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多晶硅企业现状(8篇)
1.国内多晶硅企业现状 篇一
国内国营企业人才流失现状
截至2005年底,我国经工商部门注册的民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民营企业创造的最从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9%,上缴税收占53%,吸纳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员。由此可见,我国的民营企业正以其规模小、数量庞大、行业分布广泛、经营灵活等特色以及同大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民营企业如果能保持正常比例的人才流通(通常情况下是15%以内)奖有利于企业的再造血和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然而,我国的民营企业犹豫社会、历史和自身等诸多方面的愿意,是的其地位、环境、条件和实力在竞争中均处于弱势地位,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据有关统计,近年来我过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动率达到50%,有的企业甚至达到70%,这些人当中交大比例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的中坚力量。犹豫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流程简单,人才往往能独当一面,企业也不会像大型企业一样拥有比较丰富的人才储备,一旦这些人才流失了,必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存经营和发展。
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呈现出以下特点:
1、流向三资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这些企业相对于中小企业,不仅是市场的竞争加剧,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的争夺也因此加剧。这些公司在中国人才的本土化方面发展迅速,国内大量的优秀人才从民营企业流向三资企业,或被高薪聘请,或被委以重任。长久以来,民营企业似乎成了外企的人才培养基地。
2、流向发达地区
从地域看,人才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从我国中西部地区流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越是发达的地方企业越能吸引人力资源。
3、不同行业的人才流失情况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行业看,竞争激烈的行业、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往往是人员频繁流失的行业。
4、高层次人才及年轻人流失比重达
这是有高学历人才本身条件的优越性决定的。研究表明,高层次人才在同一个岗位上稳定工作的时间大约是2年,如果他觉得在该岗位上没有发展前途,就会重新寻找更新更高的职位。同时与年龄有关,人员流失与年龄呈负相关。年轻人学习、适应力强,对企业的依附性小,同时家庭负担也相对较小,因此他们选择跳槽时顾虑相对不大。
5、呈羊群效应------集体跳槽行为
一名或数名具有影响力的员工带头离职,带来的集体跳槽行为。结果造成岗位的确实,严重的将造成企业生产的瘫痪。
6、与人才职业发展有关
一般来说,注重个人职业发展的员工,往往充满活力,独立性强,拥有高智力资本。他们把流动视为自我发展的途径,或是个人资本增值的手段,因而流动意识很强。即使这类员工对当前的工作满意并不意味着即会安于现状,工作的挑战性、个人对工作的自主权现及承担的责任大小、个人成就是否得到认可、职业发展前景以及企业提供的培训学习机会,是否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等因素,都对员工离职有极重要的影响。
2.国内多晶硅企业现状 篇二
冷氢化转化技术主要是利用催化反应将Sicl4转化成Si Hcl3的过程, 其主要过程为使用铜基或者镍基金属化合物作为催化剂, 当操作温度在500到600℃这个区间的时候, 且压力大于2MPa小于4MPa的时候, 将四氯化硅 (Si Cl4) 和氢气 (H2) 混合升温后通入流化床, 使二者在流化状态下与硅粉发生吸热化学反应, 从而生成主产物Si Hcl3。同时伴随其他副反应产生少量二氯二氢硅、其他高低沸物及金属氯化物。整个主反应过程的化学表达式如下:
3Sicl4+2H2+Si→4Si Hcl3
2 冷氢化技术的原理
多晶硅冷氢化技术目前在国内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高压低温冷氢化, 另一种是氯氢化, 下面将对这两种冷氢化技术原理进行阐述:
2.1 高压低温冷氢化
高压低温冷氢化指的是在较低温度和高压强的条件之下, 使原材料硅粉、氢气、四氯化硅在温度为500至600℃, 并且压力在1.5MPa至3.5MPa的条件之下, 让它们发生反应。在一般情况下, 四氯化硅的一次摩尔转化率为18%至22%, 若是在反应过程中加入催化剂, 那么转化率将会进一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 其发生反应的反应式如下:
2.2 氯氢化
在传统的冷氢化工艺上对HCl进行回收和利用的办法就是氯氢化, 氯氢化技术将高压低温冷氢化和三氯氢硅合成的特点进行了结合, 使得传统的冷氢化工艺技术不再单一, 从而得到优化, 对HCl进行了充分的回收及利用, 在这个过程中, 氯氢化的反应式如下:
即使如此, 在运用冷氢化技术进行处理的时候, 不论采用的是哪一种方法, 其所需的设备以及生产的流程在大体上都是相差无几的。在这个处理的过程里, 有两种反应器是必须的, 一种是流化床反应器, 另一种是固定床反应器。在大型的冷氢化项目中大多数采用的是流化床反应器。在中小型的冷化氢项目中, 则是固定床反应器比较常见。高压低温冷氢化和氯氢化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高压低温冷氢化主反应为吸热反应, 而氯氢化的合成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在同样转化率下氯氢化反应控制的温度较冷氢化反应控制的温度较低。
3 冷氢化与热氢化的对比
在一般情况下, 热氢化TCS的摩尔转化率为18%左右, 但是在对技术进行改良之后, 对于热氢化而言, 摩尔转化率的瞬时数据则可以达到25%。虽然转化率变高, 但是热氢化设备的价格也非常高, 特别是热氢化炉的进口价格, 已经达到了1500万人民币。纵使我国现在已经致力于氢化炉的研究与开发, 并且对于氢化炉的关键配件进行研发生产, 但是相关的部分的费用问题还是没能有较大的改变。
从以上可以看出来冷氢化与热氢化都各有优缺点:
(1) 热氢化优点:连续运行性好、汽相反应、装置较为单一、占地面积也较小、操作简单、控制管理容易、设备整体进行维修的几率也较小。反应后尾气回收的液态物料需要的精馏提纯方法及工艺流程都相对比较简单, 进行提纯工序的工作量也不大。这主要是因为热氢化在进行氢化反应的时候, 不需要对添加硅粉。这样就避免了金属杂质被带入系统。热氢化的缺点就是在发生反应时的温度过高、耗电量也高, 并且内件的消耗量也大, 运行费用较高, 加剧碳污染。
(2) 冷氢化优点:节约对设备的投资, 因为在进行三氯氢硅合成反应以及四氯化硅氢化反应时, 可以在同一个装置里面进行;流化床反应、反应时的温度较低、耗电量较低;其转化率相对于热氢化转换率高。其缺点则是:检修时的工作量大、操作压力高对设备的密封性的要求非常严格、工艺控制繁冗复杂, 且在在进行氢化反应时需要加入硅粉, 导致了硼磷以及金属杂质的进入, 从而使得提纯的工作量大幅度增加;由于硅粉的输送使管道磨损现象较为严重, 系统安全性较热氢化低;且反应后的金属氯化物与硅粉等容易结堵管道, 运行维护难度大。
4 冷氢化的发展方向
(1) 国内对于冷氢化的研究现象。在我国, 目前为止将冷氢化技术运用到工业生产以及制造的单位为数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冷氢化技术被大规模的运用到多晶硅的工业生产领域的时间并不久, 在这个前提下, 我国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优化工艺参数以及对进料装置进行改良两个方面。优化工艺参数可以将转化率提高, 改良进料装置可以使得进料设备的使用寿命延长, 同时还能提高安全性。
3.国内多晶硅企业现状 篇三
关键词:管理创新;核心竞争力;能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05-02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现代成功企业的突出标志,而管理创新更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新情况和新变化,顺利度过环境变化需要企业对自身进行管理变革。所以,为适应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及全球化竞争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对企业自身的价值观念、制度框架、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建立起新的机制,以获得核心竞争能力来解决现有管理问题。因此,管理创新是现有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推进国内企业改革总结了理论依据和经验。
本文从现有形势下国内企业管理创新产生的问题入手,充分借鉴和吸收了国外先进管理创新思想和经验,归纳了国内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途径,从而构建出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企业管理创新理论框架,为推进国内企业改革创新提供了一些建议与思路。
一、理论框架
1.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
管理的实质在于创新,从经济学角度看,人类的有限资源与无限需求之间矛盾尖锐,需要适时做出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管理创新就是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或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包括三个含义:管理的创新、对创新活动的管理、创新型管理。
对于管理创新的主体,理论界和企业界大多数深受20世纪初约瑟夫·熊比特创新理论的影响,认为创新主体是企业家,但从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来看,还包括在企业中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并使创意付诸实践的人,主要包括企业家、各层管理者和员工。
管理创新的划分种类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如下。
第一,管理观念创新。体现为企业活动的思维方式和指导思想,管理者需要打破现有心智模式,有针对性地积极寻找机会、尝试各种可能性、探求问题答案,从而改进和突破原有的管理方法。
第二,战略管理创新。战略创新是企业领先他人的基本条件,坚持面向未来是为了更好指导当前,企业要不断创新战略管理方式形成核心能力的突破性进展,使自己永远走在市场的前列。
第三,组织机构创新。组织机构创新主体是所有成员,对象是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诱因既可能是外部环境变化也可能是内在需要,并非是对其他组织创新成果的简单转移,学习型组织就是一种能够不断学习和自我创新的横向网络管理创新系统。
第四,人力资源创新。要求管理应当在“以人为本”的过程中逐步走向知识、智力、技能和实践创新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即“能本管理”。能本管理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从而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帮助员工激发出富有效益的创新。
第五,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吸收容纳社会进程中的新文化要素,融汇现代科学与教育新内涵,形成具有现代、竞争、民主、法制的文化意识,使企业充满生机活力。纵观世界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文化创新必不可少。
2.管理创新的阶段
一般来说,管理创新过程包含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对现状的不满。管理创新的动机大多都源于对公司现状的不满。第二阶段:从其他来源寻找灵感。灵感可能来自其他社会体系的成功经验,也可能来自未经证实却有吸引力的新观念。第三阶段:创新。管理创新人员通过重复、渐进的组合方式将各种不满的要素、灵感以及解决方案结合在一起,并找到一个清楚的推动事件。第四阶段:争取内部和外部的认可。需要有一个威望高的高管参与发起创新,而且只有尽快取得成果才能证明创新的有效性。
二、国内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及措施
1.国内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及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扩散的程度在逐步加深,全球市场产品同质化程度在进一步加强。在此新形势下,战略管理逐渐得到重视,国有企业开始把培育核心能力作为企业战略的重点。根据最近几年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具有经营战略,能够根据经营环境和执行情况的变化进行战略调整,其中部分企业应用了成本领先战略、产品服务差异化战略和聚焦战略并取得了成效。
根据调查可知,我国企业多以直线职能制为主,部分采用事业部制、矩阵制、多维立体制等组织结构,组织形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是组织结构选择和设计过于单一,管理跨度过宽,直线指挥系统与职能参谋系统相互交叉,管理组织的适应性差、工作效率低下。
当前诸多企业已认识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管理理念上的差距,在人力资源投入方面也明显不足。据最近几年调查显示,多数企业制订了人力资源规划并与经营战略相结合,在员工培训与再教育上设有专门机构和培训计划;但是大多数企业并不能使员工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较少企业有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
综合上述现状,我国企业管理创新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发国家企业相比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回顾中国企业的管理进程可知,我国企业虽然管理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且个别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的行列,但是在管理创新的具体实践中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创新观念落后。二是领导全局战略观薄弱。三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缺乏。四是“人本”管理观念淡薄。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坚持管理创新。
2.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
根据上述国内企业管理创新现状和突出问题的分析,认为国内企业需要在把握现有形势的情况下,认真探索出符合“中国模式”的管理体制。措施概括如下:一是转变观念,建立创新战略思想,转变竞争观念与知识体系。二是完善体系,加快人才培养速度与质量,提高中层领导者的创新意识和管理实践。三是以人为本,实现多元化管理创新目标。企业为利益相关者服务,向员工持续提供客户化的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四是进一步推进信息化管理的进程,引导企业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门户,实现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优化创新。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途径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管理创新能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规范合理,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求得发展。具体实现途径如下。
1.积极推进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组织结构创新的方向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考虑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对未来的经营方向、目标和活动进行系统筹划,建立起以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信息、宏观调整信号和及时做出反应的反馈应变系统,注重资产经营、资本金的积累等。
2.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在内部技术创新方面,通过自身知识与资源的积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形成技术开发与企业发展良性循环;在外部技术创新方面,主要包括技术外购、企业联合创新、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和风险投资创新等。
3.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以社会经济制度为基础,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及人们认识程度相关联,涉及企业内部与外部各方面,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创新、企业组织制度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和企业分配制度创新。目的是建立一种更优的制度安排,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的效率。
4.树立“能本管理”观念
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快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员工的创造性和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同时企业的管理方式也从“物本管理”过渡到“人本管理”,进而深化为以人的能力为核心的管理,也就是“能本管理”。在信息时代,企业间竞争的实质就是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企业的管理核心也应演化为对人的培养,走向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
5.提升管理主体创新能力
培育主导管理创新前沿和领导市场竞争潮流的“企业家阶层”。政府应着眼于为企业家提供一个开放和宽松的环境,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考核与晋升体系,建立经营者人才市场、企业家资格认定系统、继续教育培训机制等,以促进企业经营者职业化。同时,应注重全员性创新,需要员工的理解、合作与参与,重点学会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考虑实行公有产权与个人产权的联合,让企业员工自愿持股,使责、权、利真正统一。
6.重视企业发展战略创新
要在总结成功企业战略管理经验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创新战略。强化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自主意识,选拔、培训适应战略管理新要求的管理者,对企业战略管理各要素按照当前所面临的新问题和要求进行重新整合;同时,要打造和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求中国企业建立高层决策者战略评价机制,妥善地实施企业内外交易性战略,通过核心能力分析,帮助企业把握核心能力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注意核心产品的战略性市场开发,为企业核心能力培育提供物质保证。
四、结论
本文以当前形势下国内企业管理创新中面临的问题入手,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管理创新思想和经验总结基础上,为国内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了措施和实现途径。主要结论包括如下:一是对企业管理创新问题需要从管理观念、战略管理、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二是国内企业管理创新虽初见成效,但仍任重道远。我国企业管理创新虽然获得成果,但与发达国家企业先进的创新体系相比差距较大,而缩小差距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坚持管理创新。三是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成熟经验,有助我国企业成功实现管理创新,构建具有“能本管理”特色的企业文化。
作者本人在对管理创新的实践和未来发展方向研究中发现,虽然学者们的管理理念层出不穷,但在实用性上都存在部分局限和条件。因此,本文重在归纳出一些普遍的、具有一定的长期性、适用性和启发性的管理创新思想,重在对国内企业管理创新最新实践展开,试图对国内企业管理创新产生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沈萌.浅谈企业管理创新过程[J].经济视角,2010,(1).
[2]钱颖.试论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及其途径[J].价格月刊,2008,(9).
[3]曾刚.关于企业管理模式与创新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
4.国内外家族企业研究的现状与动态 篇四
[内 容 提 要]家族企业研究是一个一直具有很大争议性的研究领域,人们往往只看到家族企业中裙带关系问题的存在,却没看 到家族企业日复一日所做出的显著贡献。国内近两年来掀起了家族企业研究的热潮,但大部分研究都持否定态度。本文在充分肯 定家族企业价值并极力主张发展家族企业的前提下,着力对家族企业研究的价值与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指出了家族企 业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以期对家族企业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可资参考的资料。[关 键 词]家族企业,研究现状,研究动态国内 外家族企业研究的现状与动态
一、家族企业研究的价值家族企业是人类工商业史上最古老的企业组织形态,无论是 在“没有对家族的削弱就不会有产业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西方 国家抑或是“没有对家族形式的借用就不会有产业化和现代市场 经济”的东方国家,家族企业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普遍流行的 企业形式。据统计,家族企业占世界自由经济体所有企业的 80%~98%,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大多数国家GDP的75%以上,雇 用的劳动力占世界就业人口的85%以上。因此,家族企业不仅是 世界各国无可质疑的主流企业类型,而且是全世界自由经济体中 经济增长和繁荣的主要发动机,尤其是一些家族企业在全球经济 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族企业是企业家的企业”,钱德勒A.D. Chandler Jr. 的观点是颇有见地的。家族企业通常都是以某个企业家为核心而 建立起来的,是非常典型的企业家的企业,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 家才能与其他要素相结合的问题。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研究确证了家族企业特质性 family firms idiosyncrasy的存在,他认为家族企业家具有高度的 专用性人力资本——特异性知识idiosyncratic knowledge,包括企 业家个人的社会资本、企业外部情况和企业内部运作方面的重要 知识。正是基于家族企业是企业家特质不断得以强化和提高的现 实,使得家族企业真正成为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和献身之所,企业 家成为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美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家族企业具有显在的先天优 势、快速决策、培育忠诚、不图近利以及本能责任等品质,“自己 的钱自己爱惜”,这是家族企业获取成功的最终原因,由于涉及财 产的增殖和遗传,家族经理几乎都会拼命地工作。
邵军、刘志远2006研究表明,企业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公 司价值之间是非线性关系,现金薪酬水平与公司价值负相关,多 元化对公司价值并不显著。当控制了影响多元化的公司内部因素 后,国有股占主导地位的公司多元化程度与管理层持股比例之间 是正向关系,与现金薪酬是负相关,与在职消费正相关,其多元 化决策的动因不明显;而非国有股占主导地位的公司,管理层希 望从实施多元化战略中获取更多的剩余收益和隐性的私人收益。
陆兴发、王志刚(2006)的研究也表明,企业家的短视行为 是国有企业较难逾越的一道鸿沟。Jensen和Murphy(1990)的实证 研究也证实,美国上市公司总经理的报酬对于公司价值变化的敏 感度只有0.00325。说明公司总经理为其偷懒行为的损失承担很小 的份额,但是却能享受偷懒所获得的全部好处。
5.国内多晶硅企业现状 篇五
受国际光伏市场变动的影响,我国多晶硅产业经历了2005~2008年快速发展的“泡沫期”,也经历了2008~2009年金融危机后的“低迷期”。2010~2011年,随着全球光伏产业的又一轮波动,我国的多晶硅产业和市场也在调整中逐步走向成熟期。2010年我国多晶硅产量达到4.5万t,同比2009年2.2万t翻了一番,2011年国内多晶硅产量预计将超过8万t,产能达到14万t,到“十二五”末我国多晶硅产能将达到20万t以上。国内多晶硅企业,如中能硅业、江西LDK、洛阳中硅、大全集团等,产能规模已经或将跻身世界前列。
但是,自从2011年初以来,欧洲多国遭遇欧债危机,纷纷下调光伏补贴,光伏市场需求逐步恶化,光伏产品库存积压严重,价格一路下滑。终端市场需求的萎缩,加上国内外多晶硅产能的释放,导致多晶硅产品价格一路下滑,从年初的80美元·kg-1一直降至目前的30美元·kg-1左右,下降幅度达到60%。国外多晶硅企业,如韩国OCI、美国Hemlock等不断下调价格,冲击国内多晶硅市场。由于当前市场价格已经高于其生产成本,目前国内部分产能规模小、成本较高的多晶硅企业及部分中小企业已面临生存平衡点,一些企业出现停产或减产现象。
国内多晶硅企业之所以面临寒冬,固然有国外多晶硅生产巨头冲击国内市场的原因,但究其根本还是由于自身没有掌握先进的核心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导致生产成本过高,无法抵御市场冲击。
本文就目前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技术现状进行阐述,全面介绍了多晶硅生产领域部分有代表性的新技术及其研究进展,并对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供参考。
1 主要生产方法概述
1.1 改良西门子法
西门子法,即采用H2还原SiHCl3生产高纯多晶硅的方法,由德国Siemens公司发明并于1954年申请了专利,1965年左右实现了工业化[1],从而实现了超纯硅制备道路上的第二次大变革。经过几十年的应用和发展,西门子法不断完善,先后出现了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技术,而第三代西门子多晶硅生产工艺就是目前常说的“改良西门子法”,它在第二代的基础上增加了还原尾气干法回收系统、SiCl4氢化工艺,实现了完全闭环生产,是西门子法生产高纯多晶硅技术的最完整技术。
改良西门子法主要包括5个环节:SHC13合成、SiHCl3精馏提纯、SiHCl3氢还原、尾气回收和SiCl4氢化。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SHC13的合成在沸腾炉中进行,生成的SiHCl3含量在85%左右,同时产物中还伴随有SiCl4及杂质氯化物,利用各种氯化物挥发性的差别,精馏制得高纯SiHC13。最后将高纯SiHCl3和高纯H2按一定的比例导入钟罩型还原炉内[2](图2),在1100℃的硅芯发热体上利用化学气相沉积的原理还原沉积得到多晶硅棒。
1.炉体夹套冷却出水管2.视镜3.夹套4.混合原料气进气管5.还原尾气出口管6.硅芯7.石墨夹头8.还原气体出口导管9.底盘冷却进水管10.底盘冷却出水管11.电极冷却出水管12.电极冷却进水管13.混合原料气体进气喷口14.底盘15.炉体夹套冷却进水管16.电极
改良西门子法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采用大型多对棒节能型还原炉。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还原电耗一般为100~180kWh,占多晶硅成本的22%~35%[3]。因此,采用大型多对棒节能型还原炉是降低还原电耗从而降低多晶硅生产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型节能还原炉炉内壁加工成镜面,可同时加热许多根金属丝,减少了炉壁辐射造成的热量损失以及散热损失,提高了电能利用效率。此外,大型还原炉可适当提高炉内压力,加大供气量,以提高反应速度,加快硅的沉积生成速度。采用这种改进的大型还原炉之后,其炉产量可以从改良前的每炉100~200kg提高到每炉5~6t[4],同时电耗也可大幅度下降。
(2)还原炉尾气回收技术。在还原生长多晶硅之后,还有部分还原尾气。如果尾气放空排放,不仅浪费了能源和原材料,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多晶硅还原炉尾气中的H2、HCL、SiHCl3、SiCl4等成分,需要逐一分离加以循环利用。目前,多晶硅的尾气回收技术主要有3种方式:湿法回收、干法回收、膜分离回收技术。
湿法回收工艺,又称冷冻法,是将尾气通入深冷回收器冷凝,冷凝后分离大部分SiCl4、SiHCl3和SHi2Cl2,尾气中的HCl部分溶于氯硅烷的混合液。其余残留尾气用水洗涤。其中的氯硅烷水解生成HCl和SiO2,HCl溶于水生产盐酸作为副产品出售或将其中和处理。
干法回收工艺与湿法回收工艺比较主要有3个方面的改进:首先,利用低温条件下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氯硅烷液体的特性,采用低温氯硅烷喷淋,吸收尾气中的氯化氢气体。然后将吸收了大量HCl的氯硅烷液体送入解析塔中升高温度,将HCl解析出来。其次,利用变温变压吸附分离技术,采用活性炭吸附尾气中残留的少量氯硅烷,实现氢气的纯化分离。最后,将深冷得到的氯硅烷送入精馏塔实现SiHCl3和SiCl4的提纯分离。通过深冷、吸收、解析、吸附、精馏5个环节把尾气中的SiHCl3和SiCl4、HCl、H2逐一分离循环利用。
另外,膜分离回收多晶硅尾气的技术近年来也逐渐受到了业内的关注。钯膜及其合金膜具有很高的H2选择渗透性[5],H2分离纯度可达到99.9999%(体积分数),避免了干法回收工艺中使用的深冷技术,从而降低了多晶硅生产过程的能耗。
(3)四氯化硅氢化反应技术。用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时在氯化工序和还原工序都要产生大量的副产物SiC14。大量SiC14生成,不但增加了多晶硅生产的单耗,而且对环境造成污染。目前四氯化硅氢化技术主要有热氢化、冷氢化、氯氢化、等离子氢化、催化氢化等技术。江苏中能硅业于2008年12月成功进行了年处理6万t四氯化硅的氯氢化装置开车,开创了国内多晶硅行业四氯化硅处理的先河[6]。国内也有部分企业正在进行冷氢化装置的调试工作。等离子氢化和催化氢化技术目前尚处于实验室阶段。
1.2 硅烷法
硅烷热分解法,即利用甲硅烷(SiH4)的热分解反应制取高纯硅,因硅烷制备方法不同有日本Komatsu发明的硅化镁法、美国Union Carbide歧化法、新硅烷法等。
Komatsu硅化镁法以Mg2Si和NH4Cl在其液氨溶剂中在0℃以下制备硅烷,硅烷经提纯后进入热解反应炉中热解制备高纯多晶硅。其主要工艺过程如下:
该法原料消耗大、投资成本高、污染大、生产危险性高,只有日本Komatsu使用此法,该公司发生过硅烷爆炸事件。国内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冶炼厂、上海合金厂等单位曾用硅化镁液氨热分解法生产多晶硅,由于相同原因停产。
Union carbide歧化法[7]以SiCl4、H2和工业Si为原料,在3.55MPa、500℃的流化床内(沸腾床)生成SiHCl3,将SiHCl3再进一步歧化加氢反应生成SiH2Cl2,继而由SiH2Cl2进行催化歧化反应生成SiH4气体。制得的SiH4气体通入加有小颗粒硅粉的流化床反应炉内或西门子法固定床反应器(800℃)进行连续热分解反应生成粒状(或棒状)多晶硅产品,工艺流程图见图3。该工艺涉及的主要化学方程式为:
该法的优点在于硅烷较易提纯,含硅量较高(87.5%),分解速度快,分解率高(99%),分解温度低,生成多晶硅的能耗为40kWh·kg-1,且产品纯度高;但缺点也是明显的,该法在制备硅烷时每一步的转换效率都比较低,分别为20%~22.5%、9.6%和14%[8],为了充分利用原料需进行多次循环利用,整个过程要反复加热和冷却,使其能耗较高,另外该法用到了易燃易爆的物料硅烷,对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市场占有率较低,只有美国REC公司属下的ASIMI、SGS公司采用该法来制备。
新硅烷法由美国MEMC公司发明。它采用NaAlH4和SiF4为原料制备硅烷,是一种无氯化工艺,主要工艺反应如下:
而硅烷的生产方法又分为2种。一种是以H2SO4、SiO2、NaAl F4、Na、Al、H2等为主要原辅材料制备硅烷,简称H2SO4—SiO2法。另外一种工艺是以磷肥副产物NaSiF6为原料,通过热解制备精制得到SiH4。这2种方法的工艺流程图分别见图4、5。
目前国内采用硅烷法生产多晶硅的企业主要有河北六九硅业以及浙江中宁硅业。其中六九硅业采用H2SO4—SiO2法制备硅烷。该公司设计年产1.8万t多晶硅,预计可将成本降低至28美元·kg-1。
硅烷热分解法与西门子法相比,其优点主要在于硅烷较易提纯,含硅量较高(87.5%),分解速度快,分解率高(达99%),分解温度较低,生成多晶硅的能耗仅为40kWh·kg-1,且产品纯度高。但是缺点也突出:硅烷不但制造成本较高,而且易燃、易爆、安全性差,国外曾发生过硅烷工厂强烈爆炸的事故。因此,工业生产中,硅烷热分解法的应用不及西门子法。
1.3 流化床法
流化床法是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早年研发的多晶硅制备工艺技术,可缩写为FBR(fluidized reactor),即使用流化床反应器进行多晶硅生产的工艺方法[9]。目前,在多晶硅领域,流化床的使用更多的是与硅烷法结合使用。根据硅烷的制备方法的不同,流化床技术有2种使用方式。
第一种方法是将Union carbide硅烷歧化法与流化床反应器相结合,称为三氯氢硅流化床法。该方法首先以SiCl4、H2、HCl、工业Si粉为原料,通过沸腾床生成SiHCl3,然后通过歧化反应生成SiH4气,经过提纯后的SiH4气在流化床反应炉内进行热分解反应。反应生成的多晶硅在预先加入的细硅粒表面生长,最终得到粒状多晶硅。
由于在流化床反应炉内参与反应的硅表面积大,故该方法生产效率高,电耗较低,成本低。该方法的缺点是安全性较差,危险性较大;生长速率较低(4~6μm·min-1);一次转换效率低,只有2%~10%;还原温度高(1200℃),能耗高(达250kWh·kg-1),产量低[10]。
第二种方式是将MEMC新硅烷法与流化床反应器相结合,称为硅烷流化床法。该方法首先以NaAlH4和SiF4为原料制备SiH4气体,然后在流化床反应器内加入细硅粒,并通入SiH4气,一般在通入SiH4气的同时,通入一定量的保护气体如氮气、氩气、H2等,这些气体并不参与反应。保护气体通入流化床前已经加热到规定的温度。控制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使SiH4气在流化床反应器内进行热分解反应,分解生成Si和H2,生成的Si在预先加入的细硅粒表面沉积,得到粒状多晶硅。
硅烷流化床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反应温度低:575~685℃;
(2)分解电耗低:SiH4热分解能耗降10kWh·kg-1,相当于西门子法还原电耗的10%:
(3)沉积效率高:一次转化率高达98%;
(4)反应副产物(氢气)简单易处理;可以有效处理SiCl4。
(5)流化床反应器能够连续运行,产量高,维护简单。
当然此项技术的应用尚存在许多不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质量不够稳定。采用流化床反应器生产多晶硅,反应生产的多晶硅要沉积在硅芯粒上,硅芯粒采用自产的硅芯粒或从外部加入冶金级的硅芯粒,硅芯粒的表面大,在运输过程中易污染。这也是采用流化床技术只能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由于反应采用SiH4热分解,热分解温度低,分解产物中的硅粉和氢也会影响产品质量。产品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由于比表面积大,很容易受污染,同样会影响产品质量。
(2)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尚存在不足。流化床反应器通过辐射传热,热损失相对较大,且存在气体加热不均匀的问题。另外,由于炉壁温度过高,硅容易在炉壁沉积。
(3)生产安全性较差。由于生产过程中产生SiH4气体,SiH4气体易燃易爆,生产过程的安全风险相对较大。
目前美国MEMC公司采用此方法生产粒状多晶硅,已经实现了批量生产,其下属公司Pasadena产能已达2700t·a-1[11],其产量占硅生产总量的5.7%。根据MEMC公司统计,使用粒状多晶硅,同时启动再加料系统,单晶硅制造成本降低40%,产量增加25%。因此业界普遍看好流化床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希望大幅度降低多晶硅以及单晶硅成本的新技术,包括REC(挪威再生资源公司)、德国WACKER等传统多晶硅企业都在开发这项技术。
1.4 冶金法
冶金法制备太阳能级硅是指以冶金级硅为原料,采用吹气精炼法、电子束熔炼法、等离子束熔炼法、定向凝固、氧化精炼、造渣精炼、酸洗、定向凝固等方法制备太阳能级多晶硅的方法[12]。
冶金法的主要工艺是:选择纯度较好的工业硅进行水平区熔单向凝固成硅锭,除去硅锭中金属杂质聚集的部分和外表部分后,进行粗粉碎与清洗,在等离子体融解炉中除去硼杂质,再进行第二次水平区熔单向凝固成硅锭,之后除去第二次区熔硅锭中金属杂质聚集的部分和外表部分,经粗粉碎与清洗后,在电子束融解炉中除去磷和碳杂质,直接生成出太阳能级多晶硅。
冶金法生产多晶硅的典型工艺主要有美国的Dow Corning工艺、TIMMINCO工艺、日本的KawasakiSteel工艺以及挪威的ELKEM工艺。
美国道康宁公司(Dow Corning)2006年投产了1000t利用冶金级硅制备太阳能级多晶硅的生产线,其投资成本低于传统工艺——改良西门子法的2/3。工艺路线为:在真空环境下,在改进的热交换炉中,将冶金硅加热到熔融状态后,先后向硅熔体吹入造渣剂、湿氩气、水蒸汽等,利用造渣、气体反应等步骤,对硅熔体精炼后进行定向凝固。
ELKEM冶金法生产太阳能级硅的工艺路线为:对冶金级硅进行CaSiO3造渣精炼,对精炼得到的硅进行酸浸除杂,然后进行定向凝固除杂,去除得到的硅锭的上部,最后得到的就是太阳能级硅[13]。
从1996年起,日本Kawasaki Steel(川崎制铁)公司在NEDO的资助下开发了由冶金法提纯制备太阳能级硅的工艺路线,这是世界上最早宣布成功生产出太阳能级多晶硅的冶金法。该工艺由2个阶段4个步骤组成。
第1阶段是在真空环境下,将冶金级硅料连续注入带有电子束发生装置的熔化炉内的坩埚中,硅熔化后,P等易挥发的杂质从硅熔体表面挥发,被排出炉外,持续一段时间后,对硅熔体进行第1次定向凝固,去除金属杂质;
第2阶段是将第1阶段得到的硅料在高频感应加热器和等离子枪的共同作用下熔化,这时通入掺有水蒸汽和氢气的氩气,硅熔体表面的B、C等杂质被除去,将处理后的硅熔体进行第2次定向凝固,进一步去除金属杂质。
1.5 锌还原法
锌还原SiCl4制备多晶硅技术最初诞生于20世纪50~60年代[14],但当时生产的多晶硅主要用于半导体工业,人们发现锌还原法生产出来的硅纯度只能达到6~7N,无法满足半导体工业对硅纯度的要求,而且当时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这项能够满足太阳能级硅纯度要求的技术没有继续研究下去。但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锌还原SiCl4制备多晶硅技术低成本、低能耗的生产特性开始得到了重新认识。
Zn还原SiCl4制备多晶硅的工艺过程如下:
(1)Si+Cl2→SiCl4;
(2)SiCl4精馏提纯(部分杂质去除);
(3)SiCl4+Zn→Si+ZnCl2还原制硅(部分杂质去除);
(4)ZnCl2→Zn+Cl2(电解氯化锌,循环利用Zn和Cl2)。
1954年,日本专家kenjiOno和Tomoo Matsushima验证了锌还原四氯化硅生产多晶硅的可行性。2004~2005年,日本的岛宗孝之等专家设计了锌还原法的实验装置,实现了实验室生产。2008年,日本智索(Chisso)、新日矿控股和东邦钛(Toho Titanium)公司合作成立了日本太阳硅公司(JSS),成功生产出了针状多晶硅,该公司预计2012年采用该法生产多晶硅3000t,2013年将达到4500t·a-1。国内方面,上海电力学院太阳能研究所、北京京仪世纪自动化有限公司、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中心等单位也在积极开展锌还原法的产业化研究[15]。
如何保证自动化连续生产,控制不同的工艺条件生产出不同形态的多晶硅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如何控制锌蒸发炉的温度和压力以保持锌的蒸发速率的稳定;探索开发成熟的ZnCl2电解工艺,生产废渣的处理等都是锌还原法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2 新技术研究进展
2.1 气液沉积法
日本Tokuyama公司研发的气液沉积法(VLD法)是西门子法的派生技术[16],其主要工艺如图9所示:通过感应线圈将石墨管升温至l500℃,SiHCl3和H2气体从石墨管上部注入,并在管内壁1500℃处反应生成液体硅和SiCl4,其中液体Si滴入反应器底部,固化生成粒状多晶硅。VLD法采用石墨管状炉将反应温度提高到Si熔点以上,比固定床工艺温度提高了约400℃,不仅有效地提高了SiHCl3的还原率,也大大提高了Si的沉积速率(约为经典西门子工艺的10倍)[16];其次,硅以液体形式出现,既避免了流化床技术中出现的粉尘问题,又可实现连续操作。由此可见,VLD法是一种具有重要优点的新技术。但是该法所得产品中碳和重金属的含量较高,碳原子含量约为0.01%、重金属原子含量约为0.0000l%,用该产品制备的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为15.6%。2005年,VLD法建成年产200t的中试线,由于扩大产量方面存在问题,Tokuyama公司将原定于2008年进行的大型商业性工厂建设计划推迟,VLD技术完全投入商业运行还需数年时间[17]。
2.2 区域熔化提纯法
自1952年发表第一篇关于区域熔化原理的文献以来,到现在已过去了50多年。区熔法显著的特点是不用坩埚盛装熔融硅,而是在高频电磁场作用下依靠硅的表面张力和电磁力支撑局部熔化的硅液,因此区熔法又称为悬浮区熔法。区熔提纯的原理是:根据熔化的晶体在再结晶过程中因杂质在固相和液相中的浓度不同而达到提纯的目的。区域熔化提纯法的最大优点是其能源消耗比传统方法减少60%以上,最大的缺点是难以达到高纯度的电子级多晶硅的要求。目前,区域熔化提纯法是最有可能取代传统工艺的太阳能级多晶硅材料的生产方法。REC公司已于2006年在新工厂开始使用区域熔化提纯法。
2.3 无氯技术
无氯技术(Chlorine Free Technology)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太阳能级多晶硅制备技术,其原料为冶金级硅。工艺流程包括在催化剂作用下硅原料与C2H5OH反应生成Si(OC2H5)3H,反应温度为280℃,Si(OC2H5)3H在催化剂作用下又分解为SiH4和Si(OC2H5)4,Si(OC2H5)4水解得到高纯SiO2或硅溶胶,SiH4在850~900℃的高温下热解生成多晶硅和氢气。该技术属于俄罗斯INTERSOLAR中心和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专利技术。利用该工艺技术生产1kg的多晶硅仅需要15~30kWh的能量,硅产量(多晶硅、主要副产品、硅溶胶)可达80%~90%[18]。
2.4 碳热还原反应法
西门子公司先进的碳热还原工艺为:将高纯石英砂制团后用压块的炭黑在电弧炉中进行还原。炭黑是用热HCl浸出过,使其纯度和氧化硅相当,因而其杂质含量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碳的纯度得不到保障,炭黑的来源比较困难。碳热还原方法如果能采用较高纯度的木炭、焦煤和SiO2作为原材料,那将非常有发展前景。碳热还原方法的重点研究方向包括:优化碳热过程、多晶硅提纯技术和中间复合物SiO的研究。荷兰能源研究中心(ERCN)正在开发硅石碳热还原工艺,使用高纯炭黑和高纯天然石英粉末作原材料,使原材料的B、P杂质含量降到了1×10-6级以下,只是目前还处于实验室阶段。
2.5 铝热还原法
铝热还原法主要利用CaO-SiO2液相助熔剂在1600~1700℃条件下,对石英砂进行铝热还原反应生成多晶硅和氧化铝。这种助熔剂一方面可以溶解副产物氧化铝,同时又可作为液—液萃取介质。一旦硅被释放出来,因其与助熔剂不互融从而被分离开来。由于硅的密度较小,它将浮在上层,经过一段时间后,将其灌入铸模中进行有控制的正常凝固,以便分离分凝系数小的杂质。用这种新的、半连续的工艺能得到比通常冶金级硅纯度高的硅。它具有较低的硼、碳含量,然后将其进行破碎、酸洗和液—气萃取。此外,采用高纯金属还原硅的卤化物也是一条比较理想的途径。许多研究人员采用不同的高纯还原剂还原硅的卤化物从而得到了纯度比较高的太阳能级多晶硅。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生产[19]。
2.6 常压碘化学气相传输净化法
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报道了一种从冶金级硅中制造太阳能级多晶硅的新方法——常压碘化学气相传输净化法(atmospheric pressure iodine chemical vapor trans purification,APIVT)。首先,碘(I)与冶金级硅反应生成SiI4,高温下SiI4进一步与冶金级硅反应生成SiI2。当原材料Si的温度约为1200℃、衬底温度为1000℃时,SiI2很容易分解,此时Si的沉积速率将大于5μm·min-1。再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可有效剔除冶金级硅中的杂质:(1)当碘与冶金级硅初步反应时,碘化物杂质的形成早于或迟于SiI4的生成;(2)SiI4的循环蒸馏提纯过程将使蒸气压低于SiI4的金属碘化物留在蒸馏塔的底部,而高于SiI4者则到达蒸馏塔的顶部,巨大的蒸气压差使它们易于分离开来;(3)在Si从SiI2中沉积的过程中,多数金属碘化物的标准生成自由能的负值较大,因而比SiI4和SiI2要稳定得多,且很容易保持为气相,从而在沉积区域不会被重新还原出来。
3 展望
目前,国内多晶硅价格持续下跌,而多晶硅进口量却屡创新高。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国内多晶硅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生产成本偏高所致。因此,在国内光伏市场尚未完全成熟之际,掌握先进核心技术是应对危机的最佳措施。只有加大技术创新,强攻技术难关,切实降低生产成本,才能打破国际垄断局面。通过以上多晶硅生产技术的分析,笔者以为,国内多晶硅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技术创新:
(1)努力探索消化吸收改良西门子法先进技术,特别是SiCl4冷氢化及氯氢化技术,通过技术完善和革新降低生产成本。2010年7月,江苏中能硅业20万t冷氢化项目投产,标志着国内多晶硅单位生产成本降至国际先进水平。江苏中能硅业的快速发展为国内其他多晶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2)引入流化床技术,强化反应过程,通过提高效率来降低成本,努力突破粒状多晶硅生产技术壁垒。目前国内部分单晶硅生产厂家以低于国内块状多晶硅的价格进口国外粒状多晶硅进行生产,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采用流化床技术生产粒状多晶硅是未来太阳能级多晶硅工艺技术的发展方向。
(3)积极鼓励和引导新技术的研发。目前国内硅烷法、冶金法等新技术的研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这些新技术的研发是未来引领多晶硅生产技术的潜在力量。2010年,一直困扰冶金法的光致衰减(LID)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光致衰减率从20%下降到3%,这预示着冶金法等新方法在多晶硅生产领域具有光明的技术前景。2011年12月,国家工信部公布了第一批符合《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的20家企业名单,其中涉及冶金法、硅烷法的厂家各有1家,这也意味着国家开始从政策层面上重视和鼓励多晶硅领域新技术的研发。
6.国内自出版平台现状初探 篇六
【关键词】自出版;自出版平台;分类现状;环境分析
【作者单位】钱叶琴,安徽教育出版社;王欣,安徽教育出版社。
自出版伴随着图书出版业的诞生开始萌芽。目前已知最早的自出版图书,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家劳伦斯的《项狄传》。19世纪的美国,自出版图书已十分流行,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出版的发展,自出版更是展现出全新的生命力。众多没有出版经验的作者,通过不断努力尝试,热切投向自出版队伍。其中的典型代表如约翰·洛克,在亚马逊KDP平台(Kindle Direct Publishing)发表作品创造了单本100万册的神话,随后的8部作品都曾名列亚马逊畅销书榜单前50名;在国内,丁小云在豆瓣阅读平台创造月入2万元的神话,也让自出版与我们越来越近。
自出版兴起于美国,因此,为自出版提供具体服务的自出版平台也在美国大行其道。亚马逊KDP平台作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出版平台已广为人知,并塑造了多个自出版销量之最。而如Lulu、Smashwords、Vook、PressBooks、BookTango等众多后起的专业自出版平台,也正如火如荼地发展,并将自出版事业推向高潮。
相对而言,国内自出版平台则形态各异、各具特色。广义上看,自出版平台缘起于最初的文学网站,而后依托不同内容提供商的自身优势多样化发展。本文对国内自出版平台的发展现状及外部环境进行初步探讨。
一、国内自出版平台分类及现状
目前国内自出版平台可分为四类:网络文学出版平台、综合性自出版平台、专业性自出版平台、自媒体出版平台。
1.网络文学出版平台。即受众熟悉的文学网站,海外媒体大都认为该类文学作品的呈现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出版形式,是互联网在国内普及后独具本土特色的自出版形式。该类平台的网络文学作品,在互联网兴起之初就深受广大年轻读者喜爱,作为一种自发的文学形式,多以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幻想小说为主。红极一时的原创文学平台有榕树下、起点中文网、天涯读书、晋江原创城等。该类平台的受众既是读者,又是作者。由于Web2.0去中心化和分享协作的特点使得受众相互间的关系平等,很多文学作品在读者和作者的即时互动中便能产生,有些网络写手甚至因此一夜成名。
该类自出版产品起初以免费模式发布作品以吸引读者阅读。许多畅销作品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天下霸唱的《鬼吹灯》等都是率先在该类平台以连载方式免费发布,吸引网上读者,随后通过与读者的反馈交流,继续连载后续内容,再辅以营销手段使读者付费阅读。如上两部自出版产品由于广受读者喜爱,最终由出版社出版成纸质图书,并常居畅销榜单。
2.综合性自出版平台。该类平台以百度文库、豆丁网为典型代表。平台上的产品资源均由受众自行上传、在线分享。平台本身只负责审核内容,而不进行编辑加工。以百度文库为例,自2009年底上线至今一直深受欢迎,目前其产品资源数量早已突破1亿大关。虽然其中存在不少版权问题并不乏大量垃圾内容,但是由于其分类清晰细致,如教育频道、专业资料、实用文档、资格考试等,且经认证的作者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已有10万之多。因此,原创的、有价值的自出版产品比例也在迅猛提升。2013年,百度文库发布了数字版权开放平台,任何机构或个人均可申请加入该平台,为广大用户提供有偿的自出版产品。截至2015年8月底,该平台已经引入了3296家认证机构和100500位认证个人,自出版平台逐步健康成型。值得称道的是,百度的“零分成”模式不同于常见的三七分成,自出版产品的全部收益划归版权所有者。
3.专业性自出版平台。该类平台由以电子书为主要产品的数字出版平台发展而来。近年来数字出版的长足发展,使得移动运营商、出版社、互联网公司乃至电子书制造商纷纷进入该领域,将传统图书数字化打造成电子书,借助自身优势提供给读者阅读并进行收费。如出版社依托官方网站打造的数字出版平台。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则不但打造阅读平台,还专门成立了阅读基地。互联网公司如腾讯、京东、亚马逊等都设立了电子书板块。电子书制造商如汉王、翰林、艾利和等也尝试自建电子书平台以配合其设备的销售。而昙花一现后,已被市场证明缺乏内容的数字出版产品很快会变成毫无价值的电子垃圾。
脱胎于以电子书为主要产品的数字出版平台有豆瓣阅读、网易云阅读等。该类平台最初以购买出版社版权为主,经过数字加工后在平台上提供付费阅读服务。区别之处在于,由于引入了作者认证系统,平台可以直接和作者签约,从而使得自出版产品能够直接面对读者,并从平台获得各种服务和版权收益,有利于促进专业的自出版发展。
4.自媒体出版平台。Web2.0时代为受众提供内容发表的各类社交平台,如博客、微博、微信等。该类平台虽然产品资源直接面向读者,然而因其内容良莠不齐、服务形式单一和版权问题,较难产生良好的盈利模式,目前仍以信息传播为主要功能。而因其自发性和即时性,自出版作者获得空前的“出版自由”。因此,可以说是未来自出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博客出书、微博出书、微信出书目前仍在借助传统出版模式来进行获利。随着数字出版技术和数字支付技术的完善和普及,自出版作者将可通过平台自出版产品中直接获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出版。
通过网络电商进行的自费出版,比如淘宝网的个人出书、印刷品订制等,虽也具有自出版性质,但由于此类平台本身仅充当交易中介,不提供任何内容服务,因此不具有自出版平台属性,故不作为本文讨论范畴。
二、国内自出版平台环境分析
1.政策环境——国内出版政策的支持和限制
2010年发布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要求积极构建数字出版资源集成服务平台、数字版权保护监管平台等。由此可见,我国数字出版当前已处于发展的新时期,国家对数字出版进行的资源丰富、平台整合、品牌建立、标准确立、版权保护等措施,都为自出版的发展和平台建设提供了环境支持。
然而,在政策法规上,自出版行为和我国现行的出版制度还是抵触的。我国《出版管理条例》第二章第9条规定,“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应当由出版单位出版”。而出版单位的设立,既要有符合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认定的主办单位和主管机关,又有业务范围、工作场所、注册资本、专业人员的限制,还要符合国家关于出版单位总量、结构、布局的规划。由此可见,国家对个人直接进行自出版的行为是禁止的,也未明确表明个人通过自出版平台进行出版活动的合法性。另外,无论是纸质出版物还是数字出版物,必须获得国家统一发放的书号才能出版,而书号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分配给各个出版社的,其发放和使用受到严格审核。自出版平台由于目前尚不具备纸质图书出版资质,只有通过与传统出版机构合作才能出版纸质图书,因此难以实现自出版平台效益的最大化。
2.消费环境——我国读者阅读习惯渐趋良好
“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 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较2013年上升0.2个百分点。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上升8.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读者在互联网时代,对阅读行为表现出十分积极的兴趣,并愿意借助数字阅读的方式努力提升自身不足的阅读量。
然而,由于传统版权观念淡薄的缘故,我国不少读者仍旧抱着“互联网资源皆免费”的态度,付费阅读的习惯还需要时间培养。调查显示,有44.3%的国民表示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这一比例比2013年的38.7%上升了5.6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接触者总体能够接受一本电子书的平均价格为1.58元,价格接受程度比2013年的1.28元略有上升。这对主流定价为1.99元左右的自出版作品销售前景来说是个考验,免费或折扣促销等方式或许仍是未来几年自出版平台培养市场的主要手段。
3.技术环境——新兴出版形态不断涌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应用,图书出版正在突破原有出版机构、出版介质甚至图书原本出版形态等方面的限制,以用户为中心,以作品而非图书为内容的新兴出版形态不断涌现。
腾讯公司在2012年推出了“大家”栏目。这个颇具自媒体风格的网络平台,以2000万元的预算投入将众多知名作家汇聚一堂,借助他们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以陆续写作而成的高质量文章取代原先结集发表的图书作品,以自出版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优质的阅读内容。2014年“大家”推出的“星期one”计划,每周评选一篇优秀作品,在原稿费之外增加1万元额度的特别奖励。第一周获奖文章为作家刘柠的《美国为什么对日本动用原子弹》,该文是当年2月2日“大家”微信的头条文章,也是第一周24小时单篇转发次数最多的文章。
而相比“大家”这样“高大上”的自媒体平台,由微博、微信、SNS社区等构建的社交网络则是广大普通用户的重要活动场所。这其中由用户生成(UGC),或是称得上自出版作品的海量内容,虽然不乏质量欠佳或无任何意义的内容,然而从市场需求看,只要用户本人愿意出版,所处圈子有人愿意阅读,那么这种新兴的出版形态就有其价值所在。时下流行的微博出书、微信出书等正是很好的证明。
在此方面,由时代出版公司倾力打造的“时光流影TIMEFACE”正异军突起。该平台是全球首个文化生活类自出版社交网站,以“深度社交+内容聚合”为理念,依托网络社交聚合高质量内容,并通过POD按需出版为主要技术,实现分秒之内一键成书的效果。目前该平台在自身已有的时光书基础上,又完美实现了微信出书、QQ相册出书等功能,并可通过在线支付手段进行电子出版或纸质印刷。对广大的普通用户来说,直接满足了其曾经不可企及的出书梦想,市场需求不可小觑。
三、结语
当前,国内自出版平台正处于野蛮生长时期,不同的内容提供商如文学网站、综合网站、图书电商、SNS社区、传统出版机构乃至网络运营商都有志于利用自身优势,打造颇具自身特色的自出版平台,这对互联网时代自出版的蓬勃发展,对打破传统出版业的垄断格局有着积极意义。
7.初中化学虚拟实验国内研究现状 篇七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普及,虚拟实验慢慢发展起来了,它可以弥补传统实验的不足,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文章从教育技术学专业期刊中对虚拟实验的文章数量、作者情况、研究内容进行研究,对目前我国虚拟实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化学;虚拟实验;研究现状
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倡导在化学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1]而当前实际的情况,由于经济的原因、安全的原因、环保的原因,传统的实验不能完成这一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化学虚拟实验逐渐发展起来了,少数已经运用到了学习生活中。[2]本文针对化学虚拟实验的发展在这一阶段做一个总结性的研究,从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1.研究资料的来源与统计
我国教育技术核心期刊上的文章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本文对国内现状分析的资料来源于中国教育技术的核心类期刊,选取了《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远程教育杂志》、《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育技术学代表期刊,使用万方数据库进行高级检索,时间跨度为2003年到2013年,以主题为“化学虚拟实验”进行检索,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近十年虚拟实验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从文章数量、作者情况和所研究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了解目前虚拟实验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分别针对以上六本杂志进行分别搜索,在除去重复文章和非教学领域的文章,得到有效文章13篇,因此,本文最终应用的文章有13篇。2003年至2013年中每年发表数量如表1所示。
笔者针对这几篇文章的作者和所在单位进行统计,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对化学虚拟实验进行研究的单位大多是高等院校,占总数的77%,对虚拟实验进行研究的人员大都是高校的理工科的研究生,一线教师参与其中进行研究的不多;(2)对化学虚拟实验进行研究的地区极度不平衡的,大多集中在吉林、陕西等地。
2.研究现状
通过对这些文章的研究内容分析,这13篇文章可以归纳为化学虚拟实验的设计开发、教学模式、理论介绍、开发工具介绍、应用研究、平台介绍这几个方面。如表3所示。其中教学模式占总数的31%,虚拟实验设计开发占总数的23%,理论介绍15%,开发工具介绍占15%,应用研究和平台介绍分别占总数的15%。文章没有专门的介绍开发工具的筛选情况,因为就文章作者的学科背景来看,大都是教育技术专业。使用的开发工具二维虚拟实验居多,例如使用Flash、Actionscript语言、Flash3D进行的开发,也有使用Virtools进行化学虚拟实验开发的,相对来说,使用三维虚擬实验开发工具进行开发的不多,由于沉浸性不强,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强度不大。从图中可以看出,理论研究居多,而实际在课堂中的运用,反馈,反思则不多。另外,设计这个虚拟实验平台的人员大都是信息技术专业的,化学学科专业知识欠缺,也没有相关专业人员的加入,是目前虚拟实验系统开发的一大缺陷。
3.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虚拟实验由于其成本低、效率高、功能全、协作性、环保无污染的特点,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做实验,不受时空的限制。但是,在开发使用的过程当中也存在以下需要注意的问题。
3.1研究人员方面
总体来说,对虚拟实验进行开发的人员大都是高等院校的专门研究机构、研究生或企业开发,专业功能较强,学科背景偏向计算机,是虚拟实验研发的主力军,与课程完美结合的产品不多见,教学内容不够系统和全面。[3]而广大初中化学教师,尤其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化学教师却很少参与到虚拟实验的研发中来。化学虚拟实验的研发主要是弥补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不足。以高校教师和研究生为主的研发人员由于大多数无化学学科背景,切缺乏实验教学经验,在虚拟实验内容的安排上通常选择参照初中化学教材和相关文献。这样一方面会导致最终研发的虚拟实验内容安排生硬、过时、灵活性大打折扣;另外一方面也使得研发的虚拟实验多是对真实实验的重复,照本宣科,毫无新意。[4]
而一线教师由于本课程自身的任务,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虚拟实验的开发,他们具有丰富的实验经验,高校的研究人员可以邀请一线教师加入其中,在虚拟实验的开发过程当中,向一线教师请教专业的学科知识方面的问题,做出来的系统可利用价值就比较高。
3.2开发工具的使用
化学虚拟实验开发工具使用的最多的是Flash,Flash是一种动画创作与应用程序开发于一身的创作软件,创建数字动画、交互式Web站点、桌面应用程序以及手机应用程序开发提供了功能全面的创作和编辑环境。Flash广泛用于创建吸引人的应用程序,它们包含丰富的视频、声音、图形和动画。Flash动画是一种演示的动画,可以使用ActionScript 3.0开发高级的交互式项目。使用Flash和Actionscript开发出来的化学虚拟实验是二维的虚拟实验,沉浸性不强。
法国拥有许多技术上尖端的小型引擎或平台公司,Virtools是其中的一款,Virtools可以制作具有沉浸感的虚环境,它对参与者生成诸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官信息,给参与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种新发展的、具有新含义的一种人机交互系统。但是不能在其中进行模型的建造,需要使用3ds max进行建模。三维开发工具开发出的虚拟实验沉浸性有所增强。优秀的三维开发工具还有很多,目前运用到化学虚拟实验上的三维开发工具太单一,而且学习周期长,关于开发工具的选择,还需要继续寻找,达到学习周期短,沉浸性强的目的。
3.3教学设计方面
教学设计方面的文章占论文总数的15%,其中在《基于初中化学虚拟实验的“双案”教学设计》,张学军和梁相梅提出“双案”教学设计,既有原来教师的教案设计,又有“学案”设计。教案和学案合在一起简称“双案”,其中“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知道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5]
张学军和王阿习的《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进一步探讨》,给出了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结合起来使用的理论指导,减少本末倒置的现象发生。[6]徐妲,钟绍春和马相春的《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及支撑系统研究》一文中,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开始之前,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提供的可交互的虚拟实验环境,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进入到系统中进行虚拟实验。可以避免危险性的实验,观察微观的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等等。[7]
3.4实际运用方面
在化学虚拟实验教学设计、学习活动设计方面理论的文章占总数的31%,在化学虚拟实验投入到课堂使用的教学模式设计方面的文章比较多,实际运用方面的文章很少,只占总数的8%。实际投入到课堂中使用的虚拟实验大都是二维的虚拟实验,沉浸性不强,深入到微观层面的分子运动的实验系统也很少,关于使用后的反馈相关文献就更少了。在未来的研究中要加大实际运用的力度,及时得到反馈、改进。
4.结语
通过对化学虚拟实验在相关期刊上论文的数量来看,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在原来发展的基础上,系统开发的研究人员要与一线有经验的教师一起,开发出灵活、可扩展、深入到分子运动微观层面的平台,运用相关的理论,在课程中投入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修改维护,投入新一轮的使用。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领域有进一步的提高,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4]朱敏,刘鹏飞.虚拟实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2013.
[2]张冰.化学实验虚拟软件在农村初中应用中的体会[J].教育技术,2013.
[3]王基生,于平太,李莹,孙苗苗.虚拟实验平台开发和应用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0.
[5]张学军,梁相梅.基于初中化学虚拟实验的“双案”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
[6]张学军,王阿习.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进一步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1.
8.国内多晶硅企业现状 篇八
我国柴油发电机组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 并且以技术门槛低的低端制造企业居多, 低端产品领域由于企业数量多, 竞争激烈, 产品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对企业技术含量要求高、产品附加值大的中高端领域, 如对静音、智能要求较高以及大功率的柴油发电机组的生产则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主要原因是:我国柴油发电机组生产企业自身技术薄弱、产销规模小、研发投入少;其次定位高端市场的柴油发电机组生产企业必须选用被国际知名企业授权认可的国际知名柴油发动机和交流发电机, 我国大多数柴油发电动机、发电机企业未被国际认可;另外我国柴油发动机与交流发电机发展滞后也是影响柴油发电机组发展的重要原因[4]。世界知名企业“康明斯电力”和“卡特彼勒”在中国市场的占有份额位居行业前列, 国内重点企业有“泰豪科技”和“上海科泰”等。上市公司“泰豪科技”, 其电源技术子公司专营柴油发电机组, 因此具有较强的资金优势、生产规模优势及品牌影响力, 其产品定位于行业系统客户, 在电力领域使用较多。“上海科泰”主要以行业高端客户为对象, 致力于打造智能环保集成电站品牌, 特别在核电领域, 公司独立开发生产的100-1800kW功率段核安全级柴油发电机组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目前, 中国柴油发电机组产品在国际市场份额微不足道, 出口地集中于东南亚、非洲等落后国家与地区, 只有国内企业不断提升自身技术, 重视知识产权专利的研发, 中国才能真正完成由柴油发电机组进口大国向出口大国的跨越性转变[6]。本文通过对国内柴油发电机组重点企业“上海康诚”、上海鼎新”、“上海科泰”“无锡瑞昌”“无锡百发”“泰豪科技”“深圳市赛瓦特”等公司的专利情况进行分析, 挖掘行业未来技术趋势, 为整个柴油发电机组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1 专利数据来源
本文以Soopat专利数据搜索引擎结合佰腾专利检索平台对目标企业专利状况进行检索, SooPat本身并不提供专利数据, 而是将所有互联网上免费的专利数据库进行链接、整合, 其中中国专利数据的链接主要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互联网检索数据库;佰腾专利检索系统提供专利文献的检索服务, 具备简单检索、高级检索、IPC检索、外观检索、二次检索、排除检索等多种检索方式。及时的数据更新, 能检索到专利最新的基本信息、费用信息、法律状态等。将两种检索平台结合使用, 弥补相互空缺, 使检索数据准确可靠性得以保障, 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对所有企业的专利原始数据进行下载清洗, 统一分析。
2 专利数据分析
对确定的柴油发电机组生产企业从专利数量, 申请年份, 法律状态, 技术分布, 研发趋势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并从整体上分析企业研发策略。
2.1 上海康诚发电设备有限公司
作为国内外许多知名品牌燃气发动机的OEM工厂, 上海康诚生产的燃气发动机组主要采用中国济柴、潍柴、美国帕金斯、韩国大宇等知名品牌的发动机和控制器, 上海康诚经过多年的发展, 柴油发电机组生产技术实力强、经验丰富、产品耐用、经济性好。通过专利检索查找上海康诚发电设备有限公司, 能查到的专利仅有一项, 是在2009年申请的申请号为CN200920127252.5手摇碟形弹簧储能起动机, 涉及发动机起动技术, 专利状态为权利转移。该专利具有结构简单紧凑, 制作装配方便, 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适应特殊环境需要等特点。上海康诚发电设备有限公司是银鹏集团旗下的其中一个核心生产基地, 专业从事供应船用及陆用柴油发电机组及相关装置。康诚与国内外知名厂商的保持长期合作, 仅通过OEM以及组装柴油发电机组获取代工利润, 不重视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与专利投入, 它是国内大多数柴油发电机组生产企业的代表, 依靠与国内、国际知名的发动机, 发电机品牌合作, 在产业链低端谋取企业利润。
2.2 上海鼎新柴油发电机组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鼎新柴油发电机组集团公司专业生产、销售柴油发电机组、电机、开关屏、电子稳压柜等产品, 并享有自主进出口经营权。“鼎新”牌发电机组按照用途分陆用、船用、渔用、军用四大类型。检索到上海鼎新电气 (集团) 有限公司相关专利8项, 1项发明专利, 1项外观设计专利, 6项实用新型专利, 分别于2005年申请1项、2010年申请3项、2011年申请4项。其中失效专利1项, 1项实质审查, 6项有效专利。专利名称有:胶轮移动电焊发动机组的皮带胀紧结构、低噪音柴油发电机组的起吊装置、拖车式柴油发电机组、柴油发电机组、柴油发电机组远程监控方法及系统、移动式超高水泵系统及超高压水泵机组、应用于发电机组的减震垫、发电机组电气控制箱。从专利申请看出主要是控制系统以及柴油机结构方面的技术, 并且可以看到申请专利的产品都已成为自己的优势产品。
2.3 上海科泰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科泰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汕头经济特区科泰电源有限公司, 经过多年的战略合作, 科泰公司已与美国强鹿、瑞典沃尔沃遍达、日本三菱、英国斯坦福、法国利莱森玛等国际知名品牌发动机、发电机生产厂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检索到上海科泰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专利41项, 其中发明专利16项, 实用新型专利22项, 外观设计3项。有失效专利7项, 有效专利28项, 实质审查6项, 著录变更12项, 2003开始有专利申请, 专利申请增长幅度不大, 基本保持每年5项专利左右, 2013年有8项专利申请, 说明公司近两年开始重视专利申请, 有3项专利与河北先控电源设备有限公司共同合作, 说明公司重视通过合作进行研究开发, 并通过专利进行技术保护。进一步分析41项专利看出:2013年侧重于在柴油发电机组静音机箱的改进、减振方面以及通信基站的智能油电混合电源系统方面的技术研发;2012年在柴油发电机组的排风以及底盘的改进方面有所突破;在更早期的专利申请中, 主要以方舱电站、柴油发电机组整体专利申请为主。
2.4 瑞昌哥尔德发电设备 (无锡) 制造有限公司
瑞昌哥尔德发电设备 (无锡) 制造有限公司由香港圣鑫瑞昌哥尔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2002年在无锡锡山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投资成立, 产品功率从1kW至2 000kW, 包括自主研发的绿色环保型天然气发电机组、陆用、船用各类型发电机组, 有汽车电站、拖车电站、低噪音型电站、智能型静音电站, 产品出口到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检索到瑞昌哥尔德发电设备 (无锡) 制造有限公司专利42项, 其中发明专利15项, 实用新型专利22项, 外观设计专利5项, 仅有1项失效专利, 公司从2009年开始有专利申请, 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呈递增趋势, 2009年专利申请11条, 2012年26条, 可以看出近几年公司开始注重专利申请, 并表现出一定的强势。进一步分析全部专利, 2013年专利集中于小功率静音型柴油发电机组、改进柴油发电机组用底盘油箱以及静音柴油发电机组排风结构方面;2012年申请的专利数量较大, 主要是对柴油发电机组的控制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研发, 以发电设备的智能控制系统、发电机的自动控制系统、发电机的安全控制系统、发电机组远程控制系统等为主;2012年以前的专利申请主要表现在对柴油发电机组零部件设备方面, 如:对机组油箱底座的专利申请, 发电机组柜的专利申请, 发电机组的进风装置的专利申请。
2.5 无锡百发电机有限公司
无锡百发电机有限公司致力于高品质柴油发电机组的科研、生产与服务, 产品功率从10kW至4000kW涵盖各种用途柴油发电机组如:静音型, 智能型, 拖车式, 集装箱式, 高压发电机等。检索到无锡百发电机有限公司申请专利18项, 包含实用新型专利16项、发明专利2项, 2008年为百发专利申请高峰有6项专利, 此后专利申请有所下降, 但保持每年都有专利申请的趋势, 到2011年迎来小高峰有4项专利申请, 预期未来百发在技术专利方面会有一定的突破, 已申请的18项专利中, 有2项已失效, 16项有效专利。所申请的全部专利侧重于柴油发电机组的排气消音装置的技术研发, 另外在2011年以各种减振装置、静音装置为主, 看出百发的专利实用性比较强, 如:内燃机排气消音帽、盖板式百叶消音器、穿透式减震器装置等, 在保持与国内外知名发电机、发动机合作的基础上, 不断提升自身在柴油发电机组生产上的技术能力, 通过参加国内、国际专业动力设备展览, 借鉴世界先进经验, 提升自身实力, 百发柴油发电机组应用于西气东输等项目, 经受住了各种环境的严格考验。
2.6 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西省和清华大学“省校合作”在南昌国家高新开发区设立并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企业, 2006年9月6日, “泰豪”牌发电机荣获中国电机首批“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检索到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专利一千多项, 看得出泰豪集团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 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 形成多家控股公司, 产品种类也涉及多个领域, 因此专利数量众多, 在此基础上, 与柴油发电机组有关的专利有75项, 其中有效专利61项、许可备案16项、失效专利12项、实质审查1项。从2003年开始有关于柴油发电机组的专利申请, 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只有2008年一年专利申请数量低于前一年。全部75项专利中, 63项申请人为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其控股公司泰豪电源技术有限公司7项、衡阳泰豪通信车辆有限公司4项、江西泰豪特种电机有限公司1项;发电机组专利申请在公司全部专利中所占比重不大, 但是在全国柴油发电机组领域中, 专利申请处于前列, 进一步分析泰豪发电机组专利, 主要包括对发电机组散热装置、控制箱、进风装置等部件的技术升级的实用专利申请, 在不断提升柴油发电机组各项部件装置的同时, 同时近几年侧重于对发电机组的整体改造专利申请, 如:集控式多机并联钻机柴油发电机组、直流输出变速变频发动机组。
2.7 深圳市赛瓦特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从事主要从事 (柴油、汽油、天然气) 发电机组、移动照明车、移动电站、 (箱式) 静音型发电机组的研发、生产、销售, 以及ATS自动切换屏、并联屏等低压配电产品的专业生产, 单机功率等级从2KVA到2500KVA。赛瓦特公司主要与康明斯、珀金斯、MTU、道依茨、洋马、久保田、沃尔沃等国际知名品牌发动机、发电机生产厂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检索到深圳市赛瓦特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利27项, 分别为深圳市赛瓦特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1项, 山东赛瓦特动力设备有限公司9项, 深圳市赛瓦特动力科技有限公司4项, 惠州市赛瓦特动力科技有限公司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实用新型专利16项, 外观设计专利9项, 在全部27项专利中有25项有效, 1项失效, 1项实质审查。通过进一步分析专利情况发现, 公司从2007年开始申请专利, 专利申请数量较稳定前几年申请数量较少, 最近两年专利申请数量有多增加, 在27项检索到的专利中, 经过数据清理, 有8项左右是关于移动照明车, 可以将其排除在柴油发电机组专利列之外, 其他19项中, 2013年公开的7项都是与柴油发电机组有关, 并且都侧重于对防音型柴油发电机组各部件的专利申请, 如超静音性柴油发电机组用进风装置、防音型柴油发电机组无吊架单点起吊装置等, 从2007年开始的专利申请中, 涉及到柴油发电机组的专利申请都与降噪音, 防噪有一定的关系, 如发电机组静音外罩、错排叠放式进排风吸声装置等。
3 研究结论
通过各个企业专利申请总体数量可以看出:我国柴油发电机组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较国际企业有明显的不足, 同时大多数企业不注重自身知识产权保护, 整个柴油发电机组行业国内知名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平均在15项左右, 整个行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核心技术完全明显依赖国外企业。
从专利数量变化趋势看出:分析的7家企业对于柴油发电机组近5年专利申请都有所侧重, 其中以无锡瑞昌的专利变化趋势作为明显, 无锡百发的专利申请在近两年有所放缓可能与企业发展战略有关。同时上海康诚在专利方面作为不明显, 与其依赖康明斯发电机做代工, 生产技术含量一般的中低端产品、以本土化经营为主有直接的关系, 这也是我国大部分柴油发电机企业专利数量少的主要原因。
国内柴油发电机组的研发集中在静音与智能化技术方面, 并且降噪改善排风系统一直是柴油发电机组技术研发重点, 无锡百发与深圳赛瓦特分别在消音减震与防音方面技术比较成熟, 无锡瑞昌在柴油发电机组自动控制与安全控制系统方面有明显技术优势。
通过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结合各企业专利现状, 发现定位于中高端市场, 品牌国际化的企业如无锡百发、上海科泰、江西泰豪等技术研发申请的专利相对较多, 同时产品价格也相对较高, 企业竞争力强、美誉度高。因此, 可以持续最终这类企业的研发趋势, 以把握整个行业研发方向和重点。
柴油发电机组在我国经历半个世纪的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依靠代理进口欧美、日本等技术发达地区的柴油发电机组品牌, 到90年代国有、民营企业逐步取代进口机组产品, 直到90年代中期国外发电机组成套厂商先后在国内建立成套工厂, 2005年至今我国柴油发电机组OEM工厂已批量出口海外传统市场, 说明我国柴油发电机组制造已经非常成熟, 但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 依靠国外柴油发动机和发电机品牌支撑国内柴油发电机组发展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由于自身条件限制, 本文仅从企业专利数量, 专利现状两个方面对企业技术与专利战略进行分析, 对于各企业如何让根据自身情况如何进一步完善专利战略, 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柴油发电机组[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09217.htm?fr=Aladdin.
[2]李明.柴油发电机组的现状与发展综述[J].热力发电, 2003 (12) :2-4, 89.
[3]杨新征.国内外柴油发电机组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移动电源与车辆, 2006 (3) :44-47.
[4]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内燃发电设备分会.柴油发电机组行业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J].电器工业, 2011 (6) :30-34.
[5]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内燃发电设备分会.我国柴油发电机组市场及重点企业分析[J].电器工业, 2010 (3) :5-11.
【国内多晶硅企业现状】推荐阅读:
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制备工艺(论文)09-23
国内目前棒材生产现状07-21
国内地铁的安全现状08-19
安全评价国内外现状09-28
质量管理国内外现状07-06
学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07-25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10-06
小王子国内外研究现状06-14
国内外电子政务的现状07-15
三网融合的国内外现状08-01