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保健论文

2024-09-19

中医保健论文(精选13篇)

1.中医保健论文 篇一

妇科中医保健方案

一、工作目标

普及中医关于妇女保健知识;倡导科学生活方式和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及水平;用中医药对妇女不同时期进行保健指导。

二、工作方向

妇女中医保健工作要以倡导科学生活方式和习惯为中心,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根据不同年龄和时期,对妇女进行保健指导,减少影响妇女疾病的因素,使妇女身心健康发展。

三、实施方案(一)经期保健

1、保持清洁:行经期间,血室正开,邪毒易於入侵致病,必须保持外阴、内裤、月经带、垫纸的清洁,勤洗勤换内裤、月经带,并置於日光下晒干,月经纸要柔软清洁、勤换。洗浴宜淋浴,不可盆浴、游泳,严禁房事、阴道检查。如因诊断必须做阴道检查者,应在消毒情况下进行。

2、寒温适宜:出经期宜加强寒温调摄,尤当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切勿涉水、淋雨、冒雪、坐卧湿地、下水田劳动。严禁游泳、冷水浴,忌在烈日高温下劳动。

3、饮食宜忌:月经期间,应摄取清淡而富有营养之食品。忌食生冷、酸辣辛热香燥。

4、调和情志:在经前和经期都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过度。

5、活动适量:要避免过度紧张疲劳、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二)产褥期保健

1、休息静养,劳逸适度:产后充分休息静养,有利于生理功能的恢复。产妇的休息环境必须清洁安静,室内要温暖舒适、空气流通。冬季宜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或煤气中毒。夏季不宜紧闭门窗、衣著过厚,以免发生中暑。但是,不宜卧于当风之处,以免邪风乘虚侵袭。

2、增加营养,饮食有节:必须注意补不碍胃、不留于血。当忌食油腻和生冷瓜果,也不宜吃辛热伤津之食,饮食宜清淡可口,易于消化吸收,又富有营养及足够的热量和水分。

3、讲究卫生,保持清洁:产褥期更需特别注意外阴清洁,预防感染。每晚宜用温开水洗涤外阴,勤换会阴垫。如有伤口,应使用消毒敷料,亦可用药液熏洗,有利于消肿止痛。内衣裤、月经带要常洗晒,产后百日之内严禁房事。产后四周不能盆浴,以防邪毒入侵引发其他疾病,不利于胞宫恢复。

(三)哺乳期保健

1、哺乳卫生:产后将乳头洗净,在乳头上涂抹植物油,使乳头的积垢及痂皮软化,然后用肥皂水及清水洗净。每次哺乳前,乳母要洗手,用温开水清洗乳头,避免婴儿吸入不洁之物。哺乳后也要保持乳头清洁和干燥,不要让婴儿含着乳头入睡。如仍有余乳,可用手将乳汁挤出,或用吸奶器吸空,以防乳汁淤积而影响乳汁分泌或发生乳痈。

2、饮食营养:乳母应加强饮食营养,增进食欲,多喝汤水,以保证乳汁的质量和分泌量。忌食刺激性食品,勿滥用补品。如乳汁不足,可多喝鱼汤、鸡汤、猪蹄汤等。

3、起居保健:乳母必须保持心情舒畅,起居有时,劳逸适度,还要注意避孕。

4、慎服药物:许多药物可以经过乳母的血循环进入乳汁。例如,乳母服大黄可使婴儿泄泻。(四)更年期保健

1、自我稳定情绪:更年期妇女应当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变化,解除不必要的思想负担,排除紧张恐惧、消除焦虑的心理和无端的猜疑。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遇事不怒。心中若有不快,可与亲朋倾诉宣泄。可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选择适当的方式怡情养性。要保持乐观情绪,胸怀开阔,树立信心,度过短暂的更年期,又会重新步入人生坦途。

2、饮食调养:更年期妇女的饮食营养和调节重点是顾护脾肾、充养肾气,调节恰当可以从根本上预防或调治其生理功能的紊乱。更年期妇女其肾气衰,天癸将竭,月经频繁,经血量多,经期延长,往往出现贫血,可选食鸡蛋、动物内脏、瘦肉、牛奶等高蛋白食物以及菠菜、油菜、番茄、桃、橘等绿叶蔬菜和水果纠正贫血。患有阴虚阳亢型的高血压患者,可摄食粗粮(小米、玉米渣、麦片等)、蕈类(蘑菇、香菇等)、芹菜、苹果、山楂、酸枣、桑椹、绿茶等以降压安神,应当少吃盐,不要吃刺激性食品,如酒、咖啡、浓茶、胡椒等。平时可选食黑木耳、黑芝麻、胡桃等补肾食品。

3、劳逸结合:更年期妇女应注重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和休息。但是过分贪睡反致懒散萎靡,不利於健康。只要身体状况好,就应从事正常的工作,还应参加散步、太极拳、气功等运动量不大的体育活动及力所能及的劳动,以调节生活,改善睡眠和休息,避免体重过度增加。要注意个人卫生。

4、定期做好身体检查:对于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除了注意情志、饮食、起居、劳逸外,适当对症合理用药是必要的,可以改善症状。尤其要注意定期检查,女性更年期常有月经紊乱,也是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的好发年龄,若出现月经来潮持续10天以上仍不停止,或月经过多而引起贫血趋势时,则需就医诊治。若绝经后阴道出血或白带增多,应及时就诊做有关检查,及时处理。在更年期阶段,最好每隔

半年至一年做一次体检,包括防癌刮片,以便及早发现疾病,早期治疗。

新都综合门诊部

2.中医保健论文 篇二

物质丰富的年代, 疾病也如潮水般向我们涌来。巨大的工作压力、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安全不健康的饮食、环境污染等等, 都在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可是, 面对疾病, 我们却往往束手无策, 只能让自己的亲人忍受输液、抗生素、激素、药物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但同时又不能真正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只能一次一次的往返于各大医院之间, 彷徨无助。

一个好的医疗体系是普通民众都能拥有良好的健康状况的保障。但是我们目前的医疗体系, 医疗状况却是不尽如人意的。一号难求、医院门口拥挤的长队、使得我们看病越来越难了。大处方、天价药, 一个小小的感冒都要花去几百上千元, 看病越来越贵了……

求人不如求己, 久病也成医!只要我们平时注意养生保健, 有效防治疾病, 那么, 疾病自然就会远离我们, 我们自然也会远离医院。

百家合符家庭中医保健普及班为那些关爱健康但却苦于没有方法的朋友提供了一个平台, 它致力于给每个家庭培养自己的保健员!课程除讲授中医理论外, 重点传授艾灸、拔罐、刮痧、推拿等中医外治方法, 既能保健又能治病, 简单易学, 用不了多久, 您就能够自己做自己的医生, 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主讲老师简介:

聂晓萍女士, 著名老中医、高级保健师, 精通针灸、刮痧、拔罐、推拿等各种中医外治疗法, 十分注重防病治病中的日常家庭中医保健的重要性。聂老师治愈过的病人无数, 上至九旬老人, 下到未满周岁的婴儿, 经验丰富, 医术医德得到了人们的充分肯定。2008年汶川地震时亲赴一线, 救治伤员, 灾后仍常赴灾区义诊。退休后, 长期致力于中医的宣传推广, 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医、相信中医、使用中医, 学会简单易行的家庭中医保健术, 以提高民众体质, 抵御各种病邪的侵扰。

一、培训目标

自己诊断, 自己预防, 自己治疗, 让自己做自己的医生。

认识中医, 学习中医, 传播中医, 让中医走进千家万户。

二、培训宗旨

发展中医, 强我国人, 振兴中华!

三、课程内容

模块一:中医认识及基础理论

中医学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模块会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介绍中医是如何认识生命和疾病, 同时给大家展示中医治疗的主导思想和哲学思维, 以及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腧穴、气血等等内容的讲解。

模块二:中医艾灸

艾灸, 是中国最古老的医疗保健奇术, 具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它操作简单、安全舒适, 自古以来就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扁鹊心法》指出:“人于无病时, 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 虽未得长生, 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本模块讲授艾灸原理、方法, 保健灸的常用穴位、方法和作用, 教您如何使用艾灸进行日常的保健。

模块三:中医拔罐

利用拔罐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消肿、拔毒排脓等功效, 可以治疗内、外、妇、幼疾病。平时利用一定的方法对相关穴位、部位进行保健拔罐就能达到预防疾病, 增进健康的目的。

本模块讲授拔罐疗法的功能及特点、常用的拔罐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拔罐进行保健等。

模块四:中医刮痧

刮痧是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 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 从而起到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对于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以及高血压、中风等都有立竿见影之效。

本模块讲授刮痧的作用原理及功效、常用的刮痧操作手法以及刮痧养生的方法。

模块五:中医推拿

推拿作为以人疗人的方法, 发展到今天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一门普遍适用于老年、青年、儿童、妇女的治疗方式, 副作用少, 应用范围广泛, 可作为一种普遍应用的自我保健方法。

本模块讲授推拿原理, 推拿的常用手法以及身体各部位的常用推拿保健法。

模块六:百病保健

《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利用中医艾灸、推拿、拔罐等方法可以调整阴阳, 疏通经络, 行气活血, 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本模块讲授如何综合运用艾灸、拔罐、刮痧、推拿等中医外治方法进行家庭保健和预防一些常见疾病。

四、课程特色

1、专博搭配, 师资雄厚。邀请了当前中医学研究专家和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以及社会知名人士集体授课, 同时配备多名助教协助。

2、结合理论, 注重实操。资深专家讲授中医理论, 著名老中医亲身指导, 在大量的课堂练习与学员互动中熟练掌握中医外治的方法, 达到会学会用的目的。

3、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讲课与交流相结合, 学与练相结合, 保健与治病相结合, 同时教授多套养生操。

4、现场诊治, 现身说法。对参加学员进行现场诊断, 给出治疗方法, 并现场操练。

五、学员感想

聂晓萍老师给我们讲了人体的经络及五脏六腑, 推拿, 艾灸, 拔罐, 刮痧及常见病的综合治疗等, 在此期间聂老师给我的背部及脚踝疼痛处针刺放血, 现在好了。我现在正在用我学到的艾灸给自己治胃病, 现在基本上好了, 这让我更加坚信走进中医, 就走向健康, 自己做自己健康的主人。

——一期学员

“我的健康我做主!”、“学好中医, 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就是我这次培训班最大的收获。

——一期学员

参加这次中医培训班, 我感觉收获颇丰, 感受到了中医的伟大, 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涤荡, 回来后感觉心情非常愉快。说实在的, 以前自己的思想有点偏激, 在聂老师等各位老师和各位同学身上, 感受到了超越家庭和地域的、实实在在的爱心和精神, 我很受教育。

——二期学员

这次培训班我体验到了火热的学习过程, 真切感受到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聂老师和王老师以实际行动, 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这种精神我是很久没有感受到了, 感觉很熟悉、亲切, 似乎再次见到一个久违的朋友。每个同学都热情互助, 这种真诚的感觉也许只有在我们这样的培训班中才有。

5天的学习也是5天的锻炼、改善体质的过程。每天的学习, 也是用自己的身体实践体会的过程。比如艾灸的那天, 我将身体的重要部位 (大椎、檀中、肾俞、足三里、涌泉等) 都艾灸了一遍, 在静静地体会下, 艾灸给我带来的感觉还是相当明显的。当天下午和晚上, 我感觉全身通畅、透气, 可以说是近十年来感觉最好的一天。

——三期学员

没有参加培训班之前, 我并不了解中医, 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是个医盲。自己或家人生病只能上医院, 但是这次课程学完之后, 自己对中医、对人体生命、对疾病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现在一旦自己或者家人生病, 自己也能试着用一些简单的中医外治方法去治疗, 尤其是小孩的常见的发烧、感冒效果特别明显。

——四期学员

各位老师和同学, 我学习中医的汇报:1、回家风寒感冒, 艾灸大椎穴, 第二天好了 (我可是几年未感冒啊, 呵呵) 。2、清明回家, 看到八十多岁的外婆有中风征兆, 请教聂老师:针刺耳尖放血 (每周) , 艾灸、按摩足三里、涌泉、檀中 (每天) , 外婆感觉不错并教会她自己按摩;后教会妹妹帮外婆定期做。3、帮妈妈做了头部按摩, 妈妈还不习惯, 呵呵。4、小孩经常流鼻血, 买白茅根煮水喝, 已喝三天, 继续中。5、帮老婆、小孩做全身推拿, 捏脊, 老婆都做上瘾啦, 呵呵。6、一个朋友痛风, 告知他老师给的药方。7、随缘把培训资料发给喜欢和需要的朋友。8、每周末去当地的私塾送小孩上学, 和家长们交流中医学习的乐趣。感恩百家合符!感恩聂老师!

——五期学员

我回到江苏老家后, 立即给我卧床两年不起的80岁的老母亲实施艾灸, 按照您教给我的几个穴位: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 指导我的家人每天一次, 每次每穴15-20分钟。我然后去了长沙参加针灸培训班。等我12天后从长沙回江苏后, 奇迹出现了:她已经能够自己下床走路了。家人都感到非常惊奇, 我也觉得这太神奇了:两年卧床不起, 就是正常人也已经肌肉萎缩、不能行走, 更何况她是个体弱多病的高年老人呢。

——远在美国的中医班学员的问候

这次参加了百家合符第七期的中医家庭保健班, 收获很大啊,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从来都是奋发向上的, 有强壮的身体是为人民服务的本钱, 中医告诉人们怎么可以不生病, 这个高明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啊, 我皮肤上某处总是会起白色的银皮, 还很痒, 后来请聂老师看了下, 说用隔蒜灸, 正好在实操课上用了, 灸完后就不痒了, 现在也不起那样的白皮了, 我再灸几次估计就可以痊愈, 就这么简单, 很神奇呢。

——七期学员

这几天我经历了中西医诊治的一系列冲突, 我对中医很感兴趣, 且中医治疗相对便宜, 对人尤其是孩子身体伤害不大, 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医疗法的诊治思维的认识观, 希望更多的人接触中医, 了解中医, 实践中医, 为家人朋友调养出一副健康的身体, 同时也希望有机会学到更多的关于中医的知识。

——十一期学员

认识我们的身体, 学会养护我们的身体, 是我们人生应该学会的第一课, 也是必修课!

——十二期学员

六、招生对象

热爱中医、热爱学习, 愿给自己、朋友和家人带来健康的所有人士

七、课程时间

元旦集中办班4天:12月30、31、1月1、2日。

八、培训地点

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路1765弄64号 (地铁10号线水城路附近)

九、课程费用

报名费100元/人 (不包含在学费内)

学费:1180元/人

报名费付款方式:

(一) 淘宝网:百家合符家庭中医保健普及班报名费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0602376667

(二) 网银转账

工行账号:0200 0061 0100 6031 451

账户名:郭青

开户行:海淀清河镇支行

(注:汇完款后请立即联系百家合符陈老师15810542126确认, 并请保留汇款单)

(三) 收到报名费即成功报名。

十、主办方

北京百家合符咨询公司

十一、百家合符联系方式:

其他相关信息, 如外地学员食宿等, 请联系或访问:

刘老师:15210469896

陈老师:15810542126

固话:010-62926440

3.小儿哮喘的中医保健 篇三

内因作用于外因

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反复发作的哮鸣气喘性肺系疾病。临床以发作时喘促气息,喉间痰吼哮鸣,呼气延长,严重者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张口抬肩,唇口青紫为特征。多数患儿经治疗与调护,生长发育成熟后能逐渐康复。

哮喘小儿常有家族史、婴儿期湿疹、过敏性鼻炎病史,形成肺脾肾不足体质,导致人体水液敷布、排泄失常,聚液为痰饮,伏于肺,这是酿成哮喘的基础,也是其内因。哮喘的发作都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即外邪引动体内的伏痰而发。感受外邪,以风寒、风热为多,或吸入花粉、油漆等异常气味,接触尘螨、绒毛等异物,嗜食海鲜鱼虾等发物,也都能刺激机体,触动伏痰,阻于气道,而诱发哮喘。

西药不宜长期服用

西医学中哮喘包括儿童哮喘和咳嗽异变性哮喘,前者是以喘息和哮鸣音为主要特征,后者又称为过敏性咳嗽,以慢性咳嗽为主或唯一临床表现,无明显哮喘音。临床上,哮喘的急性发作期应以西医治疗为主,经常使用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吸入剂、β2受体激动药、抗胆碱能药物和氨茶碱。但是这些药物也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使小儿自身的免疫功能下降,因此不能长期服用。

护理得当是关键

因哮喘的发病机理为自身肺脾肾气虚加上外界环境刺激,所以与日常的调护有密切关系,只要护理得当,就能让孩子远离哮喘,恢复健康。下面就介绍几种哮喘的日常调护方法,这些对于小儿慢性咳嗽也同样适用。

一、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安全无副作用,操作简便,非常适合家长们了解和学习,作为日常保健,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会有很大的帮助。治疗哮喘的原则为化痰降气平喘。

具体操作方法:1.清肺经:用拇指螺纹面着力,自小儿无名指末节指端直推向指尖处,约100次;2.补脾经:用拇指螺纹面着力,在小儿拇指螺纹面旋推,约300次;3.按揉天突:用中指螺纹面着力,在人体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按揉,约200次;4.揉膻中:用中指端着力,在小儿胸骨正中,两乳连线中点作揉法,约50次;5.揉乳根、乳旁穴:用食、中指端着力,分别在小儿乳下2分处,及乳旁2分处作揉法,约50次;6.搓胁:用双掌在小儿两腋下胁肋处,自上而下搓动,约50次;7.揉关元:用掌跟在小儿脐下3寸关元穴部揉动,3~5分钟;8.捏脊: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中两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肌肤,沿患儿脊柱,自下而上,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行3~5次;9.揉肺俞:中指揉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约300次。

寒喘者,加补肺经、推三关、擦膻中、按风池、擦肺俞。热喘者,加清大肠、 推六腑、推膻中。

二、中药治疗

对于寒性哮喘者,可用小青龙汤——麻黄6g、桂枝6g、芍药6g、甘草3g、干姜3g、细辛3g、半夏6g、五味子3g。日服2次,每日1剂;对于热性哮喘者,可用麻杏石甘汤——麻黄6g、杏仁6g、石膏6g、甘草3g。日服2次,每日1剂。

药物治疗宜慎重,要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以免治疗不当。

三、食疗

防治本病应择取补肺、健脾、培肾的食物,如杏仁、核桃仁、罗汉果、豆腐、枸杞子、茯苓、动物肺等。此外,饮食要清淡,可选择猪瘦肉、鸡蛋、豆类等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多吃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以修复因哮喘而受到损害的肺泡,并提高小儿的免疫力。

可参考以下食谱:1.热性哮喘:冰糖蜜西瓜——将西瓜洗净切下蒂部作盖,用汤匙挖去少量瓜瓤,将冰糖略砸碎,与蜂蜜同装入西瓜内,加盖。置大腕内,隔水蒸1小时后取出。吃瓜内糖水,每天1个,连吃7天。此方于冬天应用时也可用冬瓜,将冬瓜瓤籽掏除干净(用香瓜代替西瓜也可),制作方法同上,效果基本相同。2.寒性哮喘:生姜海带根糖浆——将海带根、生姜分别洗净,切丝,同入锅,加水2碗,煮沸30分钟,再将红糖加入,熬至汤浓(约1碗)。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开水送服,10天为1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见效。

四、推拿保健操

该推拿保健操能健脾保肺,可提升孩子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该保健操很容易掌握,不懂医学的家长一样可以学会。1.补脾经:用拇指螺纹面着力,在小儿拇指螺纹面旋推,200~500次;2.摩囟门:用单手食、中、无名三指并拢在囟门处轻轻抚摩,可顺时针与逆时针交替进行,约100次;3.分推八道:沿1-2、2-3、3-4、4-5肋间隙分推,两侧各4道,各50次;4.揉膻中:用中指端着力,在小儿胸骨正中,两乳连线中点作揉法,约100次;5.揉手足心各50次 ;6.拿肩井:以拇指与四指相对,拇指至于肩井穴,连续进行拿法,拿3次。一般在清晨进行,每日1次,连续5次为1个疗程,休息2天后进行下一疗程,也可用于易感冒咳嗽的小儿。

总之,小儿哮喘、咳嗽的发生与平时疏于防治与保健有很大关系。首先家长要注意孩子衣着加减,以防外感诱发,其次也要从饮食改善,少食辛辣香燥及肥甘厚味的食物,防止内伤乳食,未愈之前忌食过咸过酸的食物。家长有时间应多了解学习一些小儿的日常保健推拿,使小儿体质强壮起来,自然会远离疾病的痛苦。

4.的中医保健知识 篇四

蜂蜜也是中药,如果老年人大便干燥不畅,蜂蜜具有润华、宣泄的功效,喝点蜂蜜,很开能够通泻肠道,畅通大便。

祛寒药(温热药):能够驱散“寒型疾病”。

花椒、胡椒,都能让人吃得满头大汗(陈佩斯在春节晚会小品中就演过一个喜欢猛撒胡椒粉、吃面条大汗淋漓的人)。花椒、胡椒就是典型的热型中药。

这样,我们对中药有了简单而直观的认识。

其实,以上我们对中药只是说了一半,现在开始说剩下的另一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药包括两大类,一大类是用于“祛邪”,即对病邪(具体指上节所说的“风、热、湿、燥、寒”六邪)进行驱逐。——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邪实”。

其实,“邪实”只是外因,是因为有病邪侵入而造成;还有一类情况是:并非因病邪侵入造成,而是由于自身的虚弱而造成,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正虚”。

5.妇女中医保健方案2(精) 篇五

根据成都市新都区卫生局、财政局《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通知,进一步促进我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更好地为各类重点人群和慢性病病人作好服务,同时为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防病治病方面的简、便、廉、效,群众认同性高的优势,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普及妇女中医药保健知识,倡导科学生活方式和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水平,树立健康生活的信心和乐观的心态,用中医药方法对妇女进行保健指导,保障其身心健康。

二、工作方法:

1、通过上门服务、集中服务、来院服务指导的方式为该类病人提供中医药保健指导以及情态、运动、饮食、作息、治疗等方面的保健指导。

2、按每年体检和访视1次进行健康指导和健康评价。

三、工作小组:由公共卫生科人员组成管理小组。

四、实施方案

(一)、中医妇女保健要则

由于妇女的生理特点,妇女在经、孕、产、乳期间,易耗阴血,使机体处于血不足而气偏有余的状态。此时,机体易受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以及冲、任、督、带损伤的

病理变化,从而引起经、带、胎、产诸病。因此,中医妇女保健护理,重在气血调护、脏腑功能调护、情志调护与饮食调护。

1、气血调护气血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动力。妇女“以血用事”,血为妇女之本,血赖气行。稍有感触,即可导致气血失调为患。气血失调,影响冲

任为病,而产生经、带、胎、产诸疾。因此,调理气血在妇女保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病主要在气者,根据气虚、气陷、气郁、气逆之不同,而确定不同的护理重点,虚者补之,陷者举之,郁者散之、行之,逆者降之、平之。病主要在血者,根据血虚、血瘀、血寒、血热之分,分别运用补、消、温、清四法。通过调理气血,使气血调和,冲任通盛,则邪毒难侵,妇体自安。

2、脏腑功能调护由于妇女经、孕、产、乳数伤于血,使阴血不足,阳气偏盛,易导致肾、肝、脾脏腑功能失常。因此在妇女保健中,宜依据辩证施护原则,正确运用滋肾补肾、疏肝养肝、健脾和胃等法则,调整与恢复妇女机体的功能。凡肾阴不足者,宜滋肾养阴,肾阳不足者,宜温肾补肾。凡肝失条达,肝气郁结者,宜疏肝解郁。肝郁化火者,宜舒肝清热。肝失濡养,宜滋阴养肝。肝阳上亢者,宜养血柔肝,育阴潜阳。凡脾胃虚弱,化生之源不足者,宜调和脾胃,以资化源。脾胃不和,胃气上逆者,当辨其寒热,或清热降逆,或温中降逆。根据妇女不同年龄的生理特点,还要分别重视肾、肝、脾三脏的作用。青春期前及青春期,多责之于肾,中年期重在调肝。经断之后,气血皆虚,重在健脾。五脏安和,则经脉流畅,可保身体无虞。

3、情志调护妇女诸病与情志密切相关。尤其是过度的忧、怒、悲、恐,可导致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百病丛生。如郁怒伤肝。肝气失于疏泄而郁结横逆,可致月经失调、痛经、行经吐衄等。忧思伤脾,脾气耗损则气血生化和统摄等功能受累,可致月经失调、闭经、崩漏、阴挺等。悲哀伤肺,肺主气,气虚则血行不畅,可致月经不调诸证。恐伤肾,肾失闭藏,则冲任不固,可致经、带、胎、产等病证。此外,情志不畅还可加重原有病证的病情。故妇女保健,应特别重视精神护理,经常观察病人情志变化,并有针对性地采取说理疏导、移情相制、顺情从欲、气功调神等方法。消除其心理上的压力,通过谈心、释疑,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使病人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利脏腑、气血功能恢复。

4、饮食调护饮食是精气津液血脉的重要来源,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濡养的源泉。历代医家十分重视饮食调养对妇女保健的作用。《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主张治病当论药功,养病多用食补。根据妇女不

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应遵循辩证施护原则,进行科学的饮食调护。特别要注意,一是饮食有节。定时定量,使脾胃运化功能处于常态,“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二是饮食平衡。饮食偏嗜或偏废易导致营养成分失调。三是饮食卫生。食物要新鲜、干净,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四是饮食讲宜忌。《金匮要略》称:“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病为害,若得宜则补体,为害则成疾。”如行经期忌食生冷,否则易患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疾患。妊娠期或哺乳期宜食有营养、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忌食辛辣燥

火食品,以免乳儿上火生疮。更年期,多见于肝肾阴虚甚或阴虚火旺,所以在此期内适宜吃些具有滋补肝肾、养血补血,滋阴降火的饮食。忌食辛辣香燥、耗伤阴液的饮食,并忌食肥甘厚味,及炸、烤、炒、爆的温热助火食品。肝肾阴虚者,宜食木耳、桑椹、山药、黑芝麻、甲鱼、淡菜等。阴虚阳亢者,适宜食鸭肉、牡蛎、海参等。心肾不交者,适宜食莲子肉、酸枣仁、百合等。脾肾阳虚者,适宜食羊肉、狗肉、栗子等。日常均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瘦肉、豆类食品,如:芹菜、元白菜、油菜、西红柿、胡萝卜、蘑菇、海带、红枣等,少食盐和糖,还可配合食用一些具有抗衰老作用的保健食品如蜂王浆、花粉等。

(二)、妇女五期的中医护理保健

1、经期卫生保健行经期间,血室正开,邪气易侵,如不注意调护,常易致病。首先在起居时应适寒温。起居不慎,寒温失宜,可导致月经疾患。其次在行经期应节饮食。因为正值经行,阴血下注,阳气偏盛,若过食辛烈香燥之物,一则易灼其津,再则易使血分蕴热,使热迫血行。如过食生冷寒凉之物,血为寒凝,则易致血行受阻。三是在行经期应畅情志。因经行时,阴血偏虚,肝气偏旺,情绪容易波动。若伤于七情,肝失疏泄,则常影响月经的正常来潮或加重经行时的不适。四是在行经期应劳逸适度。因劳则气耗,最易动血,而使经期延长或经量过多。五是在行经期应注意清洁卫生。因经行血室正开,必须注意保持外阴清洁,月经带及内裤要勤换,严禁房事及盆浴,以免邪毒侵入,发生妇科疾病。

2、孕期卫生保健徐之才《逐月养胎法》有“节饮食”,“无大饥”,“无甚饱”,“调五味”之说。《产孕集》中有“凡妊娠,起居饮食,惟以和平为上,不可太逸,逸则气滞,不可太劳,劳则气衰”的告诫,妊娠期间,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须适当劳动,但不宜提掣重物或攀高履险,以免伤胎。睡眠要充足,但亦不宜过于贪睡,以免气滞难产。此外,孕妇衣着宜宽大合体,腰带不宜束紧,以外角气血周流不畅而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导致难产;孕期饮食要富于营养而又易于消化,不宜过饥过饱,以保持脾健胃和,小便通畅。《女科经纶》云:“妇人觉有妊,男即不宜与接,若不忌,主半产。”告诫妊娠妇女在三个月以前和七个月以后,应谨戒房事,以免引起流产或早产,等等。

3、产褥期卫生保健《胎产心法》说:“凡新产骤虚,最忌着寒,寒则血气凝滞,诸变冗生。”又云:“凡产逢暑月,切不可当风睡卧,最忌贪凉用扇。”长时期来民间也广为流传“产前宜凉,产后宜温”。《叶氏女科证治》在产后饮食上则具体地提出了“产后七日内,„„毋食辛热之物,使血妄行。毋食生冷之物,使血凝结。毋食消导耗散之物,以损气血。”时至今日,亦不失临床指导意义。

4、哺乳期卫生保健《育婴家秘。鞠养以慎其疾》说:“乳为血化美如饧。”人乳美味可口,新鲜无菌,温度适宜,经济简便,易于消化吸收,并可增进小儿抗病能力,故应尽用母乳喂养。哺乳期护理强调保持乳房卫生,哺乳前宜用温开水清洗乳头,注意按时喂奶,注意调节情志,适劳逸,以利乳汁分泌。

5、更年期卫生保健《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七任脉 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妇女更年期 因肾气渐衰,冲任脉虚,阴阳每每不相协调,在此期间常可出现头晕 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烘热汗出等症。症状的轻重可因人而异,与生活环境、精神因素密切有关。因此这段时期的护理保健须多介绍 更年期卫生知识,消除思想顾虑,保持精神舒畅,少思虑,勿动怒,做到心意平和。

(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妇女保健中的应用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器械简单,适应范围广,见效快,且费用低 廉,易于普及。因此,长期以来一直广泛应用于妇女保健。目前最为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针炙法,凡妇女痛经、闭经、月经失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更年期综合症、滞产

等均可视情,相应采取体针疗法、电 针疗法、耳针疗法、头针疗法、穴位注射疗法,进行对症治疗。艾炙 至阴穴,可用于转正胎位;

2、中药薰洗法,常用中药金银花、苦参、野菊花、黄柏、土茯 苓、蒲公英、蛇床子、艾叶,煎汤薰洗,治疗阴部疾病;

3、中药保留灌肠,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 盆腔疾病;

4、拔罐疗法,能调和气血,温通经络,行气止痛,治疗痛经;

5、耳穴压丸法,在《内经》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表明了 耳与机体的关系。用耳穴压丸法在妇科手术后腹胀、分娩过程中、以 及人工流产术中预防人工流产综合症等方面运用广泛。有作者报道,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妇科手术的患者 33 例(子 宫全切除 13 例,子宫次全切除 11 例,卵巢囊肿切除术 7 例,宫外孕 手术 2 例),术后 12 小时行耳穴压丸法,有效率达到 87.88%.另有兰氏报道,采用耳穴压丸法预防人工流产综合症 573 例,减 少或避免了器械扩宫引起的刺激及不良反应,大大减轻了手术者的痛 苦。

6.中医保健论文 篇六

饮食治疗是高脂血症治疗的基础,无论是否采取任何药物治疗之前,首先必须进行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无效时或病人不能耐受时,方可用药物治疗。在服用降脂

药物期间也应注意饮食控制,以增强药物的疗效。

(1)减少脂肪的摄入量是控制热量的基础。减少动物性脂肪如猪油、肥猪肉、黄油、肥羊、肥牛、肥鸭、肥鹅等。这类食物饱和脂肪酸过多,脂肪容易沉积在血

管壁上,增加血液的粘稠度,饱和脂肪酸能够促进胆固醇吸收和肝脏胆固醇的合成,使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饱和脂肪酸长期摄入过多,可使甘油三酯升高,并有

加速血液凝固作用,促进血栓形成。

科学家发现北极圈内格陵兰岛的爱斯基摩人以鱼猎为生,在他们中间冠心病的死亡率仅5.3%,远远低于丹麦人的35%。他们吃的食物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低,多不饱和脂肪酸很高,主要含有20碳5烯酸(EPA)和22碳6烯酸(DHA)。它们存在于海鱼的鱼油中。

不饱和脂肪酸能够使血液中的脂肪酸谱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能够减少血小板的凝聚,并增加抗血凝作用。能够降低血液的粘稠度。DHA可以降低血脂保护神经

系统。因此提倡多吃海鱼,以保护心血管系统,降低血脂。烹调时,应采用植物油,如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茶油、芝麻油等,每日烹调油10毫升~15亳升。

(2)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胆固醇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但摄入过多的确害处不少,膳食中的胆固醇每日不超过300亳克,忌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

脏、蛋黄、鱼子、鱿鱼等食物。

植物固醇存在于稻谷、小麦、玉米、菜籽等植物中,植物固醇在植物油中呈现游离

状态,确有降低胆固醇作用,而大豆中豆固醇有明显降血脂的作用。提倡多吃豆制

品。

(3)供给充足的蛋白质。蛋白质的来源非常重要,主要来自于牛奶、鸡蛋、瘦肉类、禽类应去皮、鱼虾类及大豆、豆制品等食品。但植物蛋白质的摄入量要在50%以上。

(4)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不要过多吃糖和甜食,因为糖可转变为甘油三酯。每餐应七、八分饱。应多吃粗粮,如小米、燕麦、豆类等食品,这些食品

中纤维素含量高,具有降血脂的作用。

(5)多吃富含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的食物。应多吃鲜果和蔬菜,它们含维生

素C,无机盐和纤维素较多,能够降低甘油三酯、促进胆固醇的排泄。可选用降脂食

物,如酸牛奶、大蒜、绿茶、山楂、绿豆、洋葱、香菇、蘑菇、平菇、金针菇、木

耳、银耳、猴头等食物。近年发现菇类中含有丰富的“香菇素”。学者们做过实验,当人们吃进动物性脂肪后,血液中的胆固醇都有暂时升高的现象。同时吃些香菇,发现血液中的胆固醇不但没有升高,反而略有下降,并且不影响对脂肪的消化。国

外学者认为,中国菜肴中常用木耳、香菇等配料,是一种科学的配菜方法。每3朵~

4朵的香菇中含香菇素100毫克,具有降脂和保健作用。山楂、花生、淡菜、萝卜、玉米、海带、豆腐、牛奶、黄豆等食物均有降低血脂的作用。要避免饮酒、酒能够

抑制脂蛋白酶,可促进内源性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合成,导致血脂升高。

要采用蒸、煮、炖、氽、熬的烹调方法,坚持少盐饮食,每日食盐6克以下。

●高脂血症食物选择 TOP

(1)节制主食。体重超重或肥胖者尤应注意节制。忌食纯糖食品及甜食。

(2)多食用鱼类(尤其是海产鱼类)、大豆及豆制品、禽肉、瘦肉等能提供优质蛋白,而饱和脂肪酸、胆固醇较低的食物。

(3)控制动物肝脏及其它内脏的摄入量,对动物脑、蟹黄、鱼子等要严格限制。

(4)用植物油烹调,尽量减少动物油脂摄入。

(5)多食用蔬菜、水果、粗粮等,保证适量食物纤维、维生素、无机盐摄入。尤应多食用含尼克酸、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6等丰富的食品。

(6)已发现许多食品具有降血脂作用:

①大蒜:大蒜可升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对防止动脉硬化有利。

②茄子:茄子在肠道内的分解产物,可与过多的胆固醇结合,使之排出体外。③香菇及木耳:能降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据研究,其降胆固醇作用,比降血脂药物安妥明强10倍。

④洋葱及海带:洋葱可使动脉脂质沉着减少;而海带中的碘和镁,对防止动脉脂质沉着也有一定作用。

⑤大豆: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吃115克豆类,血胆固醇可降低20%,特别是与动

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的低密度脂蛋白降低明显。

⑥茶叶:茶能降血脂,茶区居民血胆固醇含量和冠心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其它地区。

⑦鱼类:鱼中含有大量高级不饱和脂肪酸,对降血胆固醇有利。渔民冠心病发病率低于内陆居民,就是证明。

⑧植物油:含有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能降血胆固醇,尤以芝麻油、玉米油、花生油等为佳。

⑨其它食物:如山楂、芹菜、冬瓜、粗燕麦、苹果等,均有不同程度降血脂作用。

●高脂血症一日食谱举例 TOP

早餐:去脂牛奶250毫升(脱脂牛奶250克),玉米面发糕(玉米面100克),拌莴笋

丝150克(莴笋150克)

午餐:馒头或米饭100克(面粉或大米100克),炖豆腐(海米15克,香菇25克,豆

腐100克),炒茄丝(茄子100克)

晚餐:馒头或米饭(面粉或大米100克),西红柿炒圆白菜(西红柿50克,圆白菜100克),清炖鸡块(鸡块100克)

全日烹调用油10克。

以上食谱含热能1682千卡(7.03兆焦耳)

●高脂血症食疗方 TOP

(1)降脂减肥茶:草决明子5克,菊花5克。先将菊花洗净备用,草决明子先洗净炒至微膨带有香味后捣碎,纱布包好,用清水煮沸,煎至微黄色,再倒入菊花同煎几分钟即可。代茶饮,一次饮完后再加入水冲泡,直至无味即可弃

之。具有降脂、减肥、清热、平肝作用。

(2)素烩三菇:冬菇25克,蘑菇25克,嫩玉米笋片50克,鲜汤适量,草菇25克,粉芡、调料各少许。先将冬菇、蘑菇、草菇入清水泡发洗净,入油锅煸炒,之后加

入鲜汤、嫩玉米笋片同煮,待熟后再加入粉芡和调料(盐、味精等),翻炒片刻即可。

(3)银耳炒肉丝:银耳9克,瘦猪肉丝150克,酱油10毫升,水豆粉5克,油、盐、味精、姜粉、沸水各少许。先将银耳用温水泡发,去除黄蒂,杂质洗净,并撕为小

片;肉丝放入水豆粉、适量酱油、姜粉拌和码味后,放入热油锅炒至八成熟时,加

入银耳、沸水、盐及少许酱油,同时并不断用旺火翻炒5分钟即可,起锅时加入味

精调味即成。

(4)山楂荷叶饮:山楂15克,荷叶12克,煎水代茶饮。

(5)黑芝麻桑椹糊:黑芝麻60克,桑椹60克,白糖10克,大米50克。将黑芝麻、桑椹、大米洗净后,一同放入砂盘中捣碎,再放入砂锅内加清水3碗,煮成糊状后,加入白糖即可食用。每日服2次。

(6)豆浆粥:豆浆汁500毫升,粳米50克,砂糖或细盐少许。将上味同入砂锅内,煮至粥稠,表面有粥油为度。每日早晚餐温热食。

7.中医保健论文 篇七

关键词:中医国翠,中医文化,处处有形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集中体现了传统的科学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发展中医药事业, 必须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 发展和传播的重要场所, 只有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 形成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风格与内涵, 才能有利于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 提高竞争力。

我院是以中医为特色的三级甲等医院, 作为武汉市唯一的中医医院, 从建院到今经历了60多年的历程。从仅靠两只手和一个脉诊, 医生凭借着望、闻、问、切的经验和传统手法进行看病到如今拥有数千万医疗设备, 应用现代技术和传统相结合的方式, 拥有内、外、骨、妇、儿、中风、脑病科等科室的中医综合医院, 床位由200多张增至600多张。医院的就医环境不断改善。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医, 弘扬中医文化, 提升医院更显中医特色, 体现中医优势, 我院在门诊、病房等场所营造了全方位的中医文化教育氛围, 使患者始终处于浓郁的中医文化教育氛围之中。

走进医院门诊大厅, 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3幅巨幅名医画像醒目地挂满一墙面。每幅画的下面标注着名人的简介。让病人一进医院就感受医圣气息。由中药名命名的“银杏”楼 (主大楼) , “远志”楼 (办公楼) , “南星”楼 (医技) , 3栋大楼被“莲芯”桥相连与一体。

来到聚集了本市最有名望的中医名流人物-“名医堂”。走廊里悬挂了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多块大名鼎鼎的古代中医名人和《本草纲目目录》。一间间古典优雅的应诊单间, 古香古色的装饰环境更让人感到了来到这里就如进入中医世家。各地许多慕名而来因西医无法解决的疑难杂症, 来到这里将会绝处逢生得到治愈。

再看“银杏”楼 (主大楼) , 每层电梯过道悬挂了《中医四季养生典方》;《传统中医疗法介绍》如针灸、拨罐、推拿等传统手法及适应病种;《金元四大家-中医四个学派》介绍刘完素、张以正、李杲、朱震亨四大学派名人。人们在侯梯间隙也能感受中医文化。病区走廊有许多药典名故, 保健知识等多种内容的宣传画。整栋大楼充满着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充分展示了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让患者在就医同时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熏陶, 了解中医药发展历史, 认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并享受中医药治疗, 中医美容, 中医治未病和中医保健服务。

医院建立了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展室-金匮坊。通过文字、实物、照片等形式展现了医院历代名医名药专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学术成就, 精神传承的历史过程, 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帮助中医人树立“大中医”的意识, 提高中医素质和中医能力。在“金匮坊”里, 关于医院中医发展历史的介绍细致而全面, 自建医院以来取得的科技成果成列其中。图文并茂地集中展示了医院中医药传统文化及其特色优势。六七十年代中医人手写的病历字体俨然打印一般, 有许多早期医院中医人野外采药, 下乡巡回医疗的照片, 使中医人意气风发, 送医送药下乡的昂扬气息扑面而来, 集中体现了传统的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每年的来医院新职工教育也会安排在这里进行, 以提高新职工的中医药文化素养。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医院建立了中草药样品室, 在那里我们可以见到各类名贵的中草药, 标本瓶中展示了各类名贵的中草药真假, 冬虫夏草, 灵芝, 柴胡、黄连、大黄等为人熟知的草药也从药房被搬到现场。让人们可以更直观地认识中草药, 了解中草药的功能和作用, 也学会对中药材的真假鉴别。

中药炮制再现中医文化的体现, 医院有着相当规模的药学基地, 在那里传统的中药手工炮制已被现代炮制设备取代。全自动中药提取罐、中药灌装机和中药煎药机, 能将原生的中药材炮制成汤剂, 丸剂, 膏剂。人们不再需要每天抱着药罐守着炉灶煎药。煎药自动化让人们喝中药象喝牛奶一样方便。小包装中药饮片, 是中药炮制的创新, 减少了外界环境对药物的污染, 有利于药物的存放, 使中药计量更精更准。最具中医特色的冬病夏治敷料, 冬令进补膏方的提制, 让人们感受中药制剂的科学发展更贴近生活, 更具人性化, 充分体现中医国翠, 中医文化与科技发展融为一体。

中医药文化建设, 以中医人文关怀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医院经常组织专家教授, 走进社区, 企业, 学校, 农村, 大力开展中医预防常见病, 多发病和重大疾病的科普教育。周末以病友会为载体, 通过发布信息通知, 把住院病人和门诊病人组织起来, 相继成立了糖尿病病友会, 眼科病病友会, 风湿病病友会, 股骨头坏死病友会。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 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 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传授防止疾病发展, 传授养护知识, 引导患者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鼓励病友互相交流及沟通,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中医文化知识贴近百姓, 融入百姓生活。

8.中医保健论文 篇八

1.早餐一碗燕麦粥

国外有科学研究发现,每天早餐只吃1碗燕麦粥,持续8星期就可使人体血液中“坏胆固醇”浓度降低10%。由于经常摄入燕麦能有效地控制体重和减轻超重者的体重,促进血脂高者恢复正常水平,适合肥胖、高脂血症、冠心病患者及健康者日常保健。

因此,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燕麦片包装上明确标示出:食用燕麦片是改善血脂的一种饮食方式,可减少冠状动脉硬化及心脏病的危险。

小贴士:煮燕麦粥时水宜稍多放,煮开后宜用文火再煮约10分钟。如果是老人或青少年,也可加牛奶食用,或在燕麦粥中加入少量瘦肉末调味,这样烹调不仅味美,而且既降血脂又补充优质蛋白质,保证营养均衡,一举两得。

2.午餐半碗豆

豆制品是优质植物蛋白质的来源,是午餐的首选。豆类也是又便宜、又安全有效的降脂食物。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食用大豆蛋白以取代动物蛋白,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每天中午只要吃半碗豆类,就可以在8周内使“坏胆固醇”浓度降低20%。

即使胆固醇水平正常的人,进食较多豆制品也有好处,它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的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小贴士:有的人食用豆类后会产生胃肠道的不适,例如肠道排气增多或腹胀。防止这一情况出现的办法是烹调前一定要浸泡充分,浸泡可以使豆类中某些糖类降解,减少对消化道的不良刺激。

3.晚餐三瓣大蒜

每天吃3瓣大蒜,持续8周也能使血中“坏胆固醇”浓度下降10%。而且不论是生吃或熟吃,效果都不错。

大蒜中含有的大蒜素等营养成分可缓解血小板凝结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故经常食用大蒜有防治高血脂症、冠心病、高血压的作用。科学家给大蒜的另一个外号是“血管清道夫”,长期吃大蒜的人血管内壁里的沉积比不吃的人要轻很多,而血管壁沉积是心血管病的一大诱因,时间长了会让动脉阻塞、弹性变差,引起中风或心肌梗死。

小贴士:大蒜萝卜汁可降血脂:大蒜3瓣,白萝卜100克。先将大蒜切碎捣成大蒜汁。将萝卜除去根、须洗净,切碎,捣烂取汁,用洁净纱布过滤,将白萝卜汁与大蒜汁充分搅和均匀即可。早晚两次分别服用。主要治疗中老年人湿浊内蕴、气滞血瘀型高脂血症。

4.每周两次清蒸海鱼

鱼的脂肪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海鱼和淡水鱼的鱼肉脂肪和营养含量有较大差别,海鱼肉中不饱和脂肪酸高达70%~80%,具有降血脂、改善凝血机制、减少血栓形成等作用。大多数海鱼还含有一种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成分,所以,胆固醇高的人可适当多吃海鱼。

小贴士:海鱼的做法很多,从营养角度上讲最宜清蒸和清炖,保证鱼肉中所有的营养不易流失,而且味道鲜美。吃前一定要洗净,去净鳞、腮及内脏,无鳞鱼可用刀刮去表皮上的污腻部分,因为这些部位往往是海鱼中污染成分的聚集地。

5.做菜加红曲

自古以来红曲即被中医认为是极珍贵的保健补品。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红曲味甘性温,可以综合调节血脂,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活血化淤,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还可预防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心肌梗塞、脑血栓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

红曲在烹调中常用来调味、着色、酿酒。早在宋朝古籍如陶谷杂采隋、唐、五代典故所写的《清异录》上就提到“以红曲煮肉”。红曲本身也具有很好的去腥臊、健脾肾、消暑火的作用。

小贴士:红曲粉是一种天然红色素,南方做烧肉或豆腐乳多使用。红曲是用糯米蒸制后接种红曲菌种,发酵繁殖的,产品是发酵后的暗红色糯米,经粉碎后成为红曲粉。

6.每周一碗姜汤

“家备生姜,小病不慌。”生姜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姜辣素、树脂和淀粉,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等三大功效。中医认为,早、晚空腹喝1碗热姜汤,坚持每周1~2次,可收到补气、提神、改善睡眠之效。有杂志描写的钱塘净慈寺和尚,就是服姜汤40年,颜色如童子,可见姜汤对人体健康的好处。

小贴士:在空调房里呆久了,肩膀和腰背易遭受风寒湿等病邪的侵袭,特别是身体虚弱的老人和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很容易引发肩周炎,可烧制一些热姜汤,先在热姜汤里加少许盐和醋,然后用毛巾浸水拧干,敷于患处,反复数次。此法能舒筋活血,可大大缓解疼痛。

9.中医保健论文 篇九

1.常用推拿方法 揉脾经

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减退、黄疸等。位置:拇指末节螺纹面(见图1)。

操作:操作者一手握住小儿手掌,另一手的拇指螺纹面按住小儿拇指螺纹面,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揉100~300次。揉肺经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见图1)。

操作:操作者一手握住小儿手掌,另一手的拇指螺纹面按住小儿无名指螺纹面,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揉100~300次。

揉板门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减退、呕吐、腹泻、气喘、嗳气等。位置:手掌的大鱼际平面(见图1)。

操作:操作者一手握住小儿手掌,另一手的拇指端按揉小儿大鱼际100~300次。

摩腹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位置:腹部。

操作:操作者用手掌掌面或示指、中指、无名指指面附着于小儿腹部,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形有规律地移动的方法,称摩法。摩3~5分钟。

推七节骨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等。

位置:腰骶部正中,第四腰椎至尾骨末端处(见图2)。

操作:操作者用拇指桡侧面或示指、中指指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直推100~300次。向上推为推上七节骨;向下推为推下七节骨。

揉足三里

主治:腹胀、腹痛、腹泻、呕吐、下肢痿软无力等。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见图3).操作:操作者用拇指端按揉100~300次。

捏脊

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位置:背脊正中旁开1寸,大椎至尾骨末端处。

操作: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状,手心朝上,示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示指的前半段,各指要自然。施术时应从儿童尾椎下的长强穴开始(由于长强不易取穴,实际操作时可从尾椎骨下开始),术者用双手的示指与拇指合作,在示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儿童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着督脉,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的先后顺序,自尾椎下的长强穴向上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这叫捏1遍,如此捏6遍,在第5遍捏拿儿童脊背时,在患儿督脉两旁的脏腑俞穴处,用双手的拇指与示指合作分别将腑脏俞穴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提拉一下。捏拿第6遍结束后,用双手的拇指腹部在患儿的肾俞穴处,在原处揉动的动作中,用拇指是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揉按结合。2.推拿注意事项

操作前需要准备滑石粉、爽身粉或润肤油等介质;操作者应双手保持清洁,指甲修剪圆润,防止操作时划伤小儿皮肤;天气寒冷时,要保持双手温暖,可搓热后再操作,以免凉手刺激小儿,造成紧张,影响推拿;推拿手法应柔和,争取小儿配合;局部皮肤破损、骨折早期不宜推拿。3.常见症状儿童保健推拿

大便干

揉脾经、摩腹、推下七节。宜在清晨或饭前进行。腹泻

揉脾经、摩腹、推上七节。宜在清晨或饭前进行。食欲减退 揉脾经、揉板门、捏脊。宜在清晨或饭前进行。

腹胀

推脾经、摩腹、捏脊。宜在清晨或饭前进行。

夜寐不安

摩腹、揉足三里、捏脊。宜在睡前或下午进行。

出汗多

揉肺经、揉脾经、捏脊。宜在饭前进行。

反复感冒

推肺经、捏足三里、捏脊。宜在饭前进行。

尿床

捏足三里、推上七节、捏脊。宜在睡前或下午进行。附注释:

(1)“四诊合参”概念: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种基本方法,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为准确辨病证提供依据的中医诊断原则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调查了解疾病四种不同的诊断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不应该相互取代,只能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四诊之间是相互关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临床运用时,必须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是“四诊合参”。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系统的了解病情,做主正确的判断。

10.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篇十

“邪实”分为风、热、瘀、寒、水五小类,“正虚”也分为五小类:阴、阳、气、血、津液。

对于“正虚”,中医采取的办法是进行“补虚/扶正”。

“补阴”:鳖甲算是最常见的补阴中药,吃个王八补一补。龟鳖在深水里,属于“阴”所以用来补阴,而不是补阳。

“补阳”:鹿茸是用来补阳的。读过小说的人一定记得喝鹿血能够激发男人欲望的故事,所以,鹿茸补阳就变得特别好理解了。

“补气”:我们常听说过,人参是大补。电影上,碰到快断气的病人,中医大夫会用人参汤进行补气。--你可能想不到的是,日常中我们吃的红枣,也具有和人参一样的补气的作用。

“补血”:鲜红的枸杞子,似乎在人们的印象里,是滋阴壮阳的补品,其实,在中医里,是用来补血的良药。同样,送礼的阿胶,也是用来补血的中药。

11.“识中医,用中医”健康宣教 篇十一

活动进行到一半时,伴随着一阵悠扬的古曲,长沙市中心医院北院的医务人员舞起了“中医养生经络操”,简单易学的招式对舒经活络有显著功效,现场的市民朋友们也在乐曲中跟着舞了起来,气氛十分活跃。经络操是一种养生体操,活动舒缓,通过拍打经络以达到通经活血,促进新陈代谢、调节神经功能、延缓中枢神经衰老等作用,能有效预防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提高生命活力。

“中医养生经络操”结束后,长沙市中心医院北院的专家又精心安排了中医养生的“新招”体验,现场演示了隔姜灸术,还邀请了十名市民体验耳穴之术,以新颖的方式让市民朋友们科学认识中医养生。

随后,专家又手把手教市民朋友们识别生活中一些常用的中药,如麦冬、太子参、白术、黄芪、甘草片、决明子、山楂等,并准备了几款中药养生茶让大家品尝。当记者现场采访市民朋友时,他们纷纷赞叹不已,“中心医院这种活动特别有意义,好玩而又实用。” 记者/李翩 通讯员/符晴

12.中医保健论文 篇十二

西医一般认为慢性喉炎的病因为[1]:(1)急性喉炎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2)用声过度,发声不当;(3)从事某些具有刺激性致病因子的职业;(4)鼻、鼻窦、咽部的感染;(5)肺、气管及支气管感染;(6)某些全身性疾病(如心、肾疾病,糖尿病,风湿病等)。慢性喉炎病程较长,近来报道其与病毒、衣原体、支原体有密切关系。严道南等[2]根据应用PCR技术检测慢性喉炎患者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肺炎支原体的结果,分析认为单纯疱疹病毒及肺炎支原体与慢性喉炎有一定关系。

中医对慢性喉炎的病因病机认识源远流长,早在《素问·脉解篇》有“阳盛已衰,故为瘖也”;又《素问·宣明五气篇》“搏阴则为瘖”;如《世医得效方》“五脏久咳则声嘶,嘶者,喉破者,非咽门病”。将声嘶喉破定病位于喉,指久病脏腑虚损,致喉器损伤之病。中医现代临床认为慢性喉炎多由肺、脾、肾虚损而致,因声音出于肺而根于肾,肺主气,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肾精充沛,肺脾气旺,则声音清亮,反之肺脾肾虚损,则有声瘖之证。近年来临床辨证分为:(1)肺肾阴虚:素体虚弱,或劳累太过,久病失养,以致肺肾阴亏,肺金清肃不行,肾阴无以上承。又阴虚生内热,虚火上炎,蒸灼于瞧,声门失健而成瘖;(2)肺脾气虚:过度发音,耗伤肺气,或久病失调,肺脾气虚,气虚则无以鼓动声门,以致少气而瘖。(3)气滞血瘀痰凝:咽喉病后余邪未清,结聚于喉,或过度发声,耗气伤阴,喉咙脉络受损,皆可致气滞血瘀痰凝,致声带肿胀不消,或形成小结、息肉,妨碍发音而为瘖。

2 西医对慢性喉炎的治疗

西医治疗慢性喉炎方法颇多。(1)物理治疗:促进血循环,消散慢性炎症,减轻喉肌痉挛,松解结帝组织,提高声带张力。叶惠芳[3]用直流电碘离子导入治疗慢性喉炎疗效较好。成先柄等[4]应用透明质酸酶直流电导入并超短波治疗慢性喉炎效果满意;(2)激素治疗:改变局部粘膜的充血、水肿,纠正细胞代谢。王芳等[5]采用得宝松注射液行声带粘膜下注射配合中药声嘶方治疗慢性肥厚性喉炎186例取得明显疗效,卓肇华[6]用得宝松及醋酸曲安奈德行声带内注射治疗22例慢性喉炎取得满意疗效;(3)激光显微外科手术:张玉富等[7]采用CO2激光治疗各种喉部良性病变取得较好疗效。梁燕[8]采用ɑ-糜蛋白酶与地塞米松和利多卡因配伍局部应用,既能有效改善慢性喉炎症状,又可减轻患者局部注射的疼痛。西医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远期疗效不佳。

3 中医治疗进展

3.1 辨证论治

慢性喉炎中医属“慢喉喑”范畴,中医认为慢性喉炎病因病机多为素体虚弱或劳累太过或久病失养,以至肺肾阴亏,肺金清肃不行,肾阴无以上承,又因阴虚内热生,虚火上炎,蒸灼于喉,声门失健而成喑,讲话多则气阴耗伤,故讲话不能持久,喉部微痛不适,干燥,喉痒,干咳,痰火及虚火客于喉咙之故。然临床上各个医家对慢性喉炎辨证分型观点不一:谢强等[9]将慢性喉炎分为肺肾阴虚、肺脾气虚、痰浊凝滞型;陆德娟[10]将慢性喉炎分为肺肾阴虚,肺脾气虚,气滞血瘀痰凝三型,治疗上以养阴为主,兼以益气开音;张云、耿贵琼[11]分为外感风热、寒凝血瘀、肺肾阴虚、痰气互结四型。主张证属外感风热型,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证属寒凝血瘀,法以化瘀止痛;证属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法以滋养阴液,降火利咽;证属痰气互结,法以行气导滞,散结除痰。

3.2 治法治则

近年来文献报道中医药对慢性喉炎的治法治则主要有:(1)活血化淤法:金建立[12]采用活血化淤为主治疗慢性喉炎32例取得显著疗效,王敬兰[13]运用加味会厌逐瘀汤治疗慢喉喑24例取得较好疗效;(2)滋阴润肺法:杨秀齐[14]用自拟润肺开音汤(玄参、麦冬、桔梗、生甘草、射干、金银花等)治疗慢性喉炎56例获得较好疗效;(3)滋阴清热,化瘀开结法:崔彦如[15]采用自制增液开音丸治疗慢性喉炎40例疗效满意;(4)滋阴养肾,利喉开音法:冯纬纭[16]遵循“咽喉诸病皆属于火”之说,运用六味地黄丸加味(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桔梗、蝉衣、木蝴蝶)治疗慢性喉炎收效甚好。刘浪琪[17]用自拟滋肾润肺方治疗慢性喉炎获得较好疗效。万爱珍[18]认为慢性喉炎证属肾阴亏虚,肾水不能上承,治宜养阴润燥,清热利咽,用二阴煎加减治疗慢性喉炎疗效较好。

3.3 专病专药

近年来大量文献报道,中医经典方剂在慢性喉炎治疗方面疗效显著,如梅祥胜[19]用甘桔冰梅片(桔梗,薄荷,乌梅,甘草,冰片等)治疗慢性喉炎取得较好疗效。赵颜俐,刘洪[20]用济生乌梅片治疗早期声带小结疗效较好。何秋英[21]从肝论治慢性喉炎取得较好疗效,药用舒肝丸、金嗓散结丸和复方丹参片。强建华,任晓红[22]用自拟具有清热生津、润喉开音之效的清喉茶(木蝴蝶、胖大海、藏青果、枫斗)泡饮,治疗慢性喉炎67例,总有效率较高。

3.4 其它治法

大量文献报道,中西医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喉炎疗效显著。陈国春等[23]自拟消肿散结开音方合廉泉、扶突穴注射确炎疏松A治疗慢性喉炎50例,总有效率较高。除了中药辨证治疗以外,针灸、推拿等方法也有较好的疗效,并且具有治疗成本低、副作用较小等优点。严道南,耿晓文等[24]采用人迎、水突穴推拿及脉冲电刺激治疗慢性喉炎,总有效率79.31%。吕京虎等[25]采用针刺推拿并用治疗慢性喉炎80例,效果满意。朱春晖,顾兆军[26]运用人迎、水突穴脉冲电刺激治疗慢性喉炎20例,总有效率较高。

4 中医家庭保健

4.1 理论依据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内经》中的“四时五脏阴阳”整体观,强调了人体内外的整体统一。耳鼻咽喉是相对独立的器官,但它与机体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治疗慢性喉炎时,应与阴阳五行、五脏六腑、经络等联系起来,辨证施治,治病求本,方能有较好疗效。中医家庭保健模式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研究思路,认为喉炎的发生是人体整体阴阳平衡和(或)人与环境统一性破坏而导致。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有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体质的人,发病的诱因与特点亦不同。治病与防病,是医学理论的两个基本方面。早在2 000多年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种防重于治的思想。赵新乡[27]在总结古代医家有效的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思想之一,古人所说的“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本研究以预防为主,不仅把人作为生物体进行预防,更重要的是把人作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从生理、疾病、心理、社会诸方面综合预防以防止疾病发生或复发。

4.2 研究进展及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较为重视自我健康保健,多数学者提倡的咽喉保健措施有:(1)发声训练法,指导患者正确用声:王卫华等[28]认为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回访指导,不仅能了解患者声音恢复的程度,同时医患双方的和谐交流也能促使患者的训练依从性加强,同时增强了患者科学用声、提高音质的信心;(2)歌喉保健:刘运墀[29]主张歌唱者在学习和练声过程中应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发烧、感冒、疲劳、月经期、酒后、气恼等不适的情况下可暂且不唱或在医务监督之下进行;(3)饮食疗法:中医食疗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民防治疾病和健康长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对防止疾病的发生,延缓疾病的进程,促进疾病的康复有积极的意义。郭永洁[30]认为凡有食物参与治疗都称食疗,它包括了单一食物的治疗,也包括了食物与药物合用的治疗(药膳),并提出通过食物和药物相配了解其化合成分的改变,正确评价它的治疗作用。陈沛沛,项平[31]对儒家“中庸”、“守礼”饮食养生观进行分析,认为中医食疗的“杂食以养”就是合理膳食。吾师郑沙盟教授多年从事慢性喉炎的治疗总结出十八首慢性喉炎药膳处方,主要包括:乌梅茶、玄麦桔甘茶、蜂蜜鸡蛋汤、萝卜冰糖饮、百合绿豆汤、麦冬莲米汤、猪肤粥、杏仁雪梨汤、鱼腥草猪肺汤、糖渍海带、马鞭草绿豆蜜饮等药膳方。

13.中医考研 中医诊断总结笔记 篇十三

一.绪论

作者 察病指南——施发 四诊决微——林之翰 三指禅——周学庭 诊家枢要——滑寿

望诊遵经——汪宏 重订通俗伤寒论——俞根扬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无泽

脉象 最早

辨证录——陈士铎 伤寒观舌心法——明 申斗垣 24脉经27濒湖脉决28诊家正眼29诊脉三十二辨

十怪脉世医得效方,创诊籍淳于意,舌诊专著伤寒金镜录 脉学专著脉经,创温病三焦辨证法则温病条辨

食指络脉法始见唐 王超 水镜图诀,是由 灵枢诊脉 诊鱼际络脉发展来的中医诊断基本原则 审察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具体运用:详细掌握望闻问切资料,舍脉从症,舍症从脉

舌诊专著 伤寒金镜录,伤寒舌鉴

二.四诊

(一)望 1神

得神 即有神

失神 即无神 精气大伤,脏腑功能衰败,预后不良

神昏谵语 面色晦暗 表情淡漠 目暗睛迷 反应迟钝 动作失灵 强迫体位 呼吸异常 大肉己脱 假神 阴阳将离决,临终前预兆

神气不足 即少神 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常见于虚证

精神不振 健忘 嗜睡 声低懒言 倦怠乏力 动作迟缓 神志异常 癫狂痫等精神失常的表现

烦躁不安 谵妄神昏

2面色

色诊脏腑部位 素问刺热 左颊候肝 右颊侯肺 额侯心 鼻侯脾 颏侯肾

灵枢五色 鼻为明堂 眉间为阙 额为庭 颊侧藩 耳门蔽

素问五脏生成篇 主生善色 青如翠羽 赤如鸡冠 黄如蟹腹 白如琢膏 黑如乌羽

主死恶色 青如草兹 赤如衃血 黄如枳实 白如枯骨 黑如炲

病色交错 相生为顺 色生病为吉中之顺 病生色为吉中小逆

相克为逆 色克病为凶中之逆 病克色为凶中之顺

五色主病 青 瘀血 肝病 痛证 惊风 寒证

眉间、鼻柱、口唇四周青-小儿惊风或欲作惊风

妇女面青-肝强脾弱,少食多怒或月经不调

面青颊赤-寒热往来少阳病

面青耳赤-肝火

青赤晦暗-郁火

赤 热证 戴阳证

黄 脾虚 湿证

萎黄-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黄胖-脾气虚衰,湿邪内阻 阳黄-湿热熏蒸 阴黄-寒湿郁阻

印堂、准头黄而明润-胃气来复,病将愈

白 虚寒 气血不足 失血 夺气

黑 肾虚 寒证 水饮 瘀血 痛证

面黑而干焦-肾精久耗,虚火灼阴 面黑而浅淡-肾病水寒,阳气不振 望色十法 浮 沉 清 浊 微 甚 散 抟 泽 夭

表 里 阴 阳 虚 实 新 久 轻 重 3形态

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肺胀或水饮

但卧不得坐,坐则昏沉-气血俱虚,夺气,脱血

坐而欲起-水气痰饮所致 4头颈五官九窍

头面 囟陷-吐泄伤津;气血不足;先天精气亏虚,脑髓失充

囟填-温病火邪上攻;颅内水液停聚

解颅-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脾胃虚弱,骨骼失养,发育不良 颈项 瘿瘤 颈部漫肿或结块-肝郁气结痰凝

瘰疬 颈部及耳后累累如串珠-火毒;虚火灼津结成痰核

项强-邪气实

项软-正气虚

颈脉动-水肿

卧则静脉怒张-心阳虚衰,水气凌心

头发 发黄稀疏干枯-精血不足 斑秃-血虚受风 小儿发结如穗-疳积,脾胃虚损 目 脏腑相关部位 灵枢大惑论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

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五轮学说 血轮-内外眦属心 风轮-黑珠属肝 气轮-白珠属肺

水轮-瞳人属肾

肉轮-眼胞属脾

目形 窠肿 微肿如新卧起-水肿病初起 老年人下睑肿-肾虚

窠内陷 五脏六腑精气己衰

眼突 颈肿眼突—瘿肿 眼突而喘—肺胀

胬肉攀眼 心肺二经风热壅盛,经络瘀滞;脾胃湿热蕴蒸,血滞于络;肾阴暗耗,心火上炎

针眼 眼丹 风热相搏客于胞睑;脾胃蕴积热毒,上攻于目

目态 横目斜视-肝风内动 ;瞪目直视-脏腑精气将绝

目睛微定-痰热内闭

昏睡露精-脾气虚弱,气血不足

睑废-脾肾双亏

目瞤-(眼跳)风热外来,贼邪不泻;血衰气弱,经络失养

瞳孔 散大—肾精耗竭;肝胆风火上扰的绿风内障;中毒

缩小—肝胆火炽;劳损肝肾,虚火上扰;中毒

耳 耳轮干枯焦黑-肾水亏极 耳背见红络,伴耳根发凉-麻疹先兆

耳流黄脓-聤耳或耳湿 白脓-缠耳 红脓-耳风毒 臭脓-耳疳 清脓-震耳

鼻 鼻头色青-腹中痛 色黄-里有湿热 色白-亡血 色赤-脾肺二经有热 色微黑-有水气

黄黑枯涸-脾火津涸 干燥色黑如烟熏-阳毒热深 鼻孔冷滑色黑-阴毒冷极

鼻窒-热客阳明 酒皶鼻-血热入肺 鼻柱溃烂塌陷-麻风病或梅毒

口唇 唇樱桃红-煤气中毒 环口黑色-肾绝 口角流涎-脾虚湿盛;胃中有热;中风不能收摄

新生儿撮口不能吸吮-小儿脐风

撮口色青,抽搐不止-肝风侮脾

口开不闭-病虚

口开如鱼口,不能合者-脾绝

口开而气直,但出不还-肺绝

久病,重证人中满而唇翻-脾阳已绝

人中短缩-脾阴己绝

口糜-阳旺阴虚;脾经湿热内郁致热邪熏蒸而成

口疮-心脾二经积热上熏 鹅口疮-胎中伏热蕴积心脾

唇风-阳明胃火上攻

茧唇-胃中积热,痰随火行,留注于唇 齿龈 黄而干燥-温病极期

光燥如石-阳明热盛

燥如枯骨-肾阴枯涸

睡中咬齿-胃热;虫积;消化不良

咽喉 乳蛾-肺胃热毒壅盛

白喉-肺胃热毒伤阴

下窍 疝证-肝郁、受寒、湿热、气虚或久立远行所致

阴缩-寒凝经络;外感热病,热入厥阴,阴液大伤,以致宗筋失养所致 5皮肤

斑疹 斑 色红,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摸不应手

阳斑-温病热入营血 阴斑-内伤气血亏虚

阳斑与阴斑区别-出没无常;颜色不同;有无发热

疹 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摸之碍手

麻疹-传染病 风疹-风热时邪 隐疹-营血虚而风邪中于经络 白培 白色小颗粒,晶莹如粟—湿郁汗出不彻

痱子 密集的尖状经色小粒,瘙痒刺痛,后干燥成鳞屑-湿热之邪郁于肌肤而发 热气疮 针头到绿豆大小的水疱,痒烧灼,发于口角唇缘或眼睑,外阴,包皮等处

-风热之毒阻于肺胃二经,湿热熏蒸肌肤所致 缠腰火丹 发于腰腹胸胁,初起皮肤灼热刺痛,出现成簇水泡,围以红晕

-肝火妄动,致湿热熏蒸皮肤而发

湿疹 浸淫疮,初起红斑,迅速肿胀、丘疹或水疱,破后渗液,糜烂,后结痂有痕迹

-风湿热留于肌肤;病久耗血致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受损 痈 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掀热疼痛

-湿热火毒内蕴,气血瘀滞,热盛肉腐而成

疽 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疼

-气血虚而寒痰凝滞;五脏风毒积热,攻注肌肉,内陷筋骨 疔 初起如粟米,根脚坚硬较深,麻木或发痒,顶白而痛

-暴气毒邪,袭于皮肤,传注经络,致阴阳二气不得宣通,气血凝结而成 疖 起于浅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容易化脓,脓溃即愈

-暑湿阻于肌肤;脏腑蕴积湿热,向外发于肌肤,使气血壅滞而成 6络脉

小儿食指络脉 风关-邪气入络,病轻 气关-邪气入经,病情发展 命关-邪入脏腑,病重

浮沉 浮露-外感表证;沉滞-外感和内伤之里证

深浅 深重浅轻,淡虚滞实

色泽 紫红-内热;鲜红-表证;青-风证,痛证;淡-虚;紫黑-血络闭郁,病危像

形状 增粗-热证,实证;变细-寒证,虚证;单枝斜形-病轻;弯曲环形多枝-病重 鱼际络脉-可候胃气 8舌

划分 舌尖心肺 中心脾胃 左边肝 右边胆 舌根肾

舌质 舌色 淡白舌 湿润舌体胖嫩-阳虚寒证;光莹舌体瘦薄-气血两亏

红舌 起芒剌或兼黄厚苔-实热证;鲜红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虚热证

绛舌 外感病舌绛有红点芒刺-热入营血;舌绛少苔有裂纹-阴虚火旺;舌绛少苔津润-血瘀

紫舌

青舌

舌形 老嫩 绛紫干枯少津-热盛伤津、气血壅滞;淡紫或青紫湿润-寒凝血瘀 主病:热极、寒极、血瘀、酒毒

全舌青-寒邪直中肝肾,阳郁不宣;舌边青-瘀血 老主实证 嫩主虚证

胖大 水湿痰饮阻滞所致

肿胀 -心脾有热;素善饮酒;中毒而致血液凝滞

瘦薄 -气血阴液不足,不能充盈舌体所致,主气血两虚和阴虚火旺

点剌 -热毒炽盛,深入血分

裂纹 -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浸

光滑 -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淡白光莹-脾胃损伤,气血两亏已极 红绛光莹-水涸火炎,胃肾阴液枯竭

齿痕 -脾虚、湿盛

淡白湿润有齿痕-寒湿壅盛

淡红有齿痕-脾虚或气虚

重舌 -心经火热,循经上冲所致

舌衄 -心经、肺胃热盛,肝火或脾虚不能统摄所致

舌痈 -由心经火热亢盛引起

生于舌下-脾肾积热,消津灼液

舌疔 -心脾火毒

舌疮 疮凸于舌面而痛-心经热毒上壅

疮多凹陷不起不痛-下焦阴虚,虚火上浮

舌菌 -心脾郁火,气结火炎而成

舌下络脉 -气滞血瘀所致

舌态 强硬 外感热病热入心包,高热伤津;内伤杂病,肝风挟痰

主病: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浊内阻;中风或中风前兆

痿软 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已极

颤动 虚损;动风;酒毒

歪斜 风邪中络;风痰阻络

吐弄 心脾二经有热;吐多疫毒攻心或正气己绝;弄多动风先兆或小儿智能发育不全

短缩 寒凝筋脉;痰浊内阻;热盛伤津动风;气血俱虚

舌纵 舌的肌筋舒纵

舌麻痹 营血不能上荣于舌,血虚肝风内动;风气挟痰

舌苔 苔色 白苔 表证 寒证

积粉苔 外感秽浊之气,热毒内盛

黄苔 里证 热证

苔薄淡黄-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 舌淡胖嫩苔黄滑润-阳虚水湿不化

灰苔 里热证 寒湿证

苔灰而干-外感热病;阴虚火旺 苔灰而润-痰饮内停;寒湿内阻

黑苔 疫病严重阶段 里证或为热极或为寒盛

黑而燥裂-热极津枯;黑而滑润-寒盛阳衰

苔质 厚苔-邪盛入里;内有痰饮湿食积滞 薄苔-外感表证;内伤轻病

滑苔-阳虚而痰饮水湿内停 燥苔-热盛伤津;阴液亏耗;阳虚气不化津,燥气伤肺

腐苔-(阳热有余)食积痰浊;内痈和湿热口糜

腻苔-(阳气被遏)湿浊、痰饮、食积、湿热、顽痰

全苔-湿痰阻滞中焦 偏外苔-邪气入里未深,胃气先伤 偏内苔-表邪虽减,胃滞依然

花剥苔-胃之气阴两伤 危重舌象 猪腰舌-热病伤阴;胃气将绝

砂皮舌-津液枯竭

干荔舌-热极津枯

火柿舌-气血败坏

赭黑舌-肾阴将绝

雪花舌-脾阳将绝

囊缩卷舌-肝气将绝

综合诊察 淡白舌 淡白舌透明苔-脾胃虚寒

淡白舌白干苔-脾胃热滞;热结津伤

淡白舌黄裂苔-气虚津少挟湿

淡红舌

淡白舌黑燥苔-阳虚寒甚

淡红光莹舌-胃肾阴虚;气血两亏

淡红舌偏白滑苔-主病邪入半表半里,病在肝胆湿浊化燥伤阴;阴虚胃停宿垢 淡红红点舌白腻干苔-风寒外束,热蕴营血;热盛伤津,脾胃湿滞

淡红舌根白尖黄苔-热在上焦;外感风热在表;风寒化热将欲传里

淡红舌黄黑苔-痰湿郁热;脾胃湿热蕴结

红绛舌 红舌浮垢苔-正气虚,湿热未净

红舌白滑苔-里热挟湿;阳虚湿盛

红舌黑灰滑苔-虚寒证

边红中黑润苔-里寒外热;外感暑热,内停生冷;肝胆热而胃肠寒

舌根红尖黑苔-心热内炽

红瘦舌黑苔-津枯血燥

绛舌薄白苔-阴虚火旺复感风寒;表邪未解热入营血

绛粘腻舌-热盛中焦挟有秽浊之征;营热;阴虚火旺

绛舌黄白苔-气营两燔

绛舌黄润苔-阴虚挟湿,阴虚火旺而胃肠积有湿热;

血热挟湿,嗜酒成性湿热蕴于血分;

营热湿重,外感邪热入营,胃肠湿重于热;

热初入营,外感热病,热邪内气分初入营分

绛舌黄粘腻苔-阴虚营热兼痰饮

红绛舌黄瓣苔-主胃肠热结

红绛舌类干苔-湿热伤津;气虚挟湿

青紫舌 紫舌白腻苔-酒毒内积,风寒入里;湿热内盛

青紫舌黄滑苔-寒凝血脉;食滞脾胃 淡紫舌灰苔-虚弱病体,热入血分 青舌黄苔-寒湿内盛 葡萄疫舌-瘟疫病

(二)闻

听声音 发声 金实不鸣-初病声嘶,实证 金破不鸣-久病失音,虚证

小儿夜啼-惊恐;心脾有热;脾寒腹痛

昏睡不醒,鼾声不绝,手撒遗尿-中风入脏危候

语言 夺气-言语轻迟低微,欲言不能复言-中气大虚

语言蹇涩-风痰蒙蔽清窍;风痰阻络 语言错乱-神明失守

谵语 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热扰心神,见于热入心包和阳明腑实证

郑声 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独语 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心气不足,神失所养

错语 语言错乱,说后自知-心气不足,神失所养

狂证-笑骂狂言,语无伦次,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痰火扰心;伤寒蓄血证

呼吸 喘症 实喘-肺有实热;痰饮内停 虚喘-肺肾虚损,气失摄纳

咳嗽 紧闷-寒湿

重浊-风寒

清脆-燥热

不扬兼黄稠痰-肺热

顿咳 百日咳(终止时做鹭鸶叫声)-小儿,属肺实,由风邪下伏痰搏结,郁而化热,阻遏气道

呃逆

嗳气 白喉(犬吠样)-属肺肾阴虚,火毒攻喉

无力咳,有白沫-肺虚 夜间咳-肾水亏 天亮咳甚-脾虚;寒湿在大肠 唐以前称哕 古名噫

嗅气味 烂苹果味-消渴病 血腥气-失血患者 尸臭味-脏腑败坏患者 臭气触人-瘟疫病 尿臊味-水肿病晚期

(三)问

寒热 恶寒发热 恶寒重,发热轻-表寒证 恶寒轻,发热重-表热证 发热轻,恶风自汗-太阳中风证

但寒不热 久病体弱畏寒,脉沉迟无力-虚寒 新病脘腹或其它局部冷痛剧烈,脉沉迟有力-实寒

但热不寒 里热 壮热 身发高热40度以上,持续不退

潮热 定时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

阳明潮热 热势较高,日晡下午3-5点热甚-阳明腑实证

湿温潮热 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兼头身困重-湿温病

阴虚潮热 午后或入夜低热,兼颧红盗汗-阴虚证

微热 热势低37-38度-某些内伤病和温热病后期

寒热往来 少阳 疟疾

出汗 表证辨汗 表证有汗-表实证 表证无汗-表虚证

里证辨汗 自汗-阳虚 盗汗-阴虚 大汗-实热;亡阳 战汗-伤寒病邪正相争剧烈时

局部辨汗 头汗-上焦邪热;中焦湿热上蒸;病危虚阳上越

半身汗-经络阻闭,气血运行不周,见于中风;痿证;截瘫

手足心汗-脾胃有病,运化失常,津液旁达四肢

头身 头部 头痛 前额部连眉棱骨痛-阳明经 侧头部太阳穴附近-少阳经 后头部连项痛-太阳经

癫顶痛-厥阴经 头痛连齿-少阴经 头痛晕沉,腹泻自汗-太阴脾经

周身 身痛 身痛如被杖打-阳毒 外感暑湿疫毒,面赤发斑

久病卧床不起身痛-营气不足,气血不和

耳目 耳 耳鸣 -肝胆三焦之火循经上扰;脾湿过盛,清阳不升;肾虚精亏

耳聋 邪在少阳,经气闭塞;邪火蒙蔽清窍,阴精不能上达;心气虚衰,肾惫精脱;气虚精衰

重听 风邪;肝经有热;下元已亏,上盛下虚

目 目眩-肾阴亏虚,肝阳上亢;痰湿内蕴,清阳不升

目昏-气虚;肝血不足,肾精亏耗,目失所养

雀目-肝虚

饮食口味 口渴与饮水 口不渴 -津液未伤,见于寒证

口渴多饮 -津液大伤,见于实热证;消渴证;汗吐下利后

渴不多饮 -阴虚;湿热;痰饮;瘀血

食欲与食量 食欲减退-脾胃气虚;湿邪困脾;肝胆湿热

厌食-食滞内停;妊娠恶阻

多食易饥-胃火亢盛;兼大便溏泻-胃强脾弱

饥不欲食-胃阴不足

偏嗜异物-虫积

口味 口淡乏味-脾胃气虚

口甜或粘腻-脾胃湿热

口中泛酸-肝胃蕴热

口中酸馊-伤食

口苦-热证

口咸-肾病及寒证

睡眠 失眠 -心肾不交;心脾两虚;胆郁痰扰;食滞内停

嗜睡 -痰湿困脾;脾气虚弱;心肾阳衰;温病热入营血,邪陷心包,蒙蔽心神,热盛神昏 二便 便次 便秘 肠道津亏,大肠传导失司

泄泻 脾失健运,水停肠道,大肠传导失常所致

便质 完谷不化-脾虚泄泻;肾虚泄泻

溏泻不调 时干时稀-肝郁乘脾

先干后溏-脾虚

排便感 不爽 伴腹痛-肝郁乘脾,肠道气滞 伴便溏如黄糜泻下不爽-湿热蕴结大肠,肠道气机传导不畅

里急后重 -痢疾

滑泻失禁 -脾肾阳虚

肛门气坠 -脾虚中气下陷

尿量 增多-虚寒证;消渴病

减少-实热证;汗吐下后伤津;水肿病

尿次 频数-淋证;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老年人及肾病后期

癃闭-湿热蕴结;瘀血、结石阻塞;老年气虚;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

排尿感 涩痛-淋证 余沥不尽-老年人肾气不固 失禁-肾气不固,膀胱失约 遗尿-肾气不足,膀胱虚衰

妇女 月经 不调 先期-邪热迫血妄行;气虚不能摄血

后期-血虚;寒凝

先后不定期-肝郁;脾肾虚衰,冲任失调

崩漏 -热证;冲任损伤;中气下陷,脾虚不能统血

闭经 -肝郁、血瘀、虚劳、妊娠

带下 -脾虚不运,寒湿下注;湿郁化热,湿热下注;情志不舒,肝郁化热,损伤胞络;癌症

(四)切

脉诊 部位 左寸心与膻中;右寸肺与胸中;左关肝胆与膈;右关脾与胃;左尺、右尺肾与小腹

小肠配右尺-景岳全书 小肠配左尺-医宗金鉴 小肠配左寸-难经、脉经

病脉与主病 二十八脉 浮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有余-主表;虚

沉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迟 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主寒证,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

数 一息脉来五至以上,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洪 脉大有力,状若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气分热盛

微 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阳衰少气,阴阳气血诸虚

细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病

散 浮散无根,至数不齐-元气离散

虚 实 滑 涩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虚证 三部脉举按均有力-实证

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痰饮、食滞、实热

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与滑脉相反-伤精、血少、气滞血瘀、挟痰、挟食

长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肝阳有余,阳盛内热

短 首尾俱短,不能满部-气病,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

弦 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肝胆病;痰饮;疟疾;诸痛

芤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失血;伤阴

紧 脉来绷急,状如牵绳转索-主寒;痛;宿食

缓 一息四至,来去怠缓-主湿病;脾胃虚弱;正常人

革 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亡血;失精;半产;漏下

牢 沉按实大弦长-主阴寒内实,疝气癓瘕

弱 极软而沉细-气血不足

濡 浮而细软-主虚;湿

伏 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邪闭;厥证;痛极

动 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主痛;惊

促 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停滞;肿痈

结 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癓瘕积聚

代 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脏气衰微;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

疾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相似脉鉴别 表浅-浮、芤、散、虚

深部-沉、伏、牢

缓-迟、缓

数-滑、数、疾

充实有力-实、洪

细小且软弱无力-细、微、弱、濡

中空-芤、革

长-弦、长、紧

短-短、动

节律不齐-结、代、促

主实证的脉-滑、紧、结、弦

不主实证的脉-革脉

不主虚证的脉-伏脉

结脉不属实脉类

主宿食的脉-紧、促、滑、涩

弱脉与濡脉的鉴别点-脉位的深浅

共同点-细而无力

重按始得-弱脉、牢脉

气滞血瘀的脉象-涩、结、促

相兼脉主病 浮紧-外感寒邪之表寒证;风痹疼痛

浮缓-风邪伤卫,营卫不和,太阳中风表虚证

浮数-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浮滑-表证夹痰或主风痰,常见于素体痰盛又感受外邪者

沉迟-里寒,常见脾胃阳虚,阴寒凝滞

弦数-肝郁化火;肝胆湿热

滑数-痰热;痰火;内热食积

洪数-气分热盛

沉弦-肝郁气滞;水饮内停

沉涩-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 弦细-肝肾阴虚;血虚肝郁;肝郁脾虚 沉缓-脾虚;水湿停留 沉细-阴虚;血虚

弦滑数-肝火夹痰;风阳上扰;痰火内蕴

七绝脉 釜沸脉 脉在皮肤,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三阳热极,阴液枯竭

鱼翔脉 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三阴寒极,阳亡于外

虾游脉 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其急促躁动之象仍如前

-孤阳无依,躁动不安之侯,主大肠气绝

屋漏脉 脉在筋肉之间,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即脉搏极迟慢,溅起无力-胃气营卫将绝

雀啄脉 脉在筋肉之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脾无谷气已绝于内

解索脉 脉在筋肉之间,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时快时慢,散乱无序)-肾与命门之气皆亡

弹石脉 脉在筋肉之下,如指弹石,辟辟凑指,毫无柔和软缓之象-肾气竭绝

不属于七绝脉的是麻促、偃刀、转豆

按诊 按虚里 虚里其动欲绝无死候-痰饮等证

三.八纲辨证

表里 辨别表里首先审察-寒热 表里证均能出现的临床表现为-头痛;咽痛;咳嗽

表邪入里 表证恶寒发热,若恶寒自罢,不恶寒反恶热,并见渴饮,舌红苔黄,尿赤等

里邪出表 内热烦燥,咳逆胸闷,继而发热汗出,或见痧培,或出疹点 寒热 寒热错杂 上热下寒 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

上寒下热 胃脘冷痛,呕吐清涏,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表寒里热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气喘,烦燥,口渴,脉浮紧

表热里寒 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大便溏泄,小便清白,四肢不温

寒热转化 寒热证相互转化反映-邪盛正衰;正盛邪衰

寒证转化为热证 恶寒重发热轻,苔薄白润,失治后不恶寒反恶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热证转化为寒证 热痢日久不愈转化为虚寒痢

高热病人大汗不止或吐泻过度,体温骤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

寒热真假 真寒假热 身热反欲盖衣被,口渴但喜热饮,饮不多,脉大无力,伴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等

-阴盛格阳

真热假寒 肢冷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有力,见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等症

-阳盛格阴

辨别寒热真假 里证;舌象;脉象

虚实 虚实错杂 实证夹虚 外感伤寒,经发汗,或经吐、下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虚证夹实 春温病肾阴亏损晚期,症见低热不退,口干,舌质干绛邪少虚水的证侯

虚实并重 咳嗽反复发作五年,气短而喘胸闷,吐痰量多白粘,神疲食少,舌淡胖,苔白腻脉弱;

小儿疳积,大便泄泻完谷不化,腹部膨大形瘦骨立,午后烦燥,贪食不厌,苔厚浊,脉细稍弦

虚实真假 辨别要领 脉之有力无力,有神无神,浮沉之象;舌质的苍花与嫩胖; 语声的高低;病人体质强弱,病因,新久,治疗

实的病机最根本的方面是邪气盛

阴阳 阴证的舌象-舌质胖嫩

亡阳 汗冷 味淡 四肢厥冷 舌白润 脉浮数而空,或微细欲绝 股冷 气微 不渴喜热饮

亡阴 汗热 味咸 四肢温和 舌红干 脉洪实或躁疾,按之无力 肌热 气粗 渴喜饮冷 四 辨证

(一)病因辨证

六淫、疫疠辨证 风 发热恶风等 肢体麻木 强直 四肢抽搐 角弓反张 皮肤瘙痒

寒 恶寒发热等 手足拘急 四肢厥冷 脉微欲绝 腹痛肠鸣 泄泻 呕吐

暑 伤暑-身热恶热,汗多,尿黄,口渴,疲乏,舌红苔白,脉虚数

湿 头胀痛,首如裹 闷胀 困重 酸楚 舌苔腻浊 冒湿症状-首如裹 燥 凉燥与温燥共同症状-咳嗽;舌干;脉浮

火 壮热口渴 面红目赤 烦燥 吐血 衄血 斑疹或痈脓

七情证侯 喜伤心 心神不安 语无论次 举止失常

怒伤肝 肝气逆,甚者血苑于上,神昏暴厥

忧伤肺、脾 情志抑郁 闷闷不乐 神疲乏力 食欲不佳

思伤心脾 健忘 怔忡 睡眠不佳 形体消瘦

悲伤肺 面色惨淡 神气不足

恐伤肾 怵惕不安 常欲闭户独处 如恐人将捕之

惊心肝气乱 情绪不宁 甚神志错乱 语言举止失常

(二)气血津液辨证

气病 气虚-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嫩苔白,脉虚无力等。

气陷-头晕目花,少气倦怠,久痢久泄,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弱。

气滞-胸胁脘腹等部位闷胀、胀痛、窜痛、攻痛、时轻时重,或部位移动,常随嗳气、矢气而减轻、多因情志变化而加重或减轻,脉弦,舌象正常 气逆-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气逆证多与肝 肺 胃联系密切

气脱-卒然昏倒,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不止,口开目闭,手撒身软,二便失禁,舌淡,脉浮大无根或脉微欲绝 气闭-突然昏倒,神志不清,气粗痰鸣,牙关紧闭、二便不通等,双手握固,脉滑数、或弦数有力、或伏而难见

血病 血虚-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衍期甚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血瘀-疼痛状如针刺刀割,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加剧,肿块在体表色呈青紫,在腹内者,可触及较

坚硬而推之不移的肿块(称为癥积),出血反复不止,色紫暗或夹有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可见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或腹部青筋显露,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皮肤显露红色脉络),或下肢筋青胀痛,妇女可见经闭

血虚与血瘀的共同表现为-闭经

血热-咳吐尿衄便血,月经先期,崩漏,血色一般鲜红质稠,伴有发热烦渴,舌红绛,脉弦数有力 血寒-疼痛多见于手足,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或少腹疼痛、形寒肢冷、月经衍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淡暗苔白、脉沉迟涩 头晕目眩可见于-气虚;气陷;气逆;血虚

气血同病

气滞血瘀-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性情急躁、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经闭或痛经,脉涩。

气虚血瘀-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气血两虚-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心悸失眠,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而嫩,脉细弱等。气不摄血-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气短,倦怠乏力,面色淡白而无华,舌淡,脉细弱。气随血脱-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舌淡,脉微细欲绝,或浮大而散。津液病 津液不足-口燥咽干,唇焦或裂,眼球深陷,渴欲饮水、皮肤干燥甚或枯瘪、小便短少而黄,大便干结难解、舌红少津,脉细而数等症

水液停聚 水肿 阳水 风水相搏证-眼睑头面先肿,继而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势迅猛、皮肤薄而

亮,并兼有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或兼见咽喉肿痛,舌红,脉象浮数。

湿邪困脾证-全身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困倦,小便短少、脘

闷纳呆、泛恶欲吐、舌苔白腻,脉沉,若化热则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

阴水-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脘闷腹胀,纳呆便溏,面色

晄白,神倦肢困,舌淡,苔白滑,脉沉。或水肿日益加剧,小便不利,腰膝痠冷,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晄白或灰滞,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痰饮 痰证-咳喘胸闷,喉中痰鸣,咯痰,呕吐痰涎,脘痞纳呆,恶心,眩晕,神昏癫狂,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瘰疬瘿瘤,痰核乳癖,喉有异物感,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

痰停于经络-肢体麻木 痰滞于胃-头晕目眩

饮证 饮留胃肠证-脘腹胀满、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涎、肠间水声漉漉、头目眩

晕、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沉滑。

饮停于肺证-咳喘上逆,胸闷短气,倚息不得平卧,喉中痰鸣,痰多清稀如

水或呈泡沫状,甚则心悸浮肿,舌淡苔白滑,脉弦或紧。饮停胸胁证-胸胁胀闷疼痛,咳唾痛甚,肋间饱满,气息短促,或眩晕,身

体转侧或呼吸时胸胁部牵引作痛,舌苔白滑,脉沉弦。

狭义的痰饮证的临床表现-呕吐清稀涏水;胃中振水音;肠鸣漉漉

(三)脏腑辨证

心与小肠 心气虚――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汗出,神倦,面色淡白,舌淡苔白

心阳虚――心气虚的基础上兼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或结代 心阳暴脱-心气虚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神志模

糊甚至昏迷,舌淡或紫暗,脉微欲绝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共同点-汗出

心血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兼眩晕,健忘,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弱 心阴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兼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咽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心火亢盛-面赤口渴喜饮,心中烦热失眠,溲黄便于,口舌生疮或腐烂肿痛,舌尖红绛脉数或吐血,衄血,尿血,或谵语狂躁,或见肌肤疮疡 心脉痹阻-心悸怔忡,胸部憋闷疼痛,痛引肩背或手臂,时发时止。

若痛如针刺,并见舌紫暗、或有瘀斑、紫点,胸闷较甚,苔白腻,脉沉滑,为痰阻心脉;若疼痛剧烈,突然发作,畏寒肢冷,得温痛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为寒邪内盛;;若疼痛且胀,发作多与情绪变化有关,舌淡红或黯红,脉弦,多为气滞

气滞所致心脉痹阻特点-胀痛

痰迷心窍-脘闷作恶,喉间痰鸣,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甚至不省人事,舌苔白腻,脉滑。或精神抑郁,神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鸣,口吐痰涎,手足抽搐,两目上视,口中如猪羊叫声

痰火扰心-面红目赤,发热心烦,狂躁谵语,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见失眠心烦,头晕目眩,痰多胸闷;或见语言错乱,哭笑无常,狂躁妄动,打人毁物等 小肠实热-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肺与大肠 肺气虚――咳喘无力,气短,动则尤甚,痰多清稀;声低懒言,面色淡白或晄白,神倦疲乏;或有恶风,自汗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虚。肺阴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消瘦,五心烦热盗汗,颧红,口咽干燥,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风寒束肺-咳嗽,痰稀色白,微恶寒,轻度发热,无汗,鼻塞流清涕,舌苔白,脉浮紧。寒邪客肺-咳嗽,气喘,痰稀色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

寒邪客肺与饮停于肺的区别-有无既往发作史

风寒束肺与寒邪客肺的共同点-咳嗽;痰稀色白

寒邪客肺特点-咳喘突然发作;痰稀色白;病程较长

痰湿阻肺-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咯出,胸闷,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风热犯肺-咳嗽,痰稠色黄,发热,微恶风寒,口干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热邪壅肺-咳嗽,痰稠色黄,气喘息粗,壮热口渴甚则心烦,鼻翼煽动,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

燥邪犯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甚痰中带血,胸痛,皮肤及口唇鼻干燥,发热微恶风寒,舌红苔白或黄,脉数 大肠湿热-腹痛,下利赤白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迫,色黄而臭,或腹泻不爽,粪质粘稠腥臭。伴有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大肠液亏-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数日一行,口干咽燥,或伴有口臭,头晕等症。舌苔黄燥,舌质少津,脉细涩

肠虚滑泻-利下无度,或大便失禁,甚则脱肛,腹痛隐隐,喜温喜按,舌淡苔白滑,脉沉弱。

脾与胃

脾气虚――纳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溏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晄白或萎黄,或见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

脾阳虚――腹胀纳少,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体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白带多质稀。舌质淡胖,苔由滑。脉沉迟无力

中气下陷-脘腹坠胀,食入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先泄久痢不止,甚至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伴有头晕目眩,肢体困重倦怠,声低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脾不统血-便血、尿血、肌衄、齿衄,妇女可见月经过多,崩漏等。常伴有眩晕,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少便溏,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

寒湿困脾-脘腹胀闷疼痛,泛恶欲吐,纳呆,口淡不渴,便溏,头身困重,面色晦黄,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妇女白带量多。舌淡胖苔白腻白滑,脉濡缓

湿热蕴脾-脘腹痞闷,呕恶纳呆,小便黄,大便溏泄,肢体重困,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皮肤瘙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胃阴虚――胃脘隐痛,饥不欲食,脘痞不舒,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 食滞胃脘-胃脘胀痛,厌食,嗳腐吞酸或呕吐食物,吐后胀痛减轻,或矢气便溏,泻下臭秽酸腐,舌苔厚腻,脉滑 胃寒―――胃脘疼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疼痛,遇冷尤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或伴有神疲乏力,形寒肢冷,喜温,食后痛减,或伴有胃脘水声漉漉,呕吐清水。舌淡苔白滑,脉迟或弦

胃热―――胃脘灼痛,嘈杂泛酸,消谷善饥,渴喜冷饮,或齿龈肿痛,甚至溃烂出血,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肝与胆 肝气郁结-情志抑郁,急躁易怒,喜太息,胸胁少腹胀闷或窜痛。或自觉咽中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肝火上炎-头晕胀痛耳鸣,面红,目赤肿痛,急躁易怒,心烦不眠或多梦,口苦口干,便秘,尿短黄,或胁肋灼痛,衄血吐血,妇女月经量多超前,舌红苔黄,脉弦数。肝血虚――眩晕耳鸣,目模糊干涩,视力下降或夜盲,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手足麻木震颤,筋脉拘急,肌肉瞤动,月经量少色淡或经闭,舌淡苔白脉弦细

心血虚与肝血虚主要鉴别症状-肝血虚月经量少 肝阴虚――眩晕耳鸣,目涩干痛,胁肋疼痛,面部烘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舌燥,或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头胀头痛,头重足轻,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或五心烦热,面部烘热,舌红,脉弦有力或弦细数

肝阴虚与肝阳上亢共同症状-眩晕耳鸣

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可见于-肝血虚;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与肝火上炎共同症状-眩晕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面红目赤;舌红 肝风内动

肝阳化风-眩晕欲仆,头摇,或见头痛,或见肢体震颤,项强,或见语言謇涩,手足麻木,或见步履不正,或见舌红,苔白或腻,脉弦细有力,甚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鸣,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语(没有角弓反张)

热极生风-高热,或见烦躁,躁扰如狂,神志昏迷,或见手足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甚则角弓反张,牙关紧闭,或见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阴虚动风-手足蠕动或筋肉瞤动,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咽燥,形体消瘦,舌红,苔少,脉弦数

血虚生风-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肢体麻木,眩晕耳鸣,面色无华,爪甲不荣,舌质淡白,脉细弱。

寒滞肝脉-少腹牵引睾丸、阴囊冷痛,坠胀拒按,或疼痛牵引股侧。遇寒则加剧,得温则缓解,伴形体寒冷,面色苍白等寒象。舌淡苔白或暗,脉沉弦 肝胆湿热-胁肋灼痛胀痛,或胁下有痞块按之疼痛,目黄,小便黄,身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发热,口苦,纳差,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或闭或溏,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胆郁痰扰-惊悸失眠,烦躁不安,胆怯,口苦泛恶,胸闷胁胀,头晕目眩耳鸣,苔黄腻,脉弦滑

肾与膀胱 肾阳虚--面色白或黧黑,腰膝酸冷,形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神疲乏力,男子阳痿,早泄、精冷,女子宫寒不孕,性欲减退,或见五更泄泻、完谷不化,或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或尿少,周身浮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

肾阴虚--腰膝酸软或疼痛,眩晕耳鸣,失眠或多梦,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舌燥,男子阳强易举,造精早泄,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舌红苔少,脉细数。

肾精不足-儿童发育迟缓,囟门退闭,身材矮小,智力低下,骨骼痿软,动作迟钝;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性功能减退;成人早衰,脱发齿松,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精神呆钝,健忘,舌瘦,脉细无力

肾阴虚与肾精不足共同症状-腰膝酸软;女子经少经闭

肾气不固-小便清长而频数,或尿后余沥不尽,或小便失禁,或遗溺,或夜尿增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或胎动易滑。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听力减退,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沉

肾不纳气-喘息短气,呼多吸少,动则喘息尤甚,或见语声低怯,自汗乏力,或见腰膝酸软,或见舌淡脉弱,或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脉大无根,或气短息促,面赤心烦,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数

膀胱湿热-尿频尿急尿痛 尿液短赤 淋漓不尽 少腹胀闷或伴有发热腰痛或见血尿 尿中有砂石

或尿

浊如膏 舌红 苔黄腻 脉数

兼证 心肾不交-心烦失寐 心悸不安 眩晕耳呜健忘 五心烦热 咽干口燥 腰膝酸软 遗精带下 舌红 脉细数

心脾两虚-心悸怔忡 失眠多梦 面色不华 食欲不振 腹胀便溏 眩晕健忘 神疲乏力 月经量少色淡或淋漓不尽,舌淡,脉细弱 心肝血虚-心悸怔忡 失眠多梦 健忘眩晕耳鸣 面色无华 目涩视物模糊 爪甲不荣 肢体麻木 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或经闭,舌淡苔白,脉细弱 心肾阳虚-心悸怔仲 神疲乏力 畏寒肢冷或小便不利 面目肢体浮肿 唇甲淡暗青紫 舌淡紫 苔白滑脉沉细

心肺气虚-心悸怔忡 咳喘气短 动则加剧 神疲乏力 面色晄白 自汗 声音低怯 胸闷 痰液清稀 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结代

脾肺气虚-咳喘不止 短气乏力 痰多稀白 食欲不振 腹胀便溏 声低懒言 面色晄白或面浮足肿 舌淡苔白脉细弱 脾肾阳虚-下利清谷或泄泻滑脱 或五更泄泻 畏寒肢冷 小腹冷痛 腰膝酸软 小便不利 面色晄白

或面目肢体浮肿 舌淡胖 苔白滑 脉沉细 肺肾阴虚-咳嗽痰少 或干咳无痰 或痰中带血 口干咽燥 形体消瘦 腰膝酸软 骨蒸潮热 颧红盗汗

男子遗精 女子月事不调 舌红苔少 脉细数

肝肾阴虚-腰膝酸软 目涩目糊 耳鸣健忘 胁痛 五心烦热 颧红盗汗 口干咽燥 失眠多梦 男子遗精

女子经少或崩漏 舌红苔少 脉细数 肝脾不调-胸胁胀满或窜痛 时欲大息 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 纳呆腹胀便溏不爽 肠鸣矢气或腹痛欲泻 泻后痛减 舌苔白或腻 脉弦 肝胃不和-脘胁胀闷疼痛 喛气吞酸 呃逆呕吐 烦躁易怒 舌红苔薄黄 脉弦或巅顶疼痛 呕吐涎沫

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弦 肝火犯肺-咳嗽阵作 咯痰不爽 胸胁胀痛 喜太息 急躁易怒 头晕目赤 烦热口苦 妇女乳房作胀 月经不调舌红苔黄 脉弦

(四)经络辨证

十二经脉病证 手太阴肺 肺胀 咳踹 胸部满闷 缺盆中痛 肩背痛 肩背寒 少气 洒淅寒热 自汗出等 以及臑臂前侧廉痛

手阳明大肠 齿痛 颈肿 喉痹 目黄 口干 鼽衄 肩前臑痛 大指次指不用

足阳明胃 发热以前较甚 鼻痛 鼽衄 齿痛 口 咽痹 颈肿 膝膑肿痛 循乳部气街 股 伏兔 胫外廉足面皆痛,足中指不用

足太阴脾 舌本强 食则呕 胃脘痛 腹胀善噫 得后与气则怏然如衰 身体皆重 体不能动摇,食不下 烦心 心下急痛 溏泻 癥瘕 泄 水闭 黄疸 不能卧 股膝内肿厥 足大指不用

手少阴心 嗌干 心痛 渴而欲饮 以及目黄 胁痛 臑臂内后廉痛厥 掌中热痛

手太阳小肠 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 臑似折 耳聋 目黄 颊肿 颈 颔 肩 臑 肘 臂后外廉痛

足太阳膀胱 寒热鼻塞头痛 目似脱 项如拔 脊痛 腰似折 髀不可以曲 腘如结踹如裂 足小趾不用

足少阴肾 饥不欲食 面如漆柴 咳唾有血 喝喝而喘 心如悬若饥状 善恐 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口热 舌干咽肿 上气 嗌干及痛 烦心心痛 脊 股内后廉痛 痿厥 嗜卧 足下热而痛

手厥阴心包 手心热,臂肘挛急 腋肿 甚则胸肋支满 心中憺憺大动 面赤目黄 喜笑不休 烦心心痛

手少阳三焦 耳聋 心胁痛 嗌肿喉痹 汗出 目锐眥痛 颊痛 耳后 肩臑肘臂外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

足少阳胆 口苦善太息 心胁痛不能转侧 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 足外反热。头痛领痛 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为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 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足小趾次趾不用

足厥阴肝 腰痛不可俛仰,甚则嗌干 胸满 呕逆 飱泄 狐疝 遗溺 闭癃 妇人少腹肿

寒凝肝脉可见-少腹冷痛 睾丸坠胀疼痛

奇经八脉病证 督脉 实则脊强反拆 虚则头重 大人癫疾 小儿风痫

任脉 男子疝气 女子带下瘕聚

冲脉 气从少腹上冲胸 咽 咳 唾 气逆而里急

带脉 腹部胀满 绕脐腰脊痛 冲心痛 腰溶溶如坐水中 女子赤白带下

阳维阴维 阳维为病苦寒热 阴维为病苦心痛 阴阳不能自相维 则怏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阳蹻阴蹻 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急则狂走,目不昧;阴急则阴厥

(五)六经辨证

太阳 -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中风-发热 恶风 头痛 脉浮缓 自汗出有时见鼻鸣干呕

阳明

太阳伤寒-发热 恶寒 头项强痛 体痛 无汗而喘 脉浮紧 -里实热证

阳明病经证-身大热 大汗出 大渴引饮 面赤心烦 舌苔黄燥 脉洪大

阳明病腑证-日晡潮热 手足濈然汗出,脐腹部胀满疼痛 大便秘结 腹中转矢气,甚谵语 狂乱 不得眠 舌苔多厚黄干燥 边尖起芒刺 甚至焦黑燥裂 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少阳 -半表半里热证-口苦 咽干 目眩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嘿嘿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 苔白或薄黄 脉弦 太阴 -里虚寒湿-腹满而吐 食不下 自利 口不渴 时腹自痛 舌苔白腻 脉沉缓而弱 少阴 -全身性虚寒证

少阴寒化 无热恶寒 脉微细,但欲寐 四肢厥冷 下利清谷 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

脉微欲绝 反不恶寒 甚身热面赤

少阴热化 心烦不得卧 口燥咽干 舌尖红赤 脉细数

厥阴 -阴阳对峙,寒热交错-消渴 气上冲心 心中疼热 饥不欲食 食则吐蛔 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生的为合病

并病-一经之病治不彻底;或一经之证未罢,又见其它证侯 传经 循经传-太阳 少阳 阳明 太阴 厥阴 少阴

越经传-隔一经或隔二经相传

表里传-相为表里的经相传

直中-病邪初起不从阳经传入,而径中阴经,表现出三阴经证候

(六)卫气营血辨证

卫分 发热 微恶风寒 舌边尖红 脉浮数—伴头痛 口干微渴 咳嗽 咽喉肿痛 气分

发热不恶寒反恶热 舌红苔黄 脉数—伴心烦 口渴 尿赤 热壅于肺 兼 咳喘 胸痛 咯吐黄稠痰 热扰胸膈 兼 心烦懊侬 坐卧不安

热在肺胃 兼 自汗 喘急 烦闷 渴甚 脉数而苔黄燥

口渴不甚 营阴受损 烦热燥扰 或兼抽搐 心烦不寐 甚或神昏谵语 斑疹隐现 舌质红绛 脉象细数 心神被扰

昏狂 谵妄 斑疹透露 色紫或黑 吐衄 便血 尿血 舌质深绛或紫 脉细数 颈项强直 角弓反张 窜视 牙关紧闭 脉弦数

热迫大肠 兼 胸痞 烦渴 下利 谵语 营分 身热夜甚

病机特点 血分 血分实热

血分虚热 持续低热 暮热早凉 五心烦热 热退无汗,口干烦燥 神倦 耳聋 肢体干瘦 舌上少津 脉象虚细

手足蠕动 瘈疭等

血分证候主要涉及 肝 心 肾

(七)三焦辨证

上焦 微恶风寒 身热自汗 口渴或不渴而咳 午后热甚

脉浮数或两寸独大

邪入心包 舌蹇肢厥 神昏谵语 舌绛

中焦 从燥化 阳明燥热 面目俱赤 呼息俱粗 便秘 腹满 口干咽燥 唇裂舌焦 苔黄或焦黑 脉沉涩

从湿化 太阴湿热 面色淡黄 头胀身重 胸闷不饥身热不扬 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 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

下焦 身热面赤 手足心热甚于手背 口干 舌燥 神倦 耳聋 脉象虚大

上一篇:新时代党建思想下一篇: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