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2024-12-18

“5+1”模式下的教学设计(精选15篇)

1.“5+1”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篇一

实验中学“5模块3用1体”教学模式初稿

实验中学“531”教学模式,“5”指“五模块”是指把一堂课的教学活动由五个模块组成:①明确目标,②预习置疑,③交流解惑,④展示达标,⑤总结拓展。每个模块都有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都要体现四个理念,即生本理念(以学定教);合作理念(交流分享);自主理念(独立建构);有效理念(多元发展)。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把一堂课按六个环节来开展教学活动,确保“五”个模块内容的达成。“3”指“三应用”:多媒体、黑板、教学案的综合使用,这是对教学手段进行的整合,以达到高效和最优化。“1体” 即对学习小组进行整体评价。

一、“五”的含义是一堂课是由五个模块组成,它们可以是独立进行的,也可以是交错穿插落实的,如“交流解惑”可以分成两次或三次完成。下面对这五个模块作一具体说明:

“明确目标”

无论新授课、展示课、复习课课前老师一定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目标由教师(或学生)进行朗读并解说清楚。

“预习置疑”

预习是最重要的环节。上课一开始,教师快速导入点题后投影“预习导读指南”,或利用导学案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先自己预习本堂课要探究的基本内容。“预习导读指南”是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的工具,它是由几个具体的问题(或几道考试题目)组成,要求这些问题尽可能涵盖本节新授课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的内容,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知道本节课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围绕学习目标认真研读教材,独立思考问题、查找资料,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标记。“预习置疑”模块提供了本堂课教学全过程的主线索,学生在预习时间段内,教师可以板书本堂课的课题、教学提纲或知识框架,让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要点心中有数。

“交流解惑”

通过师与生交流、生与生交流、组与组交流的方式解决“预习导读指南”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模块主要是“依靠学生,解放学生,锻炼学生”来完成,教师不断地“煽风点火”,激发全班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兵教兵”的热情,尽可能让“先会”的学生去与“后会”的学生交流。在“达标检测”之后也还可以有交流,在一堂课中“交流解惑”可以是一次、两次或三次,教师在“关键时刻”做一些点评、矫正、梳理和弥补工作,在老师主导下实现“问题解决”,通过共同的探讨、交流而扩大知识的辐射面、挖掘知识的深度、补充预习置疑不足的过程;此时,老师要穿插学生中间,帮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小组合作进行启发、点拨、引导,并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整理、归类。小组交流方式采用:一对一交流或二分之一交流(即:半组交流,即3或4人交流,最常用),通过广泛的“交”来实现“教”。

“展示达标”

这一环节是课堂最活跃、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展示是对问题进行讲解、分析,说出问题所运用到的知识点、解题关键点、易错点、总结的规律,或由问题进行知识拓展等,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他同学或教师给予解答等等;展示由老师指定学生回答,再接受学生挑战,便于课堂控制。每组的学生按照成绩高低编为1-8号。成绩优秀的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成绩稍差的学生回答较简单的问 1

题。通过老师穿插巡视小组讨论,老师对学生的情况已心中有数,一般会提问可以胜任的个人或小组,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又激励了其他小组。展示实行“三秒钟原则”,学生三秒钟不答,其他会的学生站起来就答,回答得不全面,其他同学站起来就补充。挑战时,如果一下子站起多名同学,采用小号让大号,小组让大组,将机会让给大组、大号同学,以便给学困生更多的参与机会。

复习课、练习课的反馈,不是所有内容都要展示,主要是筛选、整合有价值的重点内容进行展示。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原地回答、板演、上讲台讲、表演、抢答、齐答(尽量减少)、主动回答(对同学的回答有异议或有不同的解法„„)等。

展示解疑时一定要使用“过渡语”。学生常用的“过渡语”有:“不同”、“补充”、“改正”、“解疑”、“帮助”、“挑战”等等。使用“过渡语”的目的:1.明确该学生所在的方位;2.提示要阐发的内容。

各组小组长手里都有《实验中学小组成员课堂展示量化积分表》和《实验中学班级小组量化周积分表》,各小组每天都要记录课堂展示的分数。指定回答的同学,答对了加一分,挑战的同学答对了加两分,挑战老师和教材的,答对了加三分。每周各班都要总结上星期各小组的得分情况,评出优秀小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及时诊断出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经归纳整理后当堂分析解释,此教学过程需注意两点:一要处理好“三讲”、“三不讲”的关系。“三讲”:核心问题必讲;疑点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三不讲”: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学会的不讲;过偏过难过怪的不讲。二是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或者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总之,教师要尽量少说,让学生讲,学生讲当然不如老师讲的好,做老师的一定不要用自己所长去比学生所短,主要是解决学生参与的广度、学生动身动脑动心的深度、学生表达的精确度和点燃学生生命与落实知识的发展性(“三度一性“)。

在学生基本了解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和方法后,教师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尝试性练习题,并将学生所作的练习题进行展示或交流,然后再用类似于尝试练习的题目对全班学生进行达标检测,并要求学生作自我评价。

“总结拓展”

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对本堂课有清晰、完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思考题”、“挑战自我”等形式提供一至二道有提升价值的问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知识、方法的拓广延伸。真正达到低起点高落点的目的。

不同学科的具体要求:

二、“三应用”:指教学案、多媒体、黑板综合应用

1、教学案

汲取传统的“教案”、“学案”及近年来各地流行的“导学案”的精华进行整合,要求备课时备两个“案”: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

教师的教案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的“路线图”,是给课堂各环节的学生活动提出游戏规则,规定学生在什么时间学(说)什么,怎么学(说),学(说)多长时间等。教师要精心准备,以备学生自学讨论时“发现”疑问在课堂上向老师“发难”。教师的教案是每一个教师每一节课必备之案,不只是表现在纸面,更多的是在头脑中的知识储备,教师的教案一般不发给学生。

学生的学案有四大环节,一是目标的提出要简洁明了,让每一个学生明白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

二是自主学习,主要是教科书上应知应会的知识点以习题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通读教材。这部分内容如果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学会,课堂上可以不讲,可以提前发给学生,起到课前预习效果。三是合作探究,教师根据课题内容设置有启发性能训练思维,可以从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并能生成新知识的问题。四是巩固提高,巩固提高即当堂检测,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过程,也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检测评价的过程。

2、多媒体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明显,一是直观生动,二是增大课堂容量。现在我校班班都有多媒体,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增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时还可替代学生的学案,省时省力,节约经费。

3、黑板

一提到课改,提到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导学案、多媒体,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黑板的作用,现在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黑板上甚至一个字也不写。要充分认识到黑板在教学中灵活方便的优势,提高黑板利用率。主黑板要板书课题、学习目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要有板书设计,对学生起到启发作用,决不能漫无目的,写到哪算哪。后黑板和侧黑板要成为学生加强练习的战场,成为巩固提高的阵地。

导学案、多媒体、黑板作为教师上好一节课的三个介质,其中教师的教案是必备的,学案、多媒体课件、黑板可以根据课时内容穿插使用。

三、“一体”即学习小组进行整体评价

日测、周考、月清、期中、期末考试评价对象不是以个人为主,而是以小组为一整体评价。这样能激发学习小组成员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热情,促进学生整体进步。

在“531”课堂教学模式中,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基础,科学分组是前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核心,交流解惑是灵魂,展示达标是关键,拓展延伸是根本,“531”教学模式是手段。各个环节和步骤构成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

2.“5+1”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篇二

一、课前预习

《礼记、中庸》中有句话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事, 事先有准备就能获得成功, 不然就会失败。对于语文学习而言, 每位老师都知道预习是十分重要的, 预习主要就是让学生阅读文本, 遇到难字生词查工具书解决;查阅资料熟悉作者、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二、依标 (纲) 自学

首先出示学习目标。我一般用小黑板出示预习目标, 让学生大声朗读一遍, 明确本节课要做什么, 达到什么能力。当然学习目标的拟定需要教师把握教材、了解学生、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体现教学重难点的、可测的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答谢中书书》这一课时我拟定的学习目标如下:1、能顺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2、能疏通文意。3、说说文章画面的精美。4、说说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目标就具体、可测。

其次出示学习提纲。这个提纲很关键, 是教师备课时把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梳理细化列出的具体问题或内容, 提纲的设置必须具体、细化、可操作。例如在赏析《行道树》时我拟定的学习提纲如下: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两遍, 看看本文可以划分为几部分;2、作者写行道树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你怎样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但是, 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4、说说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像行道树一样。这样就将学生在本节课中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串联成一个个问题, 让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过程中去获取新知。

三、互动交流

组长带领组员完成学习提纲, 对学习提纲中涉及的问题进行文本知识的讲解、分析, 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并对课本上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疑。如果预习目标涉及的内容较多, 我则给每小组分配任务, 组员再分工合作。例如:在学习《陈涉世家》这一课时, 因为这是一篇较长的文言文, 所以仅仅疏通文意这一环节就比较困难, 因此, 我就给各小组分配了任务, 要求第一组翻译第一段, 第二、三组翻译第二段, 第四、五、六组翻译第三段, 这样学生完成起来就容易了, 也为后面的展示做好了准备。当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时候, 我则在小组中穿梭, 或是询问学生的进展、或是征集学生的展示方法、或是有针对性地指导。

四、小组展示

作为语文课而言, 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个人朗读、小组齐读、有歌曲展示 (例如赏析《背影》这一课时, 目标中要求学生搜集歌颂父亲的诗词歌曲, 展示课上有同学就唱了歌曲《我的老父亲》, 让我记忆犹新) 、有课本剧表演 (例如赏析《羚羊木雕》这一课时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 、有书面展示 (主要在旁边悬挂的小黑板上展示) 。即将展示时我将需要展示的内容分给各组, 如果展示的内容较少, 那么我就要求不同的组展示相同的内容, 如果展示内容较多, 我就要求一组展示一方面的内容或几方面的内容。例如前面举到的例子《答谢中书书》, 这么简单简短的一篇文言文所涉及的四个目标各组都得展示。当然各组任务尽可能地均衡, 每个小组分配任务的多少根据内容的难易来确定。我分配好任务后组长按内容的难、中、易派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一般分配原则:学困生和中等生展示字词 (字词及重要内容的展示一般展示在本组的小黑板上) 、作者简介等比较简单的问题;优等生一般是讲解、分析、点评别人的回答。魏书生说;“教师不替学生说自己能说的话, 不替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 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组内成员如有展示不当, 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当学生重点展示不理想, 或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时, 我则统一引导讲解。

五、质疑探究

当其它组员对某组成员的展示、讲解有不同意见时, 我就鼓励他们大胆质疑, 大胆讲解自己的看法, 由我来画龙点睛, 实时点拨, 统一意见。这一环节最容易出现生成性的问题, 教师往往不可预料, 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真正要下功夫挖掘文本, 掌握驾驭课堂的本领。

六、达标检测

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全班同学进行检测, 以便确切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每节课我一般根据学生展示不理想的内容和重难点来设计不同类的检测题, 考查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检测形式也灵活多样, 我一般让组长检测组内成员基础知识, 我则检查能力提升题, 或者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组内出题互考。若检测效果不理想, 就针对出错的题目再进行讨论交流、讲解点评, 直到彻底懂了为止。

从六环节中也可见老师的“导”是贯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条主线, 是“路标”也是“引桥”。

3.“5+1”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篇三

摘 要:“三三制策略”指导下的“1+1”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针对化学学科特点和化学教学现状,以建构自主型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此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真正达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师轻松,学生学会”的目的。

关键词:三三制策略;1+1教学模式;化学教学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近几年来,围绕课堂教学改革的讨论见仁见智,课堂教法改革百花齐放,各种教学模式也相继出现。但目前的一些教学模式,太空虚、含混,导致教师有时无所适从,难以把握其要领;或有些太微观、琐细,使老师难以发挥其创造性和主导性。特别是教学任务繁重时,更不会顾及全体学生。造成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多数是被动的,而且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没有时间真正预习,也不会自主学习,导致一些学生消极厌学。针对化学学科课时少、课堂容量大、活动频繁的教学特点下,坚持贯彻新课程理念,并有效地进行化学课堂教学改革。近几年,一种适合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的新课堂模式——“三三制策略”下的“1+1教学模式”(简称“3311”)。

一、“3311”教学模式解读

“三三制教学策略”包含三个层面,每个层面包含三个要素。第一层面是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二层面是教学对象,全面关注优、中、差三类教学对象。第三层面是教学流程上突出自学反馈、多法导引、检测达标三个环节,不能一讲到底。“1+1”教学模式即一节“自主课”加一节“互动课”的组合模式。“自主课”在前,一般按三步完成:自主学习、合作研讨、梳理问题。“互动课”在后,也分为三个环节:小组展示、导学释疑、检测小结。两节课合为一个教学过程,共同解决一个或一组教学问题。

二、“3311”教学模式应用于化学教学

化学学科实验多、学习内容多而杂、学习时间短,但所学知识与我们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所以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课堂学习入手,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3311”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1.化学“自主课”(无实验)教学

在化学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理论性较强,而且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论学习,我们称为无实验模式。如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等,这就要求我们:

(1)自主学习

教师以身边的相关故事(数硬币、数黄豆等)和一些科学史实导入新课,提出学习目标以后,要求学生首先认真通读本节内容,并主动思考课本内蕴的知识点和相关问题。

(2)合作研讨

在自主通读课文、认真完成学案上简单内容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由小组长主持开展互动研讨(也可独立完成),凭借集体智慧达成知识整理,完成对概念理论学习的新认识。

(3)梳理问题

有些特别抽象的理论,学生第一次接触肯定难以理解,所以要对经过研讨仍然难以理解的困惑、疑难,或对老师教学的建议等进行汇总梳理,并填写在“反馈卡”上,及时交给科任老师。

2.化学“自主课”(有实验)教学

化学教学中,好多都是以实验探究来认识新物质的,特别是一些元素化学性质的学习时,必须通过实验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实验现象和结论,这就比纯理论的学习要复杂一些。

(1)自主学习

教师以一些小实验和身边的相关故事(如水封、油封等)导入新课,提出实验目的后,要求学生首先认真通读实验,并主动思考根据已有的知识预测本实验的相关问题。

(2)合作探究

在实验方案的指导下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推出结论,并书写相关的现象、方程式。教师要对某些操作及时做出指导,学生对自己观察的现象与结论不符的做出标记,由小组长主持开展交流研讨。

(3)梳理问题

有些特别奇怪的反应现象,超出理论学习的范围,或与之不符的(如银镜反应的实验)。学生初次接触肯定难以接受,要对经过交流后仍难以解决的困惑,或对实验的改进建议等,进行汇总梳理,并填写在“反馈卡”上,及时交给科任老师。

3.化学“互动课”的教学

通过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研讨后,教师把“反馈卡”上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归类整理,依此精心设计“互动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的“讲授”一定要讲到点子上,为学生知识的科学构建“牵线搭桥”“画龙点睛”。讲授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引导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掌握其中的规律,抓住事物的本质。

(1)小组展示

不同学生对“物质的量”“电解质”等的理解不同,所能想到的生活实例更是不同,通过学生自己的展示、辩论、板演,学生就能有多个实例支撑,这样理解起来就会如鱼得水。学生各个方面的才华都能得以锻炼,从而达到展示自己学习成果之目的。

(2)检测小结

当堂检测使学习真正落实在课堂上,化学中的方程式、解题技巧等需要通过练习才能巩固。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反应特征、本质、电子转移等,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能达成,学生是否真的能学会。同时教师依据学生练习时出现的错误、方法不当要及时对其进行必要的小结、提炼与升华。

“3311”教学模式解决了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一种比较适用的化学教学模式。特别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我支配时间,在不同的知识与技能教学时,帮助教师优化教学,并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做到面对全体,让每个学生在每一堂化学课中都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

[2]郑翠英.以“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J].高中数理化,2011(6).

4.“5+1”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篇四

苏飞举

摘要:“5+1+1”教育改造模式是监狱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首要标准的具体实施,是司法部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改造罪犯的工作措施。严格落实该模式对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发展和提升有重要意义。随着监狱系统规范化管理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在实践“5+1+1”教育改造模式的过程中,对该模式进行了深入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总结出一套确保落实“5+1+1”教育改造模式经验方法。

关键词:罪犯 “5+1+1”教育改造模式 落实

Abstract: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pattern is change and the method innovation of the present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pattern,which is decided by the contemporary jail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level,the scale and construction dynamics.Unde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jail cultural construction,the creative cultural patterns,including subject culture transformation,Government by law culture safeguard mechanism,can it develop effectively.2009年11月17日,司法部下发了《关于加强监狱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其中规定“监狱应当坚持每周5天劳动教育、1天课堂教育、1天休息。罪犯每天劳动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劳动时间不超过40小时。”从而形成了旨在提高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质量的“5+1+1”教育改造模式,“5+1+1”模式突破了制约监狱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的阻碍,有效的提高了罪犯教育改造质量。这一新模式在推动监狱工作规范化,确保监狱安全稳定的同时,也要求我们结合现实条件,掌握一套符合监狱工作实际,适应现代教育改造的方法,确保该教育改造模式的真正落实。

一、强化三个认识,确保“5+1+1”模式贯彻执行。

吴爱英部长曾强调,要“把罪犯劳教人员教育改造工作作为监狱劳教工作的中心任务,这是做好监狱劳教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一定要贯彻到监狱劳教工作的各个方面”①。“5+1+1”教育改造模式,作为司法部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要的罪犯改造工作措施,是贯彻落实“首要标准”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凸显教育改造工作中心地位的重要举措。因此监狱作为教育改造罪犯的主体,必须强化三点认识,坚决贯彻执行“5+1+1”教育改造模式。

1、是强化对教育改造中心地位的认识。要贯彻执行“5+1+1”教育改造模式,首先必须要求广大监狱民警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教育改造工作是监狱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使教育改造工作的中心地位深入人心,形成全狱上下高度重视教育改造工作的政治氛围,特别是通过召开教育改造专题研讨会等宣传形式,使广大监狱民警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对教育改造工作要给予高度重视,意识到必须把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作为中心任务来抓。通过强化教育改造中心地位的认识,让广大民警深刻领会实施“5+1+1”教育改造模式对于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重要意义,进而改变普遍存在的重劳动生产轻教育改造的思维惯性,使“5+1+1”教育改造模式真正成为落实“首要标准”、贯彻党的监狱工作方针的现实举措。

2、强化对现代教育改造理念的认识。推行“5+1+1”教育改造模式,是现代教育改造理念的根本要求,是“三课教育”向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提升教育改造质量的有效途径。“5+1+1”新型教育改造模式,就是在制度上、机制上保证改造对象每周5天劳动教育、1天课堂学习教育、1天休息的教育改造新模式,改变了以往教育时间不固定以及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标准等落后状况。因此,在新时期,面对党和国家提出的新要求,广大监狱民警必须强化现代教育改造理念,充分接受“5+1+1”教育改造模式,及时更新工作理念,转变思维方式。使广大民警积极贯彻落实“5+1+1”教育改造模式,把握好管理和执行这个重点,严格落实、认真执行、统一行动,对教育学习要和原来的生产劳动一样重视和严格,避免因管教、生产不协调而导致的不稳定因素产生。同时,建立现代教育改造工作考评机制,将教育改造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3、强化对科学教育改造方式的认识。随着“5+1+1”教育改造模式的运行,使得罪犯有了相对以往更多的娱乐和自由活动的时间,有更多了解和认识社会的机会。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随着教育改造模式的转型,罪犯群体性活动开始增 ① 吴爱英.在全国监狱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司法.2009.11.20

多,无所事事,无事生非的可能性也在加大,因此,必须运用科学的教育改造方法来保障教育改造工作落到实处,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保障监狱安全稳定。要突出教育改造工作的矫正作用,加强个别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充分利用收听广播、电视等多种方式,强化、稳定和巩固罪犯改造成果,促进罪犯“社会化”人格的逐步形成。同时要运用科学管理手段,健全罪犯教育改造质量评估体系,对罪犯实施心理矫治,进行心理干预,促进罪犯消除心理疾患。另一方面就是要坚持狱内教育和狱外教育相结合,大力引进社会帮教力量,学习现代教育改造方法。

二、着力于三个方面,确保“5+1+1”模式顺利实施。

“5+1+1”教育改造模式是在全国监狱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改造工作成为监狱工作中心任务的要求下提出的,因此确保该模式在监狱工作中被不打折扣的执行,是践行首要标准的必然要求。要推行“5+1+1”教育改造模式,必须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着力于加强教育改造的教学队伍,提升教育改造水平。一方面,在加大民警业务技能培训教育、强化罪犯“三课”教育的同时,积极引进法律、教育、心理矫正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合理调控警力,挖掘教育教学队伍的人才资源。另一方面,积极开发狱外资源,发挥社会力量帮教的重要作用。充分重视利用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参与罪犯教育,弥补监狱民警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通过邀请专家、教授举办报告会或讲座活动,播放中外优秀的教育纪录片等,不断提高罪犯形势、政策和前途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贯彻落实“首要标准”、促使罪犯出狱后更好地融入社会、避免重新犯罪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着力于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育的内容,保证教育改造落到实处。相关业务科室要做到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内容。一方面,要保证教育改造落到实处,三课教育依然要做为教育内容的重点,必须认真组织开展好组织好罪犯政治课、文化课和技术课的学习。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践行首要标准,增强刑释人员的就业和谋生能力,就必须把罪犯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摆在突出位置。为此,采取创新教育模式的方法,积极拓展思路,通过设立开放式车间、课堂,试验田的方式,大力开辟缝纫、手工制作、农业种植技术、汽车维修技术等实用学科为教学教学内容的科学教育培训模式。对文化层次不同的罪犯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将扫盲教育,学历教育,岗位技能教育有机组合,合理配置课程,充分重视传统文化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作用。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把教育改造落到实处。

再次是着力于完善教育形式,注重教育改造实效。完善教育形式,一方面坚持以集体化课堂教育为主,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灵活有趣,易于服刑人员接受的教育形式。在监区,教育形式仍然要以集中式的课堂教育为主,辅以个别教育。在整个监狱,要开展好“引进来”工程,建立思想、法制、文化、技术等狱内教育基地,广泛开展社会教育进监狱活动,举办法律专题讲座,传统文化讲座,亲情帮教等大型教育活动。大力推进监区文化是建设。以党的十七大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监区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广泛组织、动员各种力量,吸纳各种精神文化营养。积极利用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开展监区文化活动,逐步建立一批有社会志愿者参加的监区文化活动辅导员队伍。同时,注重融入和吸纳当地特色的文化元素,把区域文化与监区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监狱品牌文化。通过一系列举措,着力于完善教育形式,确保教育改造取得实效。

三、把握三个关键,确保“5+1+1”模式健康持久运行。大力推行5+1+1”教育改造模式,确保该模式健康持久运行,就必须把握三个关键。

1、确保“5+1+1”教育改造模式贯彻落实,制度规范是关键。监狱应当制定规范、具体、可行的教育教学制度。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时间,再到警力保障必须保证有一切行动规范有序。首先是教育内容要规范。监狱要统一规定教育日的五项必选项目,即行为规范习惯养成训练、内务卫生评比训练、监组队列训练、监区(分监区)周讲评教育和月度评议。要加强指导和检查,确保教育日的各项活动不走样、不变形、不受阻。其次是教育时间要保证。各基层监区在周内可任选一天作为教育日,并保证教育时段固定。同时要规范出工请示制度,保证集中教育不留死角。对于确需出工劳动的,必须请示监狱领导,得到批准后再行出工,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就所缺教育内容进行补课。再次是警力配备保障。教育日内,监区(分监区)必须保证60%的警力按时到岗到位,认真组织课堂化授课教育,认真组织罪犯开展各种类型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确保监管安全和稳定,坚决杜绝出现“教育日”变“放羊日”、罪犯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2、确保“5+1+1”教育改造模式贯彻落实,考核机制是关键。陈训秋副部长曾强调“制定全面、系统、合理的考核指标是构建民警绩效考评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为了推进“5+1+1”教育改造模式的实施,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严格检查,并纳入到日常的业务考核之中;另一方面要制定绩效考核与个人利益所得挂钩制度,对在教育改造工作中成绩优异的民警,评选出教育模范标 ②② 陈训秋.在司法部基层工作指导司视察时的讲话.中国监狱.2010.4.26

兵、年终评选各类先进个人、职务晋升时优先考虑,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在评选先进单位时优先考虑等,最终形成由能干事,肯干事的人有干劲多干事的良性工作格局,保证“5+1+1”教育改造模式持久运行。

3、确保“5+1+1”教育改造模式贯彻落实,夯实经费保障是关键。建立监狱教育经费财政动态保障机制,保障“5+1+1”教育改造模式稳定运行。同时加大教育改造工作软、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专项资金,大力解决教育设施和场地问题,不断完善工作管理机制,进而有效提升教育改造水平。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监狱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卫者,要全面落实“首要标准”,将教育改造工作摆在监狱工作的第一位。必须大力推行“5+1+1”教育改造模式,使教育改造落在实处,进一步提高改造质量,推动监狱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吴法宪 当代西方监狱学 法律出版社 2005

2、黄成宏 教育改造在监狱工作的应用 中国监狱学刊 2011.1

5.1.5.1乘方教学设计 篇五

一、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本节课我们需要达到以下要求:(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特别注意-an与(-a)n 2.能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二、指导学生自学

现在我们来进行比赛,比一比,看哪些同学自学认真,效果好,请用一分钟的时间仔细阅读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41-42页内容:

1.理解乘方的意义,幂,底数,指数

2.阅读例1,了解乘方的运算,会解类似的题目 3.完成42页填空

4.阅读例2,了解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乘方运算

三、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书,教师巡视,对有疑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并注意学生自学情况。

2.检查自学效果(出示练习)自学检测 1.填空(1)(-3)表示的意义是,底数是,指数是,结果等于。

(2)-3表示的意义是,底数是,指数是,结果等于。

(3)9的底数是,指数是,-9底数是,指数是。

3232(4)()底数是,指数是 ;底数是,指5

544数是。

(5)把(-2.1)×(-2.1)×(-2.1)写成乘方的形式

;把43写成乘法运算地形式。

2.计算

(1)(-3)

(2)(-)

(3)-()

(4)5 3.口答:判断下列各式的符号(-2)

(-3)

(-5)

05

520104

3252 3

你有什么发现?

4.用计算器计算(-12)8

4(请几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独立完成)

四、讨论更在,合作交流

(1)学生自由更在,不同意见的写在黑板上,或写出不同解法(给学生足够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2)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判断哪种解法正确(学生开展自评、互评)(3)小组反馈,教师补充

(对于学生回答正确的,教师给予肯定,不在重复,对于没提到或疑难问题给予补充)

3.小结:

1.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一定要用括弧把底数括起来。特别注意-an与(-a)n的区别

2.一个数可以看作是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指数是1通常省略不写。

3.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

4.负数的偶次幂为正,负数的奇次幂为负;正数的任何次幂都为正;0的正整数次幂为0.(4)用1分钟的时间交流出错的原因,加深印象。

五、当堂训练

下面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课堂作业。课堂作业

必做题:课本42页练习1、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交给小组长)选做题: 1.计算

10总结底数为10的幂的特点。23

458

112.n为正整数,计算(1)(-1)3.解答题

(1)某种细菌在培养过程中,每半小时分裂一次(由一个分裂成两个)经过两个小时,由一个分裂成多少个?

(2)1米长的小棒,第一次截去一半,第二次截去剩下的一半,如此下去,第七次后剩下的小棒有多长?

六、小组反馈、总结

1.各小组长就必做题的情况进行反馈,各小组用1分钟的时间交流出错的原因。

2.小组进行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应注意什么问题。

2n

(2)(-1)

6.《识字5》教学设计_1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本12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认识冬季的物候特征,让学生感受到冬天虽冷,但仍充满着饽饽生机和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录音带。

主要板书安排:师资。

作业设计:

内:抄写字词、看图说话。

外:读韵文、听写词语。

教学时间:二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你们谁不怕冷?请举手!啊,小朋友都不怕冷,真勇敢!好,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到冰雪覆盖的野外去活动好不好?请闭上眼睛(教师放音乐,出示投影),小朋友,我们到啦!请大家仔细看看,野外怎么样?

二.看图说话学字词

1.冬天到了,天气怎么样?

(1)引导学生看图练习说话。

(2)相机出示词卡,让学生认读:大雪、北风。

(3)讲词卡贴在相应的事物旁。

(4)小朋友,冬天到了,有时气温会突然下降,让人感到特别冷,那是因为北方来了强冷空气,这强冷空气就叫“寒流”。出示词卡,认读。

2.天这样冷,有些动物都躲到洞里去生活了,是哪些词语?你认识吗?

(1)引导学生看图练习说话。

(2)相机出示词卡认读并贴在相应的事物旁:蟒蛇、蚂蚁、刺猬。

(3)“蟒蛇”你了解吗?

3.哪些植物不怕冷?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

(1)引导学生看图练习说话。

(2)相机出示词卡认读并贴在相应的事物旁。

(4)教师介绍:腊梅、翠竹、苍松不怕冷,被称作“岁寒三友”。

4.小朋友也不怕冷,他们在干什么?

(1)指导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2)相机出示词卡认读并贴在相应的事物旁。

.借助图画,看拼音读词语。自由读、相互读。齐读。

四.根据词义归类学韵文

1.小朋友,看这图上的词语,想一想,读一读,哪些词语分别表示冬天气候特点的?哪些词语表示不畏寒冷的植物的?哪些词语表示在洞里过冬的动物的?哪些词语表示体育锻炼活动的?

2.分组讨论。请四个大组推选一人来取词卡,并按顺序排列在黑板上,贴后以组为单位读一读。

3.练读韵文。

(1)按要求归类读词语。

(2)多种形式练读。

4.去掉生字注音读韵文。

.背诵韵文。看图背诵,边背边想象画面。

第二时

一.检查复习,巩固旧知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用“寒、流、滑、绳”口头扩词。

3.背诵关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韵文,帮助学生积累。

二.指导书写,检测效果

1.认识新偏旁“羽”。

2.学生看笔顺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3.反馈检查,说说“刺、蛇、寒、翠”的笔顺。

4.教师范写难写的字。

.学生在习字册上练习。

6.听写词语,检测效果。

四.指导学生用文中的词语,看图说话。多越好)

7.“5+1”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篇七

我院自2009年开始实行“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即2年学习理论课程、1年进行岗前综合训练及顶岗实习。2年理论学习并非单纯地学习理论, 每学期都穿插一周的综合实训, 让学生在实验室、高效仿真实训室进行技能训练, 以典型产品或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 引导学生以“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地完成学习过程。

“2+1”中的“1”是指最后一年不再集中在课堂给学生上理论课, 而是前半学期进行岗前综合培训, 后半学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也就是说, 最后一年, 学生将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参加不同的岗前综合培训, 到不同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下面以我院信息管理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展示我院实践教学安排时段表及分阶段目标。

在“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 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将分散到各个实验室、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或企业进行岗前综合培训或顶岗实习。一个班的学生可能会被分成几个小组, 如何对这些学生进行管理呢?3年来, 我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综述如下。

健全的院系两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设立学院、系部两级实践教学管理组织机构, 实行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教务处代表学院对学生的综合技能培训和顶岗实习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 充分发挥系部和教研室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组织实施对实践教学运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对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教研室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组一般不超过6人, 指定一位专业教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 负责对学生的综合技能训练及顶岗实习进行专门指导。我院数码设计系的教师专门研发了实践教学管理平台, 对全院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动态管理。指导教师还建立了QQ群, 让每位顶岗实习的学生每周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 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 并想办法及时解决。

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制度保障体系

为配合“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的实施, 我院重新修订了《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和《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质量标准》, 对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岗前综合技能培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制定了一套完备的标准, 使我院的实践教学质量在制度上得到保障。

完备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学院构建了以教务处牵头的实践教学质量调控体系和以督导组牵头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聘请资深专家为“专职督导”, 院内教学经验丰富、教研教改成果突出的教师为“兼职督导”。根据各位督导的专业特长, 对实践教学过程实行全程督导监控。通过学生的职业技能状况、企业对学生工作表现的评价以及学生就业情况的反馈, 研究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对学院实践教学情况的督评及时纠偏扶正, 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具有鲜明职业化特色的全程考核体系

首先, 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 建立以专业任课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评价为主, 以企业同行、学生等其他评价主体为辅的评价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制定考核标准, 全面考察学生实践情况, 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指导教师、班主任共同签订实习鉴定表后, 再由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所交资料及学生的实习表现评定实习成绩。工学交替成绩包括:思想表现及工作态度 (占20%, 班主任评定) , 操作及工作过程考核 (占25%, 实习指导教师评定) , 实习周记 (占15%) , 实习报告 (占15%) , 理论考核 (占25%) 。

其次, 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确定评价内容时, 考虑不同评价主体的特点, 分设出相对独立的评价内容。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实习任务, 撰写实习周记、实习报告、思想汇报, 详细记录实训企业生产工艺流程、配方设计、质量检测及控制、安全操作规程以及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情况等。

再次, 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学习国内外技术教育培训的先进经验,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 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估, 重点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取“任务驱动法”, 根据典型工作过程的任务将课程或技能分解成一个个小项目, 通过试卷、作品、任务 (步骤) 、过程见证等方式进行连续多次的过程性评价。课程考核采取分段式过程质量考核方式, 突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具体做法是, 根据课程的核心技能将整个课程技能点模块化, 学生只要顺利完成技能模块所要求的技能考核要求, 即可获得相应技能模块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 可以灵活选择学习方式, 直到掌握为止。

最后, 以职业技能和能力为中心, 构建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开放式、多元化评价体系。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业务能力培养的要求, 我院实践课程全面改革了“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 实行以职业技能和能力为中心,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程考核标准与企业岗位标准相结合、教师考核与学生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职业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的开放式、多元化评价体系。

以我院网络工程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具体做法如下: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特点, 通过校企合作,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以项目为载体, 以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 深化课程改革, 突出项目案例教学, 融入计算机网络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合作开发、实施以项目案例为主线的专业课程, 将国内外知名IT企业职业标准融入课程, 实现职业资格认证与课程标准相结合。该系经过与红旗教育学院的多次磋商和洽谈, 正式签署了重点实验室建设协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采用红旗教育学院先进的课程体系、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用红旗教育学院开设的课程置换该专业开设的linux应用课程。学生在完成课程后, 考核通过就可以获得红旗教育学院产品应用专业的证书。目前, 红旗教育学院linux为我院累计培养了430人。学校先后投资40万元用于红旗教育学院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这种做法既解决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 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还使学院得到了实践教学必需的实验室建设资金, 可谓一举三得。该专业实现了对实践教学传统考核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以红旗教育学院产品应用专业相应的证书换取传统专业课程的学分, 实现了以职业技能和能力为中心, 构建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开放式、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改革目标, 为学生提前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院三年的实践证明, “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收效显著。在试点过程中, 我院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沟通能力均大大提高。但我院“2+1”工学交替模式下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校内、校外专业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及企业在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组织发展与教育问题上沟通不够, 特殊学生及学生的特殊需求无法完全满足等。今后, 我院将加倍努力, 克服这些不足, 使我院“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更加高效完善。

参考文献

[1]徐云慧, 聂恒凯, 李鹏.“2+1+2+1”工学交替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教育与管理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1 (33) .

[2]陈新耘.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5) :50-51.

[3]赵居礼.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7) .

[4]赵居礼, 刘向红.基于学分制制订高职教学计划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2) .

8.“5+1”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定积分;曲边梯形;面积求解

课程介绍

《曲边梯形的面积》选自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第一章第五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定积分的思想方法是高等数学里的重要思想方法,是微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求解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变速运动的路程、变力做功等问题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求解曲边梯形面积的过程与思想恰恰是定积分概念的核心内容,所以本节课在定积分的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曲边梯形的概念,通过实例了解求曲边梯形面积的过程,初步感受“以直代曲”与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今后学习定积分的概念做准备;

(2)初步掌握求曲边梯形面积的方法步骤:“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

(3)培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能力,以及进行复杂运算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求曲边梯形面积的过程,借助几何直观体会“以直代曲”及“无限逼近”的思想;

(2)体验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受成功的乐趣,提高刻苦钻研数学问题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解析

重点:直观体会定积分的基本思想方法:“以直代曲”、“无限逼近”的思想;

初步掌握求曲边梯形面积的方法步骤——“四部曲”(即: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

难点:“以直代曲”、“无限逼近”思想的形成过程及理解.

教学设计分析

(一)情景设置,问题引入

问题一: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生产活动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史料表明,由于测量田地面积的需要,古埃及人很早就能正确计算矩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 我们会求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直边图形”的面积,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大量“曲边图形”,如何求“曲边图形”的面积?比如求泉州市面积.

问题二:该户型图有些边是曲线,有些边是直线,又如何测量该房屋的面积?

设计意图: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 引导学生认识到平面图形分成“直边图形”和“曲边图形”. 用网格法求面积时边缘往往是不规则的图形,引出曲边梯形及求曲边梯形的面积问题.

学情预设: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新课教学,合作探究

定义:由直线x=a,x=b(a≠b),x轴与曲线y=f(x)所围成的图形称为曲边梯形.

设计意图:了解曲边梯形的结构特征.

学情预设:揭示“直边图形”和“曲边图形”的本质联系,得出曲边梯形的定义.

探究1:对于由y=x2与x轴及x=1所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该怎样求?

(该图形为曲边三角形,是曲边梯形的特殊情况)

设计意图:先考虑特殊的曲边梯形面积,符合學生的认知规律. 由简单到复杂也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构建和方法的形成.

学情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刘微的“割圆术”求圆的面积的“以直代曲”和无限“逼近”思想. 体现化归的数学方法.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归纳学生的方案.

探究2:能否直接对整条曲边进行“以直代曲”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类比求圆面积方法,启发学生思维活动. 让学生意识到该作法存在缺陷.

学情预设: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可能导致误差过大.

探究3:怎样才能尽量减小误差?怎样分割?分成怎样的形状?分割成多少个?(分割)

设计意图: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寻求减小误差的方法途径.

学情预设: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同伴之间进行交流、合作.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探究解决途径:在局部小范围内“以直代曲”.

探究4:对每个小曲边梯形如何“以直代曲”?采用哪种好?(近似代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选用恰当的方法作近似代替:小曲边梯形面积(曲边图形)化归为小矩形面积(直边图形).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用“割补法”转化为矩形求解;学生可能提出多种“以直代曲”的方案.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各种方案的利弊及可操作性(常见三种方案).

探究5:如何求分割后曲边梯形面积的近似值.(求和)

设计意图:分配学生任务,分组合作,尝试计算三种近似代替的结果.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优化解题方案.

学情预设:计算难度大(忽略计算过程,对于用到的计算公式加以简单说明). 由教师示范方案(1)的计算过程.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以方案(2)、方案(3)按上述四个步骤重新计算曲边三角形的面积,并将操作过程和计算结果与方案一进行比较.

探究6:如何从曲边梯形面积的近似值求出曲边梯形的面积?(取极限)

步骤一、计算前先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当n增大时矩形面积和与曲边梯形面积逼近情况.

步骤二、计算出结果后再用几何画板以表格的形式计算当n增大时,矩形面积和的值的变化趋势.

设计意图:步骤一从几何角度直观感知、体会“无限逼近”思想,主要是先让学生从图形上直观感知“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尽可能消除学生的顾虑;步骤二结合三种计算结果,从代数角度进一步诠释“无限逼近”思想,为了验证结果的可靠性,用数据说话,使学生信服.不管是利用图形还是利用数据,都可以将取极限这个抽象的过程具体、形象、一步一步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学情预设:学生观察几何画板演示,注意观察近似值的变化趋势:

(1)在不足近似中,随着n的增大,近似值逐渐增大,并趋近实际面积.

(2)在过剩近似中,随着n的增大,近似值逐渐减小,并也趋近实际面积.

通过两种近似代替的探究,形成左右夹逼,都趋于同一个值,让学生“心悦诚服”地认识到有极限的方法可以消除用 “以直代曲”的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所带来的误差.

的函数值f(ξ)为高,会有怎样的结果?

设计意图:认识到近似代替的方式不唯一性,循序渐进,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空间. 为定积分概念做初步铺垫.

学情预设: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类比书中的方法,进行思考、讨论、归纳、总结. 得出S=f(ξi)=.

探究8:由直线x=a,x=b(a≠b),x轴与曲线y=f(x)所围成的图形称为曲边梯形的面积应如何求?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得到一般曲边梯形的面积表达,解决本课开始提出的问题,起到前后呼应的作用. 体现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提升. 同时进一步为定积分概念做铺垫.

学情预设:由学生观察、交流,类比:为[0,1]等分后的小区间长度.从而得出:

(三)实战演练,巩固新知

练习:求直线x=0,x=2,y=0与曲线y=x2所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新知、方法的能力.

学情预设:教师巡视,实物展示,加以点评.

(四)小结反思,深化认识

小结:(1)求曲边梯形面积的思想方法是什么?

(2)具体的步骤是什么?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起到在认识上进一步深化、升华.

学情预设:以学生叙述为主.不足之处,教师加以补充.

(五)课后作业,巩固提升

补充:求直线x=1,x=4,y=0与曲线y=x2所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探求曲边梯形的面积,使学生了解了定积分的实际背景,并借组几何直观体会“以直代曲”“逼近”的思想方法,建立定积分概念的认识基础,为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及几何意义奠定基础.

“曲边梯形的面积”的内容与解法对学生都是全新的,富有挑战性,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但不具备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何启发学生“以直代曲”,进而作和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 在研究曲线上点P处的切线问题时,随着点P附近的曲线被渐次放大,会发现曲线在点P附近看上去几乎成了直线. 因此在点P附近,可以用“直线”代替曲线. 同样,将曲边梯形分割成小曲边梯形(当然可以任意小),可以用“直边”来代替曲边,即在很小范围内“以直代曲”.

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在推理论证环节,通过分割、近似代替、求和三步之后,又面臨一个求极限的问题,由于新课标教材对求极限的内容不做要求,在课堂上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前串后连,突破时空局限,使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内容得以呈现,大大节省教学时间.

9.1——5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九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1-5各数的含义,知道其大小和顺序,2、学生能认、读、写1-5各数,3、感受理解数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我设置了让学生自主观察、亲自动手操作摆小棒的教学环节,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体会本课内容。

二、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自己观察主题图片,然后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这个环节对学生来说简单,他们可以随便说自己发现的,但是如果能有序的说出物体的个数却很难。这一环节学生整体反应不错,能准确的说出每件物体的个数。第二个环节是1-5各数的顺序问题,我借助贴花朵的方式来使学生明白各数的顺序问题。第三个环节是认读写1-5各数,这一环节中时间并不够用,导致4和5的读写没有教。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思:

1、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时间分配的不合理,不仅没有教完数字的写法,而且课后习题没有做,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不能及时明白理解。

2、在教学过程中第一环节里出现了口误,在物体的量词方面,比如,一朵向日葵,我说成一个向日葵。

3、第三个环节是出现问题最多的地方,开始没有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例字是从哪里起笔停笔的。其次我没有讲清楚写数字的日子格的名称及各部分名称和要求。最后我在教写数字的过程中急于求成,没有让学生用手指书空。

四、改进措施:

1、要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的时间分配,比如,引入部分用多少时间,新授部分多少时间等等,要留出做练习的时间。

2、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在备课时要反复斟酌词语的使用。

10.《1-5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十

一年级小学生刚刚入学,还不会上数学课,《1-5的认识》这节课是通过一副野生动物园的图,来引导学生数数,进而学习1-5这几个数字。在观察书中的插图时,我尽量的引导孩子仔细并且有序的观察数数,进而感知1到5的数序。可能是我刚开始上数学课就灌输给孩子要认真仔细观察这个思想的缘故,我们的孩子观察的特别的仔细,有些我都没有发现,比如:数“1”时,有人数出一只大象,这我并不奇怪,可之后孩子们的一些细致发现让我很高兴也很意外。一片天、一片绿草地、一位女老师、一个扎两个小辫的女孩儿、一只黄颜色的小鸟等等;在数“3”时,又有惊喜,加上老师三位女性,在书的第十五页上有三朵云彩等等,孩子们精彩的回答和发现让我感觉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各方面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对其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我在开学初的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上就引导孩子怎样观察,没想到他们是那么有潜力,很快就吸收了,并且淋漓尽致的在这堂上表现了出来。

对于数学课,我一直抱有这样的想法:让学生快乐地学数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所以第一节课,应该与孩子们聊天,讲教师自己,讲教材,讲学习的方法,讲学习的态度。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希望学习的,并且希望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与本领的。所以我对孩子们充满期待,而孩子们也因此对我充满期待。和他们在一起,看到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步,是教学最大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状态。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把课堂教学看作一门艺术,追求着一种境界:让数学课堂像诗一样激情飞扬,像诗一样蕴涵丰富,像诗一样意境优美,像诗一样充满想象和创造。

11.“5+1”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一、指导思想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高效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总方向和总要求,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推进高效课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努力达到课堂教学从低效到有效,从有效到高效的转变。

二、理论支撑

皮亚杰及其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基础,主动地探索、发现、总结、实践的反复过程,是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得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结论,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也提出,在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策略是把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利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更多表现在倾听、引导、启发、帮助、支持、鼓励,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自主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理念上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突出三维目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家布鲁诺认为,教学不应是奉送真理,而应是教人发现真理。课堂操作上要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迪性的情境,“精心导入”,“精讲示范”,用教师的“激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快速进入课堂角色后开动脑筋,形成理解,“质疑消化”,发展能力,陶冶情操,轻松地完成知识的“迁移练习”,引导学生经历“感性-理性-实践-感性”的思维转化过程。

三、总体要求

从理念上——“3”突出:突出学生主体,突出三维目标,突出基础习惯。

从操作上——“4”强化:强化激情感染,强化授课条理,强化启发思维,强化重点难点。

从环节上——“5”步骤:精心导入,精讲示范,质疑消化,归纳小结,迁移练习。

从效果上——“5”清晰,教学目标清晰,知识体系清晰,课堂结构清晰,讲授语言清晰,学法点拨清晰。

“3·4·5”高效课堂模式必须根据教师的个人情况和教学内容加以灵活运用,做到三个必须:教师个体必须根据学生和个人实际进行二次备课,做到二次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必须精编精选练习,杜绝照搬照用参考资料,使学生陷入题海战役之苦;教师之间必须相互学习,博采众长。

四、实例分析

现以《溶液的形成》一课(部分教学实录)为例:

师:在课前,我们发了《溶液的形成》的学案,提了四个问题。我们来看我们同学在课前解决这些问题的情况。第一道题:你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溶解现象?

……

师:第四道题,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洗去衣服上的油污?

生:可以用洗涤剂、洗洁净或酒精去除油污。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过大海吗?

生:(齐答)看见过。

师:有没有没有在海边游过泳?呛过海水吗?知道海水是咸的吗?

生:(齐答)知道。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海水里溶解了什么?

生:(齐答)盐。

师: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将带着同学们一起来研究盐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首先我们来研究第一个实验,大家仔细阅读实验要求,对照自己的学案认真完成实验1

探索新知探究1-溶液是如何形成的?

实验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蔗糖、硫酸铜晶体、水(在大烧杯中)

仪器:玻璃棒、50mL 小烧杯三只、药匙

提醒:……

步骤食盐蔗糖硫酸铜晶体现象(师行间巡视,指导实验,提醒学生对照学案完成实验)

师:请哪一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

师:刚才大家发现固体消失了,固体哪里去了呢?(举起讲台上课前配好的各种颜色的溶液)我们看到了这么漂亮的溶液。我们以蔗糖和氯化钠为例,刚才我们说蔗糖由什么构成的?我们来看一个动画。(课件显示动画:蔗糖溶解的动画)看完之后,我要请同学告诉我,蔗糖是怎么消失的?

……

师:哦,是以离子的形式扩散到水中。我们来看一看,氯化钠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扩散到水中。同学们,再请你仔细观察,你刚才获得的三种溶液,你发现,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相互讨论一下,我们看哪一组有所发现?

生:(小组讨论后回答)这三种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而且没有产生沉淀。

……

师:那什么是均一稳定?我们再来看一看文字的叙述(师读课件内容)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一样,在温度等外界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再看一看,再想一想,你觉得溶液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知道的请举手。

生:(举手回答)它们都是混合物。

师:我们首先能得到溶液的特征,那么溶液的特征是什么呢?(板书:溶液的特征)

生:(齐答)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师:请大家来完成学案思考练习1的1、2、3题。思考与练习1:……(生练习,师巡视)师:做完之后,和同桌相互交换一下,看有没有不同答案?(生相互交换,检查)师:有没有不同的答案?没有问题的请举手。(生齐举手)师:请大家找出高锰酸钾,三个小烧杯仍放在那儿,用药匙的小匙部分取少量的高锰酸钾,你可以把它放到氯化钠溶液或蔗糖溶液中去。然后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实验2.向上述氯化钠或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粉末,观察现象。师:你这时候得到的是不是溶液?均一吗?那么,你做的这个实验是几种物质分散到水中呢?……师:于是我们就把它叫做溶液,这就是溶液的定义。(板书:溶液的定义)……师:我想你经过下面的实验就应该有新的认识,请大家认真阅读探究实验2,完成该实验。在完成这个实验时,想一想我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探究2-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情况相同吗?……探究3-溶质可以是液体吗?……探究4——液体与液体都能互溶吗?……分析:教者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见过大海吗?有没有在海边游过泳?呛过海水吗?知道海水是咸的吗?有没有同学知道海水里溶解了什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将带着同学们一起来研究盐是怎样溶解在水里的。首先我们来研究第一个实验,大家仔细阅读实验要求,对照自己的学案认真完成实验1。”研究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以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创设问题情景,精心导入,强化激情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探究。接着教者设计了溶液是如何形成的自主探究实验1。把简单易做的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多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不仅激发了旺盛的求知欲望,又能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实验能力,弥补了教师演示实验一些细微现象不易被全体同学观察的缺陷。还培养学生了动手、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和集体合作意识。而后小组汇报,课件展示蔗糖和食盐溶解的动画。面对以往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困惑剧增,迫切要揭开谜底,进一步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的要求会更强,借助多媒体课件,精讲示范,质疑消化,使学生全面体验知识。小组讨论:刚才获得的三种溶液,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这一步是在强化启发思维。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得出溶液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小结能力。语言的准确表达离不开实验的仔细观察,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准确表达。通过简短的迁移练习对刚刚形成的溶液概念进行检验、巩固,以达到深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练习,教者行间巡视,进行学法点拨。设计自主探究实验2: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情况相同吗?自主探究实验3:溶质可以是液体吗?自主探究实验4:液体与液体都能互溶吗?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小组合作的探究方法,通过设计⑴活动探究: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学生在亲自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中,强化学生对比思维探究能力。⑵教师释疑:教师讲授语言、授课条理清晰,言简意赅,指出重点难点、易错点,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评价纠错,突出基础习惯。⑶思考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学生通过每个知识点下若干小题进行反馈练习这样的环节,课前延伸设计了讨论: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于水?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洗去衣服上的油污?自主探究实验4:液体与液体都能互溶吗?借助实验引导学生将理论用于生活实际中,比较溶解与乳化的不同。同时体现了本文的“课前延伸”前后呼应,使课堂结构浑然一体,课堂结构清晰。突出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形成的过程;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强化重点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四、改革效果

“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推出,打破了教育的单向传授形式,打破了教师压抑学生学习天性的课堂霸权,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在灵动与鲜活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分享成果,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成了燃烧激情的舞场,浇注热血的圣坛,青春飞扬的草地,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笔者的学生在参加省”金钥匙“科技竞赛中,获得特等奖一二等奖项30多人次,在中考中全校化学成绩各项指标均名列全县第一,很多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撰写的科学小论文在杂志报刊发表获奖。

教学相长。在短短的二年中,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飞速提升,取得了不少成绩:执教县、市级公开课7节,参加教师全能大赛获市初中化学组一等奖,撰写的论文10多篇在《化学教学》等核心期刊发表或获奖,1人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2人获记功表彰,4人获嘉奖表彰。

五、努力方向

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在实施该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只重模式,而不对化学教学的内核做认真分析,也会导致化学课堂教学“千人一面”,缺乏个性,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就如同经过水流长时间冲刷的鹅卵石一样,久而久之,没有了棱角,个性化的课堂就不复存在了。因此,我们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真正使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课改的大潮已经风起云涌,只要我们坚定“3·4·5”高效课堂模式的正确方向,潜心打造,坚持不懈,我们的化学教学定会绽放出更加艳丽的花朵,化学的春天永在。

12.“5+1”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篇十二

“2+1”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向市场需求靠拢, 教学内容向岗位能力看齐”的办学模式, 其代表着中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历来都十分重视德育工作, 并把它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把重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作为德育目标,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开展德育活动。在德育实施的途径上, 十分注重整合学校资源、企业资源和社会各种资源。重视德育主体内在积极性的发挥。在德育评价上, 注重形成性评价、即时性评价、社会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的结合。

随着学分制和教育部倡导的“2+1”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 我校进行了“2+1”培养模式下的德育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一、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及任务

2008年, 为了全面贯彻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在原来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这一轮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市场, 技能本位, 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良好职业精神和过硬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使新的培养模式改革能够成功, 德育改革必须要先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1) 创建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德育课程体系, 编写德育教材。 (2) 探索新模式下德育管理新模式。 (3) 建立全程化的德育考核评价体系。

二、改革的主要做法

1. 编写适合新模式的德育教材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 目前中职学校开设的德育课有《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等。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后, 我们明显感到德育课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十分突出, 德育课内容与企业文化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学校组织了经验丰富的教师、专家和企业的管理人员, 在原来德育课的基础上共同编写适合新模式的德育课教材。

教材编写原则:一是德育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不同的专业, 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有所不同, 如数控专业与烹饪专业就不同;二是与乡土实际相结合。只有与乡土文化结合更显德育的生命力和魅力;三是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共同之处但也是两种不同质的文化, 只有把企业文化引入我们中职的德育, 如质量意识、时间意识、效益意识、团队意识等等, 我们的学生才能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四是与人文发展相结合。注重对人类道德文明的传承。

教材内容上, 一年级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二年级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做职业人;三年级引导学生在实际生产岗位上实践人生价值, 提升成长增值能力。

2. 创新德育的教育方式, 解决德育教育环境变动与教育多样化的矛盾

实施新模式后, 学生至少有一年的时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学生接受教育的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 教育的社会开放性及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因此, 我们只有创新德育的教育方式, 才能解决德育环境变动与教育多样化的矛盾。

(1) 充分利用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如适应工作环境、缺乏时间观念、较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现实问题作为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

(2)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训、实习、生产管理的全过程。

(3) 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 及时做好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情绪疏导和思想教育。

(4) 改革对学生的德育考核方式。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除了学校对其进行德育考核外, 我们还要求企业对其进行德育考核, 学校占40%, 企业考核占60%。

3. 整合企业的德育资源, 齐抓共管

学生到企业进行项岗实习, 对学校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 原来的德育规范必然受到挑战, 他们要接受学校管理的同时还要接受企业对他们的管理与评价, 学生在企业期间如何对他们继续进行有效的德育规范管理, 企业逐利与学校的德育规范产生矛盾的时候如何解决, 这些问题, 是对新模式下德育管理的一大挑战。

我校与企业联手, 借助企业的严格管理, 齐抓共管, 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学生下企业期间, 学校派出专人24小时全程管理学生, 在思想教育方面除了班主任外, 我们指定一名德育老师联系一个班, 负责该班50多名学生的思想工作, 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通过网络、电话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另外每星期至少一次下企业组织学生开展德育活动, 每月负责批阅学生的思想汇报,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保证德育规范的有效实施。

同时, 善于吸收企业文化的精华, 去其糟粕,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与企业一起制订有效的科学的符合各方利益的管理制度。如与顺峰饮食集团共同协商, 建立一套严格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和评价制度:

(1) 建立学生实习档案。企业给每一位学生建立档案资料, 把学生的奖励、处罚、体检、考勤等等情况进行全面记录并纳入计算机管理, 作为学生在实习期间鉴定的重要依据。

(2) 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记录。每一位学生从进入实习岗位开始, 公司就要对他们的岗前培训、上岗前考核、技能操作、岗上培训、实习岗位更换、职务提升等进行全面记录。

(3) 创造专业知识提升的机会。安排厨师长和楼面经理亲自展开了为期半个月的半脱产培训, 内容包括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专业知识、礼仪礼貌, 并组织不定期培训, 全面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技能水平、业务能力与英语会话能力, 提高整体服务水平。

(4) 建立不定期的与学生沟通了解机制。采取不定期的方式和每位学生进行沟通了解, 为学生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实际困难。了解学生心理活动变化, 稳定学生情绪, 创造最佳工作环境。

(5) 建立不定期的与学校信息反馈机制。不定期的与学校进行沟通, 把最新的学生实习信息向学校反馈, 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各种表扬奖励以书面形式反馈学校。

与我校建立紧密合作的企业中, 除了顺峰饮食集团外, 康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东菱公司、特种变压器厂、福盈酒店等都建立起有效的学生管理制度, 他们的重视与支持, 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在学生下企业期间不但没有削弱, 反而有了进一步的增强, 学生在职业思想、职业道德、实践技能、吃苦耐劳等方面比起在学校时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改革后的成效

通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 我校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德育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形成了学校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充分利用企业德育资源, 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机制。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塑造, 也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质量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 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学校的社会声誉日益提高, 学生在我校经过三年的锤炼, 成长为一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优秀的创业者。

13.“5+1”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篇十三

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三位一体”专业教学评价方案

学校、社会、企业“三位一体”就业模式,就是立足中职教育本质,面向毕业生的特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集专业理论知识考核、技能考证与企业现场面试于一体的学生评价方式。这一方式的具体做法:由学校邀请有人才需求意向的用人单位于学生毕业前夕派专人到现场,根据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满意程度进行现场签约。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中级专门人才和工人。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中高级技能,这是用人单位考察学生的关键,也是中职学生的特点与优势,更是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区别之所在。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实训考证及期末考试有企业派人来监督和考核,让用人单位的专家、领导了解学生的真才实学。通过用人单位的专家、领导与毕业生在以上两个环节中的零距离接触,加深了相互了解,双方觉得满意即可签约。一、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学评价模式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评价是对学习成绩的促进。传统的课程评价是单一评价标准,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学科考试成绩,轻综合素质评价等现象,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针对传统的评价方式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在认真调查分析现状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对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职业能力的培养,构建与“项目模块”教学模式相适应的“三位一体”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应以对学生参与完成教学项目任务情况、学习态度、创新过程的考核为基础;考核评价体系应包含教师、学生和技术人员的评价;实训项目考核应将理论考核(笔试)和实践考核(设计、操作)融为一体,理论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知识能力的考核,实践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协作精神的考核。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具有全面性、广泛性,考核标准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当前我校在“校企合作”的市场背景下,依据省市强化职业教育建设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要求,明确要求专业建设必须依靠企业,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展市场调研、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从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并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开发项目化课程,使“做中学、学中做”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我校深入有效推进基于“校企合作”的项目模块化课程改革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形成对学生岗位技能、专业知识、职业素质等多方面的细化、个性化的评价标准,使课程评价方式具有“过程评价”、“量化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特点,能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职业能力的发展进程,以便寻求适当的帮助,做出适时调控。教师也能较快较全面地了解掌握学情,适时调整教学目标,科学高效地进行教学等等。这种过程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三位一体”考核评价体系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使评价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多样性,能全面、客观、公平地评价学生,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符合创新教育的评价体系。

“学校、社会、企业”三位一体和“岗位技能、专业知识、职业素质”三位一体是相统一的。由由教师、学生、技术人员共同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现场技术人员、学生考核评价相结合,笔试、操作、考察调查等多样评价方式,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层次的评价体系。考察技能时,还要与评价项目任务完成过程表现出来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团队贡献、合作程度等相结合,实施项目任务全程评价。

采取“岗位技能、专业知识、职业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同时学生知识的运用、创新、社会实践、协作、动手操作等能力都有很大程度提高,这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起了促进作用。

二、“三位一体”就业模式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中职教育首先是一种职业教育。这一属性决定了中职教育既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更要满足职业发展需求,符合职业活动规律。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是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因而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职业”不仅是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依据,而且是学校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依据。“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学评价模式的前两个环节,就是为了检验中职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一是相关职业必备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较好地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与职业相关的实际问题;二是从事相关职业必备的技术与技能。学校要培养出具备这两方面职业素质的毕业生,必然要根据职业需求设置专业,根据职业岗位(群)要求进行教学,要面对职业领域的现实问题进行创新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论文答辩中体现职业理论素质,在技能与成果展示中表现出良好的职业实践能力。本着“学生主体,项目载体,能力目标”的原则,对整合后的学科课程进行改革,构建“先实验实训,再生产”教学模式。

三、“三位一体”就业模式代表着中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

目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聘用,往往通过简单的对话、自荐书上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评语来了解毕业生,对毕业生的真才实学并不十分清楚,以致聘用后出现不能胜任岗位的现象。“三位一体”就业模式使中职毕业生就业市场从“政府诱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弥补了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使用人单位在聘用前就对学生进行评价。“三位一体”就业模式依靠市场作为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渠道,充分发挥了企业、学校、中介组织、网络媒体等在社会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代表着就业市场的一种发展趋势。

四、“三位一体”就业模式贯穿于中高职教育改革的全过程

要确保“三位一体”就业模式的实现,关键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准确把握市场信息,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三位一体”就业模式最终目的是使毕业生人尽其才,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使用人单位找到适合岗位要求的毕业生,从而促进中职毕业生最大限度的就业。毕业生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他们能否就业的关键。专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的确,在当前忽视市场需求,而以生源需求、学校条件、办学效益等情况设置专业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失衡。因此,要实施“三位一体”就业模式,中职学校必须及时而准确地把握真实的市场信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调整进行论证,使中职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相匹配,使中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专业类型方面最大化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三位一体”的平台,把用人单位吸引到就业招聘现场,把专业对口的学生送到用人单位。

2.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并不断发展,除了生产的产品要适应市场外,其产品的质量也是取胜的关键。同样,中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要在专业上对应市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毕业生的质量也要得到社会的认同。但是,目前中职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在教学上过多沿袭普通高中教育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多年一贯制,而且对实践技能培养的要求较弱;教学内容知识老化、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技术实践的背景和教学经验等等。中职教育的这种状况,直接造成所培养的技能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反过来也影响了中高职院校的招生。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富有职业教育特征的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是实施“三位一体”就业模式的关键所在。

(1)面向社会的实际需要,优化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成效,关系到学生能否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因此,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必须打破按学科为本的结构框,紧紧围绕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职业分类为依据,面向职业岗位群的特征,紧随职场需求的变化,整合原有课程内容,开发市场适应性强的新课程。可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较为完善的课程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国际劳工组织的ME$模式、流行北美的CBE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等,以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2)面向职业岗位要求,强化专业知识技能训练。根据调查,有5个指标分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其中“专业知识和技能”居于首位。因此,中职学校不仅要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明确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地位,而且要明确不同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组织相关教师和聘请专家成立专门的培训队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强化训练,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需求。

用相关的专业知识解决企业或行业的实际问题。技能与成果展示要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至少该项技能与成果所反映的实践能力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为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做好“教”的文章:一方面要把教师送到企业实践。这不仅是为了加强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让教师经过实践体验明白企业的需求,从而知道教什么给学生以及怎么教的问题。另一方面,可邀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把他们的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把他们在企业中碰到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探索。在教的方法上,采取案例教学,案例要来自企业或行业的实际问题,甚至企业接到的订单业务等都可作为学生的作业或毕业论文主题。其次,要做好“学”的文章。这里的“学”主要是指学生到企业实习的问题

14.“5+1”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篇十四

【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的是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和食物网,其核心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联系。学生已经在初中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和食物网又是生态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部分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本章中作为基础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生态系统的结构,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把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非生物及生物各成分之间的联系。【教学目标与解析】 1.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3)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2.目标解析

(1)举例说明什么事生态系统就是指通过某个例子讲明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有哪些组成成分。(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就是指能区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及会写食物链并知道食物链中某生物的营养级和消费级并会分析一些简单的数量变化关系。

(3)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就是指根据生态系统的组成构建一个生态系统模型。【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准确区分各种成分,产生这一困难的原因是对一些生物的营养方式不熟悉。要解决这一问题困难,就要适当补充一些常见生物的营养方式的知识,其中关键是解决从营养方式来将生态系统的成分进行分类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食物链营养级及消费级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彩图。因为使用彩图,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教学过程】

问题1:写出一个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你能将他们分成几类?

设计意图:不可缺少让大家感觉到他们之间的联系,该问题让学生回顾生态系统的概念并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在此基础上初步进行分类 师生活动:

(1)如果分成两类你会怎么分?(2)将期中的生物按营养方式及在系统中的作用来分类,你会怎么分,分成几类?(3)他们之间怎么联系在一起呢?

例题1: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中,应属于()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A+B+C 变式练习1:生态学中对生态系统的成分划分的依据是()

A.结构特点 B.营养功能 C.对环境的适应 D.生理功能

问题2:在图中生态系统你能写出几条食物链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进一步规范食物链的写法并发现食物链的相互联系从而更好的理解食物网。师生活动:

(1)几位同学来判断食物链的对错并说出自己的判断依据?(2)如何来区别食物链不同环节的生物(营养级和消费者的级别)?(3)当其中某一生物数量变化时,其他生物会怎么变?

(4)如何来对食物网进行定义?

例题2:下列有关右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只有二条捕食链 B.狐与鸟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体内含重金属最多的生物是草

变式练习2:在图所示的食物网中,由于某种原因蚱蜢大量减少,蚯蚓数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A.增多

B.减少 C.基本不变 D.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目标检测】

1、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

A.硝化细菌、紫菜、地衣 B.木耳、团藻、白菜 C.衣藻、小麦、醋酸菌 D.海带、苹果树、酵母菌

2、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A.草→兔→狼→细菌 B.阳光→草→兔→狼 C.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 D.昆虫→蛇→鹰

3、下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有 个营养级。(2)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有。(3)蜘蛛和青蛙的关系是。

15.“5+1”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篇十五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上修建的第1座大型综合水利工程。工程于1957年4月开工兴建,水电站原设计安装8台单机容量为145 MW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1960年9月水库开始蓄水运用,1961年4月大坝建成,1962年2月第1台机组试验发电,后因水库淤积问题进行改建。

1969年底至1978年,打开了8个施工导流底孔,并将1#~5#机组进水口高程降低13 m,安装了5台国产单机容量为50 MW的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

自1973年底第1台机组投入运行,1978年底5台机组全部投人运行以来,截止到2011年底,共发电407亿kW·h,为促进豫西地区工农业的发展和缓解河南地区缺电状况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于三门峡水库非汛期存在较多弃水,而河南电网电力供应紧张,因此,从1992年起水电站开始扩建安装6#、7#两台混流式机组,单机容量为75 MW,扩建机组只在非汛期清水时运行,6#机于1994年4月并网发电,7#机于1997年4月并网发电。

1997年4月经水利部外资办和德国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利用德国政府赠款,德国VOITH公司为三门峡水电站设计新转轮ZZK7,用于三门峡1#机组改造,水轮机改造的主要部件有转轮、转轮室及活动导叶等。1#发电机由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改造,更换的部件有:发电机定子铁芯、线棒及附件;发电机转子磁极线圈绝缘等级及附件;发电机定、转子绝缘等级由原B级提高到F级;巴氏合金推力瓦更换为HDH型弹性金属塑料瓦。

由于水轮机转轮、转轮室及活动导叶等部件的改造和发电机定、转子线圈绝缘等级的提高,有效地增加了1#水轮发电机组的效率,使得在不改变原有的水电站运行方式、机组运行方式、机组机型、流道尺寸以及附属设备的配置的情况下,机组容量由原来的50 MW增至60MW。1999年11月水电站开始安装1#水轮发电机组,2000年12月30日顺利通过72 h试运行和阶段验收,正式并网进入商业运行。

2 1#~5#机组改造的必要性

(1)水轮机过流部件磨蚀严重,经过30多年的运行与多次检修(每台机组检修都在8次以上),运行工况越来越差,过流部件(转轮室、叶片等)经多次大修,大面积反复施焊,造成材料疲劳,金相组织恶化,磨蚀加剧,以致造成机组效率下降约10%。

(2)由于三门峡水电厂水轮机是20世纪70年代初制造的产品,受当时设计和制造水平的限制,水轮机能量指标较低,过流部件翼型较差,效率低。

(3)叶片裂纹频繁产生,受现场环境条件的限制,处理工艺不能达到一个理想状态,使得叶片抗裂性能越来越差。

(4)主轴密封和活动导叶漏水量过大。

(5)发电机电气绝缘老化,1#~5#发电机定子线棒和转子线圈绝缘均为B级,抗老化性能相对较差,经多年运行绝缘下降,定子铁芯叠片及通风沟制造工艺落后,散热效果不理想,致使温度升高,加速线圈绝缘老化。

(6)长期经受机械和电磁影响,定子铁芯松动,振动加剧,漏磁增大,磁力不平衡,噪音增大等。

(7)转子磁轭变形,造成机组振动摆度增大,2#机组尤为突出。

由于1#~5#机组存在以上的诸多问题,使机组检修量增加,检修费用大幅度增加,设备可靠性降低等,且机组已经基本达到设备的使用年限,因此对1#~5#机组进行改造非常必要。

3 水轮机改造

1#~5#机组水轮机改造的主要任务是选择性能优良的水轮机,提高机组效率,适当增加机组发电容量,解决水轮机叶片裂纹问题。通过优化水力设计,减轻水轮机空蚀,提高水轮机在高含沙水流中的抗磨蚀性能。解决水轮机主轴密封和活动导叶漏水量过大问题。1#~5#水轮机转轮改造进一步优化了水力设计,新的水力设计将更换转轮(包括叶片和轮毂体)、转轮室、活动导水叶、底环、顶盖抗磨板和桨叶操作机构等。1#~5#水轮机结构改造方案为:

(1)水轮机转轮桨叶采用不锈钢材料。

(2)为改善转轮进口流态,转轮叶片中心线高程由275.20 m降为275.00 m,转轮安装采用在机坑内由轮毂泄水锥下支撑结构。

(3)转轮室由半球形改为全球形,转轮室中环与底环做成整体。

(4)为改变转轮进口处水流流态,重新设计活动导水叶。并为改善座环进口的绕流条件,在无蝶形边的座环上下环外圆焊接半圆形的导流板。

(5)新转轮减少轮毂比,由原0.55减为0.53。相应的桨叶操作机构除活塞及活塞轴以外全部更换。

(6)水轮机转轮室采用上下分体、上部可拆卸的结构。

4 发电机改造

三门峡水电站1#~5#发电机是哈尔滨电机厂20世纪70年代生产的B级绝缘电机,因受当时制造水平的限制,并经受了长期机械、电气、热各种负荷运行的影响,电气绝缘趋于老化,线棒和槽绝缘受电腐蚀较为严重、且温升较高,线圈绝缘日趋老化,线棒的并头套都不是银焊、而是采用旧式的锡焊工艺。经过40多年的运行,铁芯松动和振动加剧,虽经修补和压紧处理,仍然运行状况不佳,因此,对发电机的改造已迫在眉睫。

4.1 发电机更换绕组绝缘的技术方案

对于已经运行将近40年老化的旧机组,绕组绝缘质量和温升情况是约束机组容量最关键的问题,本次改造将1#~5#发电机更换为F级新型绝缘系统。按国家标准规定,F级绝缘绕组采用高等级绝缘树脂的绝缘结构,使绝缘和线棒成为无空隙的严密而均匀的整体,绝缘结构受热产生适当的弹性,使线圈具有无损伤地放入线槽或取出的性能,整个线圈能承受潮气而无损伤,并使用半导体物质作完善的电晕屏蔽,从而能承受规定的连续温度而无损伤。根据1#机组改造时哈尔滨电机厂电磁计算和结构校核的结果,当定转子绕组全部更换为F级绝缘后,机组有功最大出力增容到60 MW、功率因数为0.875时,定转子绕组温升的计算值低于80 K;然而在功率因数为0.85时运行,定转子绕组温升理论计算值已临近80 K,考虑到理论计算值应留有10 K裕度(因是按理想状态的假设条件下计算出的)。改造后的机组应作温升实测试验,虽然绝缘已由B级更换为F级,但按照世界上的惯例,正常运行时仍应按B级绝缘温升限控制,而最大出力作为调峰时允许稍高于B级绝缘温升限5~10 K运行,但仍要比F级绝缘温升限值留有一些温升裕度才合理,因此,改造后的1#~5#发电机采用F级绝缘,而温升按照B级绝缘考核。

绝缘全部更换后,视在功率和电流值最大可以增容12.9%(60 MW有功出力,cosφ=0.85,视在功率为70.6MVA)。随着电磁负荷的增加,发电机的电抗标么值也相应有些增加,短路比值稍有下降。是与视在容量成线性比例增加(也为12.9%)。受磁路饱和度的影响,和短路比的变化比例要小些。虽然短路比下降了不到8%,但其值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超过1.1)。由于原机组的裕度较大,增容后的参数变化幅度较小,故对系统不会带来不利影响。无功功率仍能维持在原有水平上。当cosφ=0.875时,发电机输出最大无功就已超过33 Mvar,完全能满足与系统配合的要求;当cosφ=0.85时无功功率为37 Mvar,达到旧机cosφ=0.80时最大无功功率值,因此,改造后1#~5#发电机的功率因数无论cosφ=0.85或cosφ=0.875都能满足机组向系统输送无功的要求。

4.2 提高机组功率因数的必要性

1980年以前,我国电力网相对薄弱,电能管理尚未走上正轨,供用电矛盾异常突出,用电缺口很大,电网电压和频率水平都较低,主网结构脆弱,事故发生频繁。由电网所要求的发电机额定功率因数也定得较低。在20世纪70年代投产的1#~5#机组,按当时电网状况确定的额定功率因数为0.80。目前电网部门明确要求:电网的无功补偿基本上要按就地平衡的原则考虑,避免经长距离线路或多级变压器传送无功功率。自20世纪80年代起,电力工业的发展超过了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速度,我国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突飞猛进的增长,特别是随着大批水电站和500 kV主网的投运以及广泛采用计算机在线实时控制,调度快速准确,电网结构牢固、频率稳定、电压水平高,功率因数水平也较高,目前已基本做到无功就近补偿,而线路上主要作有功传输。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1#~5#机原来的额定功率因数定在0.80不符合现在和今后实际运行情况,在增容后更有必要提高其额定功率因数数值,充分挖掘机组的潜力,发挥机组的最大经济效益。实际上,2000年改造的1#机发电机的额定功率因数值定为0.85,而实际运行的功率因数比额定功率因数更高些。老机组增容后的功率因数应按今后实际运行水平来取值,这样就能在有功出力增大的情况下,对主变、励磁及其他电气设备的影响尽可能最小,使改造费用最经济、合理;因此,应适量提高机组的额定功率因数,以取0.85值比较合理,在实际运行中可提高至0.90左右的功率因数下运行。应控制发电机和主变的超出力,平时发电机和主变等电气设备都应在额定值以内运行。尽量充分多发、多送有功容量,既有利于电网运行,更有利于原本设备陈旧的三门峡老机组的经济可靠地运行。增容后的发电机运行方式,在非汛期应增大调峰的力度,充分发挥调峰效益,尽量在高功率因数下运行,多带有功负荷。而在汛期除去7月下旬至8月上旬排沙期之外,尽量浑水发电带基荷,以取得电量效益。

4.3 改造后发电机主要技术参数

5 控制保护

三门峡水电站1#~5#机组的电气二次设备已陆续进行过一些更新改造,但许多设备元件已出现老化或性能不稳定的情况,目前机组运行只能维持现状。随着1#~5#机组改造项目的实施,与之相关的机组二次设备有些已不适应机组改造后的自动化运行要求,因此,需要对相关的二次设备进行更换或完善。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因为投入的时间较长,PLC的各种模块的技术性能已经不稳定,并且I/O模块的点数没有余量。随着本次机组改造自动化元件的更新和增加,机组控制流程的变化,机组LCU在容量和速度上已不能满足机组改造后运行的需要,在原LCU的基础上扩容并重新编制控制流程难度较大、成本也相应较高,因此,在本次机组改造时连同机组LCU同时改造,更换为新的机组LCU。

机组保护盘和励磁变及自用变保护盘由于运行时间较长,电子器件已经老化,为机组运行安全考虑,机组改造时对相应的继电保护装置进行更换。

全厂现有2组DC220 V铅酸蓄电池,其总容量为830Ah。本次机组改造没有增加新的控制设备,直流负荷没有变化,因此,本次设计不再改动原有的直流电源系统。

1#~5#机组的励磁调节柜和励磁变由于运行时间较长,其功能和元器件已经老化和落后,再加上本次机组改造后单机容量可达60 MW,因此,对1#~5#机组的励磁设备同步进行更换。

1#~5#机组改造的同时,涉及到的机组辅助设备有机组火灾报警设备、机组测量、制动、端子箱和自动化元件等,均需要随机组改造的同时进行更换。

6 结语

上一篇:留守儿童主题活动方案下一篇:妹妹结婚祝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