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文言文

2024-10-04

推敲文言文(精选15篇)

1.推敲文言文 篇一

《推敲》这篇文言文出自于《诗话总龟》,以下是有关这篇文言文的原文翻译,一起学习吧。

推敲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原文:

《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译文:

《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词语注释

贾岛:唐朝诗人,字阆仙,范阳人。

初:第一次,首次。

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京师:京城,此指长安。

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之:这里指从“推”和“敲”中选一个。

吟哦:吟颂。

时时:不时。

引手:伸手。引:举。

引手做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讶:对……而感到诧异。

韩退之:指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权:临时代理。

仪仗队:仗队是军队中执行礼仪任务的分队,由陆、海、空三军人员共同组成或由某一军种人员单独组成。

京兆:京城地方行政长官。

车骑:车马。这里指由马车组成的车队。

第三节:指京兆尹出行仪仗队的第三节。

尚:还,依然。

夜静更深:夜深了,人们都安静下来。形容夜深寂静无声。

俄:不久,旋即,指时间短。

具对:详细回答。具,详细,具体。

神游像外: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游,离开。象,物象。

立马久之:(韩愈)让马停下来很久。

遂:於是,就。

并辔:坐骑的马头齐平,表示平等。辔:驭马的缰绳。

留连: 舍不得离开。

布衣:平民,百姓。

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情。此时贾岛尚未做官。

至:到。

节:这里指仪仗队的一部分。

始:最初,开始。

势:样子,态势。

止:停,停下。

赏析

敲为佳理由

敲显於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推为佳理由

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咬文嚼字》一文中有著比较详细的交待: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页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字就显得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彷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比“敲”要调合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著名学者宋传伟在北大中文论坛发表《关於“推敲”的再推敲》一文,从更多的角度对推敲进行再推敲,也支持了朱光潜先生的观点。

2.推敲出来的精彩 篇二

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行坐寝食,都不忘作诗,常常因此“走火入魔”。有一次他骑驴过街,当时秋风萧瑟,黄叶飘零,贾岛信口吟出“落叶满长安”之句。寻思上联,忽以“秋风吹渭水”作对,喜不自胜,却没注意行人,结果撞上“市长”大人的车马,被拘留了一夜。

课文《推敲》讲述的是另一桩交通意外,不过这次贾岛倒因祸得福,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课文中一个“摸”字使人对贾岛的月夜访友不由地产生了些许想象。山路一定很不好走,但贾岛在颠簸的驴背上却没有丝毫的倦意,他依然睁大了眼睛,在山野间搜寻李凝的住处。李凝是贾岛十分仰慕的一个朋友,虽然彼此间情谊深厚,但深夜造访也许还是第一次,所以贾岛走走停停、停停看看、看看找找……这样一推敲课文,离唐朝的贾岛似乎近了,不免让人欣喜。同时,我们对贾岛也多了一分理解:原来近乎痴迷,还是因为那一份快乐。

其实,课文中像这样值得推敲的字眼还有好几处。比如,文中写道:“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什么是“即兴”?就是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产生兴致而创作,也就是所谓的灵感吧!这是可遇不可求的。贾岛经过长途跋涉,该是又累又饿又困了吧,好不容易才在深夜摸到李凝家,却吃了个闭门羹,此时他仍能诗兴大发,足见他的豁达。

唐朝时的长安城是一国之首都,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富庶和文明的城市。而推敲时的贾岛是那么旁若无人,看文章三、四两小节的描述,走在大街上的他,骑着驴比比划划,行人们指指点点,笑作一团,他没发现;行人、车辆纷纷避让、低眉顺眼,他还是没发现;当小毛驴旁若无人地闯进了簇拥着大官的队伍,他仍然没有发现,让人不由慨叹好一个贾岛,好一个推敲!

后代有的诗人将他敬若神明,不仅仅是敬重他留下的那些诗作,我想贾岛对创作的热情、执着才是人们更为敬佩的。但愿我们也能从这有趣的典故中学会推敲,也推敲出一份精彩来。

脑瓜转一转

1. 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闯”换成“走”行吗?为什么?

3.推敲教案 篇三

一、导语

出示(古人炼字不遗力,留得佳话传古今)

斟酌字句,锤炼语言一直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许多诗人深谙此道,乐此不疲,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这节课我们便来了解其中的一个小故事——《推敲》。

二、齐读本文的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了解短文内容,懂得写作中要讲究炼字的道理。

三、读文本

1.听老师范读课文,大家边听边给生字注音,同时注意停顿。2.请同学们试读下列生字。

吟哦()并辔而归()京兆尹()苕溪()

3.齐读两遍。

4.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1)时/韩愈吏部/权/京兆。(2)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5.大家自由朗读,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等。6.请生读课文。

7.请同学点评(读音、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8.齐读文章。

四、自主学习,解释字义

1.下面我们走进文本,疏通文意,要求:同学们可根据课下注释,结合学过的词句,自主解释学案中划线词语的意思,有不懂之处圈划出来。

2.我的问题(谁还有不理解的字义)

炼之未定(之)

布衣之交(之)3.师生共同探讨。

4.若无问题,提问学案中的字义,请学生回答。(1)岛初赴举京师(2)一日于驴上得句云(悬虱于牖)(3)始欲着“推”字(4)遂于驴上吟哦(后遂无问津者)(5)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6)时韩愈吏部权京兆(7)岛不觉冲至第三节(8)左右拥至尹前(9)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为具言所闻)(10)谓岛曰(权谓吕蒙曰)

(11)遂并辔而归(两狼之并驱如故)

(12)与为布衣之交 5.师总结:

本文出现的一词多义的字

一是作(1)又欲作“敲”字(动词,用)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动词,做出)二是之

(1)炼之未定(代,从推敲两字中选定一个)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助词,的)与为布衣之交(助词,的)

古今异义的字

权,古义:代理,含义:权力

左右,古义:随从人员,今义:方位名词(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五、下面四人小组合作,翻译文章。1.我们先回顾文章的方法,谁还记得? 2.出示(学法链接:疏通文意的方法)

①借助注释

②查工具书

③将单音词译为双音词

④根据上下文内容推测 ⑤添字法、换字法

3.下面小组交流,有不懂语句,圈划出来。4.班级提出不会翻译的语句。5.师生共同解决。

6..同学们试翻译下列语句:

(1)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

(2)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3)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4)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5)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7.师强调重点词语的意思应翻译出来

六、深入探究

(一)品人物之性格

1.我们一起疏通了文本,那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贾岛为炼字于驴上吟诵,不小心冲撞韩愈,韩愈给他建议并成为好友。

2.作者为我们讲的是和韩愈与贾岛有关的故事,那我们就先初步了解这两个人物。

关于韩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后人称他为古文运动的领袖。

关于贾岛:

唐代诗人。字浪仙(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间出家为僧,名无本。结识韩愈,以诗深得赏识。贾岛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之。

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贾岛和韩愈又是怎样的人呢?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呢?

有请同学交流,我从——哪句,了解到韩愈(或贾岛)是一个怎样的人。贾岛:冲至第三节,表明对作诗专心致志;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表明在遣词造句方面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具对所得诗句云云,表明能虚心向人请教。

韩愈:遂并辔而归,表明爱惜人才、平易近人;冲撞并不怪罪表明胸怀宽阔。

4.同学们找到的语句主要对人物进行动作描写。

知识链接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成功的动作描写,通过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5.本文主要通过它来突显人物的性格与品质。

(二)评炼字之精妙

1.贾岛正是念着《题李凝幽居》的颔联,冲撞到了韩愈的仪卫队,大家齐读这首诗,这首诗是描写诗人夜晚访友人李凝未遇的情景。诗中的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关于推与敲哪个词更好,韩愈认为是敲字,大家认为呢?请说出理由。

对偶。“敲”字好,理由:用“推” 字,说明门是虚掩着,一推就开,夜还不算深;用“敲”字,说明屋的主人已睡熟,只好敲门来唤醒他,可见夜已深沉。此外,用“敲”字更能突出幽静的气氛,可谓响中寓静,以响衬静,达到了静中更静的效果,用“推”字是表现不出来的。

2.同学们推敲的故事,贾岛的诗句能流传至今,这和贾岛古心炼字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关于炼字,曹雪芹曾这样说过:“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杜甫也说过:“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朝皮日休还说过“百炼为字,千炼成句.”。

3.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炼字的妙处

(1)王安石在《泊船瓜舟》中曾这样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为何用“绿”,不用“到"?

我觉得绿本来是形容词,在这里不仅表示绿色,还把它用作了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将春风拟人化。

“绿”字运用了使动用法,使……变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吹过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特点。写出了春风的精神。“到”字太平淡,平铺直叙,没有色彩,没有生机,没有意境。

(3)北宋宋祁在《玉楼春》中说道“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为什么不用“浓”?

闹,有吵闹,热闹,争闹,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情趣,运用拟人的修辞,化抽象为具体,赋予“春意”以人格情怀,生动形象写出了红杏绽放枝头的繁盛,火红,热烈,而着一“浓”字,就比较抽象,缺乏视觉效果。

4.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古人非常讲究炼字。当然一首诗不一定字字都炼,需要炼的只是处在关键位置的字,字选好了,整句诗的内容就会变得生动、鲜明,正所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三)悟故事之哲理

1.据此,再回顾本文,想想我们能从中悟出哪些为文之道?

对文章中的语句要反复推敲,写作要专心致志,同时要请教他人,向他人学习。

2.总结:同学们在平时作文时,也应反复锤炼语言,使文章写来更生动形象。

四、课堂检测

1.解释重点词的意思(1)岛初赴举京师(2)始欲着“推”字(3)遂于驴上吟哦(4)韩愈吏部权京兆(5)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6)遂并辔而归(7)与为布衣之

2.翻译下列句子

(1)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2)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懂得了炼字的道理,我们不妨立即行动起来。用恰当的动词填空,注意精心炼字。

(1)春风吹绿了树梢,吹(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 杏树的花苞。

醒,这个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风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春的热爱与向往。皱”字,写平静水面的突变,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寓意深远。

4.推敲说课稿 篇四

《推敲》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首先看课题,推和敲是两个不同的动作,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别做做这两个动作,这两个表示不同动作的词连在一起,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就是推敲的含义:人们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这个意思是怎么来的呢?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推敲的故事。故事中有两个主要人物,贾岛和韩愈,还有一个未出面的李凝。

第一自然段简介贾岛,“唐朝”交代了人物生活的朝代,“诗人”说明人物的身份。“早年因家境贫寒”说明贾岛早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出家当了和尚”是因为家境贫寒,“和尚”还可以说成“僧”,也就是第三自然段诗句中“僧推月下门”的“僧”。此处还可以让学生补充资料:贾岛诗学韩愈,因诗出名,还俗后,多次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都没有被录取。贾岛作诗,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诗中字而茶饭不思,被称为“苦吟诗人”。《题李凝幽居》的创作过程,最能说明贾岛极为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

第二自然段是故事的开端,写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郊外”说明李凝的家离长安城较远、“拜访”是访问的意思,但包含了对被访问者的敬意,是礼节性的访问。此处的“拜访”可以看出贾岛对朋友充满敬意,并非一般性的访问。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和“访问”做比较。“找了好久”可以看出找了很长时间,“摸到李凝的家”中的“摸”字不仅能看出夜色的深沉,还能看出他不熟悉这条山路,李凝住的地方比较偏僻。由此贾岛对友人的尊重以及执著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摸”可不可以换成“找”,为什么?“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美丽景色使贾岛触景生情,写下《题李凝幽居》。同时,这句话写出了李凝居住的地方非常幽静,和诗题中的幽居呼应,这句话也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所描绘的情境,可以结合课文50页的插图来理解。月亮高高地悬挂在天空,将银辉洒向大地,一切都是那样的柔美、和谐。穿着僧衣悄悄地敲门的正是贾岛。门前有颗树,树上栖居着正在沉睡着的小鸟,山上万籁俱寂。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打破了宁静,小鸟警惕地睁开了眼睛。从贾岛的动作神态均可以看出贾岛很尊重朋友。

第三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部分。第三自然段写贾岛在途中斟酌诗句。“即兴”可以结合上文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的过程来理解,它是指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此处是说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即景生情、有感而发。“妥帖”可以换成“合适、恰当”联系“不够妥帖”和“更恰当些”可以感受贾岛认真严肃、一丝不苟,追求准确、传神、完美的创作态度。“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这句话是课文49页插图的内容,“吟哦”是吟咏的意思,也就是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演示贾岛“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动作”的情景,感受贾岛为了斟酌字句已经完全沉浸到诗的意境中,简直如痴如醉,因而进了长安城都“不知不觉”。后面一句话些行人的反映,更衬托出贾岛的一丝不苟。教学时可以问学生“你觉得贾岛的行为好笑吗?为什么?”由此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贾岛认真的创作态度。

第四自然段写贾岛闯入了韩愈的仪仗队。这段写到了韩愈,对韩愈做简介: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仪仗队,学生可能在电视上看过这样的场面,很壮观,人也很多,通过“簇拥”这个词可以看出来。而这时韩愈在京城做大官,他出行时仪仗队是何等微风,何等声势,通过“行人车辆纷纷避让”可以看出来。而贾岛却在比比划划,“竟然”是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这样声势浩大的仪仗队,贾岛居然闯了进去,感受到贾岛认真的钻研精神。

五到七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贾岛误入仪仗队请求宽恕,韩愈和她一起斟酌诗句。五六自然段是贾岛和韩愈的对话。第五自然段韩愈的问话含有责怪之意,第六自然段是贾岛的回答,“无意间”说明他并不是有意冲撞,“大驾、您”可以看出贾岛对韩愈非常尊敬,“求您宽恕”可以看出贾岛的态度非常诚恳。第七自然段写韩愈和贾岛一起思考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因为“韩愈是很有名的诗人”,所以会“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后面写了用“敲”的三点好处。一是敲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二是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宁静”指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比较深,此处用“宁静”准确地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和“安静”做比较。此处是用有声衬托无声,反衬出月夜的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些。为什么呢?古人很讲究字韵,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ao,当然读起来要响亮些。在教学这部分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贾岛和韩愈的神态,语言,分角色表演,注意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5.《推敲》教学设计 篇五

——寺坪镇龙姑庙小学教师:刘迎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九册《推敲》第二课时,理解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3、用“即使„„也„„”造句。

教学重点

会讲述这个故事,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贾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讲了他一个什么故事?

2、填空:

()有个诗人叫(),早年因(),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图上画了谁?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3、学生交流。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恰当)还有哪些词意思跟它相近?(合适、适宜、适当等)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板书: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

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思考: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时的做法)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板书:结局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自然段。

三、指导讲故事。

1、师:要想讲好这个,先得反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学生练读课文。

2、结合板书提示讲述顺序。

3、学生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

(3)各组推派代表讲。

(4)评选“故事大王”。

四、指导造句。

1、映示原句。

6.推敲有玄机 篇六

这是中唐诗人贾岛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写得非常好,不但有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更有一段为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故事。

贾岛是一个苦吟诗人。所谓苦吟,就是在作诗的时候,苦苦吟诵,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非常讲究,绝不轻易下笔。正如他自己说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不像我们今天有些写律诗的人,一天好几首,顺口溜似的。

话说有一天,贾岛骑驴吟诗,至“僧敲月下门”一句时,不知是“推”好还是“敲”妙,在驴背上苦苦思索,两手做“推敲”状,竟不知对面京兆尹韩愈的车队正浩荡而来,一时躲闪不及,撞了进去,被卫兵拿下。韩愈是当时的诗坛领袖,爱才如命。当他得知眼前这位书生原是诗人,因苦吟“推”“敲”而不定时,便诗兴大发。韩愈苦思良久,对贾岛说:“我看还是‘敲’比‘推’好。”贾岛忙跪地谢恩。于是两人成了好朋友,贾岛从此在长安诗坛有了名气,可以和上层人士来来往往了。

天底下果真会有这样的巧事吗?我不信!

其一、对贾岛来说,以他的才气,不会不知道“推”和“敲”哪个更好,两个都是动词,但是“推”只有动作而没有声音,“敲”则是既有动作又有声音。

其二、僧是客人,到人家求宿,不是回到自己家,必须讲究礼貌,不能推门而入,要敲一下门,得到主人的允许方可进入,这是常识。

其三、贾岛骑驴赋诗,可能全神贯注。但是,当时的韩愈官拜“京兆尹”,地位显赫,出行时肯定大队人马,声势浩大,而且鸣锣开道,众人都要回避的。贾岛怎么可能深陷诗境,全然不知呢?

所以,我认为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孤注一掷的无奈之举,也是贾岛的聪明之处。

贾岛出身贫寒,地位卑微。要想在长安这样人才济济的都城崭露头角,没有人举荐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谁来举荐呢?于是,聪明的贾岛便精心设计了这场戏,以闯韩愈的车队,让韩愈认识自己,以精心设计的“推敲”两个字,让韩愈欣赏自己。于是,“推敲”成了两人相识的契机,也成了贾岛命运的转机。

韩愈是当时的文坛领袖,能和韩愈相识,等于成功了一半,当时有多少文人墨客都千方百计和韩愈接近,得到他的指导,成为他的学生,拜倒在他的门下啊!也许我们会以为贾岛是幸运的,其实,同样的方法贾岛用过多次,并非屡试不爽。据说,贾岛曾在另一位高官刘西楚的身上也使用过,吟着“落叶满长安”的诗句闯入刘西楚的车队,结果不但没被欣赏,还被关了一个晚上。看来,卑微而又穷困的诗人,只有碰上喜欢诗的人才会成为朋友。碰上不喜欢诗的人,诗便一钱不值,诗人的桂冠不过是一顶破帽子。

不过,这里并没有要责备贾岛的意思,我不赞成他的行为,但也不会反对他的做法。人各有志,这路怎么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设计。况且,贾岛的用心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那个社会,没有给人才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贾岛出身卑微,没有靠山,一个小人物要想在官场上或文坛上有所成就,只靠个人奋斗是不行的。他也曾多次参加科举,但屡试不中,有一次不知舞弊还是怎么的,竟被逐出考场。他也曾多次投谒另一位诗坛大家元稹,但没有回响。所以,用些心计也是成功的一个手段,只要不危害他人。所以,从贾岛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的是官场和文坛的黑暗,而且还有小人物攀附权贵的可怜、成名的艰难。

韩愈在其《师说》中说道:“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很开明的一个思想。但现实的问题是,当你没有师的奖掖时,你就是比师再强,也没有人承认你的成就。你的能力得不到认可,你就什么都不是。于是你还得认师,哪怕这个师早已不如你,你也得恭恭敬敬请他指点。于是,你“师出有名”了,是某某的门生了。你是谁这并不重要,你是谁的弟子这很重要。

正是:佳话未必佳,奇遇并非奇。闲来说贾岛,推敲有玄机。

链接

贾岛的一首诗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剑客》)

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书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 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呢?“十年磨一剑”,是剑客花了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侧写一笔,已显出此剑非同一般。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写出此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说“未曾试”,便有跃跃欲试之意。现在得遇知贤善任的“君”,便充满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显然,“剑客”是诗人自喻,而“剑”则比喻自己的才能。诗人没有描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没有表白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自己的意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这种寓政治抱负于鲜明形象之中的表现手法,确是很高明的。

7.推敲阅读答案 篇七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百川灌河(注入)

(2)东面而视(面向;朝向)

(3)河伯始旋其面目(旋转;掉转)(4)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轻)

2.翻译下面句子。

(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译:(河伯)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译:“知道很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3.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8.《推敲》教案 篇八

《推敲》一课讲的是唐代诗人贾岛潜心推敲诗句的故事,表现出诗人反复吟咏,苦心推敲,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这篇文章的条理清楚,内容具体。开篇先讲诗人得一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读来品去,总觉得“推”用得不够确切。不知道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就坐在毛驴上想啊想。接着写诗人因在街上比划着推门和敲门的动作而挡了韩愈的路;然后写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韩愈认为用“敲”字好,并说了“敲”字好的理由。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简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新词的意思。

3、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言实践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本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文本语言,在学习《推敲》中学会推敲,学会揣摩语言、锤炼文字,并训练思维,努力落实“双基”教学,力求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设计思路】:

教学开始借助文本,让学生了解“推敲”的故事。接着引导学生依托文本,理解“推敲”的内涵。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演、自悟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推敲”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他更是贾岛做事专注,刻苦钻研的精神体现,从而产生敬佩与学习的感情。课文题目是“推敲”,这其实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点”,教学中我适时鼓励学生自我推敲,学习文本,并设计有关的推敲训练,超越文本,让学生实践“推敲”的方法,体验推敲的快乐,学生从理解到实践,不但“懂了”,而且“会了”。学生的思维、语言、能力、方法得到了发展,他们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得以提升,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推敲的含义,学会推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做“推”与“敲”的动作,生猜词语。

师板书这两个字。问: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词语以后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

师:推敲就是斟酌文字的意思。

“推敲”一词的由来还蕴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推敲。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

第一组:贾岛、和尚(点身份:和尚,)

第二组:韩愈(点身份:京兆尹(首都的市长))、仪仗队(图片加注释)

第三组:门闩(附图片)

第四组:簇拥、避让、莽撞、宽恕

第五组:斟酌、推敲、妥帖、恰当(让学生发现前后两词是近义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贾岛写了一首诗,第二天在大街上斟酌诗里一个字眼,不巧撞上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帮他解决了难题。

师:你能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即兴写诗――斟酌文字――韩愈解疑

三、感知文本,了解“推敲”的故事

(一)、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故事的?(第2-7自然段)

(二)、细读第2-7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2-7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以下填空题。

(1)贾岛去( ),不巧( ),结果留下( )。

【这是故事的发生】

(2)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 )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

【这是故事的发展】

(3)结果他冲撞了( ),和( )商量了起来。

【这是故事的高潮】

(4)韩愈最终认为还是用( )好。

【这是故事的结局】

四、走进文本,理解“推敲”的内涵

(一)走近贾岛

1、文中哪句话让我们初步了解了贾岛?

“唐朝”交代了人物生活的朝代,“诗人”说明人物的身份。“早年因家境贫寒”说明贾岛早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出家当了和尚”是因为家境贫寒,“和尚”还可以说成“僧”,也就是第三自然段诗句中“僧推月下门”的“僧”。

2、让学生补充资料:贾岛诗学韩愈,因诗出名,还俗后,多次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都没有被录取。贾岛作诗,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诗中字而茶饭不思,被称为“苦吟诗人”。

3、这次贾岛又是怎样斟酌《题李凝幽居》一诗中的字词的?

①比较分析:

a、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b、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

(从“一边……一边……”体会到贾岛思考时非常投入的,他不但在想,而且还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动作;“不知不觉”说明贾岛思考问题很专心,他连进城也没有发觉。)

②大街上的人们对他的举动有怎样的反应?(“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说明贾岛只顾思考,全然不知自己已经在大街上失态了。)

③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4、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行人车辆纷纷避让”,而贾岛却在比比划划。“竟然”是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这样声势浩大的仪仗队,贾岛居然闯了进去,可以感受到贾岛认真的钻研精神,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用杜甫的一句诗来评价贾岛的这一做法,就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二)走近韩愈

1、读读课文,说说韩愈对贾岛冲撞仪仗队的态度。从中你又能看出韩愈是个什么样的人?

当时韩愈贵为京兆尹(相当于现在首都的市长)这样的高官,但没有怪罪贾岛,反而能平心静气地与贾岛商量讨论并给予指点,韩愈这样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襟怀值得我们赞叹。

2、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映示: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为什么?

3、韩愈为什么说用“敲”字更好些?。

(1)映示韩愈说的话。

(2)指名朗读。

文中写了用“敲”的三点好处。一是敲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二是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宁静”指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比较深,此处用“宁静”准确地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和“安静”做比较。此处是用有声衬托无声,反衬出月夜的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些。为什么呢?古人很讲究字韵,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ao,当然读起来要响亮些。在教学这部分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贾岛和韩愈的神态,语言,分角色表演,注意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3)贾岛听了,有什么反应?(连连点头)

(三)走近“推敲”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师总结:是啊,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他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正因为这样,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五、超越文本,实践“推敲”的方法

1、推敲的精神在许多诗人身上都可看到,许多诗歌名句都是古代诗人苦吟得出。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其他古代诗人锤炼出的名句,并分析所炼的字的妙处。

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例:

王安石在用“绿”这个字之前,曾用过“到、过、入、满”这些字,经他再三推敲,他决定用“绿”,你们认为它好在哪里呢?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懂得了炼字的道理,我们不妨立即行动起来,到炼字间品味一下其中的滋味。

用恰当的动词填空,注意精心炼字。

春风吹绿了树梢,吹( )了小草,吹( )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醒、皱)

引导学生在以后作文时,细琢磨,多推敲,尽量做到“语不达意誓不休”。

六、布置作业:

搜集其他推敲文字的故事,用简要的文字把故事的梗概记下来。

附:板书设计:

9推敲

即兴写诗――斟酌文字――韩愈解疑

9.层层深入话“推敲” 篇九

关键词: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71-1

案例一:扣题,理条理,讲故事

1.看课题,推和敲单独指不同的动作,我们做一做,故事中说谁在推敲?教师板书(贾岛、韩愈),推敲今天意义是什么呢?

2.齐读。理解斟酌:考虑舀酒舀多少,后来指考虑事情、文字是否可行和恰当!它在文中有一个近义词——推敲。

4.请同学读第二自然段,这段讲了什么?读第三四段,学生交流。

5.请同学们利用板书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述了贾岛月夜访友,没有遇到,便留诗相赠,第二天返回途中斟酌诗句,闯进韩愈仪仗队,韩愈知道缘由后与他共同思考确定用敲。自己练着说一说。

6.这个故事和中外许多杰出人物故事一样,离奇而戏剧,如安培追黑板的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程景润撞树的故事。

有一次,程景润去食堂吃饭,边走边想问题,走着走着,“砰”的一声,撞上了一棵大树,他连忙道歉说:“呀!对不起,对不起!”抬头一看,原来是棵大树!他摸摸撞肿的脑袋,转身竟然继续思考问题了……

故事不在于长!关键吸引人!本文也是个有趣的故事,要让你讲故事,你觉得要关注哪几点?

1.主干。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讲起来有条理。不会乱!

2.取舍。用上你认为书中好的词句。不想说的放弃或一语带过。

3.创造。最忌讳讲故事成背书,有意思的地方加入动作,加入你的想象。

案例一分析:

这篇文章教学重点何在?文章平白如话!学生通过自学,对文章人物形象、故事内容、关键词句理解基本到位。教学的切入点要求教师要关注课标年段要求——五年级阅读要求“了解梗概,抓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由此我们至少能把握一个要求——读薄文章,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同时要关注单元目标。

关注单元教材内容和课后习题,我们不难发现,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是讲故事。讲故事首先对故事内容,也就是故事梗概要有所了解,所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第一步。由此教学环节安排了讲故事的要求:“1.主干。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讲起来有条理。不会乱!2.取舍。用上你认为书中好的词句。不想说的放弃或一语带过。3.创造。最忌讳讲故事成背书,有意思的地方加入动作,加入你的想象。”整个板块基调定位“扣题,理条理,讲故事”。

案例二:悟推敲,斟酌文字

1.故事说完了,该如何推敲?我们来细读故事。韩愈是怎么推敲的?读读他的话。

2.我请同学读一读他的话。韩愈说话语气诚恳。

3.抓住“连连点头”,贾岛听了韩愈一番话,连连点头明白什么了?

投影出示:苦吟诗人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两个詩句是构思了三年才得来的,一吟诵起来就双泪长流。)介绍贾岛。

贾岛连连点头,韩愈的话有说服力。用敲有三个理由,你觉得是哪三个?

4.交流。先总体说完,再细细品味。礼貌、衬托、响亮。我们逐一来看!

敲门有礼貌,——礼貌,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就有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古人访友不遇也是轻叩柴门。

敲字衬托月夜的宁静,到那个月夜去感受!读一读,有了敲门声月夜还宁静吗?以无声衬有声,难怪我们常说教室里寂静无声,掉根针都听得见。古人惯用这种手法!所以有这样诗句: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写幽静用蝉叫鸟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写山林的幽静!

响亮,听觉和声韵学上说,我们读读诗句。

读读韩愈的话。韩愈推敲的方法给了我们启迪,我们该怎样推敲?我们称他推敲的方法是多角度思考,贾岛如何推敲的呢?——反复思考!起点是发现问题。

教师小结:推敲要发现问题,反复思考,多角度思考,当然有时还可以请教他人!下面我们就试着来推敲推敲!

案例二分析:

教学如果止步于了解韩愈推敲用“敲”好的理由。这样的目标只停留在学生认知层面,也仅仅停留在课文内容理解的层面。这样的教学目标,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而言都是无趣和低效的教学。教师教学要授之以渔,要在学生学困时加以点拨,提升。敲字好处在于“礼貌、衬托、响亮”。看起来好理解,但其实三点理由中深藏学问。文章选自典故,文学的意味是需要教师点拨的。“礼貌”体现在待人接物的细节上,古已有之,诗文中也不乏“敲”的行为。引导学生这样思考既是文化也是文明的熏陶;“衬托”以有声衬无声,这是表现手法的学习;“响亮”则是音韵学上的学问,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敲”妙处的体悟上学生精神、文化、技巧都得到了提升,这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是推敲手法在教学中的巧妙落实。

10.《推敲》教学设计 篇十

1、正确认读本课11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推敲"的来历,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讲述这个故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推",让学生做一做"推"的动作。

板书:"敲",让学生做一做"敲"的动作。

2、这两个字都表示一个动作,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词后表示什么意思呢?

(质疑)

3、今天我们学习13课《推敲》这片课文。

4、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贫寒 和尚 拜访 夜深人静 月光皎洁

推敲 斟酌 思索 恰当 犹豫不决

2教师:还有陌生的词语吗?

三、初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讲故事比赛

1、提出讲故事要求,及评分标准。

(1)分组,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讲故事比赛。

(2)课件出示:

⑴讲故事时使用普通话。(5分)

⑵要注意口语化,用自己的语言生动讲述。(5分)

⑶要注意分出角色、入情入境。(5分)

⑷要投入,体现出"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轻叩门扉的意境。(5分)

⑸要注意故事的起伏,可以加上动作、神情或表演,能很好地感染听众。(10分)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同桌之间试着讲述《推敲》的故事。

3、进行讲故事比赛:

⑴请第1组代表上来讲故事:

第1组学生代表讲故事

师:你们认为他哪里讲得好?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应该给多少分?

学生听后可能汇报:认为贾岛去拜访李凝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轻叩门扉的意境,讲得很投入。(进行评分)。

师:是啊,这么美好的情境感染了我们,也激发了贾岛的创作灵感,即兴写了这首诗《题李凝幽居》。[教师随机点拨引导]

多媒体课件出示这首全诗(指名读一读)

⑵请第2组学生代表讲故事。

师:你们认为第2组的这位同学哪里讲得好?

你对他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我们应给他多少分?

学生听后可能评价:这组同学把贾岛骑在毛驴上斟酌用"推"或用"敲"时的动作表演得很好。

根据学生讲故事的具体情况,随机提出:

师:通过听故事,你感觉贾岛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做事太认真了,大街上的人都在笑他)。

师: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这样的人,谁能迅速找出来读一读?你认为这里哪个词用的好?

[引导学生进入相应课文段落进行品读字词、理解文章]

⑶请第3组学生代表讲故事

(注意引导学生能分出文中的角色来)

师:谁能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样?

生:(可能按照前两次评价方式进行)

师:现在你明白"推敲"是什么意思了吗?

师:是啊,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的钻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齐读课文第8自然段,理解"推敲"的意思。

师:你认为文中韩愈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随机可介绍韩愈资料}

(4)教师给各组发奖品。{也可以随对各组评价时发放}

5、再讲故事,运用上好词,生动地叙述这个故事。

五、延伸拓展

同学们,古人写诗,作文时,推敲文字的故事很多,你能讲讲吗?

师出示:春风又到江南岸

春风又绿江南岸

哪句好?讨论"绿"字的妙处。

六、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希望你们以后在作文时,要学习贾岛句句推敲的创作态度。

七、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或朋友听。

板书设计:

9 推敲

11.推敲教学反思 篇十一

学习第2自然段时,我紧紧抓住“拜访”一词。让学生通过朗读下面的两句话,抓住“找了好久”、“才摸到”、“沉睡”等词,感悟贾岛对李凝的尊重之情以及诚意,再请学生联系《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学生能感受到它们是相通的。

第3自然段中的“吟哦”一词,我让学生通过表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表演时,学生做出认真思考的模样,口中反复念着“推,敲;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具体的语境里学生真正的理解了词语。接着我请学生来思考“你认为贾岛好笑吗?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他们能感受到贾岛那种认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12.《推敲》(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十二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做游戏吗?这个游戏叫“快速反应”,比如我说“胖”,大家说“瘦”,和我反着说,我们开始吧。

师:高。

生:矮。

师:晴朗。

生:阴暗。

师:我站着讲课。

生:我坐着听课。

师:我面朝东。

生:我面朝西。(板书“东西”)

师:两个字合起来变成了一个新词,读“东西”,“西”变成了轻声。

师:(手拿粉笔)这是什么东西?

生:粉笔。

师:“东西”在这里指物。你一回到家,小狗亲昵地扑到你身上,你会说:小东西,一边去。这里“东西”这个词指什么呢?

生:小狗。

师:“东西”这里指动物。家里刚出生的小妹妹十分可爱,我们会亲切地说:小东西真惹人喜爱。这里“小东西”是指?

生:小妹妹。

师:“东西”这里指人。“东”“西”原本各指方向,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有另外意思的词语。汉字真奇妙,这一类的词语还有很多,愿不愿意再来看一个。

师:(板书“斟”)这个字读什么?

生:斟。

师:大家看,我左手拿酒杯,右手拿酒壶。(做倒酒的动作)我在做什么?

生:倒酒。

师:“斟”也就是往容器里倒酒的意思。(板书“酌”)

师:李白有句诗是“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饮酒,这“酌”是什么意思呢?

生:喝酒,饮酒。

师:两个字都和酒有关,那组合在一起是“斟酌”,还是“喝酒、饮酒”的意思吗?

生:“斟酌”是指仔细思考事情,文字是否适合或者可行。

师:两个各有意义的字组合在一起组成新词之后,意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引出课题

师:想不想再看一个?(板书“推”)

师:这个字读“推”,左边是提手旁,和手有关,我们来用手做做“推”的动作。(板书“敲”)

师:谁来表演敲门?(指名一位学生来表演)

师:大家真是有礼貌的人。请大家打开课本,看课后田字格里的“敲”字,描红三遍。

(学生描红,老师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师:“推”和“敲”两个都是表示动作的字,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新词,我们一起读。

生:推敲。

师:“推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这个词语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写“推敲”意思的段落)(学生读课文,找到了第8自然段)

师:(出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让我们一起读,了解“推敲”的意思。

(学生齐读)

三、品味“早年”,推想故事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推敲”这个词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谁来读第1自然段?从中你看出贾岛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贾岛是唐朝的一位诗人。

生:贾岛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师:贾岛一生都是和尚吗?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贾岛因家境贫寒,早年当了和尚,后来就不是和尚了。从“早年”看出来的。

师:带着你的理解来朗读课文。

(指名读)

四、“幽”字入手,为后文铺垫

师:从“早年”这个词推想文章内容,是一件什么事改变了贾岛的命运,让他还俗了呢?请大家自由读第2自然段。

(学生读书)

师:贾岛根据访友的经历,写了一首诗,叫做什么?

生:《题李凝幽居》

师:(板书《题李凝幽居》)“幽居”是怎样的居所呢?请你再读课文,标出有关“幽居”的句子。

(学生读书,标画句子)

生: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说明李凝的家很偏僻,不好找,可能在大山深处。

生: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说明周围很静。

师:贾岛敲朋友的家门会怎样敲?小鸟睡得如何啊?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轻轻的敲门声就能惊醒睡得很沉、很香的小鸟,说明周围的环境十分安静。

师:我们从《题李凝幽居》的第一句诗来看一看。(出示: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原。)这就是李凝家的周围环境,请你读一读,有什么体会?

生:李凝家周围邻居很少,很荒凉。

生:去李凝家的路上长满了草,说明很少有人走动。

师:这样一个偏僻的,宁静的地方就被称为“幽居”。《题李凝幽居》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就是写李凝幽静的居所。现在你能不能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融入到读书中去呢?请自由练习。

(生自由练,指名读)

五、融情入境,表演感悟

师:贾岛访友不遇,触景生情,即兴写成了一首小诗,在返回长安城的路上,又发生了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读第3自然段。

师:(出示: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请大家读读这句话,体会贾岛此时的心情。

生:贾岛心里犹豫不决,不知道用哪个字好。

生:贾岛苦苦思索。

师:你能读出贾岛犹豫不决的心情吗?(生读)

师:如果你写完文章,交给老师后,还想着文章中的词句吗?

生:想的时候不多。

师:贾岛却反复思考,斟酌诗中的一个字眼,你从这个地方看出贾岛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贾岛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

生:贾岛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

生:贾岛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师: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能把诗写得押韵合辙就已经不错了,却还要为一个字苦苦思索。他是怎样思考的呢?请你找到句子读一读。

师:谁来演一演贾岛。

(一位学生走上讲台,眯着眼,做着“推敲”的动作)

师:大家看他有没有把“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演出来呢?

生:他做了推敲的动作,但是没有“吟哦”。

师:你能来演一演吗?

(这位学生一边做着推敲的动作,一边念着“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走来)

师:你的声音很洪亮,同学们注意,贾岛在“吟哦”,声音能不能这样大呢?请你再演一演。

(学生这次声音低下来,表演得逐渐到位)

师:大家想不想演一演?那大家来演长安城的人。大家看到这比比划划、念念有词的贾岛,你会怎么做呢?

(生做笑状)

师:(对演贾岛的同学)贾岛,你已经进长安城了,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长安城的人都笑话你呢,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你怎么都不知道呢?

生:我在专心想着诗里的一个字,其他的我都没注意。

师:谢谢你,请回。请大家也回到现实中来,作为学习这篇课文的学生,你们笑话贾岛吗?

生:我们不会笑话他,反而应该佩服他。

师:你们佩服他什么呢?

生:他学习很专注,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生:他写文章很认真,一点不满意的地方都反复思考。

师:请大家带着佩服的感情再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师:贾岛就是这样一个在治学上严肃认真,专注沉迷,精益求精的人,所以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他不是一次作诗一丝不苟,而是一生如此啊。

13.《推敲》教后记一 篇十三

作者:佚名自:点击数:64

陈冬云 发表

教完这篇课文后,我有三点体会:

1、找“推敲”的近义词,积累词语。

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积累词语。读了课题,我先让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找一找它的近义词。学生先在书上找到了“斟酌”这一个词。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再查字典、词典,学生找到了“锤炼”、“琢磨”、“思索”等词。接着我让学生再找一找和它意思相近的成语,学生通过交流,又找到了“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等,学生学到这儿非常兴奋,因为他一下子学到了、积累到了这么多词,收获真大呀!当然很开心呢!

2、学“推敲”,用“推敲”。

学习了“推敲”的故事,我让学生也学一学贾岛,推敲一下文中的词语,看看用得是否准确。如:(1)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这里的“拜访”是否能换成“访问”;(2)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这里的“即兴”是否能换成“即时”;(3)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这里的“宁静”能否换成“安静”等,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字斟句酌,推敲到了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从中受益。

3、养成“推敲”的习惯。

14.五上《推敲》 篇十四

教学提示

《推敲》是一篇关于写作中词语锤炼的故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

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个字念——推——请同学们做一做推的动作。

再看,这是一个生字,看看拼音,知道它念什么吗?一起把这个字念两遍——敲——也来做一做敲的动作。

你们觉得,“推”和“敲”这两个动作有什么不同吗?

那么,“推”和“敲”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关于“推敲”这个词语由来的典故。所谓的典故,就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语。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题目。

关于“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到底有着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呢?其实,我们只要读读文章,就知道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课文放声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要注意读好文中的一些长句子。

二、通读全文

这是本课的生字,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已经与它们见过面了,我们再来借助拼音读一读。

出示:

你们觉得这些生字在读音方面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这里,我要特别提醒同学们的是“尚”的读音,这里是第四声,知道它在文中组的是什么词吗?在这个词中,它读轻声,注意不要读错。

出示: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些生字的字形,先看看这些生字在书写的时候怎样写才能把它们写正确、写漂亮。

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妥”和“貌”这两个字,先看“妥”字,它的上面是撇、点、点、撇,来看看它的写法;

再看“貌”字,它的左边的前几笔也是撇、点、点、撇,这第四笔撇要长一些。也来看看它的写法。

请同学们拿出钢笔把这两个字认真地描一描、临一临,细细地体会它们的写法。

出示:

这是两条绿线内的生字,谁来带领大家读一读,要注意读准它们的字音。这篇课文中有好几个长句子,请大家来读读这几个句子,注意读好这些长句子的停顿。

出示: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读好这几个长句子,我们再来读读课后第3题的8个词语。出示:

请你们在文中把这些词语勾画出来,并联系上下文体会它们的意思。请你们用笔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全文共9个自然段,现在请9位同学来读书,每人读一段,随便你读哪个自然段。不过,读的时候,你要先告诉大家,读的是哪个自然段。谁先来呢?

怎么样,课文读得不错吧。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了吗?别急着说,先静下心来想一想,想清楚了再来说。(提示:想一想,说一说)

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朝,距今天有一千多年了。我们知道,唐朝是诗歌最旺盛的时期,出了好多诗人,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唐朝的诗人呢?会背一些他们写的诗吗?

贾岛虽然没有李白杜甫那么有名气,但他也是唐朝一位很出色的诗人,也写了不少很有名的诗。我们在第一单元中就学习了他写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

说到贾岛,我们先来读读下面的一段资料。出示:

从这段资料中,我们看出贾岛是一位创作态度非常认真的诗人。《题李凝幽居》这首诗的创作过程,就能充分地说明这一点。《题李凝幽居》这首诗是这样的: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自己把这首诗读读,并联系文章来说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三、精读理解

同学们,“推敲”这个故事能够从唐朝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流传至今,一定有它的独特之处。这确实是一个耐人寻味、给人启迪的故事。下面请同学们再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看看文章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引起了你的思考和回味?你可以把有关的语句勾画出来,并在文章的空白处简要地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那么,文章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引起了你的思考和回味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没有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地方,谁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听了他的朗读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画,说说你们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这样的画面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的哪些语句就把这幅图画中的美景给描绘了出来。出示:

请大家把这句话有感情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那番美景。

是呀,李凝所居住的地方是多么的幽静啊!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贾岛的诗兴大发,即兴写下了《题李凝幽居》这首诗,并把它留给了没有见到面的李凝。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同学们,这一自然段讲的是贾岛月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出示:月夜访友,以诗相赠(发生))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这是书上的插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插图和课文的描写,来模仿一下当时贾岛的动作、神态。

出示:

读读这句话,体会贾岛那如痴如醉的创作精神。

同学们,当时长安街上的行人,看到“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尽管别人在笑话贾岛,可是他毫不在意,旁若无人,依然在如痴如醉地推敲着。此时此刻,他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中斟酌着,他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中苦吟着,只有这样他才会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中快乐着。同学们,这就是“苦吟诗人”贾岛推敲词句时的情景啊!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3

边读边想象贾岛推敲词句时的那番情景。

再读这一自然段,你们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留在了自己的心中呢?

同学们,从这一自然段中我们感受到了贾岛为了一字,在痴心斟酌,这是故事的发展。(为了一字,痴心斟酌(发展))

谁来读读课文的4、5、6三个自然段,然后请大家联系有关语句来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正如同学们说的那样,贾岛推敲诗句,如痴如醉,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中,也浑然不知。这个“苦吟诗人”推敲词句时的情景,再一次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下面请现场的老师组织同学分角色朗读4、5、6三个自然段,通过朗读来再现当时的情景。

同学们,贾岛在不知不觉间冲闯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韩愈宽恕。故事由此进入了高潮。(出示:冲闯仪仗,请求宽恕(高潮))

那么,韩愈宽恕贾岛了吗?谁来朗读第7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吗?

那韩愈主张用“敲”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读韩愈说的话。(出示)韩愈真不愧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从两个方面帮助贾岛分析用“敲”字更好些,其中的第二条理由是“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那么,韩愈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们先来看“推”和“敲”这两个字的音节,它们都读第一声,为什么读“敲”要响亮些呢?其实,古人是很讲究音韵的,“推”的韵母是“ui”,“敲”的韵母是“ɑo”,当然后者读起来要响亮些了。月夜的“宁静”是无声的,而“敲”字读得响亮,用有声衬托无声,这叫反衬,更加显现出环境的安静。

下面我们读读韩愈说的那番话,再读读这两句诗,来细细地推敲用“推”和“敲”的不同效果。

同学们,韩愈经过思索认为用“敲”字好,贾岛听了连连点头,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出示:韩愈表态,贾岛点头(结局))

读到这儿,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了吧。那么,什么叫做“推敲”呢?请大家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同学们,“推敲”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请现场的老师组织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来讨论交流这个问题。

四、讲述故事

同学们,“推敲”这个故事耐人寻味,给人启迪,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会讲这个故事。下面我们就来练习讲这个故事,看谁能把这个讲得很精彩。那么,怎样才能讲好这个故事呢?

是的,要想讲好这个故事,先得要把课文读熟,使贾岛和韩愈的形象在我们的脑子里鲜活起来。下面就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课文读熟了吗?读熟了课文,就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纲来试着讲这个故事,在讲的过程要注意有顺序、有重点,尽量用上文中的语句。

夜深访友 留诗相赠(发生)

为了一字 痴心斟酌(发展)

冲撞仪仗 请求宽恕(高潮)

韩愈表态 贾岛点头(结局)

下面我们来听一个同学来讲这个故事,请大家注意听,看她讲得怎么样? 这位同学的故事讲得十分精彩,希望同学们课后再练一练,然后把它讲给别人听。

五、巩固延伸

1.请现场的老师组织同学们讨论课后练习4,学习推敲词语。

“访问”与“拜访”:“访问”是有目的地去探望并跟他谈话。“拜访”也是访问,但对被访问者包含了敬意,是礼节性的访问。用“拜访”说明贾岛对李凝充满敬意,并非一般性的“访问”。

“即时”与“即兴”。“即时”是立刻的意思。“即兴”是指对眼前情景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用“即兴”说明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

“宁静”与“安静”。“宁静”指环境很安静,表示静的程度较深。“安静”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用“宁静”能准确地描写出月夜特定环境的特点。

2.听故事,学推敲。

苏轼练写文章

相传,苏轼小的时候,向父亲苏洵请教写文章的秘诀。父亲告诉他说:“仔细观察,认真体会,选择适当的语言表达。”

早春的夜晚,和煦的春风吹拂着细细的柳枝,柔柔的月色映照着淡淡的梅花,父亲对苏轼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你能在这两句话中各加上一字,使语句更为准确,更有韵味吗?”

(出示)

苏轼仔细揣摩着景物的姿态,分别在这两句中加了“摇、舞、扶”和“映、阴、失”,请你来推敲一下,父亲会认同其中的哪两个字呢?

起先苏轼说的是:“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父亲叫他再想想。苏轼边观察边思索说:“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父亲觉得还显平淡,让苏轼再想想。

苏轼联想到花园中皎洁的月光照到梅花上,花色会在柔柔的月光中渐渐淡下去,与月色融为一体,几乎消失了。想到此,他的心中蹦出了两个字,急忙吟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这“扶”字写出了春风的情意,“失”写出了梅花融入月色,烘托意境。

父亲听了十分满意,拍手叫绝。

这个故事再次告诉我们写文章需要仔细观察,认真体会,选择适当的语言来表达。3.背诵《题李凝幽居》。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5.好诗贵在反复推敲 篇十五

园中丹桂子离离,小立篱边正有思。

漫染彤霞雏凤影,横吹玉笛半湖诗。

琴箫每送多情月,粉笔勤书报国辞。

乱起清歌惊宿鸟,长天雁阵看多时。

此诗读来,颇有韵味。唐乙先生把读者带进了校园,贴近了身旁。这是园丁的抒怀,这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收获。前两联好就好在,作者似乎在探求中,着意超越宋代宋伯仁和元代王冕两位诗人。因为那诗中有“小立”、有“牧笛数声”、有“玉笛横吹”。宋伯仁的《秋田小立》:“两间茅屋是谁家,浅水汀洲舞荻花。牧笛数声红日晚,自惭身世客天涯。”诗的精彩为前两句:静中有动。王冕的题梅诗《至今飞梦绕罗浮》中“春风淡淡影幽幽,玉笛横吹月满楼”,也更精彩,恬静悠扬。宋、王的精彩诗句,被后人流传至今。唐乙先生的“子离离”“半湖诗”,有韵味,有情趣,很典雅。特别是后两联:“琴箫每送多情月,粉笔勤书报国辞。乱起清歌惊宿鸟,长天雁阵看多时。”立意精彩,“雏凤”在园丁们的精心培育下,已变成“大雁”,便使“小立”在“多时”中升华,以一个“看”字,展现学生正像大雁展翅飞翔、个个成材的意象。

好诗宜追求更好,不然,唐代诗人贾岛不赞许当下诗人的“敬业精神”。贾曾把“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推”改为“敲”。这其实就是诗改后的艺术效果。笔者以为,唐乙先生的诗,仍值得推敲的地方尚有四处:一是“园中丹桂子离离”有三平韵,当然首三平只要有拗必救即可,但要力求诗更好,须顺势而扩大意境,使人产生联想,应改为“园中桂子又离离”。“又”,在此诗句中有此之效果。二是“多情月”中的“多”字,可改为“抒”,则更好。三是“乱起清歌惊宿鸟”中的“乱”,似有煞整首诗之“风景”,应改“骤”。“鸟”应改为“雁”。四是尾联“长天雁阵看多时”,也应与前句一同来改为:“骤起清歌惊宿雁,排空远影看多时”。这四处稍微改动,其诗的意象万千,大气磅礴,诗的艺术效果同前就大不一样了。即:

园中桂子又离离,小立篱边有所思。

漫染彤霞雏凤影,横吹玉笛半湖诗。

琴箫每送抒情月,粉笔勤书报国辞。

骤起清歌惊宿雁,排空远影看多时。

好诗贵在反复推敲。反复推敲出精品。校园诗和田园诗一样,都应讲形象思维,否则,就伤诗词风雅。诗人一生,如有一首或一句诗词流芳于世,我想这就属精品之作。愿唐先生再出好诗,再出精品诗作!

(作者系东坡赤壁诗社副社长)

上一篇:西方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下一篇:小学作文:我的生日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