组播组进行控制,防止恶意用户的非法组播流攻击网络。
2.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篇二
金融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总体构架有系统安全、物理安全、应用安全、网络安全、和管理安全 (见图1) 。
1.1 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
系统安全指的就是网络结构的安全和操作系统的安全, 应用系统安全等等。网络结构的安全就是指网络拓扑没有冗余的环路产生, 线路比较畅通, 结构合理。操作系统的安全就是指要采用较高的网络操作系统, 删除一些不常用却存在安全隐患的应用, 对一些用户的信息和口令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和限制。应用系统的安全就是指只保留一些常用的端口号和协议, 要严格的控制使用者的操作权限。在系统中要对系统有一些必要的备份和恢复, 它是为了保护金融系统出现问题时, 能够快速的恢复, 在金融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要对其内容进行备份。
1.2 金融信息系统的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就是要保证整个网络体系与信息结构都是安全的。物理安全主要涉及的就是环境的安全和设备的安全, 环境安全主要就是防雷、防火、防水等等, 而设备的安全指的就是防盗、放干扰等等。
1.3 金融信息系统的应用安全
金融信息系统的应用安全主要就是指金融信息系统访问控制的需要, 对访问的控制采用不同的级别, 对用户级别的访问授权也是不同。收集验证数据和安全传输的数据都是对目前使用者的身份识别和验证的重要步骤。而对于金融系统中数据资源的备份和恢复的机制也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在故障发生后第一时间恢复系统。
1.4 金融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
金融信息都是通过才能向外界发布的, 而通过采取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加密来实现通信的保护, 对网络中重要信息进行保护。而对网络进行入侵检测也是必要的, 通过信息代码对进出的网段进行监控, 来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对系统也要进行不定期的部件检测, 发现有漏洞要及时的进行补救。
1.5 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金融系统是一个涵盖多方面的网络, 也运行着很多的网络, 对金融系统进行信息管理, 就应该设置安全的管理中心, 要集中的管理, 严格的规定和确定明确的责任和控制, 确保金融系统可靠的运行。
2 金融信息系统安全保障的措施
2.1 设置安全保障的措施
对于任何未经允许的策略都严格的禁止, 系统允许访问的都要经过眼的认证才能进入下一步, 重要的金融信息要经加密的措施进行传输。要通过网络安全策略对金融信息系统的网络设置防火墙, 用来保护各个金融节点的信息安全, 允许授权用户访问局域网, 允许授权用户访问该局域网内的特定资源;按业务和行政归属, 在横向和纵向网络上通过采用MPLSVPN技术进行VPN划分。
2.2 使用安全技术和安全产品的措施
为了金融系统有个安全可靠运行环境, 遵循金融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策略, 要在金融信息系统中安装一些安全技术和安全的产品。将金融信息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安全区域, 每个区域都不同的责任和任务, 对不同的区域要有不同的保护措施, 即方便又增强了安全性。在金融系统中安装一道防火墙, 用来防止不可预见的事故, 若是有潜在的破坏性的攻击者, 防火墙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对外部屏蔽内部的消息, 以实现网络的安全防护。应该在金融信息系统中设置入侵检测系统, 要对网络的安全状态进行定期的检测, 对入侵的事件进行检测, 对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在金融信息系统中安装防病毒的系统, 对有可能产生的病源或是路径进行相对应的配置防病毒的软件, 对金融信息系统提供一个集中式的管理, 对反病毒的程序进行安装、扫描、更新和共享等, 将日常的金融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简单化, 对有可能侵入金融信息系统的病毒进行24小时监控, 使得网络免遭病毒的危害。定期的对金融信息系统进行安全评估, 对系统中的工作站、服务器、交换机、数据库一一的进行检测评估, 根据评估的结果, 向系统提供报告。安全的评估与防火墙的入侵检测是相互配合的, 够使网络提供更高性能的服务。
2.3 金融信息管理的安全措施
在管理的技术手段上, 也要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金融信息系统是相对比较封闭的, 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是最重要的, 业务逻辑与操作规范的严密是重中之重。因此对于金融信息系统的内部管理, 加强领导班子对安全管理的体系, 强化日常的管理制度, 提升根本的管理层次。
2.3.1 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
如今我国更加重视信息安全的发展, 它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在金融信息系统的内部要建立安全管理小组, 安全管理小组的任务就是要制定出符合金融发展的安全策略。管理小组由责任和义务维护好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2.3.2 制定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办法和法规, 主要就是抓住内网的管理, 行为、应用等管理, 进行内容控制和存储管理。
对每个设施都要有一套预案, 并定期进行测试。
2.3.3
加强严格管理, 加强登陆身份的认证, 严格控制用户的使用权限, 对每个用户都要进行信息跟踪, 为系统的审核提供保障。
2.3.4 加强重视信息保护的等级, 对金融信息系统中信息重点保护, 对重要信息实施强制保护和强制性认证, 以确保金融业务信息的安全。
也要不断的加强信息管理人才与安全队伍的建设, 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通过各种会议、网站、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大信息安全普法和守法宣传力度, 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识, 尤其是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的信息安全知识培训与教育, 提高员工的信息安全自律水平。
3 结语
随着金融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金融信息系统的规模逐步扩大, 金融信息资产的数量急剧增加, 对网络与信息系统实施安全保护已势在必行。目前互联网的应用还缺乏一定的安全措施, 这样就严重的影响和限制了金融系统通过网络向外界提供服务的质量和种类。因此, 各个金融信息系统都必须要采取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 构建一个安全的合理的金融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卢新德.构建信息安全保障新体系.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2]李改成.金融信息安全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3.探析企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篇三
关键词:信息安全 系统安全 区域分级 入侵检测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210-01
技术创新和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随着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人们对信息化的作用越来越有所认识,对信息化的建设更加重视。建立必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信息传输和处理系统,以适应信息收集、处理和开发工作的需要。目前,很多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安全风险,这些风险即来自外部,也来自内部。主要安全风险有:计算机病毒、特洛伊木马、网络侦听、Dos攻击等。
1 进行安全区域分级
在企业信息系统中,对安全域进行合理分级,根据网络结构、应用系统用途以及信息的安全等级等因素,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域的划分,将不同用途的系统划分在不同安全域、将信息系统用户功能区域与信息系统管理功能区域划分在不同安全域、将应用服务与数据存储服务划分在不同安全域,分别进行保护,应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对跨越安全域边界的访问进行有效控制。
根据企业的网络拓扑结构,在充分考虑可行性和防病毒要求的基础上,在企业整个网络安全管理架构方面,采用分级管理、多重防护的管理措施,根据不同部门的业务重要性,设定不同的信息安全级别等级,进行信息安全保护,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根据部门需求和网络安全级别的分级等级,制定和部署不同的安全策略进行网络安全管理,既避免了保护过度造成的工作不便,也避免了低于需要的安全保护的级别,而存在的潜在风险,一旦某层级的网络出现问题,便于该层级的网络在第一时间得到最有效的解决。
2 部署网络入侵防御系统
部署的入侵检测设备(IDS),属网络攻击行为检测设备,不能对攻击行为进行阻断,主要用来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和分析,依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尽可能发现识别已知的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报表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并报警,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而目前流行的网络攻击方式和种类逐步向网络上层延伸,攻击行为经过通用端口进行伪装,欺骗无法流重组和协议分析的入侵检测设备。使原有的入侵检测设备失去了攻击检测阻断的准确性。
为了满足网络数据处理要求,保证网络不会受到入侵的攻击,规划新增部署网络入侵防御系统(IPS)。入侵防御系统可以深度感知并检测流经的数据,对于TCP流分段重叠进行完整和合法性校验,基于目标设备的操作系统进行准确的的流重组检测。检测引擎首先对到达的TCP数据包按照其目标服务器主机的操作系统类型进行流重组,然后对重组后的完整数据进行攻击检测,实现在应用层中将有害流量从正常业务中分离,从而从根源上彻底阻断了TCP流分段重叠攻击行为。
3 部署内网安全管理系统
内网安全管理系统从终端安全、桌面管理、行为监控、网络准入控制等多个角度构建一套完整的内网安全防护体系,贯彻“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安全理念,通过集中管理、分层保护原则,全方位保证企业内部网络安全。
采用内网管理系统,分别在企业访问终端上部署客户端,并在企业网部署内网安全管理服务器,通过设定策略对桌面机器进行全面安全防护,并实现以下的安全功能:
终端桌面访问控制:为厂所有联网主机提供以应用程序为中心的主机防火墙保护功能;提供传统的主机型防火墙功能锁定合法应用程序,防止恶意程序通过伪装或代码注入等手段绕过防火墙的检测;当系统探测到远程攻击行为时,可以自动阻断所有來自攻击方的网络通讯,确保主机的安全。
终端桌面入侵检测:提供的完整的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HIDS),有效保证了检测效率和更低的误报警率;提供入侵检测特征的编辑功能,管理员可以根据企业的特点和新出现的网络威胁自定义入侵检测规则,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升级HIDS的入侵检测特征库,快速而灵活的应对不断出现的新的网络攻击行为。
防病毒软件检测:提供了对主机的杀毒软件的检测功能,可检测主机运行的杀毒软件版本和杀毒软件病毒库版本及升级时间等。
补丁管理:通过策略定制,可以自动检测、下载和安装适用更新;通过定制需要安装的补丁,自动从服务器下载并安装IP管理:对局域网内IP地址、MAC地址进行管理控制,有效检测IP冲突;建立IP地址库,提供IP查询功能,显示IP地址资源使用情况;对于已分配的IP地址要与MAC/主机名进行绑定,对于未分配的IP地址可以自由使用,也可以禁止使用,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策略化配置;对IP地址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防止IP地址被非法盗用,保证已经预留的IP地址只能被预留者使用。
行为监管:对拨号行为进行监管,包括:实时监视普通电话线、ISDN、ADSL等方式的拨号上网;对拔掉内网网线或禁用本地网卡等进行非法外联的主机监测;对打印机进行监管,包括:实时监视对网络、本地打印机的使用;通过策略定制的限制主机可以使用哪些打印机;对文件的监视,包括:对通过网络或者本地非授权读写、拷贝、删除涉密文件行为的监控;对文件属性改变包括文件内容修改的行为监视;对计算机外存设备的监管,包括对软驱、光驱、USB、光驱等读写的监控。
系统监管:进程监控。提供黑白名单两种方式,保证主机运行进程的可控性;提供菜单可远程终止指定主机上面的进程;所有被控主机的进程可查看监视;端口连接监视。可以监视所有被控主机的连接状态,可以监视主机的安装的软件信息和硬件信息,当软硬件信息改变时,提供了报警功能。
4 部署安全审计及日志管理系统
安全审计系统是一种基于信息流的数据采集、分析、识别和资源审计封锁系统。可以根据设定的安全控制策略,实时审计网络数据流,对受控对象的活动进行审计,对信息系统中的操作行为和操作结果进行收集和准确记录,实时的监测系统状态,监测和追踪侵入者等等。通过对日志的检查,可以发现错误发生的原因,或受到攻击时攻击者留下的痕迹,并可以重现用户的操作行为的过程,为安全管理提供用于安全事件分析的数据与事后的行为取证。
通过部署安全审计及日志管理系统,对网络进行网络审计管理,提高对关键资源的全局控制和调度能力,为全面管理提供一种审计、检查当前系统运行状态的有效手段。
5 结语
4.环保厅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探论文 篇四
摘要:本文介绍了河北省环保厅从网络层、应用层、系统层几方面入手构筑的系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详细论述了本单位采用的防火墙、入侵检测、网络杀毒、数据备份等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在网络信息安全防护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防火墙技术
网络杀毒信息化网络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应用的基础在于安全。随着我厅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我厅已建成内外网物理分开的局域网,该网上运行有办公自动化、在线监控、网上审批、排污申报、企业环境保护信用、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网站发布等多个应用系统。如何确保网络的安全畅通、保护信息数据安全、保障系统不被攻击成为我厅信息化建设中一项重点工作。结合目前网络、应用环境,我厅从网络层安全、应用层安全、系统层安全入手,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网络杀毒、数据备份四大措施,构成我厅网络信息安全屏障,防止信息资源的价值不受损害,确保信息资源面临最小的风险和获取最大的安全利益,使信息化应用服务、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内容能够抵御安全的威胁而具有完整性、真实性、保密性、可用性和可控性的能力。
1运用防火墙技术
网络防火墙一般放在外网和内网之间,作为局域网和外部公共网络之间的第一道屏障,是各单位最先购置的网络安全产品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加强网络之间的访问控制,防止外部网络的用户采用非法的方式通过互联网网络进入内部网络,访问局域网内部的网络资源,保护局域网环境的网络互联设备。主要针对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传输的数据包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来实施检查,从而判定网络之间的通信是否被允许,并且监控网络运行状态是否正常。我厅采用NGFW4000-UF(TG-5030)防火墙。该产品采用独创的.核检测技术,在内核上支持防病毒,防火墙能够抵御synflood、smurfattack、teardropattack、pingofdeath、landbasedattack、pingsweep攻击等多种DOS和DDOS攻击。系统基于IP地址、端口、时间、用户名、文件、网址、关键字、MAC地址等多种方式进行访问控制。支持TOPSEC、OPSEC联动协议,能与国内外主流IDS系统实现联动,保障系统的安全性。支持与交换机的Trunk接口连接,并且能够实现Vlan间行路由。通过防火墙把我厅网络设备分为三个区:内、中间区、外,其中WWW服务器、邮件服务器放在中间区,对不同的区配置不同的安全策略,如我们对外只允许http、pop3、smtp三种协议访问我厅网络。通过对防火墙安全策略的有效设置,达到阻断某些网站对我厅网络访问的目的,彻底消除某些不良网站的潜在威胁,从网络的最外层保护了信息安全。
2运用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被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的闸门,它并行安装在网络中,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对网络进行安全监测,及时发现有入侵行为特征的网络行为,并向管理员进行报警,由管理员及时采取安全措施,阻断攻击行为。入侵检测系统也可以和防火墙和路由器配合工作来提高网络安全。我厅采用的TYLMIDS是网络攻击和违规行为识别与响应系统。该设备实时监视系统审计信息和网络上的数据流,分析通讯数据,寻找网络上的攻击行为和其它违规的网络活动。如果检测到网络上的攻击和违规的网络行为时,设备能够按用户设定的安全策略自动进行攻击的响应。该设备的控制核心是一个标准的安全资源管理平台,不但可以管理探测器,还可以管理网络中的防病毒、防火墙、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产品,同时实时监控网络产品的运行状态,CPU,内存的运行情况。这样,该系统不仅可以被动的监视网络情况,还可以主动和防火墙等联动采取阻断措施,使阻断更有效,而且变为动态执行。目前,我们通过该系统监测交换机每个端口的计算机,发现数据量异常,通过关闭端口使该机器不能上网,然后通过监测记录分析机器大概中了哪种病毒,然后令其杀毒打补丁。该系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网络的管理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实践证明,入侵检测系统是安全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防火墙联动,增强网络防御能力。
3网络杀毒
网络层通信有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做防护,那么应用层的病毒入侵也是对信息安全的一大威胁。我厅采用卡巴斯基杀毒软件网络版解决方案。它通过系统中心的统一管理,为我厅服务器、电脑提供灵活、方便的网络防病毒支持,可以确保内部网络不受病毒侵扰。系统中心部署在环保厅中心机房,对整个网络终端设备实现远程管理、智能升级、远程报警、自动分发等多种功能,高效地管理和保护所有的病毒入口。通过管理员控制台软件,管理员能够在网络内任意计算机上实现对整个网络的集中控制管理,监测到整个网络环境中各个节点的病毒监测状态。实现全面集中全网查杀毒、全网远程设置、远程杀毒、远程报警、集中式授权管理、移动式管理、监控邮件、监控邮件客户端等多种管理功能。卡巴斯基杀毒软件网络版提供多种升级方式及自动分发的功能,并且支持多种的网络连接方式,具有升级更加方便、更新及时的特点。网络管理员可以十分轻松地按照事先设定的升级方式,实现全网内设备防病毒库的统一升级,而且尽快将新版本部署到全部计算机上,以保证卡巴斯基杀毒软件网络版保持最新版本的状态,而且版本一致,杜绝由于版本不一致而可能造成的安全隐患、安全漏洞。在应用层安全方面,我厅采用卡巴斯基防病毒软件,形成信息安全的又一防护措施。
4数据备份
5.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篇五
福建林业电子政务信息网络构建及安全保障体系探析
从福建林业信息现状出发,围绕信息化核心工程--电子政务信息网络的构建,提出了以层次化为结构的信息网络建设和具体实现的思路,并对林业网络系统安全保障的体系进行探析.
作 者:李欣 Li Xin 作者单位:福建省林业信息中心,福建,福州,350003 刊 名:林业勘察设计 英文刊名:FORESTRY PROSPECT AND DESIGN 年,卷(期):2009 “”(1) 分类号:S7 关键词:林业电子政务 信息网络 安全保障6.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篇六
一、电力系统一体化概述
(一)系统特点分析
电力系统一体化具体指的就是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自动化总称,主要有变电站、电能量剂量与电网调度以及配电网等等。而电力系统一体化所具备的特点十分明显,其可靠性与及时性突出,与此同时,系统本身的完整性与一致性优势也相对显著。
(二)有关电力系统一体化信息安全的阐释
在电力企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保证系统信息安全十分关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综合考量电力工业具体特点,在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有效地规避系统被入侵,对系统状况进行全面检测。一旦出现系统安全事件,应当在短时间内采取应对措施,而系统遭受破坏的情况下可以及时恢复。对于电力系统一体化自动化系统信息安全,则是要全面保护系统信息。针对没有授权系统计算机资源是不允许访问亦或是篡改的,同时要拒绝相应的服务攻击。除此之外,还需要避免系统受到病毒或者的入侵,尽可能防止操作不正确对系统带来的威胁。而电力系统一体化信息安全所具备的特点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信息安全的保密性较强,因而系统内部信息的泄露风险得以降低;其次,完整性明显。电力系统一体化的完整性特点可以有效地规避对系统内部软件以及数据等内容进行非法地删除以及破坏等;最后,信息有效性突出。落实电力信息系统的一体化,能够确保信息和系统资源更加有效。
(三)安全技术在电力系统一体化设计中的运用
第一,防火墙技术。众所周知,防火墙属于网络安全构建,主要在企业网络以及不安全网络中合理地设置障碍,有效地规避信息资源被非法访问。而防火墙技术的应用能够避免公司网络中的专利信息非法输出。现阶段,所谓的.防火墙系统具体指的都是硬件防火墙,其具体的组成就是防火墙硬件卡与策略服务器软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在服务器以及工作站中合理地安装好防火墙的硬件卡,而在服务器中则应当安装策略服务器软件,增强配置并管理网络系统防火墙的效果。通常情况下,防火墙比较适用在独立且和外部网络互联途径有限,服务种类集中的单一性网络当中,能够对局域网进行全面保护。第二,VPN技术。该技术具体指的就是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对公开网络数据传输的能力进行合理运用,并在安全技术的作用下,实时提供保密数据通信,是一种安全通道,具有明显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概括来讲,VPN传输信息的主要媒介就是对可靠性不强的公用互联网予以合理运用,并在附加安全隧道与访问控制以及用户认证等多种技术的作用下,具备相似于专用网络的安全性能,为传输重要信息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在电力系统中融入VPN技术,能够使电力网络生产投入不断降低,同样也可以从网络升级与维护工作中脱离出来。对于VPN技术的长期运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力网络可拓展性能,与此同时,还能够对电力系统内部各个部门进行有效的调整,确保关系的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各个部门能够针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在网络大力支持之下,节省协调办公相关费用。对于VPN技术而言,隧道技术的作用不容小觑,这是在网络层协议基础上的规范,在两点间亦或是两端间的数据传输隧道构建与拆除中比较常用。而实现VPN的重要前提就是网络设备与固化在网络设备当中的控制软件。当前,VPN交换机是交换式VPN的重要设备,对隧道交换使用能够把访问引导至隧道的终端,以保证不同网络用户都可以进入到各种网段当中。第三,IDS技术。IDS也被称为入侵检测系统,通常被应用在可能对系统保密性以及完整性造成损害的行为检测当中,属于网络技术当中的一种,同样也是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的领域。而IDS技术在实时检测的基础上,可以对攻击模式、系统漏洞以及不完善版本与系统配置等模式予以全面检查,进而对相关活动的安全性进行有效监控。该系统的具体组成就是数据管理服务器以及网络探测代理。其中,网络探测代理主要是专门主机当中运行,能够对网络流过数据包进行监视,同时在发现出现攻击行为的情况下可以向数据管理服务器传送信息,并在服务器数据库当中对信息进行详细记录。
二、电力系统一体化信息安全防护体系设计与应用研究
(一)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设计
充分考虑电力系统当中不同应用特点以及安全等级的具体要求,可以有效分组以实现系统安全性的提升。其中,针对不同系统的安全等级,安全分组主要包括三种。第一种分组,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SCADA、PAS、DMS三个部分,具有高实时性,而所对应的生产现场控制区主要是实时控制区。第二种分组,系统的功能主要是TMR,具有准实时性,其实际对应的生产现场控制区主要是非实时控制区。第三种分组,系统的功能主要是DMIS部分,而具有非实时性,所对应的生产现场控制区主要是生产管理区。前两种分组之间可以设置硬防火墙的设备,进而规避同电网外部公共通信链路以及内部公共信息通道链路的连接。对MIS系统的以太网出口进行考虑,则应当在第三种分组和前两种分组间有效设置物理隔离设备。与此同时,第三种分组当中的DMIS一定不能够和电网外部公共通信链路以及内部公共信息通道链路实现连接。基于此,前两种分组确定为电力系统一体化的内部网络,而第三种分组为外部网络。
(二)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安全管理方式
首先,应详细地指出计算机安全任务以及责任,同样要划分普通用户和管理人员间的权限。其中,系统的维护工作人员要承担维护系统与配置的责任,同时还应当对相关维护数据与图形进行合理编辑。另外,操作工作人员要对SCADA运行的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普通用户只允许查看信息,但是没有操作亦或是控制系统的权利。其次,要想进入系统内的人员,一定要具备和系统配套的注册工具,通过对证书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在交换系统内部数据的基础上,确保操作的安全性。最后,重视系统安全的作用,及时备份系统内容。与此同时,需要在初始设置系统的时候,制定系统出现故障的恢复计划,以备不时之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中的自动化系统诸多,必须要构建安全防护系统,充分考虑系统特点以合理设置安全等级,确保各自动化系统隔离的安全性,增强系统网络安全效果。
参考文献:
[1]常富红,王媛媛.电力系统一体化设计中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探讨[J].信息与电脑,(4):31-31,33.
[2]徐晖,梁承东,程俊春等.基于电力系统的信息安全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计算机科学,,41(z2):482-484.
[3]陈来军,梅生伟,陈颖等.智能电网信息安全及其对电力系统生存性的影响[J].控制理论与应用,,29(2):240-244.
[4]张启芳,解梁军,葛网华等.基于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督查平台的架构设计及应用[J].电子设计工程,2015,23(23):174-176.
[5]郭丽.面向PID电力系统信息安全自动控制研究[J].科技通报,,29(2):39-41.
7.浅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篇七
一、构建档案信息安全思想保障体系
树立和坚持全面的、科学的、发展的档案信息安全观, 是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思想基础。传统安全观、保密安全观、技术安全观、系统安全观和网络安全观等, 是不全面的、不完整的, 是静止的、片面的, 是缺乏动态的、系统的安全观。科学的档案信息安全观是对档案信息安全主体、档案信息安全内容、档案信息安全方式的综合认识, 是档案信息记录内容、记录方式和记录载体三位一体的安全观。新档案信息安全观是一个历史性的飞跃, 为建立现代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和筹划档案信息安全战略, 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和价值取向。在新时期, 档案部门应在国家信息安全总的指导方针下, 坚持“纵深防御、综合治理, 等级保护、促进发展”的思想方针。信息时代的“防”已经扩展到纵深的防御;“治”是一种综合了策略、管理和技术包括传统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的“综合治理”。突出重点, 实行档案信息等级保护, 对推动我国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档案部门应做好档案信息等级保护工作, 以有效保障档案信息安全, 促进档案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二、构建档案信息安全策略保障体系
档案信息安全策略是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核心和纲要, 是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首先, 针对档案信息安全的新情况、新变化和新特点, 制定档案信息安全国家战略和规划;各地区档案部门和各单位根据国家战略和规划, 研究制定本地区和本单位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规划和计划, 以增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其次, 强化危机管理意识, 加强档案信息危机管理, 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档案人员和档案信息所遭受的损失。完善危机管理法规制度, 建立危机管理机构网络, 制定科学、合理的档案防灾应急预案, 从档案信息资产、档案信息面临的安全威胁和安全缺陷等方面, 全面、客观地评估风险和分析威胁, 做好防灾应急演练、培训、档案异地备份等工作, 健全安全决策和危机预测与反应机制。再次, 把握好档案业务工作主要环节。做好重要活动档案的归档和接收工作, 有计划地收集和征集散失的档案资料。实现电子文件实时归档, 档案部门与信息化部门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 研究提出档案管理功能需求, 真正实现文件、档案管理一体化。做好档案信息的整理、编目工作。建立库房管理制度。正确处理档案利用与保护的关系, 制定并完善档案信息公开与保护方面的法规制度, 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和隐私权, 做好利用中的档案实体保护。
三、构建档案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是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重心所在。档案信息安全技术不仅涉及到传统的“防”和“治”的技术, 而且已经扩展到涉及密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标识和鉴别技术、审计与监控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系统安全技术、应用安全技术等多种现代信息新技术。传统技术与现代新技术相互补充、相互结合,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来解决档案信息安全问题, 共同构筑档案信息的安全屏障。档案库房是存放、保护档案实体的最基本的空间性物质条件。库房建设要以安全性为核心, 并兼顾先进性、合理性和全面性。在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中, 建立档案信息网络信任体系。吸收国内外档案信息安全保护技术先进经验, 做好档案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工作。加快档案信息安全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和转化, 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相关领域科学技术成果的同时, 坚持自主创新, 走国产化道路, 开发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建立档案科学技术奖励基金, 开展档案信息安全技术成果奖励活动, 激发广大档案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构建档案信息安全人才保障体系
8.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篇八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浙江省政府《关于务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精神,有效提升浙江省智慧信息化建设安全水平,着实保障运营主体各方权益,增强抵御风险和自主可控能力,建立智慧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建立了有关“新一代智慧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智慧信息化整体架构特征、安全框架,安全保障管理要求、技术要求及保障机制等。
概述
智慧信息化整体架构与主要特征
智慧信息化整体架构模型主要包括物联感知层,网络通信层,计算与存储层,数据及服务支撑层,智慧应用层,安全保障体系,运维管理体系,建设质量管理体系等。具有开放性、移动化、集中化、协同化、高渗透等主要特征。
智慧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分析
根据智慧信息化特征,结合信息安全体系层次模式,逐层分析智慧信息化带来新的安全风险。
物理屏障层,主要包括场地门禁、设备监控、警卫等。移动性特点带来物理介质的安全新风险。移动设备和智能终端自身防御能力弱、数量大、分布散、采用无线连接、缺少有效监控等带来的风险。
安全技术层,主要包括防火墙、防病毒、过滤等安全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开放性、协同性等特征带来的安全新风险。
管理制度层,主要包括信息安全人事、操作和设备等。智慧信息化环境下信息资源高度集中、服务外包等新模式带来的管理制度上的新风险。
政策法规层,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法律、规章和政策等。对各类海量数据整合、共享和智能化的挖掘利用等深度开发带来的信息管理政策法规上的新风险。
安全素养层,主要包括民众信息安全意识、方法、经验等。智慧信息化带来威胁快速传播、波及范围倍增扩大的风险,信息安全威胁的主体发生转换,社会公众的高度参与,用户、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素养带来的风险比传统系统更大。
智慧信息系统安全框架
智慧信息系统安全框架如图2所示。管理终端和其他经过认证授权的可信终端作为智慧信息系统可信组成部分,需要进行边界防护,防止越权访问,互联网用户等非可信组成部分,要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使其只能访问受限资源,防止内部数据非法流出。对数据区域、物联网感知区域、物联网控制区域以及基础设施的管理区域进行严格的安全域划分,针对不同的安全域实施安全产品的监测、防护、审计等不同的安全策略以保护数据安全,再配合同步进行的体系建设、安全培训等安全服务措施,实现智慧信息系统的深度防御。
管理要求
安全保障规划。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智慧信息化发展总体安全保障规划,各相关领域主管部门负责专项领域安全保障规划。确定安全目标,提出与业务战略相一致的安全总体方针及方案。
安全保障需求分析。项目单位分析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并通过论证、审核、备案;根据安全目标,分析系统运行环境、潜在威胁、资产重要性、脆弱性等,找出现有安全保护水平的差距,提出安全保障需求。
安全保障设计。项目单位根据系统总体安全方案中要求的安全策略、安全技术体系结构、安全措施和要求落实到产品功能、物理形态和具体规范上。并形成指导安全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安全保障实施。建立安全管理职能部门,通过岗位设置、授权分工及资源配备,为系统安全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对项目质量、进度和变更等进行全过程管控及评估。
安全检测验收。系统运行前进行安全审查,关注系统的安全控制、权限设置等的正确性、连贯性、完整性、可审计性和及时性等。上线进行安全测试和评估,包括安全符合性查验,软件代码安全测试,漏洞扫描,系统渗透性测试等,确保系统安全性。
运维安全保障。建立系统安全管理行为规范和操作规程,包括机房安全管理制度,资产安全管理制度,介质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个人桌面终端安全管理制度等并严格按照制度监督执行。
优化与持续改进。在系统运行一段时间或重大结构调整后进行评估,对系统各项风险控制是否恰当,能否实现预定目标提出改进建议。
技术要求
计算环境安全要求
服务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终端及机房安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遵循GB/T 22239-2008对应安全保护等级中相关安全控制项要求,并对重要设备的安全配置和安全状态等进行严格的监控与检测。
网络虚拟化资源池应支持基于虚拟化实例的独立的安全管理。多租户环境下,租户之间的网络支持虚拟化安全隔离,各个租户可以同时对自身的安全资源进行管理。
应提供以密码技术为前提的安全接入服务,保证外围终端能够选择加密通信方式安全接入云计算平台。
通信网络安全要求
对应安全保护等级中网络安全控制项要求,覆盖结构安全、访问控制、安全审计、边界完整性检查、入侵防范、恶意代码防范、网络设备防护等控制项要求。
虚拟网络资源间的访问,应实施网络逻辑隔离并提供访问控制手段。从区域边界访问控制、包过滤、安全审计及完整性保护等方面保护虚拟边界安全。
智慧网络应具备网络接入认证能力,确保可信授权终端接入网络。采取数据加密、信道加密等措施加强无线网络及其他信道的安全,防止敏感数据泄漏,保证传输数据完整性。
终端安全要求
对应安全保护等级中终端安全及GAT671-2006的安全控制项要求,覆盖物理安全、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恶意代码防范、入侵防范、资源控制等内容。
建设统一的终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终端的各类访问、操作及使用行为,确保接入终端的安全合规、可管理、可控制、可审计。在重要终端中嵌入带有密码性安全子系统的终端芯片。endprint
应用安全要求
满足对应安全保护等级中应用安全控制项要求,覆盖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控制、通信完整性、通信保密性、抗抵赖、软件容错、资源控制等内容。
进行可信执行保护,构建从操作系统到上层应用的信任链,实现可执行程序的完整性检验,防范恶意代码等攻击,并在受破坏时恢复。建立统一帐号、认证授权和审计系统,实现访问可溯。
遵循安全最小化原则,关闭未使用服务组件和端口;加强内存管理,防止驻留剩余信息被非授权获取;加强安全加固,对补丁与现有系统的兼容性进行测试;限制匿名用户的访问权限,支持设置用户并发连接次数、连接超时限制等,采用最小授权原则。
数据安全要求
满足对应安全保护等级中数据安全控制项要求,覆盖数据完整性、数据保密性、备份与恢复等内容。
将信息部署或迁移到云计算平台之前,明确信息类型及安全属性进行分类分级,对不同类别信息采取不同保护措施,重点防范用户越权访问、篡改敏感信息。
在多租户云计算环境下,通过物理隔离、虚拟化和应用支持多租户架构等实现不同租户之间数据和配置安全隔离,保证每个租户数据安全隐私。确保法律监管部门要求的数据可被找回。
虚拟存储系统应支持按照数据安全级别建立容错和容灾机制,防止数据损失;建立灾备中心,保证数据副本存储在合同法规允许的位置。
全面有效定位云计算数据、擦除/销毁数据,并保证数据已被完全消除或使其无法恢复。
密码技术要求
物理要求。在系统平台基础设施方面使用密码技术。
网络要求。在安全访问路径、访问控制和身份鉴别方面使用密码技术。
主机要求。在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审计记录等方面使用密码技术。
应用要求。在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审计记录和通信安全方面应当使用密码技术。
数据要求。在数据传输安全、数据存储安全和安全通信协议方面使用密码技术。
安全域划分与管理研究
智慧信息系统安全域可以分为安全计算域、安全用户域、安全网络域。
安全计算域:由一个或多个主机/服务器经局域网连接组成的存储和处理数据信息的区域,是需要进行相同安全保护的主机/服务器的集合。安全计算域可以细分为核心计算域和安全支撑域。
安全用户域:由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计算机组成的存储、处理和使用数据信息的区域。
安全网络域:支撑安全域的网络设备和网络拓扑,防护重点是保障网络性能和进行各子域的安全隔离与边界防护。连接安全计算域和安全计算域、安全计算域和安全用户域之间的网络系统组成的区域。安全网络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感知网接入域、互联网接入域、外联网接入域、内联网接入域、备份网络接入域。
安全管理平台技术要求
对安全事件进行集中收集、高度聚合存储及分析,实时监控全网安全状况,并可根据需求提供各种网络安全状况审计报告。
智慧监测。针对大数据,通过预警平台对流量监测分析,为管理者提前预警,避免安全事件扩大化;监听无线数据包,进行网络边界控制,对智慧信息系统内部网络实施安全保护。
智慧审计。通过运维审计与风险控制系统对系统运维人员的集中账号和访问通道管控;通过数据库审计系统对数据库访问流量进行数据报文字段级解析操作,应对来自运维人员或外部入侵的数据威胁;通过综合日志审计系统实现对违规行为监控,追踪非法操作的直接证据,推动监测防护策略、管理措施的提升,实现信息安全闭环管理;针对应用层的实时审计、监测及自动防护。
智慧日志分析。对海量原始日志,按照策略进行过滤归并,减轻日志数据传输存储压力。对来自各资源日志信息,提供多维关联分析功能,包括基于源、目的、协议、端口、攻击类型等多种统计项目报表。多租户环境支持,支持虚拟化实例,能够区分不同租户的日志以及为不同租户提供统计报表。
智慧协同。根据开放性及应急响应技术要求,安全管理平台需考虑和周边系统互联互通,支持开放的API,相互传递有价值安全信息,以进行协同联动。
除了以上八个技术方面的要求外,智慧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还对安全产品、产品安全接口等方面也做出了相关要求。
保障机制
建立责任人体制。建设单位指定信息安全保障第一责任人,明确各环节主体责任,制定安全保障岗位责任制度,并监督落实。
建立追溯查证体系。建立全流程追溯查证体系,对存在的违法入侵进行有效取证,保证证据数据不被改变和删除。参照ISO/IEC 27037:2012、ISO/IEC27042。
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由信息安全监管部门,通过备案、检查、督促整改等方式,对建设项目的信息安全保护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参照GB/Z 20986-2007将安全事件依次进行分级,按照分级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
建立服务外包安全责任机制。安全服务商的选择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确保提供服务的数据中心、云计算服务平台等设在境内。
建立风险评估测评机制。对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等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以及安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委托符合条件的风险评估服务机构,对重要信息系统检查评估。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自查与测评。
安全保障教育培训。制定安全教育和培训计划,对各类人员进行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和相关信息安全技术培训,保证人员具有与其岗位职责相适应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以减少人为因素给系统带来的安全风险。
9.建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篇九
保障体系的内容:
1、企业安全生产目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落实
2、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落实
3、驾驶员管理
4、车辆管理
5、营运管理
6、动态管理:GPS监控、视频录像、行车记录仪“三位一体”监控管理。
7、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改情况
8、事故预防及处理
9、风险与防患。
国家对发生事故后的“四不放过”处理原则,其具体内容是:
1、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2、责任人员未受到处理不放过;
3、事故责任人和周围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4、事故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
事故处理的“四不放过”原则是要求对安全生产事故必须进行严肃认真的调查处理,接受教训,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
事故处理
1、事情经过、现场图;
2、行车记录仪、GPS监控、视频录像。――车速。
3、驾驶员档案――本单位驾龄,学习、培训、教育记录、违法记录。
4、车辆 档案――维护、保养记录。
5、当日车辆门检单。
6、当班行车路单。
7、分析原因,事故快报。
一、安全目标和安全保障体系及措施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完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二、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安全管理职责
贯彻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各项法律规范、执行上级各项安全规章规程;定期分析安全生产形势、定期开展安全大检查,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总结和布置安全生产工作;决策重大施工安全方案;制订本安全生产目标;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全员安全教育培训。
三、安全保障体系
本标段工程施工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管技术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增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的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配备专职及兼职安全检查人员,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安全生产活动。各级领导、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和具体操作人员,必须熟悉和遵守各项规定,做到生产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安全工作。
四、安全保证措施、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
根据工作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各类机械的安全作业制度;用电安全制度;施工现场保安作业制度;防洪、防火、防风等措施;高速公路影响地段作业安全措施;起重作业安全制度;各项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及维护措施等。
五、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综合各种安全生产管理、操作规程,对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工程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应负的安全责任明确出来。使安全工作形成一个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的氛围。
企业法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总经理、分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各职能部门负责人、队长至驾驶员,逐级签订安全生产包保责任书,自最基层的司乘人员起,逐级向上级管理层的安全生产负责,直至经理,以各级、各部门的安全确保整体工作的安全,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的局面。逐项检查。
国家对发生事故后的“四不放过”处理原则,其具体内容是:
(1)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2)责任人员未受到处理不放过;
(3)事故责任人和周围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4)事故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
事故处理的“四不放过”原则是要求对安全生产事故必须进行严肃认真的调查处理,接受教训,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
第一层、“四不放过”原则的第一层含义是要求在调查处理伤亡事故时,首先要把事故原因分析清楚,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不能敷衍了事,不能在尚未找到事故主要原因时就轻易下结论,也不能把次要原因当成真正原因,未找到真正原因决不轻易放过,直至找到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并搞清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才算达到事故原因分析的目的。
第二层、“四不放过”原则的第二层含义也是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的具体体现,对事故责任者要严格按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第三层、“四不放过”原则的第三层含义是要求在调查处理(工伤)事故时,不能认为原因分析清楚了,有关人员也处理了就算完成任务了,还必须使事故责任者和广大群众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所造成的危害,并深刻认识到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使大家从事故中吸取教训,在今后工作中更加重视安全工作。
第四层、“四不放过”原则的第四层含义是要求必须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在对安全生产工伤事故必须进行严肃认真的调查处理的同时,还必须提出防止相同或类似事故发生的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并督促事故发生单位加以实施。只有这样,才算达到了事故调查和处理的最终目的。
对安全工作责任不落实,发生重特大事故的,要严格按照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和《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具体做法
(1)学习事故通报,各生产单位、班组都要按照“四不放过”的要求召开事故分析会。(2)通过学习通报,对本单位相关对应人员行为、设备、环境、工艺的安全状况进行分析,对照安全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管理、制度落实等方面进行自查,能解决的自行整改,需要上级部门协调解决的报相关管理部门备案,由相关管理部门协调责任部门整改。
10.城市供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研究 篇十
城市供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研究
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城市供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国内外供水应急保障体系的发展现状,对适应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城市供水安全应急保障体系进行了探讨.
作 者:王郑 王祝来 张勇 杨明明 WANG Zheng WANG Zhu-lai ZHANG Yong YANG Ming-ming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南京,210037刊 名:灾害学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年,卷(期):21(2)分类号:X928.03关键词:城市 供水安全 应急保障体系 研究
11.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篇十一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深刻的变革人类现有的生活方式,也极大加速医院内部各部门间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进程。当下各大医院之间的核心竞争力之争,业已由传统的医院之间的医疗设备的竞争转变向医疗机构运行系统的便民性、信息化管理,这既是信息技术时代对医院的现实诉求,也是缓解长期以来存在的就医难困境的一个突破点。同时,由于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中通常包括病患的个人信息、医院的经济状况等相对隐私的重要信息,保障现行医疗部门中所运行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就显得至关重要。
1、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含义
关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含义,多方学者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对其进行诠释。一位美国信息系统的权威学者毛瑞斯克伦就信息化管理对医疗机构的影响力角度,给出这样的定义:“运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设备,在整合医疗机构内部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基础之上。为实现满足信息管理系统下全部授权用户的需要,对医疗机构内部各部门中医患的诊疗信息、组织的日常运营的管理数据信息进行的集中采集、处理过程。由于医疗机构本身特有的属性,决定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和整合难度要远远超过同级别的其他机构。
2、目前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
2.1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意识淡薄
一方面,由于在部分医院中的管理者仍然执行传统的管理方法,没有对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问题投入足够的重视。使得下面的工作人员也会随波逐流,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也只是流于形式,对相关信息系统的维护、开发工作做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的医院对于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知识的普及工作做的不是很到位,加之部分医院为了缩减人工成本,录用的非专业工作人员素质相对偏低,不能胜任信息系统的正确的使用和维护工作,这无疑会增加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观安全隐患。
2.2医院普遍缺少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预案
一方面,由于医院科室相对较多,信息管理系统相对较分散和复杂。而且不同科室信息系统有存在重叠的可能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制定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预案的难度。加之部分领导忧心制定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预案的工作繁杂,使得安全预案迟迟不能出现。另一方面,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部门间和人员间协调性差的问题,加之日常没有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安全规范。对于突发的信息管理系统问题,很难在第一时间有明确的机构或人员做出及时应对。
2.3医院对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缺乏必要的技术防范
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有赖于数据库的安全运行和数据的完整,而由于医院在实际的信息管理系统使用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相关技术人员,加上懈怠疏忽的工作态度作祟,缺乏对重要数据的备份保存的工作习惯,使得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在受到外界恶意攻击或由于自身工作人员错误操作时,就会造成大量的数据流失,甚至导致医医疗机构的信息管理系统瘫痪。这样不仅使院方蒙受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由于有关病患个人信息的数据的泄露和医院就诊日常工作效率的降低,最终也会导致医院公信力的下降。
3、保障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安全运行的措施
3.1强化加强对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备份和安全審计
数据对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降低因为信息系统突发故障或者遭受恶意供给而带来的数据丢失现象的出现,医院要适时的对管理信息系统内部的数据建立完备的备份和恢复方案。以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应对由不明外力而造成服务器瘫痪和相关数据丢失,将不良安全隐患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在提升信息管理系统化软件稳定性的同时,可以考虑二次备份数据库的做法。同时,可以考虑定期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库的网络安全审计与日志分析,从动态角度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可以对追踪网路恶意攻击和恢复系统数据提供条件。
3.2制定保障医院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预案
首先,要强化医疗机构内部工作人员的信息系统安全意识,因为这些人是操作信息系统的主体。相关部门要制定必要的安全规范章程和操作流程标准,例如要求相关系统的操作指令要达到的安全保护程度和使用权限,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从源头上降低由主观失误造成的安全隐患。并通过日常的信息系统安全培训学习使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其次,包括对医院信息系统有关的硬件、软件等存在的隐性安全风险和潜在故障的应急措施都应该列入安全预案之中,包括出现问题后应该由哪些具体的部门来处理,大到部门机构,小到具体的负责人员都要做好明确的分工并予以公示,一旦特殊情况出现可以在第一时间将损失降到最低。最后,要根据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隐患的等级划分应对预案,并可以通过设定紧急系统安全状况处理预案和常规系统安全状况处理预案的方式,提升医疗机构应对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问题和维稳就医秩序的能力。
3.3实施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流程再造
众多医院部门自实施信息管理系统起,就已经对旧有的医疗工作和机构内部运作流程起到了改变的作用。为此,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医院要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广大病患对便捷、顺畅医疗服务的渴求和提升医疗机构综合医疗水平为基石,以实现医疗资源效率的最大化发挥。如在医院的就医环境方面,传统的做法是设立固定的导诊台,在实施信息化管理后可以适时考虑在医院的各个楼层通过网路系统提供自助的导诊挂号服务,及时向患者显示出当前已挂号患者的数量。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缓解病患因挂号人数过多错过就诊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由于自助导诊挂号的使用可以缓解人员压力,减少人工失误的发生,同时便捷直观的信息可以使病患更好更快的就医。
结束语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不断被认可和广泛的使用,在为医院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效益也得到提高。切实提高了医疗机构的组织、管理运营水平和为病患提供满意医疗服务的工作效率。结合医院自身的具体情况,探索开发适合本机构的特点合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并未雨绸缪的做好防范阻碍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顺畅运行的情况的出现,才可以建设好以服务病患为中心、信息化运行的医疗机构。
(作者单位: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作者简介
12.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研究 篇十二
关键词:档案,影响因素,技术体系,管理体系
档案信息资源是国家和企业的宝贵财富和重要战略资源, 具有信息量大、保密性强的特点, 是其他工作开展的重要信息来源和基础工作保障。随着档案信息资源作用的增强, 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经历了时代性的创新和改革, 已形成了档案信息搜集、整理、管理、查阅的完整体系。这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从根本上保证了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提升了档案的管理水平, 有助于实现国家和企业档案 (信息) 安全保障工作的长远战略目标。
1 档案信息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1.1 环境因素
档案信息安全工作所涉及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特定的档案安全工作环境, 具体包括自然灾害的影响 (地震、泥石流、火灾等) 和特定物理环境的打造 (网络安全系统、计算机硬件设施、辐射、污染、空气湿度、防盗设施等) 。
1.2 硬件因素
作为档案信息安全的基础, 硬件因素以物质的形式决定着档案信息安全工作的有效性。调查发现, 大多数档案信息安全防御系统失效是由于硬件设备发生故障或遭到损坏引起的。硬件设施是档案信息的存放单位, 其质量要求和管理工作相当重要。硬件设施在保管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损坏或丢失, 并且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导致档案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致使重要信息资料损坏和丢失。所以, 档案信息安全的硬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1.3 技术因素
技术是决定档案信息安全的核心要素。在互联网信息时代, 档案安全技术是保证档案信息安全的关键。黑客入侵、木马病毒等恶意侵犯使档案信息安全受到威胁。对此, 只有不断升级、更新档案信息安全技术, 防止病毒传播、黑客入侵, 修复程序漏洞, 才能真正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
1.4 管理因素
管理工作是档案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档案信息安全技术发挥作用的基础。管理人员承担着档案信息安全的政策制订、安全风险评估、人员培训、后勤供应等责任。
1.5 人为因素
人是档案信息安全工作的主体和实施对象, 是档案信息安全工作体系维护的重要作用因素。因此, 人员的安全意识、工作技能和责任心等都会对档案信息安全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1.6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属于抽象的概念, 具体包括组织管理环境、法律环境、人们的思想认识等。积极的社会氛围和人们的认识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环境。而提高人们对档案信息安全的责任意识和安全维护意识, 对打造良好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 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与思考
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根本, 具有周期长、信息量大、复杂等特点, 包括信息资源、安全保障技术、工作人员和工作环境等主要因素。其中, 信息资源是根本, 安全保障技术是核心, 工作人员是重要因素, 环境是必需要素。所以, 构建长期、有效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应当从大局着眼, 战略性地规划、实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2.1 技术体系
作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技术体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当将其看作有机的技术连接合作, 而不是简单的技术组合, 并牢牢把握技术体系的组成部分, 即计算机环境、网络基础实施、技术支持等, 科学、严谨地把握技术体系的有效性。从技术体系层面保障档案信息安全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物理环境安全。保护好档案信息安全的物理环境和硬件设施, 制订科学、规范的环境保护制度, 配备最先进的视频监控、灾害防御系统和档案信息资源备份系统。 (2) 网络基础设施。根据网络风险系数, 结合实际情况, 针对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构建分级防御防护体系。 (3) 系统安全。依据有效的系统风险评估, 有针对性地分析各类风险和安全隐患, 构建主动防御系统, 变被动为主动, 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4) 系统数据安全。系统的安全运行仅仅保护了系统服务的可用性, 即提供了档案数据存储、处理和传输的必要条件, 要确保档案数据的安全、可靠, 必须保证合法用户的权益, 以授权形式操作信息。
2.2 管理体系
依托档案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构建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体系。以技术为指导, 根据档案信息安全精神, 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使管理体系的效用最大化;建立流程可追溯机制, 开发日志记录功能, 加强过程控制, 避免出现档案信息安全漏洞;重点实施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的安全监管;制订相应的特别管理制度和多层次的监管措施, 档案信息安全考核是岗位考核的重点;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档案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氛围, 强化档案信息安全的法制防线;形成定期的档案信息安全评估机制, 开展风险分析工作, 适应环境与技术的变化, 建立动态的防御体系, 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及档案信息安全的状况。
2.3 人才体系
人才是档案信息安全体系的关键性因素。虽然档案信息的来源更加广泛, 搜集整理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查阅、利用方式更加多样和便捷, 但是这一切都离不开档案管理人才的实施。随着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网络化、技术化, 其涉及的知识越来越多, 对工作人员的技能要求也更加严格, 因此, 档案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吸收和现有工作人员工作技能的提升也成为了档案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 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工作人员管理水平的提升应当从安全意识入手, 然后通过专业技术的学习、责任心的提升和团队意识的加强等方面来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水平。
3 结束语
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要求档案管理系统更加完善, 档案资源信息化的重要性也因此凸显, 而人们对档案的认识, 获取、查阅、利用信息的方式也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面对外部环境和人们对档案信息需求的变化, 档案管理服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也应当与时俱进, 走信息化管理道路, 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静态安全与服务质量的动态稳步提升, 构建并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防御技术, 提升管理水平, 实现功能强大、服务完善的档案信息资源安全服务。
参考文献
【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推荐阅读:
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08-16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01-16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三级10-16
信息系统安全年度报告10-23
房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06-10
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系统06-21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法07-01
信息系统网络安全建设08-23
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模块需求10-27
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工作自查报告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